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知成长的神奇

感知成长的神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感知成长的神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感知成长的神奇范文第1篇

在这本曾经位居韩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的父母读物里,李承宪博士说:“没有比父母更伟大的角色。”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但当他承担了父母这个责任时,就会不遗余力地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相对于把孩子交给学校或者教育专家,父母本身的教育力量更大、更重要,因为孩子是在观察、模仿父母的过程中渐渐长大的,父母是帮助孩子心理成长的医生,也是帮助孩子发掘大脑潜能的培训师。

李博士认为,大脑潜能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打开这座宝库,孩子的成长就会更顺利。在孩子心灵中播种下弘益的种子,培养孩子会呼吸的大脑,使用能够促进孩子大脑发育的语言,是父母必须把握的原则。李博士亲自做过一个洋葱的实验:每天浇水时对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生长的3个洋葱说不同的话:对1号洋葱说“你一定会茁壮成长,我们都爱你”,对2号洋葱说“傻瓜,,你肯定会死的”,对3号洋葱则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1号长势最好,2号洋葱生长迟缓,备受冷落的 3号洋葱长势最差。这个实验向我们揭示了生命成长的一个真理:肯定的语言是帮助成长的积极信息,否定的语言则是消极信息,没有关爱的孩子是很难正常生长的。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但大多数孩子却不能成为自己大脑的主人,他们的大脑总是根据成人的要求进行活动。久而久之,大脑的潜能就会被遗忘而蒙尘。李承宪博士告诉父母培养孩子的7条原则:下定决心成为孩子的老师;让孩子成为大脑的主人;运用玩耍、游戏的方式开发孩子的大脑,培养孩子会“呼吸”的大脑;在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不要急于帮孩子解决,让他“问问自己的大脑”,自己找到答案;在开发孩子大脑的同时,父母要培养孩子礼貌、正直、诚实的品性,培养孩子的信心,让这些美好和积极的思想占据孩子的大脑,支配孩子的行为;父母要从身体开始激发孩子大脑的潜能,在培养体力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脑力和心力;梦想和想像力是发掘大脑潜能的唯一工具,父母要尊重和利用它们,使孩子大脑得到大幅度开发。

感知成长的神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混龄游戏;幼儿生活;幼儿管理

社会中的幼儿指1岁的孩子度过了婴儿期,进入了幼儿期,并且孩子的独立意识在逐步增强。纲要表明幼儿在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与同伴相处,并接受成人给予他们的教育以及他们进行社会学习的重要方法。幼儿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会接触更多他们自身不为所知的内容,仅仅与其同龄的幼儿交往对他们的成长起不到关键性作用,接触面也只是零散的、不完整的,而当他们与成人进行一定的交流,不只是言语也可以是简单的动作,就能使他们获得更多较深奥的知识点。所以在幼儿自由选择玩伴的前提下,混龄游戏对幼儿在社会性成长的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部分。

一、社会中各界对于混龄游戏的认知

(1)游戏理论的提出者皮亚杰。皮亚杰提出了“游戏理论”,他认为幼儿在成长期会进行不断地模仿、询问,这个时候就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开始了一定的认知,在游戏的同时提出问题,对一些具体的问题会采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式不断地探究,此时的幼儿玩伴并不能正确的为其解答,也无法将答案具体化。例如:某档节目组织了一群儿童参加,进行一些游戏比赛,此时认知水平的不同导致幼儿比赛中表现的不太如意,也引发他们对自己比赛成绩的探究,需要比他能力强的人来解答。所以同龄游戏无法满足他对知识层面上的需求。

(2)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维果斯基。维果斯基表明,幼儿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一个“最近发展区”,就是幼儿在生活与游戏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自己解决的能力水平与得到成人与同伴的帮助使得自己的认知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的水平区间。儿童间的游戏仅限于玩具玩伴的娱乐,达不到一种能够引起儿童去探究问题的层次,而大龄儿童的游戏较幼龄儿童间的游戏层次又上升了一个高度。幼龄儿童与大龄儿童间的游戏水平不同且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大龄儿童会通过问为什么再慢慢去研究,而幼龄儿童只会问为什么。所以大龄儿童对于幼龄儿童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引导幼龄儿童去接受更高层次的知识点。

(3)社会学系理论的提出者班杜拉。班杜拉指出幼童以及成人在生活或者学习过程中都是进行不断地观察与探究进行自我知识的储备,即对他人(同龄或是大龄的各阶层人士)的生活学习等方式进行观察,以他人为自己的学习榜样,通过他人的表现行为来探究自己的认知,而且所观察的对象越多,得出的知识面更广。比如,湖南卫视新开的一档节目《神奇的孩子》中就有很多认知水平较高的幼儿,较同龄儿童更为出众的能力。

