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梅花古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原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译文: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3、赏析:这首诗通过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梅,古之“四君子”之一。“四君子”是古代文人从物与环境的结合中提炼出的具有特别的精神象征的意象。古人借用这些意象往往有这样一种模式:竹,多以画骨,而境界全在其中,些许文字,以竹之斑驳融文之参差,所谓景中写意。松,以画,画姿则联想尽在松姿中;以诗写神,则松姿尽在想象中,以画以诗,展姿现神,皆谓借物言志。兰,以植,植之盆庭院,飞香于书斋,兰香清,书香雅,谓之淡泊,谓之文雅。而梅,亦如松,可诗可画,不同的是松以画传神,梅以诗传神。
(来源:文章屋网 )
培养古诗词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71-02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常借助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其次,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还要力求做到“三多”:
一、要多读。一个古诗词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语言文字知识、古诗词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所有这些,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
当然,培养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笼统地提“多读”是不够的,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的”。通过多读好的作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要多看。要指导学生多看名家赏析的文章,或向学生推介优秀的鉴赏名篇。可以说,名家赏析的文章是比较典范的,而且很多东西是可供学生借鉴的范例,只要引导学生带着分析的、扬弃的眼光去看,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三、要多练。每次阅读古诗词时,若能坚持让学生写点眉批、夹批和总评之类,对于训练思维,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再次还要注意:
1、了解古诗词特殊之处
古诗词有不少特殊之处,了解这些特殊之处,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并进而鉴赏它们。如语法方面,倒装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的倒置,其目的,前一句让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后一句让人先见其动,后睹其物。先果后因,隐显结合,写得十分生动优美。
格律方面,近体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对偶)。同样拿王维的《山居秋暝》来说,其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方位结构对方位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上下词性一样,结构相同,对得非常工整。
2、了解古诗词抒情方法
古诗词大都是抒情诗。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古诗词的抒情方法以间接抒情为主,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下片由景而人,想到在此建功立业、年轻有为的儒将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境,从而抒发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无限感慨。
关键词:兴趣 诵读 美
我国古代诗歌流传千年,是文坛上的一朵奇葩。 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文化底蕴、提高学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然而,纵观古诗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淡薄。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古诗不再头疼,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诗歌之美,体会到学习诗歌之趣而畅游其中呢?
一、激发兴趣,探求古韵美
诗歌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的诗词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不少的诗词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好古诗词对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教学时,如何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呢?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情境,通过情境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教师可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尽可能地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诗文自然美与情感美的和谐统一,蕴涵着一种诱人奋发的力量,激发着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在古诗文诵读中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阅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古诗中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悠然淡雅的节奏可以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有让学生觉得感兴趣了,诗歌抓住了他们的心,他们才能真正用心去学习,去感受。
二、以读为本,体会意境美
对于古诗词,我们只有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才能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心。针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和目前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了以“诵读”“悟读”“品读”“赏读”为主的古诗词教学方法。
(一)诵读
古诗有诗律,诗的格律包括字数与句数、押韵、对仗、平仄等几个方面。因为有这样的音节排列及诗律方面的规定使古诗词的遣词造句凝练、含蓄、优美,节奏鲜明,富于变化,声韵和谐,具有音乐美,适合于诵读。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验语言美。例如,教学古诗《绝句》时,我引导学生诵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注意诗中的几对对偶的词。学生在琅琅诵读中已经体验到了“两个”与“一行”、“黄鹂”与“白鹭”、“鸣”与“上”、“翠柳”与“青天”之间的对偶关系,似乎看到了这些简单的词向我们展现的一幅色彩缤纷、动静结合、声像齐聚的水墨画,在诵读中深切感知了古诗词语言的美。
