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下森林断想

地下森林断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地下森林断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下森林断想范文第1篇

这位身兼数职的当代女作家,由19岁离开家乡杭州到东北下乡,几十年间,她始终在中国的南北两地交替行走。不同的文化区域特点在她身上既相互冲突又相互吸收融合。所以她的身上既有江南女子拥有的温婉秀丽、敏感细致,也有北方人特有的干脆、直爽、大气。也许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得张抗抗女士对祖国大江南北的景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幽深壮丽的地下森林到翩然灵秀的白色大鸟,从缘自青橄榄的懵懂初恋到悠远深沉的浓浓乡愁,从大漠孤烟的鸣沙山到晶莹剔透的女儿湖,从绮丽缤纷的西域谜城到绵延浩瀚的草原之路,从精巧婉约的江南小镇到落日余晖的夏威夷……张女士向读者娓娓道出她对自然、对生命、对世界的内心看法。

全书共分为八辑:精灵无声、空中的翅膀、记忆与叹息、高山仰止、流水知音、西部与北方、江南印象、地球漫游。每辑均以张女士切身经历入手,或追溯历史,或把握现实,或展望未来,将眼前的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丝丝相连。更特别的是,每篇文章之后另有洪烛先生的个人赏析,或一针见血,或感性抒情,或侃侃而谈,这在同类散文赏析集中实属难得――在《夜航船》的篇末,洪烛说五岁的抒情女主人公是注定要做女作家的,读之令人会心莞尔。

张抗抗女士是个念旧的人,她在书中多处提及故乡杭州。这位离开家乡多年的女作家自称为“西湖的女儿”,对淡妆浓抹的西子湖畔更有一份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依恋,所以她每年都要回乡见见这个“审美疲劳”的故人,但每每去,她又能发现其日新月异的变化。如她所说,“几百年前的老西湖,原本要比我们熟知的西湖大了许多呵”,这是她见到新西湖杨公堤时的感叹,笔者佩服她的联想能力,一般人见到如此美妙绝伦的西湖多半陶醉其中,很难联系古今,阐发新的思索。但张女士“众人皆醉我独醒”般地发出如此感慨,不得不让人折服,可见其每到一处,并不是单纯的游玩,更注重的是物我合一,常常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笔者认为,最难写的文章莫过于写景文,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字修养很容易变成流水账,流于俗套。但张抗抗女士在这方面表现出惊人的驾驭能力。如书中《地下森林断想》篇,“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文字不但简洁而且极具形象性,让人联想万千,切切实实地由感官享受转变为真实的视觉享受。“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末日……”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情景,四字的句式让突变时的紧张壮阔氛围显露无疑,如金属般厚重,甚至凝重。还有许多叠字和对称句,也有特别的表达效果。

地下森林断想范文第2篇

一、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影响学生的爱好、性格

许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自己性格和爱好的形成,受某位语文老师影响最大。从教育的人文角度看,任何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渗透高尚情感的教育,但

从语文学科的特征来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训练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的敏感性。因而它体现的人文关怀表现得更为突出,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用自己的文学素养,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达到教育作用,又显示出自己的个人修养。不仅如此,教师的身教更甚于言传,它像一本无字的教科书,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形成习惯。事实证明:教师教学中自信的表情,温文尔雅的仪表,甚至教师的语言、文学修养等都常常被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语文教师注意人格修养,学生的气质行为也常常会更高尚。身为语文教师,必须在行为上彰显自身的人格魅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语文教师要尊重语文教材,影响学生人生的选择

人教版语文大多选取了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它们是长期文化发展史上筛选下来的精神财富,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宽阔的胸怀,富有创造性地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体现出审美和人文关怀。如《谈生命》用柔美的语言、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诠释生命的深刻本质;《那树》通过老树的生长与现代文明的冲突,让学生对生存与发展产生理性的思索;《地下森林断想》用黑黝黝的环境烘托出了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让学生对“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的理解更为深刻;《岳阳楼记》中表现出的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总能让学生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进而萌生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因而,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应停留在知识表面,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和自己的潜能,把美的意境和情操真正传递给学生,为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奠基。

