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范文第1篇

是一次听课给了我灵感。

那天我听的是《石壕吏》。授课教师一改从头至尾分析诗歌的传统模式,却以最后两句诗――“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作为出发点。为什么“独与老翁别”?老翁家没有其他人了吗?他们哪儿去了?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三男全被征兵,三男已死二,老妇被逼自请服役,寡媳衣不蔽体,幼孙嗷嗷待哺……如果老翁没有“逾墙走”的话,肯定也会被抓去服役了。整堂课的分析、欣赏环环相扣,井然有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后,我也尝试用这种倒着看的眼光来欣赏文学作品。

其一:《挖荠菜》

《挖荠菜》的最后一段是一个议论段,记叙文文末的议论段一般起点明文章主旨、归纳文章内容的作用。于是,我先让学生朗读它,然后标记“让妈妈多讲讲‘馋丫头’时的故事给你们听吧”,再提问:文中讲了吗?讲了。在这句话前标上序号“1”。“想想你们妈妈当年挖荠菜的情景”,文中描述到了吗?描述了。标记这句话,写上序号“2”。“你们就会珍爱荠菜”,孩子们喜爱荠菜吗?不喜爱。标记这句话,写上序号“3”。你们就会“珍爱生活”,“你们就会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得到幸福”。这是 作者的深切期望,标记好,写上序号“4”。接着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与1、2、3句话相关的段落,通过分析明白4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其二:《社戏》

《社戏》的最后一段是:“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我以此为出发点,提问:“我”那夜吃的是什么“好豆”?罗汉豆(蚕豆)而已。为什么说是“好豆”?那夜看的是什么戏,我为什么称之为“好戏”?学生通过对前面课文内容的了解慢慢明白:豆并不见得好吃,只是偷豆吃有趣,既充满童趣又可见农家少年的淳朴;戏根本不好看,然而少年伙伴(尤其是双喜)对“我”的关心、爱护可贵,对“我”的友谊纯真。

其三:《一面》

《一面》的最后五段是议论段,我先让学生朗读,然后分析:这“一面”对“我”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从“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面给了“我”鼓舞,给了“我”勇气,使“我”更坚强。那么,这一面何以具有如此的威力呢?阅读前面的部分即可找出原因:“我”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工人,平日里常受人轻视与欺辱,那天却意外地见到自己心中万分敬仰与信任的鲁迅先生,并得到了他的帮助,受到了他的馈赠。这怎不叫人激动与难忘?怎不让人备受鼓舞?

其四:《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范文第2篇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二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因此师生之间是平等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新课标提倡“主体相长”的教学思想,倡导师生形成双向、平等、理解的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一改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师生地位思想,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解除学生身上的诸多压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与尽情释放。只有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促使师生之间完成高效沟通,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原来的“教师提问学生”转变为“学生提问老师”,学生在发问前一定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样不但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探索知识、获取知识,同时也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认识到自身的主体性。

二、灵活采用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以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索发现。朗读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自读、齐读、轮读,先把课文内容读准读熟,并借朗读比赛来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增进了学生在集体协作中的情感,相互帮助,积极参与。如教学《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课,教师如果只停留在课本的层面,学生自己也很难产生独到、深刻的认识。如果教师能够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课题作业,如“谈谈你所在城市的饮食文化”及“谈谈当地的风土人情”等,让学生在掌握了课堂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去探索华夏文化的魅力。学生经过课堂上学习只是“略知一二”,很难形成自己的见解,但把课堂的知识带到课外,并继续进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对已学知识有了深刻的印象,随之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优化教学手段,坚持因材施教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依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把传统教学与媒体化教学结合起来,坚持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学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在沿用传统教学中优秀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应合理选择高科技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其强大的辅助功能。

首先,重视采用各种模型、挂图、视频以及标本等教具进行辅助教学。这些教具的合理运用,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强的趣味性,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教材知识。比如为学生们展示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三峡大坝等图片及音像资料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都能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

其次,充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变化,也为语文教学的改革带来了一次机遇。通过电脑网络、录音、投影等手段,可以为学生直观地展现一些只能靠抽象想象才能理解的内容,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得到更加深刻的体验。以《苏州园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制作CAI课件,为学生展示退思园、拙政园以及其它园林的画面。在学生认真观看盆景假山、楼台亭阁、小桥流水等优美画面,研究这些园林的装饰以及结构特点的同时,教师要从旁进行相关讲解。观看视频及图片能够强化学生的感受,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透彻理解苏州园林建筑设置的精巧,以及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因此,创造各种条件,合理运用科技教学手段,依据学科特点不断拓展教学思路,持续完善和改进教学手段,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就成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四、改进和完善评价机制,增强学生信心

