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给老师的一封信毕业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老师您还记得我吗?那个您从未谋面的远在千里之外的学生。当年那个怀揣文学梦想的花季少女,因为参加全国中学生国庆征文大赛,幸运地从五千多名的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了一等奖,从而和十几位获奖同学能得到各位评委老师的垂青,虽然没能到美丽的泉城亲自接受老师们的颁奖,但老师和编委的殷切希望和谆谆教诲通过那张小小的报纸和精心编写的作文选让我们这些青涩少年彼此欣赏、互相鼓励。从那本征文选里我知道了老师来自西南小城恐龙的故乡-自贡,是那所学校高中语文组的老师,经您辅导过的两名学生分获一二等奖,虽然不曾相识,但心中对老师充满了敬意。我也因此和其中的一位同学鸿雁传书,共同的志趣和爱好成为友谊的纽带,虽然相隔千里,但已经把两颗真诚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巴蜀大地上那个风光秀丽的小城成为我向往的地方。
两年的交往让我和那位同学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直到我上大二时突然中断了和她的联系,对好友的牵挂和惦念让我想到了曾经辅导过她的老师您。没想到我那封冒冒失失寄出的信件有了回音。您在百忙中给我写了回信,在那封用毛笔字写就的信中,您告诉了我好友的近况,并通过我那封充满感情的信件了解到我是一个追逐文学梦想的青年,鼓励我只要奋发,就一定能成功。那是您给我写的第一封信,时间在1986年那个寒冷的冬天。虽然我和老师不曾相识,但彼此间的信任让我们书信往来,以文会友,我把自己的心事、欢乐和苦恼向您诉说,应该是我的坦率和单纯吧,让您接纳了我这个懵懵懂懂的学生。您每次都在信中叮咛我要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紧张的学习之余,我坚持文学创作,也许是我的那股不服输的韧劲打动了您,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悉心给我指出需要修改的不足之处,鼓励我多读文坛上青年作家的作品,吸收他们的经验,鼓励我继续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辛劳一分才。您把我的作品推荐给《现代作家》和《青年世界》,虽然没有发表,但是更激发了我创作的欲望,终于有一天当我的作品变成散发着油墨香气的铅字的时候,我第一个把喜讯告诉了千里之外的您。在我的心目中,您是我文学创作上的引路人,更是我生活上的良师益友,您是我的父辈,更是我的恩师。您称呼我“小友”不是把我当成幼稚无知的小朋友,而是因为我们之间年龄的差距,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之间真挚的友谊。1987年的新年,我收到了您的贺卡,薄薄的纸片后面蝇头小楷写着“一纸载花篮,千里送小友”那么亲切。因为真诚,我们成为好友,每一个祝福,每一句鼓励,都让我们在心中享受那份温暖,品味真情的珍贵!虽然我们相隔遥远,我都会留作一生美好的回忆!我相信是那份师生之间质朴的情感让我们成为忘年之交。
似水流年不经意间从指尖划过,带走太多的记忆和留恋。毕业后的我开始步入社会,投入崭新的生活,您嘱咐我要勤勉工作,低调做人。从您的一封封信件中,我了解到老师您辛勤耕耘四十载春秋,默默无闻地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崇高的教育事业,可谓桃李满天下。您治学严谨、为人处事过于耿直,您的苦恼比我的欢乐要多得多。您告诫我作家的道路坎坷而又漫长,需要我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从您那里我得到了很多普通的师生之间所不能得到的教诲,为我更好地了解人生、认识社会,思考未来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待到我拥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庭,有了可爱的宝宝以后,您做为长者送来衷心的祝福。您把对学生的那份关爱带给了我的家人,您让我的爱人疼惜我,爱护我。您在信中对我的儿子说:小宇乖,一定听爸爸妈妈的话。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知道有一位远在千里之外慈祥可亲的爷爷。通过您寄来的自贡晚报《烛泪滴滴总关情》让我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老师您,您是盐都新人中被报道的人物之一,您的学生350余篇计40万字的优秀作文登上44种全国各级报刊的大雅之堂,有30人获得全国和省市级作文大赛及现代文阅读竞赛奖,全国多级报刊发表您的教学论文和随笔200余篇达30万字,5次获得全国作文研究中心《作文》编辑部“园丁奖”,7次获市级征文奖,您和您学生的文章,先后被20种书籍收编。这些数据的背后凝聚了老师辛勤耕耘的汗水,您对学生无私的帮助让人心生感慨。看到这些报道我从心里对老师更加充满了敬仰之意。为自己能和老师相识相交感到荣幸。1994年我给您寄去了两盒轻音乐的盒带,希望让老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够舒缓一下疲惫的身心,您回赠给我的是两张您和家人的照片。照片上的您和师母抱着孙女冬青和外孙唐山站在搭成花墙的公园里,您是那么的儒雅和亲切,那是我和您相交8年后第一次见到老师的容貌。您希望我们一家能去参观自贡一年一度的国际恐龙灯会。我也邀请老师能有机会到我的家乡游览观光。我们憧憬着师生能够相聚的那一天。
老师为什么在那年以后我再也联系不上您了呢?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变故。我粗心到没有留下您的地址和电话,只有一次次地给您的学校写信询问,却一直音讯全无,几年过去了,我给当时的湖南卫视《真情》节目摄制组写信寻求帮助,甚至给当年报道您事迹的晚报联系,都是物是人非,石沉大海,杳无信息。到了2000年再给学校打电话询问,您已经退休了,还是找不到您家的地址。在那个通讯信息还不发达的年代,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见到我所爱戴敬仰的恩师。四年前我去游览了童话世界的九寨沟,因为诸多的原因,我错过了和老师最近距离相聚的机会,对老师无尽的思念和牵挂让我不能释怀。
老师您知道吗?我上网的初衷就是想通过网络和当地的网友联系,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帮助,能帮我找到失去联系多年的老师您,也许是对老师的那份思念之情感动了上苍,当善良、真诚的网友告诉我可以有希望打听到您的消息时,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马上回家告诉了我的家人。当我从网友那里得知您的确切消息时,老师您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一个半月了。就是这么阴错阳差的几十天的时间,我就再也见不到老师您了。老师您知道我听到这个噩耗时的心情吗,泪水不止一次地流满我的脸颊,对老师的那份怀念让我黯然神伤、不能自己,更多的是对老师的愧疚之情。老师,请您原谅学生,没有送您最后的一程。但是请您一定相信,这十七年来学生从来没有忘记过您,人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虽然没有亲耳聆听过老师讲的一堂课,我们这一生都未曾谋面,但老师所带给我的人生启迪让我受益终身,在学生的心目中您永远都是我的父辈,我的恩师。什么都是拥有时不觉得珍惜,失去了才觉得它的的弥足珍贵。不知道老师走得是否安心,他可能还有太多太多的牵挂。相信老师在天堂里会为您的家人露出欣慰的笑容。
一、独特的个性魅力
上海师大附中在50年校庆之际就提出了“现代课堂呼唤有个性的教师”的研讨课题。这个课题的提出,正是应我国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之需。作为实施基础教育的中小学理所当然要承担起这项改革的重任,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搭建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平台。而要在这个平台上立得住、站得久,那就需要教师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个性化教师”除富有使命感、积极进取、锐意改革、具有国际视野外,个人认为还应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多视角的教育眼光、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手段、广泛的兴趣爱好,特别是具备能发现会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的能力的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有了这些基本素质,在教学中就会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学流派和教学风格,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会像一个模子导出来的那样整齐划一,而是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的新型人才。
二、自觉的课堂洞察力
以往我们总是把“问题学生”统统地划为一个等次,把问题推向家庭,推向社会。把教学手段所达不到目标的原因都指向学生。在听取了丁炜老师关于《微格教学与课堂教学观察》的讲座后,我自感我们平时所做的很不到位,没有自觉地“去看”、“去听”、“去想”、“去记”,更少去对“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去“拆零”、“组装”和“总结”,致使我们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类似问题束手无策,从而把某些学生的智慧资源埋葬,甚至把某些新型的思维之星浇灭。因此,自觉的课堂观察至关重要。我们看看这个案例,这是上海市普陀区一幼儿园的一位新教师的观察日志:⑴“我是一名新教师,刚接触幼教工作,很多问题让我措手不及。”(多数新手有过类似的经历),⑵“洋洋(一个“调皮”的学生)最近在操场上乱跑。”(观察、发现),⑶“我虽然提醒了很多次,但他依然调皮,明知故犯。”(采取过相应措施,但无济于事),⑷“孩子总是故意调皮,我该怎么办?”(思考),⑸“园长告诉我:很多时候,我们都为孩子们的捣蛋头痛……”(有同感),⑹“其实没有天生捣蛋的孩子,我们应试着去听听孩子的想法。”【学会聆听,(提出了课堂观察的理念)】,⑺“一天运动的时候,园长来到洋洋身边:洋洋,俞老师看到你玩球的方法有很多,能表演给大家看看吗?”(试着沟通,开始研究问题),⑻“‘我会转圈拍皮球’,说着,洋洋兴奋的表演起来。”(学生个性得到展示并给予尊重),⑼“我突然意识到:孩子的行为,一定有他的原因,要把握和孩子的沟通时机,找准与孩子交流的方法。”(反思、小结),⑽“从此,我和洋洋有了一个个约定,洋洋也一次比一次做的认真,期末,他成了一个有本领的队长。”(发现、研究、发展,得到理想的结果)。从这个教师的日记中,我们看到了课堂观察是何等的重要,细微的课堂观察也许能唤醒一颗颗瞑眠的心,又或许能点燃一束束智慧的火焰。
三、巧妙的艺术表现力
每个人可能都会产生视觉或听觉的疲劳,何况成长在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的信息时代的少年儿童。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在循规蹈矩,一层不变,甚至套话连篇,那你准备承受失败吧。这就要求施教者在课堂教学中应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这项艺术所指向的是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而不是花样化。就教学艺术性,谢利民教授说,从外显形态上要做到:课伊始,趣已浓;课结束,趣犹存;从内部效应上起到: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艺术手段的使用要根据课类、课型,可采取实验、图画、事例、故事、问题、名言警句等来引入或渲染。在教学环节中,要讲究波澜起伏的流程美和水到渠成的衔接美,要注重与过渡、动与静的穿插,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语言表达节奏要有抑扬顿挫的韵律,时而如湍急的飞瀑,时而又如平风细浪的湖面,创设一个个全新的意境,使学生始终享受在课堂教学艺术之中。
