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身气功

健身气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健身气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健身气功范文第1篇

然而,千百年来历代医家、养生家又从不同的角度对六字诀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以致到了20世纪80年代,社会上流行着不同形式的六字诀及与六字诀相关的功法十余种。各种功法虽各具特色,但缺乏规范。

为此,国家体育总局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和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在对传统功法进行大量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编创了一套具有时代特征的健身功法一一健身气功・六字诀(以下称“新六字诀”)。新六字诀的一个重要贡献,便是确定了六字诀中“吹”、“呼”、“嘘”、“嘻”、“呵”、“咽”六个字的发音及练习顺序问题。

确定对应脏腑

在制定新六字诀时,专家们根据清代江慎修所著的《河洛精蕴》中五音五行五脏的论述,认为六字诀与脏腑的关系应为:呵对应心:咽对应肺;嘘对应肝;呼对应脾;吹对应肾;嘻对应三焦。

因为呵为舌音,属火,故对应心;呼为喉音,属土,故对应于脾;吹为唇音,属水,对应。肾;嘘和嘻为牙音,属木,分别对应肝和三焦;四为齿音,属金,对应肺。

确定练习顺序

在六字诀的练习顺序上,历史上有代表性的论述主要有3种。一种以南北时期梁代陶弘景为代表,以五行相克顺序排列;第二种是以宋代邹朴庵为代表,以五行相克向相生变化顺序排列;还有一种是以明代《四季去病歌》中“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咽定收金肺润,肾吹陲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常呼脾化餐”所说的五行相生顺序排列。

根据研究发现,六字诀的练习顺序与其目的有关。若以治病为主要目的,应以五行相克的顺序练习:呵一一四一一嘘一一呼一一吹――嘻;若以养生为目的,则需按五行相生顺序练习:嘘一一呵――呼――四――吹――嘻。新六字诀采用的就是后者。

统一六字读音

明清以前,由于没有统一的汉字注音方法,造成了人们对六字诀发音的歧义,出现了“同字不同音,同音不同字”的现象。

新六字诀认为,这6个字的读音分别是:嘘念“虚”音,呵念“喝”音,呼念“呼”音,呷念“思”音,吹念“吹”音,嘻念“两”音。

有人会问:读音确定了,那地方口音怎么避免呢?专家们认为,新六字诀应该使用现代普通话。

吐气不出声

对六字诀吐气是否出声这个问题,历代都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而新六字诀的要求是“吐气不出声”。

具体来说,对于初学者,可以吐气出声,主要是为便于口型校正,防止憋气;功法熟练后,则应逐渐转为吐气轻声,乃至匀细柔长的无声状态。

六字诀与动作的配合

明代以前,六字诀没有动作配合的记载,基本就是单纯的吐纳方法。后来,才在武术动功中慢慢变成助力练气的声法练习。新六字诀则设计了一套辅助吐纳的导引动作,简单、舒缓,以健身为主。

健身气功范文第2篇

健身气功习练中的慢,从直观来讲主要是指动作慢,这是健身气功区别于一般锻炼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传统气功及中医养生理论认为:人是一个整体,并由三个方面组成:一个是看得见的身体,另两个是看不见的气和心意。其中身体最直观,气也能在一呼一吸中体会到,心意却只能意会而难于表现了,但所有人都能确切地感受它的存在。如果我们细心体会身体、气息和心意的运行速度则不难发现:心意最快(心猿意马,猿者孙悟空也,一个跟斗能翻十万八千里);身体其次(动作受心脑支配可快可慢);气最慢(只能在体内以它固有的速度循经运行)。

众所周知,练功目标是“三调”:调身、调息、调心;练功的高境界是三调合一。要能将三调合到一处,至少速度要大致相同吧?因为气息的速度改变不了,那么可改变的只能是身体和心意的速度了。于是在练功中习练者要想办法让心意放慢(安静下来),让动作放慢(松沉下来)。因此,“慢”成为练功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从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推广的9种健身气功功法来看,共同的特点都是慢。笔者曾用《陪你一起看草原》的音乐率领学员进行健身气功・大舞展演,一致反映优雅、舒展、气定神闲。

习练9种健身气功功法时,很多动作不仅要慢甚至还略停。譬如,健身气功・六字诀几乎每个动作定势后都有略停。一般来说,动作总是比气息快。古人云:“一呼一吸气走六寸”(同身寸),而一举手一投足其幅度要大得多,所以有时要略停,等待气息交汇。例如:健身气功・易筋经、八段锦、十二段锦、大舞等多处都注明要略停,有的功法虽然没特别注明,但大体上每个动作形成定势以后都会略停。如果习练者不明白其中奥妙,快速动作且往复无常,那就前功尽弃了。因此我们无论习练哪种功法,最好都要知道,哪些地方要求略停?在实际习练中还要细心领悟略停后气息有何变化?日久之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如果说,初学时因为要熟悉套路而来不及领悟,那么在熟练以后如果还是不善于总结经验,甚至总是跟在别人背后瞎比划,那就白白浪费练功时间了。

在此,还应说明的是,所谓略停只是动作的略为停顿,气息并没有停下来。因此练功中要求的连绵不断,主要是指气息,形虽断、气还连。

所谓“大”,主要是指动作的幅度要舒展大方,而不拘谨。人类在站立起来以后,大脑变聪明了,但也付出了代价,脊柱变形弯曲了。所以健身气功的很多动作都意在抻筋拔骨有时为了特殊需要还得做反向运动予以矫正,其目的在于利气血畅通运行。

这里介绍一种“两点伸展法”。例如:站立时,意想头顶天、脚抓地,此时头和脚是两个相距最远的反向伸展端点;又如:两手平举,形成一个汉字的“大”时,意想左右两手分别伸向最远方,那么这左右手的中指是两个相距最远的反向伸展端点;再如《大舞》中的抻腰势,躯干前倾约45度,两掌合十朝前上方伸出,至上臂内侧贴耳,同时后脚跟向后下方牵引,此时的合掌中指端与后脚跟是两个相距最远的反向伸展端点。接着,手臂继续向前上方延伸,后脚跟提起,后脚掌抓地,则合掌中指端与后脚掌又形成了两个相距最远的反向伸展端点。在健身气功9套功法中,类似动作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动作都要求“两点伸展法”。练功讲究驰张有道,有紧张必有放松,紧张只是略停的瞬间,接着的放松才能更好地促进气血运行。放松时两臂伸展呈圆弧形,运行的路线也呈圆弧形,体现了功法的圆活松柔和舒展大方。“功走圆道,圆则通。”因此,动作的幅度大,不仅包含“直”,而且包含“圆”。

《新华字典》对于“观”的注释是:看(观察、观光);看到的景象(奇观、壮观);对事物的认识、看法(观点、观念);观(道教的庙宇)。本文所探讨的“观”,只取“观察”之意,并且还要附加条件“旁观”。

练功日久且方法得当以后,我们将可能体会到一些现象,较明显较普遍的是有时会出现跳动、酸、麻、胀等感觉。这时,练功者就可作为一个旁观者,任由这些现象在体内一掠而过而不妄加干涉。心如一面明镜,所有经过的现象过了就过了,不用费神分析,更不用费心指挥。否则容易出偏差,走火入魔。

不过,有感觉总比没感觉好。练功有长进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让自己对身体敏感些,能观察到自身气血是否畅通,以利我们更好地调整练功的方法。

“观”者内视也。对于已经习练了一段时期的功友来说是可以体会到清静的内景之感。例如:大多数功法的“收势”都有上抱和下落的动作,上抱时,两手大幅度地圆弧上举,配合吸气,此时体察到吸入的清新空气与体内的丹田之气在胸腔汇合;然后下落,此时只需呼气,两手不用力就能自由回落,如果配合意守丹田则胸腔内的交汇之气也随之回落丹田。

