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写一个人物群体的作文

写一个人物群体的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写一个人物群体的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写一个人物群体的作文范文第1篇

一、从范文中学“仿”作文开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达到了明显的效果。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仿”不能机械地模仿,不能按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似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例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可让学生学习文中巧妙运用过渡句的特点,仿写《从教室到西边》。学习了《春》一课后,让学生学习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让他们仿写《夏》。如学了寓言故事让学生仿写一个童话。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创作激情很高,并在课堂上交流作品,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说:“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只要勤练笔,就能熟能生巧。世上任何一位作家、诗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作家、诗人的。以此激励学生不畏艰难,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处,哪怕一点一滴也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一次作文,一个学生在题为《树根的联想》一文中写道“树根弯弯,像爷爷的拐杖耸着一个美好的希望”,纵观整篇文章,错别字病句很多,想到哪,写到哪,全文紊乱,仅此一句较好,我在评讲作文时就暂避其不足,只对这一闪光的语句给予高度评价,该生深受感动,同学们也深受感染。

二、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老师要努力让学生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如“初中生活形象设计”、“给心灵下场雪”、“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其实作文题目命得怎样,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水平的高低,也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我极为重视作文的命题。如《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改为《你猜猜他是谁?》、《你看看他像谁?》;写《我的××》不如改写成《和××说说心里话》《××,您了解我吗?》,等等。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些题目:《童年的梦》、《童年趣事》、《我上中学了》、《给未来的自己写封信》、《给未来的孩子写封信》……学生对这些题目非常感兴趣,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重视学生课外书籍的阅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多读多写文,只有多写了,作文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促进“质”的飞跃。所以平时我要求每位学生每天写一段练笔,练笔内容可以是读书笔记,也可以摘抄课外精彩语段,还可以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感。内容可多可少,写的文段必须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书非借不能读也”,一个人的力量是小的,群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让每位学生找一本书,就可以在班级成立图书角。这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也把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杂志如《读者》《意林》等借给同学们看,做好笔记,关注热点、关注焦点、关注生活。

四、改革作文评改方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写一个人物群体的作文范文第2篇

一、从范文中学“仿”作文开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达到了明显的效果。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仿”不能机械地模仿,不能按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似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例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可让学生学习文中巧妙运用过渡句的特点,仿写《从教室到西边》。学习了《春》一课后,让学生学习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让他们仿写《夏》。如学了寓言故事让学生仿写一个童话。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创作激情很高,并在课堂上交流作品,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说:“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只要勤练笔,就能熟能生巧。世上任何一位作家、诗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作家、诗人的。以此激励学生不畏艰难,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处,哪怕一点一滴也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一次作文,一个学生在题为《树根的联想》一文中写道“树根弯弯,像爷爷的拐杖耸着一个美好的希望”,纵观整篇文章,错别字病句很多,想到哪,写到哪,全文紊乱,仅此一句较好,我在评讲作文时就暂避其不足,只对这一闪光的语句给予高度评价,该生深受感动,同学们也深受感染。

二、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老师要努力让学生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如“初中生活形象设计”、“给心灵下场雪”、“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其实作文题目命得怎样,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水平的高低,也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我极为重视作文的命题。如《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改为《你猜猜他是谁?》、《你看看他像谁?》;写《我的××》不如改写成《和××说说心里话》《××,您了解我吗?》,等等。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些题目:《童年的梦》、《童年趣事》、《我上中学了》、《给未来的自己写封信》、《给未来的孩子写封信》……学生对这些题目非常感兴趣,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重视学生课外书籍的阅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多读多写文,只有多写了,作文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促进“质”的飞跃。所以平时我要求每位学生每天写一段练笔,练笔内容可以是读书笔记,也可以摘抄课外精彩语段,还可以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感。内容可多可少,写的文段必须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我每周专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交流本周内自己的得意之作。由学生到讲台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读给学生听,学生对此兴趣很浓,由于是让学生自由写,多数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展现了自己的生活,我班一个学生读着读着竟潸然泪下,这正是她真实生活的再现。

“书非借不能读也”,一个人的力量是小的,群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让每位学生找一本书,就可以在班级成立图书角。这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也把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杂志如《读者》《意林》等借给同学们看,做好笔记,关注热点、关注焦点、关注生活。

四、改革作文评改方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写一个人物群体的作文范文第3篇

写人的记叙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文体。因其常见,也就成为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常用载体。在把握此类文体时,容易走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与写事记叙文产生混淆,因为这两类文章里都有人,都有事情。如何区分?要看它们的落脚点。写人的记叙文在于通过事件中人物的所作所为、所言所思突出人物的特点;而写事的记叙文则在于记叙事情本身,让人懂得一个道理,并不刻意塑造某个人物。

