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草丛的村落

草丛的村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草丛的村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草丛的村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取”声符;同源词;义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049-04

同源词是指有共同语源,音义都有一定联系的词。王力先生《同源字典》确立了考察上古汉语同源关系的音义准则,即“音近义通”。本文以沈兼士先生《广韵声系》中的谐声层级系统为线索系联汉语同源词。首先,从谐声系统入手建立一个基于谐声系统的词群;其次,以王力先生上古音体系为语音参照,按照音义双关的原则,确认同一谐声系统里的同源词;最后,论证同一词群里同源词间的音义关联。采用王力先生古声三十三纽和古韵三十部的上古音系统和拟音体系。文中上古音均来自郭锡良先生《汉字古音手册》。书证材料主要来自《汉语大字典》,《大字典》材料不足时再根据《故训汇纂》加以补充。

一、一级声符:取声

(一)取声――取娶(获取义)

取:七庾切(广) 清合三上遇 (古)清侯tsh?D?|wo

娶:七句切(广) 清遇合三去遇 (古)清侯 tsh?D?|wo

语音上,“取”与“娶”为清母侯部,古音相同。语义上,均有“获取”义,“取”为一般的“捕取、获取”,“娶”则特指娶妻。是故可判定“取”与“娶”为一组同源词。

1.取。本义为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说文・又部》:“取,捕取也。”《周礼・夏官・大司马》:“(狩)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郑玄注:“得禽兽者取左耳,当以计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驼撸皆吾敌也,虽及胡V,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由本义引申为捕捉。《集韵・韵》:“取,获也。”《诗・豳风・七月》:“取彼狐狸,为公子裘。”《晋书・祖逖传》:“逖诱(谢)浮使取(张)平,浮谲平与会,遂斩以献逖。”《旧唐书・李宕》:“初至张柴,诸将请所止,逶唬骸入蔡州取吴元济也。’”再引申为一般的获取。《广韵・韵》:“取,受也。”《左传・庄公六年》:“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穴食,而君焉取余?”《礼记・丧大记》:“取衣者亦以箧。”郑玄注:“取,犹受也。”唐邢象玉《古意》:“伫杯欲取醉,悒然思友生。”《西游记》第六十二回:“国王疑僧盗宝,衔冤取罪,上下难明。”

2.娶。娶,指男子迎接女子过门成亲。特指娶妻。《说文・女部》:“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段玉裁注:“取彼之女,为我之妇也。经典多娶为取。”《书・益稷》:“娶于涂山。”《白虎通义・嫁娶》:“娶者,取也。”《易・ァ罚骸拔鹩萌⑴。”陆德明释文:“娶,本亦作取。”《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椒举娶于申公牟。”陆德明释文;“娶,本又作取。”《论语・述而》:“君娶于吴。”陆德明释文:“娶,本今作取。”《世说新语・文学》:“羊孚弟娶王永言女。”

(二)取声――tP(柴义)

:侧鸠切(广) 庄尤开三平流 (古)庄侯 t?蘩?D?|o

:子侯切(广) 精侯开一平流 (古)精侯 tso

P:侧鸠切(广) 庄尤开三平流 (古)庄侯 t?蘩?D?|o

t:侧鸠切(广) 庄尤开三平流

“”与“P”古音相同,为庄母侯部;“”与“”“P”古音精庄准双声,侯部叠韵;“t”,从竹取声,庄母尤韵,《广韵》侧鸠切。反切、中古音韵地位均与“”“P”相同,依据“同声必同部”原则可类推“t”上古亦为侯部字。

语义上,“”为麻秆;“”指木柴;“P”是指麻秆;“t”指竹黄,也称竹柴。麻、竹皆族生之物,易取聚之。可推知亦丛生之灌木之类,故易取为薪者。若乔木取则难矣。此义与“获取”义、“会聚”义相通。

因此,可以证明此谐“取”声的词“、、t、P”是一组同源词。

1.。,麻秆。又泛指草本植物的茎。《说文・H部》:“,麻蒸也。”《集韵・侯韵》:“,茎也。”《仪礼・既夕礼》:“御以蒲。”郑玄注:“蒲,牡蒲茎。”胡培正义:“盖取其皮以为麻,而其中茎谓之蒸,亦谓之,因而凡物之茎皆谓之,故郑以茎释也。”《文选・潘岳〈西征赋〉》:“感市闾之井,叹尸韩之旧处。”李善注:“井,即渭城卖蒸之市也。”

2.。本指木柴。《说文・木部》:“,木薪也。”《玉篇・木部》:“,柴也。”《广韵・侯韵》:“,薪别名。”,通“”,麻秆。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借为。”《汉书・五行志下》:“民惊走,持或一枚,传相付与,曰行诏筹。”颜师古注引如淳曰:“,麻干也。”

3.P。麻秆。《说文・麻部》:“P,麻・也。”《玉篇・麻部》:“P,麻茎也。”《楚辞・东方朔〈七谏・谬谏〉》:“杂于P蒸兮,机蓬矢以射革。”王逸注:“翮曰P。”洪兴祖补注:“P,麻・也。”

4.t。竹黄。也称竹柴。《玉篇・竹部》:“t,竹黄也。”《广韵・尤韵》:“t,竹柴别名。”

(三)取声――聚 廒 睬w P陬 猓会聚义)

