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纳兰容若的诗词

纳兰容若的诗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纳兰容若的诗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纳兰容若的诗词范文第1篇

意如,佛语意为自由自在。安意如是个典型的徽州女孩,水灵的眼睛,安静的笑容,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或许,老天是公平的,给了这个行动不便的女孩以灵动的思想和诗一般的气质,让她能在诗词浩瀚中体验个中滋味。

看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实属偶然。当时只是被标题所吸引。纳兰容若《饮水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还以为又是本都市小说,没想到,这是一本品诗论词的作品集。看完后,颇欣赏安意如的才情,但更打动我的是她真正用心去感受诗歌,感应诗歌背后的诗人。

诗歌不是用来读的,我在释义、翻译中去阅读诗词,似乎总体会不了诗的真正意义,反而落得不甚了解。透过安意如的笔,我了解诗人的生活与情感,感受他们的心情,感怀他们的际遇。似乎我也能站在诗人的角度去理解诗词,诗歌已还原为动人的故事在讲述着诗人们的俯仰沉浮。或许这本书不是好的诗词参考书,我们无法很好地解释诗词意义,但却能真正理解诗的意境和内在韵味。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是苏武的《留别妻》的头两句。她解:“你知道,我对你的誓言,如同我手中高擎的汉节,如何星月沉沦,都不曾低落。”我们只道苏武的昂然刚烈,却忽视了他内心的寂寞和对妻子的深深思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认识的柳七是个情场浪子,她却说:“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性情,直直戳中封建伪道学的痛处。即使他词中滴落出的情感如金如玉,也依然为礼教所不容。”原来,他也有无奈,这样的柳永还只是那个流连于烟花地的柳三变吗?“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今人只将读纳兰容若的词列为小资的标志,却不懂他的真性情。意如解纳兰:“容若,我们爱你,是懂得你的金销玉碎的悲伤。每个人都会悲伤。可是很多人,不会倾诉。”喜欢一个诗人,不只喜欢他的诗,更应该懂他的故事,懂他的人。

读此书,如遇春风。诗一样的语言,画一般的故事,道不尽诗人的美丽与哀愁。她爱诗人的诗,但更爱他们的人。或许,他们碰到意如,也是一种幸福。安意如认为,邂逅一首好词,如同春在暮野,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黯然心动。遇见安意如,不也如此?

纳兰容若的诗词范文第2篇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

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

醒也无聊,醉也无聊,

梦也何曾到谢桥。——(清)纳兰性德《采桑子》

第一次在诗词中见到“萧萧”便是在纳兰容若的这首《采桑子》中,注解中给“萧萧”加的注是“凄凉的风声和雨声”。中年的容若怀才不遇,更兼伊人已逝,抑郁苦闷的心灵在小小的风雨中倍感孤独,夜不能寐的身影在封建社会晚期那没落暗淡,缺乏生气的混浊气氛中苦苦挣扎着“纳兰心事几人知”的痛苦,划过世纪的交叠,烫伤了后世善感的双唇。

或许是太爱《采桑子》,太爱纳兰,于是当敏感的心在词的华美中寻到“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时,便特地留意了蒋捷在这《一剪梅》里熔化了情思与羁愁得“萧萧”。“一片春愁待酒浇”载上吴江春水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时光飞逝的温柔,牵动了游子归乡心切的惆怅,触动满腹的愁思:“何日归家洗客袍?”

“萧萧”与重复交叠着的“萧萧”从喉间划过,流出凄冷怅惘的卷卷气流,和着“流光容易把人抛”的清泪,从吴江的初春两岸滴落江心,激起一漩又一漩清澈却酸楚的波光。

于是我在这萧萧的风雨,萧萧的文字,萧萧的华美中,感悟到了:风声“萧萧”所牵动的,是敏锐的情感在凄凉中勾勒出的压抑的诗意;雨声“萧萧”所呈现的,是纯洁的心灵在思念里描绘出的伤痛的美。

“萧萧华屋下,白发老诸生。”萧萧中那残缺的美丽撞到心中的泪水与酒水,往往荡起伤感与悲凉的破碎的涟漪。风雨的萧萧声从窗棂与门户的缝隙中疾疾穿过,打透了人的心灵,带来不合季令的寒意,冻伤了人的意志,借这诗词为载体,将风流人物在不公与磨难中的心境与心情传达给后人。

同情,感伤,悲怆。

原来,这人心里触景生情的“萧萧”,才是萧萧里的“萧萧”,是心的原野上折磨与感伤的悲歌,是情感在人性的地狱中发出的无声却最为凄厉的。尤其是那些并未出现“萧萧”的词句里隐着的萧萧。

当后主倚着雕栏,轻吻滔滔东逝的一江春水;当小山捧着银?,照亮魂萦梦牵的面容;当七郎执着泪水,作别晓风岸上的杨柳;当易安拈着西风,负起舴艋不堪的忧愁,我想他们的心底,都会或多或少地泛上一丝痛着的甜蜜,那微笑着的泪水被冷风吹洒在骨髓上的萧萧吧。在众多的“萧萧”中,我最留恋的,仍是纳兰的一首词: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浣溪沙》

独自怀念早已阴阳相隔的另一半,萧萧的西风卷起满地如飘零的花瓣一样的枯叶,如蝶的曼舞,缠绕在追忆与无奈的痛苦中,这样的萧萧,恐怕只有容若能懂吧。“当时只道是寻常”。

“萧萧”也许不是一个令人感到愉快舒心的意象,但没有了萧萧,不知有多少文字会变得苍白无力。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过得越来越舒服了,许多人却与心中的那轮月亮和那壶酒越来越远了。多想一个人到外面住一晚,看一晚上的月亮听一晚上的“萧萧”。

被禁锢在城市的纸醉金迷与流光溢彩中,到哪里去寻找那令人剧痛却又美丽无比的萧萧呢?只能作一首《浣溪沙》,来缅怀并期待那一缕在当今这世上难得的凄美与无瑕。

浪荡香尘满客袍,

灞陵折柳踏杨桥,

人间儿女恨难消。

玉兕金樽盈酒绿,

纳兰容若的诗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安意如 当代女性作家 情感抒写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书名之美

书名来自清代纳兰容若《木兰花令.拟古决绝》:“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这里天然带有种清新隽永的气息。这是一种淡淡的哀怨,淡淡的期许,淡淡的苦,淡淡的甜,一直淡到心里,令人回味。何况它的作者也有一个清淡却典雅的名字――安意如。

女性写诗词、文卷和小说不乏其人,但似乎都淹没在男人味极浓的历史长卷中,只有几颗闪亮的星星划过。直到现代才有“女性作家群”。女性作家表达出来的故事,轰轰烈烈也好,普普通通也好,千姿百态的人生,都让文学回归到生活,它们承载了人与文学走向开放的心灵轨迹。

