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语文教学 平淡 简单 扎实 轻松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浸润、提升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语文课该怎样教?我的实践和体会是:
平平淡淡教语文 平淡即平实淡雅,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是原色、原汁、原味,是本色语文、本体语文、本真语文。例如,一些老师教《林黛玉进贾府》时,制作了若干花哨的课件,牵扯到很多关于《红楼梦》的内容,但笔者以为长文短教,平淡为真。这篇文章主要人物自然是林黛玉,所以课堂设计就应以其作为“主人公”。教这篇课文时,首先,笔者联系课文未选的前三回中对林黛玉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其身份来历即“进贾府”的原因;接下来明确“进贾府”后,拜见了哪些人,看到了贾府的哪些物、事,产生了怎样的心理,以熟悉情节、熟悉人物。然后,再倒过来,林黛玉进贾府后,贾府中的人看林黛玉。一是众人眼里的林黛玉;二是宝玉眼里的林黛玉——看到的是她的长相,看到的是她的性格,扩展到后人评说(看)林黛玉,当代人评说(看)林黛玉,学生评说(看)林黛玉,最后以老师眼中的林黛玉作为结束。这样,虽然平平淡淡,但能紧紧扣住文本,不蔓不枝,逐层推进,压减有了课时,实际效果也很好。
再如苏教版必修三《老王》这篇散文,作者用平淡如水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以及她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还有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集中刻画了老王这个人物的形象,他穷苦卑微,生活凄凉艰难,为人老实厚道,有着知恩图报的美德。作者高度赞扬了老王善良的品质,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本文人物关系简单,内容单纯,学生仔细阅读两遍便可理解课文内容并初步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但是真正深入人物的内心,把握作者的感情及文章的主题却有些难度。现如今中学生生活普遍优越,阅历浅显,他们对现实生活中如老王一样的不幸者可能漠不关心,甚至忽略了他们的存在,不会有作者那样的感受,不能够理解身份、地位、学识与老王悬殊极大的作者为何要对老王关爱有加;为什么老王去世几年都对他怀有愧怍之情?因此,在教学时,笔者极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课文当中,走近老王的生活环境与内心世界,从对平淡生活的体验,发自真心的同情于老王的“苦”,感动于老王的“善”,并且把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拉近学生与生活中“不幸者”的距离,学会关注身边的弱者,用善良去体察善良,用爱心去浇灌世界。把对文本的学习引入学生的生活。
平平淡淡教语文就应该体现两个字,一是“真”。教师紧扣文本,以真心与文本,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以真情和作者及学生进行真诚交流,以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境界。二是“静”。教师心静如水,始终围绕语文课的特点,不讲奢靡,不求浮华,不显繁杂。师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有心灵的絮语,有自然的默契,有随机的暗示,有会心的微笑。这就是潜移默化,也就是“不言之教”。当然,平平淡淡不是平板淡漠,更不是平庸散淡。只要紧扣重点、难点,平淡之中,自然会奇峰突起,有奇思妙想,有神来之笔。平平淡淡教语文,方露语文本色。正如《诗品》中所言“生色远出,妙造自然”。又如苏轼所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从某种意义上说,平平淡淡更像一种心态、一种风格、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简简单单教语文 语文课不要脱离文本和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使教学方法花样翻新,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当前,有些课,尤其是公开课,容量太大,节奏太快,师生对答匆匆,课件不断叠出,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回味的时间,只是为了尽快地完成过多的教学任务,文本的精髓被搁此一旁,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长此以往,知识如何能内化?技能如何能熟练?
一、潜玩文本空白,进入想象情境
许多课文中,由于艺术创造的需要,作者会对某些情节不做详细的叙述,这样一来在文本中就会存在有意无意的留白,这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独具慧眼、恰到好处地挖掘课文中的这些空白点。凭借这些极具内涵的空白点,教师可以巧妙地设置问题,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此来填补课文中的艺术空白。
例1:《山羊兹拉特》教学片段实录
师:阿隆和山羊兹拉特藏在草堆里躲避暴风雪时有一场聊天,山羊不能像人那样有丰富的话语,只能用一声声“咩”来回答阿隆的话。这一声声“咩”里面蕴含了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两两组合,一问一答。
学生思考。
生1: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
生2:很不幸我们遇到了暴风雪,但也很幸运,我们在一起。
生1:如果我们没找到这个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得冻僵了?
