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打板子

打板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打板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打板子范文第1篇

是啊,父母爱孩子的情意是多么动人,连打孩子都有讲究,就是只打屁股。屁股肉厚,打几下不碍事。有资料说,英国有些地方法规规定打孩子只能打屁股,打别处就算犯法。可怜天下父母心!

不过我想说,有些国人真是天真得够戗,怎么能把“官”当成真父母呢?岂知,“父母官”之谓源自一个县令的“老王卖瓜,自卖自夸”。据考证,最早出于宋代诗人王禹诗句“长州巨海湄,万家呼父母”,这个“父母”就是诗人县令自己。此后元、明、清流传下来,不限于县令,凡是官都喜欢以“父母”自诩。

然而“父母官”打“子民”的屁股与父母打孩子可谓相差甚远。那是要扒下裤子,摁倒在地,用板子打的。两个衙役交替下板,有监刑官高声唱着数数,常常是“重责四十”,少不得要被打得皮开肉绽,血肉模糊,人可能会昏死过去,由衙役抬着下场。这种打板子的刑罚,称做“笞杖”,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延续了一千多年。你说怪不?中国人的悲哀在于,由于世世代代挨板子,惊恐则惊恐矣,单说这屁股的疼痛感有时也麻木,被说成“不打,便屁股发痒”;明朝的东林党更有人将自己被打烂的肉风干后挂在墙上,并以此为荣耀。

“父母官的板子”就这样成为一个历史的显性印记和权力的物化象征。

然而如果对“‘父母官’称谓比‘公仆’好”之说细细品味,并不觉得是怀念“父母官的板子”,而是一个具有高度语言技巧的警句,有真意蕴涵在其中。比方说,今年春夏围绕几宗重大新闻事件引发的舆论潮,就使人们看到了一个个相同的影子――“权力板子”的影子。

例一,一项对待上访老百姓的“先进”做法,叫做“公安依法打击一批,精神鉴定治疗一批,集中办班管掉一批”。想想看,这会有多少公民权利受到侵害?有个上访人员被关在精神病院二十多天,被摁着灌药时大喊:“我没病,我是上访的!”医生说:“我不管你有病没病,你们镇政府送来的,我就按精神病治。”直到签了“不再上访保证书”,才“病愈”出院。例二,某市官员将街头小贩称做“走鬼”,说“‘走鬼’这些外来人口,具有超强的传染性”,“如果不设防,傻瓜都会来我市”。可巧,那里不日发生了“城管与小贩互殴”事件。那两个小贩可能吃了豹子胆,其实是饿急了眼,竟敢和城管“互殴”!可惜那些城管没有听取《城管执法操作实务》中的“指导”意见:对小贩大打出手时“脸上不见血,身上不见伤”。例三,被称做“公仆”的官员的财产对老百姓保密,一位人大代表披露,97%受调查官员反对财产申报;一位“父母官”在回答提问时忽然翻脸,发出“09年最牛反问”:“为什么老百姓不公布财产?”……

打板子范文第2篇

1、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缘起与影响

人们对油气需要与日俱增,漏油似乎不可避免,这不仅是政府失职也是企业安全意识不足酿成的严重后果。美国总统奥巴马将此称为“环境9?11”式的悲剧性事件。

1.1、回放墨西哥湾漏油事件

据美联社报道,工人在钻井底部安放水泥封口(水泥塞)时产生了化学反应由此产生的热量导致了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深海底部处于晶体状态的甲烷转化成甲烷气泡突破层层安全屏障上升到低压处,并且气泡越聚越大。在防喷阀失灵的情况下,气泡带油一起喷向易燃房间,发生第一次爆炸。事故发生后,英国石油公司先后尝试了建筑隔离带、使用化油剂、吸油棒、挖油罩、吸油管,采用灭顶法、“盖帽法”、修建压井等多种手段,但均宣告失败或收效甚微。当年7月15日,英国石油公司宣布,新的控油装置已成功罩住水下漏油点,但漏油问题仍长期存在。乔治亚大学萨曼莎?乔伊认为,“50%的石油仍然在墨西哥湾海底游动,一点都不夸张。”

1.2、事件的善后处理与归因

《时代》杂志认为,英国石油公司碌碌无为,该打板子;美国矿产资源管理局长期监管不力,该打板子;奥巴马总统在事发初期反应迟钝,该打板子;美国民众过度依赖和寻求高风险开采得到的廉价石油,也该打板子。

