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论答案

信息论答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信息论答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息论答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互信息量;不确定度;通信系统

通常,在通信系统中,探讨不同的概率空间集合之间的平均互信息量对研究通信问题十分重要。通信问题是研究信源与信宿之间关于信息的传输情况,即通信的目的是在接收端准确地或尽量避免失真地复现信源所发送的消息。所以说,通信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一般都存在一定的概率关系,一个通信系统越好,这种通信关系就越明确。

假定X和Y分别表示一个通信系统的输入事件集和输出事件集,如何通过信源信道在接受端Y尽可能完整发送X,是我们关心的问题,互信息量I(X;Y)就是定量研究该类信息流通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互信息量描述得输入随机变量发出的某个具体消息xi,输出变量出现某一具体消息yj时,由于流经信道的信息量是一个随机变化的量,无法从整体上作为信道中信息流通的测度,为此我们了引入平均互信息量。

一、平均互信息量定义

若已知离散集X和离散集Y之间的联合概率P(XY),则I(X;Y)也可定义为在联合概率空间P(XY)的统计平均值,即:

称I(X;Y)是Y对X的平均互信息量,简称平均互信息或交互熵。

二、I(X;Y)的三种物理意义

根据I(X;Y)的定义,可以推导出I(X;Y)的三种不同形式的表达式,如下所述:

若观察者站在输出端,则I(X;Y)=H(X)-H(X/Y)。其中,

H(X/Y)称为信道疑义度,表示收到变量Y后,对随机变量X仍然存在的不确定度,代表在信道中损失的信息,而I(X;Y)则表示收到Y前、后关于X的不确定度减少的量。

若观察者站在输入端,则I(Y;X)=H(Y)-H(Y/X)。其中,

H(Y/X)称为信道噪声熵,表示发出随机变量X后,对随机变量Y仍然存在的平均不确定度。H(Y/X)则表示发出X前后关于Y的先验不确定度减少的量。

若观察者站在通信系统总体立场上,则I(Y;X)=H(X)+

H(Y)-H(XY)。其中,H(XY)称为联合熵,表示收、发双方通信后,整个系统仍然存在的不确定度。I(X;Y)则表示通信前、后整个系统不确定度减少的量。

从以上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从一个事件要想获得另一个事件的I(X;Y)就需要消除不确定度,一旦不确定度消除,就获得了信息。

三、I(X;Y)求解案例分析

根据I(X;Y)的三种形式,可以根据已知条件,轻松求出各种熵和I(X;Y)。例如:已知一个二元信源连接一个二元信道,如下图所示。其中有:

试求:I(X;Y),H(XY),H(X/Y),H(Y/X) 。

解题思路:求解本题,可以根据I(X;Y)的多种表达形式进行求解,尽可能地避开求解量的原始定义,这样就可以避免大量烦琐的计算过程,使求解结果又快又准。

(1)求解H(XY):

p(x1y1)=0.5×0.98=0.49 p(x1y2)=0.5×0.08=0.01

p(x2y1)=0.5×0.20=0.10 p(x2y2)=0.5×0.80=0.40

H(XY)=1.43 bit/符号

(2)求解I(X;Y):

p(y1)=p(x1y1)+p(x2y1)=0.59

p(y2)=p(x1y2)+p(x2y2)=0.41

I(X;Y)=H(X)+H(Y)-H(XY)=0.55bit/符号

(3)求解H(X/Y)和 H(Y/X):

H(X)=1bit/符号 H(Y)=0.98bit/符号

根据I(X;Y)=H(X)-H(X/Y)=H(Y)-H(Y/X)

H(X/Y)=0.45bit/符号 H(Y/X)=0.43bit/符号

综上所述,互信息量讨论的是两个具体消息xi和yj之间的信息流通量,具有随机性,而测量一个通信系统的信息流通量时,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在平均意义上度量每通过一个符号流经信道的平均信息量,这种测度,它不能是随机量,必须是一个确定的量。在求解I(X;Y)时,可以根据I(X;Y)三种不同的形式以及它的定义,选择不同的方法求解,即可较快较好地解出答案。

参考文献:

[1]陈运.信息论与编码[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信息论答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复习课效率 教学过程 反馈法

总结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型,不外乎意象、语言、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几大类,因此教师可以从总结命题规律、梳理知识要点、分析题型特点、指导解题方法等方面入手引领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的复习。传统的诗歌鉴赏复习方法往往是先审读题干、定位题型,后介绍这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再举典型例题分析,最后练习巩固。在分析练习时,更多的是教师“满堂灌”――教师先分析诗意,然后根据题目出示答案。这样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录,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尊重和体现。实际上,教师在给学生指导解题方法时,如果能适当运用反馈法,可以充分激活诗歌鉴赏教学,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古诗鉴赏的复习效率和答题的准确率。

反馈教学法是依据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法。是师生双方在融洽、合作的气氛中,由教师引导(控制)学生进行系统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应用知识和发展能力为目标,突出教与学之间信息交流的信息反馈的及时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新颖科学的,集各种教学法的优点于一体的综合教学法。反馈教学法始终以信息反馈为主线,及时调控教与学,力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反馈教学法的特点是:把学习结果返回教师和学生,从而调整教与学,重新组织第二次学习,查漏补缺,使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掌握所教内容。这种教学法对学生来说,反馈信息可以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改进学习方法等;对教师来说,可以及时掌握教学效果,有利于及时调控,改进教法。在教学中应用反馈教学法,能使师生的信息相互及时传递使信息量得以控制,取得最佳效果。”①反馈法可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诗歌鉴赏的教学反馈可放在课前