相比男性作家作品,女性作家作品更多的是委婉和细腻,女性作家是在芸芸众生中真诚而善意地表达这个充满创伤世界的最有人情味的功臣之一。《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个优雅的书名和一个雅致的女性作家的名字有天然的亲近,在某些阅读者的感受中,一连串的“最”又刺激人们的阅读期待,期待她带来一个新奇的古典诗词的世界。

二、谈诗谈词谈女子:情浓之美

古典诗词的花园是如此大且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当时只道是寻常”、“断肠人在天涯”人的爱和情,各种各样的心结,都浓缩在古人的诗和词中,这些作家多是男性作家,他们表达的情感由当代的女性去解读,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本书起篇就以“人生若只如初见”为题,说纳兰容若的这句“人生若只如初见”看似平淡,但像张僧繇的画龙之点,像西门吹雪的剑,准确优雅,概括了人生情之真昧。接着,以”“怨歌行”为分题,以史书上著名的幽雅贤德的汉成帝妃班婕妤的《怨歌行》、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还有刘禹锡的《竹枝词》“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和纳兰的“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改”,为阅读主体,以痛惜的心态解析了班婕妤终被冷落,凄凉终老的悲情结局。

当代女性作家的感情感受敏感而深沉,更可贵的是在感知、感受和感叹之后的思索。一针见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有冷峻的目光和透彻的领悟。女性如何立身立足,如何平静而幸福地生活,是千百年来常常困扰女性的人生主题。安意如通过描述典型历史人物的故事和描绘其内心世界的挣扎,去挖掘人物性格内涵,并揭示个人的分析和结论:女性需要独立的境界和个性魅力。这比起古代女性诗人纯粹的悲伤和哀怨要深刻和清醒。时代进步和思想发展在女性作家人生思考中的投影得以鲜活展示。

观照王安忆“三恋”系列(《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和《岗上的世纪》),这位女性作家早就坦白而大胆地描写男人与女人的故事,直率地从性别角度来思考两性之间的联系,同样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思想体验。王安忆为此曾受到质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人意识到这是在追寻理想生活中现代人必须经历和感受的。正视女性的独立意识和生理本能及心理渴望,并通过合理的方式展现出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欣赏,此为这些女性作家代表社会女性做出的答案。

安意如没有通过创造故事来透露这种思想和情操。她谈诗谈词,回顾古人的情怀,说出个人的思考和判断。她的语言满怀同情,满怀爱怜,淡雅而清澈,引人深思,启迪人心智。

三、谈悲谈喜谈爱情:思深之美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紧接着的,以“长恨歌”为分题的内容,从班婕妤谈到了杨贵妃。女性的角色和地位以及几千年来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约束,使女性对于爱情和婚姻问题更为敏感。事实上,爱情婚姻问题也是当代女性作家的主要表达内容,多抒发对爱情的理解及对婚姻实质的认识。在追求真善美的情感同时,又多了一份冷静的思考和理性的透视,她们结合生活经验,真正从刻骨的生命体验入手,用力开掘。

安意如在《人生若只如初见》中专门写了李冶(李季兰)的人和诗歌。她最先提到《八至》,并用“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作为这个章节的题目。她评价这首诗歌是“语言淡致,平中见奇绝”,“至亲至疏夫妻”“可算是情爱中的至理名言”。安意如对李冶的风流放浪给予客观的评价和默许,这种态度和结论也是和历史公论不太一致的。当代女性作家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也许就是这样,借用池莉一部小说的名字――“不谈爱情”。她们想倾诉的是爱情走入现实生活后,女性的真实情感和生命体验。所以,安意如理解了杨玉环,歌颂了李隆基,鄙视了白居易,认可了李冶。

如果一个作家讲的故事在读者细想之后,给读者这样的一种感觉:她在说我的故事,拉着我一道行走,一起思考,作品中的一句话,一句诗,是我想说的。那么读者被感动了,她就成功了。最终成功的作家,就是能打动一代又一代的人,每一代人都能在她的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看似丑也好,美也好;穷也好,富也好的人群中,掩藏在内心深处的生命渴望,再也不需要美丽的外衣和窗帘,它在作家细致的描述和真诚的书写中已展露无遗。也许外表看不出,但读者的眼睛,眼睛里的湿润泄露了读者的心。

四、谈文谈思谈人生:表达之美

作家创作是有缘起的,换句话说,是有一些感悟和体验促使他或她拿起笔书写。表达什么,怎样表达,也许对于作家来说并不是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行为取向,但是肯定有心理背景和文化背景做支撑。当代社会文化多元,社会中各种意识及行为的对立和矛盾突出,和谐成为社会文化进步的必然追求和选择。和谐的一个重要途径和表现方式或许就是“爱”。在社会架构中,最小的,最原始的单元无疑是男性和女性。男女性别人群的爱与分离,可能是社会稳定与否的最直接的诱因。早在“五四”时期,周作人就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学即人学”,主张研究文学对人生的各种问题。其实,作为一种不用言说的动机,任何文学作品都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经验。安意如是一位年轻的女性作家,她人生开始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男女之情爱。在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某种价值观认为任何东西都可以用来交换和有偿使用,包括感情。怎样看待和守卫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情感经历,成为刚开始个人生活的80后代表者――安意如要表达的思考内容。安意如没有去构思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自己创造的故事中寻求男女权利结构和权利关系,在新故事中用书写的文学话语实践展示了自己的思想触角和审美体验。她阅读了古典诗词。中国漫长的古典诗词的历史,积聚了人类丰富的感情故事和平衡男女两性的相处规则。这是个挖掘不尽的资源宝库,用于承载现代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对于男权主体社会法则的反叛。安意如从“常恐秋节至”的班婕妤谈起,谈到“惆怅庙前多少柳”的薛涛,说到女子的妖娆和淡定;谈到“从此无心爱良夜”的李益爱霍小玉,说到男子的负心与女子的决绝;谈到“从别后,忆相逢,几回相逢是梦中”的晏几道,说到男子的深情和执着;谈到“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的纳兰容若“一片伤心画不成”对于门第的认知和爱情的得失感怀。一系列的诗词展现在读者眼前,一个个故事回荡读者心里,爱与恨,悲与喜,生与死,情感的波澜和思索的沉重,起伏跌宕纠结着读者的意志和情怀。优雅的语言与叙述,缓急交错的情感宣泄,古雅的线条和古朴的色彩绘制的图画,立体交织出“美丽与哀愁”和“温暖与细腻”,让人恍惚间改变了身份证明,成为了曾经的文学标本。