三、语文教师要应用多彩的教法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他们的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必将升华他们的思想情操。新教法特别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存”,注意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的创意看法,“你最欣赏的一句(段)话”“谈谈你对某句(段)话的理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异彩纷呈的语文课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人生体验,还有利于学生持久兴趣的培养。

四、语文教师应开辟广阔的阅读天地,影响学生的生活情趣

教科书后的数十部“名著导读”,让学生的视野更为广阔:读神魔小说《西游记》,学生会领略孙悟空的机智、勇敢与抵抗精神;读章回体小说《水浒》,学生会赏析108将的独特个性和精神魅力;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生会理解人生的逆流与刚强;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学生会徜徉于名人的精神世界里,收获人生的真谛……语文老师如果能真正利用广阔的阅读天地把自己对生活的敏感性体会传给学生,引导他们反复咀嚼生活,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美好与快乐,势必影响他一生的生活情趣。

总之,语文教育是大多数人接触文学、感知生活的最初窗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性格和人生观。语文教师担负的责任足以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所以,真正成功的语文教师也往往是对学生人生影响最深刻的人。语文教师应为下一代打下健康的精神底子,发挥自己更大的潜能。

地下森林断想范文第3篇

首先,教师要根据散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渲染气氛,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定要将文本吃透,完整理解散文所要表达的感情,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渲染氛围。如,在上《谈生命》这一课时我就给学生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们在欣赏音乐之余,体会这位音乐家来自灵魂深处的呐喊:“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让学生们感到生命的力量、生命的乐观、生命的坚韧。真正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后面的散文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们明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将他们引入散文需要的气氛中。

在气氛中渲染到够火候时,进入美读阶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散文教学,尤其要注重读,而且在读的时候要注意美读,要带着自己对散文的情感的理解朗读,体会散文语言的魅力。在美读时,要注重将教师的范读与学生的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教师有感情的朗读也成为带动学生情感感悟的一个载体。同时,学生读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全班齐读,也可以让男生读,女生读,请个别同学读等。如在上《地下森林断想》时,我为学生范读了第一自然段,在读中,我读出了豪迈,雄壮的感觉,然后让学生点评,再个别同学读,后来全班齐读。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去体味散文的美。

接着,进入语言赏析阶段。在赏析语言时,要先美读,读了以后,告诉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赏析,比如说:可以从句子的修辞,句式,内容,哲理等方面着手赏析,当然还可以找出觉得最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但有一个宗旨:一定要注意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万不可段章取义。然后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赏析的表达方式。如我喜欢……因为……,如:在上《谈生命》这一课时,我先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我赏析的是:“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我的赏析是这样的:“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的温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犹如徐志摩笔下不胜凉风娇羞的日本女郎,在一泻千里之后变得平和了。在举了这个例子以后我就让学生们自由讨论,接着依葫芦画瓢,进行赏析。同学们都赏析得很不错,有个学生在赏析“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时,她说道:“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写出了人在面对生命中的诱惑时的一种妥协,我们能够经历艰难困苦却不能抵制糖衣炮弹,这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这里作者的感情和学生的情感达到了共鸣。

赏析了散文优美的语言之后,要指导学生们对散文中的抒情,议论的句子进行重点学习。因为散文的“神”就蕴含在这些句子中,而且针对这些抒情议论的句子,要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谈自己的感悟,将书本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上《谈生命》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让学生们针对最后一层中的“生命中不是永远的快乐,也不是永远的痛苦”“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同学们都能够根据自己现实生活的甜蜜与伤痛,在磨难中的成长感悟说出来,这就不仅将散文的中心领悟了,而且升华了,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最后,可以让学生们仿照散文优美的语言书写自己对于这种情感的理解,这不仅仅是学以致用,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如在学习《谈生命》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们运用本课出现过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仿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同学们写出的句子优美,婉转,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地下森林断想范文第4篇

