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以倾听为话题的作文

以倾听为话题的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以倾听为话题的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以倾听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1篇

(一)一词经纬,立骨扣题。

拟题时可以将话题或材料的主题词置于其中,以彰显立意,笼罩全文。例如江苏南通考生的《倾听智慧的声音》,紧扣了话题“倾听”;湖北仙桃考生的《位置断想》,紧扣了话题“位置”;河南考生的《信念的力量》,紧扣了话题“信念与成功”;湖南益阳考生的《我与苦难的亲密接触》,紧扣了试题所给材料的主旨:“苦难对于人磨炼的重要意义。”尤为重要的是在行文中遣词,以点明题目,确立主脑,例如2004年重庆中考作文题是以“生命”为话题作文,有一考生拟题为“做一朵昙花,只有香如故”。作者托物言志,讴歌生命,首先描写昙花一现中展现出了让人窒息的生命极致的绝美:“它就那样地轻盈地展开双臂,如精灵般地超凡脱俗,不含一丝一毫的杂念,让人窒息的美啊!但,如此短暂。”然后由物及人,驰骋联想:“肉体逝去,而精神永存。不要再驻足于花园,因为没有不败的花;不要沉溺于现实的享乐,因为没有用不完的财富;不要梦想长生不死,因为没有精神的支撑,那是一具行尸走肉的皮囊。倒不如做一朵昙花,在最美丽的时候,飘然而逝,只留一缕芳魂无断绝。”最后发出感喟,绾结全篇:“做一朵昙花吧,留下你芬芳的气息,留下你孤傲的美丽――短暂的生命,美的极致。”此中“生命”一词,堪称一锤定音,既包容全篇丰富的内容,又挑明题目深刻的蕴涵。

(二)铺陈排比,渲染扣题。

运用铺排造势,将题旨淋漓尽致地渲染,便能给人以扣题严密的强烈感受。例如2004年安徽的中考作文题是一道材料式的半命题:《珍惜所拥有的》。有一个考生在横线上填补上“青春”,开篇便下笔带彩,激情奔涌,有如倒海翻江,波澜壮阔:“青春是水,是正在东逝的水。青春是柴,是正在燃烧的柴。青春是风,是正在鼓荡的风。水是淹没庄稼还是滋润土地呢?青春是创造辉煌还是甘于沉默呢?柴是助长灾害还是完成使命呢?青春是无悔逝去还是满怀泪痕呢?风是助长浪头还是帮帆过海呢?青春是造福人间还是贻害万年呢?”如此连串排比,显得气势磅礴,更兼以比喻、设问,形象生动而又发人深思,有力突出了“青春”在人生道路上的重大意义,从而激励人“珍惜所拥有的青春”。

(三)重章叠句,钩连扣题。

在文章主体的各段落里运用内容相关、结构相同的句子,点明题目,形成反复,彼此呼应,相互钩连,便能旗帜鲜明地强调主旨。仍以2004年安徽中考作文题为例,有个考生在横线上填补的是“亲情”。作者于首段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每当目光定格在山脚下的小村庄,便勾起一股甜蜜的亲情慢慢遍及全身。接着挥洒笔墨,铺开三个洋溢着浓浓亲情的场景的精细描写:“珍惜所拥有的浓浓亲情,所以我不愿回家,并不是嫌家的偏僻和简陋,只是不忍那匆匆的重逢和别离,回家时受父母的关爱但返校时又是依依难舍……”;“珍惜所拥有的亲情,所以我不想回家。不是不向往家的温暖和安逸,只因不忍接过那放在手里的一叠叠血汗钱……”;“珍惜所拥有的亲情,所以我不敢回家。只因不再手捧奖状,一脸兴奋,不愿看父母因为我的平庸而暗淡的双眼……”三个片段从三个角度支撑起文章主体,犹如众星捧月。其中三个统领句回旋往复,直抒胸臆,牢牢切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文章不仅产生一唱三叹的优美旋律,而且富于形散神聚的严谨美。

