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唯一的听众课件

唯一的听众课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唯一的听众课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唯一的听众课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PPT课件;设计理念;策划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一线教师普遍使用PowerPoint软件来制作课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课件的好坏甚至会成为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PPT课件的制作。

一、PPT课件制作现状

由于课件的制作多为教师个人自发的创作,且缺乏资金与技术的投入,PPT课件整体的制作水平要落后于商业PPT的发展水平。目前PPT课件的发展水平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文字为主体,辅以少量解释说明性图片。PPT课件中往往要向学生演示某一知识点等内容,因此以文字性说明为主,而图片、图表等辅助说明的内容相对较少。

第二,注重强调动画效果的实现。由于课件中经常要强调某一知识点,因此这些内容都被制作成强调动画,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整体风格缺乏一致性。有的PPT课件综合运用了多张微软自带模板的背景图,这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或许有一定的作用,但整体连贯性与美感就缺乏了,画面太花的一个严重后果是让学生眼花缭乱,严重影响学生对内容的关注,喧宾夺主。

第四,配色及艺术感不强。PPT课件的制作教师大多不是专业的美术及平面设计教师,大多数教师制作的PPT课件不符合传统配色原理,而且设计感不强。

二、当今设计理念

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是艺术设计领域的共同理念。与课件制作相关联的设计理念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前期策划占主导。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设计师在动手制作之前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策划构思,将所有制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在内。

二是整体风格与基调的一致性。现代人往往更注重整体风格的连贯性,一件虎头蛇尾的作品,乍一看或许能吸引人的眼球,但时间一久,就会失去其历史舞台。

三是注重简洁。用尽量少的代价来达到尽可能多的收益,这是每个人都希望达到的境界。对于设计来说也是一样,多了会显得累赘,还要多消耗成本与代价,为何不少一些呢?

四是注重色彩的美感。设计师往往都经过专业的色彩学习,掌握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心理暗示,能自由驾驭色彩。

五是强调个性。在符合大众审美标准的前提下,突出作品的个性,赋予作品以鲜明的灵魂,使作品脱颖而出。

三、设计先行,提升品质

为了能使PPT课件向着高品质的方向发展,教师有必要在PPT课件制作过程中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借鉴商业PPT元素,将课件制作当作创作艺术作品一样精雕细琢。

1. 策划精细化

好的PPT课件是用心策划出来的,是在对内容有彻底的掌握,对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有通盘的考虑后精心制作出来的。不同的课程内容、不同的听课学生、不同的教学目标,决定了不同的PPT结构、风格、色彩效果等。

2. 风格一致化

首先,风格一致化要求教师在做一个PPT课件时,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的其中随便一页都能看出是属于这个唯一的PPT,而不是从其他PPT中椭苹蚪厝《来的。其次,风格一致化还体现在导航上。PPT与书本不同,基本上是一直往后翻的,这就容易让人迷失思路。因此,给PPT加上清晰的导航就显得尤为重要。导航不仅包括在起始处有一个总体的目录,给每页加上标题,还应给每页加上页码以及必要的超链接。

3. 内容形象化

PPT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形象化,就是要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大段抽象文字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图片、图表、动画元素,以求听众理解其含义。学生的自制力往往比较差,让其看一节课的文字内容不一会儿就会腰酸背痛,从而把注意力转到其他地方去了。而如果将这些文字内容拍成电视剧,他们的兴趣就会大增。因此,在PPT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能用图片的地方尽量用图片,不能用图片的地方尽量用图表,实在不能用这些元素时才使用文字来表达。

4. 设计精美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尽管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但一个精美的外在形式至少可以给人专业、认真、可靠的感觉。在PPT课件制作中,若做到元素对齐、文字统一、场景和谐、层次分明、重量均衡,精美之感便会油然而生。精美的PPT课件总是能让学生多看几眼,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记忆其中的知识点。

5. 个性鲜明化

PPT相较传统的平面设计,多了一份灵动的特色,那就是它内置的千变万化的动画效果。商业PPT设计者认为,动画应包括片头动画、逻辑动画,强调动画以及片尾动画。对于PPT课件来说,精美的片头动画,可以将学生从课间的闲逸中把注意力吸引过来;严谨的逻辑动画,可以让学生关注内容的主次关系及先后顺序;活泼的强调动画,可以使学生对重点给予更多的关注;完整的片尾动画,给学生有始有终的感觉,提醒大家课程结束。

四、结语

作为PPT课件的制作者――教师,在新形势下更应顺应时展的需求,将先进的设计理念与过硬的制作技术相结合,博采众长,努力提升自身的课件制作水平,将自身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唯一的听众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 欣赏课 审美素质 审美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都停留在以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目的的状态上,且多数美术教师也不太清楚大纲上的精神要求,容易对教材形成片面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一遇到欣赏课就一跳而过,而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中外美术名作。即使上课,也只是走马观花,一扫而过地介绍,对于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等,很少引导学生去进行分析、评论,这无疑就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在整节课中,教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教师讲得平淡无味,学生听了也反应淡淡。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教育目的,也偏离了审美素质教育的宗旨。 

