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

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范文第1篇

一、引导学生学习老师的书写笔法

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老师的板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书写能力。小学生正处于识字、认字的阶段,老师的板书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同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精心设计的板书,能使学生赏心悦目、兴趣盎然、活化知识,对知识加深理解、加深记忆,是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

二、引导学生学习老师板书的方式方法

教师板书的语言确切、精当、言简意明、一目了然,给人以凝炼之感,能起到“画龙点睛”、指点引路的作用。老师的板书正是边教边作的记录,是抓要点、理思路的范例,要求学生用好老师的板书就得要求学生学习老师板书的方式方法,在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时候,在纸上边阅读边思考边作“纸书”,来提高阅读和思考的效率。

教师的板书内容是通过精心设计的,达到了科学、精炼、好懂、易记的要求。要使学生能利用好老师的板书学习,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因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堂预习,并教给学生课前预习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预习时首先做到认真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在书上批点勾画,把生字、生词、重要词、重点句段画下来。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补充老师板书

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一人板书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看重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文、自己补充板书,并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也就加深了。一堂课的板书是对该堂课讲述内容的浓缩,是一个完整系统,学生在课后利用板书的章、节、目、条、款进行归纳小结,能收到再现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效果。

四、指导学生扎实用好老师的板书学习课文

让学生学习老师的板书,除了老师边教边板书边让学生理解以外,适当的时候——特别是板书内容已构成一个相对整体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围绕板书作一些复述、答问、补写等等练习。如《草船借箭》一课,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枝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扣住题眼“借”字,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设计说明:

1、以文章题眼“借”为突破口导出纵向思路“为何借 怎样借结果”,这样既分散了教学难度,又放缓了教学坡度,还使文章叙述的线索一目了然。

2、“嫉妒斗智自叹不如”准确地概括了故事的经过,便于学生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既突出了本课重点,又突出了本课难点。

3、本板书以箭为突破口,使得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学生从我的板书中学习《草船借箭》,就会了解这件事的前因后果,知道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教给学生做人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习“草船借箭”的根本原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其次让学生自学这件事的最终结果(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最后激疑:周瑜为什么会发生思想转变呢?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就是按照上述思路进行设计的。

学生看到我的板书后就会做如下学习和思考:

1、会找出本文中的主要人物:周瑜、诸葛亮。

2、会找出“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及后果。根本原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是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3、会知晓周瑜思想发生转变的原因是草船借箭的成功。

4、会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

①由板书“逼迫造箭”知道周瑜借假公事,逼迫诸葛亮造箭。

②由板书“承担”理会诸葛亮巧识阴谋,承担了造箭的任务。

③由板书“不给材料”明白周瑜暗中使坏,不给材料,故意延误期限。

④由板书“不要材料借箭”惊叹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做安排。

⑤由板书“成功”佩服诸葛亮巧妙地利用天气、地形,了解曹操性格以及周密的安排,正好“借”了十万支箭。这样,全文的脉络就全部展示出来了。

学生还可以在老师的板书上利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以表示人物的对立及人物心理的变化。

学生可以从上述板书中做如下练习:

1、根据板书复述课文内容,背诵。

2、让学生按板书顺序简单复述“借箭经过”。

3、各段中层次的划分。

4、让学生从板书的逐项内容分析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添加诸葛亮的特性。

①从“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了解诸葛亮(时间选得好,天象算得准)是“知天文”的人;添加板书:知天文。

②从“顺水顺风”了解诸葛亮(想得周密、知水知风)是“晓地理”的人;添加板书:晓地理。

③从“鲁肃同去”了解诸葛亮(知鲁肃联合抗曹心诚,能够帮助做准备,并且不向周瑜吐真情)是“善知人”的人;添加板书:善知人。

④从“向曹操借箭”了解诸葛亮(知曹操用兵谨慎,只用箭射决不出兵)是“善知人”。添加板书:善知人。

5、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范文第2篇

一、扩大学生阅读量,让学生汲取大量的文学养分

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讲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这类书本有《西游记》、《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等,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积累一些原始素材。高年级的学生,要求适当高一点,为此,我们必须得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1)要求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读书。由于小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使得他们辨别事非的能力有限,在要求阅读时,要加以正确引导不然学生凡是厚一点的书就看,看不懂的书也看,不该看的书也拿起来看,反正是老师要求让看。这样既加重了学生地负担,不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而且效果也不会好的。(2)让学生从开始读书便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个学生都用一本专用的笔记本,在平时阅读中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积累下来。

