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范文第1篇

一、搞好网络集体备课,真正把集体备课做到实处。

以往的集体备课虽然有所收效,但效果不明显,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实施起来也是困难重重。如今我县实行网络集体备课,确实为全县教师提供了信息共享、交流的平台;为每位教师提供了展现自己的舞台。我们县教研室制定的实施方案科学、合理。集体备课的实践者主要是教师,带领教师搞好网络集体备课,是教研员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学校的一名教研员,我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计划从以下三方面抓好集体备课:首先,为全县网络大集体备课提供高质量的教案设计。自从接到集体备课分配任务后,我们就及时安排老师先进行自备;接着把老师集中在一起对每课时进行分析、讨论,大家积极献计献策,最后达成共识,形成较完善的教案。在8月5—7日的学习培训中,我们观摩了一些优秀教案,学习并采纳了他们的优点,然后对我们自己的教案进行了修订,并使之更加完善。

其次,正确使用全县网络集体备课现有成果。网络集体备课确实把教师从以前繁重的备课中解放出来,其成果也逐渐成形,在教学中如何使用这些现有的教案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自身应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集体备课的现有成果。我们应鼓励教师进行个性化备课,留下二次备课的痕迹,创造性地使用别人的教案,而不是全盘照搬。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方面是引导者、督促者和监督者,保证网络大集体备课正常运行,实现集体备课的初衷。最后,积极采纳全县教师的意见,再次优化教案。集体备课就是集思广益,逐步完善教案的过程。教案被采用并挂在教研平台上,全县教师在使用时肯定会提出这样或那样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再次集体研讨,优化教案。

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设计 真实性 平实性 个性化

教师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具体教学的结果,而在于实现教学的过程。因此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把握好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设计、课堂驾驭及实现手段等方面,而课堂教学设计则是重中之重。那么,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有助于实现优秀的教学过程,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五个方面进行整体把握。

一、少一点“堆砌型”,多一点“放射型”

何谓“堆砌型”、“放射型”?所谓“堆砌型”是指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将大量内容拼凑在一块,虽然重点繁多,内容繁杂,却毫无章法,只是简单堆砌。即使一节课下来,看似整堂课满满当当,内容充实,但学生能真正习得的知识却少之又少,落入了“哪里都是重点,哪里又都不是重点”的俗套;而所谓的“放射型”则偏重于某一教学重点,教师围绕这一重点循序渐进地展开、深入,其课堂大部分内容安排都是为更好地讲解这一重点服务;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够灵活地运用教材进行课堂设计,以点带面,合理地布局课堂结构,做到重点突出。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设计时,要重视课堂结构安排,做到张弛有度,避免胡拼乱凑。

二、多一些真实,少一些作秀

只有真实的课堂才是最美丽的课堂。教师在准备教学之前都需要做一定的准备,包括物质准备和知识准备等,在进行课前备课时,一定要牢牢把握住“适度”这一原则,既不过分,又不缺少。笔者在执教生涯中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许多老师上课时,总是想方设法地将课上得尽善尽美,完全按照自己预先的设计思路走,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这些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过分地追求课堂效果则免不了“作秀”的嫌疑。上课不是“秀场”,并不需要尽善尽美地表演,有的时候缺憾未必就是失败,语文课堂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缺憾、不足,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解决。我们要记住一点:有缺憾才会有反思,有反思才会有成长,缺憾体现出的是一种独特的价值。

三、少一点华丽,多一点平实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但并不意味着教学手段越多越好。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表面上看似积极响应新课改要求,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作出了很大的调整,甚至在有些老师的课上结合了情景表演、课件、动手制作、游戏、录像等手段,总之什么手段都用上了,全副武装。但试问有多少节感觉是朴素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许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这些华丽的外衣暴露出的是刻意包装的痕迹。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过程的平实、作用的实在,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

四、少一点“拿来主义”,多一点“为我所用”

我们借鉴其他老师或者是网上名师的一些教材、一些现成的教案、教学材料等,这些都只是载体,是我们参考的文本,它更多的是提供给我们一些指向、一些理念、一些内容的文本资料。它都一律只提供同样的一份,显而易见,这些只能参考,在参考的基础上做适当调整。例如:笔者曾经旁听过同校另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她在网上找了一个关于《曹冲称象》的教案,照搬这个教案,本以为效果会出奇地好,但结果却是学生们昏昏欲睡。深究之下,原来是该教案内容过于简单,甚至可以说得上是“粗制滥造”,根本就不符合班级学生实际水平,所以才会导致如此尴尬的局面。可见教师在利用网络媒体引进新知识时,要根据教学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懂得吸取其中的精髓,抓住一些灵动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是关键,不能刻板地模仿它的形式,生搬硬套。

五、少一点模仿,多一点个性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要善于分析自己:我的强项是什么?我的专长是什么?我是善于创设情境,还是善于语言的循循诱导?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锻炼,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个性。所以模仿并非是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借鉴+反思”才是聪明之举。