首先,政府应急机制缺位。2010年4月25日美国众议院公布调查备忘录说,“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在爆炸沉海前数小时内曾不断出现油管泄漏等异常状况,混凝土工事在施工中也存在缺陷。起初美国著名政治事务电台评论员鲁斯?林勃信口开河地推断:“事故是环境恐怖分子所为”,事实清楚后,他又说:“大洋会自己处理这件事的”,因为“石油是自然产物,正如大洋海水是自然产物那样”。美国舆论普遍认为,联邦政府并没有承担起“领导核心”作用。政府反应迟缓,事故发生12天后奥巴马才露面表态,面对劣迹斑斑的矿产管理署奥巴马毫无动作。政府并没有准备好应急措施,反而官官相护,在没调查实情的情况下信口开河,如此上行下效,没有做到榜样带头的作用。

其次,企业安全意识不足。2009年英国石油公司在向美国政府提交的报告中显示,该公司多次强调深海地平线不可能发生重大漏油事件;即使发生事故,该公司也能够迅速做出回应,不会对海滩、野生动物保护区构成威胁。而且,在英国石油公司的报告中也没有提到,一旦深海发生爆炸事故有何技术可以控制原油的迅速扩散。事实上,出事油井并没有安装关闭油井的遥控阀。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石油地质学家威廉多米尼克指出,美国过早开放深海石油开采以及英国石油公司忙赶工期是导致墨西哥湾漏油的一个原因。英国石油公司对石油开采设施、技术当中存在的隐患置若罔闻,安全意识的缺失,是油井爆炸的重要原因。

2、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影响

漏油事件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严重困扰,原油泄漏威胁了海洋的生态平衡,造成珍惜物种的灭绝,水质遭到严重影响,对海洋石油开发更是影响深远。其损失无法用金钱衡量。

2.1、灾难性破坏生态环境

随着石油的发现和使用,污染就相伴而生。据统计,每年通过各种渠道泄入海洋的石油和石油产品,约占全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石油泄漏造成的生态威胁不可估量。本次漏油事件影响了墨西哥沿岸的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佛罗里达州等,墨西哥湾方圆上千平方千米的海域遭到污染。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原油泄漏将使该海域的棕颈鹭、抹香鲸、牡蛎、海豚和海鸥等受到严重生存威胁,珍稀动物西印度海牛和褐鹈鹕将由此灭绝。

2.2、近乎毁灭性摧垮经济

石油、渔业、旅游和航运是墨西哥湾地区的四大支柱产业,年生产总值达到2340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二来自美国,三分之一来自墨西哥。石油和天然气年产规模达到1240亿美元,占全部地区收入的53%。漏油事件不仅直接打击墨西哥湾沿岸年产值为18亿美元的渔业,其影响也将延伸到美国其他地区。旅游业的损失同样巨大,该地区旅游黄金季节的游客订单数量急剧下降,以密西西比州为例,该州墨西哥湾旅游委员会透露,取消的消费订单已占订单总数一半。

2.3、彻底性扰乱居民生活

2010年6月22日美国加州大学劳伦斯?帕林卡教授表示:受漏油影响较大的海边地区,人们的心理问题开始显现,社会出现混乱。许多当地居民表现出沮丧、焦虑,易发生冲突等,儿童的行为也发生变化,除了漏油,美国还面临飓风威胁,更增强了人们的不安全感。事件影响了墨西哥湾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清污工作至今没有结束,生态恢复也不是短期可以实现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已经过去近四年,“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起火造成11人死亡,妻子失去了丈夫,遇难者的家属们走不出悲恸,生活看不到未来。石油污染的影响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3、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哲学沉思

恩格斯曾经写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报复了我们。”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对自然界进行残酷的索取,让自然界为人类服务。面对自然环境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承认人类中心主义不可取代的价值,摒弃不良影响,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构建共生的自然观。

3.1、走出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似乎是无所不能的,通讯、医疗、生物、航天、能源技术等使人们发现了科学技术的威力,也正因为人对技术的麻木信仰,人类无视海洋生态总价值之重,海洋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生命始于海洋也依托于海洋,她不是托起人类的土地,却是地球与人类的血脉之流。对她的破坏将危及整个地球与人类的生存,这是人类中心主义必须认识到的一点。美国环境伦理学家S阿姆斯特朗和R波兹勒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哲学观念,他断言伦理原则是适用于人类,人的需要和利益是最高的、甚至是唯一有价值的和重要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人本主义,它把人类的利益摆在前位,把海洋当作一个纯粹的资源供应库,忽略海洋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人类与海洋的关系逐步演化成索取破坏者与供应牺牲者的关系,人和自然走向了对立面。