二、兴趣是阅读的动力,关键是要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1. 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先介绍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到东吴配合孙权作战的史实,接着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题意(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进而激疑:这就怪了,诸葛亮是来配合孙权跟曹操作战的,他与曹操是势不两立的敌我双方,他为何向曹操借箭,又为何用草船借箭呢?此时,学生们寻求答案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了,便产生了阅读的兴趣,从而投入到阅读中去。2. 教师本身要有丰富的文学常识。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随机应变,善于综合运用文学常识,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也使学生因教师丰富的文学知识,流利的口才等现象产生一种敬重老师,羡慕老师“卓越出众”才华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效果在无形中不自觉地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这也是小学生“爱模仿”天性的必然。3. 开展多种相关的班级或学校大型的文学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摘录笔记评比、速拟提纲复述比赛,心得体会交流活动等,由易而难,根据各自的实际隋况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更有效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鼓励质疑,自主阅读

我在阅读教学中,是比较注意唤醒他们潜在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的兴趣,注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启发他们互相交流,解决疑难,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我在教《田忌赛马》一课时,学生读题后,我提问:“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提出问题:“田忌是什么时候的人?他和谁赛马?结果是谁取胜?”接着,我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进行讨论。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出现了人人欲试的局面,课堂的气氛也真正活跃起来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由此调动起来,他们会积极地思考,去解决疑难问题。这样,他们的创造意识就会凸现出来,创造能力也逐步形成。

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范文第3篇

一、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敢于发问,乐于发问。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请保留出处。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问题。

三、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1、找题眼。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2、抓中心词句。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3、揭矛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谒动力。

4、比好坏。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5、抓感兴趣的部分。如《田忌赛马》一文,有学生问:“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再如《凡卡》这篇课文,最后凡卡寄出一封信。由此,一学生问:“凡卡的信能收到吗?”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四、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从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1、结课的艺术。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如学习《观潮》一文时,做了如下结尾:“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76-01

1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问题。

2 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1)找题眼。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2)抓中心词句。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3)揭矛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谒动力。

(4)比好坏。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5)抓感兴趣的部分。如《田忌赛马》一文,有学生问:“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再如《凡卡》这篇课文,最后凡卡寄出一封信。由此,一学生问:“凡卡的信能收到吗?”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除了上面的,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等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这样逐惭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3 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从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1)结课的艺术。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如学习《观潮》一文时,做了如下结尾:“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范文第5篇

一、角度

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多样的,其最佳的角度在哪里呢?叶圣陶先生在《谈教学的着眼点》一文中提倡教师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为使学生“开窍”,教师应注意提问的切入点。例如,教《将相和》一文,就可以抓住“和”这一“文眼”提出一系列问题:(1)“和”是什么意思?文中写谁和谁和好了的故事?(2)既然有和,就有不和的时候,从哪里看出二人不和了呢?为什么?(3)这二人是怎样和好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围绕着“和”设计的,弄清了这些问题,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这个故事了。

二、难度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

的。例如,教学《草船借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三天造十万之箭?”“周瑜为什么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这就未免过于简单,学生读完课文,一眼就看出了。这个问题根本不富于启发性,久而久之,学生则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教师如果换一种方式向学生提出“课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言谈一谈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分别是怎样的人”之类问题,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样的启发提问,对学生形成研读文本的习惯、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领悟文章表达方法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梯度

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难以理解、领悟,教师可以采用化难为易的方法,把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便于学生回答。

四、深度

教学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要在关键处着力,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的重点或难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切中要害。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是学习全文的关键,我们可以围绕中心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以上设计的问题,都是围绕全文的中心句引发的,使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方面的训练,这样的问题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探究性,能够更好地引起学生思考,从而深入理解

课文。

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范文第6篇

一、巧妙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随着多媒体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教学逐渐从凭借单一的课本教授转变为以多媒体展示和问题启发的方向上。的确,多媒体融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资源为一体,在课堂中应用好多媒体,不仅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让学生形成从生活到文本的过渡,让学生快速进入阅读状态。

首先,借助多媒体直观呈现而创设情境。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是基于语言文字而进行的,语文文字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认知以直观为主,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多媒体,通过直观呈现来让学生形成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如在《白杨》的教学中,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白杨树是再常见不过了的,但一些学生也可能没有见过,也可能只是有初步的印象而没有仔细观察过。为此,教学中教师以幻灯片展示白杨图片,然后以话题“我心中的白杨”组织发言,接着教师以问题“白杨有什么特点?”引入阅读。如此,当学生对白杨有了直观认知后,再进入阅读,对白杨的认知就会更加深刻。