在写人记叙文的教学中,因受到以往过分执着于文章内容理解的思维定式的影响,教师往往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学习人物品质上。即使在当前强调“华丽转身”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在语文课堂中,仍不乏存在将人物品质的分析、理解作为教学写人记叙文终极目标的现象。当然,更多的语文教师,已经有了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使用写人记叙文这个“例子”的自觉了。开始尝试借助这些例子指导学生学习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以及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的方法,等等,但这些指导往往比较随意、零散、无序。还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阅读教学中的习作方法不能让学生及时在习作中得以练习,使得习作方法的“学”与“习”脱离,因而大大降低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写人的记叙文,总是要通过记叙事情来反映人物的特点。只有借助典型事例,人物的特点才能写好、写活,才能让人读了文章之后,如同见到了那人的样子,听到了那人说的话,知道了那人的心里所想。要指导学生写好写人类记叙文,我们首先要了解这类记叙文的表达方法。在进行写人的记叙文时,首先要做的是选取人物经历的典型事例,而判断事例是否典型的标准是看该事例是否能突出这个人物的特点。在直接描写人物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采用刻画人物肖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在间接描写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采用对周围人或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下面通过例文赏析来了解几种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一、通过人物的肖像描写突出人物

肖像描写,就是描写人物外形各个方面的特征。人物的肖像包括身材、容貌、服饰、神态、风度,等等。成功的肖像描写特征鲜明,形象生动,能反映出人物的精神世界,使读者能由表及里地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描写人物肖像时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不能抓住人物肖像的显著特点,作文中对人物肖像的描写出现“千人一面”。例如:一双浓眉大眼,小巧的鼻子,一张樱桃小嘴……二是在写人记叙文中,忽视人物肖像描写在表现人物特点上的作用。

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番茄太阳》一文中写道:

如果不是盲童,明明挺漂亮的:乌黑的头发,象牙色的皮肤,精致的眉毛,笑起来像个天使。看着她,让人隐隐心疼。

作者在对明明的肖像描写中,通过对“头发、皮肤、眉毛”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同时重点抓住明明“笑起来像个天使”表现出她的乐观、开朗。这样的肖像描写恰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虽是一个盲童,她的乐观、善良却感染着周围的人。

再如《西游记》中描写猪八戒的片段:

只见他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着一件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衣服,提一柄九齿钉耙。

这里正是通过对人物容貌、服饰、习惯性用具等的综合描写,突出了人物的特点,藏在文字背后的主人公猪八戒的形象跃然纸上。

总之,在进行人物肖像描写时,一要精,就是要用极其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一个人外形上的主要特征;二要深,就是要通过对人物肖像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塑造人物

鲁迅曾说过:“要让读者由说话看出人物。”鲁迅所说的“说话”,指的就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语言描写,就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来表现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的。对话,一般是指两个人或者几个人之间的交谈;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

在学生的习作实践中,人物语言描写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人物语言没有“个性”,甚至不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及所处的环境等;二是忽视提示语在彰显人物特点方面的作用。

写人物对话,常常要加上一些说明性或者描述性的文字,以交代说话者是谁和描述人物对话时的表情、动作等,以增强人物语言的感染力,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

如《晏子使楚》一文中,晏子与楚王的对话堪称一绝。除了对话本身的描写之外,对晏子说话时神态、动作的描写也是彰显晏子聪明机智的关键。“严肃地回答”“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着他故意笑了笑”,将晏子在面对羞辱时的镇定和机智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只要写好人物的语言,刻画好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就能增强人物语言的感染力,突显人物的特点。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一点,我们可以向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学习。如《三顾茅庐》中,张飞的一声“嚷道”,凸显出他的粗鲁,同时也容易让人联想到张飞的草莽出身。文化程度不高,自然说话时声音大而粗暴。

三、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表现人物

人物的动作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又常常是矛盾冲突的集中反映。在写人时,把人物的动作写得具体生动,人物的思想品质就会鲜明突出。

如在《最后的姿势》这篇文章中,就有对主人公谭千秋老师的动作描写:

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在这段文字当中,“拉”“撑”“护”三个动词的恰当运用,使得一位舍己救人、心怀大爱的教师的形象立即在读者的心中树立起来了。

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小说中表现得也很突出,如《小兵张嘎》一文中: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dāng),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zhàn)。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bān)不动他。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简短的一段话中,多个动作一气呵成,机灵、好胜的小嘎子仿佛就在眼前。

四、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

心理描写是指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小说中比较典型的写作手法。

在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一文中,有这样的心理描写: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巧妙地运用直接描写人物心理(精神状态、想法、感受等内心活动)和间接体现人物心理(语言、动作和神态等)相结合的方式,让读者对安娜的“紧张、不安与矛盾”的心理感同身受,将一个善良的穷人活脱脱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过程中,我们还应立足表现人物的实际需要,围绕所要表现人物的特点恰当地选用一种或几种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无论运用哪种描写方法都应注意要符合所要刻画人物的身份。在写人记叙文的教学中,还可以选取例文适当指导学生学习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

