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辅导员工作职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专业化发展 策略
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当前, 从中央、地方到高校对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均采取了一些有益措施, 然而在我国高校的现实处境下,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目前仍处于缓慢甚至滞后的状态,队伍建设任务紧迫而艰巨。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内涵
目前,我国的学生工作作为一项职业, 它离成熟的专业还有很大的差距。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从业人员, 辅导员的专业还是一个发展中的专业, 辅导员专业化还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应该包括辅导员群体专业化发展和辅导员个体专业化发展。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一般应该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有清晰的自我角色意识和明确的角色定位, 要认识到辅导员的基本职责、工作性质、专业要求、行为准则、角色地位,并且愿意为做好这项工作而积极主动学习和参加培训, 要认识到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的专业人员, 有特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二是要通过主动的学习和培训,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 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精神品质, 增强专业影响力等等。这些都需要贯穿辅导员整个职业生涯,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期间不断渗透和伴随着辅导员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专业心理以及职业信念、价值追求等的形成、成熟。总之, 辅导员专业化既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 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辅导员职业群体专业化和辅导员职业个体专业化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共同构成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总体内涵。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现存问题
(一)部分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够重视,政策落实不到位。新时期, 还有很多高校对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各高校间对辅导员政策落实力度不一, 工作合力形成水平不一, 高校间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不平衡。同时, 在高校自主办学背景下, 高校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而科研和教学成为高校之间竞争的主旋律, 辅导员从事的学生事务工作往往被边缘化。
(二)辅导员实际工作职责扩大, 地位认识模糊, 工作内容泛化。近年来, 从国家的文件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 辅导员应该定位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任教师,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 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是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多重领导则加剧了辅导员工作内容的泛化。除了学工部、校团委和院(系)向辅导员发号施令之外,教务、保卫、财务等职能部门也经常安排辅导员工作,只要与学生沾边的事都是辅导员的工作。
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展的推进策略
(一)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意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强调:“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校辅导员既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引路人, 又是学生生活学习中的知心朋友,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和建设直接关系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成效。因此, 我们要牢记高等学校应“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积极促进辅导员队伍整体和辅导员个体的专业化发展,造就具有专业化水平的辅导员队伍。
(二)明确辅导员角色定位、工作职责及工作内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必须强化角色意识, 其着力点就在于: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 是学生的“人生导师”,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 是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社会化转变的促进者, 是学生需求与学生成长的研究者,还是学生事务管理者和服务者。同时,辅导员专业化必然要求科学界定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并对辅导员工作内容进行专业化细分与优化。当前造成辅导员工作繁重、沉溺于学生日常事务而无法脱身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作职责不明确,虽然《规定》对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已作相关规定,现在则需要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明确的、操作性强的工作职责,保证辅导员的工作重心不偏移。对于主要职责之外的事务性学生工作,应由学工部进行统筹安排,避免各职能部门“千条线”对辅导员“一根针”的情况发生。同时学校在统筹协调下,应支持并鼓励辅导员根据个人意向和专业背景,在党建团建、资助管理、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方面中择其分工领域与专业发展方向。
(三)提高对辅导员培训工作的重视,完善辅导员培训系统。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努力建立以省级培训为重点,以校本培训为主体,学习考察、研讨交流、学位进修、科学研究等形式相结合的分层次、多形式、重实效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特别需要高校领导高度重视辅导员工作,落实政策文件精神,“将辅导员的培训纳入学校师资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切实加大对辅导员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李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2年3月.
[2]杨建义.高校辅导员专业定位、标准及其达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1).
[3]史慧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理论诉求一对辅导员专业化的几个热点问题综述[J].江苏高教, 2009 (4).
[4]李贵平.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途径[J].教育评论,2010 (6).
[5]朱洁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2 (2).
