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屈原诗词

屈原诗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屈原诗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屈原诗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翻译策略;翻译美学

一、 翻译美学

林语堂[3]在他的《关于翻译》一书中,写到“译者应把翻译当做一门艺术”,他主张,一个不错的翻译应该用清晰的思维与准确的词来表达原文的意思。

而后,刘宓庆[1]在其《翻译美学理论》中呼吁“翻译学回归美学研究”,他提议译者应该遵循美学理论,运用语言审美的方法和价值观用精彩的译文来体现原文美的元素,从而使目的语读者有身临其境之妙效。

二、 古诗词美学英译策略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艺术形式,其创作往往基于诗人所处的特殊历史文化时期亦或特定语境,使得古诗词英译变得如此纷繁复杂。

(一)、直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A just cause enjoys abundant support,while an unjust one finds little support.

(Tr.Zhang Lu at the Press Conference,2006)

译者张璐对此句选用直译的翻译策略,将“得道”译为“a just cause”,“失道”译为“an unjust one”,“多助”译成“abundant support”,“寡助”译成“little support”极好地强调出了国务院总理说此番话的用意,整个译文流畅,且形式优美。

(二)、意译

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管子・版法》)

To win distant friends,one needs,first of all,to have good relations with his neighbors.To avoid adversity,one needs to ease animosity.

(Tr.Zhang Lu at the State Visit to Japan,2007)

2007年温总理至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被人们广泛称之为“融冰之旅”。译者张璐摆脱了原诗词的结构并增加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将其意译,亦精彩巧妙地将温总理的期盼传递给世界。该译文中使用了多个动词不定式,如行云流水,在结构形式亦独具匠心。

(三)、归化

Venuit[4]对归化翻译的定义是: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同化手段,使其迎合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运用各种基于目的语表达习惯与方式。

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刘禹锡《子刘子自传》)

My conscience stays untainted in spite of rumors and slanders from the outside.

(Tr.Zhang Lu at the Press Conference,2010)

她别出心裁地将“加讪”以“rumors and slanders from the outside”精美绝伦地将温总理不受外界流言蜚语干扰的内心体现得淋漓尽致,且“rumors and slanders”连用非常符合英语语言国家人们的语言习惯。

(四)、异化

Venuit[4]将其定义为: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的翻译方法。即以源语文化为向导,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差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I see my way ahead is long,oh.Yet it is high and low,I will search for my way unbendingly.(Tr.Xu Yuanchong 300[2])

许渊冲[5]运用异化翻译策略将该句中“路漫漫”译为“my way is long”,“上下”译成“high and low”。译文可谓是逐句逐词,相互对应进行翻译,几乎是原封不动地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其目的是让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更地道地掌握中国语言文化。

三、结语

古诗英译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手段,需要国内外译者在纷繁复杂的交际环境下采用各异的翻译策略,并附之以美学元素来体现诗词结构、音律及意境上非凡的美。

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彰显着中国文化的特有风格。译员可以在翻译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在不失古诗词原有意境的情境下,使译文具有美学元素。如此“回归美学”的译文将会更加接近于中国的古代文化。(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

参考文献

[1] 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

[2] 许渊冲.中国古诗英译300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屈原诗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典舞作品 人物形象 塑造

中国古典舞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在作品中对于形象特征、性格特点的捕捉,把握进行有步骤的找寻过程,这种方法成为塑造古典舞作品的人物形象起到关键的作用。在中国古代舞蹈教程课的学习过程中,逐渐从历史理论的学习到艺术形象的建立,再到作品编创的方法进行认识与运用。

一 所选题材的时代特点、历史背景、人物性格、形象特性

(一)时代特点,历史背景:

在中国古代舞蹈教程课中,我编创的剧目《问苍天》所选的题材是楚国时期的屈原。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必须先要了解楚国的时代特点以及历史背景;

1、(楚国,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最早兴起于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灭于秦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在楚国最为突出的就要是楚辞文化了。

2、(“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二)人物性格,形象特性:

在楚国的时代背景之下,我选择了当时屈原作为这舞蹈的人物,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屈原被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国攻破了郢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该舞蹈借助屈原诗词《天问》表现楚国灭亡后,屈原在孤独无人语之的情况下,将被压制已久的狂躁之情爆发出来。

