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浒传的作者

水浒传的作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水浒传的作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水浒传的作者范文第1篇

自《水浒传》问世以来,接受者的读解迥异。除了接受者常常根据自己的知识观、权力观和伦理观来理解《水浒传》中的人物命运及水浒故事外,关键在于《水浒传》能引人想象的空白点太多《水浒传》女性形象就属于这样的空白点。一般情况下,经过后人接受过的就再也不是《水浒传》中的那个形象了,如明人许自昌《水浒记》中的对情感忠诚执着的阎婆惜。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许多戏说类水浒故事,如《潘金莲开夜校》、《梁山别传》等。魏明伦的荒诞川剧《潘金莲》,将潘金莲塑造为个性化,反封建化,追求个性解放、自由恋爱,但最后却逐渐堕落,乃至犯罪的悲剧人物。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43集《水浒传》,基本符合原著情节,但在主题立意、人物形象、细节刻画等方而都有所创新。编导将《水浒传》的形象加以改造,把她们变成令人同情的受害妇女。倘若用今天的观点,对水浒英雄的评价还停留在《水浒传》中,势必影响对英雄形象的塑造,如果将这一改变的形象还原到小说中,自然会影响小说的原貌。所以《水浒传》女性首先是属于这篇小说的,她们的存在首先是为小说服务的。小说不是宋代妇女生活史,已经不必承担社会生活史、历史教科书的责任。所以,研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形象与小说本身的关系入手。小说的第一要义是它的叙事学意义,如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改变潘金莲、阎婆惜等人的个性,描述她们追求欲望满足的合理性,则小说的叙事链环会因此脱钩,此后的小说情节就没法展开,那也就不是《水浒传》了。

同样,如果批评《水浒传》女性形象的塑造,最根本的一点还是要强调这些女性形象对于小说情节发展等叙事学方而的意义,这样也会使对《水浒传》女性形象的评价不局限于这些形象本身,或者只是在强调小说作者和今天相比的客观存在的女性观之类,会使批评更切合小说本身,也更深入。

2《水浒传》的叙事艺术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水浒传》女性形象对全书故事情节的展开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宋江、武松、鲁智深等人,他们被逼上梁山都是因为女人,如果不是金翠莲似的弱女子,如果不是潘金莲、阎婆惜之类的女子,这些英雄都不会因为有命案在身而被逼上梁山。因为要突出这样的因素,写恶妇就要写出恶的样子,这样才会使情节更合理。如《大宋宣和遗事》中的宋江杀惜,只是因宋江回家看到阎婆惜和吴伟打暖,更不采者,于是一时怒发冲冠将起一柄刀,把阎婆惜、吴伟两个杀了。

这里的阎婆惜不能起到激化矛盾的作用,有损于水浒英雄形象的塑造《水浒传》中出现的宋江杀惜,是阎婆惜步步紧逼之后宋江的忍无可忍之举,使得情节的发展更加合理可信。因此《水浒传》中出现的诸多恶妇更多具备的是叙事学意义。

《水浒传》是白话小说,反映的内容是特定乱世中多数来自社会底层的特定群体。已所描绘的英雄群体,其实也是一个充满暴力的群体,不属于正常社会中的正常阶层,描述的是一个暴力统治社会中的一群暴力反抗者。这也决定了这部小说是诸多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特例,它和中国古代诗词中始终弥漫着的一丝丝温情不同。如果在评价《水浒传》女性形象时,强调用今天的女权思想去评价她们,或者在接受时改造她们,使她们成为另一个正常的女性群体,肯定会脱离小说本身具备的叙事学意义。

在《水浒记》中,《水浒传》本身宣扬的是暴力,不是温情,因为温情在那个乱世中己经没有容身之地。如对阎婆惜这一形象的接受,倘若像《水浒记》中的阎婆惜对爱情执着专一,情节就很难发展下去了,与《水浒传》宣扬的水浒忠义之英雄的性格也不符合。基于这一点,《水浒传》中塑造的女性英雄形象也要像水浒男英雄一样,是暴力的显现,是不正常女性的表现。倘若《水浒传》女性形象都是正常的温情的女性,就没有《水浒传》了。

3《水浒传》女性形象塑造的美学价值

水浒传的作者范文第2篇

很少有中国人说不上几段关于梁山好汉的故事。

中国人都是听故事长大的。

在中国,很少有故事像梁山好汉们那样广为流传又引人入胜。少时读《水浒》,看的是热闹。好汉们路见不平,打打杀杀,很是过瘾。慢慢大点儿,正赶上名为“评水浒,批宋江”的政治运动,报纸上广播里把个宋江骂了个狗血淋头,至于为什么,到现在也还是糊里糊涂。

前不久,看新版《水浒》剧集,有一天忽然有一串问号从脑瓜子的角落里冒出来――为什么整部《水浒》里的女人们不是悍婆就是?

为什么那么多英雄的老婆排着队全去偷汉子?

在《水浒》三大著名的“”中,潘金莲、阎婆惜偷人害命,打死也就算了,杨雄的老婆潘巧云不过闹了一段婚外情,何以也一并“打杀”?很早以前就曾听到过这样的说法,说《水浒》的作者,一定是与姓潘的有仇,要不书里两个姓潘的女人潘金莲和潘巧云怎么都是而且还不得好死?这话虽是玩笑,却也说出了一定道理,即《水浒传》对女性似乎有一种特殊的仇视。

俗话说,言由心生。既然书中仇视女性,那么作者便脱不了干系。按照现代心理学的推论,《水浒》作者施耐庵的人生履历中想必有一番与女人有关的痛彻心腑的遭遇。然而事实是,在施耐庵这位苏州吴县大才子的所有史料中,实在找不出半点与女人有关的蛛丝马迹。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大都是社会生活的反应。那么,在《水浒》的世界里,何以会有那么多的女性被写得如此不堪?早年也曾有人把它归结为封建礼教毒害,可是,在水浒故事成书前的二三百年间(宋朝),“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理学宗旨在社会上并没有太多市场。那么到底是什么人在跟女性过不去?

水浒传的作者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视剧 整合营销 全媒体联动

在受众资源相对恒定,内容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各电视台特别是各大卫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2009年央视索福瑞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省级卫视电视剧收视比重达到44.2%,居各类节目之首。电视剧作为省级卫视播出量和收视比重最大的一个节目类型,在频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①

早在2002年安徽卫视就提出了“剧行天下、爱传万家”的口号,在电视剧营销投入、营销策略上都更胜一筹,以至于业界流行一句话:“综艺策划抄欧美,大剧营销抄安徽”。2011年8月初安徽等四家卫视联合推出了电视剧新版《水浒传》。根据央视索福瑞统计,安徽卫视新版《水浒传》平均收视在全国71城市、35中心城市两大城市网中均排名位居四家卫视之首,这一切离不开安徽卫视在大剧整合营销传播方面的新举措、新策略。

一、整合营销推广活动循序渐进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有4C原则,即一致性(Coherence)、连贯性(Consistency)、持续性(Continuity)、互补性(Complementary)。要求整合营销传播活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持续进行,并且要强调逻辑上的一致性、关联性和协同性。在以往大剧营销经验基础上,安徽卫视新版《水浒传》的营销推广活动,有条不紊、循序渐进,表现出明显的套路。

