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莫言台湾

莫言台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莫言台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莫言台湾范文第1篇

此前的争议将莫言推到风口浪尖上,各种讨论在文学作品和道德伦理中攻讦不休,而很少涉及到对他具体作品的深入分析。因为文学的边缘化,很多人连莫言的作品都没有读过,但仍然可以信口开河,肆意攻击。甚至有人以为莫言是一名默默无闻的作家,靠着诺贝尔文学奖的炒作才爆得大名。其实,近年来莫言一直出现在诺贝尔传闻名单之上,各种传闻或风言风语一年一度地满天飞。只是今年传闻依托着新媒体的新力量,传播得更加迅速、更加广泛而已。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文学中,莫言和他的作品一直处在争议漩涡中心,他的每一部作品出版都带来了几乎决然相反的争议态度,而与他及他作品相关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惊人,在专业数据库里,可以搜索到大量与莫言相关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

莫言的文学作品,题材敏感、反思尖锐、风格独特、语言犀利、想象狂放、叙事磅礴,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创作中独具个人魅力。他在中国一流作家的位置上保持了二十多年,他的创作成就已经获得过国内外诸多文学奖项的肯定,其中重要的有:1987年全国中篇小说奖、1988年台湾联合文学奖、1996年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2001年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2004年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法国“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第十三届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06年日本第十七届福冈亚洲文化奖、2008年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2011年因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从1988年美国汉学家葛浩文教授翻译《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起,莫言的作品被广泛地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瑞典语、俄语、日本语、韩语等十几种语言,是中国当代最有世界性知名度的作家之一。《纽约时报》书评曾说:莫言是一位世界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对莫言的文学作品也很推崇,认为他的创作代表了亚洲的最高水平。莫言同时也是中国当代严肃文学作家中屈指可数的、少有的畅销书作家,拥有大量忠实的读者。

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是对他文学成就的又一次肯定。

莫言台湾范文第2篇

自古山东有“一山,一水,一圣贤”之美誉。而今又出一文豪。莫言同泰山、黄河、孔子一样有名,载入史册。

这是从红高粱地里走出来的世界鼎级的文学巨匠,是中国人首次获得的诺贝尔奖。这是红高粱酿出文学巨奖。

莫言对于故乡东北乡有着特殊的感情,那里有故乡的水,肥沃的土地,亲人的怀念,火红的高粱,古老的风土人情,创作灵感,说不完的故事,引人入胜。

当我再一次畅饮高粱红,似乎品出红高粱的真正品味。淳朴、甘甜散发出浓郁的乡土芳香。使我联想起电影《红高粱》中东北乡红高粱起伏跌宕的波澜壮阔的场面。自此红高粱进入我的灵魂深处,久久不忘。当我回想走进银川“西部影视基地”《红高粱》的拍摄场景地时,虽然那里没有红高粱,看着莫言同张艺谋、姜文的赤身裸膊的合影照,似乎亲身感受到红高粱火热感人的气息,红高粱酿造出张艺谋、巩俐、姜文、莫言等巨星。

在初冬的艳阳中我走进红高粱的故乡——高密市莫言笔下的东北乡。所谓的东北乡那是留在莫言记忆中的故乡的过去,现在已改名大栏镇平安村。这里距青岛约60公里,离高密城约20公里。胶河静静在村边流过,那里留下莫言童年的美好记忆。破落的旧居老宅现已返修,是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自己出钱修缮的。坐北朝南5间平房约60余平方米。黄泥涂成泥墙铭记着古老的故事。低矮的土围院墙,高高的门楼,黑漆木板门上写有“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对联。宽阔的院落上胡萝卜地已平整,只有屋墙上大理石“莫言旧居”的红色大字才证明这里是大名鼎鼎的诺贝尔获得者莫言的家。

莫言的父亲管贻范现年90岁,现在与二儿管谟欣住在村西的8间大瓦房里。他身体健康,眼不花,耳不聋。高高的身板,红润的脸庞。当提到儿子获奖时脸上洋溢出幸福的微笑。“莫言是农民的儿子,得奖前是农民的儿子,得奖之后仍然是农民的儿子。”他如是说。一生与老伴生下7、8个孩子。活下3男1女4个孩子。老大管谟贤,原是高密二中副校长,现已退休。老二管谟欣在家务农,老三管谟业,即莫言。还有一个女儿,住邻村。莫言的妻子杜勤兰及女儿管笑笑都在北京。女儿是某高校老师,现在已结婚生子。

莫言的旧居1912年建成,历经历史的沧桑和风雨,1966年曾翻修过。1955年2月17日莫言出生在这里。在这个屋子里,他和勤兰结婚生子,完成《红高粱》的成名作。据莫言的二哥管谟欣介绍:莫言得诺奖后,当地政府想用公款整修,作为旅游景点。被父亲管贻范婉言谢绝,自己出资3000元,将土屋进行整修,现免费向社会开放。

莫言生在农村,开始曾抱有痛恨心情离开贫穷落后家乡的。随着岁月的迁移,这种心情慢慢淡忘。他始终眷恋着生养的黄土地,因为这里有他的亲人,有童年的记忆和美好的故事,他在这里汲取无穷的营养和创作灵感。莫言文学艺术馆坐落在高密一中,是暂时占用一中的校舍。那里展示了莫言的成长创作历程。有许多文稿和珍贵照片。

莫言的大哥管谟贤住在高密市翰林书院小区。莫言与他同住一楼。在莫言休假创作时常常在一起。莫言的童年在饥饿和动乱中度过。他6岁入学,读书不到5年逢便辍学,后在家乡务农。18岁在高密县河崖棉油厂当临时工,这个时候他认识了杜勤兰,并相亲相爱,喜结连理。1976年,莫言21岁参加了中国人民。莫言自小酷爱文学,入伍后自己深感文化知识肤浅,他如饥似渴学习文化,业余时间到地方学校补习文化。自此他当上文化教员。由于表现突出提升为保密员、干部。直到正营职转业。1984年他以216分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艺术学院,成为一名大学生。

1984年8月莫言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在保定市《莲池》刊物上发表,那时恰逢提干,可谓双喜临门。

1986年3月莫言的成名作《红高粱》中篇小说在《人民文学》发表,这是他从军艺毕业后的呕心沥血之作,在文坛引起轰动,文学之星冉冉升起。由张艺谋执导改编的《红高粱》电影也荣获38界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至此莫言的作品走出中国,走上世界。