六、结语

总而言之,真正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是淳朴、真实的,并非以上所列举的华丽、作秀、堆砌、模仿等。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不断追寻、积极探索,开辟一条最适合自身教学、最适合学生学习的课改之路。

参考文献:

[1]陈翠萍.小学语文教学中“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课堂设计初探[J].东方教育,2012(6).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范文第3篇

一、比赛的形式与流程

省级教学比赛一般每两年举行一次,市级教学比赛一般是为省赛选拔选手,二者的形式和流程有些区别。市级初赛一般以说课或无生上课的形式出现,课题一般是提前指定临时通知,准备时间一般在两至三天,比赛时间多集中安排于周末,比赛地点在市教育局或指定学校,可以使用多媒体。市级决赛是现场上课,必须使用多媒体,课题仍是提前指定临时通知,但一般以当时教学进度为参考,准备时间缩至一天左右,抽签确定上课次序,比赛地点多安排在市属重点中学。省级比赛赛程紧张,要求更严,多采取现场上课的方式进行,即提前不到一天,有时仅提前一个晚上,进行现场抽签,确定比赛组别、顺序、课题、课时,然后同组同课题选手集中起来限时编写教案,只能借助教材和教参。教案上交后,现场复印若干份,送至每位评委。原稿带回,制作课件,可以适当修改但不能对教学设计做过大调整。

二、参赛“四部曲”

1.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接到比赛通知后,选手要及时了解赛事安排,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具体如下:一是向有关领导汇报,提前调课,解决后顾之忧,否则牵扯精力。二是按照课题范围,准备教材教参,整理备课资料,平时就要注意收集经典课例。三是搜集比赛学校的有关信息,包括学校性质、办学特色、师资力量、生源状况、高考成绩、教学进度、教学设施、天气情况等。四是调试电脑等多媒体设备,确保零故障,平时要提高课件制作技能。五是准备参赛服装,穿着要整洁得体,男教师一般穿西服扎领带,女教师以职业装为宜。六是调整状态,充足睡眠,要找到有点兴奋的感觉,而不要过分紧张。如果正处于复习阶段,要尽快从复习课模式中跳出来,可以找熟悉的课题练练手。

2.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知己”往往被忽视,对自己的教学风格缺乏总结,没有总结就没有提升。听评课活动时,不要怕暴露问题,要虚心求教,绝不能存在硬伤隐患。参赛时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要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把自己最好的方面展示出来,知己方能扬长避短。

“知彼”操作性低,费时费力效果弱,不必寄予太大希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尽力而为,简称“三听”,即听选手、听学生、听评委,熟悉赛场环境,融入比赛氛围。在对自己、选手、学生、评委了解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增强教学设计的预设性和建构性,针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制订解决方案。

3.以情动人,出奇制胜

教学比赛不同于日常课堂教学,也不同于公开课教学。赛前选手与学生的接触时间几乎为零,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缩小师生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呢?以情动人,但绝不是煽情,而是建立在抓住这所学校、这群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深入其中激发学生的荣誉感,用教师蓬勃的生命力消除师生间的天然隔阂,使学生融入选手设置的课堂情境。

课堂教学环节要精心设计,突出新课程理念,加强师生互动。教学过程要舒缓流畅,最好能形成一到两次小来吸引评委,掌握好时间,控制课堂节奏,前紧后松和前松后紧都不太好,切勿拖堂。课件制作既要展现教学技术的运用,又不能喧宾夺主,给人不舒服的感觉。课件不能代替板书,必须要有自己新颖的板书设计,且与课件不重复,否则乏味毫无意义。课堂小结或拓展延伸要能掀起本节课的大,要有独具匠心的铺垫和挖掘,使学生、评委、听课教师与你达到共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出奇制胜,否则就可能成为累赘。

4.有条不紊,临危不乱

参赛时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保持头脑清醒,坚定信心,特别是当别人提出这样或那样的建议时,自己不能拿来主义,更不能在思维困顿时不管抓到什么都当成救命稻草,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把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习惯表现出来。教学过程中,无论场面有多大,无论地点是在教室还是在报告厅,都要有条不紊。这一刻,只有你和学生,只有你和电脑,师生是一体的,人机是一体的。当课程推进不畅,学生回答问题不如意时,要沉着冷静,积极引导,巧妙化险为夷。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范文第4篇

一、“时髦病”的表现

(一)课件依赖型和照搬型

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的普及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当今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不可否认,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形象性、直观性、新颖性、多样性等优点,对政治课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却走向了另一极端,每一节课非课件不上,传统教学的精华都被一张张极速闪动的幻灯片取代;更有甚者,奉行的是拿来主义,他们不是认真研读教材,精心思考如何解决重点和难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状况合理设计、制作个性鲜明的具有真实性、独创性和较强时代性的课件,或是在借鉴吸收别人智慧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而是上网搜索点击,各取所需,全盘照搬,为我所用。要是某一天找不到相应的课件,就手足无措,无以应对,教学也不知如何开展;若是遇到要上优质课或公开课,还需多位教师保姆式的辅导协助,才勉强完成教学任务。真让人感慨万千,哭笑不得!