1、连续设置话题打开营销之门

话题营销是口碑营销的一种,主要是运用媒体的力量以及消费者的的口碑,让广告主的产品或服务成为消费者谈论的话题,以达到营销的效果,安徽卫视在以往的电视剧营销中常使用。此次新版《水浒传》的推广中,安徽卫视对话题营销的使用较以往更频繁、更成熟。

早在2011年上半年,由于某些地面频道抢播部分新新版《水浒传》的剧集,作为投资方之一的安徽卫视率先通过多家媒体表示由于网站“抢播”,导致卫视损失巨大,要对新版《水浒传》“退购”。消息一出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退购”不过是营销话题而已。

七月中旬,一个名为“海豚好汉”的神秘人物走南闯北,四海行善,经过媒体广泛报道后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关注,一时成为热议话题。“海豚好汉”的神秘面纱终于在7月19日安徽卫视新版《水浒传》大营开营仪式上,被作为第“109好汉”揭开。神秘好汉来自安徽卫视“新版《水浒传》”剧组,他的系列“善举”也是电视剧推广的组成部分。

接下来,安徽卫视又分别在7月中下旬连续抛出“删酒戏”、“天价索赔”等话题。这些话题虽然最后大都不了了之,但是所引发的媒体、业界、网民、观众的关注却是实实在在的,赚足了“眼球”的同时也打开了新版《水浒传》的营销之门。

2、开播日活动掀起营销

经过前期的话题营销等市场预热行为,观众对于电视剧的关注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开播日活动则将营销氛围推向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首映礼和倒计时活动。

在我国大陆,首映礼最早只出现在一些商业电影大片的包装宣传活动中,被用来做电视剧营销推广是最近两三年的事情。8月1日晚安徽卫视隆重推出新版《水浒传》首映礼,定名为“安徽卫视新版《水浒传》全球首映礼”,单从名字来看,其气势和雄心就可以见一斑。安徽卫视的首映礼规模和投入都很大,重金邀请到“武松”陈龙、“宋江”张涵予和总编剧温豪杰等24位主创参与,这是其他卫视难以企及的。首映礼经过精心策划,通过“游戏”、“相亲”等环节,带出剧情抢先知、演员爆料和拍摄花絮的访谈。整个首映礼成了水浒嘉年华,热闹精彩,让观众对新版《水浒传》充满期待。

倒计时活动一般出现在大型体育赛事、重要节日庆典等活动中。我们最常见的电视节目倒计时活动,是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特别节目《一年又一年》主要为春晚最后预热。8月2日下午,安徽卫视为新版《水浒传》开播精心打造了倒计时特别节目《好汉来了》历时近5个小时。《好汉来了》经过精心编排,以晚会形态示人,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有电视剧主创人员访谈、《水浒三人行》专家谈水浒、“海豚好汉”来助兴等环节,最主要的是中间穿插大量片花、剪辑,包括新版《水浒传》的宣传片花、恶搞片花、各类老版《水浒》片段等,观众对电视剧的心理期待达到了顶点。

3、播出季各类整合营销传播活动跟进

随着新版《水浒传》的正式开播,各类后续整合传播活动花样繁多、层层推进。首先,电视剧本身的各类宣传广告不时穿插在全天节目当中,观众满目都是水浒。其次,多种有奖收视活动继续跟进,互动式电视剧收视诱惑力足。再次,包括《非常静距离》、《男生女生向前冲》等在内的栏目群配合新版《水浒传》播出,进行捆绑传播形成合力。最后,与搜狐视频等网络媒体跨界整合资源共享,延伸利益链条扩展影响指数。

二、整合营销面不断扩张

1、全媒体联动营销

2010年对于我国的电视媒体和广告圈来说无疑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从年初的“61号令”到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的最终出台,一系列的变动都带来了营销环境的深刻变革。②在新的营销环境下,安徽卫视努力打造全媒体大剧营销的新局面,开创了N+1全媒体战略的联动新模式,迈出“全媒体联动模式”探索的新一步,形成大剧营销全媒体联动的新浪潮。③

在新版《水浒传》的营销推广中,安徽卫视与多家媒体如央视八套影视同期声、京华时报、新京报、广州日报等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除了以信息共享为核心的模式外,还拓宽了合作渠道、丰富了合作模式。比如有些媒体专门开设新版《水浒传》板块,通过竞猜、评论等多样形式有效地延伸了大剧的影响面,实现了合作双方的双赢。

“全媒体联动营销”在大剧推广方面,主要体现在与各类新媒体的合作与共赢方面。如和搜狐、腾讯、新浪、百度、土豆、PPTV等多家网站和手机媒体建立联动合作关系,营销成绩斐然。

2、媒体内部资源整合

在大剧营销期间,安徽卫视重视频道内部栏目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了新版《水浒传》栏目群,竭力打造“水浒卫视”。有些常规栏目中植入水浒时间,比如《超级新闻场》中的《小川说水浒》、《第一时间》中的《水浒必读》、《娱乐直通车》中的《直通新水浒传》、《夜线60分》中的《好汉大点将》等。也有在固定栏目中开辟的特别节目,如《非常静距离》、《男生女生向前冲》、《说出你的故事》等栏目都开播了水浒特别节目。当然也有专门为新版《水浒传》的推广而特别打造的节目,如《水浒三人行》。这些节目群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的,既有预告、点评、歪评又有各类游戏,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多元收视要求。

3、强势竞争的同时注重合作

在市场经济日趋发达的中国当下,为了逐利,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不可避免,但是竞争并不排除合作。遵循“契约精神”,形成业内良性、公平的竞争关系,无疑对于竞争各方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是有利的。良好的“竞合”关系的建立,正是整合营销传播中公关管理部分的重要课题。

四家卫视围绕新版《水浒传》的营销推广竞争激烈,虽然安徽卫视在营销投入、营销策略等方面与其他卫视相比,都表现出绝对的强势姿态,但是其在“大剧”的首播时间、播出进度、广告植入、应对网络抢播等问题上,与其他三家卫视达成的一致、形成的默契都是显而易见的。这一切无疑对于包括安徽卫视在内的,四大卫视形成良性竞争格局是有利的,也为日后更宏观的“竞合”态势的形成提供了模版。

三、整合营销传播中更加重视精细化、突出互动性

细节决定成败。安徽卫视之所以能够取得竞争中的优势,除了宏观层面整合营销传播策略推陈出新外,其精细化、互动性的微观整合营销传播手段也贡献颇大。

1、打造播出季专用VI和宣传片

早在今年7月份,安徽卫视就提出打造《水浒》台的构思,并且积极策划与实施,其核心就是打造新版《水浒传》播出季的系列VI和宣传片。

安徽卫视最终选择了图1作为统一的主题VI,串联起整个频道的各个栏目,使得观众在播出季满眼都是“水浒”元素。另外,经过提炼,“好汉一二三四五,安徽卫视看水浒”的宣传口号响彻卫视各栏目,口号既朗朗上口又很好地契合了电视剧的精神主题。安徽卫视还专门为新版《水浒传》的推广打造了宣传片,整个宣传片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给观众留下很深印象。

2、剧情预告方式匠心独具

四大卫视对比起来,安徽卫视在营销细节上可谓下足了功夫。其剧情预告方式就能体现出其匠心独具。把即将播出的内容精彩片段剪辑出来,用画中画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既精彩又直观,能够有效地吸引观众。另外,配合漂亮的台标,在下方以文字形式概介绍将要播出的主要剧情,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血溅鸳鸯楼”等等,能够很好地提示观众的收看。