[6]元毅.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之出路[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1(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寝室文化建设
高校辅导团队工作模式是指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以团队的形式对专项学生工作进行研究与探索,团队成员根据自身特点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模式。学校通过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近年来我校学工系统通过辅导员团队项目建设推动寝室文化建设,在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辅导员团队建设推动寝室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必要性
(1)当前高校公寓生活区已成为大学生相对集中和比较确定的活动空间,公寓区的学生往往专业不同,他们有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内在需求,因此,迫切需要规范公寓区内学生的课余学习和生活活动安排,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对其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近年来,高校寝室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很多都体现为人际关系矛盾,但本质上却有着更深刻原因。加强公寓文化建设无疑是当代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也是辅导员团队建设项目中最佳的选题之一。
(2)辅导员建设团队是辅导员队伍研究团队,它围绕学生工作专题开展分类研究,从更高层理论次把握工作的规律与特点,用来指导工作、提升工作水平。将辅导员团队建设工作与公寓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使公寓文化建设能利用辅导员团队建设这个有效的载体获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辅导员团队能在公寓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更有效地开展活动,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辅导员团队建设推动寝室文化建设中的分工
在以寝室文化建设辅导员团队工作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团队成员的结构,学科专业、年龄、职务、性别以及学历结构等因素。辅导员团队必须根据寝室文化建设的工作特点做到分工清晰,而且要权责分明,使得工作各项事务都有责任人,在相应领域实现专家化是高职院辅导员团队专项工作建设的最高层次。
(1)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职责:了解社会发展变化给学生带来各方面影响,不断地捕捉各种社会信息和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交流沟通,与学生保持“零距离”的接触,分析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疑难、困惑和模糊问题,观察学生言行中所出现的各种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给予学生正确引导,使学生达到认识上的升华,行为上的实践。
(2)制度建设辅导员工作职责:在制度建设上着眼于公寓基础文明建设,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养成教育作为工作的基础。在团队各成员推进专项工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规章制度,并设立公寓信息联络员进行监督,强化对学生的基础管理,改善楼层风气,逐步减少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3)党、团建设辅导员工作职责:以党团为引领,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在公寓”的工作路径,为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搭建平台。在公寓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寝室,以寝室为单位建立团小组,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宣传能力的学生党员和骨干分子,促进全体同学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同时配合系部各年级党支部做好党建发展的培养考察工作,及时推荐政治素质好,学习表现优的同学入党。
(4)文体建设辅导员工作职责:专项辅导员根据自身特长,以大学生寝室为战线,以各种文体活动为载体,结合学校大型活动与特色主题月活动在公寓开展各色活动,并形成自己独有的示范品牌。在工作过程中注重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寝室文化建设的目的。
(5)网络建设辅导员工作职责:充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辅助学习、健康娱乐,并利用如QQ 群,飞信,微博、大学城空间等网络优势与学生沟通。
(6)公寓学生干部培养辅导员工作职责:加强对公寓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使其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起好带头作用、助手作用、桥梁作用、凝聚作用、服务作用,促进校风、学风建设,为推进我公寓文明创建工作做出贡献;为提高公寓学生干部的管理水平,专职辅导员须定时对干部队伍进行培训,包括校园安全知识普及、学生干部素质培养、沟通技巧、公寓区心理危机干预等内容。
(7)学风建设辅导员工作职责:使学生明白创建学习型寝室文化的重要意义,把创建学习型寝室文化的目标转化为每一位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专职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寝室中去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引导,对学习有困难,成绩较差的学生,协助任课老师进行重点辅导;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会与人相处之道,在寝室中形成一个学习风气浓厚、人际关系融洽、充满正能量的小集体。
(8)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工作职责: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寝室为单位、公寓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将公寓文化活动可以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公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避免突发事件发生,使学生中的问题在萌芽状态就得到切实解决;充分把握学生心理,有效帮助学生修复人际关系危机和心理危机。
三、辅导员团队寝室文化建设中的工作重点
(1)引导寝室文化中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团队专项辅导员为引导者,学生当主角,培育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强化“自律、自立、自强”的工作原则,充分发挥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优势,及时反映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切实维护同学的正当权益,通过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理清工作思路,畅通信息渠道,在引导、服务同学的过程中实现寝室文化建没的总体目标。
(2)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寝室文化建设的成果。建立完善的、可操作的项目管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围绕辅导员团队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要求,改革工作方法,开发德育资源,促进工作研讨和经验交流,探索团队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合作运行模式,提供可推广、借鉴的辅导员团队建设的示范性经验,充分发挥优秀辅导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3)加强对学生政治思想的引导。辅导员在寝室开展的一系列政治思想工作中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将校园文化建设向学生寝室过渡与融合:在公寓文化建设过程队中,辅导员团队须以寝室学生干部队伍和社团为依托,并以各种形式的活动为载体,以公寓活动中心和校园文化场所为舞台,以寝室为阵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体现当代大学生风彩的寝室文化氛围,把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成果有目标地向寝室过渡与融合,大力扶持和推动公寓文化建设。
在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辅导员在寝室工作的深入度成为影响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高校应更加重视辅导员团队建设这一新兴事物对寝室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使理念创新带动实践创新,更好的促进新时期合格的大学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操菊华,邓新洲,桂展鹏. 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研究团队理念概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 14) : 61 -62.
