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带动物的诗句

带动物的诗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带动物的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带动物的诗句范文第1篇

    “融诗寓画”美术教学基本形式有三种:

    一、儿歌造型

    儿歌造型是小学美术教学的最初教学形式,其教学功能是以歌助画。让学生通过识别和记住事物特点及其 间的联系,使生理基础为大脑皮层形成相应暂时神经联系,在作画中再现。

    例、动物造型训练

    学习内容

    1.小鸡(1课时 蜡笔画)

    鸡头画小圆,鸡身画大圆,翅膀画半圆。眼睛随着头部转,小脚画两边。(儿歌)

    (附图 {图})

    2.小鸟(2课时 蜡笔画)

    圆脑袋、平脊背,三角尾巴鼓肚皮,眼睛随着头部转,张开翅膀不画腿,翅膀不张要画腿。(儿歌)

    3.大象(3课时 蜡笔画)

    圆头方身柱子腿,小圆眼睛扇子耳,三角牙齿伞柄鼻,腿壮趾宽尾巴短。(儿歌)

    (附图 {图})

    4.小狐狸(2课时 蜡笔画)

    头部圆形椭圆身,三角耳朵尖鼻子,线眼圆眼随颈转,毛笔头尾Z形脚。(儿歌)

    动物造型训练时我们还画了以下动物:狮子、企鹅、青蛙、小鹿、熊猫、小狗……

    (附图 {图})

    从上例可见,教师将作画对象的各部分形体,概括成各种基本形,顺着作画步骤编成儿歌,开展造型训练 ,能使学生得到听、说、读、画的练习,从而达到快速掌握新授知识的教学目标。

    二、诗词助用色

    色彩能直接刺激觉器官,并唤起人的各种不同情绪的生活体验。如红、橙、黄等暖色能使人联想阳光、火 焰。蓝、绿、紫等冷色能使人联想到大海、远山、森林……。在中年级的色彩教学中通过认色、听诗词的“视 ”“听”双重渠道的刺激加快学生的认知思维反应的速度。训练步骤:

    1.“先视后听”……即先看各种不同种类的色彩,再听有关色彩组合,以及配置方法。

    2.“先听后思”……即先听有关诗词,再想诗词中的哪些色彩,以及色与色的配置、组合和类别。

    例:用诗词理解不同色彩的组合、配置

    1.对比色

    红…绿:浓绿万枝红一点。

    橙…蓝:云霞出海曙。

    黄…紫:日照香炉生紫烟。

    2.类似色

    红、红橙、橙、黄:黄花金兽眼,红叶火龙鳞。

    黄、黄绿、绿、蓝:两个黄鹂鸣翠柳,

    3.同种色

    同一种颜色按色彩比例逐渐加白或黑产生不同深浅的效果

    青草池塘处处蛙(绿…深绿)

    山清水绿(深绿…绿)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蓝…淡蓝)

    白毛浮绿水(白…绿)

    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蓝)

    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红…白)

    从上例可见,对比色配置给人是鲜艳、眩目、强烈之感;类似色配置给人悦目、和谐之感;同种色的深浅 配置给人以单纯、统一温和之感。由于小学生缺乏知识经验,他们对色彩的把握和应用也心中无数。因此,教 师运用对应的诗句在美术教学中帮助他们理解色彩的组合配置及设色,既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规律,也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一次又一次从回忆、联想、提取、重构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对识记材料进行再加工 。

    三、“诗配画”的构图训练

    中、高年级学生正值陈述符号期和陈述写实期,在创作学习活动中,由于知识浅、经验少碰到具体困难有 :1.构图单一2.画面内容无主次3.布局欠合理4.个别学生无从入笔……针对学生实际,在美术课的创 作教学中,以风景画为主体,结合学生语文学习中已获得的诗词,开展以诗配画的构图训练,让学生借助古诗 和插图启迪思维、展开合理想象,从中学习创作的技能。

    例:“诗配画”启迪学生创作构思的训练

    1.《咏鹅》—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构图要求:

    1.横.竖构图 2.白鹅可有不同的动势 3.湖面远处可添加山.湖面近处可添画游船

    (附图 {图})

    2.《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来往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构图要求:

    1.竖构图 2.鲈鱼改诸鱼 3.除画出没风波里的景外,还可画夏日太阳当头照

    (附图 {图})

    3.《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构图要求:

    1.横.竖构图 2.莺尽可改诸鸟飞 3.放风筝的地方可自选公园.郊外.农村等

    (附图 {图})

    4.《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构图要求:

    1.横构图 2.古人改画现代人 3.车可画轿车.摩托车.自行车等

    (附图 {图})

    上例“诗配画”的构图训练步骤有:

    1.复习理解已学过的古诗根据古诗中的文字表述并参照插图思考两个问题:A.插图中的主景是什么? 画面内容与诗词中那些文字对应?B.辨别其构图形式?

    2.根据教师的训练要求,参照范画再构图。

    学生对同一内容作不同形式的同期训练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构思作画,对个别不善开动脑筋的学生要 耐心指导。

带动物的诗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自主学习;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展示自我

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应该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活泼、主动地展示自我风采的过程。建立平等、合作、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宽松环境,从而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良好基础,是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探讨的根本性课题和不断努力探索的方向。那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紧紧结合学科本身的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宽松、愉悦、多形式情智互动、充满探究气氛的环境?对此,笔者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尝试以“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的新思路来组织课堂教学,探索了一些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策略,取得了初步效果。下面以《“小荷才露尖尖角”动画幻灯片》这一单元课例,来谈谈这方面的一些策略和感悟:

一、创设学习的新的意境、故事

课前导入:在一首由Flash制作的清脆动听的《小池》古诗新唱的音乐声中把学生带入春意迥然的美妙意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音乐完毕分享由PPT制作的静、动两个《小池》作品(备课时我特别对动画效果的《小池》作品进行了精心的设计:1.模仿Flash效果做了一个移动背景幕;2.用MorphBuster动画制作软件将静态蜻蜒图片改造成原地飞翔的蜻蜒图片,然后通过一个蜻蜒飞翔路径的设计,在背景画面上让蜻蜒从无出现缓缓飞到一片荷尖上,融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的意境,并制作了具有Flash效果的PPT),引出设问:“哪一组幻灯片更能体现诗人写诗的意境?为什么?”这一导入激发了学生渴望学习、渴望动手尝试、想让自己的作品也“动”起来的学习兴趣。爱迪生曾说过,“兴趣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创设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学习任务的必要性和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任务的动机。因而制造有趣的情感氛围,学生的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自然乐于其中、跃跃欲试了。

二、设计清晰的学习路线

1.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首先,把已做好的动感《小池》PPT作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感观上有一个整体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对比静态《小池》作品(原型),让学生将两个PPT进行比较,有效刺激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动画幻灯片。

2.引导发言,分析任务,层层递进。通过两个PPT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发言:“动画在幻灯片中起了什么作用?”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了解动画作用,能运用动画恰当地点缀作品。随即教师在板书中加以体现,从而引出这节课的基本任务中的大小任务进行分析:

任务一:如何学做套餐

动画方案;任务二:如何点菜一自定义动画;任务三:如何调整动画播放顺序;任务四:如何让蜻蜓按你的设计飞翔。在此我并没有像常规教法那样先演示后学生操作,而是提供多种途径促进学生自主完成操作:其一是准备了一份详尽的“动画设置任务步骤PPT和学案”;其二是录制了各个小任务的“录像帮助文件”;其三是强调小组协作,以生教生的重要。