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改进和完善评价机制,改变传统以考试成绩评论学生的单一评价机制。因此,我们要以新课程要求为标准,改进和完善评价机制。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出现良好行为时,教师如果能够及时给予积极地评价和认可,便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心情愉悦,并能促使学生继续同类行为且积极地向更高的层次努力。在教学中,老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并及时发现每一个哪怕是很小的成功,然后进行个人的或集体的激励,尤其是对于后进生,要更多地给予其表现的机会,就算答案不够理想,老师也不要放弃,继续用心引导学生,并及时鼓励表扬。来自教师激励语言不仅仅会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更能增强师生情感的交流,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范文第3篇

一、趣昧教学,提升学生学习专注度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而这不光是学生学习心态的问题,也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说教学态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对教学的节奏,教学的风格有着毋庸置疑的影响力,通常是什么样的教师,决定了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需要教师在教学策略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一般而言,提高趣味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的专注度,是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一个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从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情况看,运用趣味教学吸引学生,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有效进行,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模式。在不同的教师那里,趣味教学得到了不同的表现,也产生了不同的效果。笔者认为,趣味教学只是概念上的指导,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一般而言,通过导入课外资料,或者进行背景链接,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主要形式。如在《人琴俱亡》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作为导入: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把这个著名的故事作为背景链接,一方面让学生从故事中体会“知音”的含义,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故事性来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同时,这个故事本身也和课文有共同之处,可以起到很好的过度作用。

二、直观教学,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课堂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点传递给学生,学生则把学习的情况反馈给教师。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从新闻传播学的原理上看,传递的环节越多,传播的速度越慢,信息发生改变的可能性越大,也就是说“是”在经过各种环节的传播之后,可能就变成“好像是”,甚至“不是”了。这足以说明信息传递过程对信息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减少信息传播的环节,采用直观的,单刀直入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直接接触教学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反应。比如说在《黔之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开始,就开门见山地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做‘黔驴技穷’吗?”让学生直接从这个成语来理解文章的基本内涵。当学生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总结出成语的基本意思:比喻有限的一点技能也已经用完了。讽刺一些虚有其表,外强中干,无德无才的人。

当学生理解这个成语的基本意思后,教师再以“那同学们知道‘黔驴技穷’这个成语的出处吗?”为进一步导入,让学生之间阅读文本,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直接有效的两个单刀直入的问题,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学习的目的,进一步减少信息传递的环节,快速简洁,也十分有效。

三、探究教学,加强学生记忆深度

课堂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理解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够在完成课堂学习后,对知识有较为深刻的印象,或者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这也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当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考试和测验的分数了,没有较深刻的印象,学生很难在考试测验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也就很难取得较好的成绩。而要想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印象深刻,就需要让学生针对该问题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记忆,在探索中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如在《展示华夏文化魅力》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在课本层面,要求学生进行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华夏文化,那很难让学生有深刻的记忆,学生也很难有较为独到,或者深刻的认识。假如教师能够通过给学生布置一些课题作业,如“谈谈你身边的饮食文化”、“说说你所知道的服饰文化”等,学生在课堂探讨中,会觉得“略知一二”,但是却“不可言状”,这就会促使学生把课堂的知识,带动课外,并不断地进行探究,在这过程中学生就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也会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教学效果,无疑是每个教师都想得到的。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范文第4篇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经典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经典的传承。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文明家园。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名族精神,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美德,是民族经典文化的结晶,是建设文明社会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经典诵读是让我们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环节。经典是指传统的,对后人影响深远的文化珍品,精美的词句,警示的格言,都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十分珍贵的作品。诵读是指对经典作品的阅读、朗诵,并对一些人民耳熟能详的作品有一定地了解。当我了解了这些以后,便可以开始诵读了。

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经典”虽然看上”年纪一大把”,其实”火力旺盛”的很。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也”,从《唐诗三百首》到《论语》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的岔道,我们有时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它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它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而且对于我们少年来说读诵经典,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读诵经典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我们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更能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在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拿出书本准备做作业。可是又想:不是还有明天吗?留着明天做吧,今晚看一下电视。当我打开电视看得津津有味时,脑子里忽然想起了《中华经典诵读》中的“《今日歌》”:今日的事要今日做,不能拖到明天,因为明天还有明天的事。于是,我关掉电视,回房间做作业去了,从读诗中我感受到时间的宝贵。

从读诗中,我体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选自《农夫》);(选自《稻田》);

“经典”虽然看上去年纪一大把,其实火力旺盛得很。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和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盛开。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进校门,便听见朗朗的读书声,读书声那么清脆,那么洪亮,回荡在整个校园里……这,便是我们每天二十分钟的诵读时间。我们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每天的二十分钟,让我们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脉中流淌,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学生人格的脊梁。

对于这宝贵的二十分钟诵读时间,同学们十分喜欢。有的时候同学们也会感到经典文章难懂,但是老师会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讲解,还会加入生动的事例。学校还组织了读背小组、帮扶小组,形式多种多样,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竞争;在快乐中诵读,在诵读中体味快乐。

走过岁月的长河,往事悠悠,仿佛就在昨天。我们品唐诗宋词,我们诵优美的诗歌,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知识要靠积累,没有记忆就没有积累,记忆力训练是智能开发的重要手段。只有让同学们通过读、诵、背,去拓宽视野、积累知识、才能提高语文能力,养成读书习惯。我们学校根据大家的年龄特点,给每个年级提出了诵读篇目建议,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成长!

