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经济运行情况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总体运行情况
上半年整体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5424万元,同比增长2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599万元,同比增长19.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29万元,同比增长59.2%;第三产业增加值11196万元,同比增长13.5%。整体经济增速较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工业企业先期投入和建设工业原料基地为切入点,带动工农业共同发展。
今年旗政府积极鼓励金马油脂、奈伦淀粉、阿大复混肥、兴农专用肥等企业以订单农业先期投入和赊销种子、化肥等方式为农民解决种粮资金5000多万元,这样即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解决了工业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和原料的供应问题。目前我旗大豆、马铃薯、乳业等原料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农畜产品基地建设不仅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也带动以农畜产品加工的工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从目前看我旗今年自然条件好于上年,没有出现大的灾情,国家又出台了农业减税、种粮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还有工业企业的加入,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走势看好。
2、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增长。
由于旗委、旗政府把工业经济发展作为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项目带动战略,扩大工业经济总量。上半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292万元,同比增长4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279万元,同比增长40.1%。工业产品销售率为88.0%,同比下降4.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对整体经济的贡献率18.2%。上半年工业经济看好的主要原因是:规模以上企业继续扩大,带动了工业经济的发展;二是一些工业企业生产形势看好,如:金马油脂、奈伦淀粉、阿大复混肥、兴农专用肥等几家企业,实现增加累计与同期相比增长23.7%.
今年以来我旗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工业企业改造、移动通信基站及光缆改造、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顺利。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28632万元,同比增长85.4%;建筑业增加值完成7018万元,同比增长88.5%。
上半年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4629万元,同比增长59.2%,对整体经济的贡献率为47.3%,拉动整体经济增长4.4个百分点。
二、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消费需求趋旺。
随着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消费需求有所增强。上半年全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27万元,同比增长12.7%,其中县的零售额18853.5万元,同比增长15.3%;县以下零售额10573.5万元,同比增长8.1%。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完成增加值2178万元,同比增长10.2%。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289.7元,同比增长9.1%;人均消费支出2242元,同比增长1.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32元,同比下降45.0%。
全旗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737元,同比增长11.2%。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平均工资6764元,同比增长14.2%;企业平均工资2093元,同比增长8.9%.
三、市场物价继续上扬。
6月末全旗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比上涨2.1%。主要是受粮油、肉、蔬菜等价格上涨的影响。上半年粮食价格上涨32.2%;肉禽及其制品上涨15.7%;水产品上涨7.5%。
四、财政、金融平稳发展。
今年以来,旗委、旗政府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控制财政支出,确保政府各部门正常运作。上半年财政总收入3306万元,同比增长2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31万元,同比增长24.8%;地方财政支出10027万元,同比增长14.4%。上半年我旗机关事业单位没有拖欠工资现象。
金融形势较为平稳,银行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9.03亿元和10.2亿元,同比略有下降,分别为0.5 %和3.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7.7亿元,同比下降1.9%。
五、存在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从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总体形势是好的,正朝着预期方向发展,但经济运行中一些突出问题仍不容忽视。
一是我旗经济总量的增长主要依赖于第一产业,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4%,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为26.4%和13.5%。从二、三产业所占比重看,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远远低于第一产业,显示出三次产业不能均衡发展,而我旗农业又是不能稳定发展的产业,首先是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力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薄弱;其次是农业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主要是依赖于自然条件,并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我旗农业生产健康稳定发展。因此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第二、三产业的贡献率。
二是工业企业开工不足,原料短缺,产销衔接矛盾仍然很突出,重点工业项目进展缓慢等直接影响着工业生产。由于原料不足,今年全旗油脂行业生产进程比较缓慢,农业生产资料大幅度涨价,造成工业生产成本提高,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扩大。
今后应采取的措施
1、要继续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大豆、马铃薯、白瓜籽、葵花等我旗有比较优势的农作物。扶持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扩大无公害蔬菜和中草药种植面积,加快发展绿色大豆,增加甜瓜、小米、元葱等特色农产品,营造品牌优势,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转变原始的种植方式。
2、鼓励农民开展多种经营,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和家庭副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为全面掌握第一季度全县经济运行情况,积极应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近日,县发改委会同相关经济管理部门,针对我县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一季度全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今年一季度,全县经济延续了去年以来稳中向好的基本态势,总体以“稳”为主,表现在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工业增速稳中加快,投资持续稳步增长,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全县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初步预计,一季度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0%,高于去年同期1.4个百分点,与年度增长10%目标持平。总体而言,我县经济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全县小麦播种面积85万亩,较上年略有增加。农业部门根据天气变化和小麦生长情况,及时组织开展抗旱浇麦和春季麦田管理工作。根据苗情统计显示,全县一、二类苗面积达到95.3%,高于去年0.9个百分点,是近几年来苗情较好的一年。畜牧业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一季度全县肉类总产量12324吨,同比增长4.5%,其中肉类总产量9008吨,同比增长4.3%;禽蛋总产量15515吨,同比增长4.5%,牛奶总产量1670吨,同比增长6.9%。
二是工业增速稳中加快。初步测算,一季度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2.1亿元,同比增长30.6%,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从企业规模看:一季度,我县大型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6亿元,占总量的21.5%,同比增长22.1%;中型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3亿元,占总量的24.8%,同比增长6.6%;小型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6.5亿元,占总量的53.7%,同比增长50.9%,小型企业增速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我县去年新增23家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属于小型企业,受基数较低影响,增速相对较高。从主要行业看:一季度,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5亿元,同比增长30.5%;高耗能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4.2亿元,同比增长26.6%,其中陶瓷行业完成增加值2.4亿元,增长24.4%,拉动规模以上企业增长5.3个百分点;高技术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0.37亿元,同比增长6.5%。
