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多想去看看

我多想去看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我多想去看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多想去看看范文第1篇

一、创设问题情景

探究性学习是从学生的问开始的,是一种问题质疑的学习。探究的问题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均可,但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为此,对学生的质疑,教师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一提倡,二鼓励,三引导。通过教师的提倡和鼓励,使学生从敢问起步,逐步过渡到会问、善问。在教学中教师还应结合课文和现实生活,创设一种开放性的、富有意义的问题情景,在有启发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实现语文的再创造。例如在教学《我多想去看看》一文时,教师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题,并提问:“我”想去哪儿看看?为什么特别想去天安门,而不是其他地方呢?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又利用多媒体展示北京的名胜古迹、优美风光及2008年奥运会的有关图片,让学生置身其中,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再次激发了学生热爱北京首都,热爱国旗的思想感情,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自始至终,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情景中进行探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探究的欲望极强。

二、创新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期待下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问题,不求全责备,这样学生才敢大胆发言,才敢自由争辩。

而当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种焕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积存力量,往往是出乎教师意料的。

为此,我们改变了课堂教学满堂灌,一问到底,一讲到底的陈旧模式,构建了一种“质疑——交流——展示”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读、问、思、悟、用的过程。例如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时,学生读了课文后提出了很多问题,经过筛选确定了两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一是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为什么“非常壮观”?二是“我”为什么特别想去天安门看看?学生选择了其中感兴趣的问题去探究。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都很投入。汇报时,有的学生讲了自己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时的亲身感受,有的讲了自己知道的有关北京的名胜古迹和优美风光,还有的表达了特别想让爸爸妈妈带自己去北京的迫切心情。

三、拓展探究渠道

我多想去看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多媒体

21世纪是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以计算机为主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科技产品、先进的硬件和软件,越来越多地进入教育领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就深深地体会到: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时,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向往和求知的强烈欲望,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这一点,多媒体教学就有它独特的一面:采用新颖的方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如我在教《大海的歌》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美丽海边的录象片。动听的音乐、海浪声,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欣赏了大海的博大、壮丽,而且让学生得到了美的陶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看完了录象片后,学生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个个兴致勃勃,热情高涨。

二、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化静为动的特点是其他任何教学设备所没有的。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如:在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时,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要有自知之明,不可狂妄自大。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制作了教学课件:一是图文声像并用再现课文内容;二是将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做成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三是将生字的学习设计成一个小游戏,把生字宝宝送回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借助课件,自主学习,通过网络获得个别化指导,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理解难点,进而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三、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由抽象到具体、直观

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新面貌。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情景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情景引入,悬念引入,设问引入,图画引入,音乐引入,表演引入等。??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中画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引入教学内容。例如:我在讲解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当逐行出现诗句时,诗中的画面也随着变化,我把配有黄鹂在枝头上鸣叫的声音,一行白鹭飞上青天的画面及时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这样的情景和提问引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想马上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的学习动机,为学好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如《九寨沟》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搜寻有关九寨沟的图片、文字介绍,视频等,学生在课堂上通^观看漂亮的风景图片、配乐播放的九寨沟的录像。让学生自由感受,全面了解九寨沟的风土人情,情不自禁地赞叹那儿的美景。通过配乐示范朗读并反复朗读,有感情地读出九寨沟的美感,很自然地把学生带进优美的情景之中。再加上课件的逐步呈现、音频效果的恰当运用,更好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烘托出教学气氛。同时有学生的亲身参与,也使他们有了一定的成就感,使学生乐学、爱学,参与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当然,学生对课文的全面掌握是比较到位,学习效果也就非常完美了。

四、运用信息技术体验情景,升华情感

人的情感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信息技术创设丰富的情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进行学习,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将更加深刻。有助于内化、升华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如在学习《我多想去看看》一文时,学生对“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一句话的理解感受总是不那么强烈,因而很难体会文中为什么要用了两句“我多想去看看”的强烈感情。鉴此,我从互联网上下载了“北京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直播场面”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设备观看。学生看到了广场上人山人海的画面,看到了士兵们严肃而且一丝不苟地护旗、升旗的全过程。听着那雄壮的国歌声,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与火红的太阳一起升起……学生们不禁说:“啊,太壮观了!”“我真想去看看。”“我以后要让妈妈带我去北京看升旗。”“五星红旗,我爱你!”“祖国真美!”……我知道此时他们不仅体会到“壮观”的场面和“我多想去看看”的心情,而且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也油然而生。此时的信息技术运用给学生带来的阅读情景体验,不仅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而且产生情感共鸣,比起口若悬河的描述来得深刻。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语文教学向深度发展正经历这样的过程:由引出内容、提高兴趣,向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发展,由拓展视野、丰富积累,向参与过程、体验情感发展,向提高审美情趣、增强人文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我多想去看看范文第3篇