初中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欣赏课而得以实现审美素质教育。在初中美术课中,除了工艺课和绘画课以外,教材的欣赏课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不大,这就向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不断的启发和熏陶,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然而,课内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毕竟有限,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美术欣赏课中,就必须以审美教育为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激发心灵的感受,寓无形于有形之中 

 

美和审美是联系在一起的:审美活动、审美过程就是要感受美,换言之,就是要发现美,感觉到美,进而调动起自己美好的情感,即“美感”。“美感”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指审美情感。这二者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但联系也同样明显。可以看出,有关审美能力的问题更为根本,因为解决了它,有关审美情感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不管用哪种观点来看待美感,也不管用哪种理论来解释美感,审美能力起作用的效果都伴随着情感反映。因此,要用心去感受美,以激起心灵的浪花。 

1.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审美情感。美术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并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范画、投影、故事、音乐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处在浓厚和强烈的求知欲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如参观画展,博物馆等,无形中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利用课件展示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以宽广的画面、磅礴的气势、流畅的笔墨、浓艳的色彩,描绘了祖国的万里江山,表现了“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主题。那绵延壮阔的群山、冉冉升起的红日、高大苍劲的绿树,无不给人以美的遐思。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能够使学生透过画面,悟出作者的立意,受到美的教育,并陶冶热爱祖国的情操,升华自身的思想感情。 

唯一的听众课件范文第3篇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习作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创设一定的言语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是习作教学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立足生活,创设语境,搭建言语平台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新课标指出,写作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因此,习作应从生活出发,立足生活,创设言语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习作课《我敬佩的一个人》

课件出示:刘洋、郎朗、林丹、刘谦的图片

师:你们最敬佩的人是谁?为什么?

学生各自回答。

师小结:我们敬佩的人可以是成功人士。

课件出示张丽莉的图片。

师:你们知道她是谁吗?

生:最美教师张丽莉。

教师深情讲述张丽莉在关键时刻救出学生自己却失去双腿的故事。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感动。

师:这个令人感动的故事的主人公张丽莉同样是一个令我们敬佩的人。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吗?

学生畅所欲言,讲述了“最美司机”、“最美妈妈”、“最美同学”等通过媒体了解到的或在自己身边看到的人。

教学中,在教师感性的语言的引导下,学生以生活中的人和事为切入点,从媒体上,从身边发生的事中,捕捉习作素材,捕捉自己的感受,把课堂和生活连接起来,为习作找“源”。学生在交流中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让人物的形象在心中具体化。教师立足生活创设语境,搭建了言语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立足文本,创设语境,训练言语能力

1.以本为本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得其方,写作能力亦随而增长。”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紧扣习作的要求,聚焦单元习作的训练点,立足文本,创设语境,重点训练,迁移写法,让学生在阅读中经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以达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例如: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三单元习作

这次习作对写法的具体要求是“写之前先想一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中,是怎样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根据习作要求,教师把习作训练点确定为环境描写训练。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教材中关于环境描写的片段。《穷人》第一段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突出人物形象。《唯一的听众》:“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这一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体现人物的心情。

师:下课了,我独自走在雨中,想起卷子上那一个个大红叉子,我的心凉凉的,回家该如何向父母交代?此时,那沙沙的雨声如同___________________。

生1:那沙沙的雨声如同凌乱的曲调。

生2:那沙沙的雨声如同一首哀乐。

师:一场考试几家发愁几家欢乐,但你获得了第一名,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高兴)你怀着高兴的心情听着那沙沙的雨声如同___________________。

生3:那沙沙的雨声如同一首美妙的歌。

生4:那沙沙的雨声如同鼓舞人心的掌声。

师:这就是境由心生。环境描写最能体现人物的心情。

这一片断的教学立足于文本语境,创设仿写的言语情境,指导学生迁移运用写法,让学生的习作与文本相结合,习得方法,读写一体,将读写落到实处。由于重点抓得准,迁移得法,学生说得非常精彩。

2.以生为本

作文教学有两个文本,一个是教材上的文本,一个是学生写出来的文本。以学生的作文为本的优越性是教材文本所无法比拟的。教师在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生为本,就能切中学生作文的最近发展区,提高教学实效。

出示学生的作文:

“我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换上溜冰鞋,高兴地走进场内。我还没站稳,两脚就不由自主地向前连续滑了几下,身子一仰,手向后甩了一圈,摔倒了。我站了起来,又摔倒了。我摔倒了又站起来,就这样,我学会了溜冰。”

师:溜冰就是摔倒了再爬起来?只能写这么一点吗?

生1:要加入自己的想法。

生2:“两脚就不由自主地向前连续滑了几下”,这时候作者心里有什么想法?身子一仰的时候,又有什么想法?

师:你会有什么想法?

