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春酒课件

春酒课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春酒课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春酒课件范文第1篇

序言:要常回“家”看看

这里的“家”就是远程教育资源接收室,它是我们西部农村教师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的加油站。所以我们无论多忙,都要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带着优盘常回家看看,点点鼠标,敲敲键盘,见到好的东西,千万不要手软。复制粘贴,整理资源,慢慢着手构建属于自己的家园。

一、学会坐享其成

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载,不洒心血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幸福花儿等不来。如今多亏党的政策好,天上居然掉馅儿饼,所以我们要学会坐享其成。最大限度地合理运用远教资源资源,它既可成就学生,也可成就自己。

(一)成就学生

1.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图片、动画,将空洞的文字叙述变为精彩的动画展示,将简单的图片变为连续的动作过程呈现给学生,使抽象、枯燥、静止的文字知识变得具本化、趣味化、生活化,利用这些丰富的图片和动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倍感亲切从而激启学生的求知欲,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可分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初中低年级学生遇到知识重难点往往不容易解决。这时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创设学生感知的过程,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心理内化,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它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

3.运用远教资源加大了课堂容量,高效省时,容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农村的信息比较闭塞,孩子们的家里也没什么可看的书籍,学校也没有象样的图书馆,这是导致农村孩子语文不如城里孩子的一个很关键的原因。但是有了这个资源,我们就可以给孩子们一些丰富的课外知识。在讲寓言的时候,我们可以查阅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寓言,《伊索寓言》在上一个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资源查看他的另外的著作等。

(二)成就教师

1、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教育、时事信息,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提高教师技能。

远程教育资源网包含有时事动态版块,每天更新两次,内容涉及国内、国际最新时政、要闻、评论、法律法规以及教育科技的最新动态,便于农村青年教师了解时事、科技动态、教育知识。教师发展版块包括专题报告、培训课程、教学案例、教学论文、经验交流五个栏目。通过专题报告栏目中专家针对各学科教材的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便于农村青年教师掌握课改精神和教材精髓。培训课程栏目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为农村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平台。教学案例栏目,提供了各学科新课标优秀课堂教学实录实评,便于农村青年教师学习借鉴。农村青年教师还可以通过教研论文和经验交流栏目中有关课程整合、教学方法和课改案例的内容,将优秀的教学经验、方法借鉴到自己的教学中,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不愧为一部“活”字天书。

2、可以通过远程教育获得大量的学科教学资源,更好的完成学科的授课、教研任务。

课程资源版块提供了大量各年级各学科不同教材版本的教案媒体素材,习题、扩展资料等资源,包括语文、数学、音乐、美术、英语、科学、品德与生活七个学科。我们可以利用不同学科章节的内容,来构建自己的教学方案。还可以选择媒体资料来实现自己的教学过程,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3、可以通过远程教育丰富自己的知识,全方位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素养。

充分利用课程改革、教师资源、教师发展网台等栏目,加强自身的教学素养建设。比如说“同步课堂”,我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自己定时收看,学习优秀教师们的授课艺术、育人理念,了解新课堂发展的动态,掌握教法、学法转变的方式和实现这一转变的具体做法。每看一节课都对其进行认真的评课,结合自己的课堂情况进行再反思,重建后运用于课堂教学,再反思、再运用的方法循环进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育的质量。

二、学会“乾坤大挪移”

远教资源很神奇,学会乾坤大挪移;具体方法有四招,增加删除和换调。这是远教资源运用的第二个境界。当我们对远教资源接触久了,电脑操作比较熟练的时候,就进入了乾坤大挪移的阶段。

所谓乾坤大挪移就是要学会移花接木、偷天换日,简言之就是将远程资源上的课件和教案等与自己的进行重组,将远程资源与校本资源、学生资源结合。具体来讲就是刚才讲到的四个字。增:根据具体情况增加一些内容;删,即删除,对现成课件中不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内容,即使再好,也要舍得割爱;换:即调换,比如说现成课件中的有些内容不适合当地的实际,或者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让学生产生共鸣,这些内容就要换掉。比如我教学《春酒》,在导入新课时我就把原课件中介绍其他地方民俗文化的相关内容换成了体现我们渝北民俗的春联,“福”字文化,这样离学生的生活就近了,学生自然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调:调换位置,即在课件的使用中根据我们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机动地调整原来课件内容的位置。

三、学会变“死”为“活”,立求创新

春酒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 研讨课 思考

历经两个多月的校级“教学大比武”在老师们的精彩演绎中落下了帷幕。我细细品味这富于智慧的十六节数学课,深深体会到新课程改革为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可喜变化,但是活动中还是凸显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要注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并且留给学生“读”情境的时间。

1.要注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但是,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有时仅仅考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对所创设情境的有效性欠思考。

【案例】《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片断

师:“天气变冷了,老师想买一件棉衣。星期天,老师来到应城“东方百货”,看中两种款式。第一款:3件共360元;第二款:每件125元。哪种款式的棉衣便宜?便宜多少元?”

学生列算式:125-360÷3

师:谁能说一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口述运算顺序

本案例中,教师将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理解运算顺序,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但是,创设生活情境,应当尊重生活规律。这样,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才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随意更改事实,情境与生活不符。学生是否会产生“原来数学是编造出来的”感觉呢?难怪下课后,一个学生跑到教师跟前说:“老师,我看到商场里的衣服都是标单价的,没有标3件一共多少元的。”如果把“买衣服”换成“买铅笔”、“买乒乓球”等,效果会怎样呢?

