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淮南子人间训

淮南子人间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淮南子人间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淮南子人间训范文第1篇

1、徜徉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cháng yáng。释义:彷徨,心神不宁;陶醉于某事物当中。

2、《淮南子·人间训》:“翱翔乎忽荒之上,徜徉乎虹蜺之间。”徜徉,一本作“析惕”。

3、《文选·张衡》:“会 帝轩 之未归兮,怅徜徉而延伫。”旧注:“怅徜徉,思貌。”一本作“ 倘佯 ”。《后汉书·张衡传》作“相佯”。

(来源:文章屋网 )

淮南子人间训范文第2篇

塞翁失马, 出自西汉时期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塞翁失马借以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反之,得到一时的利益,或许会遭遇

(来源:文章屋网 )

淮南子人间训范文第3篇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6.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7.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8.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1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1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与之俱黑。(《苟子。劝学》)

1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1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

1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15.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1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1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1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淮南子人间训范文第4篇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4O.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转自环球网校edu24ol.com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与之俱黑。(《苟子。劝学》)

5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5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

5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55.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5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5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淮南子人间训范文第5篇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5)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6)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7)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8)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9) 时而言,有初中后之分;日而言,有今昨明之称;身而言,有幼壮艾之期。——刘禹锡

10)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李峤

11)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陆机

12)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孟浩然

13)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4)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5)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关于学习的诗句名言摘抄

1)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 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4)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

5)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6)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8)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9)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0)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1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3)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关于学习的诗句名言大全

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4)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5)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6)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7)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8)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9)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0)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1)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3)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14)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15)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6)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17) 莫倚儿童轻岁月,丈人曾共尔同年。——窦巩

18)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淮南子人间训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说文解字;宀部字;建筑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汉字形义的专著,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了540个部首,其中宀部共收72字,16个重文,与建筑有关的词共42个字,通过研究这些字的本义及词源义来探求中国古代建筑方面的信息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底蕴。

在古代,人类不竭余力地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以求得生存,通过建造居宅,先民们有效地对付自然界风雨严寒的变化和野兽蛇虫的侵害,从而保障了人身的生存安全。《说文》:“宀,交覆深屋也,象形。凡宀之属皆从宀。”[1]P150段玉裁注:“古者屋四注,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有堂有室,是为深屋。”[2] “宀”部描绘的是这样一种建筑,在圆形基础上建墙,墙上覆圆锥形屋顶,屋顶开有通窗孔,下有门,此类建筑的出现为后来建筑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技术进步,居住条件日益改善,房屋形制也在不断地繁复,“宀”字已经不能详尽地描述建筑的规模和样式,逐渐被“家、宅、宋、宣”等字所替代。

《说文》:“宋,居也,从木从宀。” [1]P151先民们在建造房屋的时候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直接围绕着树木来建造房屋,因而木就变成了房屋的中心来支撑房顶,四周是用木桩涂泥构成的墙壁,犹如现在的蒙古包。“宋”字这类居室建筑的出现,表明穴居已经发展到地面建筑。

“家”字反映了一种建筑类型,许慎训为“家,居也,从宀,省声”,他认为“家”是“人之居”。从出土的秦汉陶器模型就能看出,“家”是在“宀”部的基础上改建,增加了内部的堂、室、庭,以及外部的围墙,并把猪养在自家院落中的住房。[3]而且当时氏族群民已经过渡到定居性畜牧农耕生活,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猪逐渐被驯化豢养,成为具有代表性的私人财产。这表明“家”本义为人的居室,是一种干栏式建筑,反映了人猪同居的原始居住习俗。至今,我国南方一些地区还存在着此类建筑。

另一种建筑类型是宫殿类建筑,《说文》:“宫,室也。从宀,躬省声。”[1]152相对于穴居或半穴居的建筑类型,“宫”这种建筑类型是有墙体的,包括多间居室。与“宫”异名同实的建筑类型是“室”,《说文》:“室,实也。从宀从至。至,所止也。”[1]P150它的本义是房屋,主要指建筑内部的居室。《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4]宫室互训,而“宫”是从建筑体量大小角度造的字,“室”是从建筑使用情况角度造的字。在上古时期“宫”指一般建筑,到了秦汉才专指帝王居所。

此外还有一种建筑类型是宗庙性建筑。“宗”,《说文》:“宗,尊也,祖庙也。从宀从示。”[1]P151古代人们崇拜神灵,把“宗”建在埋葬祖先的坟墓上,作为纪念、奉祀祖先的标志性建筑,同时又是遮风避雨的祭坛。