一、从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精神中挖掘

《全国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把“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作为基本的理念之一,把综合性学习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明确语文教育“无论从观念到内容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语文课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课堂教学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形式”。“它是生活化课程,它开放了语文课程,使语文课从封闭的课堂上走出来,走向了生活和家庭,走向了自然和社会”。

课程标准还指出:“关心自然和生命”、“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在教学评价方面要求“学业考试的命题,强调素养和基本能力,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蕴含的理念,都体现着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关心自然和生命”就是环境教育的目标之一。不仅要培养学生会关心人类,.还要关心动植物,要有一颗博爱之心,关爱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灵。这里的自然、社会、生活、生命就是环境,因为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这样紧迫且意义深远的问题理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设置方案中指出: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凡此都说明环境教育刻不容缓。

二、从教材选编内容中挖掘

初中语文教材包含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涉及介绍环境知识、展示大自然奥秘多姿、阐述环保意识、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等的文章。归为以下几类:

1.描写自然风光、动植物,表现和讴歌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春》、《社戏》、《蝈蝈与蛐蛐》、《满井游记》、《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过故人庄》、《滁州西涧》、《归田园居》、《钱塘湖春行》、《饮酒》、《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沁园春•雪》等。

2.揭示大自然规律、展示大自然奥秘,阐述丰富的环境知识。如:《看云是天气》、《大自然的语言》、《敬畏自然》、《地下森林断想》等。

3.人的主观情感、理性思考与万端变化的自然融为一体,自然成为情感的生发与寄托,成为哲思的源泉。如:《紫藤萝瀑布》、炙静默草原》、《陋室铭》、《春望》、《使至塞上》、《天净沙•秋思》、《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望江南•梳洗罢》、《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卜算子•咏梅》等。

4.书写人文景观,展示人类智慧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5.揭示人对自然的副作用,阐明环境问题,敲响环保警钟。如:《羚羊飞渡》、《罗布泊――消失的仙湖》等。

三、从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挖掘。

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为环境教育搭建了平台。通过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情感和环境责任。

1.指导课外阅读有的放矢。教师要给学生指导推荐,避免盲目和低俗。积极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有关自然、环境、生态等的读物。如专业的环境书报,描写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的文学作品,游记散文,写景抒情散文等。在此前提下,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书籍。

地下森林断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吸血鬼;本我;自我;超我

在西方传说中众多的妖魔鬼怪里,吸血鬼一直是小说作家们和银幕的宠儿。许多著名的文人,如拜伦、狄更斯等都写过与吸血鬼有关的故事。20世纪初,吸血鬼的形象又被搬上银幕,从1922年的《诺斯费拉图》至今,已有数百部与吸血鬼相关的电影问世。2008年,随着电影《暮光之城》票房的大获成功,一轮新的吸血鬼热潮再度袭来,除了正在制作中的《暮光之城3》以外,《真爱如血》《吸血鬼日记》等电视剧集也受到了追捧,一时之间,可以说“人人都爱吸血鬼”。在目前的影视剧集中,最为观众所喜爱、拥有最高人气的吸血鬼当属电影《夜访吸血鬼》中的路易、《暮光之城》中的爱德华以及美剧《吸血鬼日记》中的斯特凡。通过他们,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受欢迎的吸血鬼不再是早期吸血鬼小说或电影中的那种有着尖耳朵、长指甲的只会带来血腥和杀戮的、恐怖的、怪异的形象,而是善良、忧郁,比起其他吸血鬼,他们更像是人类,充满了人性的挣扎。可以说故事讲的虽然是鬼,实际说的却是人。他们的痛苦如果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结构说来看,主要是来自内心的斗争,从而使他们展现出不同于传统吸血鬼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说认为:人格自身是一个动态的能量系统,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潜意识的、非道德的,受本能的驱使,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尽最大的努力使原始欲望和冲动获得满足;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而来的,是后天学习和对外界环境适应发展的结果,用理性来保护本我,使其既接受本能的冲动,又把这种冲动限制在理性所允许的范畴之内;超我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个体在生活中,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以道德原则为指导,目标在于完美。路易、爱德华、斯特凡所体现出来的忧郁和痛苦,就是来自于个体内部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