2、虽然本课是一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但是“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一年级的课文是识字的文本,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要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一年级下学期,会写字的学习已经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习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是保证会写字掌握的关键,因此,一下在写字指导环节,要设计字形学习的步骤,通过学生记字方法的运用,引导进行形近字比较,音形义结合,认记会写的字。

4、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

5、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我”善良、美好的心愿。

6、导语:同学们,学习了课文《我多想去看看》,你们了解到谁和谁的美好愿望?是什么美好的愿望呢?(天山孩子和北京孩子的美好愿望;天山孩子想去北京看雄伟的天安门和壮观的升旗仪式,北京孩子想去新疆看美丽的天山和洁白的雪莲。)学习了课文《一个接一个》,你们了解小女孩“我”一个接一个怎样的想法?(一个接一个相互矛盾的想法。)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又会让我们了解到谁的什么愿望、想法呢?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我多想去看看范文第4篇

因家中隔壁曾有四川的租房客,所以,我能听懂他所要表达的意思。他对我的及时表示感激涕零,说务必要与我做一生一世的好朋友。

他主动要求老师调换座位,成了我的同桌。他整天死皮赖脸地跟着我,嚷着要我介绍当地的名贵小吃。我倘若对他稍不理会,他必然又要朝天埋怨我是个不爱惜家乡的孩子,不懂得向外来人口推销自己的家乡文化。

无可奈何,我终于和他成了好朋友。原因是他告诉过我说,从我所在的云南小镇到四川,一定会经过一条浪花飞溅的江河,江河的码头上摆满了渡人的船只,而他每年都是坐船回去的。

当时,我在高原上已经呆了整整十一年。十一年的春来秋去,我都是看着莽莽大山而过的。因此,在当时年少的憧憬里,便经常会无缘无故地冒出一片无垠的海面来。我多想去看看,那遥远的海平线和扑翅高歌的飞鸟。

我知道,他所说的不过是一条宽阔的河流,但对于多年前的我来说,那照样有着无比强大的吸引力。于是,我从骨子里认定了,他是特别的,是与其他高原孩子有所不同的。他见过奔流的河。

还没到他十二岁生日,他便没日没夜地在我耳旁唠叨,叮嘱我一定要来,说有我最爱吃的东西。我犹豫了片刻,点头答应了。

可事实上,他十二岁生日还没到来,学校便已经放了暑假。母亲领着我去了乡下,而我,亦在绿树蔽日的时光里忘了这件事。

回去之后,他气势汹汹地找到了我,狠狠将我奚落了一番。我因理亏,始终保持沉默。后来,他骂累了,解气了,拉着我的手便上了他家。

他踩在高高的圆桌上,把红木橱柜打开,端出一只精致的瓷碗。一面小心翼翼地捧在头顶,一面故作神秘地问我:“这是什么?快猜猜看!”

我猜了许久都没猜中,失了兴致。他欣喜若狂地把瓷碗递到我的手里,我还未说出将要说的话,便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原来,当天他等我直到深夜。后来他母亲催促着点了蜡烛,他才慌慌张张地用小刀把蛋糕上的所有奶油刮到这只碗里。他一直没有忘记,我爱吃奶油。

只是,我一走便是整整半月。灰白交错的霉菌爬满了鲜嫩的奶油,结满了白色的绒毛。

这件事使我感动了很多年。后来,因高考的缘故,我俩彻底分开了。他经常给我写信,向我问安。可我,却在陌生的城市里和一群新交的朋友玩得忘乎所以。

渐渐地,他的信件少了。我们像一块紧贴在刀刃上的细肉,慢慢地被一股悄无声息的力量切开。

毕业前夕,在整理时发现了他的信件,踌躇着是否留下时,忽然发现了信件背面的笔迹:“其实,我也喜欢吃奶油。”

刹那间,我想起少年时候的自己,想起那只精致的瓷碗,想起那些他为我刻意留下的奶油。坐在零乱的书桌旁,我握紧了笔头,却不知该给他回点儿什么。

我多想去看看范文第5篇

“课堂常规”是指学生在校需时常遵守的规章。“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俗语强调了规章的重要性。一个班的班风、学风如何?主要看这个班学生言行举止是否有规矩。建设好的班风学风,就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符合规矩的良好行为习惯。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孔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行为习惯,会像天性一样自然坚固,影响人的一生。所以,我觉得课堂常规训练是我们小学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工作的重要内容。

如何落实这项工作?我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做了简要的概括,在此和大家一起汇报交流:

