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登金陵凤凰台李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登高怀古;以史鉴今;愁;对比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一诗是天宝年间,由时值中年的李白奉命“赐金放山”时,南游金陵,登凤凰台而作。全诗以登临金陵凤凰台的见闻为线,将历史与现实连接,以景衬情,以史鉴今,表达了历史的感喟以及深沉的思索。本诗格律整齐,意境深远,思虑深沉,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与浑厚的思想情感。
一二句,诗人以“凤凰”传说起笔,昔日凤游于此,翔集山间,一时成谓,现今惟余江水空自流。今昔明显的对比,表达了对时空转换,时迁事异的感叹。“凤凰”乃东方神鸟,寓意吉祥。历史的辉煌鼎盛最终只剩一缕云烟,后人可见的只是江水悠悠。
三四句则进一步展开金陵之地的历史辉煌。此句用典颇多,“吴宫”乃三国时孙吴所筑之宫,“晋代衣冠”指东晋大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五六句,作者将思绪转为现实。凭台远眺,远处,三山隐约,南北相连,历史辉煌终将逝去,敌不过江山巍峨,岿然不动。而江横白鹭洲,分水为二。自然之力往往是那么让人惊颤,于天地而言,人之所谓丰功伟绩,只存一时;人之所谓伟岸挺拔,皆不过是井底之蛙的夸夸自谈。论雄浑,论壮阔,又有什么可以与它比肩?
最后两句,确是诗人登高吊古,感怀伤时的真正展现。诗人视角骤变,从金陵之城调转北望,诗人李白虽个性洒脱,超脱世俗,然心中却不时不关注着现实。在金陵之城凭吊,难以避免地就想起了现实。虽心之所向,奈何浮云蔽眼,徒留忧愁。这里李白化用了“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的说法。谗臣当道,满腹经纶,却郁郁不得用,诗人的痛苦不言自明。
二、《黄鹤楼》简析
此诗为崔颢游览山川,登临黄鹤楼所作。该诗意境开阔,气象雄浑,以景衬情,表达了对世事苍茫的感慨,抒发漂泊思想之情。
崔颢此诗,语言简单自然,诗意清晰。曾经的仙人驾着黄鹤飞走,只剩下一座黄鹤楼孤立在这里。黄鹤飞走之后不再回来过,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这里驻足过。阳光之下,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绿草一片。天色渐晚,远眺前方,可是故乡在哪里呢?眼前只有沉沉的雾霭飘在江面,给人无限的哀愁。
前四句,,语言清新自然。从楼得名的原因起笔,“仙人之说”为黄鹤楼增添了无限的神秘。“昔人”于黄鹤楼处学仙得道,羽化而进入仙境。那黄鹤楼之地也处处透显着仙风道骨。千百年来,时迁事异,白云悠悠,人生如此短促,宇宙永恒。此句,仙风之痕明显,继而回归至苍茫青天,浩瀚宇宙,人生短暂。
五六句,转换角度,写登楼观景之感。晴阳之下,汉阳之景历历在目,鹦鹉洲近在眼前,然不管如何登高,故乡之地难以窥见。人之能力着实是有限的,时间短促,地域狭小。不及仙人之力,难比宇宙之一瞬。看自然之雄浑,方才知道人之渺小。
三、对比分析
在传言之中,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的《登黄鹤楼》,只见还颇有一段渊源。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李白确实以此诗为格调两次起笔。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若细观《登黄鹤楼》,亦不难发现其中颇有相似之处。
首先,从当时的背景来看,李白与崔颢是同一时期之人,二人出生时间也仅几年之差,可以说是同龄人,同处于盛唐年间,成长与生活背景相似,经历影响认识,这也算是二人诗文相通的一个原因吧。同时,李白一生之中,算是郁郁不得志的,在庙堂之上并不是硕果累累。在这一点上,崔颢与他是极其相似。崔颢一生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皆是无足轻重的小官。仕途不顺,使得李白历游山川。同样的,崔颢也是足迹遍及江南塞北。如此看来,二人算是同时天涯沦落人了,若是得见,必是惺惺相惜了。种种相同,使得二者在作诗之中的笔法与感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再让我们来细看诗句:
李诗与崔诗同为登高怀古诗,二者在行文思路,起笔手法上十分接近。《唐宋诗醇》卷七:“崔诗直举胸情,气体高浑;白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子心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境各擅。”崔诗前三句,“黄鹤”一词出现三次,然因为入声字的多次使用,读来有急促感,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李诗一二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同样是“凤凰”之词出现三次,同样的,由于声韵的安排,读来短促有力,避开了重复嗦之嫌。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5、《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静夜思》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7、《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9、《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0、《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关键词:空幽静;凄清;无奈;伤感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150-01
历来的文章家都注重炼字。杜甫有"为人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壮语;卢延让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语;杜荀鹤有"典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的豪语。文字和思想情感密不可分,更改一个字,有时也就是改变了作者的情感内涵。但是,高中语文课本古诗词赏析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很多诗人都垂青于"空"字,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金陵凤凰台》),韦庄的"江雨菲菲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金陵图》),似乎无"空"不成诗,无"空"不成文,原因何在呢?