生2:我会想,糟糕,要摔倒了。千万不要摔啊,会很疼的,骨头断了,那就全完了。

师:“全完了”的后面还有很多可以说的话,只是一刹那间涌上你的心头,你不知道怎么一一说出。你会想,摔了会很疼,不能上学,不能玩,见不到同学,作业也写不了,考试更别说了。多着呢,你都会在一瞬间想到。记住,我们要抓住一瞬间的想法并放慢镜头写。

生3:摔倒了,会有想法。站起来,会有想法。又摔倒了,肯定还会有想法。这里有很多想法可以写。

师:人的内心有很多的话要说,把这些话写出来,那就是具体、生动的心理描写。请大家看看自己的作文,看看哪些地方需要加入心理描写。

学生展开讨论,自评自改。

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作文为本,创设语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表达,营造了自由表达的氛围,点燃了学生的思想火花,训练了学生的言语能力。

三、立足课堂,创设语境,提升言语能力

课堂上有许多生成资源,利用生成资源为学生创设言语情境,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能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这样的训练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练”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作文课更生动。

例一:一节作文课上,一个学生手拿着笔对着作文纸干着急,教师抓住这一个镜头,马上引导学生利用周围环境来写自己着急的心情。一个学生写道:“手中的笔仿佛也急得出汗,作文纸张着大口,似乎要一口吞下我,连课桌也大气不敢出。”

例二:教师表扬了一个学生,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师发现这个学生一脸自豪,马上请这个学生站起来,让其他同学看着他的表情,然后结合教室的氛围,说一说他的心情,进行环境描写。

课堂生成资源要靠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捕捉到,教师抓得好就能使之成为课堂的亮点,让课堂生动而高效。

唯一的听众课件范文第4篇

2008年我省全面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美术课程设置了九大模块,原先唯一的“欣”赏课教学内容变为了“鉴”赏课的模块,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改革重点就是要摒弃原先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美术课堂。鉴赏课教学不仅对授课老师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也是一种挑战,带给学生广博知识、审美享受的同时,能大大提高授课老师的教学水平。所以,虽然我深感上好鉴赏课不易,但我一直坚持不懈把它作为一个课题进行攻关,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回顾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我认为鉴赏课虽不需学生动手,但也不能以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互动,否则很容易造成“填鸭式”教学。在原先的欣赏课教学时,我充满了自信,认为学生每周能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接受四十五分钟的艺术熏陶,无疑是一种精神美餐。且不说自己大学时才接触欣赏课,和现在没办法比的还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想想过去,深感现在的高中生太幸福了。但是当我上了几节课后,发现教学效果并非我想象的那么美好,学生对专业知识并不买账,只喜欢看看画面所描绘的内容而已,至于画为什么美、美在哪里以及从哪方面感悟美,没有更大的兴趣。于是我就投其所好,“博览群画”。每次上课我就展示大量美术作品,简单讲解画面内容、构图、色彩特点等,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哪知道这样一来,非但没有拓宽学生的视野,反而在检查上节课的旧知时,学生对所见过的作品并没有多少印象。这说明大量浏览作品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欲望,但不能让学生完全吸收。新课改以来,我调整了原先的教学思路,变为每节课有重点地介绍代表性画家及作品,例如西方19世纪的绘画流派繁杂,我把每个流派挑出一两个,如塞尚、梵高之类的著名画家,然后介绍画家生平、创作背景、作品特点等等,学生记忆的牢固、理解的深刻。另外为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我还把同时期的文学流派、音乐流派作简要介绍。记忆最深的是一次讲解20世纪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抽象画,当我说到这是根据美国百老汇的爵士乐创作而成的,学生瞠目结舌,他们被听觉与视觉两种艺术形式能完美结合在一起惊呆了。课堂互动时,我尽量让学生针对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尽管有时不全面,但是毕竟他们迈出了从“听众”到“鉴赏者”的第一步。学生们各抒己见,加上适时的鼓励。美术课的讲台不仅仅属于老师,那也是学生的舞台。老师给了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这时的学生总是很兴奋,掌声不断,也为课堂添上一份色彩……

其次,作为美术教师,必须不断拓宽思路,提高自身艺术鉴赏水平。我一向坚持短缺知识要急学、专业知识要深学、相关知识要博学。教学中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具有渊博知识的重要性。因为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是人类精神体验的升华,包容了丰富的精神内涵,而且它的艺术语言和人类丰富的精神生活存在着微妙的对应同构关系。我认为要胜任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必须通过不断地自我加压,自我提高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尽快使自己“桶里的水”多起来,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形势的需要。再者说鉴赏课内容丰富多彩,作品有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四大类。课程充分体现了美术课的跨学科特点,和文学、政治、历史学科紧密相联。要讲好课,要求老师必须具备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来阐述画面的意境。如中国山水画诗书画一体,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老师首先要讲出自己的感受,才能带动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另外还要具备政治老师较强的分析能力,通过对特定的环境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时代寓意。例如二战时期克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以黑白两色强烈对比,无声的语言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此外还须具备历史老师广博的知识,动听地讲授承载着人类几千年文明的历史画卷。例如《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经典的社科类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服饰文化等等。虽说三尺讲台上我们只有几十分钟的“表演”时间,但是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入浅出的分析、声情并茂的讲解,不能真正使学生认识到作品的内涵,就达不到开设鉴赏课的目的,至多是看几幅作品知道几个画家而已。如果我们以丰厚的专业技能知识、哲学、文学、历史学、地理学等知识为底蕴,以积极饱满的工作热情为保障,同时又以广博的教育教学知识和丰富的教育教学方法为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如鱼得水,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轻而易举地让他们进入审美角色,参与进来,逐渐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审美境界,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唯一的听众课件范文第5篇