聚:慈庾切(广) 从虞合三上遇 (古)从侯 dz?D?|wo

希翰啪淝校ü悖 从遇合三去遇 (古)从侯 dz?D?|wo

:从遇切(集) 从遇合三去遇

猓捍佑銮校集) 从遇合三去遇 (古)从侯 dz?D?|wo

诹:子于切(广) 精虞合三平遇 (古)精侯 ts?D?|wo

:丑于切(广) 精虞合三平遇

玻横藓烨校ü悖 从东合一平通 (古)从东 dzo?耷

:侧鸠切(广) 庄尤开三平流 (古)庄侯 t?蘩?D?|o

w:侧鸠切(广) 庄尤开三平流 (古)庄侯 t?蘩?D?|o

:侧鸠切(广) 庄尤开三平流 (古)庄侯

P:侧鸠切(广) 庄尤开三平流 (古)庄侯 t?蘩?D?|o

陬:子侯切(广) 精侯开一平流 (古)精侯 tso

簦鹤雍钋校ü悖 精侯开一平流 (古)精侯 tso

:甾尤切(集) 庄尤开三平流

:徂聪切(集) 从东合一平通

猓横薮锨校集) 从东合一平通

从声纽看,“聚、稀 、狻⒄、 、病⑶、w、 、P、陬、簟 、 、狻本为齿音。齿头音精母与从母互为旁纽。正齿音庄母与齿头音精母准双声,与从母准旁纽。从韵部看,“聚、稀 、狻⒄、 、、w、 、P、陬、簟 ”侯部叠韵。其中“ ”,中古音韵地位与“w、P”相同,中古是同音词。“病 、狻倍部叠韵,其中“病鄙瞎旁喜棵魅罚“ 、狻敝泄乓粼系匚挥搿病毕嗤,也是同音词。侯、东阴阳对转,这组词语音相近。

语义上,“聚”是会和、聚集义。“稀 ”是聚集的土;“狻被聚义;“诹、 ”均指聚\谋划;“病 、 ”均是草丛生貌,丛生即聚集而生;“w、 ”是牙齿聚集的样子;“P”是麻聚;“陬”指村落,村落是人所聚居的地方;“ ”形容毛发丛生的样子;“簟保聚集义。这组词均有“会聚”义。有取、娶t聚之。与“获取”义相通。故可证明此谐“取”声的词“聚、稀 、狻②痢 、病⑶、w、 、P、陬、簟 、

、狻笔且蛔橥源词。

1.聚。本义会合,聚合。《说文・部》:“聚,会也。”段玉裁注:“积义物言,聚以人言,其义通也。”《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孔颖达疏:“方谓法术性行以类共聚,固方者则同聚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吴句余予之朱方,聚其族焉而居之,富于其旧。”《新唐书・张九龄传》:“京师衣冠所聚,身名所出。”《说文》又有村落义。古人群居生活,村落为人所聚居之地,其义与“会合、聚合”相通。《说文・部》:“聚,邑落云聚。”段玉裁注:“邑落,谓邑中村落。”《广雅・释诂二》:“聚,居也。”《史记・五帝本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张守节正义:“聚,谓村落也。”《汉书・平帝纪》:“乡曰庠,聚曰序。”颜师古注:“聚小于乡。”汉王褒《僮约》:“往来市聚,慎护偷。”

2.稀1疽寰刍的土。《说文・土部》:“希土积也。从土,从聚省。”段玉裁注:“较略唬阂弦病R申为凡聚之称。各书多借为聚字。《白虎通》:琮之为言弦玻象万物之宗弦病!碧菩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九引《纂文》:“吴人以积土为;,弦病!薄豆阍稀び鲈稀罚骸希也。”

3. 。同“稀薄M粱。《集韵・遇韵》:“希《说文》土积也。或不省。”《正字通・土部》:“ ,同稀!

4.狻1疽寤聚。《说文・冖部》:“猓积也。从冖,从取,取亦声。”段玉裁注:“庥刖垡粢褰酝,与胁恐‘最’音义皆别……至乎南北朝,‘狻、‘最’不分。”朱骏声通训定声:“凡饽俊饫ǎ殿庾纸缘弊鞔耍六朝后皆讹作最。”《史记・殷本纪》:“(纣)大饫窒酚谏城穑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闲,为长夜之饮。”裴S集解引徐广曰:“猓一作‘聚’。”

5.诹。本义聚众谋划。《说文・言部》:“诹,聚谋也。”段玉裁注:“《左传》:‘咨事为诹。’”王筠句读:“许君说访以、说诹以聚者,于方声取声得之。”《汉书・叙传上》:“胥仍物而鬼诹兮。”萧该音义引《字林》曰:“诹,聚谋也。”《玉篇・言部》:“诹,聚谋也。”《尔雅・释诂上》:“诹,谋也。”《玉篇・言部》:“诹,问正(政)事也。”《诗・小雅・皇皇者华》:“载驰载驱,周爰咨诹。”毛传:“访问于善为咨,咨事为诹。”《国语・晋语四》:“诹于蔡、原而访于辛、尹。”韦昭注:“诹、访,皆谋也。”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陛下亦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仪礼・特牲馈食礼》:“特牲馈食之礼,不诹日。”郑玄注:“诹,谋也。”宋王安石《慈圣光献皇后启殡及复土返虞慰皇帝表二》之一:“伏承太皇太后诹长协吉,肇启殡宫。”

6. 。同“诹”。《字汇补・言部》:“ ,《说文长笺》与诹同。”《正字通・言部》:“诹,俗作 。” 诹、 实同一词。

7.玻ù裕。丛,本义草丛生貌。丛生即聚集而生,有聚集义。《说文・Q部》:“丛,聚也。”段玉裁注:“丛,H丛生p。”徐锴系传:“丛,此凡物丛萃也。”《后汉书・冯衍传》:“恶丛巧之乱世兮。”李贤注:“丛,或作聚,义亦通。”姚文田严可均校议:“《史记・功臣侯表》索隐引作‘积聚也’。”《书・无逸》:“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吕氏春秋・Q郁》:“国郁处久,则百恶并起,而万灾丛至矣。”高诱注:“丛,聚也。”《广雅・释诂三》:“丛,聚也。”《太玄・聚》:“牵羊示于丛社。”范望注:“木聚故称丛。”《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三年》:“今退既不许,言又不听,臣如烈火烧心,众镝丛体。”《尔雅・释鱼》:“六曰筮龟。”郭璞注:“常在蓍丛下潜伏。”陆德明释文:“丛,草众生也。”《玉篇・Q部》:“丛,草木丛也。”