二、混龄游戏对于幼儿社会性影响

(1)幼儿与同龄之间的游戏活动对幼儿社会性影响较小。在当今幼儿园中幼儿教师教学模式基本等同于国家义务制教育,基本跟随国家教育安排进行学习,对课本外的知识讲解甚少。然而此时的幼儿处于对知识的渴求状态,为需要满足自己的智慧需求,所以他要去游戏,寻求解答,以为他自己在社会中的成长做一定的铺垫。然而同龄玩伴间的游戏交流仅限于只言片语,童言表达出的是天真状,而对知识的求解同龄儿童并不能满足对智慧的补足。

(2)混龄游戏对儿童的成长有重大作用。幼儿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不断锻炼自己的认知意识,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玩伴间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在交往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认知层面的冲突。混龄游戏对于幼儿是一个关键步骤,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层,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就会逐步发现自己的欠缺或者优势,在社会性水平认知力的引导下,幼儿就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接受新知识新想法新事物,并在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同时需要自我评判,创新思维结构,营造新的知识层,使其自身的社会性水平得以提升。

三、幼儿生活学习的管理与社会性发展

幼儿在幼儿园、家庭中受到幼儿教师与父母的重视,极力督促幼儿在社会性、情感、意识认知的过程中都要有一定的榜样来引导,大龄人员应该积极为幼儿作考虑,提供足够的空间便于幼儿的成长,让孩子在不断提升自我的意识中不断进步,不断锻炼自我,督促自己在社会大环境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结束语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度不同的问题,而往往有些儿童可以自我处理,有些儿童却是难以解决,这就是认知水平高低不同的表F。所以,幼童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与同龄儿童交往的时候也要多接触大龄儿童或者是成人,以他们为榜样去学习,去提高自我意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欣茹.幼儿园户外混龄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J].考试周刊,2016,(14):185.

感知成长的神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看看画画;展示经验;拼拼玩玩;迁移知识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115-03

纵观我们以往的美术活动,侧重以传授粗浅的美术知识为主线,内容选材往往服从于技能学习的需要。这样必然导致重视技能的模仿和训练,而忽视孩子对所表现内容的感受、理解和欣赏。而主题活动中的内容大部分来自于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从而引发的一系列的发现与探索。在主题活动前,师幼共同建构网络,形成形式多样的活动。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充分顾及孩子的知识经验,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给予孩子自主探索的时间,使幼儿能够尽兴地表现,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那么在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也是以主题为线索,以幼儿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美术为手段来促进主题活动的不断发展,从而培养乐于探索、敢于创造的孩子。这种活动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强调课程的综合化,且这种综合化不仅是形式上的综合,更是幼儿各种经验的综合,使幼儿的整体素质得到发展。在主题活动的实践中,我感受到:美术活动不仅要关注幼儿会画某一物象,更要考虑在活动中幼儿发展了怎样的能力,获得了怎样的情感,形成了怎样的态度。比如说,同样一个意向“树”,有的孩子还原了他见过的真实的树的面貌,有的孩子用牙膏盒做树干、吸管做树枝、废纸做树叶迁移了对树的结构的认识,而有的孩子则天马行空创造出各种各样神奇的树(拥抱树、卷发树等),“树”在孩子的笔下一棵棵地成活,生机勃勃,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一、看看画画,展示经验

我们都知道有这样一个案例《人群》:在孩子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一双双脚和一条条半截的腿,这是孩子感受到的人群,与我们成人看到的“人群”截然不同,这就是孩子的经验。因此,美术,不仅仅是让幼儿学会画一个人(头、四肢、身体几个部分),还要让幼儿展示自己的所见、所闻。从孩子所展示的作品中,我们才能够感受到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不同。

主题《开发区的路》进行过程中,我们带着孩子坐着车到园区里寻找,观看宽宽窄窄、长长短短、水泥柏油等各种各样的路。孩子们领略了路旁美丽风景,感受到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体验着路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也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开发区的路的经验,急切地想要表达自己对园区强烈的热爱之情。于是,我设计了绘画活动“繁忙的马路”,在孩子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幼儿对于园区道路的初步感知,这些都是孩子们的经验再现,比起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青枫公园在××路上”、“红梅牛奶厂在××路上”、“平陵大桥在××路上”更形象、具体。随着主题活动的不断深入,为了帮助幼儿建构对园区路的连贯、畅通,我引导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绘制“从我家到幼儿园”线路图,根据线路图,我们尝试和孩子去寻找同伴的家,通过实践,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图。

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的内容不是单一的、纯绘画的东西,而是在主题背景(是幼儿兴趣与需要的所在,是从幼儿生活中选择的东西,是切合幼儿生活经验的)下整合了各方面的教育因素。有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孩子已有的经验水平,但“孩子的学习是听过就忘记,看过就记住,做过就理解”,因此,在孩子听过、看过之后,不妨让孩子画一画,展示他们的知识经验,为主题活动的顺利进行埋下伏笔。

二、拼拼玩玩,迁移知识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学习者应用相关的现在经验或既有经验解决新情景中的问题,而且也使先在经验一次次地与新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这样学习者不仅解决了学习中的问题,而且也使先在经验不断丰富和提高。当先在经验发生变化时,学习者的能力就得到了发展,这是一种迁移能力。在主题活动中,借助美术手段可以把幼儿的知识经验迁过来移过去。

