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大海的词语

描写大海的词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描写大海的词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描写大海的词语范文第1篇

课题

海滨小城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介绍了家乡海滨小城美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

在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关于海滨风光的图片资料,增加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让学生自读阅读,从读中感悟,从读中体会海滨小城的美。

学前准备

1.收集海滨风光的图片、资料。(师生)

2.学生自读课文、认准生字。(学生)

3.教学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熟读课文,质疑。

3.理清课文的段落。

学习重点

质疑,理清课文的段落。

学前准备

收集海滨风光的图片、资料。(师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问题导入(用时:3分钟)

1.(课件出示)播放海浪的声音,同学们,你们听出是什么声音吗?对,是海浪翻滚的声音,你见过大海吗?大海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展示你们收集的图片、资料。

3.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交流大海的印象。

2.和同学交流自己收集的海滨图片。

3.理解课题。

海滨:靠近大海的地方。

1.交流收集到的海滨风光图片。

二、读文识字(用时:16分钟)

1.自读课文,把生字圈起来,给自然段标序号。

2.把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3.指导识字、读词语

1.识字,指出哪些字是形声字:滨、胳、睬、渔、遍、靠、摆。

2.理解词语:喧闹、寂寞。

3.读课文。

2.给带点的字注音。

海滨(

棕色(

石凳(

渔业(

3.辨字组词。

棕(

滨(

宗(

缤(

摆(

洁(

罢(

结(

三、熟读感知(用时:11分钟)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成一个自然段。

第一段(1~3):写海面和海滩的美景。

第二段(4):写小城的树多。

第三段(5):写小城的公园美。

第四段(6):写小城的街道干净。

第五段(7):总结全文。

4.在文中画出每个地方描写的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文质疑(用时:5分钟)

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画出来。

1.交流质疑问题。

2.归纳问题。

5.回答问题。

(1)“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为什么用“寂寞”这个词?

(2)为什么说凤凰树开花是“热闹”的?

五、课堂小结(用时:5分钟)

1.引导回顾本节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熟记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6.找近义词。

寂寞(

浩瀚(

喧闹(

整洁(

教学反思

同学们通过认真读课文,对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掌握较好,在读文中学会了思考,提出了很多不懂的问题,希望在下节课让学生的疑问得到解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逐段理解课文,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

2.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学前准备

教学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读第一至三自然段(用时:5分钟)

1.自由读第1自然段,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课件出示)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边读边想象描写的景物。

4.体会“寂寞、喧闹”的意思。

1.写海面:天、海、机帆船、军舰、云、渔民、战士、海鸥。

2.写海滩:贝壳、孩子、鱼、虾、蟹、海螺。

3.作者按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顺序,先写海面,再写海滩。

4.“寂寞”说明沙滩上贝壳太多了,“喧闹”是因为船队满载而归,人们高兴得大声呼喊,异常活跃。

7.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大海

)的军舰

)的云朵

)的海鸥

)的贝壳

)的鱼

8.用“喧闹”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研读第四至六段(用时:30分钟)

1.自读第4~6自然段,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2.分别画出这三个地方描写的景物。

3.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

1.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

2.庭院:树的种类、数量多(形象美);桉树叶味道香、浓(味道美);凤凰花多、红(颜色美);“热闹”“一片红云”写出了凤凰花开得多、颜色红。

3.花园:榕树多、美。

4.街道:体会街道的独特和洁净。

5.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9.抄写各处具有特色的景色的句子。

小城庭院: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城公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城街道: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全文,学习写法(用时:5分钟)

1.齐读最后一段,回顾前文,概括小城的美丽和整洁。

2.总结写法,学习写法。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小城的美丽和整洁。

2.课文前三自然段分别写海面、海滩的景色,后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了庭院、公园、街道,都是描写小城,作者先写海滨,再写小城,就是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

10.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介绍自己的家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我做到了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于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给他们一把独立欣赏文章的金钥匙。如在学习第1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景物特点来体会海面、海滩的景物,后来让学生自读、研读、自学后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得轻松,这样的“扶”“放”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海滨小城》教学片段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