在我们学校,在每一节课前诵读经典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而老师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增添了孩子们的书墨之香。经典的诵读,还推动了我们才艺的全面发展。经典诵读,也为弘扬名族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范文第5篇

如今,旅游经济开始进入区域竞争时代,多边区域合作成为旅游发展的潮流。近年来,国内不少区域已经认识到,只有大整合才能营造大市场,因此,纷纷将整合营销的概念引入到旅游业发展中来,一改分散作战的传统,在整合营销策略的引导下实现了多赢。

一、区域旅游整合营销是中原城市群开发区域旅游市场的主要途径

区域旅游是一种以区域作为相对独立的单位来接待旅游者、组织安排旅游活动的经营服务方式,是特定空间存在的旅游活动及其经济关系的总和。区域旅游整合营销是开发区域旅游资源、拓展区际旅游市场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区域旅游业知名度、扩大美誉度、有效拓展旅游市场、不断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原城市群是由九个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城市组成的区域综合体,它以大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等八个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了紧密联系圈。中原城市群战略的实施推进了旅游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快了区域旅游市场的发展进程。但是,与国内旅游发达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经济圈、泛珠三角地区等相比,中原城市群还存在着区域品牌不明、区域协调营销不利、整合营销力度不够等问题,旅游资源还没有充分整合,整合营销的优势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中原城市群旅游业应本着“着眼大区域、营造大环境、发展大旅游、树立新形象”的整合营销方针,以整合区域内所有资源为手段,重组区域旅游业的管理模式和市场运作行为,打破地区壁垒,谋求共同发展,对内重在整合,对外强调一体化、一致化营销,通过综合协调各种传播方式建立一体化营销体系,使区域旅游业保持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实现区域内旅游业整体利益和协调发展。

二、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整合营销的思路

(一)整合中原城市群区域内部营销资源系统

1、增强品牌意识,准确定位区域旅游品牌

品牌是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特色是旅游品牌的生命。中原城市群旅游资源丰富,一些旅游产品在国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一直很低。而且区域发展相当不平衡,入境旅游者大部分只是到郑、汴、洛三地,其它旅游城市年接待量很少。

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准确进行区域旅游品牌定位,是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整合营销的前提。中原城市群的国内市场主要分布在省内、国内与中原城市群接界的省市以及有交通干线相连或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对中原城市群有一定的理解。因此,针对国内市场可定位为:中华民族之根,华夏文化的源头;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陈氏太极少林武术,尽在中原;展青山碧水风光,体验中原风土人情。国际市场对旅游地的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针对国际市场可定位为:中国历史文化最悠久的地区之一,中国武术之乡;黄河从这里流过,青山绿水风光与历史文化的交融。为此,中原城市群应重点打出三个品牌,即以黄帝故里、河图洛书、姓氏发源地为依托的根文化品牌;以白马寺、龙门、少林寺、相国寺为依托的佛文化品牌;以宋都、宋陵为依托的宋文化品牌。同时,还要以黄河漂流、白云山等为依托,打出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品牌。

2、确立形象意识,科学设计区域旅游形象

在当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形象塑造已成为旅游目的地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关键。整合营销要求将营销传播的力量集中传达区域统一的旅游形象。中原城市群古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应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强化历史文化旅游主题形象。“根”是中原城市群与其他地方相比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也只有“根”才能把中原城市群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体优势集束起来,形成合力。由此可确立中原城市群的旅游主题形象:“华夏文化之源、中华民族之根”。

但是,由于中原城市群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已趋于成熟,其对于扩大中原城市群旅游市场规模的贡献度也将趋弱,而且在崇尚旅游个性、回归自然的时代,以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为主的单一旅游产品结构具有较强的局限性,所以,应培育自然生态旅游的补充形象。郑州的嵩山、洛阳的龙门山、焦作的云台山和王屋山都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加之近年陆续开辟、推出的石人山、白云山、小浪底风景名胜区等名山秀水,可打出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品牌,逐步形成观光、休闲、度假、专项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丰富中原城市群的旅游形象,增加其吸引力。

(二)整合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信息传播系统

1、强化统一观念,整合传播信息

用鲜明、独特的图形符号显示自己的特色,用精练、形象、明快、易记的文字概括自己的特色,是中原城市群旅游形象设计的基础性工作。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形象的传播信息应以地方文化和地理环境为背景,以景观资源为基础,形成个性鲜明的宣传口号。依据主题形象可设计主打宣传口号:“五千年大河文化、八百里锦绣中原”,系列宣传口号:“人文中州、山水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游中原者知中华”,“九州之中、华夏之源”,“文明摇篮、魅力中原”。设计体现中原城市群旅游形象的统一的视觉符号,包括中原城市群旅游徽标、标准字体、象征人物、市花、象征性吉祥物、纪念品、户外广告、交通工具、公众视觉形象和旅游企业视觉形象。同时,要及时商标注册,保护旅游品牌无形资产。