四、乐于奉献爱的感召力
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也”,有爱才能亲,有爱才能博得信赖。当代中小学生由于父母亲工作压力大,与孩子交流甚少、关爱不够;在农村很多家长只生不养,长期在外打工,孩子从小就离开父母,造成了一些心理上的缺陷,多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骄横,我行我素,受不了外界的拘束,因此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出现了种种怪异的现象,让教师哭笑不得。教师们面对这种种情形,有人只得甘拜下风,因为不能罚,又不能打,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次在上海的学习中, 黎加厚教授《让每一个学生成功》的讲座,让我改变了“成龙上天,成蛇钻草”的消极观念,感受到教师应有乐于奉献爱的感召力。他说,首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他举了淄博某中学一位年轻女教师课堂教学的体验,这位教师刚接了两个语文基础不错的班级,一段时间下来,那个老师“震惊了”,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与老师用眼神交流,有的甚至趴到桌子上睡觉了。有一次下课了,有一个学生怯生生地向这位老师提出:“老师您以后可不可以不提问我了?”这个提问使这位老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原来的满怀信心如临倾盆之水一下就给浇灭了。后来这位老师通过了解,才明白是自己犀利的眼神和严肃的面部表情在作怪,明白了学生喜欢微笑的老师。微笑是表达善意的一种有效方式,是老师最美的语言,是爱的传递。通过深思,她改变了自己的态度,慢慢地感染了学生,课堂气氛也渐渐活跃起来,即使成绩不好的学生也勇敢地加入进来了,最终挽回了教学的幸福感。其次,不应对学生表现出鄙弃的态度。黎教授又讲了一个《泰迪的故事》,泰迪由于母亲的早逝,给他极大的打击,他消沉了,成为一个老师讨厌的学生,接他五年级时的汤普森老师曾在他糟糕的作业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并写了一个“差”。有一天,汤普森老师在查阅学生成绩单时,意外地发现之前的老师给泰迪评语,她了解了泰迪“不是一个令人喜欢的学生”的原因,她深感愧疚。之后,汤普森老师对泰迪格外关注。有了老师的帮助,泰迪的心智开始复苏。 她的鼓励越多,他的进步越快,及至年底,泰迪已经成为了班里的佼佼者。一年后,汤普森老师在门边发现一张泰迪写来的字条,称她是自己一生中遇见过的最好的老师。六年后,她收到了泰迪的第二张纸条,告诉她自己已经以第三名的成绩从高中毕业,而她,依然是他一生中最好的老师。又四年后,她收到了泰迪的另一封信。信里说虽然学业并非一帆风顺,但他仍想留在校园,他会坚持到最后,并且不久之后就将以最高荣誉从大学毕业。一如既往,他把汤普森称作自己最好、最喜欢的老师。另一个四年后,又来了一封信。汤普森老师从信中得知,他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她仍然是泰迪最好最喜欢的老师。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也有过奉献爱的体验,其中有一次,镇上要集中开展庆祝教师节活动,各校要组织学生参加文艺表演,我班里有一个能歌善舞的小女生因为交不起服装费想退出文艺队,但看得出歌舞是她的最爱,她肯定舍不得失去这次机会,我给她垫上服装费,还告诉她,人的一生要面临很多的困难,关键要看在困难面前你是采取让步还是鼓起勇气去面对,幸福的未来要靠自己去创造,我相信你属于后一种类型。之后我还经常鼓励她。后来她还是因为家庭困难放弃了学业,十六岁独自开始打拼,自此没有了联系。前不久,突然接到她的电话,她说她在上海开了一家店,日子蛮小康的,一定要见我一面,好好感谢我。恰好这次有机会去上海,一见面,她是千恩万谢,谢的不是那几十元的服装费,而是对她的关爱和激励,她说在她离开学校以后就没有停下过奋斗的脚步,无时不把我对她说过的话放在耳边,其中“在我懵懂的年龄让我拥有一位让我铭记一生的老师”“我的成功是得益于恩师的教诲”这样的话令我感动、令我自豪。同时教育了我:教师能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关爱和帮助所产生的感染力是不可低估的。
我们不能保证每个学生成功,但我们可以帮助学生鼓起生活的勇气、找到发展的方向,这就需要我们乐于奉献爱。
五、不同方式的沟通能力
前面我已经提到现在的学生怪得很,独生、留守和媒体的副作用是形成各种癖性的客观因素。如果不善交流、不与学生沟通,你就难以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因此,沟通能力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极为重要。独生子女在家是皇帝,自我中心主义强烈,而学校是一个大集体,他们的优越感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与他人发生矛盾。这就需要向他们讲清楚集体生活的原则、要素,要他们学会包容、忍让、协作、友善、关爱、守则、礼让、等。留守儿童则要让他们了解社会发展、理解父母的苦心,帮助他们拟定生活计划,教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等。受媒体影响极深的,则要了解他们的需要,要让他们懂得现实与理想化世界之间的差距和联系。要做到这些,需要教师具备极强的沟通能力。所谓“极强”,除了有扎实的文化知识为基础外,还要掌握一些沟通的艺术技巧。在朱国定教授系统的指导下,我懂得了沟通时,要找准角度、掌握坡度、调整态度、褒贬适度,掌握好度和时机,我们就可能占据沟通的主动,达到沟通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六、对知识不竭的渴望
过去的理念强调“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的新课标却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有一桶水,那是很有限的,我们不仅要有涌流不息的水源,更重要的是要会引导学生去寻找水源。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知识、经验、理念和能力都要与时俱进,要做到这些,必须有严谨的治学精神,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保持对知识不竭的渴望。
借着这台演唱会,一场中国民歌小天后们15年前的青春往事,也由此展开……
中国音乐学院的“最牛寝室”
褚海辰出生于沂蒙山腹地一个小村子里,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姑娘。小时候没少在草垛边或麦场里为乡亲们唱歌,那时候就有人觉得她唱得好,得往外走。后来,褚海辰来到县城的大伯家上学,老师也喜欢她唱歌,什么活动都让她参加。直到遇到音乐启蒙老师赵桂芳之后,还在上高中的褚海辰就一路从县里唱到市里、唱进省里,并代表山东参加全国农村青年歌手大奖赛,得到当时作为评委的金铁霖老师的赏识。在金铁霖的鼓励下,褚海辰报考中国音乐学院,一举得中。
那是1994年7月。这一年同时走进中国音乐学院的,还有来自山西的谭晶和来自安徽的祖海、张燕。四个人刚好在一个班,而谭晶和禇海辰就直接被分到了一个寝室,谭晶上铺,禇海辰下铺。
张燕和祖海原本都在其他寝室,但四个人上学时却是关系最好,去食堂打饭、去琴房练习什么的都要约在一起,终于到了大四,她们俩人也跟别人换了寝室,换进了谭晶禇海辰这一间,四姐妹从此更加形影不离。
毕业后,四个人的发展都相当不错,禇海辰加入了空政文工团,获得了“沂蒙女儿”的美誉,祖海和张燕则成了后来纵横央视的“民歌四小天后”,谭晶从民歌转入通俗,一举拿下了青歌赛通俗组的冠军,眼下更是横跨民歌、美声、通俗,成了国内跨界唱法的第一人。后来有人在回顾中国音乐学院历史的时候,就将她们这间寝室誉为中国音乐学院“最牛寝室”。
谁是寝室的老大?
几乎所有寝室里都习惯一进来,大家先按长幼排序,同一个寝室的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的这么叫着,那才叫一个亲热。但谭晶褚海辰她们却例外。
跟许多大学宿舍的“年龄规矩”不同,那时,大家都喜欢把自己往老里叫,宿舍里长相显小但其实年纪最大的张燕被叫“老燕子”(北方管最小的一般都叫“老”什么,如最小的闺女就叫老闺女),年纪排最小的谭晶也被叫“老谭”,这样熟络的称呼一直叫到了现在。
但真正在寝室里最像老大的,却是褚海辰。褚海辰来自山东农村,家境比其他人要差一些,从小吃苦也多一些,生活自理能力也明显好于其他几个姐妹,另一方面,山东人本来就有股子特别的豪爽劲儿,特别会照顾人。这一点,谭晶印象特别深。那时,她睡在褚海辰上铺,胆子小,如果半夜起来上厕所,一定会让褚海辰陪她一起去,而褚海辰每次也会欣然陪同。谭晶平时不太爱洗衣服,褚海辰就帮她洗,谭晶就在旁边打打下手。
更为难得的是,褚海辰的刻苦和努力也影响着身旁的一众好姐妹。跟褚海辰成为好朋友之前,谭晶是个比较爱玩的人,遇到褚海辰之后,勤奋的褚海辰经常拖着她一起练琴、练声,慢慢地,谭晶也养成了许多好习惯。
如今,毕业这么多年了,褚海辰的个性依然没变,还是那么朴实,还是那么会照顾别人,这一点让其他三姐妹都感觉非常难得。张燕说:“作为从沂蒙山走出来的孩子,褚海辰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农村女孩的朴实,十分努力和执着,学习也非常好。”
连体婴“合肥”记
同学时光,每个人都有很多难忘的回忆。时光闪回到15年前,谭晶立马想到的就是每年寒暑假结束后,禇海辰都会带回来的那个大包裹:“特别特别沉,差不多都快十斤重了!”是什么呢?答案是:煎饼卷大葱!
原来,那时四个人当中,就数禇海辰家境最差,但山东人热情,每次开学,也总想给同学们带点好吃的东西来,山东最有名最好吃的就是煎饼卷大葱啊,于是,禇海辰的妈妈每次都在她出发前赶着给她们烙出好多好多大饼,让她背到学校来。“她就这么一个人生把这多饼给扛回寝室来了,我们也真爱吃,但那么多饼得吃好多天,所以每次开学的第一个礼拜,我们寝室都会飘着一股浓浓的大葱味儿!”想到这里,谭晶还忍俊不禁。
因为从一开始就在一个寝室,那时谭晶和禇海辰二人也关系最好,有人形容她二人当时就是“连体婴儿”,干啥都要一起。两人老这样也产生了一个恶果,被人誉为“合肥”,煎饼卷大葱固然是其中一个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那时候的谭晶,经常晚上偷偷吃干脆面,褚海辰知道了也跟着一块儿偷吃,结果,别人都往竖里长,就她们俩往横里长。
而当时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94级共有13个女生,个个形象个头都特别好,“合肥”双姝不好意思拖大家后腿,到最后,姐妹俩不得不又一块儿开始减肥。
当屌丝遇见白富美
如今能上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都不差,非富即贵。但九十年代可不是这样的景况,艺术院校一样有很多禇海辰这样的穷学生,而且当时,即使是家庭条件稍好的白富美,也一样过着清苦的屌丝生活。
只是,屌丝也有屌丝的欢乐。尽管经济并不富裕,学生时代的好哥们好姐们,时不时地也都会约着下下馆子开开荤。谭晶她们下馆子也是常有的事儿。最初她们也都是AA制,后来就轮着请客,谁富裕一点谁请,就连家庭条件相对差一点的褚海辰也会偶尔“穷大方”一下。那时四姐妹中最富裕的就数祖海了,因为她在上学时就已经开始接一些演出了,荷包自然要比其他姐妹鼓胀一些,经常作东的自然也就是她了。那时她们最爱吃的就是火锅,“羊肉一盘一盘地上,整个学校门口的火锅店都让我们吃遍了!”几人齐笑道。
还有一件开荤的事儿,就是打的(出租车)。学生们平常都是公交为主,偶尔也要得瑟一下,打个的舒服舒服。但说到打的这件事情,禇海辰的朴实本性就又暴露出来了。谭晶张燕她们几个自然是要大大咧咧一些,见辆出租车,一伸手就拦下了。人司机刚一开门,腾一下从后面窜出禇海辰,一伸手就又把门给关上了,忙对司机说:“我们是学生,打不起的,打不起的。”即使是真要打的了,禇海辰也会说:“咱打那黄面的吧,便宜,别打那夏利了。(当时面的每公里1元,夏利1.2元)……”
如今四个人,显然都是圈里著名的白富美了,说起毕业至今刚好15周年,褚海辰说,今年她一定会好好张罗一下同学聚会,“这回,我作东!”