在授课之前教师可先布置典型的预习性作业。从作业批改中初步掌握学生诗歌鉴赏的程度,发现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从而制定教学计划、选择相应的能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例题,组织在自己的备课过程中。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程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另外可以用学生的答题情况导入对诗歌鉴赏某一题型模式的解题分析。

例:事先要求学生分析唐代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我从学生作业中选取了一份典型错例,他是这么回答的:诗中塑造了一个脱俗的隐士形象。我给这份答案评了1分。然后问学生,这个答案为什么只能得1分?从而导入对人物形象类题目答题思路和模式的介绍:步骤(1)明确诗歌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类别);步骤(2)结合诗句概括、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或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步骤(3)点明形象表现出的意义(诗人的情感态度)。因此上述答案只回答出了一个步骤,只能得一分。

从学生的预习作业中反馈的信息,我不仅了解到学生不清楚诗歌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答题步骤的信息,从而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对答题步骤的介绍和落实,另外在课堂上,还用学生很感兴趣的自己的作业得分设疑,让学生感到亲切,有迫切的求知欲望。巧用作业反馈的信息创设问题情境,无疑是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

二、诗歌鉴赏的教学反馈也可放在上课过程中

上课时要勤于捕捉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法和讲课内容;问答中能因势利导,随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评价,对学生全体或个别给予帮助,并随机提炼总结规律性的认识。当然还可用当堂练习中学生的答题情况来检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看大多数学生是否确实接收并储存了信息,具备了某种技能,从而能使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随时修整教案,针对不同的反馈信息找出适当的对策,使教学适应大多数学生要求。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说过:“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课堂教学中的调控也是如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及时评价”,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答问,严密精确地回答学生的质疑,公布课堂练习答案,或让学生相互评点或自我评定课内作业的质量,学会自己纠偏。

例上课开始我先分析了炼字型题目的答题步骤:1、指出该字后,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步骤一);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步骤二);3、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然后加一些描述性的术语,如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等),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步骤三)。

然后请学生简要分析2004年浙江卷李白《菩萨蛮》中对“玉阶空伫立”中“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利用投影出示四份答案:1、“空”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2、“空”字写出了空荡荡的,无人。写玉阶孤寂地伫立着,鸟儿急着飞回巢中,描绘出孤寂、悲凉的场景,体现出作者不知归程是何时,一个人背井离乡的孤寂,对家乡的思念。3、“空”为独自的意思,表达了诗人的浪子情怀,对前途的迷茫,“天下如此之大,却没有我容身之处”。4、“空”解释为“白白地、独自”,玉阶上只有一个人独自站立着,仰望鸟急飞归家,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之后再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它们的优劣,学生讨论后普遍认为:1、笼而统之,以空对空;2、字面理解,任意发挥;3、无中生有、盲目拔高;4、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最后再出示学生中优秀的答案让学生体味其规范性。

这样通过出示正反例子和相互讨论品评,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答题不足的学生能从中找到差距,改正错误,促使自我激励;而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则更进一步激发了兴趣,调动了学习热情,增强了自信心。

三、诗歌鉴赏的教学反馈也可放在课后巩固中。

信息论答案范文第3篇

摘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材则是他们共同的剧本。课堂提问是课堂讲授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教师获得学生对所授知识掌握程度这种反馈信息的重要形式。提问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是教师对千差万别、瞬息万变的学生思维的动态驾驭。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提问 策略

一、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应当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能动性,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因此教师应当做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知识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并达到会学的境界。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弘扬学生的主动精神,给学生以自由。否则,非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达不到应有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受挫。

二、提高提问教学的目的性

课堂提问要体现出四个基本作用:促进学习、评价学生、检查效果、调控教学。简言之,课堂提问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通过提问,是要达到复习新旧知识的联系的目的,还是让学生发现知识的发生的过程,又或是让学生发现知识的迁移与发展过程。而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追求一种表面的繁荣,也可以说,课堂提问要有准确的针对性,应从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这 个大前提出发,落实到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适时、适度地提出问题。例如,复数部分引入棣莫佛定理时,教师提问"(1- i)100等于多少?"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讲,学生利用复数的代数形式可以直接计算,但实际操作过程却很麻烦,此时,教师适时指出本题有很简单的计算方法,得出(1- i)100=-250。很自然,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急欲知道如何进行计算,提问的目的便实现了。

三、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提问的启发性是提问艺术的精华。从信息论角度看,启发性提问能创造信息差,易于调动学生接受信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课堂提问的启发性又来自于提问形式的创造性,问题应力求富有创意,即使对同一问题,也有多种提问方式。许多教师"于不疑处生疑","问人之未问"便很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例如立体几何中涉及正四面体的内切球等一类题目时,对球心位置如何确定、点面距离如何计算、画出截面圆等问题,完全可以提出平面几何中三角形内切圆的相关性质问题,这样便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相应问题--事实上,类比推理的思想对所有学科都有重要意义。