1994年莫言的母亲因病去世,在他的心灵中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怀着对母亲的怀念,当他看到北京积水潭地铁车站一位面容憔悴的农村妇女抱着吃奶的孩子,他想到天下的母亲,顿生灵感。花费72天时间写成《丰乳肥臀》。当时引起不少争论和非议,莫言也因此被转业。

2011年以农村妇科医生形象的长篇小说《蛙》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酝酿十年余,笔耕四载,三易其搞,最后写成。书中以60年代农村计划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从事妇女工作50多年乡村女医生姑姑的故事,成功塑造了生动鲜明感人的农村女医生的形象。

后来《生死疲劳》荣获第二届红楼梦奖。

《檀香刑》荣获台湾《联合日报》读书人年度文学最佳读书奖、鼎钧双收文学奖。莫言曾获法兰西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第三十界诺尼诺国际文学奖。莫言的作品翻译成英、法、意、德、日、荷、瑞典等多国版本,这为他评选诺奖打下坚实基础。

莫言是多产作家。莫言的大哥管谟贤谈及此事,感到由衷的高兴。他与大哥有深厚情感,都属羊,深受大哥的影响。有好多作品大哥是第一读者。因为大哥是华东师范大学毕业,莫言和他同住一栋楼,大哥住3楼,莫言住5楼,阁楼是莫言的创作室。好多作品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莫言的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之情,被称为“寻根”作家。作品受魔幻的影响,故事讲述残忍的事件,魔幻的现实,女性的崇拜,自然的描述,构造出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通过天马行空陌生化的处理塑造了神秘超强的世界。体现了人性的平等,超越了政治的范畴。刻画了“东北乡”传奇,对家乡的一往情深。正如莫言所言: “高密有泥塑、剪纸、年画、茂腔,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元素,当我拿起笔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故事不可避免进入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作品的艺术风格。”

诺奖颁奖词是:“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地社会融合在一起。”

2012年12月12日,黄道吉日。我再次走进平安村,参加青岛诺贝教育文化有限公司举行的“诺贝无畏派国际文学艺术俱乐部揭牌典礼。”俱乐部典礼在莫言旧居旁举行。随着12时刻的临近,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一组12幅“诺贝尔·平安村印象”文学艺术浮雕泥塑作品在一片掌声中点火烧窑。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名声大振,声誉飙升,掀起一片莫言热。当年花费几千元注册“莫言醉”酒商标价值据说竟上升到亿元。红高粱也身价倍增,一束红高粱竟卖到5元钱。莫言的作品“洛阳纸贵”供不应求。红高粱食品竞相注册。当地政府和山东旅游局打算开发旅游资源。相信这必会进一步推动当地文化经济产业的发展。

莫言台湾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43-01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鼓励就是欢乐的源泉,就是心灵慰籍的良药,就是前进中的动力,就是是成长中的需要,就是迈向成功的保障。

我国著名“宇宙飞船”科学家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第一次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可杨利伟在小时候胆量却非常小,8岁那年连一个小梯子都不敢爬。为了改变杨利伟的胆小,他的爸爸经常带他去爬山、去游泳、去大山里爬树采摘果实,并从中鼓励他大胆做事。在父亲鼓励下,9岁那年他能爬上一棵30多米高的古老的塔松。是父亲的鼓励击落了他性格上的怯懦,给予了他战胜困难的力量。从此,杨利伟对探险运动有了浓厚的兴趣,变成了一个胆大的人。杨利伟常常在夜晚站在院子里望着浩渺夜空,想像着宇宙里的神奇。他暗下决心等自已长大后,一定要当一名飞行员,飞上天空对宇宙进行探秘。可以看出,杨利伟的成功与父亲的每一次鼓励是分不开的。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迪生,他一生完成了1093件发明,并为世界人民发明了电灯。他的成功与他妈妈的每一次鼓励是分不开的。爱迪生小时候的每一次好奇,妈妈都会支持他去查找资料、去试验,去体验成功并及时给予鼓励。即使失败了,他的妈妈也曾不责备,总是鼓励。妈妈的鼓励让他滋生出勇气,让他在内心深处形成了顽强的不怕失败的秉性。当爱迪生发明电灯丝,失败了一万次,助手们想放弃,投资人想撤走剩余资金时,他的耳边又响起妈妈鼓励的声音:“再试试看”。于是爱迪生又继续废寝忘食地试验,一直到经历1万4千次的失败后终获得成功。爱迪生的成功与他妈妈的每一次鼓励是分不开的。中国第一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是一个深受母亲鼓励长大成才的作家。当母亲看到莫言为自已的相貌受到别人嘲笑而痛苦时,就鼓励儿子:“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母亲的开导,让莫言学会坚强,奋起努力,母亲的鼓励,让莫言树立自信,充满信心……正是母亲这些数不清地鼓励,培养了莫言听写故事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汇聚成了《透明的红萝卜》《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藏宝图》《四十一炮》《天堂蒜薹之歌》《拇指铐》《白狗秋千架》《酒国》《食草家族》《白棉花》《红树林》《月光斩》《老枪・宝刀》《会唱歌的墙》《司令的女人》 《良心作证》《锁孔里的房间》《什么气味最美好》《莫言散文》《战友重逢》《蛙》等,其中《蛙》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台湾作家林清玄在读高中时,他的学业很差,但他的国文老师王雨苍不但没有嫌弃反而鼓励他。对他说:“我教了50年书,一眼就看出你是个能成大器的学生。”这句话让林清玄深受感动和震撼。林清玄为了不辜负老师的一片苦心,从此发奋努力,最终成为了台湾著名的作家。林清玄的成功是与老师的每一次鼓励分不开的。我国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曾不错过对学生的每一次鼓励。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都是那么得巨大。以至于顽童变成了优秀生,优秀生变得更加成功。顽童万同在进入李老师班的第一天就偷了同学的几千块钱的随身听,上课时不是与同学说话就是趴在桌子上唱歌,和后面的学生打闹,把撮箕搁在门上面使同学们一进教室便挨砸,抢同学钢笔还要放同学的血,几乎没有一分钟的安稳,早恋,不写作业,考试作弊等等,他的第一次语文考试只得了17分……李老师总是耐心地给予他关爱,给予他鼓励。每当他有了点滴进步,李老师就在班里及时地表扬他,并及时地给他家里发报喜单。平日里哪怕他仅读对了3个汉字,李老师也都及时给予表扬,进而让他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他的语文成绩考到了76分。在李老师地鼓励下,他能做到早晨第一个到学校捡拉圾,打扫卫生。李老师及时给予深入地鼓励,让他在学校升旗时进行国旗下的演讲。于是万同的心灵受到了极大地鼓励,从此变得遵守纪律,管理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学习、热爱劳动;关心班级、关心学校,成了一个得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可以看出万同的进步是多么得巨大,这一切都是李老师每一次鼓励的结果。优秀生程桦绘画、书法、作文、朗颂、表演、小提琴、独立性等样样出色,为了培养他更加出色,李老师付出了特别地鼓励。李老师约他谈心,鼓励他多读书。于是程桦读了特别多的书如:《马克思的青年时代》、《传略》《徐悲鸿的一生》《历史在这里沉思》《傅雷家书》、《超越自我》……;李老师鼓励他对集体活动和班级事务热心;鼓励他在班级举行的鲁讯先生逝世50周年而举办“思想节”上让其扮演马克思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讲,从而使程桦思想和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鼓励他竟争当班长,让程桦发表“就职演说”并主持“模拟记者招待会”;日本市川市长高桥国雄一行到学校进参观访问时,鼓励他当一名记者进行采访;鼓励他参加乐山市中学生现场作文大赛……在李老师地不断深入鼓励下,程桦到高三毕业时,因品学兼优被北大免试录取,大学本科毕业时,又因发展全面、成绩优异而被保送读研究生专攻美国经济。程桦的每一次成功都是李老师及时鼓励的结晶。