健身气功范文第3篇

关键词:健身气功;品牌;构建与应用

1.研究背景与目的

新世纪的市场竞争是集产品质量、技术服务和价格因素等于一体的竞争,这些竞争最终要通过品牌竞争来实现。以品牌实力作为后盾来分割世界资源、拓展全球市场,将是国际市场运行的一大特点[1]。健身气功是一项根据自身的形体活动、呼吸吐纳以及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自2003年作为国家第97个推广的健身项目以来,至今都未达到非常理想的推广效果,作为优秀的传统养生文化,健身气功的发展现状着实让人感到遗憾。通过思考健身气功未来的推广发展策略,笔者认为品牌的构建与应用对健身气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健身气功的项目特点研究并结合现今的发展现状,初步进行健身气功品牌构建与应用的设想,力图为健身气功的长远发展提出科学可行的对策建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文章以健身气功的品牌构建与应用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研究充分利用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资源搜集查阅了多种论文、期刊、专著等文献资料。为文章的撰写寻求思路以及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

2.2.2逻辑分析法 在综合大量的资料基础上通过逻辑论证,归纳总结,完善健身气功品牌构建的理论要素和方法要素。

3.结果与分析

1996 年8月5日,在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社会气功管理的通知》中第一次提出了“健身气功”这个概念。它涉及了中医、美学等传统和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核,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反映,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3]。健身气功功法虽然不同,且名称各异,但其在运动形式上都有共同的特点,即在短时间内身体以特定的动作循序渐进地调整自身身体的生理功能,通过动作习练以提高全身关节、韧带、骨骼的灵活性与协调性[4]。构建健身气功品牌就相当于给健身气功披上“时尚的外纱”,旨在把健身气功作为一种产业投身于市场,以迎合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潮流、满足现代人的健身需求。并且帮助健身气功重塑良好的社会形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养生文化,进而走向国际市场,达到发扬民族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3.1健身气功的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品牌推广的前提与关键,健身气功的品牌定位就是给健身气功找一个独特的位置,针对特定的人群消费。在这个崇尚“健身是一种时尚”的社会里,一个项目要发展得好就有必要披上“时尚”的外纱,健身气功也不例外。我们要打破以往的宣传推广传统,给健身气功构建一个时尚的品牌,把消费群体定位于中高端群体,充分发挥健身气功融休闲时尚、科学健身为一体的特点,让健身气功不再成为专属于老年人的运动。

3.2健身气功的品牌策划。品牌的策划是构建健身气功品牌的基础环节。健身气功现作为被国家大力支持推广的一项体育运动,有着先天的优势。依托着国情国势以及上文提到的健身气功品牌的定位方向,在进行品牌策划时,我们要结合实际,运用资源领先、人才领先、服务领先的策略科学的进行品牌策划。首先,每个地区都应依据其特定的地理人文资源优势进行产业规划,形成具体的营销模式。其次,现今高校也多开设了有关健身气功的课程,可以为整个健身气功行业输送大批专业人才,从而促进健身气功品牌的发展。最后,整个行业应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让消费者在拥有一个舒适惬意的健身环境之余还能体验到一种宾至如归之感。

3.3健身气功的品牌包装。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适度的包装能确定一个品牌的风格以及对其消费者的界定。现行的健身气功犹如穿上了一件老式的大衣,体现出来的是岁月与年龄,缺少了时尚和朝气。因此在健身气功品牌包装上,一方面,要继续保留其古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时尚创新,将传统的养生与现代审美、时尚休闲等结合起来,赋予健身气功新的时代元素。

3.4健身气功的品牌广告投入。古语有云“酒香也怕巷深”,健身气功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曾一度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5]。而如今,健身气功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知。然而,结合国家政策促进健身气功品牌应用于市场是不够的。要针对健身气功的品牌定位进行相应的广告投入,其规模资本都应与品牌受众相对应。针对中高端人群的特点则可考虑通过时尚杂志、名人代言等方式进行宣传,还可利用风格独特的网站、在中高端人群聚集地组织活动策划等途径进行宣传,从而达到推广健身气功品牌的目的。

3.5健身气功的品牌维护。一个品牌确立之后,如何进行维护使之长久屹立于市场竞争之中才是最关键的。要对健身气功品牌进行维护,除了加强内部管理之外首先要以市场为中心,随时了解市场上消费者对时尚健康的需求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品牌营销策略,顺应发展潮流以使自己的品牌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其次,要保持健身气功品牌的独立性,通过保护品牌的使用权、转让权等以防被竞争对手取而代之。最后,还应对健身气功品牌的核心理念、运营方式等进行保护,避免被其他不法商家盗用,最终达到维护健身气功品牌的目的。

3.6健身气功的品牌持续改进。与健身气功品牌维护不同的是,品牌的持续改进更多的是需要创新意识,在维护当下的同时还要放眼未来,紧跟市场潮流变化及时调整营销策略,避免使健身气功产业陷入停滞不前的状况。同时,进行健身气功的品牌延伸也是品牌改进的重要步骤之一。一旦健身气功品牌得到了较好的市场反响,则可进行健身气功及相关产品、业务的延伸,例如发展健身气功服装品牌、健身气功学校、健身气功饮食文化等。为整个健身气功业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

4.小结

健身气功作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养生文化,其特有的文化价值、健身价值都是弥足珍贵的,构建健身气功品牌亦是顺应时展之举。通过分析总结出:构建健身气功品牌首先要进行品牌定位;而后进行品牌策划与包装;通过广告投入等宣传方式使健身气功应用于市场;品牌树立之后进行品牌维护与持续改进,最后形成特有的健身气功产业,打造属于健身气功的品牌文化。但本文几乎没有对健身气功品牌产业化的理论研究,相关参考资料较少;亦没有可以参照的健身气功品牌产业研究案例,不能进行比较研究,难以提供实际性的材料;文章仅对健身气功品牌构建与应用进行了设想,希望以后能给健身气功产业化发展提供思路。(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高吟.我国健身俱乐部品牌的创建与运营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6.

[2]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3] 陈小功.陕西省普通高校健身气功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2.

健身气功范文第4篇

2007年退休后,多照珠被大家推举为健身气功活动站站长。他很清楚自己所承担的就是为中老年健身者提供服务,改善健身条件的责任。多照珠欣然接a受了,从此开始了他数年如一日的“站长”生活。他每天都会提前两个小时进入练习场地,除安静地独自练习四套健身气功外,为大家开门(锁门)、清扫场地、烧开水,动手录制磁带、放音乐,等等。经过多照珠的努力,争取到有关方面的支持,解决了所在站点和兄弟站点无固定习练场所、无电源、无经费等困难。

针对个别晨练者对“气功”的一些误解,多照珠结合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亲身的习练感受,介绍健身气功这一科学功法,用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出版的《四种健身气功健身效果研究》中的科学依据和健身气功群众已达100多万,活动站点达13000多个,推广工作覆盖全国以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事实来解除他们的疑惑和误解。

为了便于大家学习模仿,多照珠四处筹措资金购置彩电和VCD播放器,喷绘制作四套健身气功等功法图解,让喜爱健身气功的功友经常观看,随时对照纠正不正确的形体动作。为了满足大家的健身要求和丰富健身内容,他根据大多数晨练者的要求,合理地将一周内所练习的健身气功、保健操、太极系列作了每天的具体习练安排,并安排指导员分月分项义务指导。