为了能使学生区分动画方案与自定义动画,我把动画方案比喻为“套餐”,而把自定义动画比喻为“点菜”,通俗易懂。通过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板书后,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本节课的基本任务,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后面的操作任务。

3.实践操作,完成任务。不同的学生会根据个人掌握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的途径完成操作任务。

当学生完成第一个套餐方案任务后,我立刻追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如果要让蜻蜓‘动’起来,有些诗句也增加动画效果,应该怎么操作才能让蜻蜓‘动’起来呢?”有学生答:

“设置自定义动画”。这样自然而然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又明白动画方案的局限性。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不时地巡视课堂,反馈学生遇到的问题:“如果某个对象的自定动画效果选择错了,怎么办?”、“在播放时发现各个对象出现的顺序完全不如你当初的设想,怎么办?”、“请问‘蜻蜓’在你印象中怎样飞?你能不能也让‘蜻蜓’按你设计的路线自由飞翔并最终立在荷尖上呢?”这样引导学生学、练、研相结合,不断探索知识规律和奥秘,不断寻求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与此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给学生独立设计并制作完成的“任务”,概括起来可以分成三类:

一是“照葫芦画瓢”。运用这种任务,一般都是在这节课中出现的比较难的问题又是下一个任务的基础,要求学生必须准确掌握。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又在展示“任务”的基础上做一些变换。这类任务要求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达到基本教学要求。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注意给学生思考的方向。

例如要怎样给《小池》的诗句添加自定义动画效果、如何调整动画播放顺序?如何让蜻蜓按你的设计飞翔?这几个主要的学习任务中,我不仅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步骤指引,还提供“录像帮助文件”。尤其对于操作不熟练的学生可以反复地播放演示过程,就这样让他“照葫芦画瓢”完成操作。

二是“举一反三”。即对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综合应用、加以变换,并进行简单的创作。在完成自创“任务”过程中,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是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例如,在设计好蜻蜒飞翔的路径时,我先展示修改后的效果,让学生观察与未修改前有什么区别,学生思考并回答,最后老师单击蜻蜒图片,在自定义路径的对话框中对参数进行设置,让学生思考“如何让蜻蜒飞翔的速度更贴切于这首诗的意境?”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反复操作,即可得出结论。

三是“提高创新”。即选择题目要有特点、有新意、有一定难度,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并尝试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完成基本任务后,我准备了一系列“有趣的素材”,要求学生根据这些素材制作出主题鲜明、个人特色浓郁的演示文稿。在学生学会基本的操作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不拘小节,灵活运用动画效果技巧制作趣味动画。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动画设置的熟练程度,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在操作上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组合,以任务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注意全面性、层次性、个性化,有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也有合作完成的任务,使不同基础、不同水平、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发挥潜能,得到发展;设计的任务应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尽量为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使学生们敢于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并通过实践探索实现自己的想法;根据每个班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协作探讨,取长补短,以优生带动差生,让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三、精心组织学生间的思维交流

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学生采取互动合作学习、小组竞赛等活泼多样的方式,鼓励学生自行解决或组内、组间共同协作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作品来表现主题。

1.学生演示,生生教学。如今的学生越来越强调自我,在课堂上也是如此。因此,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我不断地尝试改变以往“布置任务完成任务讲解任务”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中的“学生演示”功能。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只做补充、提点、指导的工作,待他们完成任务后,由学生演示他们的成果或者操作过程。或许学生的演示结果并不理想,也不能完全符合任务要求,但只要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就一定具有代表性。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我注意及时地点评其优势和不足,优点加以表扬,不足加以更正。这样,在课堂上,我和学生共同学习,亦生亦师,争当课堂主人,生生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这种生生教学比起我传统的“唱独角戏”的演示效果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2.知识迁移。在拓展任务里我特意安排了“咏鹅”、“丰收苹果”、“热闹的动物世界”的素材,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复习演示文稿背景的设置、艺术字的插入和图片的插入等操作;另一方面是给学生们一个自由创作的机会,把课堂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到作品的制作中去。如先演示一个粗糙小成品“丰收苹果”作为指引,让学生通过小组互动完成操作,获胜组推选同学演示他“丰收苹果”的制作过程。这一举动带动了其他同学效仿,纷纷投入创作中,甚至有些学生将“热闹的动物世界”和“丰收苹果”素材融入同一作品中,每一份作品和创意有时都出乎于我意料之外。

3.让学生在作品展示交流评价中相互学习提高。挑选部分具有特色的作品全班展示,在作品评价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在观看、比较中提升审美观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通过评价作品,很多同学发现了用PowerPoint制作动画,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也增加了同学们学习Flash的兴趣。

随着课程的进展,原本拘谨的学习氛围变得宽松了、民主了,师生间有了融洽的沟通、启发、交流、互动,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种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学生自愿主动地帮助差生,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积极努力地进取,同时,使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得以顺利地完成:从基础突破拓展,同时也能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1)对于操作熟练的同学,我在学习研究方向和深度上,给他们更高的要求。这样即可以巩固学生的学习基础,又能激发他们的潜力,使他们自由地展示自我的个性。(2)对于有点小聪明、以前只对上网聊天玩游戏情有独钟的同学,由于策划制作并不是他们的强项,因此他们学习也并不轻松。(3)对于懒惰的同学,我主动地教他们一些有趣的小技巧,激发他们的操作热情,使之在不知不觉中也学习到不少知识。(4)对于电脑学习困难的同学,确实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采用上述教学方法后,这部分学生就成为了我上课重点辅导的对象,对他们的要求也相对低一些,通过一对一的指导,这类型的同学也能很快地掌握基本操作要领。

总之,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他们创造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课堂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学习,让他们依靠内在的“情感动力”高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不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综合素养。作为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摆正“教”与“学”的关系,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环节、活动的空间、表现的机会、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在属于他们自己的课堂上自主地快乐地获取知识,进发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带动物的诗句范文第3篇

相较起来,我们中国负责接待这些贵族的人就比较老实。按理说,人家在骂你祖宗了,你即使没有话说,起码可以掀桌子啊!但是,所有人都坐着不吭声,也可能是还没有反映过来,所以我当时只好平和地告诉在场的所有外宾:“中国人的祖先是很实在的,我们十二生肖两两相对,六道轮回,体现了我们祖先对中国人全部的期望跟要求。”这时,现场气氛虽然从嬉闹转为安静,但是他们脸上还是一副不屑的样子。

我说:“第一组是鼠和牛。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奋。智慧和勤奋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如果光有智慧不勤奋,那就变成小聪明,而光是勤奋,不动脑筋,那就变成愚蠢。所以这两者一定要结合,这是我们祖先对中国人的第一组期望和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组。第二组是老虎和兔子。老虎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谨慎。勇猛和谨慎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才能做到所谓的胆大心细。如果勇猛离开了谨慎,就变成了鲁莽,而你没有勇猛,一味地谨慎,谨慎就变成胆怯。这一组也非常重要,所以放在第二。”我看着这些贵族,补上一句,“所以当我们表现出谨慎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我们中国人没有勇猛的一面。实际上,我们祖先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智慧和圆融,从来不会单独给一个要求和任务。”看着大家陷入沉思,我继续往下说,“第三组是龙和蛇。龙代表刚猛,蛇代表柔韧。所谓刚者易折,太刚了容易折断,但是如果只有柔的一面,就易失去主见,所以刚柔并济是我们历代的祖训。

