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一数学教学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那么,数学教师如何通过教学反思来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数学教学实践,对数学教学的反思内容与途径进行探析.

一、反思教学理念,促进深层转变

一直以来,传统教学理念太过强调书本,过于相信权威,一味强调经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习惯性思维根深蒂固,始终以一个主宰者的身份自居,完全无视学生主体性,也丧失了自身的质疑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教学行为毫无创新,教学模式落后单一.因此,教师要对自身教学理念进行深入反思,系统学习教学新课程理念,推动教学观念的深层转变,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创造条件.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与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拓展与延伸.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两者都存在巨大差异,数学教师必须把握好两者的本质不同,实现认识的飞跃和思维的突破.初中数学作为有机统一体,初一是基础阶段,初二是突破难点阶段,初三是掌握考点阶段,初一数学知识点尽管很多,但都是基础性的,没有太大难度.初中数学在数的方面由小学的算术上升到有理数和实数,此外还加入了方程、函数和平面几何的知识.

二、反思教学设计,优化课堂结构

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要求和目标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普遍忽视了教学设计的反思,导致教学设计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当教学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出现重大偏差时,教师一定要对教学设计进行深入反思,加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解决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不断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比如,在进行“相似三角形”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设置学生如何测量物体高度,在问题情景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还有在进行“二元一次方程定义”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利用众所周知的天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数学概念,让学生通过不断加减天平两端的砝码,理解方程式原理,使抽象理论形象化、具象化,让学生在实践与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数学概念的理解,进而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明确合理教学设计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性,加强课堂教学设计,优化课堂结构.

三、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属于教学活动中的重难点,所以教学过程反思也属于教学反思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的反思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断问自己,是否尊重了学生主体性,是否加强了与学生互动交流,是否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等等,然后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加以证实,并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合理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之中,培养学生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魅力.例如,在进行“银行的利率”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教学结束后安排学生去银行实地了解利率信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还有,在进行“代数式”教学时,教师可以选取学生常见的售卖商品的实例:一件衣服x元,两件衣服2x元,三件衣服3x元,以此类推,然后让学生们以代数式写出n件商品的价格,如此一来,学生们就理解了代数式实际上就是用字母代替数字所形成的一种数学式,为后续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

四、反思教学反馈,提高学习效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观察,而且要对学生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及时掌握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获取有效的教学反馈信息.解题能力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但不同的解题思路会产生不同的解题效果.学生在解题时通常将关注点放在能否顺利得出正确答案上,而从不关注解题方法的优劣与否,导致学生们的解题思路狭窄,解题过程单一,解题方法落后,解题逻辑混乱,解题正确率低下.注重解法多样性的培养,引导学生分析解法的优劣,提高解题效率,找到最佳解题方法,无疑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在作业的信息反馈中,教师一定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解题习惯,找出解题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优化,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解题能力 联想 反思 纠错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053

数学家科利亚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解题。因此,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数学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解题。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解题?并提高解题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例题教学中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我们知道在例题教学中,通常教师只讲这道题“要这样做”,不讲这道题“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教学中,教师大多按教科书的解题顺序,从条件出发,经过一步、一步的准确推理、或精确计算解出题目。这种方法让很多学生觉着教师太神了,但做法是怎么想出来的?为什么要这样想?让很多学生伤透脑筋,无从下手。尤其是遇到难度较大的题目,更是一头雾水。因此,例题教学只讲“要这样做”是有不足的,而应呈现想到这一做法的思维过程,特别是呈现瞬间产生的由此到彼的灵感。这样,学生就明白了解题时大脑的思考模式,懂得解题时应该如何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在“求16的平方根”这道题中,我是这样展示思维过程的:

1.由平方根的概念,要求16的平方根,就是求什么?

2.几的平方等于16?