20世纪90年代兴起了“身体叙事”小说,在当代女作家群体中代表有林白、陈染和海男等。她们曾经用最激进的表达方式呈现现代女性的天然本能和生理欲求。从身体欲望坦然表达的角度传达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与女性躯体相联系的“身体叙事”小说体现了当代女作家新的文学价值取向和表达形式的拓展选择。与她们相比较,安意如们似乎又回归了宁静和祥和,似乎是女性作家代表现代女性们在激烈的抗争过后,重新对自身和两性群体去考量,用更加理性却充满感情的方式去反思两性相处之道,这种表达方式因此具有了更加和谐之美。

五、结语

本书末章以纳兰的《浣溪沙》中的“当时只道是寻常”为题,字里行间掩饰不住对纳兰为人和诗词的喜爱。从中透露出的对中国诗词阅读的见解,对人生的看法,都能使读者产生心有灵犀的感动。

在当代女性作家作品中,不乏铿锵有力的,对社会历史进行哲学性思考,对民族文化传统及人性进行思索的作品;也有大量在遗世独立中审视女性原欲觉醒之美及从认识自身开始对世界探索的独有体验的作品;也有散文作品,以清秀的文笔,深刻的认知和淡雅的意境感动读者。总的来说,当代女性作家对情感世界的书写更有独特的细致与生动,并逐渐在传承中发展出对个人情感和思想体验的高超表达技巧以及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参考文献:

[1]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8).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

[4]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1).

纳兰容若的诗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曹寅 楝亭图 启功 题跋

中图分类号: G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6-0137-07

启功先生是著名的书画大师,也是书画鉴定家、古典文献学家,正如他所自述的有“两条腿”的优势,既“擅长考辨材料之学”,又“会写会画”。[1]他以书法为世人所知,也有绘画作品传世(封面图、图一、图二、图五、图七、图八、图九、图十一、图十二、图十四、图十五)。他曾过眼无数古代书画作品,在鉴定过程中,题写了大量跋语(图三、图六、图十),“或署于绫边,或跋于卷尾,或应景撰为诗词,或详考拓为长跋,对佳品名迹则振笔大书,洋洋洒洒,犹可想见其欣赏赞叹之心态。”这些题跋不仅鉴定书画的文物价值,也论述其文献价值,“也是他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其文笔之隽永、书法之秀美也独具欣赏价值。”[2]本文仅以两篇题跋为例,读解启功先生对书画文献进行品评的标准以及考证的方法,并借以窥探康熙朝以图咏为载体的文人交往活动的特点。

1 图咏的缘起及题跋的由来

启功先生曾经先后鉴定两种与曹寅相关的图咏类文献,写了二篇文章,一是《记卷》[3],一是《跋》。

启功先生自少年学习书画起,结交了多位书画界名人和收藏家。《楝亭夜话图》的收藏者是叶恭绰,启功先生是在叶恭绰处观赏《楝亭夜话图》并题写跋语的:“遐翁先生宝此有年,一再题识,俱关掌故,间出命题,谨志获观之幸。”[4]据张伯驹《关于》一文,“《楝亭夜话图》为番禺叶遐庵让于余者”;而《楝亭图咏》原为张伯驹所收藏。[5]由此可知,启功先生的《跋》作于叶恭绰将图让于张伯驹之前。

这两幅书画均与楝亭有关。《楝亭图咏》的缘起是,曹寅的父亲曹玺任江宁织造时,曾建造一座小亭,并手植一棵楝树。曹玺去世后,曹寅继其父职,也任江宁织造,看到旧亭倒塌,为了追怀其父的“遗爱”,出资重建。由于亭旁是那棵楝树,故名为楝亭。曹寅以楝亭作别号,其诗文集也名为《楝亭集》。为此,曹寅请友人为楝亭作画、题文,作为纪念。启功先生所见“《楝亭图咏》现存四卷,内容是清初许多名家所画的《楝亭图》和题咏楝亭的诗、词和赋。”[6]而《楝亭夜话图》是张纯修所绘,图中描绘曹寅、张纯修和施世纶在楝亭夜话的情景,三人各赋古诗纪事,图后有顾梁汾等人的跋语(图四、图十三)。

在清朝,文人喜欢以写真图、交友图等形式,相互题咏,作为纪念。这种绘画具有写实性,有特定的事由,而题咏的诗文因图而作,阐释画作的背景、缘由和含义,也有丰富的内容,因此,图咏是文人交游的风雅韵事,也是文人关系的真实写照。然而,曹寅是康熙朝有特殊地位的人物,有关楝亭的两幅图咏,不仅题咏的规模非同一般,其意义也更为复杂。如果说《楝亭夜话图》是曹寅与友人相聚夜话的产物,《楝亭图咏》则是由曹寅发起的“命题”式创作了,包括绘画、诗赋文字,还有书法等多种作品。

2 品评书画的标准及考证方法

启功先生广泛阅读古代书画理论,在鉴赏《楝亭夜话图》时,针对“三品”之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法书名画,昔人每以三品论之,盖谓‘神’与‘妙’与‘能’也,窃尝以为未尽。夫徒侈高名,康觚为宝,所谓古董羹,只供好事家陈设者,下品也。笔精墨妙,足豁心目者,中品也。或以见先贤之行谊,或以测艺海之渊源,文献堪徵,展卷如与古人相悟语,则无论零缣断墨,罔非上品。况诸贤手迹,萃于一轴,如斯卷者乎?”[7]他将古代书画的文献价值放在了首位,认为《楝亭夜话图》汇集了诸贤的手迹,还能考证先贤的交往关系,应该列为上品。这就超越了以书画本身技艺为依据的品评标准。

对于这两幅楝亭图及题咏的文献价值,启功先生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考证。一是品评其绘画、书法字迹、题款、装池等细节,提出他人根据一般文献所不能有的见解。他在观赏《楝亭图咏》时,根据绘画的特征来考察参与者的心态:“恽寿平尽管画的非常潦草、不题上款,从画上几乎听到他说‘爱要不要!’,但究竟还得写上‘楝亭图’三个字。”关于王士禛的一事也有考证,王士禛“曾累次在他著作的笔记中说明他不善写字”,他的字都是他的门人的。而“见到这幅《楝亭诗》,知道他果有用的时候”。[8]

二是分析书画的历史痕迹,论证图咏的史料价值。启功先生指出:“近年看到《楝亭图咏》,不但可以印证楝亭别号的来源,还从中看到若干历史痕迹。若从曹雪芹和他的著作方面看,虽不能得到直接的资料,但可以看到他的家世、生活和当时曹家的政治地位及社会地位。所以这份图咏不仅是名人书画真迹,更是重要的文献资料……从这四卷中初步看到许多对于研究当时历史情况有关的迹象。”[9]由于保存了这些历史痕迹,即使零缣断墨也可称为“上品”,更不用说是如此多卷、多人题写的书画文献了。