二、舞蹈编创过程中的体会和方法的运用

(一)编创过程的体会

舞蹈进入舞段编创之前,都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理论部分研究,首先,从开始选着题材是很重要的第一步,时代历史、人物特征都是要真实的。其次,应当从从壁画中了解当时的舞蹈具体形象,将壁画上静态的造型提取创造为一套舞蹈动作,编创者需要注意动作之间的连接与转换,解决仅依据文字描述尚难以明了的造型,动势,风格,气韵问题。每个朝代决定了必然不同风格的原始岩画和壁画,若将它们舞蹈造型相比较,既可以看到历史传承的脉络,又可感受这些朝代的社会思潮和审美取向。对历史资料的考察探究之后,再去塑造剧目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编创的作品更加深入人心,体现编创者作为历史复苏与再创造的使命精神。

(二)方法的运用

剧目《问苍天》中人物形象是屈原,时代背景是楚国时期,借鉴屈原的文学作品《天问》来表现屈原当时的一种情绪,感受屈原的狂躁的情绪,借助这一情绪为该剧目的主要核心来发展,表现了屈原在孤独无人语之的情况下,自言自语、质问苍天。编舞的切入点首先抓住“狂躁”这样一种情绪,编出能够表现“狂躁”情绪的动作,然而还要符合屈原人物形象和性格。在核心舞段中建立了人物的思想情绪,就开始到动作的编创了,在编创动作的过程中,捕捉好屈原的人物形象,以情绪带动作,体现出屈原在诗词中《天问》的内心活动,更能表达体现当时屈原的一种狂躁情绪,情绪上更偏向于生活化,从内而发。在动作的编创上,主要以大幅度的舞蹈形态为核心,更注重于动作上的力量和速度,来体现狂躁。主要舞段是最为体现该作品情绪核心,音乐上选用了急速旋律的古琴音乐,从音乐配合上快节奏的舞蹈动作,加以突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狂躁的情绪。

三、古典舞剧目的特性与局限性以及审美特点

(一)特征与局限性

在汉唐古典舞剧目的特征中,例如在剧目《谢公屐》里,是意境构建的,突出文化语境,更加注重古典精神,塑造我国民族气韵。作品起初用了古乐器衬托谢灵运的沉着雅致,塑造一种坚定旷达、志存高远的气质;其次,演员的动作随着器乐的变化而渐渐疏放洒脱,几个甩袖和跳跃,使得作品走向轻灵跳荡,演员们的动作逐渐变得细碎而癫狂;结尾处,演员不断地脚踏舞台,对“屐”的表现伴随着音乐形成了强烈地视觉冲击感。它的局限性就在于必须要有强大的历史文化作为根基,要用一种文化的形态来对待它,要有中国民族,社会,历史,人文的艺术文化属性,要贯穿中国古代文化概念,不能脱离中国历史和文化,古典舞剧目的局限性,主要在于要有真实的历史,事件,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也要符合历史,也就是说古典舞剧目都要有继承性,传承我们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二)审美特点

从魏晋的审美的角度来看,魏晋风度是一种精神的自由,它所表现不为物累的理想追求,魏晋风度“自我超越”在当时作为一种新的审美文化理念已经成为那个时期的自觉和共识,魏晋士人阶层向往的个体生存境界与人格范式的核心内涵,在当时有了这样的一种审美文化理念,同样也会有相应的新的审美文化实践,便有“自我超越”的新社会美形态,也有新的人格美的现实展开,这样一来,张扬人物美的“魏晋风度”就呈现我们的面前了。

四、创作与表演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一)创作与表演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舞蹈编导在创作过程中,需从社会生活中捕捉表现对象,确立作品主题,通过艺术构思,设定作品结构,编创和组织舞蹈语言,扮演了编创排练等重要角色。在创作舞蹈作品中的动作语言,要能表现剧目中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的舞蹈动作和动作之间的连接组合,通过了解人物形象、性格,将外在文字信息转换为舞蹈动作,使舞蹈动作如何更能够的去贴切人物的形象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表现人物情感悲伤时,舞蹈动作既可以以缓慢轻速代替,也可为爆发有力来宣泄。表现愤怒时,舞蹈动作就要注重速度与力量,所以在表演不同的情绪时,都要配合相符合的动作与节奏来处理人物形象。如《庭院深深》中悲情之女的形象塑造,在表现悲情之女时,舞蹈演员通常会挤压身体形态,使之弯曲呈“S”或倒“L”型,以此表现极度悲痛对身体的影响。与此同时,演员还会做出抖肩、抖手等抽搐动作来表现内心的压抑、惆怅、愤懑等情感。这一连串的体态动作将沉郁、幽怨的悲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极强的舞台感染力。