[2]陈军科.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沟通方式的调查和分析[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作者简介:
宋利敏:(1979- ),女,湖南常德人,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研究。
洪亮:(1979- ),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政工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关键词: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006-01
1.当前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办学机制和运行机制的特殊性,加上独立学院办学时间较短,其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既与母体院校有相似之处,又因自身体制带有差异:
1.1 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独立学院成立时间不长,由于体制原因,招聘的辅导员队伍基本上是应往届大学本科生或选聘本校优秀毕业生,研究生较少,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学历层次参差不齐,整体呈现学历低、职称低、工作经验匮乏现象。另外,部分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人数偏少,在人员配备上没有严格按照1:200的比例来配备辅导员,很难保证辅导员与学生有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再加上辅导员流动性大,很多大学生四年大学要更换好几个辅导员,独立学院中熟悉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少之又少。再加上独立学院特殊的体制,新辅导员上岗后学习进修的机会非常少,整体素质提升很困难。
1.2 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明,工作职责过重。辅导员队伍本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大学生人生导师的职责,但是当前多数独立学院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并不明晰。辅导员更多忙于琐碎的日常事务性工作,扮演着"万金油"、"勤杂工"、"保姆"的角色,身兼多职,职责宽泛无边界,临时性和突发性工作内容繁多,只要是与学生有关的就必然是辅导员的工作。这样就使得辅导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业意识淡薄,不能积极主动地履行工作职责。
1.3 缺乏合理考评体系,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形成。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情感丰富的大学生,工作难度大,内容庞杂,但工作效果很难显现出来,这样就使得考评内容难以量化。往往就会出现考评主体单一,凭主观印象给分,忽略了工作业绩、工作态度等,致使考评流于形式,出现"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局面,造成辅导员对工作缺乏热情与动力,形成职业倦怠心理。
1.4 待遇偏低,流动过快,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工作辛苦,生活清苦。"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独立学院仍然认为辅导员工作具有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特点,在待遇上,辅导员经济收入明显低于专职教师,难以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使得辅导员心灵容易受到伤害,职业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很多辅导员只是把工作作为暂时的过渡性职业,队伍更换频繁,人员流动大,人才流失严重,队伍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2.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2.1 经费投入有限。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办学实体,国家没有任何投资,收支几乎全靠学费,办学资源特别是经费的严重短缺是制约独立学院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当前独立学院处于办学初级阶段,经费支出大多数投到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公办开支上,为了节约成本,对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经费投入少之又少,能省则省。这样就使得辅导员待遇无法改善,更谈不上整体辅导员队伍素质的提升。
2.2 管理和制度上的原因。独立学院自身的性质决定了独立学院的辅导员缺乏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和母体院校相比,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在人事制度、管理使用、培养考核、职称评定方面都有差异。尤其是在职称评定等事关辅导员切身利益和个人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许多独立学院目前尚无明确的制度规定。另外现有的职称评定条件和政策都向一线教学人员倾斜,辅导员要在做好繁琐的学生工作同时完成同等的教学科研工作量是很困难的,这本身就增加了辅导员在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的难度。
3.加强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3.1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完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确保辅导员队伍的质量。坚持专兼职辅导员相结合建设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学生德育工作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学习和借鉴这一成功经验无疑是独立学院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条捷径。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强对辅导员进行相关专业的技能培训,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健康咨询等等,同时在教师队伍中选拔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另外,可返聘在其他高校有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离退休干部从事辅导员工作,以老带新,帮助新辅导员尽快成长。采取多种有力措施,优化配置辅导员资源,提升辅导员整体素质结构。
3.2 明确职责,提升辅导员专业化程度。独立学院要想真正发挥辅导员的教育管理职能,必须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尽可能创造条件,将辅导员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以确保每一位辅导员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
3.3 建立健全辅导员培训机制。要加强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培养,增加辅导员专业化培训,要充分利用母体院校的师资优势,创造条件组织辅导员到母体院校向优秀辅导员老师学习,同时,也可经常性地邀请母体院校或兄弟院校优秀辅导员到校培训、讲座。以人为本,提高待遇,稳定辅导员队伍。
独立学院应充分利用体制和机制的灵活性,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奖惩分明的激励制度,将辅导员的薪酬与工作业绩挂钩。同时,创造良好的发展预期和晋升机制,在职称评定上,要区别对待一线教学科研人员与辅导员,适当降低辅导员教学与科研要求。同时,对于那些政治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辅导员提供有限晋升和进修的机会,消除职业倦怠,变压力为动力,增强归属感和使命感。这样,才能建设一支专兼结合、面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
1.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1辅导员比例配置不足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学校连年扩招,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而辅导员队伍却没有得到壮大。按照教育育部1:200的辅导员与学生人数配备标准,许多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配备不足。还有个别高职院校仍在采用班主任制度,没有专职辅导员。