案例:由主题活动《开发区的路》延伸出来的《大家来架桥》

第一环节,观察图片,了解桥的结构。

师:你们见过桥吗?是什么样子的?(借助图片引起幼儿的回忆,帮助幼儿树立对桥的种类的认识)

第二环节,幼儿合作架桥。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架桥?造桥需要哪些材料和人员?请每组小朋友商量、合作造一座桥。

首先,幼儿绘画设计图。活动再现:在这个活动中,“组员之间要商量要架一座什么桥,然后设计师画出桥的形状,建桥工人们选择合适的材料,搭建符合设计图上的桥,设计师要对工人们进行指导”。

其次,幼儿分组架桥。活动再现:要求提出后,孩子分三组开始行动。小组间没有讨论分工就自由奔向自己喜欢的目标。

接着,中途集体讨论。活动再现:搭建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带着孩子们去看他们的成果。第一组搭了一座梁桥,长长的凳子做桥面,一个一个立体方块做桥墩,桥的两头与鹅卵石地面相连接。第二组搭了拱桥,长板凳做桥面,拱形玩具做桥拱,小立方体方块做桥墩,行人可以在拱形下爬过去。

第一组的孩子满意的看着自己的作品,我建议大家可以在上面走一走,设计师首先说:“我先来”。设计师刚把脚迈上桥,“哗”的一声,桥垮了,第一组的孩子一脸茫然,其他组的孩子也表示惋惜。我及时介入说:“桥墩问题”,设计师一看,“对了,把桥架在圆顶的桥墩上,桥面会滚动起来”,孩子们恍然大悟,又开始忙碌起来。

最后,再次架桥。

第三环节,幼儿在自己架的桥上玩一玩。

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首先回忆自己对桥的认识,根据桥的结构将桥分为三类:梁桥、廊桥和拱桥,设计师根据自己组内建筑师的要求画出桥的设计图,这是第一次迁移,设计师们都能够把“图片文本”转化为“绘画文本”。接着组内建筑师要根据设计师的“图纸”,用各种材料建构符合要求的桥,这是第二次迁移,将“绘画文本”转化为“实物”。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幼儿要么将所搭的桥的种类改变,要么“部件差一点”,可见,将“绘画文本”转化为“实物”是比较有难度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照设计图,幼儿再次架桥,成功完成第二次迁移,对桥的结构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不拘一格,创新体验

我们总是会碰到这样的美术活动《未来的××》,这些东西是不存在的,没有范本,因此幼儿可以毫无拘束任意想象,我们称之为创意。而我认为想象应该是一种情感,创新的作品也应是情感的体验或寄托。

在主题活动《开发区的路》的开展过程中,幼儿对路边的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们围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你们知道吗?现在桂花开了,很香很香。我来幼儿园的那条路叫桂花路,路旁种了桂花树!”“我要经过香樟路,你们见过香樟树吗?”“我经过合欢路。”“路不一样,树也不一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美术活动《神奇的树》由此展开了。

第一环节,通过诗歌诗歌《树真好》,激发幼儿讨论的积极性。

师:是的,树真好,树有很多神奇的本领。你见过一些什么树,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幼:我见过合欢树,它的花是粉色的,很漂亮,像公主帽子上的小东西。

幼:我见过桂花树,它有很多树枝,花很香很香。

幼:我见过水杉树,它很高很高。

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讲述一些常见树的基本特征,并向老师或同伴介绍(这个时候如果要求幼儿作画,他们也许会准确地还原这些树的原貌)。

第二环节,幼儿观看图片,体验、感受树的奇怪之处。

师:你觉得这些树奇怪吗,奇怪在哪里?

孩子们异常兴奋,“这棵树像一个老爷爷”、“这棵树像两个人抱在一起”、“树根像一个小孩”、“树上有一个房子”、“瓶树”……

通过观察图片,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兴趣,讲述树的神奇的地方,使幼儿对神奇的树有充分的感知,积累素材。

第三环节,鼓励幼儿思考造型方法。

师:你们想画一棵什么样的奇怪的树?

幼:我想画一棵水果树,树上结满各种各样的水果,有香蕉、草莓、梨子、苹果……我们想吃什么水果,都会在这棵树上找到。

幼:我想画玩具树,在树上可以找到非常神奇的玩具,小汽车、小飞机、奥特曼……

……

在这个环节中,要充分肯定幼儿的想法,但发现幼儿大都在重复别人的话。这时就要发挥前一环节中图片的作用,于是我从树干、树冠、树上有什么三个角度来扩散幼儿的想象。

师:还有什么奇怪的树呢?我想画一棵树冠像妈妈卷头发的树,头发上有漂亮的花朵。

幼:我想画瓶树,树的身体像一个奇怪的瓶子。

幼:我画的树干像房子,房子里住着小动物,树上有小鸟。

幼:我想画一棵长在水里的树,小鱼在树根下玩。

……

幼儿期是具有创新的阶段,每个孩子的思维不一样,想法也不一样,“一百个观众,一百个哈姆莱特”。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付诸实践。

