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惊弓之鸟课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读书能力、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便可根据不同的年段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文本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适宜的的策略引导和培养学生“悟”的能力。
一、联系生活领悟
学生学习是以原有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的,引导、激活学生的生活库存,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触类旁通,具体感受学习材料的内涵。教学完《惊弓之鸟》一文后,学生对成语“惊弓之鸟”的意思大概了解了,但若要实际运用仍有困难,说明学生还是浅层次理解。此时,教师让学生回忆曾经受过惊恐、见到一点动静特别害怕的事例。学生纷纷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记忆。一位学生这样讲:有一次,我作业没做好,偷看电视,被妈妈狠狠打了一顿,以后我看电视总是战战兢兢的。又有一次和妈妈一起看电视,忽然有人敲门,我连忙站起来跑回卧室去写作业,我简直成了惊弓之鸟。学生对成语的理解打上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烙印,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使学习材料更有现实感,学生更容易领会词句的意思,进而提高阅读效果。
二、展现形象顿悟
学生受知识水平、生活积累的限制,对比较抽象的学习材料难以理解;教师可借助直观事物、模拟情境、具体动作把学习材料内涵化作具体的形象。如教学《》“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句时,学生对“暖”和“寒”的内涵难以把握,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言语直观以及录像直观感受“暖”和“寒”的含义。从中感悟到了没有费一枪一弹,智取金沙江后的高兴心情,推测到“暖”字烘托出了巧渡金沙江的喜悦之情,然后播放了《飞夺泸定桥》的画面,学生看着画面上艰难地攀着铁链,桥上是敌人的枪林弹雨,桥下是惊涛骇浪,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向前推进真叫人胆战心惊,“寒”的内涵不解自明。教师提供了这些典型的感性材料,学生心中忽然开启感悟之门。
三、引导比较彻悟
“写教学故事”就是让教师将自己认为很有意义的某一教学事件,具体地记叙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案例。在叙述故事的同时,可以不拘形式地结合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或体悟。显然,这样的教学故事和教育论文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如在表达方式上,“教学故事”是以记录实事为主,而不是以论辩为主;在文章体例上,“教学故事”是记叙为主,兼有一点夹叙夹议,而不是纯粹的议论文;在写作思路上,“教学故事”常采用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方式;而不是由论点为中心的演绎思维方式。由于“教学故事”记叙的就是教师发生在自己工作中的那些具体事情,有着亲历的基础和“情境性、形象性和行为性”的依托,教师把它写下来不仅不会觉得困难,而且会善于、乐于讲述众多的这样的故事。
请先读一读俞东江老师写的一则题为“感悟‘笑笑’”的教学故事:
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我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后句:“更羸此时为何‘笑笑’?他在笑谁,笑什么?你们能读懂这里的‘笑笑’吗?”
学生很有兴趣地默读思考。一会儿,议论便展开了,而且出乎意外的热烈:
“更羸在笑魏王,笑他大惊小怪,笑他无知。因为当更羸说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时,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当大雁被更羸‘射’下来后,魏王又大吃一惊,他根本就不知道这其中的奥妙。”
“我认为这是一种成功的笑。因为更羸说到做到,他成功了!”