写一个人物群体的作文范文第4篇

把握好从小学过渡到初中作文的过程至关重要。由于小学阶段的作文以教师手把手地辅导为主,学生基本上按教师讲述的内容进行写作,顺着教师所讲的思路去发挥就可以顺利地完成写作任务了。写一些身边的人和事,学生都是同一个口吻,有些文章简直是一个模子制作出来的。写读后感也是同样的感受。应用文也是生搬硬套的,所以个体变化不大。而到了初中阶段,随着书本知识和生活知识的积累,学生的头脑开始活跃起来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了,个体变化较大。到了这一阶段辅导方式自然不能像对付小学生那样了。何谓知识?学术界早有共识: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成果或结晶即谓知识。为了更好地了解自然和社会,我们可以发动学生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让他们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高鉴赏水平和对作品的评论能力,做到主题突出,独立思考,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口头表达是初中阶段作文训练的有效方法。写讲稿、登台演讲、群体答辩,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是语言和思想交流的很好渠道。这些活动有益于写作技术的提高。这正如最近版的《科技哲学十五讲》一书中论述的:“技术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前提和基础,但技术本身也可以看成一种使用性知识。”当知识和技术融合在一起时,就能使作文由“难”变“易”。

二、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出发去写

常言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般说来,儿童少年的大脑发育差异是很小的,智商值极高极低者分别仅占总数的极小比重。对于初中生来讲,他们的阅读面还是有限的,他们除了语文教材和几本优秀作文外,很少有机会能看到一些课外读物。所以,写文章对他们来说是很单调乏味的。那么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我看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试试。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化,把现成的文章进行改写,按照自己的意愿写出自己的观点,发挥个体的独创性,也可对现有的文章进行续写,写出故事情节的转变,由喜剧变为悲剧,或由悲剧变为喜剧。其次,对教材内容进行概括,把现有的文章进行扩写和缩写。小学阶段教师着重强调详写,要把文章写得越详细越好,所以学生扩写文章并不难。但是我们现在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缩写,这就是一个新的题目了,他们往往难以掌握。要把长篇大论缩写成文言式的只言片语,假如不下点工夫是难以做到的。从现阶段看,把文章写得短小精悍也是很有经济效益的。如某产品的介绍、某一科学技术的介绍、某一事情的经过和结果等等,有时往往要求简略地加以阐述。所以提倡学生对现有的文章进行缩写比扩写更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由“浅”到“深”发展。

三、让学生从现状的生活实践中去挖掘整理材料

要辅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中去挖掘整理写作材料。从题材来看,传统的小说、戏剧等都是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神仙鬼怪等。大多比较讲究情节性和传奇性,不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现在我们要求学生从普通的人和事中去发现和体悟人性、人生的哲理性,进行超越性的命题,写作中强调注重刻画人物的灵魂,深掘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题材,要求实话实说。

初中生写文章的题材除了书本知识外,其余部分靠的是从日常生活整理出来的,也就是学生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过的。这是活生生的东西。因各个学生的处境不同,感悟不一样,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但是个人的意志,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最终还是会判定谁是谁非的。因为人们在实践中总是活动的参与者,一个人的行动不是盲目的行动,总是有一定的思想、一定的理念指导的。这思想,这理念,也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那就要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判断力。所以让初中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开拓思维,寻求真理,是作文的一项重要任务。让学生对平凡的人,或平凡的事进行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不求统一答案,然后写出自己对某种现象的不同看法。这样也能收到一定的写作效果。还有收集有关的资料,全面地了解某人或某事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所占的特殊地位,发表自己的见解。再通过写论文的方式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也是一种很有效的作文训练。这样做会使学生的文章由“空”变为“实”。

四、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

写一个人物群体的作文范文第5篇

无我写作一方面表现在叙述人称上的无“我”。有的用第三人称和第二人称来叙述,时间内容指向“他(她)”或“你”,似乎与“我”无关;有的叙述人称干脆用“我们”,把“我”掩盖于一个虚拟的群体中,进而模糊了“我”的存在;而有的叙述人称虽然使用的是第一人称“我”,但这个“我”往往是虚构出来的,它表现的是另外一种写作主体(作者)并未经历和体验的生活,写作受体(读者)是不会把这个“我”与写作主体对号入座的,因此这个“我”实际上也是“无”的。无我写作的这种表现与写作的质量是无关的。与写作质量相关的是无我写作另一方面的表现,是指那些失去了写作独创性特征、人云亦云的文章,没有展现写作主体“我”的独特体验和风貌,就像一个戴了假面具的人,虽然与舞伴同在舞池中翩翩起舞,却给人与“另外一个人”在跳舞的错觉,看不出写作主体的真诚,因而给阅读带来沟通和接受方面的障碍。