(二)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与表演过程中,由内容和形式两者构成。假若艺术作品中没有确立好成熟完整的形式,自然那就无法给予合适的内容,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能够直接影响到艺术作品风格的好与坏。艺术作品中的内容是指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等的综合体现,内容是复杂化和多样化的思想表达;对于形式而言,是结构,语言,手法等,它存在于作品的方式。在内容与形式是有相互作用的,在两者之间能看出,内容本身有着独立的审美内涵,它所表现出具体故事情节的独立构思与思想表述,而形式却有着相对于内容独立的审美价值,它是可以作为独立作品有的艺术价值进行体会和研究的。它们又是相互依附的,所以形式是内容的前提也是基础,而内容是加深形式不可缺少的过程,它们两者是共同形成艺术作品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部分。所以对我们创作古典舞作品中,也应该遵循内容与形式。

结语

回到古典舞创作里,在古典舞创作必然要有一定的依据,就是在创作过程中要多于联系到跟历史有关的,所以在创作古典舞作品要找自己了解的,熟悉的事物和历史文化的背景,虽然我们不能够确确实实的体现历史的风貌,但是也不能完全脱离历史,所以归根结底就是创作者需要累积知识,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还有就是题材与体裁的选择和认定,在创作古典舞从构思上我们是有局限性的。中国古典舞跟其它舞种例如芭蕾,现代舞都是有区别的,中国古典舞有自己的一个审美体系,古典舞作品我觉得应该要有历史根据的,还有对于现代出现很多各种不同的舞种,每个舞种都有自己的特点风格,古典舞我觉得唯一不能随意去借鉴的舞种,它是一个独立体,要坚持走古典舞该走的风格路子。

参考文献:

〔1〕虞凤B.探究中国古典舞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D]. 南京艺术学院,2015;

〔2〕路烨.浅谈中国古典舞表演中的情感表达[J].戏剧之家,2016(16);

屈原诗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节日; 文化; 德育课程; 对接

思考来自于一学生的清明节日记:清明节到了,老师让了解清明节来历与习俗。问妈妈,妈妈不知道;问爸爸,爸爸不清楚;爷爷奶奶呢,能做的就是带全家去上坟。可上坟时看到的是香火弥漫,点香磕头的场面。既老套又不好玩,真是郁闷。(节选)

日记引发深思: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就是本民族、本国文化的传承,这可以保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色。今年,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法定假日,一方面增加了更多人文情结,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可是由于多年来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漠视,加之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是一无所知。传统节日的淡化,传统文化的断层,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关注传统节日文化,留住我们的根”这一工程显得是那么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纵里寻它千百度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的确,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欢度岁时节令,我们的孩子每年都反复参与节日的活动,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人们的衣食住行,民族的传统艺术,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之间的各种情感,都会在儿童面前得到充分展现,这种强烈的文化氛围,以及其中蕴含着的道德资源,在新时期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开发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助于提高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正确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节日活动,既可以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紧密联系,弘扬民族精神,又有助于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实现生活化、大众化、行动化,体现时代精神。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经典诗文、独特情趣。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开展寻根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是对接的前提。

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开展一次调查活动,探究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师生共同拟订传统节日研究调查方案。内容可涉及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传说、经典诗文等。通过小组分工、同伴互助,深入乡村、社区,实地调查走访,通过报刊、广播、影视、图书馆、互联网、等不同形式和渠道,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写出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开展一次知识竞赛,比一比谁了解的习俗多;开展一次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诵读中与节日亲密接触,亲密对话。

另外,学校应积极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系列宣传,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展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初步教育,另一方面出黑板报、制作展板、通过红领巾广播在校内进行宣传,告诉学生节日的来历,古人流传下的习俗,好的活动建议等,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二、惟有源头活水来

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

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对节日核心内涵进行概括和提炼,如端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七夕乞巧爱慕、腊八融和感恩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体验活动。

今年是清明被列入法定国假日的第一年。可清明节在大多学生的眼中是“一个心情比较沉重的日子”、“怀念与悲伤的日子”,认为清明节就是“祭扫先祖墓地的日子”、“许多烈士为国家牺牲,要纪念他们”。除此之外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却一无所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明,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我校就充分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分析了清明节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缅怀故人,二是维护新生。如果把清明仅看成扫墓的节日,是一种偏见。清明节的活动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为此,学校开展了系列德育实践活动:

① 追寻清明文化,搜集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各地的清明节习俗;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背诵一首以上有关清明的诗。

② 郊外踏青,开展拔河、踢毽子、荡秋千、打羽毛球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

③ 跟随家人祭祖、扫墓,了解家族中各人的姓名、经历等;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动应破除的?