生2:没有关系呀,我们找到这个草垛,就不会冻僵了呀。
生1:如果大雪仍然继续这样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呆几天。
生2:那也还是没有关系,因为我们在一起。
生1:“咩”是什么意思呢?你最好说得更明白些。
生2:你可能听不懂我的话,但是我还是要说因为我们在一起,所以我们会活下去的。
师:这是阿隆和山羊的对话,但实际上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山羊的心理活动写出来而用“咩”字来替代呢?
生1: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生2:可以更加含蓄地表达出感情。
生3:这种默契的感情已经不需要话语了。
师:小说正是通过这一声声的“咩”来写出人与动物之间感人的爱。(板书:爱)虽然作者表达得很节制、不露痕迹,但我们却从文中读到饱满的感情。
课文中这样的空白还有许多,比如《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中的老贝尔曼无疑是小说中最闪亮的人物,他的闪亮恰恰是因为小说中那个最震撼人心的情节。但作者对老贝尔曼冒雨在夜晚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并没有实写,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结合老贝尔曼的形象,还原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二、回归现实人生,感悟生活情境
正如语文教育家韦志成所说:“生活是文章的源泉”,许多文章都是真实生动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的反映,只有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自觉增加或补充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或对学生人格形成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内容,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以下是笔者所在学校一位名师执教区公开课《周而不比》中的教学片段。
例2:《周而不比》教学片段实录
师:有些聪明人把孔子察友的智慧运用到了现实生活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来看看这些题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题目吗?
投影:
1某手机厂家由于设计失误,有可能造成电池寿命比原来设计的寿命短一半,解决方案就是免费更换电池或给50元购买该厂家新手机的折换券。请给所有已购买的用户写信告诉解决方案。
2一高层领导在参观某博物馆时,向博物馆馆员小王要了一块明代的城砖作为纪念,按国家规定,任何人不得将博物馆收藏品变为私有。博物馆馆长需要如何写信给这位领导,将城砖取回。
学生纷纷猜测。
师:这是微软公司,也就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供应商中国区招聘员工的面试题。他们招聘员工的流程是先递交简历,再通过面试,据说回答对一题年薪十万,回答对两题年薪二十万。
学生哗然。
师:为什么微软认为通过查看简历、面试时回答这些问题,就能“察人”呢?请结合孔子“察友”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生:面试的这些问题都是考察一个人出现错误的时候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孔子说的“观过”,这能“斯知仁矣”。
生:通过这些面试的问题也可以做到了解此人平常如何做事,间接地了解用心和目的。
师:看来这个总裁深得《论语》的精髓。
此课例片段中的文本阅读与社会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让学生的思考建立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激发起学生的思辨意识,让学生在情境中逐步加强对文中生活的体验,更进一步理解文本,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扮演社会角色,营造活动情境
中学语文课堂提倡“生本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活动为载体,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可以让学生扮演社会角色,将学生置身于活动情境当中体验学习和生活。下面的教学片段就是这样设计的。
例3:《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节选)
《林黛玉进贾府》以林黛玉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目见耳闻,第一次全方位地展现了贾府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从而让我们具体感受了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偌大一个贾府,众多的亭台楼阁、假山花园、曲径幽廊、翠竹绿水……不正是一处绝美风景胜地吗?黛玉首次来自己的外婆家,可谓是“荣国府中行,如在镜中游”。同学们,下一节课老师想请大家做一回导游小姐或导游先生,给黛玉小姐带路,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贾府各处建筑的特点,写成导游词。如何?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典型案例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对教育产生影响。语文教师应当从语文学科的角度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包含“糅合”的含义,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即将信息技术无缝地融合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已成为现实,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提供了机会,给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现代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本区别,就是一个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另一个是“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指导思想,采取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个教师面对全班不同智力、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学生,按照同一进度、同一方法教学,即使教师希望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适应其能力的个别教育,也是很困难的,由于处在不利的学习环境中,不可能有效强化学习效果。