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立夏诗句

立夏诗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立夏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立夏诗句范文第1篇

夏至期间,意味着炎热天气的正式开始,那么夏至节气期间天气有哪些特点呢,共同阅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至节气期间天气特点,仅供参考。

夏至节气期间天气特点

对流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

暴雨天气

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

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江淮梅雨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高温桑拿

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过了夏至,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从1951年-2006年的资料来看,北方许多城市的历史极值都出现在夏至后。

立夏热还是夏至热

立夏是表示夏天的开始,“立”是建立,立足的意思,立夏一般在每年的5月5~7日。

夏至是夏季的中间点,“至”是极致、最高的意思,例:至高无上。夏至一般在每年的6月21~23日。

“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

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

夏至的气候要比立夏更为炎热。

立夏只是标志着夏天的开始,此时气候还不是很炎热,所以,相比之下夏至要热得多,民间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三伏天正是由夏至日开始的,夏至日之后就到达了全年气温最为炎热的一段时期。

夏至后温度比较炎热,夏至前温度开始逐渐变得炎热起来,但还不是很热,夏至日是传统三伏天的开始,也是北半球夏季的开始,此时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比地面反辐射的热量要多,故气温会持续性的升高,所以,夏至后温度还会持续升高。

立夏诗句范文第2篇

【积累•感知】

一.给加点字注音

气魄___ 山巅___ 澎湃___ 狂澜___

浊流___ 构筑___ 流泻___ 哺育___

二.形似字注音组词

魄( )____巅( )____宛( )____障( )____

魂( )____颠( )____婉( )____嶂( )____

三.词语填空

不屈不___ 惊涛___浪一___千里 浊流___转

九曲连___ 万丈___澜文明___国 奔腾不___

四.熟读课文后填充诗句

1.我站在高山之巅,_______,奔向东南。惊涛澎湃,_______

2.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_______;多少英雄的故事,_______!

3. 你是伟大坚强,_______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_______

4. 你一泻万丈,_______,_______伸出千万条的臂膀。

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2 . 作者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3 .为什么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4 .今天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体验•探究】

六.阅读课文歌词部分,回答问题。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婉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概括歌词的主要内容

2.“啊!黄河!”在文中反复出现,其作用是什么?

3.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诗句“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望”字,把它换成“看”字好不好?为什么?

5.把选文分成两部分,并概括层意

6.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7.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8.从赏析的角度,任选一句诗进行赏析

七.“黄河”这一概念已深深融入到民族文化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与黄河有关的诗句,在民间流传的俗语中也有许多与黄河有关,请写出几条。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看谁积累得多。

【实践•拓展】

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咯拉山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②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达,人口fán yǎn____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了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③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生长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hòu yì____,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称之为“中华”。现在“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④黄河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立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湎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出的古代文化遗址中,可以看见大约5000年前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居住的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以及许多图案精美的彩色陶器。这些地下出土的资料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A)被人们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B)

⑤我国历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C)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⑥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身旁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根据拼音填写的词语是____,____。

2.将“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一句,还原于“A”、“B”、“C”三处中最恰当的是___处。

3.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4.请概括第四段、第五段的段落大意。

第四段:

第五段:

5.文中加点词语“相传”“之一”用语准确而有分寸,请简要说明。

①“相传”:

②“之一”:

6.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立夏诗句范文第3篇

用各种松树制作盆景,无疑真实感强,临近感强。用三春柳制作圆片式松树型盆景,求取的是远看松树的轮廊美、朦胧美,犹如立黄山远眺松树“梦笔生花”。

圆片式松树型三春柳盆景,是以树皮龟裂鳞皱的枝干,配以密集针叶的圆片仿松树制作而成的。其方法主要靠蟠扎与修剪成型。制作过程大致经由早春上盆一仲春抹芽一季春留枝一初次蟠扎造型(5-6月)―短截(第一次花落后)―随时抹芽补枝―二次造型(立秋前10天)―勤剪成片的过程。

一、初次造型

三春柳萌发力强。早春随着气温升高,树身上萌发出许多树芽。仲春时节,树芽长到容易剥离时,除需保留者外,将多余的树芽全部抹去。进入季春,树芽抽成枝条。此时,根据树桩的形态,确定留枝的位置和多少,并要加强水肥管理,还要注意蚜虫或天牛虫害的发生。

立夏之后,萌发的枝条逐步木质化。待到半木化时,即枝条呈半绿半红的颜色,就要进行初次造型。其目的,是进行树桩骨架的塑造,确定枝条的分布与走向。侧重确定枝条(以后形成的圆片)高低的错落,左右的摆动,上下的仰俯。其方法是将枝条上的叶子全部捋去,然后用金属丝进行蟠扎。此时,对已蟠扎的枝条不宜短截,以利其增粗壮大。待到第一季花败之后,再短截修剪。这样更有利于枝条上萌生侧枝。

经过这次短截,枝条上又逐渐萌发出新芽。除保留2-3个位置理想且又粗壮的树芽之外,将其余的全部抹去。日后,保留的树芽形成侧枝。待其半木质化时,还要蟠扎造型,也勿短截。此后,一直到立秋前,一方面加强水肥管理,一方面进行抹芽和补枝工作,并对补枝再蟠扎造型。

初次造型,是自早春至立秋,边抹芽,边育枝,边蟠扎,边短截,再抹芽,再蟠扎的重复性工作。

二、二次造型

立秋前10天,要适时进行二次造型。此时,树桩上的又一季花已经败落,必须将之前蟠扎的侧枝进行短截,促使它们萌生出更多的细枝和嫩叶,并把它们逐步修剪成一个个下边平整、四周稍薄、中间微凸的圆片。

三春柳在生长季节,它的幼嫩枝条和叶子一经打头修剪,便以类似数学上“n次方的数值”萌发生成。剪得越勤,枝叶越茂密。松树型三春柳的圆片,就是依此原理形成的。随着叶片的增厚与加大,越要勤于对其进行修剪。其中,要根据树桩的高低、粗细、树势等条件,注意圆片与圆片之间大小的比例、厚薄的差异、位置的错落。不仅使桩景枝中有枝,片中有片,还要做到大片小片高低相间,厚片薄片错落有致。如是,到了9月下旬,一盆三春柳的盆景新作,正好进入了最佳观赏期。

在二次造型的过程中,随时要将枝、干上萌发的新芽抹去。经修剪后所形成的圆片中,时常会萌生出一些较粗的枝条,宜从基部将其剪除。

三、再次造型

再次造型,是指翌年春季对原桩景的再次塑造。其内容包括退枝的取舍,长枝条的短截,并对原有枝条进行调整和补枝。

1.三春柳为速生树种,容易发生退枝现象。尤其是秋后萌生的细嫩枝条,在冬季就会干枯死掉。对死掉的细枝嫩枝,要全部剪除。对尚成活的枝条,宜保留并进行短截。同时,注意部分较粗的退枝有无作枯梢或神枝的保留价值,然后确定取舍。如无留作枯梢或神枝的枝条,宜将其全部剪除。

立夏诗句范文第4篇

为什么是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记载

战国后期,《吕氏春秋》一书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了后来的《淮南子》,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记载。从考古中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中国西汉时期就已经采取节气注历了。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每月2个,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最多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2015年2月的两个节气是立春和雨水。

立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立春在每年的2月4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意思是“四立”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立春的民谚

春天是一年当中的第一个季节,在立春以后,人们就开始忙着种庄稼了。从很早以前,民间就流传了许多关于立春的谚语,如反映气候变化的: 立春一日,水暖三分。 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 打春冻人不冻水。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预测天气变化的: 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 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与农业有关的: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春打六九头,七九、八九就使牛。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立春的习俗

咬春

立春这天,山东、北京、天津、山西、江苏、河北、福建等省市许多地方都有“咬春”的习俗。

据汉代崔《四民月令》记载,我国很早就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的饮食习俗,而到了明清以后,所谓的“咬春”主要是指在立春日吃萝卜,如明代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载:“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亦载:“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

吃春盘

自唐朝起,民间还流传吃春盘的食俗。如南宋后期陈元靓所撰的《岁时广记》引唐代《四时宝镜》记载:“立春日,都人做春饼、生菜,号‘春盘’。”春盘一词也屡见于唐代的诗词作品中,如诗人岑参在《送杨千趁岁赴汝南郡觐省便成婚》一诗中写道:“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其《[感皇恩]伯礼立春日生日》和《[木兰花]立春日作》两词中亦分别有“正好春盘细生菜”、“春盘春酒年年好”的诗句。