附:禇海辰北京演唱会回放
与一般人印象中民歌手演唱会的“严肃、规矩、高端”不同的是,禇海辰的“沂蒙女儿——褚海辰2013大型情境演唱会”大打时尚高科技牌,这也说明,中国的民歌手早已经走出大裙子撑场的旧时代了。
为了贴合“沂蒙女儿”主题,演唱会的舞台采用了山东临沂地区典型的梯田为主要元素,配合大面积的LED屏幕,并运用纱幕投影的效果,与高科技的声光电技术相结合,辅以全息影像相助,打造出3D效果般的立体景观。随着主题的变化,舞台也呈现出全然不同的景观,让歌者与演员犹如置身实景。
演唱会还采用了从“格莱美”引进的“投影换装”方式,利用光影效果加之演员和道具配合,在舞台上完成瞬间换装,让简约的服装立时变得炫目。演出过程中,褚海辰利用这样的方式变换了四套服装,特别是在最后一套“彩蝶飞舞”的造型出现之后,全场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整场演出中还穿插了以表演为主的情景展现。特别是在“革命篇”中,褚海辰扮演沂蒙红嫂,将战争年代红嫂们为战士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救伤员、悉心照顾受伤战士、送子送郎参军参战等真实事迹一一在舞台上演绎。动人的真实事迹,加上演员深情的演绎,让观众也仿佛回到那炮火纷飞的年代。
歌唱家阎维文、王宏伟以及“中国好声音”学员多亮等褚海辰好友的助阵,也为演唱会增添了许多亮点。三位歌手分别用自己的经典歌曲《小白杨》《母亲》《西部放歌》《甲板上的马头琴》《爱上你不是我的错》《说好不哭》,串联起演唱会的各个篇章。
简历篇:别让敲门砖变板砖
如果一份简历让HR经理看了,很想与你面谈,那就等于成功了。成功的简历有哪些要素?
求职意向明确。E-MAIL里面至少写上:近日通过××渠道,了解到贵公司正在招聘××职位,窃以为本人工作经历、专业特长颇为相合……别看这两句话简单,立刻你就甩掉了一大批人,起码HR知道你是认真考虑了公司职位要求和自身条件才投简历的!许多应届毕业生工作经历一片空白,如果不知道自己具体想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专家建议不妨锁定一些行业,比如,制造业、IT业,或者圈定民营企业、外企等,把自己的求职范围及求职区域放在第一行,字体大一些,作为HR,第一眼看过去会产生兴趣。求职者一定要对自己感兴趣的企业有一定的认识、了解,只要登陆相关的网站,都能查到相关资讯,万一HR问:“你为什么只选择我们公司呀?”那时,自圆其说很重要。
工作经历会加分。以《无领到白领》一书风靡校园的许国庆常在各大高校进行求职技巧讲座用,他承认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的重视,“如果有兼职经历或者假期实习,都尽可能地详细列出来。但如果是做小买卖,最好别写,免得对方以为你在学校里光顾着挣钱去了。”
格式体例要规范。某年某月,在哪里工作,担任何种职务,最好以倒叙的方式介绍,因为HR经理更关心你“最近”的情况。简历规范是最重要的。搞清楚自己想去的单位性质,中式、港式、美式、英式简历各有各的特点,不妨对号入座。
简历常见的5个硬伤。通常HR阅读一份简历平均不超过一分半钟,很多时候,扫视几秒发现有硬伤便丢到一边去了。采访中,HR脱口而出的致命伤如下:
简历上面密密麻麻一片,令人难以卒读;
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写些什么,先是简单的个人情况介绍,然后就是拼命表决心,自己是如何重视这个工作,可对于所应聘职业的经验和看法却是一个字也没有;
明明应聘的是A公司的职位,信中却写“我特向B公司申请××职位”,显然是群发;
“我学的是律师,想先申请市场营销岗位,半年后再转行。”得,把我们公司当跳板了。这种信肯定删;
居然连个联系方式也不写。
电面篇:成功很近也很远
很多企业在收到简历之后,为了在面试前做进一步的筛选,用人单位往往会打电话核实求职者的背景、语言表达能力及沟通技巧。由于电话来得突然,许多毕业生处于被动状态。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的三种尴尬较为普遍:
1.不记得自己申请的职位。毕业于同济大学,后来在外企工作的李斌回想自己的找工经历时说:“我在人才网上申请过许多次,大多数石沉大海。有礼貌一点地会给我回一封信,说我的资料已经到了数据库,他们会慢慢核对……有一天早晨,电话那头说,她是一间著名公司的HR的时候,我都呆了。因为我根本不记得我投过什么职位!”
2.手机不争气,居然没电了。“下午在听宣讲会,突然收到一家外企的电面,常规问题还没有问完,手机没电了。重新开机,打过去,问能不能一会回宿舍再打给她。HR说看能支持多久就多久。加快速度,到了英文面试环节,再次没电!我赶紧跑回宿舍,可对方一直占线。好不容易接通时,报上名字,HR竟然找了半天,大概是我已经被删除了,简历都扔垃圾桶里了吧。当时心绪大乱,随便回答了几个问题后,就挂了。”中南财经大学刘思方永远不会忘记这个吐血的教训。
3.环境喧闹,不得不中断。“我是在公共汽车上接到的,周围环境吵得很,我都听不清她说什么……也是英文自我介绍了几句,然后就被打断了。再一看来电显示,只知道是海外的电话。”MBA班的Tommy不无遗憾。
怎样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随身带简历。如果电话打来,正好在宿舍,手头又有简历,那最好不过。可更多的时候,电话响起时可能在外面,“随身带着简历,心里会安定许多。”许国庆说:“简历改到最后可能自己都忘了是怎么回事了,保险的方法是时刻能打开看。”
语气要谦逊。“喂,你找谁?”似乎有些不耐烦;“喂,你好。”听起来尽管紧张但是很有礼貌,对于HR经理来说,接通电话头一句,脑子里就把你的形象画出来了。“有时,我们还特意让招人单位先不说话,看看
应聘者如何应对这种情况。”给许多公司做过招聘方案的胡八一说这是考察对方心理素质及反应能力的一种方法。“有的人真的连国骂都出口了。”尽可能别提问。电话里,反问对方令许多面试官反感。不过,如果问诸如“公司下一个五年计划”这样的问题,对方会觉得你这是关心他们公司,如果提一些如“工资有没有5000元”“公司的班车路过我家吗?”这样的问题,只会让你的印象分大打折扣。
说话大声点。如果在街上或者在上课,许国庆建议毕业生直说:“对不起,我过五分钟打给您好吗?”如果对方是海外的公司,可以约定一个时间,把被动的局面转化成主动。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讲电话,说话也要大声一些,底气足,对方也能感觉到你的自信。
闯关体验:外企五面压力进行时
采访对象:林之涵
应聘部门:宝洁公司生产供应
临近毕业,校园里各种招聘会不断,似乎身边的每个人都在说昨天去面试今天过网申的事,而我,经过网申、笔试、电面、英文面试、中文面试,在一场脑力与体力的大战后,终于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宝洁的OFFER.
2006年国庆前一周,快下课时,老师告诉我们宝洁公司现在在申网,他给了我们一个网址。本科时,我学的是生物,读企业管理的研究生之前,我在快速食品行业工作了3年,对于宝洁公司,我一直向往,但是1∶80的高淘汰率我早有耳闻,我记下了网址,聊以一试。如果不是国庆七天长假,面对网上无数的问题,我一定没有耐心答完。填完基本情况后,要求填写简历,我想也没想,把一早准备好的简历贴了上去。后来,等发现职业目标填的居然是投资咨询顾问时,已经没有办法改了。
面对十几页六七十道的问题测试,我一边绞尽脑汁地回答,一边还要坐在电脑前傻等着页面更新,几个月后的今天,我已无法清楚地记得每一道题目,然而那种焦急的等待我却不会忘记。一起报名的同学据说还查了金山词霸,英文词汇难不倒我,毕竟我的托福与GRE成绩不低。以我的学历与工作经验,目标是个小组长之类的职务,这种岗位,需要既有合作精神又具备领导能力的人。本着这个思路,在做题时,我努力往这个方向靠。
两周后,我接到了公司的E-MAIL,拿到一个申请号,得以参加他们在校园里举行的宣讲会。两场宣讲会,我去的是第二场,场上至少有1000人,这意味着网申通过的比例蛮高。网申时并不注明具体的招聘职位,在校园宣讲会上每个部门会做细致化介绍。我一直对技术有兴趣,于是,专门听了PS(生产供应)部门的介绍,并打算申请这个部门。(文秘站 )
第一轮的笔试在华工进行,偌大的阶梯教室里全是考试的人。语文题与数学题,规定在1小时内答完,我紧赶慢赶,好在交卷时刚刚答完,只听得教室里一片叹息。然后是英文题,看见有的人拿出写满英文的纸在看,我还奇怪他们怎么有这个时间,后来才知道网上有答案!一周后,我收到通知,去广外进行英语口语考试。
英语考试是电话答题。考完出来,我当时感觉不妙,后悔自己的答题策略,我不该把大内容提要概括出来,应该只说关键词,毕竟电话那头是电脑,它只认关键词!