在我所教的课程中,我对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都及时给予充分地鼓励。无论是课堂上的每一次发言还是课后每一次探究作业,我都给予最大的鼓励性评价,都是加几个“你真棒”,如 +9, +18 +29 +37 +45……。为了得到更多的“你真棒”,学生的每一次发言都更加精彩,课外探究作业也更加出色。有的可从最初的 +4到 +29,有的从最初的

+15到 +39,有的从最初的 +19到 +55……基础好的同学因为鼓励而更加超越,基础较好的同学因为鼓励而更加精彩,基础较差的同学因为鼓励而更加优秀甚至一跃而上。这就是不错过每一次鼓励评价的效应。经过长期积累,学生形成了一个很主动的学习态度,很认真的学习习惯,很有创新的思维,进而形成了很优秀的学习品质。这些优秀的品质将影响他们的一生,使其成为乐于探究乐于创新型人才,会为祖国乃至世界作出自已的杰出贡献。阳光能滋润万物茁壮成长。鼓励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因此,我们教师对每一个学生任何一点值得鼓励的地方,都别错过,都应该加以肯定、赞扬,激起他们的自尊、自信和自励,使其成长为祖国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

莫言台湾范文第4篇

新年伊始,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专访,回望2011年新闻出版亮点,畅谈2012年工作的具体打算,“新闻出版全系统、全行业要用六中全会精神武装思想、振奋精神,继续巩固先进思想文化的主阵地,继续当好文化体制改革的排头兵,继续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继续做好文化厚土的坚守者,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献礼。”

两岸合作海峡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海峡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月3日在平潭综合实验区正式成立。该公司是一家由两岸合作、台资入股、注册于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合资公司,由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控股。该公司将主要从事互联网出版、全媒体出版及其相关业务。

邬书林出席第八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招展工作会

5月11日,在新闻出版总署召开的第八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招展工作会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要求,要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第八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各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两岸出版产业发展。

大陆对台版权输出首次实现顺差

《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7月9日,《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地区在出版物版权输出方面在2011年首次实现对台湾版权出版输出的顺差。2011年中国大陆地区输出出版物版权7783种,较2010年增加2092种,增长36.8%;版权输出品种与引进品种比例由2010年的1:2.9提高至1:2.1。其中,对台湾地区版权输出1656种,引进1497种,首次实现了版权输出顺差。

两岸业界应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加强合作

6月17日在厦门举行的“海峡新闻出版业发展论坛”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表示,两岸要在新闻出版产品开发上加强合作,共同打造世界知名的文化品牌。同时,两岸要合作开拓华文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建设国际发行网络,扩大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的份额;要合作培育一批在报刊、出版、印刷、发行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骨干企业;要合作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新闻出版国际化人才队伍,为两岸业界产业对接、携手发展、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人才保障。

邬书林:加强两岸合作,跟上数字化潮流

6月17日下午,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一行来到厦门音像出版有限公司、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大龙树(厦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三家企业调研。他说,福建文化出版企业要发挥独特优势,不断加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紧紧跟上数字化发展潮流,在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电商图书销售战争升级

6月,淘宝网“天猫书城”正式上线,包括国内外50多家主流出版社、20多家独立B2C购书网站在内的1000多家图书网店云集其中,天猫声称要致力打造全国书籍品种最齐全、库存最有保障、物流最迅速的在线购书平台,打造“快”阅读时代——三个“最”和一个“快”,让天猫书城以蒙古铁骑的姿态,全速开进了硝烟弥漫的图书网络销售市场,雄心勃勃地要与书战正酣的当当、卓越亚马逊、京东、苏宁、1号店等数家电商共分天下。

电商图书销售战争也开始从纸质图书领域向电子书销售升级,继去年年底当当网电子书业务上线之后,2月,京东也宣布启动该业务;4月中旬,淘宝书城电子书业务上线;11月,苏宁易购开始销售电子书……这个市场原本就已拥挤,内容商和运营商早已跻身其中,包括盛大云中书城、汉王书城、中文在线、新华e店、北发图书网、豆瓣网、中国出版集团数字内容推动平台、三大电信运营商数字阅读基地等,可以想象未来竞争将如何激烈。电子书市场原本就存在的种种问题,例如用户和内容争夺、盗版、定价高低等等,也将因电商的加入而更加激化。

竞争背后有深度的合作,例如,当当网与腾讯达成合作协议,独家运营腾讯电商旗下QQ网购的图书等业务,随后当当网又入驻淘宝天猫。通过合作,当当可以在提升交易额的同时降低营销成本,腾讯和天猫则得以增加流量,提高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营能力。以上种种,不仅将改变现有的图书产品构成、销售市场格局,也会加速上游出版企业、民营出版商的转型,乃至出版流程的变革。

行政力量推动学术著作出版规范化

9月24日,新闻出版总署网站上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此后,学术著作规范与否将与评奖评级挂钩,并且直接影响出版企业的年检。