一、激发写作欲望,感受作文乐趣

作文课无非要解决“害怕写”、“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三个问题。学生对作文有恐惧心理,都害怕上作文课,“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就犯难。”怎样激发他们写的欲望和乐趣,再从有内容可写到会写作文。。

如本校老教 师朱和平老师在上《美丽的秋天》的作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看完两段课件后进行比较想象,体会到声色兼备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习作层次、习作性格,进行了有意义的内容开掘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写作材料,并调用自己记忆仓库中的相关素材,用心灵去感受体验,从而燃起写作,写出了富有真情实感的片段来。

尤美丽老师代表我校与第二实验小学、东石井林小学等“协作校”语文课堂教学联研时,所执教的《剪刀、石头、布——一起来快乐习作》的作文教学中,一开始就以形象生动的导入谈话和有趣的游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习作环境,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消除了学生的习作畏惧感,还大大培养了学生习作的自信心,让学生感觉作文就像在玩一样轻轻松松,得到了与会者及专家的好评。

二、提供写作内容,讲述写作方法

一些学生之所以害怕写作,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会写,没内容写,不懂得怎样写。作文教学指导中最关键的便是方法上的引导。方法对头,事半功倍。如我在上以“关爱”为主题的习作指导。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激情导入,确立主题

(一边播放歌曲《爱的奉献》,一边播放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图片。)

师:听了这首《爱的奉献》,看完这些图片,老师相信大家的感受一定很深,请你们把自己的感受大声地说出来。

生:我觉得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生:我觉得被人关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关爱他人是一种高尚美好的品德。

生:我觉得我们需要别人的关爱,别人同样需要我们的关爱。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你的身边有许许多多人们互相关爱的事。

……

师:是呀!正如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今天我们就来写写有关关爱的习作。

(二)、读题审题,明确要求

师:请同学们自读“习作”部分的内容,想想本次习作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生:要写体现相互关爱的事。

生: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生:要注意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生:要表达真情实感。

师:在这些习作要求中重点要抓住什么?

生:关爱。

……

师:那么怎样在习作中突出“关爱”这个重点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本单元的几篇课文。

(三)、回顾课文,体会关爱

师: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写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情,请同学们静静地回忆,细细地品味,然后交流习作方法。

生:如《穷人》中的“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里采用心理活动描写,我从中桑娜矛盾的心理中体会到她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品质。

生:在《唯一的听众》中“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这句话采用了环境描写,写出了早晨树林的安静,以及“我”为能找到这样安静的练琴环境的兴奋心情。

生:在《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把鱼汤让给病号喝了,自己却嚼草根和鱼骨头,那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逼真地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当病员不忍心再喝鱼汤时,老班长“皱起眉头”,后来病员在老班长的说服下喝下了鱼汤时,他“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前后神态的强烈对比、鲜明映衬,把老班长一心挂念革命事业上的崇高精神表现得十分鲜明。

……

师:你们的积累真丰富。这么多的方法我们该怎么用呢?是不是不管什么文章,这些方法一股脑儿都用上,还是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细致的描写?

生:要选准方法。

师:对了,我们要选准方法进行细致描写。(板书:选准方法 细致描写)

(四)、联系生活,拓宽思路

师:生活中有很多乐于付出的人,有很多感人的事,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的心,如长辈与晚辈之间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邻里乡亲之间的……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的材料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用一两句话概括,咱们交流交流。

生:有一次下大雨,我没有带雨伞,就站在学校大堂等雨停。黄老师下班看到后,就让我钻在她的雨衣后面用摩托车把我送回家。

师:是呀,师恩难忘。

生:我要写的是我家邻居。他不仅酷爱学习,还很有爱心。记得在四川大地震的募捐活动中,他把自己所有零花钱都捐给四川的人们。

师:这个人真值得写。

生:有一次,我送作业本到老师的办公室,由于作业本太多,十几本本子掉在地上了。正好有一位同学从旁边路过,就帮我拾起了本子,还帮我送到办公室。

师:这个同学真热心,你选得非常准。

……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从刚才大家的交流当中,我听出来了,同学们能够选择身边不同的人来写。