“从课文最后的一个自然段可以看出,大雁掉下来是在更羸的预料之中的,而且课文前面就讲到‘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从‘只要……就……’可以看出更羸对这件事很有把握,大雁被‘射’下来,不是凑巧的。所以更羸的笑是胸有成竹的笑,是得意的笑。”
“啊!是胸有成竹的‘笑’,也是十分得意的‘笑’。”我点了一句。
“我有补充,更羸的‘笑笑’不是得意忘形,而是包含着一种谦虚。尽管他很有把握,可他还是说:‘我可以试试’,并不是很狂妄的笑。所以,只是‘笑笑’,没有大笑。”
“我认为更羸还在笑那只‘惊弓之鸟’。因为那只大雁,虽然受过箭伤,但也太胆小了,听到弦响就被吓坏了。”
……
我为大家的议论感动了,说:“同学们对更羸的‘笑笑’理解得非常透彻,那更羸的本事又是怎么来的?”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同学们的思路又开始登临一个新的制高点。
课文中仅此“笑笑”二字,但感悟的空间却很大。让大家自由地议论,就很自然地对整篇课文作了整合的思考,才发现了在“笑笑”背后的丰富蕴意,以此“点”带动“面”,使“笑笑”这个不起眼的词成了“感悟”的触发点。
过去,我常为学生感悟不起来而困惑,现在看来是没有找准“感悟””的“触发点”。一旦找对了这种极富挑战性的“触发点”,学生的感悟就会自由地奔涌而出。这与更羸的“只拉弓,不放箭”之巧妙,是否也有异曲同工之理。
楹联的发展与作用
通常认为,楹联始于五代,盛行于宋而鼎盛于明清。它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形式,集哲学、诗词、书法之大成,熔思想、文化于一炉,包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精髓,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并举,对警醒人生、净化心灵、鼓舞斗志、开阔胸襟具有重要意义。楹联作为国粹,在培养人们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方面,更是起着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一副对联就像一首浓缩的诗歌,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学作对联是一种颇有价值的学习传统文化的的启蒙方法,是引领学生步入文学殿堂的一把钥匙。
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自古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古训,有人说楹联脱胎于唐诗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在众多唐诗中,都有楹联的影子,唐诗为楹联的发展提供了甘泉厚壤。如格律诗中的对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等。当然,诗中的对句不一定都能成为完全意义的楹联,但这的确是楹联发展的滥觞。楹联不同于对仗严格要求的诗歌,它更灵活而且能独立表达完整的意思。
中国传统蒙学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等大都以优美的韵律、工整的对句形式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此外,我国也有专门的属对教材,如《声律启蒙》《习对歌》等。其中的很多名联对句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如“虚心对骄傲,热情对冷淡”(二年级)等。
让楹联走进语文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表明生活有多大,语文的舞台就有多大。楹联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凝练、短小、富有哲理与个性见长,讲究平仄对仗,易诵易记,深受人们喜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对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鉴赏能力,对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作用。
为让学生认识并喜欢楹联,笔者鼓励学生每人自选一幅励志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优秀的楹联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学生的人格修养教育有着独特的教化功能。为此笔者建议学生将其作为座右铭,铭记于心,并谈体会、写认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时刻警醒教育自己。
有了对楹联的初步认知,指导学生学写简单的对联便提上日程。在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时,为帮助学生对整篇文章做整体把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笔者结合文章主题,出对“惊弓之鸟,虚发雁落神技高”,请同学们对下联,大家兴趣高涨,对出了如“雪中送炭,助人为乐人心暖”“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见识浅”等不错的下联。一副对联就深化了学生对文本人物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概括能力。在日常学习中,笔者经常结合课文内容出一联请同学们集思广益对下联,并选出较好的进行展示赏析。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同学们学习对联的激情倍增,并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素养。
在学写楹联的过程中还可以掌握语法知识。初学者难免有时对句不够规范。为此,笔者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加以指导修改。同时也经常进行词语辨析训练。如“轻风( )细柳(选词:吹、拂、摇、扶),淡月( )梅花(选词:照、泻、映、失) ”等。推敲对联的过程,就是对音律、词性、词类以及比喻、象征、反复等修辞方法了解和应用的过程,同学们听得认真仔细,比单纯地讲授枯燥的语法效果好很多。就这样,在炼意、炼词、炼字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拓展语文课程资源。
要提高作联水平,离不开日常训练。笔者鼓励学生自写励志联、嵌名联等,并结合重大节假日和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开展楹联征集活动,同时在班级设置了“今日对联”展示台,由学生轮流展示创作作品,极大提高了学生学联兴趣。一副好的对联,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内涵。日久天长的训练,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很多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对联,为作文增色,使文章出彩。学生在学联中感受经典,在实践中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楹联进课堂的重要意义
楹联包涵着语言文学、汉语拼音、遣词造句、诗词歌赋、地理历史、观察分析、书法绘画等多种知识和能力,每一副对联都是哲理和文化的集成,都有历史与生活的写照,远远地超出了课本知识的范畴。让楹联走进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汲取楹联文化的精华,感受其魅力,而且能扩展知识外延和丰富知识内涵,激发创新思维,提升文化素养,提高学业成绩,还能从楹联文化的哲理中感受到教育、获得激励,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念。
关键词:唤醒自我;自主阅读;倡导质疑争辩;个性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307-01