基层站点最大的困难是经费问题。多照珠几经周折,争取来了不少经费。即便如此,经费依然捉襟见肘,多照珠还经常为大家的事情掏自己的腰包,还将自家的饮水机、衣架、桌凳、录音机、磁带、光盘等拿出来为大家提供服务。有人建议收点费用,都被他谢绝了,他说:“收上几元钱,就有人感觉离你远了。”他所在的活动站,不仅不向晨练者收取费用,反而免费为50多名经常锻炼者定制了统一的练功服、练功鞋、太极杖,为他们发送健身气功光盘等。这个站点的人自豪地说:“我们冬天有避风挡雪的室内场地,夏天练功有水喝,学习有人辅导,休息有沙发座椅有电视看,一年四季不必自己背剑提杖,在这个温暖之家健身,轻松快乐省钱又省心。”

多照珠担任了阿拉善左旗老年体协委员和阿拉善盟健身气功协会副主席后,为了使健身气功较快地在这个地区推广,多次主动向有关领导和部门建言献策,为健身气功爱好者创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在他的助推和组织下,该地区已成功举办了四次健身气功的展示和比赛活动,扩大了健身气功的影响力,加之他经常让习练者“以身说法”谈各自锻炼后身体带来的变化,吸引不少人加入到了健身气功锻炼的队伍,推动了这个地区健身气功站点的发展。

“打铁先得自身硬”,他为了提高技术骨干的力量,把热心于健身气功的指导员推介到盟市或自治区参加学习培训或交流比赛,使他们开拓视野,提高健身技能和教学指导能力,为各站点的发展奠定基础。他本人也积极争取机会,多次自费参加国家、自治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健身气功新功法培训班,提升自身素质。几年中,他每天坚持自学健身气功的基础知识,习练九套健身气功功法,还把健身气功涉及的经络穴位一一列出,查它们的功用,熟悉其所在位置用于指导习练者。同时对照健身气功新功法丛书和VCD光盘,从中总结出一些“异曲同工”的动作特点,如九套健身气功中起势与收势的不同要求,易筋经“青龙探爪势”与导引养身功十二法“躬身掸靴”中“俯身按掌”的相似与不同处,五禽戏“鹿奔”与马王堆导引术“引背”中的“弓背”与“拱背”的区别,易筋经“掉尾势”与太极养身杖“探海寻宝”中“塌腰抬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六字诀“呬字诀”与易筋经“出爪亮翅势”中“推掌”的同异等等,用以指导习练者区分这些细节。他把健身气功中的几个动作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去习练,如起床前“温煦脐轮”,起床中“摇身晃海”,起床后“前抚脘腹、背摩精门”,洗漱时“摩顶、浴面、叩齿、鼓嗽”。晨练的途中练几次“飞身势”、“熊晃”、“倒拽九牛尾”,热身中桩功做“呼字诀”,柔功做“打躬势”、“抻腰势”、“仰呼”或“攒拳怒目”。看电视时也要“摩带脉、揉合谷、按足三里、擦涌泉”等。

健身气功范文第5篇

关键词:健身气功;内涵;传统哲学;“三调”结合;增进健康

中图分类号:G8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4-0042-04

所谓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健身气功的内涵,就是健身气功的内容及其本质。2006年11月17日国家体育总局令第9号公布《健身气功管理办法》(以下简称“9号令”)第一章第三条指出:“……健身气功,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健身气功的内涵实际上就是对9号令的解读。本研究试图从基础理论、基本内容、主要作用三方面入手,探讨健身气功的基本内涵。

1 理论方面:健身气功以传统哲学为理论基础

健身气功理论在9号令中的表述是:“(健身气功是一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即认为健身气功属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范畴,而民族传统体育又是中华悠久文化的一部分,故健身气功就必然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具体地说,其理论基础是中国的传统哲学,并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

传统哲学理论在健身气功中以整体观应用最具代表性。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二是认为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整体。前者又有“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之称。健身气功·六字诀的整体观体现得较为完整,它以六个字对应人体的五(六)脏,并通过其所属经络的联络作用,与人体的六腑、形体、关窍乃至情志等几乎全身所有的部分关联,故可广泛应用于人体的不同状态。以嘘字诀为例,嘘应对五脏中的肝,由于肝与胆、目、筋、怒有关,因此,常练嘘字诀除了能调养肝脏外,还能利胆、明目、强筋、制怒……古人说的“肝若嘘时目睁睛”,从操作要点入手阐述了其中的理论基础。由于天人相应,五脏与自然界也有密切的联系,仍以肝为例,它与四(五)季中的春、五气中的风、五味中的酸、五方中的东相关,故有“春嘘明目木扶肝”之说,即春季练嘘字诀有明目的作用。其他五字同理。“顺天避邪”是天人相应观指导下的一大养生法则,意为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自然界一切有利于人类健康的因素,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地避开各种不利于健康的因素,以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健身气功·五禽戏在一定意义上也体现了这种精神。该功法是一种典型的仿生类动功,它以模仿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使人获得强身健体的效果。人与禽兽都是大自然的一员,禽兽的各种动作都是在适应自然界的各种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有选择性地模仿它们的动作,就能起到较为理想的健身效果,用华佗的话来说它的作用是“除疾,兼利蹄足”(《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的学生吴普坚持锻炼“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华佗别传》),印证了它的实际效果。

中医基础理论在健身气功中的应用,最为典型的是健身气功·八段锦。仅在该功法的名称上已经充分体现,由七字构成的功法名称中含了动作要领与基本作用两个部分,其中包含了藏象学说、气机学说及七情致病说等。试将其第一、二、三、五节做一简要分析。第一节两手托天理三焦,以“三焦”代指全身。所用的中医理论“显而易见”“一目了然”。三焦是中医术语,在这里指人体的三个部位,并以此代指人体全身。由于此节功法锻炼时,随着十指交叉、两手托天,胸廓得以上提、脊柱之椎骨得到调整,因此它对全身起到很好的调整作用,故它既是一节单独的功法,更是整套功法的“前奏”。第二节左右开弓似射雕的理论就有点“深藏不露”。首先这节古称“左肝右肺似射雕”。“左肝右肺”之说源于五行学说,在“五行系统”中,肝为木位于左、肺属金位于右,所以《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另外,两者之间还存在着相克的正常关系和相侮(反克)的病态现象,故肝木与肺金之间如能保持动态平衡,人体就健康;反之就要得病。本节功法的左右拉弓射雕样的锻炼,其目的就在于调理肝肺两脏,以期保持平衡。第三节调理脾胃须单举和第五节摇头摆尾去心火中的理论,都要“仔细揣摩”才能理解。从字面看,“须单举”“摇头摆尾”是两节的动作要领,“调理脾胃”“去心火”是它们的作用概要。中医的藏象学说深藏其中。第三节作用于人体的脾胃,藏象学说认为,脾为脏,主气之升;胃为腑,主气之降。同时,脾胃又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升胃降的正常与否,关系到全身气机的升降。“须单举”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暗含一只手上举,另外一只手下按。结合呼吸、意念的活动,上举之手,助脾气上升;下按之手助胃气下降,两者共同起到助脾升胃降、调整气机活动的作用。第五节“摇头摆尾”的运动是以腰部为中心展开的,而“腰为肾之府”,“摇头摆尾”运动时,使“住在”腰部的肾得到了反复的“按摩”,并因此起到了强肾的作用。藏象理论认为,心属火位居于上,肾属水位居于下;正常情况下肾与心的关系,就是水与火的关系,心火下降以温肾,肾水上济以养心,如此心肾协调;反之则为病态。

由于正确的理论指导是健身气功的基本内涵之一,因此,检验一种方法是不是健身气功,首先可以从理论入手,看它是否以科学的传统哲学理论作指导,如果不是,那么,不管它叫什么,都不可能是健身气功。如,尽管冠以“功”,但因其理论为歪理邪说,故其本质是反科学、反人类、、反政府[1];瑜伽(这里特指目前在我国流行的瑜伽),尽管在形式、效果上与健身气功有点相似,但因其基本理论不是中国传统哲学,所以它也不能被称为健身气功。