三是投资保持稳步增长。初步测算,一季度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亿元,增长14.7%,比年度目标低7.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09亿元,占全县投资比重的1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68亿元,占全县投资比重的5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71亿元,占全县投资比重的26%。2014年筛选确定的省、市重点项目26个,项目总投资210.5亿元,全年投资目标72.8亿元,目前完成投资14.9亿元,占年度目标的20.5%。
四是社会消费比较平稳。一季度,全县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扩大消费政策,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博大、万源、电力等综合商场销售稳定增长,各类专卖店、便利店、经济型快捷酒店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进一步拉动了市场消费。初步测算,一季度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6亿元,同比增长12.4%,低于年度目标2.6个百分点,其中限上零售总额完成2.5亿元,同比增长26.2%。
五是财政金融运行平稳。一季度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3626亿元,同比增长28.1%,增幅高于年度目标18.1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完成9050万元,占财政收入的66.4%。截至3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4.7亿元,同比增长17.7%;较年初新增存款7.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4.1亿元,同比增长27.6%;较年初新增贷款1.4亿元,贷款增量好于去年同期。
六是物价保持基本稳定。一季度我县物价形势总体平稳,物价保持了总体稳定的良好态势。目前市场商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多数农副食品价格节后有所回落。3月份我县主要农副产品价格仍保持稳中有降的态势。具体来看,粮食、食用油价格走势平稳,略有下降;随着天气变暖,蔬菜价格有所回落,鸡蛋价格略有上涨。猪肉价格价格持续回落,3月份同比下降14%,处于近4年来较低位置。
总体来看,一季度全县经济运行呈现了稳中向好的态势,实现了良好开局。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仍然较多,持续增长的动力明显不足。从宏观形势来看。世界经济今年将延续缓慢复苏的基本态势,但是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外需拉动受限。国内产能过剩、市场总需求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而且短期内难以改变。1、2月全国制造业PMI指数相继回落0.5和0.3个百分点,创出8个月新低,3月份较上月微升0.1个百分点,表明需求依然偏弱。受全国宏观经济下行影响,我县经济面临形势非常严峻。从全县形势来看。农业方面:畜牧业形势不容乐观。生猪生产效益急剧下滑,每头亏损300元以上。受H7N9禽流感的影响,春节前后蛋鸡价格一路下跌,目前蛋鸡存栏同比下降7.9%。肉鸡养殖受冲击异常严重。肉牛养殖成本增加,利润空间缩小。部分肉鸡、肉牛养殖大户出现停养情况。工业方面:规上企业带动能力不强。虽然我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仍保持在30%以上增速,但企业利润总额及主营业务收入等指标增速放缓,说明企业在生产规模和盈利水平方面仍有不足。从企业规模来看,我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98家,比去年增加23家,但是亿元以上企业较少,带动能力不强;从产业层次来看,传统产业提升乏力,新兴产业培育困难;从资金保障来看,企业间互保链条绷紧,民间资金趋于谨慎, 银行贷款日益困难;从发展环境来看,原材料持续上涨和企业用工成本增加等矛盾持续存在,近期难以改善。投资方面:投资持续稳定增长的难度加大,基数大为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带来困难。受部分制造行业经营困难、效益下滑的影响,企业投资能力下降,投资意愿不高,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形势越来越严峻。消费方面:当前经济前景不明、居民收入预期不确定、新的刺激消费政策边际效应减弱、消费热点缺乏,居民消费能力难以充分释放。
二、关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尽管保持全县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很大,但是全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仍然向好,改革红利、城镇化潜力将进一步释放,给我县带来了较为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从自身看,我县传统骨干企业正在通过技术改造、产品革新、延伸链条、节能攻关、加强管理、降本增效等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些都为促进全年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和有力支撑。我们需要全面认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制约因素和有利因素,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增强战略定力,牢牢把握主动权。建议下一步采取措施,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抓好招商引资,不断放大带动效应。一是突出招商引资地位。把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举求多效”的关键性、全局性举措。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机制,把企业推向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充分发挥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作用。二是提升招商引资水平。紧紧围绕“六大经济板块”建设,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重点,以“三区”建设为载体,重点在陶瓷、机械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医疗器械、城市建设等领域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重点瞄准大型企业集团及行业龙头企业。三是拓宽招商引资渠道。重点拓展招商引资的领域和空间范围,加快现代服务业招商,积极吸引境内外投资者全面进入物流、金融、旅游、文化等领域;突出基础设施招商,围绕交通公路建设,引进战略投资者,全力打造硬环境,提升内黄城市形象;突破固有的思维方式,把招商引资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通过引进技术、资金、品牌,发展新型产业,真正形成大而优的规模企业。
(二)着力抓好项目建设,强化投资拉动作用。投资是我县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促发展”的理念,紧紧咬住投资率达到100%这一目标,按照“包装项目抓招商、签约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投产”的原则,不断推进“项目带动”战略实施。一是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储备。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尤其是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稳增长和省委、省政府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等机遇,提炼、包装、谋划一批重点项目,改变项目建设被动局面,积极构筑大建设大发展的基础项目框架。二是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围绕全县确定的80个重点项目,重点加大26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健全重点项目督查机制,落实县领导分包重点项目制度,完善项目推进考核机制,加强部门和乡镇的协同配合,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同时,认真做好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和观摩点评活动,继续掀起项目建设热潮,发挥重大项目的拉动作用。三是着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在建或计划项目要强攻猛推, 形成“一个项目信息、一名挂钩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服务单位”的“四个一”推进机制,着力营造环境强化保障促项目、强化责任抓项目,当前达到进度要求的,要研究制定提前保质完成措施;未达到进度的要认真总结,制定出如何赶上进度的方案,确保年度目标完成。
2013年,轻工行业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10.16%,高于全国工业0.46个百分点;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66%;实现利润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61%;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47%,比去年同期提高0.25个百分点;轻工产品海关出口总额5583.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99%。
一、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高于全国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轻工行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10.16%,其中12月当月同比增长9.4%,比11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轻工行业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高于全国工业0.46个百分点(同期全国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9.7%,12月当月同比增长9.7%)。