《通知》所指学术著作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研究型著作,通俗理论读物、科普读物等不在其列。《通知》要求出版单位应加强学术著作选题论证,对学术著作的学术水平、创新成果、出版价值等进行认真评估,积极探索实行同行匿名评议等评审办法,提高学术著作出版质量。第四条规定“引文、注释、参考文献、索引等是学术著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真实性、科学性与传承性,体现了对他人成果和读者的尊重,是反映学术著作出版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强出版规范,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第六条则对执行情况做出了明确规定:“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执行情况将作为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奖、国家级优秀图书推荐、国家重大出版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申报与验收,以及出版单位年检、等级评估等工作的重要条件。”

对此,出版界给予积极响应,在10月31日总署召开的“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座谈会”上,社科文献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中华书局五家单位发起实施学术规范的倡议。

出版业发行首只企业债

11月23日,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我国出版行业的第一只企业债券——2012年重庆出版集团公司公司债券(简称“12渝出版债”)正式公开发行。这标志着我国出版业在企业债券市场融资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12渝出版债”总额4亿元,发行期限为4个工作日,至11月28日结束。海通证券担任主承销商。债券期限为7年,票面年利率为6.18%,附第5年末上调票面利率选择权和投资者回售选择权。本期债券通过承销团成员设置的发行网点向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开户的境内机构投资者公开发行。债券无担保,经鹏元资信评估公司综合评定,债券信用等级为AA,发行人主体长期信用等级为AA。发行结束后1个月内,发行人将向有关证券交易场所或其他主管部门提出上市或交易流通申请。本期债券拟募集的这4亿元,其中3亿元用于“重庆出版集团公司数字传媒出版平台项目”,1亿元用于调整债务结构(偿还银行贷款)。

在此之前,一直受到出版业界关注的是直接融资方式的股权融资,包括早期湖南出版集团借壳诚成文化的尝试,以及2007年12月辽宁省出版集团发出的中国出版第一股,作为另一种直接融资方式的债券融资的问世,为中国出版企业的资金筹措与融通开辟了新渠道。

莫言获奖激荡中国出版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无疑令中国出版业喜出望外,尤其是曾获得过莫言作品授权的出版社。一时间,市面上热炒的莫言图书版本多达几十种,号称拥有莫言版权的出版方超过15家,其中包括电子版权方。莫言图书版权的争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新闻出版总署就此专门举办了会,进行公告说明:目前市场上多种版本的莫言图书以及电子阅读网站上推出的莫言图书,只有三到四家出版社尚在合同期内,大部分或是过了合同期,或是根本没有授权。鉴于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已将莫言作品列入重点保护对象,遏制侵权行为的蔓延。莫言则请律师代为宣读了授权委托书,授权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其作品的唯一维权商,全权处理其作品被侵权的维权事宜。

莫言的获奖使他以今年2150万元的版税收入位列新鲜出炉的“2012中国作家富豪榜”第二名,榜单出品人吴怀尧称:“莫言的作品在没有获奖前,在当当每天销量是每个月100本左右,获奖后每天销量达七八千册。”这个榜单的前30名大多被郭敬明、杨红樱等儿童作家和青春作家所占据,来自纯文学领域的作家只有莫言和第19名的刘震云。

实体书店扶持政策开始出台

莫言台湾范文第5篇

关键词:莫言小说;葛浩文;译者风格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4-0094-03

所谓翻译就是以原作品为基础,进行文学再创造的一个过程。翻译者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同一作品在不同的翻译者笔下会呈现出不同的韵味与特点,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译者风格”[1]。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翻译在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生活经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其译者风格的形成渊源、基本特征也都各具特点。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翻译了许多中国文学作品,而莫言的作品在其译著中占了很大比重,有人甚至称“葛浩文是莫言的御用翻译家”。葛浩文长期关注莫言的创作,前后翻译了莫言十余部小说,对莫言在西方各国受到广泛关注乃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葛浩文的工作、生活经历以及他对莫言小说的具体翻译情况,详细探讨莫言小说翻译者葛浩文的译者风格。

一、葛浩文译者风格的形成渊源

葛浩文先生是西方知名度与文学地位都很高的汉语文学翻译家,长期从事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工作。葛浩文先生的译文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个人风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译者风格,而其独特译者风格的背后t是葛浩文与众不同的译者特质与翻译观。

(一)葛浩文的译者特质

葛浩文从事翻译事业长达40年,具备许多与众不同的译者特质,他不仅对文学翻译事业与中国文学拥有浓厚的兴趣,还具有丰富的执教经历、良好的编辑素养,这些都对其译者风格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葛浩文曾经在年轻时去台湾服役,在那里接触到了中文,并且渐渐对中文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于是他积极的学习中文,而他本人的语言能力又比较强,没多久葛浩文的中文水平就明显提高。后来,葛浩文回到美国,选择攻读“中国研究”方向的硕士与博士。在读博期间,葛浩文的指导教授是柳无忌先生,可以说葛浩文正是在柳无忌先生的引领下真正的了解了中国文学,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走上了文学翻译的道路。葛浩文先生本人也曾多次谈到自己对中国文学与文学翻译的热爱,他在《写作生涯》一书中说:“我热爱翻译事业,我喜欢读中文,用母语写作。”如今,葛浩文已经成为英语世界最有地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但他依然对翻译事业以及中国文学拥有饱满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也正是这个缘故,葛浩文的译作不仅数量多,质量高,还极大程度上还原了小说原文的意蕴,表现了中国特有的文化风俗。

葛浩文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汉语文学作品翻译者,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执教教师,是一位具有很高素养的兼职编辑。博士毕业后,葛浩文曾先后在旧金山州立大学、圣母大学等美国高等学府授课,讲授的是中国文学与翻译课程。30多年的执教经历,使葛浩文成为了中国文化与文学向西方传播的亲历者,他本人也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西方人对待中国文学的态度,这同样对其译者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葛浩文在还原中国文学作品意蕴的同时,还用西方式的思维对小说原文进行“补偿”,以使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得到更多的接受与认可。此外,葛浩文先生还长期从事兼职编辑工作,先后担任《译丛》、《翻译季刊》、《今日中国文学》等期刊的编辑,具有良好的编辑素养。在担任编辑期间,葛浩文先生始终坚持译作的编辑不能改动太多,要注意保留原文的特色;同时他又强调要充分考虑到英美读者对译文的接受能力。因此,葛浩文译者风格的形成,应当也与其执教经历以及良好的编辑素养有关。