(四)移花接木,点化扣题。

以倾听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作文教学模式 小标题 讨论交流 修改评议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4-0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也始终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多年来,师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下,放不开手脚,平时作文也只为中考、高考服务。一提起作文,学生满脸苦色,毫无兴趣,老师也是疲于应战,苦不堪言。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在作文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尝试。下面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初步探讨。

同样的文字,同样的内容,如果总是传统式的三段论,再怎么说也是很呆板的,但如果稍微花一点心思,将其加上“题前”“后记”之类,中间按其内容加上非常别致的小标题,可能就会使人耳目一新,为你的文章增光添彩。下面谈一谈我具体怎样辅导学生拟小标题的。

在课堂训练时,我是借鉴了江苏省高级教师梁德海老师开创的“五步作文教学法”,具体步骤是:

一、范题引路,激发兴趣。

在高考满分作文中,有小标题形式的不计其数,我在课堂展示一些小标题的形式,并体会其中的妙处。如:《我想化作一朵流浪的云》的小标题是“汨罗江畔”、“乌江水边”“南山之下” ;描写农村一年四季生活的《倾听乡村》的小标题“蛙声”、“牛铃”、“打谷”、“雪地”;《蓝色蛹・金色蝴蝶》的小标题“蓝色――流动的忧郁”、“蛹――自缚的悲哀”、“金色――我爱上世界”、“蝴蝶――破茧后的美丽”。

我也选取学生平时作文中的优秀小标题,让小作者有成就感,让其他的听众有亲切感。例如唐江同学《追求》一文的小标题“残酷的现实”、“坚强的表现”、“摸出的辉煌”;蒋清凤同学的《演绎善良》由三个小故事组成,小标题分别是“白雪公主”“收养孤儿”“善良的青年”。

所谓“文无定法”,学会变通很重要。我们只要让文字组合换一种格式,就会收到意外的收获。有的同学写东西,读起来中规中矩,没半点错误,但就是缺乏一种感觉,那便是文学气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采。

一堂课下来,同学们对小标题这种形式表现出了极浓的兴趣,有点跃跃欲试了。

二、点拨技巧,明确要求。

在这一步骤中,我具体介绍拟小标题的要求。

1. 小标题之间要符合逻辑,体现内在联系

小标题是由几个思想的板块组和而成的,它们看似相互分离却又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小标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并列关系,一是递进关系。如《选择文学,我一生无悔》中四个小标题“走进历史”“寻访故园”“融入自然”“充实人生”呈并列的关系。

2. 小标题要围绕中心,体现行文思路

在琢磨小标题时,切忌偏离文章中心去追求新奇。如2004年高考重庆作文话题“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高考佳作《飘香的时节》作者把视野投向滚滚历史长河,从英雄人物中淘金,分别选取稽康、庄子、项羽三个极富个性,极具特色的历史人物,以“菊之淡”“菊之傲”“菊之殇”三个小标题串缀成篇,它们都围绕着“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这一话题,作者饱含敬仰、叹惋与爱怜的挚情,写得声情并茂,令人感佩。

3. 小标题要格式一致,体现工整美观

小标题的结构要大致相同,字数相等。例如2002年高考河南一位考生的作文《心灵的选择》采用了“亲情至要”“法重如山”“血沃中华”这三个小标题,再如以“倾诉”为话题的作文,一位考生的小标题为“长者的教悔”“朋友的诉说”“他人的牢骚”。

4. 小标题要巧借修辞等表达技巧,体现清新别致

仿照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的形式,中间用圆点隔开,如《那山・那桥・那人》《冷月・清照(李清照)・千古愁》《夜・月・人》等。还可用名言警句,如《面对大海》中的“泛博爱而近仁”“直挂云帆济沧海”“观大海潮起潮落”三个小标题皆为名言佳句,恰当概括了各段内容,展开对海的感悟,精炼而富于诗意。