二、主营业务收入平稳增长
2013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主营业务收入20.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66%。累计增速自下半年以来在13%-14%的区间内小幅波动,走势平稳。其中12月份主营业务收入2.12万亿元,为年内月度最高值,同比增长15.2%,月度增速较前期有大幅回升。
2013年,轻工快速消费品、文体休闲用品及原料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较去年有所放缓;日用消费品、耐用消费品行业主营收入增速提高,轻工机械装备制造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比上年同期提高7.06个百分点。
在各主要行业中,羽绒、陶瓷、照明、食品行业表现良好,主营业务增速均超过15%;乐器、钟表、造纸等行业增速较低。
三、产品结构调整初现成效
2013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的92种轻工主要产品中,69种产品产量正增长,占总数的75%。全年各月度产量同比增长的产品比重均超过70%。在产量增长的轻工产品中,家电、电池、电动自行车、食品类产品增速较快。
产量下降的轻工产品中,下降较多的是以纸、革为代表的原料类产品和被转型替代的产品。其中:轻革、新闻纸产量降幅分别为23.7%、5.7%。玻璃保温容器、钟、家用电风扇、白炽灯泡、脚踏自行车等被转型替代的产品降幅分别为21.3%、12.6%、4.0%、3.55%、1.8%,这表明轻工行业加速淘汰低端落后产品、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趋势已初步显现。
四、轻工商品出口保持稳定
2013年,轻工产品出口总额5583.38亿美元,同比增长9.99%,累计增速虽比上月有小幅回落,但稳定在10%左右,其中,12月份当月出口额547.2亿美元,为年内月度最高值。
2013年二季度轻工出口表现低迷,出现了月度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情况,下半年恢复正增长,从10月份起出口增幅有较大幅度回升。目前出口增速已稳定在10%左右,出口低迷局面有所改善,对促进轻工行业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五、效益水平有所提升
2013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利税总额1.99万亿元,同比增长14.89%;实现利润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61%。
目前轻工行业亏损面收窄,行业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库存增速以及资产负债率较前期也有所下降,轻工行业经济运行质量总体有所改善。
2013年,轻工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47%,比上年同期提高0.25个百分点。其中酿酒、饮料、日化、洗涤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率均超过10%,排名前列。
六、主要行业投资力度强劲
2013年主要轻工行业保持较高投资热情,主要轻工行业投资增速均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其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投资增速较上年有所提升,为行业持续增长提供了有效保障。
七、2014年经济指标预测
根据2013年轻工行业经济运行走势,结合行业发展规律,轻工行业2014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测如下: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产值完成83.38亿元,比增7.5%。
财政总收入完成17.73亿元,比增9.3%;区级财政收入完成8.34亿元,比增1.6%。
规模以上(500万以上)工业产值完成187.49亿元,比增7.9%。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42亿元,比增1.5%。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2.17亿元,比增9.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8.97亿元,比增7.2%。
合同利用外资4.27亿美元,比增215.0%;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比增40.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收入17425元,增长12.0%。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223元,比增18.5%。
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工业生产增速趋缓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受出口下滑、资金偏紧、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产值增速明显减缓。从有利因素看,一是规模较大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累计产值前20名企业实现产值76.07亿元,比增11.9%。二是部分老企业加快结构优化、产业升级,12家企业产值增幅超过100%。
从不利因素看,一是规上企业增产缓慢,136家实现增产的规上企业,净增产值29.1亿元;减产企业达149家,占全部规上企业的52.3%,净减产值20.0亿元。二是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工业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内需不旺、生产经营成本压力持续增加等因素综合影响,企业面临压力逐步增大,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增产动力明显削弱,累计产值前20名企业中有6家产值下降,亏损企业数从去年的68家增加至84家,且亏损额继续扩大。三是中小企业减产、停产问题突出。我区工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受到要素成本上升和产品价格下降的双重挤压,以及融资难、结构性用工短缺、经济效益下滑等诸多生产经营问题的影响,一批中小微型企业面临减产、停产等问题,上半年停产企业数达6家。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
1-6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前高后低”走势,同比增长1.5%,其中:工业完成投资12.17亿元,比增9.7%;房地产业完成投资17.2亿元,比降15.3%。
从有利因素看,省、市级重点项目建设较快,超序时进度完成,全区23个项目(省级10个、市级13个)总投资533亿元,全年计划投资146.6亿元,1~6月已开工在建21个,项目开工率91.3%,其中8个省级重点项目和6个市级重点项目超序时进度,完成投资情况明显好于去年同期。
从不利因素看,一是宏观调控持续,部分工业项目资金难以落实,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基建投资项目受原材料、人工成本、运费上涨较快影响,导致开工不足、完成进度偏慢。二是原有重大项目投资峰值已过,6个投资额10亿元以上基础设施项目中,同安工业集中区、同集海域综合整治工程、东海火炬科技园等项目对固投的支撑作用减弱。三是重大项目开工不足,缺乏新增大项目支撑,43个重点项目中还有12个项目尚未开工。四是房地产投资回落明显,去年房地产投资完成51个亿,占全年全部固投的34%,今年房地产投资完成额不到30个亿,降幅明显。
(三)合同利用外资大幅增长
1-6月新批设立外资项目13个,增资项目7个,累计投资总额6.47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4.27亿美元,比增215.0%;实际利用外资1.50亿美元,比增40.3%。合同利用外资完成数、完成比例、增幅、实际利用外资增幅显著主要得益于一批优质项目落户和一批存量企业看好我区投资环境,加快战略转型、产业升级和增资扩产。
(四)三产发展势头趋好
旅游市场持续升温,1-6月全区共接待游客240.9万人次,同比增长21.1%,旅游总收入5.65亿元,同比增长14.7%。乡村旅游和自驾游为我区旅游的主要特点。
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上半年消费品零售总额28.97亿元,同比增长7.2%。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6.6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企业销售总额58.27亿元,同比增长14.3%。增速减缓主要因素是:我区3家企业在经营中遇到资金问题,营业额大幅下降,减少我区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4.6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交易回升速度加快,降幅收窄。1-6月全区房地产投资17.15亿元,同比下降15.3%,商品房施工面积459.6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其中住宅348.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4%。商品房销售面积23.2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3%,其中住宅15.7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9%。商品房销售额14.55亿元,下降15%,其中住宅11.38亿元,同比下降14%。1-6月住宅均价7220元/平方米,同比上涨5.9%(去年同期为6815/平方米)。
(五)财税增收难度加大
1-6月,实现财政总收入17.73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47.34%,同比增收1.51亿元,增长9.3%。其中:区级财政收入8.34亿元,完成年初预算45.6%,同比增收1292万元,增长1.6%;中央“四税”收入8.04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52.6%,同比增收1.76亿元,增长28.1%;上划市级收入1.35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34.3%,同比减收3841万元,减少22.2%。受制于区内外向型企业占比大、房地产业持续低迷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抵扣进项税额、个税起征点调高、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暂缓增收等结构性和政策性减税因素的综合影响,区级财政收入仅增长1.6%。由于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建、社会保障等需要增加投入,已有的刚性支出需要保障,且今年我区处于还贷高峰期,财政资金压力很大。
三、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财政收支压力大。财政收入增收后劲不足,融资难,而征地拆迁、各项重点工程、民生工程等刚性支出较大,财政收支压力显现。