第四环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此环节中,要善于发现孩子一些不同的想法,比如,陶明阳的树干像海绵宝宝;潘迦楠的萝卜树;钟凌毓的国王树。孩子们受到启发后,思维更加活跃。

第五环节,作品展示,给每棵树取个好听的名字。

师:这是一棵什么树?神奇在哪里?可以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

每个孩子都非常认真的完成了一幅作品,包括那些平时不爱画画的孩子,这次也非常自信的介绍自己的“玩具树”、“水里的树”、“风车树”……脸上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功感。

在我们组织的一些集体绘画树的活动中或在孩子自由画的作品中,能够发现孩子绘画的树大都是一样的,“丫”字型的树干,圆形的树冠,树上结了几个苹果,或者是“尖三角”型的树干,三角形树冠的松树……而这次活动中,我既关注园区内存在的树,又注意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怪树”,使得画一棵“怪树”成了幼儿自己的创作需要,既给了幼儿新的挑战,又使幼儿产生共鸣,萌发兴趣。因此,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中要给予孩子们环境和材料的支持,促使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简介和自主的创造。

四、实践中的思考

1.技能的缺乏,使幼儿难以表达或作品缺乏美感,我们需要走进幼儿,才能理解孩子的作品。

2.美术在主题活动地位的把握:美术活动是主题活动是一个分支或者是推进主题活动顺利进行的手段,与“以美术为主的主题活动”的区别。

3.展示、迁移、创新所体现出来的层次性可能以整个主题为线索,也可能体现在某一个具体的活动中。

感知成长的神奇范文第4篇

五月的春风情深意暖,五月的花海流溢飘香,和着春潮,伴着夏韵,在花海灿烂夺目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五四”青年节。在享受祥和、安宁的幸福生活之时,我不禁想起了那些曾经为中华民族的民主、科学、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们,是他们,在民族遭受屈辱的时刻挺身而出,以力挽狂澜之势救黎民于苦难;是他们,以燃烧的激情和鲜血凝聚成精神的火炬,点燃了未来。

有人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中国经过几十年来的建设,已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国家要富强,就必须努力,而希望就寄予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今天,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有幸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我们是幸运者。但是,面对新世纪,让我们回顾“五四”精神,认真地思索着,自己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青春,怎样的人生呢?

我们生活在一个靓丽的季节,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字眼,我们要释放自己青春的能量。

青,是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春,是季节,是成长的季节,青春就是生命的绿色,是阳光下那片灿烂的笑容。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它也许是我们人生的一处驿站,不过请记住,即使它象一颗流星,我们也要努力让它成为一次辉煌的闪现,青年不惧艰难困险,敢于拼搏,志比天高。

中学时代,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风雨,使我们变得强壮;挫折,让我们变得坚强。成熟的思想和高尚的品质,来自于风雨的洗礼和生活的磨砺,我们要面对高山,去欣赏它的风光,面对未来去争创人生的辉煌,这样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

我们缅怀“五四”先驱们的业绩,回顾中国青年在整个世纪,走过的历程,作为当代青年应当秉承民族精神,高举“五四”火炬,肩负时代责任,让我们用知识加汗水,以满腔的热情去开拓、去创造、去拥抱新希望,来迎接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纪吧。

感知成长的神奇范文第5篇

一.示范策略:引领美读,奠定基石

(一)范读美文,教者授之以“渔”。美文阅读是积聚写作素材的最佳途径。如何取舍,是一个值得斟酌的话题。笔者做了以下尝试:精选名家名篇,范读美文。一批美文大家走进初中生的阅读视野:毕淑敏、张晓风、三毛、刘墉、泰戈尔等,学生在听读过程中,轻嗅字里行间的浓郁的人文气息,品味到大师们的哲思睿理的精华,从而亲近了文学之源,领略到人性之美好。在听读了丁立梅的《祖母的葵花》后,“祖母伺弄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农家的孩子们自然衍生出对家园的深深眷念,城里的孩子也萌生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那是一种怎样的期待呵,所有的孩子都是乐淘淘的神情,无一不是心驰神往!范读美文,就像在孩子纯净的心田里,播下一粒神奇的种子,就等雨水充盈之际,破土而出!

(二)自读美文,学生储存以“余”。吕叔湘先生说: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帮助很大。这里所说的帮助,主要是对学生的作文成长的帮助。一个中学生,从起步到成熟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如何让这个成长期缩短,恰是每个教者要探索的根本。学生自读美文,不仅是捡拾好的语言“瑰宝”,更是从大师的字里行间捕捉高超的技法和不尽的写作素材。大师的文章,不仅能奠定学生丰厚的写作“地基”,更能激发孩子写作的激情。引导孩子对生活、对社会现象批判地接受和敏锐的思考。学生自读美文,减少了许多繁冗的写作环节,直接进入“我要写”的自由表达的空间。

