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俞敏洪语录

俞敏洪语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俞敏洪语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俞敏洪语录范文第1篇

哪怕是最没有希望的事情,只要有一个勇敢者去坚持做,到最后就会拥有希望。

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来源:文章屋网 )

俞敏洪语录范文第2篇

俞敏洪说,自己就是那只蜗牛。这个当年从江苏农村走出来的穷小子,插过秧,开过拖拉机,求学北大任教北大又决然离开北大。从手拎糨糊桶到处贴小广告的个体户干起,俞敏洪最终将“新东方”送到美国纽约证交所上了市。

在俞敏洪的人生经历中,3次高考是他命运的关键点。

1962年10月,俞敏洪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夏港镇葫桥村一个家境贫寒的农家。父亲是个木匠,母亲是生产队妇女队长。1978年,高中毕业的俞敏洪第一次参加了恢复高考之后的全国统考,结果名落孙山。母亲听说当地一所初中缺英语老师,就跑到校长家里说情,硬是把16岁的俞敏洪送进去当了代课老师。母亲的执着让俞敏洪有了第二次参加高考的决心和勇气。那一年,为了挣到15元的高考补习班费用,俞敏洪一边帮人开拖拉机运输货物,一边抽空背单词、学英语,但结果依然是铩羽而归。第三次,拼了命的俞敏洪,在补习班里用20天的时间,把英语老师出的300道考题背了个滚瓜烂熟,英文成绩一下子从倒数第一上升到正数第一。那一年,他最终以超过录取线7分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西语系。

1980年,18岁的俞敏洪用一根扁担挑着自己的两麻袋行李来到北大。入学时他连普通话都不会讲。第一次开班会全班同学互相介绍,俞敏洪说完后,班长站起来说:“俞敏洪,你能不能不讲日语?”

天之骄子的那颗骄傲的心尚未着陆,就被现实刺痛了一下。

俞敏洪自卑地发现,不仅是普通话,自己很多方面和同学们相差太远。同学们都博览群书,而他连《红楼梦》都没读过。他的英语水平也很差,在农村上学时既不听也不说,只会背语法和单词。因为英语高考分数不错,他先被分到A班,一个月后就被调到了C班,也就是“语音语调及听力障碍班”。

整整一年时间,俞敏洪拿着收音机在北大的树林中,向播音员学说普通话,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诵读记忆。在背过的单词不断遗忘的痛苦之中,他对自己说:“我的砖头还没有捡够。”

俞敏洪的宿舍离开水房很远,每次提热水要来回走20分钟。俞敏洪想,提一瓶水也要花这么长时间,干吗不一次提四瓶呢?于是他每天都帮宿舍里的人提水,一提就是四年。大家看他提水习惯了,有的时候他忘了,同学还会提醒他:“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提水?”俞敏洪从没觉得自己吃亏,憨厚地一笑,拿起水瓶就出发了。

在风景优美的未名湖畔,俞敏洪就像丑小鸭一样,孤单地落在了群体之外。同学们双双对对花前月下,却始终没有一个女生注意他。落寞的他不参与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也不参加学校的各个社团。大三那年,俞敏洪正在读《红楼梦》,看到黛玉吐血那一节,心里一惊,因为他发现自己那段时间也吐血了。到医院一检查,竟然真患上了肺结核。无奈,他只好休学一年,住院治疗。1985年,俞敏洪以倒数第5名的成绩大学毕业。

在俞敏洪看来,这不是竞赛的结束,马与骆驼的较量才刚刚开始。他认为:骆驼走的路要远远比马多,因为马跑一会儿就会停下来,而骆驼一旦开始走,如果不让它停,它就会一直走。这让他对自己有了新的考量,那就是,做一只勤奋的骆驼,用每天不停息的创造,战胜聪明的人。

他在毕业感言中说:“大学我追了大家5年没追上,但扮演一个骆驼的同学肯定不会放弃自己。同学们5年干成的事情10年,10年干成的事情20年,20年干成的事情40年。实在不行,我到了80岁后把你们一个个送走了我再走。”

在以后的日子里,俞敏洪的生活只有“学习”和“读书”两个词。他不停地背英语单词,听口语录音,抵御着来自外部的干扰。而一天十几个小时的狂背,竟然让他很快记住了不下8万个英语单词。

1988年1月,他以657分的优异成绩一次通过了托福考试。本以为出国一切都顺理成章的时候,俞敏洪却在最后一步走不下去了——尽管他成绩优异,又获得了多所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就是没有一所学校能够给他提供一分钱的奖学金。在当时,仅靠他每月120元的工资,显然不能支付留学期间高昂的学费。看着别人高高兴兴地跨出国门,无奈、茫然和失望,再一次纠结在俞敏洪的心头。

出国无望,经济也陷入了窘境。为了增加收人,俞敏洪开始到各个培训机构教书。1989年,俞敏洪承包了一家民办学校的外语补习班。但不久,就因“打着北大的旗号私自办学”的名义,被北京大学处分。俞敏洪选择了离开。之后两三年间,俞敏洪为一家名为“东方大学”的民办学校创办外语培训部,随后他决定独创一片天地,自己办一所培训学校。无钱做广告,在北京凛冽的寒夜中,俞敏洪和老婆一起拎着糨糊桶满大街贴广告,常常是广告还没贴上去,糨糊就冻成了冰。