据考证,春盘实际上是由魏晋时期的五辛盘发展演变而来。所谓五辛即五种辛味蔬菜,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杂合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杜甫诗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矣。”其实,古时人们吃五辛盘不仅仅是为了“取迎新之义”,同时也是了为了散发五脏之气、健身防疫。

按照现代科学的观点,春节之际,寒尽春来,正是易患感冒的时候,用五辛来疏通脏气,发散表汗,对于预防时疫流感,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对五辛盘作了改进,增加了一些时令蔬菜,使其从单调的辛辣变为色香味俱佳的翠缕红丝,并名之曰“春盘”。

吃春饼

立春这天,民间还有吃春饼的习俗。如晋代潘岳所撰的《关中记》记载:“(唐人)于立春日做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旧时,立春日吃春饼这一习俗不仅流行于民间,在皇宫中,春饼也经常作为节庆食品颁赐给近臣。

最初的春饼是用面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一种薄饼,食用时,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黄、粉线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饼包菜食用。

现在的春饼在制作方法上沿用了古代的烙制或蒸制,大小可视个人的喜好而定。在食用时,有些人喜欢抹甜面酱、卷羊角葱,有的地方讲究用酱肚丝、鸡丝等熟肉夹在春饼里吃。

立春节气如何养生

春天是由冬寒向夏热过渡的季节,冷暖气团交替活动频繁,人体对春季多变的气候适应性较差。立春之季,昼夜温差较大,早晨气温较低,易于发生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也处于多发期,所以,立春时节要注意保暖防病。

立春开始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舒展。立春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饮食的调养要注意升发阳气,可选择辛温发散的葱、香菜、花生、韭菜、虾仁等,少食辛辣之物。

雨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雨水在每年的2月19日前后,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名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

雨水的民谚

雨水的民谚多在长江流域和江南广大地区广为流传,如:雨水日晴,春雨发得早(赣)。 雨水有雨,一年多水(湘)。雨水落雨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满(湘)。雨打五更头,午时有日头(浙)。雨水节气的寒、暖、风、雷现象对未来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如: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雨水前雷,雨雪霏霏。雨水节气时,雨下在早晨和晚上可以预兆出未来不同的天气,如:雨打五更头,午时有日头。早晨下雨当天晴,晚间下雨到天明。早雨不会大,只怕午后下。早雨晚晴,晚雨一天淋。

雨水的习俗

回娘家

这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汉族习俗。到了雨水节气,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以尽快怀孕。

雨水节气如何养生

立夏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写作 口语交际 地域文化 影响 体现 应用

写作与口语交际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社会个体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能力。此种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事业的成败,生活品质的高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把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了一项核心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线的教师的我们,应该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应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增加其语文素养。

一、地域文化对学生写作与口语交际的影响

地域文化是指一定的区域内,在千百年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源远流长的,典雅厚重的地方文化。它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有:风俗习惯、文字、图像资料、民间传说故事、地理风貌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地域文化中所渗透的地方或社区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的内容以及在特定地域内形成的独有的关注家乡、关注祖国、关注世界、热爱自由、尊重生命的情怀,都将促使这一地域的人在生活习惯、语言习惯、审美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有着诸多相同、相似之处,影响着同一地域的人的精神气质,对个人产生着长久、直接、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将深深镌刻在每个在此地域中生活的人的内心深处,融入他的血液,化为他精神、文化内涵的一部分。语文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活动,一种精神的活动,尤其是写作口语交际更是一种文化外化过程,一种精神的传达过程。精神文化内涵丰富与否,将直接影响写作与口语交际的质量,因此,地域文化对学生写作与口语交际的影响举足轻重。把地域文化引入课堂,则是语文教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地域文化在写作、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在初中三年语文教材中,一共安排了36次的写作口语交际训练。其中:《感受自然》、《黄河・母亲河》、《说不尽的桥》、《寻觅春天的踪迹》、《背起行囊走四方》、《到民间采风》、《脚踏一方土》等训练内容都与地域文化教育密切相关。比如: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到民间采风》就要求完成以下四个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让学生关注民风民情,加深对民族民俗的了解。了解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培养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其中第二、第三个教学目标就是地域文化在教学中的具体化。如何才能完成这些目标呢?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深入到当地的地域文化中,才能有所收获。

三、地域文化教育在写作口语交际中的应用

(一)赏当地美景

在进行写作、口语交际《寻觅春天的踪迹》时,我们就组织学生到有着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沈廊樟公园游览,寻觅春天的踪迹:公园里碧空如洗,暖风熏人,馆舍路边的迎春花开了,河畔的柳条暴芽了,山城的春色浓重,远山含黛,树木苍翠,绿茵茵的草地上红花绿草相间,学生们不由吟诵起“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诗句,领略其中美的意蕴。再往前走,两株历经800多年风风雨雨,现如今已长成树周达16米,树高达30多米,树冠如巨伞,郁郁葱葱的古樟树,出现在眼前。抚摸树干,学生们也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痕迹,“昔年曾种树,今日满城春。为语看花者,能忘种树人?”的诗句脱口而出。走进美丽的沈廊樟公园,学生们仿佛也跟上了春天的脚步,触摸到了春天的脉搏,揭开了春天的面纱,那么此次的写作口语交际――说春天、写春天,还会言之无物,写之空洞吗?

(二)访名人故居

在进行写作口语交际《我也追星》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名人,说名人故事,感受名人的精神内涵,我们组织学生探访当地名人故居,走进作为当地文化标志的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读书的书院――南溪书院。南溪书院建筑群位于城南公山之麓,毓秀峰下,占地5500平方米。建筑群包括文公祠,半亩方塘、活水亭等。这里白墙碧瓦、花木扶疏、绿林婆娑、天光云影、市井在望。理学家朱熹的塑像昂然耸立,坚毅挺拔,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精神矍铄;那简朴典雅的民居风格,正是朱熹大儒非凡人格的写照;立于半亩方塘,观书第前,谁能不忆起朱熹名作《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探访朱熹故居,感受特有的地域人文文化,难道不是对学生们的心灵做了一次彻底的净化吗?有着渊博的学识、伟大精神的朱熹,不正是一颗闪亮、耀眼的明星吗?“我”也追星,要追什么样的星,还需言说吗?

(三)感民俗风情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到民间采风》。它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生活化目标的具体化。其中一个教学环节就是要求学生走遍家乡的山山水水,走进家乡淳朴可爱的人们,去了解家乡的风光、家乡的风土人情,再进行写作口语交际:说家乡、赞家乡。家乡的民俗风情更具有深厚、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学生若不了解自己家乡的民俗风情是无法完成本次写作口语交际内容的。因此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化身为小记者,走进那些深受地域文化浸染的老人,倾听那些优美动人的故事,于是《小沈郎沙洲画卦》、《半亩方塘二度桃》、《白鹿书院立教规》、《杜鹃夜悟得真谛》等故事,出现在了学生的作文里;一张张散发墨香的小报上,出现了:“元旦,人家 皆净室焚香,陈酒果”;清明,插柳食艾:立夏,吃粳米笋馅等民俗。本次活动想不成功都难。

只有把地域文化与写作口语交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有效培养学生搜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精神的巨人,才能在写作口语交际中,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真正达到训练的目的。

参考文献:

王周晃 陈宗辉 《走近朱熹》 中国文史出版社

立夏诗句范文第6篇

芒种:有芒之种谷可稼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就是说芒种时节正是夏季作物播种最忙的季节,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是农民朋友最为繁忙的时候。

芒种节气谚语

芒种是农事很忙的节气。陕西,甘肃、宁夏有“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江西有“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贵州是“芒种不种,再种无用”,江苏有“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山西有“芒种芒种,样样都种”,四川、陕西有“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从以上农事谚语可以看出,到了芒种时节,我国农忙季节已经进入。

芒种节气与天气的相关性较好,所以芒种的气象谚语有很多,如“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鄂、湘、桂)、“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辽、闽、赣)、“芒种雨涟涟,夏至旱燥田”(赣)、“芒种夏至常雨,台风迟来;芒种夏至少雨,台风早来”(闽)、“芒种南风扬,大雨满池塘”(湘)、“芒种西南风,夏至雨连天”(皖)、“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苏、冀)、“芒种热得很,八月冷得早”(湘)等。

芒种的习俗

祭“花神”

芒种时节,百花开始凋零,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此俗今已不存,但从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可窥见一斑:“(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由此可见大户人家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

安苗

安苗的传统农事习俗始于明初。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煮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具有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于是,古人就发明了各种煮梅的方法。

