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轴对称图形剪纸

轴对称图形剪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轴对称图形剪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轴对称图形剪纸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 结合实例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够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 会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主动参与画图形的活动,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3. 引导学生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感受现实生活、自然世界中丰富的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画出它的另一半。

教学设计:

一、课前交流——话“数学”

数学究竟研究什么?概括起来说就是“数”与“形”。所谓“数”,就是指数量关系;“形”就是研究形体特点。学数学就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数学使人聪慧,因为数学是科学的眼睛、思维的体操。

师生交流:1.学习情趣;2.数学价值;3.数学特点。引出几何“图形”王国,引入求知境地。

二、观察图案——赏“对称”

电脑出示一系列精美图案,请同学观察。

师:同学们,你看了这么多神奇美丽的图案,想说点什么?[ 同学交流 ]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我真为大家而高兴。这些是我们在三年级学过的对称现象。下面请继续欣赏。你想说点什么? [ 生回答 ]

师;你发现了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特点?? [ 生1:左右相等;? 生2:左右对称;? 生3:左右形状、大小相同,两边一模一样。……?]谁知道这类图形叫什么名字?[ 对称图形 ] ? 师:对!这就是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研究有关对称的内容――对称图形(板书)首先让我们进行剪“对称”比赛,看谁剪得又好又快,谁最心灵手巧。

三、操作感知——剪“对称”

1. 剪一剪:请拿出准备好的彩纸、剪刀,每人剪一幅富有对称之美剪纸作品并起个有创意的作品名称;(友情提示:注意用剪安全和卫生清洁)

2. 说一说:给同桌同学介绍一下你的创作方法和作品名称。

学生动手,教师巡视

四、交流分享——学“对称”

师:刚才大家发挥聪明才智,创作了精美作品。那位同学能起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介绍的时候告诉同学你的创作方法和你作品的名字。(重点是介绍创作方法)

生展示交流。

师:剪纸是一门艺术,老师也露一手:1.快速剪纸;2.快速折撕。

重点引导学生说出:1.对称图形的特点(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2.对称轴(折痕所在的直线)[板书:轴 ]

师:看了大家的作品,老师觉得很吃惊,没想到同学们剪的这么好,真了不起。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说出了这些图形都有对称轴,那怎样的图形才算轴对称图形?谁来说一说

生发言,教师随时做好记录,[一个图形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根据同学给出的关于轴对称的概念,谁能举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例子?

生: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研究平面图形的对称性。请打开学具袋,利用纸片进行深入探索研究。

四、小组合作——折“对称”

合作要求:

1. 找一找:这些平面图形纸片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

2. 折一折:每个小组成员任选几个轴对称图形对折,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下面请大家把各小组合作的成果交流汇报一下。

小组反馈后,师强调:轴对称图形必须是一个平面图形,而且能对折,不能对折的就不是轴对称图形。如一般的三角形、一般的四边形等

五、动手实践——画“对称”

1. 画“对称轴”:

师:前面同学所说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请拿出我们剪出的对称图片,找出对称轴,并用虚线或点划线画出对称轴。生举起纸片展示,老师挑选几名意见不一样的大屏幕出示,三言两语强调对称轴的画法

师:拿出你准备的几种图形,画画对称轴,看看怎么画。

生画,教师巡视。

画完学生在大屏幕展示,找同学解释。

师:老师也选择了其中的几种图形,也画了对称轴,不知我画的对不对,咱一起看看好吗?

师:咱们画的一模一样,你们都画对了吗?

师:不错,同学们学的非常好,不过我还想考考你们,敢应战吗?

生:敢

师:非常好,有勇气,不过呀挑战成功可不是那么简单,你准备好了吗?

