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重庆西南育才学院

重庆西南育才学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重庆西南育才学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重庆西南育才学院范文第1篇

近日,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7级数名学生向本报热线反映,该学院与校内一打印店签订合作协议,老师“建议”毕业生都到该打印店打印毕业论文,但价格却比其他店贵0.1元/页。学生们质疑,学院是在为该打印店“拉生意”;院方则表示,没因此获得任何金钱上的利益。

学生:指定店价格贵得多

“我上学期接到辅导员通知,要求毕业论文到校内一家名为‘搏击’的打印店打印。”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下称文新学院)2007级学生刘星(化名)回忆说,今年三月下旬,他将论文拿到搏击打印店打印。该店老板告诉他,因打印论文的学生太多,如要调整格式,要等三四天。为节省时间,刘星决定根据同学论文模本来调整格式。但当刘星将打印好的论文交给教务室后却被告知:论文格式有问题,需到搏击打印店调整好后再上交。

文新学院2007级学生王刚(化名)告诉记者,到搏击打印店调整格式后再打印,要收1元钱/页,而普通打印店只需0.2元/页。“这比在其他打印店要贵得多。”王刚说,为顺利通过论文审核,文新学院大多数学生只好去指定打印店打印。

老板:要统一修改格式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搏击打印店,邹姓男老板正忙着给学生论文修改格式。记者佯装成学生要求打印毕业论文,老板说:如需调整论文格式,打印费每张1元。

“我们和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统一在我这里修改格式再打印。”邹老板称,文新学院给了他一份论文格式,由他来给学生们统一修改。由于和文新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文新学院的学生只需要0.3元/页,其他学生调整论文格式再打印是1元/页。邹老板称,他一天要修改四五十篇论文格式,这个月消耗了约5万张纸。

据了解,文新学院2007级有约560名学生,绝大多数都应院方“建议”到搏击打印店打印论文。记者走访了校内多家打印店,论文打印价格均为0.2元/张。虽然这比搏击打印店的“优惠价”还要便宜0.1元,但其他店的老板都表示无法提供论文格式修改服务。

院方:方便师生院方没获利

昨日,在文新学院院长办公室,记者见到了该学院与搏击打印店签订的合作协议。据协议:文新学院委托搏击打印店统一打印2011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文新学院将督促学生将论文拿给打印店打印。打印费用前五份为0.3元/页,第六份以后为0.2元/页。

文新学院院长李茂康表示,由于学院毕业生较多,老师不仅要花大量时间指导论文,还要修改论文。为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同时也避免学生反复修改、打印论文,该院党政联系会于去年底研究决定,与搏击打印店签订合作协议,帮助学生统一论文格式。院方并没有因此获得任何金钱上的利益。

对学生们反映指定打印店价格高的情况,文新学院院长助理段茂升解释说,打印店老板要修改格式。对收费1元/页的情况,则可能是复印店收了“加急费”。同时,段茂升说,学院并没强行要求学生到指定打印店打印论文,只是让辅导员建议学生这样做。

律师:学生有权自主选择打印

重庆西南育才学院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重庆市;独立学院;体育教学;现状;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川外南方翻译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和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7所独立学院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数篇,了解当前独立学院体育教学研究现状,为本论文的设计提供参考。(2)问卷调查法。分别对重庆市7所独立学院发放问卷,问卷的效、信度通过检验符合要求,问卷调查的回收率、有效率均达到了调查统计的标准。(3)专家访谈法。对重庆市7所独立学院学校体育工作者及领导进行访谈,取得与本研究内容相关的信息。(4)数理统计法。调查数据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和检验,验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重庆市独立学院体育教学教材使用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得出:重庆市7所独立学院体育理论教材基本采用全国或省市统编教材,而各个学校的实践教材使用情况不尽相同,其中有4所学校使用统编教材,有2所学校使用自编教材,还有1所学校根本不使用体育教材。固然教材的多样化是体育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表现,要鼓励一些独立学院能够使用自编教材授课,坚决不能不使用体育教材进行体育教学。重庆市独立学院学校体育教材建设管理不严格,从而导致所使用体育教材的质量存在问题。