3、营销推广活动充满趣味性和互动性

安徽卫视新版《水浒传》的系列整合营销传播活动,都注意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注入,有利于对收视率和观众忠诚度的拉动。例如贯穿整个播出季的有奖收视活动,包括长城越野车、IPhone4手机等在内的价值108万元的奖品,有效激励了观众通过手机短信互动等方式参与到活动中去。而首映礼、倒计时活动、《男生女生向前冲》等特别节目中,组织者们精心策划的各种游戏、有奖竞猜、明星爆料、歪评水浒等环节也都充满趣味性和互动性。

参考文献

①贾旭丰,《省级卫视热播剧的整合营销传播》[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32

②胡鑫,《扛起电视媒体的全媒体营销大旗》[J].《媒介》,2010(10):37

③宋玮,《安徽卫视尝试“全媒体联动模式”》[J].《合肥晚报》,2011.7.20

水浒传的作者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浒传》;绰号隐喻;翻译策略;文化资本;传播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中国古典小说的扛鼎之作——《水浒传》的英译研究一直备受关注,而绰号隐喻是《水浒传》独特的创作思维表现,它的英译与《水浒传》文化资本的传播密切相关。翻译文学不同于一般文体的翻译,它所进行的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水浒传》文化资本的运作,除了受其他因素的制约之外,还主要表现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不同民族间存在文化差异是必然的,而翻译策略的选择与译入语文化相契合还是相背离,都会影响到文化资本的传播与接受。虽然传统上的翻译标准是“忠实”(fidelity)或“准确”(accuracy),但从文化层面上讲,很多时候译者不得不采取变通的策略。本文以《水浒传》沙博理译本中英雄绰号隐喻的翻译为例,探讨其翻译策略对《水浒传》文化资本传播的影响。

2.文化资本与隐喻翻译

“文化资本可以通过翻译进行传播和调节”(Lefevere 2001b:44);而翻译可作为资本的积累方式(Baker 2010:290)。“翻译与文化资本是互动的,翻译是文化资本的承载形式和文化资本运作的结果。在文化资本的积累及流通的过程中, 翻译作为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中介场, 不仅对社会发展和文化资本的流通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自身作为文化资本在这个流通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翻译被看作是文化资本流通和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承载着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重任。”(曾文雄 2012:83-88)

纽马克曾说过“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Newmark 1982:113)。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人们就对隐喻进行了研究。20世纪60~80年代,隐喻的认知学派风靡一时。英汉语隐喻受到各自的语言、文化、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制约。其中,文化因素不仅为承载隐喻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语境,影响隐喻的意义,而且为隐喻提供了一个在意义的意义上、而不只是交际工具的意义上具有了意义的环境(place)。(Cormac 1985:183-185)《水浒传》文化资本的运作过程离不开绰号隐喻的翻译。108将是《水浒传》的灵魂,而绰号是108将的灵魂所在。如果在《水浒传》的英译研究中对绰号隐喻的认识不足,就可能导致在翻译过程中曲解了原作者的创作意图、艺术效果,甚至阻碍《水浒传》文化资本在译语文化中的传播和接受。

3.绰号隐喻的翻译与文化资本的传播

在《水浒传》绰号隐喻的翻译运作过程中,传递的不仅仅是文字和语言,更多的是额外的隐含意义,一种来自异域的“他者”文化,一种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沙博理(Sidney Shapiro)对于这“他者”文化相当着迷,他于1963年加入中国国籍,“越来越感到中国是我的国家,我的家园,我的家庭。”(孙建成 2008:77)特殊的中国情结使得他翻译过程中秉持着“‘忠实’式的异化和归化”、“想在他的译本中克服直译的‘困难’和意译的‘不准确’”(孙建成 2008:156)。但是,“我从未失去我身上的美国味儿”(孙建成 2008:77)“美国味儿”的不能失去,促使他在翻译策略上进行了变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上的抑制和消减。

3.1 原语隐喻和译语形象内涵的统一

若原语中的隐喻形象在译语中有相同或相似的形象以及文化内涵,则可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这样,既保留了原文形象、语言风格和民族文化,两种文化相互契合,对于隐喻的翻译操控也使得原语文化资本能够顺利地被译语读者所理解并接受,《水浒传》文化资本在译语文化中顺利传播将成为可能。比如,“豹子头”是林冲的绰号,因“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施耐庵,罗贯中 2006:60)而得名。沙博理将其翻译为“The Leopard head”,在原语和译语中,都能找到矫健、敏捷、威猛的形象,林冲武艺超群、勇猛的特点也跃然纸上。对于此类隐喻,沙博理的翻译更多地体现出了对汉语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希望向译语读者更好地传达这一汉语文化信息。这种成功的“隐喻移植”(transplanting of metaphor)(肖家燕 2009:34)使得《水浒传》在译语文化中得以顺利流通和传播。

3.2 原语隐喻和译语形象内涵的不同

由于文化差异,原语中的隐喻在译语中不一定有完全对等的形象与之匹配,尤其是宗教文化,汉英相差甚远,有时候甚至是零对等;也有一种情况,原语中的隐喻形象在译语文化中只有部分对等。如果进行简单的直译,虽然译语读者能充分感受到异国情调,但是对于理解原语语言和深层文化内涵会产生一定困难,甚至是误解和排斥,最终会阻碍文化资本的传播。

3.2.1 原语隐喻和译语形象内涵完全不同

水浒传的作者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艺术风格;演变;建阳;《水浒传》;插图艺术;艺术作品;艺术传播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

自上世纪20、30年代,鲁迅、郑振铎开始关注插图,意识到《水浒传》木刻插图在中国古代插图史中的重要地位;50年代以后,陈启明对水浒插图进行分类:“一是根据《水浒》回目内容作的故事插图;一是依照故事发展作的图文对照,有连续性,在形式上接近连环图画的插图……除去以上两种以外,还有一些专画《水浒》人物像的插图。”①而马蹄疾将《水浒传》插图分为“全像”、“偏像”、“绣像”三种。20世纪90年代后马幼垣提出“嵌图式”的版式命名,并将各种版本《水浒传》插图作了初步对比。然而,学术界对建阳版水浒插图的关注程度仍有所欠缺,对建阳版插图的总体研究尤为不足。建阳版水浒插图与武林、徽州等江南地区水浒插图风格迥异,其中内涵也存有深究之必要。笔者拟由图文关系入手,探讨建阳水浒插图的演变及其传播策略。

一、现存建阳《水浒传》插图与风格演变

明代《水浒传》刊刻数量蔚为壮观。据王清原等所编《小说书坊录》载,从明代至民国间,诸如余氏双峰堂、袁无涯书种堂、富沙刘荣吾黎光堂、上海广百宋斋、成都黎照书屋等六十多家书坊刻印过《水浒传》②。这一数据还未包括被损毁的现已不可考的《水浒传》版本。据此推算,中国古代《水浒传》插图的确种类繁多。

从地域上看,建阳、徽州、武林、金陵等地都曾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且最具特色的刻书中心。明代以来,这些地区均多次刊刻《水浒传》插图刻本,且各具特色。以建阳书坊为例,现存建阳刻《水浒传》插图本达七种,均为明代中后期刻本,版式主要分为上图下文式、全页版式两类。上图下文版式中含全像、偏像之区别,而全像版式中还出现“嵌图式”之创新;全页版式则出现了由单页插图到全页巨幅的演变。