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设计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创造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备课时,要考虑怎样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整个教学计划中,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参与学习,还要考虑怎样把丰富的教学经验、最佳的教学策略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在原有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索。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比,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更具特殊意义。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的单调变得更生动有趣。历史在小小屏幕中再现,突破了课堂的狭小天地,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键盘、鼠标的触击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多媒体技术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手段。例如:《边城》一课中,学生对湘西是怎样的风情,边城所展现的那种湘西小城的美究竟是怎样的模样,他们是不清楚的。教学中适时地播放根据《边城》改编的片段,通过情景再现,他们仿佛置身于湘西小城风光当中,自然对小说描绘的情境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学生不仅记住了课文内容,而且理解了文字的作用。他们对于湘西小城的样子,对于翠翠和傩送是怎样的样貌,都展开了丰富想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通过计算机的强大功能让学生的学习具有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
1.生动、具体地再现时代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的大多是文字。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对于中学生来说,肯定在接受程度上有难度。多媒体最大的作用就是将这些情境再现,能够创设情境,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文字内容。
比如我们学习一些小说,尤其是年代久远的小说,对它的时代背景却不太清楚。《药》那个年代是怎样的学生可能不太清楚,如果这个时候能放一段影片,把他们那个时代的情景再现,学生可能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人物一下就领悟了。
2.设置动态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索突破难点。
初中生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一些问题由于客观的局限性只能言传却不能直观。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点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深入、更快捷地掌握它。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及路线,对于理解课文有重要作用。因为学生对于这个故事情节、络线图并不熟悉,而利用计算机却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设计动画将静态的想象变为动态的形象、直观,可以利用动画制作软件FLASH、GIFANIMATOR、AUTHORWARE、3DMAX等设计出林黛玉的行走路线,将人们想象的东西变为实际的、模拟操作的东西,即将静态的想象变为动态的观察。在走的过程中,把人物关系基本上理清楚了,林黛玉的心态基本上理清楚了,难点就突破了。从而变抽象为直观,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巩固知识,取得动感、美感、直观、易学的效果。这是一般的教学媒体效果和计算机的效果无法相比的。
3.利用网络,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校园网络的推广,使得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发展前景,而且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很大优势。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应了解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性、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交流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等等,这些都要进行选择和运用。比如:我们在校园网或教师的个人主页上,延续课堂教学的内容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答案”。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
一批德艺双馨的人民教师,一辈子辛勤耕耘于三尺讲台,在培育学生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幸福的人生。本期内容接5月下半月刊,采用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优先关注课题“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组(课题负责人林静,CEFA16030)对当代优秀教师专业素养采访分析的部分研究结果,报道这批名师的心路历程与教育心得,诉说他们三尺讲台上的人生故事,让广大教师知道真正名师的成长之路在于自我修炼,育人先修己,明志才致远。
初冬的午后,清脆的下课铃声响彻北京十一学校校园,顺着高中部的楼道往里走,沿途尽是背着书包匆匆路过的学生,这是走班制的高中生正赶往下一个选修的课堂。
此刻,楼道尽头的教室已是人头攒动,选修了闫存林语文课程的学生早早便赶到教室,以挑选一个更好的位置。衣着高领毛衣的闫存林走进教室,这是身为北京市特级教师及北京十一学校语文学科主任的他和高中部语文教师们紧张备课后的第一堂课,也是他教师生涯的第28个年头。
享受讲台时光的“文学青年”
“一个乞丐晒太阳和一个诗人晒太阳,两者的人生体验一定不一样。”已到知天命岁数的闫存林一如24岁刚踏上讲台那般执着浪漫,盼望着文学能在某一瞬间唤醒学生的幸福感。
1985年秋季,闫存林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启大学生涯。那时候,学校常在操场上组织播放露天电影,他偶尔会和朋友一同观看,其中一部名为《乡村女教师》的电影给他埋下了一颗成为老师的种子。当荧幕出现成才后的学生聚在早已白发苍苍的女老师身旁时,闫存林心中升起了一丝敬意,那一幕让他觉得“教师是一个特别美好、单纯的职业”。
大三期间,闫存林前往北京第十二中学实习,原本在大学校园中话不多的他发现自己在讲台上居然可以滔滔不绝,起初担心的距离感荡然无存。实习结束后,北京第十二中学的学生还不断给闫存林写信,分享自己高中生活的喜悦和困惑。学生的来信让闫存林相信自己有着当一名好教师的潜力,并由此萌发了当教师的念头。
1989年,闫存林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当时,北京十一学校正开启一次重大的教学改革,时任校长李金初亲自带队,面向全国高校招聘高端人才。经过层层选拔,闫存林顺利成为北京十一学校教师队伍的一员,并一路见证了学校的成长。
爱阅读、爱话剧的“孩子王”
“那会儿特别单纯,日子过得非常开心。”谈及刚成为教师的那段时光,闫存林的眼睛里明显多了几分光芒。那时,他刚刚加入北京十一学校,每天绝大部分时间都和学生聚在一起,俨然一个“孩子王”。
