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礼物阅读答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阅读;悦读;转变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0-056-2
早期阅读对于学前的孩子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阅读能力的发展能让孩子终身受益。我国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地把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了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由此可见,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是很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那作为幼儿早期阅读的启蒙者,在集体阅读教学中我们该如何进行有效引导,让孩子爱上阅读、踏上悦读之旅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我园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粗浅的尝试:
一、阅读+情景创设=悦读
上海特级教师应彩云老师常说,作家是情景创设的高手,无论是在趣味性上还是在艺术性上要远远高于我们老师的水平。因而,我们觉得利用好绘本这一媒介,为孩子提供引人入胜的情景是引导孩子“悦读”的捷径之一。
在绘本《老鼠阿姨的礼物》中,老师借助绘本用“老鼠阿姨送的礼物究竟是什么”贯穿整个故事,在谜底揭晓之前,孩子们的好奇心被不断地激发,他们跟随兔子、小猪、青蛙、松鼠一起快乐地感知着,积极地猜测着,俨然成了绘本中的一份子。绘本《糊涂熊队划不快》中,我们老师在孩子们观察画面、分析了实力悬殊的糊涂熊队和小老鼠队胜败的原因后,让孩子通过划船游戏进行比赛,在一次次的体验中,孩子们理解了什么叫“齐心协力”。当他们再次完整阅读这个绘本的时候,兴趣点一下子集中到了两队的每一个队员的表情和动作上,他们积极表述着这些细节部分,因为这里有他们体验过后的经验做支撑,这样的阅读让孩子觉得更生动、更有趣。在上述这些情景中,一切的表达表现都是出自孩子的自愿,而非老师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充满了新奇感和期待感,在情景中拉近了和角色间的距离,可以说,在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中孩子是投入的,同时也是快乐的!
二、阅读+电教媒体=悦读
幼儿期的孩子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这也就决定了直观的、动感的、色彩鲜艳的、声音逼真的动画是最能吸引这一时期的孩子的。因此,在集体阅读活动中,我们喜欢借助电教媒体来帮忙,这样做一方面能降低阅读成本,一本书可供几十个孩子一起阅读,属于“小投入,大产出”。其次,能更有利于教师阅读活动,达成预期的目标。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电教媒体使用得当的话能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阅读活动更加有“声”有“色”。实践中发现,在有了电教媒体为伴的阅读之旅上,孩子会心生愉悦,爱上阅读,从而让阅读走向悦读。
在《老鼠阿姨的礼物》中,老鼠阿姨会把礼物送给谁的环节中,老师并没有将动物直接展示给孩子,而是通过课件的遮挡处理展现了动物局部比较突出的特征,而后让孩子通过猜测后再揭晓答案。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小动物们这种好似在和他们躲猫猫的课件处理更有趣味性,更能吸引孩子的眼球,较好地激起孩子观察画面、积极猜测、勇敢表达的欲望。又如在《小螃蟹找工作》中,当小螃蟹在为小狗理发的过程中,突然,几声急促的“汪汪”声将小朋友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小狗怎么啦?它为什么会这么叫?”早被这逼真的狗叫声弄得一头雾水的孩子,能不立马张开想像的翅膀吗?被小螃蟹的大螯夹疼了、被它尖尖的爪子刺到了、头发掉脖子里了等等,千奇百怪的答案应有尽有,何以有如此奇思妙想,惟妙惟肖的声音应该是大功臣。
三、阅读+有效提问=悦读
1.以疑激趣,做好导入第一问。
“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一个活动的成功与否,导入活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老鼠阿姨的礼物》中,老师的开篇第一问就是“你收到过礼物吗?”这样紧贴孩子生活经验的问题怎能让孩子无动于衷,话匣子在瞬间被打开,所有孩子的思绪在这一刻聚焦,注意力快速集中,为后续阅读的顺利进行作了很好地铺垫。
2.以疑生思,做好过程每一问。
(1)激发想象要巧问。