对比现存七种《水浒传》可以发现,沿时间推进,插图版式随之变化,风格亦随之演变。大体说来,建阳版《水浒传》插图图版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插图画面则由粗犷渐趋细致,线条刻画由拙朴转向圆润。如下表,现存七种建阳版《水浒传》插图比较。

下表所列现存七种《水浒传》插图,大体反映了建阳版插图不同时期的艺术风貌。第一种《新刊通俗增演忠义出像水浒传》,由于存有资料不完整,其刊刻年代不能确定,据考应略早于《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即万历二十二年(1594)之前。又,建阳刻书在全像版本出现以前就有偏像,即出像版本插图。那么,《新刊通俗增演忠义出像水浒传》刊刻于万历二十二年之前的推断可以成立。《新刊通俗增演忠义出像水浒传》是建阳刻本留存至今少数偏像版本之一,开卷仅一叶一图,即只有左边或者右边页面有一幅插图。此版调整了文本和插图的比例,得以刻印更多文字,插图的附属性质更为明显。插图画面简朴,与全像画面一样,木刻刀法遒劲,均为凸线,属于木刻中以白为主的阳刻典型。第二种为《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这是万历二十二年(1594)余象斗所刻印,是建阳最常见的全像版本,全书25卷,104回,版式为上评中图下文,但有些上栏空白无评释,有些评语简略,仅二三个字,还有多图用一评释,或因评释文字稍多而跨栏,并入下一评释等;四周双栏,单口黑鱼尾,版心题“全像评林”。此版插图规模宏大,全书共有一千多幅,每叶都有两幅插图,是建阳插图全像式的代表。该本插图与文本对应,人物造型简略,线条粗犷有力,画面表现出古朴粗拙的建阳插图传统风格,极富古风趣味。第三种《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庆忠义水浒全传》,它也是明代万历年间余象斗双峰堂刊本,上图下文版式。插图人物线条简单柔和,环境布置疏密得当;人物面部特征模糊,五官描绘略为简单,仅几笔带过,但在服饰动作及神态方面加以弥补,将写实性与木刻版画的艺术性充分融合;画面呈现出浑厚质朴的黑白对比,显得古朴豪放。与第二种《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对比,其绘刻的精细程度已有明显超越:木版钝厚、纹理疏朗的特点在插图中得到了体现,木味十足,体现木刻本色;画面白处有疏密的斑点,是毛糙斑驳的效果,过渡了黑白色调,形成木刻的独特韵味。由以上三种全像与偏像版本比较可知,建阳插图在延续了传统风格的同时,亦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明代中期,由于其他刻书中心的插图影响及营销竞争,建阳插图出现了从上图下文到全页版式的变化,如第四种《新刻全像忠义水浒传》,为明万历年间书林刘钦思刊行,刘俊明所刻,全书25卷,共114回。此版采用上图下文版式,兼有单页插图,这与传统版本极不相同,打破了版式固定单一的传统。《新刻全像忠义水浒传》版式呈多样化,画面也不再以简单为主,虽仍有古朴之感,但在绘刻中可见繁复,暗含细致的艺术追求。第五种《钟伯敬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为明天启间(1621-1627)建阳杨氏四知馆刻本,前有钟惺序,一百卷,一百回,卷首有插图三十九幅,均为单页插图;有题咏,或为诗,或为文。与上图下文相比,这类单页版式放大了图版,画面更加清晰,但配以建阳粗拙质朴的传统古风,画面略嫌简单。建阳刻书采用单页版式以后,仍继续沿用上图下文版式,并有所创新,如第六种《鼎镌全像忠义水浒志传》,为崇祯年间(1628-1644)书林刘荣吾藜光堂刻本,这一版本即马幼垣所指“嵌图式”,它是《水浒传》上图下文版的独特形式,是对上图下文版式的创新。在上图下文包括上评中图下文版式中,插图占尽上层横面的全部位置,而嵌图式则在插图的左右两侧及图片以下都排满文字,图片嵌入文字之中,文字围绕图片,原来分置于图片两侧的标题则改置于插图之上,位于版框之外。这是对建本传统版式的改造。第七种《英雄谱》,为崇祯年间雄飞馆所刊刻,是《水浒传》插图极为特别的一种刻本。《英雄谱》插图采用全页巨幅,完全打破上图下文的格局,一改建阳单页插图空洞的画面特征,呈现出与历代建本粗率古拙的传统风格不同的精致工丽,而更加接近徽派插图。看《英雄谱》插图,雕梁画柱中可见精细,人物动作神态十分清晰,环境刻画恰到好处,并以细致的线条弥补画面的空洞,走向精工与细腻。与万历间“只见整体而忽略细节”的全像插图风格相比,艺术水平有明显超越。

综合以上七种版本《水浒传》插图的比较可知,建阳派插图主要采用上图下文版式,画面古朴粗拙,以豪放简略为主要特征;线条粗犷有力,布局以人物为主,大处落笔,不重视容貌细部刻画,环境刻画比例较少。至明中后期,建阳受江南地区插图风格的影响,在版式、线条、画面、布局等方面产生了变化,总体风格也从质朴趋向婉丽。

二、比较视野中的建阳版插图风格

中国古代小说插图版式经历了上图下文式到整页版式的变化,建阳版插图以上图下文为主流,江南地区则以整页版式插图为主。建阳版、武林版、徽州版《水浒传》分别代表了三地的插图典型,其中以建阳双峰堂刻本《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武林容与堂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吴江袁无涯刊本《出像评点忠义水浒传》以及陈老莲的《水浒叶子》为主要代表。从比较视野看建阳版插图,刊刻于插图发展萌芽时期的《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与武林容与堂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插图、吴江袁无涯刊本《出像评点忠义水浒传》插图,形成鲜明的特色对比,更清晰地表现出建阳插图的特点(笔者认为陈老莲《水浒叶子》是成熟的版画,属于独立的艺术作品,不作比较)。

《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刊刻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武林容与堂刊本,每回二图,共二百图,是杭版插图的典型代表。从插图整体来看,容与堂刊本所刻人物线条描绘十分精细,颇具丰润气韵,女子造型与唐代人物画像中的女性图像十分相似,面部刻画细腻精致,线条细密中有疏散,画面日趋细致,意味更加深远。与建阳刻本的粗拙质朴相比,尤其是画面风格、人物形象、环境布局与手法设置等方面,武林派插图更显细致精妙,可见插图艺术高超。

杭州版插图注重以细节表现人物形象,其线条刻画圆润平滑,神采风韵均接近唐代人物画的丰满。建阳《水浒传》人物形象则一派简单古朴,线条粗犷质拙,笔势豪迈,但人物气韵风度略显单调,不够细致。比较建阳版《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与武林版《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如图1、图2。

对比图1与图2可知,武林版插图强调画面完整性,更擅长刻画人物形象,把人物和现实生活相融合,面部细致到眉眼,服装细致到鞋帽,甚至兵器械具形貌均细致描绘,加强了插图的表现力。武林版插图更具艺术美感,用一个凝固的细节表现人物形象,用一个简单的情节突出故事发展,其独到之处显而易见。而建阳版插图强调图文结合性,其上图下文的版式限制了画面的内容,在细节处,如描绘雕琢人物容貌、服装,房屋布局等,都不够到位,令人无法识别图中人物的身份,只是简单区隔室内与室外,十分简单质朴;画面整体以古朴见长,配合题榜文字,及下文的故事内容,体现出建阳插图独特风格。