四、教师的提问要通俗易懂

应当指出,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尤其是文学基础的限制,对教师所提问题的含义的理解往往达不到期望值。此时,学生对"问题是什么意思"都弄不清,更别说如何回答问题了,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通俗易懂,数学课之所以让部分学生发怵,很重要的原因是数学语言的枯燥与抽象,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必须"翻译",先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述定理、公理、推论,达到一定阶段,再将其提炼成标准的数学语言,提问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便于学生理解问题的实质。例如,对于"是否存在实数k,使关于x的不等式x2-kx-1>0恒成立?"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有些学生却不知如何下手,此时,教师可对其作出说明:"存在"是指"有一个","恒成立"是指"永远成立",再结合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图像等描述,学生就较容易解决上述问题。

五、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

虽然课堂提问总是由一个或几个学生来直接回答,但提问的目的却是希望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这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使问题处于大多数同学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使问题的答案成为跳起来可以摘到的苹果,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提问固然不能过浅、过易,如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但也不能过深、过难,使回答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甚至只能由教师自问自答,成为教师个人的独角戏,应让大多数同学都可以入手,都可以尝到成功的喜悦。

六、按一次层次提出问题

现代信息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因而必须根据教学要求与学生认知水平,按一定层次提出由浅入深、步步递进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养成深入探究问题本质的好习惯。对同一数学问题的提问应尽量从不同角度进行,这就好比电影艺术中拍摄时,除了一台机器从一个方向拍摄的传统方法,也可以采取多台机器,从不同方向甚至从空中拍摄的手段,实际上,后者的效果更具立体感,更有震撼力。数学提问也是如此,同样一个问题,除了代数法,用几何法是否可以处理?另外是否还有办法?这些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如果经常这样提问,便可以使学生窥见知识的全貌,对知识的理解也会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平面到空间。

七、对学生回答问题作积极性评价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从积极一面对学生作出评价,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美国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教授在其《行为管理学》一书中说,同样一个人经充分激励后发挥的能力,相当于未经激励前的3到4倍,可见,"肯定"对学生是多么的重要。在提问后应对回答的学生及时评价,对于回答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仅有的一点)应大力鼓励和表扬,即使回答完全错误,也应首先肯定其积极思考,再帮助其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学生评价中不应涉及学生的个性品质,不应将其与学生"是否聪明"、"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联系在一起。 总之,我们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不能再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让他们学得一堆死的书本知识,而是应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通过进行有效的问题教学策略,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终身受用的数学学习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傅海伦主编.数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肖成全主编.有效教学研究[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信息论答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法;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4-0023-03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校信息化环境的变化促进着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先学后交,以学定教”为核心理念,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的“翻转课堂”、“微课”等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热捧,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微课程教学法是指学生利用个人的信息终端,将数字化的微内容,作为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是将国外的“翻转课堂”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根据中国基础教育的实际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放在学生上学的时间内完成。(《微课程教学法与教学方式的变革》――黎加厚)。

一、理论支撑

1.“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表明只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充足的学习时间和个别帮助,学生都能获得优良的学习效果。

2.“学习金字塔”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表明学生之间的讨论、实践以及互相帮助释疑是高效的学习方式。

3.“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他人帮助或者模仿等方式掌握新的知识技能。

微课程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支撑,结合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通过适当调整传统的上课流程,将知识的讲授过程用数字化的形式(视频等)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微内容沿着不同的学习轨迹进行个性化学习和讨论。老师在这过程中给予督促和针对性的辅导。同时收集学生自学过程中无法理解的知识和生成的问题,集中讨论和讲解。下面以一节高中信息技术课《信息及其特征》为例进行说明。

二、教学实施

1.课前准备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第一课,对后续课程教学影响较大,是一节理论课,通过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和信息的特征。

(2)学情分析:本校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信息技术素养参差不齐,对信息技术理论兴趣不大,但是对视频很感兴趣,希望通过微视频来激发学习兴趣。

(3)微视频准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信息的含义、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的含义这个知识点使用的是可汗学院的微视频《什么是信息论》,微视频时长3分30秒,从爱丽丝通过不同途径如:画一幅画或者写一首歌分享她的想法引入,介绍了信息的不同形式。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最终给出信息概念的描述――信息就是一个头脑用来影响另一个头脑的东西。

信息的特征教学微视频使用的是《信源编码》。通过一个简单的听筒玩具传递声音,让学生探究理解信息的传递性、依附性等特征。使用“路况信息”等视频让学生探究理解信息的时效性、真伪性等特征。

(4)自学平台准备:在自学平台中教学微视频等材料。

2.课堂实施

(1)分层次个性化教学

老师用一分钟说明本节课自学的目标和重难点。然后老师巡视课堂督促学生自学、针对性地解答学生问题,收集归纳学生提的问题。学生登录教学系统按照时间轴上的课时安排进行自主学习(允许选择学习内容),必须完成课堂练习,将自学过程中的问题提交到提问区,解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按照学习者学习风格,为学习者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支持:

助人型学习者:学生A:看完一遍《什么是信息论》视频,再浏览了一遍课本,开始完成课堂练习,练习反馈的结果全部正确,他完成后继续学习接下来的内容,当他全部完成自学内容后开始帮助其他同学。

同侪交流型学习者:学生B:重复观看了3遍视频,对视频中的“信息就是一个头脑用来影响另一个头脑的东西”的描述不理解,她并没有请求老师的帮助,而是和其他同学讨论:“信息是用来传递想法的”,“那信息看得见?用什么测量?”……最终经过讨论理解了“什么是信息”。

网络求助型学习者:学生C:多次反复观看《信源编码》视频,对视频中关于信息的传递性和依附性的解释产生疑问,但她不敢直接向老师提问,也不愿主动和其他同学交流,这时她将这个问题提交到问答区,系统实时将问题反馈给老师,老师通过问答系统解答她的疑问。