1.2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辅导员工作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不仅是德育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而且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1]。这就要求他们对思想教育观念有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但目前高职院校绝大多数辅导员是本科各专业毕业生,多数来自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缺乏科学管理理论、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以及实际管理经验。在日常工作中,主要依靠自身经验及一些浅显理论,缺少系统的专业培训,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1.3辅导员职责不清、定位不明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2]。”而大多数辅导员职责尚不明晰,角色定位模糊。辅导员既是任课教师,又是学生管理者,同时还要承担行政工作。一些学校形成了“只要是学生的事,都与辅导员有关”的观念,工作纷繁复杂,辅导员要应付不同部门的工作,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活动开展、各项评比等。过多的事务性工作,让辅导员难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辅导员自身来讲,往往工作成效不显著,欠缺自我满足感,缺乏职业认同感,也忽略自身理论的提升。
1.4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有一支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大都不稳定。由于大多数学校对辅导员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方向不明确,缺乏长远的规划,职业前景不明晰。另外工作内容琐碎,难出成绩,辅导员的自我认同度低。加之目前没有专门的辅导员职称体系,辅导员在评定职称、科研成果、深造进修等方面面临很大的压力,导致在辅导员队伍把辅导员岗位当作“跳板”用以过渡的较多,有意愿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较少。这种情绪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建设,更不利于思政工作的长远发展和稳步提高。
1.5辅导员管理机制不完善
完善的管理机制是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还未建立辅导员管理机制,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同时也缺乏科学、严格的业绩考评机制和完善的激励机制,难以实现绩效考核,导致辅导员在定位、评价、考核等方面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一定程度上还会出现“干与不干都一样、干多干少都一样、干好干坏都一样”的现象[3]。此外,在现有的模式下,辅导员往往与多个部门有工作联系,如:学工部、团委、教务处、招生处、就业处、财务处、后勤部等,工作中时常发生时间冲突、内容重叠等情况,增加了辅导员的压力,降低了工作效率。
2.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对策
2.1配备足够的辅导员
配备足够的辅导员,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前提。高职院校应按照《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精神,建立人数充足的辅导员队伍。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专兼职相结合的聘用模式,在聘任专职辅导员的基础上,选聘一批责任心重、业务能力强的任课教师及行政人员担任兼职辅导员,以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
2.2科学定位,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高职院校应该对辅导员进行科学明确的定位,提高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辅导员的科学定位应是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4]。其工作职责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常管理及服务工作等,而不是纯粹的事务性工作。因此必须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明确辅导员与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避免权责不清,受多方管理而导致的效率不高,定位不明而造成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状况,更好地发挥其思政育人的职能,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成效,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良性发展。
2.3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是学生工作稳步提升的关键。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以提高:①设立辅导员专业学科,培养一批既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能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职业规划、心理咨询等服务的专业人才;②加强对在岗辅导员的培训和专业强化,提高辅导员的专业认同感;③支持辅导员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使其能够按照辅导员专业方向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④鼓励辅导员积极参与“两课”教学,与时俱进,提升自身政治修养。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不但能够保持队伍的稳定,还能促进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增强队伍战斗力,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力军。
2.4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是促进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重要保证,是提高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关键。为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一是制定、下发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统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增强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归属感。二是定期评选优秀辅导员、选拔辅导员名师和年度人物,对从事三十年辅导员工作的同志进行表彰奖励,增强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荣誉感和自豪感[5]。三是提供政策保障。鼓励辅导员参评教师职称,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专业职称评聘办法,充分考虑到辅导员队伍工作实践性、事务性工作多和任务繁重等工作特点和实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职称申报体系和评聘办法,将辅导员队伍的职称评聘单独作为一个系列,纳入学校职称的评聘制度[6]。以政策为导向,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四是组织开展讲座学习,加强交流,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五是提供专项经费,用于辅导员团体培训、外出学习、观摩等,保障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六是每月发放辅导员专项补贴,为辅导员日常工作提供支持保障。从而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和满意度,把辅导员工作当成个人事业去发展,纳入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
2.5完善辅导员队伍的制度化管理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影响到整个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同时也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高职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及时调整、规范各项管理制度,以保障辅导员队伍的良性发展,做到有章可循,管理规范。(1)建立选聘机制:选拔优秀毕业生充实辅导员队伍,严格聘用晋升标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 “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2)规范考评机制:制定符合工作实际、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考核标准,把考核结果作为辅导员的薪酬、福利、评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3)完善保障机制:完善辅导员的相关待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适当提高辅导员薪金比例,设立专项津贴等;(4)加强培训机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观摩交流等,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保证辅导员队伍的制度化建设,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队伍的长期稳定。
【参考文献】
[1]刘筱彤.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200.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N].中国青年报,2006,08,01.