3.由于4的平方等于16,-4的平方也等于16,所以这个数应是:±=±4。

由以上思考过程可以看出,解题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寻找解题方向的过程。

二、根据题意、展开联想,探寻已知与未知的联系

解题时先粗读一遍题,然后根据条件逐次进行思考。怎么思考呢?首先考虑由这个条件能得到什么信息,得出的越多越好;其次把不同条件考虑出的信息进行综合,看能产生什么新的信息;再次考虑和这题类似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思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灵活性,从而提高了解题能力。例如,已知:a,b ∈R+且a2+=1,求a的最大值。

由条件a2+=1联想到平方和为1的公式:sin2A+cos2A=1,可得如下解a=sinθ,b=cosθ则a=sinθ ==≤=。

条件中有b2,所求的式子中也出现b2,从而由a2+=1,得b2=2-2a2,可得法二:a===≤=。

问题是两个非负数积的形式,联想到均值不等式,那么能否利用均值不等式来解?用均值不等式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出现和或积为定值,而a、其和不是定值,但注意到2a2+b2=2为定值。可得法三:a=・a≤・=・3=。

三、重视做题后的反思

解题完毕的反思是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一道题解完后,一要检查是否有主观的错误、是否符合题意。有部分学生没有形成严谨细致的习惯,做题马虎大意,常犯把数字或符号抄错,去括号时有的项进行了分配,有的项没有分配等简单错误。更没有养成检查的习惯,明显的问题也视而不见。因此,做题要有检查的意识,才有利于提高解题的能力。二看解答过程是否有改进的地方,题目需要的相关知识点是否都梳理清楚。解题的目的就是巩固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方法,积累解题经验。三看这道题是否有其他的解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拓展思维的广阔性,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是提高解题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例如,初一数学课本一道应用题:甲列车从A地开往B地,速度是60 km/h,乙列车同时从B地开往A地,速度是90km/h.已知A、B两地相距200km ,两车相遇的地方离A地多远?

问题示意图:

[A][C][B]

设两车相遇的地方离A地x千米

思考1: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A、B两地

的距离200km:200=×90+x

思考2: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两车相遇的地方离A地x千米

X=200-×90

思考3: 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甲车的速度60 km/h 60=x÷

思考4: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乙车的速度90 km/h 90=(200-x)÷

思考5: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两车从出发到相遇所用的时间 =

思考6: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两车相遇的地方离B地x千米 200-x=×90

四看这道题的解法与哪个题的解法类似。由这种联想、比较学生可以发现很多题目背景不同,但做法相同,或类似,即属于“多题一解”,一道题会做,达到一类题会做,从而大大提高解题能力。例如,一次初一期中试卷有道题:现有黑白两种棋子如图排列……第2015个棋子是什么颜色?观察发现这列棋子是按黑白白黑白黑6个循环,所以2015除以6余数是5,故第2015个棋子应该是白色的。另一题目若31=3,32=9,33=27,34=81……确定32015的末位数字是几。像上面两题背景不同,做法完全相同。通过这些环节的反思,就可以有效的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

四、建立错题集重视纠错

数学就是解题。只有做一定数量的数学题,才能熟悉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方法、掌握解题技能。对于不会做的题和错题要反思卡壳与出错的原因,并进行详细的解答。根据遗忘规律,抽时间把不会做的题和错题及时进行回顾,直到形成刻骨铭心的记忆。数学题无穷无尽,题型千变万化,这意味着解题不应该搞题海战术,而要重视典型题和错题的回顾与反思,达到举一反三、一通百通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解题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途径和方法,最根本的是离不开思维的训练。这就需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和培养。只有这样,学生的解题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结对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恒;持之以恒;创新

我们学校的学苗是按居民区划片进来的,家庭环境、经济状况、入学前教育情况等差别很大。有的是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入学前不但提前学习了初一数学的部分知识,有的还学了奥数,而大部分是工人家庭子弟,受经济条件限制,双上班,照顾不了多少孩子。学苗的差异,给教师如何教好每节课,带好每个班,尤其是对刚来校的青年教师出了难题。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带班水平是当务之急,也是骨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我除了把学校交给我的班级带好,把数学课教好外,我还和来校的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传、帮、带,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是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动之以情,热爱关怀青年教师成长