教师指导型学习者:学生D:没有看视频直接做课堂练习,系统反馈错误率较高,他又重做一次,错误率还是很高。系统将情况反馈给老师,老师建议他先看教学微视频,理解视频里所讲授的知识,再重做一次练习。

教师控制型学习者:学生E:没按照要求完成自学内容,直接上网浏览网页,老师通过系统看到后督促他要按照要求完成自学内容。

主动求助教师型学习者:学生F:连续看了好几遍视频对信息的传播途径和载体的区别理解的不是很好,她直接举手寻求老师的帮助,老师建议她看课本第4页表1,这张表将载体形式和传播途径分别列出,能帮助理解如:书报刊就是传播途径,书报刊中的文字就是载体形式。

问题提出型学习者:学生G等几位同学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课本以及上网检索,希望找出类似数学公理一样的信息定义,但只找到了“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通过讨论他们也没法提出合适的信息的定义,于是将这个问题反馈给老师。老师并没有马上解答,而是将这个问题放在后续课堂上全班讨论。

在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课堂练习后,系统给出了课堂练习题的反馈结果。

(2)课堂综合互动,教师强化教学信息

课程的后半段,老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挑选部分有必要的问题在课堂上让全体同学讨论。如:

问:什么是信息?

生:信息就是信息,我们回答的答案就是信息。

生:信息是能听的见,就像你刚才说话的声音。那信息能看的见吗?

生:声音不是信息,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我要表达的意思,信息要通过载体才能传播。

生:信息和能量、物质一样。

生:信息和物质能量一样,物质有质量,能量有功率,那信息怎么测量?有速度吗?

师:刚才同学们发表了很多观点,也提出了一些问题,相信大家对信息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信息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学派专家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对信息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具体内容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页:“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3)不同类型学习者代表互动,进行学习行为正激励

这个环节主要是将课堂练习中正答率较低的题目如:题号2分别请不同的学生解答,让其他同学思考并质疑两位同学的答案,最后公布结果:学生A解答错误,学生B解答正确,同时让学生B解释这道题是如何思考的。通过课堂讨论,学生讲解,老师总结等方式,将学生自学过程和师生互动过程中发现的学习基础知识缺失内容以及学习方法不足等问题解决。

(4)开展针对性的学习效果测评

本环节以互动研讨和答疑解惑反馈的情况为依据,设计三个层次的题目,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检测互动研讨和答疑解惑环节的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拓展训练。

三、微课程教学实践反思

微课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这种模式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能够按不同的学习进度个性化学习,学生自学能学会的、通过交流能解决的问题,都不用在课堂上讲解。老师能关注更多的学生:自学系统能实时反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老师快速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同时也能有效地解决学生不敢问,不会问和不愿意问:在课堂上部分学生不敢当面向老师提问,部分学生课堂上怕提的问题被嘲笑或者不想让老师失望而不愿意提问,还有部分学生学习不够扎实,提不出问题。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只要有问题都可以通过问答系统匿名提出,老师和同学都会积极地帮助解决。

但不可否认的是微课程教学法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需要软硬件支撑,每位学生自学需要终端,同时也需要自学评价平台的支撑,如何改进完善自学平台,更好地支撑微课程教学法;第二,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除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督促、激励,老师在课堂上的督促外还有哪些方式;第三,少数学生在一节课内无法完成自学任务,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自学任务。

同时,有更多的内容需要进一步进行研讨:第一,微课程内容选择,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制作微课程,使用多种终端的翻转课堂学习方案,对于具有实践性意义的教学内容,现场观摩实验和实地考察的学习效率可能更高;第二,微课程内容的制作需要做进一步的实现分析:诸如内容展示采用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呈现形式以及实现效果的选择,本文设计采用微视频的形式进行内容呈现,是否可以有其他操作类的模拟软件能够更加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需要做进一步的调研;以上是笔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随着我们理论水平的提升,微课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金陵.建构中国特色的“微课程教学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2).

[2]谢同心.从一个成功案例谈微课的制作[J].广州教育,2014(1).

[3]黎加厚.教与学意义下的教学方式重构――从微课程教学法说起[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9).

信息论答案范文第5篇

1、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

一个脱口而出的答案是:由那些亮晶晶的星星组成的。但在最近几十年中,科学家越来越发现这个答案是不正确的。天文学家认为,组成恒星、行星、星系——当然还有我们——的物质,或者叫普通物质,只占宇宙总质量的不到5%。他们估计,另外25%,可能是由尚未发现的粒子组成的暗物质。剩下的70%呢?天文学家认为那可能是暗能量——让宇宙加速膨胀的力量。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是什么?科学家正在用加速器和望远镜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如果找到了,其意义肯定是宇宙级的。

2、我们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5年前,天文学家弗克·德雷克首次启动了探寻地外文明的奥兹玛计划——用巨大的天线(射电望远镜)接受外星文明发射的信号。45年过去了,天文学家的努力仍然在继续着。然而,即使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凤凰”计划,也还没有找到任何来自外星文明的无线电信号。

3、地球内部如何运作?

40多年以前,一场地球科学的革命发生了。板块构造学说更新了关于地球自身的知识。但是关于地球内部构造的问题,仍然沿袭着革命之前的知识。科学家在这40年中所做的,就是把这个鸡蛋模型——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进一步细化。借助于越来越先进的地震波成像技术,科学家正在研究地球这个庞大机器的运作过程。但是要掀起另一场科学革命,可能还需要半个世纪。

4、地球温室将变得多热?

