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写家乡特产的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范文第1篇

一、生活检验真伪

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学习《做一片美的叶子》时,我和学生一起诵读美丽的文字,散文诗的魅力让大家一起走进了树的世界,融入到叶子的天堂,叶子的美,叶子的奉献,学生比较轻松地感受到了,由树及人,生活就是大树,我们每一个人就是叶子,我们该怎么做呢?课后练习:假如你就是大树上那片美丽的叶子,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对大树、对人们说些什么?学生侃侃而谈,不由得,他们的语言也美了起来。为了让这个问题更加深入,我布置了一项课外活动:用自己的画笔,绘画出美的叶子,并且写一写,自己这片美的叶子会给生活的大树带来什么?准备择优张贴到墙报上面。下午交流一看,哎呀呀,大家画出的叶子太多都是椭圆的,和课本上的插图差不多,毫无疑问,中午回家,闭门造车的多,有谁到大树下找叶子了?举手者寥寥无几,生活就在我们身边,可是我们却视而不见,并决定这项作业延期收取,再给大家一天的时间,比一比谁的叶子最特别。

第二天,教室里成了叶子的世界,扇形的,爪形的,梳齿状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叶子,介绍什么叶子,什么形状,什么味道,在哪里观察到的。最后我们举办一个“做一片美的叶子”专栏墙报。接着,我发动学生通过课外看书、网络查阅资料,更深入地了解叶子。为什么秋叶变黄,冬日飘零,为什么有的树叶四季常青,松树真的没有落叶吗?这种“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在生活大舞台上的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二、生活培养本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综合性”学习,我的理解是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善于开拓语文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共用资源,而且要能够合理利用各科知识技能,带领学生拥抱生活,在生活的大课堂里学语文。

比如学习《槐乡五月》后,我问大家:我们家乡特产有哪些呢?“螃蟹”“菜花”――举手的同学很少,能说出来的就更少了。学生的反应引起了我的思考,这就是水乡的孩子,这就是爱家乡?对家乡都不了解,对祖国了解多少,爱祖国也是空洞的口号吧?如何把课堂学习感受真实化,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呢?课后,我布置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同学们在家里向父母亲戚了解,我们家乡的特产有哪些?第二天交流讨论,让大家完成统计表格,要求大家利用校外时间,特别是双休日开展假日小队活动,进行小小调查,贴近生活实际,收集真实信息,用孩子智慧的眼光去发现问题,思考方法对策,多角度了解家乡特产的情况。之后完成家乡特产的综合研究表,首先是特产的名称、主要出产地、生产情况,并能够选择自己最关心的一种特产进行专题调查,最后用说唱演画等形式在全班家乡特产交流会上展现个人或团体的研究收获。

一周后的少先队活动上,有的学生写出了新颖详尽的讲稿,介绍了特产的情况;有的对调查的特产进行了分析,提出自己的建议。同学们了解到了家乡的特产很多,比如龙香芋、螃蟹、菜籽油、蚕丝家纺、香葱、三腊菜、绿壳草鸡蛋等,每一年家乡都有热闹的节日来宣传,春季的千岛菜花节,秋季的金秋螃蟹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品尝。学生在调查研究活动中,提高了观察能力,扩大了知识面,培养了他们体验生活、学会生活的优良习惯。

三、生活增添精彩

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培养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知道,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留心生活、勤于表达的能力,要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大胆作文,尽情抒感,写好真实平凡的身边小事。

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仅仅依靠每周两节的作文课可不行,平时的练笔机会不能少,这样的机会在哪里?我以为,在课堂,在身边,重要的是我们要善于发现。学习了《爱如茉莉》,引导大家说说自己家里的温馨平凡的小事,写一写这些看似普通,实则蕴含大爱的家庭故事;教完《三袋麦子》后,想一想,第二年土地爷爷会给谁送礼物?他们会怎么办呢?每一年都是为自己过生日买蛋糕,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为什么不庆祝生日呢?三八妇女节这一天,我为妈妈做什么?中秋月儿明,桂香螃蟹鲜……只有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把生活的精彩增加到语文学习中来,课堂才能绽放精彩。

生活,一直都是语文学习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生活,让生活的养分滋润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到语文的真谛。课堂是小舞台,生活是大世界,语文教学需要接地气,它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和学生一起真正走进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精彩和平凡吧!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作文能力 思维定式 作文创新