生回答

2. 找“对称轴”:[出示学习题卡1]

师:老师这还有几种图形,谁能找找他们有几条对称轴?上来给同学们做一回小老师,

3. 补“对称图”: [出示学习题卡2]

师:看来老师出的题没有难倒同学,不过我还有问题,再来试试你们,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91页,看第6题,画画看,这次作对,我才真正的相信你们是真的学会了。

六、走进生活——找“对称”

轴对称图形剪纸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0055-01

对于轴对称图形定义教学来说,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要将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同课堂内容联系起来,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本文就以轴对称图形教学为例,探讨教师如何做到联系生活实践,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轴对称图形定义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具体的课程内容、特点为蓝本,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以说课程内容是作为画板模型的形式存在的,而教师的教学就像照着这一模型绘画,既要保障创新,又要以课程具体的内容作为依据。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一定要首先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特点。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也是如此。

轴对称图形是指在对折之后,折痕线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的图形。可以说,这一具体的图形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飞机的两翼、书的两页、一个规则的五角星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教学内容的特点,通过观察、自主操作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二、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兼顾学生的身心在这一阶段所呈现的状况。对于轴对称图形定义教学来说,它所针对的学习对象是小学生,而小学生好动、思维活跃,并且常常被感性认识所支配,所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模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此外,在生活当中,学生已经无意识地了解了一些关于轴对称的知识,同时也具备了自主学习、探索和总结的能力。这些都为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轴对称图形定义教学提供了可能。

三、轴对称图形定义教学的方法

(一)图片导入,感知轴对称图形

课堂教学拥有一个很好的开头是极其重要的,它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对于轴对称定义教学来说,教师可以用出示图片的方式来导入课堂教学内容,如一些具有对称性的剪纸或其他实物。然后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让学生感知轴对称图形在生活当中的普遍存在,并对其定义进行具象的了解。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用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例如,教师在引导对这些图片进行分析之后,让学生思考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物体和多媒体当中图片的类型一致。同学们通过思考、举例,可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总结问答的形式,让学生找出所列举的物质与多媒体当中的图片的共同特点,并说出轴对称图形的美感。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而然会沉浸在教师的趣味教学中,并积极、主动地吸纳教师传授的知识。

(二)动手实践,深入研究轴对称图形

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课堂的要求,耳提面命的授课方式也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对于轴对称图形的课堂教学来说也是如此。由于这一教学内容的实践性非常强,所以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实践”。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然后运用游戏的方式让他们围绕轴对称图形进行折纸、剪纸竞赛,得到不同样式的轴对称图形。由于学生第一次对轴对称图形只有初步的认识,也许会出现判断上的失误,教师就让另外小组的学生来指出该小组折、剪出的图形中哪些不属于轴对称图形。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对轴对称图形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辨别轴对称图形

对于轴对称图形教学来说,有效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是教学重点,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分辨图形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众多图形混合在一起,让同学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属于轴对称图形,并说明理由。这有助于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知识的巩固。

轴对称图形剪纸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轴对称图;美感;生;成

一、激趣的过程中认识美

玩――用兴趣开启学习之门.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这里,兴趣就是思维的动力,当学生对某件事物发生兴趣时,注意力就集中,求知欲就旺盛,思维就敏捷、灵活.在教学中,老师从“兴趣”二字入手,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纸飞机是学生常见的玩具,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试飞了两种飞机,一种是两只翅膀对称的纸飞机,一种是两只翅膀不对称的纸飞机.学生们很快发现其中一架飞机飞不了是因为它的两只翅膀不一样.由此很自然的引入了本课的课题,也很自然地开启了学生探索“轴对称”的思维激情.玩“对称”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学习习惯,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从而增添对学习的兴趣,愿意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认识的过程中体验美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轴对称图形’的世界.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展示各种对称图形的图片和用课件演示各种对称图案剪纸过程)其实,大自然对于对称的创造,还远不止这些.仰望苍穹,俯瞰大地,在这美妙的景象中:看花丛中翩翩的蝴蝶,蜜蜂;那翱翔天际的雄鹰、白鹭;那漂浮在天空的彩虹,翻飞如蝶的落叶、以至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张绽开的笑脸,你难道就没有感受到对称的力量吗?有人说:是因为美,大自然才选择了对称,同学们,如果你们深入地想一想,这当中,仅仅是因为美吗?”伴着老师诗情画意的缕缕传递,用课件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是一幅幅大自然的伟大杰作:奇异的山、水中的倒影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那份没有雕饰、不着痕迹的轴对称图形……孩子们沉浸在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中,相信他们的思维已经飞越了课堂,飞向了遥远的世界.