8.。本义草丛生。《玉篇・H部》:“,草也,丛生也。”《古今韵会举要・尤韵》:“,草丛生也。”由草丛生义引申出聚集,丛积义。《集韵・桓韵》:“,积木以殡。或作 ,通作攒。”《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殡也,涂龙以椁。”孔颖达疏:“,丛也。谓用木棺而四面涂之,故云涂也。”清全祖望《奉方望溪前辈书》:“迨举尸而下于棺,举棺而载诸,则周之,屋则涂之,是曰殡礼。”

9.w。w,w{,齿聚貌。《玉篇・齿部》:“w,w{,齿聚p。”{,《广韵》遇俱切,平虞疑。《玄应音义》卷十九“不{”注引《仓颉篇》:“{,齿虫生也,谓齿不齐平者也。”《集韵・虞韵》:“{,齿,重生。”《广韵・虞韵》:“{,{齿重生。”

10. 。明赵h臣《说文长笺・齿部》:“‘ ’,同‘w’。”

11.P。P,聚麻义。《广韵・尤韵》:“P,聚麻。”

12.陬。陬,村落义。村落是人会聚居住的地方。《广韵・侯韵》:“陬,聚居。”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陬,借为聚。”《文选・左思〈魏都赋〉》:“蛮陬夷落,译导而通。”李善注引张在载曰:“陬落,蛮夷之居处名也。一名聚居为陬。”《晋书・陶侃传》:“士行望非世族,俗异诸华,拔萃陬落之间,比肩髦y之列。”聚居义。宋文天祥《贺前人除江西漕》:“虽已跨海而望蓬莱,犹肯濡丝而陬原隰。”

13.簟>奂。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簦假借为聚。”明赵南星《夫头说》:“赵贵等非有官爵权势也,艟鄱嗳硕尽其力以衣食之,使无捐瘠为乱。”

14. 。指草木子聚生。有会聚义。《集韵・尤韵》:“ ,H木子聚生。”

15. 。毛发聚积义。《集韵・东韵》:“ ,毛发聚生。”

16.狻M“ ”。草木丛生。《字汇・木部》:“猓古文丛字。”《集韵・东韵》:“ ,《说文》:‘H丛生p。’或作丛。”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丛,字亦作q、作狻!薄抖雅・释木》:“灌木,丛木。”陆德明释文:“丛,本或作狻!薄逗菏椤ざ方朔传》:“饰文采,庹涔帧!

二、二级声符:采

采―― (会聚义)

:徂红切(广) 从东合一平通 (古)从东 dzo?耷

:徂聪切(集) 从东合一平通

撸捍炙颓校集) 从送合一去通

:徂聪切(集) 从东合一平通

语音上,“ ”古音明确,从纽东部。“ 、摺”中古音韵地位均与“ ”相同,可类推上古亦是从纽东部字。语义上,均有“会聚”义。“ 、摺敝覆菽敬陨的样子;“ ”指合丝织,有会聚义;“”指水流会聚一处。因此,可以证明“ 、 、摺”为一组同源词。

1. 。本义草丛生貌。丛生即聚集、会聚生长。《说文・H部》:“ ,草丛生p。从H,丛。”段注:“丛,聚也,概言之; 则专谓H。”《玉篇・H部》:“ ,草 生p。”《广韵・东韵》:“ ,草 生p。”

2. 。 ,合丝织。《集韵・东韵》:“ ,合丝织也。”

3.摺撸草木丛生。《集韵・送韵》:“撸江东谓草木丛生。”一说同“丛”。《正字通・木部》:“撸俗丛字。”

4.。同“”。本义小水流入大水,也即水流汇聚一处。《集韵・东韵》:“,《说文》:‘小水入大水曰。’《诗》传:‘水会也。’或作。”《文选・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a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李善注:“与同。”南朝宋鲍照《日落望江赠荀丞》:“延颈望江阴,乱流大壑。”南朝梁沈约《被褐守山东》:“万仞倒危石,百丈注悬。”

三、二级声符:聚声

(一)聚声――q (会聚义)

q:徂红切(广) 从东合一平通 (古)从东 dzo?耷

:徂红切(广) 从东合一平通

:徂送切(广) 从送合一去通

:粗送切(集) 清送合一去通

语音上,q,上古音韵地位明确,从纽东部。 ,《广韵》徂红切,中古从母东韵。 ,《广韵》徂送切,中古从母送韵。 ,《集韵》粗送切,中古清母送韵。清从互为旁纽,语音相近。语义上,均有“会聚”义。因此,上述诸词符合“音近义通”的原则,可以证明“q、 、 、 ”是一组同源词。

1.q。q,同“丛”。《广韵・东韵》:“‘q’,‘丛’俗字。”《玉篇・Q部》:“丛,俗作q。”《逸周书・大聚》:“丛苴邱坟。”朱右曾集训校释:“丛,俗作q。”《楚辞・招魂》:“五谷不生,q菅是食些。”旧注:“q,一作丛。”汉司马相如《上林赋》:“磷磷烂烂,采色缓梗q积乎其中。”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泉甘而土肥,草木q茂。”

2. 。 ,也称“笼 ”,是一种捕鱼的器具。用竹子编织而成。内含有交织会聚义。《玉篇・竹部》:“ ,笼也。”《集韵・东韵》:“ ,笼 ,取鱼器。”

3. 。 ,聚集义。《广韵・送韵》:“ ,聚也。”按:邓福禄、韩小荆《字典考证》:“ ”,“聚”的增旁俗字。

4. 。 ,指麻束。《集韵・送韵》:“ ,麻束。”又指聚禾。《集韵・送韵》:“ ,积禾。”

(二)聚声――骤 (迅疾义)

骤:锄佑切(广) 崇宥开三去流(古)崇侯 d?廾?D?|o

:I救切(集) 崇宥开三去流

语音上,“骤”,古音崇纽侯部。“ ”中古音韵地位与“骤”同,均是崇母宥韵,两字中古是同音词。语义上,“骤”本义是马奔驰,马奔驰的特点是非常快,故有“迅疾”义;“ ”指水流湍急,有“迅疾”义。“迅疾”则指事物前后相继,紧密属连,亦似簇拥,与“会聚”义相通。因此,可证明“骤、 ”是一组同源词。

