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阅读歌颂祖国的诗文

阅读歌颂祖国的诗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阅读歌颂祖国的诗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阅读歌颂祖国的诗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古代诗歌 传统节日 语文教学 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诗歌焕发着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除旧布新的革新气象、敬祖绍宗的家庭美德和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活情趣,为人民生活增添无限乐趣,为教育青少年平添许多生动教材。传统节日为新的生活方式拓展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又为传统节日注入了不少新的内容,二者相得益彰,使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充满无限生机,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赏析丰富多彩的古代诗歌,弘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斗争中创造的最富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语言精练、声韵优美、朗朗上口,充满诗情画意和人性哲理,具有其他文学样式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艺术魅力。经典的古诗词作品隐含着许多难以言表的对人生、历史等的精辟见解和内蕴,给后人以深远的道德启迪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何从世界竞争和民族复兴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古典诗词的育人地位,发挥它们在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实在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才能适应新大纲的要求,更好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

第一,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古诗歌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历史,告诉学生这种优秀的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讲一些关于诗人身上发生的故事或诗歌产生的背景;特别是上课时,适当引用诗句,可以加深印象,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折服并产生兴趣。

第二,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感悟、欣赏。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美: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哲理美。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感悟、欣赏,应该在对作品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经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从而提炼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达到美的享受。

第三,培养学生运用古代诗歌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口语训练中恰当使用古代诗歌。这样的口语训练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程度,还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实现自我表达的需要。

二、感受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民族精神的豪迈雄奇

中国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岁月长河中欢乐的盛会。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使我国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了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灿烂瑰宝。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着谦让有礼、尊老爱幼、互敬互爱、团结和睦、思念亲人等传统美德,代代传承歌颂。因此,语文教学中应把这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重拾起来,让孩子们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并透过这些传统节日了解深刻的文化内涵,感受母语文化之博大精深,感悟民族精神之豪迈雄奇,从而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民族情感,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一,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向学生简单介绍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习惯、意义。并不要求学生了解所有传统节日,而是选择那些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适合孩子们学习探究的语文素材,让学生通过收集、阅读、交流等方式,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感悟民族精神。

阅读歌颂祖国的诗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丰富的人丈精神对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阶段,加强对古典诗词的教学,可以净化心灵,培养青少年良好学风和道德品质。

我国学者鱼霞在《情感教育》一书中说:“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情感和智慧主要积淀在古诗文中。优秀的古诗文,不仅让学生积累了国粹语言,又使学生受到教育与启迪,从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教育。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古典诗词是一种充满灵性的艺术,包涵着丰富的情感。选入教材的诗歌,大多属于优秀的文学作品,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它所具有的情感性和审美性,适合培养丰富细腻的感情和健康美好的人性。

因此,加强诗词教学中的情感培养与态度体验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词借助凝练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抒写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可以依托的思想和情感的教育。阅读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留传下来的那些洋溢着真情的伟大诗篇时,真挚的情感会给我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震憾人心的力量。它能以其优美凝练的诗句带给读者强烈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将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灵之中。

一、树立坚定的民族责任感

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而伟大的民族,为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独立,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史上,孕育了一大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仁人志士,他们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民族责任感,是华夏历史上动人心魄的精神文明之花。他们留下来的无数诗篇,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传统。也是古往今来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和坚定的信仰,这个信仰是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的忧国忧民、是屈原身怀才能,却一生遭遇忧患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贞不屈、是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蔑视权贵、也是杜甫在年迈贫困处境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博怀。吟诵古典诗词,那字里行间挺立着一个个不屈的民族灵魂,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铸造了华夏文明的辉煌,他们忘我追求的豪情壮志,在朗朗书声中能使学生激情彭湃,增强民族正义感和责任心。

二、培养深沉的爱国情怀

著名学者杨叔子先生曾指出:“我们对青少年、大学生加强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要有中华魂,要有民族根,而中华诗歌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就是爱国主义。”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爱国的诗词,这些诗词充分展现了诗人们炽热的爱国情怀。“诗圣’牡甫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很多诗篇都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全貌和为国而忧、为民而愤的爱国思想。《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由作者目睹到的一片衰败景象,到为战乱未平、国势危急的忧虑,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安危紧紧联系在一起,充分表现他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肺腑忠言和人格写照。他鞠躬尽瘁的行为,死而后已的决心,聪明睿智的谋略使昭昭爱国之心千古长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把诗歌教学同爱国情怀融合起来,将爱国精神通过诗歌传递给学生,感染熏陶培养生的爱国激情。