2、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1)体育课程开课形式。重庆市7所独立学院体育必修课的开课方式有4种,第1种在大一第1学期开设体育基础课,第2学期以大二全部开设体育选项课,这种方式只有一所学校采用。第2种方式是大一、大二都开设体育选项课,这所学校较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身体锻炼习惯。第3种方式有4所学校采用,这种方式是在大一开设体育基础课,大二进行体育选项课,这不仅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及自觉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也注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第4种方式只有1所学院采用,上课方式是大一、大二都以基础课形式上课。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学校开展的规模较小,体育教学的实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加之学院领导对体育重视不够,因此,大学生两年内学习固定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这种方式显然满足不了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严重影响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2)体育课开课学时情况。重庆市7所独立学院在执行《纲要》[1]的相关规定时,只有4所学院学校体育课时数大于等于144学时,有3所学校体育课课时少于144学时。体育理论课达不到要求,只有29%的学校理论课占总课时10%以上,在访谈中还了解到,有2所学校甚至取消了体育理论课。

3、体育课内容现状

根据调查发现重庆市7所独立院校中,有6所独立学院学校体育课开设体育基础课,开设的项目除了田径素质课外,还开设了三大球、三小球、游泳、健美操、体操等项目。重庆市有6所独立学院学校体育选项课的内容都开设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项目,大部分学校开设了排球、足球、武术等项目。根据统计,最受学生欢迎的10个项目排名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体育舞蹈、网球、太极拳、跆拳道、足球、田径。室内项目比室外项目更受学生的青睐。学生对选项课的满意度程度达到100%,这样便于他们自主地选择学习、锻炼。重庆市独立学院体育课内容现状表明:竞技运动项目的内容比较多,而休闲娱乐、地区项目开设等教学内容比较少;从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等发展角度来看,体现时代气息的运动项目开设很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4、体育教师工作量以及师生比例统计状况

根据调查了解到,重庆市7所独立学院中只有1所学校体育教师每周所承担的教学时数小于或等于12学时;有4所学校体育教师每周教学工作量超过19个学时,更有2 所学校的体育教师每周课时在12-19个学时。随着近几年重庆市独立院校学生扩招的形势,使得重庆市独立学院体育教师整体数量偏少,体育教师的引进名额赶不上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体育教师工作量加大。根据调查统计,重庆市独立学院7所院校在校总学生人数为81256人,目前在校上体育课的学生人数约为35686人,学生与体育教师的比例约是326:1,远远不能达到教育部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所规定学生与体育教师比例应为120-150:1的要求。由此可见,重庆市 7 所独立学院体育教师每周工作量严重超出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

5、体育场地情况

经调查统计得出重庆市7所独立学院室内外体育场地面积分别是2.3万m2、21.6万m2左右,总体育场地面积为23.9万m2,在校生总人数 81256人。每个学生占有室内外体育场地面积分别是0.28m2和2.7m2左右,占有体育场地总面积为2.9m2。根据教育厅对普通高校评估的场地要求:学生人均运动场地达到标准为9m2,基本满足教学为5m2,难以保证教学为3m2以下。[2]从调查发现,重庆市独立学院体育场地的建设工作普遍滞后,从学生人均运动场地面积反映出,与达到标准的人均9m2相比有很大差距。从而显示出重庆市独立学院体育硬件建设的步伐已经和学生人数的快速发展,已经不相匹配。

三、重庆市独立学院学校体育教学发展对策

1、更新体育教学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重庆市独立学院体育教学中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心理发展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学院应鼓励体育教师积极探索研究,能够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运用于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创造符合学生实际的、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乐意地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2、应对合理采用体育教材引起高度重视,规范体育教学文件