2、拓展传播渠道,整合传播媒介

营销需要借助相应的媒体与渠道向消费者传达信息。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整合营销应大力强化本省主流媒体,如河南以及中原城市群各市电视台、电台、报纸等等,这是旅游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例如,借助《河南日报》编发头版新闻、局长专访、市(县)长旅游访谈或深度报道文章,宣传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形象;利用《大河报》、《东方今报》等报纸开办旅游专版,介绍旅游信息;借助河南电视台新闻部采访、播发新闻,配合专题部组织旅游方面的“焦点透视”,协助双休部组织“双休日跟我走”、“休闲策划”等旅游专题节目。针对本地自驾游增多的趋势,也可选择各市交通广播电台进行宣传。同时,有效利用中央权威媒体,播出中原城市群旅游整体宣传广告,联合开办中原城市群旅游宣传专题。邀请中央各大新闻媒体赴中原城市群采访,拍摄播出旅游专题节目。

邀请专家创作设计介绍中原城市群的旅游宣传品,包括多媒体光盘、VCD、录像带、旅游手册、图片、多媒体解说系统、导游图、门票、宣传折叶、包装袋、信笺、名片等。设计发行或赠送中原城市群旅游画册、明信片、邮票、挂历、台历及旅游纪念品;出版有关中原城市群的书籍、史料和小说;创作推广具有中原城市群地方特色的器乐曲和声乐曲;拍摄以中原城市群为背景的电影和电视剧;派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团体到外地进行演出交流活动等。

3、注重传播策略,整合传播方法

中原城市群可利用形象广告传播策略,通过广告技巧,对中原城市群独特的古都文化和黄河文化形象进行概括和加工,提炼出一个精制但是足以体现中原城市群特色的形象广告;利用公共关系传播策略,协调旅游地与公众关系,使旅游地达到所希望的形象状态和标准;利用数字化传播策略,完善提升中原城市群旅游资讯网功能,努力从设计的数字化、标准的数字化和实施的数字化三方面营造自己的数字化旅游形象;利用空间传播策略,发挥城市边界出入口、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园林对区域旅游形象的展示作用;利用旅游节事传播策略,加速品牌传播,带动区域旅游发展。

(三)整合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管理系统

1、加强区域管理,完善品牌管理体系

行政区划是制约旅游整合营销的主要原因。中原城市群区域内要打破地区分割、分管的局面,加强各市的联系,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统筹模式、整体的营销传播战略体系和信息平台相结合的联动机制。设立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品牌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品牌的管理事宜,包括品牌的调查、设计、推广、评价和预测,组织实施区域旅游品牌战略,针对游客、市场对品牌产品、服务的改进要求,完善和修订品牌的整合营销传播过程。该机构可以由政府牵头,各个旅游企业的负责人参加,制定详细的建设和管理细则,明确各自的职责,形成具有旅游地品牌建设凝聚力的管理机制。

成立区域旅游行业组织,履行区域形象宣传、旅游信息咨询、行业协调、自律、企业资质认证与等级评定、对外交流与合作、从业人员培训、服务技能比赛,以至受理游客投诉等职能。完整、统一的价格系统是旅游品牌内涵的重要支撑,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主导作用,对景区、旅行社、旅行商等影响价格因素的主体进行整合,避免出现价格战等造成价格体系混乱而影响区域整体品牌形象,针对旅行社、旅行商、大客户、团体、淡季优惠等的价格和返利要统一。营销机构要严格按照品牌整体形象的要求以统一的品牌形象出现,避免景区各自为战。

2、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旅游环境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范文第6篇