建筑自建成之时,就具有了一定的空间状态,古人对室内空间进行了划分,屋内四角各有专称,西南角称“”,《说文》:“,宛也。室之西南隅。”[1]P150是室内四角中最为尊贵的地方,《尔雅?释宫》疏云:“古者为室,户不当中而近东,则西南隅最为深隐,故谓之,而祭祀及尊者常处焉。”[5]因为门在室的东南角,所以西南角最为深隐,自然也成为室内最尊贵的地方。东北角称“”,《宀部》:“,养也。室之东北隅。食所居。”[1]P150《尔雅・释宫》郝懿行疏“云‘食所居’者,古人庖厨食阁皆在室之东北隅,以迎养气。”[6]在古人看来,东北角是阳气始生之处,阳气养育万物,所以把厨房设在房屋的东北角,可得养气。东南角称为“”,《尔雅・释宫室》:“东南隅曰。,幽也,亦取幽冥也。”[6]本义是幽深。室之西北角在《说文》中并未出现,但在《尔雅・释宫》中称“屋漏”,由于古人门户常开在房间的东南角,一开门阳光就会射入房屋的西北角,所以房屋的西北角又称为“屋漏”。

除了对屋内空间进行划分外,古人对屋边及庭院也有一定的涉及。

为抵挡风雨侵蚀,后世房屋便增添了“宇”,《说文》:“宇,屋边也。从宀,于声。易曰上栋下宇。”[1]P150宇即屋檐,后来引申为上下四方整个空间。宸,《说文》:“屋宇也。从宀,辰声。”[1]P150段玉裁注:“屋者以宫室上覆言之,宸谓屋边。”指屋边,屋檐。同时古人建屋时也不忘庭院,《说文》:“,周垣也。从宀,奂声。”[1]P150本义指围墙,后来指用围墙围起来的空间,即庭院。

文字是沟通古今的桥梁,从文字的创造性思维中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古代文明。自从有了建筑,人们的活动也就围绕着建筑展开,可以说建筑见证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部分历史,从表示建筑的字体字义中,可以揣测出中国古人心理和文化特征。

1.以屋舍为宇宙的观念

自从有了建筑,人们就对建筑所构成的空间展开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认识便慢慢扩大到宇宙范围,在古人看来,“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总称,《淮南子・齐俗训》中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7]这样宇宙观的形成和古代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宗白华说:“中国古人的宇宙概念本与庐舍有关,‘宇’是屋宇,‘宙’是由‘宇’中出入往来,中国古代农人的农舍就是他们的世界。”[8]P209所以谈到宇宙观,我们须从“宇宙”二字谈起。

宇,《说文》:“屋边也。”[1]P150即屋檐,是一个离人较近的区域范围,古人的日常起居活动大部分都在房子内进行,房屋就是古人活动的中心,这样就很容易使他们认为生活的房子就是他们的世界,就是他们的宇宙,而广大的自然空间是他们生活房屋的扩大化,“宇”也就被称作宇宙这所大房子的屋边,因此“宇”由建筑的“屋边”引申为空间的无限性,古人“四方上下”的观念至此也就形成了。宙,《说文》:“舟舆所极覆也。从宀由声。”[1]P151“宙”的本义到底是什么呢?《淮南子・览冥训》:“凤凰之翔,至德也……而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高诱注:“宇,屋檐也;宙,栋梁也。”[7]则“宙”的本义是房屋的栋梁,在木构架的建筑体系中,栋梁是整个房屋的关键部件,起主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它寿命的长短决定着一座建筑在宇宙中存在时间的久暂,这样“宙”就与时间联系在一起,具有了时间的无限性,表示往古来今,《段注》:“覆者,反也。与同,往来也。舟舆所极覆者谓舟车自此至彼而还此,如循环然。”[3]在段玉裁看来,“宙”是由舟车的自此至彼循环往复义引申到时间的无限性。总之,古人集时间和空间于一体的“宇宙观”就形成了。

同时古人在建筑中注重内心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所以为了有效地与自然进行沟通,古人又发明了庭院,如“”,它的出现突破了建筑封闭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是有限的人工空间与无限的自然空间相通互融,从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2.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

祖先崇拜是原始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宗教崇拜,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便认为肉体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灵魂,尤其是在氏族社会,人们对氏族首领和家族长老无限敬畏顺从,臆想着祖先的灵魂会保护子孙后代,因而为表示对先逝祖先的格外恭敬,除了建筑墓室使死者入土为安外,古人还建造宗庙等对其进行祭祀。

宀部中的“宗”就反映了这方面的文化气息,《说文》:“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1]P151 “宗”是个会意字,“宀”象房屋,表示庙宇,“示”象神主,即祖宗牌位,两形结合表示祖庙供奉保存祖先的神主之所。由于宗庙在古代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建城时必不可少,在这里不仅要祭祀祖先,还要册命典礼,出师授兵,祝捷献俘,告诉听政,举行外交盟会等,一是为了听听祖先神灵的声音,二是求得祖先的荫庇福佑和精神支柱。