师生共同探讨、交流,体会小标题的结构,课堂气氛活跃。

三、讨论交流,提笔构思。

按照现代教学理论,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主导。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个作文题,教师组织讨论交流,是展现学生特质最直接、最直观的平台。因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同一文题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组织,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只要是符合小标题的形式,那就可以。

四、修改评议,适合写作。

以倾听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3篇

可见,语文教师的写作素质一定不能忽视,特别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要作为一名学习的参与者,参与到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中。

笔者认为,常为学生下水,有以下几个好处:

一、有利于创设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兼有开放性和人文性的作文教学模式

教师写下水作文,可以与学生同喜同忧。下水作文让师生有了面对面的交流的机会。老师的构思可以启发学生的构思,老师的文风也会成为学生模仿的文风,学生在欣赏中重新审视了自我,老师也在下水作文里重新定位了自己,在这种彼此欣赏的开放性教学氛围里,学生和老师融为一体。所以语文教师需要写写下水作文,在共同切磋共同努力的进程中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这对倡导新型高效的作文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当教师期间,写过一千多篇小作文。他说:“我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教会我的学生使用语言。当我的作文或短诗触动了儿童的心弦时,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努力表达自己的感情。”

传统写作的模式是老师高高在上,作文的主角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写出的文章往往千人一面,视角单一,没有个性。并且由于交流沟通的渠道很狭窄,学生很是厌烦。一旦遇到作文课,学生便做出“痛苦”状。笔者认为,假如教师能够走下讲台,和学生共同探究的话,学生一定会很期待,并且学生处在这样一个年龄段,很喜欢挑战权威,很想超过老师而获得肯定,于是兴趣便很自然的产生。此外,像笔者在写下水文时,从不把自己的作文给学生当范文用,更多的时候是和学生比赛。我事前告诉学生,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写,看谁写得更好,然后在讲评作文时咱们大家一起评,看老师的作文怎么样。有好多次评最佳作文时,学生评的不是我,因为有比我的习作更好的。我自己这时候就不是老师了,而是成了一个和学生一样的习作者,一个倾听者,师生是平等的,互相欣赏,又互相批评,最后共同提高。作文成了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一座桥梁。学生把老师比赛,超过老师,当成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作文的教学效益怎可能不提高!

三、有利于了解题目的深浅难易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曾有这样一段话笔者深有感触:“教师考虑问题比学生复杂,反应能力不如学生,但是在审题立意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教师水平高于学生,综合能力强于学生。同一道作文题,学生不会有过多的考虑,教师则知道哪几种立意都应当是切题的,哪几种立意是基本符合题意的,知道什么情况属于走题偏题,他明白其中有区分度,一旦他亲手操作,他的考虑就更具体、更明晰;这时候对照评分标准,他的感性认识增强了,对试卷就能准确地作出判断。教师下水,体会学生的写作状态,能更多地了解情况,有利于改进作文教学。教师下水,站在被评价者的立场上,才能了解学生的写作状态,他判别作文等次时,就会比较公正客观。写作是一种生命活动,也是一种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

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操练”。和学生一起写文章,他就会知道这个题目是否难写,难写在哪里,就能把握住一个较为公正客观的评价尺度,懂得学生的习作中哪些是灵感的火花。

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教师自己动手了,他才不会“看人挑担不吃力”地在那里这样评或那样说学生的作文。如果一个题目他写不出,他就可以带着一颗宽容的心去审视学生的作品,学习他们作文中的精彩。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下水作文可知作文甘苦,无论取材布局,谴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

四、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威信

这一点,所有老师应该都有体会,学生最不喜欢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老师,学生还会认为,老师不写作文,不懂得作文的难。笔者有这样的一个经历:高一开学的时候,自己的班上来了一位学生,作文能力一般,但很自命不凡,自认为作文能力很强,一次,班上做了一次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笔者在面批的时候,告诉他,他这篇抒情性的散文的结尾要在再打磨一下,最好能结构齐整,音韵和谐一些。学生很不以为然。因为作为一名年青教师,坦白讲,学生并不是很服气。