(二)悟读
感悟意境,重在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境界。一个“悟”字,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向展开自己的丰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用心感悟蕴含其中的浓郁诗情。在感悟中,学生获得了强烈的审美感受,丰富了对生活的感受,扩大了知识视野,增强了创造的信念,诗歌离他们不再遥远。
(三)品读
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品”。我们要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仅仅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入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进而,我们要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将这首诗由感性升华到理性,品味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只有登高才能望远,追求成功永无止境。这样才真正读懂诗人的用心。
(四)赏读
古诗词美,常常表现在诗词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时,我用多媒体播放了江水滚滚东流和江水冲击两岸悬崖的壮观画面,再配上《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雄壮音乐,画面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了李白诗的磅礴气势,体会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在这种浓郁的艺术氛围里,学生的诵读更加准确感人。又如,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除了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外,我们还需要侧重引导学生把握整首诗的构思,体会作者在离别情绪交织中对北国雪景美丽、凄迷的咏叹,感受人、雪、歌浑然一体之美。
三、心随我动,展现创作美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的论述告诉我们,激情是创作的源泉。诗歌作为文学体裁之一,或婉约、或慷慨、或苍桑、或温柔,且咏且叹,一波三折,无不包含深情,吐尽作者心事。理解古诗,每个层次都应伴随着朗读、诵读直至背诵的训练。教有千法,读为上策。《示儿》沉郁悲凉,《咏柳》欣喜明快,《游园不值》惊喜无限,《鹿柴》轻灵渺茫……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要靠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现。古诗的深厚内涵、深沉感情,不读无以领会。教师可运用范读、齐读、轮读等方法,最好再配上适当的音乐,使学生学会读诗,乐于读诗。学生可以根据诗词进行舞蹈、情境表演,让身体说话,让古诗词不再是纸上文字,而是活灵活现的生活展现。如《梅花》一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梅花的那种意境,我特意在教室中摆放了一些仿真梅花,并适当撒些香水,让学生沉浸在花香中,并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请他们自己制作属于自己的梅花。伴随着高雅的古筝曲《梅花三弄》,学生各显神通,通过粘贴、吹、折、点画等不同形式创作了一幅幅美妙绝伦的梅花图,仿佛梅花就在眼前,似乎可以闻到阵阵花香。这样的做法, 不仅激活了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 更让他们的审美得以提高,以梅喻人,借梅抒怀,意犹未尽。
一、联系背景,激发古诗文之趣
在古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让学生记住某首诗的作者是谁,而不是介绍作者与写这首诗有关的背景,这样在刚学时学生还能将诗与作者相联系,但时间一长,就对不上号了,甚至出现了“唐人写宋诗”“宋人写唐诗”的笑话。某人写某诗机械重复的记忆对学生来说是不够牢固的,学生只有在感兴趣、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是深刻的。
比如,教古诗《鹅》时,我就这样介绍起作者创作的背景来:唐朝时,有个小孩叫骆宾王,他非常聪明,从小就很能写诗。有一天,他在池塘边玩耍,看到池塘里鹅在那自由自在地戏水,他灵感一动,就挥笔写下了一首诗,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鹅》。教师这样一介绍要比单纯地让学生记住《鹅》的作者是唐朝的骆宾王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品读感悟,感受古诗文之美
(1)格式美。我们小学阶段课本中选编的古诗,多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全诗两大句、四小句,每小句五字或七字,句句字数相等(词除外),给人的感觉十分整齐,也利于让学生背诵,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背诵古诗。
(2)音乐美。古诗非常讲究平仄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犹如金玉之鸣、和谐悦耳,并且在同一首诗中停顿大致都在同一地方,节奏感更强。教师要抓住古诗的这一特点,把握好学生的“读”关。如在教授《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可先范读,再让学生跟着老师读,然后让学生仿照老师的读法去读,最后让师生讨论该怎样读、怎样停顿,等等。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绘画美。一首好的古诗,既是一首诗,又是一幅画。教本中选编的古诗,有的诗中配有插图,有的还有大幅的挂图,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它们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要让学生达到学了一首诗后,能根据诗意画出一幅画来。如在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要通过教学,让学生眼前呈现一幅诗人李白独自站在黄鹤楼前,周围春光明媚却无心观赏,眼睛却望着那一叶逐渐东去的小舟,最后消失在视线的尽头,看到的只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水这样的画面。
三、紧扣字词,读懂古诗文之意
教师教古诗最传统的方法就是把每句诗的意思抄在黑板上,让学生跟着抄,抄后背,这样就算教完了。这种教法其实弊端很多,老师抄、学生记,这样就束缚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即便是针对效果而言,抄后背也会不尽如人意,往往诗句和诗意对不上,你叫他们写第一、第二句诗意,他们却写了第三、第四句诗意。这些都是学生对诗的理解不深,教师只单纯强调学生机械记忆所致。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诗意时,不必逐句讲解,而只讲那些重点词,然后让学生结合重点词的意思来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教师再针对学生说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加以修改,修改后让学生进行比较,改正过来,改正后再说。