生:老师,课文中说“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贝壳怎么会寂寞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个同学理解,请帮帮忙吧。

生1:寂寞就是孤单、孤独、冷清的意思。

生2:课文中说贝壳寂寞,并不指它孤单,沙滩上有很多贝壳。

生3:贝壳很多,但孩子们见得多了,都不理睬它,贝壳就显得寂寞了。

师:贝壳仅仅是多吗?还有谁有不同的见解,说一说。

生1:贝壳不仅多,而且美,课文中说“沙滩上遍地是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都有”写出了贝壳的色彩美。

生2:这个与下文中写“船队一靠岸,海滩就喧闹起来”形成对比,作者写贝壳寂寞,实际上写出了沙滩的静态美。

师:对,同学们,从对这个词的理解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我知道了理解词语不能只看它的字面意思。

生2:我体会到了理解词语要联系上下文内容。

描写大海的词语范文第2篇

[关键字]金融学 经济学 方法论

从前,有一个抒情诗人,他写了很多首描写大海的诗,非常美丽动听,扣人心弦。一天,一个朋友问这位诗人:你见过大海吗?如果你看到大海,你的诗会更加迷人。这位诗人原来还真没有见过大海,所有描述大海的诗都是凭着自己的想象写的。他非常同意其朋友的意见,也认为自己在海边会写出更加优美的诗篇。于是,他们两位就驱车来到海边,看到了真正的蓝色海洋,这位朋友希望诗人有新的灵感,并创作出能够传世的描写大海的诗篇。可等了很长时间,诗人始终遥望着大海,一言不发。他的朋友终于忍耐不住地问到:天才的诗人,你没有见过大海时,都能写出那么余音绕梁的好诗,现在看到大海了,一定会有上乘之作。诗人又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说出了一句话:大海,真大!

其实金融就是一个一望无际的蓝色大海,它的神秘莫测,它的宽广胸怀,它的波澜壮阔,它的喜怒无常都会超出人们的想象,在真正的大海面前,诗人的词语是贫乏的――大海无诗。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到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的学科。那什么又是价值呢?只有相对于人的正效用而言,才会有价值这回事。任何东西或证券不存在什么“固有价值”,只存在相对价值。而价值交换又是基于什么呢?是信用。信用是金融的核心,所以金融交易与一般商品交易有本质的区别,金融交易是价值的跨期支付,没有信用,没有保证金融契约之行的制度基础,就没有金融交易的发展。而与信用相对应的就是风险,风险大的金融资产必然要有大的收益回报才会有人购买。市场总是正确的,有一种说法是市场是不可预测的,理论是没有用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人的生命有时间价值一货币的时间价值一预期货币流的贴现值一股票的价格一股票的供给和需求一信息。

所谓方法论基础,就是指思维方法的理论基础。经济学家林毅夫特别强调方法论的研究:“作为一个经济学的研究者,在读经典文献时,如果只关心观点而不从方法论上去揣摩,则只能说看热闹。”综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从经济理论创立至今,无时不在伴随着各种逻辑方法的运用,并且和逻辑学界一样进行着各种类似的争论,这些争论不断地推动着经济学的发展。逻辑具体的思维方法有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等等。

我认为金融学和经济学的方法应该是一致的,首先都要明确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价值是相对于人的正效用而言的,而不是像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所描述的价值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异人类劳动。那么有价值的一定是稀缺的,而稀缺的不一定有价值。金融的本质是信用,有信用必然会存在风险,那么就要依靠投资者的理性来加以规避。金融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资源的配置,其核心是一种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是一种对不确定性的预先安排。金融不仅存在与金融、保险、证券这些常规的金融活动中,它也存在于结婚、生子、养儿防老甚至三纲五常之中,即使在原始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下,金融的逻辑也以其特定的方式存在于当时人们的制度安排中。

运用金融学和经济学的方法,在家庭理财中,可以这样思维。分为如下几步:

1.设定这约束条件下的目标函数,即为预算约束和风险偏好约束条件下实现预期可支配资产效用最大化,Max∈[u(x)],s.t.预期可支配资产,预期支出,风险偏好。

2.投资步骤:

(1)分析宏观经济形势。

(2)选择一个好的行业。

(3)在行业中选择一个好的企业,如果预测这个企业可以持续经营10年,基本上就算是一个好的企业(巴菲特的价值投资)。

描写大海的词语范文第3篇

②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③风,往风的漩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荡随处冒出来,每一棵芦苇,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了出来: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也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

⑦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越来越多的人下去了,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尴尬的眼神,仓皇之间丢下我。

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的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⑩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

(选自2014年4月21日《人民日报》)

问题:

1.通读全文,并联系标题和结尾段,说说作者写了哪两个方面的“怒”?