为了上好每一堂课,他总是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备课当中,每一次备课闫存林都会写出一大摞厚厚的教案,并经常为此工作到深夜12点。他打趣说道,“备课时写出了一大摞教案,但上课一小会就把备课的内容给讲完了,剩下半节课不知道该怎么办。学生们坐在下面盯着我,看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我只能说你们接着看书吧。”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闫存林汲取了先前的经验,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其教授的语文课程也越发丰富多彩。除了常规的语文课外,闫存林还尝试着为学生开启更多感受语文之美的窗口。他认为,语文的魅力并不仅仅存在于课本之中,更多的是潜移默化地存在于阅读和体验之间。
年轻时的闫存林是感性的,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爱上语文。这种方式可能是阅读,可能是做小报,也可能是看话剧。他曾组织学生将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野草・过客》改编为话剧,也曾和学生一起将他们的随笔刻成蜡板油印,甚至还意气风发地带着学生观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茶馆》。1992年7月16日,正值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四十周年,《茶馆》在首都剧场迎来了第374场演出,当晚也是老一辈《茶馆》演员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等人的告别演出。那天晚上,闫存林和十多名学生从学校出发,骑车前往首都剧场。两小时的话剧结束后已是晚上10点多,回来的路上学生们一路唱着歌。
多媒体教学的“带头人”
如今,闫存林已从刚毕业的懵懂青年成长为桃李满天下的特级教师。这28年,闫存林以锐意创新的教学方式让原本略为沉闷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也让众多原本对语文无感的学生爱上了语文课堂。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刚刚出现在国内一线城市的教室内,讲究课堂创新的闫存林便敏锐地察觉到多媒体的重要性。为了在课堂上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意图,闫存林开始强调课程结构的艺术性,并有意识地利用多媒体的辅助。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闫存林与北京十一学校的电教老师讲述了自己的构想,并获得其帮助。经过两个星期日以继夜的工作,他完成自己“林黛玉进贾府”的授课课件。在全校的公开课上,闫存林通过动画生动地展示了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学生们清楚地看到了林黛玉进贾府行走路线的复杂性,本可走捷径的林黛玉却选择复杂的路线。在此基础上,闫存林进一步剖析了贾府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闫存林的多媒体创新实践一举赢得了学校和学生的高度肯定,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一直坚持精品课件的开发和应用,力图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方式教授语文,并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现在,已经年过五旬的闫存林也在适应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2015年,他在豆瓣平台上开通了“闫老师的学习小组”。平时,他会在平台上给学生一些学习指导,并和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
“真语文”理念的践行者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的闫存林始终行走在变与不变之间,不变的是他多年一直坚持着的“守正出新”的理念,变化的是其教学风格、教学内容。
作为北京十一学校语文学科主任、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闫存林深谙教学改革之道。多年来,他一直推动学校的语文改革。在闫存林看来,语文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多年来都没有解决“语文教什么”的问题。
长久以来,主流的语文教学是教授课本内容,教师根据课本来授课。闫存林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并非语文的核心和本质,语文教学应该建立自身的框架和体系。基于此,闫存林带领语文教师梳理语文能力点、主题、专题;构建写作序列;构建语文知识体系与名著导读系列。他颠覆了北京十一学校过去的教材体系,使之成为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料。现如今,北京十一学校已基本构建了基础语文课程+分类自选课程的语文课程结构。
闫存林还强调语文教学要回归本真,他深知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点和诉求,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人尽其才,他还在北京十一学校主持开设了三门不同类型的语文课。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多了选择的空间,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年后,闫存林的语文课堂在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中口口相传,不少从北京十一学校毕业的学生返回母校时,还特意去旁听一节课。在学生们的眼中,闫存林的课堂是平等的,面对一个文本,一个单元,一本书,闫存林会允许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平等地探讨问题。
1 高中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削弱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
多媒体网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不少教师用多媒体替代了传统的教学手段,课堂上课件不断转换,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像是在放电影。语文课到底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是来欣赏一个个精彩视频的,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教师却往往对精彩的视频不能割舍。
比如要让学生感受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林冲的人物形象,到底是用电视连续剧中的相关视频片段来让学生感受,还是让学生直接接触文本,在文字的丛林中去寻觅感受呢?一个真正的语文教师应该选择后者。读书,读书,连书都没读几遍,就迫不及待地用轻松浅显的视频代替学生的亲历体验,这样的课不是语文课,是电视剧欣赏课,久而久之必然会削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