根据独立学院所独有的特质决定了其在办学上有很大的灵活性与自,学院可根据学校自身情况来编写符合自己学院办学特色的体育教材,加大力度建设体育精品课程,树立自己学院的特色与风格,要坚决摈弃对初期借鉴母体高校体育教学制定的规章制度中不适应独立学院发展的部分、应摒弃母体高校体育教学经验所使用的教材。结合重庆地区的乡土特色,要实现体育教材体系多元化,多开展一些乡土化的体育项目,来扩充体育教学内容,扩大学生选择体育内容的自,拓宽大学生自由、自觉学习体育的时间和空间。

3、增加体育课程学时数,设置适合大学生发展的课程类型和教学内容

独立学院体育教学每学期保证上够144学时以上,确保大学生必须开设两年的体育必修课;保证体育必修课的同时,适当增加体育选项课内容,满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及需求,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思想的形成;在体育理论课程开设方面,确保理论课程的学时必须占到总学时的1/4。在体育教学内容选取方面,应以健康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为原则,更多地考虑对学生的生活技能、保健、养生、娱乐、休闲等功能的体育教学内容,积极开设大学生比较喜欢的以及具有时代气息的体育运动项目。

4、加大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促进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重庆市各独立学院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在校学生也不断增长,这就对体育课程内容的拓展提出要求,进而体育教师数量也应相应地加大,来满足体育教学需要。各级领导要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体育人才,根据自身学院体育教学发展的需求,合理配置师生比例,以期减轻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另外,各所独立学院应出台一些政策,提高体育教师的生活条件与待遇,留住一些体育教师安心继续从教,并终身从教。鼓励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准,服务于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应全面考虑教师的年龄、性别、学历、专业和职称结构,引进急需要的人才,形成梯队建设,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

5、大量投资、引进经费,扩建体育场地、器材设施

近些年,重庆市各所独立学院持续扩大招生,使运动场地及器材等配备建设相对滞后,这些已经影响到体育课程的开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各所独立学院应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吸取社会各界的力量,拓宽经济来源渠道来提高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比如,通过对社会开放现有体育场地设施来举办娱乐活动、休闲体育等收取一些费用。鼓励在职体育教师利用自己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创办一些体育项目培训班来收取一定的费用来维护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材。学院可以利用本校运动队优异成绩和优秀运动员与一些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通过运动队或运动员来为企业树形象,从而获取经济收入,用以场地及器材设施建设的经费来源。

【参考文献】

[1] 靖桥,和振东.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模式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6)103-105.

[2] 杜娟,梁建桃.山西省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2)110-111.

[3] 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教体艺[2002]13号文件.

重庆西南育才学院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图书馆发展 发展状况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一、引言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前身为西南大学育才学院,始建于2000年5月,历经十三年砥砺前行与跨越式发展,于2014年4月通过教育部评估验收并成功转设为重庆市第一所,目前也是唯一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现由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应用技术型大学战略研究试点高校,学生人数从建校时的300人到现在已有18000多人。图书馆馆藏从1万多册图书到现在拥有纸质图书185万多册,电子图书100多万册。

二、图书馆的发展状况

(一)馆舍的建设发展。

图书馆从2000年逐步发展到现在,从原有的经过改造的建筑面积为5000多平方米的1个馆到现在馆舍面积达2.3万平方米的1个中心馆和3个分馆, 阅览座位达到2200多个,目前我校图书馆由富学楼主馆、行知楼分馆、慧园分馆和智园分馆四部分组成。从内部结构不适合藏书和阅览的馆舍到拥有两个独立馆舍和两个分馆,图书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二)馆藏资源建设发展。

从2000年建馆至2003年,图书馆馆藏图书1万多册,在2004至2005年间,先后购进图书40余万册,图书的出版时间多为2000年前出版的, 2007年图书馆根据各学院要求购进1千多册专业图书资料,购买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1个。2008年后学校逐年大批购买新书,特别在2012年藏书量大幅提升,到2015年纸质图书达到185.3万册;在2010年还购进了包括超星、阿帕比、博图电子图书数据库和中国知网、超星名师讲坛等6个数据库,到2015年我馆已拥有数据库8个。