(二)教案照抄型

教案的形成,除了要熟练掌握教材的知识,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外,还需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课堂环境、教法、学法、教学手段、教学设备等相关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科学、合理和有序的整合。一般而言,课堂教学效果是与课前的投入成正比例的。优秀的负责任的教师课前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精心备课。而现在,互联网中良莠不齐的教案满眼皆是,于是乎,很多教师就垂手拈来,省时又省力,上课照本宣科;到需自己独立完成一节教案时就犹如遇溺之人丧失了救命稻草,愣是拿不出完整像样的教案。

(三)试卷下载型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多年,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已深入人心。但由于教育配套改革并没有相应地完善,教育的根本制度没变,评价机制没变,高考指挥棒没变,应试教育也没变,“教的好不如考的好”仍是我们许多教师信奉的价值准则。于是,新课程教学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及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探索、形成和创造的过程等都被抛置脑后,取而代之的是要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背诵、默写和苦战于题海中。而互联网中多如牛毛、取之不竭的试题资源更是教师现成的试题库,也是其无数次让学生强化训练的法宝。确实,此类型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暂时获取高分、教师获取荣誉,但它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极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谈不上担负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任。

二、重视教师专业成长

“时髦病”的产生表面上看是教师责任感缺失和个体素养问题,实质上是教育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具体体现。如:中国教师现实的生存环境、片面的教育政绩观、落后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单一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迷失的教育价值取向等都是产生“时髦病”的深刻的社会根源。这导致了一些教师仅把职业当作谋生手段,工作简单重复照搬,缺乏职业激情,缺乏创新,缺乏价值追求,更缺乏提升自我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因此,要杜绝和根治“时髦病”,促成教师的专业成长,既是教师自身需正视和面对的,更是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亟待解决的。

(一)宏观上为教师的成长成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环境

良好的社会教育生态环境,包括校园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教育教学环境,将有助于教师自觉形成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动力,从而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促进专业成长。因此,我们必须把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破除羁绊现代素质教育的陈规陋习,尤其是单纯以升学率为唯一依据的教育政绩观和教育评价机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从生活上、精神上、心理上关心教师,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为教师的成长成才,为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系统的教育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环境,真正使教师有“职业认同感、事业成就感、人生幸福感”。 关心教师专业成长,关注教育,关爱学生,首先从关心教师做起。

(二)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范文第5篇

一、在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时,一定要思考前因后果

1.看看新知的“前方”已经有了些什么基础“后方”还可以有些什么拓展。老教师和新教师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的教材把握能力比新教师好,因为他们教的多,对教材的体系很熟悉。新教师如果等教一遍来熟悉教材,这太慢了,而且有时候也不现实。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一到六年级的知识都做一遍,然后进行整理、分类,相信你的收获肯定会很大。

2.看看教学的“前人”已经有些什么经验和“后人”还可以有些什么改进。很多新教师,往往手中总是有一到两本优秀教案集,每次上课就照搬硬套里面的教案。可能有一两节课上的很好,但这对于教师研读教材能力的提高不是很有帮助。无论写的再好,那都是别人思考的结果,教师要争取对教材理解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去参考别人的教案。这样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能及时找到自己的不足,无形当中就提高了自己对教材的分析能力。

二、在研究教育教学时,我们还要做到上串下联

1.把“上面”的教师与“下面”的学生联系起来。卢梭认为:“我们当中每一个人都应该从头一点做起,方才可以达到通常的理解程度。”“头一点”是什么,我想就是最基本的东西,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基础。有的教师也知道基础的重要性,但确定不了“基础”的标高,于是,片面地认为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智力超常,标准应该较高,把标准确定在教材的标准之上。

新的基础教育的理念中提出,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立教学的起点。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及其教学内容的水平,仅仅代表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可能范围与需要掌握的可能性程度,并不代表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因此,教材的起点仅能作为确立教学可能起点的基本线索。教学实践活动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状态和发展状态,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分析学生思维水平的特点;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水平。以上这些方面的分析,教师可以在课前了解,也可以利用上课的导入环节进行了解。

2.把“上面”的理论与“下面”的实际联系起来。我们许多教师普遍认为理论高高在上,高深莫测,难以转化为生产力,不实用,于是产生一种望而生畏的情绪,或者仅把理论作为装饰门面之用。这就告诉我们,在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时,要善于架构起沟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从而让教育教学能够走得更高更远。

【案例】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与学的重点在于试商。通常,教材主要介绍“首位试商法”(如除数是32和38时,都看做30,再通过口算试出商是几),“四舍五入试商法”(如除数是32和38时,分别看做30和40,再通过口算试出商是几)。