1978年4月,刚从云南腾冲退役回家没多久的纸坊乡纸南村人李建安,被纸坊公社招收为合同制工人,分配到公社文化站当文物干事。由于工作需要,该同志曾被派往洛阳学习过《文物法》,对文物工作有一定经验。同年10月,随洛阳地区文物处参与到纸坊中山寨村大墓群考古发掘。1979年春天的一天早晨,李建安在集市买菜时偶尔从纸坊乡纸北村一位60多岁的老汉那里,得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村里苹果地发现了不少红陶片。吃过早饭后,他便准备好工具,迅速赶往知情人描述的现场――纸北大队阎村东地距黄涧河西岸60多米处一竹园附近。到达现场后,他从一个没挖好的苹果树坑中捡出一部分红陶片,经过20多分钟的拼凑,一个很不完整的尖底陶缸显现出来。这时,在中山寨考古大墓群时所学的一些知识得到应用,他初步把此物确定为二次瓮棺葬红陶尖底瓶。后来,发掘成果进一步扩大,他一个人在原苹果树坑的东西向拓展挖开了一个长560cm、宽80cm、深85cm的土坑。经过一天半时间的精心挖掘,共挖出红、青两种颜色大小直径、高低不等的陶缸13个,其中只有第12个陶缸上有鹳鱼石斧的图案,其余的均无任何图案。由于在挖掘中不小心将有图案的那个陶缸的缸口处,撞有13公分长呈三角形的口子(当时不在意,被撞掉的那块陶片至今没有找到)。当挖出第13个陶缸时他实在太累了,不得不停工回家休息。就这样他分三次把这13个陶缸,运到自家的院落里,这便成了是13个陶缸出土后的第一个落脚点。休息几天后的他开始对这13个陶缸进行清理,在清理中发现陶缸里装的是土和人骨头,当家人知道后,以放在家中晦气为由,极力反对他把这些陶缸放在家中,要求他马上送走。无奈之下他用架子车把这13个陶缸运到纸坊公社东院(韩家祠堂主房下东第一间平房内)他的办公室,这是13个陶缸的第二个落脚点。由于我当年也在纸坊公社上班,他与我的房间只有一墙之隔。当我闻讯后看到其中一个陶缸上有鸟、鱼、石斧图案时,当时问他说:“你弄这些玩艺这么下功夫干啥哩,能值几个钱?”他结巴(此人结舌)地说:“这里的东―东西可是国家的宝贝。不是值几―几―几个啊钱的问题!”当时情况是人们普便没有文物保护意识,根本没有意识到它的珍贵性。后因人事调整,他和13个陶缸也随之搬往公社大院的另一间办公室内,这是13个陶缸的第三个落脚点。

在此期间,他曾多次与原临汝县文化馆联系,请求早日把这些文物妥善安置。由于当时临汝县考古工作比较滞后,工作人员对陶器的有关知识了解甚少,再加上重视程度不够,对他的请求总是拖了又拖。时隔两年多后,即1981年春的一天,李建安的请求终于有了结果,他兴高采烈地用自己的自行车拖着架子车,沿着洛界公路,经过一个半小时行程到达原临汝县文化馆。时任文化馆馆长的张久益同志亲切接待了他,并对他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赠送其5双线手套,以资鼓励,这是13个陶缸的第四个落脚点。至于这13个陶缸后来到底有几个落脚点,我不得而知。

时至1998年1月8日,我和同事一起到北京出公差,我们三人在闲暇之余到历史博物馆参观,步入历史博物馆没多久,离我大约20多米处的那个带图案的陶缸进入我的视线。当时我和同去参观的同事开玩笑说:“前边那个陶缸是1978年在原临汝县纸坊公社纸北大队阎村出土的,不信你去看看。”同事还半信半疑地说:“真的假的?”当他跑到展柜前一看傻了眼,确实如我所说。我骄傲地告诉同事说:“为什么我了解这个陶缸呢?因为它出土后在我宿舍门前放置半个多月的时间。”参观过后,我才感觉到此陶缸的非凡价值。

后来,为更进一步了解“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有关情况,我多方查找资料。“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用夹砂红陶土盘拉成型,彩绘烧成,总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敞口、圆唇、深腹、平底,口沿下有6个对称的鼻钮。腹部一侧有一副高37厘米的、宽44厘米的“鹳鱼石斧”彩陶饰图。经专家用碳十四测定,它是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时期的产物,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在鹳鱼石斧图被发现的30余年时间里,专家、学者关注有加,诸如“中国最早的彩陶画”、“中国最早的国画”、“中国画的开山鼻祖”等一个个显耀的光环,皆叠加于一身。它呈现着华夏文化的光辉,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国务院2003年7月确定的64件不可出国展览的文物之一,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国内外专家还在不断地探讨深入研究。从民族艺术而言,它证明了我国先民很早就成功掌握了点、线、面的艺术表现方法和绘画法则,整个器皿和构图展示出一种较强的民族时代精神与艺术魅力。从科学角度而言,先民很早就能够利用黏土,经水湿润,塑成一形状,彩绘加工,干燥烧成,整个工艺流程掌握得既熟练又恰到好处,展示了先民开发大自然利用化学变化创造发明的科技水平。《国宝大观》一书中认为“鹳鱼石斧”彩陶缸,堪与印第安人的图腾柱相媲美。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范文第7篇

关键词:雕塑设计;黄河风情线;地域性文化;城市文化

当下的中国地域文化格局中,甘肃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确有归属类别不明确的困惑,尽管少数民族人数所占比重不大,导致文化类型归宿地不明确,但这恰恰说明甘肃非物质文化多元一体的地域特征。明清时期,随着中央政权对西部统治的最终确定,中国汉文化圈趋于定型,那么甘肃文化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也更多地表现出汉文化的趋同性。