(三)人员的变化。

2000年图书馆仅3人,随着图书馆的发展职工逐年增多,到2008年职工(包括10名合同制工人)人数达到高峰为58人,其中,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5人,正式职工中本科学历人数占79%,其中12人是图书馆相关专业毕业或以前从事过图书馆工作的人员。2009年之后人员逐步减少,图书馆专业人员逐渐减少,到2015年图书馆正式职工32人(包括合同制工人6人),其中本科学历人数占85%,图书馆相关专业人员3人,合理有效利用现有人员完成了比原来更多的工作任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服务的变化。

2000年至2005年图书馆处于手工借还服务模式,服务层次较低,仅有图书借还、期刊阅览、电子阅览等基础工作。2006年富学楼主馆新建投入使用后,开始运用现代技术管理,但由于一直没有安装门禁系统和防盗设备,因此在二至四楼6个书库均设有借还处。还大力推行了学科联络馆员制度,让学科联络馆员走出图书馆,到各二级学院的师生中收集他们最需要的文献目录,再汇总、整理、后提交给书商。成立了信息咨询部,由专人深入各个院系了解师生的需求,推荐图书馆资源,提供读者培训等主动专业的服务,除满足师生常规的教学科研的文献需求以外,也为在研的项目、各类研究所及特色专业建设服务。

三、图书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馆藏资源建设缺乏科学性,利用率较低。

在馆藏资源的建设方面,为了达到教育部的转设评估指标,图书馆主要在2012年新增图书较多,突击购买图书100多万册,纸质资源猛增至185万,由于集中购买量大,很难全部购买到近两年出版的新书,也很难按照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科学购进各类专业图书资料,新购进的图书很难在短时间内上架流通,通过对我馆可流通馆藏统计,图书结构严重失调,文史类图书偏多,小说、传记类图书占30%-40%,教学需要的专业用书很少。馆藏资源建设不符合文献资源建设的规律,缺乏科学性,大量的图书出版时间久远,也无足够的空间上架流通,学生对纸质图书的利用逐年下降,零利用率的文献占的比率还不少,但从2012年开始数字资源CNKI的利用率有所提高,或许是更多的读者在获取信息资源时更愿意选择方便快捷的电子资源,其他数据库如EBSCO、超星名师讲坛等利用率也较低,以18000多人的学校为例,或与公办学校相比,电子资源的利用有待提高,因此,总体来说馆藏资源利用率较低。

(二)职工队伍不稳定,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民办高校图书馆工作性质和在高校的地位等因素影响,我校图书馆长期以来职工队伍极不稳定,不仅留不住专业技术人员,整个职工队伍流动性强,人员进出频繁,不少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图书馆工作几年后,已积累一些工作经验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本该继续图书馆事业积极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却因工资待遇、发展前景等因素纷纷辞职改换单位或改行其他职业。除了专业人员流失外,目前图书馆职工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学科结构均呈现不均衡态势,中、高级职称仅4人占比15%,图书情报及信息管理专业人员仅3人占比11.5%,理工科人员少,文科人员占比达88%。多数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不足,不能有效开展多元化、深层次、高质量的信息服务,职工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三)基础设施落后,服务层次较低。

民办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发展时间短,经费投入少,基础设施落后,服务设施投入不足,服务层次较低的现状,与现代公办高校各方面均无法比较。我校从2006年富学楼主馆建成使用至2014年8月,一直没有安装门禁系统和防盗设施,只能采用分散管理模式,在二至四楼设有6处图书借还口,这样,仅富学楼期刊部和流通部需要前台和书库工作人员至少共28人,投入了大量人员在维持基础性的低层次服务工作,仅限于图书采编、流通及期刊、电子阅览管理等业务工作,无更多的人力拓展其他服务领域。有的阅览室由于电力不足还未安装空调,有的馆舍未提供饮水设备,阅览室环境还不够优美舒适,图书馆的休闲娱乐功能没能体现等基础设施问题未能吸引到更多的读者来到图书馆,因此图书馆利用率较低,服务层次较低。