创新是人的天性,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的,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机械化、电子化,都是不断创造新的结果。当今社会,尤其要创新。

创新,首先要不满于现状,有更高的追求,有变革的欲望。如果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便没有创新的动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对创新能力的重视不够。特别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作文教学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教师一味地教学生如何安排结构、如何构思、怎样立意等,而忽视引导学生探寻写作的源头,探究切实可行的写作技巧,结果严重地阻碍学生的创造性。这样指导学生写作,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创新必须有意识地打破旧的思维定式

人有了思维定式是很难改变的。中学课本写到,有位学生在作文里说,他家安了门铃,可是父母回来,总不按门铃,仍习惯用手敲门,于是他决定写个条子贴在门外,正当他在门外贴条子时,一阵风吹来,把门撞上了,他竟也用手敲门,请奶奶开。这件事说明,改变思维定式很难,必须下大力气有意识地改变。学生长期以来形成思维定式,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新概念作文》、《话题作文大全》、《应试秘籍》等书,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这种应试作文氛围使学生丧失对知识、对科学的敬畏,丧失对写作本质的认识,更丧失写作兴趣。这种现象不但违背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更与现代人素质背道而驰。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二、充分应用侧向思维、逆向思维,做到立意新、题材新、形式新

1.所谓立意新,就是指文章的观点或看问题的角度与众不同。对于同样的生活,每个人的感受往往不同,能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文章就有新意。每次作文,我要求学生运用侧向思维,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比如有次学生作文,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产生“套板反应”,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写家乡的土特产,写家乡的各种变化,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但写多了,会觉得腻味,毫无新颖感。唯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摒弃从众心理,避开大道走小径,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体现了时代风貌,创意新奇,别开生面。逆向思维,也能萌发新意。逆向思维,就是从反面思考问题,“反弹琵琶”出新意。2001年高考要求以“诚信”为话题作文,一般考生都是从赞扬诚实守信,批评虚伪作假的角度立意。湖南有一考生写的《不诚不信不为过》一文指出:“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把诚信作为一个正人君子不可缺少的美德。我们都讲究待人真诚守信、喜欢老老实实地做人,可是在特殊情况下,不诚不信也不为过。”立意别开生面,不落俗套,新颖别致。为使自己的观点成立,文章用战场上“兵不厌诈”和商场上“诈而不欺”的事实支撑,最后辅以辩证的分析论证,使中心思想不失于偏颇绝对。这一立意恰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是那么亮丽,那么惹眼,一下便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2.材料新,是指不能光用些课本上或报刊上大家都熟知的材料,取材要从自己独特的经历或阅读中选取。一般说,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会与别人完全相同,但人和人的生活状态、情感结构大致一致,实际经历的事情也相似,似乎差不多,要写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鲜事,确实比较困难。但如果把个人的思想加到那些不是新鲜事的事件上就能写出新意。比如在写母爱的时候,大部分人想到的是母亲给自己洗衣做饭,下雨给自己送伞,这两个构思都属于大众构思,很多人都写过,再写会显得俗滥,但如果跳出这种构思,就会显得新颖。如我的一个学生写母爱,写母亲化名为自己的一个网友跟自己聊天,谈心,帮我解开心结,这样的材料就显得比较新。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写话;积累词语;乐于运用

在小学语文的习作教学中,很多教师更多地关注了中高年级的作文,其实重视低年级的写话教学,对习作教学是有极大帮助的。实际上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学习使用书面表达(写话)是一个很大的台阶,很不容易写好,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而且这个时期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技能,大量会讲的字词不会写、不会用,会写的字又不能满足完整表达的需要,尤其是思维发展的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书面表达的发展。所以,教师要积极探索如何在写话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词句。

一、善于在阅读中积累词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就要求教师在要求学生读书的同时,还要有目的地积累词语,在我校的“阅读教学‘三环节’”的第三环节(实践环节)中也有关于积累词句的部分,可以和写话需要积累的词句相结合,这样也为学生写话奠定基础。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月亮湾》一课中,对景物的描写,有好多描写颜色的词语,如“绿油油”等,就可以让学生积累下来,在《春天来了》的写话中加以运用,写出了景物的颜色美,而且课文中还有一些比喻句,写出了景物的美,例如,“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春天,书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等,将这些美妙的比喻运用到写话中。我们还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有关描写景物的文章找出来,找到其中好词佳句,模仿写景物的颜色、形态,还学会使用恰当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将自己看到的景物写生动、形象。可见,在阅读中积累词句对写话是极有帮助的。