笔者思考了一会,就在结尾写上这样一行字:感动是沙漠中希望的驼铃;感动是人向善的证明。感动可以化开前年的冰封;感动可以唤起已死的魂灵。

这个学生便不再讲话。后来,我惊奇地在他的摘抄本上看到了这些文字。在以后的教学中,也没有了以往的问题。

五、有利于弥补作文教学中的不足

现代作家沈从文在高校任老师时教授写作课,每次布置一个题目,他就从各个角度先写几篇,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有时甚至密密麻麻贴满好几面,让学生看了以后回去自己写,学生看完后就知道怎么操作了,他连讲都不讲。但我们对语文老师要求不能太高,沈从文是以作家的身份去担当老师,我们的老师不可能都是作家,而且作文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所以定不能苛求语文老师一定得写一手好作文。但是老师写下水作文,实在是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的一种手段。传统的学生写、老师批改讲评的方法,使老师常常陷于辛辛苦苦地批改、苦口婆心地讲评而收益不大的境地。广大语文教师早已认识到这些弊端,正在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也创造了一些形式新颖收效颇佳的作文教学方法。但要改变作文教学的被动局面,仅从“学生写”和“教师批改”这两个方面去努力还是很不够的,还应该大力提倡语文教师自己也拿起笔来去探究一下“水”的“深浅”。

以倾听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4篇

“以说促写”强调学习活动的创造、学习主体的参与、学习成功的愉悦以及学生的发展。“以说促写”教学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1.发展性的教学目标。“以说促写”构建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上的最大发展。

2.构建性的课程文化。“以说促写”教学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诠释、改造和重组,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和过程。它通过教师的创造性设计,利用贴近社会和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采取“问题情境+解决方法”的模式,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说”,最后实现“写”。这是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建构过程,是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创造的学习过程。

3.体验性的学习活动。“以说促写”教学可以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学生情感与外部世界、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与新经验相联系,创设情趣共济的教学情境构筑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对话平台,让学生亲历知识的“生产过程”;教师以学习活动为线索设计“问题串”,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创造力,并从中领悟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享受所思、所得和所悟带来的成就感。

4.互动性的教学过程。“以说促写”在“以活动促发展”的目标导向下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对话、倾听、讨论、体验、分享和激励等合作互动过程,实现学生多种参与,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交互发展。

现以Go For It 八年级Unit9 的“说写”设计为例。本课题为When was he born? , 主要以我们敬慕,熟知的人物为话题,以人物简历为线索,进一步学习一般过去时态的使用,尤其是一般过去时态的特殊疑问句。继续巩固学习一般过去时态,学会谈论自己崇拜的人,谈论自己和别人的过去和成就。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素质的能力。并且设置任务型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学会如何正确地用英语去描绘一个人的简历,重在培养学生的习得语言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意识. 首先给学生创造外语语言氛围,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参与一系列活动中,掌握知识。最后通过对话和小组活动对学生所学知识点进行训练,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他们热爱和崇拜的名人的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课堂上又让学生谈论自己的偶像。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创设情境,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和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一环节:说的活动。步骤:1)通过谈论自己的出生日期掌握句型When were you born?I was born in/on... 然后设置以下问题:When was she/he born? She/He was born in/on...2)展示一组体育明星画面(如王楠、姚明、刘祥等),叫同学们自由对话询问他们的出生日期,正确掌握英语表达“He/She was born in/on...”。

第二环节:听说结合。听和说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传递思想的交际过程,听是理解和吸收信息,说是表达和传递信息。听是说的基础,说是听的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应是同步的,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步骤:

(1)听该课的对话录音,完成以下任务:Who's that?What dose he/she do?When was he/she born?学生听完录音,马上进行相关内容的口语操练(pairwork)。For example:省略

A: Who's that?

B: That's Deng Yaping

A: What does she do?

B: She is a ping-pong player.

A: When was she born?

B: She was born in 1973.