来我校任教的青年教师,不管是男教师,还是青年女教师,都有不同的愿望和处境,但有一个共同点,刚从学校当学生走向社会,都比较单纯,有的认为:我大学本科都毕业了,初中数学这点知识还不好教吗?有的认为,当班主任就是当孩子头呗!不好就“修理”,根本不知道教好每节课、带好每个班的“奥秘”。我们教研室每次来了青年教师,我都和他(她)交朋友,男的当成小弟,女的当成小妹,帮助解决困难,如有个青年教师被“调皮”学生气哭了,思想上产生了离开教师队伍的想法,我知道后找她谈心,让那个“调皮”学生给她赔礼道歉,并以我成长的经历启发她热爱教育这一行,帮助她改变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她尝到了甜头,坚定了她热爱教育,立志当一辈子教师的信念。

二、导之以行,指导青年教师教好每节课

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好每节课,在指导青年教师教好每节课的过程中,我抓住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备课。备好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根据我们学生基础知识差异较大的现实,我在指导青年教师一道备课的过程中采取了下列做法:

1.深入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备课。不但备内容也要备学生,教学时如何全面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些都是应该在备课中考虑到的。因此备课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留不同的练习和作业,对后进生重点辅导,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单元备课。从知识的系统性角度出发,从整体上规划教学程序,明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任务,“双基”内容,重点,难点和关键,有计划分配知识点,合理安排教学时数,实现教学的计划性与目的性,避免随意性,使青年教师从中体会到教学是一种艺术,激发其认真备好每节课的兴趣。

3.备讲课语言,备板书

我从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作为数学教师,清楚、准确、连贯的课堂语言,不断给学生以“悬念式”,诱发学生在思维王国里驰骋,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桥梁;板书是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主要依据,板书像一个窗口面向着学生的心扉,在学生心灵中产生深刻的印象。因此,我在指导青年教师备课过程中,也要指导备语言,设计出最佳板书,给学生一个好印象,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

(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结合。指导青年教师搞好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我深入到课堂听课,到学生中征求意见,以便有的放矢给青年教师提建议,鼓励其成功的一面,克服其不足,使其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受到了学生好评。课堂教学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场所。我指导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考虑学生,讲课要语言准确、幽默、通俗、化难为易、循序渐进,尽力使每个学生都听得懂,都能理解,坚持讲练结合,针对部分学生基础差,课后复习少的情况,每次讲新课前,总是回顾旧的概念,启发学生温故知新。

(三)作业和课后辅导。这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我启发青年教师不要“一刀切”布置作业,课后要辅导,尤其要给后进生补上课堂中没有理解的知识,并针对后进学生找出进步的“火花”,端正学习态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

三、不断激励青年教师“创新”意识,在教学和带班中不断总结,找特点、找规律,勇往直前

我不断激励青年教师在教学、带班的过程中勤总结。总结的过程是一个反思的过程,提高的过程。应该养成勤于总结的习惯,在总结中找特点,找规律。概念课怎么上?习题课怎么上?总复习课怎么上?主题班会怎么开?如何安排家访?开展什么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如何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细一点,如何让学生反思某个定理中某个条件的作用,换一个条件会出现什么结果?“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如何设计?……启发青年教师把总结出来的心得体会写成专题,进行交流,经常写,产生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使自己的教学和带班水平得到提高。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 顺利过渡

很多初中数学教师经常抱怨,小学到初中数学衔接太困难,不管是思维方式,还是解题方法,学生始终转不过弯来。其实,初一学生刚从小学跨入初中阶段,既是时间的转折,又是空间的刷新,同时也是思维的过渡期,就是由具体的运算到形式运算过渡,经验思维、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过渡。因此,教师就要竭其心智发挥好链接作用,使学生顺利过渡。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的不同就是――考查的内容和目的不同。小学数学所学的一些最基础的概念、基本的运算等,大约到了五、六年级才出现的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此时小学数学逐渐向考查孩子们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过渡。而初中数学却以考查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为主,当然还增强了空间想象能力等。所以,大多数孩子升入初中之后,就会有这样的感觉:初中数学太难了。因此,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顺利过渡,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激励励志,蕴足底气