三是引述相关书画,作为考证资料。启功先生对书画文献见多识广,触类旁通,往往信手拈来,相互印证。他看到《楝亭夜话图》,便想到“近年见楝亭图四巨卷,及饮水词人致张见阳手札廿九通,顾梁汾等六家跋尾,诸贤交谊之笃,俱足为此卷本事注脚。”[10] 除了《楝亭图咏》与《楝亭夜话图》有联系,启功先生另有《成容若手札卷跋》,考证了张纯修与纳兰成德的关系,可以解释《楝亭夜话图》中曹寅题诗怀念纳兰成德的缘由。而将这几篇题跋结合起来,可以看出启功先生非常关注康熙朝各类著名人物之间的交往关系,一手的书画文献无疑提供了有史料价值的信息。

3 图咏所涉人物关系考证

由于曹寅是康熙皇帝的亲信,也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所以,这两种楝亭图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启功先生已经指出了《楝亭图咏》所涉及的人物交往关系,并进行了初步梳理和考证,试图探讨曹寅发起题咏的政治目的。他详细记录了所见的《楝亭图咏》“四卷共有图十幅,作画者有九人,题咏者计四十五。”而人物身份复杂,“这里边有明朝的遗民,有清朝的新贵,也有明臣入清的人物。有诗人,有学者,有画家,更有当时‘炙手可热’的大官僚,也有比较冷的名头。”[11]曹寅广泛征求题咏的动机是什么?他为什么能够笼络如此多的人物为其题诗作画?这些人物与曹寅之间有什么关系?启功先生说“我自愧谫陋,一时还没有查出他们的事迹”,但他已经指出了图咏的缘起、清代“包衣人”的特殊地位以及曹家受到皇帝特殊信任的缘由,并考证了几位人物的特殊身份,推测他们对曹寅的不同态度。下面结合有关考证资料,略加梳理和补充。

3.1 关键人物:曹寅、纳兰成德、张纯修

现存《楝亭图咏》“四卷中有纪年的七段”,其中最早的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上面有纳兰成德的题咏。《楝亭夜话图》为张纯修所画,描绘了曹寅、张纯修、施世纶在楝亭夜话的情景。此时,纳兰成德已经去世,曹寅触景伤怀,在题诗中写下了“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的句子。启功先生考证,“容若卒于康熙廿四年乙丑”、王宓草跋“署年丁丑,实康熙卅六年,则夜话胜事,盖在乙丁十一年间也”。[12]张伯驹则认为“事在康熙三十四年秋”。[13]

张纯修与曹寅两家为世交,他们同为满洲籍正白旗包衣。[14]张纯修不仅是《楝亭夜话图》的作者,还曾代曹寅为《楝亭图咏》征集题咏。《楝亭图咏》中有姜宸英所作《楝亭记》,就提到康熙三十年“辛未五月,与见阳张司马并舟而南,司马出是帖,令记而书之。舟居累月,精力刓敝,文体书格,俱不足观,聊应好友之命,为荔翁先生家藏故事耳。” [15]

张纯修与纳兰成德的关系更为密切。启功先生指出:“再看成德和汉军张纯修是莫逆之交,今传世有他给张的二十九札,可以看到他们的友谊深厚。成德死后,张曾为他刻《饮水诗词》。又传世有《楝亭夜话图》是张纯修所画。内容是画他和曹寅、施世纶同在楝亭中夜话的纪念图。后有曹、施的题跋。” [16]启功先生早年曾鉴定纳兰成德给张纯修的手札,在题跋中表达了对纳兰成德的特殊感情“每思披寻尺素,以寄仰止之思”。从他所抄录的纳兰成德手札中,可以看出纳兰成德与张纯修的亲密关系:“昨竟大饱而归,又承吾哥不以贵游相待,而以朋友待之,真不啻既饱以德也。谢谢!此真知我者也。当图一知己之报于吾哥之前,然不得以寻常酬答目之。一人知己,可以无恨,余与张子,有同心矣。” [17]

关于纳兰成德与曹寅的关系,周汝昌曾考证:康熙二十四年“春,纳兰容若为词题楝亭,并作记”;“《楝亭图》第一卷纳兰成德跋语《曹司空手植楝树记》……因为赋长短句一阕”。[18]张伯驹认为“曹寅、纳兰二人气息相通, 又幼同侍康熙, 同年中举, 交情之深可以想见。”至于两人为什么多好结交江南文人,“余意纳兰容若与曹寅为同希康熙意旨, 而笼络故明文人遗士者。”[19]

3.2 晚明遗民人物:余怀、恽寿平、陈恭尹等

关于《楝亭图咏》的缘起,启功先生指出曹寅“为了宣扬他父亲的‘遗爱’”,请人作画、作诗、作文来作纪念;并抄录画卷中姜宸英的《楝亭记》作为说明。《楝亭记》结尾称颂“今天子”对“两省织造,俱用亲近大臣廉静知大体者为之,而曹氏父子,后先继美。及是亭之复,缙绅大夫,闻先侍郎之风,追慕兴感,与户部公特诗歌唱酬而已。则夫生长太平无事,所以养斯世于和平之福者何如。”[20]为什么要如此广泛地征集题咏,其中还包括几位明遗民,启功先生推测说:“明遗民像恽寿平、陈恭尹、杜浚、余怀等,在当时‘故国之思’是非常明显的,操行也相当坚定的,但也不能不敷衍曹寅。恽寿平尽管画的非常潦草、不题上款,从画上几乎听到他说‘爱要不要!’,但究竟还得写上‘楝亭图’三个字。陈恭尹等,不管他的诗是否收入集子,也仍然要赋咏那个楝亭的题目。这些可以见到曹寅的势力,如果深一步推测,这些书画的背后,也即透露着曹寅拉拢这般人的痕迹。”[21]究竟是曹寅有意拉拢,还是遗民画家在敷衍,双方是什么关系,启功先生提出了在图咏文献背后有待考证的问题。

参考近年来的有关论证,曹寅与余怀多有交往。康熙二十九年,曹寅曾同余怀等人“赴尤侗揖青亭约,会饮赋诗,并下画师作《会饮图》”。[22]还有文章指出:“余怀手稿本《玉琴斋词》以及《月波楼杂抄》、《茶史补》,是曹氏楝亭藏书中的三种,尤其是《玉琴斋词》,因是余怀手迹、吴梅村序、楝亭藏,人称‘三绝’。二人之交往,体现了曹寅与明遗民之间彼此在身份和传统文化价值上的深切认同。”[23]