芒种的养生

我国江西有谚语:“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短短几句话,反应了夏天人们的通病――懒散。其原因是夏季气温升高,空气中的湿度增加,体内的汗液无法顺畅地发散出来,则易感暑湿,使人四肢困倦、萎靡不振。所以,芒种时节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中午可以小憩,以助消散疲劳、恢复体力。

芒种过后,天热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换,人更要常洗澡。但在出汗时不要立即洗澡,中国有句老话,“汗出不见湿”,因为“汗出见湿,乃生痤疮。”

夏至: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据《恪遵宪度抄本》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是说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夏至的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我们很熟悉“一九二九不出手”的关于冬至的九九歌,其实,夏至也有九九歌,如宋人周遵道的《豹隐纪谈》中就载有一首《夏至九九歌》:“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争向街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入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这首歌描述了从夏至开始一共81天由热转凉的天气变化。

夏至节气谚语

夏至正处梅雨期间,雨量大,雨日多,常造成较大的洪涝,各地谚语有不同的说法:“夏至大烂,梅雨当饭” (浙)、“夏至下雨十八河” (湘、贵)、“夏至落大雨,八月涨大水” (湘)。如果夏至天气炎热,预示后期天气既旱且热:“夏至无雨三伏热” (川)、“夏至无雨干断河 ”(贵)、“夏至不雨天要旱“ (皖)。夏至是否打雷,对未来天气有一定的预示作用:“夏至无响雷,大水十几回” (湘)、“夏至鸣雷旱三伏“ (桂)、”夏至雷响,打破梅娘“ (浙)、“夏至雷响天多晴” (鲁)。夏至时的冷热程度与未来天气也有一定的关联:“夏至不热,冬至不冷” (陕、赣)、“夏至未到莫道热,冬至未到莫道寒” (赣、川、鄂、冀)。还有预示未来年景夏的民谚:“夏至端午近,麦子满仓囤;夏至端午远,年景必有闪” (鲁)、“五月夏至头,担水救禾苗;五月夏至中,多雨又多风;五月夏至末,大水溢塘坡” (赣)。

夏至的习俗

夏至节

夏至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我国古代将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代已有夏至的祭神仪式,认为可以消除疫疠、荒年与饥饿。在清代以前,夏至日都是作为节日放假的。

麦粽与夏至饼

按照我国江南食俗,夏至不仅食麦粽,而且还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夏至日,农家还擀面做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腊肉等,俗谓夏至饼,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

冬至饺子夏至面

我国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夏至吃面是江南一带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

老北京人在夏至这天也讲究吃面,而且花样很多。面条煮熟后用凉水一过,调上炸好的酱,拌上黄瓜丝、水萝卜丝、黄豆芽,再就两瓣蒜,这就是老北京炸酱面,或者用芝麻酱、花椒油、老陈醋那么一拌,就是麻酱拌面,吃起来也别有风味。

夏至的养生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空气潮湿,阴雨连绵。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容易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要注意预防湿疹、皮炎等皮肤病的发生。

立夏诗句范文第7篇

关键词:九曲图;表现形式;概念化图案;实景山水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九曲图,顾名思义就是以“九曲”为素材、运用绘画形式绘制而成的图画。中国绘画史上素有以素材取名之惯例,且形成具有一定认知度的作品群,如隐居图系列,则有《李白隐居图》、《青卞隐居图》、《松山隐居图》;如山庄图系列,则有《龙眠山庄图》、《避暑山庄图》、《山庄高逸图》等;如骏马图系列,则有《五马图》、《奔马图》、《八骏图》等;但是从未有过九曲图作品系列。而同属水墨画种,在主题、构图、线条、运笔、用色等诸方面,均与中国传统水墨画具有极高一致性的韩国传统绘画,却凭空多出一个九曲图系列作品群,这主要与贯穿整个朝鲜朝的性理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崇儒斥佛”成为立国之本的朝鲜朝,性理学成为国是,其宗主朱子成为各代儒林尊奉之精神偶像,其踪迹自然成为各代儒林遵行的行为规范,这种精神诉求,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定格在包括九曲图在内的整个九曲文化之中。

朝鲜朝九曲图的素材,可分概念化图案和实景山水。概念化图案,主要所指为有助于阐释“道”概念的图像,如《洛书》;实景山水,主要指武夷山水和园主自创九曲园林之山水。实景山水,无论是“写真”、“写心”或“写意”,都需要临摹自然,需将峰、石、云、水、树等的复杂表现搬上画面,需要经常策杖于山林、扁舟于江湖,通过水墨变化显现出自然界的山川气象。而朝鲜朝九曲图的众多作者,因无法亲临武夷九曲,只能根据有限的范本进行临摹和仿制,根据朱熹的《九曲棹歌》予以想象和发挥。而在朝鲜朝5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亲临武夷山、领略其风光,且有据可查的士子唯有鲁认一人。鲁认(1566-1622),字公识、号锦溪,在壬辰倭乱(1592-1598)的兵燹火患中,不幸被虏入日本,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在浙江籍中国人的帮助下,乘船逃至福建漳州并游历武夷山。[1]长达500余年的朝鲜朝,能够“永留芳名众口传”(杜甫《春日忆李白》)之文人墨士何止一代?营建九曲、吟风弄月之雅士隐者岂止一派?但在山水阻隔、路途艰难的当时,众士林只能对着从中国传入的为数有限的书籍,如数家珍似地默念和仿制。

朝鲜朝山水九曲图的画面构成,主要是山水加题咏的结构,其中题咏,主要指朱熹的《九曲棹歌》和画家或九曲园林园主自创诗歌。有鉴于此,除了不同时期传入朝鲜的多种版本的《武夷山志》中的地形图和数量有限的以武夷山水为主题的山水墨迹之外,朝鲜朝九曲图所绘实景山水之主要依据,则是朱熹的《九曲棹歌》,而对此文本的不同角度的理解和阐释,最终成就了九曲图的不同风格和意蕴。朝鲜朝士林对《九曲棹歌》的解读,呈现出多元化的解读倾向,主要有“哲理诗”、“山水诗”,以及异于二者的“山水理趣诗”三种观点。而这种多元化解读倾向在九曲图创作中,主要表现出两种形式特征,即情景交融的山水画和想象力丰富的概念化图案。

一、情景交融的九曲山水画

众所周知,山水是我们人类共同面对的自然景观,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千山烟雨、万壑松风、日月晨昏、沧海桑田,大自然以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学原则,在茫茫苍苍的大地画卷上,描绘出一幅幅云蒸霞蔚和变幻莫测的山河岁月图景。以抒情为主的朝鲜朝九曲图中,九曲溪为中心的武夷山水则是讴歌不尽的主题,在历朝历代艺术家那里,产生了不同的韵致与情调,表达着面对大自然时的众多画家的不同视角与感受,进而传达出心态的复杂与表现的丰富。此类传情达意,我们可以通过“海东朱子”李滉的《李仲久家藏〈武夷九曲图〉》跋文,体会一番:

三十六洞天,无则已,有则武夷当为之第一,故其中,古多灵异之迹。天生我朱子,不得有为于天下,卒至卷怀栖遁于大隐屏下,使夫灵仙窟宅之地,变而为邹鲁道义之乡。天意固有所未可知也,而彼一时天下之不幸,岂不为兹山之幸也耶,又岂不为百世斯文之大幸也耶。

世传武夷图多矣,余昔在京师,求得数本,倩名画摹来,由其元本疏略,传亦未尽。吾友李君仲久,近寄一本来,满目云烟,精妙曲尽,耳边恍若闻棹歌矣。噫!吾与吾友,独不得同其时买舟幔亭峰下,辍棹于石门坞前,获跻仁智堂,日侍讲道之余,退而与诸门人,咏歌周旋于隐求观善之间,以庶几万一也。李君要余书棹歌于逐曲之上,既书,因识所感于卷末而归之。

此跋为嘉靖甲子年(1564)二月所写,文中“吾友李君”,即李湛(1510-1575),字仲久,号静存斋,朝鲜朝初期著名学者。原本仅为抽象意义浓重的“邹鲁道义之乡”——武夷山,因直面《武夷九曲图》,即可变得眼前“满目云烟”、耳边似乎听得见朱子的《九曲棹歌》。这种从心灵到视觉,再到听觉的情感移入,均由眼前的实景山水画引发而至。在收到《李仲久家藏武夷九曲图》之前,李滉也曾“求得数本”,尽管请画工摹写,但终因“元本疎略”,故“传亦未尽”,可见李湛所送《武夷九曲图》,给李滉带来的确实是视听觉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共鸣。45年后的己酉年(1609)暮春,面对此画,李滉的得意门生郑逑发出同样的感慨。