2.简要概括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分别是什么?

3.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从词语锤炼的角度)

描写大海的词语范文第4篇

记得“奶茶”刘若英初到乌镇时那充满惊喜的话语,“整个乌镇都是我的”;也记得影星周润发领略内蒙风光后的铿锵之音,“我要捐出99%的财产”。是啊,自然景物从来都是我们灵魂里最动人的画卷,沉浸其中,我们或许会找回真正的自己。

这,便是景物的魅力。将这种大气磅礴的风景纳入我们的文章,文字定会顿放光彩。今天,我们要借鉴与学习的,正是这种全景勾勒的本领。我们可以采用平行镜头推进的方式,或在高处由上而下地俯瞰,或在平地由近及远地眺望,或是浓墨重彩地描写,或是精美修辞妆扮。总之,你若能展示景物的整体特点,描写便获得了成功。

赏典范作品:

①我走到山坡别墅,在洒满阳光的阳台上坐下来。我的面前这时展开了整个天池,这不像自然景色,而是一幅油画。你看,这广阔的湖面,被满山云杉映成一片深蓝,这深蓝湖面之上,又印上雪白的群山倒影。这时我才恍然我并未到山之极峰。你看,天池那面,还有层层叠叠更高的白峰,人们告诉我最高一山,名叫博格达峰。这天池,显然是更高更高天山的雪水在这里汇集成湖。偶然一阵微风从天空拂拂而来,吹皱一湖秋水,那粼粼波纹,催动蓝的、白的树影山影,都微微颤动起来。

――刘白羽《天池》

天池真美!无论是那“深蓝湖面”,还是那“粼粼波纹”,与别处都有几分不同。不过,如果没有那满山的云杉相映,何来那令人陶醉的“一片深蓝”;没有那群山的倒影,又何来这一湖的神奇。展开笔墨时,作者仿佛推动着一台摄像机,从湖面引向树木,从山峰转向溪流,或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或静态描写,或动态刻画,将天池的全景勾画得美如画卷。

②庐山避暑胜地,果然名不虚传。这一天天气晴朗。凭窗远眺,但见近处古木参天,绿阴蔽日;远处冈峦起伏,白云出没。有时一带树林忽然不见,变成了一片云海;有时一片白云忽然消散,变成了许多楼台。正在凝望之间,一朵白云冉冉而来,涌进了我们的房间里。倘是幽人雅士,一定大开窗户,欢迎它进来共住;但我犹未免为俗人,连忙关窗谢客。我想,庐山真面目的不容易窥见,就为了这些白云在那里作怪。

――丰子恺《庐山游记》

想一想,作家如果只写庐山的参天古木,或者只写其片片白云,无论如何也突出不了这一避暑胜地之特点的。在这种时候,采用平行镜头,将那如诗如画的景色一并摄入,才会收到这种令人心醉的效果。作家写景,或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或直接描写,或拟形摹态,虽然只是寥寥几句,却将庐山胜景的整体概貌状写得淋漓尽致。作文中如能引入此种笔墨,那会是怎样的一种精彩啊!