语言活动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幼儿表达能力的发展,而善于想象又是幼儿的一个显著特征。为此,我们以绘本为依托,想象为手段,让孩子大胆表述自己想象的内容,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提问就必需巧妙地和孩子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也只有这样,孩子的想象才会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如在《子儿,吐吐》中,当胖脸儿想象着自己头上长树模样的时候,我这么问孩子:“胖脸儿头上长棵树会遇到哪些麻烦呢?”见幼儿对此反应不大时,我马上又问:“胖脸儿和我们小朋友一样,每天上学、回家,星期天还会和爸爸妈妈一起逛商场、超市,去游乐园玩,会遇到哪些麻烦呢?”这样一来,孩子的生活经验马上得以唤醒,表述欲望被充分激发了出来。
在活动中开放性的提问会给孩子提供了很多猜测、想象的空间。如《老鼠阿姨的礼物》中,“老鼠阿姨会把礼物送给谁?”、“你觉得可能会是什么礼物?”等提问,又如在《你好》中,“猜猜小熊遇到了谁呢?”、“是谁躲在泥土里想要钻出来呢?”等,由于问题都具有高度的开放性,故幼儿可以天马行空地进行猜测、想象和表达,因此巧问对于激发想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帮助推理要妙问。
在《老鼠阿姨的礼物》中,在帮助小兔子一起听听、猜猜盒子里装着什么礼物时,教师的提问是这样的“我用耳朵听到盒子里有东西滚来滚去,滚来滚去的声音,会是什么?”在会是什么之前老师加了一个比较长的前缀,目的很显然,是要让孩子根据已知条件有目的地去推理并进行合理地猜测,因为推理是严谨的,所以提问就要更精妙和科学。在之后的闻、摸、尝环节教师都以这样精妙的提问做支撑,从而使得孩子的思考更缜密,更有挑战性。
四、阅读+领域整合=悦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语言能力发展已不仅仅是教学的唯一,我们要善于进行领域整合,这样既可以拓展绘本的教育空间,又能提升绘本的教育价值。
在《老鼠阿姨的礼物》中,我们尝试将科学探究和健康方面的内容融入其中。随着绘本情节的发展,孩子时而学着小兔用耳朵来倾听礼物、学着小猪用鼻子闻一闻礼物,学小松鼠用小手摸一摸礼物,在揭示小松鼠、小青蛙探究礼物所用的方法时,老师结合情景让孩子明白了做这些探究时应该要注意的问题,这样一来,孩子自然就会得出探究物体的一些安全、科学的方法。在有了探究活动做基础后,幼儿的表达显得十分地积极和生动。在《你好》中,做到了语言和社会领域的高度整合,长期以来的礼貌教育多以说教为主,但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巧妙地选取了合适的礼貌教育的绘本,让孩子在看看、说说以及体验中学习与他人打招呼的言行举止,感受了交往的快乐。另外,两个活动中我们都尝试渗透了简单的数学点数的内容,它虽不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但也属于走过路过但不错过,相信孩子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点数的能力也会逐步增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孩子爱上阅读,首要的任务是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以上是我园在集体阅读教学中的一些粗浅尝试,这些手段融入阅读教学后,孩子的阅读积极性更加浓厚了,观察、分析、表达的能力也增强了,也让我们深切体会到:悦读是可以这样炼成的!
[参考文献]
一直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撇开劳累不说,阅读的环节让我代劳了,不但会让女儿失去自己读书的和乐趣,也会养成她懒惰和不爱动手的坏习惯。一个人的惰性就是从小一点一滴养成的,我决定采取措施,让女儿自己爱上读书。
给女儿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试想,整个家里连一本适合孩子读的书都找不到,孩子怎么会喜欢上读书呢?我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带她多接触书。比如周末假期,我去书城买书的时候,就尽量带上她一起去,然后让她自己选择,买一些她喜欢的书。女儿选择的书多是卡通画册和童话,然后我帮她把关,选择该买哪些,不该买哪些,由图画为主逐步向文字占多过渡。
每天晚上,我看书时,就顺便拿一本递给女儿,她便煞有介事地看起来。遇到看不懂的问题时,才会凑过来问我。我和她各有一方天地,看自己喜欢的书,干自己喜欢的事,互不打扰。
我去图书馆的时候,也会有意识地把女儿带上,把她带进儿童阅览室,和小朋友们一起阅读自己喜欢的书,还可以一起讨论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有时候孩子们也会争论不休、各抒己见,这反倒激起了女儿的好胜心和对阅读的兴趣,一到周末假期,就要我带她去图书馆。
用鼓励赞美引导女儿爱上读书。每隔几天,我就会抽出点时间,做一个聆听者,倾听女儿的阅读感受,分享女儿的阅读乐趣。当女儿讲到自己的独到见解的时候,虽然简单稚嫩,但我仍会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惊喜和赞美,给女儿鼓励和自信。
用疑问激发女儿阅读的热情。女儿5岁生日时,爸爸送给她的礼物是一套带注音的《十万个为什么》和《百科全书》的简本。女儿收到礼物后并不高兴,因为她的阅读习惯仍然停留在卡通或漫画上,对文字并不感兴趣,一直想要一套《丁丁历险记》。我犯愁了,不能让孩子一直停留在只看热闹、不爱思考的状态中,用什么办法引导她呢?