初创时“新东方”的硬件设施不好,俞敏洪便身兼数职,“开一辆面包车,自己拉教材,接送学生。一年跑了7万公里,现在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有一次他扁桃体发炎,高烧近40摄氏度,大热的天浑身哆嗦但找不到可以替他上课的人,只好穿上棉衣披上棉被,咬着牙上完5个小时的课。还有一件令俞敏洪抱憾至今的事是女儿的出生。当时医生预计孩子会在晚上9点出生,可俞敏洪当天晚上9点半前有3个小时的课不能不上。无奈,俞敏洪狠下心把老婆一个人丢在医院,自己跑去上课。等下课跑回医院,女儿已经睁开眼睛望着他了。

俞敏洪语录范文第3篇

当你是地平线上一棵草的时候,不--要指望别人会在远处看到你……而如果你变成了一棵树,即使在很远的地方,别人也会看到你,并且欣赏你,因为你是一棵树!这是俞敏洪经常引用的一段话,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也成为了新东方的真实写照。现在的新东方是多么耀眼,俨然成为一所明星学校,因为这种效应引来的传播效果更是不可估量,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俞敏洪在今年新东方内部的年会上说,他个人会减少媒体访问的次数。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多行业人士也在预估,经济危机会使更多的人选择“宅”在家里,减少外出消费的机会,同时面对日益增长的职业压力,充电培训会成为热门选择。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常务副总裁周成刚介绍说,从今年招生报名、咨询出国留学的同学人数看,新东方都有一个稳健的增长。

即使是“宅”着,也并不影响+明星企业的运作,因为对于教育机构来说,最有效的品牌传播途径就是口碑,口碑营销又叫“病毒式营销”,影响范围甚广且成本低廉。在2008年对新东方学员所做的调查中显示,有70%的学员是通过口碑而来,新东方通过学员打分制严格控制教学质量,分数的高低直接决定老师去留,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新东方良好的口碑。

除了口耳相传,新东方也会通过一定的活动推广自己的社会影响力,最主要的活动就是高校的巡讲。每年新东方平均要在高校组织讲座近1000次,讲师团主要讲解四、六级、考研、出国、就业与口语学习等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并与学生共同探讨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在全国各地的高校引起强烈反响,新东方的声音俨然已经成为权威。

为了配合线下的活动,新东方整合了各类媒体资源,周成刚介绍说,新东方在电视等媒体的广告投放也以传播学校的培训业务为主,基本都是在招生旺季之前集中进行。大学生是新东方主要的学生来源,直接深入到受众群中,通过这样的形式介绍自己的培训业务,就能保证学员随时都能得到最新的信息。

俞敏洪语录范文第4篇

电影《中国合伙人》海报

《中国合伙人》展示了20世纪80年代校园的纯真爱情和当时错位的师生关系。从政治性书写来看,中国式幸福是“中国梦”反击“美国梦”的政治寓意,以新东方现实困境折射从中国“合伙人”到中国“散伙人”的文化悖论。电影为民营企业主角树碑立传,摆脱观众-内容二维关系,演变成导演-影片角色(幕后赞助商)-观众三维关系。最后从完整情节、香港电影模式诠释、成功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批判性总结。

一、现实新东方

“新东方”三兄弟从进北大到互相认识,从同学到同事到合伙创业,是友情合伙人,注定创造丰富多彩的故事和书写千古传奇。现实中“新东方”的成功是不能复制粘贴的,俞敏洪和王强、徐小平一起创业打拼天下,从一个个体英语出国培训机构逐渐转化成拥有强大知识产权和企业品牌的综合教育系统,涵盖学科辅导、出国游学、小语种、图书出版、在线课程等,拥有优能中学教育、泡泡少儿教育、迈格森国际教育、前途出国、满天星幼儿园、酷学酷玩等子品牌。(李祝义:《俞敏洪:新东方上市与品牌得失》,载《中国品牌》2013年8期,18-20页)2006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后以投资人和股民每年20%的增长速度实行快速市场扩张。现实中国版的兄弟可打天下不可分天下再一次重演,新东方三驾马车最终分道扬镳,各走各路,在企业规模较小操作不规范的时候他们渴望规范,在企业规模扩张、规范之后又不堪忍受规则的束缚。王强和徐小平淡出新东方,而俞敏洪被锁定“做一名高级职业经理人”,中国合伙人变成现实“中国散伙人”的故事。十年前“新东方”提出“出国留学桥梁,归国创业彩虹”口号,前半句话是新东方的现实和动力,后半句话是空想和传说。新东方三位创始人面对现实不得不尴尬,重新面对中国式兄弟事业宿命。(程晓蒙:《新东方:与电影迥异的“散伙”》,载《人民文摘》2013年8期,50-51页)难道王阳婚礼上的台词“永远不要和最好的朋友开公司做合伙人”是现实中国版公司谶言吗?