李湛家藏《武夷九曲图》现不存,我们也无从知晓包括构图和意境在内的诸多要素,但是通过欣赏者为我们留下的上述文字描述,就可感知该图作为一幅山水画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了。朱熹的《九曲棹歌》可谓“流水高山诗传神”、韩国九曲图可谓“光风霁月画有意”(智永《智永真草千字文》),正如元朝著名文学家杨维桢(1296-1370)《无声诗意序》所云。

如果说朱熹的《九曲棹歌》所云为变化,那么,朝鲜朝九曲图所画为定型,二者相通,言情状志,心声写照。《九曲棹歌》作为可“感”之艺术形式,以情动人,九曲图作为可“见”之艺术形式,以形悦人,可谓一脉相通。二者之所以同源,基于均在表现形象,进而追求意象。诗人以文字述情,画家以笔墨传情,虽手法不一、结果不同,实乃异途同归。

二、想象力丰富的九曲概念化图案

概念化图案,即以具象图案阐述抽象概念。如上所述,南宋理学家、朱熹三传弟子陈普立足于《九曲棹歌》文本的义理内涵,按照文本时空次序进行有序推进,认为“朱文公九曲,纯是一条进道次序。其立意固不苟,不但为武夷山水也”(《朱文公武夷棹歌》),阐述文本最终隐喻“进道”之“次序”的观点。陈普最终塑造的是一尊专事圣贤事业的道貌岸然、正襟危坐的醇儒形象,在他一番注释之后的《九曲棹歌》,最终成为了“纯是一条进道次序”的歌词体道学教材和阐述义理的韵文体哲学文本,武夷九曲溪也随之成为了专事修齐治平之圣贤事业的苦行者的理想之地。

朝鲜朝九曲图的另一种形式特征,就是运用概念化的图案,阐述上述“进道次序”之概念。《武夷九曲图》(真城李氏周村宗家所藏)以《洛书》为基础变换而成。《洛书》用黑白圆点来组成单双、阴阳数字,它把象征阳的单数放在正方位,此为“四正”,同时代表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季节开始的日子;又将象征阴的双数分别放在了两个正方位之间,就多出了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位概念,此为“四隅”,同时代表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洛书》所用九个数字,无论是横排相加,还是竖排相加,或者是斜向相加,其和均为十五。这种奇妙的平衡关系,象征着阴阳的运动转化会打破平衡的同时,又终将回归至平衡的整体平衡观。[2]

此图由三部分组成,最顶端为儒家常用的警世格言,中间为正方形图案,从一曲至九曲分上中下三段分开排列,从图案上端入口处,即为一至三曲,中间为四至六曲,下端为七至九曲,大正方形中的小正方形的空白处,分别填入《九曲棹歌》相应各曲诗文,最终形成迷宫般的正方形图案,阐释依序进行的“进道次序”。

下端文字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是陈普所注《朱文公武夷棹歌》之开篇:

朱文公九曲,纯是一条进道次序。其立意固不苟,不但为武夷山水也。第一首言道之全体,彻上彻下,无内无外,散之万物万事,无所不在。然其妙处,过于膏粱之美、金玉之贵也,不可无人发明。故日: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其次为李滉《李仲久家藏武夷九曲图》之部分文字,主要用以说明李滉所藏《武夷九曲图》的来龙去脉,其三为画者所附七言诗句。

韩国朝鲜朝的士林创造性地运用《洛书》这种“宇宙魔方”,在形象地阐释“进道次序”这一概念的同时,构建了主观意味浓重的“理学魔方”,隐喻出理学对宇宙太极之理的指向性。

参考文献:

立夏诗句范文第8篇

曼夏

纸蝴蝶翻飞的美丽光线,糅合一两声清脆的鸟鸣,射进覆尘的窗子里来,射穿谁透明的叹息。

——题记

2008.5.27 星期二 晴

曼夏

很烂漫的阳光。空气里渗透着汲取自扬尘回忆的干净明媚。初夏里,池水和流云都微眯起眼,看凡世的孩童在简单的欢乐中心满意足的笑容。

课间操后,淀雪飞奔着来找我,然后停下来,气喘吁吁地说:“老师……在……多媒体教室……找你……”

我看了他一眼,说,Thx。然后不紧不慢地走过去。

过道里很是阴凉。在我最喜欢的夏天,仿若有清丽的雏菊,盛绽在阳光深处的美丽风景里。

我走近多媒体教室,茫然地望着班主任。然后一个名字叫陈静的女老师把我带到排练厅,说,你叫尧曼夏是吧,学校决定要你给艺术节做主持。

我突然发现自己很伟大。我轻描淡写地点点头。

陈静问:“有这方面的经验没有?”

“有。”我回答得很干脆。

“比较有登台经验吧?”

“是。”我毫不谦虚。

那个女人微笑着点点头。她的皮肤泛着亚健康的土黄色,眼睛很大然而光泽却那么昏黄。她的声音掐得很细,很有装娇的嫌疑。而那头发梳得闪亮闪亮,额前发际线上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渗出油来。

我突然觉得这个女人好像很熟悉,似乎在哪里见过。

她说:“你的搭档——就是那个男主持——他过一会儿才来,你先看看稿子吧!”

说着,她把一小沓写满稀奇古怪字迹的泛黄的材料纸递给我。

我的目光落在了稿纸的第一行字上。

“让艺术放飞,与文明同行……”后面一团类似于鬼画符的东西我就不认得了。

幸亏刚才只是默念,卡壳了也没人知道。

谁知陈静居然立即说道:“读出声来啊!”

BT!

我只得清清嗓子:

“让艺术放飞,与文明同行……嗯……嗯……”

陈静的声音很轻柔,带着似有还无的微笑:“自己学校的校名都认不出来了?”

我茅塞顿开:“XX中学2008年艺术节文艺汇演现在开始!”

陈静听了,很满意的样子:“不错,不错。接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吗?”

我说:“有一点,不很多。”

陈静点点头:“嗯,很好,很好。”

而她脸上并没有任何多余的表情。

但是,至少在我看来,她身上的一切仿佛都是最最矫揉造作的。我并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想法,但这种想法却是确确实实地从我一见到她开始就无比清晰地呈现在我脑海里了。

我什么话也没有说,

她微笑着,目光向四处游离开来,一会儿,像一只披着媚俗彩衣的花蝴蝶,翩翩地歇落在大厅门口。

她说:“来了啊。”声音很轻,但在空旷的大厅里却无比清晰;经过四壁的反射,刻意加上的娇媚修饰让那声音最终钻入我的耳朵之后变得几乎刺耳。

我回过头去。一个高而且清瘦的男孩子轻缓地走进来。他的头微低着,脊梁稍稍弯曲。

他还没走近,另一个女人就风风火火地走过来了。那是个教音乐的,很BT的女人,经常给学校的文艺节目做排练。好像叫尹什么千的……对,尹千芊。

然后,陈静对那个男孩子说,你快点过来。她说话间尹千芊已经走到了我跟前。接着那男孩也走了过来。我们都很主动地隔对方好几米远。

我听见尹千芊小声地问,陈静,这俩孩子怎么样?

陈静说,还不太了解。然后她突然很大声地说:

“你们俩站那么开干什么?”

我低下头,用余光瞥见镜子里的我和那个男孩子。

连镜子里的世界都那么尴尬……

无可奈何地,我和那个男孩子都轻轻地像对方靠近了半分米。

尹千芊开始发飙:“那么忸忸怩怩干什么?叫你们站近点!”

我不敢看离我只有不到两米的镜子。我想我脸上一定已经浮现出“可爱”的高原红了吧。

我和那个男孩子很“大方”地把距离又缩短了五厘米。

陈静很平静地说,你们俩把稿子看一下。

我就把稿子递给他。他静默地读着,然后我们都很默契地往相反的方向偷偷挪步。

终于,在距离重新增到十五厘米时,尹老师一声咆哮:

“怎么又站那么远了?”

然后,她很粗暴地把我和那个男孩子推到一起。

我低下头去,望着和那个还根本不认识的人不到一厘米的空,欲哭无泪。

仿佛已经飘过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的时光,我终于重新抬起头。镜子里,我身边那男孩子穿着很干净利落的衬衣和滑板裤,俯首注视着手中的稿子,沉思的面孔很精致,几乎有点完美。看着镜子中的两个人,突然觉得如果牵着手到街上走一圈一定是一对模范情侣。

而我并没有像小说女主角那样面红心跳起来。我不是花痴。

我是。

就是审美观与正常人永远不一样的。

其实“”还有一个别名,叫“天才”。

很快地,他抬起头表示对前面一部分已经有了大致了解。陈静说,你们俩配合着念一下。

我看了他一眼,开始念第一句:

“让艺术放飞……”

他接道:

“与文明同行……”

陈静说:“停!下面一句齐读。”

“XX中学2008年艺术节文艺汇演现在开始!”