所谓个性化阅读,是指个性介入阅读活动所形成的个体阅读品质和方式。换言之,就是学生在准备阅读时,要以主人的心态面对文本,把阅读视为一次丈量作者心域的精神劳作,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智慧探秘,一次与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教师的职责只在于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开垦文本处女地的教学场,而不能越俎代庖,把阅读课变成教师自我的宣泄和表白。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一、唤醒主体意识,塑造个性
唤醒自我即唤醒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传统阅读教学中,多数学生习惯于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阅读的主体,成了知识的囊袋。我以为,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塑造其阅读的个性。教师的职责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教学场”,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的方法有多种:(1)让学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教师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个体的自学目标,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2)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新课改后的课堂上,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自主探索的精神。这样学习也不再是教师的“要我学”,而是发自内心的“我要学”,学生由此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例如在学习《景阳冈》这篇课文时,我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来学习,学生大部分选择的都是“武松打虎”这一部分,其实这也是文章的重点,细品“醉打大虫”之英武无畏后,突又峰回路转,抛出“写武松打虎的,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写武松的饮酒?”从而指导学生理解“武松勇敢打死老虎”和他“饮酒”是分不开的。这样就把长课文化为短课文来学了,学生不但没有感到吃力,反而学习起来很有成就感,并且打破了那种按部就班的旧的教学模式,学生也因为尊重了他们的意愿,更加乐意主动学习。(3)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当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每个孩子都觉得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他们就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被动的痛苦和无奈。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学生可以美美地朗读,可以表演海底动物不同的姿态,可以画画、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可以批注、可以大胆讨论等,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就学得主动,读书效率也就高了。
二、鼓励自主阅读,展示个性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阅读主体的“心理图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鲁默哈特认为,图式是认知的建筑材料(或模块),是所有信息加工所依靠的基本要素,所有的已有知识在头脑中经过整理类化形成了一定的组织,这种组织就是图式。在阅读这个动态过程中,随着阅读内容的某一刺激,阅读主体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启动一个相应的阅读心理图式,以作为阅读主体的准备状态。正是因为每个人的“阅读心理图式”不同,因而他对作品的体验和解读也会有所不同,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见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学《惊弓之鸟》一课,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学生兴高采烈,各抒己见,大部分都表达了对更羸的敬佩之情。一位学生独辟蹊径,从那只受伤的惊弓之鸟身上吸取教训:我觉得我们应该从小就要培养自己经受挫折的能力,不能像这只雁一样,只因为被箭射伤过,后来一听到弓弦响就惊惶失措地坠落到地上。我们班上不是有的同学曾经因为某次考试不及格,受到家长的训斥,现在一听说考试就心慌吗?这位学生的发言赢得了全体师生的赞赏。对待学生的这种富有个性的多元理解,教师更要尊重并大加鼓励。
三、倡导质疑争辩,张扬个性
学生由于家庭背景、个人生活环境、知识层次、视野范围不同,所问问题也五花八门。即使是同一个问题,同一种现象,他们提问的角度,方式也不尽相同,个性色彩在这里展露无遗。我们应本着欣赏的原则,沉着应对,让学生享受到个性张扬的成功感觉。
教学《坐井观天》,在熟读课文,理解了青蛙和小鸟在为天的大小而争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问,学生提出:“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呢?”“小鸟怎么知道天是无边无际的呢?”“青蛙跳出井后,会看到什么,他要用什么办法才能跳出来呢?”;在讨论青蛙要怎样才能跳出井来时,有一个学生突然问道:“井水会满出来吗?可以利用水的浮力把青蛙托上来吗?”乍看之下,这个问题和这篇课文没有任何关系,可仔细思考一个,这也是学生在对课文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是学生完全融入到课文中,体验到青蛙必须跳出井口,才能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后,才会有此一问。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些探究性的问题去读课文,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解决疑难。学生凭着对课文的感悟,提出了富有个人见解的问题,这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习《落花生》,有的学生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份合适的工作都找不到,所以在当今社会里,苹果、石榴也值得我们学习。教师课堂生成的资源,让正反双方以此辩题展开论辩。通过讨论,学生达成共识:我们应该做既有体面更对人们有用的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吸取与扬弃中自觉变换了思维模式,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和审美情趣。
课堂上,学生大胆质疑,大胆争辨,思维不断扩展。我站在学生的角度,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张扬个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渗透 法制 教育观念 道德行为
孩子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让小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制意识,是刻不容缓的。“能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呢?”一个大胆而富于创意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取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呢?