此时此刻,孩子听到的是古筝幽雅的乐曲声,眼中看到的是桂林秀丽的山与水,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诗、歌、画的意境美,让孩子们深深的体会到对称就是一种美,是它们美化了我们的生活,以及数学课凸现出来的精致和灵逸.

三、体验的过程中表现美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将美应用于实践,审美教育才有意义.教师出示人的脸、衣服、蜻蜓、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里所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的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学生自己得出了“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可以让学生两两提问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同时,教师创设一个如何动手作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图案)的情景,不同的学生可能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采取不同的办法完成.

有的学生想到的是中国民间的剪纸――先将一张纸对折,在折痕的一侧剪下一块,打开即可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纸片;

有的学生想到的是做墨迹――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能较好的纸,在纸的一侧上滴一滴墨水,将纸迅速对折,压平、并用手指压出清晰的折痕.将纸打开铺平,所得的图案就是轴对称图形.

而有的学生想到的是孔眼――将一张纸对折,用大头针在纸上扎出一个图案,保证每次扎的眼都能扎透每层纸.将纸打开,所得的图案就是轴对称图案.让学生折一折之后,汇报结果.通过操作得知: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接着指导学生从不同方向折一折,看各有几条对称轴.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逐个演示操作过程.(在操作中,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显然,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出发,都能得到轴对称图形,彼此之间的交流可以实现他们对轴对称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大家在交流中都能获得理解分享成功的快乐!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而这样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和把握,从中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技能,而且经历了数学活动的过程,体验了数学活动的方法,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对称图形给人以和谐美的享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践.使概念由抽象到具体,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四、表现的过程中创造美

轴对称图形剪纸范文第4篇

初“识”对称,激发兴趣

笔者认为,在认真分析教材,确立教学目标与方法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感知,“教”隐形于“学”中。以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为例,这节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各项活动了解“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等概念,并初步体会对称图形的性质,笔者熟读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学情,将“认识并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设为重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设为难点。

笔者在上课时设计了一个游戏“兔子的耳朵”,特意邀请一位学生蒙上眼睛,去贴兔子的另一个耳朵,学生可能会把耳朵给贴歪了。怎样才能使兔子的耳朵对称呢?学生议论纷纷,笔者又让学生互相观察,看看我们的身体还有什么也具有像兔子耳朵的这种特征?让学生感到生活中有大量的轴对称现象,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轴对称图形。这样的设计针对三年级学生来讲,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渗透了“轴对称图形”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在此阶段的教学一定要“快”且“有效”。

细“品”对称,感悟新知

看一看 要想真正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推理能力,一定要让学生有效的参与活动,真正感受与体验,不能流于形式。笔者首先出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组交流,这里的交流一定要求有效,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认识自己的发现,笔者比较重视此感知环节,这里感知成功了,才以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往往能感知出:图形的两侧分别对应相同。

剪一剪 学生初步感知成功后,笔者又让学生观看一段剪纸的录像,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学生自由的创作“轴对称图形”,这里任由他们乱画,因为笔者坚信在发现错误的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更牢固。这个过程往往会出现三种结果:一部分同学没有方向乱画,一部分会先画一半图案剪下后再对折,另一部分同学会直接对折后剪下图形。课堂一定是学生的,接下来笔者会对学生的每一种创作方法,从欣赏的角度去肯定和表扬。然后鼓励学生上台展示,并让他们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此时小组讨论开始,学生很容易发现:有的图形对称,有的图形不对称,不对称的图形对折后不能重合,对称的图形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这里教师只需在全班交流时配合学生进行操作演示即可。

