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伯牙绝弦课件

伯牙绝弦课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伯牙绝弦课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伯牙绝弦课件范文第1篇

一、 背景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千年,流韵悠长。文言文,语言简练,极具概括性,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中国的传统经典如《论语》、《孟子》、《四书五经》等正是通过这种文字载体传承下来。但在白话文通行的今天,文言文却以其晦涩难懂的语言文字,特定历史的文化背景,远离现实的旧章典俗,一直被语文教师视为教学中的难点,教师教得艰难,学生学得痛苦。新课改以来,在各版小学课本中出现了多篇文言文,如人教版在五年级下册安排了《杨氏之子》,六年级上册安排了《伯牙绝弦》,六年级下册安排了《文言文两则》。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而关于文言文的具体表述只有在第四学段才有:“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小学阶段中,新课标要求只提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二、 现状扫描

新课标没有在小学阶段明确提出文言文的具体目标和教学要求,大家对文言文的教学研究较少,公开课、教研课也鲜有涉足。这就让小学语文教师在面对文言文时无所适从,无从抓起,在教学中常常表现出这样两种状态:一种是与中学教学混为一谈,任意拔高;另一种是以文解文,浮光掠影。

从新课标的要求来看,在小学阶段安排文言文显然与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是有不同着眼点的。如何遵循课标的要求,在全面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原有经验,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就显得非常必要。

三、 实践探索

《伯牙绝弦》的故事虽然流传千古,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仍是一个陌生的存在。这篇文章用不足百字的语言叙述了一个“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绝弦不复弹”的动人故事。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们该如何处理文本?是理解字、词、句,还是诵读、体味、积累?在对课标进行深入解读后,我们以为,小学阶段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奠定基础。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自己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教师适当点拨讲解,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要重视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取舍,将《伯牙绝弦》这篇课文的目标设定为:(1)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2)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在确定了教学重点后,我们在教研组中进行了试教。某教师在教学中从课题切入,抓住“绝”字理解,然后又理解“善”的意思,并指导学生想象“好像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逐步理解伯牙失去好友后摔琴的情景。虽然教师教得努力,但从课堂效果来看却不甚理想,学生总有一种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

在教研组的评议中,大家都在反思:“为什么课堂呆板没有韵味?为什么学生游离文本之外,感受不到艺术的价值?”在大家各抒己见后,我们达成了共识:“学生对文本不熟悉是本因,对故事背景不了解是关键,对文化元素不清楚是阻碍”。

因此,我们对教学主线再次进行了设定:在教学文言文时学生要做出充分的准备,课前查阅相关的背景,以及高山流水的典故,了解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教师也要先对古琴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要了解古文的朗读方法,自己要先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语气、肢体、课件、音乐等的设计努力营造氛围,一种古文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古风、古韵中品味“知音”,感受伯牙与钟子期的纯真友情。

有了这样的认识后,另一位教师再次执教此课时,准备充分:如为更好地了解伯牙琴艺高超,补充“伯牙善鼓琴,动物皆动情”的典故;为感受知音相聚的融洽和欢愉,补充“一见如故”的典故;他还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以书轴为背景,以古琴音乐为背景,以隶书体为文字,形成一种典雅的书卷味。在教学时,他注重语言的韵味,从朗读拉近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距离,为读出古文的节奏、韵味奠定基础,同时为下文的语言积淀作出铺垫。这样文言文的气氛形成了,学生很快就融进了文言文的场景中。在对文本的处理上,这位教师从“绝弦”切入,引导学生感知伯牙为何绝弦而终身不复鼓。学生在深入理解“绝弦”的含义后,以“知音”为线索,体会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挚友情,进而进行语言拓展: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清风,你又会如何赞叹?让学生深悟艺术美和知音情。而当读到子期病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教师让学生体会:此时的伯牙心情怎样?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对痛苦、绝望的伯牙说些什么吗?安慰他还是鼓励他?让学生明白绝弦是一种境界,升华了情感。教师整堂课的设计以读为本,先读通,关注文字;再读懂,关注语言表达的内涵;最后读深,关注文本的文化价值。这样的设计思路符合儿童阅读时的“渐悟”规律,层层推进。

在对两次课堂教学的比较分析中,我们发现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其实也是有章可循的,只有做到心中有数,从容应对,方能有的放矢,达成高效。