(二)企业经营难度加大。受人民币汇率上升、贸易壁垒、国外市场变化等影响,企业出口增长乏力,出货值仅增长3.2%,外需市场对企业的拉动力减弱。由于用工成本提高、原材料价格上升等因素,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加大经营风险,使得企业不敢接大单、接长单,制约生产意愿和产能发挥。
(三)经济发展难度加大。从发展规律看,一方面,基数越来越大,增长速度逐渐走低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另一方面,我区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储备还不够多;工业用地紧张,存量可开发利用的工业用地有限。
(四)产业结构调整相对缓慢。第三产业仍以房地产业和传统商贸业为主,现代服务业(酒店项目、综合体项目、总部项目、旅游项目等)比重不高。
四、下阶段工作思路建议
(一)着力抓好同安新城建设,培育新增长点。主动对接市委、市政府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发展、组团式推进岛外规划建设的重大举措,推动同安滨海新城区建设。
(二)着力抓好财税工作。一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进一步完善和开拓财政改革及增收节支措施,以“项目推进”为总抓手,强化资金调度,大力保障土地报批、征地拆迁及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对项目资金,区别轻重缓急,优先保证省、市重点工程的建设资金需要。确保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二是强化财源培育。要高度关注我区纳税特大户、纳税大户的生产经营及纳税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及时解决上述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难题,扶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确保我区优质税源的发展壮大。对新建企业项目要加大促建、促产和跟踪服务力度,开发新税源。三是加强税收征管。对重点行业和关键税种的税源进行监控和分析,全面把握税源动向,实行税收精细化管理,确保合理税源应收尽收。四是加强政银工作,努力扩大信贷规模,参与组建同安农银村镇银行。强化地方融资平台建设,成立同安城司等新的融资主体,做好基建项目贷款。五是加大土地“招拍挂”力度,保障建设资金需求、促进投资增长。强化“三维”招商,引导社会投资。
(三)着力抓好工业发展。一是抓好工业项目投建投产。强化跟踪服务,落实责任分工和项目责任主体,加快推进工业在建项目的建设,促进基本建成企业项目早日投产、达产。二是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对重点工业项目的分类指导,深化企业服务,引导企业适应形势变化需要,调整发展战略、争取最大效益,确保全区工业能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变化,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四)着力抓好第三产业。一是抓好旅游业。重点推进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开园和大轮山—梅山文化旅游景区建设,提升旅游发展档次。加快整合优化旅游资源,举办第二届“海峡两岸温泉文化旅游节”,打造同安特色“旅游购物节”,进一步拓展温泉、乡村、生态等休闲旅游项目。二是打造专业物流基地。重点发展工业、商贸等物流领域,积极引进大型物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三是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依托旧城改造及新建城区载体,推进钟楼片区等核心圈建设,促进大商场、大超市尽快落地建设,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
(五)继续抓好招商。一是加大招商项目储备。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进一步强化招商选资。工业立足引进大项目、高科技项目、高税收项目,加大总部工业企业的招商力度,争取重点在谈项目;三产立足引进商业综合体、旅游综合体及五星级酒店,依托同安新城以及汀溪、竹坝、莲花等优势资源,联系对接一批带动力强的优质项目落户。二是加大招商跟踪力度。做好在谈项目的对接,促进在谈项目转签约,同时做好用地、环评、审批、资金、市场等要素协调,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成药制造业基本结构分析
1.1 资产规模
2007年1-11月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医药行业累计共有6 099家企业,其中中成药生产企业有1 351家,占22.15%。中成药工业资产总计为1 846.93亿元,同比增长9.04%;资产负债率为46.08%,同比下降0.43个百分点。
1.2 企业经济类型
我国中成药制造业中,股份制经济为主要企业类型,占中成药行业的63.49%。集体经济所占比例最低,仅为1.23%。
1.3 企业控股情况
我国中成药制造业从控股情况看,主要以私人控股为主,其资产占行业总资产的49.88%,其次是国有控股,占29.83%,外商控股和港澳台商控股所占比例很少,分别为5.46%和4.04%。从增长情况看,外商控股企业增幅较大,为16.30%。其他控股类型企业增幅均在15%以下。其中增幅最小的是国有控股企业,仅为4.56% (见表2)。
1.4 企业规模
我国中成药制造业以中型企业为主,占中成药行业总资产的40.41%,其次是小型企业,约占37.74%,比例最小的是大型企业,占21.86%。从增速看,大中小企业差异较小,增幅都接近中成药行业9.04%的平均增幅(见表3)。
2 中成药制造业指标完成情况
2.1 生产情况
2007年1-11月,中成药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 314.71亿元,同比增长20.51%,增幅同比提高6.65个百分点。但增幅低于医药行业24%的平均水平,列子行业的第6位。中成药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566.09亿元,同比增长20.68%,增幅低于医药行业28.09%的平均水平。
从经济类型看,股份制经济对中成药行业工业总产值贡献最大,完成中成药行业的58.29%。其次是其他经济,完成21.38%;外商与港澳台经济完成13.99%。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合计仅完成6.35%。中成药行业各经济类型企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与资产总计的排名顺序完全一致。从增幅来看,各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均在10%以上,其中集体经济、其他经济和股份制经济增幅均超过20%,国有经济增幅最低,为11.42%(见表4)。
从控股情况看,私人控股企业完成该行业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其次为国有企业,完成21.92%。对中成药工业总产值贡献最小的是港澳台经济企业,仅为4.57%。从增幅看,各控股类型企业的增幅均在15%以上(见表5)。
从企业规模看,中型企业完成中成药行业工业总产值的41.86%,在中成药行业中工业总产值贡献最大。大型企业则贡献最小,仅占20.65%。中成药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和资产总额排名顺序一致。从增幅看,小型企业增长最快,增幅达27.30%,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则均在20%以下 (见表6)。
从地区来看,全国中成药行业工业生产集中度不高,仅吉林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占比超过10%,中成药行业工业生产总值前10位省市总占比为66.12%。其中吉林省中成药制造业优势明显,工业总产值列全国中成药行业首位,占全国的11.35%,增幅达33.79%,列全国中成药行业增幅第3位。
2.2 销售情况
中成药行业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 230.82亿元,占医药行业的21.74%。销售产值同比增长21.09%,增幅列子行业第7位,低于医药行业23.17%的平均水平。其中实现出货值32.70亿元,占销售产值的2.66%,占全部医药行业出货值的4.42%,居子行业第6位。中成药行业货值同比增长12.94%,增幅低于全行业20.24%的水平,列子行业第6位。
从经济类型看,资产占主导地位的股份制经济企业完成的工业销售产值也最多,占整个中成药行业的58.25%。资产比例最低的两种类型经济企业完成的销售产值最少,国有经济占4.67%,集体经济占1.82%。中成药行业各经济类型企业完成的工业销售产值与资产总计排名顺序完全一致。从增幅看,除国有经济企业仅实现了9.22%的增长外,其他各类型经济企业的同比增幅均在15%以上。其中增幅最快的是集体经济,实现了33.65%的增幅 (见表8)。
从控股情况看,中成药制造业资产占主导地位的私人控股和国有控股企业,其分别完成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总产值的58.19%和22.32%。中成药行业不同类型控股企业的工业销售产值和资产总额排名的顺序一致。从增幅看,各控股类型企业的同比增幅均在10%以上。其中私人控股企业增幅最大,为24.43%,增幅最低的是国有控股企业,为14.99% (见表9)。
从企业规模看,中成药制造业工业销售产值中型企业占据优势,完成行业工业销售总产值的41.88%;其次是小型企业,完成36.81%;占比最小的是大型企业,完成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产值的18.30%。这个排序顺序和中成药行业不同企业规模的资产总额排序一致。从增幅看,小型企业增幅最大,中型企业则最小 (见表10)。
从地区来看,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产值和工业总产值排序前10位的地区相同,只是山东与广东以及湖南与广西排序先后有所不同。从全国看,吉林和江西两个省份的中成药行业优势较为明显,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均列前2位,其中吉林省工业销售产值还达到35.59%的同比增幅,居全国第2位。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产值排序前10位省市完成全国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总产值的66.03%%。从增幅看,增幅前10强省市均达到20%以上的同比增幅,依次是辽宁省(48.41%)、吉林(35.59%)、新疆(34.76%)、河南(33.13%)、山西(32.85%)、湖北(32.39%)、广西(31.59%)、江西(27.21%)、安徽(25.85%)、河北(24.79%) (见表11)。
产销率: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产销率为93.62%,列医药子行业第7位,同比上升0.45个百分点。
出货值: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实现出货值32.70亿元,同比增长12.94%,增幅列医药子行业第2位。出货值占中成药工业销售总产值的2.66%。
从经济类型看,中成药制造业出口以股份制经济以及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为主,分别完成行业出货值的62.79%和27.68%。国有经济和其他经济出口极少,不足5%。而集体经济的出货值不足其销售产值的1% 。从出货值增幅看,增量最高的是国有经济,达56.66%。其次是股份制经济,同比增长19.86%。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类型增量较少,而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则出现了微量的负增长。