④ 制作科技小制作、环保袋;阅读先进人物或事迹,撰写的读后感。

实践的收获令孩子们兴奋:交流中,他们发现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是唯一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传统佳节;诵读会上,一首首描写清明、春天的诗词在朗朗传诵;辩论会上,对于迷信习俗的辩驳,铮铮有理;体验日记中,对于清明节的认识和感悟具体深刻。

正因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清明节的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还有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味;不仅要传承尊老爱幼的孝文化,还要弘扬珍爱生命、呵护自然、维护环保成果的精神,光大我国民俗文化的魅力。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孩子们过了一个文化内涵深厚的清明节,与传统节日文化亲密接触,既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能力,心灵也受到了一次洗礼。

又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与伟大诗人屈原面对面: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的情怀,一直引起同学们的深思和探索;他那与日月齐光的高洁品德,激起同学们无限的仰慕。从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大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人格教育能够发挥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重要作用。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总把新桃换旧符

比较洋节日,一些传统节日对中小学生缺乏吸引力,春节和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之所以今天被国人看淡,与这这些节日大多来源于农业文明,与祭祖、驱鬼、借节日填饱肚子等联系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文化渊源和传统形式也使得中国传统节日欢快的气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这与富裕起来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悦的现代中国人显得有些不协调。

随着经济的发展,节日本身也应该发展。无论是元宵节也好,重阳节也好,它们都与最初的起源有所不同,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应该跟着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肯定是不行的。

首先,活动形式要多样。要结合时令,组织各种类型的班际、校际活动,利用探究课、社会实践、校班会,充分整合校园、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开展大量的主题式、探究式、体验式、寻根式节日文化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传统节日,过传统节日。

其次,可发挥家庭、社区、学校三方力量,共同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传统节庆之际,组织学生、家长、社区人士过传统节日。如元宵节学做元宵,制灯笼,猜灯谜;端午节讲屈原爱国故事、进行划船比赛、拔河健身运动;重阳节进行敬老爱老活动。

四、千树万树梨花开

继承传统不等于匍匐在传统脚下,更不能把民族节日与外来节日对立起来。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传统节日习俗,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同时又要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外来文化精华,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和尊重理解多样文化的胸怀。

加强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创新节日文化内涵。如就春节期间是否该禁鞭展开辩论,就重阳节是否和母亲节父亲节进行整合向有关部门提出研究报告,并尝试过一个推陈出新的传统节日。

通过调查访问、专题研究等方式,探究西方洋节的由来和文化习俗,尝试过西方洋节。通过专家讲座,调查访问等方式探究中国节日不敌洋节的原由,写出调查报告,提出改进措施。转贴于

屈原诗词范文第4篇

题记,是文章标题之下,正文之前的一段文字。其内容或简要点题,或揭示主旨,或交待背景,或渲染气氛。题记,相当于人的眉毛。浓眉大眼,活力无限;柳叶丹凤,风情万种;卧蚕眉,刚毅忠厚;新月眉,柔情似水??这样看来,写好题记,不仅可以增添文采,还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导引读者情感倾向,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尤其是考场作文,如果能设计一则别具心裁的题记,定会给阅卷老师美好的第一印象,营造了愉悦的阅读心理,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作文“印象分值”。

题记的语言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借用名人名言,可以引用一首小诗(或若干诗句);可以是谚语、箴言;还可以是一段自我感悟的文字,甚至是一个短小的故事。抒情性和哲理性是题记的主要特点。

既然题记在文章中有如此“抢眼”的位置,如何写出让人过目难忘,成为点睛之笔的题记呢?答案只有一个:让题记活画出作文之灵魂。

一、题文映衬,俯仰生姿

利用名言或诗句作题记,映衬蕴蓄于文中的浓郁情感与审美倾向。

例如,一学生写母亲对在城里读书儿子的牵挂与眷恋,拟题为《村头的榕树下》,题记则用了孟郊的《游子吟》。此题记,映衬出沉甸甸的母爱,亦折射出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让读者未阅读便产生了情感的张力。

又如,高考佳作《独上高楼》题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借助古诗词“起兴”手法,交待缘起,渲染了文章故事的气氛,引人欲读。

二、点题揭旨,开宗明义

题记点题,不但结构上提挈全文,而且,让读者充分,准确地把握题意,对文章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例如,高考佳作《闲话山水》题记:“山,沉稳,敦厚;水,灵动,聪慧。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此题记抓住题目中的“山”、“水”并注释它们内涵,给读者以明晰的理解。