杭州版插图不仅描绘人物外貌,兼顾人物动作神态,而且注重刻画环境,借助简单的背景衬托人物或情节,画面整体结合得十分融洽;而对建阳版插图重点刻画人物举止神态表现人物形象,只用简单标志代表环境,并不多费笔墨,画面感疏离,对比图1与图2,武林版生动地再现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仗义之气,逼真地描绘了镇关西店中一片狼籍,如散落一地的碎肉块;建阳版则只以简单线条表示人物与房屋,读者很难区分室内与室外的布景。武林版插图以环境描绘来表现情节,更有深意,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故事的气氛。建阳派插图线条粗犷,画面相对缺乏流动性,显得单薄,武林派插图则线条细密,又含疏散之笔,画面波澜起伏,更为流畅。

武林插图还对配角加以刻画,图1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围观者的神情。通过神态刻画展现围观者的心理活动,加深读者对此情节的印象。建阳版插图对配角人物则吝于下笔,画面简单,缺乏深刻的渲染和陪衬。图2人物面貌粗糙,读者无法辨别人物神态与心理活动,甚至无法辨认图中人物的性别,宋江与婆媳的样貌几乎一致。从画面的完整性来看,武林版插图细致,建阳版插图简略。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杭州版插图表现手法丰富,通过对比空间内容来表现故事情节,如卷十八“宋公明私放晁天王”,插图以墙内公孙胜等人在葡萄架下喝酒的悠然闲情,衬托墙外晁盖送别宋江的忧心忡忡,两组场景在同一画面中以不同空间来展现,形成强烈对比,紧张的气氛、人物迥异的心态跃然纸上。如图3。

建阳版插图刻本却很少采用类似的布局手法,多以简单画面呈现故事情节,以人物举止神态表现人物心理活动。而图3利用空间对比的表现手法,使读者以全知视角俯瞰庭院与室外的情景,插图的艺术效果得以增强。武林版插图还以时间延伸方式展现人物心理活动,如在同一画面表现作者的梦境、回忆、幻想等,使读者在全知视角中欣赏插图,这些手法使单一的画面表现出繁复的层次感,相互衬托,画面更显趣味。建阳版插图则延续宋元传统手法,较之武林版插图的多元化手法,显得呆板单一。

《出像评点忠义水浒传》刊于万历四十年(1612)左右,全书一百二十回,插图六十叶,共计一百二十幅。虽为袁无涯所刻,但其插图前一百幅沿袭新安刻本,孙楷第先生曾判断:“忠义水浒传一百回……记刻工姓名曰新安黄钺之刻、曰黄诚之刻、曰新安刘启先刻。……此为新安刻本……观插图形式,与芥子园百回本,袁无涯刻百二十回本(即杨定见所序者)实是一板。”③因此,袁无涯刻本插图也可视作徽派《水浒传》插图的典型。其主要特征是,画面精工秀丽,风格婉约,线条优美,多以单页大图或是双页连式为主,且均在回前插图,图目与回目不同,另立新题,统一为五字。与建阳“以图配文”的插图不同,徽州版插图在艺术上更趋向独立。

徽派插图根据情节需要在回前安排插图数量,插图与回目关系不大。换言之,插图是根据全书的主要情节而绘,并不受到标题限制。徽州版刻插图以插图的形式概括文本的主要情节,插图自身具有讲述故事的能力。建阳版插图则延续敦煌讲唱文学里的佛经“变相”的传统,插图坚守图解文字的功能。它采用传统的上图下文形式,一幅独立的插图并不能蕴含一个连贯的故事。插图只作为文本的辅助工具,有利于读者和文化水平不高的受众理解文本故事。徽派插图虽以插图的形式出现,但“图文结合”的意义偏弱,插图的独立意味趋强。建阳刻书以图配文,图文互补,插图与文本的关系十分密切,突出“图文结合”的文本意义。

“洪太尉误走妖魔”徽版插图吸收多种表现手法,艺术水平极高,更趋近于艺术图画。就画面而言,徽派插图以背景环境占据主要部分,人物比例较小,画面更加协调;而建阳插图历来以粗拙古朴著称,主要描绘主角形象,虽然人物形象不失活泼逼真,但仅具人物意态,线条粗犷简略,画面略显局促,环境和背景描刻极少,情节渲染也不够深刻,画面布局、技法等略显单调,艺术表现力却欠缺深刻意味。如图4与图5,同是刻画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场景,徽州版插图不仅展现林冲和洪教头的比试,还有围观的柴进和庄客等,地上有一锭大银和一副打开的枷锁,天上有一轮圆月和几颗疏星;场景刻画加深了场面感,因此更加真实深刻,意境隽永绵长,使读者能够从背景环境中细细咀嚼画面内容。而建阳版只是表现两人比试的内容,缺乏周围环境的刻画。徽州版插图与建阳版插图的不同,由此二图,差异顿出。

徽州版对环境的刻画极为精要,主要以山石树木等室外风景为主,甚至部分插图山水风景内容略嫌繁复。建阳版则以庭院内或室内为主,即使背景为室外景色,简单几笔带过,山水风景特征并不明显。

在众多插图派别中,徽派插图堪称艺术精品,它削弱了插图的辅助功能,在中国小说插图史上较早富有独立的主题画意味。如图6,楔子图“洪太尉误走妖魔”,右上角的树木与房屋占据了近一半图版,背景的静谧与众人的狂奔形成对比,意境深远。

作为水浒插图中久负盛名的精品,徽派插图既增值了文本的含义,又可以作为独立的版画艺术品而欣赏,其艺术形态也日渐成熟;而建阳版插图则贯穿“以图配文”的功能意义,如果脱离了文本语境,其意义很难看得出。

由上述比较可知,建阳版插图采用上图下文的版式,风格粗犷,主要强调人物,不注重环境,以图配文的功能意义十分强烈;而徽派插图则以独立单幅的版式为主,风格细腻,画面布局合理,意境隽永绵长,手法丰富,更具有独立的主题画意味。

三、建阳版插图风格与传播

建阳版插图与武林、徽派风格截然不同,立足于对阅读的引导,强调了图与文的紧密结合,面向文化程度不高的市民阶层;而武林和徽州插图则日趋精致化,减弱插图对于文本的依赖,朝着独立的艺术品方向发展,面向的受众不仅是市民阶层,还有更多的上层知识分子与达官贵人。插图风格的不同体现了地域书坊的营销策略。

早在宋元时期,建阳版插图以普通下层民众为消费群体,采用上图下文式,每页附图,以辅助理解文本阅读。这种连环画式插图对文化层次不高的读者相当有用,边阅读边看图,有助于理解故事情节。美国学者何谷理认为:“把图和文刻在同一页,是对插图和文本的同等重视,这样无论对识字能力高低的人都有助于阅读,同时也可使销量增加。”④建阳版插图采用粗犷拙朴的插图风格路线,也是出于服务于下层民众读者之考虑。由于书坊主预期的消费群是文化层次和购买力都较低的民众,在刻印插图过程中,忽略细节描绘,主要表现故事情节精彩之处,这些插图特征足以满足阅读者审美趣味,也有利于书坊主节约成本。