在一堂课上,一位教师让学生讨论:哪种试商方法比较好?学生1认为,当把除数32看做30时,被除数也应该“舍”;当把除数38看做40时,被除数也应该“入”,这样试商更准确。学生2则认为,除数、被除数各自分别“四舍五入”,试商更准确。遗憾的是,教师不清楚哪种方法准确率高,于是回应:还是课本上介绍的“首位试商法”好。

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研究得出了各种试商方法一次成功的“成功率”:首位试商法,64.573%;进一试商法(如除数是32和38时,都看做40),64.675%;四舍五入试商法,76.287%;随舍随入试商法(即学生1的方法),76.271%;各自舍入试商法(即学生2的方法),81.402%。同时,研究还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指出:前三种方法只需改动除数,思维难度低,小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后两种方法要同时改动除数、被除数,思维难度大,一般学生难以掌握。显然,教师知道了这些深入的研究结论,才能基于对试商过程的了解及其难易程度的把握,游刃有余地应对学生的交流,对他们的见解作出恰当的评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

三、在选取教育素材上,应该注意“内挖外引”

可以是自己的材料也可以是别人的材料;可以是教育内部的材料也可以是教育外部的材料;可以是国内的材料也可以是国外的。只要是对研究教育用的材料,我们都可以实行“拿来主义”。

在具体教学研究中,我们还可以思考教学是否存在“内外有别”的现象,例如学科之内与学科之外、教材之内与教材之外、课堂之内与课堂之外等是否可以实现教学“流通”。

【案例】 一位教师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一课时,在学生建立“升”和“毫升”的概念后,要求学生作一个课后调查:收集生活中常见的10个物体的容积。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效率 教学

信息技术誉为“人类文明的第三个里程碑”;它是“人类走出工业文明,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的确,由于有了计算机、因特网,在现代生活中,信息技术无处不介入我们的生活,特别是我们教育教学受益非浅。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我们的教学搭建了两个非常有利的平台:一个是多媒体运作的平台,另一个是网络信息的平台。有了这两个平台,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取之不尽的资源,把我们的教学空间拓展得海阔天空。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信息技术也给教师带来了负面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的教学技能退化。

长期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媒体,一些传统的优秀教学技能逐渐退化,如基本技能一-板书。有的教师粉笔字、钢笔字退化,字越写越不好看,课堂上甚至于淡忘板书,一节课除了屏幕显示,教学重点也没有板书。

(2)无机难备课,无电难教学。

一部分教师对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媒体产生了依赖,尤其是在教学条件好的学校从教的青年教师,凭借自己对信息技术的娴熟应用,平时不喜欢翻书,几乎所有的资料都从网络上获得。备课时一旦缺了计算机网络,就成了问题:教学时一旦学校没有电,就急得不知应该如何教学,因为他设计的思路完全需要电脑等技术媒体配合的。实际上,认真思考撰写教案或教学设计都会有收获的,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更是如此。

(3)研究教材表面化、教学设计复制化,拼盘化。

有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依靠,有的教师不深挖教材和课程标准,教材理解表面化、肤浅化,对教材很生疏,上课离开了课本就上不下去。而且奉行“拿来主义”,不研究学情,不结合自己的实际,借鉴模仿过头甚至复制,一味地照抄照搬,缺乏思考创新。

(4)教学过程机械化,盲目化。

把传统教学中的“照本宣科”演变为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中的“照屏宣科”,上课时教师照着屏幕读ppt.文档。有的教师把训练学生的思维想象变成图文教学,如有的数学教师在文字应用题的教学时还在每一段文字上配图,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没有得到训练,而配图应该是在学生对文字理解有困难时才提供。

(5)传统教学工具被遗忘。

由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媒体的先进性等特点,一些传统教学工具被遗忘,如一些较为经济而又简单的模型、挂图弃之不用。事实上,模型的立体效果远比电脑平面图片的效果要好。如人体模型与人体图片相比,模型可以近距离观察,可以用手触摸感受,而电脑图片只有视觉效果。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信息技术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也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来实现。”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需要和水平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安排。我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教学互动平台。

新课程改革呼唤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只有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情感基础上,才能促进人与人的心灵沟通,生成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我们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教学中,通过播放音乐、文字、图片等来代替教师的导课。如果想层次更高一些的话,则可以制作声音、图像、动画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来显示相关信息,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农村中学学生更是如此,对他们来说这多媒体是比较新奇的。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突破重点、难点。

在农村课堂教学中,通常只有文本教材,其信息的存储、传递、再现能力受到限制,“动态”展示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尤其在表述一般实验条件下难以再现的内容方面,如大到宏观世界的科学规律,小到微观世界的精细结构等,教师无法准确表达,学生学得朦胧迷茫。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就能将微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变化太快的或变化太慢的教学内容,逐层展示给学生观察,形象直观,效果显著。如:在教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课,学生对“观察水中的微生物”时,农村学校配置的实验仪器(高倍显微镜)非常少,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是没办法的。如果通过电脑展示在大屏幕上,学生不仅清楚地看到水生物的形状、大小,还能看到水生物的运动过程。突破了教学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实验教学。