“接下来是马和羊。马代表一往无前,直奔目标,羊代表和顺。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直奔目标,不顾周围,必然会和周围不断磕碰,最后不见得能达到目标。但是一个人如果光顾着和周围和顺,之后他连方向都没有了,目标也失去了。所以一往无前的秉性一定要与和顺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祖先对中国人的第四组期望。

“再接下来是猴子和鸡。猴子代表灵活,至于鸡呢,以前的年代没有钟,都是听鸡鸣声决定一天的开始,所以鸡定时打鸣,代表恒定。灵活和恒定一定要紧紧结合起来。如果你光灵活,没有恒定,再好的政策最后也得不到收获。但如果说光是恒定,一潭死水、一块铁板,那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了。只有它们之间非常圆融地结合,一方面具有稳定性,保持整体的和谐和秩序,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变通地前进,这才是最根本的要旨。

“最后是狗和猪。狗代表忠诚,猪代表随和。一个人如果太忠诚,不懂得随和,就会排斥他人。而反过来,一个人太随和,没有忠诚,这个人就会失去原则。所以无论是对民族对国家的忠诚、对团队的忠诚,还是对自己理想的忠诚,一定要与随和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样才容易真正保持内心深处的忠诚。这就是我们中国人一直坚持的外圆内方,君子和而不同。

“中国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肖,有的人属猪,有的人属狗,这意义何在?实际上,我们的祖先期望我们要圆融,不能偏颇,要求我们懂得切入对应面。比如属猪的人能够在他的随和本性中,也去追求忠诚,而属狗的则在忠诚的本性中,去做到随和。”

解释完十二生肖,我说:“不知道你们那些宝瓶座啊,射手座啊,山羊座啊体现了你们祖先哪些期望和要求?也希望不吝赐教。”结果呢,这些贵族老爷们很长时间都没说话,全场鸦雀无声,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最后,贵族们纷纷由衷地表示对中国人和中国人的祖先非常敬佩:“没有想到中国的十二生肖有这么深刻而实在的意义。”

(选自《格言》)

三、生肖与艺术

在原始社会,人们充满着对动物的崇拜,创作了许多动物形象的岩画、壁画。十二生肖的说法产生之后,人们将这些主题运用到不同的艺术中去。

在民间,生肖文化发展得最为丰富多彩。在剪纸艺术中,生肖主题是最为常见的主题。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用几张红纸就可以剪出老鼠、牛、老虎、兔子的形象,惟妙惟肖。过年的时候,人们将当年的生肖剪纸贴在窗户玻璃上,更增添了过年的气氛。生肖剪纸的构图有很多方式,有“全家福”式、单幅、双幅。民间有“蛇盘兔,必定富”的说法,于是艺人们据此创作了有名的《蛇盘兔》剪纸,蛇首与兔头相对,蛇缠绕着兔子。在《十二生肖挂帘》剪纸中,青蛙居于中间,它的头、尾、四肢和肚子代表着整个世界,周围则环绕着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

生肖也是年画中经常出现的题材,如著名的“老鼠嫁女”。很多地方都出现了这一题材的年画,但是各地的风情与反映的信仰也有着区别。江南一带的人们认为老鼠是害人的,所以要在过年的时候把它嫁出去,以图个吉利。所以在我国民间,“老鼠嫁女”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北方的老鼠嫁女则是在正月二十五晚上,人们吃着炒豆子,用咬碎豆子时嘎嘣的响声来庆贺老鼠嫁女。在四川的《老鼠嫁女》年画中,一群老鼠们敲锣打鼓,抬着轿子,它们前面有一只巨大的黄猫。

唐朝时期,很多铜镜上都绘有活灵活现的生肖图案。人们还制作了许多生肖陶俑。官方发行的钱币上,也会印上生肖的图像。如今,我国也发行了很多十二生肖主题的邮票。

清朝时期,中西交流进一步扩大,生肖艺术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色。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圆明园的十二兽首喷泉了。在海晏堂外的喷泉中,十二生肖身穿袍服,肃然站立,每隔一个时辰,代表该时辰的生肖像,便从口中喷水;正午时分,十二生肖像口中同时涌射喷泉,蔚为壮观。十二兽首后来被英法联军夺走,流失海外,成为中国海外流失文物的象征。

活灵活现的生肖艺术,不仅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反过来也带动了艺术的发展与进步。如今,生肖艺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化,偶像们脱胎换骨,变成一个个萌宠的模样,随着日历、明信片、玩偶走入千家万户。

四、生肖与语言

围绕着十二生肖十二种动物的不同特点,还产生了许多成语、俗语,它们广泛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细细品读这些语言,你会更加认识到十二生肖文化的博大精深。

老鼠总是鬼鬼祟祟地偷吃粮食,长得也不好看,所以给人们的印象很差,与老鼠有关的成语也一般以负面的居多。如果用贼眉鼠眼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的话,说明这个人长得不好看,神情猥琐,不够大方。鼠目寸光则是说一个人目光短浅,缺乏远见。过街老鼠,则是形容一个人非常讨人厌,就像老鼠一样人人喊打。鼠肚鸡肠形容非常小气、不顾大局的人。

牛以个头大、忠诚、踏实肯干著称,所以与牛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围绕这几个方面。杀鸡焉用牛刀,意思是杀鸡的时候没有必要用牛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太大的力气。因为牛个头大,所以杀牛的刀也会很大。老黄牛,通常指那些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而又不爱张扬的人们。汗牛充栋,则表示一个人著作或者藏书丰富,以至于搬家的时候让拉车的牛都要汗流浃背了。

老虎是山中之王,威风凛凛,故而能够代表人们对于权力和威风的向往,虎虎生威、虎背熊腰都是这个意思。但是另一方面,山中的老虎会吃人,又给人们带来了凶残的印象,因此,虎也带有残酷凶暴之意,如为虎作伥、敲山震虎等。

兔子乖巧可爱,又聪明伶俐,行为敏捷,所以有动若脱兔、兔起鹘落来形容人行动灵活迅速。其实,兔子在我国的文化中并不是十分正面的形象,一方面兔子十分柔弱,是被欺负的弱者、猎物,因此有兔死狗烹、不见兔子不撒鹰这样的词语;另一方面,兔子又代表了狡诈的形象,例如狡兔三窟。

龙和虎的形象所包含的意蕴有所类似,都是代表了强大的权威,因此它们常常并称,如虎踞龙盘、卧虎藏龙。龙是中华民族的信仰图腾,因此龙的形象要比老虎正面得多,龙飞凤舞、龙凤呈祥、凤表龙姿,代表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对子孙成长的期盼时,人们也常用望子成龙这个成语。

蛇以其不惹人爱的形象和锋利尖锐的毒牙,一直不受人们的待见。不信你去翻翻成语词典,带有蛇的成语、俗语,大多带有贬义。蛇鼠一窝,蛇蝎心肠,佛口蛇心,甚至强龙不压地头蛇。蛇给人的印象如此不好,以至于民间往往称蛇的属相为“小龙”,被问起属相的时候,属蛇的人都爱回答“小龙”,不爱答“属蛇”。