2.呈现情境后,要留给学生“读”情境的时间。

相当一部分教师,情境一出现就问学生一连串问题。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百分数(一)》(人教版第十一册)一节时,用课件播放了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出示了四个问题:①这首诗中哪个字出现得最多?它共用了几个?②这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③请你找一首诗,要求诗中的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的10。这么多的信息,教师根本不留给学生“读”情境的时间,马上就问“你想出来了吗?”,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部分教师或许只是背着公开课的时间包袱而急切地催问学生,与学生抢时间,认为教师活动理所当然地要时间,而唯恐学生多“占用”时间,殊不知时间原本就是学生的。呈现情境后,教师要学会等待,应该留给学生观察和独立思考的时间,有时哪怕只是多十几秒钟,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二、进行比较时,应提供“比较的基础”。

一部分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将新授内容同已学过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但有时并没有提供比较的基础。譬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列出“23÷5”的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后,让学生与以前学过的能整除的除法竖式进行比较,课堂上并没有呈现以前学过的能整除的除法竖式,学生拿什么作比较呢?再如,教学《三位数加、减法》,学习后问学生“三位数加、减法与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此前并没有提供一个比较的基础,学生最后只是回答“一样”了事。脱离了比较的基础,这样的比较往往只是教师自己的比较,学生会觉得很抽象,通过比较后得到的也就是几条干瘪瘪的法则或者结论。

在新课程计算教学中,鼓励算法多样化,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也能重视算法之间的比较和优化,但问题是,“比较”的“基础”往往被忽视。多数情况是学生并没有明白有哪些算法,比较来比较去还是雾里看花,最后老师一句“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草草收场。在课堂上,教师比较关心自己预设的算法是否出现,并不停地问学生“还有不同算法吗”,然后急于罗列出几种甚至十几种算法让学生比较。显然,算法多样化不是目的,它只是比较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求每一名学生能用多种算法,但应该让学生汇报时讲清算理,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对于学生说出的对后续知识掌握有价值的基本算法,教师可适当追问“你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然后引导学生清楚表述,注意抓住时机将它转化为全班学生的共同语言。有了比较的基础,学生才能在交流和比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算法。

三、课堂上生成的“错误”资源不容忽视。

在计算教学中,多数教师会把自己预设的几种计算时的“典型错误案例”呈现出来让学生进行改错练习,教师的这种做法本身没有什么不对。但问题是,除了想当然可能会出现的这些错误,通过教学反馈,对于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资源能熟视无睹吗?其实,这种课堂生成的“错误”资源,更能引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更能折射出我们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抓住并充分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另外,少数教师在提问时似乎只是在跟学生对答案。当学生的回答正中下怀时,就异常惊喜;而当学生出现错误的回答时,则急于叫其他学生“帮忙”,处理极其草率。殊不知学生的回答总能给我们以启示,这种启示或来自正面,或者来自反面。而当学生早已揣摩出老师想要的东西时,这样的教学其实是很可怕的,因为学生可能已经没有自我了。

四、课后也应适度关注学生。

新课程强调知识的拓展和课后的延伸,教师在课堂上有时能注意留下问题给学生以引发课后思考。但是,留下问题后,教师是否继续关注学生呢?我们来看一组镜头。

镜头1:A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说是“过几天要带学生去秋游”。下课时,学生围着老师问:“老,具体什么时候去?到哪去秋游啊?”老师一笑了之,学生失望之极。

R头2:B教师在教学“吨和千克的认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到台秤上称体重,出于时间的考虑,一部分没有称体重的学生被老师告知到下课时再称。事实上,下课了教师就忘记自己的承诺了。

镜头3:C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让学生观察比较几个年份的年历,学生还有“发现”要说,教师让他们下课时把他们的发现告诉老师……

镜头4:D教师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练习时出示“33名同学去坐游船玩,每只船最多坐6人,需要几只船?如果他们有50元钱,8元一张船票,可以买几张?”还没等学生看清楚题目,就让学生课后思考解决。

这种“只说不做”的现象在教师的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上)屡见不鲜。笔者做过这样的调查:

A、你在课堂上会留下问题给学生吗?①经常56%②偶尔41%③从来不3%

B、留下问题后,你还继续关注吗?①会13%②一般不会66%③不会21%

随后笔者又做过这样的访谈,“如果你不去关注,你为什么又要留下问题给学生呢?”多数教师认为,应该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注意留下问题给学生,但是往往忽视了留下的问题是否在学生那里得到落实。

教学中确实应该重视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发展,把学生从课内带向课外。但是,教师如果长期“只说不做”,学生就会不为所动,“延伸”最后也就会成为一种“口头”的、形式的东西。因此,适度关注学生的课外,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足够重视。一方面,对于课堂上的“承诺”,课后应该尽量“兑现”。“课后解决”不能成为教师“搪塞”的武器。另一方面,后续教学应该关注学生课外的积累,让学生把“课外”带进“课内”。教师理应为学生的课内与课外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总之,值得反思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合作流于形式,对学生的评价失真等等,这都是我们今后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不断进取,我们的研讨课才上的有价值,我们的教师才能在不断的尝试中成长、进步,我们的课堂才能变得灵动和高效!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论》 周玉仁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4-28

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版)作者: 新课程编写组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