由于农村中学实验室条件有限,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很难充分体现。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能以其灵活、生动、形象的图形和动画表现形式及强大的模拟功能,而使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出难点、引发兴趣,进而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例如:在讲到“探究冰、烛蜡的熔化特点”的实验时,由于冰易熔化的特点,很难演示实验,利用多媒体就能很生动、形象的演示出来,使学生较直观的看出冰在熔化过程中的状态以及温度变化情况。科学实验操作都有一定的要求,一旦学生操作失误,不仅会导致实验失败,造成仪器损坏,还会引起某些危险,更会引起学生的恐惧心理,影响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采用多媒体技术对实验操作进行模拟,这样让学生在投影机前进行模拟操作,以掌握正确的操作和对不正确操作的理解后,再进行实验,将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

总之,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取之不尽的资源,把我们的教学空间拓展得海阔天空。但一定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不能盲目地“拿来”就用,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梁鸣之.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拓展、优化教学

[2]董自平.教师应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范文第7篇

一、教学预设:一个被误读的概念

大家认识到,传统教学的弊病不仅在于应试教育,更在于强行把复杂归结为简单,把多样整合为划一。于是,“动态生成”成为热捧的对象,甚至有人直接将生成与预设对立起来,试图以生成来取代预设,出现了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和迷失:既不像传统教学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为追求生成而迷失了目标。这实在是对预设的误读。有的教师以生成为借口,在课堂教学中模糊自己的角色定位,放手让生成决定课堂,教学俨然成了师生的即兴创造。有的教师为了呈现课堂的生命活力,毫无标准和原则地使用教学过程中的“偶然性”,甚至随意更换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流程,还美其名曰“给学生最大的创造空间”。这种貌似披了“以生为本”的科学外衣,实际却是盲目追捧生成的教学观,值得教师反思。

不可否认,在当今教育界的确还存在过分崇拜预设的情况。教师过分依赖预设,形成思维惰性,其教案只是对他人经验的重复,对教学参考的抄袭,属于极不负责的“拿来主义”,以至缺乏个性化的创见、科学性的严谨。因此,深化课程改革有必要强调对预设的重新认识,让每个教师都能正确对待并合理运用预设。

教学是一项有生命的活动,它需要活力,需要创新,需要某一时刻的出人意料,但是,这一切的前提,必须在对教学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预设不能也不可以成为教学的唯一和全部,但作为课堂教学的准备,生成的舞台是由预设来为其打造和提供的。所以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两者对立统一的关系:预设和生成,只有相辅才能相成。误读预设,转而放弃预设,只会使教师失去对教学的尊重。

二、精彩课堂不能没有教学预设

1.预设为教学的生成保驾护航

杜威曾对预设做过一个很精辟的论述,他认为“教学不像风吹泥沙这种随意的活动,而像蜜蜂的活动一样,是有其内在连续性的”。“活动之前,预设在头脑中对‘实践’进行观察、权衡、设计,明确活动的方向,设想多种可能性,从而使行动更为合理”。所以,预设能在实践中指导教师的行动,为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预设的科学性和计划性为动态开放、富有艺术性的生成保驾护航。

首先,体现于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预设的重要任务就是确定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等,这是一个总的定向工作,保证课堂教学内容有序、有度、高效地进行。但在预设教学目标时,必须时刻关注生成。除了制定基础性目标之外,更要制定留有余地的个性化的生成性目标。课堂教学不应也不能是一个封闭系统,不能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即兴创造,要在生成中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其次,体现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是一个发展、增值、生成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不断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反思,及时修订、更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预设时,应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想象余地和自主的创新空间。学生的激情与兴趣需要教师“点燃”,所以教师应致力于在施教的过程中不断寻找能够触发学生激情的“燃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智慧、敏锐以及对学生的充分关注,要求教师对学情了如指掌,并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状态,寻找动态教学的生长点,而不是死守预设不放。只有这样,在灵动的学生面前教师才不会手足无措,进而走入“弹性预设添悬念,水到渠成妙生成;创新预设破常规,出人意料巧生成”的教学佳境。当然,教学过程中的预设与重新定向也须拿捏得当,不能随意而为。

再次,教学是艺术,需繁简得当。简约不是简陋,它是一种精致、规范。如果教师不知如何取舍,课堂上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导致满堂灌,严重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使得学生的创造空间拥堵阻塞,课堂生成可想而知。试想:一间屋子里堆满了物件,还谈什么摆设?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懂得取舍的重要性,能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需求等进行科学预设,准确把握教学中需要增什么、减什么、删什么、留什么,从而设计出一份精简、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学能够达到简约之美。如果说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那么预设就是对教材特别是对教学内容的尊重。这种尊重体现在理性舍弃,更确切地说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总之,课堂教学活动必然产生很多原生态的、芜杂的东西,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预设加以提炼,在舍弃中突现重心,在简约中体现完美,最终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2.预设促进教学流程科学、顺畅