马善于奔跑,任劳任怨地为人类服务,深得人们的喜爱。马代表了一种昂扬向上的奋发精神,以及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品格,以至于可以和龙并称为“龙马精神”,也可以指代人才,例如万马齐喑、千里马等。此外,由于马在古代多与战争相联系,因此往往带有杀伐之气,如金戈铁马、马革裹尸、千军万马等。

至于接下来的羊、猴、鸡、狗、猪,我们就不在这里一一赘述,请同学们亲自翻阅资料,了解它们和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吧。

五、中考链接

1.(2012福建莆田卷)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把自己视为龙的传人。为弘扬龙文化,班级开展以“龙年寻龙踪”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龙图配题

(1)对联、成语、民谚……到处都有龙的踪迹。同学们把收集到的资料编成一期关于龙文化的班刊,准备用下图作为插图,请你用一个含龙的四字短语,给这幅图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用楷书或行书规范、工整地写在田字格里。

【活动二】龙年说龙

(2)中国民间逢年过节舞龙灯、赛龙舟,庙宇、壁画、廊柱……龙的身影无处不在。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龙呢?下面是某小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请你围绕“中国人为什么喜欢龙”的问题探究出三条主要原因。

【材料一】龙是中国古人对蛇、鳄、鱼、鲵、猪、鹿、熊、牛、马等动物和雷电、云、虹、龙卷风等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是龙的主要融合对象,因此,龙常常被称为“鳞族之长”“众兽之君”。

【材料二】在中国文化中,“龙”很早就作为一种地位崇高、内涵丰富的象征物而存在。在古代,龙更是帝王的象征,着龙袍,坐龙椅,龙图腾成了皇权的象征。

【材料三】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清朝时把龙绘制在国旗上,制成黄龙旗。随着使节、商船、留学生和华侨走出国门,龙成了每一个中国人身份的标识,产生了莫大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活动三】妙解生肖

龙是十二生肖之一,而生肖又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引发同学们对“十二生肖”的讨论,大家众说纷纭。请你从下面所提供的备选生肖动物中再选一种,与“龙”组成一对,并模仿甲乙两位同学的表达,把句子补充完整。

备选生肖动物: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甲同学说:老鼠和牛。老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奋。智慧和勤奋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所作为。

乙同学说:老虎和兔子。老虎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谨慎。勇猛和谨慎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才能胆大心细。

我说:龙和 , 。

2.(2010陕西卷)请参加以“我来说生肖(属相)”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亮出生肖】请写出你的生肖或你喜欢的一种生肖,并从下面的诗中找出与其对应的诗句。(温馨提示:后面的活动均围绕你所写的生肖展开。)

十二生肖诗

硕鼠饮河河不干,牛女长年相见难。

赤手南山缚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

骊龙有珠常不眠,画蛇添足实为累。

老马何曾有角生,羝羊触藩徒忿嚏。

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鸡空自老林邱。

舞阳屠狗沛中市,平津牧豕海东头。

――胡俨《列朝诗集》

【活动二:链接生肖】请写出与你亮出的生肖有关的一个成语、俗语或歇后语。(不得照抄上面诗中的内容)

【活动三:妙解生肖】十二生肖在传统文化中都有一定的寓意,并有相对固定的搭配,这反映了中国人对人生的独特认识。请选择你亮出的生肖所在的一组搭配,仿照示例作独到的阐述。

要求:①句式与示例基本一致;②字数可适当增减;③选“龙和蛇”的,不得照抄示例。

备选组:a. 鼠和牛 b. 虎和兔 c. 龙和蛇 d. 马和羊 e. 猴和鸡 f. 狗和猪

带动物的诗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渗透 德育 以学生为本

前言

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系统地构建德育的环节。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充分地了解学生,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个体,尊重他们,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科学地确定德育的层次。通过把学生推上德育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总结。教育者退入后台,只做点拨,不做指令,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做到:

1. 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

2. 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

3. 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

4. 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

5. 倡导竞争合作的学生关系。

德育渗透,就是要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学科教材所含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一.内容中渗透

德育,既是体育与保健教学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体育与保健教学内容广泛,又为实施德育提供了丰富材料。我们要不失时机地把德育渗透在教学中。

体育锻炼运动量大,一些体质较弱的学生常不愿参加,体育教师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常能使他们树立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从而自觉刻苦地参加锻炼;

体育与保健教学的规范化要求高,操作必须掌握一定的动作要领,教师可以通过提示、示范、讲解等手段,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性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体育与保健教学大多在室外进行,使用教具面广,在组织学生搬放,使用运动器材的过程中,能直观而自然地进行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教育;

体育与保健教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教师通过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的创设,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就能取得明显的集体主义教育之功效;

体育教材可以结合许多事物以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往往会设计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身处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模仿练习和运动,达到身体锻炼和陶冶情操的目的。等等。

下面是3则范例:

例1.在六年级教材《奥运会简介》教学时,结合现代奥运会的历史发展过程,让学生来分析讨论中国为何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以此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例2.在高年级在学习体育课堂常规,如体操项目练习时的保护与帮助;球类项目练习时的听哨音停、迅速归队,练习时的团队协作;体育课必须穿球鞋、运动裤,可防滑、防震、防伤害事故、提高成绩;爱护场地器材;测验时成绩如实登记等等,通过以后的课的学习,逐步得到巩固,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养成了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的良好习惯。

例.大地复苏的春季,许多学校为了保护草坪,常用栅栏和绳子将草坪围住,形成以道“不雅”的风景。如果我们在此时的体育课的准备部分经常让学生吟诵“小草才露尖尖角,我的脚下把情留;等到绿草如荫时,我在上面跑跳投”的诗句……我们能想象,无论是操场伤还是同学们的心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已经形成了。含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德育目标,入情入理,自然会拨动学生们的心弦。

二.过程中渗透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下面是我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几则范例。

例1:在三年级下册《模仿动物走》中,我只示范了两个动物的模仿动作,之后,就安排让学生自己模仿、自己想象动作进行练习5分钟。在这5分钟里,学生模仿了各种动物形象,并且有的学生还模仿起动画片中的英雄人物和动物玩起游戏。使整堂课保持浓厚运动氛围。

例2:在掷垒球教学中,有几个学生的动作不正确,用直臂掷远,还认为这样的方法掷得最远,不改动作。就此,我用形象的例子说明了发力原理,鞭打动作的科学性……此后,学生逐渐改了动作,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例3:在课堂学习方法形式上,允许学生自己创新。在跳绳和呼啦圈教学中,在完成课的要求后,有几个学生自己玩起了绳子和呼啦圈。我并没批评他们,还还表扬了他们,以次让全部学生进行了创造练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三、评价中渗透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一句由衷的赞美,便可使丧失信心,挫败的儿童悬崖勒马,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地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有一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但纪律观念差,在集体中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我赞扬他的长处之后,点出要当一名优秀学生,还需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听后,慢慢自然收敛。《孙子兵法》中有句名言叫“赏罚分明”,其意不仅是说赏与罚之间必定要有道清楚的界线,更意味着有由才赏,有由才罚的道理。但一味的表扬,事事得赏,这不仅会变成毫无意义,而且变成“无聊”的代名词。过重严厉的批评,往往可能毁灭孩子的兴趣,变得自暴自弃,陷入自卑和孤独,因此批评要遵循三个原则:

1、不伤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

2、言行避免粗暴;

3、就事论事,不以孩子为发泄对象,既往不咎。

总之,针对小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体育教师应注意说话的种种机智与技巧,使学生在自觉接受批评教育,从而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范例:六年级上篮球课时,一学生擅自将抢用低年级同学的篮球,任课教师及时制止时,该生竟然还用方言对该教师出言不逊、强词夺理,故意在低年级学生面前给该教师难堪,该教师为了不影响上课,下课后将这名学生找来谈话时,那为学生仍时强词夺理、态度极差。这时办公室另一位教师看处这位学生虽然已经认识到自己错了,但为了面子仍故意不认错,便出面与这位学生进行了如下对话:师:你是几年级几班的?