画一画 接着,笔者又建议学生将对折后的折痕画出来,这个环节重在让学生感知“对称轴”这个概念,如果理解不透彻也会影响学生后面作画。通过这个环节的细“品”,学生把关于对称现象的生活经验逐步提升为数学知识。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有了自己的理解。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一定是以“学”为主,让学生自行感知、自行归纳。

再“创”对称,学以致用

找一找 笔者首先出示直观判断题,让学生观察、判断图形,并至少画出一条对称轴,还请同学特别讲一讲这三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同学的复述以及被纠正的过程所产生的效果远远大于教师的“教”所产生的效果。

说一说 接着,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往往此时,学生能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

摆一摆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摆出各种呈“轴对称图形”的姿势。在摆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同方向的错误摆法,教师一定要及时纠正,最好能用折叠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知。

画一画 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笔者又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先连线,有的先找点,教师可趁机引导学生讨论,哪一种方法最好?这个时候,学生会开始审视自己的画法,在教师应注意引导,让学生把摆法列举出来,并引导学生比较,他们会发现画轴对称图形的最好方法,一定会有学生总结出:以对称轴为中心,先描出图形的对应点,再连线。

轴对称图形剪纸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概念;操作;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9-0038-02

【作者简介】韩梅,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教学研究室(江苏淮安,223000)小学数学教研员,高级教师,淮安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淮安市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数学概念是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逻辑起点和进行数学思维的核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在概念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认知规律,要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准确把握学生在数学概念学习中的需求层次,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流等数学学习方式,对表象进行加工、提炼,让概念在操作中得以感悟,在经历中逐步形成并内化,从而真正建构起完整准确的概念。现以苏教版三上《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以操作活动促进数学概念建构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源于学生内需,激活学习方法

操作活动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在活动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投入。学生是由于自身学习的需要而开展操作活动,还是执行老师要求被动地进行操作活动,会产生不同的活动效果。因此,激发学生操作的内需,在学生认知需要时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开展操作探究,是取得操作实效的重要前提。

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接触轴对称图形,但是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因为“对称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以及常见的生活用品中都存在对称现象,甚至在折纸、剪纸等活动中也有过用“对称”描述一些现象的经历。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教学的引入环节,笔者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物体,如蝴蝶、天坛等呈现生活原型,这些物体有对称的也有不对称的,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观察区分,以不对称来凸显对称,激活生活经验,初步建立概念模型。再让学生尝试举例,加深对物体“对称”特征的理解,使概念逐渐清晰化。物体的对称特点与轴对称图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称性”是某些物体的特征,“轴对称”是部分平面图形的特征。正如蝴蝶是对称的物体,不是轴对称图形,但画下来的蝴蝶是轴对称图形。笔者利用多媒体将图片上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画下来,以动态的演示让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看到画图的过程,从而真切地体验从立体到平面,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最后通过“用什么方法就能知道它们是否对称?”这个问题引发操作需求,促进学生思考,激活他们原有知识储备,引导他们借助以前学习平面图形时积累的研究经验寻求验证的方法,从而提出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对折。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建立在学生内在需求基础上的操作活动,才可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引导学生感悟,逐步形成概念

实物操作是建构数学概念的起点与基础,学生在实际的外显操作活动中可以获得来自感官、知觉的直接感受与体验。在操作活动后,给学生留有充流的机会,让他们充分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通过语言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并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

在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建构“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时,可以鼓励学生先独立折一折图片,并观察思考:你有什么发现?在经过充分的操作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对折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发现不同图形的共同特点,再与同伴交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折”的过程并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