一个人有了斗志,自然就能信心百倍地投入学习,就能发出向上的能量。我们的教育目标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各种知能,更在于培养学生未来生活中获得各种知能的动力,在于学生拥有学习的动机和高效能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集合教材,努力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以好奇心为动力,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思维。例如,在讲“有效数字”时,我说:“我能让你们的身高和姚明一样高,你们相信吗?”学生满脸困惑,我问一个学生:“你身高多少?”生答:“1.55米。”姚明身高多少?2.26米,用四舍五入法可得1.55约等于2米,2.26约等于2米,这岂不是一样高了吗?学生大吃一惊。如此反差,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捕捉有趣的素材,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焕发青春活力。

二、引导学生观察,培养思维能力

观察实际上是一种有意识的注意,是思维的门户,因此要涵育好观察,需要足够的感性材料,否则难以挖掘,从而降低学生的兴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新课标修订版增补的“两大能力”,只有通过观察,感知,借助先前经验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因材施教,改进教法,才能得到培养。但初一新生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如果刚一进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下子讲得过多、过快、过于抽象、过于概括,而要尽量采用一些实物教具,让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逐步向图形的直观、语言的直观和文字的直观过渡,最后向抽象思维过渡。

三、完成学习方法的过渡

初一学生的思维方式仍保留着小学生那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因此,在教法上应注意研究小学的数学教学方法,吸取其中优点,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查缺补漏,搭好阶梯,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因材施教,改进教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和小结,适当选读课外读物,培养因为小学阶段学科少、内容浅,而到了中学,学习科目倍增,内容不断加深。故此,在初一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指导学生顺利由小学数学学习过渡到中学数学学习。

四、随时与学生交心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学生学习、老师教学不止在课堂上,课余时间,我尽量多与学生聊天,让他们觉得老师真心与他们交流,为他们的学习担心,让他们心底里感到老师时刻为他们好,即使受惩罚的学生,只要学生喜欢老师,他们就会自觉学习这门学科;也会把他们学习上的困惑,困难及时告诉我,课外交流,让学生放下包袱,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反思。

五、重视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1.对应的思想。在学习代数式概念时,由于代数式的值由代数式里的字母的取值所决定的,所以代数式的值与字母的值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渗透对应的思想,培养学生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对于学生今后理解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有很大的帮助,也为今后学习函数打下基础。

2.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数形结合去考察与分析,可使代数问题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几何问题获得有力的代数工具。初一数学中有许多需要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解决的问题。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有理数大小的比较、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就以数轴为工具;在学习整式乘法运算时,也常常构造长方形面积的直观模型,在分析解决应用题时也要画出形象直观的辅助图形帮助理解。在初一初始阶段注意让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解决问题,就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拓宽思维的领域。

3.分类讨论的思想。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根据数学对象的异同,按照对象的某种本质属性把对象区分开来,再逐一进行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对问题进行全面严谨的思考、分析讨论和论证,使解题途径和方法达到完美与合理。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有理数的分类、整式的分类、角的分类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

4.整体意识与换元思想。整体思想要求我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要善于把握问题的整体结构或特征,寻求解题的最佳策略,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元性和变通性,提高解题能力。如在化简3(x+y)-2(x-y)+4(x+y)+5(x-y)时,将(x+y)、(x-y)分别看成一个整体,计算变得简单许多。

5.化归思想。有理数的减法可利用相反数的概念转化为加法,有理数的除法可利用倒数的概念转化为乘法。把复杂化为简单,把陌生化为熟悉,把未知化为已知,把多元化为一元,把不规范化为规范。如在解方程、方程组时,总是通过“加减法”或“代入法”想方设法消元,化归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的。