从控股情况看,中成药制造业出口主要是私人控股企业,完成行业51.30%的出货值,其次为国有控股,完成中成药行业23.98%的出货值。同时,私人控股企业也是中成药行业各控股类型中增幅最大的,其同比增长高达70.52%。值得注意的是,外商控股、集体控股和港澳台商控股企业分别出现出货值53.57%、16.34%和8.27%的负增长(表13)。
从企业规模看,中型企业仍然保持中成药行业出口主力军地位,完成行业出货值的64.94%,而大型企业完成出货值最少。中型企业则实现增幅第1位,达到31.15%的增幅(表14)。
从地区来看,2007年1-11月,其中成药行业出货值前10强省市共完成全国89.81%的比例,显示了一定的集中度。其中出货值排序前3位的是重庆市、浙江省和山东省。而中成药出货值增幅10强省市则均实现了15%以上的同比增长,5强省市则实现100%以上的增长,依次是四川省(262.47%)、河南(208.84%)、宁夏(205.43%)、新疆(203.51%)、山东(106.66%)、重庆(66.55%)、北京(41.77%)、广东(20.50%)、江西(16.67%)、云南(16.07%) 。
3 中成药制造业经营情况分析
3.1 利润总额
2007年1-11月,中成药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35.93亿元,占全国医药行业利润总额的25.4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2.60%,增幅高于医药行业49.38%的平均水平,列子行业第2位,仅次于中药饮片工业。
从经济类型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中利润总额贡献最大的是股份制经济,占58.6%的比例。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成药行业中,工业生产、销售、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总额均占主导地位的股份制经济还实现了58.13%的利润增长,居中成药行业第2位,仅次于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
从控股类型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私人控股企业利润总额领先,创造了中成药行业42.23%的利润总额;其次是国有控股企业,创造中成药行业26.72%的利润总额。在增幅方面,集体控股的增势最强,实现了利润总额211.14%的同比增长,而国有控股企业仅实现18.99%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
从企业规模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中型企业仍是获利冠军,这与其在行业中资产、工业生产、销售及出口方面的主导地位相一致。而中成药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在创造利润方面的能力则与其资产、工业生产、销售及出口的顺序相反。这说明在获利能力方面,还是大型企业更胜一筹。从利润总额增幅看,中型企业长势比较平稳,增幅最小。而大型和小型企业的增长较快,特别是大型企业以92.70%的利润总额增幅居行业首位,这也说明大型企业的发展趋势较好 。
从地区来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行业利润总额前10位的省市与销售产值前10位的省市相比,河北省、北京市和浙江省取代了河南省、湖南省和广西自治区。利润总额排序前10位的省市实现中成药行业74.60%的利润总额,但只有吉林省占了全国中成药行业利润总额20%的比例,显示出较强的地区优势,其他地区的占比大多在10%以下。从增幅看,全国中成药行业25个省市实现了利润总额10%以上的增长,19个省市实现30%以上的增长,14个省市实现50%以上增长,4个省市实现100%以上的利润增长。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5个省市出现了利润的负增长,其中最严重的是,出现了45.54%的利润负增长。2007年1-11月中成药行业利润总额增幅10强地区依次是吉林(166.33%)、山西(137.03%)、新疆 (108.85%)、四川 (101.55%)、辽宁(99.68%)、湖南(92.92%)、江西(74.34%)、河南(72.73%)、山东(68.14%)和贵州(67.12%) 。
3.2 亏损情况
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亏损企业数为347家,较上年同期减少36家。亏损面为25.70%,增幅列医药子行业第6位。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累计亏损总额为7.26亿元,同比减少8.81%。
从经济类型看,2007年1-11月股份制经济是中成药行业亏损的首位,其后依次是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其他经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但从亏损总额的同比变化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各类型经济企业的亏损额都同比减少,其中减少最多的是集体经济,降幅为77.55% 。
从控股类型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中私人控股企业的亏损额最高,其次是港澳台商控股企业,亏损最少的是外商控股企业。从亏损额变化看,除了私人控股企业和集体控股企业亏损总额同比下降外,其他3种控股类型企业的亏损仍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出现了亏损总额25.67%的同比增加。
从地区来看,2007年1-11月全国中成药行业亏损最重的10个省市共出现4.46亿元的亏损总额,占了全国中成药行业亏损总额的61.43%。其中,仅列亏损总额首位的广东省就出现了1.11亿元的亏损,而且其亏损额同比上升25.32%。利润总额排首位的吉林省,亏损总额也排在了第4位,但同比下降55.11%。此外,湖南、安徽、广西、黑龙江和河北还分别出现了亏损总额102.74%、80.85%、61.10%、54.33%和43.01%的攀升。
从企业规模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中、大、中、小3种不同规模企业均出现了亏损,而2006年同期大型企业未见亏损。3种规模企业中,小型企业亏损总额最高,可见其获利能力不容乐观。中型企业的亏损总额与上年基本持平,略见下降。
4 总结
中成药制造业是我国医药工业中继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后的第二大生力军,无论是资产规模、工业生产销售、主营业务收入、创造利润及上缴利税等方面都是医药行业的中流砥柱之一,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列子行业第2位。
2007年1-11月我国中成药制造业产业规模继续增长,生产、销售增长形势良好,出口不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升,行业发展势态较好。特别是利润总额实现了52.60%的增幅,列各子行业第2位。同时中成药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也较高,仅次于生物生化药品行业。这均显示中成药行业是医药行业中获利能力较高的子行业。
但同时也要看到,2007年1-11月我国中成药制造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虽然都取得了不断的增长,但除了利润总额外,其他指标的增幅在行业中未占优势,如工业生产总值、工业销售产值等指标的增幅均低于医药行业的平均水平,列子行业第6位。同时,中成药行业的产销衔接也不具优势,产销率列子行业第7位且同比略有下降。
企业是行业的细胞,行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每一家企业。当把目光聚焦到2010年医药工业领域(化学制药、中成药、中药饮片、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装备等7大子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前100家企业(以下简称“医药百家”),这个以1.29%的数量而占工业总产值24.9%的群体是一个可以反映我国医药工业现实水平的群体,是一个将我国从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推进的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群体,体现了整个医药工业的运行趋势,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企业主体,是整个医药工业发展的推进力。
1 整体情况分析
1.1 产业规模日益扩大,总体水平显著提升
2010年,全国医药工业企业数为7 782家,医药百家占比为1.29%,同比下降0.05个百分点。从工业总产值来看,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为12 426.7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医药百家实现3 098.4亿元(同比增长24.1%),占24.9%,与2009年基本持平。从销售产值来看,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销售产值11 824亿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医药百家实现3 092.7亿元(同比增长27.9%),占26.2%,较2009年(25.2%)提高了1个百分点。
医药百家的总体规模有了显著的提升。医药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 073亿元,同比增长25.4%,其中医药百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4 029.4亿元,同比增长35.2%,较2009年的22.34%增加了12.7个百分点,较2008年的30.8%增加了4.4个百分点,业绩回升向好,规模提升显著。医药百家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医药工业的33.4%,较2009年的31.0%提高了2.4个百分点。在医药工业整体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医药百家的规模优势得到进一步体现,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2010年进入医药百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底线超过14亿元,较2009年的第100位企业增长了39.2%,较2009年的32.9%的增幅提高了6.3个百分点。有10家企业突破百亿元大关,较2009年的5家翻倍。
医药百家的规模分布呈波浪型,且较2009和2008年平缓一些。40亿元以上的企业占31%,较2009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规模提升所带来的产业集中在显现。20~40亿元的企业占比较2009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这些中等规模企业的快速崛起,提升了医药百家的整体实力水平,显示了强劲的发展潜力(表1)。