我在教王安石的《梅花》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时是这样做的:一方面,我先结合注释,讲关键词意;另一方面,我再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理解的诗意是怎样的。学生这样理解诗意:①墙角下有几枝梅花;②冒着严寒开放;③从远处看就知道那不是雪是梅花;④因为有幽香飘来。这时,我再针对学生说的讨论、修改。肯定①③④句意思是对的,②句在“开放”前应加上“独自”二字,因为在冬天开放的并无别的花,③④句的位置应调换一下,它们构成因果关系,是先闻到花香,才知是梅花(雪花并无香味)。最后,我和学生一起修改后再指名生说,这样生学得较牢靠,就不会忘记了。
四、进入意境,体会古诗文之情
观看一部电影,有时会让你义愤填膺;有时会让你潸然泪下;有时会使你啼笑皆非,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你进入了演员的表演所设置的情境之中,被气氛感染所致。那么,为什么在一首诗中同样渗透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而学生学习后为什么达不到看电影这样的效果呢?是因为学生没感情吗?不是。那教师应该怎样做呢?我认为教师在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还要精心制作的一些课件,来创造一个与诗歌意境相似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再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容易多了。
在教李白《赠汪伦》这首诗时,我是这样帮助学生体会意境的:播放李白和汪伦离别场面的幻灯片,并播放表达那种离愁别绪情感的曲子,在这种氛围中,让学生站起来朗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述说诗意,甚至表演李白与汪伦离别的场面,他们情感的闸门也就被打开了,对诗人的情感体验也就深刻多了。
《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古诗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是古诗毕竟是古人表达思想情绪的方式,幼儿学习理解起来会有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动脑筋,想办法,让幼儿在快乐中学到古诗的内涵和精华。
一、创设与古诗诵读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是孩子学习的无声老师。创设学习古诗环境,在古诗的氛围中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激发,给孩子诗情的渲染,让孩子在浓浓书香中感受诗的意境。
1,在家长园地中应情应景设立每周“精典诵读”,并及时更换o
2,设立“古诗诵读区”,创设古香古色、富有书卷气的环境,让幼儿在此品茶论诗,以诗会友。
3,“图书区”中设立古诗经典,提供许多古诗图画书,供幼儿翻阅。
4在“绘画区”中设立“古诗绘画”,让幼儿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进行绘画活动。
二、新颖灵活的古诗教学方法
1,故事讲述法
古诗很抽象,对幼儿来说难于理解,把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这样幼儿既容易理解又喜欢听。
比如在学习古诗《游子吟》时,从字面上幼儿感受不到母爱的深刻,我们可以编成一个小故事:唐朝有一位诗人叫孟郊,即将远行,他的妈妈为临行的儿子缝制一件衣裳。母亲年龄很大了,她的眼已经花了,在微弱的灯光下一针一线的为孩子缝制衣服,这一针一线中缝进了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致的爱。夜已经很深了,母亲终于把衣服缝好了,母亲笑了!当她为孩子穿上了这件衣服时叮嘱孩子:孩子啊,要记的早点回家,记得家中为你牵挂的妈妈。一个小故事再配合课件的四幅图,幼儿边看图边欣赏故事,听完故事再学习古诗,幼儿的理解就深刻的多了。
2,绘画表现法
把要学的古诗以图示、图文、图画的方式给幼儿直观的视觉效果。这种方法幼儿理解接受起来比较直观形象。古诗《惠崇春江晓景》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苏轼为惠崇的《春江晓景》所提的诗。学习时先给幼儿欣赏惠崇的《春江晓景》,让幼儿在通过画面感受竹林绿、桃花红的早春时节的风景,然后再学古诗,诗图结合,幼儿马上就懂得诗中意味了;再如学习杜牧的《山行》时,配合一幅金秋时节的满山红叶图,幼儿学习古诗会更生动。
3,情境感受法
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幼儿在学习古诗时,进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是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比如在学习《村居》、《春江晓景》、《咏柳》这些描写春天的诗句,一定要领着孩子亲自到户外走一走,看看抽芽的柳枝、娇黄的迎春、南归的燕子,让幼儿置身于春的世界,才知道春天到底有多美,才知道古诗写的有多美。
在学习《登鹤雀楼》时,和孩子们一起登高望远,让孩子们亲身体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真实写照;在春天的细雨纷纷中,带领幼儿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体会春雨贵如油的珍贵,相信孩子在这些体会中,一足是快乐的。
4,音乐背景法
中国古诗的意境美需要舒缓、柔和的中国音乐去表现。不同内容古诗背以不同旋律的背景音乐,让音乐去拨动幼儿的心弦,从而理解古诗。好听的古筝、古琴等都可配和古诗进行,悠扬的音乐配合意境深远的古诗,幼儿一定也会沉醉其中。比如古诗《望庐山瀑布》如配上古琴《高山流水》一定会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进入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天外美景中。
5,动作表演法
幼儿有其特点,在学习古诗时一定要遵循动静交替的原则,有时可让幼儿用动作、表情等方式来表现古诗内容,发挥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调动了幼儿学习积极性与兴趣。
比如学习古诗《梅花》时,让幼儿扮作一朵朵梅花随音乐摆动,体会“凌寒独自开”的孤傲美丽。幼儿可根据自己想象表现不同的梅花;学习《咏鹅》时,可让幼儿自由想象模仿大白鹅:头抬的高高的――曲项向天歌,在水中游来游去――红掌拨清波。
6,日常生活法
将古诗渗透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可以更好的诠释理解古诗,让古诗更为生活化。吃饭时,幼儿将米饭撤到桌上、地上,这时,适时的学习古诗《悯农》,可以让幼儿了解农民的辛苦,米饭的来之不易,教育幼儿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7,快乐游戏法
在游戏中学古诗会大大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应遵循以游戏为主的原则。比如,在学习古诗时,可以玩古诗接龙,一首诗,一人接一句:当幼儿积累古诗到一定程度时,可以玩游戏看图对诗,出示一个画面,幼儿想出与之对应的古诗,极大的调动了幼儿的兴趣。
2、全文:《梅花》
北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译文: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一、月亮
月亮在我国古诗词中一般是思乡或恩人的代名词。例如李白的《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之月已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深情的意象了。又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同样,王建的《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等诗句,大体上也表达了望月思乡或恩人的感情。
二、