一、情境式呈现的运用方式
1.情境式导入,由兴趣引发思维。众多教育实践研究表明,幼儿正处于创造性思维的萌发阶段,已经产生了创造的要求与行动。在这个时段,他们开始走向一种有目的的思维状态,不再受一般生活经验的约束,能主动地根据具体问题、具体情境,使用一种“前所未有”的、“不同一般”的方法去寻求答案。阅读教学活动由情境导入,可以瞬间激活幼儿兴趣,使幼儿在强烈活动欲望的驱动下,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地思考问题。如绘本阅读教学活动“换一换”,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部分,根据故事情节创设了动物们在草地上捉迷藏的游戏情境,随后通过找一找的方式,引出故事中的七个主人公,让幼儿在找找小动物、学学小动物的叫声、演演小动物的动作中,享受情境活动的乐趣,并由此熟悉不同动物的特征和叫声,为后面的活动铺垫了积极的情感和思维基础。
2.情境式探究,由释疑拓宽思维。情景式探究主要运用于阅读教学的主要环节,即教学的基本部分,是幼儿主动参与阅读的重要时段。在适宜的情境中,幼儿会主动积极,情感流畅,思维活跃,并凭借已有的经验充分理解阅读的内容,有利于幼儿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和新经验的进一步提升。
幼儿就是阅读一个简单的故事,也需要调动个人的艺术想象,根据教师提供的故事情境,在脑海里再现故事中所展示的动态、连续的景象或者画面,并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比如,在故事教学活动“克里克塔”中,教师在教学的基本部分,通过呈现不同的图片情境,把波特奶奶寂寞忧郁的神情、收获礼物的激动、面对礼物的恐惧一一展现在幼儿面前,使幼儿通过观察图片,不断调动已有经验,猜测波特奶奶的心情、礼物内容和波特奶奶收到礼物的反应。幼儿在这样的情境引导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获得了思维的碰撞。
如果教师创设了一个相应的表演情境,让幼儿扮演故事里的一个角色,幼儿便会主动地进行角色转换,将自己想象成故事里的相应人物,沉浸在游戏化的表演之中,用充满创意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故事的情境和情节,从而获得对故事更为深入的理解。因此,表演是情境探究的主要方式,经常使用在阅读教学活动中。
二、情境式呈现的关注要点
1.情境呈现重在形象性。阅读活动中呈现的情境必须与幼儿的思维特点相吻合,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和谐,要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如教学活动中所提供的图片、图卡、头饰、臂饰、手偶等,或是创设的背景场景和实物情景,都应该是具体的和形象的,是幼儿自己直接可以读懂,并且是直接可以运用的阅读元素。
2.现代信息技术要适度。在阅读教学中,媒体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PPT、Flash所创设的动态情境,色彩鲜艳,画面清晰,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形象而灵动的材料。但教师必须适度使用,避免过多的动画给幼儿带来思维的麻痹和减少阅读的挑战性。
一、 问题的呈现要具有发散性、概括性
在每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发散性。经过两周的学习,同学们对每一单元的话题已经非常熟悉,单词、短语、句型非常熟练,这时问题的呈现要注意发散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7A Unit 4 Checkout 时,在第一环节可采取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让学生回忆所学的有关食物的词汇和短语。如可提问How many kinds of food do you know? What fruits/drinks/meats/vegetables do you know?给学生两分钟的准备时间,同学们就会发挥潜能,集思广益,通过交流,既明确了食物的分类,又网络了食物的相关词汇,可谓一举两得。
二、 问题的呈现要具有充分的铺垫性
新的知识,新的语言点,新的语法项目,不是靠单纯的讲解就能解决问题的。与其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如让学生在自然语境中,交流,实践,感悟,体味,感受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魅力。例如组内听课,教授7A Unit 4 Checkout时,A部分看似简单。有的教师在与学生讨论赵女士的食物清单及Amy的日常饮食图表时,呈现的问题过于简单,只提了What’s on Mrs Zhao’s list?及How often does Amy eat potatoes?讨论完就让学生独立完成图表下的六个句子,结果学生很费力,第四句There be 的一般疑问句式大多写成了肯定句式,同时学生对不可数名词,名词复数与be动词的连用也混淆不清,以至于把第五句的There is 写成了There are。对照答案时,教师反复纠正,讲解There be 的各种句式及名词单数,不可数,与复数的区别。脱离了语境,有点大而空。在认真钻研教材及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赵女士的食物清单我增加了There be 的各种句式练习,同时讨论Amy 的饮食表时,不仅有How often句型,而且有What does Amy often eat?等句型。这样问题的呈现既紧扣重点There be句型及频度副词而且问句的句式多变,较灵活,在充分讨论后,学生做题可谓水到渠成,错误少,正确率高。可见,教学时要注意方法,尊重科学,不要想当然的随意提问。
三、 问题的提出要具有前瞻性、呈现性
在学习新知识时,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呈现新的语言点。例如,在学习7A Unit 3 万圣节前夜这一文章时,要明确编者的意图,对于42页B1 部分的四幅图,我们要浓妆重彩地加以挖掘,充分讨论,如第一幅图可用What is it? How do people make it?及How are the teeth?等提问,这样学生会对南瓜灯的制作过程及牙齿的锋利有了深刻的印象。四幅图逐一讨论后,学生不仅对万圣节前夜的四项活动印象深刻而且对新的知识点,如,wear special costume ,trick or treat ,sharp teeth ,candies 能熟练掌握。充分预热后,学生再读Wendy 的这封信就容易多了。
四、 问题的呈现要具有迁移性
任何学科的学习,不仅要走进课本,更要走出课本,学以致用。英语也不例外。
例如,7A Unit 5 Going Shopping 第一课时,在讨论完生日礼物,充分练习Daniel 和 Millie 对话的基础上,可就机抛出一个问题,If your partner’s birthday is coming up, what do you want to buy for her /him? Make a new dialogue, please.这样学生就可应用所学的表示生日礼物的词汇替代划线部分,反复练习,表演,展示后,就能把所学的会话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值 五、 问题的呈现要具有层次性
在上阅读课时问题的呈现要具有层次性。一般要先整体,后细节,再拓展,跨度不宜大。例如在学习7A Unit 4 Reading时,可先抛出一个核心问题Who is healthy?让学生快速浏览找出答案。当然学生回答完后可以再提一个相反方向的问题Who is not healthy?在这一环节问题呈现不宜过多,以至多两个为宜,否则就无法突出问题的核心,无整体性可言。随后在听录音阅读完成B2,跟读判断句子正误后,可抛出更多的以Wh-问句为主,一般疑问句为辅的细节问题,同时在问题的安排上要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注意以先后顺序为主,跨度不能大,否则一个问题问开头,一个问题问结尾,学生就会摸不着头脑。