2 内容方面:健身气功以“三调”结合为基本内容

9号令将健身气功的运动形式概括为“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这里所说的“形体活动”气功习称为“调身”或“调形”,指的是练功所用的姿势和动作;“呼吸吐纳”称为“调息”或“调气”;“心理调节”称为“调心”或“调神”。三者常被合称为“三调”,是气功的基本内容。锻炼时要使三者融合在一起,实现所谓“三调合一”。

和其他各个气功流派一样,“三调”齐全、有机结合是健身气功的基本内容。调身(即形体活动)包括练功姿势和动作。其中前者主要用于静功(如十二段锦),古有坐、立、行、卧(古称四威仪)四种,现在主要采用坐、立两种;后者常用于动功,其动作可谓丰富多彩,举不胜举,健身气功中的动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仿生类(如五禽戏)、体操类(如八段锦)、舞蹈类(如大舞、马王堆导引法)、持械类(如太极养生杖)、生活类(如易筋经)等。调身的意义是:正确的形体运动有利于内气的运行;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锻炼人的形体,能强健筋骨、强健体魄;其总体要求是准确活泼、循序渐进、尽力而为。和医学气功等其他气功流派不同的是,健身气功是以武术运动为“模板”的[2],故其对“形体活动”准确性的要求比较高。

调息,主要是指呼吸的调整。分为练吸为主、练呼为主和发音呼吸(如六字诀)几大类。锻炼时又有自然呼吸、混合呼吸、腹式呼吸等的不同类型。一般主张的腹式呼吸,练功有素者,可以用逆腹式呼吸。对于练功时呼吸的总要求是深、长、细、匀,且都要与形体动作相配合,并逐步与调心相配合(所谓“意气相依”、“意气相随”)。调息的作用古人有言谓:“吸新吐故以炼脏。”现代实验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论述:气功的调息,主要是通过强调呼或吸,来调整自主神经的功能,从而影响它们所支配的脏器的功能。如呼气时,副交感神经兴奋,并出现心跳减慢、血压降低等一系列相关的生理反应;吸气则正好与此相反[3]。此外,发音呼吸(多为呼气发音,如健身气功·六字诀的6个字、健身气功·易筋经中三盘落地势的“嗨”)还另有激荡相关脏腑经络的特殊作用。

调心,在健身气功中主要表现为身心的松弛与安静,意念的集中与应用。通常除要求练功者安静心神、集中思想外,还常用意守一定的对象(即思想集中在一处,或想象一个特定的事)等手段。在健身气功中可用的调心方法很多,如:①良性意念法,就是把思想集中在与练功场景有关的使人心情愉快的场景,如练健身气功·五禽戏中的鹿戏时,可以想象小鹿在广阔的田野中愉快地奔跑、静静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等。②意守内景法,即把思想集中在体内的某一特定的部位(通常是穴位、脏腑、经络),如多数功法预备式中的意守丹田即为此意;练健身气功·八段锦的调理脾胃须单举时,可以将意念分在两手,想象内气随手上升、下降,中焦气机顺畅。这种方法常用“以一念代万念”来形容。③意守外景法,就是把思想集中在体外的某一特定的“景”上,如练健身气功·易筋经的倒拽九牛尾势时,可以意想在倒拉牛尾,由于我们前面没有真正的“牛”,所以这是一种“凭空想象”(存想)。存想有时会产生如成语“望梅止渴”样的效果。④意守信号法,“信号”在健身气功中主要体现为音乐,大家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健身气功某一功法的音乐响起时,即使听不清其中的口令词,也会马上进入这个功法需要的练功状态,有时伴奏音乐还会帮助练功者回想起每个一时遗忘的动作,其因是练功者的思想已经全神贯注于这个音乐上了,音乐与人的动作之间已经形成了某种“条件反射”样联系。此外,习练健身气功·六字诀时,为了确保发音的正确性,有人会将思想集中在所发的字音上,这实际上也是意守信号的一种。

诚然,仅有三调对于气功而言还远远不够,进一步的要求是9号令所说的三者之间的“相结合”。这种“结合”,《童蒙止观》称之为“合用”,如曰:“……调身……调息……调心,此三应合用,不得别说。”又说:“此三事无前后,随不调者而调适之,令……身息及心三事调适,无相乘越,和融不二。”当代有医学气功专家据此直接提出了“三调融一”“三调合一”的概念,并认为可将三调中的任何一调操作之极致从而引出三调合一的境界[4]。这种境界的要求与方法,在《健身气功新功法丛书》中也有散在描述,如健身气功·五禽戏中的 “力求蕴含‘五禽’神韵,形神兼备,意气相随,内外合一”,“意、气、形合一”[5],都是这个意思。三调融一的状态(或者称为境界)是一种特殊的生理状态,我们常将它称为气功功能态(简称气功态),气功的种种作用均由此而出。没有进入三调合一的气功态的人,是不可能取得真正的练功效应的。

所以,三调齐全是界定健身气功的第二条标准,而三调是否融一则是界定练功者是否达到气功态的标准。因此,呼吸操、广播体操等,尽管都有不错的健身效果,但因其只有三调之一,故不能称之为健身气功;只有形体锻炼者,因其没有达到三调融一的状态,故不可能出现健身气功应有的作用,我们甚至不能把一个只懂得形体操作的人,划为练功者的行列。

3 作用方面:健身气功以增进健康为主要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1989年又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从已有的资料来分析,健身气功对于健康的这几个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它的作用概括为健身、健心、健美三大作用,和、补、通三大机理。

3.1 三大主要作用——健身、健心、健美

所谓“健身”,这里专指健康躯体,也就是强壮形体。健身气功以动功为多,对于形体而言,运动就是最好的“补药”。研究表明,坚持习练健身气功·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四种健身气功功法能够使反应速度、肌肉力量、躯体柔韧性、平衡协调能力等素质指标得到显著提高,还能增加骨密度[6];坚持习练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十二段锦、马王堆导引术、大舞五种健身气功功法使习练者的上肢肌肉力量以及人体柔韧性、灵敏性、平衡协调性等方面的身体素质获得明显提高果。[7]

所谓“健心”,指的不是心脏而是心理,所以“健心”也即“健脑”。不同的心理状态,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产生不同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我们预防和征服疾病的能力;反之亦反。健身气功的健心作用可能源于两个方面:功法本身和练功活动。功法本身的作用体现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三调融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调节作用;二是练功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使练功者的心理得到调整,因为人的健康是心情愉快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对于老年人尤其是这样。练功活动对心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练功的群体性,即这种集体活动,使人与人之间加强了交往和沟通,这对缓解情绪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练习健身气功有增进心理健康和增加幸福感等的作用。

这里的所谓“美”主要是指健康美。肌肉更强壮、骨骼更强硬、脊柱更挺拔、脸色更红润……这些健康美的标志,在健身气功练习者中均可体现。如不少老年人的腰腿活动度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他们在练两手攀足固肾腰时,开始时往往两手无法“攀足”,但坚持一段时间后,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手逐渐能够勉强碰到足了,再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勉强,而是能够相对轻松地攀足、甚至触地了,说明腰部灵活了。与此相似的还有头颈、手臂等的灵活性变大了。研究还发现,坚持习练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等五种功法,能明显降低习练者的机体体脂含量,减轻体重,有助于塑造人体健康、匀称、优美的体型。[7]