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历史上构造了人类文明的大厦,它的确立增加了人类对自身价值的信仰和对人的伟大创造力的理解和发挥。而且任何一种环境伦理学,首先必须肯定人的生存和延续,一种不包含人的福利的环境伦理学肯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导致环境危机,生态危机,漏油事件的发生不是由于个别人们只把自身利益当作行为的最高准则,而是大多数人、大多数民族都没有真正把全人类的利益当作其行为的指针。许多人还深陷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泥潭中,为满足自己和小团体的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海洋生物的利益。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势在必行。

3.2、走进和谐共生的自然观

我们必须扬弃现有的自然观,树立和谐共生的自然观。

首先,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世界观认为,现实中的一切单位都是内在地联系着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包含在整体的关系网中。“蝴蝶效应”反映的就是这种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个生物都与其他生物相联系、相互依存。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两个概念,形象地说明了物种之间的合作共生关系。自然界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不是单线关系,每一个物种都可能以多个物种为食;反过来,每一个物种也都可能成为多个物种的食物。多个食物链连接在一起,就构成了食物网。网中的每一个“网结”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其他网结相联系,相互依存、合作共生、协同进化。

其次,协调人与自然整体发展。人类、自然、社会都包含于整体之中。这里的人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时间层面上看,不仅包括当代的人,还包括未来的人;二是从空间层面上看,包括群体的人和整体的人类。我们要把整个地球生物圈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整体规定部分;部分的变化会引起整体的变化,但整体系统的稳定和平衡是支持局部事物存在的基础,对于局部事物来说整体具有更加优先的地位。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正是因为忽视这一点,导致人们不约束自己的行为只关注一己私利,无暇顾及人类持久生存的需要和子孙后代的利益。

再次,构建和谐统一的自然观。共生自然观认为,在人与自然界这个大系统中,自然界发展除有自我意识和主体能动性的人类存在,也在一定意义上规定了人类能力发挥的程度。人类与自然界应当谋求一种和谐的共同进化的关系,使这一系统由无序向有序发展。人的能动性只有当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行动时才能显现出来;否则人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与惩罚。这要求人们更深刻更普遍地认识自然规律。人们不能无视生态规律,任凭主观意志向自然无止尽的索取,人们应当尊重生态规律,对自然采取科学慎重的态度,自觉严格地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最大限度地减少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谋求与大自然的和谐。

打板子范文第3篇

衙役的由来

衙门是旧时代官府的俗称,由“牙门”转化而来。《诗经・小雅・祈父》上说:“祈父,予王之爪牙。”祈父是周代的官名,也就是司马,执掌武备,好比是猛兽的坚爪利牙。所以在古代,凶猛野兽的利牙便成为武力的象征,如果军事长官们的办事处摆有此物,那可是引以为豪的事情,是荣誉的象征。后来军营门上常刻兽牙图案作为装饰,故军营门也被称为“牙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军政合一,军事长官便常在军营内处理民政事务。唐朝以后,“衙门”一词广泛流传开来。封演所撰的《封氏闻见记》中记载:“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称讹变,转而为‘衙’也。”到了北宋以后,多数人所知道的就只有“衙门”了。衙役是衙门的派生词,顾名思义就是“衙门里的差役”,也叫“胥役”,又被老百姓尊称为“公差”。民谣说“官不恶衙役恶”,他们有时刁难百姓,手中的铁链就是王法,俨然是老百姓的“神”,所以也被称为“天差”。

衙役最早是衙门中帮工打杂的人。从宋朝起,衙役成为衙门里一种专门的“职务”。衙役事务繁杂,要负责衙门的站堂、缉捕、拘提、催差、征粮、解押等工作。衙役一般分为内外两班,内班是在衙门内部服役,如门役之类。门役的主要职责是帮办衙门公务,他们是衙门长官的私人随从和奴仆,但又和一般奴仆有不同之处,他们并没有人身依附关系,可以自由选择主子。当外人同衙门长官接触时,必须经过他们,于是他们经常利用这一点作威作福,赚取外快。外班分为壮班、皂班、快班。他们办事的地方被称作“班房”,直到现在,人们还把“坐班房”作为进监狱的代称。壮班又称民壮,是由衙门临时召集来的人组成的,主要负责打杂工,也在危急状况时看守城门。皂班的人是负责给县官老爷站班和做仪仗队的,在审案时兼作行刑手,帮同震慑犯人。快班又分为马快和步快,他们的任务是侦察案件、缉捕盗贼、巡街守夜和催租赋税等,人们常说的捕役便属于快班的范围。各班都有班头,又称头役,负责带领本班,《水浒传》中的武松,就曾在阳谷县担任这种班头。