六、 问题的呈现要具有思想性、内涵性
记得99年举行片级英语优质课选拔赛时,一位同仁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出示了一组一般疑问句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小黑板上还画有鹦鹉Polly,他事前跟学生暗示到,我就是Polly,如果我点头,你们就说Yes,摇头,你们就说No,课堂气氛真是活跃,但到底学生是否理解了问题,我们不得而知,会与不会的只要看着老师的动作就能正确回答,即使真正会的同学也懒得思考了,反正看着老师的动作就得了,多省事。试想,学生的能力能得到提高吗?不仅不能提高,反倒助涨了他们的惰性。真正的教学是,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乐于观察、乐于思考、善于预测,在全神贯注的学习、实践中获得自信、培养能力。例如,教学7A Unit 5 Going Shopping Reading 第一段对话时,可先出示Amy购物的第一幅图画,让学生根据图画回答问题 How much do the new cards cost? How much do the last year’s cards cost? How much do the stickers cost? Which did Amy buy, the new cards, last year’s cards or the stickers? Why or why not?这样学生的精力就会被吸引到礼物的价格、礼物的选择上,特别是选择的原因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挑战。学生必须集中精力,才能顺利找到答案。这样,通过观察、联想、想象甚至预测,学生的思考能力大大增强,思维品质会得到极大地提升。
七、 问题的呈现要具有直观性、核心性
关键词:初中生英语文学阅读 探索性实践 阅读素养
一、初中生英语文学阅读的现状
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让学生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和英语课外读物,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在江苏省《九年制义务教育牛津英语》的最新教材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7B和8B的阅读中分别引入了英语文学作品Alice in Wonderland和Gulliver in Lilliput的选段赏读,这令人为之欣喜。在经合组织开展的PISA项目中明确指出了阅读素养是测定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引导学生阅读英语文学作品不仅是可行的,也是极其必要的,是一种无法阻挡的趋势。就目前初中英语课本中提供的这两篇文学作品来看,数量上还远远不够满足学生的阅读量。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中少量的课文,而应该是大量的“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因此以课外英语文学作品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授学生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的方法,拓宽学生的阅读思路显得迫切且必要。
探索性实践理论主张师生在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加深彼此对语言课堂生活质量的理解,笔者基于这一理论指导,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学情,尝试通过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缩减版原版小说The Gift of the Magi,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阅读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体会人物情感,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意识。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文学作品,促进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解读文本,让学生领略文学作品之美,提升课堂语言生活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二、探索性实践教学
探索性实践理论是由Dick Allwright和Kathi Bailley发起,它强调在语言课堂中,教师应首要关注语言课堂的生活质量;其次,教师应该提高语言课堂生活质量的理解;最后,教师必须关注课堂教与学这两种行为的交往性和共存性。该理论提出七项基本原则:1.把“课堂生活的质量”放在第一位;2.充分理解课堂语言生活;3.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4.教学把每个人都融合在一起;5.教学使师生共同成长;6.教学任务与实践结合起来;7.教学是一项持续的事业(Allwright 2003)。这七项原则可以概括为三方面的内容:语言教学要把理解语言课堂生活的质量放在首位;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彼此得以发展的过程;教学可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是持续发展的学习过程。总之,由探索性实践理论指导的教学过程,不仅促进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重视师生间课堂语言的对话质量,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三、探索性实践理论在The Gift of the Magi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本文选自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教学材料是在在保C文本语言质量的原则上,不删除情节,对文本进行简写而成。这一改写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故事以男女主人公在圣诞节到来之际的平安夜互赠礼物为题材,男女主人卖掉了各自最为珍贵的东西(金表和长发)来给对方购买圣诞礼物,但最终却发现由于自己的奉献而使对方的礼物变得“没有价值”。故事引领读者体味了一段悬念迭起、悲中有喜、喜中含泪的情感故事。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进男女主人公的世界,被两人的情感态度和行动深深吸引。
(一)课前任务设计
学生中不乏对英语课外阅读意愿不强的学生,英语文章中较多的生词和结构复杂的句子是他们不愿独立完成阅读任务的主要原因。笔者选择的The Gift of the Magi虽是简写版原版文学作品,但由于篇幅仍较长,阅读难度较大,因此层层递进的阶梯式阅读十分关键。教师需要设计相关任务降低阅读难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愿望,使他们在把握全文的过程中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任务一:完成表格,了解故事。
Read the story and fill in the blanks.
任务二:重新排序,理清脉络。
Rearrange the sentences.
a. Della looked at Jim and cried.
b. Jim looked about the room curiously.
c. Della held the gift out to Jim.
d. Jim held Della in his arms.
e. Della bought Jim a platinum fob chain.