阅读歌颂祖国的诗文范文第3篇

一、人教版古诗词选文的优点

(一)选文方面的优点

题材、范围、体裁的广泛。其中选编设计了多种题材。写景、乡愁、人生哲理、咏物、爱国诗歌、时令节气、情感等多方面。比如《静夜思》代表乡愁,《题西林壁》揭示人生哲理,《赠汪伦》歌颂友情,等等,不甚枚举。这些古诗的选取,有的培养小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志趣;有的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的开启他们的思考;有的培养学生对珍贵的情感的重视,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不仅获得语文知识,而且对学生的心智进行了很好的教育,培养了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提升了学生的全面素质。

选择的范围比较广泛。人教版选择了从先秦到清代的古诗词。除了两汉时期没有,其他时期都有内容。在以唐宋两代为主的基础上,还兼顾到其他时期的古诗的选编。比如三国时期曹植的《七步诗》、先秦诗歌《采薇》、清代的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等,给学生展现不同时代的诗词,增加学生的视野,提升学习的兴趣。

体裁广泛。古诗文的选择上主要是七绝和五绝,这些内容的安排,能让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易于记忆和背诵。除此之外,还加入了词和古体诗等体裁,既注重了选文的典范性也注重了体裁的完备性。

(二)选文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古诗词文中既有五绝也有七绝,前者学习教容易,后者有一定难度。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重在对其兴趣的激发,才能提升教学成绩。因此,由五绝到七绝的安排体现了由易到难,难度适中的原则。特别符合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特点。

二、编排方面的优点

1.在古诗词的编排上,遵循的是由浅入深的编排方式。首先让学生学习简单的五绝,在五绝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再进行七绝的教学,随着年龄的上升以及经验的积累再学习词和古体诗等,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也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的发展规律。同时,在古诗词的学习中配以精美的插画,让小学生能通过画面直观地去理解古诗词的含义。让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斑斓的图画中得到激发,让他们的思维也随着画面放飞。

2.每个教学单元教学目标与古诗词的主题相符合,如小学三年级的上册,《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都是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体会到诗人描绘的景致,也在思想上受到了熏陶,陶冶了情操。

3.为学生创造了不同的练习模式,注释的详细。为了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置了很多的练习模块。“读读背背”、“日积月累”、“趣味语文”、“展示台”等,都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而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在古诗词注释这一块,也进行了详细的注解,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三、选文方面的建议

1.题材比例方面有待均衡。比如,小学阶段的关于亲情的诗歌仅占古诗词总量的百分之三点二,友情的诗歌只有6篇,爱情诗歌则没有。人教版小学阶段主要是描写景致以及游记的古诗词。如果增加亲情、友情的比例,将对学生的情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选择关于爱情的诗歌,比如《迢迢牵牛星》放在6年级的学习课程中,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心智成熟一些,也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爱情的价值观。

2.教材的选文范围适当地扩大。虽然现有的教材范围有一定的广泛性,但是还是遗漏了一些精华的古诗词。诗经、楚辞等有其独特的魅力,由于较长,可以采取节选的方式,主要是感受其中的手法和现实主义精神。

3.各类题材有待均衡。在人教版中,七绝占总体的比例约百分之五十九,而五绝是百分之十四,这样的安排,明显就提升了学习的难度,所以应该更加均衡比例。另外,曲和词的选择都较少。这样对学生对词、古体诗和曲的艺术形式、艺术特点等不能形成整体的把握,不能了解其全面的艺术内涵。因此,要加大曲和词以及古体诗的数量,从而使整个的比例均衡。

四、编排方面的建议

1.加强编排形式的多样性。人教版主要是将古诗词作为单篇的课文来进行编排,而引用古诗词的课文就很少。仅仅只有《给诗加腰》、《诗中的秋》两篇。如果能增加古诗词的引用,就会给学生学习古诗词创造更具有吸引力的环境。

此外,在编排上还应该注重古诗词作为单元单独进行编排的方式。可以将古诗《望洞庭》词《清平乐?村居》、曲《天净沙?秋思》、诗经《采薇》等描写风景的古诗词放在同一单元。这样就加强了诗歌的学习。