一、在文本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树立学生的法制观念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例如我在教《这条小鱼在乎》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尽管大海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了。”从“困”“浅水洼”“近在咫尺”这些词语学生知道了小鱼所处的危险境地。如果没有人救这些小鱼,它们就会。“他边走边看,不停地在每个水洼旁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从“边走边看”“不停地”“捡起”“用力地”这些词语感受到小男孩非常细心地捡起每一条小鱼,把它们救回了大海。在对词句的品析中感受小男孩的善良和对生命的关爱。教学进行到这里,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了课文的德育目的。但我们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深入挖掘,找出对学生进行“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教育的渗透点。
在《惊弓之鸟》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更羸敏锐的观察能力、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胸有成竹的大将风范所折服。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内容之后,我引领学生关注造成大雁悲剧的“罪魁祸首”狩猎队。古代帝王用狩猎的方式来取乐消遣,现代人却用狩猎来满足自己对美味的猎奇和对金钱的贪欲。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立即意识到这种捕杀国家保护动物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我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全班讨论,特别是对世界稀有物种的捕杀,谴责他们的违法行为,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
二、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迁移学生的法制认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我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例如直面惨不忍睹的交通肇事案件,特别是自己身边发生的小孩子横穿马路被车撞死的事件,孩子们小小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动,他们会发自内心的感慨,劝告同学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面对有些社会上的小混混收取学生“保护费”的事情,孩子们个个气愤填膺。老师因势利导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中称“严重不良行为”里第三点是“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老师只需要往深处引导一下,学生便会“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孩子们纷纷表示,对于这样的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制止不了应该告诉老师或者其父母,采取措施严加管教。这样自然而然地就把他们的思维转向了对规则的认知上来。通过讨论交流,深化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强化对法律法规的认知。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形成学生的法制道德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例如在学完《惊弓之鸟》后,我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给狩猎者的一封信”的语文活动。要求感情真挚,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大大增强了法制意识。
另外我还以周会、班队会为依托,积极开展好“谁伤害了它”、“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 珍爱生命、远离”“争做文明小卫士”等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班队会活动。让学生积极收集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违法事件的资料,开展讨论交流,通过广泛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接受一次次的法制教育。
四、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学生对课文的精妙之处不一定能感悟到,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就在无疑之处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出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并形成能力,也就是说,这是一种置于“问题情境”之下的教学活动。如,我在上《惊弓之鸟》一课时,就运用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在读到“更赢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这一句时,我故意说到:“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咱们读的那句话中,有一个词是用错的?”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听后纷纷接上说:“对啊,是‘射’字!”。我接着说道:“是啊,不用箭,怎么可以说是‘射’呢?咱们给它改一下!”。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应改成“惊”,有的说应改成“吓”,一副跃跃欲改的样子。我紧接着说:“真改?课文真的错了吗?”经过这一提问,多数学生顿悟,并大叫“没错,是作者故意这样写的。”我说道:“好,咱们别争,以理服人!改,要有理由,不改,也要有理由。请大家先讨论讨论。”这时,我充分利用这种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据理争辩”。“改”与“不改”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甚至争辩,越讨论越明理,最后大家终于统一了认识,体悟到大雁不是被“射”落的,而是被弓弦“嘣”的响声惊落的,但用“射”字更加生动形象,能引起悬念,吸引我们好奇地往下读。
二、因势利导,诱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投其所好,找准学生的兴趣,适时引导,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我教过这样一位学生,他对学习毫无兴趣,学习成绩差,可是他喜好钓鱼。在教“目不转睛”一词时,我说:“我们先请李博同学说一说他是怎样钓鱼的,好吗?”在同学们的一片欢呼声中,李博讲了他钓鱼的过程,当他讲到自己眼睛一动不动盯着鱼竿时,我引导他替换上了“目不转睛”这个词语。哟,原来造句并不是很难,从此,他改变了学习态度,上课认真听讲,成绩慢慢赶了上来。
三、激励评价,调动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问题式导入;情境式导入;音乐式导入
本文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经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几种课堂导入策略进行详细分析与探讨,希望能为广大语文教学同仁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
一、问题式导入,激发学习欲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驱动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心理,求知欲望强,喜欢追根溯源,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出一些具有悬念性的问题,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求知心理。