本我――血与爱的冲动

虽然三位吸血鬼都是“善良吸血鬼”,但吸血鬼的身份却决定了他们必须靠吸血才能继续生存。当他们成为吸血鬼的那一刻起,吸血就成为一种无法压抑的本能。所以尽管路易排斥着人血,但当小女孩克劳迪娅抱住他向他求救时,他却不由自主地用尖牙刺进了对方的身体吸血,心里不断想着停下,身体却不听指挥;爱德华第一次看见女主角贝拉时,就强烈地感觉到贝拉之血的诱惑,之后他还多次提及,贝拉之血对他来说具有罂粟一般的诱惑力;斯特凡在转化成吸血鬼时,这个曾经的好孩子所吸食的第一个人类的血就来自于他的亲生父亲。当100多年后他再次尝到人类鲜血的滋味时,这种被压抑已久的欲望和冲动瞬间活了过来,如黄河泛滥般不可收拾。于是他从多家医院偷了大量血包,瘾君子般地偷偷吸食,以至于他的女朋友和哥哥不得不把他关在地下室里强制“戒毒”。吸血,是吸血鬼的本能,路易、爱德华、斯特凡对于鲜血的渴求以及随后而来的不受自己控制的行为,正是本我受本能的驱使,遵循唯乐原则,满足原始欲望和冲动的体现。除此以外,本我的唯乐原则也体现在的追求上。路易与他的制造者李斯特之间存在着一种朦胧的爱。他第一次见到李斯特时,其妻子刚刚离开了人世,遭到沉重打击的路易产生了想死的念头。但此时他却被李斯特深深吸引,很快就放弃了死的想法,选择成为李斯特的吸血鬼同伴。爱德华和斯特凡对贝拉和艾瑟琳产生了一见钟情的爱,这种爱虽然让人类和吸血鬼双方都陷入了重重危机,但在本我的驱使下,得到对方的渴望使爱德华、斯特凡不能斩断爱情――因为爱能使他们孤独的生命感受到快乐。而求取快乐正是本我所追求的目标。它不会考虑到现实和社会道德的约束,因此驱使着两个吸血鬼在险境中靠近爱人。

自我――素食主义食谱与爱的守望者

自我是本我与外界接触的中介。它既要满足本我的欲望冲动,也要对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进行延缓性的控制和压抑,使其符合我们所要求的行为准则。对于本我所体现出来的嗜血冲动,生活在人类世界中的路易、爱德华、斯特凡为了不引起人类的怀疑及受自身超我的限制,采用了类似的方法来控制本我的要求:他们不再吸食人血,而采用动物之血。路易每晚在自己的庄园中偷鸡、吸食鸟类和老鼠之血,这使李斯特大为恼火,称之为“鼠辈”。李斯特曾说:“噢,路易,只要顺着老鼠的尸体我就能找到你。”爱德华及家人对于自己这种不吸人血而转向动物的做法,自我调侃为“素食主义者”。而面对贝拉之血的诱惑,爱德华在觉得难以抵挡的情况下,竟在课堂中匆匆逃走。斯特凡的做法相同,虽然他清楚只喝动物的血会使自己的力量远逊于其他吸血鬼,却依然执著于每晚在森林中的狩猎,向松鼠、兔子等森林居民“问好”。他们的这种行为,正是自我对本能要求和外部现实社会要求、超我的要求之间不平衡的一种调节。现实和超我使自我压抑本我的嗜血冲动,但唯实原则并不否定唯乐原则,它追求的是与现实相适应的延缓的、缩小的快乐,于是他们的食谱由“荤“而”“素”。对于爱情也是一样,三个吸血鬼对自己所爱的对象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本我提出得到对方,与之亲近,但却受到了现实世界和超我的限制。于是自我找到了折中的方法,那就是徘徊、守候在爱人身边,并不作出进一步的举止――虽然此举常常让对方误解并产生矛盾。