1.骤。骤,本义为马奔驰。《说文・马部》:“骤,马疾步也。”《广雅・释宫》:“骤,囊病!薄妒・小雅・四牡》:“驾彼四骆,载骤VV。”陆德明释文:“骤,《字林》云:‘马行疾也。’”唐韩愈《南山诗》:“或翩若船游,或决若马骤。”明朱有炖《义勇辞金》第三折:“人走的力尽筋输,马骤的沾泥带土。”由马奔驰范围扩大泛指一切奔驰。《庄子・齐物论》:“麋鹿见之决骤。”《史记・礼书》:“步骤驰骋广骛不外,是以君子之性守宫廷也。”张守节正义:“三皇步,五帝骤,三王驰,五伯骛也。”马奔驰的特点是非常快的,故从本义引申出迅疾义。唐玄应《一切经意义》卷九:“《国语》:‘骤救倾危以时。’贾逵曰:‘骤,疾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马部》:“骤,又引申为凡迫促之意。”《左传・成公十八年》:“杞伯于是骤朝于晋而请为昏。”孔颖达疏:“骤,是疾行之名。”唐白行简《李娃传》:“郎骤往视之,某当继至。”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2. 。水流急义。《集韵・宥韵》:“ ,水流急也。”

“取”声符,根据《广韵声系》的谐声系统,可分为一级声符“取”,二级声符“病薄熬邸惫3个声符。一级声符“取”声有3个义类:获取义、柴义、会聚义。二级声符“病甭只有“会聚义”一个义类。二级声符“聚”声有“会聚义”“迅疾义”两个义类。获取义、柴义、会聚义、迅疾义这4个义类均可相通。故谐“取”声、“病鄙、“聚”声3个声符的同源词组可再度系联为一个大的同源词族。语音上,声纽均为齿音,或精组互为旁纽,或庄组互为旁纽,或精组、庄组互为准双声,准旁纽。韵部则都属于侯部或东部,侯、东阴阳对转。符合“音近义通”的原则。

参考文献:

〔1〕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沈兼士.广韵声系[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沈兼士.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沈兼士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草丛的村落范文第2篇

文/老大山人

走在这条乡间小路上,既是为了到老乡的住地,同时又在悠悠赏景。这里是大上海的效外,一个城乡结合部的村落。这次从市区过来坐公交车,约花去了一个半时间,说明这里还是很远的。本来这一段路程,我可以下了公交车后搭“摩的”,就几分钟时间可到目的地。然而我在市区蜗居久了,心情压抑,正好借这次难得到乡下来的机会,在这乡间小路走走,释怀一下情绪。

本来是有一条柏油路可走的,那样的话,就不如坐“摩的”了。专选这条路,是为了心情。路,全是泥巴土路,没有经过任何铺垫,但却明显地看出,这是一条人行道,弯曲而入,直通我老乡租种的瓜地。我第一步踩上小路,有种久违的感觉,好像是我的老家四川乡村的那些泥巴小路一样的凸凹不平,那泥土可以粘贴鞋底,是我熟悉的感觉。就觉得这条路是那么的亲切,那样的让人心情宽松。左面是清波荡漾的鱼塘,可见成群的鱼儿在水中游动。右面是一片菜园紧临不远的桃树林,桃花现在早谢了,绿色很厚,遮掩住了果实,无法知道其大小,只能看到一阵轻风,把桃叶吹得乱跳。

初夏的太阳并不是很热烈,虽然也感到强光,但照在身上却很舒适。路的左面那一汪池塘,水面离路面,距离约一二米。太阳的光就照在那轻风吹皱的水纹上面,往四周弥散着,,那样的灵动。随着路面坡形下去的泥土,那些杂草,或者野花,紧贴着那柔和的水面,都被打湿了,感觉一定是很清清爽爽的,沁人肺腑。从池塘那七八十米的水面看过去,堤上有几处简陋棚,陈色很旧,有些也破落了,这应该是养渔人的住处。因为有人从那棚里出来,有抱着小孩喂食的,有端了一个木凳坐下来,在那里收拾渔网。可以看到一条大黄狗伏在那棵树下,看着十多只鸡在草丛寻食啄土。还有几只鸭,大概是主人不让下水的旱鸭,也跟在鸡群里,在那长高的草丛里跑来蹿去。正当我看一个妇女,在旁边的一块菜地里拔菜,却突然见几只大白鹅把头向天空“哦嘎哦嘎”引劲高叫。这又不禁使人想起自己的家乡,那些泥壁人家,那个小村庄生活的景象来了!这段路虽然不是很长,看见的也是一些平常的画面,但是一路走过,看见的都是心里久违的一草一木。足下泥土的颜色,头上蓝天的色调,包括那几朵飘逸的云彩,和那“叽喳”几声飞过的鸟儿,都是我平日里在都市里需要的东西。只是这些东西实在是太稀罕子,在城市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缝隙间,是看不到这一切的,是享受不到这种意境的。

应该是去年七月份,我帮我这位同乡摘西瓜,曾经走过这条路,因而我知道它的去向。只是当时忙,赶路就赶路,没驻足慢行,细看这大上海效外的一块净地,清静得似一方桃园,走来了就不愿动身的乡间田原。要说起这种环境,其实我的家乡有更好的,只是这二十多年在城市谋生,实在是生疏和淡忘了。这得感谢今天在异乡的这条小路,把我带到了记忆的深处,带到了故乡的村落。

草丛的村落范文第3篇

审题指南针:(1)观察生活,表现生活。想象不是胡思乱想,要符合生活实际。本次习作是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是在这一特定的情境中产生无穷的遐思和美妙的想象。(2)想象美好,立意深刻。根据自己的愿望,要想象合理,选择神秘的故事和感人的故事来写,写出打动人的场面。(3)叙述想象的事和物,要记叙具体,特别是想象的事或人或物的特点要写详细。(4)表达方式可多样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的特色,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佳作展示台:

夜色·星空·草虫的村落

初秋的夜晚,走在郊外无限静谧的田野上,我的心仿佛融进了这无边的——

夜 色

黑色笼罩着夜晚的一切。不知是谁,一丝不苟地将天空用蘸满黑色油彩的排笔刷得密不透隙。我走在青草铺成的田埂上,看不见脚下,看不见周边的事物,朦胧婆娑的树影在摇曳,微微有点儿凉意,空气中含着青草和泥土润湿的芬芳,草丛中的虫儿声此起彼伏……仿佛我也成了黑色的,融入了这夜的黑。伸出双臂,在夜色里迷失,茫茫然仰头,看见了璀璨的——

星 空

牛郎和织女在星空深情地凝望,巨蟹座眨着眼看着我,还有小心眼的北极星永恒的微笑……空中没有月亮的踪迹,没有嫦娥和玉兔的倩影,闪闪发光的星星夺了昔日月亮的风头。大的星星周身像是涂上了银色的荧光粉,晶亮,熠熠生辉,傲然地闪耀,像是在显摆自己是这夜空大舞台的主角儿。小的星星好像披上一层柔白的纱衣,羞羞怯怯的俏模样惹人怜爱。美丽的景致自然缺少不了动人的曲儿,听,从哪里传来了源自大自然深处的歌谣—

草虫的村落

这完全不同于郭枫笔下《草虫的村落》。“丁零零……丁零零……”不知从哪里传出了一阵接一阵悦耳的虫鸣,隔五六秒一串脆生生的鸣响划破夜空,像扬琴奏出的天籁,又像是一位女高音在引吭高歌。“哥啦……哥啦……”这个声音好久才用雄浑的男低音沉闷地唤一下,不会是在喊“哥啦……天黑啦……你妈叫你回家吃饭啦……”吧?这声音近在咫尺,拿手电筒一照,嘿,不就是它吗?足有五厘米长的黑头蛐蛐,不等我瞧清楚,它便一闪不见了。

“嘀嘀嘀……嘀嘀嘀……”是谁在偷偷发电报呢?

“咝……啊……咝……啊……咝……啊……”是谁在巡夜,提醒草虫们“小心火烛”啊?

还有,还有,那个像大提琴的低沉,那个像铃鼓的清亮,这个像小提琴的悠扬,还有一个像二胡的幽婉……

你想听这草虫村落的音乐会吗?你想跟星空聊天吗?你想跟夜色谈地吗?来吧。

彩笔头点睛: 文章标题别致,引人入胜。分别采用“夜色”“星空”“草虫的村落”三个小标题,使文章的形式新颖独特。各部分独立成段又连贯一体,过渡自然,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真是一招妙用,满篇出彩。小作者想象合理丰富,运用精练又富有哲思的语言将三幅画面写得有声有色,使作文艺术化、诗意化、情趣化,令人叹服。习作以疑问结尾,令人深思,将读者带入到美妙的想象世界中。(柯善海)

草丛的村落范文第4篇

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小蜥蜴背上了自己的包袱,悄悄地溜出了这每天没有惊喜的蜥蜴群落,重蹈覆辙的蜥蜴群落。

它为逃出了蜥蜴群落而欢喜,但是,它很快又遇到了难题:“我只在蜥蜴群落里待过,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我现在应该怎么走呢?出不去,想回蜥蜴群落也不知道该怎么回去,它迷路了。我该怎么办呢?”小蜥蜴想了想:现在只有走一步算一步了。说着,他又提了提行李,四处游窜起来。

“沙沙沙~啦啦啦~哗哗哗~”草丛中响起了美妙的乐曲,“从哪里传来的呢?”小蜥蜴自言自语。

小蜥蜴顺着声音走去,越走越近,也听到了热闹的声音,原来,这里是黑甲虫的村落!

这里的黑甲虫数不胜数,虫子们都在忙碌着:一队队虫子,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的,一定是很远很远的地方,以致我不能发现它们工作的地区,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自己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耸立在两条大道路口的,是不是教堂呢?一大队黑甲虫打从里面出来,每一个脸上都带着虔诚的光辉。

……

蜥蜴轻轻地走进了这欢乐的村落中,不一会儿就被小甲虫们发现了,小甲虫们都好奇地看着它。不一会儿,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它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你是谁呀?怎么会来我们的村落呢?”小蜥蜴战战兢兢的说到:“我……我迷了路,听见你们的音乐……十分好听,就过来了。”“原来你是迷了路的呀!不早点说,以后就和我们一起住下吧!”小甲虫们热情的说道。“真的……可以吗?如果……可以,那……太好了!”小蜥蜴十分高兴。“太棒了!你当然可以住下!我带你去参观参观吧!”“好呀好呀!”

草丛的村落范文第5篇

由河东驱车约十五分钟,便可仰望它的雄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一巨大的蟾蜍,山顶葱葱郁郁,丝毫不见初冬的萧条,远远看去,典型的丹霞地貌,经过岁月的洗礼,蛤蟆呈青黑色,阳光下中泛着光泽,全身和背上蓊蓊郁郁的青松、灌木,像蛤蟆青绿的斑纹,山脚树林浓密,整座山成了一只葡伏于草间的硕大蛤蟆,在季秋的晨雾中仿佛随时准备一跃而起。

在苍茫的风景里,悠然自得的山林清趣,你依然守侯在日落篱长、寂静冷清的沈留大地,没有终年的云雾隐去了尘世的喧嚣,却留下一个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勤劳淳朴的乡民们,若燕子不嫌旧巢,安于清贫的隐居式生活,你的身旁,于是有了放牛、耕作,踏着月光,用一双勤勉的手,一柄劳作之锄,在露湿草长的小径行走的身影,你凭高长啸,回荡在清凉的大地,在疏落的篱笆间随清风飘散。