四、改进措施

(一)优化馆藏结构,实行现代化管理。

我校现定位于创建西部领先、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战略目标,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层次、懂管理、会经营、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适应学校的发展及学校专业设置的变化,图书馆要优化馆藏结构,积极购进学校因转型发展新设置的专业的图书资料,根据学校专业特点,建设专门的特色馆藏资源,以彰显优势学科特点和地域专题特点,体现学校办学的理念和特色。

虽然我馆从节约成本出发,在2014年9月引入了门禁系统、自助借还等新技术,在富学楼一楼大厅实现统一的管理模式,设置一台自助借阅机分担图书借还业务,保证读者随时可以完成图书的借还手续,同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仍与现代图书馆的差距甚远,我馆应不断将现代化的新技术引入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如:FRID、自助借还、自助打印/复印、移动图书馆等技术,提高管理效率,同时这些新技术也迎合了大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吸引他们更加频繁地来到图书馆,使图书馆的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以更好地适应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

(二)稳定职工队伍,提高服务层次。

图书馆的建设发展需要一支稳定的职工队伍。要稳定队伍,留住人才,就需要充分运用学校提供的现有的激励机制,贯彻“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激励先进、刺激后进”的原则,建立一套馆内激励政策,营造良好的工作和学术氛围,提高职工队伍业务水平,注重职工业务知识的系统学习,将职工的业务学习计划纳入绩效考核中,提高职工队伍的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重点引进理工科及信息管理、图书情报专业人才,通过激励培养更多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打造一支学科和职称结构更加合理、有较强责任感及事业心的高素质稳定的职工队伍。

要创新服务模式,从低层次被动服务向高层次主动服务转变,密切与师生读者的联系,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在学校全面推行“学科联络馆员”服务,深入各院系主动服务,推送图书馆资源,了解收集师生需求,利用现有馆藏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将研究成果即三次文献提供给在研的项目、特色专业建设及各类研究所,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个性化、高层次服务。

五、结语

民办高校图书馆虽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但与公办高校图书馆比较,在馆舍与馆藏资源建设、人员素质结构、图书馆环境氛围等方面均相距甚远。本文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为例,通过分析民办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状况,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性地提出了今后的改进措施,以促进民办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重庆西南育才学院范文第4篇

【摘要题】学术平台

【关键词】中国/影视艺术教育/建构/教学模式

【正文】

影视艺术教育是当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成为新时期中国高校本科教育与时俱进的一个侧面和缩影。随着高校专业的社会化、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影视艺术专业在全国各大高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综观中国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其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伴随着“火热”的影视艺术教育也越来越显突出,促使影视教育者去分析“火热”的影视艺术教育背后所存在的“疾症”,去探寻影视艺术教育本质和教学规律,去思考影视艺术教育和教学的未来模式。因为,今天的影视教育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下一个时期中国影视娱乐和影视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直面今日中国高校的影视艺术教育,探寻影视教学的规律,建构影视艺术教学模式,是影视艺术教育者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现状分析