[3]苏钊,焦娇.浅谈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文化教育,2011(4):116.
[4]李岚.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障碍及对策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4):96.
关键词:辅导员;队伍建设;高等学校;大学生
1.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1)缺乏职业认可,队伍不稳定。现阶段,不少辅导员认为自己是孩子王,是学生的高级保姆,整天跟学生打交道,没有发展机会,因此对辅导员工作的未来前景充满迷茫,缺乏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可。加之辅导员工作繁琐,工资待遇较低,造成自愿担任辅导员的人员不多;有的人从事辅导员工作, 完全是退而求其次的结果;部分辅导员把辅导员岗位当做阶段性、临时性、过渡性的工作,当做一个跳板,在辅导员岗位上干上1~2年后便纷纷离岗,造成辅导员队伍出现流动性大、不稳定的情况。
(2)队伍结构不合理,工作能力有所欠缺。相关调查显示,辅导员队伍基本由中青年教师构成,队伍趋于高度年轻化,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专业梯队。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参加工作时间短,工作经验不足,人生阅历浅,在大学生生活、学习、人际交网、职业规划和心理疏导等各方面指导经验不足,基本处于 “做中学”状态。另外,从专业结构看,思想政治教育或管理专业方面的人才不多,只有少部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工作缺乏理论指导。
(3)工作职责不明确,存在兼职现象。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但是大学生管理事务相当繁杂,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是管思想还是管行为,还是对大学生的各项事务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这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另外,大部分学校辅导员存在兼职现象。大多数辅导员都是留校的本科生或部分研究生,他们中绝大部分人都不是专门从事思想德育或管理专业,不仅担任辅导员工作,并且要承担一部分授课任务,面临管理和教学的双重压力。
2.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1)加强宣传和教育,完善辅导员队伍长效机制建设。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使全社会对辅导员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明确辅导员是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要让每一位辅导员认识到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很崇高、神圣的工作,是了不起的事业,以强化自身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从而吸引优秀人才全心全意投入到辅导员工作中来。
(2)优化队伍配置,改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在辅导员的配置上,应强调合理的队伍结构。首先是年龄结构要合理。在招聘辅导员时,充分考虑辅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努力改善各年龄层次的占比,使得辅导员队伍建设得到长期可持续发展。其次,专业结构要合理,虽然不能要求所有的辅导员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但是每个学院、系部都应该配置一定数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辅导员,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后,注重辅导员队伍的培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要采取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辅导员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培训,把辅导员在岗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干部培训体系中,同时引导辅导员通过自学和网络学习培训等形式,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3)明确工作职责,努力打造专职辅导员队伍。高校应该用制度明确辅导员的具体工作职责,准确把握辅导员工作定位。把握辅导员的工作重点是在一线围绕学生安全稳定和成长成才,开展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避免在工作中随意扩大辅导员的工作范围,确保辅导员的工作效果。
辅导员队伍是目前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主力军,在高校人才培养和稳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在转型的过程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碰撞,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这可能导致大学生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出现迷茫和模糊现象。因此,要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参考文献:
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在1999年以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其中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也是各有特色,但是,在独立学院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致影响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进程。
1、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学生辅导员作为思政教育的主力军,不仅应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更需要掌握一定的诸如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理论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实效性的服务。然而,目前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多数缺乏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知识背景,对于社会关系处理以及学生管理方法也知之甚少,业务研究明显落后于形势的发展,这与独立学院学生纷繁复杂的情况相比,使得他们难以在工作中取得理想的效果,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2、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独立学院学生辅导员普遍存在年龄、学历、性别、专兼职不合理的问题。对于独立学院特殊的 学生情况,有些独立学院的辅导员队伍青年人太多,缺乏有经验的中年骨干,尤其是在聘用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高度责任心的老同志这一块还是空白。因此,很多辅导员的工作开展缓慢且容易浮于表面;同时一些独立学院的辅导员队伍学历层次偏低,多数以本科毕业生为主,研究生寥寥无几,知识储备不够,管理水平不高,也进一步制约了学院的改革和发展;而在辅导员工作队伍中男女比例不尽合理,也往往致使一些日常检查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的开展;还有些独立学院的专兼职辅导员比例不协调,很多行政人员或导师兼任的辅导员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去,这样相当一部分任务又转压在专职辅导员身上,从而大大影响了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