3.2 三大主要机理——和、补、通

3.2.1 和。有平衡、和谐之意。“和为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健身气功中的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和谐形神。形与神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如果神的功能不健全,那么其形体就成了成语“行尸走肉”;反之,形体没有了,神明也不能独立存在。故形与神的协调统一,是人体健康的先决条件,“形与神俱,而得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与现代人的健康观不谋而合。二是调和七情。中医学中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实际泛指人的各种情绪。剧烈的或长期不良的情绪变化,就会严重地危害人体的健康,从而成为一种致病因素。不良的情绪既可使无疾病者患病,也可使已病者的病情加重,还可使处于相当稳定的病情复发。群体性的健身气功练功活动规范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加之期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练功体会交流、思想交流及生活工作等的交流),加大了练功者的生活圈、增多了交流的内容,有助于帮助人们去除不良的情绪刺激。气功锻炼中的“三调合一”的操作过程,可以起到转移人的注意力,以帮助人们从不良的心理状态中得到“解脱”。另外,体质的增强也可改善人的不良情绪,有助于人们打破“因病致郁、因郁致病”的恶性循环。

3.2.2 补。就是指健身气功对人体的补益、强壮作用,也就是它补养人体精气神的作用。古人认为,精气神是构成人体的三大重要物质,也是人体各部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外在表现。人体的气有五大功能,即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化生作用和固摄作用。精与神也是如此,对人体而言,它们各有各的作用。以下三个现象就是“补”的具体体现:一是许多人练功后感冒少了,即使偶患感冒后,症状也常较以往轻,病程也比较短。这是气的防御作用增强之故,在实验研究中表现为练功者免疫功能的某些指标(如NK细胞活性等)的提高。二是练功者在练功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共同现象,最常见的如食欲增强、大便正常、体力旺盛等,这是气的推动作用、化生作用增强之故;实验研究中心肺功能与骨密度等改变的结果,从传统理论上讲也是“补”的结果。三是一定时间的锻炼后老年人的智能得到明显改善,表现为心算速度加快、记忆广度提高、多项智力指标改善等,这是健脑益智的具体体现。

3.2.3 通。有通达、通顺、通畅的意思。为使人体保持健康,需要多个方面的“通”,如呼吸的通顺,二便的通畅,经络的通达,气血的流通,关节活动的自如等等,其中尤以通畅经络、活络关节对人体健康最为有益。人体的经络,纵横交叉分布于全身,有运行气血、联络上下内外、平衡阴阳等多种作用,与人体的血液循环(尤其是微循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气功,古称导引。气功的“三调”实际上就是三种导引——形体导引、吐纳导引、意念导引,其综合结果就是使经络保持通畅,气血运行自如。有研究表明,坚持较长时间的气功锻炼后,血黏度会明显降低,毛细血管的形态、开放数等微循环指标会明显改善,心功能也会明显增强,其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使微循环得到明显的改善,这对保证人体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意义重大。健身气功是以“动”见长的功法,其对于人体的脊柱及全身几乎所有的关节,都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它通过多种方式,如伸展、收缩、旋转、牵拉等,增加关节的活动度和灵活性,从而有利于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如颈椎病、腰腿痛、肩周炎等的预防和康复,起到健身与健美的双重作用。

总之,增进人体健康,是创编健身气功的根本目的,也是其基本内涵之一。如果没有健身作用,就不能名之。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健身气功健身作用的宣传,一定要实事求是,既要有一说一,不随意夸大,又要防止个别人的恶意贬低。

综上所述,健身气功是一种传统哲学和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身心锻炼方法;炼功时通过形体活动(调身)、呼吸吐纳(调息)、心理调节(调息)的结合直至融一,达到增进人体身心健康的目的;故传统文化相关理论的指导,内容上三调的齐备,操作中三调的融一,以及增进健康的目的与作用,是健身气功的几大基本内涵;也是衡量是否为健身气功的“标尺”。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荒诞的邪说 险恶的用心——论“”反科学、反人类、、反政府的实质[N].人民日报,1999-08-18(1).

[2]黄健,陈昌乐.健身气功的历史渊源初探[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4(3):125-129.

[3]张镜如,苏清芬,林雅谷,等.呼吸机能与植物性神经机能之关系[J].上医学报,1958(4):257-263.

[4]刘天君.中医气功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91.

[5]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新功法丛书:健身气功·五禽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5,15.

健身气功范文第6篇

一、动作、呼吸、意念的训练要循序渐进

习练功法动作时要循序渐进。也就是说,要在弄清每一动作姿势的前提下,一招一式地练习,动作要做到规范自如。

当整套功法基本掌握后,就要把呼吸加上去。要求呼吸与动作配合得当,力求做到在平和自然的状态下,加上呼吸。呼吸要做到匀、细、绵、长,流畅自如。要想达到这种高要求,不经过长期习练是做不到的。

当姿势掌握得比较自然,呼吸也基本达到要求后,要逐步加上意念。要注意,意念配合是动作和呼吸运作过程中意念运用的活动。初学时,意念多在架式上,等练到一定程度,意念应放轻,到习练纯熟时,意念要轻到感觉不到的程度(俗称“无意念”)。过去常说:“呼吸的最高境界是忘记呼吸”就是这个意思。

以上所说的也就是练习健身气功的“三调”――调心,调息,调身,要切实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二、把关注点放在练功的过程上,功效要循序渐进

练气功如果特别注意练功的效果,总希望功效出现越早越好,程度越明显越好。这种急躁情绪是要不得的,这种心态会使心绪烦乱,影响气血运行,有碍功效显现。因此,习练健身气功者,应把心绪放平,不急不躁,这样反而有利功增效显。为此,习练者不要天天做比较,最好练功一段时间后,做一次总结,体会一下功效增进情况,这是纠正急躁,引导习练者走上循序渐进轨道的好方法。

三、要根据身体情况量力而行,动作幅度应循序渐进

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逐渐增加练功强度和习练时间,不能超越自己体能的限度,过急地安排练功时间和强度。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要注意锻炼的力度,练习气功,要一步一个脚印,善于思考,确保身体健康,注意锻炼的方式,合理安排练习气功时间。

健身气功范文第7篇

一 神、形结合。

神,是指人的精神状态和意识活动;形,是指形体的姿势、动作。“神为形之主,形乃神之宅。”神与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在练功时要做到神与形结合,始终想着动作,意动形随,神形兼备,身心合一。要求姿势正确,动势圆活,动作连贯,快而不停,慢而不断,形断气不断,闭气意不断。如我们练功前先要做“放松法”,开步站立,意想自己身处大自然之中,顶天立地,形松气畅;鼻吸气,意想吸入清新的空气;张口呼气,意想体内浊气、疾病、痛苦、烦恼等都随呼气外出而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时全身放松。通过神形相合的锻炼,可强壮筋骨,增强肌体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合气血,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二 松、紧结合。

松,是指形、神两个方面的放松。形松,就是全身上下、左右、表里、皮肤、肌肉、关节、脏腑都要处于松弛状态,不拿劲、不绷劲,不使拙力。神松,就是要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面带微笑,做到“三个忘掉”:忘掉疾病,忘掉烦恼,忘掉心中牵挂的事情。放松不是松松垮垮,而是松而不懈。紧,是指习练中适当用力,且缓慢进行,静力抻拉,要紧而不僵。紧,在动作中只是一瞬间,而放松须贯彻动作的始终。如八段锦中的“五劳七伤往后瞧”一式,转头旋臂往后瞧时为紧,转正下蹲两手按于髋旁为松。松紧配合得适度,有助于平衡阴阳,疏通经络,分解粘滞,滑利关节,活血化淤,强筋壮骨,增强体质。