二.积累策略:积累美文,厚积薄发

(一)互荐美文,拓宽视野以“娱”。个人的感知是有限的,如果汇集了很多人智慧的结晶,那么,这个感知的世界是无限的。作品的灵魂,需要很多双灵性的眼去挖掘,才能真正达到人高,文高的境地。让学生互荐美文,交流彼此“切问而近思”的思维火花,将这些散发出人性光辉的珍品意蕴呈现在每个阅读者的面前,相互之间融合,裨补缺漏,不仅可以互通有无,更能在有限的时段内,拓宽出广博的视野,达到“互娱”。

(二)汇编美文,怡情养性以“愉”。汇编美文和学生习作,让农村的初中生全方位的接触多人的审美领域,名篇佳作,展现在每个初中生面前的,并不是都适合他们的,只有经过了自己的精心筛选,挑拣出来的,才是对自己写作有助的。学生个性不同,喜好不一,精选的美文亦不同。汇编美文,既能补自己不足,又能吸纳他人所长。这等“愉己”之美事,怡情养性,缩短了自己成长的时间,节省了自己摸索的路程,何乐而不为?

三.实写策略:方法指导,彰显个性

登山,则情满于山。不同的人,因登山的心境、路径、偕同者等的不同,胸怀中所蓄之情亦不同。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只有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才能让各异的方法各显神通。

(一)造句,嵌词,摸着石头过河。最初的简单做法是,让学生将自己印象最深的妙词佳句,运用到自己所写所说的句子中来。一孩子写自己的外婆:那身影,在风中摇曳着,仿若一种花开无声,香气四溢,守候着疼爱的外孙的到来,那是一种幸福的等待,等待,成了外婆的一门必修的课程。很显然借鉴了《祖母的葵花》中的借物抒怀:“葵花开了,就快有香香的瓜子嗑了。这是一种很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正是这种最浅层次的造句、嵌词,让孩子们尝到了写作的乐趣。比谁最会活学活用,现学现写,已经成了初学写作文的孩子们的一种风尚!

(二)仿写,领写,转换角色下水。单是会嵌词、造句,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所需。进一步深入写作的领域的做法是,方法探索阶段。仿写过程中,注意将自己所要写的题材,找寻贴近的范文,可以追寻自己欣赏的语言风格,可以超越自己所认可的写作思路,可以驾驭自己所敏感的心灵过滤出的具体方式方法……不一而足,为我所用。模仿并不可怕,相反,对刚起步的初中生来说,拄着柺棍前行,要稳当得许多。如果,有心的执教者,还可以充当最佳的角色——“领跑者”!先示范给学生,怎样由“克隆——仿制——自由创作”一步步前进。就是中学生写作航程中的最好的舵手了!这种由羡慕别人写作的好手,转入到自己畅所欲言的写作的创造,就是作文本身的一大乐趣!

(三)创新,个性,万类霜天竞自由。真正进入自由创作的领空的做法是,方法实践阶段。生活是写作之源,生活是现实的存在,而学生的作文,就是真实的折射。写作源于“胸中有积累,不吐不快”。在经过了造句,嵌词,摸着石头过河到仿写,领写,转换角色下水的尝试后,带着个性,创新写作,就自然衍生至“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境界了。

四.范例策略:范例引领,自掘源头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要引领学生,学会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生活,用审美的目光注视生活,用醇正的心灵之眼拓展生活。

(一)范评美文,精点妙笔之“术”。在读过《祖母的葵花》一文后,教者让学生自由谈谈听读后的感受最深的一点。孩子们最初只能说出一两句自己的认知:有的从主题角度入手,有的从创作风格着眼,有的从语言斟酌角度切口,不一而足。此时,教者从不同层面给学生示范点评:幸福,是“香香的”。葵花子的香,不仅流淌出孩童等待嗑瓜子的幸福快乐,更描画“我们”的童真童趣。文字中,瓜子是花儿吸足阳光和花香结出的果实,是祖母深沉的爱的积淀,突显本文主旨“爱的最强光”。写作手法上,巧用叠音词、比喻、拟人等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祖母精心伺弄土地,热爱生活的乐观,给孩子们创设了幸福的殿堂。从主题,到写作手法,到意境品读,一步步教给孩子精到的点评之“术”。随着教者评点示范的增多,学生的赏析角度越来越多,在对照自己所写文章时,公正地评价自己的文章的眼光自然越来越高。

(二)范例写作,引领潜游之“正”。写作课程,教者自己率先“下水作文”,不仅仅有意识的引领学生选材亮色而阳光,更能让孩子产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挑战意识。那些平凡而真实的生活小事,经过老师的浓缩于派生,就能有穿透孩子心魂的魅力,让孩子在写作中,从根本上摒弃假大空的写作思路,从而取得自然贴切的实效。

学生的擂台作文,如“有时候,爱,很浅淡,比如耳边不断响起的足音。那熟悉的由远而近的脚步声,在耳边响起。熟悉得仿佛能让人忘却它的存在,是母亲送来了温热的牛奶,乳白色的液体兴奋地迎着母亲的脚步声左右晃动。那有节奏的足音丝丝缠绕,叩响心灵,而爱恋也一直从喉咙暖到了胃里。铿然的足音不断响起,是不断传送的关怀。那些浅淡的爱一点点慢慢地漾开,像一枚石子投入湖面激起的一圈圈涟漪。聆听爱的寂音,犹比天籁!”