课标明确规定,语文教学需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材料中形成自己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其他的任何方法都是舍本逐末,哗众取宠。要培养学生对文字的亲近感和文本的认同感,而不是用幻灯片去投学生追求感官愉悦之所好。
1.2 妨碍了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发挥
课堂教学的基本路径是教师预先硬性规定的,还是根据课堂教学的现象灵活自然行进的?很显然,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根据课堂的动态呈现、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的教学才是生态课堂,任何墨守成规式的教学设计,都无异于抹煞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只是立足于多媒体的机械应用,在课堂中按照原先预设的程序一成不变地实施推进,一旦学生的答案和自己在课件中预设的答案相左,教师就会千方百计地设问引导,让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课件一致。死板冷漠的多媒体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可以说,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无疑是现代版“满堂灌”,面对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学生不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其学习个性被完全抹杀了。
不错,教师是语文教学的主导者,但是这个主导又不是盲目的,它是有条件的。它必须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之下,结合学情来展开。这个学情不仅包括了课前教师已知的,更包含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所呈现的,教师事先未知的。那种无视学情的教学,都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教学的效果还得由学生说了才算。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装进自己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就变成简单的电脑操作员,主要任务是操纵课件,其主导作用遭到大大削弱。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必将成为语文教学的无法承担之轻。
1.3 流于形式,学生难以接受
对于多媒体教学,很多教师还不能很好地认识它和正确地使用它。他们使用多媒体的目标还只是活跃课堂的气氛,增大教学容量。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教师加大了多媒体的使用,学生可以看录像、听录音及看精美的图片、文字,他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大大活跃。但在热闹的背后,学生是否够能够掌握应该学到的知识存在很大的疑问。多媒体有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可以增大教学容量、加快教学进度,不少教师正是抱着这样的目的来使用多媒体教学。这样的目的是正确的,但是不少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对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不够,在课件中塞入大量的问题和练习题,学生在课堂上应接不暇,致使教学效果不佳。笔者曾听过一节语文公开课,短短45分钟,容量很大,学生除了看着屏幕,几乎没有思考的余地。在这种大容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到底能理解和掌握多少知识,是一个未知数。
2 改进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建议
2.1 正确处理好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关系
目前,应该大力提倡和鼓励教师尽可能多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要处理好它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是否使用多媒体,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在认真研读教材,设计教法的基础上,关键地方使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实现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不能不分情况使用多媒体教学。
如《苏州园林》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苏州园林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视觉语言呈现给学生的园林之美,再让学生根据多媒体所呈现的一个个画面,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苏州园林,找出文中的相关文字,看看课文是如何介绍园林之美的。这样,在视觉语言、学生的口语介绍、课文的介绍语言三者的比照中,感受作者的语言文字之美。可以说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多媒体成了真正的辅助手段,恰如其分地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也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要时刻突出学生亲自接触文本的重要性,在字里行间感受文字之美。“春江潮来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面对一行行文字构筑的优美画面,学生身临其境地走进古人的生活世界,感受情感之美,领略意韵之美,促进审美能力和联想能力的培养。
2.2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要求在多媒体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关联,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它们的主体性,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多样的荷花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走进荷花的世界,感受到苏轼笔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景,领略周敦颐笔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孤芳自赏,让学生浸润在荷花所展现的情韵中,进而联想自己以往有关荷花的所见、所闻、所感,从而起到激发学习本文兴趣的作用,他们对文章内容进一步进行探索的欲望也会大大增加。
2.3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使用多媒体
一、立足文本,落实多元语用意识
教材是语文学习重要载体,高中语文教材包含大量经典名著内容,具有极高文学价值和人文教育性,教师要深入教材文本之中,深度挖掘文本教育教学潜力,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成长营养。特别是文本中的语用内容,应该是学生最重要学习需求,对洗练学生思维,提升语用品质和审美情趣,都会产生正面效应。