最典型的当属中国式的“考场式作文”,在引用别人的观点后,再用别人(大都是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做证明材料,最后用别人经常喊的口号提升全文。这种考场作文表达的是谁的思想或经历,“我”的还是“别人”的?个w的还是集体的?而“我”生命中的感受、情感、思考在哪里?字里行间能不能看出“我”的真诚与自然?“我”有资格面对世界高谈阔论、指手画脚吗?为什么这种考场作文有千人一面的感觉?其实回答这些问题并不难,考场作文大多是无我写作的套作,是被考试机器模式化了的坯子,因此背离了写作的真义,这也是为什么即使考场作文得到满分也很难成为传世名篇的主要原因。与无我写作相对应的是有我写作,它是写作的本象,是衡量写作质量高低的最重要的原则和标准。有我写作是指写作主体的个人思维方式和个人生活体验对文章内容的介入和干预,是写作主体释放本我、发现自我和追逐超我的过程,是写作主体表达感受、释放情感和传递思想的过程。有我写作既可以塑造小我,也可以表现大我,既可以发现异己,也可以探寻人类的共性。

法国著名作家莫里斯・布朗肖对写作的理解让人眼前一亮:“所谓写作,就是要发现异己。把思想里面那个不认识的自己发掘出来,写作永远是遭遇一个相异的人。”如果写作里面没有“我”,不把“我”输入到文本中,那么何以把那个自己都不曾认识的自我挖掘出来呢?挖掘出的一定是“别人”了,而非“异己”。写作的妙处也在于此,当一个人对自己有所迷茫和困惑的时候,不妨拿起笔来记录和考量一下自己,把自己变成文字,深入反省,毕竟文字是明确的。当一个人把自己注入文章后,文章中的所有人或事物才有可能布满“我”的小影子和包含“我”的人类的大影子。福楼拜曾说的“包法利夫人就是我”,除去法庭抗辩的因素,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在包法利夫人身上注入了他对人性的一种思考。这一句话乍听会觉得有些荒谬,七尺男儿福楼拜怎么可能变异为自己笔下的一个夫人?可纵观《包法利夫人》这本书就会明白,包法利夫人的欲望包含着人类某种共通的特性,她时刻向往别处生活的新奇和精彩,永远“生活在别处”(兰波语),福楼拜承认自己也有这个方面的深刻体会,因此说他就是包法利夫人,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也有可能是包法利夫人?

有我写作的文章通彻见底,与她的制造者――写作主体长在一起,既可以是文如其人,什么样的文照见什么样的人,也可以是人如其文,什么样的人写出什么样的文。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由人掌控的写作因而具有了独特性,不仅仅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作者也同样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事写作,都可以成为作家,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独特的自我唤醒和唤出,表达出与众不同的思维和体验。那么如何才能唤醒和唤出自我并达到有我写作呢?下面就提供三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要注重个人的生活体验。每个人都有独自的生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注重独自的生活体验,并把经验升华为独特的感受,转化为文字。现实主义戏剧家的作品《雷雨》《北京人》《日出》《原野》等,大多是以苦难女性为主要人物的悲剧作品,与他在童年时期经历了痛苦和磨难的生活体验息息相关。第二个建议是要注重日常的自我觉察。要时刻唤醒自我意识,我思故我在,注重个体意识。很多作家都有记日记的习惯,把自己每天遇到的人或事、经历的心理起伏等记录下来,时刻提醒自己如何生活,并观照自己的变化。第三个建议是要注重写作素养的后天形成。写作需要天分,一个有较高语言天分和想象力的人,在写作上是容易胜人一筹的,但后天的素养养成也是重要的,比如有“深度的情感体验”、“勤奋的创作训练”、“丰厚的美学修养”等等(白描《优秀作家的素质解析》)。

跳舞可以戴假面具上场,让人性更释放一些,写作如果戴上了假面具,却是遮蔽了人性。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无我写作走向有我写作,让他们的文章充满丰富的人性和真实的自我。

注:本文为作者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优秀本科教育”定位下的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研究》(编号GDJG201424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组主要成员王濯巾、刘万里、陈红旗、石朝辉。

写一个人物群体的作文范文第6篇

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只靠每周一次的课堂作文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弥补课堂作文的不足,我们可以采用下列方法进行课外写作的指导和训练:

1.片段描写。联系新近学过的课文的写法重点进行描写训练:进行一次郊游,观察一处风景,进行一次景物描写训练;观察某一个人,包括肖像、动作等,然后描写这个人物,要求学生注意抓住人物特征;观察某项活动或比赛,描写其热烈的场面等等。能写好各种片段,大作文中自然也就运用自如了。

2.写日记。魏书生老师给写日记命以“道德长跑”的美称,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能长期坚持写日记,既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又能积累丰富的素材,更培养和锻炼了毅力和耐心,真可谓一举多得,是一贯写作水平的极有效的手段。

3.应用写作。教学生写信,为某产品写说明书,尝试写广告词,编机短信,写启示、感谢信、申请书等,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4.小创作。学生对快板、相声、小品等文艺节目是很感兴趣的,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快板、相声、小品等,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常用的一种课外活动形式。教师指导时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名著,以免他们因为缺乏鉴别能力而读了不健康的书。在阅读的同时可以做以下练习:

1.积累词汇。将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连同自己的理解记下来,以丰富词汇并提高理解能力。