一,师生共同熟悉常规内容。

小学课堂有哪些常规,老师心里有数,也要让孩子明白。去年下学期一年级入学的第一、第二两个星期,没有上课。把“课前准备、候课、问好、坐姿、倾听、表达、读书、书写、讨论、作业、课下、列队、就餐、卫生打扫”等十多件事项,须遵守的规矩,用课件的形式制作好,带着孩子明确。也许他们一开始记不住,但也要让学生初步具有规矩意识。

二,运用儿歌口令,记牢常规。

为了让孩子快速明确各项常规,我找到儿歌,帮助孩子记忆。如:

1、学习文明礼貌儿歌:

小朋友,进学校,见到老师问声好,见到同学问声早。

2、课前准备儿歌:

上课铃,叮铃响,我们快步进课堂,不挤不碰不吵闹,

静静坐在座位上。书本文具放整齐,等待老师把课上。

3、训练举手:要发言先举手,老师批准再张口。

4、路队训练:

1、上下课师生问好口令:

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您好!请坐!

下课,起立!同学们再见!老师再见!

小蚂蚁,一二一。站路队,快静齐。走起路来真神气。

2、课堂调控的口令:

(1)师:一二三;生:快坐好。(2)师:小眼睛;生:看黑板。

3、写字姿势口令:

师:头;生:正。师:肩;生:平。师:手离笔尖;生:两指头。师:胸离桌沿;生:一拳头。师:眼睛离书;生:有一尺。

4、写字口令:

师:魔法指;生:拿出来。

师:请你跟我写某字;生:我就跟你写某字。

三,老师身体力行,以身示范。

我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的身体力行,是最好的示范。要求学生不迟到,我上课前一般都会提前进教室,在门口或讲台上等候学生。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上课需用到的物品,我尽量进教室时带齐全。要求学生上课不讲小话、不做小动作、不吃零食,问我基本做到上课时不接电话、不喝水、不随意出教室。要孩子做到管理自己的座位卫生,我时刻注意讲台的整洁······身体力行,尽力让孩子“亲其师,信其道”。

四,多和学生相处,准确了解情况。

班级学生的行为习惯怎样,哪些做得好值得发扬、哪些做得不够需要改进,课堂上关注能了解一些。课余留心,老师可以了解的更全面准确。比如我班课下的常规是喝水上厕所捡垃圾做下节课准备,很多时候下课后留在教室,我就能发现哪些孩子记住并做到了。去食堂就餐,和孩子一起,就能真实了解哪些孩子能做到“食不言”、不挑食、珍惜不浪费。另外,有老师在,孩子愿更好的展示自己。长此以往,学生的行为习惯会好些。

五,把握课堂阵地,训练常规。

课堂是老师的阵地。课堂上,我把常规管理,时刻放在心间。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时用课堂调控口令引导,如“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听声音”,更多的时候,我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正面引导。如走进课堂,看见有些孩子课前准备做得不够好,老师快速找到一个做的好的,给予表扬:“看,许施琴同学的书摆在桌子的左上角、铅笔放在笔槽里、安安静静伏在桌上,等候老师来上课,我要给她奖励一个表扬章!”课堂提问后,有的孩子随意表达,老师看着坐姿端正、举手积极的孩子说:“我要请朱嘉伟同学回答这个问题,他坐得端正、手举得高高的,遵守规矩,老师喜欢这样的同学!”诸如此类,随时抓住学生的表现评价,训练常规。有必要时,任何一个教学内容也能成为课堂常规训练的契机。上周我教学课文《我多想去看看》一文,要求孩子用“多想”说话,一个孩子说,有些孩子没用心听,我便说“老师多想某某同学能认真倾听”。理解“也是”一词时,我便列举“费子杭听讲时全神贯注,很多同学也是这样。”类似的激励评价能较迅速地拉回部分走神学生的注意力。

当然,丰富教学形式,活泼教学手段,激发孩子学习兴趣能更好的形成孩子良好的听课习惯。希沃课件把很多教学内容活动化,比如学拼音字母时“快速判断字母的大小写”,是让两个孩子同时上台比赛点击字母论输赢;练习词语搭配时,可让学生上台移动词条;听课文的朗读是根据课文内容制成与内容一致的动漫视频,学生对这些教学环节兴趣大,参与度高一些。另外,盖表扬章、小组夺红旗赛、点赞也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训练行为习惯的方法。

六,每日及时小结,奖罚分明,训练常规。

我多想去看看范文第6篇

一、重视范读,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参与热情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他们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读的积极性后,其训练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便成了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重要一环。教学中,我精心创设优美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逐渐融入课文意境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想读的愿望;教师还可用动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带动出强烈的朗读欲望。