中国的影视艺术教育在短短的十年之内迅猛发展,影视艺术专业迅速扩容,创办影视专业的院校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从重点综合性大学到一般普通院校,从影视专业性院校到大多数院校遍地开花。影视艺术专业已成为各个高校的“香饽饽”。“各级各类学校都借助各种形式介入影视教育的领地,不管原有学校基础如何,特性怎样,都似乎响应时代潮流建设影视专业。”[1]这种格局的出现,与时展的文化潮流、教育管理观念的解放、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这种现象与社会“关联”的背后,有着教育产业化、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功利”性因素驱动。影视艺术专业属应用型学科,进入“门槛”不高、教学设备的投入可大可小、一般基础性师资转型相对较快;同时,开设影视艺术专业生源多、收费高,更多的是迎合办学主体“功利”性的追求和缘于经济利益的刺激。在这种背景下掀起的影视艺术教育的大潮,必然会出现“经营粗放”、“教学泛化”、“人才档次不高”、“缺乏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等弊端。认真分析当前中国影视艺术教育和影视教学的客观现状,其带有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有规模,但缺师资

现在创办影视艺术教育的大学与院校,很大一部分是从2000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伴随艺术教育和影视教育的大潮应运而生的。泛概念的影视艺术教育和兼容跨类的新闻、传播专业一起,使影视专业的人才培养走上了规模发展的快车道,它以一种不可遏制的势头进行着规模化的扩展。许多院校把早期的人文学院、中文系、新闻系和公共基础部的部分专业和师资与影视相嫁接,创办出广播电视新闻、影视广告、影视美术、影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摄影摄像、动画、播音主持、录音艺术、影视表演、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等多种影视专业。影视艺术专业的规模急剧扩张,影视艺术专业的师资很大一部分在边教边学中由大文科专业转向过来,师资队伍的影视专业理论素养和实际创作积累相对缺乏,部分师资在影视方面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在电视理论的学养和电视创作实践方面的积累)不很丰厚,许多教师在影视专业教学中照本宣科、缺乏时代感和系统性的教材,更缺乏影视专业创作的经验,有的院校的专业教学点甚至没有一个接受过影视艺术学历教育或乏有从事过影视创作实践的教学师资。有的院校的专业教学点大量聘用一线的编导和记者作为影视教学专业课的主要师资,虽然这部分师资往往以经验和体会补充了教学的内容,但缺乏电视的系统性理论基础、很难把体会和经验上升到学理层面,同时在教学时间上也不能给予充分的保证。因此,影视专业的规模和数量的扩展与影视艺术专业的师资尤其是“双师型”师资的奇缺,成为当前影视艺术教育的第一个大问题。

(二)有数量,但缺质量

影视艺术专业旨在培养一批既有学理素养并具有应用技能的创造性人才。影视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有别于理工和文科类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影视专业招生上理应实行定量控制。然而,不少院校被热流般涌起的影视艺术类生源所驱使,不断推出影视艺术专业、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忽视自身的学科实力、专业技术与设备师资条件,不切实际地扩大招生。西南某学院的二级影视学院,在短短几年内其8个影视艺术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规模之大、专业之齐、学生数量之多,在全国独立学院中绝对处于领先地位。学生数量的增多、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必然带来后续教学培养的整体无序性、培养目的不明确、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等弊端,严重影响了影视教育的质量。为此,许多院校培养出来的影视专业学生普遍是影视通识性人才,影视理论研究与影视策划能力不强,影视创作思维与创作技能薄弱,同时也存在知识与能力的“撇脚”。诚如四川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杨飚所言:“新闻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没有及时跟上快速前进的传媒实践。学校培养了很多人才,但这些人才往往不适应传媒的要求。”[2]杨飚虽从新闻人才培养的角度指出了教学的质量问题,同样也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当今影视艺术教学上的质量通病。对影视教育来说,培养一个合格的记者、编导、主持人和制作人才,或是一个媒体策划和影视文化管理者,决不仅是换换课程这么简单;它与专业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和培养理念、课程结构、师资设备等有着相互连动的耦合关系。