(五)、展示片断,捕捉亮点

师:现在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习作。

(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习作)

师: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你认为写得比较好的片段,读给大家听听。

生:我的同桌写一位“舍己为人的叔叔”写得非常生动。“李叔叔像箭一样冲到拖拉机旁边,猛地跳上车把孩子抱住,一下子又跳到地上。”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真实再现了人物的动作,值得我们学习。

生:这是我的同桌写的,写得非常美。“外面寒风呼啸,风娃娃抱着树枝打转,像一位位姑娘在翩翩起舞。” 我觉得这里写得很传神,更加衬托出妈妈对“我”关心。

生:我的同桌也写得很动人。“奶奶补得是那样认真,灵活的手指在来回穿梭,慈祥的眼神注视着衣服,像深深的潭水……”这里的动作、神态描写很细腻,能较好地表现人物形象。

唯一的听众课件范文第6篇

关键词:想象;朗读;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的熏陶。”数千年来,一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语道出了读在汉语言学习方法中的重要性。朗读教学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法,它有着其他教学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朱熹说:“熟读而深思,大抵观书,必先熟读,使其言皆出吾之口,使其义皆出吾之心……然后可有得矣”,熟读方能深思,熟读才能有得。可见,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然而,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怎样才能用朗读来帮助解读文本,领悟文章的深意?本人认为,万变不离其宗,让想象来推进朗读感悟,行之有效。

一、张开想象的翅膀,激发朗读的乐趣

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具有独特创意的。李吉林老师说:“孩子是喜欢想象的,‘擅长’想象的,教学时稍加启发、点拨,孩子是很容易凭借着想象进入童话世界的,那是顺其自然的。”根据这一特点,本人认为,教师应积极捕捉课文中想象的空白点,让孩子的想象飞翔,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契机,为他们创设想象的气氛,提供想象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本人在对一年级课文《雨点儿》教学为例。当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读完课文之后,我让他们分别扮演大雨点和小雨点在同桌或前后练读对话,这时我也加入其中,扮成大雨点与另一个孩子有声有色地表演。我让他们想象自己成为天空中的一颗小雨点。孩子们高兴极了,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表演得有声有色。接着,我说,如果你是雨点,你想去哪里?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的说去菜地,让菜长得更好,给小朋友们吃;有的说去草原,让草原上的草更多更绿,更美;有的说去沙漠,让沙漠不再干旱……突然,有个小朋友问我:“老师,你想去哪里?”我马上回答:“我想去校园,去听听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去听听同学们的欢声笑语。”这时候,孩子们已经完全融入,能够大胆说出心中所想,心中所爱,语文课已经不再是负担,而是好玩、有意思的课堂。接下来的全班朗读立刻改进许多。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想去的地方把这个故事改编一下。不一会儿,孩子们编好了,有的小朋友编的是: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你要到哪里去?”小雨点儿回答:“我要去田野,让田里庄稼长得更好,你呢?”大雨点儿说:“我要去山上,让山上的树林更加茂密。”为了让孩子们明白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我又做了一个提示:“禾苗喝了水,真高兴,它会对雨点儿说些什么呢?”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对雨点儿表示感谢,有的表达心中的快乐……孩子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最后在总结朗读全文时,他们已然陶醉课文的童话世界中,陶醉在这样简单的快乐之中,每个人都有成就感。

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需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世界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新奇的,他们不仅用自己的小脑袋,用自己的小眼睛,更是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周围的世界,在想象中激发朗读的兴趣,提升朗读的成效,帮助理解课文。

二、乘着想象的风帆,体会文章的深意

借助想象,我们只认为写作要借助想象,揣摩人物要借助想象,其实朗读文学作品更要借助想象。朗读之前,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作者所描绘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出,之后再朗读,就真正走进了作者的世界,实现自我与作者的合二为一。

陆机在《文赋》中说,当人进想与想象的时候,便“情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这时,众多的形象纷至沓来,空虚的,具体了;无形的,有形了;寡情的,含情了。人们通过想象活动,把自己的情感熔铸到感知的对象中去,从而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也加强着审美感受。想象的好处在于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引起对作品的情感共鸣。情感是始终伴随着联想与想象的,调动起联想与想象,也就调动了审美情感。

曾经听过一节课《唯一的听众》,在理解老教授的用心良苦时,学生找到了几个句子后老师分析讲解。其中有一段是这样上的:学生找到一处老人鼓励“我”的句子:“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教师问道:“老妇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为什么要溜走?”一开始,学生都能说到是老人害怕“我”溜走,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但教师进一步问到为什么老人要这么做时,学生顿时安静下来,教师让学生在文中找句子找答案,有些同学找到了:“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于是,抽丝剥茧,教师进一步提问:这位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她看了多久了?她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很丰富,有的说,老妇人看到“我”很庄重地架琴,看到“我”满脸神圣的样子,一定会认为“我”是一个很认真想要学好小提琴的人;有的说,老妇人听到“我”拉的琴声像锯床腿,也许也曾想离开,但是看到我的认真劲又想再听听,看看“我”是不是需要帮助;有的说,老妇人看到“我”这么大清早来到小树林里练琴,也许会想到了当初她学琴时的样子……经过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大家似乎马上走进了老妇人的心中。也正因此,对老妇人的心理的剖析,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老妇人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老妇人的话则是水到渠成。学生将她的亲切、温柔、不动声色的鼓励读得淋漓尽致。举一反三,学生探讨“我”的心理变化也十分深刻。