1.读通文本明其义

朱熹曾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嚼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而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尤其要重视诵读,只有如此才能为学习者开启探寻文本真义之门,引领学生跨入其中,徜徉其间,涵咏体悟。正如后一位教师用“春雨绵绵、白雪茫茫、千里迢迢”等词为文言文的诵读作铺垫,为形成文言文的氛围作准备,然后又带领学生一起来读这篇古文,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细读,学生越读越有韵味,宛如一个个风度翩翩的君子。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只有读准字音,读准句子的节奏,读出文中的语气和情势,才不致曲解词意句义,才能恰切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理解重点的字的意思,让学生能读通文章的大意。

2.领会文本悟其情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文言文的教学也必须遵循这一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读通文言内容的基础上,读懂文意,进而读出文气,读出个性化的理解,完成对文言文的整体理解,从而享受文言诵读带给他们的成就感,使学习兴趣持久高涨。

3.延伸文本促积淀

伯牙绝弦课件范文第2篇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教?W目标缺乏明确性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方案的不断实施,教育部门也提高了对学生的教育标准。但由于绝大多数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对自身所设定的目标过于宽泛,而且很大一部分教师不知道如何实施这些目标。加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一些较为新颖的教育想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受到了一定阻碍,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缺乏一定的明确性,教师的教学思路也缺乏一定的完整性,故而阅读教学效果不言而喻[1]。

(二)教学模式单一且无趣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现代信息技术为广大学生及教师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单一的围绕阅读文本,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较少,极度缺乏交流。故而无法取得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三)学生阅读面较为狭窄

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忽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及兴趣的培养,将其关注点放置在阅读文本的基础知识上。换言之,给学生提供的阅读范围只是单纯地局限在课本当中,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还非常容易让学生养成一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读书的思维习惯,这样一来极大地降低了其阅读的主观能动性。

(四)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较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阅读内容的兴趣直接影响到阅读教学的效果及质量。对学生而言,如果教材本文内容没有趣味性,就难以激发其阅读兴趣,学生也无法有效地配合教师的阅读教学思路。这样一来,就无法深入理解阅读内涵[2]。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增强学生参与度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积极地鼓励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同时还可以积极组织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辩论,有效地打破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使其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

如《窃读记》这篇文章朴实且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为此教师可采用《送别》这首歌来开始新课。通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共鸣,跟着其合唱,之后引入《城南旧事》的电影,娓娓地为学生讲述英子的故事,进而有效地引出《窃读记》的作者林海音,并为学生介绍作者。与此同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有效地揣摩文中人物的神情、语言以及形态,并让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有效地丰富本堂课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提升其课堂参与度及兴趣,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使其更好地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增加教学趣味

叶圣陶先生曾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往往触发学生的情感,都与情境有一定的关系。为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提问等方式,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及阅读,有效启发思维,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阅读教学情境,进一步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使学生爱上阅读,进而使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显著的提升。

比如教师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提问等方式,如:文中“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要用“借”呢?具体是怎样用的呢?通过一个“借”字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通过上述提问可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使其快速地进入情境中。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自主性探究了解到诸葛亮的胆识及智慧,进而更好地对诸葛亮产生崇敬之情。除此之外,教师为了更好营造教学情境,还可以邀请几个学生来扮演文中的角色,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加上自己的理解及体会,有效地融入情境当中,进而更好地同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巧妙地导入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由阅读,比如提问学生,你看到课题之后想到了什么?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设置一些悬念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阅读兴趣。

(三)激发阅读兴趣

在小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展示出教材文本的魅力,教师必须要深入地挖掘教材文本材料,捕捉文本里的关键词句,梳理文章的脉络,使学生更加清楚地掌握文章的脉络,充分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表现及写作意图,进而更好地掌握课文中遣词造句的特点,更好地实现自身同文章之间的快速对话。

教师在进行《伯牙绝弦》的教学前,必须要熟读课本及教辅材料,了解及查阅伯牙绝弦的有关资料以及伯牙绝弦故事的起因和背景素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制作出直观、生动的教学课件,进而更好地为学生呈现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形象,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悲痛不已,同时也为学生传播了文本魅力,诱发其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去探索、理解、感受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充分体会教材文本的内涵及语言之美,充分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学生通过这样阅读,必定会积累丰富的词语。