轻轻推开一扇虚掩的篱笆,走近村民庭前, 在他们的细心的指引下,我们爬上了你逸世超然的空灵韵致小径中,艰难地穿行在石头斑驳的岩石路上,只闻得悠扬的鸟声在风中回荡。有时枯黄的稻草铺满石阶,每行一步都向你传递着心里的深深禅意。渐渐步入山腰却见石阶上一块大石当道而立,挡住了去路,就在我们觉得无路可走之际,却见巨石旁洞开着一扇小门,循着窄小的门洞进去,一爿小寺庙赫然出现在我们眼前,它在空灵的“蛤蟆”肚子下静静地守候朝圣的人们,山腰中的蛤蟆寨殿堂不大约六、七平方米,因地处险境,前面又有巨石护着,并不显局促狭小,缭绕的香烟洗净俗世的思想,让你的心不染半点尘埃,孤灯残香洗尽铅华繁艳,醒悟脱俗的意韵。殿内安奉着佛陀的金身,他慈眉善目,神态安详。那淡定平和的目光,早已洞穿一切尘缘世事,,他知晓人间冷暖,普渡芸芸众生。

出了蛤蟆小寺我们退回到山脚,寻找上山的路,才发现右边有一条杂草丛生的小道,行不10米小路骤然陡峭,要想行走,必须双手抓住两边的杂草才能攀登上去。所幸这样的路不过二、三十米,坚持一下,成功就在前头招手,上得陡坡就来到“蛤蟆”的屁股位置,眼前出现一小片丛林,透过林隙,视野比山脚更为广阔,四周的小山,田舍尽收眼里,西南不远处新通车的鹰瑞高速公路上偶尔有几辆货车通行,为周围宁静淳朴的乡村增添几许忙碌。

我们在林中休息,寻找上山的路,才发现这时上山的小路变成了光溜溜的山脊上三、四个的台阶,说是台阶,也就是能勉强放下两只脚的浅浅窝儿,下面是几十米深的山谷,这三、四个险峻的台阶是一道坎,一下子把我们这一拨人分成两股,小孩和胆小的只能止步于此,其实也就是这几步,台阶呈“之”字形,迈过去这几个台阶又折回来之后已渐渐深入岩壁较平缓的地方,我们四个人毫不犹豫地踏上了上山的险道,剩下的人就地休息。

整条上山的路盘山而上,时而在草丛,时而在灌木丛林之中,时而则裸露在光光的山岗上,回望来路却也有几分艰险,随着山势,我们已慢慢爬过了“蛤蟆” 的背部,上峰顶的路又渐渐陡峭了些,只是这时我们已身处远处其宽阔的脊背,加上四周围浓密的林木,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正处在高高的险峰,经过约二十几分钟的不停攀登,眼前的地势变得平坦了,一个浓阴覆盖,灌木杂草遍地的峰顶出现在眼前,登顶了!远山如黛, 烟霞雾痕萦绕绿色的江南,脚下的村庄传来几声鸡鸣狗吠,几处池塘如宝石般点缀在绿树与枯黄的衰草之间,山下的大路变得像一条小路了,而一些原本的羊肠小道就变得只是一条隐约可见的纤细线条。“无限风光在险峰”又一次得到完美的诠释。

整个顶峰约一百平方米,地形呈东高西低缓慢下降之势,顶峰因少有人迹,没膝的杂草、倒下横卧的树木,透露出几许荒芜,山峰的边缘着裸露红红的岩石,身立其上需要有一些胆量,独倚危岩俯视山下平淡的田园,看盱水长风碧浪,吞没远处河山,沧海桑田尽收眼中,这一刻,再多狭隘的胸襟也会豁然宽阔,你会忘记名利几何,只想将所有的情感都放逐于山水,一种恬淡超然的心境油然而生,身上登山时出的汗已被清风带走,眺望着阳光中远处明净的秋水长天,县城的面貌依稀蒙胧。

草丛的村落范文第6篇

那段被埋没在岁月里的时光,我该怎么遗忘?那些被遗失在记忆中的美好,如今到哪里寻找?这一刻,突然好想哭。仿佛又走进了某个熟悉的梦里。我看到村落旁的茅屋,篱笆外的小路,草丛堆的蛐蛐,荷塘边的泥鳅,花丛里的蜜蜂,枝头上的蝴蝶,屋檐下的燕子,黄昏后的蜻蜓,暮色中的蝙蝠,还有夜空那发着光的萤火虫,一轮清纯可爱的明月,满天耀眼迷人的星光,柳树上叽叽喳喳的蝉,稻田里嘀嘀咕咕的蛙。

夜幕降临,那是谁家的房顶?我看到一股寥寥炊烟在升腾,随着几声小孩的哭喊,在一阵锅碗瓢盆的敲打后,几盘让人垂涎三尺的美味端上了餐桌。捣蛋的猫和调皮的狗这会儿都安分的各自忙活着自己嘴里的零食。白雾缭绕的锅里正煮着一串串包得精致可口的羊角粽子,嘴馋的弟弟时不时的掀开盖子看着一个个香喷喷的宝贝在沸水中翻滚。辛劳的母亲系着围裙在厨房里不亦乐乎的挥舞着厨具。乖巧的姐姐坐在炉灶旁,拿着作业本拼了命的煽着风、生怕火熄灭。和蔼的父亲靠在一旁的板凳上、用毛笔画着一个个鸡蛋,然后放进火堆。(小时候听人说吃了这种画了符、再用火烤熟的鸡蛋可以驱魔辟邪,平平安安。)

不知不觉好些年过去了,只可惜那时候我不会画画,没有手机,也没有照相机。我不能清晰的留住那些美好的画面,我只能把那些模糊的、碎成片的记忆都暗藏心里。每当我再次想起当时的情形,脸上总会有泪划过的痕迹。有时候我宁愿相信自己很幸福。而如今,早已时过境迁了。现在的我最害怕这样的节日。我不要祝福,也不要问候,我只要那些还在乎我的人能够永远幸福。