二、善于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例如,二年级上册练习册上有个写话题目是《我第一次做饭》,很多学生就联系上我们前段时间刚接触到的表示顺序先后的词语,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将自己做饭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例如,我们写“夸家乡”。在写话前一星期或几星期就要带领学生欣赏家乡的美景,品尝家乡的特产,发现家乡的变化,畅想家乡的未来。正式写话时,学生才能打开思路。又如,二年级下册的“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动物”。现在的孩子很少观察动物、跟动物打交道,为了让学生写出动物可爱的样子,有趣的生活习性,或和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教师要提早一个月、两个月的时间,布置活动。正式写话时,学生才能无拘无束表达,真情真意交流。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范文第4篇

一、留心观察, 处处美景“靓”起来

学生怕习作,尤其农村学生更怕习作。为什么这么说呢?相较于城里学生而言,农村学生在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稀少,写起作文来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我们语文教师既要认识到这方面的不足,更应该从积极的方面去引导和鼓励学生用心去感受事物、关注自己的生活。殊不知,农村孩子虽然没有城里的孩子见识广,但他们有城里孩子所没有的阅历。他们生活在广袤的乡间土地上,有许多可感知的新鲜事物,他们周围出现的人、发生的事,以及各种建筑、山间田野的风光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拿来写作的好素材。针对这些熟悉的物,熟悉的景,学生定会有话可说,也有据可依。

我们都知道,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生活中、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静心阅读,还要培养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把看到的东西酿出“蜜”来,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决不能泛泛而过。例如,上完《北京的春节》一课,在学生了解了北京人是如何过春节的后,我随即让学生说说我们家乡又是怎么过春节的,要求他们结合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畅所欲言,说出家乡春节的各种风俗习惯,接着鼓励他们在说的基础上,整理成文就不是一件难事了。再如写家乡的特产时,孩子们不知写什么,也不知怎么写。我引导孩子想想自己身边什么最有名?它叫什么名字?名字是怎么由来的?有名到什么程度等待。如“大木你”臭干子,你知道它是怎么制作而成的?需要哪些原料?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对这天天都吃的家乡特产讲的津津乐道。因此说,我们的习作教学一定要注重引导,让学生要关注生活,关注自己身边的事。

二、趣味阅读, 阵阵墨香“飘”过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大量的积累才能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只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才能写好作文。可以说,语汇积累是习作训练的基石,正所谓: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当然,好习惯是需要培养的。农村小学生大多阅读习惯差,缺乏自觉性,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大语文观,课堂中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来阅读,不断的鼓励和督促学生静下心来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他们营造书香氛围。只有让他们的心静下来,阅读时才有所读、有所思、有所悟,这样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拓宽他们的阅读量。在每周,我都会安排一节课专门让学生静下心来读课外书,读后互相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地方最吸引你?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慢慢地喜欢上了阅读,也会由开始的没话可说变为有话可说。课外我还要求他们读书要有明确的目标,根据他们年级特点布置阅读,让他们养成在家也要加强读书的习惯。同时,在阅读的基础上,我督促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以备定期检查。在学生到了中高年级的时候,我就在课外向他们推荐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通过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让他们的课外阅读知识学以致用、使他们充满成就感。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习作的语言资料库就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习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习作兴趣也就提高了。

三、用心记录, 款款真情“写”出来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如果作文训练脱离实际,没有表达的明确动机、表达的具体对象和表达的实际内容,就不免陷入虚假和空泛的误区。如果不是出自肺腑,文章是不会生动、自然、感人的。鉴于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无拘无束地写下来,要说“诚实的、自己的话”,而不是“鹦鹉学舌”。那怎么才能让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呢?我认为培养学生养成用心写日记的好习惯不失为一种良策。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范文第5篇

一、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一李姓男寿星写了一首祝寿诗,适逢滂沱大雨,寿典难以继续,众人皆叹奈何,郑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旁观者嘘声四起,郑板桥不以为意,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李公寿比雨更多。”郑板桥停笔,立刻掌声四起。郑板桥能赢得一片掌声,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做出了令人羡慕不已的突破性发明创造,是郑板桥的逆向思维助他赢得掌声。

那么什么是逆向思维呢?它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同学们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如果同学们能够运用逆向思维方法的来作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