二、以情带读,读中悟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

有人说,语文是折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滴水珠,应该从品读感悟这滴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最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就是文章内容,大家都知道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脱离了感情,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引领学生抓住文章的情,以多种形式品读课文。让情感为心灵伴奏,师生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情感的交流。当老师和学生都沉醉于文本之中时,才读得入情入境,从而走向文本的纵深处,实现“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我在教学《孩子,你长大了》(长春版)一课时,在教学到文章最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读“父亲默默地说:孩子,你长大了”这句话的:请你带着一个父亲对孩子那深沉而伟大的爱来读这句话,请你带着一个父亲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了,那高兴而兴奋的心情再来读这句话。在我的导读下,孩子的读一次比一次好,因为学生们抓住了文章中的情――浓浓的父爱,我能听出来,这个“情”,是融合了学生感悟文章后的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的情,是充满了爱心的情。以情带读,带出的应该是饱含深情的读、是全神贯注的读、是多元感悟的读、是个性飞扬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是出神入化的读。以情带读,还要自然带出的是读的技巧、读的节奏、读的旨趣、读的韵味、读的神采。以情带读只有做到了,课堂上的读才会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教师要善用范读

教师可用精彩的范读来感染学生,使他们在疲乏的听讲中重新调动起激情,激起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如《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小诗,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热爱首都的情感。当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所感悟后,我对学生说:北京是祖国的首都,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也爱我们的首都、爱我们的祖国,也想读一读这首小诗,表达一下我的爱国情感。我的范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的脸上个个充满自信,纷纷模仿我刚才的朗读。我也给他们配上音乐,孩子们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着实让我感到了孩子们那份炽热的童心,感受到他们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情感。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善用范读,能让学生敏感地触摸到语言文字的语声旋律美,激发学生积极地仿读,创造性朗读。这也是朗读训练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方法。

四、注重朗读评价

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们评价时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得真不错”之类的话。如长春版教材一年级下册中《冬冬写字》、《小猫钓鱼》这两篇文章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对学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看地图的乐趣》增长了孩子的视野;《手捧空花瓶的孩子》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这些文章多为儿童喜爱的童话或故事儿童化,富有童趣,学生学习热情比较高。在教学中,我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们在我的鼓励中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比较高,朗读效果也比较好,在“长春杯”教学中,我班学生的朗读获与会评委与老师的一致好评,我想这不是一日之功,它源于多种评价下的学生的朗读热情与评价的正确导向。

学生读的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善于思考、善于探索、善于总结,提高和形成孩子朗读的能力还是不难实现的。

我多想去看看范文第7篇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我创设了录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自选商场吗?今天,李想小朋友将带我们到自选商场里去逛一逛,她说‘她要买好多东西’,请小朋友们看仔细了,她买了哪些商品?”接着,我就开始放录像。录像一放完,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文中的九种商品名称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录像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自选商场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选商场。

a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下面我还是以《自选商场》为例,在学生们认识了九种商品名称以后,但要让学生学会分类,且了解自选商场购物的方便,我又创设了情境:老师成了“快乐自选商场的总经理”,并告诉同学,今天却不快乐了,因为商品卖不出去,所以现在想聘请三位优秀的售货员,重新将商品摆放整齐。接着就请三位同学当售货员来给黑板上的九种商品分类。并说出理由。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学生很快明白自选商场的东西是分类摆放及在自选商场购物真方便。无需教师分析,就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三只白鹤》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我还是以《三只白鹤》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画出你心中的太阳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学生问:“课题为什么以狐狸和乌鸦为题?”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课文写的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与爱听好话有什么联系?”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课题后,学生问:“课题中的”我“是谁?‘我’想去看什么?”等等。他们正用问“?”来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我多想去看看范文第8篇

【关键词】激发兴趣自主学习培养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能力,下面我就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时,我创设了录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自选商场吗?今天,李想小朋友将带我们到自选商场里去逛一逛,她说‘她要买好多东西’,请小朋友们看仔细了,她买了哪些商品?”接着,我就开始放录像。录像一放完,不用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文中的九种商品名称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录像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自选商场的情境中,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激发学生都想去了解自选商场。

另外,我同其它学科的老师进行学科融合研究,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下面我还是以《自选商场》为例,在学生们认识了九种商品名称以后,但要让学生学会分类,且了解自选商场购物的方便,我又创设了情境:老师成了“快乐自选商场的总经理”,并告诉同学,今天却不快乐了,因为商品卖不出去,所以现在想聘请三位优秀的售货员,重新将商品摆放整齐。接着就请三位同学当售货员来给黑板上的九种商品分类。并说出理由。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学生很快明白自选商场的东西是分类摆放及在自选商场购物真方便。无需教师分析,就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三只白鹤》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

(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

(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

(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我还是以《三只白鹤》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画出你心中的太阳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

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