草丛的村落范文第7篇

【关键词】桃红岭 保护区梅花鹿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彭泽县志有“山有文禽奇兽,美鹿争鸣”之记,彭泽梅花鹿分布在以桃红岭为中心的彭泽县中南部山区。据1981年的调查,梅花鹿种群数量约60头,为了保护这一濒临灭绝的珍贵物种,江西省人民政府于1981年建立了江西省桃红岭梅花鹿保护区,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二、梅花鹿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1、外貌特征

桃红岭梅花鹿个体大,成鹿肩高一米以上,体重二百斤左右,头部略圆,颜面部较长,鼻端,眼大而圆,体毛棕褐而杂以明亮的黄褐色,从颈部至臀部间具有一条较为清晰的不间断的黑色背中线,体背具白色条状斑点,状似梅花,因而得名。冬季体毛呈烟褐色,白斑不明显,与枯茅草的颜色相似。母鹿无角,公鹿的头上具有1对雄伟的实角。

2、生活习性

在自然条件下,梅花鹿是群居的,少则十几头,多到几十头;梅花鹿觅食主要在晨昏活动,生活区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春季多在半阴坡,夏秋季迁到阴坡的林缘地带,冬季则喜欢在温暖的阳坡。

梅花鹿性情机警,行动敏捷,听觉、嗅觉均很发达,视觉稍弱,胆小易惊,常生活于森林边缘和山地草原地区,不在茂密的森林或灌丛中,这样有利于快速奔跑。

雄性梅花鹿通过“角斗”争夺权,一只健壮的雄兽通常可以拥有10多只雌兽,梅花鹿妊娠期为230天左右,产仔于翌年5~6月,一般每胎仅产1仔,也有少数为2仔。

三、保护区基本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从保护区提供的资料和代站长及参观展览的讲解员介绍说,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的彭泽县(29°42′~29°53′N,116°32′~116°43′E),总面积12500hm2,其中核心区域面积3475 hm2,缓冲区为1281.25 hm2,实验区为7743.75 hm2。保护区始建于1981年,主要保护对象为梅花鹿南方亚种及其生态系统。

1、地形地貌

桃红岭自然保护区的山体为一长轴呈西北东南向独立地垒式断块山,多为海拔400―500米的山峰,最高峰猫鹰窝536.6米。山势巍峨,山形秀美。主要由震旦系地层构成,地质结构相对稳定,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不大。

2、水文

流经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部边界的东升河是保护区境内的主要河流。东升河全长11km,平均宽度40m,深5m,其中流经保护区长度约6km。桃红河为季节性淡水河,洪流量为0.1m3/s。水文条件稳定,山涧溪流众多为梅花鹿提供了较好的水源。

3、气候

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的过渡带,属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全年季节变化明显,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无霜期247 天,较长,有利于梅花鹿生长和繁殖。

温差变化幅度较大,具有高温高湿的大陆季风气候特点,有利于各种植物生长发育,可为梅花鹿提供充足的食物源。

4、植被

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有1200余种。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植被主要为亚热带灌草丛或灌丛。海拔250米以上主要为马尾松疏林灌丛,及由高中草本植物组成灌木草丛,有利于梅花鹿栖息。海拔250米以下溪谷山坡还残留有次生苦槠、青冈栎、木荷常绿阔叶林及苦槠、木荷、小叶栎、白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还有半人工杉木林、杉竹混交林、油茶林等。溪流两岸还有高大的斑茅草丛分布。多样化的植被,很好地适应了梅花鹿的生存需要。

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内药用植物种类丰富。其中葛藤、紫花地丁、乌饭树的叶、果以及茅栗叶、耳叶牛皮消、羊乳、玉竹、黄精、美丽胡枝子、蕨类及苔藓等都是梅花鹿喜食植物。有利于梅花鹿生长,繁殖。

5、动物

桃红岭梅花鹿的天敌数量适中,既有利于梅花鹿生长与繁殖,又有利于促进了种群之间的竞争,形成完善的食物网与食物链,使得梅花鹿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6、人类活动

桃红岭自然保护区与村落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因而当地人烟稀少,降低了对梅花鹿的破坏。近年来,人们环保意识增强,积极保护梅花鹿。

7、保护区存在的问题

与代站长的交流及走访附近农民后,我们发现,随着梅花鹿数量的增加,桃红岭的环境容量开始对梅花鹿进行限制,据保护站的代站长所言,近年来野猪数量增速较快,对梅花鹿产生了一定的威胁。另外,国家投入资金不够,国内对梅花路进行研究的人员不多,保护区的基础设施较差等均不利于对梅花鹿进行长效保护。

桃红岭附近的桃红村共有426户人家,1900人,有3.4万亩田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是种植棉花和油菜,生活水平低下,且由于资金不够,没有养殖梅花鹿的村民。近年来,来桃红岭探访梅花鹿足迹、进行科学探索和登山观景的人络绎不绝,遗憾的是,由于村民开发意识不够,不能给慕名而来的游客提供食宿便利,不少游客自己带着食品上山,给保护区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四、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的开发优势

通过养殖场高场长的介绍和当天晚上讨论时指导老师的分析我们总结了以下优势:

1、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梅花鹿在灌草丛中,豹、豺、狼等猛兽在林间出没,河麂、苏门羚在灌草丛中游憩,老鹰在蓝天白云之间翱翔,杜鹃、白鹇跳跃于枝头,啼鸣不绝于耳。

2、保护区一望无际的林海中,纯林片片杂林斑斑,各种植被类型绚丽多彩,有层次分明的马尾松林,有繁茂整齐的杉木林,有饱经沧桑的古木树王,更有迎风傲立的亚热带灌木林和珍稀名贵的药用植物林。