1.2 集中度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中、大型企业需要培养
与2010年世界制药前10强、前50强的销售收入占世界药品市场规模的41.2%(较2009年增加2.8个百分点)和69.4%(较2009年增加3.7个百分点)相比,我国医药百家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医药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为33.4%,较上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产业集中度提升相对较慢。
医药百家前10、前50家的主营业务收入在医药百家中的占比分别为34.2%和76.2%,较上年的33.0%和76.6%分别提高了1.2和0.4个百分点,这与前10家企业水平提升较快、医药百家企业收入规模呈两极分化态势有一定关系,大者更大,而中等规模的企业主要集中于10~40亿元之间,60~100亿元规模的断层亦提示这是规模增长的一个瓶颈,要形成合理的规模梯队,还需要培养一些中、大型企业。
医药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是行业的必然趋势,产业结构调整、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生物医药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宏观政策亦向做大、做强、做优倾斜。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大企业集团资本扩张的步伐,亦有研发实力提升的切实成效,品牌与品种是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抓手和着力点。
1.3 各项指标表现良好,发展前景较好
以1.29%的占比,医药百家企业在各项指标的完成方面均显示了其重要的地位: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医药工业的24.9%,实现资本总额占34.7%,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占33.4%,完成利润总额占34.1%,而从业人员却只占19.5%。除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外,余均较2009年有不同幅度的增长,且增幅最大的是从业人员数、资产总额和主营业务收入(表2)。医药行业兼并重组的在这一年里有了较大的体现,但医药百家在完成全行业1/3业绩的同时,其利润总额的增长却落后于行业水平,反映了医药产业在形成一定的集中度的同时,还需要在节流降耗、提高管理方面有进一步的提升才能从根本上改变 “多、小、散、乱”的行业局面。
1.4 位次更迭变化凸现市场竞争激烈
从2009和2010年进入医药百家的企业的位次来看,更迭较为显著。2010年医药百家位次持平的有3家企业,扬子江药业以其250亿元的收入稳居首位,而修正药业集团和哈药集团以170亿元左右的收入居2、3位,与2009年正好换位。
位次上升的有20家企业,其中云南白药集团不仅位次提升较为显著,其100多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还使其首次跨入了百亿企业行列。
企业由于兼并重组、股权变动或主营业务转移等因素导致排名位次的变化是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位次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虽然位次下降的有53家企业,但由于主营业务收入下降而导致排名下降的企业只有4家,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主营业务转移与个别业务的重组剥离。而其它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企业排位下降,则主要是由于医药百家整体水平的提升以及排序规则的影响所致。
2010年医药百家中,新进榜企业有24家,且以化学制剂(11家)、中成药(7家)、化学原料药(4家)三大子行业分布居多。在创新推动和压力驱动的情况下,制药企业产品链的上下延伸及向较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倾斜、向管理与市场营销要效率已经成为一大趋势。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中,潜在竞争对手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模式值得密切关注,“慢进则退,不进则亡”是优胜劣汰不变的法则。
2 行业分析
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涵盖了8大子行业中的7个,其中有52家属于化学药品制剂行业,30家属于中成药企业,11家属于化学药品原料药企业。化学药品企业以63%的占比居首位,其次是占比为30%的中成药企业(图1)。
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行业各项指标的增长与医药百家相比,均有不俗表现。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各项指标在医药百家中的占比情况均高于企业数占比,单位企业的指标完成率较其它子行业高,但相对较高的销售费用是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行业影响利润总额的一大因素,减少运营销售环节的开支,是这两大子行业增加利润的一大管理手段。而化学药品原料药行业销售成本的居高不下则提示在降本增效方面还可进一步挖掘潜力,加强企业管理与提高规模效应是这一子行业降低成本的举措之一,具体各项情况见表3、4、5。
3 地区分布分析
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分布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山东、江苏和浙江省入围企业均在10家以上,在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中的占比分别达35.8%和40.7%;广东省、北京市和上海市均有5家及以上企业入围,在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中的占比分别达21.9%和27.0%。这6个省、市的企业数合计占到61%,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和地方扶持医药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规划得到贯彻落实,企业自身做大、做强战略实施见效的综合成果,也体现了这几个医药大省在全国的地位。与2009年相比,湖南、山西、广西3省的企业跌出医药百家名单,而内蒙古则是2010年拥有医药百家的一颗新星。
2010年医药百家中单位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平均为40.3亿元,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云南省、辽宁省、上海市、北京市和江苏省等8个省、市入围企业的单位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平均水平,其中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是平均值超过100亿元的省份。突出重点、支持大型企业、扶持中型企业,是提升国家和地方医药行业总体水平的一个方向和举措。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在这几个省、市也有一定的体现(表6)。
4 经济类型分析
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中有59家属于股份制经济类型,27家属于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类型,8家属于国有经济类型。股份制是我国医药行业最多的经济类型,同样体现在医药百家企业中,股份制企业以59%居首位,其次是外资与港、澳、台投资企业,占27%。
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所带来的规模扩张,在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方面都有较大的增长体现,但高增长的销售费用和销售成本提示国有企业的管理和整合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其利润增长的低下也说明了这一点。
国有企业相对较高的销售成本和销售费用,相应的就是利润的削减,由此会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经营状态与对研发的持续投入。研发投入的不足将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创新与发展。而这一不良循环在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和股份制企业里并未凸现。特别是外资及港、澳、台企业相对的高利润、低成本摊薄了销售费用的影响,并形成了一定的积累与再投入。股份制企业销售费用的攀升带动了利润的增长,但其销售费用背后的销售手段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相对灵活的销售策略作为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竞争市场份额的手段之一,值得国有企业学习(表7、8、9)。
5 企业规模分析
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中有76家属于大型企业,23家属于中型企业,1家由于从业人数没有达到统计上企业规模划分标准而被列入小型企业行列。“大”是百家企业的特点,大型企业以76%的份额占居首位,较2009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大型企业的增多体现了国家扶持大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产业集中度的政策导向。
大型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在兼并重组的同时增大了主营业务的收入,但对成本、费用和利润的掌控稍有欠缺,利润总额的同比增长相对其它指标偏低。与此相比,中型企业在企业整体规模减少的同时,利润总额却在增长,对销售费用的控制较为突出。而小型企业首先存在费用问题,其次是成本上涨与主营收入的下降所带来的利润总额的下滑,由于规模较小,因此其销售费用的大幅上涨必然导致收入与利润相应下滑(表10、11、12)。
6 运营能力分析
从2010年医药百家整体情况来看,运营情况总体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特别是在经营状况、资产运营、盈利能力方面均有较好表现,综合实力较强。
6.1 经营情况
2010年医药百家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 029.4亿元,同比增长35.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5.4%)近10个百分点,较2009年的22.34%增加了12.7个百分点;医药百家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3.4%,较2009年的31.0%提高了2.4个百分点。医药百家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占有能力较好,企业经营增长速度较快,市场前景看好。
6.2 资产运营