随着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杭州、徽州等地市民经济发达,富商林立,不仅文人,富裕的市民也对小说戏曲插图刻本产生浓厚兴趣,形成庞大的读者群。为适应市民的消费需求,插图也向着精致化方向发展。这些地区的插图采用单页版式,或者双页合式,突出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画面比例得当。虽然这些插图均放在回前,数量不及建阳版,但画家发挥空间增大,讲究环境描写和景物布局,增强了插图的表现力,插图成为可供欣赏的艺术作品。但是,建阳地处山区,文人士子常于此躲避战乱,利用山区所特有的竹、木等原料,刻印图书,建阳遂成为闻名天下的“图书之府”。但书坊主之营销策略主要是立足于下层民众,走的是普及之路。明中后期,建阳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及江南与徽州,建阳地域读者群依然以下层民众为主,故依然以粗犷质朴风格为主。

除了传统与经济因素之外,刊刻技术以及人才因素与书坊的发行策略也密切相关。在晚明,文人市民化和文学创作商品化成为一种趋势,画工与刻工对于书坊的经营至关重要。由于文人画家的艺术造诣和表达的情感更为细腻深沉,提升了插图内涵;刻工则发展成为专门的职业群体,如极负盛名的徽州黄氏刻工,技艺超凡。文人画家与徽州刻工流向江南富裕地区,如金陵、苏州、杭州等地,促进了江南刻书业的崛起。然而,建阳地区受经济发展与自身交通限制,无法吸引优秀的文人与技术,难以与江南地区插图相比拟。建阳地区虽也有模仿徽州、金陵等地刊刻风格,但总体来说,书坊主营销策略一直立足于下层民众,高端市场则让位于徽州、杭州等地书坊。

① 陈启明《水浒全传插图》,人民美术出版社,1955年版。

② 王清原等《小说书坊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271-275页。

水浒传的作者范文第6篇

一、论文题目:论《水浒传》中的血腥暴力描写及其文化内涵

二、开题报告内容

(一)选题背景

“血腥”,本词原指血液的腥臭气味,后来还用以形容战斗或屠杀的残酷。也可表示场面的惨烈。近几年由于翻拍名著的热潮一次次涌来,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都被翻拍成电视剧,其中就不乏像《水浒传》、《红楼梦》等这些四大名著。而其中对于新版《水浒传》翻拍过程中,对原著的极大还原,也使得

一部分人对电视剧中直观的血腥暴力场面产生了一阵阵热议。

《水浒传》里有不少凶杀场面的描写,甚至吃人肉,开人肉馒头店等等。我们《水浒传》的研究者,或熟视无睹,讳莫如深,或严厉谴责,“残暴”、“血腥”、“杀人魔王”。但是,这都不能解决问题。《水浒传》里的残暴、血腥描写是客观存在,回避不了。乱杀人,吃人肉对不对?当然不对,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问题是为什么读者在读《水浒传》时并不觉得恐怖?

选择本题主要是想从历史、文化、人物、史实等几个方面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描写的原因和目的进行研究,也通过多方研究,发掘其暴力美学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水浒传》的研究在国内外有很多不同角度的解读,例如,《水浒》小说主要人物的象征意义,《水浒传》的女性意识,水浒中中的象征主意手法的运用,《水浒中》中的生命伦理意识,《水浒传》的各种主要人物分析,人名的寓意,所反映的宗教观、价值观,通过不同角度对作品的细节进行剖析等等。

关于《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但还是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例如:1990年第四期山西师大学报上名为《论<水浒传>的血腥气》一文中写到“小说在表现好汉们奋起抗争、铤而走险的时候,直接地、具体地描写了许多争打斗殴、杀人流血的场面,甚至不加掩饰地描写血淋淋的凶杀和吃人情景,造成了一种浓重的血腥气氛,所谓‘说时杀气侵人冷,讲处悲风透骨寒’第十回。《水浒传》所表现的这类场景,不仅一般人在现实生活中闻所未闻,即使在其他文艺作品中也绝无仅有,自然引起读者的注意。”还有《水浒争鸣》第九辑中认为“水浒英雄因暴决性格一怒而起的杀人行为,往往只是凭自己品行便判定对方有错对方该死,以自己为标准,随意裁断他人的性命,这种情况下的杀戮行为,往往不甚顾及,也不会在杀戮之前查询对方是否具有该死的恶行,这种杀戮行径,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实在是草营人命。因此我们说,水浒英雄因性格自负及暴决而引起的杀戮行为,虽经种种消解,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还是血腥味。”

学术界不少学者对《水浒传》所歌颂的梁山好汉形象提出了质疑,如大陆学者陈洪、孙勇进二位先生合著的《漫说水浒》在夏志清教授的基础上进一步清理了梁山好汉野蛮暴戾的行为,在指责了武松的血溅鸳鸯楼、宋江的计逼秦明入伙、李逵的劈杀小衙内、吴用的烧杀北京城等事件之后不无感慨地说:“水浒世界里的很多血腥气冲鼻的行为,连追求正义的幌子都没有,完全是为蛮荒的嗜血心理所驱。”

而2011年第二期《明清小说研究》中《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的问题迪考思考》一文中,认为水浒中产生的血腥暴力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语境;二,不能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代替审美评价;三,把血腥残暴喜剧化、戏谑化、公式化。”

(三)初步设想

本文拟在抓住关键词“血腥”,通过从本源到深入的方式,将其来源,发展,表现形式及其过去到现在的内涵变化进行较深的剖析,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描写的原因和目的进行研究,也通过多方研究,发掘其暴力美学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影响。

(四)拟解决的问题

1.把最重要的——“血腥”的意义进行深刻全面的解析,将血腥与暴力美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弥补以往研究成果陈旧性和狭隘性。

2.将人物,意义,时间等进行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分析,以添补以往研究的一些领域的匮乏和粗浅。

三、论文撰写过程中拟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层次分析法

从“血腥”的表面入手,进行更深一层的意义的挖掘。

2.系统分析法

把《水浒传》这部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从人物刻画、写作方式、写作特点、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分析其血腥描写的具体含义和文化影响,引出暴力美学的部分内容,最后得出暴力血腥描写的最终含义。

四、论文撰写提纲

1.何为“血腥”

1.1血腥的定义

1.2血腥与其他相关暴力美学的关系

1.3其他作品对血腥和暴力的描写

2.《水浒传》中为什么会有“血腥”

2.1当时的历史文化条件

2.2作者与读者当时的普遍心理与情绪影响

2.3人物刻画的必备条件

3.此血非彼血——“血腥”的现实文化意义与内涵

3.1现代社会审美观念及其当时历史语境的不同

3.2作者的心态以及环境熏染之下衍生出的情感宣泄

3.3作者创作过程中潜在的暴力美学思维

4.结语

    开题报告范文参考:

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笔者对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本文是该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键词]作文教学有效研究课题

经专家评审和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本人串报的课题《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研究》获准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批准号为D/2008/02/176。现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有效中学作文教学就是师生共同构建的能够在中学学段里大面积地使每个学生作文水平取得达标或超标成绩的一种作文教学。

这个课题提出的背景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随意无序、低效无效的教学现状。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包含了有效教学的五个主要理念,即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的时间效量,关注教学目标的可测性或量化,关注教学策略的研究,关注教师的反思意识。