尽管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肯定会在这个世纪继续增加,尽管这种增加肯定会带来全球变暖,但是变暖的程度仍然不太确定。科学家一般认为,这个世纪二氧化碳浓度的加倍会带来1.5℃~4.5℃的升温。但是这不够精确。科学家正在发展新的数学模型,试图让数字更令人信服。

5、物理学定律可以被统一起来吗?

苹果落向地面、一道闪电划过长空、核电站反应堆里的铀原子衰变同时放出能量,超级加速器击碎质子:这几种现象代表着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的作用,也就是引力、电磁力、弱力和强力。宇宙间所有的物理现象都可以用这四种基本力进行解释。但是科学家并不满足。有没有可能把这四种力统一成为一种?上个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发现弱力和电磁力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它们是一种事物的不同侧面,统称电弱力。但是其余两种力是否可以和它统一起来?

6、在量子不确定性和非定域性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原理吗?

量子理论已经诞生了100年有余,它产生了令人信服的应用成果,但是它也带来了反直觉: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指出我们无法同时精确地获得一个物体的动量和位置。而非定域性让两个处于量子纠缠态的粒子的纠缠态同时崩溃,而不管它们相距多远。爱因斯坦就说过,尽管量子力学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一个内心的声音告诉我,它还不是真实的东西。”

7、我们能把化学自我装配推进多远?

在某种意义上,化学家是最喜欢发明的一群人,因为他们总是不断制造出新型的分子。尽管今天的化学家已经能制造出很复杂的化学结构,他们能让这项工作变得既简单又复杂吗?也就是说,让“原料”原子自己“装配”成复杂的结构,就像生命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自我装配的特性。已经有一些化学自我装配的实例,例如制造类似细胞膜的双层膜结构。但是更高级的自我装配,例如自下而上地制造集成电路,仍然是一个梦想。

8、传统计算的极限是什么?

有些事看上去很简单但是解决起来很复杂,例如一个推销员要走遍相互连接的几个城市,那么怎样走才能实现总路程最近?城市数量的增加会让最强大的电子计算机也感到畏惧。上个世纪40年代,信息论之父香农提出了信息(以比特方式存在)储存和传递所遵循的物理规律。任何传统的计算机都不能超越这个规律。那么,在工程上,最终我们能造出多么强大的计算机?不过,非传统的计算机可能并不受到这些限制,例如近年来兴起的量子计算机。

9、意识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

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可以看出,意识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哲学讨论的话题。现代科学认为,意识是从大脑中数以亿计的神经元的协作中涌现出来的。但是这仍然太笼统了,具体来说,神经元是如何产生意识的?近年来,科学家已经找到了一些可以对这个最主观和最个人的事物进行客观研究的方法和工具,并且借助大脑损伤的病人,科学家得以一窥意识的奥秘。除了要弄清意识的具体运作方式,科学家还想知道一个更深层次问题的答案:它为什么存在,它是如何起源的?

信息论答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科技;司法思想;司法手段;司法制度

科技,科学与技术的总称。按照的观点,科技是社会生产力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科技推动着社会其他诸多领域的变革和发展。司法,则是一种政治现象,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司法包括了司法意识、司法活动以及司法体制。司法制度是上层建筑,其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前行。回顾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在生产力的不同阶段,司法也在不断的演进,科技对于司法的演进产生了很大的推动力。

一、科技启迪司法思想

思想,也称“观念”,受制于社会存在,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主观反应。司法思想是对司法的观念和认识,依据主体不同而有所不同。科技对司法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理解:

首先,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促进社会司法认知和司法观念的不断革新。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法律新思潮、新理论不断地产生,也不断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接受。比如,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出现了法律信息论和法律系统论;而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下,法律原本明显的区域和疆界特征逐步的消亡,大陆法系和欧美法系之间的差异不断地缩小,不同的法学流派和法学理念都在不断的重构和革新。反应在司法工作人员身上,在科技变革的影响下,他们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进而影响到相关的司法行为和司法活动。

其次,科技引领并且指导整个社会司法意识和司法思维的前行。比如,在生命科学的推动下,人们对于人类自身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界定,进而反应到司法层面,就产生了对死亡的不同界定方法。有人赞同“心死亡”,也有人赞同“脑死亡”。而究竟以谁为准,在科技的层面上,当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对应的司法思想领域就存在不同的观点。除此之外,伴随着网络、计算机和现代的通信技术的涌现和产生,司法的作用空间也从原本的现实社会拓展到虚拟空间。可以说,科技的日新月异推动人们、引导人们的司法思维拓展到新的境界和领域,重构了人类的司法视野,同时也给司法领域带来新的困惑,挑战原本已固化的司法模式和司法认知。

总之,科技变革着不同主体的司法思想,推动着司法对不同领域的管控认知。

二、科技革新司法手段

科技的进步影响并且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司法工作的诸多领域都和科学技术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科学的层面上辨别是非曲直、识别犯罪真伪已经得到了来自全社会的认可。比如科技在证据采集、证据质证以及司法鉴定三个方面的作用和贡献。

于证据采集方面,科技手段已经演绎成为证据采集的一种主要手段。通过科技采集证据已经在诸多的案件中有所体现,比如视听证据的出现、影像证据的产生等等。除此之外,科技证据作为一种新的证据模式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支持。可以说科技证据不断帮助司法活动获得了更有效的手段,而其弥补了陈旧司法方法的不足。