2010年全部医药行业总资产周转率为1.02次,医药百家企业为0.98次,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较2009年提高了0.03次。医药百家企业全部资产劳动效率稍低,应进一步扩大销售、有效使用闲置资产、提高企业运营能力。
在医药百家企业中,中药饮片和生物生化制品2个子行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低于医药百家企业平均水平0.60和0.52个百分点,这2个子行业的企业尤其需要加强提高运营能力。
与2009年相比,卫生材料、生物生化制品和化学药品制剂3个子行业的总资产周转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市场竞争与出口受阻导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减缓是一大原因(表13)。
6.3 盈利能力
2010年全部医药行业资产利润率为11.9%。医药百家企业资产利润率为11.7%,低于行业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同时较2009年低0.1个百分点。兼并重组的进行对企业的资产盘活与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资产利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经营管理都需要不断加强。在医药百家企业中,医疗器械、中成药和化学药品制剂的资产利润率分别高于百家企业平均水平4.7、0.5和0.2个百分点,资产利用效益、企业盈利能力等有一定的提高;与2009年相比,生物生化制品行业的资产利润率大幅下挫,显示该行业的盈利能力在锐减,行业极需作出适当调整。
2010年全部医药行业销售利润率为11.7%。医药百家企业销售利润率为11.9%,高于行业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但较2009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进入医药百家的企业主营业务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营销策略得当、获利能力强,企业发展有可持续性。在医药百家企业中,化学原料药、中成药和卫生材料的销售利润率分别低于医药百家企业平均水平0.3、1.1和0.4个百分点。高成本压力、价格竞争等使得各子行业企业的获利空间减小,盈利能力与中药饮片行业的25.7%形成鲜明对比和落差。生物生化制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的缩水也提示该行业高利润的形势可能不再延续。
2010年全行业和医药百家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均为13.0%,与2009年相比,医药百家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下降了1.1个百分点。进入医药百家的企业在控制成本、费用方面较前一年有所下降,获利能力有所削弱。在医药百家企业中,除中成药行业外,其它各子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均高于或与医药百家企业平均水平持平。其中,中药饮片行业高达33.8%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使得生物生化制品行业的15.8%相形见拙。中药饮片行业也成为2010年业界追捧和热钱涌动的热点,成为政策关注的焦点、发展调控的重点(表14)。
6.4 偿债能力
2010年全部医药行业资产负债率为44.1%。医药百家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5.3%,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与2009年相比降低了0.2个百分点。整体处于通认的适宜水平40%~60%的下限,显示医药行业整体负债水平较低,而进入医药百家的企业经营风险相对稍高一点,企业经营安全、稳健、有效,具有较强的筹资能力,这亦是风险投资愿意向医药行业投资的原因之一。在医药百家企业中,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和卫生材料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高于医药百家企业平均水平2.4、1.9和3.6个百分点,而医疗器械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在各子行业中最低,为34.0%,这一子行业的融资筹资能力相对较强。与2009年相比,卫生材料和生物生化制品行业资产负债率的大幅提升,显示前期的债务正在进行内部消化中,投资谨慎(表15)。
6.5 发展能力
2010年医药行业总资产增长18.9%,医药百家企业总资产增长率为31.7%,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2.8个百分点。医药百家企业资产经营规模扩张速度较快,兼并重组成转变增长方式的一大重头。资产的扩张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在有效、合理利用好各种资本的情况下,扩大资产实力,使企业拥有一定的规模优势,进而为规模化、集约化、节约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7 结语
从以上各方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医药百家呈现规模水平扩大、增长速度加快、综合实力提升的特点。医药百家这个反映中国医药实力的群体正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断进行着自我更新与提高,通过资本运作、兼并重组、研发创新等手段,正在集中优势,把大企业做得更大,并逐步地在做大的基础上实现做强。与2010年相比,2011年的形势不容乐观,资源与成本的压力、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与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医药百家企业面临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突破瓶颈是“十二五”面临的第一个课题,也是“十二五”起好步、开好局的基础。
工业生产强劲增长主要产品产销两旺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在去年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增速有所加快,一季度生产增长30.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1.7个百分点。其中通信及计算机类增幅为42.2%,家用视听类为15.8%,元器件类为23.6%。从经济类型构成来看,外商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仍然保持快速增长,一季度生产增幅达到30.3%,对全行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69.2%,拉动全行业生产增长30.3个百分点中的21个百分点。国有控股企业生产增长22.3%,股份制企业生产增速达到41.6%。一季度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增幅高于全国工业整体增幅水平13.1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国工业增长作用最大的行业,继续对国民经济作出贡献。
在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主要电子产品产销衔接较好,全行业产销率也保持在较高水平。根据我部重点产品监测情况,大部分产品产销两旺,增幅较大的产品有手机、台式及笔记本电脑、背投彩电、打印机等,彩电、显示器、集成电路等产品也保持两位数增长幅度。
在产销快速增长的同时,全行业经济效益在去年逐季回升的基础上又有大幅度攀升,一季度实现销售收入3178.5亿元,同比增长30.2%;实现利润113.1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三资企业实现利润90.9亿元,同比增长27.2%,而去年同期则表现为负增长;全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62.7亿元,同比增长37.5%,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7.6个百分点。与去年相比,行业经济运行质量有显著提高,速度、质量、效益日趋统一。
经济运行呈现四大特点
一、通信及计算机类产品发展速度加快,家用视听产品增幅有所回落。
由于电信运营商加大网络扩容力度、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出口形势持续看好以及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今年开局以来,通信及计算机类产品一改去年以来的低迷势头,发展速度出现强力反弹,一季度增幅为42.2%,对全行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63.8%,拉动全行业生产增长19.4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类产品增幅达到50.8%,拉动全行业生产增长30.3个百分点中的11.8个百分点,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家用视听产品生产增长15.8%,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1.1个百分点,对全行业生产增长贡献率为12%,拉动全行业生产增长3.6个百分点。家用视听产品增速减缓的主要原因是同期基数过高,在经历长期不景气之后,去年我国的家用视听产品发展形势良好,出口也大幅增长,今年以来产业发展仍然延续着去年的良好态势,产销、出口稳定增长,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显著进展,继续对全行业发展作出贡献,应该说15.8%的增长速度属于正常现象。
电子元器件行业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一季度电子元器件类产品生产增长23.6%,对全行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24.2%,拉动行业增长7.3个百分点。一季度电子元器件产销量、出口均保持较大增幅,其中光电线缆行业增幅较大,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约50%;电声器件产量增长约为30%;在阻容元件方面,片式瓷介电容器产量增长约30%;另外,磁性材料、印制电路板、半导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等产品的销售收入也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幅度。
二、全行业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在去年逐季回升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全行业经济效益又有大幅增长,一季度累计实现利润113亿元,同比增长24%,说明在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行业经济运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实现了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造成利润大幅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受国内市场需求稳定、出口增长较快等因素影响,计算机类产品和家用视听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两个行业一季度实现利润分别为24.9亿元和13.6亿元,同比增长57.1%、46.4%,对全行业利润增长起到了极大的拉动作用。