(四)拓展阅读途径

伯牙绝弦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情境创设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情境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以现代教学手段为媒介,积极开展“情境教学”,使学生自融其中,融情入境。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一、以情激情

学生学习情绪的高低,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往往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变化的。首先教师要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始终精神饱满,目光有神,满怀激情,对上好课充满信心。教师语言要准确优美,富有感染力,要活泼风趣,有感召力。要分清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似月白风清。在这样的和谐课堂氛围中,学生就会潜移默化的受到教师激情的感染,精神振奋情绪高涨。教师还要善于用情感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如教学《伯牙绝弦》一课,当理解完伯牙和子期是知音关系后,我满怀悲痛的讲到:相聚是短暂的,不忍分别的他们相约明年中秋再见。第二年,伯牙乘一叶扁舟,满怀期待再赴知音之约。然而,等待他的却是冰冷的墓碑。从此以后,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再无人赞道――此时学生大声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再没人赞道――学生大声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我接着说,此时伯牙肝肠寸断,他绝望的呼喊――用低沉的声音齐读,“世再无知音------”在悲痛中,伯牙――(学生齐读)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我强烈的渲染下,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学生的激情自然流露在朗读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学生情感与文本情感之间的距离,整堂课学生激情绽放,更好的实现了情感教育。

二、问题探究

1.质疑问难: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如:针对课题质疑;针对教学重难点质疑;针对内容细节处或空白处质疑;针对文章中心质疑等。让学生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以求得真知。

2.自主探究:学生的好奇心是最好的“引路人”,在教师的点拨下,他们就能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进入课文情境。如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教师没有按常规逐段讲读,而是根据教材的重点,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自主探究。

三、情境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的比喻等,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如教学《三亚落日》一课,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三亚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自然风光。基于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教师便为学生播放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画面展示蓝天、碧海、白鸥、椰树、沙滩的南国风光,再配以优美柔和的轻音乐,同时穿插鸟声、风声、浪声。学生感到十分的新奇,完全被吸引住了。用心听,仔细看,仿佛身临其境。此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以“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开头,从看到、听到、感受到的这三方面来说一说它的迷人景象。这样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了“三亚”。通过生动的语言实践,灵活地积累文本语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同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

四、拓展想象空间

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展开想象,说出自己心里的话。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植树造林给小动物带来了好处”教师摒弃了诗歌读读讲讲的一贯方法,而是创设了一个具体的说话情境――如果你就是动物家族的一员,你会怎样生活呀?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要飞到大树上快乐地歌唱。”“假如我是一只小猴,我最喜欢在树林里荡秋千。”“假如我是一只小鹿,我要尽情地在树林里飞奔。”孩子们张开了一双双想象的翅膀,似乎来到了茂密的丛林,与小动物们为伴,去体验绿树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五、借助多媒体图画再现情境

伯牙绝弦课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发挥优势;提高实效;依靠却不依赖

一、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1.恰当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学习欲望

兴趣是主动获取知识的动力,信息技术以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表现手段,加上声、像、三维动画,使课本上的“白纸黑字”变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直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产生学习动机,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如,学习《月光曲》前,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学习《伯牙绝弦》时播放古曲;学习《草原》时,播放蒙古族歌曲和影像资料……学生在视听环境中穿越时空潜移默化地进入了情境,无疑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2.恰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语文学习的情境是笔者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策略。如,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我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对文中“五颜六色、花花绿绿、鹅卵石”等表现美丽小路的情景感受不深,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将一条长长的、被鲜花簇拥着的花花绿绿的小路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视觉感知,十分轻松地体会到了小路的美,同时心中也燃起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3.恰当利用计算机化静为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死板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的道路。如,在教学难字时,我们可以把一些合体字拆成两部分,利用多媒体设计画面“让小朋友手拿其中的一部件,以找朋友的方式,让两部分拉拉手,碰碰头,结合在一起。”学生既感兴趣,又会记忆深刻。