兰州地处黄河上游,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百里黄河风情线的建设实施,和以《黄河母亲》为代表的优秀城市雕塑均享誉海内外,早已成为兰州城市名片之一。为了进一步整合兰州文化主题,将代表兰州主题文化的“黄河精神”通过文化的形式为城市景观轴线注入灵魂,提升黄河风情线文化品质,从而突出兰州作为“黄河明珠”的地域特色与传统文化特色,营造富有特色和内涵的城市标志性景观,并以雕塑艺术的形式“为黄河立传、为黄土传神”,使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成为全国独具特色、风采的文化长廊,使兰州市的建设在总体上立于先进城市之列,必须进行城市雕塑体系建设的规划与实施。

一、城市雕塑设计需要文化定位

雕塑属于人文景观,而文化性又是人文景观的本质,一座城市的文化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独具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城市精神和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文化的载体来看,城市文化体系构成有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商业文化、人文景观文化等。此外城市雕塑是体现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承载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民族风情和时代追求,是城市重要的文化景观设施。“物乎重于气”,雕塑艺术的文化气韵,对于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弘扬城市文化传统、提升市民总体素质等尤为重要。

1.地域性文化定位

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大都遗存有大量精美的雕塑,这不但是一个城市吸引世界各地游人和文化艺术爱好者的宝贵精神和物质财富,也是恒久展示一个城市地域特色和魅力的文化品牌。

诚如梁思成先生所言:“艺术之始,雕塑为先”。雕塑小品则是景观设计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所以在进行城市雕塑设计时,应着重考虑城市中地域性文化的影响,以期形成独具风貌的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雕塑环境,避免各个城市大同小异。而特定的雕塑总是位于一定的地域,在此地域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地域性文化,这是一个大文化,以甘肃兰州黄河风情线雕塑为例,在它的地域文化层次上,包括兰州的地域文化、甘肃省地处的汉文化以及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等等,这些文化为该地域的人们所共有。

2.雕塑特定环境文化定位

城市雕塑必然有一个放置的地点,或为道路旁、或为草坪中、或为广场上等,绝大部分是公共空间,所以它不是为某一特定阶层准备的沙龙文化,而是街头的大众文化。因此从景观营造的角度看,雕塑设计必须和周边小环境保持协调统一。另外从文化继承的角度看,雕塑设计又必须继承以往文化的风格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应有所创新。那么如何让雕塑融入现有的地域环境之中,是雕塑创造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雕塑特定环境文化与城市雕塑建设是直接相关的。如兰州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矗立着一尊“黄河母亲”雕塑,是目前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亮的一尊,整个雕塑构图洗练,寓意深刻,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和特定环境文化,也体现了我们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

二、黄河风情线雕塑长廊规划

1.地域性文化定位下规划目标

兰州作为著名的山水城市,也是“与黄河最亲近”的城市。黄河又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象征,她的广褒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所以兰州的城市文化发展,必然基于黄河文化的背景。而规划雕塑长廊,则将雕塑等物质景观作为载体,以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历史文化为大背景,以西北黄土地和自强不息的“甘肃精神”“兰州精神”为基础和根基,以黄河文化内涵为“主线”,以甘肃各地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丝绸之路文化为两条“辅线”,系统地归纳出黄河主题雕塑长廊的文化主题与内涵,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将黄河风情线上各种景观要素进行优化整理、补充提升,规划设计一条以雕塑景观为重点,通过雕塑将黄河文明浓缩为集锦,以绿地景观为依托的“景观长廊”“文化长廊”和“生态长廊”,令黄河更可读、可游、可驻、可亲。使之成为全国最具规模和精品化品牌效应的黄河文化主题景区,成为各地游客尤其是海外华人来华的主要终端目标之一。

2.规划主题构思

规划拟把兰州精神与黄河文化结合,编制主题文化规划,为兰州打造文化主轴,以黄河文化为风情线注入灵魂,让百里黄河风情线成为兰州这座“黄河明珠”城市最靓丽的地段,这五个文化主题分别是:九曲不回、生命之源、高天厚土、河汇百流、飞天锦绣等。

九曲不回区:此段文化主题主要表现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华夏儿女生生不息、不断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表达黄河儿女们为了实现美好理想和愿望所谱写的传奇诗篇。

生命之源区:此段雕塑主题围绕彩陶文化、丝路文化,展现黄河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颂扬黄河及陇原大地作为华夏文明和黄河文明发祥之源的深厚内涵。

高天厚土区:此段雕塑以“黄河母亲”雕塑为中心,文化主题突出黄土与黄河的紧密结合,讴歌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表达中华儿女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眷恋和感恩之情,成为国人和海外游子寄托爱国情怀的精神圣地。

河汇百流区:此段以黄河文化为主题,表现黄河文化的包容宽广和博大精深,以“丝路花雨”等为次主题,结合兰州的历史文化要素,表现兰州作为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汇点的包容性,颂扬黄河文化及黄河儿女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和宽容性。

飞天锦绣区:此段主要表现新世纪黄河明珠的美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华夏儿女和谐美好的生活画卷以及陇原儿女对未来美好生活和祖国富强的憧憬与向往。