生:六(2)班的。

师:难怪!六年级学生师本校的最高年级,资格最老、知识面最广、能力最强、辩论水平也最高。请你把课上发生的情况再描述一遍好不好?

生:恩……(不作答)

师:知识多了,相信更懂道理、更知道明辨是非,是不是?

生:略点头!(脸开始变红)

师:我们来试想一下,如果六年级的同学都与你一样,情况会怎样?

生:(明显不好意思了)

师:你再冷静一下,想想这件事该如何处理才体现你平时做事、做人的原则?

生:(片刻,转向那位;老师)老师!我刚才太冲动了,很对不起,保证以后再不发生类似的事情,请你原谅!(并鞠了一躬)

教学中处处有生动的德育题材。如何捕捉鲜活的事例,如何把握身边的契机,以上的事例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四.形象中渗透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体育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达于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学的过程。为此,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六规范”:

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

规范示范——动作正确,熟练优美;

规范板书——字迹工整,格式正确;

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

规范行为——举止大方,遇事得体;

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场地设计合理优美;

体育教师言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至关重要。

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效果。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只写在计划与教案中,或进行空洞的说教。要把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建立合理的、客观的、科学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体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国学校体育》2002年4月刊

带动物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气韵文化含义审美追求

飞天是敦煌艺术的象征,是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瑰宝。飞天壁画流动飘逸的线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是借助羽毛、翅膀和流云,而是仅靠飘逸的衣摆,环绕飞舞的彩带而回旋流转。那生动、优美而又富有张力的艺术形象,不由得使人联想到飞天这一形象背后的根源。

东汉初,飞天随佛教传入中原。在长期的民族文化交流中,佛教天人与道教羽人逐渐相融合,在此基础上吸取了西域、中原文化,从而造就了横空出世、轻飘漫溢的艺术形象。有学者指出,敦煌壁画中伎乐的形象是基于对唐代宫廷乐舞的折射。飞天形象中流动飘逸的衣摆与中国古典舞巾袖的使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山东、河南、成都出土的汉画像中就有女子持巾绸回旋而舞,而我们可以从“‘虹晕轻巾流电’、‘舞带萦丝断’、‘流香动舞巾’”( 吴曼英 、李才秀 、刘恩伯《敦煌舞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30页)等诗句中揣测到巾袖舞在古典舞蹈中的流行程度。而飞天是在宗教基础之上,经过艺术加工美化的,可以说是古典袖舞的瞬间定格,是当时人们审美崇尚的折光反射。

一、轻盈妙曼、飘然欲仙――飞天艺术形象“气韵”之遐想

透过飞天灵动的艺术形象,人们能感受到深厚的传统文化。而想要了解其形象的始源,则需追溯到“气韵”精深的文化内涵。

“气韵”是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的重要范畴,早在先秦就有诸多论述。“孟子讲‘浩然正气’,此‘气’是一种精神。王充讲‘人禀元气于天’。这‘元气’是指天地万物产生和变化的根基,它先存在于自然,但可吸收到人身上,成为一种精神。”(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56页)所谓“气韵”,钟嵘《诗品序》指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此处指出“气”是人内在的精神,表现的是阳刚的一面;而“韵”是舞者举手投足间流露的韵律之美,表现的是阴柔的一面。然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内在情感的触动而引发的。因而,“气”与“韵”有着密切的联系。魏晋时期在玄学之风的滋养下,关于“气韵”理论的探讨对中国美学的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透过“气韵”与舞蹈关系的审美评价,我们不难发现“气韵”理论已经用于艺术品评及欣赏领域。笔者认为,飞天这一舞蹈艺术形象受到了道家“气”理的极大影响。道家崇尚“气”的审美,即羽化飞升,把自身的情感投入到宇宙中去,仿佛对茫茫苍穹有着不解的眷恋,使人窥探到了“道”的大象无形,展示了一种轻盈妙曼、飘然欲仙的“气韵”美态。

二、“气韵”在中国古代舞蹈中的体现

中国古典舞注重对“气韵”的体现,并有着“杳渺飘逸、圆融周游、刚柔相济、形神兼备”的审美理念。而“气韵”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准则,可以从中国古代舞蹈中寻其绚丽的魅影。最具代表性的古典舞蹈,首数汉代女乐之珍品――《盘鼓舞》,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技艺高超的皇室舞人。戚夫人“善翘袖折腰之舞”、赵飞燕“身轻能做掌上舞”,都体现出气与力交融的速度、力量感。汉赋中有记:“姿绝伦之妙态,怀悫素之清洁。修仪操以显志兮……与志迁化,荣不虚生……气若浮云,志若飘霜。”(转引自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兀动赴度,只顾应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47页)从这些生动的描述中,使人仿佛倾见了舞者随着急促的节奏,迂回于盘鼓之间,腾跳倾跪于盘鼓之上,身体异态曲折,长袖横空飘逸。此中的鼓与盘如同天空中的日月星辰,舞者劲健有力、高低起伏的舞蹈形态犹如腾空翻卷的龙蛇,造就了遨游天际、意在象外的意境。这正体现了中国古典舞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舞蹈境界。在那“气若浮云,志若秋霜”的舞姿中,可以看出舞者高超的技艺,轻急如风的阳刚之气与婉约柔美的阴柔之气完美融汇,身轻如燕的舞蹈形态中尽显舞态的韵律之美,一阴一阳的融合体现了“气韵”的美态。同时,也道明了中国古典舞蹈 “刚柔相济”、“杳渺飘逸”的气韵之美。而汉代舞蹈为唐代舞蹈走向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是古典舞蹈的总集成时期,这一时期的舞蹈有着气势之美,展现了舞蹈艺术朝气蓬勃的生命力。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这样描述:“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耀如裔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相传张旭观公孙大娘的《剑器舞》之后笔走龙蛇,可见《剑器舞》的矫捷劲健是多么令人振奋触及心灵。在那“一舞剑器动四方”、“来如雷霆收震怒”的字里行间可窥见舞者壮丽雄健的磅礴之气,那恢宏的气势仿佛使人身临其境体味到了舞者手持利剑洒脱的舞风,从舞者飒爽的英姿中窥见了“道”所追求的意象。舞者并不是单纯的舞剑(即“气”),而是将自我的情怀(即“韵”)投入到宇宙那混沌一体的气中,将自身折射出的“气”与天地世间万物的“气”和谐地融为一体,体现了古典舞蹈所寻求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营造出了气势如虹、气贯山河的舞蹈意象。