启功先生在题跋中从王士禛事说起,根据《楝亭图咏》中尤侗所题的诗序“予在京师,于王阮亭祭酒座中得识曹子荔轩”句,发现“原来曹寅早是王士禛的座上客。那么私室宴谈是一种‘交情’,赋诗题字又是一种面目。他恐怕没有想到这个两重人格无意中被尤侗给透露了。”[24]由此可以进一步追踪王士禛与曹寅的关系。近年有文考证:“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六月曹玺卒于江宁织造任上。此时曹寅年方二十七岁。曹寅自京城奔丧江宁,哀痛稍定,就先人之亭、树乞名家作画题咏。这年十一月王士禛奉命祭告南海,第二年春至粤,与屈大均、陈恭尹等岭南诗人交游唱和,并请二人题咏楝亭图。”[25]由此可知:王士禛与曹寅关系非同一般,而陈恭尹《楝亭》诗是由王士禛为曹寅征求得来的,连屈大均这样的遗民人物也写了《楝亭诗为曹君作》。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陈恭尹是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本人也参与抗清活动,并曾入狱,但是,他晚年在接交方面有所变化,“贵人有折节下交者,无不礼接。于是冠盖往来,人人得其欢心。议者或疑其前后易辙,不知其避祸既深,迹弥近而心弥苦矣。”[26]有文章论述陈恭尹在康熙十七年之后在交游方面的转变,说明他对康熙帝及其统治的接受与认可。[27]由此推论,陈恭尹为曹寅题写《楝亭》诗也就不足为奇了。

正如启功先生所说,《楝亭图咏》“卷中绘画的人,多是当时的大名家,题咏的尤其多是当时的大名人、大官僚。”四卷中各家所题纪年,最早的是康熙二十三年,最晚的是康熙三十年。题咏一事历时多年,涉及诸多著名人物的绘画、书法和诗文。其中值得注意的人物,还有徐乾学、王鸿绪等具有特殊地位的政治人物;毛奇龄、秦松龄、严绳孙、尤侗等博学鸿儒。曹寅以《楝亭图咏》为线索,与各类人物广泛交往,这不仅显示出曹寅在当时的特殊身份和影响力,也透露了在康熙朝“文治”背景下,博学鸿儒以及遗民人物的心态变化。

综上所述,启功先生有关曹寅楝亭图的两篇题跋,不仅鉴定图咏各卷的文物价值,也考证其史料价值,从而丰富了品鉴书画的标准,拓展了书画文物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或者说,他“提出法书名画也可以起到‘考史证史’的作用,这又是先生学术与艺术贯通,能取得他人所不能得的成果的例子。”[28]明清以来,这种以图纪事、以图写真的题咏活动很多,这类图卷文物以及见于文集的题咏之作也很多,无论根据书法、绘画的真迹,还是根据诗文的内容,都可以考察当时人物的行谊关系,“看到许多对于研究当时历史情况有关的迹象”,因而,启功先生的两篇题跋,为从文献学角度研究书画文物的价值提供了具体范例。

谨以此文纪念启功先生诞辰百年。

参考文献:

[1]启功.启功口述历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81.

[2][28]傅熹年.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与书画艺术的完美结合——读《启功题跋书画碑帖选》[A].启功题跋书画碑帖选[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3]少文(启功笔名).记《楝亭图咏》卷[J].文物,1963(6).

[4][6][7][8][9][10][11][12][15][16][17][20][21][24]启功.启功丛稿?题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9:330,237,330,242,237-241,330,238,330,240,

242,319,239,241-242,243.

[5][13][19]张伯驹.关于《楝亭夜话图》[J].红楼梦学刊,1981,(1):302-303.

[18][22]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二)[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231,234,243.

[14]张一民.从张见阳与曹寅的交往看曹雪芹祖籍[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109-112.

[23]朱志远.《板桥杂记》的作者余怀与曹寅交游考[J].明清小说研究,2008,(3):282-290.

[25]王富鹏.曹寅与王士禛关系考[J],红楼梦学刊,2007,(6):143-155.

[26]赵园:聚合与流散——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125.

纳兰容若的诗词范文第5篇

作家,心灵导师,主持人。著有《爱是一种修行》等散文集,《爱或不爱都是事儿》等信箱集,《原配》等长篇小说,在金鹰955电台执掌《子夜车站》节目,备受好评。

从钢琴老师家出来,春夜正好,像件薄薄的黑绢衫子,亲密贴身。有路灯,把夜色稍微推开一段,是掳上去的袖管。

我一路问小年课上了什么,叮嘱她:“要好好学钢琴呀。”她点头:“嗯,我长大了要当钢琴老师。”又说,“我也要好好学英语。要不然我去美国,大家听不懂我讲话怎么办。”很抱歉,她5岁,已经很自然地有了美国梦。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就这么直接以儿童体现。历朝历代,都拿童谣当作天谶。

我老怀大慰,又加一句:“围棋也要好好学哦。”我们学围棋也快一年了。她扭头问我:“为什么?我又不想当围棋老师,去美国要下围棋吗?围棋有什么用?”

上一次被问类似的问题,是在“新东方”附近的茶餐厅,熙来攘往,隔邻多有洋人,外文单词单句混在中文的洪流里,像甜点上嵌的杏仁。与我同桌的是个15岁的女孩子,托福刚考了113。我问:“听得懂?”她眉睫一拍是微风下的檐雨,笑容里全是自负。

我一时多事,说了句:“其实你英文已经很好了,有时间可以看看古文,背背古诗词什么的。”

女孩诧异地看我,满脸都是那种“这人老糊涂了”的不解:“为什么呀?英语、数理化、游泳,都是工具,将来用得着,古文……”她撇撇嘴,“有什么用”四个字不曾出口,用身体语言体现。

如果她是成年人,我可以理解这是粗俗的挑衅,但女孩一脸的认真,我于是想了又想,说:“说一个你可能知道的诗人吧,纳兰容若——清朝宫斗片对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不可磨灭作用的。他有一句诗:‘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你现在初三,马上面临分离,这么要好的、视为姐妹、以为是一辈子的好同学好朋友,会渐渐淡掉,总有一天,你会惊骇地发现她们都变了。而她们说:不,是你变了。也许你心里会五味杂陈,感觉孤单,仿佛一刹那被朋友和时间同时抛弃。你有那么多感受,却不知从何说起,向谁,怎么说。你疑心只有你一个人,经历过这一切。这时,你想起这句‘却道故人心易变’。于是,你明白了……文学的意义就在这里,说出你的心声,抚慰你的哀伤。我们脱离人猿已经数百万年,我们所需的,不止是工具。”

女孩应该是听懂了,但,她听进去了吗?