课堂上,学生阐述观点时语言丰富而生动,理解形象而深刻。当有学生用“完全重合”描述对折后的现象时,笔者及时追问:“什么是完全重合?”学生一边用手在蝴蝶图形上比划,一边解释道:“对折后,两边一样就是完全重合”。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提炼语言,把握概念的本质内涵,笔者继续追问:“蝴蝶图形左右两边一样,是指什么一样?”这时有学生补充道:“大小和形状都一样。”至此,“对折后能完全重合”这个轴对称图形的重要特征已经在学生折、看、想、说等实践活动中,得以充分的感悟。“轴对称图形”的表象就在对折图形的操作和对活动的反思、归纳过程中逐渐生成了。当学生建立了较为清晰的概念表象后,要及时引导他们回想验证的过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通过对不同图形共同特征的归纳,及时开展比较、反思、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从数学层面来理解问题的本质,形成新的认知,并建构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帮助学生辨别,促进概念内化

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在操作中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形成正确的概念后,应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相应的数学对象或数学概念的心理表征,发展数学思维。因此,在数学操作过程中,不仅要有具体的实物操作活动,更应该关注“操作活动的内化”,引导学生摆脱手中的实物进行想象,通过辨别轴对称图形促进概念的内化。

课中在学生经过操作、观察、思考、表述等活动形成“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创设孩子们喜爱的情境,让学生跟随可爱的小猪去参观“图案馆”“知识馆”“赏析馆”等,在判断相关场馆中各种图案、英文字母、交通标识等哪些可以看作是轴对称图形时,笔者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通过想象进行判断,以手势比划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轴”的存在,并说明判断的理由,以此促进“操作活动的内化”。在脱离了对实物图形进行对折操作后,学生的数学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在自己的脑中进行对折、想象、判断,充分体现了数学操作对概念内化的促进作用。

四、引发学生想象,发展空间观念

轴对称图形剪纸范文第6篇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更要“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必须努力搭建各种学习平台,开放数学活动,和谐数学交流,让每位学生在良好的情绪体验中构建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提升心智的水平。

1 创设情境。思考源于问题,学习源于情境。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应该为数学教学服务。例如一位教师教学《轴对称图形>,第一次教学时,在课的开始,他设计的教学活动是从剪纸入手,让学生先欣赏美丽的剪纸,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学习的需要,然后让他们亲自动手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引导学生根据对折后两边能否重合把这些作品分成两类,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可在实际教学中,他发现学生在动手剪纸时,都在反复地折,认真地比划,小心翼翼地想剪出一幅最漂亮的作品。大多数学生因为受欣赏的剪纸作品的影响,尽量把纸对折了多次,剪的图案比较复杂,不但花费了很多时间,最主要的是剪成的图案并不能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这样的情况也使数学课似乎成了美术课。第二次教学时,他省去了欣赏剪纸这个环节,一开始就让学生剪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可以对折了剪,也可以直接剪,并鼓励剪得快的学生先把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很快,黑板上出现了对折以后剪成的轴对称图形和随意剪成的不对称图形……可见,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既要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对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全面、准确的分析。很多时候,教师还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想象教学活动的效果,而对学生认识远远不够。

2 开放活动。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一种新的传道授业方式正逐步为我们所接受,这就是数学活动。《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种能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的数学活动,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追求。有一句话说得好:“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会了,就理解了。”开放的活动中,学生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头脑思考,用数学的语言交流,有效促进了每位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在领悟中形成,在形成中发展。这样的教学设计比传统的教学,更能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今后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3 和谐互动。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有效的人际互动过程,其中师生互动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将课程变成动态的、发展的,使数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现今的课堂上,最能反映师生互动的形式便是小组活动。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他先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又分配给每组学生实验材料,有椰子汁罐、茶叶罐、一次性杯子、纸做的圆柱、剪刀和大小不同的圆片等,然后小组利用材料,可以摸一摸、剪一剪、看一看,研究圆柱的特征。在学生进行活动的时候,老师也参与到了每一个小组的活动中,并对每个小组的活动进行了不同侧重的指导。活动结束后,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时,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意见,再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这个过程顿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

4 丰盈情感。没有情感的数学教学是苍白的、低效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这段话告诉我们,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任何游离于情感之外的数学学习活动都不能真正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使学习有效成为可能。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积极情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的艺术。让课堂少严厉,多微笑: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帮助;少失望,多期待。让数学知识在情感的天空下生成、发展,数学教学必将成就学生积极的思维、丰富的情感、完美的人生!