几天后,晚上快11点了,我正在外面,突然接到公司的电话,通知我下一轮面试的地点。当时,翻遍身上的口袋也没找到纸,幸亏不远处一间士多还开着门,赶紧连笔带划地借了一张纸,记下了地点,狼狈至极。
没想到自己能走到这一关,我连夜上网搜索各种面试资料,网上说这一轮的面试主要是8个问题,每个都需用故事的形式回答。8个问题,躺在床上我挨个仔细想,念书期间,工作期间,读研期间,我的经历可谓丰富,到底哪个故事更适合回答哪个问题,我斟酌了很久,然后在脑子里转译成英文。
这天是星期五,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在旁边的快餐店坐了会儿,缓和了自己的紧张情绪,心情平静后才去前台打电话。进门后,一个老外与我握了手,然后他开始整理自己的东西,两分钟都没说话。这种冷场,我决心主动打破:“你是不是很累呀?”一句看似随意的问候拉开了面试的序幕。他马上打开话匣子,说他已工作了五天,刚才面试了许多人。接下来的1小时里,完全没有提及网上流传的所谓的8个问题,他关心的是我的职业规划和工作的细节。
当晚,“FINAL面”(最终面试)的电话追来。这时,系里的同学都被淘汰了,孤军奋战终究底气不足,我马上找了个HR,请他模拟面试。事后证明,这对我帮助很大,我开始明白对方的问题是想了解我什么情况。
跟王雪清聊天,好像穿越回上世纪京剧鼎盛时期,京剧最原始的传统在他身上全方位呈现——从小严格的家教磨练出他极高的自我要求,因为演出中一个字的错误,回家对着镜子抽自己10个耳光;通过师父王金璐的讲述,王雪清脑海中储存着武生大师杨小楼的很多轶事,是京剧界宝贵的资料;他身上有着他所塑造的“赵云”“高宠”等诸多英雄的侠义精神,每个配角兄弟都被他放在心上……王雪清还原了京剧最传统的大武生。
严父严师受益无穷
王雪清的父亲王万春是著名京剧老生,在艺术上颇有建树。老先生严于律己,一辈子烟酒不沾,经常告诫儿子:“我们是指身为业,仗着身子吃饭,一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王雪清从小看父亲扎着髯口,拎着刀胚,每天在院子里练功,就对京剧、对武行产生了浓厚的热爱。5岁时,王雪清就在父亲的指导下正式练功。父亲的严格近乎苛刻,常常父子俩在院子里练功,母亲在一旁垂泪。上小学后,王雪清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练功,练完功才能吃饭。到后来,父亲打得太厉害实在下不去手了,就给王雪清请来一位老师。这位老师的严格甚于父亲,为了练腿功,让王雪清把一条腿抬到脑后,用绳子绑在树上,这叫吊腿。50分钟后解开绳子,腿已经失去控制,人马上趴在地上,老师用棍子打他,直到他重新站起来,“不打就站不起来,站不起来就存筋了。”看似非常残酷,其实都有它的道理。
小学毕业后,父亲决定送王雪清去李万春先生创办的“小鸣春”戏校。在河北石家庄火车站分别的时候,父亲说了一句话,“让我受益一生。”他说:“孩子,你要学成了,咱们是父子;要是学不成,你从我这儿就扫地出门了。”13岁的王雪清掂量出了这句话的分量,要是学不好就没爹没妈了,所以在戏校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打都没有退缩。王雪清去“小鸣春”报到时,戏校有1100多名学生,练功场上乌压压的全是人,学到一半的时候也走了一半的学生,到王雪清毕业的时候,学校只剩了十几个人。“小鸣春”戏校沿用的是老科班的路子,打学生打得厉害,很多学生被打跑了。在这里,王雪清遇到了启蒙老师张鸣禄。张鸣禄是李万春的大弟子,著名武生,他秉承“教戏先教人”的传统,对学生的品格要求严格。像老派戏班那样,王雪清给师父端尿盆,也挨了师父不少打。武生的基础戏《林冲夜奔》,一个细节王雪清总是做不好,师父用手腕粗的藤条打了王雪清的后背一下。那一下,足足让他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星期。《林冲夜奔》王雪清练了7年,师父严格的要求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小鸣春”毕业后,1990年王雪清被分配到河北省石家庄市京剧团工作。1996年一次机缘巧合,王雪清被特批调入北京京剧院,成为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的一员。
苦练标兵当之无愧
初到北京京剧院,面对济济人才,王雪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感,“这可是首都啊!人才太多了!如果你没有超出同行五成的功力,甭想混出名声。”王雪清开始了更为苛刻的自我修行——每天早上4点起床,从京剧院的单身宿舍骑自行车到永定河喊嗓子,喊一小时后骑车回京剧院。大冬天的,天色漆黑,练功厅还没开门。王雪清想了个办法,前一天晚上临走时给窗户留一条小缝,第二天早上翻窗子进来。王雪清笑言:“那个第4练功厅跟我太有感情了!我在这儿练了将近17年,练坏了4身练功靠。”厚底靴是从练功厅捡别人淘汰的,拿回家补一补接着穿,一天练4遍功,早上一遍、上午跟着大家练一遍,下午一遍,晚上再练一遍,经常练到夜里一两点。保安几次来催促:不能再练了,后院的家属都受不了。作为京剧院最勤奋的青年演员,王雪清获得了北京京剧院“苦练标兵奖”。
王雪清家里也有一些练功器械,看电视时吊着腿,奉行“武生演员根本没有资格两条腿站立”的守则。1997年,在湖广会馆演出武生大戏《挑滑车》,连演7天,彩排的时候王雪清不小心崴伤了脚脖子,脚肿得厉害,勉强能走路。王雪清作了一番内心挣扎,若是提出,其他武生可以顶替,但那时他刚来北京还没站住脚,机会难得啊!于是他打着封闭、绑带就上场了,没有跟任何人说受伤的事,就这样咬着牙坚持演完7天。台下都是挑剔的日本客人,愣是没有发现任何破绽。所有动作一点没变,从桌子上跳下来依然是劈着叉着地,满堂彩。55分钟一出《挑滑车》,是对演员技术和体力的极大挑战,勒着头扎着靠,全身加起来三十多斤的行头,还要连翻带打,“最累的时候我累到恶心,想死的心都有!还得不停地告诉观众,我很轻巧我很轻盈。”王雪清的母亲看他演过一次《挑滑车》,当场落泪,从那以后再也不看他演这出戏了。
王雪清坦言:“我毕竟是从外地来的,这是皇城啊!人才济济,得经过不断的磨练坚持,才能被大家认可。走到今天,大家会说:雪清有几个活儿不错;能有几个角色被大家认可,那我这辈子没白活。”
为了提高艺术修养,2004年,王雪清在中国戏曲学院修完大学,并于2009年被选入第五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跟随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金璐先生学习杨派武生表演艺术。2005年,王雪清参加CCTV第五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被告知获得了金奖,可临颁奖前,又被通知成了银奖。王雪清告诉自己:就是银奖,还要练!不给奖也练!2008年,王雪清带着《挑滑车》再一次冲上CCTV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此时竞争对手已是二十出头的生猛新锐,早已过而立之年的王雪清再次杀出重围,擒获银奖。
学戏先学做人
王雪清的师父王金璐是著名京剧武生,在他正当红的时候去陕西演出,王雪清的父亲王万春就在台下看戏,深深地为这位名角的风采所折服。得知儿子能师从自己的偶像,王万春说:“能拜王金璐先生为师,这是咱们祖上积了德了。”对于自己师父,王雪清的评价就一句话:“我师父的很多事可以触动你的灵魂,让你震撼!”
王金璐老师家的地板是瓷砖的,已经破碎不堪,全是学生学戏给踩破的,它们见证了王金璐的从教生涯。给王雪清说戏,黄天霸见彭大人有三次跪搓,已经94岁高龄的老先生硬是单腿下跪亲身示范。王雪清当场流下了眼泪。王金璐说:“孩子,我得做一下你才能明白是什么样的。”给王雪清说戏,早上8点,老先生准时等他。前年的冬天排《长坂坡·汉津口》,王雪清已经扮好了,外面雪越下越大,连忙给师父打电话,雪太大别来了。没一会儿,老先生已经到了练功厅,掸掸身上的雪:什么也别说了,赶紧排戏。排完戏雪也停了,送老师走后,王雪清把戏服一脱,带着妆打车直奔老师家。老师一看:“你怎么又来了?”王雪清不放心,赶来看看老师身体是否无恙。王金璐老师很少表扬学生,这次却对王雪清的演出非常肯定,说“还是有进步的。”后来他听师父的大女儿说,师娘跟师父说:“你去给孩子撑撑腰。”所谓撑腰即“把场”,徒弟演出前师父在场下一坐,意在告诉诸位“这是我徒弟,不足的地方您多担待。”师娘90岁了,卧床多年,身边离不了人,却主动让师父去把场。那天演出前,王金璐一出现,底下观众一阵惊叹,纷纷跟这位前辈问好。王金璐腰有大伤,打了15年钢板,不能久坐,两个多小时的戏对他来说是很大的折磨。这些王雪清都感念在心,也尽自己的心孝敬老师。每年大年初一早上7点多,王雪清就来到老师家,帽子一摘,大衣一撩,跪下磕仨头,再到病床前给师娘磕仨头。王雪清说:“我一直坚持这些传统的东西,我觉得这些延续在你身上,会在台上呈现出一种不一样的东西,很奥妙。”
出身寒门,王雪清并没有“一生误我是贫穷”之感慨,“影响我最大的是我父亲,一生清贫,今年76岁了,一张嘴,嗓子还在调门上,一辈子研究戏,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王金璐老师腰受过伤,摘下钢板后,65岁演《挑滑车》,腿还从眼前头过去,现在94岁了,还天天练功呢。那天《艺术人生》采访他,在院儿里下了个叉。如果他们内心没有这么强大的力量在支撑,怎么可能做到?”
很多出身寒门的穷小子,经过超乎寻常的努力成为一代名师。王金璐进戏班的时候连裤子都没有,几个姐姐凑着给他缝了一条,这也没有妨碍他日后成为著名武生。每周末家长都来科班送好吃的,王金璐家太穷了,疼爱他的义父只能买二分钱的点心渣子找人给他送过去。“我才在哪儿呢?差远了!”王雪清深深为前辈的精神境界所感染,“师父王金璐给我说了很多杨小楼的事情,我也写在研究生论文里了,这些事情重新洗刷了我的内心。”
著名老生高庆奎高先生嗓子非常好,高极了,除了旦角什么都能唱,突然间嗓子没了。他就去戏班道个辛苦,该戏班的班主就给他包一份配角的薪金。这是梨园行的义气。后来高先生嗓子好了,登台演出,在后台拉京胡试音,坏了,鬼音又出来了。观众都在下面坐着,怎么办?杨小楼正在二楼看戏,看这情况,就把管事的叫来,“你去戳一块水牌,这出戏后面那个总兵的角色,一会儿我来扮演。”杨小楼杨老板,此时已是赫赫有名的宗师级人物,在观众心中的地位是:“杨老板您只要出来,让我们在下面看您一眼,这票价就值了!”此番为了高先生竟然要去演一个“路人甲”!这就是一代宗师的魅力。
唱花脸的金少山金霸王来北京演出,一炮而红,花一万大洋请杨小楼唱戏。杨小楼不唱,再加,还不唱。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跟金老板唱?杨小楼说:“金少山到北京来,要是没红,我陪他唱;他红了,我要再陪他唱,就伤了我老搭档郝寿臣的心了。”这就是杨小楼的义气:不能为了钱去捧别人,伤多年老搭档的心。
王雪清谦虚地说:“我常常自问:你有这种品格吗?你的内心根本没有那么博大,到不了那个品格,所以艺术也达不到那个层次。”
学到老,练到死
从这些前辈身上汲取精神财富,王雪清也喜欢从艺术中发现美好的东西,“我总说京剧艺术把中国五千年历史的仁义礼智信等精髓完美呈现了。”
排《长坂坡》,为什么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见赵云困在长坂坡,却跟曹操进言献计,活捉赵云?他为什么要救赵云呢?王雪清查资料,发现徐庶原来跟刘备很好。曹操用计把徐庶的妈妈掳来,模仿她的笔迹写了一封信给徐庶,才把他骗进曹营。刘备送徐庶去曹营,送十里,再送十里,再送,洒泪而别。徐庶对刘备说:“主公你放心,我进曹营一句话都不会说,也不会给曹操献一个计。”刘备把他的青鬃马送给徐庶做纪念。青鬃马很高,徐庶上不去。这时赵云单腿跪地,扶徐庶踩着自己的腿上了马。赵云已是刘备四弟,身份贵重,却主动给徐庶当马镫。徐庶看了赵云一眼没有说话,但那份情义已牢记于心,所以才会有后来献计曹操救赵云一事。
赵云救阿斗,糜夫人为什么要跳井?赵云说了,“微臣步战也要退曹兵。”可80万曹兵围得铁桶似的,怎么可能?糜夫人一看走不了了,大义凛然跳了井。王雪清说:“我自己认为:如果阿斗保不住,赵云肯定自杀;如果糜夫人死了,阿斗保住了,不要紧。古代就是这样,只要小主人没事。”这也是糜夫人顾大义的表现。以往的处理很简单,糜夫人跳井后,赵云就是抹一抹眼泪。王雪清研读史书,结合前辈的演法,又给赵云增加了几笔来表现他的悲痛。这几个动作,王雪清对着镜子不停演练,什么样的哭才能表现出一个男人深刻的悲痛?此时赵云一手抱着阿斗,一手拉着糜夫人的衣服,以手掩面,大幅度啜泣的抖动。几个日本朋友看了后,说:“雪清,你这个动作让我太伤心了。”王雪清特意让这几个朋友在二楼的最后排看戏,看距离最远的情况下动作是否还能看清。“尚长荣老师说:现在演员的肢体动作必须夸大。因为现在的剧场都很大,不是过去几十人的小场子了。”王雪清演赵云用的枪,比前辈的放大了一个手指头的宽度,全套行头都是仿照王金璐的行头做的,一万多元的花费全部自费。
王雪清说自己对戏的开悟是在2005年的全国大赛上,“我才知道同台竞技比的不是技术,真正让观众认可的是表演,是你对人物的感觉,对他心理的剖析,表演才是最重要的。”为此,王雪清大量研读史书,把戏前后相关的历史细节全部掌握,以求更准确地表演诠释。王雪清喜欢画关羽和钟馗。朋友也都很喜欢他的画,因为觉得他的画有神气。
火风之所以能全方位拓展自己的艺术道路,他的贤妻姜华功不可没。姜华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化妆师,与火风是初婚,而火风却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
明星丈夫缺乏激情,初婚妻子心生失落
2001年10月,火风与姜华在北京低调登记结婚。火风曾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他担心大张旗鼓办婚礼会给儿子霍尊带来压力,便为难地告诉姜华:“婚礼就免了吧?我儿子才10岁,还不懂事,我不忍心再次伤害他幼小的心灵。”一番话说到了姜华的心坎上,她是初婚,也承受不起有人对她与火风这个“二手男人”的评头品足。沉默片刻,姜华回答说:“只要两人真心相爱,办不办婚礼并不重要,就听你的吧!”