在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我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二、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宋徽宗时的一次科举考试,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画师们经过构思,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寺,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寺呢?有的画得完整,有的画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与画题无法吻合,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却有一幅画深深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现得含蓄深邃淋离尽致:和尚挑水,不是浇菜煮饭,就是洗衣浆衫,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纪老迈,还得自己挑水,可见寺之破败,可见寺一定藏在深山之中,画面尽管看不到寺,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主考官连连点头,称:“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侧向思维,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

那么什么是侧向思维呢?它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扩广,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

著名美术家齐白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立意构思上妙用侧向思维法,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美国著名科学家,电话的发明人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有次学生作文,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有很多套作,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写家乡的土特产,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但写多了,会觉得腻味,毫无新颖感。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摒弃从众心理,避开大道走小径,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体现了时代风貌,创意新奇,别开生面。

三、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他发散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同学们大多有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若能把这些用文字描绘出来的话,那么你们的作文一定会写出奇、新、美的境界。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范文第6篇

一.梳理课文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本单元课文都是著名作家的作品,内容都是表现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和学生一起梳理课文内容,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些文章内容所留下的印象,结果多数同学说出来的是“吃”字。针对这个词,我问同学们:咱们监利有哪些好吃的?这些食品背后有什么文化内涵?接着,我出示了本次活动的课题及学习目标:关注监利特色,介绍地方文化。

二.寻找监利特色,了解地方文化

说到好吃的,同学们有说不完的话,各种食品纷纷“上桌”:干鱼腊肉香肠,水饺米酒汤圆……我打断了他们:请关注监利特色。大家立即哑口。是啊,这些东西似乎别的地方也有啊!哪些是监利所特有的呢?还是一些在外地待过一段时间的同学阅历丰富些,大家一致认为有一样东西不仅北京上海广州没有,就连监利周边如荆州、岳阳、武汉也极少见到,而在监利却是天天见面、人人爱吃的大众化食品,绝对算监利特产,那就是团子。

接着了解地方文化:监利的团子有什么文化?大家面面相觑,团子还有文化?我提醒他们:团子是什么做的?体现了监利的什么特色?有“鱼米之乡”美称的并不只有监利,以鱼或米为原料的各种小吃和菜肴却有无数种,何以团子成了监利特产?同学们纷纷思考,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团子的形状、寓意、做法、吃法等方面说开去,从监利的地理气候、监利人的性格特点等方面说开去,这样,自然就形成了关于监利团子的“地方文化”。当然,每一样监利特色食品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三.描述关注对象,提升语文能力

随便说不行,还得上升到语文学习的层面上。接下来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要求在小组内分工完成:①描述团子,做到色香味形俱全,要让人垂涎欲滴;②说明团子的做法,要让人一听就会;③讲述你吃团子的经历,要让人羡慕不已;④设计团子的吆喝语或广告词,要让人听了就想买。面对“要让人……”的要求,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思考。交流展示阶段,果然是人人有话说,特别是吆喝语,不仅有文采,更是有特色,再加上当场吆喝,想不笑都难。

四.重温大师作品,抒写个性文章

接下来布置作文题目: 的 。半命题作文,要求关注监利特色,介绍地方文化。但总不能都写“监利的团子”吧!监利的“特色”还在哪里?于是,我带领同学们重温本单元作品,开启智慧:云南有歌会,监利有庙会(农历二月二敬土地菩萨);汪曾祺的高邮有鸭蛋,我们的监利有粽子;过去的北京有吆喝声,现在的监利有叫卖声;琦君的家乡请喝春酒,我们的家乡请喝喜酒……粽子非监利独有,但鸭蛋也非高邮专利,汪曾祺的笔下有了高邮端午的习俗,有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那鸭蛋也就似乎只是高邮的了;喝春酒也不仅是琦君家乡的特色,但因为有了琦君对家乡特别是对母亲的思念,才让人甚为感慨。可见,融入对家乡对亲人的感情,写出家乡的特色,就可以做到“关注监利特色,介绍地方文化”了。