比如,在学习第五册中《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设计课堂导入的:“同学们,你们设想一下,如果现在天空中飞着一只大雁,你们会用什么办法把它打下来?”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用弹弓”“箭”“用枪打”……听完学生的回答,我继续说道:“你们说得很正确,但是,有这样一个人,他只拉弓,不射箭,就能将大雁射下来,你们想不想知道原因?”学生明显对我这句话充满了好奇,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好,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马上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你们一定要认真阅读,老师看看谁先把问题的答案找出来。”这样,我们通过设计具有悬念性的问题,学生马上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在读的过程中也会极其主动,学习效果趋于佳境。
二、情境式导入,渲染课堂气氛
所谓情境式导入,指的是教师在上课一开始,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感氛围或场所,从而引发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课堂导入方式。当然,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如,多媒体导入、故事导入、图片导入等等,每种导入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特色,具体使用哪种方式,就要依据具体的课文内容而定了。
比如,在学习第九册中《雅鲁藏布大峡谷》这篇课文时,因为雅鲁藏布大峡谷对班里学生来说,是一块陌生的境地,于是,此篇课文我就选择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导入:在上课一开始,我首先为学生播放了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景色的图片和录像资料,这样,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中欣赏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并被它的美景所吸引。观看完毕后,我适时引入了本节课的课题――雅鲁藏布大峡谷。因为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形兼备的优势,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让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景色有更深刻的想法和见解。
三、音乐式导入,激发学生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以此来导入新课,这样能使学生迅速置身于课文教学情境中,而且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比如,在学习第五册中《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时,讲课之前我先让学生倾听《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演唱完毕后,我趁机进行课文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题目也叫《让我们荡起双桨》,那么这首歌跟这篇文章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首歌是如何创作出来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对这两个问题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利用歌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有利于达到我们本节的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希望广大教师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总结研究出更多有利于学生,并能为学生所接受的课堂导入方法和途径,然后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和运用,以为我们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慧.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艺术之我见[J].吉林教育,2013(01).
【关键词】电教媒体 优化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69-02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电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把电教媒体引入语文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优势,能收到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如何运用电教手段来实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借助录音录像,激活课堂情趣
1.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课开启时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乐曲,能很好地拨动起学生心灵的情弦,把学生导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中。如教学《刘三姐》一文,可播放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导入,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开始产生对刘三姐的兴趣,学完课文后,又可插播脍炙人口的《什么水面打跟斗》,让学生感受到刘三姐是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这样,让音乐和语文融为一体,可以很好地调节学生情绪,使他们更乐于听,乐于学,在怡情悟性中欣赏作品,陶冶情操,增添了无限的学习乐趣。
2.播放录音范读,唤起朗读兴趣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教师用录音播放语言标准且富感情的课文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当学生的情弦被拨动起来后,对课文具体而真切的美感体验就油然而生了。这样,学生不但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诗中的美,还大大增强了他们朗读诗歌的兴趣。
3.配乐启发想像,静中思动
想像,是借助表像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
教《惊弓之鸟》一课时,我让学生观看“更羸‘射’鸟”的投影片后思考:“图上画的是更羸拉弦前,还是拉弦后?”学生据图联想,静中思动,进行了合理的想像:有的说:“我看到更羸的手放到背后,大雁落下来了,就说明已拉过弦了。”有的说:“大王在摸胡须,好像感到惊奇,卫兵的脸上露出了赞叹的神情,从这里可以看出更羸已拉过弦了。”我又问:“你若是图中的一个卫兵,看到更羸只拉弓不射箭而把大雁射下来,你当时会怎样?”我又让几个同学进行表演。表演后,学生发表意见:“演更羸的同学很自信,很老练,有点射箭能手的样子,但‘更羸’的神情不太好,太骄傲了点,课文中的更羸比较谦虚,如文中“我可以试试”,说明更赢有了本领不骄傲。”这里借助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像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加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4.录像播映,加深印象
如我在教完《望庐山瀑布》后,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
二、借助投影设备,增强直观效果
1.巧设板书投影,加大教学容量
投影教学可节省复杂的板书时间,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特别学习古诗词和百花园训练时,需要板书的内容多,使用投影板书,增加教学信息量及省时的作用就更明显。
2.运用实物投影,提高训练效果
实物投影仪的最大好处是对投影材料的要求较低,在课堂教学中,它有“就地取材”、“立竿见影”的特点,这样做既直观,又便捷,效果很好。
三、借助电脑课件,提升课堂品位
1.运用现成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内容
随着电脑的普及,现有的教学光盘,丰富多彩的网上资源,都是我们移植信息的重要源泉。如我在教《草船借箭》一文时,就借助了教学软件中的文字、图像、录音材料,使得课堂内容丰富多彩,让学生在立体化教学中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2.自制多媒体课件,提升课堂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