轴对称图形剪纸范文第7篇

【关键词】情境 兴趣 主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143-02

曾经看过德国的一位学者有这样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如果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那你就在享用美味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教学内容,犹如汤之于盐,盐溶入汤中才能吸收,才能让我们感到美味,教学内容必须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趣味与生动。

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名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求新知识的活动。

一、用游戏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与学生喜欢的游戏有机结合在一起,并且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因势利导合理运用游戏,启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20以内的减法”时,设计接龙游戏,把20以内的一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卡片放在箱子里,以抽奖的形式让学生上前任意摸出一张,看加法说减法。如:学生抽到8+9=()。让学生说出:“8+9=17,17-9=8,17-8=9。同学们,我说的怎么样?”同学齐说:“对!对!对!请继续!”接着由这名同学指名下位同学来抽下一张卡片,把接龙游戏进行下去。

这个游戏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互动性,上来接龙的同学不仅表现自己,同时还选择了下一位选手,学生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学习与游戏浑然一体。游戏教学法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马丁?加德纳说过唤醒学生的最好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二、用故事化难为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能达到化难为易,同时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有余数除法的简便计算时,学生对余数随着被除数、除数缩小的倍数发生相应变化这一点难懂并且计算时容易出错。所以在教学这节内容时我讲了“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30只小猴子摘了100个桃子,他们为分桃子的事争吵不休,就找来了老猴子帮忙。老猴子说:“好办,好办!我来公平地给你们分!”100个桃子,30只猴子,老猴子眼珠一转说到:“每只猴子分3个,剩下的一个归我,这样最公平了!”说着还假模假样地列出了算式:小猴子们看了算式都表示同意,它们都高兴地拿着3个桃子走了。你们同意老猴子的分法吗?

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展开交流讨论,在这个故事情境中学生们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获取了知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故事教学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积极有效的方法,学生在喜欢的故事中学习知识,因为喜欢所以愿意学,因为喜欢甚至热爱学,因为喜欢才能做到主动学。

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

用多媒体教学使静态信息动化,使学生大脑处于不停的兴奋状态,它能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难点知识简易化,让学生体会看似枯燥的数学知识的丰富的内在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教学中伴着优美的琵琶曲先后展示了中国的民间剪纸、京剧脸谱、中国的汉字、古今中外雄伟的建筑等大量的轴对称图形的图片。但这些图片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及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中国的剪纸图片是作为让学生初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的同时赞美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美轮美奂而准备的。汉字和脸谱图片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总结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而使用的,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古今中外的建筑图片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广泛应用而设置的。

这些图片通过多媒体画面的再现,既能让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同时也能体会到轴对称图形的美,更深切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使学生视觉、听觉、触觉并用主动探究获得知识。

四、用生活实践发展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创造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对象,学生就会感觉到亲切,形成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教学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带来了学生熟悉的饮料罐。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制作这个饮料罐用多少铁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桌上一个纸做的模型,他们自己动手实践。学生把模型侧面沿折缝

剪开,有的剪成长方形,有的剪成平行四边形。最后,他们得出了饮料罐的表面积=圆筒的侧面积+2个圆的面积。通过思考、讨论他们进一步得出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进而他们自己发现了不管侧面是长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侧面积都等于底面周长乘高,轻松的解决了教学难点。

轴对称图形剪纸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味;数理;探究;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6-0059-01

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的精讲、学生的多练以及自主学习的机会的增多、探究活动的设计、合作学习的开展、多媒w的使用等,为课堂增添了活力。然而,数学味却少了一些。因此,数学课堂要克服数学教学的形式主义,回归“数学味”,彰显“数学味”。