三、人文始祖园主题雕塑的建设

1.地域性文化定位

甘肃作为伏羲、女娲的故里,在省会兰州建设华夏人文始祖园,符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要求,符合甘肃省建设“全国华夏文明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示范区”的总要求,不仅对于传承华夏文明、弘扬黄河文化具有历史意义,同时对兰州市、甘肃省打造“黄河文明之都、华夏文化圣地”文化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文始祖园主题雕塑的建设也受到古丝绸之路留下的众多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的影响,在此地域性文化定位下希望其成为黄河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甘肃最大文化雕塑、兰州新的城市地标,成为“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一个重要节点。

2.设计构思

人文始祖园位于兰州黄河风情线“生命之源区”,“源”作为生命之源段的主题雕塑,寓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孕育了华夏儿女和民族文化。所以其主题雕塑设计构思就利用现有的“生命之源”雕塑,该雕塑尺度较大、形式严谨,如伏羲女娲主题雕塑为一铸铜雕像,高19.5m,基部直径4.2m,材质为军用锡锌铜,总重约60t,故较为适合作为此地段主题雕塑。

3.具体建设

华夏人文始祖园项目建筑总占地面积5289m2,总建筑面积10451m2,主要由伏羲女娲雕像和基座承台两部分组成,地面总高度为36.95m。其中伏羲女娲雕塑深刻把握中国文明精髓,设计时将文化精神融入历史发展生生不息长河之中。伏羲雕像以创造八卦立意,呈半蹲姿势,身体雄浑凝重,双目炯炯,俯察大地,演绎八卦;女娲雕像以“补天”传说立意,呈站立姿势,体态行云流水,形象端庄优美,仰望宇宙,抬手补天。伏羲与女娲造型组成“S”形,整体雕塑体现了男性阳刚与女性之柔美,阴阳协调,天人合一,极具律动感和曲线美,喻示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延续,而基座承台主题为黄河文化博物馆,呈金字塔形,按中华传统建筑“坛”的形制建造,稳重雄厚,方正大气,总共四层,其中地上三层,高17.45m;地下一层,高6m。地上部分在契合雕塑形态的基础上,为了高效利用内部空间还设置青铜器馆、彩陶馆以及文化长廊、3D球幕影院、4D环幕影院、贵宾接待室、游客接待中心等功能区,极大地宣传和展示兰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承台将按照功能需要,深度打造周边环境,南侧建造永久性文化演出场所,承台南部设置观看台,将引进大型主题文化演艺;北侧主入口处设置音乐喷泉,并建设大型地下停车场,尽力为游客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务等。

四、小结

在城市景观雕塑设计中,应合理地挖掘我们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瑰宝,同时应将地域性文化遗产作为设计载体来实现和传达具体的雕塑设计理念。因此在兰州黄河风情线雕塑长廊规划与建设时,也应该充分吸收甘肃悠久的传统地域文化的内涵,通过对黄河文化及兰州地域历史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升华,紧紧围绕“情系母亲河”这一主脉,将兰州精神融入其中,将城市精神融入城市文化,将城市文化注入城市轴线,从而塑造城市的灵魂,创造出既有地域文化特色,又具有生命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王国荣 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李明华 兰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赖远纯.雕塑与环境[N].美术报,2000

2 孙振华.城市公共雕塑与城市文化[J]. 雕塑,2005(3)

3 李晖.宝鸡市历史文化的载体[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4 徐辉.谈标志性城市雕塑创造的文化思考方向[会议论文].广州城市公共艺术,2006

5 林雪源.关于当代公共性艺术中环境雕塑的思考[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3

6 刘开渠.城市雕塑也是精神文明的标志[J].文艺研究,1982(4)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范文第8篇

关键词:坭兴陶;艺术特征;窑变;气韵;造型语言

坭兴陶与宜兴紫砂陶、四川荣昌陶和云南建水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是一种典型的手工艺陶器,是中国陶瓷艺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出自钦州,学名为紫泥陶,泥取于钦江两岸红、白泥,以西岸硬土做骨与东岸软土为肉相配,经淘洗、选练、拉坯成型、雕刻、烧制、打磨而成。其造型式样极为丰富,陶器色泽古朴典雅,成为一种具有高雅气质和浓厚文化传统的实用艺术品,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造型审美意识。

作为一种立体造型艺术,坭兴陶有其独特的造型形式。在坭兴陶数百年的发展中,艺人们广泛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各类造型艺术的精华,并十分贴切、有机地结合到坭兴陶的造型艺术中,使期更加完美,真可谓集立体造型艺术之大成,在造型艺苑中堪称典范。认识构成坭兴陶造型艺术特征的原因,首先须理解中国造型艺术的传统精神。中国的陶瓷造型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造型风格,全面反映了华夏文化的精神风貌。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造型,表现了一种成熟的追求完美的造型意念。完整被看作是最美好的,此种造型审美观反映出了理念与情感的深切结合。中国传统器物造型的构成,从来都有口、有颈、有肩、有腹、有底,无论造型形体的比例怎样变化,但各部位之间的关系均交待的脉络清晰,形体的转换、过渡十分明确。这种造型意识和审美经验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分不开的,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文化艺术上的反映。