《吕氏春秋・音初》中说得好:“凡音者产乎人心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同理,朗读也如此,有成效的朗读也是发自内心,而想象能够帮助我们达到有成效的朗读。在想象中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从而有效地促进课文的朗读,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

三、踏着想象的祥云,培养创造性思维

康德把想象力定义为具有联想、再生、复制、复现和创造的能力。在对想象力的创造性研究中,康德把想象力同天才加以联系。他认为:想象力的独创性(而不是模仿)与其概念相协调时,就叫做天才。可见,创造性思维最大的特点即是独创性。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越来越尊重和提倡学生的个性化朗读、个性化理解,这就是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铺垫。

何捷老师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一课时,有一个环节,需要指导朗读课文的片段:“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学生读完,何老师要求学生从课件中选择一条写下来并说一说。(课件出示)

我是伽利略,我会想: 。

我是伽利略的学生,我会说: 。

我是亚里士多德的“粉丝”,我会说: 。

我是一个过路人,我会说: 。

我是 ,我会说: 。

学生汇报精彩纷呈:有的说:“我是亚里士多德的‘粉丝’。”我会说:“等一下他就出洋相了,伽利略,我劝你还是下来吧!”有的说:“我是买菜经过的大妈。”我会说:“这个小伙子是不是脑袋烧坏了?”有的说:“我是伽利略的学生。”我会说:“老师啊,你也太大胆了吧,自己试验也就算了,还要来这里公开试验。万一失败了,我看你怎么办?”……学生纷纷想象各种角色,试图说服伽利略。这不仅仅是以说话训练,更是一个很典型的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要求学生假设自己的身份角色,更要求学生说出的话符合这一身份角色。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答案更有创造性,与众不同?学生纷纷展开想象,不仅调动起了日常生活中的观察积累,更是结合文本进行创造性思维。

训练思维能力,要努力把自己的想象振奋起来,通过一系列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想象活动,大大改善我们的思维空间,培养自己的思维创造力,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例如,学完《电脑住宅》之后,很多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了自己所期待的电脑智能住宅,其中不乏中国版007。可见,通过想象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件切实可行的事情。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唯一的听众课件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职生;政治课;学习;兴趣

中职政治课是中职生必修课程,它对于提高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而目前我们面对的现状是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普遍不好,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笔者认为,要想学生学好政治课,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重要因素。那么,如何使学生喜爱老师,进而喜欢老师所上的课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性差异,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其次,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进行愉悦真诚的合作,使课堂时刻充满着民主和谐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例如,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他们的观点无论是对或是错,作为老师都要心平气和地去倾听,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然后引导他们理性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也体现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上的民主和平等,从而创造出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生活上的关怀也是改善师生关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值得我们去探究。我校曾经有过这样一位学生,平时纪律散漫,不爱学习,对待老师也不够尊重,有一次晚上,他得了急性阑尾炎,情况相当危机,老师连夜将他送到医院进行手术治疗,还为他临时垫付了医疗费,在医院陪他度过慢慢长夜,住院期间,还经常去探望他、安慰他,并希望他病愈出院后,好好学习,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使这位学生深受感动和教育。从此以后,他努力改正了自己的缺点,学会了尊重和感恩,对学习也逐渐产生了兴趣。每当这位老师上课的时候,他都能做到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显著提高。事实说明,师生关系和谐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约教师的板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扩大知识面,而且图文并茂,具有强烈的视觉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对理论学习热情不高,过去那种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灌输教材内容的“填鸭式”教学,效果不理想。计算机辅助的多媒体教学具有能够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的能力,非常合适人的思维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讲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时,我收集了本校毕业生事业成功和失败的典型例子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上课时让学生观赏,当学生看到的是学哥、学姐的真实情况时,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恐怕漏掉了什么。看后,全班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为什么毕业出去的同学有的事业上取得成功而有的没有成功?自己该如何做好职业规划?讨论相当热烈,这说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已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三、通过采用互动式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职生学习自觉性差,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开小差,只有让他们围绕所学的内容动脑思考,分析讨论问题,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方式是以讨论问题为中心来展开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课程中涉及的问题,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积极的讨论、争论甚至辩论,各抒己见,互相质疑、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由老师对所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互动的重点是设疑解疑,设疑必须以兴趣为支点,问题必须有趣,具有挑战性,令学生兴奋,才能使设疑的互动达到最大的效果。如在学习法律和道德方面的内容时,其中有一节课,我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以前有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与母亲相依为命,有一次,她的母亲病了,而且病得很重,如果不及时吃药治疗,就会有生命危险,而有药的那个人就是不把药卖给小女孩,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去偷,可是偷东西是犯法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小女孩应该怎么办?”摆在同学们面前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法律问题,一个是道德问题,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大家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全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去偷药,有的说不能偷,有的对卖药人进行谴责,多数人的意见是,小女孩应该去偷药,因为医治母亲的病是儿女的一份责任,为此做出牺牲是应该的。通过讨论和学习,同学们既学到了课本知识,也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四、通过采用案例式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为老师都知道,纯理论的讲课形式对于任何听众都会感到索然寡味,尤其是中职生更是如此,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高度注意,多采用以例说理,以例说法的方式进行教学。中职政治课中的法律知识和哲学原理都是些正统、严肃的东西,如果老师不联系实际,照本宣科,泛泛而谈,肯定是打瞌睡一大片,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在讲课时,我尽力做到一条法律一个例,一个原理一个例,而且列举的事例尽可能是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人和事。例如,在学习法律基础知识中的故意伤害罪这个内容时,我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我们学校某汽修班的同学小黄和小李,约了本班的同学小宋到一个偏僻的洗手间,然后对小宋进行打骂,小宋突然拿出小刀捅伤了小黄的大腿,小黄受了轻伤。大家议一议,在这件事情里面谁对谁错?小宋的行为是属于正当防卫还是故意伤害?对三位同学相关部门应如何处理?”又例如,在讲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时,我举了这样的例子:“我校某服装班的同学小周,她经常不来学校上课,而是去帮她表姐卖衣服,为自己增加点收入,解决生活上的一些问题,这个同学的做法是否恰当?作为学生是学习重要还是工作重要,学习和工作这两个矛盾,谁是主要矛盾?谁是次要矛盾?如何解决这两个矛盾?请大家帮小周解决好这个问题。”等等,这些现实的、贴切的例子,为学生学好课本知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学生学起来省时省力感兴趣。

