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给教师的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给教师的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给教师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给教师建议 阅读书信 启示感想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02(2013)06(a)-0069-01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1 要善于思考

书中的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条实际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才能把知识理解透,掌握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了每一位教师都到过的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怎样进行思考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什么呢?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的因果关系,新旧知识的联系等。这里是说不管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实际作业。我对“实际作业”的理解是实践性的作业,操作性的作业,知识运用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中、运用中思考知识,掌握知识。

这条建议就是说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学生可以用这些空白来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这样看来一堂塞得满满的课,也许不是好课,要张弛有度。

2 提高注意力

读到《给教师的建议》的29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3 要读好书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给教师的建议范文第2篇

  精选最新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试想: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原来,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因此,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所以,读书吧,老师们!

  精选最新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部著作写得真好。有太多的需要借鉴之处。有一点对我影响最大。学生学习具有差异性。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重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缘故。我们不妨打个比方: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水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水,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身体,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呢!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与从事体力劳动是一样的,也是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得很快,在记忆中保持得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得就完全不同:对教材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得不久而且不牢固。虽然到后来(这是很常见的事情),正是后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在智力上发展上,比最初学习较好的那个学生取得了大得多的成就。学习上的成就,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了。教学与教育的技巧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中的乐趣。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要求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达到目标。

  作者写得这些内容就是阐述了,在教学中学生学习是有差异性的,不能一刀切下去。尤其是小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独立的人,不可能一样的,有快有慢也是非常正常的。这对我启发很大,我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能把学生看做一个模型的产品,我们也不是生产一种型号的产品。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看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用不一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每一个学习内容,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水平,比如对认知快的学生,就要求既要掌握好,又要在知识的横向与纵向上达到发展。对一些认知慢的学生要求他掌握好基本知识就好了,设定一定的步骤来逐步发展。通过学习的阶梯性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我看到了有的学生后来的发展也是非常不错的,如果有的优秀的学生在非智力因素上出现问题,也会导致学习水平的直线下降的。

  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与学生观,用科学的眼光与方法去工作,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收到丰硕的成果,我确信这一点。也希望我们教育同行,能从现在做起,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为追求与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精选最新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最近看了《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段,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给教师的建议范文第3篇

最近,我又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

给教师的建议范文第4篇

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给教师的建议范文第5篇

建议一:请给学生一个幸福的课堂

幸福的课堂是怎样的?首先。幸福的课堂要以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为前提。只有当教师内心充实和情绪饱满时。才会自然流露出对学生的真诚与关切。其次,幸福的课堂流动着一种理想的信念: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每一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一个人都能给世界带来变化。在这样的幸福课堂里,不是完成学习,而是享受学习。

历史讲评课上教师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把学生急需解惑的几道题拿出来,先让学生分出“阵营”,然后引导生生对话,让“歪理”自相矛盾,不攻自破,全班不依不饶的争论引发了酣畅淋漓的深度探究:文言文翻译课上教师“袖手旁观”,一位学生把译文抄在黑板上,然后接受其他同学咬文嚼字般的评点、修改,直到修改得尽善尽美时才罢休。学生做主的课堂,收获的东西更真实、更长久;现代文阅读课上教师始终有着“十万个为什么”,编织着思维的藤条,引领学生顺藤摸瓜,充满思维容量的课堂使学生不仅研究出了观点,还收获了答题技巧,体验了思维过程:化学复习课上教师始终面带亲和的微笑,从从容容,低起点,小步走,不紧不慢,带着学生不知不觉地往深度探进。轻松的口诀让学生觉得知识也可以如此亲近:生物课上教师善于“制造”问题,抛出豌豆实验引发猜测和争议,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有疑问的课堂永远是灵动的,充满活力的。

我们再来看看在学生心目中对于幸福课堂的期望,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有一栏“说一说你最喜欢的课堂的理由”,答案有:教师充满激情;教师幽默风趣;教师认真负责有耐心;教师有亲和力,上课有轻松感,愉,能给予鼓励的;教师有条理、有拓展、不死板等。对另一栏“说一说你不喜欢的课堂的理由”,答案有:教师表情冷漠;照本宣科;课堂死气沉沉等。