最后一个音落下时,我们已经很自觉地把距离增到了五厘米。

本来以为这么一点距离不会被发现,可尹千芊马上吼道:

“站近一点!”

崩溃……

好了,两厘米,可以了吧?

……

短暂的课间很快就过去了,上课铃匆匆响起,第一次排练宣告结束。

陈静和尹千芊商量了一会儿,说:

“好吧,你们俩就在下午第四节课到这儿来吧。到时候我要是没来,你们就先自己排练着。下午上课之前你们就可以来找我要打印好的稿子了。”

我长吁一口气,说声“老师再见”,连忙转身走了出去。

那个男孩子比我走得还快。一个漂亮的转身,直直地走出了大厅。我突然闻到一种似有还无的很清淡很温和的香味,轻轻钻进我鼻腔里来。抬头看他,他就在前面一两米的地方,面容那么精致,淡定的目光悠悠地、悠悠地飘落,挤进初夏时节一种空气与另一种空气的夹缝中间。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走到他身边。我问:“你下午真会来?”

他淡然一笑:“那还能怎样?”

我“哦”了一声,说,其实我不想来,因为我不想看见那两个女人。

他笑了,不作声。

我问:“你是几班的?”

他说:“八(12)班,风银染。”

我很惊奇地张大了嘴巴:“风银染?我怎么没听说过?”

他又笑了笑,说,没听说过,这很正常。

然后他又问,你呢?

我说,我啊,七(9)班,尧曼夏。

他什么也不说,眼角流溢出浅浅的笑意。

过了会儿,我说:

“明天,5月28日,是我生日。”

他转过头,脸上浮现出淡淡的不易察觉的一丝惊喜:“真的吗?那先祝你生日快乐!”

我微笑着点点头,说,谢谢。

初夏的阳光温和地撒在他脸上,他眼底映出很暖很暖的像雏菊一样的桔黄色。浅浅的隐约可见的笑在他阳光照耀的脸上铺散开来,一直铺到金光闪耀而依稀可辨的天边。他的嘴角带着不易察觉的弧度,淡淡的笑意如水晶般透明,被阳光射穿了虚无,留下两瓣真实可辨的美丽的唇,如同东方清晨盛绽的妖莲。

今天,我还只有十一岁。

而,到了明天,我就真的、真的永远也不是个孩子了。

下午,我终于被陈静找到,她把打印好的稿子交了一份给我。临走时还不忘叮咛:别忘了,下午第四节课过来。

终于熬到了第四节课的铃声响起的时候。我带上稿子,不紧不慢地走到排练厅门口。大门紧锁,五分钟过去了,依然不见一个人影。

我有点急躁了。一分钟后我出现在八(12)班门口。

我没打报告就走了进去。然后我很大声地对正在结结巴巴讲课的实习英语老师说,您可不可以帮我叫一下风银染?

那个长得很普通的小伙子一脸痴呆地望着我,点了点头,并不问我找他做什么,就说,风银染,你可以出去了。

而我和他走出他们班教室的时候,听到身后一个充斥着邪气和嬉皮的声音响起:

“哟,风银染,你的女人哩……”

我几近崩溃地和风银染走在去排练厅的路上。我忍不住问道:

“风学长,我可不可以问你一个问题?”

他说,你问吧。

我理了理头发:

“是不是我不来叫你你就一直不会来了?”

他笑出声来,说,确实是这样。

紧接着我无语了。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又问:

“陈静和尹千芊呢?她们不来了吗?”

他说,不来还不好?

我点点头,不说话,心想,当然好,当然好。自己排练可比被老师管着要好多了。

而实际上那一节课我们根本连稿子的一个字都没沾过。四十多分钟的大好光阴,就在我俩你一句我一句的东扯西拉横谈纵论中过去了。从学习谈到文学谈到生活之无聊,以及其他许多许多——反正是一句正经的也没有。他一说,我就笑。先是微笑,再是掩面而笑,最后,笑得前俯后仰。也许我的笑神经确实是过于发达了。说到散文的形散神聚,我叹着气说,我所写的东西,人家说全是一盘散沙。他马上接口宽慰道,不要紧,如果你的是一盘散沙,那我的就是一堆散沙。就这一句平平常常的话,把我笑得差点就搁那儿了。不过我倒也真有点儿佩服他,见到我这样的……,居然都还能聊起来,如果说不是俗世奇人,那也是看书看得太多了因而包容能力特别强的缘故吧!

终于聊得差不多了,嚎丧样的下课铃声也合乎时宜地响起。不过,在我,这一声却是特别的清亮悦耳。因为,它的到来象征着我经历一天的劳累后终于被赋予了回家休息的权利。

过了十几分钟,我推着车兴高采烈地回家的时候,却在校门口处和陈静撞了个正着。

她依然是一腔娇媚:

“刚才我有点事儿,没能去成……”

我说:“不要紧,不要紧,我们俩自己练着呢。”

她听我这么一说,好像显得很高兴:“啊,挺自觉啊,不错不错。”

接着,又蓦地想起什么似的,说道:“嗯,明天上午课间操时间,你们也还是过来吧。我和尹老师给你们做做指导。”

我心里纵有一千个不情愿、一万个不甘心,嘴里也只得答道:“好的,谢谢老师。”

她脸上荡漾开妩媚的浑浊的笑容:“不客气。好了,你回家吧!”

“老师再见!”

十点多。一身疲惫的我把自己狠狠扔在床上,摊开一个象征自由和对美好心愿的追求的“大”字形。(注:关于“大”字睡相的这些解释都是曼夏自创的,纯属一家之言,无可考证)亘古如斯的月光穿越细细密密的线帘,细碎地温柔地散落在床头的书桌上。摊开的一个字也没有写的日记本,纸张上亭亭地歇落着说不清冷暖的深深浅浅的月光。

淡淡的清澈的光芒继续蔓延,蔓延到我腕上透明的琉璃手链处,突然被折射出明亮的光泽,直直地刺进我的眼睛。一瞬间,我感觉这月光就像可以随意抱在怀里的很温暖的冰块,清亮,柔润。而至于究竟为何会产生这种奇怪的想法,我却实在是无从知道了。

初夏月夜的凉风轻轻地吹起来,线帘微?,月光更是肆无忌惮地穿透玻璃窗大片大片地涂满了卧室的地板。我能感觉到风在调情般地抚弄着我的沾满月光的睫毛。我抓起床头的兔子,不知是哪个缺老德的设计师当时竟然忘了给它加上一团小小的白色绒球作尾巴。而,美丽清晰的梦幻般的月光铺满它线条笨拙的PP,它依然倔强地死死闭着线条粗黑的双眼。

于是,我也像这只没有尾巴没有生命的兔子一样安然地闭上了眼睛。可是,一张精致的面孔却久久地浮现在脑海里,而且越来越清晰,挥之不去。

那张精致的面孔上,有着两道剑眉和高挺的鼻梁,黑得深邃黑得无可置疑的瞳仁里,竟然轻轻地晕开不易察觉的夕阳光辉。暖暖的夏末黄昏的颜色,美得奇幻,美得恍惚,流淌着万分浓醇的温柔,却也荡漾着令人无从理解的化不开的感伤。线条无比流畅的唇,优美得如同幻境,如同东方清晨盛绽的妖莲。

他微微地、微微地笑着,笑容温润如水,令人不由联想到江南女子熏醉了天下的那柔柔的一回眸。而我,仿佛跌入一个夏末夕阳余晖普照的梦境,梦境中,到处纷纷扬扬飘满初夏的雏菊……

2008.5.27 星期二 晴

银染

无聊。无聊。极度无聊。

上午,照常地上了四节课,中间,做操,两手握拳,两脚画圈,好像做了就可以升级成咸蛋超人或者奥特曼似的。

这个世界是多么疯狂。

也许,所谓生命的节律就是这样,匆忙,枯燥,循着沉淀万古的节奏,继续机械地律动着身子。

老师不断地强调,八年级下学期了,要好好学习,这已经是初中阶段“赶本”的最后机会。从他们扭曲的面容和疯狂的表情里我清楚地看到,在他们眼里,一个初中学生如果挨到了八年级下学期都还不肯努力,那么这个人必定是要成为被这个社会永远永远地淘汰掉的人渣了。

而,不幸的是,我似乎就是这样的人。

我很懒!