衙役的地位

温瑞安笔下号称“四大名捕”的无情、铁手、追命、冷血各个武艺高超,睿智擒狡寇,侠名传神州;可是现实中的衙役并没有武侠小说里那般“拉风”,他们的地位其实很低。

唐宋以后,由于科举制度完善,从任用体制上来讲,官与吏的区别逐渐拉大。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走上仕途,官位可以不断升迁;而吏基本上是终身不变的,为读书人所不屑。衙役的地位比吏员还要低,虽然吏员没有品级,但人家也属于官方人员,属于“正式编”,而衙役根本就没有官方身份,他们仅仅是为衙门服役的,履行职役性质的义务。起初,衙役是由当地百姓按户口出人充当,后来由本地人自愿充当。清代的户籍制度规定,民众分为良民和贱民,其中“奴仆和倡优为贱”。衙役的身份也分两种:民壮、库丁、斗级、铺兵属于良民;皂、快、捕、禁卒、门子属于贱民。在统治阶层的眼中,衙役是政府的行政奴才,而奴才就是低等人;所以,他们甚至连科考结亲都会受到限制――衙役的子孙三代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也不允许当官。衙役虽然可以免交徭役,在官府办事还可以照顾到自己的亲人,但是由于地位太低,没有诸多好的待遇,还得不到世人的认可,所以很多家庭都严禁自己的子孙去做衙役。例如,安徽宁国府太平县的李氏家族规定:家族子孙不得为隶、卒,玷辱祖宗,违者不准入祠入谱。

然而在百姓眼里,衙役又是衙门的“代表”。为了防止衙门官员以及胥吏下乡扰民,法律规定,除非紧急事务,一般情况下衙门官员以及胥吏无事不得外出。清代的纪昀甚至这样说:“在百姓眼中,差役仅比天子差一等而已。”衙役虽然在社会上地位低,却被百姓称为“天差”,所谓“权之所在,不在大小”就是这个道理。

虽然百姓将衙役视为“天差”,但衙役毕竟只是衙门中的跑腿人,对于衙门长官来说,他们地位卑贱、不值一钱,对于他们横行霸道、勒索讹诈百姓的行为,衙门长官通常睁一眼闭一眼,根本目的是为了使衙役能全心全意地为衙门做事。一旦衙役们办事不力危及到长官们自身的利益时,衙门长官也会毫不客气地给衙役最严苛的制裁。以捕役为例,他们有缉捕罪犯的职责,然而并非无期限的缉捕。传统法律对缉获犯人有着明确的期限要求,如《大清律例》就规定:凡是缉捕强盗、窃盗等罪犯,自案发日起,限一个月内捕获,如果捕役一个月内未能捕获,要处以笞二十;两个月未能捕获,笞三十;三个月未能捕获,笞四十。就这样以此类推,直至抓到犯人为止。捕役若未在限定的时间内将罪犯缉拿归案,衙门长官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很多地方的衙门长官对于捕役的相关处罚实际上要远远重于法律的规定,以至于很多捕役还没有抓到犯人就已经死在长官的木杖之下了。

衙役的收入

衙役作为处理衙门事务的“公务人员”和“执法人员”,需要处理的事情颇多,可待遇却是极差,工资少得可怜。以清代为例,各种衙役在清朝可以得到的年薪为三至十二两,平均下来,每天薪水在两文左右,相当于自己的一顿饭钱。仅仅两文钱,并没有办法养活自己和家人。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讲道:“天下吏人,素无常禄,唯以受赇为生。”可见,衙役并不是靠薪水生活,而是靠陋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灰色收入”。