(2)做完对话练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对一个人的基本描述,这时把他们熟悉的邓亚萍的画面展示出来,并附上其职业和出生日期,叫同学们做一个口头Report,进一步巩固口头表达,为下面的写作作好铺垫.如:

That's Deng Yaping.She's a great Chinese ping-pong player.She was born in 1973.

第三环节:小组讨论。土耳其学者托托尼斯(Birsen Tutunis,1995)认为:写作训练,特别是当每组人数多时,可以产生对所学语言的意识能力。学习既是个人的事,又不是个人完全能单独完成的。因语言有鲜明的社会性,离开人群、 离开交际是很难学好的。因此,学习英语作文,个人学习应该和同学间的互相帮助、交流、切磋相结合。

For example:

以倾听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言表达;训练;尝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13-03

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表达是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依据小学生认知的特点,利用教材优势,以课堂为平台,在识字、阅读和习作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识字教学,让识记、理解和说话训练相结合,提高识字效率

在识字教学中,融入说话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生字识记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由字到词,丰富学生词汇积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句以词为基础,词以字为单位。要进行听说训练,学生要先有一定的词汇储备。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字入手,以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为出发点,采用“一字开花”等形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组成相应的词语,说出简单的句子,能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如,教“中” 字,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带有“中”字的词语――中国、中央、中间、心中、中心等;然后,启发学生用这些词说话。如,“中国”――我是中国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等。无论学生怎么说,只要他说得有道理、语句通顺,就应予以肯定。

(二)介绍识字方法,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识字教学要与发展思维、发展语言相结合。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自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语言介绍自己识字的方法和经验,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学习“告”字,先让学生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再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有的学生说:“我是用熟字加一部分的方法学习的,‘告’字上面是‘牛’字一竖不露尾,下面加个‘口’。”有的学生说:“我是用编字谜的方法来学习的。谜语是:一口咬掉牛尾巴。”在说方法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启发、补充,语言能力在无形之中得到提高。

(三)观察字形,分析表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我们应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用多种方法分析记忆字形,以求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如,在一年级《口 耳 目》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让孩子们看“羊”字的演变过程。看后,学生很激动。在观察分析“兔”字时,他们看得很仔细。一个学生说:“上面的角字头是它的耳朵。”一个学生说:“中间的撇把‘口’字隔开,‘口’就好像是它的大眼睛。”……一句句话儿,是学生的思维在闪烁。从语言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掌握了象形字的特点。这样,在识字中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顺利地解决认字的难点,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理解字义,根据字的意思拓展说话训练

字义的理解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生字字义的理解拓展,围绕一个话题开展说话训练。如,在教学“男”字时,教师根据“男”字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到金文■、篆文■、最后到隶书■,引导学生就“男”字的字义进行说话。从古人造字来看,“男”是主外、开荒耕种的劳动主力,因而男人是家庭的顶梁柱,是敢于担当的、有责任感的人。教师以此为话题,让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对“男”字的理解。如,在家里,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减轻父母的负担;在学习上,按照老师的布置完成作业,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和文具,不要家长操心;在班级里作为集体的一个重要份子,相互帮助、团结同学,担当起维护班集体荣誉、为班级争光的责任。这样的训练既给孩子说话交际的练习,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责任感的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细读文本,挖掘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仔细解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中隐藏的话题,就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训练。

(一)抓住文章空白之处,引导学生进行补白

在很多文章中,作者为了表现的需要,常常运用留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来补充。在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好这些“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补白,就能促进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书上讲了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三种办法。你还知道植物妈妈有哪些传播种子的办法?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了一会儿)

生1:我知道还有一些果子被小鸟吃了,它的种子随着鸟粪撒遍田野、山洼。

生2:我从《少儿百科知R全书》上知道,椰子树把它的身子斜向海里,当椰子成熟后,它从树上掉下来,就随着海水四处为家。

生3:我知道大豆妈妈的办法和豌豆妈妈的办法一样。

……

师:是啊,自然界中的植物还有很多传播种子的办法。只要我们留心生活,还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奥秘呢!