1."空"字渲染环境的幽静,表达抒情主人公归隐闲适的情怀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傍晚一场秋雨过后的山间景色,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一个"空"字,写出了山中树木茂盛,人迹罕至,描绘出山中的宁静、村民生活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一种超然物外、归隐恬适的情怀。他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及《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都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既写出了山居环境的静谧,又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恬淡安逸。
2."空"字渲染景物的荒凉、凄清,传达诗人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前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韦庄置身于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来到六朝旧都金陵,徘徊于往昔的政治中心,如今已荒废的台城,自不免怀古伤今,分外惆怅。在春雨霏霏江草长齐无人理会名城遗址,人听到鸟叫,感觉六朝恍惚如梦一般,这主要是从一个"空"字表现出来的,鸟声再好听,但无人理会,可见此地已萧条冷落之极。"空"与后两句中的"无情""依旧"一起,造成了诗人有情物无情的巨大反差,取得了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来写,放在来着凉意的潮声中来写,放在朦胧的月夜中来写,更能显出故国的没落荒凉。一个"空"字尽显六朝繁华俱归乌有,隐含着诗人古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诗人用简短而雄浑有力的四句诗,写尽了王昭君一生的悲剧。"连"字写出塞之景,黄沙漫漫,无边无际;"向"字写出了王昭君思念汉室、想念家乡之情。然而天地无情,青冢有恨,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一个"空"字,写出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和思乡而不得归的伤感。而《蜀相》一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自""空"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更加突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和景仰之情。
3.抒写主人公壮志难酬、功业未就的悲愤和无奈
陆游一生主张抗金复国,收复中原,然而南宋小朝廷却偏安江南,不思进取,诗人的一腔爱国之心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了泡影。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灭胡虏是他的一生的追求,但诗人壮志未酬而两鬓已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一个"空"字写出了诗人报国无门,杀敌无路的无奈和悲叹。"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前三句排比叙事:虞姬刎乌江;孙刘赤壁功曹;班超年迈守边。重点是写后一事,一个书生投笔从戎,功成而名不就,令人长叹而泪下。"空老",更让报国无门的书生们,在生灵涂炭之时,独怆然而泪下,长叹声里,贯穿了古今多少忧患的话题!