三 动、静结合。

动,是指形体动作的运动和思想意识的活动;静,是指形体动作的静止和思想意识的宁静。动与静是运动的两个方面,又是高度的统一体。“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习练9种健身气功均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互兼容,相互转换。肢体的“动”,是指在意识作用下,躯干,四肢等部位的屈、伸、旋、转、升、降、开、合等动作;身体的“静”,是指动作过程中,外观看似略有停顿,然其动作内劲没有停,肌肉在继续用力,保持牵引抻拉。如八段锦中的“两手托天理三焦,”当两手五指腹前交叉,上托至胸前时,表现为手动身静;在两臂内旋向上托起时,表现为节节连贯的动;当胸腹展开,两肘关节伸直时,肩臂动作表现为静止的状态,但内在的肌肉仍处在用力牵拉的伸举当中。在习练健身气功的过程中,要把动和静有机地结合起来锻炼,才有利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收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四 动、息结合。

动,是指动作;息,是指呼吸(一呼一吸为一息)。动息结合,就是在练功过程中要做到动作与呼吸协调配合。健身气功在呼吸与动作的配合上有一些基本规律:做上升、开放或蓄劲动作时配合吸气;做下降、闭合或发劲动作时配合呼气;在保持伸拉或平衡的动作上采用屏息。口诀是:“起吸落呼,开吸合呼,蓄吸发呼,先吸后呼。”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与柔和缓慢的肢体动作相配合,是健身气功的特色之一。如六字诀以呼吸吐纳为主的功法,习练时要注意微微用意,做到吐惟细细,纳惟绵绵,有意无意,绵绵若存。动息结合,有吐故纳新,行气活血,强壮脏腑的作用。

五 意、气结合。

意,是指练功时的意念,意念要集中、专一;气,是指练功时的气感,包括自身的气和大自然的气。气功,就是练意和练气的功夫。如果光会做动作,没有意气相随,那就如同做广播体操,就不是气功了。我们练功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但用意要轻微,要遵守意守的原则:“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着相,无意落空,似守非守,绵绵若存”、“有意却无意,无意出真意。”练功时,动作缓慢,意念专一,气感就强,效果就好。所以练功要形意相合,意气相随。如五禽戏起势时两臂上提下按,引气注体这个动作,两手上提时,意念集中在两手劳宫穴,两手犹如插入地下虚空,捧至胸口高度时,掌心翻转两手缓缓内合,气由两掌注入膻中穴;接着手心翻转下按,气由中丹田注入到下丹田。气息在掌心和丹田之间进行流动,形成一个圆,周而复始,流转不息。又如在练“引气归元”动作时,两臂缓缓侧起,意念集中在劳宫穴,随着两手的上举合拢,气息合于两掌之间,位于头顶百会穴上方,随着两手下按,气息注入百会,流经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

起势调息和引气归元的动作暗含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做这些动作时要有“天地人合一”的意念,把自身和自然融为一体,使身境一体,意气合一。

六 练、养结合。

练,就是练功,是指形体运动、呼吸调整与心理调节有机结合的锻炼过程;养,就是静养,是指通过健身气功锻炼,身体出现的轻松舒适、呼吸柔和、心神宁静的静养状态。功法中的练与养:动功是练,静功是养;动功中的开与放是练,合与收是养;练每一个姿势是练,变换式子之间的停顿是养;呼与吸是练,呼吸的停顿是养。练中有养,养中有练。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气功生活化,生活气功化,“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人生无处不气功。

健身气功范文第8篇

“十二段锦”是由十二段动作组成的传统坐式养生功法。其功法动作可远溯至宋明以来的坐式八段锦,然其“十二段锦”一名,首见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冯曦的《颐养诠要》卷三之“内养十二段锦”。冯曦,字晴川,号守和道人。据其五世孙冯煦的书后的跋文可知,冯曦少时常病,后因练功而康复。《颐养诠要》全书分四部分内容,曰怡神、葆摄、修炼和格言,每一部分占一卷〔1〕。然而在源流上,冯氏所辑录的“内养十二段锦”内容,全出自清康熙六年(1667)尤乘的《寿世青编》卷上的“十二段动功”。尤乘,字生洲,号无求子,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幼年习儒,后喜涉猎医书,遍访良师,曾任太医院御前待值,三年后回归乡里,悬壶行医,著有《寿世青编》、《勿药须知》、《脏腑性鉴》、《喉科秘书》及《食治秘方》等。《寿世青编》上、下二卷,“十二段动功”收于该书卷上,分别是:叩齿一,咽津二,浴面三,鸣天鼓四,运膏肓五,托天六,左右开弓七,摩丹田八,擦内肾九,擦涌泉穴十,摩夹脊十一,洒腿十二,其功法“显然它包含了‘钟离八段锦’内容。”〔2〕想必这也是《颐养诠要》作者直接将其定名为“十二段锦”的原因所在。

清代乾隆年间,徐文弼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编著的《寿世传真》问世,标志着古代“十二段锦”养生功法的进一步发展。徐文弼字勷右,号荩山,又号鸣峰、超庐居士,清代江西丰城人,生卒不详,约生活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自幼业儒,乾隆六年(1741)中举人,历官江西鄱阳教谕、四川永川知县、河南伊阳知县。他一生涉猎甚广,曾著有《汇纂诗法度针》、《新编吏治悬镜》、《萍游近草》及《寿世传真》等书。《寿世传真》书分八卷,其辑录的“十二段锦歌”见该书的“修养宜行外功第一·合行外功诀”,其内容与冯曦的“内养十二段锦”有异,但与《修真十书》卷十九中的“钟离先生八段锦”歌诀基本相同,只是将原来的八段动作改编为十二动作,并配有十二幅图诀,称为“十二段锦”。在文字上,《寿世传真》对“钟离先生八段锦”的五言诀稍有变动,如原来的“以候逆水上”改为“以候神水至”;原来的“河车搬运讫,发火遍烧身”,改为“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原文末的“邪魔不敢近……八卦是良因”改为“旧名八段锦,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万病化为尘”〔3〕。由此可见,徐文弼的“十二段锦”,其具体功法缘自《修真十书》的“钟离先生八段锦”,而其名则应与冯曦《颐养诠要》的“内养十二段锦”不无关系。

《寿世传真》文前写有时年113岁的香山老人王世芳序,由于这位百岁老人曾参加过乾隆帝举办的“千叟宴”,这在当时无疑为此书增色不少,故乾隆以后徐文弼的“十二段锦歌”具有较大社会影响,或许与此有关。咸丰八年(1858),潘霨将其改名为“十二段锦总诀”,收录在自己刊印的《卫生要术》中;清光绪七年(1881),王祖源将《卫生要术》更名为《内功图说》,但内容没有变化。《内功图说》一书在清末民初传布较为广泛,故使十二段锦在社会得以流传。可能“十二段锦歌”中诸如“神水”、“搬运”及“火烧脐轮”等术语过于文奇义奥,故1920年由席裕康编辑的《内外功图说辑要》在论及“八段锦坐功图诀”时曾对“十二段锦”作过如下评论:“此(指八段锦坐功)乃古圣相传,非比观行十二段锦旁门之术,练之稍一不慎,大病随之。学者勿以喜新而欲速,反害焉!”〔4〕如同唐代柳宗元在《与李睦州论服气书》中指出的那样:当时的一些“服气书多美言”,但应有明师指导,否则有害无益,他说李睦州“由服气以来,貌加老而心少欢愉”,就是“用斯术,而未得路”。这对于由意念参与的呼吸锻炼而言,颇具启示意义。

近代以后,十二段锦在一些养生书籍中多有辑录,但基本延续前代内容。新近的十二段锦功法冥心握固、叩齿鸣鼓、微撼天柱、掌抱昆仑、摇转辘轳、托天按顶、俯身攀足、背摩精门、前抚脘腹、温煦脐轮、摇身晃海、鼓漱吞津,很显然是在综合了“钟离先生八段锦”与明清十二段锦基础上创编而成。