6.归纳类比的思想。在研究数学问题时,通过对经验、事实或特殊事例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出一般性的特征,使得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就是归纳的思想方法。用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来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技能,以旧带新,在上新课时,注意复习回顾小学有关数学知识。如在学习有理数运算时,复习自然数、正分数的混合运算;在引入分式的基本性质时,就是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回忆小学中分数通分、约分的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的。在学习方程及不等式的移项,学习线段的和、差、倍、分及角的和、差、倍、分时都应渗透类比联想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知识的迁移。这也是“温故而知新”学习方法的体现。

7.对比的思想方法。小学的整数与初一的整数概念的对比,小学四则运算与初一四则运算的对比,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对比,不等式解法与方程解法的对比,直线、射线、线段的对比等等,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培养良好的观察力,及时整理清楚所学知识的脉络。

8.逆向思维的思想方法。刚入初中的学生还不习惯反过来思考、倒过来想问题,即不善于逆向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思维的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从正向思维过渡到双向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学习绝对值概念后,除了知道一个给出数a的绝对值为多少外,还应该知道绝对值等于a(a≥0)的数有几个,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它们一定相等吗?学习有理数乘方后,也应知道若一个数的平方为4,则该数为多少。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尽量反思一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更好的方法,由所给的条件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条件和结论调换一下,能成立吗?

9.方程思想。数学研究的对象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方程是沟通数量之间关系的有效工具。注意启发学生用方程的思想去思考,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应用数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列方程解应用题就是方程思想的具体表现。

总之,只有在初一初始阶段注意引导、督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地抓好数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赖志奎《现代教学伦》(杭州大学出版社)

2.黄煜峰 雷 雳《初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新疆乌鲁木齐市华兵实验中学830000

【摘要】通过实验与研究,我在理论上探究了“初中数学作业中激励机制应用”的可行性,及怎样在初中数学作业布置中开展“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以便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形成有一定特色的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借鉴。

关键词 初中 数学作业 学生 激励机制

1.问题的提出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对概念形成的有效途径,是促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方法,是学生获得数学方法与技能的重要途经,学生可以通过做作业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促进智力的发展,学生通过做作业将所学知识正确运用,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做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调整授课方式和进程,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这些都表明了数学作业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虽然我一再对学生强调作业的重要性,虽然我尽心竭力设计作业、分层合理布置作业、认真细致批改作业,却发现仍然有的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有的学生敷衍作业、有的学生干脆不写作业……,基于这种情况,我从接受这届初一学生开始,在数学作业的布置上采用了“激励性作业方案”。

通过实验与研究,我在理论上探究了“初中数学作业中激励机制应用”的可行性,及怎样在初中数学作业布置中开展“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以便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形成有一定特色的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借鉴。

2.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再现、整理、加工的过程,通过作业,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思维得到锻炼;同时作业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作业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认识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根据这种认识调整教学;而学生通过对老师作业的批改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领会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与评价。因此,如何激励学生使之认真完成数学作业,使之更有效的发挥作业巩固延伸知识,培养、发展能力,反馈教学信息的功能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对问题采取的措施、方法

本课题克服了数学作业中只有老师布置、学生完成、老师批改、学生改正的传统模式,以全新的格式展现在初一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每周一、三、四执行学校要求以传统模式布置作业,周二、五、六、日打破常规,设计激励性作业,其方案如下:

3.1设计一题多解

设计一题多解,通过小组竞赛比较哪个组的解法多、方法新颖、解答简洁,老师随机点名学生陈述解法,以调动组内成员全员参与,并将结果排名计分,纳入学生数学学习考核范围。一题多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能增加学生的数学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2设计一题多变

设计一题多变,看看谁将题目变化的合理、变化的多,并将最合理最新颖的结果以该生的姓名命名,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

4.实验方法

4.1实验内容的确定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初中一年级(七年级)(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学内容为主。

4.2实验对象的选择

以本人所授课的初一3班、4班为实验班,其余班级(初一1班、2班、5班、6班、7班、8班、)为对照班。实验班共114人(不同阶段有变动),对照班共340人(不同阶段有变动)。

4.3实验时间

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

4.3研究过程

分三个阶段进行,用一年时间完成。

第一阶段(2012年8月-2013年1月)