(二)葛浩文的翻译观

一般来说,不同的翻译观决定着翻译家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方法不同,其译作也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译者风格。葛浩文译者风格的形成,同样是由其独特的翻译观所决定的。

首先,在文本选择上,注意将个人喜好与市场利益相结合。葛浩文先生喜欢汉语,同样也非常喜欢用汉语写成的中国文学作品,他所翻译的作品也往往都是自己所钟爱的。葛浩文曾多次在访谈中谈到,他个人特别喜欢莫言的作品,并直言:“我认为他写的作品不会不好,绝对不会。”因此,他一直关注着莫言的创作,翻译了许多由莫言创作的小说。另外,葛浩文先生也认为市场是文本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所翻译的作品应符合英美读者的阅读兴趣与口味,不仅要走进读者的眼中,更要走进读者的心中。他敏锐地观察到莫言的小说比较符合英美读者的阅读兴趣与口味,这也是其持续关注莫言创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其次,在翻译的基本准则上,要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意蕴。从某种意义上说,忠实地再现原作是翻译家进行文学翻译的基本准则,也是主要目标。但对于“忠实性原则”,葛浩文先生有着不同的理解,他认为翻译不一定要忠实于作者原本的词句,而是应尽力在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方面与原文达成一致,即忠实地再现作者的思想与小说原文的意蕴。为此,在翻译过程中,葛浩文先生往往会多次请教原作作者,例如,在2000年前,他只翻译了莫言的三本小说,但与莫言的通信已达上百次。因此,葛浩文先生的译作虽极为忠实原作,却并不是那种“抠字眼”似的翻译,葛浩文先生往往会适时地对原文进行删改,以保证行文的流畅与小说意蕴的完整性。最后,在译者责任方面,要为(译入语)读者而译。“译者为谁而译”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葛浩文先生认为作者的写作往往会把读者放在首位,同样译者的译作也应将读者放在首位,要为读者而译,不能为了贴近原著、取悦作者而损害译文的流畅性[3]。因此,葛浩文先生在翻译时会充分考虑英美读者的接受程度,采用“连译带改”的翻译方法。学界有些人士认为葛浩文这种取悦英美读者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原著的“原汁原味儿”,但在笔者看来,葛浩文先生的这种翻译观与翻译方法实际上却让英美读者更好地接受了原文,他的译作引起了英美读者阅读中国文学作品、了解中国文化的欲望与兴趣。

二、葛浩文译者风格的基本特征

葛浩文先生的译者特质以及与众不同的翻译观,都对其译者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其译作极大程度上“忠实”于小说原文的意蕴与表达,在总体上与小说原文达成了一致性;另一方面,其译作在一些细节方面又与小说原文有一定的差别,具有明显的美国英语原创文本特征。

(一)与小说原文的总体一致性

从理论上将,翻译活动并不是翻译家自觉主动的进行文学创造的过程,而是一种语言转化的过程,是有一定限制性的文学“再创造”。因此,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虽然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但他们仍不能背离原文,往往会努力使译作在思想内容、语言特点等方面与原作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葛浩文先生亦是如此,他在进行翻译时也是尽力“忠实”于原文的意蕴,努力使译作与小说原文在总体上保持一致性。《生死疲劳》是莫言在海外得到广泛认可的一部作品,主要讲述了中国农村近半世纪的发展历程。在这部小说中,莫言运用“六道轮回”的佛教观念展示了中国农民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生活与悲欢。整部小说富含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着对历史暴力的反思,同时也蕴含着浓厚的中国乡土文化特征。葛浩文在将这部作品转化成英文的过程中,很好地抓住了小说的整体意蕴与作者的主要思想,用英语这种语言形式对小说进行了另一种方式的表达,这也使得众多英美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了这部作品。同时,葛浩文先生还特别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与表达,以便更好地保留住原文的文化特色。例如在翻译《生死疲劳》的中国式比喻:“把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这句话时,葛浩文选择一字一句的“忠实”翻译:“shook his head like one of the those stick-and-ball toys.”这样的翻译将中国北方的传统玩具――拨浪鼓“忠实”地再现了出来,具体而又生动地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再如葛浩文先生对“生了龙凤胎”这句话的翻译:“gave birth to a boy and a girl, what hey call a dragon and phoenix birth.”在这句话的翻译中,葛浩文先生对“龙凤胎”这种中国式的语言表达加入了一些解释。葛浩文先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留下原文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让英美读者更好地了解这种文化特色。

(二)明显的美国英语原创文本特征

英语与汉语作为东西方两种代表性语言,代表的是东西方之间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葛浩文用英语所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主要以英美读者为目标读者,他深知语言的“地道性与流畅性”对英美读者的吸引力,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葛浩文往往会结合英美读者的阅读取向与兴趣,采用转换与调节的手法,让译文更为“地道”、“流畅”,具有明显的美国英语原创文本特征[4]。在语言方面,在对一些中国特有的语言方式进行翻译时,葛浩文先生就经常采用转换和调节的手法,改变原文中的语义与视角,以使译文更为符合英美读者的思维模式。例如,在对《生死疲劳》这部小说的翻译过程中,葛浩文先生将文中西门闹的正妻“白氏”翻译成“XimenBai”,这种翻译方法就采用了调试法,遵从了西方女性结婚后冠丈夫姓氏的习惯,具有明显的美国英语原创文本特征。葛浩文先生还经常通过删减文化负载词的方式,保证译文的“流畅”、“地道”。在对小说中文文本中的一种比喻方式“天津卫十八街的大麻花”进行翻译时,葛浩文就进行了一定的删减,将其简单的译为“fried fritters on Tianjin’s Eighteenth Street”。因为,在葛浩文先生看来,这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跟原文之间并非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它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又太过繁复,若采用增译的方式将其进行详细的解释就背离了英语文本简洁、干净的特点,也不符合英美x者的阅读习惯。葛浩文先生对文化负载词的这种删减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文文本中中国文化的传达,但却使英美读者更接近作者莫言,更易理解小说原文的主要内容与作者的整体思想。因为读者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对每一处涉及中国文化的“文化负载词”都进行详细的解释与表达,会增加读者的阅读难度,更不利于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传播。而葛浩文先生这种对一些重要的中国文化专有名词进行详细解释,对一些繁复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大幅删减的翻译风格更符合美国英语原创文本的特征,也使得译作更能得到英美读者的接受与认可。