2马王堆导引术

“马王堆导引术”是在1974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基础上创编的健身功法。20世纪70年代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是轰动国内外的考古大发现,其中发现了大批极具学术价值的竹简、帛书与帛画,“导引图”就是由三号汉墓出土的一份难得的养生导引图谱,它真实反映了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导引活动状况。该图高50厘米,宽100厘米,与其他两份帛书《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法》在同一绢帛上。其图刚出土时残缺严重,经专家修复,原貌方得以展现。全图上下分四层排列,每层有11幅小图,共44幅图像,均为运动姿态各异的全身人物图形,男女大致各半,或著衣,或裸身,图中约31处边侧写有简短的文字说明。原图并无图名,其“导引图”一名是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根据图形特点和古籍中有关记载定名”〔5〕。学者们对帛画的定名无疑是相当贴切的,但在何谓“导引”这个问题上,古人的注释不尽一致。

“导引”一词首见《庄子·刻意》篇,不过庄子本人除了“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外,无其他说明。到了晋代,李颐在《庄子集解》一书中对“导引”的解释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然“导气”与“引体”是两种活动方式还是结合一起,并不清晰。故后来的文献中有的解释为呼吸运动,如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引《养生方导引法》说:“令此身囊之中满其气,引之者,引此旧身内恶邪伏气,随引而出,故名导引”〔6〕;有的解释为肢体运动,如唐代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注中认为:“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肢)节”,并将按摩也归入“导引”之列;宋代曾慥《道枢·太清养生篇》中同样注“导引者,俛仰屈伸也。”而葛洪《抱朴子·别旨》中对此的解释较为宽泛,在他看来:“夫导引不在于立名象物,粉绘表形著图,但无名状也。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虽然各家注释各有侧重,但不管是吐故纳新的呼吸运动还是屈伸仰俯的肢体锻炼,只要是有意识地疏通气血、活动筋骨,都可视为导引。

据文献记载,历史上曾绘有导引图谱,如《隋书·经籍志》记有《导引图》三卷,宋代《崇文总目》记有《六气导引图》一卷,以及《宋史·艺文志》记有《导引养生图》一卷等,但均已佚失,故而“马王堆导引图”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图中的44幅导引术势就其活动特点而言,大致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讲究闭息吐气的呼吸运动,第二类是模仿各种动物的肢体运动,第三类是手持棍杖、球状的器械运动。手持器械的导引功法,在此前的材料中极为鲜见。尤其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有研究者统计,“马王堆导引图”有31处注有文字说明,直接提到治病疗效的有12处,如(引)烦、(引)痛明、引聋、引膝痛、引胠责、引温病、引项等等。文中的“引”,本为“退却”之义,如“引退”、“引避”,这里转指为“却病”,如《引书》中的“引踝痛”、“引腰痛”和“引心痛”等,都属此列。将导引作为治疗康复手段,《黄帝内经》已见端倪,如《素问·异法方宜论》将“导引”列为六种主要医疗手段之一,只是未注明与具体病症的关系。直接以文字注明导引功法医治病症的,首见“马王堆导引图”。这与《引书》及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所载导引术势多以针对具体病症,可谓一脉相传。

新编“马王堆导引术”十二式,是在第二类的肢体运动遴选出的十七个动作基础上创编而成,故其中大部分动作具有仿生特征,如“凫浴”、“龙登”、“鸟伸”、“燕飞”、“鸱视”、“鹤舞”与“螳螂”等,延续、发展了先秦时期的“熊经鸟伸”及汉代《淮南子》中的“凫浴”、“鸱视”等。该功法之所以编为十二式,是创编者鉴于原“导引图”前有《阴阳十一脉灸法》一文,希冀全套动作能“循经导引”,活动人体十二经脉,以达却病强身之功效。需要指出的是,“循经导引”在汉代《引书》已有记述,如“引右股阴筋”、“引右股阳筋”及“引左股阴筋”、“引左股阳筋”等语〔7〕。应该说,“循经导引”是古代健身功法的一个特征。

3导引养生功十二法

《导引养生功十二法》是由北京体育大学张广德教授自1974年起编创推广的50余套导引养生功功法中精选组编的一套健身功法,共有12个动作。虽然该功法在源流上并非具有脉络可寻的历史传承,但其依据的脏腑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和气血理论等,均是我国传统导引功法的理论基础,其强调的“意、气、形”三位一体的形神兼修,更为传统导引术的不二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讲,《导引养生功十二法》是一种有别于历史传承的文化延续。这一文化延续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

一是对于“导引”之名的沿用。“导引”一名自《庄子》之后,已成历代导气引体养生方式的专门术语,自清中叶至近代,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导引”之名似少有人提及,但依然不绝如缕,如1939年健康书局出版了陈师诚的《养生导引术》一书。

二是对于脏腑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和气血理论的遵循。脏腑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和气血理论是传统导引功法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深刻反映了中华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该功法中的气血行注十四经脉(十二正经脉加上任督两脉),清楚说明了这一点。

三是对于“动勿过极”,“劳则适度”养生思想的体现。从《后汉书》中华佗的“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到宋代蒲虔贯《保生要录》的“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可以说“动勿过极”是传统导引养生的一贯思想,导引养生功十二法不管其站势还是坐势,都体现了这一点。

四是对于“意、气、形”相互促进、三位一体的强调。其中“意”指意念,“气”指呼吸,“形”指肢体,也即传统导引功法理论中被称之为“三调”的“调心”、“调息”与“调身”。毫无疑问,以身体姿势、呼吸锻炼、意念调节为有机整体,是我国传统导引功法作为健身方式的本质所在。

此外,《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分“站势”、“坐势”两种,应是受前代“站式八段锦”与“坐式八段锦”影响而来。

4大舞

《大舞》是依据传统导引功理而创编的一套健身功法,共八式动作。据《健身气功·大舞》一书的记述:“大舞”之名“源于罗泌的《路史》”;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是编创健身气功·大舞的重要史料”;而古代导引的“以舞宣导,通利关节”,则是创编“大舞”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该功法并非具有一脉延续的历史传承,而是基于对传统导引文化理解基础上的一种时代创编。以下就这三方面对“大舞”稍作历史文化梳理。

“大舞”一名,始见宋代文献,原指《诗经·邶风·简兮》中所记“左手执籥,右手秉翟”的宫廷文舞,北宋蔡卞(1048——1117)的《毛诗名物解》中将“文舞”又称“大舞”,以有别于手持鹭羽的“小舞”,其曰:“‘左手执籥,右手秉翟’,此大舞也。……所谓大舞者,籥舞也;所谓小舞者,羽舞也。”〔8〕至南宋罗泌(1131—1189)的《路史》,方将“大舞”转指“利其关节”的导引:

阴康氏之时,水渎不疏,江不过其原,阴凝而易閟。人即郁于内,腠理滞着而多重膇,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9〕。

“阴康氏”是何人?旧说是远古的三皇五帝之一,但文献无征。《四库全书提要》对罗泌的此类记载不以为然,称其“皇古之事本为茫昧,泌多采纬书,颇不足据。”从内容上看,《路史》所记,似出《吕氏春秋·古乐》篇中的“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所异者,《吕氏春秋》中的“陶唐氏”在《路史》中为“阴康氏”,原为泛指的宣导之“舞”成为实指的具体舞名。称陶唐氏因“民气郁阏而滞著”而以舞宣导,显然为中国文化史上常见的假托,但因水道壅塞、其民“筋骨瑟缩不达”而导引健体,自有文献可考。众所周知,陶唐氏亦即尧帝,尧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原在今天的河北唐县一带,地属中原,古时多水患,《尚书·尧典》记“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为生民之计可谓急矣”〔10〕,这也是导致尧帝部落后来迁徙山西的根本原因。所以,《黄帝内经·素问》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是基本可信的。其间,也清楚显映出了“大舞”一名如何被“层累地造成”的基本脉络。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44幅“导引图”,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导引图谱,内容非常丰富,由于后来一般导引功法动作简单,故大多可在此图内找到缘起。为此有学者曾说:“历代诸导引法的基本功均来源于马王堆帛画《导引图》”〔11〕。“大舞”的创编者称“马王堆导引图”是该功法的“重要史料”,其原因也在于此。然而,整套功法未说明其八式动作与 “马王堆导引图”到底存在何种关系,不能不说是创编者的理论疏忽。