4.恰当借助多媒体教学突破朗读教学的难点

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内容。语文教师不仅要充当“师”的角色,同时又要是“朗读家”和“表演家”。但是语文教师要做到这一点是十分不易的。如果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些问题将会迎刃而解。一方面,朗读录音是朗读大师们给予我们的优秀作品,它用响亮、清晰的语言转换了书面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语言、节奏、格调乃至蕴含的情趣、意味,能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气和语调等方面的示范。同时,录音教材,还具有可重复的特点,因而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朗读训练,效果颇佳。另一方面,配乐朗读,可创设意境,调动情绪,对学生领悟作品内容、把握作品主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不当,会在语文教学中产生不良后果

1.喧宾夺主,忽视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阔的时域空间,既可以超越现实时间,生动地展示历史或未来的认知对象,又能够拓宽活动范围,将巨大空间与微观世界的事物展示在学生面前加以认知,更具吸引力。”因此,有一些课堂充斥了大量的课件,教学活动在课件的引领下偏离了教学目标,失去了语文教学应有的功能。

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地位,统筹在教学目标之下,恰当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使其为课堂教学服务,起到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是喧宾夺主,让语文教学失去应有的功能。

2.受制于课件,忽视学情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共享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成果是很方便的。但拿来主义不行。即使相同的文本,也会根据学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教学设计。

有的课堂,教师受制于课件演示,不仅手忙脚乱,而且扼杀了自己的教学智慧,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变成了听众、观众,而不再是课堂的参与者,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弱化了教学的实效性。教师不应成为备课过程中被动的接受者、教学过程中不知变通的施予者,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丰富的课件资源有所取舍,有所变动。

伯牙绝弦课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赋权增能媒介意识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现在是信息万变的时代,社会对我们教学实践工作提出更新的需求,教师专业发展日趋讲究教育信息化,越来越注重媒介意识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我校作为一线城市的省一级完全中学,在硬件上配备齐全,但在应用上,广大教师团体也经历了从观念到技术的转变。本文回顾我校过去5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所取得的进展及存在问题,并制定自己未来5年的信息化教学工作规划,以此制定自己专业发展的计划。

一、我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情况

学校从1999年至2003年实现了从普通中学跃升市一级学校再跃升为省一级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先进完善,有符合国家标准的教学主楼和办公楼,理化生实验室、地理园、生物园等,独立的四层图书馆楼(藏书15万多册,电子读物4万册以上)、科普天文台、天文科技教育活动室、历史、地理教学专用室等成为学校教学设施的特色。校园网、闭路电视、校园广播三大网络系统构成为数字化校园。具体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进行介绍。

随着资讯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我校日益重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其发展情况具有监控数字化、学习网络化、提升智能化和教学多媒化的特点。具体使用情况如下:

(一)监控数字化

基于教育公平的需求,现代教育的评价体系日趋指向“科学框架的构建”。我校教师会使用EXCEL和SPSS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和考试质量分析等工作,用数字说话,务实地制定日常的计划和决策。构建科学评估框架,架设高效教学桥梁。

(二)学习网络化

当今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深层价值取向是“解放理性”或者“解放兴趣”。学生赋权参与是个体的主体性彰显的条件和手段。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掌握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能力,参与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不断“自我赋权”的历程中,不断重构对自我、环境、学校和文本等的认知,发展掌握自己行动以及影响周围人、事和物的权利和能力。

(三)提升智能化

纵观国内外教育改革,学生与教师的赋权与参与,是相互联系并融会到整个教育改革潮流之中的。因而,我校的“师生合作”、“家校合作”与“院校合作”以及“社区―家庭―学校伙伴关系”,在网络智能系统提供的资源的推动下,得以创生并不断发展。

(四)教学多媒化

多媒体的使用早已是各所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跟上日新月异的科技步伐,我校的日常教学不仅印刷学案和使用多媒体授课,还不惜重金购买液晶电子白板,通过多信媒多感官协同作用,展现课堂互动性强的一面。