2.掌握句法。记下优秀作品中优美的句子以及自己的理解,以提高鉴赏能力和遣词造句能力,写作时也可以选择引用。

3.学习写作方法。阅读优秀的作品或著作,认真领会和学习其成功的写作方法,包括取材剪裁方法、结构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方法等,有借鉴、有选择地运用到自己平时的写作之中,以求不断地提高写作能力和习作的质量、品位。

4.摘抄名言警句。挑选自己喜爱的富有启发教育意义的片段或名言警句摘抄下来,理解背诵,不仅能陶冶情操,指导以后的生活学习,还能积累一些写作素材,恰当运用,更能够提高作品的可读性、教育性。

三、开展竞赛活动

学生的争胜心都非常强,合理地调动和利用,对于语文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在课外活动中开展一些竞赛,学生会有很高的参与兴趣和热情。语文竞赛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朗诵会。学习诗歌、散文等作品后,可举行小型的朗诵会,对优异的进行表扬,落后的进行鼓励,这对所有的学生都会有很大的促进。

2.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开展这些竞赛活动,能提高同学们口头表达能力,又能锻炼学生公开发言的胆量,活跃了班级的学习氛围,学生也很感兴趣,参与的热情会很高,很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3.速记竞赛。在竞赛的氛围中进行记忆,学生兴趣很高,记诵速度也很快,很能锻炼提高学生的记诵能力。可全班学生一起,也可几个学生竞赛。定时速记,看谁记得多;也可以定量速记,看谁记得快。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四、办报

让学生办报,既能提高写作水平,又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还能增加活动经验,锻炼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能力,可根据情况确定形式和方法。

1.办校报或班报。班级或学校办一份周报甚至日报,报道班级或学校新闻,发表学生习作,既可写校园生活,也可走向社会,搞一些社会调查和访问。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能培养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一举多得。

2.办手抄报。可定期办,也可选择有意义的纪念日办特定主题的手抄报,全体同学都可参与,独立完成,更能提高学生的办报能力。

3.办板报。定期办好班内和校园内的板报,同学之间介绍一些知识、见闻、感受,传递信息,交流经验等,既拓宽了知识面,又开阔了视野,更增长了能力。

五、游戏

这是利用学生爱玩乐的天性让他们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很好的途径和方法。人之初,性本惰。青少年学生更是爱玩成性,不能合理地引导和利用,会使他们荒废了学业,浪费青春。合理地加以引导和利用,能够让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锻炼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扑克游戏。将语文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各种知识归类整理,制成扑克,制订一定的游戏规则,组织两名或两名以上的学生进行游戏。以此法记忆掌握修辞方法、文学常识、生字注音、词语解释等一些基础知识,效果特别的好,学生参与的热情也非常高。

2.对联游戏。在学习了对仗(对偶)知识的基础上,教师作以指导,让学生进行活动,可学生互对,也可老师出题让学生对。还可以让学生收集见到的春联、喜联等。既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又可以运用于写作,提高写作能力和作文水平。

3.成语接力。比如用顶针的方法接,看谁接得快,接的多;规定一个字为开头或为第几字,看谁说或写得多。可以两个学生或两组学生参加,也可以群体参与游戏。

六、利用网络

现代通讯方便、网络发达,学生又对它兴趣浓厚,合理引导、调动利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通过网络学习知识,查找资料,练习写作。既有利于丰富他们的知识,又有利于他们掌握现代化技术,效果非常好。

总之,语文课外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很多,为使学生的课余生活更丰富,课外活动更有成效,更好更快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还将更加努力地探索研究。我坚信:如果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都高度重视语文课外活动,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创新,认真地辅导,认真地总结,那么我们的语文素质教育必将大幅度地加快其进程。我盼望着这样的大好局面早日到来。

写一个人物群体的作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望、闻、问、切”教学法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102-02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作文教学效率低、学生作文能力弱、写作速度慢、作文题材狭窄、内容空洞无物等现象,导致了教师怕教、学生厌写等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写作教学,成了教学的诟病。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手段,而且增加了信息传递的方式、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极大地推动了传统教育教学自身的改革,更有助于当前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特别是电脑的普及以及校园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作文教学的数字化也初见端倪。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圭峰小学尝试引入现代教育手段进行作文教学研究与学习,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活动。近一年来的学习,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法的训练,实验证明: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生的积极性就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学生之间也学会了自己组织小竞赛,从而激发了每位学生的上进心,将枯燥乏味的写作变成了兴趣。这时我开始思考能否将这些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从而优化语文作文的教学呢?于是,我结合“望、闻、问、切”教学法,对语文写作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尝试。现在我谈一谈其中的心得与体会。

望、闻、问、切是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在医学上它是一套完整的治疗体系,应用于治疗疾病。我借用其原理于写作课堂教学进行训练,也能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 察“望”感知,让学生从多方面认识了解事物

望诊,本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同样,写作也要着重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作文要写好必先有好素材,好素材离不开观察以及积累――感觉认知的积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思想情感的积累。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学会了观察发现,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望”包含三个要素:

1.感知的积累

在五彩斑斓的大自然中,在绚丽多彩的生活中,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通过感知和发现,我们会把眼睛、耳朵、鼻子等感官记录下来的信息深深地印在脑海中;那么写作应用时,我们就可以“查阅”这些东西了。如何运用好这一手段,必将影响到我们作文教学的效果。如教学观察日记的写作时,我先布置学生回家发豆芽,让他们仔细地观察黄豆变豆芽的全过程,并且记录其变化的次序、特点。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掌握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当学生们要落笔描写时就能游刃有余了。这比老师的千言万语更有效。

2.语言的积累

写作是通过语言表达完成的。语言是一门艺术,要提高这方面的水平需要我们下苦功。除了在课堂上、课本中能学到好词、好句或优美篇章外,我们还需要利用课外的途径帮助学生积累。如建议读一些文学名著、古代经典的诗词赋篇,看一些报纸、杂志或电视新闻等。这些都有益于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3.情感的积累

人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生物,最主要是有思维、有情感。而我们的教学除了应教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做人。当我们灌输道德规范时,他们会不自觉地产生“是非”“对错”等思维活动。同样,在写作活动中,对同一故事情节,学生们会有不一样的观点,从而影响了整篇文章的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平时的教育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可见,“望”这一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思维速度,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促使思维更加流畅顺达。

二 强识博“闻”,拓宽思路,激发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最头痛的是学生作文题材狭窄、内容空乏,其实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为了让学生能拓宽思路,提高写作的兴趣,老师就必须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1.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写作的效率

学生一听到要写400字的作文就害怕,原因是什么?是找不到主题、没有什么话可说、时间不足。于是,我便采取多媒体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教学“导游词写作”时,我先播放《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的录像,指导学生随着录像的播放,由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地进行观察,学生有序地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并展开丰富的联想。虽然因条件所限,很多学生没有接触过“碉楼”,但这样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却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的素材,提高了他们写作的欲望。

2.提倡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

由于学生受生活阅历、经济条件等限制,不可避免地制约了其眼界视野,导致了不少人“孤陋寡闻”。为了使学生能不断扩充知识面,我提倡多看课外书籍。不仅如此,我还利用电脑把一些优秀作文和经典名篇录入打字软件,让同学们边学练打字边阅读文章。这样娱乐学习两不误,无形中学生积累了不少课外的知识,逐渐变得强识博闻了。

3.互动交流,激发兴趣

俗语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我主张在写作前让学生们互动交流观点、题材。我在作文教学中,先要学生写出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并要求在每条脉络下写出你要表达内容的关键词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信息、触发灵感、确立主题、构思谋篇,互动性的讨论有利于学生搜集材料,也有助于拓宽思路视野和学习途径,做到了资源共享。

这样,学生通过多种手段直观地了解写作信息,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再进而分析、归纳,增强了作文的信心,激发了写作兴趣,从而使写作有话可讲,讲必详细。

三 提“问”解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但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部分学生题材缺乏新颖,内容空乏,甚至无话可写。主要原因在于缺少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的做法是:

第一,先看看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如《我的同桌》和《我的同学》这两个题目就有很大区别。《我的同桌》中心词是同桌,是指一个人,而《我的同学》的中心词是同学,是一个群体形象。先确定中心词的目的,就是要弄清作文要求我们重点写什么,知道了这些才能更好地准备素材。

第二,确定主题以后,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辅导。首先要确定一个主题,再提出问题给学生思考,让他们构思出文章的主要结构。如《一件令我难忘的事》这篇作文,我们就可以提问以下问题:(1)哪件事让你难忘?(2)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3)事件的人物都有谁?(4)事情的经过是什么?(5)这件事为什么让你难忘,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其实,我们提出的问题就是作文的提纲,有了这个提纲学生也就有了写作思路,按这个顺序写下来,作文不就完成了吗?

第三,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事物的本质,让情感得到升华。提问题也是情感交流,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建构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必须要有耐心,就像自己写作文一样,认真思考,作文的细节在哪里,然后总结出几个问题来提问。时间长了,学生练习的多了,自然而然地也就会把作文写具体了。

四 “切”磋交流,进行综合评析

积极探索并实践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让课堂上充满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了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互相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表现。

记得上作文课时,我曾布置过这样一道题目:《 和

的故事》,要求写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并且有真情实感。当题目一出,课堂立刻鸦雀无声,很多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该从什么角度去写。正当我要提示时,突然教室闯进了一位“不速之客”――黄蜂。教室顿时躁动起来,人心惶惶。为了保护学生,我迅速扑打,经过几个回合终于把它消灭了。然而,当我回过神来,学生们都拍手称快――他们看得很入神。于是我抓住时机,把题目补充完整了――《老师和黄蜂的故事》。这一刻全班沸腾起来了。我提出第一个问题:刚才教室里的气氛有着怎样的变化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由安静到躁动再到沸腾!”接着我又问道:“老师刚才的表现帅吗?请你描述一下……”话音刚落,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说了起来,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模仿我的动作神态呢!当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我反问了一句:“老师做得对吗?”这时教室又寂然无声了。过了一会儿,同学们才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有的说做得对,那只黄蜂活该;也有说做得不对,要珍惜生命。……我趁热打铁,让大家把经过和感悟写下来。这次作文训练,学生不但能抓住写作的技巧,活用好词好句,还能发挥出丰富的想象,表达出个人的情感!