五、通过采用实践探究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有关知识时,有很多内容就可以适当采用实践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到知识。例如:在讲到个人收入与理财的内容时,我就鼓励部分家庭经济比较好的学生,参与储蓄、购买保险和证券,让他们亲身体验理财的过程。在讲到价格和价值规律的内容时,我让学生走出校门到农村、茶厂等调查本县具有代表性的茉莉花产业近几年来价格变动情况,绘制成图表,说明变动原因,以此加深对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的理解。在讲到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时,我让学生到附近的一些工厂、企业、公司进行调查生产经营情况,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成立自己的公司,确定公司名称、标识,任命管理人员,介绍经营理念,以此体验创业的艰辛和乐趣。在讲到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时,我让学生调查了解校园内的文明和不文明行为,并进行归纳整理,提出解决不文明行为的办法和努力的方向,以此增强学生参与和谐校园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自觉性。等等。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面对中职生这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在整个政治课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只有搞好师生关系,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唯一的听众课件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职语文;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255-02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同化学生的认知结构,首当其冲的就是加快课堂信息化进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越来越一体化、集中化,信息交换快速而频繁,语文教学也应当紧跟时代,更新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思想,加快转变教学方法,编写出信息化课本,使中职语文教学信息化向前推进。

一、转变教学观念

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正所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具有足够的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让中职语文和信息技术的教学进行一定的整合,教师应该清楚,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对知识的探索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它学到很多教学过程中没有的知识。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对语文教学的观念进行适当更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他们在这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下学会发现自我的特点,以便更好地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条件。

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转变教学观念外,还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信息技术知识,同时,还应该对其进行教学方式上的整合,做到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过程中穿插语文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其进行教学内容上的整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并且,教师还应该建立相应的资料库,以便进行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更好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从而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积累。针对教学过程定的、相对来说比较困难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讲述自己的看法,并对其进行知识上的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从前教学的态度,不再是教学过程中唯一的发言人,而是一名听众或者说是引导者。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这样设定教学:针对教学过程定的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相关知识的录像或者影视,同时,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思考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看法进行评价,当然,评价过程要有针对性,不能对学生一棒子打死,这样容易打消学生自主思考的积极性。这种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方式,在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积累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方法。

从另一方面来说,语文教学是比较枯燥的,很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消极的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多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过程,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富有活力。同时,多媒体课件所表现出的优美画面还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加快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这样对其进行教学: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画面,让学生学会对其观察,这样的教学引入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对教学知识产生兴趣,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他们对自然事物的感知能力。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促使师生之间进行学习上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对语文产生一定程度的渴望,以便更好地抓紧时间去进行学习,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变成主动。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借助这种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当然,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材,以免方式不对造成不良的后果。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让语文课堂更有活力