衙役们几乎人人都有一本“生意经”,他们主要依靠两种陋规来牟利:其一是依靠衙门签发的传票,这是他们依法办事、行使权力的依据。一票在手,便可任意为之。只要有案件发生并由他们出差,就可以从中得到规费或贿赂。因此,为了得到一票,他们往往费尽心思。像一桩杀人案发生后,从勘查现场开始到案件审理结束,各种规费就可达数万钱。其二便是手中的那条铁链。老舍先生的名剧《茶馆》里曾有这样一段描写:“那位差役抖着手里的链子说‘我这儿可带着王法呢’。”衙役抓人,倚仗的就是这铁链,他们抖抖链子,便有银子入账。

除了通过陋规牟利,衙役们还经常利用执行公务之便进行勒索敲诈。老百姓去衙门打官司,衙役就可以向当事人索要“鞋袜钱”“酒饭钱”等。这种强取豪夺的数目远远超过他们的工钱。衙役常在“板子上面做文章”――打板子是由衙役来执行的,这属于他们的“专利”,自然也是勒索钱财的一个极佳机会。三班衙役中的皂班是掌刑打板子的,他们为此也练就了一手极佳的打板子技巧。有些犯人从表面上看虽头破血流,实则并未伤筋动骨;有些人从表面上看只是受了些皮外伤,实则内伤甚重。清代方苞在《狱中杂记》里记载:“同样三人受刑,一人花了三十两银子,被打伤骨头,在床上躺了一个月就好;另一个人花了六十两银子,打伤的是皮肉,二十多天便得以恢复;第三个人花了一百八十两银子,挨打的当天晚上还能在院中散步。方苞不解,问衙役‘既然都花了钱,为什么挨打的程度会不一样呢’?衙役答‘如果一样,谁还会多给钱’?”基于此,老百姓多视衙役为洪水猛兽、虎豹豺狼。遇到那些凶狠的差役,百姓们更是连说理的地方都没有。有时差役之害,甚于盗贼。

衙役的形象

各种文学作品中关于衙役形象的描写,既有温暖人心的,也有令人唾弃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百姓对部分衙役的印象。清代作家陈鼎笔下的王义士,“虽隶,能以气节重,任侠好义”。同县的平民许德溥因不愿剃发而被“弃之市”,让王义士十分崇敬。当许德溥的妻子要被流放时,王义士作为押解犯人的衙役,因找不到合适的方法解救她而辗转反侧。王义士的妻子得知后,“成子之仪,愿代以行”,最终夫妇二人商量出办法,联合救出了许德溥的妻子,他们的美名也因此流芳百世。

打板子范文第4篇

在封建社会,官员是习惯于称那些不顺从的百姓为“刁民”的,这个蔑称背后隐含的意思,无非就是“你不听话,不以官为尊,就是刁蛮之人,就不是顺民,更不是愚民,是要被打板子的”。与此相对应,封建社会的官员们就很喜欢称自己为“父母官”,而老百姓,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子民”,所谓“父为子纲”,父母官的话,子民当然要无条件服从,否则就是尊卑不分、有悖伦常,就是刁民。这些称呼背后对应的逻辑,其实就是权力为尊、权力为中心,权力是用来管治民众而非服务民众的,而整个社会,都必须唯权力马首是瞻。

如今已是21世纪,我国也早已开始进入法治社会,身为人大代表的方明却在参政议政现场冒出早已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刁民论”,怎不令人莫名惊诧。但仔细想想,方明的“刁民论”,其实不乏同好,其中就有一些动辄称百姓为刁民的官员。一些官员称百姓为“刁民”,乃是权力意识膨胀所致,而身为人大代表的方明冒出“刁民论”,却更加令人错愕――人大代表是为民代言监督权力的,如今却自觉自愿地站在权力者的立场上,为一些权力者的“刁民论”张目,其身份错位和常识之缺乏,岂不令人心惊?

实际上,纵观方明的一系列言论,她的语言体系已经完全脱离了人大代表的身份感,而不自觉地带入了权力者的语言体系。听听这个人大代表都说了什么吧。“百姓不是养好的”――难道百姓是政府供养的吗?恰恰相反,政府是纳税人供养的,这样的常识,身为人大代表的方明怎能不知?还有,“百姓是教好的”,政府的职责是为民众提供服务而非成天想着居高临下地教化民众,这也是中央屡次强调的“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这样的常识,方明又怎能不知?其实,这些法治社会的常识,方明或许并非不懂,只是她在选择性失明而已。她所想的,只是如何讨好权力,而非如何为民代言,正如一些人大代表以“从来不投反对票”而沾沾自喜。也正是出发点的异化,才让方明这样的人大代表,自觉自愿地从权力而非权利的角度发声,在这样的逻辑下,方明的“刁民论”并不意外。