读学生佳作:

这里风光独好(节选)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但在我看来,峨嵋的秀色又怎会逊桂林一筹呢?还是这里风光独好。虽然桂林有着如泼墨画一般秀美的山川景物,但始终少了峨嵋那雄伟的气势。未登峨嵋而见峨嵋,这就是我初登峨嵋时的第一感受,高耸的山峰,远在几公里外便已缥缈在如纱一般的薄雾中;如巨人屹立在远方,给人的心灵以一种威慑。

峨嵋很美,可怎样才能将这种美,展示得大气而与众不同呢?作者想到了采用全景勾勒。这个片断,先采用对比手法,把峨嵋风光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风光进行巧妙对比,从整体上突出了峨嵋风光的妙处,视野开阔。继而用“高耸”、“缥缈”、“威慑”等词语,将峨嵋风光一笔带出。语言优美,画面诗意大气,令人陶醉。

戈壁滩上的日落(节选)

你看,清虚的空间无遮无掩,长天变幻出一堵蓝褐色的巨墙,将太阳这个血红的火球牢牢吸住。我站在高丘上,犹如置身汹涌澎湃的大海之中,四面八方,山呼海啸,似千军万马,飞奔而来,飞驰而去,威武雄壮,气势逼人。我一会儿被吞进浪谷,一会儿被抛向浪尖。在这茫茫大荒寂寞的戈壁滩上,我渺小得连一粒沙石都不如。突然间,至极的美感会生出一层寒意,你甚至有点气馁,你的思维无法穿透那堵大墙而望得更远,这是日落的雄浑在作怪,使你的想象力不能任意驰骋。

写景物的文章,关键是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如同样写日落,平原与高山的情境自然会不相同,戈壁与大海的景象也会天差地别。戈壁滩上的日落到底有什么特点呢?作者从大处着笔,多处妙用比喻,通过“汹涌澎湃”、“气势逼人”等词语,将日落时的天地之景状写得“威武雄壮,气势逼人”。全景勾勒,画面震撼人心。

感悟后练笔:

题目:记忆里最美的风景。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描写大海的词语范文第5篇

    一、抓住关键词语,品语言之准确

    一个关键词语就是这个句子的精髓所在,理解了关键词语,也就领悟了一句话的深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特别注意品味那些经过作者苦心经营、反复锤炼的关键词语,比如能一字传神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等。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在描写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时,有一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这段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用词准确精练。作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雪地捕鸟的整个过程,读来让人如临其境。其中“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九个动词用得十分准确。在组织学生欣赏这段文字时,可先让学生进行圈点批注,划出这九个动词,然后试着让学生演示捕鸟的过程。边演示边研究,如:“支”这个动词应该怎么演示?究竟是用一根细棍立在竹匾下,还是用两根?经过演示和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支”是两根细棍一长一短斜撑于竹匾,这样相对较稳;而用一根则是“顶”,难以支撑竹匾。此时同学们自然能体会出准确的动词在描写景物、刻画动作、塑造形象、表达感情、点明中心等方面有着更为深刻的表达作用。

    二、把握修辞手法,品语言之精妙

    指导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体会和感悟作者在语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这些修辞有什么好处或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你会觉得它用得好等,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赏析语言的水平。例如《绿》一文,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形象地描绘景物,不但形似,而且神似,把梅雨潭的绿写得脉脉含情,寄寓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教学中,教师可着重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运用修辞的语句进行赏析。例如,品味“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一句,学生从修辞的角度出发,感悟到“招引”一词语言之精妙:运用拟人修辞,化静态梅雨潭的绿色为动态,写出了“我”急于领略那可爱的绿的迫切心情,表现了梅雨潭绿色的巨大吸引力。另外,对表现梅雨潭之绿的清亮、鲜嫩、纯净特征的语句,可以指导学生从比喻的修辞角度进行品味。

    再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传统的经典名篇,文章中采用了大量的拟人修辞手法。如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朱自清用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来形容。人“刚睡醒”与万物复苏的情景相似,但只用“刚睡醒的样子”似乎还不够传神,于是再加上一句“欣欣然张开了眼”,一下子就使春有了人的神态。用人们睡觉醒来、困顿全消、精力恢复的具体神态,极准确、传神、富有情趣地表现出了万物受春的温暖、滋润而生机勃发的特征,在这里可以指导学生从拟人修辞的角度进行品味。