此外,葛浩文有时还会对中文文本的叙述手法进行调整。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在叙述上有很多的时空变换与穿插,而葛浩文在对其进行翻译时,按照时间的逻辑顺序将各个段落作了一定的调整。这样的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说的情节,使得译文的时空跳跃性与闪回性减弱,却也让译文更为符合英美读者更注重逻辑思维的阅读方式,读起来更加“流畅”、“自然”。葛浩文先生的这种翻译方法与风格是在权衡各方权重的情况下作出的选择,在细节方面虽与原文有一定的差距,却也更加符合美国英语文本的特征。

总的来说,莫言小说翻译者葛浩文的译文,非常注重对小说原文意蕴的“忠实”,力求译文与小说原文在总体上保持一致性。同时,他的译文在一些细节上又与小说原文有一定的差别,具有明显的美国英语原创文本的特征,总体上呈现出了一种“连改带译”的译者风格。而他这种译者风格的形成,与其独特的译者特质以及翻译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亦是特定文化语境下所作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莫言.我在美国出版的三本书[J].小说界,2000,20(05):170-173.

〔2〕邵璐.莫言小说英译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2011,17(01):45-56.

莫言台湾范文第6篇

摘要:闽台佛教法缘深厚、同宗同源。但在日据时期,台湾佛教受日本佛教影响,僧俗不分,出现了世俗化,去中国化的倾向。在这过程,从泉州承天寺渡台的广钦法师通过言传身教为台湾佛教回归本源做出了贡献。本文试着从广钦法师在泉州清源山修行传说在台湾的演变过程,来探讨台湾佛教如何从世俗化去中国化回归佛教本源。

关键字:闽台佛教;广钦法师;佛教转型

连横在《台湾通志》中说,台湾“佛教之来,已数百年,其宗派多传自福建。”在宋代福建就是“俗信鬼尚祀,重浮屠之教”地方。因此闽台佛教关系法缘深厚、法脉流长。但在日据时期,台湾佛教受日本佛教影响,已是僧俗不分,同时出现了世俗化,去中国化的倾向。在这过程,从泉州承天寺渡台的广钦法师通过言传身教为台湾佛教回归本源做出巨大的贡献。本文试着从广钦法师在泉州清源山修行传说在台湾的演变过程,来探讨台湾佛教如何从世俗化去中国化回归佛教本源。

广钦法师(1892~1986年),生前在台湾被誉为“国宝”。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生,俗姓黄,名文来,福建泉州市惠安县涂寨镇和弄村四房人。由于家境困窘,卖给邻县晋江池店乡梧潭村李树为养子。后生计无着,在泉州承天寺出家,由方丈转尘法师收容,皈依苦行僧瑞芳法师。33岁时,剃度。法号为照敬,字广钦,仍皈依于苦行僧瑞芳法师。后云游加戒,磨炼10年。效法达摩祖师面壁证悟。携带简单衣物和白米10余斤,径上泉州城北清源山,觅得隐密隔绝山洞作为安身之所。此后50多年“不吃人间烟火”,后人称他为“果子师”。后趺坐入定,一年数月,不食不动。这样穴居苦修十几个寒暑,才从清源山回到承天寺。苦行期间有,得各种“伏虎和尚”、“驯猴法师”称号。

抗战胜利后,广钦法师发愿:“台湾佛教,已是僧俗不分,我与台湾有缘,将渡台建道场度众生,以我此身,为修佛范,以挽佛教狂澜,重归正轨,此乃吾愿”。并在1947年,自厦门抵基隆,先在基隆极乐寺、灵泉寺、最胜寺寄足,不久就往台北芝山岩和法华寺。1955年把信徒购置的台北“火山”地,更名为“清源山”,决定在此建立寺庙,称为“承天禅寺”,后亲任该寺的住持,以此作为纪念故土泉州承天寺。在台期间,他先后兴建、改建八座寺庙并雕刻一尊高大石佛。1986年春,广钦法师预感到“留世之日无多”,突然要回泉州承天寺,以示不忘本源。2月13日下午,忽告众曰:“无来亦无去,没有事”之语,遂溘然圆寂,享年95岁。荼毗之日,远近善男信女2万多人参加葬礼。蒋经国亲题“大慈大悲”以悼。遵照法师生前遗嘱,由美籍华人吴梅影居士专程从台护送铜像和舍利子到泉州开元寺。[1]广钦法师年幼失学,识字不多,他不讲经,而用实际行动在台湾树立一个高僧的榜样,倡导苦行持戒,一定程度消除日本神教对台湾的影响。

广钦法师在台湾影响,存在神通传说与纯朴修行两种版本。这两种版本的演变过程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台湾佛教转型过程。其中关于他神通故事传播最广的大概就是在清源山伏虎驯猴传说。这个传说在台湾从开始神奇到后来归真。正是反映台湾佛教从世俗化到回归佛教本源的过程。佛教中承认神通,但是反对滥用神通。神通能使信众信服,但是容易产生贡高我慢,得不到真正的解脱。佛经中目犍连神通第一,但最后竟惨死在外道瓦石之下。因此,后来佛教修行更强调从平实稳健处著手做起。如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因此,广钦法师践履佛陀正道,影响着台湾佛教,从僧俗不分,去中国化中转变的过程。

莫言台湾范文第7篇

1

苏来生离开的那天,是立春,晚风还微有寒意。胭红只穿了一条长袖短旗袍,裸着光洁的小腿。乌黑的卷发在脑后随意散乱着。淡妆,只有两片唇,涂着满满的炽烈的红,像两朵开到疯艳的花。

出租车经过广场时,恰逢一场烟花表演。胭红把头探出车窗外,两眼怔怔地看向天空,忽然想起七年前的那一场烟花表演。早已忘记是在哪个广场,只记得,站在她左边的是苏来生,右边是莫小寂。

也记得苏来生说,胭红你是那束紫色的烟花。小寂你是绿色的。胭红笑,莫小寂也笑,边笑还边打趣苏来生说,那你呢?你是什么?苏来生说,我是你们的眼睛。

那是胭红有生以来听到过的最好听的情话。虽然,它同时也是说给莫小寂听的。

半个小时后,飞机带着苏来生飞出了这座城市,飞出了胭红的视线。他就这么走了,他也许永远不会再回来了。胭红久久无法挪动,感觉心里某块一直饱满的角落好像瞬间被抽空了。是一种支离破碎的空,携带无以复加的疼痛。