4.写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传达出昔盛今衰的伤感
南宋词人姜夔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冬至日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写下了著名的《扬州慢》。当年繁华热闹的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如今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一个"空"字,写出了写出了今日扬州城的荒凉冷落。
孔尚任《桃花扇》中一曲【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写尽南京城的衰败和荒凉。"残""废""瘦""空"四字,一字一图,一字一泪。用"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凄凉。
4.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王勃《滕王阁诗》中"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一个"空"字写出了江水永恒、人生短暂。难怪当年曾留下了一字千金的美谈。
??对于身为古代历史狂热爱好者、文学发烧友、江南风光迷恋者的我来讲,能来到昔日诗文中反复提及的秦淮河,简直可谓身在天堂了。敝人一直主张,无论曾经吟过多少诗词歌赋,描摹过多少书画美文,没有亲自来到金陵,没有亲眼目睹秦淮河的绰约风姿,都算枉为文人了。
??而今我竟然如愿以偿,站在秦淮河的岸堤上,望着河水柔柔的清波,内心抑制不住激动的喜悦,恨不得立刻上船,如同古代文人一般夜泊秦淮、吟风弄月。还好五一已过,游客寥寥无几。船上只有我和一名滑稽的老外。导游的解说似乎是只对我一人讲解的一般。对汉语一窍不通的老外一脸迷茫,时而无辜的望望我和导游,时而拍下沿岸的景致。
??随着船泊入秦淮,两岸秀致无边的景色便映入眼帘。这枉河水曾经哺育过多少才子佳人,多少名流曾在此斗文题诗,对对子行酒令。两岸有许多秦淮八艳的彩灯像,栩栩如生、美丽动人,可惜没能夜泊此处,听闻夜晚秦淮河的灯会热闹非凡,光影下的八艳像更是艳羡旁人。
??虽无缘欣赏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但白日游河也自有其风味。河岸宽且直,江南小景的幽幽韵味就在这柔媚的河水和两岸古香古色的建筑中依稀可见。河上桥极多,我们的游船便在桥洞下缓缓驶过。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朱雀桥,因其得名自刘禹锡“掉头苦吟、叹赏良久”的最得意的金陵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既然提到了朱雀桥,就不能不提乌衣巷。这条古巷曾经居住王、谢两大家族。更是后来历朝历代才子佳人煮酒论诗、琴瑟相和的风雅场所。坐在船上望着渐行渐远的乌衣巷,真是有种绝美的感觉萦绕心头。
??船行驶不久能看见一方小洲曰白鹭,上面立有李白的白玉雕像,更刻有他传诵千古的绝世名句《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一直非常喜爱这首诗,可惜自己一直不求甚解,无法体会其中意境。而今身在金陵秦淮河上,眺望着白鹭洲,恍然顿悟千百年前、衣袂飘飘的诗仙挥笔写下这几句的意欲所在,终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不能不啧啧称奇。
??船至河中,可以看见一古香古色的小阁楼临水而立,上面挂有“李香君”的垂幔。原来这里便是当年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所居的媚香楼,而侯方域也是在此“梳笼”香君,定情桃花扇的。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从那精致的楼阁,似乎还能看见香君倚窗远眺侯郎的情态。
??沿岸秦淮八艳的像极其多,不禁让我想到自己最喜爱的八艳传奇故事。这八位奇女子是:董小宛、柳如是、李香君、陈圆圆、马湘兰、顾媚生、卞玉京、寇白门。而我最喜爱的则是前三者。董小宛冒辟疆历尽艰险终结良缘、柳如是与钱谦益童颜鹤发谱写相濡以沫的动人篇章、李香君刚烈不屈为南明血染桃花扇。而今大家提及秦淮八艳,除了对她们的才情姿容惊叹万分,更多的是对她们的气节敬佩不已。
??船行至河尽头,可以看见天魁星楼。古代来江南贡院考科举的学子们,为了能力拔头筹金榜题名,无不虔诚的登上此楼叩拜天魁星和文曲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一鸣惊人,“一夜看尽洛城花”。
一、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2004《征人怨》柳中庸)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本题的解答应抓住作者含蓄抒情的手法,可以诗中作者的语气为切入点,细细品味,找全“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的答案。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2005《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本题考景色的氛围,考景中蕴含的感情,即借景抒情。只要能整体上读懂全诗,又理解了这两句的意思,就能答出“清冷、幽静的氛围,孤单寂寞的心情” 。
二、情感与修辞手法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2008《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本题抓住了“浮云”和“日”的比喻义,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民的情感,就比较容易把握主旨。由“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是昔后是今,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兴亡盛衰之感。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 夜煮茶。”(2006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寄奉》魏初)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题抓住 “去岁”与“今年”“却到家”与“又天涯”的对比,从中不难总结出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感。