建议二:请多关心不活跃的学生

我观察到有些课堂往往只是“几个学生精彩”的课堂,其他学生似乎都是旁听、陪读,那些学生静悄悄的,头脑里没有“涟漪”和“波澜”,我相信学生都不会甘愿做“旁听生”的,只是久而久之被“疏忽”而变成了沉默一族。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因为赶进度。而只关注几个思维活跃、善于表达的学生。不能让绝大多数学生做“陪练”,要让懒惰的学生放弃懒惰,要让内向的学生也能在大庭广众之中有机会“演说”,体验自信和收获的喜悦。学生的学业、能力、性格总有差异,但教育的责任在于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教学行为,帮助每一位学生提高和改善。

如果不活跃的学生是因为学业基础差而导致自卑感、孤独感,那么教师要想方设法发挥各层次学生的互动促进作用。让这类学生感到有强大的后援和支持。如果不活跃的学生是因为性格内向,那么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合作学习,比如志同道合的好友组合、男女生搭配的合作组、有活跃分子参与其中的小组、以及学习风格互补的合作组。这些富有特色的合作学习能相互促进、扬长补短,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力和开放性。

建议三:请多给学生留点思考时问

课堂学习气氛的好坏不在于活动量有多少,有多热闹,而在于学生思维活跃程度的深浅与广度。有些教师留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很短暂,“速战速决”、迫不及待地想解决问题,但学生尚未进入状态,还来不及调动自己的思维,便要被动发表见解,因此发言时随意性很大,甚至即兴“胡言乱语”,这种短暂的讨论对于培养思维能力毫无意义。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讨论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想象、概括。尤其是小组讨论、自主学习,更应该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与空间,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这样才能使课堂上出现激烈的争辩,引发精彩的奇思妙想。

建议四:请多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课堂上不要问太多知识训练型的问题。有些课堂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却花很长的时间来做重复练习,浪费时间。教师的提问要符合启发性原则,尽可能从生活现象和热点事实切入,要设计有梯度、有适当难度、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有思考想象、自由发挥的余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果一个挑战性问题在课堂里激起了千层浪,引发了深度思考,进而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请不要为课堂教学任务没完成而烦恼,因为你激起了学生的质疑问难,你让课堂充满了悬而未决的问题,那么你的课堂就是有价值的。当然,设计的问题难度不能太大,如果脱离或超越了学生的知识范围,使学生无处下手,难有真知灼见,也同样没有意义了。

建议五:请不要被多媒体所累

多媒体的作用是辅助功能,以设置情境、展示补充材料为好。课件设计要具有检索性和灵活性,能根据课堂上的学情变化随时调整,不能替代必要的板书和阅读。有的教师使用多媒体后,多媒体屏幕变成了教科书和板书,而学生的课本上空空荡荡,干干净净,没有注解,没有圈点,没有任何阅读的痕迹。别忘了,教材本身也是一种图文并茂的媒体,而且低碳实用。

建议六:请不要太强势,太武断

教师经验丰富可以对教材驾轻就熟,这本来是好事。但是在师生对话中,如果不善倾听,习惯抢话头,表达强势的话,很容易弱化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演变为一言堂。我常常发现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师生对话中,提前预知了学生即将发生的“错误”,还没等学生表达完整就噼里啪啦地一通“纠正”。这类教师的意图在于把“不同的声音”扼杀在摇篮中,急于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预先确定的结论上来。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对回答问题没有了兴趣,也许还会染上胆小的毛病。

教师有时要故意“示弱”一些,要学会倾听,耐心等待学生把话说完,让学生充分表达,保护好学生的思维个性和自尊心,不能太武断。学生发言如果没有正中你的下怀,千万别着急,也许他说的有道理,也许他说的你还不了解,也许他说的正好可以填补你在某些知识面上的空白,那就要好好接受并谦虚地向他道谢。

建议七:请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课堂上经常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教师按应试需求设问,而学生没有自己的选择机会。我曾经做了两次尝试,一次是“提问”作业:请在阅读一个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你想了解的问题。(要求:提出的各个问题之间要有逻辑关系、思维递进关系。)结果,两个班70多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共计280多个。几乎没有重复,而且很少有抄袭课本现成问题的。这说明学生能提问、会思考,而且有自己感兴趣的问

题。教师“因问施教”,可以更好地把握学情,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次是“我提出的问题。请同伴解决”的作业,结果发现每一位学生提给自己同伴的问题都相当有难度,同伴的回答也相当有水平。批阅着那些精彩的作业,我心中无限感慨:不是学生不能,而是学生是否有机会。