汉代舞蹈为中国古典舞蹈走向繁荣开创了先河,唐代舞蹈是中国古典舞蹈发展的巅峰时期。“气若浮云,志若飘霜”的汉代舞蹈在高超舞技中体现更多的是对“气”的控制,在某方面更是超过了“韵”,舞蹈的表达上偏重于泱泱汉风古拙之“气”的体现。而唐代舞蹈,在那“一舞剑器动四方”、“来如雷霆收震怒”的气势下,“动”与“收”的字眼里感觉到的是将自我情志投入于宇宙之气的完美交融。

三、当代中国古典舞“气韵”的发展

1、中国古典舞发展现状――三足鼎立

“当代中国古典舞”这一概念是由欧阳予倩先生提出并得到舞界公认的,之后三大古典舞相继出现(戏曲古典舞、敦煌古典舞、汉唐古典舞)。而中国古典舞无论怎么发展也不能逾越传统文化的界限,在传统文化熏陶下,中国古典舞有着“划圆”的人体基本动律。

2、中国古典舞“圆融周游”之体态

中国古典舞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有着“圆融周游”的基本人体动态及心理趣旨,同时讲究“形、神、劲、律”,强调“拧、倾、圆、曲”的人体基本动律之美。中国古典舞蹈强调“划圆”的身体运行轨迹,身体律动形成“平圆、立圆、八字圆”。如汉唐古典舞中“盘”的时候,手臂带着手腕走的基本路线是平圆与八字圆,而“抹”的时候走的是立圆、平圆。而这一切身体动律圆的表现都产生于“气”的结果。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是通过舞者将自我情志融入舞蹈作品而表现出来的。中国古典舞蹈《踏歌》,12位女子在“君若天上云,侬是云中鸟……”的徐徐歌声中缓缓登场,体现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诗画般的舞蹈意境,舞蹈脚步的一虚一实,一顿一促,水袖的一抛一回,身体的前仰后俯,回旋往返,正体现了老子《道德经》中的反复为其道。舞者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尽显轻盈之态,脚步阴阳相配,“正如太极图所言,‘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罗斌《谈中国古典舞蹈的“和”品格》,吉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49 页)舞者动律的循环往复正与太极图相契合,有着“游仙旨趣”的深远情致。《踏歌》中既朝气勃发给人以阳刚之“气”的触动,又给人以阴柔、婉约“韵”的体味,舞步的阴阳相合、虚实相生,道明了“气”与“韵”的交融, “游”与“圆”的不断循环来往,表明了中国古典舞蹈“圆融周游”的审美追求。

四、“气韵”理论影响下中国古典舞蹈的“形神兼备”

早在汉代的“元气自然论”,就对人本质“形”、“气”、“神”三方面有深入的探讨,其中“桓谭以烛火来表明形神的关系提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气索而死,如火烛之俱尽矣。’”(钟跃英《气韵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而当代中国古典舞蹈也同样有着“形为动,神以领”,“以气带动”的运动审美观。古典舞蹈的“形态”包括舞蹈动作的流动、造型、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所产生的起承转合的动律等等,即眼能直观的一切外部形态。而国人在宇宙自然观、传统思维的引导下,同样注重对“神”的体会。“神”在古典舞中占有重要地位,即一种内在意念支配下心理的节奏与意识。“形”给人以美的感受,而“神”则使人心情愉悦,即使有了优美的舞姿,如果没有神的倾注,就形如虚设。元代杨维桢在《图绘宝鉴・序》中说到: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可见传神有多么重要,眼睛是通往心灵的窗户,由内在心理“气”的支配,形成了以腰为轴身体律动的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前先后,动作运势明明是往左突然急转瞬间至前,造就了“迂回曲折、蜿蜒连绵、行云流水”的反律,而这一切都是由“气”所引发的。笔者认为这种传神既涵盖了眼睛的神态,也包括了舞者形体姿态,以气带动遍及舞者身体表现的各个部位。只有面部姿貌与身体姿态高度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形式与内容,外部形态与内在精神状态的完美契合,体现中国古典舞蹈精深的艺术境界“形神兼备”。

正如汉唐古典舞中的舞姿造型“扬翅搏天”,这个舞姿造型的基本形态是:“右腿微扣吸腿,实腿直;左臂直臂对六、四点,右手抱小腿;挺胸,仰头。”(孙颖《中国古典舞基训教材大纲》,北京舞蹈学院汉唐古典舞教研室2002年版,第31页)笔者认为,舞姿形态体现了一种往远的延伸感、穿透感,仿佛使人看到了雄鹰的气势,刹那间扬翅翱翔于空中。从舞姿形象上看,动作有如鹰击长空,舞蹈形态捕捉了鹰所具有的灵性,在此基础上有着倾斜欲飞的动势。舞姿中体现了鹰的深静、幽远的灵性,动作脚步阴阳交替,借鹰形如气贯长虹、气势如飞,将“形”与“神”完美地融合,通过这种“形”、“神”相融的形式构成了古典舞蹈独特的“形神兼备”的审美韵味。

结语

带动物的诗句范文第6篇

叶:先说一个题外话,你知不知道《黄土高坡》这首歌?因为我这次与三位嘉宾在黄土高坡和中原一带的城乡转了一圈,颇有些感触,所以就想到了这首歌。以前我曾多次到过那儿,但最近一次距今也有11年了。2003年夏我去西安采访时,还在临潼住了一星期。

张:《黄土高坡》是改革开放初期风靡全国的西北民歌,还曾引领了当时的流行歌坛呢。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11年的光阴,对一个地区来说,也许是沧桑巨变了。

叶:的确是沧桑巨变。但最令我惊讶,也是最深刻的印象是,黄土高坡竟然不见了!不是亲眼所见,还真是难以置信。从西安到延安,300多公里道路两旁的高坡上,绿化植被已近乎全覆盖。河南似乎更胜一筹,从郑州到洛阳,到开封,沿途之间树木郁郁葱葱,其景象直追江南。可以想象,中央和当地各级政府在自然生态建设上肯定是花了大钱,花了大工夫。但黄土高坡的地域面积远不止西安到延安高速公路沿线,其疆域涉及陕、甘、宁、晋、青,面积有40万平方公里左右,比整个日本还大,我不知这方土地是否都享有被绿化的同等待遇?如果只是为了“革命圣地”而搞的形象工程,那这个褒奖就要打折扣了。

张:即便是为了“革命圣地”而搞的形象工程,我认为仍值得褒奖,因为至少在客观上它造福了一方百姓,这比把财力、精力耗费在酒席饭桌上要强多了。我们发散思维一下,如果把政府财政中被“三公消费”了的钱,哪怕是一半,甚至是一半的一半,用于搞诸如此类的形象工程,于国于民不都是件大好事吗?再进一步,如全国各地各级政府能群起仿效,并由点及面地铺开绿化形象工程,那举国上下更是要额手称庆了。从一个宽泛的角度上来说,社会和谐,不仅仅只是反映在人与人的相处上,还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共存上。如果自然环境恶劣到威胁人类的生存状态,那社会和谐岂非成无本之木了嘛!