而于质证层面,庭审质证环节,面对对方提交的证据,如何判定其真伪,做出有利于委托人的辩护,科技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和手段,科技可以更有效的帮助辨别证据的真伪。

总之,科技手段在司法活动中的广泛运用,无论是对于民事案件还是刑事案件,都有效地提升了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维护了公平正义。

三、科技完善司法体制

科技是所有社会发展因素中最为活跃的。社会的发展构建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的。而社会发展直接决定了司法制度的内容、国家法制建设的完善状况。在科技的推动、社会的变革下,国家法制也需要不断的进步和完善,否则法制必将落伍于时代的发展,被社会所抛弃。为了实现法治建设的目标,在社会发展原动力科技的推动下,司法体制就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构建。而科技的进步促使司法系统内部运作的更加完善,科技的发展一方面让单个司法部门的业务运作更加的专业,另外一方面有利于不同司法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对于司法规范的构建,科技的革新使得司法的主体、客体、乃至内容都在不断变更。这些层面的变动共同推动了司法体制本身在内容和规范建设层面上的完善。

综上所述,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司法意识和思想的革新,改进了司法方法和手段,完善了司法体制建设。借助意识的革新、手段的提升、体制的完善,司法建设必将更为公正,司法源泉必将能够得到不断的清澈。

参考文献

[1]孙海龙,高翔.科技应用与司法公正的思辨[J].人民司法, 2012(1).

[2]杨如.论科技发展对法律进步的作用[D].中南大学,2002.

[3]罗玉中.科技进步与法制建设[J].科技与法律,1998(1).

信息论答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敏感性 模型 随机 概率估计

中图分类号:C811

1模型的归纳

1.1沃纳模型

沃纳模型是解决敏感性问卷调查的最基本的模型。根据随机化的思想,该模型将总体划分为互不相融的两类:具有敏感特征的一类A和不具有敏感特征的一类?。这样,总体中的每一个体或者属于A,或者属于?。为估计具有敏感性特征的人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 ,在容量为N的总体中进行简单随机无放回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 without replacement,简记为SRSWOR),得到一个容量为 的样本。现进行如下的调查: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卡片上分别写有问题:“你属于A吗?”与“你属于?吗?”(如“你在考试中作弊了吗?”与“你在考试中没有作弊吗?”)以比例 混合均匀放人暗盒中。被调查者从暗盒中随机抽出一张卡片,根据卡片上的问题向调查者做出是或否的判断,但调查者无权过问被调查者回答的是哪一道题目,从而起到了为被调查者保密的效果。设回答“是”的人数为 ,根据全概率公式,我们有 ,于是 的估计为 。由此可以看出,预先设计的对立问题的比例 不能为1/2。 越靠近1/2,误差越大;当 接近0或1时对被调查者的保密程度就会降低,进而降低了数据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因此 的取值介于0.7至0.8较合适,但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若敏感程度较高,则 可取得小一点,但一般不宜低于0.6,若敏感程度较低,则 可取大一点,但一般也不宜高于0.85。

沃纳模型的一种简单变形是将问题的对立性转移到答案的对立性上来。例如在调查人群中患艾滋病人数所占比例的案例中,调查者可以将完全相同的红球与白球按照一定比例 混合放入暗盒中。被调查者从盒中随机摸出一球,若摸出的球是红球,则如实回答是否患有该种病;若摸出的球为白球,则要求说谎,必须做出与真实情况相反的回答。调查者同样无权过问摸球情况以保护被调查者。设被调查样本容量为 ,其中做出肯定回答的人数为 ,则同样有 ,p的估计为 。

1.2西蒙斯模型

西蒙斯模型是对沃纳模型的改进。由于敏感性问题的对立问题仍属于敏感性问题,因而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芥蒂心理。西蒙斯模型利用另一个无关的非敏感性问题代替沃纳模型中的敏感性问题的对立问题,从而巧妙地回避和改善了这一问题的出现。调查方法如下:设A为被调查敏感性问题(如“你在考试中作弊了吗?”),拥有属性A的人在人群中所占比例为 。设置另一非敏感性问题B(如“你的母亲的工作是教师吗?”),且拥有该属性的人所占比例为 。现将写有这两种问题的卡片以 的比例放一盒子中,被调查者随机从盒中随机抽取卡片并做出是或否的判断,而无需向被调查者说明自己抽到那一道题。设肯定回答的人数是 。当样本容量 足够大时,根据大数定律有 ,所以 的估计为 。由于 是非敏感性属性在人群中的比例,因此较容易预先调查获得其估计值。

1.3随机变量和模型

随机变量和模型是对西蒙斯模型的修改与完善,具有更强的保密性,从而使调查结果具有更好地真实性和可靠性。与西蒙斯模型所不同的是,被调查者不是随机选择性回答问题,而是对于敏感性问题与分敏感性问题都要在心中做出判断:若两个问题都是否定的答案,则向调查者做出回答“0”;若两个问题一个是肯定的,另一个否定,则回答“1”;否则,两个问题都是肯定判断,则回答“2”。即被调查者总是回应调查者对于两个问题做出肯定判断的个数,而无需针对每个问题做出回答。设调查中 个被调查者做出“0”、“1”、“2”的回答的分别有 、 、 人,则根据大数定律有 , , 。于是 的估计量有三个: , , 。且三个估计量均为无偏估计量。