2

苏来生飞去了日本。两周后,胭红收到一封他寄来的手写信。简单的六个字,你好吗,我不好。晚上胭红把信摊开在床上,在打火机的微光里用左手的手指轻轻抚摸那六个字,摸到最后一个“好”字时,她哭了。

遇见苏来生那年,胭红20岁。她曾想过,如果自己可以活到70岁,那么她将有50年的时间来温习这场遇见。

那年,胭红第一次去上海,去看望在那里念大学的莫小寂。二月,上海的冷没有一丝凛冽。下火车后,远远看见兴高采烈对她摆手的莫小寂,迎着走过去时,往莫小寂的左边轻描淡写看了一眼,心随即变成一块积满水的海绵。

爱,是瞬间充盈的饱满。

他是清瘦的。他的眼神很干净。他的笑像一朵绽放在唇边顾影自怜的水仙。他的嘴唇很薄,在稀疏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清冷。

不用莫小寂介绍,胭红已猜出他是谁。苏来生,这个千回百转的名字在莫小寂的每一封信中都不止一次出现。

姐,现在我最常做也是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趴在窗口看苏来生打篮球。我喜欢他奔跑在球场的姿态,像一只展翅在碧蓝天空的大鸟。他投篮的动作,稳健而有力。他的每一举手每一投足,都会让我的心狂跳不止,荡漾成一只小船,想划到他的海里。

握手时,胭红感觉到来自自己指尖的颤抖,心也跟着一阵乱抖起来。在掌心和掌心贴近的瞬间,她的爱情线轻轻擦过他的爱情线。

3

胭红在上海呆了三天,回去大连后,她出兑了自己在地下商场的小档口,拿着仅有的两万元钱,义无反顾再次奔向了上海。 她对莫小寂说,上海机会多,最重要的是,上海有你。莫小寂笑嘻嘻捏着胭红的脸蛋说,真是我的好姐姐。事实上,这是一句违心的话,最重要的不是上海有莫小寂,而是上海有苏来生,莫小寂爱着的苏来生。

先在一家小旅馆住下,每天五十元。一个月后,才找到一间合租房,和一份商场卖化妆品的工作。合租的是一个女孩,青岛来的,在一家KTV当服务员。

房租一千,地点不算太偏,在上海这个地方,算是很划算的了。站了一个月柜台,工资交完房租后所剩无几。晚上下班后,胭红开始去夜市卖盗版碟,生意很好,钱挣得比站柜台多。可好景不长,一次城管来了,胭红被抓了进去,没收了全部货,还罚了款。

那年的春天那么暗淡,母亲打电话说,父亲因心脏病又住进了医院,小寂的学费还没有着落。青岛的女孩劝说胭红可以去KTV工作,女孩对她说,去那里玩的,大多是台湾商人。只要你嘴甜,能喝敢喝,钱来得就会很容易。

胭红去的第一晚,一个男人把三种酒勾兑在一起,倒满了高脚杯。男人说,丫头,喝了,这钱就归你。胭红笑着看男人手中那一叠钞票,二话不说端起酒杯,仰起头,咕噜咕噜把酒生生灌进胃里。

三年后,莫小寂和苏来生都大学毕业了,到底是名校出来的,找工作很顺利。莫小寂进了一家中法合资公司,苏来生在一家有名的网络公司做设计。

三个人偶尔见面。穿宝资的莫小寂和棉布条纹衬衫的苏来生坐在对面,像一道和谐的风景。胭红已经开始喜欢穿旗袍,手腕上带着古香古色的玉镯子,烫了很风尘的大卷发,脚下永远踩着六寸的红色高跟鞋。她学会了吸烟。

亦喜欢点一根烟,透过烟雾弥漫装作轻描淡写的看苏来生,任凭内心流泻柔软的疼痛。那是她的水仙花男子,不管时光怎么变,不管他将来会成为谁的谁,在她眼里,他都永远是初见时的样子。无可替代。无法消灭。

而从初见的那一瞬起,有一句话就一直生硬地卡在胭红的喉咙里。那句想说却从未敢说的话是,来生,我爱你,你爱我吗?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4

苏来生的信每两个星期来一封,都是手写的只言片语。胭红把信夹在《圣经》里,那是她27岁生日时,苏来生送给她的生日礼物。

27岁这年,胭红的人生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她差点死了,二是莫小寂永远离开了她。

这年,和胭红合租房的女孩被一个台湾富商看中,搬去了高级公寓,做了情人。胭红自己支付起全部租金,有时候,莫小寂会过来陪她。两个人睡在一张床上,睡前头挨头说会儿悄悄话,莫小寂的话题永远离不开苏来生。

莫小寂常常问胭红,他爱我吗?认识了这么多年,他为什么不对我表白?他难道看不出来,我有多爱他。

那晚莫小寂来得很晚,有些异常,眼圈红红的,显然刚哭过的样子。胭红也不好多问,随她沉默着。临睡前,莫小寂去厨房热了两杯牛奶。

喝完牛奶,莫小寂说,刚刚我对来生表白了,你知道他是怎么回复我的吗?胭红摇头。莫小寂笑,他说他爱的女人是你。

胭红愣住了,莫小寂还在笑,笑着笑着,泪水冲破了她眼里一层清澈的薄雾。胭红推开门,看见一个苔藓般阴郁的世界。

5

胭红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睡着的,也不知道自己睡了多久,她是被一阵阵撕啦啦的疼痛叫醒的。挣扎着睁开双眼后,她发现自己光着身子躺在浴缸里。她的左手腕上有一条刺目而夸张的长口子。浴缸的水是红色的,水上面零星飘散的玫瑰花瓣也是红色的。

那个画面胭红一生无法忘记,画面分明是静止的,却像一团鬼火飘进她脑子里。后来常常在一个人的午夜,唐突而阴冷的亮起来。

她瞪大眼睛,用右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好久,才发出一声有气无力的恐惧的尖叫。

是莫小寂在胭红的牛奶杯里放入了安眠药粉末,在胭红睡着后,她了她的衣服,将她拖进浴缸里,放满水,撤了些玫瑰花瓣。然后,她用刀片割破了胭红的左手腕,制造出胭红自杀的现场。

或许因为安眠药剂量较少,又或许奠小寂割在胭红手腕上的口子不算深,胭红有幸逃脱了这一劫。

胭红被抢救过来的第二天,莫小寂去了医院。她问,为什么不告发我?胭红笑,你知道,我是不会的。

莫小寂咧开嘴,似乎想笑,结果却挤出了眼泪。她哭了,不是一般地哭,而是噱啕大哭。用两只手胡乱抓住胭红的肩头用力摇晃,疯了似地哭喊,为什么是你,莫胭红?为什么他爱的是你,不是我?