《雨巷》是戴望舒的小诗,教师先给学生展开示范朗读,然后让学生仿读,体会诗歌描绘意境。教师对小诗内涵展开个性解读:江南最美的季节是春夏之际,细雨如丝,寂寞小巷,丁香芬芳的撑伞小姑娘,给诗人带来无尽遐想,请闭上眼想,这是怎样一个情境。学生开始思考,并给出自己的见解。有学生说:丁香一样的姑娘,虽然没有看到她的容颜,可这丁香已经成为她的特殊标识了。这姑娘的美,不是透过视觉来看到,而是通过嗅觉来闻到了,这是多么有创意的设计,给人带来的是无限的遐思。也有学生认为:作者小诗的题目是“雨巷”,其实写的是丁香一样的姑娘,用这么大篇幅描写姑娘,其实是借助这些特有情境和人物,来衬托自身内心情绪。江南鲜花众多,作者刻意选择了丁香,自然也有特殊的用意。因为丁香象征着高洁、纯净和美丽,而且丁香开花时节不长,很容易凋谢,这里用丁香也有表达伤感之意。师生展开意境探究,体现丰富语用意识,为语文课堂本位回归创造条件。
二、强化朗读,创设适宜学习情境
学生语文核心能力包含听说读写思等多方面内容,朗读应该是学生最基本语用学习手段。高中学生有一定朗读基础,但其朗读训练普遍欠缺,直接影响其他语用能力的成长。教师要从朗读作为教学突破口,用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课堂演绎、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展开具体引导,都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朗读意识,促使学生在朗读训练中形成鲜活语用体验。这对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有特殊帮助。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经典作品,非常适合开展朗读训练。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音频,让学生仔细聆听之后,展开讨论,对配乐朗读范读技巧发表自己的意见。有学生说:配乐朗读是专家示范,朗读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语气语调,以及抑扬顿挫都发挥到极致,搭配背景音乐也与文本情感相一致,可谓是和谐自然。教师让学生准备朗读,并在班级内展开朗读竞赛。用抽签形式决定学生参赛出场名单,教师根据学生表现打出分数。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在课堂朗读竞赛开始后,不管是参赛选手还是其他学生,都精神高度集中,课堂表现大多比较出色。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示范朗读,是让学生对朗读技巧有直观认识,让学生现场参与朗读竞赛,极大提升了课堂教学频度,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升语文基本素质。
三、拓展积累,塑造学生核心素养
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语文素质成长的关键因素。语言积累厚度直接决定学生学习语文的效度。教材中的语言大多具有典范性,发动学生大量记忆典型词句,理解修辞、句式、表_方式、语言风格、表现技巧等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语文积累是一项长期的学习任务,不仅要关注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积累丰富的信息资源。
在课堂教学之中,笔者对以往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体的调整,重点教授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其余的内容进行适量的教授或者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有的时候会添加一些课外的但是和专业相关程度较大的内容。如汉魏六朝文学诗歌选讲了《饮马长城窟行》,补充了长城这一伟大建筑的有关内容;唐宋文学诗歌选讲了李白的《宣州谢兆楼饯别校书叔云》,补充了有关谢眺楼的建筑年代、风格、图片等知识,同时还补充了崔颢的《黄鹤楼》以及与黄鹤楼有关的建筑知识;唐宋文学散文选讲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这些内容的讲解让学生在欣赏诗歌、散文、小说艺术的同时,也领略到了建筑的神韵和魅力,还开阔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使学生感受到大学语文的学习并不是虚空的无用的,而是真真切切地存在于建筑专业的构造和审美之中的,始终伴随着专业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了明显有了提高。
2、融入专业因素,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根据实际环境和学生的特点及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目标,进而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利用现有的条件,充分挖掘大学语文所蕴含的专业因素,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确立专业化的目标。专业化目标是指根据所要教授的内容所包含的专业的因素,并和所在专业自己的特点相结合所建立的目标。例如,《红楼梦》虽然是一部描绘封建时代的作品,但是其中却有很多与建筑这个专业相关的描绘。学习这部小说时,分析人物特点及小说背景,可以和建筑这个专业的独特的因素相结合,重点学习其中对建筑物及建筑风格的描写,分析建筑在此文中对人物性格及其故事情节的衬托。还可以让同学们思考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如何完美地结合。其次,要创设有专业因素的情境。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物质条件,例如多媒体,幻灯片等教学手段,展现一些与教学相关的视频、图片,给学生创设出一种直观的、接近现实生活的“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一种直观的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并且深有体会地获得专业知识。这样一来,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学生获得知识的速度也较快。比如在学习人尽皆知的《论语》时,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展示一些孔庙的图片、视频资料等,对古建筑孔府、孔庙、孔林的磅礴气势和孔子的有关图片进行再现,然后在古典音乐的优美旋律中,教师领读课文,学生在下面慢慢地体味课文的独特韵味,这样学生就会逐渐一种与描述相关的情境中,就会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比较深的学习兴趣,后面再学习儒家经典著作,就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了。最后,要设计和专业相关的课堂作业练习。在学习新的内容后必须要进行练习来巩固,这是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要把所学内容和专业特点相结合,设计别出心裁的课堂作业练习,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学知识。这里依然以学习《红楼梦》为例,如学习完《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后,我们可设计这样的练习题:“结合课文,谈谈建筑艺术(如屏风)对人物的出场所起到的作用有哪些?”