其次,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入课文阅读。农村小学资源较为匮乏,而借助多媒体则可较好的将各种资源有效的应用起来,尤其是针对学生较为陌生的知识点。如在《草船借箭》的教学中,教师先借助《三国演义》主题曲来活跃气氛,然后播放《草船借箭》的视频片段,接着辅以文字简介《三国演义》,再提出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他做了哪些准备?结果如何?”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初步把握故事的起因和结果,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而奠定基础。

二、提倡多样化阅读,初步感受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多读才能促进其获得感受和体验,而受兴趣影响,在读的过程中,教师指导方式就应该多样化。

首先,通过目标引导学生初读。一般而言,在学生初步感受课文时,要从生字词、文章的基本内容、所表现的思想几方面进行要求,同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而用目标引导阅读。如在《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教学中,在初读中除了体会“咀嚼”“呆”“傻”等词的意思,还可让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来对课文内容进行概况,如学“咀嚼”、“谈驼铃”、“剪驼毛”、“念骆驼”(当学生感到有困难时,教师可先示范),这样,学生通过初读获得了整体感知后再以问题引导深层阅读,效果会更好。

其次,采用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多读课文。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配乐朗朗(如《草原》的教学中以《草原就是我的家》、《我是人民小骑兵》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朗读)、带着问题读(如《刷子李》的阅读中提出问题“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刷子李是个技艺高超的人?作者又是怎样写出他的技艺高超的?”引导阅读)、小组比赛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朗读。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不做太多其他要求,尽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这样才能为理解奠定基础。在自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尤其要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而提出自己认为疑惑的问题,这样才更好地促进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

三、以问题为启发点,合作探究

学生经过阅读,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对课文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体验,此时,教师就需发挥学生小组的作用,以问题引导进行合作探究,在讨论、交流中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展示自己的收获,从而理解课文,获得体验和感悟。

首先,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层次性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来进行讨论交流。如在《梦想的力量》的教学中,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依次为“课文写了瑞恩的一个什么样的梦想”,“瑞恩的梦想是怎么实现的?”“梦想究竟有什么力量?”然后围绕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瑞恩的梦想是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梦想?”学生根据学生阅读后画出相关句子“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他们不应该过那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再用自己的话总结。

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范文第7篇

一、构建和谐课堂,体现人文精神

新的课堂理念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教学中,构建“我--你”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学习活动,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

利用教室的整体环境。要构建和谐课堂,首先要突出教室环境的美与和谐,充分发挥环境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熏陶作用。如充分利用黑板报抄写、贴纸、绘图等学生熟悉喜爱的故事、童话、图形,让学生常常对其中的故事童话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关注学生的阅读情绪。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应该鼓励他们敢于阅读,培养他们先说后问再议,积极参与学习。教学《一定要争气》中: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校长很生气,决定要让他退学,后来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童第周基础差,却不灰心,半年后,经过努力,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100分。最后成为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说到这里,教师应结合实际让学习力不从心的学生得到启发,激励学生敢于阅读,敢于发言,学生没有了紧张、畏惧心理,自然而然投入阅读学习中,同时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学习是一件很舒服和愉快的事情,激起了阅读兴趣和阅读愿望,体现了人文精神。

二、挖掘文本内蕴,提高阅读效果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也多次强调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注重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的读,充分的读,用心的读,用心去感悟。教学《鸟的天堂》,“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不加引号?它们各是什么意思?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从而理解:第一个“鸟的天堂”是引用别人说的话,是对大榕树的特殊称呼;第二个鸟的天堂,指那棵大榕树是鸟儿生活的乐园,是作者亲眼所见的,不需要加引号。

三、培养阅读质疑,促进多维思考

草船借箭是什么故事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提问;引导

我县以“三主五步”教学模式的区域课改已实践几年了,核心之一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始终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提问,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掌握正确的问题方法,具备一定的问题能力,养成良好的问题习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想问、敢问、会问、善问。这样,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就会得到不断拓展,各种能力尤其是思维创新能力就会得以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呢?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问题。

二、构建积极的心理场,营造恰当的问题情境

其实,“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构建安全的心理场,这是让学生“有疑就问”的一个基本前提。提出问题不会有心理负担,不会担心被教师和同学耻笑,不会被教师“标准答案”逼到尴尬的境地。教师要倾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不搞一言堂,不设所谓的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合乎逻辑,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与体验。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就能唤起处于“休眠”状态的智力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1、找题眼。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2、抓中心词句。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3、揭矛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谒动力。

4、比好坏。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四、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从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1、结课的艺术。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如学习《观潮》一文时,做了如下结尾:“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