3、在考察过程中,蔺老师告诉我们,桃红岭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拥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集山水、天然植物、野生动物等多种自然景观和历史古迹于一体,是观光旅游、休养避暑、科普宣传的理想处所,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价值。桃红岭保护区地处赣北与安徽省交界的九江地区。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九江市为中心,铁路、干线公路和空中、水上航线齐备的海陆空交通网络,使九江与全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交通条件的大为改观,使保护区融入了以庐山为中心“庐山--石钟山--龙宫洞--桃红岭--小姑山--九华山”的旅游带,以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优越的区位优势。

五、建议

1、梅花鹿是草食动物,绿色植物作为初级生产者是梅花鹿生存繁衍的基础,植物和植被是构成梅花鹿生存环境的主要因素。因而,要保护生态环境

2、政府应增加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适当增设科研机构,引进科研人才方便科学研究,以更好地保护梅花鹿。

3、目前我国野生梅花鹿资源稀缺,其体态秀逸潇洒,毛色雅致悦目,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桃红岭动物资源更具特色。桃红岭有鸟兽182种。其中,鸟类140种,兽类42种,昆虫484种。除梅花鹿外,还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云豹、金钱豹、白颈长尾雉、苏门铃、豺等。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不仅是南方亚种梅花鹿的家园,还是众多珍稀野生动物资源的宝库,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和科普教育基地。可以适当开发并发展旅游业。

4、梅花鹿的鹿鞭、鹿肉、鹿茸、鹿血都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高的经济价值。人工养殖梅花鹿,可以村民合伙投资,共同致富。梅花鹿研究专家,应积极为村民提供技术基础。当地政府也应积极引导村民致富。

5、利用保护区优良的自然环境对村民、学生等进行有关生态保护等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六、感想

1、正是桃红岭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近年来政府对梅花鹿的有力保护,才使得梅花鹿在此一代又一代地繁衍,梅花鹿也使得桃红岭充满生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因而要保护好每一寸土地

2、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总体要求是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展示。

3、从生态史观的角度来看,在工业化时代,人类会破坏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来看,这是有道理的。但这并不代表发展经济就一定要破坏环境,因为,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可以统一。换句话说,生态与利益可以兼得。

4、通过这次考察,我们很高兴能看到野生梅花鹿,了解了桃红岭梅花鹿的生存状况,也体会到了梅花鹿与桃红岭密不可分的关系。

照片说明:

1、桃红岭国家级梅花鹿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2、人工养殖的梅花鹿(1)

3、人工养殖的梅花鹿(2)

4、观测到的野生梅花鹿(1)

5、观测到的野生梅花鹿(2)

6、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范围图

7、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模型图(核心区和缓冲区)

8、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主峰毛鹰窝

9、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气候直方图

10、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图

11、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主要动物图

12、对保护区代站长和养殖场高场长进行采访(1)

13、对保护区代站长和养殖场高场长进行采访(2)

14、在保护区进行考察的考察途中

15、发现野生梅花鹿的山坡

16、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的监测设施

17、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的核心监测站站房

18、梅花鹿加工的产品――鹿茸

19、梅花鹿的宝贝――鹿角

20、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的日出

21、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的晚霞

22、在保护区核心监测站的合影

23、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标

指导老师:蔺光辉

课题组:陈彦冰-胡龙-陈孜-张瑞均为九江一中2016届24班学生

参考文献

[1]华大学出版中国林业网/

[2]百度百科/

[3]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草丛的村落范文第8篇

下午3时。阳光映照的洁白云片,缓缓移动,犹如幼神的纸船。从西方吹来的疾风,摇晃着罗望子树的枝条。

北面牧牛人村落的路上,一辆牛车扬起的灰黄尘土,在淡蓝的天空扩散。

正午宁静的时刻,我的心魄驾着无忧的扁舟,在清闲之河里漂流。

在人世的码头,这扯断缆绳的日子,不受任何琐事的束缚,渡过彩色之河,黄昏消失在微波不起的睡眠的黑海。

在光阴之叶上,用淡墨写的日子的笔迹,渐渐漫漶。

人的命运之书上,用粗重的字母记载的日子中间,有巨大的空隙。

树木的枯叶落地,偿还泥土的债务。

我疏懒的时日的落叶,未将任何东西归还人群之林。然而,我的心儿说:“受纳是偿还的一种形式。”我的身心承受空中降落的创造之霖,一似稻田,一似林莽,一似漂泊的秋云,我的生活,被彩色雨丝染得五彩缤纷。

它们共同丰满了今日的世界肖像。

我的心里交射着多种光束,雾季暖融融的烟雾触动我恒河、朱木那河交汇般的半睡半醒。这难道不曾融入世界肖像的背景?水、土、天的“情味”的祭坛上,与菩提树鲜灵的新叶一道闪光的我的莫名欢愉,在世界历史上不留下印记,但世界的表演包含它的艺术。

这充盈“情味”的时刻,是我心湖的红莲的果实。

在时令的殿堂,莲子编成我欢乐的永恒生活的一串项链。

平凡的默默无闻的今日,并未造成莲子项链的缝隙——相反,它是新缀的一颗。

昨夜窗前独度。下弦月挂在青林的额际。

在同样的人世,通晓古典音乐的艺术家,以朦胧月色的韵律,改换它的曲调。

途中奔波的世界,此刻呈现为花苑里铺裙安卧的沉静。不理会近处的家庭,它在倾听星光中讲的神话,回忆鸿蒙时代的童年。

林木肃立,全身仿佛凝聚夜的静寂。斑斑的树阴落在草丛的暗绿上。

白日的生活之路旁边,树荫是殷勤的侍者,炎热的晌午送来安谧,为牧童提供憇息的场所;月夜,他们这些兄弟姐妹无事可做,一起在月色的身上,随心所欲地挥毫作画。

我白昼的魂魄,改变自身的弦乐。

我仿佛飞至与地球相邻的行星,用望远镜方能看见。

我把充实心灵的深沉情愫,注入万物创造的中心。

在我的感知里,那明月,那繁星,那黑黝黝的树林,浑然一体,完整,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