教学活动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复杂活动。预设性教学关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结果以及教学秩序,它具有明显的科学主义取向。而生成性教学则更关注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学生的表现,它具有明显的艺术主义取向。因此,科学性的预设和艺术性的生成是教学活动的双重属性,两者相辅相成。教师只有辩证地理解这两个属性,合理处理好两者关系,才能构建和谐的教学形态。坚持教学的科学主义取向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一堂好课的魅力之源。没有科学的预设,生成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有些研究者否认教学是一门科学,认为其充斥太多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主观有余而客观不足。存在这一偏颇是因为他们仅看到了教师课堂上的表现,而没有关注教师课前所做的大量预设工作。

我们看到名师上课相当随意,信手拈来,那是因为这些名师是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在准备一节课。他们的预设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上课自然能左右逢源。在他们的课堂上,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流程的设计,都不是纯粹的主观臆想,而是出于理性的思考。他们的预设,既有高水平的思维加工,也有积极的情绪体验。虽其表面随意、随机和感性,恰透露着内在的严密逻辑性,包含着教学生成与教学创造,体现着教学流程的科学化。

3.预设为生成提供丰盈的土壤

生成不可预设,但预设却是生成的土壤,这是教学的辩证。如果教师从不预设,那么他连正常的课堂教学都会发生困难,何谈生成;反之,如果课堂仅仅是“表演式”预设展开,忽视课堂情境,即使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那也绝不是高效教学。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件不可计划之事,因为,凡是个人出于自由意愿而做的事,都不在计划之内。”但同时他又指出,“对于不可计划之事我们还是可以做出一些计划,那就是创造一个让它得以自由实现的空间。”雅斯贝尔斯这里所说的两种计划的含义是不同的,前一种计划是指一种按部就班的“模子”式的计划,而后一种计划则是指一种适应性、可调性的条件策略,这正是我们的教学所提倡的科学预设。

因此,教师不应将预设变成僵化的“剧本式教学计划”,固定了自己和学生的一切行为,剥夺了两者的主体性,使每一个主体异化为物化的客体。预设应该为了更高的目标——丰富有效的生成。创造来源于不确定性。优秀的教师,并非能预见他的课堂走向,但他却了解潜在于课堂的生成性资源的重要价值,于是他的预设充分保留了生成的空间,时刻预备好了为学生而“变”。他们在课堂上不断有意识地刺激、启发学生,不断“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使沉静的课堂灵动起来。同时,也正是得益于他们事先精心、科学的预设,所以当课堂生成资源出现时,他们能正确判断其价值,并对其中教学性高的成分充分加以应用,从而促进课堂的生成。

三、正确把握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现代主义的知识观或教学观,都把实现确定性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则认为课程实施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形成性的而不是预先界定的,不确定的但却有界限的课程”。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主要代表威廉·多尔认为,课程应该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交互方式生成,而不是通过教学计划预先设计。 因而,“生成性教学”是后现代主义教学观所强调的一种教学形态。

然而,在新课程改革中,预设却被作为现代教学的对立面而被不断诟病,形成了令人尴尬的“二律背反”。但深究一下,我们就会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专家学者所批评的过分注重精确性、严密性和封闭性等,并非预设的本质,而是由于教师在开展预设的时候单一追求教学的程序性,忽视教学的灵活性,在机械的规程化的步骤中,逐步丧失艺术性和主体性,看上去中规中矩,环环相扣,毫厘不爽,但整个课堂缺乏心灵的飞扬,忽略情感的需求,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剥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与学习权。这样的课堂虽然能够顺利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但是,如此死板的预设不但使学生在课堂上既役于人(教师)也役于物(教材),还绊住了教师自身,成为教师个性发挥与智慧展现的枷锁,教学俨然成了戴着预设镣铐的舞蹈。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有预设,又不能唯预设,要使预设有更多的包容性和动态性;预设要精心,但不追求精细,要充足,但不过度。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范文第8篇

有效性;备课;上课;作业

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全国卷的使用是中学关注的热点,不管各种改革如何进行,只要拥有高的教学质量这一定海神针,我们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在于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高效。在各种课改模式盛行的当下,固守教学环节的有效、高效,扭住教学管理的根本,是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本质要求。

一、教师要像编辑导演一样备课,让导学案成为课堂教学的预设脚本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能把语文课上得让教师佩服、学生喜爱,在于他在备课方面下了苦功夫。当他认识到语文课存在的问题时,便在备课上投入了大量时间: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课后生字,苦苦地思考教材,努力地发掘教材。当他把课文朗读得“其言皆出于吾口,其意皆出于吾心”时,当他把生字练得如同字帖上的字一样时,当他把教案设计得有了新意时,他才敢走进课堂。