打板子范文第5篇

今年,我们这里通了城乡公交车,星期天,妈妈带我到县城去兜风。我坐在公交车上向窗外望去,只见,宽阔的乡村柏油马路向远方延伸,路旁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刷刷地向后倒退着。二十分钟的路程,我们已经进入县城了。城区内,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各类店铺鳞次栉比,大型超市门前人流如织,整洁漂亮的居民楼错落有致,这一切就像变魔方一样,奇迹般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汽车一转弯驶进了石雕大道,一座座神态各异的麒麟雕塑立刻呈现在眼前,有低头沉思的,有昂首欲飞的,有回头仰望的……还有许多其它动物的雕像呢,如五羊开泰、鲤鱼跳龙门、二龙戏珠等,都是做工精细,寓意深远。

我们在石雕公园站牌前下了车。整个石雕公园是由萌山、生态园林、人工湖、石雕广场四个有机部分组成。抬头望去,萌山就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将整个公园揽入怀中。生态园林内各种红花绿树生机盎然,一尊尊时隐时现的雕塑,更使整个园林充满了无穷的生命力。旁边广阔的人工湖碧波荡漾,一尾尾金鱼忽聚忽散,悠闲自在,一叶叶扁舟荡起一圈圈涟漪,洒落一片片欢声笑语。石雕广场分为上、中、下三级,每级都是用色彩各异的瓷砖铺设而成,中间用天青石台阶相连。周围一块块巴掌大的草皮给整个广场织了一件巨大的漂亮的绿色外套,一棵棵开满红色花朵的石榴树含笑向我们招手,一台大屏幕液晶电视站立在广场中央,正播放着动人的节目呢。广场上还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石雕工艺品,其中有个工艺品吸引住了我的目光,它的名字叫“出山”,一群满脸皱纹的山中艺人,手拿锤錾斧凿,毅然从山中开出了一条成功之路,这个石雕作品不正是我们嘉祥人民改革和发展历程的生动体现吗?

打板子范文第6篇

示众是一种耻辱刑,它旨在把罪犯裸地展示在众人面前,让他颜面扫地,名誉不存,来达到惩戒犯罪的目的。不过事实上,这种做法往往不但不能实现其初衷,而且还会带来更为邪恶的后果。

中国的古代法律规定,妇女犯了奸罪,往往被判处脱裤子,当众受杖的刑罚。到打板子那天,原告约集亲友,一齐来到公堂“看打”;有时还未升堂,收受了贿赂的衙役便先把被告妇女的裤子脱掉示众“晾臀”;有时行刑完毕,仍不让妇女穿裤,随即拉到门前大街上“卖肉”。当时还有一种惯例,就是被告妇女必须光着脚过堂。未过堂之前,仇家就趁机怂恿无赖子弟把这妇女的鞋子脱掉,裤子褪下,有的人顺手把鞋子拾去,满街人随意传看。与今天不同的是,中国小脚崇拜时期,女人的脚和鞋子是其最为私密器官和物件,光脚出庭,脱鞋传看,是对女性最严重的羞辱。很少有女人在经过这样光天化日的羞辱之后,还能苟活在人世,据说不女不堪当场碰壁而死。

将犯有的女人公开示众,立法的初衷也许是为了激发人们的羞耻心,戒绝此事的再发生。但是,这种做法其实激发了很多人内心深处最丑恶最邪的窥阴癖,报复癖,示众成为流氓无赖的欢乐节日,也成为展示流氓无赖人性黑暗的舞台。

清代俞樾在《右台仙馆笔记》记载了一则故事,河南某县农家女与人私通,不知悔改,官府擒获这对奸人后,“命左右尽去其上下衣,不留寸缕,先批颊如其母数,再笞臀如其父数,然后科以奸罪,决大杖四十。”此事轰动一时,闻风而至的围观者上千人。受刑后,父母扶着的女儿离开县衙,脱下自己的外衣为女儿遮丑,而看客们则抢走了衣服,迫使那女子光着身子回家。女子不堪羞辱,投河自尽,数百看客,尽无一人下水相救,父母急忙跳下水相救,结果因年老体衰,双双溺水而死。