3、独立学院辅导员流动大,队伍不稳定,职业意识淡薄。目前,很多独立学院对辅导员队伍并不重视,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不被理解,而且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培训交流、科研支持等方面与同等条件的机关干部和专业教师相比有较大差距,致使一些辅导员缺乏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甚至把辅导员工作当成“过渡性”职业。一方面不少独立学院与辅导员是一年一签,当辅导员不能承担繁重的学生事务时就换人,从而导致辅导员人心不稳。同时另一方面,一些条件优越的人员从事了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工作,但也是处于极不情愿的状态,只是将辅导员岗位当作进入高校工作的捷径和跳板。一部分人两到三年就考研考博,脱离辅导员岗位,另一部分人就准备转岗,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这种所谓的"过渡性"职业情况使得不少辅导员在刚刚胜任学生工作之后就离开了辅导员岗位,使很多好的工作经验得不到总结和继承,如此以来严重制约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独立学院辅导员角色定位存在偏差,工作职责不明确。虽然中央文件已明确提出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并非全然如此,在我国的独立学院中,各级领导和专业课老师在认知上存在偏差,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明确,甚至出现了错位现象,人们不清楚辅导员究竟是教师还是党政领导干部,或者是两种身份的结合,就连辅导员本身也对自己的工作性质和定位认识不清,认识上的不到位使得一些独立学院并没有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学院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随着全国独立学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和学生事务性工作也成倍增加,再加之多头管理,使得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清,一些对学生学习、生活负有管理职能的部门不能充分履行其管理学生事务的职责,于是辅导员就成为他们的代职者。就目前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来看,涉及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他们工作的职能范围,这样大量的时间用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上,必然会减少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核心职能的弱化倾向不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5、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缺乏科学的考核标准和完善的执行机制。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其工作的考核一直难以准确地进行量化评估。现在很多独立学院对辅导员工作有较为详细的规定,甚至具体到每周必须谈心几次,查课几节等等。但是这种看似科学的硬性考核标准却并不能对辅导员的工作以公正的评价,也不能有效的督促辅导员积极地开展工作,实际上反而使辅导员的工作走进了形式化的怪圈,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对于见效周期长、对象范围广、成绩不显著的辅导员工作来说,考核评估工作的长效性与连续性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执行中拖沓,松怠,以及奖励制度的不到位和惩罚措施的力度不够,那么即使再科学的考核标准也只会流于形式,使其权威性,严肃性大打折扣。像这种不能对辅导员工作产生促进作用的考核机制,对辅导员本身以及独立学院的发展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
推进独立学院辅导员专业化进程的设想和建议
独立学院辅导员的工作是一个理论性、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它的发展规律从随意到规范,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建立科学完备的体系,从经验性的总结到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成果丰硕,都印证了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的发展趋势。同时,独立学院的辅导员自身也从临时抽调,自主外聘向专业化发展,实现了辅导员工作在新时期的新跨越。但是要真正以事业凝聚人才,以制度促进建设,推动独立学院辅导员专业化进程,还必须对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和解决:
1、现代教育中,大学内部各种从业人员的分工越来越细,各项工作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过程中,独立学院更应该把专业化始终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努力推进辅导员工作的规范化和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提升辅导员职业门槛,严格选聘程序,高标准选择接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员;有计划地推荐辅导员参加各类业务进修及岗位培训;组织辅导员开展自身的科学研究,适时请专家进院,针对性地为辅导员开设专题讲座,使之有效地提升辅导员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素养和运用能力;制定辅导员队伍的学习规划,并将之纳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和人才培训计划。
2、严格把关,做好学生辅导员的配备和选择。工作范围广、时间长、压力大一直以来都是独立学院辅导员所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如何将一些优秀的人才吸引到独立学院中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梯度有序的辅导员队伍是极为重要的。首先,从校内外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的青年优秀毕业生补充到独立学院的辅导员队伍中去。对于多年来一直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有经验、有水平的中年骨干要加以重用,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同时可以考虑将一些退休的老教师返聘做专职辅导员,他们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完全可以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监督中大有作为。其次,在选配辅导员时,应该考虑他们的学历和性别,在独立学院今后的招聘中,条件应该慢慢向硕士学历倾斜,因为如果没有一定的学历,那么这种“一杯水”对“一杯水”的教育,会让学生简单地将辅导员等同于高年级的学长,以至于很难产生一种尊重感和信服感,而且低学历对于辅导员自身的基础理论研究和职称评定等方面也会大受限制。在性别方面,保持约1:1的男女比例为宜,这样既符合独立学院中男女生性别分布比例,也不会造成辅导员工作思维上的定势。最后,根据学生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对高年级或毕业班可聘一些师德好,业务水平高,在学生中享有一定威信的教师作为兼职辅导员,但是比例不应过大,而且他们还需保持有一定量的时间能深入到学生中去解决他们在思想上,学业上的实际问题。总之,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辅导员队伍是推进独立学院管理改革的关键所在。