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实践证明,学生在进行课前阅读时,可以对课文有全局的了解,阅读意愿不强的学生在了解作品大概的基础上也有了进一步阅读的动力,但仍存在对于细节把握无从下手的问题。可见,课前的任务设置必不可少。完成好课前任务,也为有效的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任务设计
从礼物导入课文,笔者给学生带了两份礼物,一份是关于作者欧亨利的背景知识,另一份礼物即这篇名为礼物的文学作品,导入直接、切题。文章共12段,笔者已将其分为三个部分,任务设置形式多样,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文本、运用并反思文本的阅读素养。
任务三:抓住关键,归纳大意。
Read and answer.
1. How much money did Della have?
2. What things were Della and Jim proud of?
3. How did Della get the gift for Jim?
学生通过回答以上3个问题,便在笔者的指引下找到了文章第一部分每段的大意,即Save money, Two possessions和Sell her hair。笔者用追问How long did it take Della get $1.87?和What do you know from it?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字背后的信息Della很穷。
任务四:根据动作,进行排序。
Read and rearrange.
a. Jim seemed quickly to wake.
b. Jim's eyes were fixed upon Della.
c. Jim got the gift from Della.
d. Jim asked Della question.
这篇文学作品是站在Della的角度创作的,女主人公的情感是随着Jim而变化的,因此Jim的动作变化起着关键作用。学生可从Jim的动作这一显性变化入手,去揣摩人物的心理就容易得多。
笔者以局部故事情节排序为突破口,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第二部分故事发展顺序;然后以大量后续追问为脚手架,帮助学生搭建理解的桥梁。
课堂任务以问题为主,启发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地阅读文章。Jim盯着Della看是一个很常见的动作,而笔者对于这一动作起因的追问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该动作背后的原因是Della的长发变成了短发。Della的头发是她最珍贵的东西,而Jim给她的礼物也只有长发才能相配,Jim盯着Della看表现出他的震惊。于是,他连问了Della两个看似需要回答,答案却显而易见的问题。从动作到语言更显他的强烈的情感,Jim无法相信Della剪去了心爱的长发,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眼前看到的这一切。不是因为Della剪去长发就不美,也不是因为自己不爱Della,而是因为自己用心良苦卖掉了家传的金表换来的圣诞礼物,此刻失去了用武之地。当听到Della以为自己不爱她是因为减去了头发,当听到Della说头发是因为自己而剪去,当听到Della说没有人能够数的清她对自己的爱时,Jim突然醒悟过来。笔者在此设置了一个问题,Jim此刻醒悟了,那么在最初见到Della见了短发后,Jim怎么了?连词but指引我们找到原文“But if you open that package you may see why you had made me going awhile at first”可知Jim went awhile at first。那么在这我们可以猜测一下go awhile的意思,是睡着了还是另有原因?从上下文可知,Jim是因为太惊讶而走神了。回答这些问题的难度不大,但笔者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去发现需要关注的细节,引导学生去思考动作及语言背后所隐藏的丰富作用。最终Della拿出了用自己的长发换来的表链作为礼物送给Jim,他没有打开而是放在一边,坐在椅子上笑了。实践证明,通过以上一系列教师的追问,学生已经能在此自己进行追问Jim为什么没有打开礼物盒子,为什么笑了。教学就是这样一个每个人都融入其中的和谐的学习过程。
任务五:合作表演,深层思考。
The Gift of the Magi这部文学作品细腻地描述了人物的情感变化,而理解这一情感的最好方式就是站在任务的立场上感受这些情感的变化。笔者根据文章已准备好剧本,但在剧本中做到部分留白。学生便可在理解性输入的基础上适当加入自己的理解,形成基于文本的个性化输出。
最终,Della剪去了自己心爱的头发为Jim买了可与金表相配的表链,而Jim卖掉了珍贵的金表为Della买了一套长发所需的发梳。此时,故事的焦点都聚集到这两份礼物上,笔者设计了带有批判性思维的问题Are their gifts meaningful? Why or why not?“批判性”一词源自希腊文“kritikos”,意思是辨别力、洞察力和判断力,引申为敏锐、精明的意思。从广义上讲,批判性思维就是发展和完善人们的世界观并把它高质量地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思维能力。具体一点来讲,批判性思维就是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的问题时能够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能力。(谷振诣、刘壮虎,2006)实践证明,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和课堂教学灵活地指导可以获得学生高质量的输出。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从各个角度谈了对这两份礼物的看法,大致包括3类:1. The gifts are meaningful, because they can show the love between each other. 2. They are useless. The gifts can't be used at present, but when Della's hair get very long and when Jim is rich enough to get his watch back, their gifts can be used. 3. Useless doesn't mean meaningless. Although the gifts can't be used, they show the love between Jim and Della.@项教学任务把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全方位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反映了较高的语言课堂生活的质量。
任务六:找到麦琪,柳暗花明。
这篇文学作品的题目是The Gift of the Magi,那么the Magi是谁呢?笔者通过四个问题的设置1. Who are the Magi? 2. What did the Magi do? 3. What did the writer think of the Magi? 4. What did the writer think of Jim and Della?来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一部分并深入思考Jim、Della、the gift和the Magi的关系。Jim和Della相互赠送了礼物,传递了情感。然而他们的礼物最终却失去了使用价值。可是礼物是彼此间传递情感的方式,他们用最真诚的方式表达了对对方的爱。
任务七:持续学习,实践提升。
探索性实践理论指出,教学是一项持续的事业。课堂上完成的任务对于这篇作品的学习还远远不够,因此笔者设计了如下课后作业:1. 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again, you can get more. 2. The writer wrote the story in Della's shoes. Try to write a story in Jim's shoes. 3. Here are two more recommended books by O. Henry for you to read, one is “The Cop and the Anthem”, the other is “The Last Leaf”.实践证明,通过这几项作业,学生对文本理解得更加透彻,基于文本的故事改写给了学生自我想象和发挥的空间。通过笔者的引导,学生在阅读新的两部作品时也收获颇多。
四、探索性理论在英语文学阅读课中的实践总结
本文将探索性实践理论在初中课外文W作品课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文学作品The Gift of the Magi的教学设计,在课堂设计上避免单一的问答,采用任务型、小组合作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以自主学习、课堂集中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多样的学习方式。笔者在实际授课时通过不断追问引导学生层层递进,深入思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理解的支架,增加了课堂语言生活质量。教学设计始终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独特的表演环节和主题的升华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以及大量表达思想的机会。理解和深化文本解读的同时,笔者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阅读素养,增加了课堂语言生活质量,最终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笔者希望通过此次实践,用实际课例证明文学作品阅读在初中课堂的的可行性,将探索性实践理论用于文学阅读课使得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更强、积极性更高,也让教学这一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但是就选材问题、教学地系列性问题和如何将此类教学更多地应用到初中的英语课堂中,还需要做更多的实践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傅云山.高中英语文学欣赏课教学实践研究[J].英语教师,2012,(11).