“以舞宣导,通利关节”的“动以养生观”,是创编“大舞”的重要依据,也是创编者列举的该功法第一大特点。动以养生观在中国历史上久有传统。如《易经》从天道运动变化之理推及人世生命演化之理,认为“动而健,刚中而应”,“刚以动,故壮”,从而得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哲学命题,为古代养生家们从不同角度提出“动以养生”思想奠定基础。如战国末的荀子就曾在他的著作中曰:“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12〕,《吕氏春秋》对此表述得更为清楚:“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挶、为聋,处目则为(左目右蔑)为盲,处鼻则为鼽、为窒,处腹则为胀、为疛,处足则为痿、为蹷。”〔13〕也正是据于这一点,华佗留下了“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的千古名言。新编健身气功《大舞》的“以舞宣导,通利关节”,遵循的无疑也是这样一条基本原理。

5太极养生杖

《太极养生杖》是目前推广的九套健身气功中唯独手持器械的健身功法,共有八式动作。该功法之所以名曰“太极”,诚如《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内容简介”中所说的,是“取义‘太极’阴阳和合、天人合一、内外和谐的传统文化理念”。在功法上,则借鉴了“马王堆导引图”中持杖图式及继承了传统持杖功法精要。由此可见,太极养生杖也是在继承传统导引文化基础上的一种新编健身功法。

“太极”一词,语出《易传》,本是中国古代哲学用来说明世界本原的哲学范畴。至宋代,如果说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的解释,依旧基于世界万物的本原,而朱熹提出“太极只是一个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14〕,显然与前者有别——“太极”即是“理”。大约明末清初,中国武术中出现了“纵放曲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的太极拳,标志着古代太极文化的新发展。虽然太极拳就本质而言当是讲究“四两拨千斤”的克敌制胜,但其自身蕴含的“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之健身价值,近代以后越发显示出来,衍生出来了太极球、太极棒等健身活动。如民国时期的褚民谊极力推行过包括太极球、太极棍(棒)在内的“太极操”,但随着该人媚日投敌的行径而迅速寂灭。相比之下,由王永福、赵中道等先生传下的“太极柔术”一直流传至今。“太极柔术”是种手持棒尺的健身功法,在民国该功法已多次出版,如1928年出版了《太极柔术说明书》,1935年出版了《太极柔术简略说明书》,1942年出版了《太极柔术简章》等。1954年,赵中道在北京创立“太极柔术健身社”,公开传授太极柔术,深受群众欢迎。当时还有港澳同胞专程回大陆学习,太极棒尺气功也因此传到了香港,并成立了“太极尺研究社”,先后出版了《太极尺研究》(1961年)、《先天气功太极尺》(1964年),《功法图解》(1970年)以及《先天气功太极尺保健功》(1974年)等著作。今天,其传人将“太极柔术”正式定名为“太极棒(尺)气功”,198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赵中道弟子关永年编著的《太极棒气功》一书;1989年,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又出版了关永年的《太极棒尺气功》。由此可见,新编“太极养生杖”并非突如其来,而有其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至于创编者提到的“马王堆导引图”中持杖图像,为第17图和第30图。依图所示,其杖略高于人,图30“作屈身转体运动状,双手持杖,两手左上右下”,图侧有文字曰:“以丈(杖)通阴阳”〔15〕。事实上,有关古代持械的却病健身方法,除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外,还见于差不多同时代的重要养生文献《引书》和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引书》中有三条材料值得注意:

苦两足步不能钧(匀),而厀(膝)善痛,两胻善塞(寒),取木善削之,令其大把,长四尺,系其两端,以新纍县(悬)之,令其高地四尺,居其上,两手空(控)之。

右手把丈(杖),乡(向)壁,毋息,左足踱壁,卷(倦)而休;亦左手把丈(杖),右足踱壁,亦卷(倦)而休。

系纍长五寻,系其衷(中),令其高丈,两足践板,端立,……夸(跨)足,折要(腰),空(控)丈(杖),用力引之,三而已〔16〕。

文中的“纍”为绳索,“杖”为木棒,三条材料的确切文意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显然均为器械导引。另外,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也有类似记载。有学者统计,该书共载述各种导引功法233种,其中结合器械的有2种〔17〕。在《诸病源候论》卷二关于“风头眩候”与“风癫候”两症治疗中,作者引录的“养生方导引法”都提到了一种采用绳的导引方法:

以两手承辘轳倒悬,令脚反在其上元,愈头眩、风癫。坐地舒两脚,以绳靽之,大绳靽讫,拖辘轳上来下去,以两手挽绳,使脚上头下,使离地,自极十二通,愈头眩、风癫。久行,身卧空中而不堕落〔18〕。

对巢氏所记,曾有学者评论曰:“结合器械的导引方法,虽然早在马王堆导引图中已经出现,但没有文字说明。文字记述最为详尽而又方法精巧者,在现存文献中,首推《诸病源候论》。”〔19〕因《引书》早有关于器械导引的详细记述,此论未免失考,但足见此类功法应是古代却病健身导引术的重要组成。当然,新编《太极养生杖》中的“艄公摇橹”、“轻舟缓行”及“风摆荷叶”等的八式功法名虽不乏传统意味,但与历史并无具体沿承关系,而是创编者在对前代导引文化把握基础上的一种创造。

6结语

从对以上九种功法的源流梳理中不难看出,2003年推出的《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易筋经》和2010年推出的《十二段锦》五种功法虽有演化,但显现出若晦若现的历史传承脉络,而其余四种中,除《马王堆导引术》还依稀有其一定图式参照外,另外三种的《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大舞》与《太极养生杖》,更多是在依据传统导引术功法原则基础上今人的研习成果,这也不妨看作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健身气功的一种时展吧。

参考文献

〔1〕王卜雄等:《中国气功学术发展史》第486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

〔2〕翁士勋:《试论八段锦的发展与演变》,《浙江体育科学》1998年第1期.

〔3〕徐文弼:《寿世传真·十二段锦歌》,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4〕席裕康:《内外功图说辑要》第279—28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影印版。

〔5〕周世荣:《马王堆导引术》第140页,岳麓书社2005年版.

〔6〕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二七,《四库全书》文渊阁版.

〔7〕张家山汉简整理组《张家山汉简〈引书〉释文》,《文物》1990年第10期.

〔8〕蔡卞:《毛诗名物解》卷七,《四库全书》文渊阁版.

〔9〕罗泌:《路史》卷九,《四库全书》文渊阁版.

〔10〕《尚书·尧典》,《四库全书》文渊阁版.

〔11〕周世荣:《马王堆导引术》第151页,岳麓书社2005年版.

〔12〕《荀子·天论》,中华书局1954年版.

〔13〕《吕氏春秋》卷三,中华书局2007年版.

〔14〕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七五,岳麓书社1997年版.

〔15〕周世荣:《马王堆导引术》第143页,岳麓书社2005年版.

〔16〕张家山汉简整理组《张家山汉简〈引书〉释文》,《文物》1990年第10期.

〔17〕王卜雄等:《中国气功学术发展史》第175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