打板子范文第7篇

做为食品药品监管战线的一名党员,一名工作人员,深知食品药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深知肩上的责任有多么重大。只有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树立科学监管理念,并积极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才能真正做到不辱使命。

通过前期的认真学习、调研,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通过与局内职工及服务对象座谈,发现了一些自己存在的缺点不足以及领导班子在自身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自身方面存在的缺点不足有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由于自身主观上存在惰性,办公室工作头绪多,方方面面都不能出差错,所以忙于其中,未能将主要精力放在系统学习、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上,只是将要求的学习任务完成了,对在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思考得不够,学习和工作实际联系得不够紧密。由于工作经验不足,考虑有些事情不够全面,做事只注重了对与不对,而忽略了该与不该,行政理念,大局意识、沟通协调能力有待加强。

针对这些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如下:在学习上,应学会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在不影响正常业务工作的同时,有计划系统的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及相关学习资料全面研读,认真思考,并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去考虑如何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使自己在所从事的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科学监管,真正做到公正执法,热情服务。通过这几年从事行政工作,通过在实践中历练和感悟,自己觉得应该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提升思想境界,做事应多从全面考虑,着眼于长远。同时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做到机关内与同志们和谐相处,遇事共同出主意想办法,互帮互助,机关外与上级领导机关、同级职能部门多沟通交流,为我局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二)领导班子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打板子范文第8篇

屁股,生理学上称为“臀”。对于臀,明代宁一玉在《析骨分经》中的“臀”条称:“尻上横骨为腰,挟腰髋骨两旁为机,机后为臀,属足太阳膀胱经。”与研究臀一样有历史的,则是体罚中的“打屁股”行为。

古代老师体罚的方式很多,脸、手、背、腿、脚这些从上到下的部位都可以打,如掴脸、打手心,而其中以“打屁股”最常见。“打屁股”是口头语,书面语叫“笞尻”,通称“笞教”,具体说是“用扑作教”。

笞教的对象,主要是学子和孩子。清褚人获《坚瓠集・壬集》“岁考生童”条,引吴复庵《咏岁考生童・驻云飞》:“真个蹊跷,新进高年各讨饶,文字原颠倒,疾病应昏耄。自古法难逃,用扑作教。虽不伤臀,示辱还堪恼,掩耳吞志忍这遭。”

吴复庵所述的是明朝笞教现象。明朝学生岁考分为六等,“用扑作教”是惩戒没考好、成绩排在第四等学子的。被“打屁股”并非最糟糕,如果再差一等则是直接降级,甚至关起来,或开除。为免遭降级,保留学籍,于是出现了在今天看来很滑稽的一幕,不少学子会央求主考官(督学)打自己的屁股,此即吴复庵在《咏岁考生童》所说的“求打声如沸,赐打甘如醴”。

古代这种笞教现象曾被当年来华的外国人作为“新闻”记录了下来。明嘉靖年间来华的葡萄牙人克路士在其撰写的《中国志》中写道:对生员,“如果他(主考官)觉得他们尚有学习能力,便命令鞭打他们;如果他们挨了打又不能改正,他下令除鞭打外,把他们关押几年……”此外,他的同胞伯来拉来华时也曾看到过类似一幕,并写进他的《中国报道》中:“考不合格的学生被打发回去再学习。因懒惰、懈怠而荒废学业的,要受到鞭笞,有时被投入牢狱。那年我们在监牢里遇到这种人,我们发现很多人像这样受到处罚。”

即便到了学制改良的清末民初,笞教仍是老师常用的教育手段。

棍棒教育何时始

古代老师喜欢“打屁股”除臀部生理上适合体罚、不易致残和外露外,还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有直接关系。“打屁股”这种教育方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从《易经》上可窥一斑,第43卦第四爻是“臀无肤,其行次且”,第44ヘ缘谌爻是“臀无肤,其行趑趄”。这两则卦爻意思相同,都用“臀无肤”来表述观点。为何“臀无完肤”?不就是笞打所致嘛,不然也不会连走路都不稳。

对于“打屁股”,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中说得更加清楚,卷二《虞书・舜典》称:“移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

舜帝在器物上刻画过五种常用的刑罚,其中的“扑作教刑”就是用木棍抽打作为学校的教规,可见“棍棒教育”在中国的历史有多么悠久。

到周代,允许体罚学生被进一步明确。《周礼・春官》“小胥”条称:“小胥掌学士之征令而比之。y其不敬者,巡舞列而挞其怠慢者。”小胥相当于助教,协助大胥召集学舞蹈的卿大夫这类贵族人家的子弟,负责点名,发现有迟到的便用y爵来罚他喝酒,对练习懒散不积极的可以用鞭子或木棍抽打。此后“棒打”成为古代教育的常规手段。