[2]谷振诣,刘壮虎.批判性思维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丁欢红,郑志恋.EP原则在高中英语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英语教学,2014,(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Allwright D.Exploratory practice: Rethinking practitioner research in language teaching[M].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3.
你们好!
我今天来这里,是来向你们送一份礼物的。你们已经走进了高三的大门,即将走进10个月的高三征程,我希望,有了这份礼物,你们可以在这10个月中学习得更好,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份礼物是两个字——规范
听到规范,你们有的人可能会嗤之以鼻,觉得这是老生常谈,或觉得规不规范能对学习有多大的影响。我想你首先有必要知道规范对一个高三学生的重要性。我们先听三个问题,第一,一道6分的语文阅读题,答案上的我全答到了,可是我为什么只得了4分?第二,一道古典概型求均值和方差的题目,我求对了,可是为什么老师扣了我两分?第三,我的英语小作文已经具备了拿满分的水平,可是为什么我总是只有12分?这三个问题,是你们或许已经碰到,或许在接下来10个月的学习中会碰到的疑惑。这三个问题有一个共同的答案,就是你不够规范。阅读题你没有规范地分点答题,老师漏看了你的答案,所以只有4分;求均值和方差前没有列分布列,只有一个光秃秃的式子,所以老师扣了两分;因为你的英语书写潦草零乱,所以即使具备了满分的水平,小作文也总只有12分。你们可能会想,规范的人也不过多得了两分,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如果每一道题,你都因为不规范而少2分,一张卷子,你会比别人少多少分?如果每一科,都比别人少两分,那么六科加起来,你就比别人少了12分?规范是每一个高三学生的必修课,只有规范,你才能保证把该拿到手的分数都拿到手,最大程度的减少改卷主观性带来的损失。
那么,衡量规范与否的标准是什么?怎么做才是符合规范的?在我看来,规范不是你们之前11年的学习生涯中总结的你认为是对的的规范标准,也不一定是习题后面的参考答案,而是高三老师的教导。作为一个高三学生,你必须要学会听老师的话,切忌搞自己的一套,对于你们来说,高考是新鲜而陌生的,但是对于每一个高三老师来说,高考是他们所熟知的,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你们自己的学习计划,如果不能以完成老师的计划为基础,那么就是一种本末倒置。高三的很多习题答案,来源是互联网,很多答案本身就并不规范,所以不能单纯地相信答案,而要听从老师的看法。还是用一个例子来说明,理科化学中有一类问题是问怎么样洗涤沉淀,谁都知道要加水洗,可是在具体表述的时候会出现百花齐放的状况。事实上,最标准的回答是:往滤纸上的沉淀物中沿玻璃棒加入蒸馏水至将沉淀浸没为止,待水流尽后再次加入蒸馏水,反复2、3次。大家都能答到这个意思,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分。
高三的规范,我认为包括了3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日常规范,就是不能迟到,上课不玩手机,按时交作业等……作为一个学生,这是最基本的规范。我知道你们之中有的人现在一定有了宏伟的高三计划,包括要完成一些课外的练习,但老师给的任务一定要首先保证,在高三,你能把老师安排的都做好了,就一定不会差。如果每天按时到校,按时完成作业都不能保证的话,再谈其他的宏伟目标,再想出类拔萃,都是天方夜谭。第二个方面是思想规范,在高三,你们可能会发现你们曾经17年的思维习惯会使你在理解、分析题目上出现偏差,这时,你们需要学习老师们思考分析问题的方式。改变旧有的思维习惯是困难的,但只有平时学习就学会了正确规范的思考分析问题,在高压力的考试中你们才能避免钻牛角尖。第三是答题的规范,最终你们这10个月的努力都要在一张答卷上来呈现,所以你们必须得学会规范地答题,规范的答题才能使你所得的分数不会因为改卷的严宽改变而改变。