1.4双无非敏感性问题辅助问卷调查方法

设A是待调查的敏感性属性,具有属性A的人群所占比例为 。N1、N2是两个相互独立且与A无关的非敏感性属性(例如:N1=你出生在上半年吗?,N2=你手机号的末位数字是9吗?)。调查方式如下:被调查者在心中做出是否具有敏感性属性A的判断,若是肯定的,则向调查者做出是否具有非敏感性属性N1的回答;否则,向调查者做出是否具有非敏感性属性N2的回答。由于被调查者无需向调查者告知任何有关题目的信息,而是直接给出非敏感性问题N1或N2的答案,所以达到了有效保护被调查者隐私的目的,从而获得更为真实有效的数据。

设 为样本容量, 为样本中回答“是”的人数, 、 分别是具有属性N1、N2的人所占比例。则根据大数定律有 ,于是 。由于 与 是非敏感性属性在人群中的比例,因此较容易预先调查获得其估计值。(在本问卷设计中,当样本容量 足够大时,我们可以近似认为 为1/12, 为1/10。)

1.5多种属性特征模型

设一敏感性问题包含m种互斥的类别U1、U2、U3……Um,为调查每一类别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p1、p2、p3……pm,可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完成以下的调查:在M张完全相同的卡片上标记数字0、1、2……m并放入暗盒中,其个数分别为n0、n1、n2……nm( )。被调查者从暗盒中随机抽取一张卡片,根据卡片上的数字做出相应的回答:若抽到的卡片数字为0,则需如实回答自己属于U1、U2、U3……Um中的那一类的下标(例如被调查者属于U3,则需回答3)。若他抽中的卡片数字为 ,则不管他属于哪一类,都回答 。在此过程中调查者无权过问被调查者抽到的卡片数字是多少。设经调查统计回答 的人数为tk( )。这样,有 ,所以pk的估计值为 (1≤k≤m)。

二、对现有模型的改进――否定与非敏感性问题混合模型

基于沃纳模型的变形调查方法与双无非敏感性问题辅助问卷调查方法的优点,考虑能否将二者融合,既避免被调查者对敏感性问题做出直接的判断,又混合如非敏感性问题达到保护被调查者隐私的目的。出于这两点的考虑,我们将现有模型加以综合和改进,得到否定与非敏感性问题混合问卷调查法。

在调查中,被调查者同时看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敏感性问题A,另一个是与之无关的非敏感性问题B。要求被调查者首先在心中对问题A做出判断,若答案是肯定的,则要求说谎,

向调查者做出否定的回答;若答案是否定的,则向调查者做出非敏感性问题B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设从总体中抽取的样本容量为 ,其中做出肯定判断的有 人。要求的敏感性属性在人群中所占比例为 ,非敏感性属性所占比例为 。当 足够大时,根据大数定律,有 ,于是 的估计为 。

参考文献

[1]石艳芬.敏感性问题调查的基本方法与比较[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2(17).

信息论答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文信息处理;实践教学;互动式教学;项目教学法

采用计算机技术来研究和处理自然语言是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才开始的,50多年来,这项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成为当代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我国在该领域的探索始于1956年俄汉翻译机的研究,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由于中文在诸多方面都与英文有很大差异,因此专门针对中文处理的学科――中文信息处理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所谓“中文信息处理”指的是用计算机对汉语进行转换、传输、存储、分析等加工的科学。它是一门与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信息论等学科相联系的边缘交叉性学科,是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分支。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大量文本信息中挖掘潜在的、有价值的信息成为研究热点。中文信息处理正是研究计算机如何理解中文的关键技术,包括中文文本理解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国外著名大学,如MIT,Stanford,CMU等均开设了自然语言处理课程。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大学开设了该课程。我校开设“中文信息处理”课程已有10多年历史,该课程的目标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文文本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中文信息处理的具体应用,并引导学生了解中文信息处理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为今后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针对该课程理论性强、研究性高和应用性广的特点,我们在广泛调研和总结授课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建设工作,下文将介绍我校在该课程实践教学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1互动式教学

所谓“互动式”教学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一种师生的交往和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强化,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1-2]。

斯塔克等人认为,借助“听”的学习,有时是学习,而通过经历的学习几乎总是学习。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把课堂教学仅仅理解为教师讲解,学生听讲,这是非常片面的,而且教师讲了多少和学生学了多少并不确定,而仅仅是“有时候”学生学了。二是,代替教师讲解的办法有很多,而其中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方法最为有效,因为,这个办法使学生“总是在学习”。很多研究都表明,教师讲解的内容中,学生当场能把握的是很少的。而经历学生的自行思考和寻找答案,进一步由老师点评的过程,学生对所学知识就会有更深的印象和更全面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探索式学习的好习惯[3]。

我校中文信息处理课以互动式教学理念为出发点,在理论讲授和实验环节均按照基本理论知识讲授学生寻找思考题答案(实验方案)老师点评助教个别辅导4个环节进行。基本理论知识讲授是保证有效互动的前提;老师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或者实验是互动的一个重要步骤,思考题和实验的选择恰当与否是保证互动的关键;教师的合理点评是保证互动的必须;课后由助教个别辅导是互动成果巩固的保障。这种互动式教学可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和接触实际,在参与寻找答案的经历中学习。在这种模式下,我们结合中文信息处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设置了5个实验[4],由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如表1所示。

以“自动分词”一章为例,说明我们的讲授过程:

1) 老师讲授该章节的主要内容,包括分词规范、分词词典的构造方法、基本机械分词方法(正向最大匹配、逆向最大匹配、邻近匹配、最短路径匹配等)等。

2) 布置课后思考题“请查阅资料找出现有的主要分词算法,并列出实现这些分词算法分别需要的资源(包括语料资源、是否需要词典、软件工具集等)”,每组学生(约4~5人)提交一份报告。

3) 在后续课堂上,老师总结学生提交的报告,对现有的多种分词算法进行全面总结。同时布置“自动分词”一章的实验作业“每个学生实现至少2种自动分词算法,并比较各算法的分词效果”。

4) 学生在纠正和补充已找到答案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编程水平和现有知识程度,选择适合自己难易程度的两种算法加以实现。在实验完成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利用答疑时间或在网上向助教请教。

5) 挑选优秀的作业,请学生在课堂上讲解自己的实现过程。

这种互动式、探索式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还可以了解到与本课程相关的研究进展和技术动态,快乐地学习理论知识。

2项目教学法

德国的项目教学法是教师将授课内容寓于项目中,辅助和引导学生实施和完成项目,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学生完成这一项目,教师也完成了教学内容。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5-6]。

我们在课程实验环节设置了两项项目实践“中文文本分类系统”和“中文信息处理应用研究报告”,下面以编制“中文文本分类系统”为例,说明我们的课程项目实践过程。

1) 实验设置:将学生分为3~5人的小组,每组实现一个完整的中文文本分类系统,包括文本输入、特征选择(CHI和IG)、文本表示(VSM模型)、分类器(KNN、Bayes、SVM)及分类效果评测(F1)等模块。

2) 教师示范:完成该项目需要掌握中文自动分词、特征选择方法、分类原理等理论知识。因此,本项目是在讲解完分词、标注、句法分析等基本知识和文本分类等章后布置的。为了让学生顺利地完成项目,教师首先将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给学生,并剖析其中的关键步骤,给出完成项目所需的资源,包括中文文本分类语料库,分词工具,SVM、Bayes、KNN等分类器的软件包。

3) 学生实践:学生在梳理知识点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讨论分工及项目进展的时间节点。学生在此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向老师或者助教请教。对于完成项目确有困难的小组,助教给予重点指导。

4) 项目总结与展示:教师总结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指出学生在完成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挑选优秀的项目,请完成人在课堂上给同学展示,教师点评。

5) 项目优化:在教师点评的基础上,学生修改和优化项目,最终形成完整的系统和文档。

在以上项目的实践中,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者,而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这样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按小组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学生时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实施项目实验的过程分为小组讨论、项目实施、小组汇报、总结评价等。小组内及小组间的充分交流、讨论、决策等,可以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恰恰是当前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基本素质。

3) 能促进课程间的整合。中文信息处理课需要概率统计、离散数学等课程的理论支撑,课程实践还需要数据结构作为前修课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到以上多门学科的知识。一个完整的项目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课程间的融会贯通。

3其他教改措施

为了保证中文信息处理课程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我们还采取了以下措施来保证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编写教材,制定实验大纲。为了充分体现课程的应用性,我们编写了《中文信息处理的原理及应用》,制作了配套课件,设计了很多实例,采用动画、多媒体等手段加以展示,尽量将深奥的理论寓于生动的课件中。在打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课程实验大纲,明确规定了实验目的、任务、内容、要求等,为实验环节的执行提供保证。

我们十分重视实验资源建设。本课程的实验大都需要标注的文本语料库和一些常用算法的代码包,我们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挑选,给学生指定了一些适合于课程项目实践的语料库和公认效果较好的算法包,这可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加快实验的进展。我们还积累了历届学生项目实践的优秀作品,供以后的学生借鉴,这样可以不断提高学生项目的质量。

另外,我们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合理划分小组,明确分工。由于学生的能力和特长不同,我们在学生自由组合的基础上进行调整,采取互补的原则,合理搭配小组成员结构,尽量做到每组均由“程序实现能力强的学生+善于表达的学生+成绩较差的学生+较内向的学生”组成。这样的搭配有助于同学间相互学习、相互带动。但必须做到分工明确,各自发挥所长,协作完成项目,避免出现依赖思想。

最后,多方位指导,强化考核是课程实践环节顺利完成的保证,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除了课堂讲解、实例演示和课后答疑,我们还请研究生担任助教,在网上实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并对确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实践作业的成绩以30%的比例直接计入最终成绩。

4结语

“中文信息处理”实践环节教学是一项综合的教学任务,如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始终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不断给我们的教学提出新的挑战,我们只有与时俱进,适时地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使这门课始终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参考文献:

[1] 屈林岩. 推动学习创新 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J]. 中国高等教育,2008(2):31-33.

[2] 何静媛,朱征宇. 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2):25-27.

[3] Joan S. Stark ,Lisa R. Lattuca:Shapping the Coolege Curriculum:Academic Plans in Action[R], Boston:Allyn & Bacon,1997:31-33.

[4] 苗夺谦,卫志华. 中文文本信息处理的原理与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17-318.

[5] 陆杰,苗夺谦. 实验教学中注重过程的认识与实践:同济大学-飞思卡尔微控制器教学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实践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9(15):120-122.

[6] 廖勇,琚生根,周刚,等. 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探讨[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5):155-157.

Explorations on Practical Teaching of Chines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IAO Duo-qian, WEI Zhi-hua, WANG Rui-zhi, ZHANG Zhi-fei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