观众认为黄晓明演的是俞敏洪,邓超应该是王强,徐小平可能是佟大为。影片折射新东方的发迹史和俞洪敏的个人自传,观众不得不质疑新东方的赞助额度。如果影片只是借用了新东方的原型,那和新东方到底有没有商业赞助和利益关系?俞敏洪在观映之后带着黑脸离开,拒绝对这部电影评价,认为此片与新东方没有必然关系,现在和未来《中国合伙人》都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新东方”没有投资该电影。电影中发生的事情和“新东方”实际创业差了很远,电影中人物个性展示也和现实中个性有很大不同。而实际上全国各地每一个新东方分校都派了一个老师去客串参演,有的新东方学子在电影里找到他们分部的老师粉丝。俞敏洪肯定不会直接投资这部电影,因为投资意味着要直接分票房,但这部电影是一部很好的广告宣传片,怎么可能投资呢?“新东方”是赞助而不是投资这部电影,等于花钱做电影软广告了。

影片尽量刻意避免专门为某个企业(或企业家)树碑立传,拍主旋律式纪录片,但是最后闪过俞敏洪、潘石屹、马云、冯仑、王石、张朝阳、杨澜、徐小平、王强、老干妈陶碧华等影像还是记录了一个时代中国企业家图谱。笔者特地在最后留意了最后几分钟各成功人士面相,除了老干妈,每个人的鼻子都非常周正高挺准头大,塑造“堂堂正正”的成功人士形象。观众从中感到强烈的感动或者悲伤,亦或是奇怪的共鸣。电影里将30年前失去的那段青春和校园,从陌生中激活,书写了一代学子-商人的千古传奇。例如冯仑在《中国合伙人》中跑龙套,他语录中“商人不好做”,在外头混,必须带着“小姐心态寡妇待遇妇联追求”心理准备,这成为影片中的经典台词。亦或这些企业家就是该电影拍摄的幕后捐赠人,让有主旋弦律之后经济纠葛关系。2009年以后金融加快对电影行业开放和投融资,电影行业已经整体上摆脱了“缺钱”状态,进入寻找好电影品牌阶段。一个影视企业最重要的已经不是票房,而是如何摆脱对票房的单一性依赖,实现品牌树立、市场扩张和收入多元化。(李长风:《从看电影亢进》,载《中国新时代》2013年7期,86-87页)真正的好电影不是用单一票房来衡量,高票房只不过是商业化的今天一块遮羞布。中国电影界如果还停留在为影片主角树碑立传,获得他们经济资助的阶段,电影本身摆脱观众-内容二维关系,演变成为导演-影片角色(赞助商)-观众三维关系,这岂不是讽刺?

二、中国梦的政治化书写

1.从中国合伙人到中国散伙人

《中国合伙人》中揭示的成功实际是中国当下民营企业的现实奋斗翻版,在经历体制变革和现实挫折后,割裂了成功的未来和理想的现实,各种叙事矛盾走向了单一化的角度:只有摄取财富才是得到社会尊重、成功走向未来的基础。(颢然:《:类型电影的中国式解决之道》,载《电影艺术》2013年4期,35-37页)前不久媒体里讨论的“中国合伙人系列”的充满团队管理、信念认同、领导力、投资人、管理经验和创业文化等传奇故事富有启发和告诫意义。哥们合伙,先聚人气,还是先出点子?哥们合伙,要。在唯利是图的商业大潮中,要找到一个合伙人并不难,但是要找到一个伙伴却有点难,而要将伙伴变成长期合伙人(不是散伙人)就是难上加难。毕竟创业历程总是伴随着笑与泪。昔年同把酒今日谁与归。

影片中成东青的自嘲和激励学生的“成功梦”,王阳的好莱坞电影教学法和英语思维,孟晓骏的美国经验和签证技巧,三者珠联璧合,是撑起“新梦想”成就千万个美国梦的“一鼎三足”。影片中从创业到决裂,三足坍塌。这实际上是狠戳国人:中国人一直没变,爱玩“窝里斗”。朋友吵吵闹闹正常,再吵再闹也不说再见。如果朋友、熟人的确是一个人才,如果双方在初次合作中表现优异,不跟他合作才是傻子。可叹如何将这种合作关系保持良久,建立起特殊的“互惠奋进和谐式”人际关系不要在现实中一再上演从中国合伙人到中国散伙人的翻版。有些事只有停下来才能看清楚,有些更重要的事赋予每个时代参与者打败恐惧的勇气。成功者总是不约而同配合时代需要,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迁,一代企业家成长,“新东方”三位创始人分分合合。《中国合伙人》中体现的怀旧、校园、友情、创业、泡妞、爱情、理想、梦想、决裂,是一个时代的痕迹,有时候是梦想,有时候是梦想破灭。从“美国人民需要我”急切求美国签证的到拒签后“美国人民不需要我”的心理“”,继上次钻了美国“大爷”的空子,这次他又要来钻国家的空子。影片中几个闪过的片段足以生动传