课题主要通过以下层面探讨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的实施途径,即“(1)读写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2)“生活作文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3)“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与作文有效教学”,(4)“高考作文复习命题、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5)“典型案例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关于“读写一体化”的研究重要观点有陈文娟在《高中写作教材与阅读教材的裂缝及整治》(《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07年1期)一文中表达的阅读教材在选文时要以写作训练为基准的观念。郭志荣老师力图探讨一种阅读课和写作课互动的路径。在“感受——领悟——积累——汲取——迁移——表达”中,使读和写、汲取和表达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既为学生打下精神种子,又达到表情达意,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10期),这是对叶圣陶先生“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论”观点的深入探讨。

2.关于“生活写作一体化”的研究。有潘新和提出的“贴近个性化生活的写作观”,他提出“写作需要贴近的不是共性化,抽象化的生活,而是生命化。个性化的生活。写作,不是人的生活化,而是生活人的生命化。”(《福建教育》2005年)叶黎明、种海燕则认为写作“内容贫乏”的问题,不仅仅是“生活贫乏”的问题,更是“认识贫乏”的问题,“学生生活扁平化和精神贫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造成写作没什么可写的直接根源。”(《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1期)四川董旭年老师则又从“说写生活化”角度对生活写作一体化作出了更广泛,更具体的实践探索(《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2期)。程红兵从“作文是中学生个体生命整体成长性、创造性表现,作文教学就是要唤醒和呵护青少年的生命意识”的角度表现出对生活写作一体化问题的探索。(《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6期)李斌辉从“中学作文要弱化写作的教化,载道功能,强化写作的自娱,宣泄作用”角度,表达了对生活写作一体化问题的探讨。(《教育评论》2004年2期)毛荣富则从三种体验(走向理性的成长体验,表现独特的个性体验,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为写作内容的角度隐含了对生活写作一体化问题的探讨。

3.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的研究,最重要的成果是郑桂华、王荣生等人编拟的《写作单元样章(上)》(《语文学习》2006年10期),表现出了写作教材编制中对过程互动的关注,但样章对作文教学的过程性或程序性知识,对作前、作时、作后的互动性探讨尚有强化、完善的较大空间。

4.高考作文、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研究,重要文章则有程慕宏从科学地命制高考作文命题从而良性促进中学作文教学的角度所作的探讨,(《学语文》2006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2007年9期则集中选刊了一组总题为“高考作文与语文教学:谁是谁的风向标?”的系列文章,集中探讨了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教学的和谐问题。

5.“作文教学典型案例”的研究应该说成果颇丰,重要的有福建俞发亮汇编的中学生有争议的文章集,有许国申被大资料复印中心转载的题为“中美两篇高考满分作文比较”。作文教学典型案例的研究可以涉及作文教学的诸多方面,可以揭示共性的问题,可以呈现个性化的问题。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从“读写一体化”、“生活写作一体化”、“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高考作文、复习命题与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作文典型案例”等五个层面立体深入地探讨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力求师生共同构建出能够在中学学段里大面积地使每个学生作文水平取得达标或超标成绩的理想作文教学模式。

内容与重点:

①读写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②生活写作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③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④思维训练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⑤高考作文、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⑥典型案例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其中③⑥是研究重点。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是围绕中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分别以“读写一体化与有效电学作文教学”、“生活作文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思维训练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高考作文、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典型案例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等层面为研究切入点。遵循行为研究的原则,理论实践相结合原则,完成相应研究任务。

课题研究大致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4月)

(1)确定课题研究方向,梳理国内外已有相关成果,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

(2)组织问卷。了解师生在作文教学上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3)组织申报立项工作;

2.初步研究阶段(2008年5月—2009年8月)

(1)举行课题开题活动,邀请专家再次论证方案,并成立专家指导组:

(2)子课题分工,确定各自的研究内容、方式;

(3)初步小结子课题研究成果,汇编、交流各自成果:

(4)向专家组报告阶段研究情况,布置下阶段工作:

3.深入开展阶段(2009年9月—2010年10月)

(1)完成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1—5册)的编写任务,并交出版社出版:

(2)汇编“作文教学典型案例”及相关教案成册。争取公开出版:

(3)其余各子课题完成中期报告,发表相关论文:

(4)举办中期成果汇报展出活动;

4.总结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

(1)设计师生问卷,了解课题研究效果;

(2)整理汇编课题论文集:

(3)撰写课题研究终结报告;

(4)请上级领导、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阅读相关理论书籍,主要有:

①潘新和《中国当写作作教育史》福建人民版1997版:

②章熊等《中国当写作作与阅读测试》四川教育版2000版:

③王荣生等《写作单元样章》《语文学习》06年10期:

④浙江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专题组“xx年语文教育研究动态述评”有关中学作文教学部分:

⑤国外作文教学相关研究成果;

⑥有效教学理论。

参与研究者要有阅读后的读书笔记撰写和交流。

2.调查法。调查组成员坚持听课、蹲点制度,通过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相关资料,听取各方面反映,作专题研究,定期交流研究成果。

3.个案研究法。确定重点实验班级。重点实验项目,发掘提炼。系统研究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案例,写出典型个案的分析报告,作为课题研究重要构件和深入探究的案例依据。

4.经验总结。及时总结课题研究每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使之作为下一阶段研究的有利条件,并使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利于鉴定与推行。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读是写的基础”。“读”是阅读文本,滋养精神;“读”是提升精神,激发表达;“读”是感受范本,模仿表达。

2.培养对生活的敏感度,培养对生活独到的思考力,使作人一体化,是作文生活一体化的含义。

3.“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更加关注作文前,作文时,作文后的每个过程,更加关注作文是作者与范本、与老师、与同学、与家长、与社会互动的结果。

4.高考作文复习、命题必须与日常作文教学构成和谐的状态,这样,才能使日常作文教学呈现有效有用的状态,教考一体化、和谐化是中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5.典型案例使作文教学有效性研究既关注面上的共性问题,又深入点上的个性问题。

创新之处:

1.如此全方位地挖掘研究中学作文教学的互动性、过程性是可能的创新之一。

水浒传的作者范文第7篇

吾友谈不及朝廷,非但安分,亦以路遥,传闻为多。传闻之言无实,无实即唐丧唾津矣。亦不及人过失者,天下之人本无过失,不应吾诋诬之也。所发之言,不求惊人,人亦不惊。未尝不欲人解,而人卒亦不能解者,事在性情之际,世人多忙,未曾尝闻也。

吾友皆绣淡通阔之士,其所发明,四方可遇。然而每日言毕即休,无人记录。有时亦思集成一书,用赠后人,而至今阙如者:名心既尽,其心多懒,一;微言求乐,著书心苦,二;身死之后,无能读人,三;今年所作,明年必悔,四也。

是《水浒传》七十一卷,则吾友散后,灯下戏墨为多;风雨甚,无人来之时半之。然而经营于心,久而成习,不必伸纸执笔,然后发挥。盖薄莫篱落之下,五更卧被之中,垂首捻带,睇目观物之际,皆有所遇矣。或若问,言既已未尝集为一书,云何独有此传?则岂非此传成之无名,不成无损,一;心闲试弄,舒卷自恣,二;无贤无愚,无不能读,三;文章得失,小不足悔,四也。