2.古诗词的练习的设计应该多样化。虽然在古诗词的练习形式上有四种模式,但是相比现代文的阅读,它的练习模式就少了很多,因此对古诗词的教学产生了不利影响。可以再古诗词的课后练习中增加“阅读链接”,来扩充古诗词的学习。“交流平台”则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对古诗词学习的心得的交流,这也是很好的方式。

阅读歌颂祖国的诗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践性作业 三“性” 三“化”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124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任何学科仅靠课内学习与实践是不彻底的,尤其是语文。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应在课外实践性作业上下工夫。

一、要有趣味性

怎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课外实践性作业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实践性作业只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欲望,就能使他们愉快地参与其中。如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作家笔下的人”这一单元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以读促写,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课外实践性作业:对照课文中对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描写,找个搭档进行模拟表演,抓住“推、拉、拽、顶、扳”等动词,体会作家描写摔跤场面的生动传神。又如,学了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后,我们可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语言艺术形式,在课外自己编排小剧本和相声段子,发挥语言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艺术的精妙。像这样的课外实践性作业,充满了情趣和挑战,学生最喜欢参与了,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二、要有开放性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当然,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更应该具有开放性,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手段和形式,达到巩固、运用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如学习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祖国在我心中”这一单元,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国家发展方面的资料,阅读一些歌颂祖国的诗文,参观我国的名胜古迹,或者自主拟办一份手抄报等等,让学生深刻地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进一步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又如,“亲情”主题单元学完后,我让学生回家后做一次作业,如给妈妈写写心里话、帮妈妈洗脚、做饭等等,并写下来。课外实践性作业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上的需求或学习的条件、兴趣,或在家里说一说,写一写,或走出去看一看,访一访,自主进行课外实践。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只有体现了开放性,才会有实效性。所以,我们要努力创造灵活而富有张力的语文课外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进行积极而有效的课外实践活动。

三、要有地域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生活的环境制约着我们的健康成长,并影响着我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周边的环境,了解家乡的历史,关注地方特色和乡土文化,很有必要。

如学了“走进西部”这一单元,我建议学生游览我们县城的西岭公园、成纪文化城,调查了解当地的红富士苹果。又如,学习了老舍、袁鹰等著名作家在写景抒情、托物言志方面的写作手法,我让学生写一写家乡的风景名胜、地方特产。这样的课外实践性作业,旨在引领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描绘家乡,进一步内化写景状物的手法。再如,学了《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我带领学生参观了静宁县博物馆,然后让学生按照参观顺序进行介绍。我们身处黄土高原,沙尘天气和冬季降雪是常有的事;大人带着孩子参加婚丧嫁娶的场面也屡见不鲜。我都会鼓励学生用笔记录下来,借助身边的资源,挖掘地域文化的内涵,借机训练学生的写作。

语文的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还应该体现生活化、系列化和人文化三原则。

一、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精彩故事,课后可以和同学进行情景表演;在学校掌握的词句,回家后在和家人的交谈中可以实践运用;走在大街上可以留心各种招牌名称和各种宣传广告语;不妨倾听市场上韵味十足的叫卖声;主动和公交车上的人进行礼貌对话等等。只要用心观察,善于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学语文、用语文的资源。

语文知识源于生活,也要服务于生活。教师应教育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当父母亲不在而自己需要外出,不能按时回家,就可以写留言条;当自己心里有苦说不出,就可以拿起笔写日记,发泄心中的不悦。如果能在生活中自觉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真正起到了语文生活化的作用。

二、系列化

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是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是一个从认知到实践再到认知的螺旋发展的过程。如学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更深地感悟动物世界的生存逻辑,我让学生课外关注各种动物的生活情况,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再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狼王梦》《黑熊舞蹈家》等,写好读书体会,并进行读书交流。当学生积累了有关动物的知识和描写动物的方法后,我又提出让学生尝试进行动物小说创作。这样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系列化阅读写作实践,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也是学生认知领域内由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的提升。另外,每次实践性作业都要强调作业的目的,注重作业的过程,落实作业的评价。只有完整、系统的作业流程,才能保证作业的质量和效果。

三、人文化

小学生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应该关注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各方面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内容要放眼自然生态,体现时代精神,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积极探索。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学生要乐于合作,勇于创新,关爱他人,真诚友善,做一个有文化有素养的探索者。

总之,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是多性能多元化的。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状况,设计适合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J].山西教育报刊社.