神地将这段史无前例的历史呈现给观众,将中国崛起复杂心态呈现给世界。

1980年代的金曲,女一号杜鹃身着的印花裙子,激情的拥抱和湿吻,将激昂的大学时代、沸腾的男女恋爱、永不浇灭的友谊挥洒得淋漓尽致。1999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群众义愤填膺,“美国人炸大使馆你们就砸英语学校,那外星人炸地球你们是不是要砸航天部?你们就知道窝里横,中国人打中国人,你们和30年前有什么区别?懦夫蛮横!去向那个打败你的人学习才会使你变得更坚强”。这是强者声音!时隔十年之后中国愤青们得知日本“国有化”第一反应是去砸中国人的小汽车。30年风云激荡,中国和世界一起经历大历史,从打开国门到天安门梦想,从价格双轨制到怒吼的“八九”,从胡同里“倒爷”到前门肯德基,从破旧的北京机场候机厅到汹涌归国潮,从秉烛夜读横扫燕京大学图书馆的英雄气概到民族主义者的新式游行。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发展的三十年是一个纵横捭阖、英雄辈出的江湖时代,民营企业以为匪为盗,为侠为仕,游走于新旧体制夹缝中,一旦成长和成熟起来,爆发出特有的轻松自由和时代印记。2013年在淘宝网成立十周年晚会上,马云现场演唱完毕《我爱你中国》和《朋友》,高调宣布“退休”。这两首耳熟能详歌或许最能体现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代企业家们共有的情怀:创富强国的中国梦和因“合伙”起家而对友情看重。华为的任正非和李一男从情同父子、当接班人培养,到离职创业、被收购回归、最终又离开,这两个男人之间经历了怎样的恩怨情仇和曲折离奇?知情人士甚至遐想,如果两人不经意间相逢、眼神交会,在那电光火石之间,脑海里会有多少画面闪现,多少情感交错,沧海桑田,再回首,却已是百年身。“92”下海派的代表人物和大佬陈东升从体制内下海,先后创立了两家大企业,其兄长陈显宝还创立北京宅急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然而祸起萧墙、兄弟反目。夹杂本人与原配、红色后代之间多年的感情纠葛个人恩怨。任何一个发迹的民营企业,无论事业还是爱情,都称得上是一部书写中国梦电影传奇。

2.中国人征服了美国人?

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幸福的东西。我们只有在失败中寻找胜利,在绝望中寻求希望。在《中国合伙人》里,中国梦一开始以中国人追逐“美国梦”的形式出现。“新梦想”英语学校的老师们帮助千万学子实现去美国并以此致富的美梦,是追逐“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美国天堂梦。影片中三兄弟赴美谈判,先是中国痞子式的出言不逊,态度强硬,乃至以上厕所来侮辱女对手。美国人的法制逻辑是寸步不让,得理不饶人。于是他们转换策略,承认错误,以巨大的中国教育市场为诱饵,以中国逻辑式英语“征服”了美国人。最后美国对手俯首称臣,双方终于达成妥协,中方趁机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这个以成败论英雄、不择手段、不讲道德和没有法律底线的实用主义情节实则是中国经济思维“攻陷”美国的。当三兄弟一道庆祝“攻陷美国”飙车于纽约时,这到底是对中国改革伟大时代的喜剧式张扬还是小丑式反讽?(王一川:《时代精神的抽离与变形》,载《当代电影》2013年7期,38-40页)当成东青和王阳出资,捐赠一大笔钱,以孟晓骏名字命名了他曾经被开除的喂小白鼠实验室,三人前往实验室参观,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了,中国已经真正站起来了?!观众真不知该为他们的情谊动容,还是被受辱后耿耿于怀终于报仇的少年心打动?这就是代表了祖国赤子简单而粗暴的精神世界?这不是新时代阿Q式的“”么?靠一个想象的情节来证明中国人终于在道德上比美国人略高一筹,中国人不再需要将美国想象为天堂和梦幻之地了,这比阿Q还。

爱德华·萨义德从三个层次界定东方主义:①狭义东方主义指一门学科;②中义东方主义指以区分东方西方之间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础的逻辑思维;③广义东方主义指西方对东方采取“俯视”描述、阐释、殖民和统治,用以控制、统治东方的话语方式。(《东方学》,[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2-4页)好莱坞大片中,对美国以外的所有“他者”异质文化(当然包括中国)都使其“东方化”。美国建国后237年历史就是不断寻找对手、征服对手、想象“他者”、反照“我者”过程。中国在“高高在上”美国人眼里只是历史地承担美国“他者”任务而已,只是美国文化美国软权力美国话语权在东亚的一个渗透和改造对象。(徐海娜:《从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看东方主义》,载《当代世界》2011年3期,63-65页)再来看《中国合伙人》海外发行英文片名“一个发生在中国的美国梦”,这是一部关于梦想的“政治”角。20世纪80年代的莘莘学子都怀揣一个美国梦,美国是当时中国人幻想的天堂,但是申请签证的结果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圆梦美国。20世纪80年代,刚刚打开封闭了30年的大门,几乎所有年轻人都向往美国或欧洲。如果你想上天堂,就去美国吧。每一个学子都怀揣着一颗沸腾的美国心和一个理想的美国梦。在时代激流中,无数国人追寻中国式的“美国梦”,绝大多数遭遇现实而破碎。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东亚主导国家,高调唱起的“中国梦”逐渐成为新时代“中国和平崛起”主旋律。《中国合伙人》外表是讲述励志与创业传奇,实际上是生逢其时新时代“中国梦”的政治宣传片。三个男人从80年代以来的从“屌丝”到“高富帅”逆袭式华丽转身,烙着时代的突飞猛进,显示着“中国梦”是如何从“梦想”变成“现实”的,这是“中国梦”反击了“美国梦”的政治寓意。(阿木:《中国梦的形象宣传片》,载《工友》2013年7期,52-53页)

三、《中国合伙人》的影视批判

第一,中国梦的影片能否有完整的情节?成东青多次为高考念书时借的全村人的钱还了吗?王阳泡的美国妞最后怎么突然离开了?成东青多次毫无理由的守旧坚持反对“上市”,三兄弟攻陷美国时他为何惊天逆转同意新东方“上市”?影片在处理大历史变迁时候容易回到碎片化的个人化记录和片段影像上来,诸多小背景需要简要交代,故事情节以片段截取、整体较弱、心理描写严重不足。