教师认真组织学生按时积极参加相应的数学作业竞赛活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活动记录,随时评价学生的参与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并认真做好课后反思工作,认真总结撰写阶段评估。

第二阶段(2013年2月-2013年6月)

小结第一阶段得失,随时调整第二阶段活动方案,逐步完善课题实施方案,认真撰写阶段评估。

第三阶段(2013年7月-2013年7月)实验的总结阶段。

总结一年的实验工作,整理实验资料,认真撰写结题报告。

4.4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教学常态下进行,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以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表现和数学成绩的横向比较作为对照结果。

5.实验变量

5.1实验的自变量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作业竞赛活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业系列题组的编写,一题多变母题的编写策略研究。

5.2实验的因变量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表现和数学成绩。

5.3实验的控制变量

实验班和对照班虽然使用同一套教材、教学时数相同,但是由不同的教师任教。

6.解决了什么问题

本课题的实施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受到了成功的愉悦,进一步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养成了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研究、探索,我认为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作业训练和能力发展,丰富的作业呈现方式,发展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建立了一个适合初中学生数学作业的教学模式。在学校组织的期中、期末考试中,参与实验的两个班级(七年级3班、4班)的数学合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均高于非实验班级的各项指标。

下面是在实施实验的一年中,参与实验的两个班级(七年级3班、4班)在初一学年度,学校组织的历次期中、期末考试中,与非实验班级的综合成绩对照表:

(注:满分150,优秀120以上,合格90以上,过差60以下;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去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学生缺考)

7.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和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初一数学作业中激励机制的有效使用,可以更新教育观念,落实新课程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利用作业的价值,防止学生“熟而生厌”,最终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从而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8.课题实施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教师在“激励性作业”的设计和批改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远远大于课后正常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的付出,“激励性作业”的设计对教师的基本素养也有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想成为一个博学多能的“激励性作业“设计者,本人的业务自修工作应进一步抓好。

教师应积极探究怎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9.实验后的反思

在实验结束后,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实施、不断完善“激励性作业方案”。

“激励性作业方案“中学习困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体验成功的心理暗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如何消除学习困难学生参与“激励性作业方案”的不良因素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小学 数学教学 衔接

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成绩明显下降。这就出现了家长常说我的小孩一上初中数学就变差了。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是摆在我们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作为初一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一、背景回放

1.一位即将小学毕业的学生对妈妈说:“我就要成为一名初中生了,我真想早一点看看初中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初中的同学是怎样的?初中的老师是怎样上课的?

2.初中老师:“现在的小学怎么会这样?知识点教得那么死板,到了初中想要扭转都不行,而有些知识中学还要学,小学都教了,那我们还要教什么?现在的小学生升初中普遍计算能力差,口算、心算都不行,上课不会听课,不会记笔记……”

3.小学教师:“我们的学生参加各项活动都能获奖,这说明什么?我们不辞辛苦工作,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对于学生的提问几乎是有问必答,初中老师不能用学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个别现象来否定我们的小学教育。”

4.小学教师及家长:我们的学生(小孩)怎么一上初中数学就由90多100跌到40多50。(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

二、原因分析

1.教育工作侧重点的不衔接

由于尚未实现高中的普及,初中还面临着很大的升学压力,初中教学不得不把学习结果放在首位,而小学由于免试入学,尽管毕业年级有质量检测,但对学习结果的要求比较低,造成了教育工作的侧重点不一致。

2.中小学的相对独立不衔接

中小学之间相对封闭各成体系,中小学教师缺乏面对面的交流。“闭门造车”情况普遍。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师的具体工作,小学教师不知道中学教师的需要,中间缺乏了解,缺乏沟通,造成了各自为政的独立状态。试想一个中学教师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学生在小学里是如何学习的,学得怎么样,“衔接”又从何谈起?