教室中没有了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跳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样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课堂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

因此,现代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写一个人物群体的作文范文第8篇

幸福,就是指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时带给自己的愉悦、安详、平和、满足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人在追求目标达成的理想情境和内心喜悦的激情。幸福,是偎依在妈妈温暖怀抱里的温馨;幸福,是注视父母沧桑面庞的敬意。幸福是一杯多年酝酿的美酒;幸福是芬芳可口的蜂蜜;幸福是雨中送来的雨伞。幸福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虽辛苦劳累,但平淡真实,温馨和谐;幸福缘自于内心平和,虽波澜不惊,但阳光灿烂,风和日丽。解决一道数学难题是幸福,战胜一次暴风骤雨是幸福。窘迫时勇挑重担是幸福,清贫时生活宁静是幸福,生病健康出院是幸福。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心境是幸福,付出一份他人需要的帮助是幸福。幸福是自己的感受,不是他人的认识,但愿我们都有一颗平常心,永远生活在幸福之中。

【写作要旨】

“幸福”主题的作文,可写的范围很广,可选的材料甚多,幸福的关键在于各人的心态和感受,因人而异,因情而变。写作时,要重点从如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要善于捕捉幸福的瞬间。幸福有时候是稍纵即逝的,可以随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但是不一会儿就消失,因为它不是定格的,不是永存的,而是随着事情的发展和人们的心态而变化的、发展的。一旦出现了幸福的因子,就要用慧眼抓住不放,并将其详细地记录下来。

二、要善于描写幸福的情境。幸福的情境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表现于外在,或载歌载舞,或欢呼雀跃,或设宴庆祝,或踏青游玩;有的表现在内心,或酣畅淋漓,或浮想联翩,或忆苦思甜,或痛定思痛。最好通过自己的观察,或写眼前众人幸福的情景,或写“我”在群体里的幸福感受,总之应该写出幸福的场面、氛围。

三、要善于表达幸福的感受。这就是要运用心理描写,最好以“我”的面貌出现,因为心理活动只有自己最清楚,别人是不知道的。“我”出现在文中,或是主人公,或是观察者,通过外在幸福情形的展示,来侧重写“我”内心的幸福情感。例如有一位考生写道,“我”在见到两个年迈老人牵手前行的时候,心里涌起了一种莫名的幸福:“我静静地想着,周围的一切仿佛都消融了,好像我走进了这对老人甜蜜幸福的世界,走进了一个悠闲无争的世界,走进了一个舒畅缓慢的世界。我被幸福的情景融化了。”这就侧重描写了“我”的内心感受,运用的就是心理描写,很有感染力。

【精彩语段】

我们手中握着艾蒿束,头上戴着艾蒿环,兴高采烈地下山回到学校。刚坐到位子上不久,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了进来。我定睛一看,啊!是妈妈。妈妈看到我说:“初三了也不能不过端午节啊!想不想吃粽子啊?来,把粽子拿过去和同学们解解馋吧!”呀!不听妈妈提及,我差点忘记吃粽子了。哇!太棒了,妈妈竟带来这么多粽子,我们都涌上去把妈妈围住,剥开粽子皮,鲜红的大枣就浮现在眼前了,接着一股沁鼻的糯米香飘来,我的口水都流出来了,一口下去,粽子少了半边,妈妈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开心地笑了,呵!端午的味道,幸福加甜蜜啊!

你知道我这一生中最难忘的是什么吗?就是2010年的端午记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一天,端午的味道——四个字“幸福多多”!

(2010年吉林省中考作文《端午的味道》;文/吉林考生)

【评点】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个生动的吃粽子的场面,关键是吃粽子的特殊环境:是踏青刚刚回来,在教室里,粽子是“我”的妈妈从家里送来的,是端午节,与全班同学一道品尝,这五个要素构成了这次吃粽子的特殊意义。可见,考生幸福的感受不在于吃粽子本身,而是吃的过程、吃的乐趣、吃的意义,这样的情境当然使“我”难以忘怀,“我”当然感到无比的幸福。

距派出所不远时,小女孩突然说了一句:“叔叔,到了!”警察急忙刹住车,抬头一看——这是一所孤儿院啊!小女孩跳下车。“叔叔,谢谢你送我回家,你是送我回家的第十九个警察。”小女孩扬了扬手中的布娃娃,“他们和你都对我很好,我很幸福。”

“那你为啥叫我送你呢?”警察追问,“我只想听听你们童年的故事,有关爸爸妈妈的!”说完,小女孩蹦蹦跳跳地走了。

警察心中泛起暖意,眼珠在眼眶中打滚,他忽然明白了幸福的滋味。他立马拿起手机,拨通了电话:“爸……”“不是说了那钱我不借给你!”电话那头传来了父亲的咆哮。“不是这样的,爸……我只想问你过得好不好?”