俞敏洪语录范文第5篇

1、一位佛友抱怨:为什么我念经行善了但命运却不变?大师:我给你寄五百块钱,你帮我办一件事好吗?佛友:我绝对帮你办好!大师:帮我买一辆汽车。佛友:五百块怎么能买到汽车呢?!大师:你知道五百块买不到汽车!可是世上有太多的人都在绞尽脑汁,想付出一点,就得到很多。

2、幸福就在身边,知足便是天堂。

3、在极度失望时,上天总会给你一点希望;在你感到痛苦时,又会让你偶遇一些温暖。在这忽冷忽热中,我们学会了看护自己,学会了坚强。

4、别人的好不代表我们的不好,别人的不好也不代表我们好,但咱们总会有羡慕别人或看别人好戏的心态。其实不用,这样看着别人挺累的,做好该做的多珍惜自己拥有的,该你的怎样都跑不掉。

5、他人的敌意,对我来说,一直是让我坚持下去的动力。这也是变相的鼓励。

6、时间是最公平的资源,活一天就拥有24个小时,你浇灌在哪里,哪里就可能长出灿烂的花朵。你每周读一本书,十年就是520本,你就可以涉猎百家。你每天写500个字,十年就是180万字,你就可以着作等身。你每天发呆,十年就成呆萌。你每天狂吃,十年就成胖子。专业无它,专注而已。

7、年轻不是潮牌衣服、不是发型、也不是赶流行的电影、演唱会。对我来说,不管什么年纪,年轻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改变自己的能力。人不会因为老而变得顽固,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因顽固而变老的。——侯文咏

8、成长是一种痛,痛过多少就成长了多少。但从此,也许我们笑得不再单纯,哭得也不再惊心动魄。

9、要生活得漂亮,需要付出极大忍耐,一不抱怨,二不解释。

10、有时候,你想念的是记忆,不是人。

11、失望只有两种可能:选错了人,或是怀有不该有的期待。

12、当你自己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之后,又是何必去在乎别人以与众不同的眼光来看你。

13、生活本来很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14、人如果做了错事被追问,第一个反应是不承认是撒谎,第二是寻找一大堆理由自圆其说,第三是责怪别人,第四是沉默,第五才说,我错了。这个过程是将错误不断放大的过程,以至于无可挽回,连忏悔的机会都丢了。聪明人会首先说,我错了。可惜生活中能够首先说我错了的人,不到万分之一。

15、别为小小的委屈难过,懂得隐忍,原谅周围的那些人,让我们在宽容中壮大。

16、一个人发展的越好,那么他犯过的错误就越多。一些人过中年,还没有取得成绩的人,基本上没有犯过什么错误。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力求稳妥,小心谨慎,看似没有失去什么,却失去了从错误中成长的机会,辜负了自己可能的成就,从而让自己变的平庸。

17、人就是这样,好一下,坏一下,高兴一阵,痛苦一阵,在自知冷暖中,我们慢慢学会了隐忍,日子就不觉得难过了。

18、女人如外表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但心智却很成熟,就较容易办成事情;男人刚好相反,不管男人的心智多么成熟,如果外表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尤其看上去像个小年轻时,就通常会被认为是一个不成熟的人。男人看上去沧桑一点会给人一种可靠可信的感觉。年轻是女人的通行证,沧桑是男人的信用卡。——俞敏洪

俞敏洪语录范文第6篇

――方文山

最近在想,信仰究竟是什么?是宗教救赎还是哲学领悟?不同的人对信仰的理解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信仰给予我们力量,帮助我们正视自己。我们是谁?能做些什么?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相信这些都是有理想有梦想的人经常所反思的。我们都说希望青春无悔,但是我们的青春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昔日的梦想你实现了吗?是被现实压低了头,还是中途逃避放弃?在我们逃离的时候,是否也曾仰望那满天星光,找寻内心残存的力量?无数疑问盘旋,我们驻足,迷惘。柴静曾说,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我们孤独的思考着,可世上孤独的人又只你一个?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有多少人咬着牙坚持着,就算疼痛也忍着,就是不服输的成就了今天你所仰望的人。

《开讲啦》是央视一档演讲类节目,由撒贝宁主持,以公开课的形式传递青想的力量。嘉宾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各界名人:冯小刚、陈可辛、周杰伦、阿信、王伟忠、俞敏洪、廖智、徐静蕾……导演、歌者、词人、舞者、作家。他们是我们眼中光鲜亮丽的成功者,是崇拜的偶像。温馨的课堂氛围,台上嘉宾人生故事的讲述,与十位新锐青年代表进行交流,冲撞出有价值的思考,传递正确价值观,精彩的青春叩问感动着也激励着你我。

为了将梦想的力量传递,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蓝狮子策划的双册书籍《开讲啦》也已出版。书中不仅有三十五位名人的演讲内容,还有一些幕后小故事,小撒说,总结帝小撒,提问花絮等等,精彩部分以蓝色笔勾画,方便读者阅读。

不论是节目还是书籍,这都是一种美好愿望的汇聚。在书中,阿信和我们讲述他们如同笑忘歌的青春,黑曼巴科比拥有的能力、野心和永不言弃的精神,成龙父亲离开他时的忠告、梦想家林志颖的快乐来源……

当你在为摔倒痛哭流涕的时候,科比对你说:“我早就习惯了受伤”,成龙对你说:“我满身的伤数不清”;如果你在孤独寂寞独自怅惘的时候,李健走过来对你讲:“孤独导致幻想,幻想导致了他创作。”;在你被无数声音否定的时候,蔡依林会告诫你:“丧失自信心的时候,别人的质疑就会进入你的心里面,你就可能会迷失自己。”……

你看,那么多人陪着你,那么多人都是你的榜样,还有什么借口要停歇追求呢?