时年30岁的姜华是辽宁丹东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化妆系。身高1.68米的她才貌俱佳,追求者甚众,火风无论外表还是财富都不占优势。姜华之所以接纳火风,看中的是他的出众才华和沧桑魅力。
新婚伊始,姜华就显露出贤妻的诸多美德:她不再频繁地与闺密聚会,一下班就赶回家做家务;身为化妆师,她颇有审美眼光,她为火风设计发型,搭配服饰,把丈夫收拾得清清爽爽、干净利落;一到月底,她还不忘提醒火风:“给儿子打生活费了吗?”要是火风忙,顾不上,她就亲自去银行排队,将抚养费和零花钱足额打给远在上海的继子…
2002年4月,火风从广东演出归来。晚饭后,姜华挽起丈夫的胳膊,调皮地说:“你一走就是半个多月,将我一个人抛在家里,我现在要罚你陪我散散步。”火风掰开妻子的手,淡然地说:“你一个人去吧,我累了,想休息。”说完就进书房听歌。姜华的情绪顿时降到了冰点,她赌气地窝在沙发上看电视,一直看到11点,才进卧室休息。半夜里姜华醒来,身边依旧空空如也,她下床发现火风在书房里的单人床上睡得正香。酸涩的泪,点点滴滴盈满了她的眼眶……
姜华的委屈由来已久,自从与火风结婚后,她的热情与付出常常得不到火风的回应。婚姻本是夫妻的双人舞,可她却感觉自己是在独舞。平心而论,火风并非不爱姜华,只是他的激情、精力都在第一次婚姻及与姜华的3年恋爱中消耗殆尽。他的情感犹如深埋地下的矿藏,因过度开采,造成了资源枯竭。
姜华知书达理,颇有涵养。丈夫的怠慢伤了她的自尊,但她没有与火风计较,而是以满腔的热情感染丈夫。姜华从北影毕业后留校任教,这年6月的一天,她下班回家,推开家门就兴冲冲地对火风说:“明天是双休日,我请了几个同事来家里开PARTY,你和我一起布置吧。”说完,她就从包里取出拉花、彩纸、台布。火风不情愿地过来帮忙。因心不在焉,他失手将一个花瓶打碎了。姜华忍不住埋怨道:“火风,我感觉你心里根本就没有我,既然你不爱我,当初为什么要和我结婚?我是有血有肉的女人,不是你娶回家的木偶!”火风一声长叹:“夫妻过日子,还不都这样?轰轰烈烈的婚姻只停留在电视、小说里。”姜华有心发泄,可火风不接招,她感觉拳头打在棉花上,心烦意乱。
姜华有着充沛的生活热情,好几次,她主动与火风沟通:“咱们得好好规划未来的生活,这套两居室给人的感觉有些布局不好,采光也不好,什么时候改善一下咱们的居住环境?咱们啥时候要个孩子?”而在火风听来,她这是在给自己加压,他皱着眉头说:“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唠叨啊?谈恋爱时你可不是这样的。”姜华心里别有滋味:她与火风结婚才两年多,日子过着过着,怎么就变成了一杯寡淡无味的白开水了?
火风也有满怀激情的时候,那就是儿子从上海来京小住时。儿子一进家门,他就忙开了,笑呵呵地给儿子铺床、买拖鞋,吩咐姜华给儿子煎牛排、做糖醋排骨。夜里儿子上网饿了,嚷着要吃汉堡,他心甘情愿地开车带儿子去肯德基。自己何曾享受这种待遇,姜华一对比,越发感觉自己在丈夫的心里没分量。婚姻生活如此不堪,姜华当初对婚姻的幻想被一点点击破。
2003年2月,火风的父母从沈阳老家来到北京儿子家,姜华没有生活经验,不知该如何把握婆媳相处的分寸。公公霍焰和婆婆马捷到家的第二天,姜华就在婆婆面前数落火风的不是。马捷退休前在沈阳一家文化单位从事民间音乐研究,颇有修养,她不咸不淡地回应儿媳:“我的儿子我了解,夫妻之间出了问题,双方都有责任。”姜华碰了个软钉子,心情很糟糕。
晚上睡觉前,马捷看似无意地对儿媳说:“你爸上了年纪,特别怕冷,好多老人被子里都放个热水袋。”姜华没有读懂婆婆话里的意思,以为婆婆只是随口说说而已,根本没想到要去商场给公公买个热水袋。几天后,公公婆婆即将返回沈阳,姜华下班回家,婆婆与火风在卧室里的对话清晰地传到她耳朵里:“姜华不会照顾人,心不细,还一肚子抱怨,你与她相处得留心啊。”姜华真想冲进去与婆婆理论,但转念一想,那样矛盾势必会激化,夫妻关系、婆媳关系都会变得更加紧张,她止住了脚步。但内心深处,她对这场婚姻已越来越没信心
然而,宝宝的意外到来,又燃起了姜华满腔的激情。2003年12月,姜华被检查出已怀孕两个多月了。她幸福地将这一喜讯告诉了火风,而火风却茫然地看着姜华,久久无语。姜华捶了丈夫一拳:“你就要做爸爸了,难道你就不兴奋吗?”姜华哪里猜得透火风复杂的心事?他与前妻的儿子已13岁了,1999年他在云南采风时,又收养了一个藏族烈士的遗孤——洛松,两个儿子已够他操心的了。自己已过了不惑之年,再抚养一个幼小的生命,要承受多少生活的琐碎和艰难?他实在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妻子腹中的新生命。他平静地告诉姜华:“咱们已经有两个儿子了,肩上的负担不轻,就别再要这个孩子了吧。”姜华的泪顿时汹涌而出:“你太自私丁!你没有资格剥夺我做母亲的权利,我一定要将宝宝生下来。哪怕咱们离婚,我也要独自将孩子抚养大!”
女儿降生催生担当,两封致歉信解剖自我
2004年2月,姜华怀孕已经5个月了,行动有些不便。春节刚过,她就将母亲从辽宁丹东老家接来照顾自己。此前,火风一直没有停止催促姜华去医院做人流,夫妇俩又是争吵,又是冷战;而今碍于岳母的面子,火风关起门来与姜华吵:“我都42岁了,我60岁时孩子才18岁,孩子一成年就要面对年迈体弱的老父亲,生活能轻松吗?”姜华不堪重负,对火风使出了杀手锏:“你如果执意不要这个孩子,咱们可以离婚,我和孩子单独过。”说完,她从抽屉里翻出结婚证,戴上棉帽和手套就要火风和她去民政局离婚。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火风只得妥协让步。
那些日子,一想起孩子降生后家里的各种忙乱与麻烦,火风就几近崩溃,感觉生活暗无天日。
姜华怀孕7个月时,连弯腰都很困难,躺在床上,无论哪种睡姿都不舒服,早上起来,她全身酸痛,而且下肢浮肿,关节疼痛。即便这样,她也没说过半个“苦”字。为了给宝宝增加营养,她一日三餐喝猪脚汤,以致后来她闻到那汤味就想呕吐。听说顺产的孩子要比剖腹产的孩子聪明,她就格外注重运动,为生产储备体能。她经常蹒跚着从一楼走到五楼,每天坚持做孕妇操,豆大的汗珠从她额上滚落……她母性的隐忍与坚强,火风看在眼里,内心五味杂陈。
姜母在女婿家住了几个月后,觉察出了火风对女儿的冷落。老人退休前是中学高级教师,她语重心长地对女婿说:“现在正是胎儿性格的塑造期,怀孕期间,爸爸对宝宝多一份关怀,孩子日后性格中就会多一份阳光。你一天到晚冷冰冰的,胎儿是有感应的。”岳母的话虽然很轻,却像鞭子一样抽打着火风:是啊,宝宝即将降生已是不争的事实,既然这样,何不为妻子营造一个宽松、温馨的环境呢?此后,火风一改往日的沉默冷落,脸上有了笑意;只要一进门,就播放舒缓曼妙的音乐,晚上,他还将耳朵贴在妻子的肚皮上,或是给宝宝哼歌,或是跟宝宝亲昵对话……
这年8月20日,姜华在北京协和医院顺利产下一个健康女婴。此时火风已经42岁,听说人到中年怀孕生子,胎儿发育缺陷的几率非常高,当女儿从保温箱里被抱出来时,火风第一件事就是仔细数孩子的脚指头和手指头,查看她的眼皮、耳朵和鼻子,当确信女儿健康正常,他百感交集。也许是父女有心灵感应,女儿竟然握住父亲的小拇指久久不肯松开,一双乌溜溜的眼睛看着火风,脸上露出甜甜的笑意……父爱的柔情与快乐潮水般汹涌而至,很少落泪的火风不禁泪流满面。他将脸贴在女儿的脸上,内心思绪万千。曾经,他无数次这样设想,孩子生下来后,他看一眼就离开医院,去忙自己的事;而今面对天真无邪的女儿,他再也迈不开步子,此前的种种顾虑与担忧,都被绵长的父爱柔情所融化,所涤荡……
躺在床上的姜华疲惫的脸上写满幸福,火风抱着女儿依偎在妻子身边。那一刻,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父亲、一个丈夫的快乐与责任!