这些在范例引领之下,还要担心孩子的思想潜游“正”与“歪”吗?真的是“无花水也香”啊!

(三)范评习作,自寻优劣之“根”。学生习作《煤油灯下的岁月》范评:“岁月无声,爱,却被沉淀下来。煤油灯,伴着母亲的青青岁月,燃烧出了最至真的情愫。灯,始终是明亮的,只要你心灵的殿堂中,有一处容纳之地,就会散发出无尽的光来。阳光下的旧煤油灯,记忆中的点亮的灯,串起的,都是照耀“我”成长的光源。倾心,倾情,都是岁月的河流打磨成的珍珠”。学生在看到我的点评后,跃跃欲试,争相为其他孩子评点作文,让性灵的文字,真的做到在“阳光下曝晒”!将评点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孩子自寻文章的优劣之“根”,比起单纯的一次又一次的说教强上百倍。

五.评价策略:评价鼓励,明确标准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动态的评价,能让学生于睿智的片言只语中,达到“不言不语念真经”的境界,自然享受到“意在笔先”的神奇魅力。

(一)点评巧妙适中,体现人文关怀。对初学者来说,文章叙事顺畅,懂得真情流露,就该给予适当的肯定,在此基础之上,做巧妙的提升,如:你的“爆芽”的“爆”用得富于张力和活力,写出了春日的蓬勃和鼓胀。真希望你的文字中多“爆”些这样的字眼!这种人文关怀,对每一个孩子都很重要,他们也都珍视老师的这份出自内心的肯定!

(二)评语中肯突出,倾注人性关爱。学生的潜意识里,有着许多成年人所没有的敏感神经。空洞的“赐予”褒扬,他们的心田里,自然会长出抗拒的芽苗,对写作的热情,自会淡去直至虚无。而中肯的建议和突出的肯定相结合,能让他们享受到关爱的幸福。

(三)鼓励艺术通透,孕育人心似海。阅读初中生的作文,教者不止是高屋建瓴的引领者,更应该是蹲下身子的欣赏者。在评点学生作文时,用通透的语言,艺术地进行评价,更是一种教学智慧。肯定、赞赏、激励的鼓动策略,能让初中生对写作的热情高涨,持久不衰。

感知成长的神奇范文第6篇

空间的故事——翡翠湖畔的美丽翠鸟

空间并不是一种静态的存在。我们把对翡翠幼儿园的空间理解,融入幼儿园的标志设计中。翡翠幼儿园毗邻美丽的翡翠湖湿地公园,它犹如一只美丽的翠鸟,在清澈见底的湖中倒映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大地的养分、湖水的灌溉、微妙神奇的生态环境,让这个生命快乐地成长。不远处的港湾里停着一群小船。看,要起航了!只见小船们飞似地启动了,翡翠湖上倏地划出了一道美丽的波浪,却不见滚滚的浓烟,也不闻轰轰的马达,生态与科技完美地交融与平衡,这就是翡翠幼儿园独特的美丽故事。

空间的情感——多感官体验的最直接表达

【视觉是空间性格的最直接表达】在幼儿园的各种空间安排中,大胆采用了明快、活跃的色彩和视觉符号。从彩色的幼儿园大门设计,到跳动的幼儿园标志字母;从橙色的铝塑板建筑立面,到葱青的大幅垂直绿化墙;从红色为基调的大厅立面,到遥相呼应的绿色柱廊;从纯色调的室内陈设格局,到彩色调的吊灯、立柱……置身于翡翠幼儿园的每一位小朋友、大朋友,都能够最直观地感受温馨、发现美好,享受置身其中的欢乐情绪。

【视觉和听觉的共鸣】3岁~6岁的孩子对于声音有足够的敏感度和开发潜力。在幼儿园大厅的空间安排上,我们充分考虑到大厅的宽阔空间所能带来的回音效果,因此在天顶设计中将声音的流动感用视觉语言加以强化。涡旋状的天顶设计产生空间的模糊性和流动感,与空旷大厅的曼妙回音构成视觉和听觉的共鸣,从而使整个大厅空间充满流动和想象的氛围,充分契合儿童的秉性、释放他们的心灵。

【听觉和触觉的通感】在大厅的弧形墙上,可爱的卡通形象展现了大家一起欢乐唱歌的情境——小翠鸟(翡翠幼儿园吉祥物)在歌唱,蜜蜂姐姐在歌唱,大树、小花、风儿都在歌唱……在视觉上为小朋友们营造一种敢说敢唱的开放氛围。同时,我们将这种欢乐歌唱的情境谱写成翡翠幼儿园的园歌,并根据幼儿一日生活编制不同风格的乐曲作为幼儿园背景音乐,从听觉上进一步将流动、活跃的氛围带入孩子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同时,在建筑内部,我们尝试运用“地面文化”,进一步将这种流动的自由氛围强化,采用各种曲线抽象图形来烘托氛围,让孩子们的双脚接触地面的同时,也接触了自由、欢乐的想象空间。