叶:你这话倒是符合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所以,世界上万事万物中,各类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第一位的,只有有了这个基础条件的存在,才能有动植物的繁衍,继而有动物世界和人类文明社会,再而有人类文明社会所产生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和普世价值什么的……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可是个铁杆的环保主义者。

我的第二个印象是黄河壶口瀑布的水很清澈,绝非我想象中的浊浪翻滚,据说这还不是人力所为的功绩,其中有上游天旱少雨、河水流速慢、带不起泥沙的因素。但不管怎么说,我总算是见到了一次、或者说见到了一段水清的黄河,这不由得使我想起那句流传了千年的经典语句:俟河之清,人寿几何?黄河流经的9个省和自治区我都涉足过,除了青海巴颜喀拉山黄河源头,我所见到的黄河水,无一不是名“副”其实的“黄”。

张:自古以来,我们一直把黄河称作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哺育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但是如果历史上黄河流域大都是荒山秃岭,大都是贫瘠之地,我想黄河是不可能被尊为“摇篮”或“母亲河”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农耕文明的诞生和延续,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自然环境,所以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古国,都坐落在水草丰饶、土地肥沃的大河河畔。毋庸讳言,今天的四大文明古国都没有迈进现代世界先进国家之列,我个人觉得主要还是人为的原因,其中有一条就是千百年来,过度攫取河流两岸的自然资源,导致自然生态嬗变,其典型的案例就是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阿拉伯的两河流域。

叶:据历史地理学家言,“黄河”一词始于汉,因《汉书》有“使黄河发带,泰山如厉”的记载,但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黄河”一词那时很是鲜见,所以,唐以前人们都称之为“大河”。“黄河”广泛出现在书面或口头语始于唐代,比如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等。

另外,史籍上称先秦时黄土高原一大半还被森林所覆盖,但日后逐世萎缩。自秦以降,汉魏、南北朝、唐宋等历朝历代的都城,大多建于那一带,比如西安号称十一朝古都,洛阳则是九朝古都,开封是七朝古都。建都就要大兴土木造皇宫王室,造府邸官衙,而上一任新主,就建一茬新屋,且当时的建材主要就是木料,如此这般,黄河流域的森林就供不应求了。陕北有个榆林市,之所以得此名,也是因为在唐代时曾经是白榆茂盛的一座城市,即便是现今自然条件异常恶劣的甘肃定西地区,当年也是“陇西山多林木,民多以板为屋”。但这一自然现象都因几代的“人作孽”而消失了。

张:现在朝野上下应该是猛然顿悟了,自然环境的优劣不但直接影响着人的生活质量,而且还牵累到建设和谐社会。据说陕西治理水土流失迄今已历三十春秋,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开始了。近年来,这些城市更为全国、全球的环保形势所逼,修复、保护自然环境都被地方政府列为头等大事,所以你看见黄土高坡被绿化可算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张:这次出行一共驻足几座城市?城市现状和发展如何?

叶:自西向东,延安、西安、洛阳、郑州、开封,5座城市。出于职业习惯,我更多地还是把目光定格在当地的城市状况上。

与山川、田野的满眼绿色相比,城市现状就逊色多了。特别是西安、郑州这种省会大城市,都患有像北京上海等一样的城市病。我们从延安回西安,刚进城就被堵了2小时。司机告诉我们,这种状况是常态。郑州也是如此,那天我从开封回来,不但堵,而且稍一动弹,这大巴就左冲右突,见缝插针往前行。我关照司机师傅安全为上,他答曰:在我们郑州,这个时段开车,是“两车相遇勇者过”,不这样,你晚上9点也到不了酒店。

郑州火车站还有一怪相,有几个路口没信号灯,行人过时都必需左顾右盼。我和同伴在车站附近的格林兰大酒店住了3日,天天观察、天天思考,且天天争论这是怎么回事,但终究不解个中原委。

张:堵车全世界都有,上海不也深受其累吗?我看全中国大概找不出不堵车的大中城市了。据说当今世界上城市交通管理最好的是东京,因为凡到过东京的游客,都对这座国际大都市繁忙却便捷有序的交通状况印象颇深:尽管路上车流滚滚,尽管路上没见几个交通警,但堵车现象或堵车时间远少于世界上别的大都市。现在中国大陆各地城市对私家机动车的控制力度都不算小,比如北京摇号、上海拍号、杭州限号等,很多城市也正跃跃欲试仿效京沪杭,但这总给人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感觉……

叶:20年前,我第1次去香港,发现那儿的车速快到你都不敢闯红灯,香港朋友还告诫我不能乱穿马路,因为被车轧死了“白死”,谁让你不守法!当时香港的机动车保有量远高于上海,但香港的道路面积仅为上海的三分之一,可是香港即便是中心城区也很少有堵车,湾仔、铜锣湾等地,道路都很窄,但车速仍很快,真正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西安郑州等地的机动车保有量,远不及东京香港等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也不见得低于后者,但城市交通状况却难与东京香港等比肩,不知症结何在?

张:我个人认为不外乎取决于两点:一是城市职能部门的管理水平,二是城市市民的个人素质水平。

叶:从长远发展的眼光看,老在限制私家车上做文章,肯定不是个长久之计,因为汽车工业带动着上百个行业的发展,如钢铁、塑料、玻璃、电子、机械等,而且这些实体经济都是积累社会财富的支柱产业,所以限制私家车发展,或许能稍稍缓解一下城市交通,但其他问题接踵而至了,GDP下滑了、就业率下跌了、竞争力下降了等,而这些又直接关乎着国计民生,都影响着国家的国际地位。城市交通与GDP相比,砝码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关键还是要从管理上下功夫。

张:我很赞成你对限制私家车的观点,但无论是从社会平等、还是廉洁奉公、抑或是节能减排等角度思考,我觉得最紧迫、最重要的不是限制私家车的量,而是应出台限制公家车数量和使用的政策法令。现在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出于为纳税人节省开支的原则,制订了相应的控制公务车拥有和使用的规定。

有一次看到媒体报道说,韩国首尔机动车保有量300多万辆,为了解决交通问题,首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以身作则,硬性规定市政府只允许配备4辆公车,市长和3位副市长各1辆,而且使用也很严格,就是确保公务活动和上下班的接送。完成公务后,这公车还必须返回市政府登记就位。所以汉城的马路上很少有官车,因为官员外出公干也利用公共交通(叶:据说香港政府的公务车也不到20辆,而且也严禁私用)。我们这儿的公车改革嚷嚷了十几年了,公车消费却是越改越多,都成痼疾了。美国对公务车的管理也很严格,许多城市的地方政府只有几辆甚至没有公务车,有的城市还在车上喷涂“政府用车”字样,以接受公众监督。

叶:现在世界上对城市交通管理,大都在公共交通上做文章。2011年我在欧洲调研时了解到,欧盟早在十年前就制定了一个公务员优化出行方式的计划,它的目标即是争取欧盟的2万多公务员采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达到45%,步行或骑自行车的20%,驾车者35%。为了实施和实现这个计划,欧盟采取了4条举措:1.提高公务员公交月票和年票的补贴,增加公用自行车数量和相应的存车设施;2.把所有公务员住处与几十处办公地点的关系进行合理化调整,把200人以上的办公处集中到布鲁塞尔市区的5平方公里范围内;3.与市政当局协商,为办公地点较为集中的地区开通公交和连接国际机场的专用线;4.在欧盟公务员居所较为集中的地区开辟多条公交线路,并与地铁、有轨电车线路相衔接。因为措施得当,所以据悉实践效果良好。

张:那么我们的国家机关能否借鉴一下这个他山之石呢?出去考察城市管理的官员一批接着一批,可为什么从来就没见有人去考察一下发达国家的公车使用制度呢?公交优先的口号喊了不知多少年了,具体实施的效果如何,能否公示一下?实际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办法有很多,我们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

叶:城市交通病得不轻,城市基建也不容乐观。现在全国城市化进程很快,而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也很快,不要说首府城市,就是地区的中小城市也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延安到处都是几十层的楼房,如果不是那个宝塔山的地标指引,我真是不知道自己已是身处“革命圣地”了。郑州有个地标建筑――二七纪念塔,当时是城市的最高点之一,站在塔顶可远眺黄河,但现在被包裹在一群高楼中间,就像是一个过了气的老女人夹在一群时髦的长腿模特当中。我几次经过那儿,心里便产生一种莫名的辛酸。郑州曾经以“绿城”闻名全国,但现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楼比树多,“绿城”也就成了昨日黄花。我也不太明白,这样的城市现代化是进步还是浮夸?