最后剩下的唯一一件可以使今天有别于以往那些流逝已久的日子的事情,也许就是它了。

课间操做完之后,本来准本趴在桌子上稍稍休息一下,谁知上帝老儿毫不仁慈,连这一丁点儿的空闲也要给我挖走。

尊敬的高高在上的语文老师把我叫到了排练厅。

我正拖着疲乏的身子走进去,突然身边掠过一阵裹着浓烈的香水气味的风。

我吓……又是这个人妖……

我抬头望过去。人妖已经火速走到了大厅另一角。而她身旁,一个模模糊糊的艳丽影子(注:银染是近视)是陈静,还有另外一个我不知道名字的修着短发的女生,穿着芋紫的上衣和浅啡色的格子布外套,以及一条慵懒的灰色滑板裤,安静地站在那里,手里拿着一叠纸,轻轻地扭头看着这边。

仿佛穿越了无比冗长的时空,我终于走到了她们跟前。那个女生很自觉地和我保持着好几米的距离。

在陈静的命令下,她把手稿递给我。我心不在焉地看着,余光扫过排练厅硕大无比的镜子。女孩脸上有一颗很清晰很明显的痣,顽皮而且顽固地舒舒服服躺在那里影响着美观。

她为什么不去把它拿掉呢?

也许这正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可爱之处吧!

……

终于,在我和那个女孩N次站很开两个女人N次把我们推到一起我们又第N+1次站很开两个女人第N+1次把我们推到一起如此重复N2次之后,上课铃响了……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如此强烈地期盼上课铃到来啊……

第三节课。我全身瘫软地趴在课桌上,前排的前排的前排的前排的头顶上那个老女人在叽里呱啦些什么我根本一个字也没听进去。而那个自称叫“尧曼夏”的女孩子,明亮清澈的目光却久久地清晰在脑海里。

她说,明天就是她的生日。

明天,5月28日。

哦。

哦。

第四节课,我已经把排练一事忘得一干二净了。不可思议地,那女孩儿竟然很大方地到我们班上来找我。可怜的实习英语老师讲课本来就不流利,而她没有打报告就直接走进来,直直地盯着那个小伙子说:

您可不可以帮我叫一下风银染?

我被雷倒了……

结果,老师一直没有来。我和她就聊了一节课的天。无论我说个什么,她都总是笑,笑声有点夸张,但是很脆,清泠泠,活泼泼,像永远崭新的风铃一样响起。

她的眼睛很清亮,黑白分明,并不像有些女孩子的眸子呈现出褐色而且泛出微浊的光泽。不算短的睫毛乖巧地搭在眼睛上,是羞答答的、天然的修饰。

夜,很深沉。月光普照。清风吹拂。

如果在心里点燃一星烛光,对于生与死,会向哪个方向倾倒呢?

——依然是一箩筐一箩筐无厘头的古怪的疑问。而这些疑问,等到什么时候,谁,可以给出令我满意而且安逸的解答?

我又想起那个女孩子。

她叫尧曼夏。

曼妙的曼,夏天的夏。

这是一个变得可爱的,曼妙的夏天。

——我突然这样想。

2008.5.28 星期三 晴

曼夏

早上醒来的时候,鸟鸣糅合着初夏清晨的阳光,婉转动人地射进窗子里面的世界来。

这个世界,很安静,也很喧嚣。

我突然想,是阳光糅合着鸟鸣,还是鸟鸣糅合了阳光呢?

是糅破了,还是糅碎了呢?

走进校园。正所谓春生夏长,曾经嫩绿的梧桐叶子,如今已经焕发着墨绿色的蓬勃的生机。树叶把慵懒的阳光切割成奇怪的几何图形状,星星点点地投向地面。对于树影,我实在已经不知道该用“斑驳”还是“婆娑”来形容。而打碎在地的几米阳光,却多像散落到凡间的美丽传说,——飘忽,——徜徉。

今天是我的生日。小时候我曾经感叹,我这么喜欢夏天,为什么我的生日却一定要在五月底,春天的尾巴上呢?直到后来,查阅了农历,我才惊讶地发现,原来,我的生日——农历的四月十二,正是立夏之后的第一天。

那么,今天,即是今年的第一个夏日。

这是一个充满感伤的夏天,我想。

我牵挂了将近一年的那个男孩,我在零七年盛夏邂逅的那个演绎着温柔和热烈交织的舞蹈的男孩,光影变幻间,一年已经逝去。又是一个轮回,又是一个新的夏天。

而,当我对他说出那三个字的时候,他也不改往日的温柔,平静地轻轻说道:

“曼夏,你小说看多了。”

我说,这是真的。

而他,轻轻地摇头,不语,这样一直陪我走到路的尽头,把我送回家,交给我的家人,然后微笑着,转身离去。

于我,他却是永远永远地走了。

可是,可是,我一直不由自主地牵挂着他。

我知道,在这一座小小的城市里,我在最南,他在最北。我们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在一起?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我得知,我的兄弟竟然也是他的哥们。我郁闷得无话可说。而那个男生,作为我们俩共同的兄弟,竟然极富使命感地担当起了牵线搭桥的重任。我不止一次地说,我对他已经绝望了。而我的兄弟却不停地叨念说,他心里是有你的,只是他不会表达出来罢了。

……

如此地,拖过了一年。他,一直是我心头的隐痛。

在这个夏天到来之前,那一句话我已经在静默中写过千万遍:

“春天一过

我的世界便是秋天

因为

走不回那个夏天

我就再也无法拥有夏天

……”

为了他,我的曾经炽热跳动的心,而今已经浸泡在死亡的无望的浑水里了。

挨到第二节课的下课铃声响起,我突然想到,陈静昨天不是说要我课间操的时候去排练厅吗?

瞧这记性!差点误了正经事儿呢!

我走到排练厅门口。陈静和风银染已经在那里了,而大厅的门却紧闭着。

陈静说,钥匙在尹老师手里,可是到处都找不到尹老师,今天就到这儿排练吧。

我环顾四周。她所谓的“这儿”,不过是走廊尽头一块不到六平方米的空地。而楼梯的转角,堆满不知何时遗留下来的建筑垃圾。饱经凄风苦雨侵蚀的窗棂,木头几乎已经腐朽,外面是高高的、看也看不到头的斑驳的红色砖墙。

也好,反正是难得有人来这种荒凉得仅次于坟场的地方的。

排练似乎进行得并不那么顺利。我按着我的思维模式对稿子和其中所含的感情用声音来进行诠释,而陈静却总也不太满意。一句开场,练了百把遍,她总要嫌气势不够,嫌我声音太小。用她的比较含蓄的原话来说,就是“也太端庄了”。而于我,却总也只能是这样。——呜呼!实在无法可想。

风银染总是把稿子上的人名念错。他一念错,我就笑。笑完了,听他接着念,结果继续念错。

而陈静或许是懒得和他纠缠,也或许是因为作为他的语文老师已经带他将近两年的缘故,对他并不苛求些什么,只是很平静地说,你接着念吧。

这无聊的时光也总算流逝过去。和风银染一起下楼的时候,我问他:

“陈静刚才说要自己下去背稿子的,你会背吗?”

他点点头。

我笑着说,你真乖,我可不会背呢。顶多上场之前赶着记两句而已。

他不说话。过了一会儿,突然转过头来对我说,生日快乐,尧曼夏。

我有点惊奇地望着他。我说,我只是信口提了提,没想到你竟然还记得。

温软的微笑在他脸上荡漾开来,暖暖的如酒如风。他说,过了今天就又有一个为我所知的人永远也不再是个孩子了,这样的日子我怎么会不记得呢?

我受他的感染,也笑了。干净的校道上,阳光普照。淡金色的阳光,暖暖地洒在我们两个人身上。

第四节课,又被拉到了排练厅。这一次,厅门好不容易打开了。陈静和尹千芊都来了。尹千芊不像陈静那样老掐着嗓子,她很直白地说:

“尧曼夏,风银染,你们两个练一遍给我听听。”

因为已经不再陌生,我们很自然地只保留了不到两厘米的距离。

然后,我清清嗓子:

“让艺术放飞……”

“停!”

尹千芊一声河东狮吼。

“声音那么小,指望哪只蚊子听到啊?到时候场下乱作一团,你一个主持人上去,说话跟没说似的,鬼听得到?到时候那气氛尴不尴尬?”

我只得重新来一遍;

“让艺术放飞……”

“停!”