【触觉和思维的互动】通过前三项“看、听、触摸”的共同协作,幼儿园已经为孩子们营造了充足的快乐氛围。而在思维层面,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开发和延伸孩子们的探索能力。在幼儿园大厅的笑脸墙上,一个灿烂的巨幅孩童笑脸拉近了空间和孩子们的距离。当孩子们在好奇心的鼓励下接近笑脸墙的时候,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将是另一个“微观”世界。巨幅的笑脸墙其实由几千张小照片所组成,这些照片记录了翡翠幼儿园从无到有、从奠基到建成、从首届新生报名到入园亲子体验……既有幼儿园的建设历史,又有孩子们的成长历程。通过这种展现方式,引导孩子们感受时间、体会成长,培养良好的自我思考的习惯和兴趣。

空间的生命——自然、建筑与孩童的共同成长

感知成长的神奇范文第7篇

我们知道,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营造有利于幼儿动手创造的宽松氛围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认为,首先要给孩子一个自主活动的空间,激起他们去发现去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其次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被充分地尊重和信任,能得到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的机会,无拘无束、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积极探索、思考,从而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为此,我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园为本、发展特色之路

1、转变观念、合理定位。

我们从转变部分教师观念入手,引导、支持老师从身边资源的利用入手,从现有条件做起,在行动过程中转变观念;让教师与幼儿共同“走进自然一一观察探索,融入自然一一感知体验,与材料互动一一发展自我。”组织教师幼儿到田野里感受美丽的自然带给我们的遐想和创意;组织孩子们参与农民的种植活动体验收获与劳动艰辛,认识自然界中的树木和花草,增长自然科学知识,增强审美能力。

2、组织观察,引发探索欲望。

在“有趣的动植物”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根据季节的不同组织幼儿去观察天气的变化,定期欣赏农村自然景物,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观看大人们的劳动情景,在孩子们对大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孩子们的问题就多了:有一个孩子问我:萝卜的根在哪里?于是,一个“有趣的根”的主题又产生了,我与幼儿一起收集各种植物的根,在比较、观察下,孩子们了解到根有须根、直根、块根,同时又初步了解了根的作用有吸水、抓土等作用;蜗牛为什么能爬?蜗牛的头为什么一碰就缩进去?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体现了幼儿积极的探索精神。

二、挖掘乡土资源、鼓励动手尝试、创设幼儿园教育环境

1、发掘园所潜力,创顺应自然的环境

大自然是一本神奇的书,是孩子们探索的课堂。我园园所环境开阔,一片草地,几棵绿树和一条蜿蜒小径,可以实现幼儿投入大自然怀抱的梦想体验,增添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一个小斜坡可供幼儿尽情翻滚,一片绿草可以供幼儿享受柔软刺激的乐趣,让幼儿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随意坐、躺、爬、打滚、享受阳光温暖,孩子们认识园所内的树木和花草,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树木绘制图文并茂的标志牌,增长幼儿的自然科学知识及表现美的能力。

2、收集乡土材料、创特色育人环境

兴趣是幼儿探索知识的向导、奋发向上的心理动力。在探索“沉浮”活动中,我们利用外出观察的机会共同收集了许多材料,有石子、树叶、木头、稻草等,活动时老师先让幼儿试一试哪些材料是沉的?哪些材料是浮的?然后让幼儿想办法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米,使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个个跃跃欲试。有的把小石子放在树叶上,使小石子浮起来;有的在木头上放些石子,使木头沉下去……多么丰富的想象啊!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的表现体现了对物体沉浮的浓厚兴趣。

3、制作教玩具,形成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氛围

游戏是幼儿的工作,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游戏是伴随幼儿成长所必不可少的活动。如农作物桔秆在不同活动中体现出编制、边框、拼叉的不同作用;如感知区用玉米秆、玉米骨、豆类、药丸壳、核桃等做小小脚感知的玩具;通过对使用过的材料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在新的活动中又体现新的价值,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开设多样的区域活动

如“认知区”:由大到小的种子粘贴,蔬菜、水果、根的分类等;“制作区”:有麦管制作、土布印花等;在“巧手区”:孩子们在用小手搓着玉米粒,在老师作品的暗示下,用准备好的麻绳、玉米骨、麦管、瓜壳、树枝、松塔等制作稻草人、玉米皮地毯、稻草相框、玉米皮蝴蝶、稻草蛇……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增强自信。

四、因地制宜开发园本特色课程、丰富教育活动内容

我们带领教师从认识身边的资源开始,启发教师自己主动挖掘课程资源,引导教师充分认识身边环境所蕴藏着的教育价值,引发教师善于捕捉幼儿身边的教学素材,如饲养小动物、带领幼儿去自家田地采摘葡萄、收获花生、学习种植蔬菜等等。我们创造机会、带领幼儿融入广阔的社会场所中,孩子们的学习将是更加有趣、自然、生动和有效