三、情感和表现手法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2007《鹧鸪天·送人》辛弃疾)“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这两句描写了送别友人之后所见的景,景中包含着对友人的惜别、关切之情。因此用了古诗中常见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2011《春日忆李白》杜甫)“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我望江东只能看到日暮的云彩,李白望渭北只能看到春天的绿树。弄清了诗句的意思,总结其思想感情,掌握想念对方、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就不难了。
四、虚情与实景
“忆君遥在潇湘月,……”( 2010《送魏二》王昌龄)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本题的解答首先要把握评价的意思,明白这是运用想象手法,从对方的角度去设想,由眼前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五、情感脉络的梳理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2009《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却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变化?本题即是梳理出全词的情感脉络,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心痛,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为了更好地复习迎考,同学们要了解诗歌鉴赏题的命题特点与命题倾向。从2004到2008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有如下几个特点:
1、诗歌选材多样。从体裁上看,有唐诗、宋词、元曲等;从题材上看,涉及边塞、怀友、思乡、送别、写景抒怀等。但总体来看,诗歌内容比较平易,情感抒发多为人之常情,绝大多数同学能够读懂。近两年,诗歌选材更倾向于一流大家的诗作,如2007年考查辛弃疾的词作,2008年考查李白的诗歌。同学们对大诗人的作品相对比较熟悉,对诗歌的风格特征更易于把握,也更利于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理解诗歌。如2008年《登金陵凤凰台》第2问:“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考生虽对李白非常了解,但在答题时忽略了他的身世经历、情感志向,于是出现了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答案,如“表现李白的孤独感,李白心灰意懒”等等。
2、试题命制着眼整体。江苏卷诗歌的考查需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阅读,注重对诗歌内容的准确理解。如2005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2007年:“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2008年:“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这些问题都需要同学们准确理解诗歌内容,知道诗人写了什么,又是如何写的。
白鹭洲书院和庐山的白鹿洞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齐名,被称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
白鹭洲上书声朗朗,赣江之水滔滔不绝。文天祥、刘辰翁、邓光荐从这里走出,周敦颐、程颐、朱熹在这里开坛讲学。“面对白鹭洲,葱茏林木稠。无心寻古迹,有意浴中流。”这是郭沫若在书院留下的笔墨。
世俗的今天,难得寻到一块给予灵魂宁静与安详的净土。而白鹭洲书院是完全可以的。
和煦的阳光下,迎面扑来一阵阵清爽的春风,沿着绿阴如盖、翠流的白鹭洲公园,走过白鹭洲大桥,再到古朴雅静的白鹭洲中学,走到学校的尽头就是书院的旧址。
我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季节走近白鹭洲书院的,出于某种心蓄已久的情愫,抑或在寻找某种飘浮不定的寄托。就这样,我的心跳伴着我寂寞的足音、步履的响声打破了书院的寂静,也推开了关闭许久的大门。
正值春暖花开时节,白鹭洲书院也就显得春意盎然、春色撩人。院子里花团锦簇,青翠欲滴。但呈现在我眼前更多的还是古朴宁谧、清雅怡静。书院云章阁、风月楼、泮月池错落有致,造型古朴。云章阁坐北朝南,阁前有廊,砌有红石栏杆,门窗皆饰梅花形花格窗;风月楼三层飞檐翘角,四面花窗,底层名曰浴沂亭,二层名曰风月楼,三层名曰魁星阁,气势雄伟;泮月池形如半月,用“泉深思有本,水落竟如何,欲振鹭,涟漪漾此波”来形容就再好不过了。
我小心翼翼地触及红石的栏杆、花格窗门,甚至刻意去抹开历史遗留的尘埃,透过尘土我看到了,是的,我看到了贤人在烛光下掩卷吟诵,看到了笼罩在六君子头顶智慧的光芒,看到了属于这里的一段光辉灿烂的历史。我将沾在手指上的尘土往鼻子深深一嗅,我闻到了属于这里的人杰地灵的气味和浓郁的历史气息。我屏住呼吸,侧耳聆听,我清楚地听到朗朗的书声,听到庐陵四忠刚正敢为、威武不屈的反抗呐喊声……
我就如此想着,孤独地站在魁星阁上,推窗远眺,清风徐来,近处,悠悠赣江,远处,叠叠群山。近江远山,别有一番滋味,也就不自觉地想起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两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望着赣江飘起的一股股暮烟,我知道应该回去了。
离开时,我又一次轻吟起风月楼红石柱上镌刻的那副长联:
千万间广厦重开看杰阁层楼势凌霄汉,
五百里德星常聚合南金东箭辉映江山。