又是尹千芊。

“你那个‘让’字那么大声,后面马上低下去,太突兀了!”

于是我又重新开始……

很久之后,她终于大致满意了。于是,接着一点一点念下去。风银染再也没有说错一个名字,想必回去是下了功夫的吧!

排练结束。陈静说,后天下午,还是这个时候,记得到这儿来。

我和风银染回应了一声,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下了楼,穿过窄窄的过道,夕阳温暖的光辉普照着整个校园。我望着他,他的脸像梦一样精致美丽。

我突然心潮澎湃。橘色的光洒在他的脸上、肩头,他站在那里,宛如著名雕刻家最得意的一件艺术品,那么纯美,恍惚之间仿佛重叠了几个世纪的时空……

一切,在这一刻,定格。

我的整个脑海里,满满塞着的,全部都是关于他的一切……

2008.5.28 星期三 晴

银染

上午的排练,曼夏似乎来得稍晚了一点。其实所谓晚也就不过几分钟的时间,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心里好像就是有点二上三下的(就是还没有达到七上八下那么忐忑的程度)。

而她终于来了。她不紧不慢地走着,步履轻盈自若,不时低下头来,理理额前的碎发。她左手拿着稿子,臂膀修长,肤色自然,丝毫也没有刻意的修饰。

接着我们以过道的尽头为临时排练厅做排练。陈静总是嫌曼夏的开场没有气势,而我听着她反复地教育曼夏,自己却好像无事可干。我望向窗外。红色的砖墙斑斑驳驳,剥落而下的,仿佛不止是一块一块的岁月。顺着望下去,墙根处,几丛草却是碧绿可人。初夏的风轻轻吹拂的时候,那草也悠悠地晃几晃,很有生气,与这墙壁却十分不协调。这场景或许有些滑稽吧,仿佛生硬地重叠了两个原本完全不同的时空。

不知过了多久,陈静说:“风银染,你接着读。”

我蓦地回过神来,连忙接了下去。

曼夏站在我旁边。过道里很安静,我读到两句之间的间歇的时候,连她呼吸的声音我几乎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她的声音很好听,清脆,明亮,隐约掺杂着甜丝丝的笑意。不知为什么,我心里不很平静,读的时候,总是把人名读错。曼夏听了,就忍不住笑。她的笑声,像风铃,叮叮当当,若即若离,令人感觉总有种飘忽易逝的恐慌——那样真纯的完整的笑声,宛若辽远又辽远的地方,空旷山谷里唯一一株幽幽的兰,不可思议地开出清雅的花。

等她笑完,我就继续读,结果又读错。她又笑。听到她的笑声的时候,我心里忽然有种安逸满足的感觉。

下午,排练的地点终于转移到正式的排练大厅。陈静、尹千芊,还有曼夏,都准时来了。曼夏自然而且落落大方地站到我身边。她的轻柔的呼吸的节律,在离我最近最近的地方演绎,似乎就要钻进我的胸腔里来,却只轻巧地环绕在四周,令人总也抓不住、握不牢。

尹千芊也是说她的开场不行,总冲她大吼大叫。我又成没事人了。

过了好一会儿,才轮到有我的事儿。中午回去练了一会儿,这下,总算是没有念错人名了。我感觉到曼夏用不无惊讶的会微笑的眼光看着我,过一会儿,又渐渐隐褪而去了。

排练结束之后向教学楼走的时候,曼夏就一直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带着微微的、溶溶的醉醉的笑。那笑容从她水晶般玲珑剔透的心里发源,在这个被夕阳的余晖大肆渲染和浸透了的初夏的黄昏,一直一直晕旋开来,像绚烂的霞,溶入无边的天际,溶入我的心的深处……

曼夏,曼夏,你知不知道,你很可爱?

2008.5.29 星期四 晴

曼夏

这一整天,居然一点也没有作夏的悲叹,丝毫没有想着那个令我悲伤的男孩——滔,而整颗心里,却写满了银染的名字。

我释然地笑了。我想,银染,是你拯救了我垂死的灵魂啊,是你重新赋予了我无数个复活过来的全新的夏天啊!

那么,这个夏天,在没有滔的气息的晚风里,我,将是一样地欢愉,一样地飞扬。

想到这里,我不禁由衷地笑了。

临近黄昏,暖暖的安静的光芒像一层美丽的纱,笼罩着这座园林小城秀美的面庞。校园里,朱椽,碧瓦,瓦顶上流光溢彩,夕阳的光辉从屋檐处一下子翘飞出去,重新融入傍晚熊熊燃烧着的天际。

我手里拿着一只信封,那是一封感谢信。说破了就是以感谢信的形式写的披上了伪装的外衣的情书。

那是给银染的。

我不慌不忙地走过去。他的身影慢慢清晰,而肩头,镀着一层暖暖溶溶的夕阳颜色。

他缓缓地抬起头,面容还是那样精致得脱俗。夕阳的光辉从旁边斜射过来,映照在他的脸庞上。他的笑意分辨不出依稀的深浅,却有一种宁静的力量,使人心里充满一种回归的幸福感。

我轻轻地把信封递给他。他微微地笑。那一刻,我突然无比感动。

2008.5.29 星期四 晴

风银染

今天没有排练。

这该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吧,可是心里不知怎么的却好像还有一点空洞洞的感觉,好像缺了些什么。

没关系,这对我来说是最正常的感觉。

没有排练,是生活恢复正常的表现;正常生活使人产生正常的感觉,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我老是在想着一个人,曼夏。那种样子的想念,不深不浅,却好像很扎心。

她的面容,隐隐约约浮现在印象的彼岸,却调皮地和我捉着迷藏,总是若隐若现,总是那么的不真切。

下午,暮色初降的时候,我正准备走回家,突然看见走廊那头一个迷迷朦朦的身影。

呼吸突然变得很急促。余晖照射下,那短短一条廊的细长空间似乎被拉得无比漫长,漫长得甚至要令人遗忘了再记起然后再度遗忘。我无声地迈步,再迈步,脚上却像系了千钧的重物一样,放下去就难得再提起。好像穿越了冗长得几乎要腐烂的时空,终于,一个清澈可爱的笑容,宛如初夏含苞的雏菊,毫无矫饰地真纯地绽放在我面前。

她说:

“风银染同学,这个是给你的。”

声音像是从渺远又渺远的天际飘飞而至,并没有进入我的耳朵,那种清甜的令人感觉痒痒的香气却直接钻进心里来。

我轻轻地接过来,一言不发。我不知道那刻我是不是也像她一样地微笑了。

2008.5.30 星期五 晴

曼夏

不知不觉,五月已经快要结束了。哦,对了,今天是东东的生日,只是我已经在几个星期之前和他吹了。

这是吹得很干脆的一次,因为一开始,就只是当作游戏的而已。

我曾经说我要吃他的蛋糕,他说,蛋糕本来就不大,一个人独享才好。

我一脚劈过去,我说你去死吧。

不过,虽说是东东的生日,却也是我开Party的时候。28日是星期三,没法开Party,所以才推到了今天。

这次,我谁也不想请,谁的礼物也不想收,却只想着一个人,染。

突然觉得自己很可笑。染是什么人啊,我和染认识才几天啊,这不是比浆糊还要稀里糊涂的事情吗?

唉,算了,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像我这种人,生来也就不会有那么多顾虑,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就已经是不错的了。

下午第四节课的铃声敲响了。想到将可以见到染,心情莫名其妙地舒畅起来。

教室之外,阳光清澈透明;尘埃飞舞,光影幻变,微风吹拂起来,密密的树叶飒飒作响。

染这次来得稍晚一点。他微微耷拉着头,面无表情地走近了。

我感觉到我的心跳得很厉害。那种像在一个朦朦胧胧的黎明邂逅初恋一样的感觉,此刻完完全全地真切地回归到我的身体里,侵入进我的每一滴血液。我凝视着他,似乎能感觉到他呼吸的节律——就像潮汐一样,温软,而且令人安逸——这些,都绝对不是却也已经无可置疑地成为我怦然心动的理由。

我走过去,低声问他:

“你今晚有空吗,排练结束之后去给我过生日吧。”

他看着我,一言不发。

我微微颔首:

“你知道,28日是星期三,没法过生日的……”

他轻轻地点点头。

那天要排练的节目不止一个两个,所以我们的排练很快就结束了。我还有另外一个节目,所以只排到一半,就被老师叫了去。我走的时候,陈静开始给它做一对一的指导训练。在我转身的瞬间,我感觉到他的目光很快地在我身上游走了一遍。