如果技能与谋生无关,如果知识不用来生存,如果它不是通往美丽新世界的桥梁,那么,它有什么用?我尽量用小年能听懂的语言说:“围棋可以锻炼头脑,让你有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这是所有学问和智慧的基础。”这是一个先天不足的答案,因为她可以追问:学问和智慧,有什么用?连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这样抱怨:光电效应有什么用?三角函数有什么用?立定跳远好干嘛?为什么要学这些没用的东西。有时他们是焦灼的父母,在质疑教育制度,而我,只觉啼笑皆非。

天文有什么用?它让我们知道,我们的一生像微尘一样轻;美有什么用?刺绣或者音乐,带给我们的美感与惊喜,是擦过皮肤的颤栗;那些你一生用不到的冷知识有什么用?你了解雪兔一冬一冬的变色,即使你不想当猎人(我估计雪兔也是保护动物吧),你是否会感到既轻微也巨大的悲哀:原来随机应变不过是与生俱来的智慧……甚至,眼泪有什么用?除了滋润眼部、让眼睛不会太干涩之外,它还可以洗净我们的灵魂。

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就像这一个美好的春夜,也许它真正的、唯一的用途,就是让万籁俱寂,它是宁静的布幕板,让小年有机会问出她的“大哉问”:有什么用。她会用一生,慢慢的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纳兰容若的诗词范文第6篇

-----题记

【谁是谁瞳孔里的画卷】

走在小巷子深浅不平的路上。已是四月黄梅天。南方在这个时候,雨水自是非常充沛。我一手撑着一把直骨的花伞,一手抱着一大叠书籍。瘦小的身体,显得有些吃力。掏出拎包里的钥匙,开门。一阵独特的气味弥散开来。头顶上“ 香樟树书屋”是楷体排成,无比娟秀。还是清晨时分,刚一进屋,雨说停便停了。太阳逐渐露出了半个脸蛋,店里客人很是稀少。我趁这间隙,用鸡毛掸子 给书架角落一一清理一遍。所到之处,微小的尘土被扬起,在阳光下竟也分外美丽。做完一些琐碎的事宜,便靠在书屋一侧角落的沙发上翻阅起杜拉斯的一些文字。

太阳的光圈打在我皮肤上,显得格外饱满而清脆.书屋逐渐有了攒动的脚步声。不算很多的人,大都脸色平静。我是喜欢这个光景的,看到各色的表情因为香樟树获得的温暖。遐想的间隙,一阵微风被踏过的身影掠起。进来一个穿白衬衫的男人,剃着平头,很是利索。抬头和我四目相撞,微微有点尴尬,遂将视线转移到书从中。过来半晌,寻得一些法律的书籍,和一本纳兰容若的诗词集。

"苏唱啊-----"苏唱是真的搞不懂,为什么这个小落怎么总是风风火火的,嗓门又大,真是...... 我在心里我她的祖宗十八代都"问候"了一遍.

第三遍的时候,她出现了,一双湿漉漉的手往净的衣服上蹭.

"别."我躲开她.

"你这个人!靠,中午怎么先走了?!害我等你N久?G!!"她不满地抱怨着.

"嗷嗷."

"下次不许了!"

"好的."

我有时候就是这样,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生活得很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得要命,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昏黄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我曾以为我有间歇性失忆症候群,但医生明确地告诉我,我没有.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每次上数学课都会走神(实际上我每节课都走神),为什么呆呆的望着窗外我就会沉默,为什么朋友表现得不耐烦我就快要神经崩溃.

谁是谁生命中的过客,谁是谁生命的转轮,前世的尘,今世的风,无穷无尽的哀伤的精魂.

我回过头去看自己成长的道路,一天一天地观望,我站在路边上,双手插在风衣的兜里看到无数的人群从我身边面无表情地走过,偶尔有人停下来对我微笑,灿若桃花。我知道这些停留下来的人终究会成为我生命中的温暖,看到他们,我会想起不离不弃。

最近的我也许有收敛很多,没有那么疯狂了.

我知道是因为我的最最好的朋友——她离我而去了.我不知道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但我真的很难过,几千次的辗转难眠,几千次的回忆.

我觉得有些好笑,居然是懦弱的我比她更先明白,所有的一切都将迅速成为回忆,只是回忆.

消失,是被抛弃的行李箱,被打湿的鞋子,被丢掉的伞,被决心路过的风景,孟祈,就算你是我此生最美的风景,但那也只是风景。而风景向来只是用来路过的.

是那些在漫长的雨季里转过身去的人,平淡的、终究被淹没的呼吸.

就像郭敬明所说的,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 。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很好的记录者,但我比任何人都喜欢回首自己来时的路,我不但的回首,伫足,然手时光仍下我轰轰烈烈的向前奔去.

如果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令其疯狂.可我疯狂了这么久为何上帝还不把我毁掉?

这段时间,无论看到什么我都觉得是对我的一种惩罚.我是真的不知道我做错了什么,她,没有给我一个心安理得的理由,就那样转身离开了.

即使连我都知道.

纳兰容若的诗词范文第7篇

1.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开阔视野,并锻炼整理资料的能力。

2.阅读写雨的古诗词,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

3.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体验大自然的韵味和生活的真味。

二、课前准备

因是跨区域借班上课,为了让学生的活动顺利展开,课前师生通过邮件与QQ进行交流,分两个阶段布置活动要求:

第一阶段:一星期的时间,学生搜集带有喜悦、愁苦、淡雅等心境的写雨的古诗词,写一段赏析文字;写一段雨的故事。第二阶段:一星期时间,全班按所搜集的古诗词蕴含相似的心境分成若干组,在组长带领下进行展示活动设计。

三、上课过程

导入:今天,雨为了给我们助兴,也从空中赶来了呢。雨,一串美妙的音符,一个空透的精灵。它多情婉约,最易触动心灵深处,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中国诗从襁褓时代就已经歌咏“雨”了,殷代的卜辞云:“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到了《诗经》里,远戍的征人不断唱着“我来自东,零雨其鳌薄敖裎依此迹雨雪霏霏”的句子。唐宋诗词中,“雨”更是随处可见。难怪有人说:“不懂得雨之美,就跟中国诗整个的无缘了。”课前我们阅读了许多写雨景、抒雨情的古诗词,诗人常常会借雨诉说怎样的情感呢?我们来听听各个小组的发现。

读一读雨的韵味

第一组展示主题:喜悦

生1:雨在诗词歌赋中占有很大的地位,它倾注了诗人们的情感,它也在向我们诉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是我们从小到大所熟知的一首诗。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在雨中寄托喜悦之情。

生2: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曾几《大雨苗苏,喜而有作》)久旱逢雨,欣喜若狂。连衣服湿了也顾不得,可见诗人喜雨之情。

生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觉得快乐、新鲜、活泼、清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生4: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轻雷响过,春雨淅沥而下。雨后初晴,阳光在刚刚被雨洗过的碧瓦间浮动。

生1: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虽然“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形象地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但也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舟中赏雨的喜悦。

师:很显然,我们从这组诗歌中感受到了雨诉说着一种共同的情感――喜悦。

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这里有及时雨,有轻柔的雨,也有珍珠般活蹦乱跳的雨。这些诗句清新可爱,展示着生命的律动,给人以。我们从中可以读出生命的光泽和人生的生机与希望。

第二组展示主题:愁苦

生1:我们小组发现了很多写愁情的雨的诗句,雨的意象更常见的不是表现欢乐、喜悦,而是抒写愁闷、痛苦的寄托。请看: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生2:这三首诗蕴含的都是落寞孤凄之情,而无边的雨丝正像是他们心中结成的愁网。虽则情感相似,但表现手法却不尽相同。

生1:第一首从视觉上点出愁,第二首连用了三个比喻表现愁,第三首从听觉上描摹愁。

师:《青玉案》是贺铸的闻名之作,三个比喻都非常精彩,其中把满天的梅雨和愁联系起来,真正把愁写绝了,他还因此得了一个外号“贺梅子”。同样是落寞孤凄之情,李清照的愁又要来得更深痛些,细雨与“黄昏”“点点滴滴”联系到一起,如泣如诉,敲击、震颤着作者的心扉,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苦悲,经由一滴滴、一声声的雨悄然诉说着。

生3:接下来的三句古诗大家都非常熟悉,请大家跟着我们来接读好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生1:上面的这些诗句都是描写愁的,但是,其中有一句似乎与众不同,似乎有欣喜的意思,请大家找找它是哪一句呢?