中职语文的教学大纲中指出:“中职语文课堂需要立足社会,关注自然,直面现代化,关注世界”。增强语文素养的途径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应当得到拓宽,探索和研究时所涉及到的领域应该是浩瀚宽广的。在从书本到生活的延伸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获得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所需要的语文技能。语文的学习天地是广阔而无穷的,上课时所用的教学素材可以从各种门类中获取,不应只局限于语文课本。例如:在学习的《沁园春・长沙》时,不妨选取描写青年时期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的节选片段,不但让学生了解了这首词的创作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实际生活、学习状况,而且还让学生体会到了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

四、借助信息技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就目前而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接触的阅读知识基本上都是书本上的,学生很难了解到其他的知识,这也就间接地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更好的素材。因此,要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进行阅读内容的相关推荐,以便更好地为写作提供语言上的积累。比如,在学习《唐诗宋词》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唐诗借鉴辞典》或者是《宋词借鉴辞典》等这样的教材,让学生在对自身教材进行学习的同时,了解各地不同的文化。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进行相关网站或者博客的推荐,如"《唐诗鉴赏大辞典》在线阅读"等网站,从而引导学生将这些课外知识和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形成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有关阅读的结论。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对其知识进行有效积累,可以通过让学生在网页上进行知识的寻找,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且还可以让学生知道学好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一门技术,最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传统阅读模式的基础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

当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积累成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对成语进行积累时,不能只是单纯地知道它的含义,还应该知道它的使用范围,并让学生通过在网络上的查找来了解这些成语的使用现状,同时,还应该提醒学生在使用成语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规范性,不能随便使用。

五、信息化时空造境,感悟诗歌作品和谐美

语文是一门社会化与人文化学科,它的属性是人文和情怀。除了分析题目和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性情的锤炼和情趣的塑造。对个人情感的感受,对社会百态的关注,对万物苍生的怜悯,这些都是语文所蕴含的深厚内涵。语文教育,实质是对学生人性的塑造,心灵的洗礼。现代信息化的手段可以起到帮助学生进行情感升华,将语文学习的精髓贯彻到学习过程中。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节奏感非常强烈,且非常讲究韵律,语言优美,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更加多样化,表达效果也更加强烈,直入读者的脑海。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内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的各种文学修辞方法和想象方式,领略到诗歌的美感与魅力。信息化手段能够拉近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让学生走入作者想表达的世界。

六、信息化动静结合,领略文章的意蕴美

语文这一学科的魅力就在于,优秀的文学作品蕴含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作者把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认识和评价都寄情于文字之中,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还能领悟到作者的人生哲学与智慧。教师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帮助学生提高美层次,提高赏析能力,快速直接地领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习课文上升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引进课堂,例如多媒体,可以完美的把图片、声音和文字融于一体,并且动静结合,方便教师自由操作,合理分调课堂环节,除此之外,多媒体的信息化特点也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便于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接受教师的课程安排。例如,在欣赏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配上一些描写词意境的画作,再播放一些旋律激昂背景音月,还可以播放关于介绍赤壁的视频,学生就能直观地体会到词人面对的恢弘气势,感知苏轼胸中的万丈豪情与满腔抱负,宛如身临其境。信息化条件下的语文课堂,动中可见静,静中亦可见动,文章的意蕴可以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七、信息网络平台,实现语文作业信息化

认知结构理论强调:“知识传递不仅是传授,更是课后的强化”。课后作业从来都是中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许多学生来说也是老大难问题。教师不知道布置怎样的作业内容才能起到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的作用,更难以保证学生都能去用心完成。课前预习作业形同虚设,课后复习巩固更是不知从何谈起。教师就算对学生耳提面命,苦口婆心,学生却总是“淡定自若”,不把教师的劝导放在心上。更有甚者,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抄袭别人的作业,糊弄了事。针对中学教师的现代信息教育培训课程中,有这样的布置课后作业的方法,不妨拿去借鉴一番:教师借助现代网络来课后巩固任务,组建班级QQ群,把全班学生都拉到群里去,定期在群里布置作业,和学生一起在群里商讨作业内容,对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起讨论并解决,例如: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可以在群里把关于普希金的一些资料上传至群共享,并要求学生下载分享查看,这样的安排能够方便学生进行预习与复习工作。同时,提高学习效率和审查效率。学生的学习进程与教师的课程安排步调一致,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非常明显。

八、建造网络交流平台

师可以通过自己的QQ或者博客,建立一个网络交流平台,从而实现网上互动,更好地和学生进行学习上的交流,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时,就可以在上面进行交流,方便问题的解决,这样的手段可以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及时解决,以免出现那种由于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无法及时解决时,养成抄袭作业的习惯,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不愿再对其进行学习。

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师可以借助微信公共平台进行语文教学,也就是在这一平台上建立自己的一个语文论坛,专门进行知识的讲解和疑难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中不但可以学到相关知识,还能够对学习过程中不明白的问题进行一定的了解,这样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进行的讲述可以看出:面对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如果不对其进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方法上的改革,就需要借助信息技术,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对语文知识进行积累,更加快速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相关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