作为傲霜之花,一直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的《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表现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元稹的《》:“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沽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无疑成了诗人人格的写照。
三、梅花
梅花和一样受到诗人的敬仰和赞颂。陈亮的《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的《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香的因风布远,又含蓄的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王冕的《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四、梧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乏吕龄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只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用梧桐破题,烘托出一种萧瑟冷寂的氛围。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梧桐更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都是如此。
五、杜鹃鸟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教师在进行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诗文意思的翻译,而要注重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诗文创作的文学背景,让学生对于作者以及当时创作的情境都有所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时,教师可以先介绍下此文的创作背景:上元二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翻修滕王阁成,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访。早闻王勃的才华,阎都督便请他参加了宴会。其实,阎都督此次宴请宾客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众人展示女婿孟学士的才华,事先让其准备好了序文,打算在宾客面前一展才华。宴会上,阎都督拿出纸笔假意让众人为宴会做序,众人皆知他的用意,都推辞不写。而王勃正处于年轻气盛的时候,才华横溢,接过纸笔,当众即兴创作。引得阎都督不悦,转身入帐。稍后叫人去看王勃写了些什么,当说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的时候便说也不过如此,但是接下来的诗文让阎都督沉吟不语,但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阎都督也不禁赞叹王勃的才华。后来这篇文章也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学生对诗文的创作背景了解之后,会感受到当时的创作情境,对古诗文产生学习兴趣。带有兴趣地去学习诗文,更能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
注重古诗文的诵读
对诗文进行朗读是最直接的学习方式,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将无声的文字加以感情朗读出来,用诵读的方式来体会和理解文章的含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体会表达的情感。诗歌的节奏感一般都是比较强的,节奏的快慢可以直接反映诗人的心情,节奏较为急促的可能表现诗人激昂的情绪,明快的节奏表现诗人轻松的心情,低沉的节奏一般反映诗人悲伤郁闷的心情。根据朗读的节奏可以更好地掌握诗人的心情,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配上一段相关的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去感受诗人情感表达的变化;伴随音乐朗读的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通过音乐的旋律以及文字的描述去感受诗文描绘的画面之美,对古诗文表达的情感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
传统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常是教师不断地进行讲解,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知识点的学习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这样的方式容易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是不利的。所以,在新的教育形势要求下,教师要学会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以自身的讲解为辅助,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在进行诗文鉴赏分析时,不能只凭借教师一人的说辞,要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诗文表达的意境之美,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对诗文的独立鉴赏能力。
比如,在学习《雪梅》这篇诗文时,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句诗,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是在赞雪还是在咏梅?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这句诗进行大胆分析,让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这是作者在对梅花进行赞美,因为后一句诗说了雪不如梅花香,是作者对梅花的赞美;有的说,这是对雪的纯白无暇进行赞美;还有的说,这是作者表明雪和梅花都各有长短,对两者的优缺点都进行了说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表达,不管这些答案正确与否,都说明学生们主动思考,对诗文表达的感情进行探索出的结论。学生之间不同角度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了交流和碰撞,凭借自身的理解表达了对诗文意思的看法;教师再进行适当地引导讲解,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
创新写作与课堂活动相结合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当时的创作意境,可以采用创新写作的方式,对诗文进行二度创作,即让学生根据对古诗文的理解进行诗文的二次创作。比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文中表达感情,体会作者当时的满腔热情,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将自己置身于整个画面当中,将当时的所看所想表达出来;通过学生创作的情况,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程度。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丰富的课堂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如古诗文朗诵比赛、诗词鉴赏活动等,都能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