二、我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面临问题

(一)华而不实,本末倒置

课堂上陈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华工附小一位语文老师的教学视频,这《伯牙绝弦》以其精美的制作,而且图文并茂一举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一等奖。毋庸置疑这节课的课件制作精美绝伦,带给人多感官享受。可是立体的课件和流畅的课堂背后,引发了对教学设计程式化,有作秀之嫌;华而不实,曲解主旨的反思。伯牙所弹的《高山流水》乃阳春白雪之作,正是因为曲高和寡,知音难觅,他才那么珍视和钟子期之间的友情。而此课的部分,学生一听就懂,还能马上在3D屏幕上作画,结论成了高科技让俞伯牙在现代并不缺少知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多媒体在这一课上的使用忽视了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这种纯粹为了展示3D屏幕的画板功能而使用多媒体的教学环节设置,会割裂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样,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多少纯粹为了展示多媒体功能而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成了画蛇添足之举?如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或者美术课等泛语文课程,轻则看得孩子眼花缭乱,重则曲解课文主旨,本末倒置。造成这种误区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老师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而在于多媒体使用与学科教学在观念上的整合是否合理,对这种华而不实的教学方式的取舍其实只在一念之差,有效教学的准绳往往隐藏在我们平凡而朴实的日常教学实践之中。

(二)设施老化,资源浪费

伴随着新课改的春风,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需要,ppt和实物投影的使用无疑为课堂增添了不少乐趣,但这些仪器的寿命都不长,没几年就老化,需要不断地维修。一方面,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设备老化,需要更新换代。从2003年到2008年短短的五年间,我们老师的桌面上的电脑就从旧式的CRT显示器更换为液晶显示器,操作系统也从win95更新为win xp。昔日那引以为豪的硬件设备,如课室里的显像管电视机和台式电脑,眨眼就可以送进博物馆尘封,真是计划不如变化快。另一方面,题海战术无疑是当今应对各科笔试的致胜法宝,但各种练习、学案的使用也会往往也会存在不少副作用,除了印刷机的损耗外,还伴有学生保管资料不当易丢失,老师考虑或校对不周造成资源浪费等情况。每年我校单是印刷的开支高达十多万,面对庞大的开支,我们应该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环保意识的缺失。因而本人认为应将“节约资源”作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议程,一方面要有主人公意识,印刷费用开支和我们的福利待遇密切相关,每次印刷前多讨论一下,校对清楚,减少犯错也就是在降低的成本;另一方面要有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物归原处的收集资料习惯,不轻易替他们重印资料。教育、教学的艺术并不是用资料的多少来衡量,而在于从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到知识技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渗透。

(三)管理缺失,技术滞后

作为基础设施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尚且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及时更新,在这信息千变万化的时代,软件发展日新月异,这样的设备难以跟上潮流。与同期的教育强省相比,我们广州市大部分公立学校都没有专门的课件制作室,学校也没有为教师在网上下载课件、资料等电子资源提供便利途径。这个问题的主要成因是资金、技术和人力缺乏。但这些都难不倒我们热爱教学的老师,很多老师都是自力更生,创造条件。时下很多教学资源网站为我们教学教育交流互动提供很好的平台,前文所述,多媒体的使用有其负作用,因而我们语文学科也会倡导返璞归真,回归文本也不失是一种环保的选择。这些做法都没有跟高效教学构成任何抵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增高:高初中毕业班屡屡荣获广州市高中毕业班或海珠区初中毕业班一等奖。从我校辉煌的教学质量可看出,当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之时,催生出一种更为卓越的管理技术――人性化的管理。

三、我校未来5年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学校办学目标明确,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基于“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争创名优学校”的办学思想;制定了“认真、严谨、勤奋、刻苦”的校风和“爱生、律己、严教、精业”的教风。1998年起学校开展了以“自主教育”为主旨的教育改革,2005年9月,我校“自主教育模式”科研课题获广州市第五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6月我校承担的国家级“十五”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应用的有效性研究”的子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自主发展”教学模式研究》获省的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被评为“海珠区科研先进单位”。2008年12月我校承担的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构建师生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研究已于2011年7月结题。我校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立项《开发中学天文科技STSE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已经通过中期汇报,正在准备结题。学校是全国百所特色高中之一,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科普基地、广州市青科协天文专业委员会基地、海珠区青少年天文科普活动基地、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项目”学校、并已成功申报广东省科技特色学校,天文、无线电、机器人是我校科技三大特色。学校被评为2009-2011年海珠区教育系统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自1979年以来,学校坚持在师生中开展学雷锋活动,坚持把“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雷锋精神与时俱进”已成为学校的德育特色。学校被共青团广州市委命名为“广州市青少年学雷锋活动教育基地”。现在学校正逐步迈向一条“德育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之路。