一、创设原生态学习环境

新课改下的互动课堂、精彩课堂,有时追求课堂的外在形式的美,追求表面的热闹和活跃,追求多元化、活动化。尤其是多媒体走进了数学课堂,成为课堂的必备手段后,在课堂上的使用空前繁荣。但在追求表面的热闹之余,教师应回归自然、回归原生态,构建原生态的数学课堂。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会用多媒体呈现各种各样的轴对称的实物,再通过演示等方法告诉学生,一个图形沿中间直线对折,两个部分能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这样的教学,虽然也是从生活中的轴对称的实物、图片等情景出发,但令人眼花缭乱,学生会只顾欣赏轴对称图形的实物,对于轴对称的概念和意义则不会去仔细探究和思考。因此,与其让学生的眼球随着幻灯片的切换而转换,让他们徜徉在轴对称图形的世界里,不如舍弃一切繁华,让数学课堂返璞归真。

二、科学引导,揭示数学本质

数学以思维为主,抽象性强、逻辑严谨、难于理解,这也是一些学生感到数学难学的主要原因。也由于这些原因,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数学知识的灌输,忽略了知识本质的点拨和探究,致使学生走入了背诵知识点、死记公式、钻进题海的误区,没有深入数学的本质,也没有把握知识的实质。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思维严重受阻,数学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而数学知识应以数学思想为基础,以发展数学思维为目的,科学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的方法和逻辑解决问题,找到知识和思想、知识和思维、知识和能力的“切合点”。

首先,应优化合作学习,突出合作的实效性。如教学“相交线的性质”时,教师先提出问题:两条直线相交,小于平角的角有几个?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亲自探讨出相交线所形成的角的性质,了解邻角、邻补角的区别和联系,探究和发现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这样,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自主发现数学知识的本质和意义,会对知识的构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巧妙设计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思维维度,发展思维能力。例如,对于“平行线和相交线”中的“垂线的画法”部分,常规教学是教师讲直线外任何一点、直线上一点等几种情况,然后分别作直线l的垂线的条数等。新课改后,教师为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会让学生自由作出已知直线的垂线,但缺少必要的问题的精心设计和必要的活动的指导。这样虽然也能使学生动起来,但是没有动到点上、动到实处。因此教师只有巧妙设计活动任务,问到点上,学生的活动才能有效。如教师先提出问题:怎样做垂线?接着教师再进一步设计三个层递性的问题:(1)给直线l做垂线,您能画出几条?(2)点A是直线l上任一点,过点A作l的垂线,可以作出几条垂线?(3)点B是l外任意一点,过点B作l的垂线,可以作出几条垂线?学生通过作垂线的基本方法“一靠二画”,并根据教师给出的三个问题进行作图,会探讨出不同的情况,所作的垂线条数也不尽相同。同时,学生通过作图,对作垂线的方法也熟能生巧。

三、构建生活认识体系,提高练习效果

当堂训练是新课改高效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的重要一环。对于当堂训练练习的设计,如果按照教材上的练习做一遍并照搬练习册上的部分习题,容易造成课堂的重点和练习重点的不一致,导致当堂训练起不到当堂反馈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走出题海训练的窠臼,打破向数量要效益的观念,从质上做文章,寻求突破口。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认知经历出发,认知数学,形成数学认知。教师还要兼顾练习的内容、题型、难度和方法等,让学生展开多元活动,帮助学生启动思维,提高能力。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在学生的实践环节会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剪纸、折纸、画图等活动,并且大部分都是根据例子、例图而折叠、画线、剪裁,将作品展示等。可以说,这样的教学设计合乎常理,无可厚非。但如果教师让学生在“剪纸”时剪出生活中的“双喜”字等,认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他们就能感受到哪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此外,对于“轴对称图形”,教师还应该凸显生活化,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故宫博物馆、天安门城楼、五环旗等。这样,既强化了轴对称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结束语

“数学味”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因此,教师的教学应引领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领略数学内涵。只有这样,教师的数学教学才有意义,才会有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