教师要解放思想,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教师本身要不盲从于现存的标准答案,教学中要层层设疑,重视原理、规律的推导过程,并进行求异思维与批判思维的训练,这样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另外,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激励为主的评价机制,能促进学生提问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可能一一解决,但这正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另一种新思维:不是教学生“没问题”,而是教学生“有问题”。

建议八:请经常走到学生中去

有的教师习惯站定一个位置。目光只看向一个方向,大多数学生只看到美丽的侧面,而看不到亲切友好的正面形象。长此下去。教师高高在上,离学生远远的,学生就要悄悄干“私活”了。

请经常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有面对面的交谈和目光的接触。走到学生身边,给他们带去一点点紧张感和约束力很有必要。学生感觉教师随时会出现在身边,注意力会大大增强。

建议九:请合理安排讨论的空间形式

讨论法教学是一种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法,运用合理会使得课堂成为学生积极思维、闪现智慧灵感的场所。但纵观课堂讨论现状与效果,普遍感觉讨论活动开展得很艰难,效果不太理想。许多课堂讨论成为形式主义的走过场,但看不到讨论法的精妙之处。这主要与教师对运用“讨论法”所需要的时间、空间、环境、选题等各种因素把握不够直接相关。在前面第三、第四建议中已经提到选题和时间的问题,这里我说说讨论所需的空间形式。

对于固定的课堂模式来说,讨论的空间形式一般采用同桌二人或前后左右4人讨论。如果只按班级人数40人计算,同桌讨论就有20组讨论结果,前后左右讨论也有10组结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这么多观点充分展现,使全班共享呢?事实上做不到。如果只让个别组阐述他们的观点。必定会压抑其他组学生的表达欲望。也会间接打击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这种简便的空间组织形式能保证群论,但不能做到群体分享。因此,教师要对传统的空间组织形式进行大胆改革。如设计“方阵式”的空间形式,即将班级课桌摆成4个方阵,学生按方阵围坐,形成4大讨论组,构成一种轻松自由的、面对面的“聊天”空间。讨论时由“主持人”整理、概括,甚至成文,最后向全班进行“权威”综述。这种形式从讨论过程看既容易形成讨论。也能形成竞争氛围,从而有利于讨论的展开和收获。从学生潜能的发挥看,既能让有才能、有个性的学生凸显出来成为中心人物,也能使不善言辞、不爱表达的学生自然地融人热烈的讨论中;还可以设计成“U”型讨论空间,或者空间组织能自由变化的。讨论的空间组织虽然仅是形式,但合理的安排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建议十:请适当拓展点课本以外的知识

在一节语文课上,教师布置学生一分钟构思“秋日的XXX",主要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和想象力,但学生的种种构思反映出学生的思维很局限,听不到源自心灵的澎湃激情,更谈不上有发散性思维了。生活即课程,是现代课程生态观的基本命题之一。它强调课程应该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我建议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上适当给予学生一点课本以外的生活技能、社会热点、国际视野、科技前沿等知识,拓展的内容要新颖,有时代感,并能适合学生的口味,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当然,重要的是教师自身要增加阅读量,拓展知识面,扩大视野,这样才会有在课堂上的从容与自由。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与爱好创造特色课程,提供学生个性化的选择,让学生体验一种幸福、完整、能创造、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给教师的建议范文第6篇

前不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它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我的体会。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书中提到这个问题就是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也就会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课,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做为音乐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音乐,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要有兴趣,才能学好音乐。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兴趣。 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的不到的,没有观察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去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即增加了音乐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音乐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智力兴趣关系密切,有意识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热爱学习与情感,并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使设计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学法,持之以恒地结合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引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求知识的钥匙,可以增添学习兴趣。

摘抄

1、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

2、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3、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

4、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

5、带孩子们做环球“旅行”

6、“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

7、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

8、必须教会少年阅读

9、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10、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11、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

12、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

13、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

14、劳动和智力发展

15、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和爱好

16、—般发展与掌握基本知识

17、教学中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

18、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

19、教学方法问题

20、少年期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

21、青年期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

22、学生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

23、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24、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

给教师的建议范文第7篇

双庙职业中学

丁云琳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它使我懂得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只是知识上的给予,更要是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理念。

其次,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真有效地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给教师的建议范文第8篇

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孩子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其它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教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学的知识范围内,让孩子得到更多,把自己仅有的都奉献给孩子,这才是自己最大的收获,从中在每天的生活中获得满足。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