张:这千城一面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就像一句经久不衰的套话说的那样,“虚心接受,屡教不改”。我记得有一次你曾借用一位美国城市设计师的话说,走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如果不是早先知道,你就很难分清哪是青岛、哪是大连、哪是厦门。很多城市的决策者们都知道、都承认这样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弊端多多,但同时又都停不下盖大高楼、修大马路、建大广场的“大手笔”,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城市硬件”,是跻身于“国际大都市”、或“世界级大城市”的充分必要条件。也许是人微言轻,所以批评者的话连耳旁风都不是。对这样的城市建设理念,只能报之一声叹息!

叶: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原地区的3个一级城市特色各异:郑州是省会城市,开封是消费城市,洛阳是重工业城市。现在的中原城市群是7大国家级城市群之一(编者注:另6个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长江中游、成渝、哈长),它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以开封等地区性中心城市为节点,构成了紧密联系圈。郑州一度曾提出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建“东方芝加哥”,但现在不提了,大概感觉到这口号太有点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了。

张:西安名声在外,妇孺皆知,但就历史地位而言,开封、洛阳等即便不能与西安相提并论,至少也能与杭州、南京等并驾齐驱,我个人认为在人文底蕴方面甚至还更为厚重一些,因为描写洛阳的古诗词不胜枚举,“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韦庄)等。据说开封还是中国最早有犹太人定居的城市,北宋时,一批犹太移民经天竺(印度)迁徙到汴京。但今天开封、洛阳在社会上和世人心目中的影响力,都远不及杭州南京等,这固然和城市的行政地位和经济地位有关,但是否与人的思维方法亦有关?

叶:如果逆向思维一下,洛阳、开封,还有别的一些历史文化名城,虽然现代化的脚步滞后了一点,但也有幸躲过了,或者说有限躲过了一些以“建设新XX”为名的劫难,这或许为今后的科学开发、合理布局提供了更大的地域空间。

我曾看到一位研究城市的学者写的文章,里面说到(大致意思),现在世界上的城市风貌主要有两种:一是地中海式,其特点是城市风貌古朴、厚重、典雅,城市设计规划倾向于人性化,老城区都得以保存,仅少数区域“被现代化”,主要是金融中心什么的;二是北美式,这是大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其特征就是城市规模宏大,城市高楼林立,城市车水马龙,但人文历史元素稀缺,虽然有时也不乏人性化设计,但居住者仍不免与城市有疏离感。所以地中海风格的城市适合人类居住,而北美风格城市更适合发展经济和创业。

张:我个人觉得无论是地中海式,还是北美式,两者各有千秋,主要是取决于人的需求。前,中国的建城建镇模式都是遵循自己的民族套路的,只是自那以后西风东渐,所以就出现了诸如上海、广州、港澳等西洋风格的城市,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城建模式基本上是套用了北美式。我想,这或许也可归之于强势文化的侵袭吧。

叶:3位都是有相当学养的文化学者,此行观感如何?

夏:我想用两句诗来略述一下心中的感受。

一是“几回回梦里见延安”。贺敬之的诗作,思想性、艺术性皆属平庸,但这一句却是反映了我在去延安途中的感觉,当然,没“几回回梦”,仅是一回而已。另外我去延安,也不是心怀什么朝圣之情,主要是我从没见过原生态意义上窑洞,所以很想一睹它的“真容”。但是很遗憾,没能遂愿,因为延安已是一派现代化城市的模样,宝塔山下高楼林立,城市交通也拥堵不堪。

实际上延安不仅仅是革命圣地,它还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重镇。因位于延河、汾川河的交汇之处,所以延安素有“塞上咽喉”、“三秦锁匙,五路襟喉”等称谓。汉武帝时实行移民屯戍策略,内地军民大批量入陕,一度曾使当地的农业经济空前发展,所以陕北曾被誉为“新秦中”(意为富庶如关中)。由此可见,延安并非是国人想象中的贫瘠之地,今天的自然状况恶劣,主要是人作孽的原因。史载晋公子重耳流亡白狄12年,即居住于延安一带,典籍中也没记载延安是穷山恶水、不毛之地什么的。

第二句是“长安回望绣成堆”。杜牧是大家,当然非贺诗人之辈所能及。现在国人自诩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另3座是雅典、罗马、开罗),所以在我的心目中,始终残留着从诗词中理解的西安,比如“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张籍),或“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什么的,所以到西安,理所当然想见识见识诗句中描述的古都风采,何况我们去时,亦属“最是一年春好处”。但3天下来,失望之意满胸怀,除了新修的几段城墙和大雁塔,你还能见到多少十一朝古都的元素?至于“风舞槐花落御沟”(子兰),“云林带天碧”(储光羲)之类的美景,更只是留在了诗人笔下,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到处是“一旦起楼高百尺”(韦应物)!(叶:雅典、罗马我都去过,古都元素远多于西安)所以,我走在西安的街上,与走在申城的马路上,感觉上毫无二致,这令我心中有点不爽。黄土高坡满目青绿,令人心情舒畅,但城市景象太过逊色,有点遗憾!

李:此行最后一站是开封,如果按今日中国特色的“城市行政级别”,此城顶多位列五品,但开封在北宋年间却是公认的世界第一大都市,如果不是身负“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张择端也创作不出《清明上河图》。

行政地位同时还影响了开封在中国大陆旅游版图上的地位,它不但难以与西安、杭州等一线旅游城市争锋,也不能与洛阳、延安等比肩,我想这大概与城市本身的经济实力有关,也与城市的定位紧密相连。开封的五大支柱产业是纺织、化工、专用设备制造、医药及食品加工,旅游虽然也排在了支柱产业榜上,但是很靠后的,旅游总收入200亿不到,仅为洛阳的一半稍强,所以我臆测城市决策者没有加以特别青睐。

但我对开封还是很有感觉,她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楼既不高也不多,也许这要归功于地下5座开封城的庇佑。因为据说我们现在踏入的开封城是第六座,另5座城市此时被深埋于地下,这当然是因那条“悬河”千年来的造化所致。开封人老说“除了铁塔,别的一切都是假的”,这话虽属戏谑,但也不无道理。

我对开封还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开封小吃甲天下”名至实归,延安、西安、洛阳、郑州一路下来,吃的最好的一顿午饭,是在开封那个小餐馆里,黄河龙须鲤鱼、灌汤包等,味道确实不错。而且在开封,我不但亲眼见到也亲口吃了黑皮花生。年近花甲,只知世上有黑天鹅,不知有黑皮花生,真是孤陋寡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