但古代的“棒打”是有严格规定的,并非“随便打”。要讲“礼”,不能与儒家教义冲突。打学生屁股不宜打得太重太狠,不扒裤子,不摁地上,执行时喝令学生趴在条凳上再打。

已故现代作家沈从文对自己当年学校“打屁股”印象深刻,他在回忆录中写道:“逃学失败被家中学校任何一方面发觉时,两方面总得各挨顿打。在学校得自己把板凳搬到孔夫子牌位前,伏在上面受笞。处罚过后还要对孔夫子牌位作一揖,表示忏悔。”

这种打屁股是对普通学生而言,如是秀才或是中举子则不能随便打。明清时期要报告地方官,先革去其身份后方可“棍棒侍候”。

古代家长的态度

学生调皮被打屁股的事在古人笔下有很多描述,反映明清世情的小说《醒世姻缘传》中便有好几处“打屁股”情节:如第六十二回,名叫狄希陈的学生戏弄老师,于是,老师“叫门子抬过凳来,按翻凳上。时在初秋天气,还穿夏裤的时候,二十五个毛竹大板,即如打光屁股一般。”

古代老师体罚学生,学生是不能吭声的,更不能反抗,否则加罚。但是古代学生承打能力也不是个个都行,有时被打重了或是太伤自尊心,也会闹情绪,甚至要自杀。清代独逸窝退士所编的《笑笑录》就有一则“打还”的故事:一孔姓学生因骂老师被体罚,哪知这家是老年得子,孩子娇生惯养,他回家便告诉妈妈:“先生打人,我必打他,不然,有死而已。”家长一听,怕孩子真有个三长两短,可学生怎么可以打老师呢?于是就托人找那位老师协商,贿赂老师数十金,请老师给学生打一回。

古代讲究师道尊严,相信“严师出高徒”、“板子头上出状元”,?家长一般不会干涉老师打孩子,但是有的家长因为过于心疼孩子,有时也会向老师求情。

父母也爱打屁股

俗话说,“颈项缚绳子,屁股打板子。”在古人看来,屁股似乎是天生挨打的。细究起“打屁股”历史,“父母打”远早于老师体罚学生。

由于崇尚“棒打出孝子”的传统家教理念,远在先秦时,中国家长就把打孩子立为“家规”。《管子・形势》中称:“弱子,慈母之所爱也,不以其理动者,下瓦则慈母笞之。”这里的“笞”,可打背、臀、腿等部位,但出于避免实质性伤害的考虑,都选择打屁股。故这句话可这样理解:做母亲都是疼爱小孩的,但如果小孩任性拆房上的瓦,做母亲的不能手软,要打他屁股――民间流行的“一天不打,上房揭瓦”的说法,即由此而来。

在古人看来,家长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礼记・内则》中有这样的说法:“父母怒不说(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这说明,即使做父母的错了,打你你都得受着,应更加孝顺,孩子乖乖地挨打才是好孩子。据《孔子家语》,中华“五帝”之一的舜帝,小时候其父亲瞽瞍体罚他,舜很懂事,“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意思是,如果父亲用小棍打,舜便老实挨着,如果是大棍打,舜就会跑开。为什么要跑?舜怕自己被打伤了,让父亲担负不义的骂名。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十三回里也描写有贾宝玉被父亲贾政“按在凳上”打屁股的情节。看到宝玉身上“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王夫人虽然心疼宝玉,但也无可奈何。其实,不只孩子会被打屁股,居于从属地位的妾婢奴仆等都可能被体罚,尊惩卑,上罚下,主责奴(仆)很正常。明朝时曾有一家族的“规矩”是这样:策打婢妾时“俯榻解h,笞尻五下六下,下不过胯后,上不过尾闾是也。”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人喜欢“打屁股”,除与传统的教育方式有关外,还受到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是“耻感文化”的一种表现。屁股毕竟属于敏感部位,打屁股,特别是扒掉裤子打,涉及隐私,一般人耻于“笞尻”,故打屁股的惩罚、训诫效果比一般的手段要好,且相对于“掴脸”什么的,尚有温情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