其他组回答: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生4:其实,当时陆游已经62岁,重新被起用,却是个无用的闲职。诗歌后面写到当时他每天以作书品茶度日,看似悠闲,可是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这明媚的春光与诗人的惆怅构成了鲜明对照。品味“一夜”两字,不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睡,国事家愁伴着雨声涌上了心头吗?

生2: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我们这学期学过他的一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睡梦中仿佛正在战场上激烈拼杀。这两句诗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生5: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这是大家十分熟悉的诗句了,因着游子的思亲和送别朋友的惆怅,雨成了诗人寄托愁思的最好载体。

师:这个小组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中读出愁情,原来这样明媚的春光之后,饱含的却是诗人壮志难酬的绵绵惆怅,这种惆怅跟另一个雨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情感是一脉相承的。

师:倘若要从所有的感伤意象中拈出一个最优美、最典型的形象,那就是雨。中国山水诗中的雨世界,俨然就是无边丝雨织成的愁世界。写雨中的风景实际上是写人的心境。雨的迷蒙表示着生命的某种缺憾,某种惆怅。雨成为古代诗人表现心情、心境的一个稳定的意象,不管天是否下雨,只要心情苦闷,那就让诗下雨吧!雨是冰凉的,诗是悲凉的,情是凄凉的。

第三组展示主题:世事苍茫

生1:我们小组只找了一首诗歌,但这首歌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诗人一生的悲欢离合、坎坎坷坷和颠沛流离的生活。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每句在领读同学读完前四字的时候,其他同学开始从头开始读,形成回环往复。

师:我来采访一下,这么精彩的朗诵,是谁设计的?(生2说:我设计的。)

师:老师听到你们前面回环往复的朗诵中,把三个时间词突出来了,有什么用意?

生2:算是诗人的人生总结吧,诗人在静静听雨滴落在大地的声音时,回忆他少年、中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

师:最后大家齐读的三句又是为了突出什么呢?

生2:诗人看似豁达,实则痛苦,有什么东西放不下却无奈、无能为力而感到一种淡淡的愁悲。

师:从哪里看出了放不下?

生3:从“一任”里看出来的。

师:“一任”好像挺通达的啊?

生3:如果他放得下的话,就不可能注意听雨声,而现在却整整听了一夜。可见“一任”只是看似放下。

师:同样是在“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日子,蒋捷曾经写过“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句子来描述时光的飞逝。岁月匆匆,转眼已是人生暮年,人生如梦,往事如烟,风雨之中细追寻,淅沥不断的雨声点点滴滴敲打着词人的心扉,他最终在隐退生活中发出了看似通达实则痛苦的慨叹。他听的不是雨,是寂寞,他写的也不是雨,是自己凄风苦雨的一生。这让人嗟叹的岁月啊!

第四组展示主题:清新旷达

该组展示的形式是进行组内竞争。

生1:知道对方队员各个才高八斗,今天我们找了一些有关雨的诗句想考考你们含义。

生2:考就考,谁怕谁。

生1:对方请听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生3:刚刚下过雨,山里的空气真好,如晚来的秋天。渲染天高云淡的秋天,万物空灵。

生4:下面轮到我们出题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生5:天刚下雨,云还未布满天空,星星稀稀落落,几滴雨滴落。乡间夜归的乐趣在词人的笔下呈现,也可以读到词人的悠闲与从容心境。

生6:谁来接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生2:这是词人在半路遇雨的状态。但从“谁怕”“任平生”的词语看,可以看出词人对所遇事物等闲视的心情。

生3:最后一题了。“柴门对急雨,壮观满空山。春发苍茫内,鸟鸣竹篁间。儿童笑老子,衣湿不知还。”

生1:“急雨”中感觉“壮观”,淋着雨不知回家。这正是诗人洒脱的情怀的真实表现。

生2:嗨,看来打了个平手。

师:这组同学的考题诗句中的雨有一个共同特点,大家发现了没有?――空灵、旷达。

“一蓑烟雨任平生”,老师很喜欢这句诗。苏轼说,我没有什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件蓑衣就行了。燕子很轻盈才能飞得很敏捷。人只有不被荣辱得失所累,才能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好个潇洒东坡。

悟一悟雨的意境

师:雨中有欣喜,雨中有愁苦,雨中有哀怨,雨中有洒脱。“雨”俨然成了“心雨”,借雨承载着诗人的某种情怀,体现出中国诗人那一份天然的敏感。让我们用丰富的想象和灵动的笔,与诗人的心灵更靠近些吧。请大家也选择一句你印象最深刻的雨诗,仿照老师的例子,来悟一悟雨的意境。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那急雨中自由飘荡的船儿啊,你装的是诗人那颗无拘无束的心吧。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那秋池中贮满的滂沱夜雨啊,你分明是诗人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生写。

生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夜空中缓缓降落的春雨,你寄托的是诗人奉献的情怀。

生2:“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春天将尽的时候降临的雨啊,你勾起的是李煜无限的亡国之痛吧。

生3:我找的是纳兰容若的“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那轻柔与高洁的芙蓉之上点点滴滴的秋雨,你勾勒的是诗人相逢无须言语的恬静心境吧。

生4:“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那纷纷扬扬的飞花细雨啊,你们纷飞的是诗人心中淋漓不绝、洋洋洒洒的愁思吧。

生5:“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那欢欣跳跃的雨珠啊,你跳腾的是诗人闲适喜悦的心啊。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体悟,走入了一幅幅雨的意境中。中华民族好静,静观万物,默察于心,因而对自然物象有了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在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中,雨意象以它独特的韵味,已经,而且将来也必将唏嘘陶冶、熏染我们的精神乃至灵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字字都在诉说着雨与中华民族的渊源。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纳兰容若的诗词范文第8篇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076-1.5