3.课程内容的不衔接

小学的课程内容较少,课程内容要求的掌握度较低,书面作业大多为抄写,缺乏独立动脑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而到了初中课程内容多,教学进度快,学习难度增大,学习时间延长,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基本能力,学生在书中根本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不会动脑或懒于动脑使得一部分学生不完成作业。

4.假期管理的不衔接

六年级的暑假小学实际上已经放弃管理而中学还没有接上头,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根本没有做好上中学的准备。

三、具体对策

1.抓学生计划学习的衔接工作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基本是老师安排的,学生一般不做计划,而到了初中学习时间较紧,在校其间基本排满了课程,初中阶段计划不周密,时间安排不合理,就会出现打乱仗的情况,这样我们小学毕业班的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习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督促进行。那么,中小学教师要继续指导学生做好计划,让学生做到有计划地学习,这样一衔接,学生到中学以后就不会手忙脚乱了。

2.抓学困生,偏科生的辅导提高衔接工作

在小学前,就有一些学困生,偏科生,他们的学习在小学本身就很吃力,初中所学科目又多,学生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如果学生“欠债”太多了,想赶上去就难了。为了让这部分学生赶上,除了小学老师要加强教育外,学生进入中学后,教师要特别关注辅导这些学生,不让他们掉队。这样,我们普遍提高教学质量的愿望才能实现。

3.实施教法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学生学会新课后不断地反复练习,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真正做到了少讲多练;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知识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是以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针对初中生的特点,提倡精讲多练,但由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关系,不可能做到一题多练,要活跃学生的思维有赖于教师在教法上的新型多变,正确合理巧妙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能正确地顺利地解决一个个习题和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能在数学的海洋中畅游。

4.学法上衔接与改进,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刚上初中的学生不过十一、二岁,年龄尚小,所学课程及压力陡然增加,初中的授课老师多,班额大,不像小学那样随时接受老师的监管,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一部分学生一下子很难适应,影响了学习兴趣和信心,缺少前进的动力,特别是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因此,这就要求七年级的科任教师都要从生活和学习上多关心他们,通过谈心,家访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需求,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让他们生活得舒心,学得开心,以便平稳渡过这段“衔接”期,以更加积极上进的姿态去面对初中生活。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要注意:①着重预习,指导自学。②专心听讲,乐于思考。③及时小结,温故知新。

总之,中小学教学衔接工作势在必行,我们要重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尽快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摆脱依赖性,增强自觉性,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德勤:《中学数学教师文化素养与教学技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第8篇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与实施,使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确实给我们的数学课堂带来了鲜活与灵动。但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精神理解还不够深刻,使得部分数学课堂出现了一些“华而不实”,“虚假繁荣”等不良的现象,对教学效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现象之一:数学课堂过于注重课堂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绞尽脑汁。特别是一些数学公开课、竞赛课等是非情境不上,好象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标理念的数学课。

现象之二:数学课堂中的“数学活动”只见“活动”不见“数学”,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等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使得数学课堂失去了“数学味”。

现象之三:数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无欢声笑语,

无思想交锋,思维呆滞。

面对这些值得我们思考的“现象”,等待和观望显然不是办法,因为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一些教师忽略了数学真实、本色课堂的呈现,数学课堂首先应该立足于本色教学。而课改中倍受关注的“动态生成、真实有效”的理念却恰恰追求了课堂这种真实本色的回归,它意味着在生动可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关注着“学生”这个资源的重要提供者,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需要随时作出调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相互砥砺、启迪,从而使数学课堂因真实本色而更具魅力。这也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本色,在思想上是来自道家的自然归真思想;在文学上,北宋时期兴起的“本色论”,其主流是对词体的推尊,雅化、尚美,以至于南宋前期“词主情性”,一系列的学者对本色有过相当充分的认识和争鸣。

本色教育就是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天真自然的品质,引导他们通过观察世界的美好和谐,强化善良与博爱之心,丰富他们对世界的观察力,在成长中形成自然而然的自我纠正。在这样的观念下从事教育教学,教师会变得乐观、真实、有趣、进取。