二是一些行业发展形势转好,如电子器件行业受整机产品和出口拉动影响,今年以来发展形势明显趋好,一季度实现利润达到13.8亿元,同比增长2倍以上。
三是自去年以来,不少外向型企业所接出口订单增长较多,如深圳赛格由于出口订单猛增,一季度彩管出口额增长37%,集成电路增长22%。加之不少跨国企业将生产基地转入我国,国内合资或独资加工企业出口订单大增,如DELL将生产基地转入我国福建后,接单大幅增长,一季度微机出口增长68%,使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增长。
四是一些企业转制初见成效,如无锡华晶在港资控股后,生产经营策略发生重大调整,目前已扭亏为盈。
五是高附加值产品发展迅速,如背投彩电、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器等产品产量不断增长,占全部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这些产品利润空间相对较大,因此也使企业利润有所增长。
三、电子产品进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今年以来,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延续着去年以来的快速增长势头,累计到一季度末,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为51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57.1亿美元,同比增长44.4%,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29.8%,对全国出口的贡献率达到36.5%,拉动全国出口增长33.5个百分点中的12.2个百分点。一季度电子信息产品进口总额达到257.95亿美元,同比增长59.1%。
当前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手机、计算机、集成电路等产品出口增长较快,成为拉动全行业出口的主要力量;二是外商来华投资持续增长,一些跨国公司调整发展战略,如DELL公司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将其设在马来西亚的加工点关闭,陆续转移到我国福建生产,目前生产状态已经十分稳定,产量不断提高,客观上也促进了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增长;三是在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进口过快,手机散件和自动贴片机等产品表现得尤为突出,造成贸易顺差比去年同期大幅度减少。
四、各地区发展情况差异显著。目前电子信息产业仍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且由于外资、技术、人力资源、信息等资源不断向这一区域集中,因此产业规模有扩大的趋势,但在东部地区之间,发展情况又有所差异。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发展势头良好,生产、销售、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对全行业发展,特别是经济效益增长的拉动能力增强,而北京、上海等地发展减缓,经济效益呈现负增长,对全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中西部地区,如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发展迅速,且生产和效益同步增长。
一季度主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情况
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亟待解决
1.电子产品进口增长过快。一季度电子产品进口总额达到257.95亿美元,同比增长59.1%,增幅比上年同期高出38.8个百分点。由于进口增长过快,使得今年一季度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贸易出现逆差,为多年来未曾有过的现象。造成电子产品进口激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入世后,我国放开部分电子产品的进口配额,下调大量电子产品的进口关税,使电子产品进口大幅度增长。(2)外商投资持续增长,也促使电子产品进口增长。(3)关税倒挂现象,致使一些企业将国内采购改为直接进口。(4)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加工业为主,且规模不断扩大,因此一些电子产品,如自动贴片机、手机散件等进口量大幅增长,特别是今年一季度以来,手机成套散件进口量大增,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散件以中低档产品为主,附加值低,质量较差,对国内品牌手机的质量造成负面影响。总之,电子产品增长过快,必然对国内产业形成冲击,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2.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造成产品成本提高。尽管当前世界原油价格有所回落,但仍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使国内部分重要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生产资料价格在长期走低的情况下,今年一季度出现强力反弹,平均价格同比上涨6.6%,其中石油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9.5%,化工产品价格上涨8.4%,钢材价格上涨10.8%,部分地区电力供应出现紧张现象。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电子产品加工业形成压力,部分电子产品成本提高。
3.电子产品出口存在不确定因素。尽管一季度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形势良好,但应该看到,出口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出口形势“喜中有忧”。一是伊拉克战争对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二是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技术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保护等贸易纠纷不断增加,可能会影响我国电子信息产品扩大出口;三是非典型肺炎疫情的发展,将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生产活动和产品进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一、经济运行调度组织机构
建立区经济运行调度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管成密同志任组长,区发改局局长同志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区发改局、区科技局、区财政局、区建管局、区商务局、区统计局、区招商局、区服务业发展局、区交通商务办、区现代商贸办、区生态商住办、工商分局、区国税局、地税分局等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发改局。各成员单位指定一名具有较强经济分析能力的业务骨干为经济运行调度联络员。
二、经济运行调度工作职责
(一)区发改局负责对我区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提出问题和对策建议。对全区经济运行总体情况进行汇总分析,通过《经济》刊发,供领导决策参考。
(二)区科技局负责对我区企业科技创新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和对策建议。
(三)区财政局负责对我区各类财政收入规模、结构,财政政策变化及支出投向等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和对策建议。
(四)区建管局负责对我区建筑业、房地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和对策建议。
(五)区商务局负责对我区外资企业及内外贸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和对策建议。
(六)区统计局负责及时提供相关统计数据,并对有关数据作出说明,对数据的异常变动情况和产生的重要影响作出分析。
(七)区招商局负责对我区招商引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和对策建议。
(八)区服务业发展局负责对我区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和对策建议。
(九)区交通商务办、区现代商贸办、区生态商住办负责对本区域内招商引资及重点项目推进等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和对策建议。
(十)工商分局负责对我区民营经济等各类经济体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和对策建议。
(十一)区国税局、地税分局负责对我区税收规模、结构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和对策建议。
三、经济运行调度工作机制
(一)经济运行分析例会制度
分析例会每季度举行一次,由区经济运行调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各成员单位于每季度次月召开,并适时邀请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参加。主要内容:
一是各成员单位分别对本领域当前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
二是对本系统国家、省、市已出台实施和即将出台的重要政策进行分析,研究这些政策对我区的影响及拟采取的具体对策。
三是剖析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四是视情况邀请市发改委领导作经济形势分析。
(二)经济形势监测报告制度
对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突发性事件,各成员单位应及时向有关领导和区经济运行调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根据领导的要求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区经济运行调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各成员单位开展专题调研,深入分析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为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四、经济运行调度工作要求
(一)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准备经济运行调度会分析材料,全面、及时、准确地对本领域经济发展形势进行判断和分析,按要求准时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