学生思路豁然开朗,各种符合要求的文题纷纷出笼:“端午的粽子”“奶奶的团子”“外婆的胡椒”“监利的吆喝”“家乡的二月二”……我并没有急于要求学生下笔,仍是带领他们分析本单元的文章特色,从内容到结构,从主题到情感,从语言到手法,力求有效借鉴。同时,要求他们利用周末放假回家时间,去调查了解所写对象的相关知识,力求让文章写出对象的特点,抒发自己的情感,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果然,有了充分的调查了解,学生们都有内容可写,又有现成的范文,知道如何去写,交上来的文章大多达到了要求。后来,有几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还发表在各类刊物上。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资源 地方文化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83-01

1 依托地方文化生成优质的作文资源

地方文化,是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它为青少年学生心理的成长、精神的成长、文学艺术的成长、个体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是生动形象、鲜活清新、质朴纯净的,它透射着真、善、美。地方文化是整个课程内容文化体系里的重要构件,它是一个地方的人的情感之根,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性土壤。如果能结合地方文化的各个核心要素,进行系列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在它们的滋养下,学生可以由此循序渐进,走向更深远、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一定会获得较丰厚的文化素养。《课标》也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去努力开发, 积极利用。”

锦溪是一个具有两千年历史的水乡古镇。其镇区地貌构成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以溪得名的小镇,河道密布,纵横交叉,房屋临水而筑,桥梁星罗棋布。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构成现状与本镇的历史经济发展、人文居住习性有着如何的联系,如何从古镇小桥和锦溪镇的历史兴盛去探究锦溪镇的文化特征,去探究锦溪镇历代传承的民众心理特点。这些最具代表性的事物作为语文研究性学习及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是那么的贴近生活。实践证明,作文教学中对课程内容进行统整,强化作文的文化意蕴,有助于学生把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体现文化的情境性,实现文化的创造性,作文教学也就走向了文化意味。

2 寻求地方文化资源与作文教学的契合

2.1建立地方文化作文资源素材库

所谓广种薄收、厚积薄发,就是要丰富我们的积累。我们要时时处处皆留意,把自己的眼睛当作摄象机那样盯住好资源不放,像最出色的记者追踪新闻那样追逐独特的优势资源。诸如家乡旖旎的风光,历史名人、创业人事,绿树红花,农务农活农趣,锦溪地方特色的古廊桥、古弄、名宅、博物馆等人文景观,民间的传说、故事、歌谣等民间文化,袜底酥、定胜糕等地方特产,以及旅游等都可纳入锦溪乡土作文素材库中。

有了丰富的素材,我们要分门别类地处理素材,把相同或相近主题的素材归为一类。素材的形式可以是编排的目录、日记等文字载体,也可以是图片、音像软件和网络资源,当然还有即时生成的情境等。

2.2寻求地方文化与作文教学的契合点

在捕捉到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资源之后,更重要的是有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的效益。要充分考虑作文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兼顾到作文教学中题材、内容、指导的需要,把地方文化和作文课程同步链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绿色的素材、体验的历程和人文的熏染。荡舟凌荡湾,漫步雨中的石板路,观赏田田的荷叶,就同步链接自然类习作,描绘家乡秀丽的自然风光。探寻古廊桥,参观古民居,走访弄堂,便可以描写乡史乡貌。走进“宣卷之乡”,欣赏地道的宣卷表演,聆听软软的方言、民间流传的俗言俚语,就可以整理民间文化,介绍民情风俗。烹制各式各样的糕点,就可以写自己喜爱的美食,介绍家乡的物产,撰写有关制作袜底酥的说明文。

地方文化资源的利用要兼顾到作文的特质,兼顾到作文的需要。也就是说,地方文化资源的选择要有作文的基因,不断地充实、更新与之相匹配的作文内容和要素。

2 开展综合性学习,发挥地方文化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只有“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才能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作文教学中更应让学生从课本中抬起头来,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五彩缤纷的现实社会。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范文第8篇

三年级作文教学应以段的训练为重点,本文从“读段、写段、补段、仿段、创设场景或氛围写片段”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就读写结合提高三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途径等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培养中段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段 读写结合

小学生学习作文,大致要经历说话写话、片段练习、谋篇布局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扎实而有效的训练,否则就会出现句子不通顺、内容不具体、选材不恰当等问题。而其中的片段训练尤为关键,用词造句扩展开来,就是段落;段落结构扩展开来,就是篇章。写好段落,是夯实学生作文基础的重心所在。

三年级的片段又必须是完整的,只需要写一个内容,围绕一个意思写。为此,我尝试着通过以下途径训练并逐步提高:

一、阅读积累——读段

作文教学实际上从阅读课上就已经开始了。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而其中又有数量众多的经典段落,几乎所有的写作方法、表达技巧都蕴含在这些精美的文章与精彩的段落里。教师应引领学生阅读、欣赏课文中的典型段落,并熟读成诵,甚至抄录、听写。经典的片段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自然会悟到什么叫具体、什么叫形象生动、什么叫总分、什么叫对比,这些点滴的写作知识往往是伴随着具体的段落,连同段落所描述的画面、情感,一起沉淀在学生的记忆里的。而学生缺少的,正是这样的段落积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三年级以段的教学为重点,阅读中应切实抓好段落读的训练。

读段,要突出“思”字,要把学生学语文的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过程统一起来,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内容,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心理历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四自然段,第一遍读,初步了解整段话写的是什么;第二遍读,概括每句话写了什么;第三遍读,抓住重点词理解句子意思,谈读后的读,要突出“熟”字,要指导反复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说段。教师应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段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是把课文语言转化为个性语言,对课文语言进行同化或顺应的基本训练。刚开始说段训练时,学生会用接近原文的句子的复述甚至是背原文,教师应具体指导学生一句一句地说,然后,把整段话连起来说。《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自然段,在指导说段时,先复习“树木”“积雪”“小溪”“小鹿”等词,然后说说这段写了春天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在指导说段时,还应把概括地说和具体地说结合起来进行。

抄段。抄段,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强化记忆。为更加有效,应该选择那些在表达方面有特色的,并且容易被学生模仿的典型段落。如《高原》的二、三、四、五自然段,按照先总后分的形式构段,每段的第一句是本段的中心句,其余的句子都在围绕中心句进行具体描写,像这样的段落,学生容易掌握,便于积累和仿写,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抄写。《可爱的大熊猫》中的第二自然段既是围绕中心句描写大熊猫喝水的过程有意思,又具体描写了它喝水的一系列动作的词语,对学生写作有很大帮助。这些都是抄写或听写的好材料。

二、模仿迁移——写段

有了以上经典段落的积累,就得有一个“输出”的过程。三年级作文重点是练习“写出内容比较具体的片断”,在实践中,我把写好总分段作为写段的基本训练,进而写出具体的片段。作文教学中我主要的练习形式有以下几种:

1.补段,补总起句和总结句或补分说句。如在一次练习中,我给出总起句“秋天,公园的真是绚丽多彩!”要求学生们根据这个总起句补写分说句,即的形状、颜色如何多,并提示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排比句式。

2.仿段,规定选材范围,要求用总分段式写。如,我让学生们留心观察盛夏酷暑时,马路上行人的穿戴,红绿灯口、车站等地方的人的打扮、等车的样子;自己出门感受一下“热”;卖西瓜的、卖冷饮的人的神态;到游泳池里感受一下;听听树上的知了,看看身边的小动物,它们各有什么表现。选取看到的、自己感受到的二三个例子说说,要用最能说明“热”的例子写段落,要求用总分结构写。

3.创设场景或氛围写片段。对现实生活中静态、动态的物体、场景、活动,可以通过表演等再现这些细节,以丰富他们的表象,唤醒他们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再作如实的描述。如,学生表演“掰手劲”,学生在观察后,说说比赛中二位同学的神态、动作,观众的语言、动作等,再做细致的描写,一定会很轻松了。大量的片段不但能练就学生的观察能力、描写能力,而且能培植学生的作文意识,有“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飞跃。

4.读写结合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形式。借鉴课文中典型片段的写法,写一写生活中的其他内容,在模仿中习得方法、获得能力。如学了课文《家乡的红橘》,文中优美的词句让学生很感兴趣,我让他们学着写写家乡的特产,重点写水果的形状、颜色、吃法和味道,写出来的片段让教师感到很满意。

或许,学生模仿的片段大同小异,甚至雷同,但却具体生动。其实,这样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过程,是学生作文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正如学生刚学走路,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步子,歪歪扭扭的,但都会自己走了,甚至会跑了,那又自然会是千姿百态,各显个性。作文中有具体描写的片段,就等于有了“画龙点睛”之笔,再通过学习课文后的积累,给所写的作文加上开头和结尾应该不难了。

总之,三年级的作文还刚刚是个起步,的确需要教师多留心,讲究一下方法。教师不应该随意拔高作文要求,将重心回归到段落上,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轻松,练得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