胭红不发一言,只能不发一言。独自感觉着内心某处饱满的角落,依稀钝重的疼,在时光和时光之外,缓慢展开。

莫小寂是胭红捡回来的孩子,那年,胭红三岁。早晨母亲送胭红去幼儿园,路过公园,胭红隐约听见草丛里传来弱弱的哭声,便跑了过去。是一个包裹在红色包被里的婴孩,粉扑花一样的脸蛋,眼清澈的像草叶尖上的露珠。

母亲把婴孩抱回了家,后来几次想送去孤儿院,胭红都又哭又闹。家里环境一般,父亲多病,抚养两个孩子非常困难,但她喜欢她,愿意和她分享一切,甚至把好的东留给她。

胭红也曾想过,当年她如果不捡回奠小寂,也不会陷在这场三个人的爱情里倍受煎熬。而事实上是,如果没有莫小寂。也不会有她和苏来生的遇见。

那天是七月七日,天空晴好。胭红最后一次见到莫小寂,她永远离开了她,为了一仝叫苏来生的男人。

6

是谁说的,爱情里如果有三个人,最好的结果是一个人疼,最坏的结果是三个人一起疼。胭红想要的明明是最好的那个结果,她一个人疼,莫小寂和苏来生相爱。但没想到,偏偏发展成了最坏的结果。

在飞离上海的飞机上,胭红打开了苏来生的最后一封信,这应该是她能够收到的他的最后一封信。回大连了,苏来生并不知道地址,她和他没有告别,便已各自天涯,后会无期。

莫言台湾范文第8篇

台湾的云也委实好看。仗着那澄澈的青天,凭着那无垠的大海,纵情姿越,盈天接地。或如背负青天、各竞风流的鲲鹏,或若互不相让、扬蹄撒欢的群马,看得人目不暇接,心生羡慕。

无怪乎都叫她宝岛呢。有人说台湾的地形宛如一只番薯,我看着却更像一只绿叶状的扁舟,悠悠地锚定于无边无垠的大洋间。如是,则无论你身处高峰耸峙的阿里山间,还是在静如处子而动如脱兔的日月潭边,无论是在海天一色的垦丁小镇,还是在车水马龙的台北街头,任何时候你一抬头,就会看见风姿绰约、千奇百怪、诱人遐想的绮云丽景。虽然,这不过是台湾蔚蓝的天海间最常见最普通的细节,看着却让人感觉温馨,心头也浮荡起隐隐的憧憬与玄思。而如同云霞这般清丽、别致,看着并不起眼,想着却让人怦然心动的别样细节,在我的数日行程里,在3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城镇间,有如星星点点的小花絮,燃起我缕缕情思。

且让我撷几片花瓣,别在我永久的记忆里。

——这世界不会有完美的净土,大都市尤其莫存奢望。但台湾的市容和秩序却出乎我意料。我曾多次伫足观察,大街上尤其是台北和花莲等城市里,我没见过一起汽车、摩托车甚至行人闯红灯的。偶有些烟头、纸屑,但多数街道都显得干净整洁、有条不紊。

——无论在都市还是乡镇,无论在酒店还是旅游景点,无论是导游还是司机,亦无论他们是不是有自己的方言(我想这是一定的),我接触的人都会说一口流利或半流利(夹杂的或许就是他们的乡音吧)的“国语”,使我们的交流没一点障碍。听起来有些京味,颇觉亲切。又普遍说得不紧不慢,感觉总是那么谦和而绵软。许多场合还贴着圆圆的如一张笑脸的小小招贴,印着“微笑台湾”4个字,这就是我所遇见的东道主或学者、店员,多半会向我斯文地微笑之因吗?

——许多商店会在醒目的位置,置一只透明的玻璃小柜,上书“请将发票投入,帮助病残者”。经打听得知,台湾和大陆一样,发票可以兑奖。而投入发票则意味着你乐意将可能获得的奖金捐给病残者。我看见的小柜中往往已躺着厚厚的一大层发票。虽然未必都会中奖,但一样美丽的善愿,却已珠玉般熠熠于其间。而另一种看不见内容却也可在许多街巷见到的柜子要大得多,就像只特大的铁皮衣柜。上书的则是“请将捐助旧衣服放入此箱”。收集者会将旧衣物分发给何人,显然是不必猜测的。

——运河边或海岸边,常看见一只红白色的救生圈,上面连着长长的绳索。有一处我见到这样的提示语:“有人落水时不要冲动,请将救生圈投给溺水者,或拨打求救电话。”显然,主事者并不希望人们(更别提孩子)舍身入水式的见义勇为。拳拳之心,令我激赏。而另一个多次在水边见过的细节是:栏杆上印着一行鲜红的标语:珍爱生命,希望无限。如有想不开的心结,请电告卫生署某某某某心理咨商电话。噫吁!救人一命,真乃胜造七级浮屠。

——说到浮屠,自然会想到寺庙。想到寺庙,自然会想到宗教。台湾的宗教之兴盛、之多元、之各展神采,各竞风流,亦出乎我的想象。我见过雄奇壮伟而高达30多层的禅寺;亦见过恢宏壮丽而信众如织、繁荣无双的佛光山佛教博物馆。街头巷尾也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庙宇与祠堂,还有妈祖圣诞日抬着妈祖像盛大出游的众多信徒。基督教的尖顶教堂则巍巍然耸立于车水马龙的街畔。“耶酥说我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的布道语则一遍又一遍地滚动于现代化的电子显示屏上。无论哪种宗教或信仰,都在满足着人所本能的精神需求;而核心的教义亦都是爱与善,根本上都会有益于世道人心。这或许就是许多人会将发票投入玻璃小柜的深层因素之一吧?

——别一类细节也颇值玩味。比如,在我所下榻的酒店里,好几处都没有4层或14层的设置。电梯从3层直抵5层,甚至会从12层直接过渡到15层。似乎,台湾人比大陆更忌讳“4”这个数字。而回避带“13”、“星期五”之类数字,原是西洋文化与民俗。这是否亦能说明,台湾的文化人情,多少已有些西化呢?但在台湾中华文化总会、台湾文学博物馆、和街头巷尾许多文化遗存,以及食客攒动、琳琅满目的饮食摊点和淳朴民风间,我又分明是如此鲜明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强韧生命力及其脉脉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