3、注重学科特点,把握结合专业的度
【关键词】语文教学职校学生以人为本课堂气氛重拾自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43-02
语文课在许多工科类老师眼里是一门艺术,因为他们觉得语文是最有花头的一门课,因为语文可以制造太多的曲折变化,可以设下太多的想像空间,可以有挖掘太多的变幻和奥妙……可是,俗话说得好:说说容易做做难啊!要真想在职校的课堂上一堂像样的语文课,还真得花点心思。
其实,职校的学生虽然成绩不好,可是他们的思维并不是呆滞的。相对而言,他们的思维能力若能得到较好的锻炼,那么他们一样可以像普高生那样敏捷开放。职校的语文课堂,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掌控在的语文老师的手里,一堂好的语文课关键是看语文老师如何设计和教学。作为一名职校的语文老师,我也经常在思索这个问题,也经常在探索这个问题,在不断的地思索和探索中,我也发现了一些语文课堂的奥妙。也许算不得是“精华”,但我还是希望这些所谓的见解和经验能带给同行们一些喜悦的收成。
一、注重教学前的设计,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我的意思是要以大部分的学生为本。职校语文的课堂,不该是仅供老师唱唱独角戏,也不该只是供小部分学生的张扬,而是学生和老师共同的舞台。好的学生怕不被点到,差的学生怕被点到,但老师往往倾向放大部分的精力在差生上而使好学生失去了发言的机会。这样导致的恶果就是好学生有被忽视的感觉,而差生却永远不会了解你的良苦用心,反而觉得你在故意的刁难他而倍感反感。这样的课堂怎可能会成为精彩的课堂,这样的老师怎会是学生眼中的好老师,这样的课堂怎会造就好学生呢?所以,为了照顾到大部分学生的感觉,我们必须花主要的心血在课堂前的教学设计上。
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常会有这样的经历:有时由于额外工作的忙碌,我们的备课时间都被占用了,无奈只能凭着多年的老经验和旧时的记忆,在课堂上恍恍惚惚、草草了事。经验虽然宝贵,我们也崇尚“空手道人”,可作为尚年轻的一代,毕竟还达不到那个程度。这样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确切地说,这样的老师不仅是不负责任的老师,这样的老师也不会成为好老师。要成为好老师,我们首先要负责,负责的前提就是备好课,精心设计好我们的每一堂课。比如在教学的《沁园春・长沙》时,对于职校的学生来说,最基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全诗背诵,可是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不能达到要求的。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是采用多谋体教学,这篇文章题材丰富,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被画面所吸引,这样的话依然达不到本文教学的主要要求。所以,我们的课件制作时主要要配合背诵内容来进行,如“万山红遍”图,“鹰击长空”图,“鱼翔浅底”图等,这样结合着“音、形、义”的课堂下来,语文底子薄弱或者不爱学的学生也能基本背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就避免了课文教学目标的“贫富差距”。又如在教学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时,我主要采用提问和讨论的形式进行。不管是提问还是讨论,我们都应该考虑到全班同学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比如我其中设计的一个提问是:“我们在充分地理解马蒂尔德的爱慕虚荣之后,我们是否也看到了马蒂尔德的可爱之处呢?”这样的问题其实不需要思索太深奥,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应该尝试着先叫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回答,答案一样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要求。然后我再叫成绩好的一点的同学来作梳理性的回答或补充,这样既可以照顾到差生又让好学生有了展示的机会,可谓两全其美。除了设计提问以外,我觉得自己比较成功的设计还是在讨论题上,在这篇课文里,全文有两个值得讨论的地方,一是中间,二是结尾。组织讨论时,同学们都非常投入,举荐小组代表时,同学们也喜欢恶作剧地推举平时表现不太突出或者成绩不太好的同学代表发言,这不仅可以督促全体参与,而且也相信同学们确实是积极地参与了进去。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也谈不上经常,但是在职校的课堂上,语文老师应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同学们都能动起来。
二、注重课堂上气氛的调节,我们不要僵化的课堂。
不要僵化的课堂,就要营造融洽的气氛;要营造融洽的气氛,就要调动学生的配合;要调动学生的配合,就要激发学生的自信,阻止厌学情绪的蔓延。但职校总有老师认为职校学生基础知识差,理解能力差,让学生回答问题不仅浪费时间,打不定还会闹出什么笑话来,还不如自己亲自上阵,打理一切,所以很多时候学生自然或成孜孜不倦的沉睡者,或是勤勤恳恳的记录者。很难想像,这样一个欲动不敢、欲言不能的学生怎能树立起他的自信呢,怎能让他的思维跳跃起来呢?我们的课堂在严肃和庄重的同时,是否更该多一些宽松与和谐呢?否则长时间沉闷、严肃的课堂气氛只会打击职校学生疲惫的神经。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在很多情况下,有思考就有答案。答案并非唯一,即使是唯一,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也应该是不同的。还是以教学《项链》为例,在讨论的过程中,有同学的答案与众不同,也有很多答案是雷同的,无论是怎样的答案,我们老师都应该一样去重视,因为这是他们讨论和参与的结果,如果任意地否定,就等于轻易抹杀了他们的自信和成果吗?作为职校的语文老师,针对职校学生自尊、敏感的心理,教学中更要鼓励学生相信自己,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说,真诚尊重学生的意见,并尽可能采纳,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谐和、自信和勇于创新的课堂学习氛围,让我们的课堂远离僵化。