备课是教师的常规工作,它不仅体现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责任,更能看出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犹如编辑导演精心设计的剧本,它是完成电影拍摄的前提和保证。备课时,一定要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教材中的学科知识是以一次性、平面化的形式呈现的。所谓一次性,是教材不会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解释;所谓平面化,是教材不会根据学习情境的变化进行演绎。所以,教师的作用是对教材的这二个弱点进行补充,即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教材提供的知识进行多重解释,根据学习环境的变化对教材提供的知识进行多样的演绎。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轻而易举地掌握教材,甚至胜过教材,这是对优秀教师的起码要求。”

教案的书写、问题的预设、例习题的筛选,要求教师从教学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要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要针对学生课堂学习中生成的问题。过程设计,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教案还必须有教学反思。

备课时还要考虑到学情。我们常听到老师说,这部分知识,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学生就是不能掌握。为什么不能掌握?可能是这部分知识比较难,不容易掌握,也有一种可能是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有缺漏。因为教师传授某个知识点,展现的不是零散的某一个点,而是能追溯到它的上位概念,又能埋伏下它的下位概念;能与类似的知识点相关联,又能与有些知识点进行比较辨析。这样教学的知识就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根链条,甚至是一个模块,储存进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以建构主义的观点看,当知识以链条和模块的形式储存,就便于学生在再次接触时能有效提取。有些教师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得不牢固,其根源在于那些知识点是以零散的状态游离在学生大脑之中,不容易跟其他知识产生链接,再次提取时自然就困难了。

我们的教学就是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教学目标之间搭梯子,不管要搭多少梯子,要搭多高,梯子的起点始终应该是学生的学情。

从2016年开始,我们将参加全国卷的考试,全国卷相对福建卷来说难度较大,考试形式不同,学生不适应,教师也不适应。如何尽快适应全国卷、熟悉全国卷、驾驭全国卷,教师是关键。

在全省同时采用全国卷考试的时候,你想比别人取得更好成绩,你就应该先人一步、快走一招,既不输在起点,更赢在过程;既个体钻研、自我反思,又有集体教研、同伴互助。

学校有必要重新修订了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实施意见,重新修订的目的是,让大家进一步明白集体备课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手段,让大家从关注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的形式转化到更加关注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的内涵上,真正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在校本教研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备课组活动,有四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1.面向教材、课堂和学生,树立草根教研的意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让教师在活动中得到实惠。

2.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精选精编习题,树立“周周清”的有效训练意识,落实有饱和量的训练。

3.整合教师的集体智慧,树立共识、共享、共赢的团队意识,实现优势互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践行新课改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集体备课要以分析教材、研究教法为主线,开展听课、评课、说课、研课等活动;组织学习教学大纲、学科指导意见、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等;交流、研究教学及考试信息;开展以有效教学为重点的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集体备课有四个基本流程,即个人钻研――集体研讨――形成教案――教学反思。

1.由备课组长提前确定备课内容和集体说课时间,教师个人进行认真钻研,充分准备。

2.由事先确定的主讲人发言,然后进行集体探讨,备课组成员各抒己见,经过讨论、比较、完善,确定最佳方案。

3.每个教师根据备课组达成的共识,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形成教案。

4.教师个人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认真思考,写出教学反思。

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每周一次,每次集体备课必须做到时间、地点、内容、中心发言人“四落实”,切忌走过场、讲形式。

学校要开展以备课组为单位的优秀备课组评选,高中部每一个年段评二个备课组,初中部每一个年段评一个备课组。评选标准:一成绩好,二协作好,三练习少。学校将加强备课组的表彰力度,不断推进备课组活动的深入开展,以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 提高。

二、教师要像专家名师一样传授,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学园

同样的学生起点、同样的课时数、同样的教辅材料、同样的作业练习,为什么学生成绩差别却很大呢?主要原因是课堂的效率。

从平时的情况反映出,教师们课堂的效率不高,优质课较少,低效课占了一大部分。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方面所受到的最强烈批评也就是低效和无效的问题。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多种多样,不同风格的教师,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1.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从“知识与技能”层面讲,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教学难度*学生学习接受度。

虽然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难度是一个目标性要求,但并不意味着一开始就要达到这样的标准。人的学习过程肯定是由浅入深的过程,在开始的时候浅一点,当学生接受、适应了之后,才朝着深度迈进。如果一开始就以难度为先,结果有可能把学生吓跑了。

一位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一气呵成地用三种方法讲解完一道数学题后,问学生们是否听懂了,学生说:听懂了。课后,听课者问学生:你听懂了吗?学生说:三种方法我各听懂1/3,加起来就听懂了。当听课者把学生的话告诉这位教师时,这位教师若有所悟地说:难怪我这样上课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说明了什么?深度够了,可学生没有真正接受。学科知识的难度有两面:一是精尖,二是深刻。对于广大教师来讲,不一定都要达到精尖,但却要追求深刻,深刻的知识让人感兴趣。