读《人间词话》就像是月下听花,抛开了世间的种种纷扰,以词做伴,自斟自饮那一份无声的悲喜。

王静安,将他某种情感与感性融入了冷静分析的理性之中,就像是那一首首雅词的意境无声地浸润在一字一句一词之中。

我想能写出《人间词话》这等佳作的人必定是个读透世间冷暖,读透词中悲欢,读透生命无常的大智慧者,也一定是一个有千万种情丝感性的词人。那纠结于他心中的国恨家仇,终究没有散开,于是他选择了将身躯交给没有欢喜与悲伤的湖面,只留下这才情高绝的《人间词话》。

静安以他的绝世才情、理智分析,还有他对中西方文学批评的融会贯通,历经数载寒暑终得这中国古典文化的绝唱。在浩浩汤汤的文学史长河之中,静安的步子是那么的坚定,他以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崇敬的姿态站成了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里程碑。

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静安始终不改文人骚客的情怀与感伤,或是阳光充足的午后,或是清幽剔透的雨天,泡一杯香茗,静静的感受着词人们的点点欣喜与哀伤,默默品析着词人们的种种寄托与理想。或许我们应该感谢这时代的大潮,感谢它将世界各地的思想与文明带进这个古老的国度,带给求知若渴的静安。所以我们才能在历经世迁的今天读到这样独具一格的佳作。

静安,是一个怎样的矛盾体呀。他出身士大夫,至死不愿剪掉辫子。就像他在批评诗词时不远脱去自古以来文人们所采取随笔感悟式的批评方式,但他终是站在历史的拐角处的人,来自西方的哲学与理论思想深深的影响了他。我想说《人间词话》是古典文学的绝唱是不为过的。静安的种种感悟之下,却是自成理论体系的冷静思考。他不曾丢掉中国传统的以吾心感词人之情的外衣,却也没有拒绝西方理论的影响。这便是对中国美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最好继承与发扬,也是对西方文学思想的最好吸收。

通观整篇《人间词话》,静安都没有离开“境界”二字。

静安有言: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京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非大词人不能道。真是深得其理,佳句亦宛如浑然天成般嵌入其中,令人称绝。我想,这一段对境界的理解,不只是静安在词中寻得的真理,更是他再数十载的求学生涯之中,对人生与做学问的真切感悟吧。真是好一个“境界”呀,凝聚了多少词人的悲与喜,凝聚了静安的多少悟与情。

《人间词话》的绝,不只是静安种种独到的见解,更在它以“境界”为核心,充分剖析了词人的人品与气象境界,景与情,继承与创新,师法自然与内心体悟。看似段章零落,灵机闪现出却是绝妙好辞,字字珠玑。“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静安又何尝不是达到了文学批评的至高境界,故至今日今时,他的《人间词话》依旧自成高格,处处皆是名句。

我也记不清,当初是因为对词的偏爱而读了这本书,还是因为想要看看这位大学者是怎样品析我所中意的词。但我想这一切都已经不再重要,因为从这里我不再只是对词的粗浅欣赏,而是开启了我的心门,将那些动人心扉的词,用最柔软也最理智的方式一一展开,让我看到了隐藏在美丽句子后的某些情恨怨念,某些追求痴狂。或许多年的午后,当我读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样的句子是会,簌簌泪下,那应该是最原始的一种感悟,和将词句与自我的结合。但静安告诉我那是词人的有我之境。“有我之境”,乱红,微风,秋千,那些我看到的悲寂景色原来竟是词人心中最隐晦,最伤情,最柔软的幽空与寂寥。也曾感叹“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样安详,自然的美景。可是静安却告诉我:此种无我之境,实属难得。意境之外,何来世间嗔痴怨念,之剩词人淡薄高远的心境。无我焉能成此境?

静安,品评着承载悲欢离合的词,也品评着上演悲欢离合的人生。

“古诗云:‘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人世间欢愉只有一种,二奶愁苦却是千万种。无论怎样给描摹,快乐,始终相似,然而千百年来的诗人词客之笔都写不清也道不尽世间之愁苦。想必,静安对此事极有感触的。某个无人的深夜,静安独自起身。心中满满的全是悼念的句子。“昨夜梦中多少恨。细马香车,两两行相近。对面似怜人瘦损,众中不惜搴帏问。陌上轻雷听隐辚。梦里难从觉后哪堪讯?蜡泪窗前堆一寸,人间只有相思分。”(王国维――蝶恋花)静安冷静的脸庞也会在这样难寐的深夜里被夺眶而出的泪珠打湿,也会在这样寂寞的深夜忆起早逝的原配莫氏。世事沧海桑田,人生变化无常,命运终不过是以哭声落幕的悲剧。静安,身处乱世,他目睹了清王朝的命运,最终他也以悲剧的形式选择了自己命运的结束,那一汪碧蓝如玉的湖水中,中国最后一个传统士大夫苍老而悲凉的身影,渐渐沉默,消失,永不再现。“天末同云暗四垂,失行孤雁逆风飞。江湖寥落尔安归?陌上金丸看落羽,闺中素手试调醯。今朝欢宴胜平时。”(王国维――浣溪沙)这不正是静安对命运的直问吗?那字字句句流露出人生命运的沧桑变化,怎能不让人感慨。

然而静安终究只是凡间之人,纵使他又满腹诗学才华。他不是莲花台上端坐的佛祖,又怎能没有七情六欲。王静安的《人间词话》可谓是古典美学与文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但是他在对历代词人的评价上事实上是有失公正的,其实这也是可以为我们所能理解与接受的,像这样一本随笔感悟式的文学批评著作难免会将作者的个人情感带进去。

“词之最工者,实推后主、正中、永叔、少游、美成,而前此温、韦,后此姜、吴,皆不与焉。”“五代至此,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为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在静安的心目中,也唯有以上几位是能真正称得上词之大家者。当然姜夔,纳兰容若、晏殊、秦观在静安这里也算是比较欣赏的词人。静安坚持认为南宋是没有什么可读的好词的。其实为今人所熟知的李易安、蒋捷可算得上是很有造诣的词人了。其诗被后人广为传颂的北宋词人柳三变,是王静安所不齿的,在王静安的眼中,三变不过是凉薄无行的“轻薄子”纵使三变有过人的天才,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样的好句子还是不能逃脱被王静安安在永叔名下的命运。吴梦窗之词虽是隐晦曲折,但也能算得上是很好的词。却被静安说成是“梦窗辈龌龊小生”。《人间词话》中只字未提李易安及其传世佳作《漱玉词》,我想着大概与王静安,推崇叔本华这样的男权主义者有关系吧。在他这里,女人,就算是李易安这般深邃的女人也是“幼稚而不成熟的”。

静安对李后主和冯正中的推崇这是显而易见的,其中他用“神秀”二字来评价李煜,用“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中后二主皆未逮其精诣。”这样的评价确实是很高。尤其是对冯正中的词,他偏爱一方,就连后主也不能与之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