火风和姜华给女儿取名霍苗,半个月后,姜华出院回家休养,火风和岳母共同照顾姜华坐月子。女儿满月的当晚,火风神秘兮兮地告诉姜华:“我要分别送给你和女儿一份特别的礼物。”姜华的胃口被吊起来了——丈夫生性沉稳内向,缺乏浪漫基因,他会送自己和女儿什么礼物?惊疑问,火风已将两个粉红色的信封递到姜华手上:“我给你和女儿各写了一封信,说的都是心里话。”
姜华展开其中一封,一行行真挚滚烫的文字跃入眼帘:“亲爱的,我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这些年带给你的是冷漠和伤害,请原谅!其实,我深爱着你,只是因为在第一次失败的婚姻中耗尽激情,导致曾经沸腾的心冷却疲惫,积满灰尘。是女儿的降生,激发了我的热情以及男人的担当与责任。请相信,给我一点时间,我一定做个知冷知热、为你和女儿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
姜华的眼睛湿润了,当打开火风写给女儿那封信时,她更是泪流满面:“宝贝,对不起!爸爸一度自私冷酷,差点扼杀了你鲜活的生命。你粉嫩的嘴唇如花瓣,乌溜溜的眼睛像宝石,爸爸怎么爱你也爱不够。如果真的让咱们父女情缘擦肩而过,那将是爸爸终身的遗憾和痛苦。都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爸爸愿将浓醇的父爱播撒在你成长的每个阶段,让你阳光、健康、快乐,成为人见人爱的公主。”信还没看完,姜华已几度哽咽。她含泪告诉火风:“这两封信,我要永久珍藏,当苗苗长大了,我会亲自读给她听,让她明白你深沉的父爱。”火风轻轻将妻子拥入怀中,两颗心重叠在一起,中间没有间隙没有距离……
这两封情真意切的致歉信,既是火风的自我解剖,更是他爱老婆爱女儿的宣言。从那以后,火风每天脸上挂着自信的微笑,走路虎虎生风,仿佛身体里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在妻子和女儿面前,他从不吝惜微笑与夸奖,他的幽默和风趣,经常让妻子和女儿笑靥如花。
2007年9月,3岁的苗苗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片区幼儿园离家远不说,且条件一般。火风与姜华商量:“昔日孟母三迁,咱们为了苗苗接受好的教育,也得搬家。”姜华回应丈夫:“你是男人,这件事你拿主意吧,我听你的。”接下来的日子,火风忙开了,一天到晚开车看楼盘,考察周边的教育设施。终于,他看中了北五环附近一套300平方米的联排别墅,小区不仅绿化好,更可贵的是周边还有双语幼儿园、名牌中小学。他满腔热情地规划、设计,跑建材市场,监督装修,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将房子装修完毕。
这年圣诞节前夕,火风一家欢天喜地搬进了新居。姜华牵着女儿仔细“验收”新房:婴儿房张贴着卡通画,摆满木马、滑梯,充满童趣;起居室宽敞温馨,窗台上还点缀着几株紫罗兰;厨房内不锈钢厨具一应俱全,火风还别出心裁地在灶台前设计了一条方凳,这样姜华就可以坐着炒菜了……新居里的点点滴滴,无不渗透着火风对自己和女儿的爱。窗外寒风凛冽,雪花拍打着窗户,姜华内心却温暖如春!
突破瓶颈重现辉煌,好妻子是丈夫的“加油站”
半年后,火风的母亲马捷因脑血栓住进了沈阳人民医院,接受开颅手术。这些年火风四处奔忙,很少在父母身边尽孝。这次,他足足在母亲身边守护了1个月。母亲出院后,火风返回北京。见到姜华的第一眼,他就愣住了:妻子脸色蜡黄,消瘦憔悴,左手捂着胃部在厨房炒菜。一阵刺鼻油烟腾起,她一阵干呕,痰中竟夹带着血丝。
火风满脸惊恐,早在恋爱时,他就清楚姜华有顽固性胃病,这些年他一直没有放在心上。如今妻子胃病加重,他的心揪紧了:“咱们下午就去医院!”姜华看着丈夫,说:“火风,我的胃病很可能转为胃癌了,要是我走了,你得找个脾气好的女孩,别让咱们的苗苗受委屈……”眼泪从火风眼里汹涌而出:“别说傻话,你说过,咱们都要活到99岁。”
下午3点,火风带妻子来到301医院,做过全面检查后,医生安慰着忐忑不安的火风夫妇:“姜华老师患的是浅表性胃溃疡,只要及时治疗,是不会发展为胃癌的。”火风这才舒了口气。回家的路上,他动情地告诉姜华:“从今以后,我要当好你的保健医生。”
火风说到做到,除了督促妻子按时服药外,还从一位老中医那里讨到偏方。将中药背回家后,他用文火熬成汤剂,自己先试服了两天,确信不会伤害胃黏膜,身体也没有任何过敏反应,才让姜华服用。火风一向口味重,为与姜华的饮食合拍,他一日三餐陪着妻子吃清淡食物,家里也从不储藏过酸、过甜的水果。姜华需要少食多餐,要是一家三口外出,细心的火风会在姜华的包里塞上养胃的零食……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姜华的胃溃疡尚未痊愈,火风又面临事业的瓶颈。2008年初,火风已经整整8个月没有一场演出了,签约多年的北京百代影音公司无奈与他解约。走出公司,他十分伤感。自从1995年推出成名作《大花轿》,此后十多年里,虽然他陆续演唱了《大红帆》、《开门红》、《我爱你,中国》等多首金曲,还4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但这些作品的影响力均未超过《大花轿》。很多网友在网上留言,说他是想靠一首歌吃一辈子……
火风回到家,问姜华:“咱家还有多少积蓄?”他凝重的语气吓了姜华一跳:“你怎么了?”“我与公司解约了,这些年本来演出就少,以后可能更没什么挣钱的机会了。”姜华拍拍火风的肩:“家里虽然没什么积蓄,但我也有收入,足够咱们一家正常生活的,你就放心吧。”火风一声叹息:“我出道已经20多年了,我不甘心就这样退隐歌坛。”
在姜华的提议下,火风成立了一个音乐工作室,家里的阁楼成了他的办公场所。没有演出,他就为一些歌手编曲、混音、配器,这样多少也能有些收入。2009年春,一家演出公司与火风取得联系,邀请他赴湖南张家界演出。火风自降身价,报价8万元演出费,对方却只肯付4万元,谈判流产。想当年,一家家演出公司排队找上门,给他的出场费都在10万元以上,抚今追昔,他倍感心酸与失落。
姜华能体会丈夫内心的纠结与痛楚,轻言细语地安慰他:“一个歌手不可能永远站在辉煌的前沿,潮起潮落才符合客观规律。现在咱们家庭和睦,孩子们都健康成长,一家人生活无忧,你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一番开导,抹去了火风内心的失落。
这年4月的一天傍晚,火风在厨房里给妻子熬中药,迷迷糊糊中,他靠在椅子上睡着了。姜华拿着毛毯盖在他身上,苗苗悄然将灶火调到最小。火风守着炉火上的中药,姜华母女又守着浅睡中的他。一阵凉风穿过窗户,拂在火风脸上,他从浅睡中清醒过来,幽幽药香在厨房弥漫。他睁开眼,看到妻子抱着女儿正坐在他对面,热气氤氲,母女俩两张美丽笑脸时隐时现。这温馨幸福场景,触动了他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往事如烟,他与姜华走过的婚姻岁月历历在目。他的灵感如潮水般进发,他拿出纸和笔,一气呵成写出了《老婆老婆我爱你》:“老婆老婆我爱你/阿弥托佛保佑你/愿你事事都如意/我们不分离/我的爱,就是你/虽然你身体不好,怕我着急/我对你说:有我,你就没问题/家是不富裕,可是我有力气……”一个小时后,他又为这首歌谱了曲。姜华和女儿成了他的第一个听众。深情真切的歌词,明快悠扬的旋律,令他们夫妇俩都激动不已!