超我――良心的审判者

超我代表了道德方面的要求,追求的是完美而不是快乐和现实。吸血鬼虽然是妖魔,但由于他们无法自我繁殖,而是通过把自己的血给予一个凡人来造就出一个新的吸血鬼,因而每个吸血鬼都曾经有过一段人类的生活经历,接受过人类的社会文化道德规范及教养。并且由于在数量上,吸血鬼一直处于少数,并没有形成一个吸血鬼的世界而产生自己的价值及道德观念,因此很多吸血鬼都曾经用人类的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这一点在路易、爱德华及斯特凡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路易曾经不得不把一个人类女子转变成吸血鬼,当这个女子人类的肉身死去即将转化时,他说:“在那儿死去的并不是那个女人,而是我作为人类的最后一口气。”很明显,他虽然是吸血鬼,却以人类自居,仍然遵守着人类的道德观念。在这三个吸血鬼身上,超我时常压抑着本我和自我,从而让个体时常感到焦虑,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也是一派忧郁的形象。从对嗜血本能的压抑上来看,血液对于吸血鬼来说就好比人类的食物,吸血和吃饭一样是正常的行为。而人类也不会去区分这种或那种食物是否有善恶之别。路易等吸血鬼的“素食主义”的“食谱”的选择标准,明显是执著于人间的善恶好坏之分。斯特凡曾与吸人血的哥哥对抗,在力量不如后者的情况下仍然不肯吸食人血来补充“能量”,而是采用了智取的方法获得胜利,并强迫其接受自己的“食谱”。甚至是路易眼中的“坏”吸血鬼李斯特,也在沉重的道德感的驱使下专门猎杀犯、杀人犯等恶徒。这种做法虽然充满了人性,但却背离了吸血鬼的生理特性。很明显是自我在受到超我道德原则影响下做出的选择。在方面,超我也时刻控制着本我的要求。路易与李斯特之间的爱虽然隐秘,却并非不存在。但是相同的性别使这种爱成为禁忌,再加上路易误解李斯特时常滥杀无辜,在道德的谴责下,路易不时会产生离开对方的念头。而对于爱德华和斯特凡来说,他们所爱的对象是人类,具有纯洁、善良的心,自己却是生活在黑暗中的恶魔。在古希伯来人眼中,血既象征着生命,又象征着不洁与罪恶。《旧约》中有这样的话:“无论什么活物的血,你们都不可以吃。因为一切活物的血就是它的生命,凡是吃了血的人都会受到惩罚。”而吸血鬼从“诞生”到生命的延续都离不开鲜血,因而,对这几个曾经的基督徒来说,罪恶的血带来罪恶的生命,而自己却还要将这份罪恶继续延续下去。这种观念无疑会带来强烈的道德审判,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出现在“阳光”之下,这份爱也由于不符合道德规范而变得沉重。超我要求结束它,自我于是作出妥协,他们开始一次次地回避贝拉和艾瑟琳的爱。