呜呼哀哉!吾生有涯,吾呜呼知后人之读吾书者谓何?但取今日以示吾友,吾友读之而乐,斯亦足耳。

(本文选自金圣叹托名施耐庵作《〈水浒传〉序》)

1.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其所发明,四方可遇发明:发现、阐明

B. 而至今阙如者阙如:欠缺,空缺

C. 不必伸纸执笔,然后发挥

发挥:充分表达

D. 心闲试弄,舒卷自恣舒卷:舒展、卷缩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其谁曰不然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B. 不应吾诋诬之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 今年所作,明年必悔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 无贤无愚,无不能读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 下列说法不是作者集结《水浒传》的原因的是

A. 没有创作传世之作之心,没有创作的包袱。

B. 创作以供朋友笑谈娱乐,创作心态轻松。

C. 文辞精当,创作可称无瑕,作后没有自悔之虞。

D. 文辞通俗,各色人等都能阅读,没有作品无读者的担心。

4. 下列对文章内容评述不当的一项是

A. 本文文字典雅古奥,简洁干脆。为了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作者采用了较多的排比、对偶、对比等修辞手法。

B. 在本序中,金圣叹假借施耐庵之名,为读者塑造了一个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施耐庵的形象,这一形象不一定符合施耐庵的本来面目。

C. 本序部分文字阐述了作者的创作观,比如创作不应有太多的功利心、创作要贴近读者等,这些观点至今还有一定价值。

D. 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知识分子交友图:朋友间随心适意,不拘礼节;相互间不重物质享受,只重精神相契。

5.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 舍下童婢稍闲,便课其缚帚织席:缚帚所以扫地,织席供吾友坐也。

(2) 是《水浒传》七十一卷,则吾友散后,灯下戏墨为多;风雨甚,无人来之时半之。

(3) 吾生有涯,吾呜呼知后人之读吾书者谓何?

【参考答案】

1. D (展开书卷、纸张)

2. D (无论。A. 语气词,表反问/代词,他们的;B. 代词,他们/语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 ……的/被动结构词)

3. C (原文中“小不足悔”,指写作此文即使有所得失,也算不上什么要紧的事情,不会使人后悔,并非指创作无瑕)

4. A (文中杂用口语,“典雅古奥”有误)

5. (1) 家中的童仆婢女有空闲,(我)就督促他们扎缚扫帚、编织席子:扎缚起来的扫帚是用来扫地的,编织起来的席子是用来给我的朋友们坐的。

(2) 这《水浒传》的七十一卷文字,大多是我的朋友离去后,自己在灯下游戏笔墨(所得);大风雨天,没有友人来访之时又完成了其中的一半。

(3) 我的生命有限,我怎么知道读我书的后人怎样评价我的书呢?

【说文解字】

(1) 处所,地方。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2) 着落,结果。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左传》)

(3) 表约数,意同“许”。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史记・李将军列传》)

(4) 与“为”搭配,表示被动语意。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5) 助词,指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的”。其所发明,四方可遇(《〈水浒传〉序》)

(1) 考核,测验。房奏考功课吏法(《汉书・京房传》)

(2) 督促完成工作。舍下童婢稍闲,便课其缚帚织席(《〈水浒传〉序》)

(3) 学习,教授。苦节读书,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与元九书》)

(4) 赋税。岁暮井赋讫,程课相追寻(《拟古》)

水浒传的作者范文第8篇

人们形容自己被逼无奈去做某些不堪的事时,多半爱用一个词:“逼上梁山。”其意多指自己的所作所为完全具有正当性,且自己就算知道此事正当,还是一贯很宽厚地忍气吞声,实在活不下去才起来反抗。

说的人多了,也就没人在意这约定俗成的说法背后究竟是何含意。其实若是较真,“逼上梁山”是个很错误的说法。无论是从史实还是心理状态上,都站不住脚。

事实上好解释。无论《水浒传》如何拼命给英雄们身上刷光环,其实说到底还是一群反叛者。这群人当中的确有人是蒙受了不白之冤,活不下去才起兵造反,但也有人是出于种种私利才上山落草。

一说到“逼上梁山”大多数人都想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漫天风雪当中,一个孤傲的身影,内心痛得几乎滴血:老婆被人抢,自杀了;朋友出卖自己,叫自己杀了;原本一个好好的上校军衔,因为得罪了总参谋长也被一撸到底……连想老老实实坐牢,都被迫上演中国版《越狱》。这种日子怎么混下去?A级通缉令悬在头上,不潜逃还等着杀头吗?

问题是这样的人终究是少数,梁山好汉里有的是第二种人。卖人肉包子被识破的,抢劫生辰纲以后被通缉跑掉的,每天在江上请人吃“板刀面”和“馄饨”的……

所以水浒群雄未必全是“逼上梁山”,可《水浒传》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深刻把握了人心底最深的欲望。从这个角度上说,《水浒传》应该是一部最成功的心理学教材。

刚才说过,“逼上梁山”最成功的典范就是林冲。《水浒传》开篇没多少字就把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列出来,马上给水浒英雄定了一个性:不管你上山原因究竟如何,混不下去还是为女色所迷都不论,只要肯落草就是“”。

我们在认识一个人或是一个群体的时候,都会有这种“光晕现象”。在心理学的解释上就是:第一印象给这个人或群体的定性,往往会延续迁延一生。那双枪将董平,为了抢人家知府的女儿而反出部队,又和“”有什么联系?不过是沾了林冲的光罢了。

《水浒传》成功地用这种特质给梁山好汉们的行为正了名,进而合理化。为了避免自己认知上的冲突,避免出现“自己做了错事”和“自己是正义的”之间的心理落差,无论是作者还是梁山好汉本人,都必须在心理上保证自己的心理健康,这在心理学上叫“认知协调”。所以他们在江湖上讲“义气”,对宋江之类的“义气典型”要做到“纳头就拜”;在军事和政治上则要做到“替天行道”,尽管究竟什么是天道全梁山估计也没人说得清楚;在人际关系上,各个头领之间相互夸奖赞扬,在小群体内互相提供心理支援。这几点综合起来,就构成了梁山好汉对自己“逼上梁山”现状的认同。

这种自欺欺人式的心理暗示保证了好汉们的心理健康,但是否能得到其他百姓的认同呢?这里又涉及到了群体心理学中的群体规范与传播理论。

一部小说,要能在当时民间流传起来就需要两个条件:第一要浅显易懂,能够理解;第二要具备感染力,使大家愿意相信并传播。

“逼上梁山”恰恰就同时具备了这两个要素。首先,这句话实在很容易理解,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一只蚊子在耳边嗡嗡叫着准备吸血,那被人逮到还不狠狠一巴掌拍死?人民群众的逻辑有时候就是这样简单。被逼无奈之下铤而走险,是远古部落血亲复仇的一种延续,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正当性。

此外,这句话也多多少少说出了普通百姓的心声。一个人处在群体间,他的心理应该同时具备两套规则:一是这个群体的规则,一是他渴望所属群体的规则。在现有群体规则限制其行动时,他会对渴望所属群体的规则产生更大的认同感。兔子急了要蹬鹰,草民被欺负得狠了也还有个梁山可去,这就是“逼上梁山”给普通人指出的另一条路。就算是天生的良民,在念叨着“逼上梁山”的时候也未尝没有给当权者点儿颜色看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