几天后,火风将这首歌挂到了网上,仅仅一个星期,点击量就高达70万次。歌手的直觉告诉火风,这首歌只要通过多渠道传播,一定会被亿万歌迷接受并传唱。火风萌生了将《老婆老婆我爱你》拍成MTV的念头,可这样做至少需要资金300万元。他已不是单身男人,要养家,养老婆和孩子,还要赡养两边的双亲,一旦投资失败,自己和亲人将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他变得心事重重。
姜华猜透了丈夫的心事:“你想做什么就放开手脚去做,要是失败了,咱们大不了卖了别墅还债,我愿跟你一起住平房。”姜华的支持给了火风信心和力量,夫妇俩将别墅抵押,从银行贷了300万元。10月初,《老婆老婆我爱你》MTV在央视、北京电视台等全国十多家卫视同时播出,几乎一夜之间,这首歌曲就像当年的《大花轿》一样,在全国大街小巷传唱开来,并荣获央视MTV全国音乐电视大赛铜奖。火风在低迷多年后,一飞冲天,再次迎来了事业的辉煌。
接着,火风又杠上开花,推出了《老婆老婆我爱你》的姊妹篇《老公老婆我爱你》,这首歌同样为广大歌迷所喜爱。此后火风演出不断,出场费涨到了15万元,重新回归一线歌手的行列。更可喜的是,姜华的胃病在火风的精心调理下彻底痊愈。康复后的她独自带着女儿留守家里,为火风营造稳固后方。每年一到寒暑假,姜华就主动邀请丈夫与前妻的儿子霍尊、养子洛松来家里小住。她当着两个儿子的面教育苗苗:“他们都是你的哥哥,是爸爸最亲的人,你要听哥哥的话哦。”平时,她也做到一碗水端平,每个星期给女儿、继子和养子发同样多的零花钱;三个孩子的衣服、鞋子都买同样价位的产品。
[关键词]语言迁移 正迁移 普遍语法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073-02
语言迁移成为第二语言习得、应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已有一百多年。(French F.G.,1986)Odlin(1989)给语言迁移下的工作定义是目前使用最广的:“迁移是目标语和任何一种已经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或差异性所造成的影响(Odlin,1989:27)。”
长期以来,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负面影响,即负迁移作用被认为是母语迁移的主要方面,而其正迁移作用则很少被提及。因此,教学中普遍认为外语课上不应使用母语,与之相关的语法翻译法也被批判并否定。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对多种教学法的实践效果进行研究和对比,对于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有了更加客观的评价。F.G.French(1986)认为:“实际上翻译不可能被完全排斥于英语课外。不论老师如何努力,翻译无处不在”。他还指出, 这种潜在的翻译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并且即使他毕业后仍将继续。另外一位有名的学者C.E.Echersley(1986)也赞同这一观点。他是这么说的:“请永远记住,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学生们的头脑中,静默的翻译是自始至终在进行的。”在我国,母语迁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汉语对英语的迁移。作为母语的汉语,对中国学生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因而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完全排斥汉语的使用是不可能的。恰恰相反,适当地运用汉语进行翻译或许往往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陆效用(2002)曾关于“汉语对英语学习有什么影响?”这一问题对高校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高校师生对汉语与英语学习关系的看法(N=100)(调查日期:2001年2―3月)
从表中可以得出,大部分调查对象(82.2%)都认为,汉语知识和技能对英语学习是有帮助的。这一调查结果显然对母语对二语习得有正迁移的作用的观点是一个有力的支持。
Atkinson(1987)谈及二语教学中母语的使用问题时,主要谈论了对比在教学中的作用。笔者在下文主要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论述汉语和英语在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相似之处。
一、语音语调
国际音标,也可称为国际语音字母(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可用于为全世界所有语言进行注音标注。也就是说,国际音标既可以为英语标注,也可以为汉语标注。这就说明,英语和汉语的发音有其相似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学生就可以利用汉语,从发音语音学的角度把汉语的语音系统与英语进行比较,从而找出他们的相似之处,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中文的汉语发音是用拼音标注的,而英语发音则用音标标注。我国的汉语拼音包括声母和韵母,韵母又分为单韵母和复韵母。而英语中的音标则分为元音和辅音,元音又包含了单元音和双元音。显而易见,汉语汉语和英语在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方面都有所不同。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发现,而汉语中没有出现的[θ][t∫][?]学生常常发不好,或者发成汉语中相似的[s]。这种错误被认为是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但大家却往往忽略了在母语中有相似发音位置和书写方式的音如[p][b],[t][d],学生的英语发音也相对准确,这其实正是汉语对英语的正迁移作用。可见,虽然汉英语音大有不同,但仍有一些相似之处,而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发音时自然而然对会把母语中的发音方式带入英语发音中。这时,与其制止学生,倒不如借鉴汉语的发音发式,指出其不同之处,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英语音标中的辅音[p][t][k][f][s][b][d][g][v],和元音中的[i][u][i:][u:][a:][ei][ai],在发音位置上和书写形式上与汉语较为接近。此外,英语音标中的鼻音[m][n],与拼音[h][l][r]相似,还有汉语拼音中的声母鼻音m、n,舌边音l和翘舌音r等也和英语相似。
以上提到的是在音素方面的发音,而实际上,在词的发音方面,汉语和英语也有相似之处。例如papa(爸爸),mamma(妈妈),一些拟声词如ping(砰),beep(哔哔),他们的英汉发音都很相似。还有的词英语当中原来没有,是从汉语翻译而来的,如Kungfu(功夫),litchi(荔枝),wonton(馄饨)等,这些词的发音对学生来说相对要容易得多,这也可以说是由于汉语的正迁移。
二、词汇和语义
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虽然分属不同的语系,即汉语为意合,英语为形合,但在词汇方面仍有不少相同之处。
1.从词的概念层面来说,由于人类思维的共性,人们对颜色、空间、时间、数字等方面的感知是一致的,很多词在英汉语言当中的意思其实是对等的。例如:physics(物理学)、scientist(科学家)、purple(紫色)等。Swan(1997:166)提出了“语义等同假设”(Equivalence Hypothesis)。该假设认为,学习者在学语过程中总是倾向于将二语与母语(词汇)的意义等同。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有汉语对应词的英语词语之所以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正是因为汉语对英语的正迁移作用。中国的学生从小学习母语,这些概念用母语解释后他们很容易就能产生联想并迅速做出反应。
2.英语和汉语中的一些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基本一致,因而其表现形式也基本相同。如:“blood”,本义是血液,引申的用法有:cold-blooded(冷血的)、fuse new blood(补充新生力量)。又如,head(头)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领导的意思。
3.英汉语言中有许多谚语几乎是相同的,如 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Long hair and short wit(头发长见识短)等。
此外,汉语中的名词虽然没有单、复数之分,但可以在这些名词后加上“们”“群”等词来表示复数。例如:teachers(老师们),children(孩子们)。又如汉字用的是偏旁,而英语的单词中也有不少含有特定意义的词根和词缀。如:前缀in,un-经常表达“不”的意思,re-则常用于表示“重新”等。这些规则都表明,汉语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句法
在句法方面的语言共性研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语序。Greenberg(1963)指出,大多数语言虽然可以有多种语序变体,但一般只有一种语序是最常用的。从逻辑上说,有六种常见的语序:SVO、VSO、SOV、OSV、OVS和VOS。但在对各国语言的实际研究中发现,只有三种语序是最常见的,就是SVO、SOV和VSO,而其他三种VOS、OSV和OVS则根本不发生或者极为少见。英语和汉语在词序方面虽然有些差异,但也有明显的相似性。
1.英汉语言中一般陈述句中的常见的类似结构有:
S+V 主语+谓语。如:The plane took off.飞机起飞了。
S+V+O 主语+谓语+宾语。如:I bought a bicycle.我买了一辆自行车。
S+V+O+O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如:Mary gave me a letter. Mary给我一封信。
S+V+O+C主语+谓语+宾语+宾补。
如:This helps me understand the book.这帮我更好地理解了这本书。
汉语和英语中这四种基本句型在结构上基本一致, 因此中国学生就可以有意识地利用汉语的正迁移来进行英语学习。
2.存在句。把存在句单独列出进行说明是因为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存在句句子结构虽然有差异,但其所传达的信息及其语义特征乃至语篇功能等都很相似。
例如:Shanghai is a big city.上海是个大城市。
3.英语和汉语中的被动句也存在相似之处。例如:He was cheated by his girlfriend.他被他的女朋友骗了。
汉语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是英语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教师如果能适当利用汉语的语言习惯对学生加以提示,可节约教学时间,改善教学效果,并能减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心理压力,缓解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输入质量的目的。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合理利用汉语的正迁移作用是必要且相当有益的。当然,教师必须谨记,母语只是教学手段,不是教学的目的。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指导学生养成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熟练掌握英语并用英语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French F.G.,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skill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eissued,1986:190.
[2]Gass S,Selinker L.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
[M].Rowley,MA:Newbury House,1983.
[3]Dechert H,Raupach M.Transfer in Language Production[M].Norwood,NJ,Ablex,1989.
[4]Odlin,T.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
[5]Javis S,Pavlenko A.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8.
压力促破土
1989年8月,未满18岁,的我从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普师班毕业,回到了养育自己的母校――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在这所百年老校里,有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李吉林,有一大批经验丰富、在教育教学上卓有成就的骨干教师。再次踏进珠媚园时,我的内心,既充盈着巨大的喜悦,又怀揣着隐隐的不安。
每天,我会为了备一节数学课而苦思冥想到深夜。如此低效,并非认真和细致,而是因为,在我的头脑中根本无法模拟真实的课堂,不知道该如何写出一份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设计。而站在讲台上的我。也常常让学生“欣赏”到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的窘状。一节课下来,学生到底学得如何,有多少人学会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根本心中无数。至今难忘的是,学校领导第一次听我的课后,仅用一句话讲完了优点。却用一个多小时讲评了需注意和改进的地方,所谈内容涉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甚至于课堂中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有待改进的。那时的我,显得多么的稚嫩啊。
记得工作两三个月后,在给同学的一封信中,我曾经写道:现在,我最害怕黎明的到来,每天的太阳似乎都是黑的。
令我陷入窘境的是二附,让我得以解放的同样是二附。通师二附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了立足校本、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超前意识,1990年,学校就成立了“青年教师培训中心”,全体青年教师作为培训中心的学员,既有专门的师傅个别指导,又有集体学习、相互研讨的诸多机会。每学期交替进行的各项基本功评比、主题变换的“珠媚杯”教学竞赛。让每一个青年教师都拥有了一个学习成长的机会。