三、注重课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重拾自信。
课堂的顺利进行,还是需要课前课后的积极准备,而这就涉及到一个自主学习的问题。其实学生的自主学习涉及到每一个环节,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由于课堂时间比较有限,所以在课堂上不可能给学生太多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机会,何况自主学习在职校课堂本身并不合适,为了课堂的顺利进行,我们必须提倡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俗话说得好,思维是行动的先导。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还是要寄托于教师的正确思想渗透和引导,联系社会和未来的需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依赖的心理。在职校生的学习生涯中,由于学业上的失败,他们对学习缺乏极度的信心和勇气。当学生面对失败时,老师不应以动则呵斥的态度对待他们,而应该以宽容的态度给与亲切的鼓励,告诉他们这不是他们的能力有限,而是因为努力不够,试图使其明白“没有失败者,只有放弃者”,应使学生重扬自信的风帆。只有使学生拥有自信以后,他们才会努力、奋进,才会有自主学习的动力。
要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方面是课堂上的积极引导,但更重要的还是课后的独立思考。除了课堂上的正确引导外,职校的语文老师还应积极地设计好课后的作业和思考。合理的课后作业不仅可以为我们良好的课堂效果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教学《红楼梦》第三回选段《林黛玉进贾府》时,分析人物形象之前,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中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这三个重要人物,你更喜欢谁,为什么?”虽然不是什么深奥的题目,但针对问题,学生必须自己先去了解这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处事方式等,才能说出喜欢的理由。课堂重温,学生的发言异常积极,一些学生对贾宝玉是有褒有贬,喜欢他的处事方式,但不喜欢他的交际方式;很多学生喜欢王熙凤,因为他的泼辣和能干;也有少数几个喜欢林黛玉,因为她的细心谨慎的处事方式,还有她的心灵手巧等等,可谓各抒己见、滔滔不绝。不知不觉的谈论中,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形象鲜明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课后,我又不失时机地布置了两个思考题:“现实生活中,林黛玉和贾宝玉能成为恩爱幸福的一对吗?王熙凤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对这样的思考题,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也自然会自觉地去思考。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也不再是忠实的记录员。这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这样的老师才是有责任心的老师。
职校课堂的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好与不好在老师手里,也在学生手里,关键还是要看老师如何去掌控、如何去设计、如何从换位的角度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问题想问题。职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虽然曾经失守,可是他们一样盼望成功。成功是每个人的期望,可是,职校老师可以用心帮助学生成功,也可以轻易抹杀学生的成功。所以,作为职校的语文老师,不仅要有耐心,而且也要有恒心、有信心,所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心去体验、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教育、用心去陪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个体也是主体,作为职校的语文老师,教学语言也特别重要。风趣幽默的风采不仅可以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使学生感受课堂的有趣和生动,更能创设一个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注重对学生的教与导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自身素养的提升,两方面齐头并进才是完美的组合,才能让职校的语文课堂再现职校生的精彩!
参考文献:
[1]《职校语文教学改革刍议》杨国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