后记:幸福的传递不需要感天动地的语言,也许只是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善意的微笑。

(2011年江西省中考作文《传递幸福》;文/江西考生)

【评点】这段文字涉及两个人的幸福,一是小女孩,她是孤儿,从小失去双亲,没有父母的关爱,但是她在孤儿院里受到大家的爱护,又多次得到警察叔叔的关心,所以她说“我很幸福”。二是警察叔叔本人,他有父母,小时候受到父母的悉心照顾,现在有了误会,当他回忆童年的时候,“心中泛起暖意”,感到无比的幸福,于是与爸爸通话。这两个幸福的故事,一小孩,一大人;一无父母,一有父母;一是现在,一是过去,取材典型,互为作用,彼此补充,将“幸福”的内涵阐释得很具体、很全面、很深刻。

因为幸福的陪伴,玫瑰的芬芳才能沁人心脾;因为宽容的陪伴,生命的沃土才能孕育夺目之花;因为挫折的陪伴,成功的小船才会携你过千帆。是啊,生活中,只因有点点滴滴的幸福与你同在,生命之花才不会凋零。

幸福是什么?是母亲充满爱的一个眼神,是母亲深切的一个吻。从小到大,母亲处处呵护着我,将全部的爱给了我。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意气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响起,眼前立即一片青翠;母亲是挫折中的阵阵清风,当你惊惶伤心时,为你拭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凌乱的思绪;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正因为有了母亲对我的关心与爱护,幸福的甜蜜才会将我整个包围。

(2011年河北省中考作文《陪伴》;文/河北考生)

【评点】这段文字以议论感悟为主,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句式,将幸福的内容阐释得深入浅出。先写因为有幸福陪伴所产生的种种作用,语言工整,富有气势,是从虚拟的角度谈广义幸福。然后从家庭角度,谈母亲带给“我”的种种幸福,多方面地展示母亲对“我”的关爱,使“我”被幸福“整个包围”着。这是从写实的角度来谈狭义的幸福,比喻纷呈,画面清新。

【范文回放】

幸福在其中

大千世界,渺渺红尘,每个人都是游弋于这繁华尘世中的一条鱼。我们或忧伤,或快乐,或哭泣,或微笑,我们感受生命中的每一缕阳光,我们欣赏生命中的每一片落叶,我们倾听生命的每一段音乐……所有的一切,都这样幸福。幸福——就在这生活中。

躺在母亲的怀抱中,是幸福的。

那天,在饭桌上,母亲说,我只想你以后能过得好。那时,我的心就凉了一下,那是暖后更深的凉。眼泪悄然滴入碗中。我静静地看着她,恍然间发现她的脸上有了些许岁月的痕迹,苍老开始包裹她。我突然一阵心痛。母亲似乎也察觉到了我的情绪,她什么也没说,只是站起身,将我搂在她的怀里。那一刻,我是那样幸福。我想,只要有母亲在,我就可以在她的怀里哭,在她面前,我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母亲在,你的家永远都会有一盏灯彻夜长明,你不会担心找不到家的方向;你哭了,永远都有一个人比你更心痛。躺在母亲怀抱中,我是那样幸福,仿佛整个世界陷入黑暗,我依然能找到光明。

徜徉在书的世界中,是幸福的。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闲暇时刻,我总爱泡一杯香茗,捧一本好书,坐在阳光下静静地读。读《三国》,那些战场的厮杀跃然于纸上,那厚重的气息扑面而来,那些英雄人物的豪情壮志清晰地浮现于脑海中;诵《诗经》,那女子的温婉秀丽让我心动,那男子的英雄潇洒让我敬仰,那些凄美浪漫的爱情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品《红楼》,那大观园里的繁华让我忍不住想要进去一探究竟,那些女子的风华让我赞叹,那些人物的悲情结局让我阵阵心酸……读书,是这样的幸福,在阅读中感悟人生的悲欢离合,体验生活的苦辣酸甜,这是何等美妙啊!

沉醉在大自然的恩赐中,是幸福的。

大自然是美妙的,她赋予了我们多彩的风景,让我们留恋不已。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为我们送来大地的芬芳,于是日记的扉页就从这里开始记起。我独爱红花绿草,蔚蓝天空。看庭前花开花落,望空中云卷云舒,听见远处鸟儿鸣唱,感受嫩叶上的第一滴露珠——是幸福的。

……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生命就是这样美丽,生活是这样的幸福。享受生活,感悟幸福。

幸福,就在生活中 !

(2012年安徽省中考作文《幸福在其中》;文/安徽考生)

【评点】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紧扣“幸福”主题,从三个不同方面表现了自己幸福的生活,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三个角度:一是母亲给“我”的幸福;二是书的世界给“我”带来了幸福;三是大自然给了“我”无比的幸福,三个部分组成三个排比段,是文章的主体,紧扣标题,首尾两段形成领起和总收的格局,首呼尾应,脉络清晰,使结构显得十分严密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