阅读歌颂祖国的诗文范文第5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中应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我们必须通过充分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挖掘教材的人文内蕴、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阅读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但是,现在不少教师都感到,如今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其中明显的表现是,学生要么学习至上,认为学习好,什么都不怕,对别人对集体冷漠,自我意识严重,缺乏责任感,无法与人合作;要么是贪玩厌学,毫无求知欲。很少有既会求知做事又会做人的学生。这其中是由许多因素如社会、家庭等导致的,但单从学校教育来看,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把人文教育放在一个重要位置。由于升学压力,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尤其是升重点学校的升学率,过分强调表现为科学精神的学科——理科教学,特别强调其中的知识技术,忽视人文教育。这其实是学校教育的严重失误。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内蕴,体悟人文之美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的人格……”(转引自刁培萼:《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75页)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柏主张:“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习做事和学习做人两大部分。在他看来,学习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习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精神。”(转引同上)

许多学者都指出,如果学生只是局限于太狭窄、太技术化的知识,就很难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因此,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科学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

关于科学知识技术教育,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强大的当今时代,其重要性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我不想在此啰嗦,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科学并非万能。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是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它只能解决科学范围的问题。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是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科学求真但不能保证其方向是正确、合乎美的。例如,有人利用科学制造计算机病毒等,危害国家社会。人文求善,也离不开科学,例如,人文意识觉醒,提倡保护环境,也要以科学为手段。因此,只有二者结合,即真与善的“交集”才是我们一切活动的理想目标。这样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优秀的思维品质。因为科学注重逻辑思维,人文主要是形象思维。进行人文教育还有利于升华精神境界,树立对国家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做合格的现代公民等。其实各个学科都可以开展人文教育,语文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教育资源。如课文中《活版》《中国石拱桥》等不能只让学生了解其相关科学知识(对于其他文体,让学生认识其文体特征、写作规律,做阅读题的技巧等,也是科学教育),还应该激起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课文中先贤英雄的故事,歌颂祖国大好河山、优秀文化的诗文,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声情并茂的朗诵,以自己母语汉字的魅力去感染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艺术熏陶。至于有关理想、集体主义、纪律、民主与法制教育等,语文课文有的是与之相关的人文教育资源。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进行有关美与丑、对与错、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等的辨识、领悟,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人性、人伦、人道之美;理性、科学、智慧之美;感受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从而去发现美、创造美,起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生成信念的作用,逐渐形成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自然、社会、国家的观念。有些教师认为这些内容不是考试内容就“忽略不计”,其实这就是撇开素质教育,单从应试教育角度来说,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也是必要的。

有语文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明白,只有结合人文教育,提高学生思想修养层次、审美能力,才有利于学生开阔思维,提高认识分析能力,进而进行对知识能力的同化和迁移,才可以去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特别是对有些中心比较含蓄,难理解的文章),也只有弄清了中心思想,再回头去理解文章的语言,段落才会使语言的含义更加透彻明亮,更加容易判断语言的丰富表现力,体会作者的匠心,“作者得于心,览者得于意”,从而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催化人文之情

“人格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建构的核心”,是写作界公认的重要观点。“要学作文先做人”“文如其人”“人与文一”,中外写作理论都承认这些,特别是对写人文学科的文章更是如此。因此有“道德文章”的说法。这里的“人”“做人”,当然核心是人文里的人的情操,它包括情绪、情感以及道德、审美、价值等方面的思想。

人格品位影响文章的选材、立意。我们知道,文章的产生要经历由“物”到“意”,由“意”到“文”的“双重转换”,这中间选取什么样的题材,形成什么样的立意,背后的决定因素,就在于作者是什么样的人。实践证明,即使同一材料,不同的人也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线看,自然会形成不同的主题。进一步说,文章立意的深刻与否、正确与否、新颖与否,也取决于作者的思想品位。如很多同学都参加同一活动——军训。有些学生只会像记流水账一样简单地写先后训练哪些项目,有什么体验和感受;有的说辛苦,今后宁可去死也不去当兵。而一些思想积极、认识较深的学生却写出独特的感受:认识磨练意志的重要,认识军人的伟大与坚强,军营生活的紧张与欢乐。这就启示我们注意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绝对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健康的感情和正确的思想观念。这些人文、教化的内容,人文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支柱,失去这个支柱,语文教育的大厦肯定会塌下半边。