这个教学环节中,在教师引导下,孩子们很自然地把课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深埋于他们脑海中的种种生活场景被激活了,就课文留下的空白进行补充。这样,使学生在表达练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根据单元训练要求,开展语言训练

目前,教材都是围绕主题单元进行编排的,“单元导读”对单元组教学提出具体的要求。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要组织学生开展表达训练,就要研读“单元导读”的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这是本单元语言的训练点。结合《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文本内容,本文的训练点要定位在体会“父亲和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比较恰当。因此,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拓展训练就应该围绕这个核心来开展,即“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体现学生生活中相互信任的故事”。如,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的故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任的故事,邻里之间相互信任的故事……开放的表达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想象,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见闻和体会,使课堂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由于是在说自己的故事,所以学生就说得自然、说得轻松。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悟更加深刻。同时,这也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为后面的习作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抓住课文的结语,开展表达训练

语文教材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悟得其中的“道”呢?不妨在课文的结尾处进行表达训练,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展开拓展想象,续编文本。例如,《坐井观天》一课的结尾这样写:“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这只青蛙,跳出井口来,你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学生就此话题展开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他们有了很多的想法。有的说:“它跳出井口,看到了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有的说:“它跳出井口,顺着水沟来到一片绿绿的稻田,看到了禾苗上爬着一些害虫,它就跳起来捉害虫。”有的说: “它跳出井口,看到一个人正在捕杀它的同类,它又跳回了井里。”……课文结尾的句号不是教学的休止符,而是一种延伸与拓展的开始。在结尾之处展开有效的表达训练,使得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达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目标,更是阅读教学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让语言表达训练与习作教学相结合,成为习作的先导

习作,是训练学生书面表达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重要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语言表达训练,要有一定的指向,有意识地为单元习作积累素材。同时,要扎实上好单元口语交际课,让学生理清表达思路,把“说”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为学生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开展语言表达训练,积累习作素材

中高年级的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组都是由若干篇课文和一个单元训练组成的,训练组都安排有习作训练。习作训练的内容往往紧扣单元的学习要求。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 “如一首首心灵之歌,唱出了动听的爱的旋律,唱出了人间真情”,要求学生“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 。围绕“人间真情”这一主题,教材选入了《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和《用心灵去倾听》四篇饱含人间真爱的课文。单元的习作要求与课文的内容相呼应,即“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写之前先想一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么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写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要表达真情……”单元主题“人间真情”与习作内容“相互关爱的事情”是一致的,学习要求“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与习作要求的“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也是一致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单元的学习要求,开展表达拓展训练,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如,教学《穷人》一课,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环境描写,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处环境,试着写一写 。这样,不仅完成了课后练习第三题,也为后面的习作的环境描写做铺垫。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可以进行拓展说话,让学生夸夸身边的好心人,为习作选材做准备。教学《唯一的听众》可以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 “说说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激励)哪次最让你难忘,当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这样为习作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热热身。

(二)上好口语交际课,为学生习作导航

小学生写的作文多是生活见闻及心中的感想。想与写之间有一个由内向外的转化过程,口头作文能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因为说话是写话的基础,写话是说话的规范和发展,所以作文教学从“说”入手,既能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是写学生丰富多彩的n余生活。习作前的口语交际课同样是“我们的课余生活”。教学时,让学生回忆自己丰富、有趣的课余生活,说一说自己在课余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这样就为习作做好铺垫。习作前的口语交际课,可以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选择一项入手,引导他们展开口语交际活动。上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活动前,教师安排学生分组开展活动,并轮流上台表演。没有表演的学生要仔细观察台上同学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等,并记下感觉最有趣的和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同学。由于做自己喜欢的游戏,学生都兴趣盎然,欢笑声此起彼伏。活动结束后,趁着学生余兴未了,教师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由于全程参与,所以他们体会真切,能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真切地描述出来。最后,教师及时点拨,让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说”,这样他们就说得条理清晰、具体生动。这时,口语交际课自然成为习作课的先导,为学生的作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