    三、联系上下课文,品语言之深意

    语言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如果撇开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含义势必不准确、不到位。在品味语言,尤其是品味那些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特殊意义的语言时,教师更要指导学生不能简单地以词典上的意义来理解其含义,要结合具体语境,善于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例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对“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中“聪明”一词的理解,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思考:“聪明”一词多用来夸赞一个人聪敏、灵敏,那么本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学生在结合语境分析思考之后,很快就能得出:这里的“聪敏”表达的是对父亲临行前的细心关照中所蕴含的爱子之心不能理解的悔恨之情,读者自然能感受到作者对父爱理解得深刻透彻。最终体现了文章“父爱子,子爱父”的情感。

    四、加强朗读指导,品语言之情感

描写大海的词语范文第6篇

一、从句式入手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矛盾句、点睛句、结尾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等。

1. 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例如:“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赏析:“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也隐现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2. 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例如:“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邹韬奋《我的母亲》)赏析:从这种复杂心态里栩栩如生的再现了一位希望儿子上进但又十分疼爱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有这样的句子文章的主题也力透纸背。

3. 结尾句:对上文的概括或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的思考余味无穷。例如:“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曲志红朱冬菊李斌《袁隆平的“寻梦园”》)赏析:用袁隆平美好的梦结尾,不仅能使文章篇末点题;也进一步突出袁隆平一生在不断追寻着自己“梦”(理想),并不断追求更高目标、更远大的理想的精神。

二、从修辞角度入手

常见的修辞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又如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作用:使物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行为,从而使描写更生动。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低唱”、“弹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的乐趣。

三、从用词角度入手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如例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句中的“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又如例句: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能换别的近义词吗?如“堆”,不能,因为是小雪,用“堆”不贴切,“顶”写出了小雪后小树特有的意蕴,轻巧灵动,一如后面的比喻,“像日本看护妇”。

句子在语言方面常见的有以下特点:有的准确生动(或平实),有的形象、生动、具体,也有的准确严密,还有的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等。一个句子本身具有怎样的语言特点,要根据文体和语境的不同而定。要抓住句子的整体特点和句中的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四、从表达方式入手

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和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说明,使读者对事物的性状有清楚的认识;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描写句往往对表现人物性格起烘托渲染作用。如例句: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世间最美的坟墓》)与这优美恬适的风景为伴的是埋葬于此的大作家托尔斯泰,可看出与大自然相伴的托尔斯泰,与大自然一样永存,从而反衬出其伟大人格。

描写大海的词语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句子教学,作文指导;扩展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059-01

当前,农村小学生普遍存在说话或作文时,语言嗦,句式单调,病句丛生,言不及义,不会转、承、起、合,因此影响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依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把句子教学合学生的作文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和掌握一些常用的基本句式,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遣词造句的能力。

下面浅谈句子教学和作文指导有机结合的几点看法。

1.针对学生语句贫乏,我就在讲读课文时,引导他们掌握较多的句式

当课文中出现了一个新句式时,我就作必要的分析、比较,在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时,提醒学生加以注意,还有目的地指导他们做一些巩固性的练习。

在学习《月光曲》这课时,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第九自然段所描写的大海景色就是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这个问题提得好,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学生开始没有回答,经过小组讨论后有学生回答说:“《月光曲》的内容,就是皮鞋匠听着贝多芬弹得琴声,看着月光产生的联想,这个联想就是大海的变化”其余的学生有点明白,但还有些茫然。这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把制作的几个大海变化的课件播放出来,并配上《月光曲》的钢琴音乐。开始音乐缓和清幽,就用轻而慢的语调朗读,接着微云划破了宁静,音乐逐渐增强。最后是大海汹涌澎湃:音乐节奏激昂,学生的朗读语调升高,节奏加快,突出整个大海充满风浪,的情景。这样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贝多芬当时的创作激昂,得到了美的享受,又指导了朗读,理解了课文的重难点。

在学习《坐井观天》这课时,教师设疑:“那只青蛙跳出井了没有?”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有的学生说:“那只青蛙不相信小鸟的话,不愿跳出井。”有的说:“那只青蛙想跳出井,但跳了几次没有跳出来,再也不肯跳了。”大多数同学认为“那只青蛙要看看外面的大世界,终于跳出了井”。接着又引导学生去想象“那只青蛙跳出井后,看到了什么?会说些什么?”