另外,弗洛伊德也指出,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可以互相渗透。“三个我”也一直处于一个动态的运动中,使思想和行为方式表现出差异性。路易、爱德华和斯特凡有着类似的痛苦,主要来源于他们人格系统中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他们的身份都是吸血鬼,却用人类的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从而产生矛盾。但在每个个体身上,“三个我”之间的力量对比是不同的,所以这三个吸血鬼虽有共性,但并不完全一样。在路易身上,面对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自我往往能做出适当的调节。在成为吸血鬼之初,面对嗜血本能,他选择了吸老鼠之血,即使后来他也吸人血,但仅仅是作为食物,限于吃饱。而不像同伴克劳迪娅等把“狩猎”当成乐趣,一个晚上袭击数人。同时,路易的爱的对象只在吸血鬼同类中,他尽量避免与人类产生太多的关系,从而减少了人类道德观的影响。与同类相爱,自我既可满足本我的需求,也不会受到超我过多的责罚。因此,路易是三个吸血鬼中最理性、最冷静的一个。对于爱德华来说,其人格中的自我的力量一直处于相对的弱势,本我和超我的冲突更强。他强烈地爱着贝拉,所以在第一次见面的逃跑之后,本我又驱使他来到贝拉身边。但在接下来的发展中,超我的力量显然更大一些:邪恶的不能见光的生命,不同种族的爱,超我一直压抑着本我。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整个人格系统的能量是守恒的,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的能量增大,另外两个子系统的能量必然削弱。“三个我”中哪一方过强,都会造成人思想和行为的偏差,导致人格障碍。所以当爱德华人格中的超我过于强大后,他终于崩溃了,选择用死亡来结束一切。本我通过死亡来避免痛苦,也说明了自我的调节角色做得并不成功。所以爱德华是三个吸血鬼中最痛苦的一个。比起路易,斯特凡与爱德华更相像一些,都喝动物的血,都爱上了人类的女人,所以有同样的痛苦在所难免。但斯特凡在伪装成人类居住在小镇中时,并不像爱德华一样只是一个旁观者,他常常保护小镇居民免于受到其他吸血鬼的袭击,于是超我对于自我的这种“好”的行为作出奖励,产生了自爱与自豪感,因此,斯特凡是三个吸血鬼中相对最开朗的一个。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路易、爱德华与斯特凡这三个目前银幕上最受欢迎的吸血鬼,与“传统”吸血鬼完全不同。在以前的小说或电影中,吸血鬼一直是一个恐怖的符号,他们冰冷、无情,对于血与性的冲动毫不避讳。而“新”吸血鬼们却与人类更相似,他们的生命充满了来自于人格的冲突,内心的挣扎。由于这种挣扎是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的体验,所以能够深入观众内心,引起广泛的共鸣,从而受到追捧。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 [奥地利]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地下森林断想范文第6篇

【关键词】适合,学生发展,九年级语文,教学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如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创建起怎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才能适合学生的发展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1.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模式

新课程强调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养成“四问”的习惯。“四问”是:一是写了什么;二是怎样写的;三是为什么这样写;四是还能不能写得更好些。

学生一旦能自己提出问题,便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主体作用也体现出来了,但怎样解答问题,他们往往寄希望于教师。教师不急于立即给予“教”,而是鼓励他们继续思考、研究、切磋,让学生在体验思考乐趣的同时,享受思想的成果。

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在指导“学”上下功夫,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要重视抓学生先“学”,并在指导“学”上功夫。教育学生树立“自己能干的事,不留给老师干”的观念,做语文学习的主人,遇到问题,尽量不依赖教师,而是大胆思考猜测。通过学生的先“学”,接下来老师需要“教”的东西也就不多了,但学习效率却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得到发挥,主动性、自主性得到培养。作为教育者,应该在每一节有限的课时内自觉地、有意识地为促进学生走向独立自主、形成自主性学习而努力。自主学习不仅是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教学的一个根本目的。

2.创建以学习共同体为主的合作模式

创建以学习共同体为主的合作模式有:竞争、辩论、协同、角色扮演、创造想象等五种。

2.1 竞争式合作学习模式:多个学习组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先提出一个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或由学生自由选择竞争者,或由教师指点竞争对手,然后由开始独立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随时监看对手的问题解决情况。例如,鉴赏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乡愁》这首诗时,学生各学习组通过查阅素材库,结合自己对诗的理解,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建了二十几组意境组合。学生对二十几组诗词意境组合进行判断、选择。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知识,学生用心去感动和意会,藉以扑捉诗歌意境中的情感美和心灵美,全方位地感悟到诗词的内涵所在。

2.2 辩论式合作学习模式:合作者之间围绕给定主题,借助图书馆或互联网查询资料,以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或中立组)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甄别,选出正方与反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辩论的进行可以由双方各自论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辩驳;最后由教师(或中立组)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裁决,观点论证充分的一方获胜。它既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交流互评的形式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挖掘学生潜能、张扬个性,效果显著。