3.严格的礼制和森严的等级观念

“礼”作为一种人间秩序和社会伦理规范,是对人与人之间长幼尊卑关系的界定,目的是为了确定一个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人间秩序。中国作为一个千百年来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家,“礼制”最突出的表现即人与人之间森严的等级制度,古代建筑中也有此反映,遵礼守法,尊卑有序,即是中国先民建筑人文思想的道德伦理形态。[9]

不同等级的人住的房屋类型不一样,《说文》:“宣,天子宣室也。”这样的“宣”是高居众人之上的天子居住的大房子,而一般人只能住“室”,贫苦人民只能是“宋”的居所了,折射出当时的等级差别。随着私有制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奴隶社会,建筑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在建筑里工作的人也就应运而生了。《说文》:“守,守官也。从宀,从寸。寺府之事者从寸。寸,法度也。”[1]P151 “守”是专门为奴隶主执掌法度的人,掌握着奴隶们的生杀大权,对奴隶主他们要忠心不二。《说文》:“宦,仕也,从宀从臣。”[1]P150即在屋内学习本领的奴隶制官僚基层,还有一种人本为带罪之人。“宰,人,在屋下执事者,从宀从辛。辛,也。” [1]P151他们在奴隶主房间里从事一些具体劳动,便与奴隶主经常接触,慢慢受到宠信,后来就成为奴隶主的官僚。关于“守、官、宰”这些人都是奴隶社会里官僚阶层,表明了当时等级制度的存在。

4.注重亲疏血缘的伦理观念

中国古代常常是几代人生活在一起的,所谓“四世同堂”就是同祖旁系亲属“同堂而居”,堂,《说文》:“从土从尚”[1],“堂”字从尚,充分表明了其在建筑中的中心,尊崇地位,因此人们自然把家庭中处于最高位置的父母称为“高堂、令堂”,后来也用“堂”来表示同堂而居的兄弟间所生子女的关系了,以建筑物“堂”来表示人与人之间亲属称谓关系,反映了古人重视血缘伦理关系。

“室”是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室内主要活动者是妇女,因而“室”引申为妻子,我国古代婚姻状态时“一夫多妻制”,正妻只有一个,妾可以有多个,但地位低于室。因为“室”处于房屋的中心位置,所以嫡妻又被称为“室”,妾自然也就成为位于“室”两旁的“房”了,这种用不同的房屋建筑代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关系,体现了人们重视血缘关系,聚族而居。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原始时代最初的穴居,到以后历代的干栏式、宫殿类、宗庙类等各式建筑,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和时代性特征,印证了中国的文明进程。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陈磊.《说文》“宀”部字与古代建筑文化[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2).

[4]尔雅[M].北京:中华书局,1996.

[5]胡婧.《说文解字》房屋建筑类词形义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6]谢建防.从《说文解字》透视古代居室的结构布局[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7]刘艳华.《说文解字》建筑词的文化阐释[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淮南子人间训范文第7篇

临近清明时节,唯愿天上人间都安好,那么清明节好看的手抄报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幼儿园清明节手抄报简单好画精选最新.欢迎阅读!

 

清明节的来源和习俗介绍

清明节的来源【1】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公务员之家: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习俗【2】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务员之家:

淮南子人间训范文第8篇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水利家,一生政绩斐然,而以治水最为人所称道。1957年,视察南方时,路过信阳,专门询问孙叔敖的遗迹,并高度评价了孙叔敖的治水业绩,称他是我国杰出的水利专家,历史上第一清官。”[“宣导川谷,坡障源泉,灌溉坂泽,进防湖浦,以为池沼。钟天地之美,收九泽之利,以殷润国家。”史称“孙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遂霸”。孙叔敖领导楚人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一般认为其最为著名的是期思陂和芍陂。“历史上安徽早期的水利工程,平常都推称是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的期思陂和芍陂。这在地方志和舆地志里,几乎成为定论,并且也常引为解放后修建淠史杭水利工程的先驱。”