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已提出了“本色课堂导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专题。2009年07月李从华在他的论文《着力打造本色的数学课堂》中从情境创设、探究活动、合作学习、课堂评价四个方面来打造本色的数学课堂。本课题主要从初中数学学科的特点、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等研究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色,同时对于我们农村中学的数学课堂的本色又是什么进行探索与研究。本课题的研究是在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新制定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最前沿的数学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因此,它必定比以往的研究更深入、更具体、更能体现时代的教改特色。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预期目标;

总目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数学课堂是求“真”,务“实”的课堂,本色是课堂存在的根基,是课堂美丽的极致,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

细分如下:目标(一)

1、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深化对中学数学教学趣味性、数学味、生活化的认识和理解,探索、形成数学教学的理念。

2、探索、形成一系列有鲜明特色的中学数学本色课堂教学操作方式。

3、探索、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中学数学学习的评价体系。

目标(二)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数学思考

4、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5、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6、发展统计观念,具有初步的概率思想。

7、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

8、针对现实生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9、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10、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进行数学交流。

11、对自己的数学实践,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12、懂得数学的价值,对数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13、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和人类社会。

14、建立自信、有坚强的意志。

15、勇于探索,热于创新。

16、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研究内容:

1、趣味性的本色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的事物使学生忘乎所以、乐此不疲。有趣的数学课堂,能使学生舒心、安心,积极踊跃地发表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乐于把自己的理解感悟与他人共享。数学学习既重结果,更重过程,用趣味性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脑去思、动口去说、动眼去看、动手来做……这样学生就能在数学课堂的学习中无暇他顾,就能集中精力探究创新,个人能力、素质就能得以提升。

2、数学味的本色课堂。恩格斯曾精辟地指出:“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和数量关系。”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正视一个事实——数学对象描述形式的高度抽象性。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就知识教知识,而更重要的要联结这些知识的思想观点及由此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要重视引导学生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我们的学生,就要在数学课堂上学到本色的东西:概念、计算、思维方式等,这些才是构成数学课程“数学味”的核心要素。

3、生活化的本色课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的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还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些都强调了数学教学必须将学生置于现实的生活化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而且还应当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迁移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生活中现实的问题。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并架起桥梁,将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提高数学修养和实践应用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一)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主要运用调查法研究现行教学中制约课堂的因素。

2.案例研究法:研究本色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差异性,运用对照手段验证本色教学的优越性,同时收集优秀案例。

3.行动对比法:对学生能力提高,成绩取得等综合素质进行评定,然后与平行班级进行对比。

(二)研究的措施

1、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解脱出来,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加强理论学习,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教改意识,明确大纲中的要求。

2、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创造地运用教材,设计恰当的情景,激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

3、贯彻实践观点,把已经成熟完整的数学知识在数学课堂中付诸实施,进行实践。

4、对实践成果进行调查,对学生当堂反映及上课效果进行有效纪录,及时与组员讨论反思,对有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正或重新设计。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①准备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2月,理论学习和探索阶段,重点学习叶圣陶的教学观与课堂实践论,学习相关的最新的理论,以自觉的行为、高涨的热情投入实验。

②具体实践阶段:2009年3月——2010年7月,运用崭新的理念以及“先行者”的经验指导课堂实践。

③总结、结题阶段:2010年8月——2010年12月,按照分配的任务总结、反思、归档、写结题报告。贺迎春负责全面工作,撰写结题报告;杨竹君负责各类表册;王海珍负责案例的收集及汇总;孙晓敏负责案例的校对。

六、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组织保证。成立课题研究组,由贺迎春任组长,由孙晓敏任副组长,初一数学教师为成员,除特殊原因任何人不得终止研究。

2、制度保证。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例会,会议的基本内容和程序为:

(1)汇报各子课题组研究的进度和进展情况;

(2)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3)互相交流思想、信息和动态;

(4)共同研究、归纳提取各年级学生表现出来的共性;

(5)安排、布置下阶段工作。各子课题组每2个星期召开一次例会。会议的基本内容和程序为:交换情况、交流思想、信息和动态;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成败得失;组织学习,安排下阶段工作。

七、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