又如《金色的鱼钩》,有位学生提出“炊事班长是一个40来岁的人,怎么会驼背,满脸皱纹,两鬓都白了呢?”有的学生说:“他小时候一定是个孤儿。”有的说:“他小时候是个放牛娃。”还有的说:“他参军前一定当过长工,吃了不少苦。”对炊事班长的身世,学生经过想象,作了一些合乎情理的推测。

2.在讲读课文中,解决学生句子写不具体、不形象生动的问题

《风》这篇课文有这样一段话:“这风可真大呀!大叶杨被刮得东倒西歪,地上的干草落叶被刮得到处乱飞!大粒的沙石生气似的敲打着玻璃,真有点天昏地暗的架势!我放在室外的脸盆被风卷到山坡下,等我把它追回来,早已成了瘪嘴巴的丑八怪!”教学时,让学生想想:“第二、三、四句话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同学们说:“第二、三、四句话是对第一句话的补充说明,把风真大说得更加具体,更加形象生动。”接着告诉学生:这几句话从大树、干草树叶、沙石、脸盆在风中的样子说明山风大的程度,这样“风真大”这个意思就表达得具体、形象、生动了。此后,有的学生在作文《冬天的早晨》,描写天气很冷时,就写出了这样的句子:“天气真冷啊!寒风刺骨,风从领口、袖口一直往里钻,穿着棉袄还直打哆嗦呢!”

3.针对学生句子中的用词不贴切,就在阅读课文上引用有关句子来比较说明

《小英雄雨来》一文中“芦花开的时候,远远看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子都罩在(柔柔的)芦花里。”在 讲解这句时,我让学生先朗读原句,再去读去掉括号里词的句子,让他们体会有什么不同。有的学生说:“去掉括号里的词,就不如原句生动形象了。”有的学生说:“括号里的词说明了芦苇的颜色、数量、形状、质地和苇絮飞起来的样子,读后,使人感到像真正看到了一样。”然后我告诉学生,作者选用这些词,是十分贴切的,换成其他词,就起不到这样的效果。通过学习,以后大多数学生写作文时都能做到在句子的主干前后加上贴切的修饰或限制的词,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具体、生动了。

至此,教师应指出:“把句子写具体”与“扩句”这两种练习都能把句子写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但两者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前者是根据原意增加句子,后者是在句子的主干前后增加修饰或限制的词语。

描写大海的词语范文第8篇

一、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诵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可利用现代化教学,先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庐山那缥缈、捉摸不定、变换万千的云雾。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正确处理课文高昂、婉转、舒缓、急速等不同的语气变化,并抓住关键词语“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从而真切感受庐山的云雾那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阅读教学法中,就是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文中感情表达丰富的句段,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在诵读中仔细品味句子语调、节奏的变化,使学生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进而生发强烈的语感。特别是对文中包含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思的句子,更应该强调在反复的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如教学《小小的书橱》一文第四小节时,我先指导学生理解“沉思”、“幻想”、“快乐”、“忧伤”的意思。然后,结合诗歌的韵律特点和“时而……时而……”句式的语法知识指导学生朗读的韵律和节奏。在此基础上,采用同桌对读、男女对读、小组齐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深化诗文表达的感情体验,体会作者读书如痴如醉的程度和读书的乐趣,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二、比较诵读,培养语感

对文中含有表现力丰富的词语的句子与改动后的句子通过诵读进行比较,是培养语感准确性的重要方法。教学中,可以通过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原文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点,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例如,教学《中国石》一文“我们俩又挑选了一些石粒,让‘台湾’、‘海南’等岛屿依偎着‘祖国’。”一句时,我采用替换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分别用“紧贴”、“倚靠”代替原文中的“依偎”一词,让学生诵读比较句义的变化,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和对比诵读,学生体会到:“依偎”是“亲热地靠着、紧挨着”的意思,充分体现出了“台湾”、“海南”与“祖国”间的“母子”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希望祖国和平统一的思想感情。这样,在比较诵读中,不仅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妙、达意之准确。

三、展开想象,培养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