中国绘画艺术不过分追求形的相似,而追求事物的内在本质特征,利用抽象的表现手法,开掘事物的深层含义,这种审美意识是建立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美学思想基础上的。例如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寥寥数笔,提炼概括了平川河流,千山万水,在有限的空间表现了无限深远的宇宙,以形象的流动感和节奏感,表现气韵,亦即神之所在。此种传统的审美意识对立体造型艺术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那种对“气韵”的重视,对“神”的探索,在传统的立体造型中彼彼可见,尤其在传统陶瓷造型中,有着更加强烈具体的表现。然而,不同的是绘画中气韵生动并不要求形的酷似,而表现在立体造型上的“气韵生动”,则要求造型的完美,追求完善的形态所反映出的内在生命感,即“神”。坭兴陶造型表现出的气韵生动是实实在在的,通过造型的变化,不同形态之间巧妙的过渡、有机的结合,以及细致合理的形态结构,表现出了不同气势,构成作品的个性,形成作品的气韵。

坭兴陶最大的艺术特征是:在烧制过程产生的胎体窑变,生成的窑变陶数量很少,即偶然有极少量的坯体在原来铁红色的外观上若隐若现古铜、紫红、铁青、金黄、墨绿以及天斑、虎纹等色泽,须经水磨去掉表层氧化物方可呈现窑变后的真面目。可谓“火中求宝,难得一件,一件在手,绝无类同。”如出现这种作品则被称为坭兴陶珍品。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这种窑变艺术为其他陶器所没有,故有“中国一绝”之称。坭兴陶窑变艺术要达到最高境界的艺术效果,还必须要通过工艺设计造型,画面雕刻装饰结合,集春暖、夏绿、秋红、冬寒之灵气于一体。尽显色彩变化之奥妙。窑变乃火中求宝。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不可预测的得之偶然。并无定格,品位极珍,能达到火与土结合之极至,弥足珍贵。

坭兴陶的另一特征,是它具有特的造型语言。造型由于特定的材料、成型工艺和制作方法、装饰方法、欣赏使用习惯所形成的独有风格特征。这其中包括两方面:一是设计制作者表现在造型当中的观念、文化、性格与理想的沉淀,是一种内在美。二是一种实践,是工艺技术方面的。由于紫砂泥可塑性好,以手工方式可以制成任何一种形态。多少年来它形成了独特的成型方法,并使用专用工具。因此紫砂造型讲究手工制成的线角“严正美”;表面润泽光华、色调高雅的“材质美”;线形多变、曲直刚柔的“形态美”;造型完整统一的“整体美”。坭兴陶造型艺术如同绘画当中的人体艺术,不需任何装饰,展示的是自身质朴的美、纯真的美。特殊的材质,特殊的造型,特殊的成型方法构成了坭兴陶造型语言,也就是坭兴陶的韵味。

坭兴陶造型艺术具有很强的个性。由于坭兴陶成型不需要大生产,完全是一种个体手工劳动,因而它集中体现了个性创造。特别当坭兴陶成为产品后,商品的竞争,强化了个性体现。创作人往往把自己的情感,即对自然界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向往、追求融汇在作品之中,因此许多紫砂作品很有个人风格特点。换言之,就是由于修改表现在作品中,才使得坭兴陶造型艺术更具魅力。

坭兴陶艺作品体现着传统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意识。综观优秀的紫砂陶艺作品,仔细观察会感受到一种闲适、悠然地、典牙的静态美,这是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一种表现。在以往诸家大师的作品中,多是以静雅超然的美占主导,没有强烈运动的线型,也没有过于峭拔的形体,造型的态势是沉稳而平和的,安定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造型的基调是方正、端庄的,含蓄而不外露的线、面、体的变化,给人以平实、安静的感受,有许多优秀的坭兴陶作品,在初看时也许使人感觉很平易,形式感并不突出,但是由于形体轮廓、结构、比例、尺度、细部等,安排的自然得当,恰如其分,造物、造型、也造境,因而是感染人的,经得起推敲和长久玩味,百看不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并唤起一种对以往传统文化的怀古思绪。

坭兴陶造型与装饰的技艺难度是相当高的,运用的恰当得体则自然生动,反之则僵化造作,千般技艺、意在传情,其根本的追求最终应归结于心法、韵味、精神、意境等方面。发展传统文化,也师法自然,在日常生活中静观默想,用心造物,长期积蓄,转而成形,千锤百炼,超于规范,从而产生优秀的坭兴陶作品。

参考文献:

[1]王俊娜.钦州坭兴陶艺术风格的传承与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