3、长期以来,独立学院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明确,使得辅导员既未能像专业教师一样得到学校的培养,又未能真正成为学院的管理者。根据教育部的第24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了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因此要让辅导员“安心”“抬头”,就需要规定其岗位和职务、津贴等不应低于同等条件的教师和管理干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按照教师系列进行,职务晋升按管理干部系列进行,双线上形成辅导员队伍的职称结构,真正明确辅导员角色定位,保障好辅导员的发展方向。在独立学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还应当根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进一步明确他们的目标、任务、权限及责任,并在工作内容上,将辅导员工作做专项划分,在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工作职责下,根据他们的专业背景,工作能力等让他们分别从事学生日常事务、择业指导、党团建设及心理咨询等细化工作等。由于辅导员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辅导员的工作职能不仅需要高校辅导员发挥能动作用,而且更需要学院各方面负有管理和服务职能的部门一起参与,共同努力,减少辅导员过多事务性工作缠身的状况,使之能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中心,促进独立学院各项学生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职业生涯 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能力倾向以及所学知识等自身情况,同时考虑到各种外界因素,制定出的基于个人和单位方面共同需要的个人发展目标与发展道路的活动。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现状
1.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明确
辅导员这个职业通常被俗称“高级保姆”或者“消防员”,每天除了承担大量的教育管理部门的琐碎事务性工作外,还要承担帮学生解决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碰到的各种问题。这些琐碎的事务性工作通常由学生处、教务处、招生就业办、校团委、校学生会、后勤保卫处,甚至宿舍管理处传达的各项任务组成。凡是涉及到学生的大小事务,领导、同事都会在第一时间里找辅导员处理,这样使得辅导员长期处于繁忙的机械运动状态。因此辅导员通常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也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创新自己的工作方法、深入思想教育方面的研究等。
2.辅导员的职业定位不清晰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发展道路基本上既有可以走专业职称的教师线路,又有可以走行政岗位的晋升线路。从表面上看,辅导员似乎更有发展前景,因为可以双线晋升,但从专业化、职业化角度看得话,辅导员的职业定位不清晰,反而影响着这一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据统计,有60%以上的辅导员在进入这个行业前,都没把这份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去看待,而只将其作为一种过渡阶段,想着要么往学校党政干部发展、要么转到教学、科研等岗位。而且大家都普遍认为,辅导员工作通常属于学校不重视、学生不尊重、晋升机会少,前途很渺茫的岗位。所以辅导员工作几年后都会处于职业迷茫期,看不到自己的方向,找不到自己的前景,体会不到自己的成就感等。
3.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专业化是指某项工作由专门的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进而专门从事某些工作并不断提高的过程。辅导员的工作需要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渊博的知识面、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敏捷的思维方式、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等。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大部分的辅导员都不是科班出身,所学的专业都与辅导员工作所需的学科没有任何关系,都是毕业于理科、工科、文科等各个领域。因此,许多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面对学生的思想困惑、专业学习、职业规划、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等问题时,都无从下手、都难以从理论的角度上加以权威地分析、概括和指导,因此工作实效性不高。
4.辅导员的职业态度消极怠倦
职业态度是指个人对职业选择所持的观念和态度,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辅导员的职业态度指的是在工作过程中工作方法的选择以及选择过程中的观念等。辅导员在工作中通常扮演着保姆、消防员、联络员或者宣传员等各种角色,这种复杂的工作任务会使辅导员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是什么,而致使他们缺乏职业成就感。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就会使辅导员觉得 “忙、盲、茫”,天天忙着工作、盲目工作、茫然感觉,久而久之就会滋生疲惫厌倦心理。或者有些辅导员自身能力有限,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一直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从而对自己缺失了信心和激情。还有些辅导员可能大材小用,自身能力过强、个体期望值过高,从而理想状态与现实生活产生巨大的差距,而使得他们产生失落感和挫败感。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策略
1.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首先,确定自己的人生志向。也就是要明确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要有自己的价值观,扪心自问一下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否感兴趣,是不是将为教育事业奋斗一生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其次,要进行自我评估。从自己的性格特点、理论知识、职业技能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自己是否适合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再次,要进行外部环境评价。一个人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影响,所以要分析一下自己在环境中处于什么位置、周遭环境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环境对自己发展需要什么条件等因素。
最后,根据各项评估,设定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措施。
2.学校搭建职业生涯规划的平台
首先,学校要从思想上重视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将辅导员的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统筹考虑,共同进步;也要从行动上给予保障,学校应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减少辅导员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德育教育工作。这样才能使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其次,在职称评聘和岗位晋升中要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通常在学校职称评聘过程中需要严格的科研指标,但辅导员的工作通常忙于事务性工作和教育谈心工作,很少有集中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因此学校应考虑其工作的特殊性,灵活变通职称评聘的标准,降低他们在科研方面的要求,从而保证队伍循序稳定的发展。在管理工作的岗位晋升中也要多为辅导员提供相应的发展机会,为其提供多条发展道路――转岗还是留任。