(三)有体系,但缺创新

拥有影视艺术专业的院校经过几年的教学积累,在专业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知识和课程结构等方面都已建立和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各个院校的教学体系在理论上大体一致,都在于培养:具有扎实、宽厚的本学科与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现代信息技术,了解本学科与本专业前沿成果与发展动态,具备适应宽口径专业或相关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知识、能力与素质;具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或就业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信息处理与社会调研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等新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完全实现上述的人才体系目标。因此,多年以来形成了相对有区分度的两大类影视艺术教学体系,正如曹廷华概括的“长期以来,我们的影视教育围绕着‘通才’和‘专才’两个方面展开了教育,专业院校比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广播学院更加注重电影本体的技能化教育,综合型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更加注重电影本体的素质化教育,培养的目标更多的是在文学,中文,新闻,戏剧的基础上进行嫁接或者是升华”[2]。诸多院校影视专业的教学培养体系基本上是沿革这两类。所以当“回过头来看,我们培养的影视专业人才并不具备太大的优势。甚至把西师,川大,川师的学生在一起比较,我们的差异性并不大。把成都,重庆,上海,广州,北京的学生相比较,我们之间的特色并不明显。把全国相当的影视传播专业的学生相对比,除了个体的差异比较明显外,整体的差异比较小。我们预想的竞争实力也没有达到所渴望的期待指数。新闻单位对影视传媒的人才似乎是越来越不重视,受到的批评和争议也越来越多”[2]。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年来不少影视艺术教学还是按照借鉴一般教学的惯性进行影视人才的培养,影视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教学缺乏创新,各院校的影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各校应有的特色和“核心产品”,百校一面,十多年不变,压抑了各院校影视艺术教学的创新、桎梏了影视育人教学模式的与时俱变。

(四)有通识,但缺能力

影视艺术院系的确为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和媒体业输送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他们成为中央、省、市各级广播电视媒体的主体力量,成为中国影视界、演艺界和国有及民营影视制作公司的“中流砥柱”。同时,各院校的影视艺术教育和影视传播专业还培养了一大批“种子”,这一大批“种子”正活跃在当今各级各类的影视传媒界,成为支撑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和媒体业的基石。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各院校影视专业的扩招,近几年来,影视艺术和影视传播专业的毕业生不论是出自注重“专业影视技能技巧的艺术院校”、“影视理论人才教育的重点大学”或是“培养影视通识性人才的一般院校”,其影视理论素养、影视策划和影视实践创作能力普遍隐含着下滑的危机和趋势。周星指出:“不少大学在影视专业上丧失大学气象,不切实际地上马播音主持、影视表演,具体到细微程度,并不见得有基础,只是招生有吸引力,但自身学科力量如何却不去考虑。”[1]实际上这类现象在影视艺术教学中普遍存在。例如,我国较早开设影视动画专业的高校有“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同济大学,杭州商学院,四川音乐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等17所大学”[2]。近几年新上马的院校还有中南民族大学、江南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湖北工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等。然而,在2005年6月1日到6月5日在杭州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国内影视动画专业的学生拿得出手的成型作品少得可怜,优秀的作品数量也是“凤毛麟角”。以影视动画学生的作品数量与全国开办的影视动画专业数量相比,则极不协调。这一事例虽然不能代表影视专业教学的全部,但从一个侧面说明现在学生创作能力之薄弱。正如曹廷华指出:“我们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学生不适应传媒的需要,一个原因是理念和意识的局限,另一个局限是实践的大量缺乏和技能上的不能更新。”[2]影视艺术专业教育的大众化,必然会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水平,影视业不仅需要精通影视业务的通识性人才,同时也需要有实际创作能力的创造性人才,而我们的影视教学很难满足这两者(尤其是后者)。

(五)有成品,但缺“出口”