十余年过去,仍难忘记:我的师傅钱玉华老师,给我上的第一课是:了解学生想法时,不要总是死抱一句“你是怎么想的”,而是应该思考:可以怎么问、可以怎么说?学生答对了,可以用什么方式表扬他?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扬他?……还难忘,虽不是师傅却视我如徒的王本溪老师。在我初次参加学校“珠媚杯”教学竞赛前,跟我一字一句磨教案,直至月上柳梢……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如一株不起眼的小草,虽不像红花引人注目,却也享受着珠媚园中肥沃土壤的滋润。这种氛围,促使我认真读书,努力补上理论功底不足的缺陷:虚心请教,从老教师那里汲取丰富的教育经验和营养;发愤钻研,在“情境教育”课题的研究中,明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素质。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从只能获得“珠媚杯”各项竞赛的优秀奖,到获得三等奖、二等奖,再到获得一等奖,直至代表学校到市里参加教学竞赛。七、八年间,我感受到自己教育生命的成长,逐步拥有了为师的自信。
历练催拔节
1997年,我来到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这是德高望重的斯霞老师工作过的地方,是一个弥漫着师爱氛围的学校。在这个如斯老师般爱生敬业的教师群体中。我享有了再次成长飞跃的幸运。在领导和老师们的关心之下,我很快适应了环境。并获得了很多锻炼的机会。从1997年9月到2000年初,短短两年半的时间,我上了数十节公开课,参加了多次赛课活动,竞赛的级别也从区级、市级、省级直至全国。在这多次赛课、开课的过程中,因为特级教师阎勤老师的悉心指导,因为全校数学教师的出谋划策,因为多位专家的打磨把关,我所收获的除了荣誉,更重要的是在“磨课”中,提高了沟通的技艺、积淀了教学的机智、提升了展示的自信。而这些,才是我教育生命中最为重要的财富。
记忆最为深刻的,是1999年的一次赛课。听说有个教学竞赛,我也就不知天高地厚地报名参加了。随着从区里到市里、省里的一轮轮角逐,我才真正领略到教育教学艺术的无止境。虽然只是一节课,但随着一轮轮的筛选,前前后后足足准备了10个月的时间。这一段时间,既有压力之下寝食难安的煎熬,更有教学认知和技能的突破所带来的欢欣雀跃。一次又一次地试教,一次又一次地教案,一次又一次地更改细节。为了最后的全国性比赛,10个月中,一共试教了近20次。每一次试教,我都能从别人的指点中悟出好多新的东西来。每次来听课的,少则两三人,多则十几人,像专家会诊一样,逐个地和我谈想法、提建议,大到教学目标的定位,小到板书设计、语言表达,甚至课堂上的一举手、一投足,全都成为专家评议的内容。这一切,让我改掉了很多平常课上没留意的不良习惯,努力的精雕细刻,力求每一个环节都尽善尽美。这样的过程,如同一次次破茧,让我不断实现着对自我的超越。
积淀求充盈
在欣喜于教学中的点滴收获之余。我也感到了一种茫然与无力,总觉得自己还是像没根的浮萍、没线的风筝一样飘忽着。什么是数学?什么是数学教育?……我逐渐发现,因为对这些问题缺少了一种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也就缺少了对“自我”的准确把握。也就终究脱不了一个“浅”字。黑格尔有句名言:“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名词,往往是我们最无知的东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的教学行为,却往往成了我们最盲目的举动。
因着这样的认识,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每一个清晨醒来,边照料着女儿,边计划着一天的工作与学习;每一个夜晚,把女儿送人梦乡后,将自己拽回到书桌前,或记录工作中的点滴收获与不足,或打开书本,展开与智者们关于教育的“对话”。每日的反思与回顾,让自己对机械重复的教学行为多了一份警觉,而阅读则让自己有了从实践中抽离出来的机会。就这样。我开始主动去批判那些“熟知而非真知”的东西,开始去追问那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不断叩问其发生、发展、变化意味着什么,试图获得一种意义的理解。
我的教学,因理性的思考而发生着行为上的变化;我的思考,因智者的引领而逐渐走向深刻。当我不满于课堂上学生的不会倾听、不会交流时,我开始思考改善的策略,开始追问每一个策略背后折射出的价值和意义。就在这实践与思考的交叉互动中,我开始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对话策略”的课题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职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使命,促使我开始思考有效的校本教研管理机制和策略,“对话式教研”、“参与式指导”、“叙事式研究”等校本教研的方式成了我关注的重点。对实践问题的理性思考与突破,滋润了我的研究生命的成长,也催生了四十余篇论文的发表和获奖。这样的忙碌与充实,让我再一次享受到了成长的愉悦。
如今的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生命便是意义追寻的过程,就在这意义的追寻中,我们的视界得以敞亮,我们的理念得以澄明。对生活,我们拥有了一份淡然与豁达;对生命,我们找寻到了一份从容不迫的使命。我们便是在追问自己的所言、所行、所为,对于儿童的生命、对于自我的生活、对于他人的幸福意味着什么的过程中,反思着旧有的轨迹,探寻着未来的梦想。
在教育这汪沐浴心灵的深潭里,浸润其间,感悟其中,在痛苦中寻找快乐,在挫折里呼唤成功。人生,就是
在这一次又一次对欠然的领承与超越中,获得了生命的丰厚与充盈,获得了理想的羽翼与翅膀。
二、教学档案
回顾二十年来的数学教学之路,蓦然发现,一大半的教学岁月其实都浸润在教学技艺的打磨之中。从一开始的不会上课,到开始琢磨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语言、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与艺术性。埋首于这一条“教书匠”的匠艺求索之路。我走了很多年。
随着教龄的增长,对于小学数学内容、对于数学教育,在似曾熟识之余,我也多了一份追问与反思的意识。
我试图追问: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为数学教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因为这样的思索,在2005年,我开发了“黄金分割”这一课例,《在对美的追问中体会数学的精神》(发表于《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10期)一文中,我谈到了开发这一课例的初衷: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最重要的就是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而数学知识是第二位的”。(米山国藏)数学精神作为一种理性精神,它并不是“死板的科学”的代名词。纵观数学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我们所说的数学精神中常包含有强烈的感情因素,常表现为对于(数学)美的欣赏与追求。(郑毓信《数学文化学》P82)只是,这样的美,常常表现为一种理性美。
“黄金分割”。是人们公认的和谐美的化身,它不但在数学中扮演着魔幻般的角色,在建筑、艺术、自然现象乃至人类生活的很多领域,都可以找到这个精灵的存在,这也正是黄金分割的神奇之所在。数学,恰恰能够让人们客观、精确地寻找其中的奥秘。在数学活动课上,选取“黄金分割”这样的题材,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对数学的良好感受、有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从中感受数学的精神、把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当时,这节课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反响。随着时间的沉淀,我又在思考:除了这些能够让人强烈感受数学力量、能够给孩子们带来震撼的教学素材,我们的数学课,更应关注什么?在实施数学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的关键有哪些?
结合新课改以来教师在现代课程理念指引下的诸多改变,我提出了“在传统与现代的断裂处穿行”(以此为题的文章发表于《小学数学教师》2006年第5期)的主张,我认为:传统与现代的课程理念间不应是割裂的,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是对话的、交流的、自省顿悟的,也还是练习的、比较的、循序渐进、加深理解的。教师除了让学生在彼此交流中互相借鉴、互相启发、互相完善,也还应该通过教师的组织与精讲,促使学生弥补自己的缺漏处、关注知识的要害处、掌握方法的关节处。从而,在课堂上实现主体与主导的协调、扎实与灵动的统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针对课程改革以来。课堂上的一些低效现象,我结合具体的案例,指出其产生的根源:不是教师在理念上存在着认识的误区。就是对教学内容没有进行深入的研读、对教学目标没有准确的把握。(《真是课改惹的‘祸’吗?》《湖南教育》2006年第8期)同时,也提出了避免低效课堂产生的策略:弄清教学内容的关节点、弄清教学的链接点、寻找教学内容的思维点。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基础,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并以此作为教学逻辑展开的重中之重。(《对“简单教学内容”的一次反思之旅》《小学数学教师》2009年第3期)
2008年《当代教育科学》第22期上刊登了我结合自己开发“从正方形的边长变化所想到的……”一课的历程所撰写的“一个数学教师的课程开发之旅”一文。开发这节课的一波三折,正是自己不断厘清对数学课程的认识的过程,以下这些文字,可以表明目前我对课程的一些基本观点:
课改以来,教师被赋予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责任和权利,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自主开发的课程,都会因为不同人的不同信仰和理念而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作为课程开发主体的教师。很多时候,往往凭着自己“缄默”的信仰和日积月累的经验、感觉去执行着一个课程开发者与创造者的职责。教师可以仅凭经验去改编整合教材,可以仅凭感觉去增加一个新内容,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测验中学生的成绩是考量这些尝试与实践是否成功的标准。教学效果(往往是可以看到的学生改变)好了,就被拿去进行内容的移植和形式的模仿,教学效果差了,也往往是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批评与反思。因此,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也往往只是停留在感性和经验的层面上,很少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去追问其成功的原理和基础、失败的症结与诊断。
对中国的小学教师而言,这些与数学课程相关的话题并不轻松。但是,我们必须让自己的信仰和价值取向从隐蔽的背后跳出来。因为,这种主体的觉醒以及理性的弘扬。是时代要求我们具有的一种状态。
三、教学案例
2006年9月。我接手了一个一年级的新班。面对48张纯真的脸庞,我想,记录下他们在课堂上的点滴变化与成长,记录下49个生命的课堂历程,那该是一件多有意义的事儿啊!于是,从那时起。我每天带着录音笔进课堂,根据录音记录下一个个原汁原味的交往过程,并以此为素材,反思、探寻适宜于这48个生命的课堂教学策略。由此,诞生了发生在“大鱼”老师与48条“小鱼”之间的一个个课堂故事……
孩子。我该如何保护你?
今天,“小鱼”们将要认识新的数朋友――整十数,说是新朋友,其实对于“小鱼”们来说,早都不是新面孔了。莫说整十教了。整百、整千、整万乃至更大的数,“小鱼”们早已自认为不在话下了。
所以。课堂上的群情激昂,亦在“大鱼”老师的意料之中。
瞧!连平日里很少举手的雨儿,也坚定地、高高地竖起了她的小手。这与她往常偶尔想要表达时。小手只在课桌上方不超过30厘米的范围内作上下缓慢升降运动的状况比起来,可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鱼”老师认为,这样的巨变应该让它在雨儿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大鱼老师想象着:雨儿站起来,大声说出她拥有100%把握的答案,然后。“大鱼”老师带领全体“小鱼”送上雷鸣般的掌声,送上欣喜万分的祝贺,甚至于,送上一个热情的拥抱。用艳阳般的赞赏去消融一直包裹在雨儿身上的紧张的冰霜,把雨儿拉到轻松、愉悦的集体阳光下,那,该是一件多有成就感的事啊!
一件想想都美的事儿,不做是不可能的。
雨儿在“大鱼”老师期待的呼唤中,悠悠地站起来,顿了一顿,伸直脖子,下巴扬起,把自己的回答从喉咙里拉了出来:“14。”
“大鱼”老师看看屏幕上的计数器图。明明是十位上摆了四个珠子啊!明明个位上没有珠子啊!明明在相应数位上都分别做了“个”“十”“百”等标记啊!怎么会?
是雨儿紧张下的口误吗?也许。毕竟已不是刚开始探究时的新知了,何况,屏幕上那么大的标记“十”“个”,还有,十位两旁那么粗的两根光光的计数杆。把四十说成十四,似乎跟口误相关的可能性更大些。
不急,再问一次没准就正过来了。
于是,“大鱼”老师故意装糊涂,一边放慢语速一边刻意地指了指屏幕上的三条数位轴。问道:“你说?这――是多少?”
平静的询问和周围抑制不住的骚动似乎无法给雨儿带来有益的暗示,相反,局促不安的表情慢慢爬上了雨儿的脸庞。她歪歪脑袋,盯了盯屏幕,再次抬了抬下巴,终于借助下巴之力,拽出了一个微弱的回答:“14。”
美丽的幻想泡泡“啪”“啪”破灭,
看到雨儿的手足无措,“大鱼”老师知道,不能再追问下去了。
这个孩子曾经因为书写动作太慢,因为同座的一句检举“老师,她还没写好”,因为老师不经意的一声提醒“雨儿,快点”,就导致了课堂上无法控制的号啕大哭。这样一个极度自尊加紧张的孩子,最敏感、最难以承受的,就是公众场合下出错,今天,能在错后再次开口。还能强作镇静,这是一个多大的进步啊!
“谢谢雨儿,知道吗?看到你今天那么高地举起手,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不管回答得对与错。你今天的表现就是一个大进步,就值得我们为你送上一颗大大的星,”
“刚才,老师疏忽了一点,雨儿的视力已经有些下降了,所以啊,她那么费力地去看屏幕。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助她,告诉雨儿屏幕上是在哪些数位上各拨了几个算珠?”表扬完毕,“大鱼”老师赶紧实施了补救措施。
“是在十住上拨了4个珠子,所以不是14,应该是40。”一条“小鱼”代表大家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
星星的价值有多大?看看雨儿坐下后还在局促地、悄悄地、来来回回地扫视四周,“大鱼”老师知道,言语的鼓励、奖励的星星其实还是无法抵消她内心的不安,
一个以为不会出现问题的问题,偏偏就是两次出问题,出问题的偏偏还是不能承受公开出错的雨儿。期待通过故作糊涂给她一个反思的时间,容她能够自我纠错,但显然,这点时间是不够的。延长等待时间,对其他孩子来说,是不能忍受的浪费,对雨儿来说,压力亦是如同浸入水中的海绵,越来越重。
孩子,我该如何保护你的敏感和脆弱?小心翼翼地避免受伤就可以了吗?
联想到雨儿跨越半年的两次公开受挫的经历和反应,“大鱼”老师恩忖着:小心翼翼,挫伤未必能免。包起来、护起来,提高不了“免疫”能力。那么,适度接触“病菌”,可能倒是一种积极的增强措施。需要拿捏的,就在于怎样的“度”是合适的。
不想说时,不点她说,这是需要遵守的原则。
简单的答案汇报,固然可以。除此之外,阐述理由式的发言,倒是可以侧重请她说的一类内容,毕竟,在这类发言中,即使观点错误,一般情况下,总会有一些支持者。有了支持者,错亦错得有了一点体面。有了点面子,也就不会难为情到留下心理创伤的程度。
当然,课堂内外的情感交流,也是需要并举发展的另一条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