现在你们可能觉得,我说得规范其实很容易做到,并没有什么了不起。那么你们是否想过,按时交1、2天的作业很容易,按时交1、2周的作业也不难,那么1、2个月呢?高三的10个月呢?现在你早上起床不迟到或许不难,因为是夏天,那么冬天呢?真正困难的不是规范的学习,而是是否能做到从一而终。我们知道,打井取水的人,打10米没有水,那么可能多往下挖一点就可以挖出水,但是如果打10米没有水,换个地方再打井,那么可能打了无数个十米,仍然得不到水。高三的学习也是如此,你如果坚持两个星期,又休息两个星期,那么相当于4个星期都浪费了。高三时,你们可能会按照规范做了很长的时间,却没有看到成果,但只要你不放弃,就一定会迎来开花结果的一天。我曾经按数学老师说的坚持做错题本,坚持了2个月,数学还是只有80多分,按化学老师说的每天做40分钟化学,按物理老师说的每天在a4纸上写两道物理大题,可3个月过去了,我的物理化学仍只有70多分。我当时真的觉得很绝望,也很怀疑这样付出是不是会有成果,结果在第二次月考的时候,我的数学考了111,在广一模的时候,我的物理化学都上了90。这个分数并不算很高,但是对我自己而言,是一种成功。坚持下去,要靠内因,也要靠外因。内因是自己的意志力,咬牙坚持,告诉自己,如果我现在放弃,那么我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外因是同伴的监督,我曾决定每天睡觉前要默50个单词,并且把这一决定告诉宿舍的同学请她们监督,结果我每天晚上一回宿舍都会听到5次:陈偲,你背单词了吗?
你们要做的,是把规范变成自己的习惯,变成一种条件反射,只有这样,才会从痛苦变为愉快的享受,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一边保证规范的学习,一边保证高三的效率。在去年8月末的时候,我的英语老师敲了我的后脑勺一下,对我说:你的字怎么那么丑,要练字。我下定决心改掉写了十多年的字体。我没有练字帖,因为我觉得练字帖时很认真,但一考试时间不够肯定会恢复原样,我选择了每天抄笔记写作业时都写得工工整整。第一个星期无疑是痛苦的,缓慢的写字速度使我不得不挤出时间去补课上没抄完的笔记,每天都会把手上的茧子写破,晚上再结茧,第二天再写破,但第二个星期,我工整地写英语就已经快了很多,第三个星期我就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字,当这成为新的习惯了之后,就再不会是我的负担。去年刚进高三的时候老师给了我们一句话,让习惯符合规范,让规范成为习惯。真正重要的是,让规范变成你们的习惯。
最后,给你们一个小忠告,如果下定决心要改变,那么要趁早。刚刚告诉过你们我改变字体的事,后来我们班的同学看到了我因为书写工整在英语作文上得到的高分,纷纷决定要练书写,但那已经是今年2月末3月初,整个高三中最辛苦的时候,他们想要做到和我一样的改变,客观条件已经不容许了。早一点让规范成为你们的习惯,就是早一点接近成功。
成功靠细节,如果你们能做到规范,那么你们就能够保证让细节过关。心动不如行动,如果你已经心动,那么就快点拿出行动吧。
“适合用来传递生命教育的图画书可以让大人不需要以说教的方式来教导孩子,甚至大人自己在阅读时,也可以体会到感动与启发。”――黄毓《图画书的生命花园》
很多孩子到了一定阶段(4~5岁左右)都会问到父母师长关于生死的问题,父母如果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的话,不妨和孩子一起翻开关于生命教育的各种图画书。这些生命教育的图画书的创作者创作伊始对孩子这特定读者的理解能力、阅读经验的考量,使得这些图画书文字简单明晓、不超越孩子的生活经验、故事和缓动人,不仅是孩子,伴读的我们也能感受纸面之上蕴藉的情感力量。
《獾的礼物》:离开,不妨碍思念
獾已经老到自己知道快要死了。这天晚上,他对月亮说了声晚安,吃完晚饭,他写了一封信,然后就坐在摇椅上睡着了。他梦见自己在跑,前面是一条长长的隧道。他愈跑愈快,最后觉得自己的脚离开了地面,自由了,好像已经脱离了自己的身体……
下雪了,雪盖住了大地,但盖不住大家的悲伤。大家聊起了獾还活着的日子,那些美好的回忆是獾留给朋友们的礼物。最后的雪融化了,也融化了朋友们的悲伤……
怎么接受死亡?怎么度过亲人朋友离去后的“严寒”?这本绘本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会慢慢淡然,但永不消失。
《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爱与被爱才是全部
只是活着,哪怕被爱,生命大概也没有特别强烈和明显的意义。关于这一点,活了一百万次的这只猫最有感触。最后一次生命的历程里,他爱上了一只白猫,和她平凡快乐地度过了一生,哪怕刻骨地伤心,这一次他也特别满足,并且不愿再醒来,只愿在爱的人身边死去。爱与被爱,这才是生命的深度吧!