近五六年来,影视艺术专业和泛影视专业的生源火爆,不少高校不断拓展扩张这类专业,正所谓多一个专业就多一个就业机会。但是,招生热门的专业未必就有社会“抢手”和紧俏的就业岗位。在当今的社会里,可供影视艺术毕业生选择的影视艺术工作领域还是比较多的。然而,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影视和媒体专业学生毕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就业的形势非常严峻。虽说影视艺术和影视媒体尚属时展的朝阳产业、从业的专业需求量比较大,但是受目前我国企业体制属性的制约及影视专业就业观念的影响,影视艺术专业和泛影视专业的毕业生相对于工科、文科等专业的毕业生,其就业面还比较狭窄,就业问题显得尤其突出。许多影视艺术和泛影视专业的毕业生漂浮于社会上、游离在各大电视台与社会影视制作公司之间,也有的影视专业毕业生离开了心仪的影视传媒改事其他的职业。影视艺术和传媒专业的成品“出口”瓶颈,直接影响着影视教育与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影视教育者必须直面和思考的紧迫现实问题。

二建设思路

我国影视教育和影视专业教学发展所折射的上述问题,既有社会大背景的因素又有影视艺术教育本身的问题。对于影视教育者来讲,如何在众多的影视艺术专业的培养格局中探究影视艺术教育的规律,从教学改革入手创立影视艺术教学的特色,开创影视艺术教学的新格局,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和首要探究的课题。创建影视艺术教学新模式,就是要建立一个影视特色鲜明、以特取胜的人才教学体系,围绕特色着力夯实文学和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这一重要基石;开掘和探究知识与能力之间高效转化的教学创新机制;拓展学、产、研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一)突出特点、以特取胜

影视艺术专业属于设备、经费投入需要量比较大的专业,而国内许多非影视艺术专业性的高等院校,均是在“穷国办大教育”的状况下开办影视艺术专业的。因而,在有限投入的“校”情下,更应该强调和突出自身的教学特质与专业特色,有选择地建设、有重点地突破,力求独辟蹊径,出奇制胜。要坚持把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作为影视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基石;要夯实这块基石,就要突出特点、以特取胜,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把特色扎根在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从而使影视艺术教学体系独树一帜、独步天下。创办影视艺术专业,要兼容艺术院校“专业影视技能技巧”的专业化和重点大学“影视理论人才教育”的学理化特征与优点,从各院校的实际出发,体现自身教学的特色和学校的个性,突出特色。只有坚持影视教学的共性和各院校自身影视教学个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有可能建设成为区域一流的影视院校,争取实现国内一流的发展目标。

(二)师资与学科齐头并进

开掘和探究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机制,是影视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实施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强盛的师资和学科。当前各院校的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拐点”上,大多数院校都完成了量的积累、正从量变“拐”向质的提高阶段。质的提高成为下一轮各影视院校教学竞争的核心。影视艺术的师资有四类,其中三类缺一不可:一类是将帅之才,是既能“文”又能“武”的学科带头人,这类人数量不多,但决定着教学与学科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另一类是“文”将才,是头脑型的研究和策划型学者,是影视前沿的理论与影视策划的研究者,是培养学生影视文化学养和学理的骨干师资,是专业的中坚力量,是院系教学水平的基本保证;还有一类是“武”将才,是专业技能的教学骨干、完成教学能力转化和影视作品创作的基本力量。在强化师资和学科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占领影视艺术专业双语教学的“高地”,注意吸收日趋增多的“海归”人才。这是下阶段打造影视师资和学科特色及教学创新的新亮点,也是影视艺术教学接轨国际的本质体现。

(三)全面整合影视教学资源

拓展学、产、研三位一体的影视教学体系是影视艺术教学模式创新的最终落脚点。要实现学、产、研的一体化,必须全方位地整合影视专业、师资结构、课程结构、知识内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生产教学等资源内容,必须优化发挥教学资源的整合作用,有效引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学生创作的能动性,从而把教的理论和学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影像产品。

探究影视艺术教育的规律、建构影视艺术教学的模式、创建影视艺术教学特色,不仅体现在对影视艺术教育本质属性的理想理论创新认识上,更要扎根在影视艺术教学目标的实践过程中。影视艺术教学目标的创新,就在于造就和培,养创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一届又一届具有广博文化素质与影视创作能力、具有创新与创业精神和实践与竞争能力、体现影视与传媒特色及能力突出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