最后,加大投入力度和经费标准,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化的进修和培训。使辅导员队伍能够走向专业化、职业化队伍。进修和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应制定出一个整体规划蓝图并加大经费的投入,建立分层次、分阶段、多形式、面向广的培训体系。比如: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专题培训等,也可进行学历提升、技能提升、素质提升等,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从多方面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激发他们的潜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辅导员队伍走向稳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向,认真对待辅导员队伍建设。这样才能充分实现学校发展与辅导员自我发展的双赢模式,为学校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华秀梅.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的意义及途径.安徽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
[2]施福新.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探究.教育与职业.2009(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管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73—01
一、目前辅导员角色定位中存在的偏差
2006年签发的教育部24号令中提出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同时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实践证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好坏始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队伍建设得到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到位,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高尚品德的高素质人才。但纵观近几年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辅导员大都以刚毕业工作的高校大学生、研究生,工作中往往会出现下列几种。
(一)角色不清。很多高校在辅导员的配备中采用了传统的做法,即在应届高校毕业生中进行选拔招聘,工作几年后再往行政管理岗位和教师岗位分流,这样一来,很多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把自己定位为专业教师或管理人员,将现在的角色与将来可能担当的角色混淆不清,出现了对本职工作不投入、业务知识不钻研等问题,工作被动应付,有些辅导员工作时不求有功,只求无过。这些都是由于辅导员对自身角色不清所致。
(二)定位不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育系统工程的重要部分,其工作重心应放在大学生全面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教育和提高上,而不是单纯的生活管理与活动组织上,后者往往只是前者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而不是内容。而现实生活中不少辅导员,每天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三)职责不明。很多高校在辅导员工作过程中都明确了工作职责,工作重心主要是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但在大学校园里,学生有困难找辅导员,辅导员除了政治思想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外,许多非本职工作都压在他们的肩上,一些领导和老师甚至认为,只要与学生有关的事,都与辅导员有关。整日疲于处理琐碎杂事。究其原因是一些部门和老师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理解不到位、不深入。
二、理顺工作关系,正确把握辅导员的“管理角色”与“服务角色”
(一)辅导员工作具有非常明显的教育管理功能。教育功能首先体现在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是实现国家对于大学生教育要求的主要途径。辅导员可以依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特点,根据大学生身心发育、发展和变化规律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其次,辅导员工作的教育功能还体现在辅导员自身的表率和示范上,“言教”能否内化为学生行为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的“身教”,取决于辅导员是否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辅导员是否德才兼备直接影响到辅导员的声望和威信,辅导员是否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直接影响到辅导员工作开展的有效性。通过与学生真诚的谈心活动彼此之间形成共识;帮助学生化解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服务性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根本属性。强调的是辅导员在思想认识上和实际工作的开展中都必须时刻牢记自身工作所具有的服务性,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真正将“服务”二字落实到对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事务的辅导和引导中,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方便学生要求的实现。确立服务性是辅导员工作的根本属性,有利于辅导员思想认识到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正确观念。做任何一项工作,都应当首先明确工作究竟是为了谁、服从谁、服务谁的,明确了工作的宗旨、性质才能更好地保证工作的正确开展;确立服务性是辅导员工作的根本属性,有利于辅导员工作到位,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保证作用,不是被动等待学生寻找自己帮忙,而是主动关心学生积极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
三、辅导员“管理者”与“服务者”之间的关系
在辅导员“管理者”与“服务者”两个角色上,首先“管理者”是基础。辅导员不能放弃自己管理者的身份,不能放弃管理的基本原则。要公正、公开、公平的作好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的各项工作。在管理上要突出“严”字。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观点,学校的一切工作要以学生为本,那服务于学生自然是辅导员的工作本质。相对于管理,为学生服务要突出“心”字。我个人感觉为学生服务不仅仅是为学生着想,替学生说话。对待“三本”学生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的转变,利用“服务”的过程主动走近、了解学生和学生交朋友,用热心服务学生,用关心打动学生,用真心凝聚学生。之后为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让他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什么事应该做,应该怎么做。这是一种心理服务,同时达到行为管理的目的。
可见,学生管理与服务并不是两项完全独立的工作,两项工作是互为一体、互相促进的关系。单纯只做好一项而忽视另一项不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只有同时抓好两项工作才更适合当前学生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杨红兵.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职业规划研究[J].文教资料,20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