我的另一个节目是个集体节目。我不知道会不会排到很晚。而我走的时候忘了对他说,请你稍等。我也忘了说,你不用等我了。

当我终于冲出空气污浊的临时用于排练的小房间的时候,暮色已经不浅。抬腕一看,好家伙,已是七点整了。

正如我所估计的,排练厅的大门早已上上了粗粗的锃亮的锁。不用四下里环顾,我就能猜到,他一定早就离开了吧。

初夏的晚上并不暖和。一阵凉凉的风吹来,虽不寒冷,也是说得萧瑟的。我唇齿紧叩,浑身的鸡皮疙瘩都在微微地抖。

我不知道我是只穿了一件短T和超薄牛仔裤的身体冷了,还是被揭走了最后一层薄纱的心里冷了。

2008.5.30 星期五 晴

银染

下午我去排练厅的时候,曼夏突然跑过来,稀里糊涂地就说要我陪她过生日。

我浑身上下都一颤。我不知道这应该叫做惊,还是受宠若惊。

她有一点娇羞地低下头说,28日是星期三,没法过生日的。

于是我点点头。她霎时高兴起来,笑着和我一起走到老师跟前去。我发现我好想很喜欢看她像一只吃到choice carrot的小兔子一样开心地蹦蹦跳跳的样子。

可是,一会儿她就被叫走了。她还有另外的节目要排练。

我的目光短暂地定格在她的背影上。而她,一句话也没有说。

一对一的排练效率很高。而且因为只有一个人,也就没有什么好排的了。陈静很快就把我放走了。我走出大厅,回教室收拾收拾书包,觉得还是等等她比较好。于是我在校园里走了几圈,而她却迟迟没有出现。

很不幸地,突然撞到了陈静。我不无惊讶地抬起头。她的眼睛瞪得很大:

“风银染,你怎么还没走?”

我低下头去,望着自己的鞋尖:

“我啊……掉了个东西,在这里找了几圈……”

汗,我真是越来越佩服我自己了,什么时候干这种事都不用打草稿了?!

她好像一下子变得很放心,长吁一口气:“这样啊,这样啊……”

后面半句的潜台词就是:最好不是和哪个女生有关的吧……

好不容易打发走陈静,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过道的角落里。远方的星已经隐隐约约现出了身子,我突然想到文天祥“干戈寥落四周星”的诗句。这和今晚的夜空又什么关系?也许就只因为一个“星”字吧。其实具体原因我也不知道。

想起刚才令人不寒而栗的经历,我由衷地感慨,学生放学之后的学校确实不是久留之地。翻出表来,已经将近七点了。

初三的教室里,灯火通明,星星点点的光在夜幕下显得格外闪亮。我知道,九点多以后,这所学校所有的教室里才真的没有一个学生。

我想,像他们这样匆忙的令人无比疲惫的时光,离我也不远了吧。

到时候,我还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每天见到乖巧可爱的曼夏呢?

回过神来突然发现自己很傻Q。是啊,很快地,不出几天地,艺术节的最后一场正式演出结束之后,我就将永远、永远地,看不到曼夏了。

还何必等到那时呢?

这时,暮色已经越来越深了。星星高悬在天边,像圣母脸颊上滚落而摔碎的泪珠中的一小块碎片,发出恒久的光芒,照耀着人间,点亮凡世的黑夜。

其实,要星星有什么用呢?我们有电灯的啊!

星星她如果知道这些,还会固执地守在天边吗?她如果知道这些的话,会不会伤心呢?她会不会从此离开自己的岗位,会不会从此对人间的一切事情不闻不问了呢?

我轻轻地推着车,走出校门。大门已经关上了,我是从侧门里挤出来的。

而,曼夏,你走的时候,为什么却一个字也没有说?

此刻,你叫我该怎么办呢?

街上,已经灯火通明。我坐在车上,走到离校门十几米的拐角处,抬腕看表:七点整。

2008.6.3 星期二 晴

曼夏

夏天的天气总是这么好,可以连着晴将近一个月,老是万里无云的。

呼呼,今天就是正式演出了。中午连午觉都没能睡,吃完饭就赶到学校(由于饭吃得晚,赶到学校已经一点多了),处理化妆、造型、换装等一切乱七八糟但是又不能不做的事务。

那些所谓技术人员的比我老一二十岁的小女人给我把妆化得很浓,浓得矫揉造作,浓得令我一看到镜子中自己完全变了模样的容颜就作呕。

是的,是的。她们把我变丑了。

而我穿着透着很浅很浅的粉色的连衣裙,头上别着镶满水钻的小王冠,算是一种自我形象的拯救。

最终,当我登上台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忘了在脖子和手臂等地方擦上粉……

所以,站在皮肤本来就白而且又擦了粉的风银染旁边,下面的观众一定只有一个感觉:他是白的,我是黑的。

好不容易结束了为时两个小时的文艺汇演。我换上便服,卸下厚重的头饰,理好逆梳得乱蓬蓬的所谓具有凌乱美的头发,一口气冲出剧院,在阳光普照的公园里大口大口地做着深呼吸。过了一会儿,银染和他的母亲大人也走了出来。风伯母兴高采烈地和银染说着什么,他也很开心的样子。

阳光暖融融地铺散在草地上。有三三两两的情侣手挽手嬉笑着走过,享受着初夏和煦的阳光以及绒毯样的草坪。

一切都无所谓了,一切都无所谓了,银染。只要你是开心的,我纵是强迫自己擦干泪痕,也要陪你扬起嘴角的弧度。

2008.6.3 星期二 晴

银染

终于迎来正式演出了。

中午一到学校,多媒体教室前已经是人山人海。208个演员啊,还加上杂七杂八的工作人员以及许许多多毫不相干的纯属来看热闹的人,怎么也得三四百人吧。所以,人山人海还算是幸运的,要不幸点儿就直接摩肩“踩”踵了。

而我一直没看到曼夏。我也并不着急去找她,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我知道到了该来的时候她是不会来的,但是到了必须来的时候她一定就会疯狂地奇迹般地突然出现。

事实正是如此。直到我随着两百来个演员、几十个老师和领导的浩荡队伍从学校步行到了剧院,走进去,我一眼就看到曼夏和她的父母坐在第五排的中间。说实话,要不是彩排时就穿来的那身衣服,我还真都认不出她了。学校雇来化妆的那几个女子给她化得很浓,浓得应是把她变了一番模样。看着清美可爱的她娃娃样的脸上挂着那么浓艳的妆,我是该沉默,还是该怎样地感慨一下呢?

最终我还是选择了沉默。我只是淡淡地瞟了她几眼,也没有和她打招呼。她呢,似乎压根儿就没注意到我。

过了一会儿,我正站在后台准备的时候,她突然出现在我身后——这着实把我吓了一小跳。她依然顽皮地笑着,看着我一脸的惊奇,她笑得更是厉害——可以用前俯后仰来形容了。或者说,笑得花枝乱颤。哦,不对,花枝乱颤是说那种妖艳女子的,曼夏这样的女孩子怎么可以用这样的词汇来玷污呢?还是用前俯后仰算了吧。

她掩着嘴巴大笑一通,好像也不怕把人家给她涂上的唇彩擦掉。笑完之后,她又揉揉眼睛。这下我是彻底服了她了,居然也不担心把眼影和睫毛擦花了。吓,她难道就真的率真到一点点女孩子的常识都没有?

我盯着她看了半天,发现好像有一点不对劲——哦,对了,可能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她只在脸上擦了粉,而身体的其他部位却是毫无修饰的。说得明确一点,就是全身上下只有一张脸呈现出白皙的颜色而已——至于其他部位,完全是自然肤色。

这……

而我最终还是什么也没有说。也许,过多的矫饰对她这样的女孩子来说也就只能是一种难以忍耐的束缚吧!别人怎么看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她开心,只要她舒服,只要她行动自由,就是最好的了。

好不容易,文艺汇演结束了。我在伟大母亲的琐碎念叨和强行压迫下渐渐走出了剧场。人群中,我一眼就看到了曼夏,她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好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不知道要跟着队伍,不知道要给老师打招呼,只是自己乐呵呵地走着。而,在初夏和煦的阳光照耀下,在绿草如茵的公园里,她开心地走着,这原本就是一道在这个污浊的世界里已经很难得了的清丽风景吧。

想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微笑了。

而最后,目送她走进她的教室的时候,我胸中突然涌起一派伤感。那种伤感的波涛越来越汹涌,越来越疯狂,仿佛要吞噬掉我的身躯。

但是,这都不要紧。

不要紧。

我已经麻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