若说信仰是什么,我想,梦想就是最有爱的信仰。卢梭说:“我们也许没法依照预定的日子如期抵达我们的港口,但终归航行在正确的路上。”就让这股梦想的力量不断敦促着我们,向心中的圣殿前进吧!

小资对话撒贝宁: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创造力

Q=小资CHIC! A=撒贝宁

Q:对于接档《开讲啦》演讲类节目,是否心里没底?

A:第一次录制那会,我始终无法在脑海中想象这个节目最后是怎么样的一种呈现方式。没有一个可以参考的对象,它不像我在15年前主持《今日说法》,他们会很明确的告诉我:“这是一档法治栏目。”

Q:在录制的过程中有被震撼到吗?

A:有,在录第一期的时候,我一下子被现场的气氛所震撼了。因为“演讲”,“讲”是一方面,大家听不听的进去才最重要。当嘉宾在上面讲的时候,底下的观众真的会跟着内容的节奏心潮澎湃,跌宕起伏,那一刻所有人的节奏都在一起。

Q:你觉得节目最有意思的地方在哪?

A:自由。我可以和嘉宾用最自由的方式去沟通,可以和他开任何玩笑。这个节目本身就是一个自由对话的节目,不会让人用一个固定思维去思考去表达。台下观众和嘉宾互动达到一定契合的时候,主持人已经完全无需控制节奏了。

Q:现在国内独创的节目很少,广受关注的很多是买国外的,是我们的创造力低吗?

A:我有时候也会感到痛苦,自己的创造力越来越弱。对于艺术创造和收视率我们也在探讨,我更希望遵循一个“美好的理念”,千万不要丢掉创造力。我不希望一打开电视看到的都是国外买来的电视节目。我们是做电视的,我们是在表达我们的思想,表达我们的情怀,我们不是流水线上的组装工人。吸收借鉴别人的经验可以,但不要太长,我们自己的创造力任何时候都不要丢掉。

Q:在节目中你有那些新的创意吗?

A:节目现场我也有些临时创造,萧敬腾人称“雨神,我们就在现场给他下了场雨。大导演巴兹・鲁曼来的时候,他特别相信预兆。我就叫工作人员赶紧去买玫瑰花,在他闭眼祝福票房大卖的时候,天上的花瓣就哗哗落下,他就感到很惊喜。

【书摘】众星梦想语录――出发,我们一直在路上(PS:看版面,一个人配相应头像,和语录,排不下可删除部分)

阿信:我以前骑车的时候,要路过一条自强隧道。隧道不长,就像我们的青春一样短暂。所以我告诉自己,在我骑出这条隧道的时候,无论如何,我要把我所有的不安跟烦恼统统卸掉。

科比:无论任何人,都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王伟忠:沉迷要比用功重要。用功如果用不到对的方向上,那将痛苦无比。当你用功用到对的地方,你更笨感受不到过程的辛苦,所以我说沉迷比用功更重要。

赖声川:走自己的路没错,但走自己的路最重要的本钱,就是你要知道你是谁。如果现在你还不知道你是谁,不要难为情,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是谁,只要你愿意去花时间去寻找,你找到之后,了解到你在这个世界上是个什么位置,你能够做什么事,那你的潜力就可以真正发挥出来。那个时候,你的路就完全属于你,而且是独一无二的。

李健:任何一个伟大的人,他们的伟大是用卑微来换取的,他有很多的闪光之处,他一定也有很多暗淡的时光,你所经历的今天他都会经历。所以,不要老看到这个人有多么大的能量,有多么了不起,其实人都差不多,每个人的成长阶段都是一样的。

周杰伦:人就是要有想象力,很多人都觉得我天马行空乱想东西。但我觉得,我们都该去找寻自己身上跟大家不一样的那一个点,并把他放大。

陈可辛:我真的不觉得我们能改变世界,但是我觉得我们能够在表面上改变世界。你可以事故,可以原话,只要你内心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你必须要知道你要什么。

蔡依林:不要害怕犯错,因为很多人跟你们一样,也是从跌倒当中站起来的。没有跌倒过的人也许没有你们这么幸福,因为当你知道怎么站起来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很厉害。

林清玄:当别人攻击我的时候,我不回应,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我的状况,但可以确定的是,我相信时间终有一天可以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这就是我的态度。

俞敏洪语录范文第7篇

信不信由你,2011年7月前,李振只是北师大中文系一名普通大学生。7月伊始,“财迷哥”三个字如标签般稳稳地贴在他名字前面。尽管同一时期,中国媒体深深被郭美美所吸引,“财迷哥”还是抢了媒体的眼球。李振被广泛关注,源于7月8日北师大论坛“蛋蛋网”上的一个吐槽帖。网友“小红枣”,后被证实为李振的室友,发帖抗议李振卖破烂攒钱的行为:“宿舍成垃圾堆了,各种脏乱臭……”中国人很能忍,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主动挑起事端,尤其面对熟人。室友忍无可忍去网上吐槽,李振却并没有做出任何过激反应,不仅如此,他还从被这个帖子招来的记者那里开了一条财路:向要求采访他的记者收取采访费,标准不高,起初每小时50元,跟做家教的报酬相当,后来行情好,涨到了100元。李振身上究竟有什么猛料可挖?