《爷爷有没有穿西装》: 容易纠结的反而是成熟的我们
集中了对生命懵懂无知的孩子关于死亡的全部可爱稚气的疑问,是布鲁诺和所有的孩子对死亡乃至生命的步步深入的探究:“灵魂就是爷爷身上那些令我喜欢的东西吗?”“如果爷爷现在生活得很幸福,那么我是不是也要变得开心一点呢?”……看似童稚的思考恰恰最能触及最本真的那些东西。
《麦先生的旅行》:弥合痛苦的方式
麦先生在儿子去世后带上儿子的小熊周游世界,意图遗忘悲伤,却还是被无边的忧伤包裹着,直到他邂逅那个同样不幸却又更加脆弱的流浪儿。当一颗破碎的心真诚地去抚慰另一颗破碎的心时,两颗心的伤口便都因爱而慢慢弥合了。
《小鲁的池塘》:弥合痛苦的另一种方式
死亡本身就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带走的都是我们至爱的人。小女孩从愤懑到难过,到想念,到找寻到纪念小鲁的最好方式,情感的渐变藉由温暖的画面抒放了出来,最终会释然,但永不忘记。
《爷爷变成了幽灵》:通常都没有时间说声“再见”
“如果一个人在世的时候忘了做一件事,他就会变成幽灵。”所以变成幽灵的爷爷回来和男孩一起找寻他到底忘记了什么事情,那些温暖的回忆一点点被挖出来,最不舍的是到底是什么呢?只是我们之间忘了说声“再见”。
《外公》:被逝去洗得发亮的平凡时刻
不连贯的对白,无关联的片段,一直到最后一页外公那把沙发椅空荡荡地出现,我们才明白,原来那些“不连贯”、“无关联”其实都是小女孩保存的与外公之间最闪亮的回忆。那个普通平凡甚至有点无趣的外公虽然不在了,但在幼小的孩子心里,外公始终都不曾走远。
《祝你生日快乐》:生命的脆弱和美丽
病痛和死亡都是可以变成美丽人生的一种体验,也可以让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关键是怎么去面对。生命有长度,也有深度,一个人真正拥有的生命应该是长度和深度的乘积。小丁子邂逅生重病的小姐姐,他给小姐姐带去的是友情的温暖,小姐姐给予他的是生命的力量。
《当天使飞过人间》:留下的是希望
如黑白胶片一样的无字故事,长着一对翅膀的小狗如同天使降临人间,给老夫妇俩带去了很多快乐。长大之后,它被世俗的绳子缚住了翅膀,最后因为救伙伴,自己被碾于车轮下面。故事最后一只又一只长着小翅膀的更小的小狗狗的出现,终于稀释掉了一些我们的绝望。
《一片叶子落下来》:关于生命,叶子的答案
我从哪里来?我会去哪里?为什么要活着?死是怎么回事?一片叶子回答孩子所有关于生命的疑问,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的事物,在于给别人带来快乐;死亡并不是代表一切毁灭,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配上表现四季变化的照片和绘画,更营造出温暖的意境。
《长大做个好爷爷》:死亡也充满了温暖
“生命就像一件珍贵的礼物,千万不要浪费哟!”爷爷直到最后一刻,都保存着对生命最隆重的敬畏。长大之后的小熊一定能延续爷爷的坚持,也一定会是一个很棒的爷爷!
礼物
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子放在母亲的身边。
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鼾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又瘦了许多。
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地退出了房门。
天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朦朦胧胧的月色里,小星星还在不停的眨着眼,借着月光,女儿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走去。那是一所新校舍。是一幢很高很高的大楼。尽管路途远,但那是女儿心中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
没入学那会儿,女儿常常做梦。梦见高耸的大搂和大楼里辉煌的一切。接到通知书的那天,女儿高兴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欣喜地流了泪。可是,入学要交纳1万元建校费,1万元呀,到哪去弄呢?
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
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看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
母亲病倒了。夜里不断剧烈地咳嗽。失去光泽的面孔,常常现出疲惫不堪的样子。在女儿的眼里,母亲好久没有睡上一个完整的觉了。母亲不很老,却有了白发。女儿流泪了,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加倍回报母亲的爱。
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要知道,这件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辛勤勾勒了近一个月才换来的。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踯躅过多次。儿特别欣赏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化身。
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她刚想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致的盒,走到女儿身边,“慧慧,你怎么学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艺儿,袒胸露背的,连件衣服都没有穿,多寒碜人哪。”“妈,这是一座母女雕像,是送给您的……”“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呀!”母亲把工艺礼品盒往女儿怀里一推,“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不,我不退。”“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母亲说完,扎上围裙进了厨房。女儿愣愣地站着没动,随着一声很清脆的响声,工艺品盒重重地滑落在地。望看支离破碎的母女雕像,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落下来。
1、概括选文大意。(3分)
2、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6分)
(1)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焦灼”表现了女儿怎样的心情?
(2)终于一天,母亲颤抖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的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l万元人民币。“小山似的”这个词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说说你的理解。
3、填空。(4分)
文中两次写到女儿流泪第一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流泪。第二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流泪。
4、文章结尾写饱含着女儿爱与深情的“雕像”破碎了,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本文记叙了女儿送给母亲一座“雕像”的故事
2、(1)表现女儿既盼望上学,又担心家里生活困难凑不够学费的那种复杂、矛盾的心情。
(2)a.1万元来之不易b.凝聚着母亲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