阅读歌颂祖国的诗文范文第6篇

一﹑透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科学理解﹑准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这样的描述:“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空洞的,是无源之水,而离开生活的语文教学更是死水一潭,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阶段是通过综合运用既有的语文知识和各种语文能力,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和技能处理﹑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在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深化对既有知识的领悟并学习新的知识﹑生成新的能力﹑习得运用语文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语文综合性学习所预期的这些“天光云影”,离不开社会生活这泓“源头活水”,而这汩汩活水流经的渠道正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二﹑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线,以求实为经,以创新为纬,开展农村中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1.开发教学资源,拓展广阔的学习天地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教育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1)整合教材资源

①立足实际,对教材进行整合取舍,开展综合性学习。以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所选编的课文内容为例,初中三年六册共有36个综合性学习专题,每个专题分别有三到四个活动方案,这些活动专题涉及的面广,内容丰富,在实际教学中,要想一一涉及或予以呈现,几乎是不可能的。我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我校的条件,大胆地取舍教材,做到详略有致,重点凸显。如七年级上册有6个综合性学习专题,经过取舍,我将它整合为“爱的教育”和“生命诚可贵”两个大专题贯穿于学期教学始终。首先根据教材推荐的意大利名著《爱的教育》让学生精读,领悟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让学生的情感品德受到熏陶,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然后组织学生观看邹越的“爱的教育”的演讲视频,让学生在“泪湿青衫”中体验生命中最酣畅淋漓的感动,知恩感恩,趁热打铁开展一次“感恩”主题演讲。以《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为依托,进行“生命诚可贵”专题探究,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并珍爱生命,组织学生观看汶川地震视频并朗诵歌颂生命的诗篇,让学生精读《我的信念》、《行道树》等篇章,课外推荐阅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让学生从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每学期出两期以“感恩”和“生命”为主题的班报。在这种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的基础上提出研究专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再研究,是很有价值的策略。这样,可以改变单课教学的孤立状态和由读到写的简单程式,使语文学习呈现立体型的态势。它不仅拓展了学生视野,而且将静态的接受学习转化为动态的综合研究。

②融合各科教学,开展综合性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重点之一。这样做,是为了打破课程资源的单一单调的现状,呈现立体丰富的课程框架,实现语文教学和学习生活化。我们应当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将死寂的静态知识转化为生机涌动的实践技能的环境。如我们开展“魅力环县解说员风采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分为“矿藏物产”、“红色旅游”、“秀丽山河”、“民风民俗”等几个专题小组,专题研究过程中要融合地理、历史等学科进行收集整理材料,经过这样的活动,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优化校内资源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在选择上有很大空间,我们可以因地制宜,结合学校实际,以我们身边的切实可感、学生熟悉、便于参与的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针对我校“古诗文诵读活动”的现状,我们组织在全校开展“古诗文诵读现状”的调查研究活动,分析研究诵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又如让学生组织策划“班级元旦文艺演出”或“灯谜晚会”等活动,放手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编写剧本,撰写主持词和节目串词等等。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说话能力、审美、想象、创造、探究等能力得到提高,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3)挖掘校外资源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要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实际生活中。环县是中国的皮影之乡,每年一度的“皮影艺术节”给我们提供了一大研究的资源。我们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我为客人做导游”、“讲普通话,文明迎宾朋”、“征集导游词、征集广告词”、查阅资料并采访皮影艺人了解皮影艺术的发展演变历史,了解皮影戏的坐唱念白、曲牌和板式、演奏乐器和音乐等等。社会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天地就有多广阔,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这潭源头活水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2.做好角色定位,转变教学行为

(1)主导协助——精心策划,有效组织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一般由三部分组成:①学习准备。在老师组织和指导下,选择活动内容,明确活动目标,制定小组活动计划。②小组按照计划开展活动。教师要合理安排,明确小组和个人责任分工并指导学生做好资料的整理和活动的记录,形成展示的成果。③展示学习活动成果。在老师或学生的主持下,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活动的成果。在整个学习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内容,引导学生有重点、有主次,深入有序地开展学习活动,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学习活动中每个细节的落实,做到“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既要让学生有较大的自,又要保证整个实施活动活而不乱,动而有序。

(2)参与体验——抛砖引玉,导法释疑

参与性是指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一方面要参与学生的学习,在平等沟通与合作中实施教学;另一方面自身也要以更积极的姿态走进生活,去实践、去学习,真正参与到综合性学习中来。教师只有深入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之中,才能在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内引外联,挥洒自如。也不妨亲身“下水”,亲自“操刀”,为学生提供示例范本,以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学习的全程参与中,教师也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难点,留给一定的质疑时间。古人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水平在质疑、破疑中取得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