赚钱,因为独立的信仰?

由于忙着上课或做家教挣钱,李振几乎没时间上网,起初并不知道舍友具体说了什么。面对媒体,李振按自己的逻辑开始澄清:他坚持说自己并没有捡垃圾,室友眼中的“垃圾”其实是自己回收的旧书,毕业生临走前处理给他的。那些书,他用包装袋装得整整齐齐地码在自己的床铺周围。书,能算垃圾吗?的确也有一些饮料瓶子,不过,那是他喝完饮料后积攒起来的,并压扁了捆扎在一起放在床下。自己产的,也算不上是垃圾。

然而,除了那条吐槽帖外,接近李振的人也证实他有这些行为。据宿舍楼服务台值班人员称,李振三年来“钻到钱眼里”。大一时,李振是宿舍长,后来因他“拿回来的破旧东西”占据了太多地方,其与室友矛盾开始凸显,去年8月曾发生过一次激烈争吵。该值班人员称,李振并没有触犯宿舍管理规定,只是占用较多公共空间,所以尽管有人反对,宿管们也没有对李振采取什么措施。他们反倒觉得他为人老实、懂礼貌,有时还会在服务台帮他暂存、保管物品。与李振同宿舍楼的同学描述,除了倒卖旧书,新生军训淘汰下来的小凳子,也被李振回收过,他还曾经弄来一把二手吉他。

李振没否认上述证言,但他认为,那些只是他的“副业”,对收入的贡献极小,他多元化发展,挣钱的途径很多,去银行存钱的频率很高,甚至经常一天两次。他的“主业”是家教。做家教是最没有创意、最没有挑战性,却是中国大学生用得最广泛的挣钱手段。李振也不例外,他的这项“主业”从大二下学期就开始了。目前,他有一份包月家教,基本每天晚上都要过去,月收入2500元;一份普通家教,月收入1000元左右。就这两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了中国大多数城市居民的月收入,就算不捡垃圾、没有父母资助,这笔钱也足够他日常开销了。据李振介绍,他父亲是做生意的,母亲是做计生工作的,家境并不差,当然也不需要他挣钱养家。

李振为什么热衷挣钱,忙得像陀螺,连上网的时间都挤不出,寒暑假也不回家探望父母?

在接受不同媒体采访时,他给出了基本相似的回复:挣钱是一种常态,人在物质上独立了,精神上才能真正独立。而这种观点形成于他早期的阅读与人生经历。

他自称这种独立观的形成受台湾作家刘墉影响。李振还在上初中,就读过刘墉的三本书:《相信自己》、《超越自己》、《成就自己》。书中描述的美国人追求独立的故事深深刺激了他,“我因此得了‘独立病’。”李振“独立病”的表现之一就是不想上学,想出去打工养活自己。在母亲强烈反对下,他只得老老实实读书,且以全镇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市里最好的高中――安徽阜阳一中。但此后不久,李振“独立病”又发作了。面对父母的再次阻拦,他花了家里好多钱买了两大书柜书以示抗议。他格外强调,那些书都跟高考没有关系。在那两大书柜书中,冯友兰的《中国思想史》中介绍庄子的段落让李振印象深刻。那时,他向往庄子遗世独立的精神境界,于是又犯了“庄子的病”,想回家种地,认为“只要精神上快乐,物质上苦一点没关系”。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读书并考上了大学。

回看自己在中学时代犯的“独立病”,李振觉得当时的确“有点极端”了。“‘人’一撇一捺,总是要追求物质的。这是人类的一种进步,如果大家都吃一顿饭、两个馒头,这个社会就是原地踏步。”

李振这种物质观的转变,按他自己的解释是,“受整个都市文化的影响”。高中没条件健身,而在大学暑假期间,李振每天都会到俱乐部健身。今年更是办了2800元一张的年卡。他解释说,“快工作了,身体要过硬。”李振每个月的伙食费也不少,大概能花掉2000元。“我是说过‘赚钱是人生的常态’,但我现在还要补一句,花钱是人生的必需。如果没有赚钱,你会花钱吗?钱从哪来?”

像李振这样的大学生每个时代都有,无非是行为不拘一格,或者很物质、很功利。然而,李振却可以和郭美美抢夺关注度,在媒体眼中,7月的郭美美浑身是宝。

李振被关注,直接源于捏到一起的两个符号:瓶子和房子。

瓶子与房子的落差

李振在第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做过这样的解释:拼命挣钱,除了要保持自己在大学读书期间的经济独立外,他还想存钱为以后买房子。他觉得,房子是不动产,房子不会贬值。在房价持续飞涨了8年多的今天,房子可以保值增值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常识,尽管常识经常是错的。作为一个在北京读书,又对钱很看重的大学生,有这样的“觉悟”并不奇怪。然而,媒体却将“捡破烂”与“买房子”牢牢焊接在一起:“捡破烂”是为了买房子。这既反讽、更心酸。即便北京满眼望去都是破烂,也不太可能换一套房子。对于房价和房子的态度,中国人是很分裂的:几乎每个人都在骂房子,却几乎每个人都想拥有;每个人都觉得房价高,可一旦买了房子,却又巴不得房价天天向上。如果重新划分阶层,中国可以一分为二,有房的与无房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把关”后的“财迷哥”强烈刺激了网友们敏感的神经。

“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出自西班牙《世界报》中《遏制全球经济的爱情》一文中的这句话,一时间又成为网友们评论此事时的热门引用语录。自由评论员马想斌也发出感慨:“现在,大学一毕业,年轻人就成为中年人,像中年人那样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理想变得轻薄,生活变得明确。”

在火热的7月,“财迷哥”只是点燃某种社会情绪的又一根导火线而已。他也很聪明地看到了一点,“媒体之所以揪住卖瓶子与买房子这个问题,是因为有料可报,反差太强烈了……得用多少瓶子才能够在北京攒一套房子?”