我校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继承和发扬我校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不断地发展和超越,建成一所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师资精良、质量领先、特色鲜明的名优学校。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我们会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行使赋权增能的权利和义务;挑战自我勇于创新,齐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利用网络共同交流,共同营造高品味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崔向平、常咏梅、杨彦军、邬晓梅、肖志君“技术启迪智慧”项目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影响[J].江西:开放教育研究 2012 年第18卷第5期,2012.2

[2]张倩苇 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分析:以贵州省为例[J].教育信息化,总第311,2012.12

[3]张学礼、王玉芹、赵敬艳 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绩效的思考[J].信息技术

[4]张屹、范福兰、杨宗凯、周平红 我国中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测评与预测[J].武汉:加快教育信息化2012 年第 475期(总第 232891 期)

伯牙绝弦课件范文第6篇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多媒体是信息时代的标志,它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以直观、生动、高效的特点,多角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注意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整合了现代多媒体教学优势的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技术,正悄然走进学校,走进语文课堂。

一、积极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每一位钻研教学的教师都知道,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临场发挥,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备课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非常重要。现在,交互式电子白板恰当地解决了教师在备课环节中的问题。备课的重点是“准备资源,创设语文教学活动情境”。我们根据语文教学活动准备各种教学资源,并将图片、照片、动画或课件等提前保存到交互电子白板的资源库中,以便课堂上随意调用。

二、发挥“白板”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传统教育中的口语、文字、黑板、粉笔、模型、实物等手段要实现开放型的多元目标已捉襟见肘。现代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极高的价值,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它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2、运用白板,圈点勾画,形象直观

如在上《詹天佑》的第四自然段时,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詹天佑在修筑铁路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诸多的优秀品质。在这堂课上,我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及时书写功能,先将文本内容在白板上显示出来,而后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我还利用白板的勾画和批注功能,请学生走上讲台,拿起电子笔,在白板上直接勾画、批注,谈自己的感悟,把自己的感悟带进阅读。这使得白板不仅仅属于教师,更重要的是它也属于了学生。

3、再现情境,突破重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

如,“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这话比较抽象,是课文的教学难点,应用白板的动画功能,让学生设身处地从画面上反复观察,这样,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4、规范书写,夯实语文基础

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记录下白板上发生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所有细节,在外观和操作上接近黑板和触摸屏,易学易用。学生在课后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回放功能,重新展现学习过程,重温思维的脉络,从根本上弥补不足;交互白板的资源库和存储功能,可以在学习中随时调用和积累现场资源,可以将教师上课使用的资源,可以和学生智慧的创造以多种方式存储资源,便于学生在学习和复习。

5、link软件与白板

老师在手机上下载一个link软件 ,手机与白板相融合的运用,可以与PPT同步,老师在行间巡视,用手机去操作,更换PPT,也可以抓拍学生学习的瞬间,如优秀的作业或不合格的,做到及时的评价。

6、挖掘白板功能,提高习作能力

我们知道,作文是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而写作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就是不断尝试和修改。电子白板可以提供很大的便利。我们每周有两节作文课,教师或学生可以事先把优秀的或差的文章各1-2篇输入电脑,上课时在白板上逐段显示“例文” ,引导学生发现“例文”中的问题,各抒己见,师生一起讨论,共同在白板上直接用修改符号修改,在“改”中逐渐体会要领,把改后作文与原文对照,学生很容易就能看出修改的效果,“原来我也能写好” 的成功体验油然而生,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讨论中师生增进了感情,“改”的任务落到实处,作文指导的针对性提高了,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三、运用电子白板,渲染气氛,激发入情入境的情感朗读。

朗读是课文的有声化,是表达文章情感的有效手段,也是感悟文章思想的好方法。“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书反复的朗读读中,学生对课文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电教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利用多媒体还能让抽象的语言文字更加形象化,使学生形成多种感官刺激,传递情感,容易进入文章的意境,让朗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1.利用音乐伴奏辅助学生朗读课文,能使学生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之中,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我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我以《高山流水》伴奏学生进行美读。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抽象的意象变成了真实的、可感的、动人心弦的感情。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那独特而优美的画面便随之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增加了学生对课文的美感体验。然后,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

2.利用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