2.3 协同式合作学习模式: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互相帮助、相互提示或是进行分工合作。在学习《小石潭记》一文时,同学们对柳宗元思想感情难以把握,前两次写“乐”,后面感受却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如何理解柳宗元写小石潭时的思想感情?同学们四人一小组互相合作,分工明确,有人查柳宗元生平资料;有人查对《小石潭记》的评价;有人查《永州八记》及写作前景,然后资源大家共享,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柳宗元游山玩水实是内心精神世界的苦闷郁烦的表现,他是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政治上失意而造成的内心抑郁苦闷,所以文章虽写两次“乐”,细细体会,“乐”其实是忧的另一种形式,实则写出了作者孤寂忧伤。更有学生联系课文,领会到作者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本想借山水排遣心中郁闷,反却在游玩后更添了几许忧伤。在这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环境中,每个人的思维有了重新丰富的空间,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也有了重构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体现得淋漓尽致。

2.4 角色扮演式合作学习模式: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学习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习者负责解答问题,而指导者帮助学习者解决疑难,在学习过程中,双方角色可以互换。合作的主要途径有小组合作、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三种途经。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注意处理好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合作学习”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进行。以九年级语文下册15课剧本《枣儿》的学习为例,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目标,可以让学生根据剧本自编自演,排练成课本剧,通过角色的扮演充分体验人物情感和文章的所折射出来的人生况味。事实证明,由于采用自编课本剧的形式,学生兴致盎然,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开发,他们既能根据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心态,给剧中人物配上适合的对白、动作等,还能指出何处可加上一些合适的人物神态和舞台布景,以配合人物的不同的内心感受。

3.创建师生共同探讨完善的探究模式

探究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究新的问题教学环节,这是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探究性学习是积累知识学习与方法掌握、能力提高于一体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科学的发现是科学研究的先导。”“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了明确的探究目标,采用合适的探究方式,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探究,才能达到探究的效果。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启发、引导,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促使学生树立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提升学会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利用计算机先制做与这一单元内容相关的“知识网页”。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谈生命》、《那树》、《地下森林断想》、《人生》。选的是以生命主题的散文,我们可将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所故事情节用动画、文字等在网页上循环不断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本单元中每篇课文的内容有个基本了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可以设计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生命的意义,开展“比一比看谁最能准确说出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的比赛,再以合作小组归纳整理,然后汇报结果,再由计算机这位虚拟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自动反馈。之后,再去阅读课文,就会得心应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运用已学到的知识突破文字的障碍来阅读文章,并通过查阅各种各样的资料来获得对课文内容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被激发,从而能开始自动学习,通过探究就真正实现了学生能力的迁移。

4.创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互动模式

新课程环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互动为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想法只要有理由的,教师都要寄予肯定和鼓励,千万不能让所谓的教学任务扼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从中学会发现,学会反思;还应当引发话题,参与学生的开放式研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式和步骤。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的方式只解放出来,变“传递——接受”的讲授方式为“合作——探究”的开放活动方式。那么,怎样创建互动的学习方式呢?

以问题激活思维,引发互动。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或师生、学生们合作探究为形式,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如在教学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乡愁》一诗中,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什么的内心情感?提出问题之后,开展讨论。力图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善于从文中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师生互辩,对话交流,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主题,产生联想,领悟生活中的道理;对培养学生自立、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作用。这正是课改所希望的,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这些问题讨论,学生的收获远不在问题本身。学生当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会了思考、分析问题后,他们的思维远不在每节课本身。

以场景孕育情感,创建互动。教师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提供情景,让学生自主体验,互相交流,归纳迁移。在学习中,应强调学生自主的体验与感悟,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场景感知的基础上,通过体验和感悟,获得新知识,培养情感,发展个性和能力。例如在教学九年级语文下册的《愚公移山》一文时,我选择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生活经验,创设了一个情景境:播放在广西百色地区抗旱救灾的动人一幂,让学生感受的伟大与无私来领略愚公移山的壮烈情景,激发学生对愚公敬仰情感……这样学生在教师创建的场景产生情感,建立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