这其实也是李振对这个金钱社会的真实认识,你可以说他老成、不浪漫,一分一毫都算得太清楚,但却不得不承认,他的认识并没有错。正如他对索要采访费的解释:“每个人的时间都不是免费的。接受采访,相当于自己为社会做一些劳动,就要有所得,换个馒头吃。”

如果剔除媒体打在他身上的偏颇标签,真实的“财迷哥”并不单薄、也不极端,赚钱不是他的唯一坚持。“财迷哥”最真实的身份是国家免费师范生(定向招生,免费培养,定向就业),毕业后回家乡当一名教师是他未来必须要走的路,也是他从高考填报志愿时就确定了的,“我有自己的坚持,做教师一定要坚持下去。我也一定能坚持下去。”他参加过学校组织的义教活动,给一个盲人家庭当了半年的义务家庭教师。“如果与教育有关的,我情愿白付出”,而这些细节,却被媒体有意无意忽略掉了。

(文章部分背景资料来源于《新京报》《大三学生卖破烂凑首付 受访要求记者付采访费》一文;“凤凰网视频”《以信仰的名义赚钱――对话北师大‘财迷哥’李振》)

西南“励志哥”

这是一个盛产哥姐的时代。几乎在北师大“财迷哥”火热的几乎同一档期,西南大学的“励志哥”马龙飞也进入了媒体视野。与报道李振不同,这位哥显然是有备而来的,或者是有组织意图的。2011年7月10日,《重庆晚报》用了3200字、两幅摆拍痕迹明显的照片报道了马龙飞。他是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大三学生。他的能耐:进大学三年,他不要父母提供生活费,靠自己摆地摊、卖苹果、创办公司累积财富,并寄10万元回家给父母盖起了楼房……他的头衔:担任过西南大学素质拓展协会会长、就业团团长,被冠以“西大创业首富”、“西大风云人物”等诸多称号;他的形象:马龙飞已积累了15万元的财富,但他一直维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据室友王亮说,马龙飞每月生活费保持在300元左右。去年10月,马龙飞花了近万元,自费到上海参加成功学培训。“这钱花得值!”马龙飞说,他的目标是做职场教育培训。“我要做下一个俞敏洪,希望在35岁前,我的资产能够有千万”。

然而,这篇很CCTV风格的报道,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中国的榜样太多了,典型太多了,最终的结果是,榜样硬邦邦的、典型成了非典型,既不可复制、也难以解构,连一点低俗的娱乐趣味也榨不出来。

众议财迷哥

理解体

“财迷哥”是媒体为刺激大众眼球所贴上的偏颇标签

“与其说我们在关注‘财迷哥’,不如说我们在关注自己,并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突破口,去宣泄我们在生活重压下的焦虑和不安。”

“财迷哥”:极端实用主义的代言人

今天,如果到校园里做一个调查,假如有学生说出他的理想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怕是要遭到大部分人的嘲笑了吧?从这个意义上说,李振的行为绝非个案,极端实用主义已经成为社会的主基调,李振不过是做得更为张扬罢了。

痛心体

价值观偏离了正常轨道

他的价值观偏离了正常轨道。在他看来,人生的意义就是“赚钱”。“人生”、“赚钱”、“常态”三者之间是等号关系,“赚钱”是核心,核心丢了,一切也就没有价值了。为了实现他心目中的“赚钱价值观”,他不仅自我苛刻,还淡漠亲情,拒绝寒暑假回家陪父母,也拒绝资助困难的同学……这样的人在物质上,也许会很丰富,但在精神层面却是让人不寒而栗。在他的世界里,没有亲情,友情(爱情),甚至没有他自己,他的一切都高度物化了,其精神空间也因此无限扁平化,“赚钱”两个字就代替了一切。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年轻学子本应该有的青春、梦想和浪漫。按照其逻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定是可笑和多余的。

错乱的“财迷哥”是失败人生的范例

很多人说,比起啃老族,自立的李振算很好了。是的,这一点不否认,可这并不能说明他的“赚钱价值观”就是对的。市场条件下,学子赚钱也无可非议,可赚钱只能是手段,而不能是目的。我们多么希望,每天去两次银行存钱的李振,即使无法做到把钱用来帮助比他更弱小的那些人,至少也应该用在他自己“这个人”身上――比如来一次长途旅行,哪怕在酒吧痛饮享受美妙音乐一番,也比投资在毫无生气的房产上,更具年轻人的情怀。人的梦想应该是有阶段性的,年轻时候有年轻时的梦想,中年和老年也有各自的梦想,这样的人生才是健康的、人性的。在这个意义上,青春而错乱的“财迷哥”,是失败人生的一个范例。

淡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