芍陂兴建于楚庄王时期(公元前613年-前591年),是孙叔敖所创建,在今安徽寿县安丰塘,唐代改名为安丰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型灌溉工程。据《晋书。刘颂传》记载:“旧修芍陂年用数万人”。《元和志》说:“芍陂周三百二十里,径百里。”明代李贽在注释《后汉书》时说:“芍陂径百里,灌田万顷。”从这些记载里,不难看出芍陂的规模之大,工程之艰了。在2600多年前,设计、指挥建设这么大的水利工程,确实是很不简单的。它在选择地点,利用地势,凋节水量,排洪灌溉诸方面的设想都达到相当的科学水平。清朝夏尚忠追纪其事:“溯其初制,引六安百余里之水,自贤姑墩入塘,极北至安丰县折而东至老庙集,折而南至皂口,又南合于墩,周围凡一百余里,此孙公当日之全塘也。”《水经注》称:“陂有五门,吐纳川流”。楚庄王时期,在淮南一带,征集民力,在孙叔敖的带领下,疏沟开渠,洼地除涝,高地防旱。韭选定淠河之东、瓦埠湖之西的长方形地带,就南高北低的地形和上引下控的水流,合理布置工程、大规模围堤造陂,周长120里许,上引龙穴山、淠河之水源,下控1300多平方公里之淠东平原,号称灌田万顷.因当时陂中有一白芍亭,故名“芍陂”。而在三国魏文帝时,刘邵、王览受诏集五经群书所撰的《皇览》里,曾记载“楚大夫子思造芍坡”,关于楚大夫子思还找不到比较详细的资料,无法充分论证。芍陂的兴建,适合国情,深得民心,为繁荣楚国经济和屯田积谷济军,起到了一定作用。正因为如此,孙叔敖在辅佐楚庄王的较短时间内,上下和合,世俗盛美,吏无奸邪盗贼不起,三军严肃,百姓无扰,使楚国一跃而为春秋诸侯中的军事大国。《后汉书・王景传》记载:“(庐江)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坡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黎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到解放前夕,芍坡堤堰残废,灌溉面积仅六七万亩。解放后建成了淠史杭水利工程,芍坡已成为淠东干渠的反调节水库,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芍坡,长约25公里的塘堤全部用块石护坡,蓄水量达1亿多立方米,可灌溉63万亩农田。

关于期思陂的最早文献记载,公认的是刘安的《淮南子-人间训》,仅有“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太平御览・地部》:“楚相作期思陂,灌云雩之野。”期思陂,在今河南省固始县境内。传统上大都认为期思坡是水利设施。这最早见于东汉延熹三年(公元160年)五月二十八日固始令段光立在期思县城西北隅孙叔敖庙前的“楚相孙叔敖碑”里。“从‘楚相孙叔敖碑’的碑文看,在两汉时期,汝南固始县的坡塘水利已经发展得相当可观,它推崇孙叔敖是封建社会里一种‘慎终追远’的表示,由于事隔七百五十余年,很难作为孙叔敖修建期思坡的确证。从春秋时期楚国在淮南的历史情况来考察,则孙叔敖修建期思坡作为灌溉雩娄之野的水利工程的传说,还很难凭信……期思在春秋时,本为古蒋国,其成为楚邑,是在楚文王灭六、蓼之后,历来都认为是在河南省固始县境内。根据《春秋左传》的记载,楚文王灭六、蓼是在鲁文公五年(即公元前622年);到鲁文公十年(即公元前617年),‘楚王田于孟诸(宋国地名)……期思公复遂为右司马。’这项记载说明期思确实成为楚邑了。……据记载,雩娄虽属蓼地,实际上当时还是楚、吴、越相争很激烈的地区,以后在鲁襄公二十六年(即公元前547年,楚康王十四年)还记载着:‘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而还。’这里明摆着雩娄尚是吴地。到鲁昭公五年(即公元前537年,楚灵王四年),‘楚子惧吴……使启疆待命于雩娄。’这才肯定雩娄已归楚占领了。孙叔敖是在楚庄王十六年(即公元前598年)代为楚相的,死于晋楚战之后。很难设想,他在这个时期会修建期思坡的水利工程,去灌溉当时属于吴越的‘雩娄之野’。”由此看来,期思坡并非孙叔敖所作。

孙叔敖不但兴修了大量的堤坝和灌区,还开凿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运河,《史记・循吏列传》裴[马因]集解引《皇览》说:“或曰孙叔敖激沮水作云梦大泽之池也。”古沮、漳水入江通云梦泽,此项工程当在沮、漳水下游,后代人们称这项工程是“云梦通渠”(又称荆汉运河),这条运河不仅沟通江汉之间航运,且可灌溉两岸农田,对以郢都为中心的农业水利灌溉带来极大方便。据考证,这项水利工程比引漳十二渠早200年左右,比都江堰工程早35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这样,楚国南之江汉水流域,北之淮水流域,都兴建了水利工程,形成了南、北灌溉网络。汉代王延寿在《孙叔敖庙碑记》中又说其:“宣导川谷,陂障源泉,灌溉沃泽,堤防湖浦,以为池沼,钟天地之美,收九泽之利,以殷润国家,家富人喜。”孙叔敖注重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的方针与实践,不仅为楚庄王争霸中原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也为我国水利建设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芍坡纪事・名宦.安丰塘历史问题研究小组.寿县博物馆编

[2]徐义生.关于楚相孙叔敖的期思陂和芍陂.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04).

[3]安徽通志.卷六十六,凤阳府,河渠志,水利,页九上

[4]一统志.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9

[5]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