那什么才是适当的难度?这就是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通俗地讲,就是让学生“跳一跳,摸得着”。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像长在树上的果子,学生努力地跳一跳,能够摘得到,只有有可能摘得到,学生们才愿意去跳。如果太高,跳一跳根本够不到,学生索性就不去摘了。

如果从“过程与方法”层面讲,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教学进度*学生学习参与度。我们常常看到父母带着小孩子散步。刚进公园时,孩子特别兴奋,东奔西跑。可一段时间后,孩子的步伐开始慢下来了,再一会孩子就不愿走了,哭闹着让父母抱。原本让孩子锻炼,反而助长了孩子要父母抱着走路的习惯。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父母让孩子加快步伐来适应自己的进度,在这种超越孩子自身能力的过程中,孩子对散步失去了兴趣,还学会了依赖父母达到目的习惯。

我们的课堂又何尝不是如此。刚开学,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可是过了两三周之后,学习态度就变得越来越差。当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时,就会出现上面例子所讲的孩子的步伐无法跟上父母的进度一样。

在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时,人们往往评价这堂课教学过程是否精彩,而不追问这堂课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取得什么学习效果。这也是学生学习接受度常常被忽视的原因。

许多教师拿到教材时,第一个想法就是如何把这本教材教完。其实,教师们更应该思考着本教材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教材的结构如何形成,哪些知识要重点教,哪些知识可以一带而过等等。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教得怎样,而在于学生最终学得如何。这就要求老师要转换立场,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一堂课教什么、教多少、怎么教。如果方向错了,教的内容越多,教学效果反而越差,弄得师生都很辛苦。

目前,我们的一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成绩差,学生、家长有微词,教师也很苦恼。我们建议,教师们是否可以转变一下思路,改变一下教与学方式。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来改变课堂教学生态,以此激活课堂教学活力,充分释放教师的教学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原来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成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把原来全部由教师教转化为学生多参与、多自主、多合作、多探究,体现在教师课前提前设计好导学案,课中多指导、多点拨、多启发。更多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或者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2.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成就就是源于兴趣。

有一天,沈元教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2=5+7,28=5+23,100=11+89,就是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正是这个奇妙问题引发了陈景润的浓厚兴趣,激发了他的勤奋,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让学生学有兴趣是最高的层次。

其次,是让学生觉得学而有用。传统手工行业中,徒弟学艺是世袭传承,徒弟对师傅毕恭毕敬,既要交学徒费用,还必须忍受师傅的训斥,甚至是打骂,为的是学有所成。为什么徒弟能忍受师傅的各种非人待遇?是因为师傅手中有绝活,那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养家糊口的依托。当一个教师手中已无学生需要的养分,就没有存在的理由。当教学让学生认为可有可无的时候,课堂就形同虚设。

第三层次,是让学生觉得学而无用。学生对老师课堂教学意见最大的有三点:课堂教学废话连篇、没有重点、讲不透彻等等。当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时候,学生当然不听,甚至是抵触。

三、教师要像气象分析师一样精算,让作业练习成为同学驾驭学习的晴雨表

作业,是教学常规各个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在现行中考、高考模式下,做好作业是争取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近几年来,我们学校非常重视发挥作业在取得好成绩中的作用。平时,各备课组十分重视研究平衡班和实验班作业布置。可以说,教师们在作业与练习的精选、编制、布置、批改、辅导、讲评中,付出许多时间、精力和汗水,也换来高考成绩的逐年提高,作业的作用功不可没。

从总务部门统计的数据来看,作业印刷量还是偏大。说明我们还是以量取胜,还没能以质致胜,还是通过高投入、高强度、高付出的“三高”换取高质量,未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

学生作业、练习偏多,作业、练习低效,致使作业环节成为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目前,我们对作业理论的研究还是非常肤浅。正因为我们缺乏对“如何编制作业、如何布置作业、如何进行作业诊断与反馈”等作业功能的研究和探讨,使得我们只能依赖“题海战术”。

希望老师们都来研究、探索作业的功能,真正发挥作业的作用。我们也鼓励老师们对作业的编制、布置、批改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当前,学生作业当中存在四个问题:

1.没有月考的试卷讲评教案,作业、练习效果不明显,针对性不强;

2.作业、练习重复训练多,备课组没有组织精选精编;

3.理科作业、练习的量较大,批改不及时,评讲不到位;

4.同一学科有些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较少,各学科训练量不均衡,学科未能同步发展。

各学科都要落实有饱和量的训练,作业和练习必须做到“有饱和量,讲练到位;指向明确,精选精编”,做到有质有量,保质保量。

“有饱和量”是指:练习量要适度,但要达到一定量,我们不搞题海战术,但要熟能生巧。

“讲练到位”是指:作业有布置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