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山水名胜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名山除了“五岳”――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恒山之外,庐山之秀,黄山之奇,五台、峨眉的佛影,武当的道迹,无不令人向往;大川则除了长江、黄河、大运河、黑龙江、淮河、珠江、雅鲁藏布江之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和青海湖等也名闻遐迩。至于高原、盆地、沙漠、草原、岛屿、洞穴、峡谷、溪涧、池潭、瀑布、泉流、森林等自然奇观,更是不胜枚举。
与山水风光相得益彰的名胜古迹,是历代人民智慧和创造的结晶。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沈阳,名园避暑山庄、颐和园、圆明园、拙政园、个园、豫园、清晖园、古莲花池,古刹白马寺、国清寺、东林寺、少林寺、灵隐寺、大明寺、栖霞寺、雍和宫、布达拉宫,道观北京白云观、龙虎山天师府、武当山建筑群、苏州玄妙观,石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佛像、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四川大足石刻、太原晋祠侍女塑像,以及分布各地的皇帝陵墓、名人故居茔祠、学人书院、摩崖石刻等,无不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积淀。
也许出于农耕经济的历史渊源,也许深受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熏陶,也许鉴于人间的沧桑巨变,或有感世道人生的无常,总之中国文人与山水名胜历来有一种不解之缘。他们引山水为知己,借名胜抒胸臆,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如果说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和“见大水必观”(《荀子・宥坐》)主要偏重于对登览山水的道德修养的理性比附,那么庄子的所谓“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则较多地关注于它的情感寄托。而这两点恰恰构成了后来历代游览题咏之作最本质、最主要的创作动因。
历代文人既从山水名胜的游览中汲取丰富的思想精神滋养,同时也从那里获得创作的灵感、激情,甚至艺术技巧。陶渊明“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共赋诗”(《游斜川》),刘勰“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然屈平所以能洞鉴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文心雕龙・物色》),杨万里“山思江情不负伊,雨姿晴态总成奇。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四首之二),陆游“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但同时,历代杰出的题咏之作,又往往给所咏山水名胜带来空前的知名度。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即给称颂的名胜赢得了极大的声誉;而历代以题咏五岳为代表的山水名作,也使中华大地上的一大批自然景观从此驰名天下。杜甫的“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木皮岭》)、袁枚的“奇山不入中原界,走入穷边才逞怪”(《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等,则把甘肃和广西过去鲜为人知的山水推荐给世人。这种情形,正如宋人滕子京当年在请范仲淹为新修成的岳阳楼作记的书信中说的那样:“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瑰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临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求记书》)
历代题咏之作正是在这种与山水名胜的互动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中国旅游传统文化中令人瞩目的瑰宝。从内容来说,历代题咏之作大致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类:一、称颂大好河山,惊叹自然奇观。汉末曹操《观沧海》、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杜甫《望岳》、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元代郑玉《游黄山》、明代张应春《观壶口》、清代蒋元楷《石林歌》、潘驯《白水河观瀑布》、俞廷举《桂林山水歌》、阮元《大龙湫歌》等,在这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二、追怀名胜古迹,感慨历史沧桑。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金代吴激《长安怀古》、明代李梦阳《艮岳》、清代颜光敏《洛阳》、舒位《华清宫》、王运《圆明园词》、黄遵宪《香港感怀》等,可为这类作品的代表。三、描述地方特色,反映民间习俗。唐代姚合《扬州春词》、宋代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清代沈朝初《忆江南》(苏州好)等,堪称杰作。四、观察有趣景物,领悟人生哲理。宋代苏轼《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安石《登飞来峰》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陆游《游山西村》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都极富启迪意义。五、探访先贤遗迹,仰慕名人风范。唐代杜甫《蜀相》、清代查慎行《三闾祠》、钱源来《少陵草堂》等,当推千古名作。另外一些纪行诗,如唐代张继《枫桥夜泊》、明代李东阳《九日渡江》等,抒写人生的旅途况味,也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