五、家园互动、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感知成长的神奇范文第8篇

摘要: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它之所以为儿童所喜爱,是因为它合规律合目的地暗合了儿童与生俱来的集体无意识。运用童话故事对幼儿进行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教育;通话故事;影响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95-02

一、童话故事对幼儿的影响

童话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最切近幼儿的心理。是最富于儿童特点的最受低幼儿童欢迎的文学形式。这主要因为低幼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其想象也常常带有夸张性、多变性,可以说幼儿的思维就带有童话的特点。

孩子喜好新奇向往不平凡的事物,充满神奇和变幻莫测得童话故事自然会深深地吸引他们。童话不仅能给孩子带来巨大欢乐,也给与他们多方面的营养,他帮助孩子明白事理,增长知识。在童话故事中,一些枯燥无味的教训和抽象的道理都会变得十分生动具体。童话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把人类生活中某些宝贵的价值行为告诉给儿童,儿童在听或读童话时,会在无意识层面上获得这些教益,这些教益将深深地埋在儿童的心灵深处。当遭遇到类似的情景时,这些教益将会在无意识层面上自动地促使儿童如何反应,因而它们将会使儿童大受其益。例如《小红帽》中告诉了孩子 "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说话"等自我保护知识。最关键的是童话还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幻想能力,它是激发儿童想象和幻想能力的最好文学样式。

二、童话对幼儿的教育价值

(一)对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幼儿的世界是充满想象的世界,每个人艺术的天分。正是从孩提时代的想象力开始萌发的。表面上看,幼儿的想象力显得可笑而幼稚,但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健康成长是非常珍贵的。 幼儿的思维是一种自我中心思维这种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主客体不分,缺乏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把主观情感与客观认识融合为一,即把主观的东西客观化,把世界人格化。认为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由于各种看不见的精灵而具有生命,不但许多无生命的东西有生命,而且那些东西还和人一样有感觉与意识:天空会哭,也会怕冷;月亮会笑;星星会眨眼。

童话世界是一个生机万类的世界,对孩子们充满诱惑的奇妙的故事。以幻想为特征的谎言故事来引起儿童共鸣的艺术假定,是符合幼儿及儿童想象方式的。富于幻想色彩的奇妙故事,又以幻想滋养人类精神的故事家园,是故事逻辑所规范的童梦世界。因此,幼儿把童话故事当成了重要的学习对象,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美餐。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他运用极度的、强烈的夸张造就浓烈的幻想氛围,突出所描绘的形象和环境的主要特征,同时也使作品产生诱人的美感、趣味感和幽默感。因此童话是最富于儿童特点的最受低幼儿童欢迎的文学形式。这主要因为低幼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常常带有夸张性、多变性,与幼儿的思S特点相符。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就说过:童话在孩子生活中"天天产生,处处产生",爱听爱看童话可以说是孩子的天性。

(二)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

幼儿审美教育是要培养其形成正确的理解美、感受美和评价美的观点,使其能够按照美的规律获得全面发展。但受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限制,他们还没有能力从实质上感受美、理解美和评价美。童话,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不仅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欢乐,契合了幼儿的精神世界,也为幼儿的审美提供了生动有趣的对象,给予他们多方面的营养。

第一,利用童话的蕴涵,使幼儿产生审美愉悦。童话具有妙趣横生的童话形象、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浅显易懂的语言、独特的文学构思方式等,从美学角度来审视童话,会不知觉地发现童话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底蕴。它能把人的感知觉、听觉、思维、想象、情感很自然的带入美的童话意境,使人产生审美愉悦。如魔物宝物型、哲理型、"灰姑娘"型、特殊小人型、奇人奇事型、"小红帽"型等。

第二,建构童话环境与氛围,使幼儿产生审美意识。在区角创设幼儿平时喜欢的童话故事的形象、场景,会令幼儿感受到一种幽静、整齐的童话境界的美;师生一起创作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及场景,可以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从色彩、构图、造型等角度让孩子们感知与理解美,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三)利用童话剧发展幼儿的语言

人的语言能力在幼儿期发展特别迅速,幼儿通常在与人日常交往时逐渐掌握自己的母语,但是日常环境中的语言学习具有随意性和偶然性,不利于幼儿掌握和使用规范的语言。

童话故事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童话的语言活泼、简练、流畅、通俗易懂,句式表达无比丰富,集语言、心理、环境等描写为一体,语言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童话剧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有趣、寓教于乐的特点,能极大的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深受孩子喜爱。童话剧中的语言浅显明白、优美规范,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极好范例。一幕优秀的童话剧往往蕴涵着丰富的语言信息,幼儿在理解童话剧的同时,也逐渐掌握了表征各类人、事、物的词句与概念,从中学到准确的发音,掌握大量新鲜的词汇和富于表现力的句式。幼儿在讲童话、演童话、编童话的过程实际上亦是其语言的发展过程,同时又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良好习惯。

(四)童话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