大多灵敏题记是用来揭示文章主旨的,短短一两句话,直接地将蕴藏于较长篇幅的主旨揭示出来,醒人耳目。

例如,一同学写《化蝶》,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题记。说自己只是一只毛毛虫,盼望着蝴蝶那样优美的舞姿。以屈原诗句作题记,直接点明了文章所寓的人生理念,表达了作者执着不懈的人生追求。

三、设置悬念,尺水兴波

题记以悬念的形式出题,能立即吊起人们阅读的胃口;如果悬念再设计得精彩一些,那就如一颗小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会荡起动人的涟漪,引人想象的美妙境界。

例如,《那山,那月,那人》一文的题记是:一面是贫困的小山村,一面是繁华的现代大城市,这位刚毕业的师专学生将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该题记展示人物矛盾的心情,激发读者参与思考和选择。势必引发深层次阅读。

常言道:水无常态,文无定式。在呼唤创新精神,激励个性张扬的今天,题记的写作也不妨从多角度去思考与表现。“唱反调”也是独具一格的题记拟写法。

例如,《我的自画像》题记:嘿嘿!“两面三刀”有什么不好,我就是个地地道道的“两面派”。

又如,《一只井底之蛙的劝世格言》题记:我愿做只井底之蛙,那儿清凉又舒爽,那儿既隐蔽又安全。来,来,来,请跟我来,跳到井底远离人类。这两则题记都是从反面立意,表现了人物内心复杂、矛盾的心理,产生了引人深思的召唤力量。当然,题记的“反调”也要求个性与规范的有机统一,不能为花哨而过度俏皮,甚至玩世不恭。

四、抒发真情、文采尽现

作文是用心写出来的。放在“版眼”的题记,只有真正用心,用情写出来,才能拨动读者心弦、引起强烈的共鸣。下面的几则题记,倾吐了作者心中的真实情感,文采斐然,成为文章的亮点。

例,《母爱》题记:母亲之爱,是一条长长的电话线,无论我走多远,都时时刻刻把我牵挂,它将陪我走到永远。

《感悟中学》题记:那是心灵深处的一股清泉,流不尽,吐不完,一直奔流到永远永远,去浇灌我人生旅途中的一草一木。

《我的快乐与烦恼》题记:当理想的七彩翅膀拍击着现实的空气时,我进入一个微妙的、朦胧的、多雨的季节。游过少年时代的梦境,我仁立雨中,17岁的日子有风也有雨,有快乐也有烦恼。

屈原诗词范文第5篇

【案例1】“文史”不分家。(2015年课标卷II)

下面是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这个图形从构图上看,是一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和平鸽由许多不同形状的旗帜组成,张开的翅膀表明鸽子在飞翔。从和平鸽的角度分析,它象征着和平、和谐。从旗帜的角度分析,这些旗帜形状各异、色彩多样,代表了不同国家,寓意世界各国团结起来,维护世界和平等内容。

【答案】图形由橄榄枝和多面旗帜组成,这些旗帜又巧妙地构成一只飞翔的鸽子。旗帜代表不同国家,鸽子代表和平,飞鸽衔着橄榄枝,强化了和平的寓意,整个图形表示各国应齐心协力,维护和平。

【温馨提示】本题涉及一定的政史知识。“橄榄枝”,源自《圣经》“诺亚方舟”的神话故事。“橄榄枝”是希腊国树油橄榄的树枝,象征着和平。给体育竞技中的优胜者加冕某种树枝做成的冠,源自古希腊的传统。随着现代奥林匹克的兴起和发扬,这一文化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认同,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均认可用“橄榄枝”“和平鸽”作为和平的象征。如今,在一些国家交往中,凡是要表示友好愿望的,总会出现摇橄榄枝或放飞和平鸽的场面。联合国的徽章就是一对橄榄枝托着地球的图案。

【案例2】“手势语”传情。(2015年天津卷)

下列三幅劝阻吸烟的手势图,你认为哪一幅最好?请结合图像说明理由。要求70字左右。

【解析】本题从图示角度考查考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一个手势面朝自己,表示“我介意”,从个体角度委婉劝阻;第二个手势面朝对方,表示“不可以”,劝阻较为直白;第三个手势双手交叉,表示“请停止”,既体现了双方的互动,又表明了劝阻的意思。

【答案】(示例1)我认为第三幅最好。第一幅表现出厌恶,让吸烟者心理上难以接受;第二幅态度不严肃,不易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三幅表情严肃有礼,手势态度坚决,效果最好。(示例2)我觉得第一幅比较好。第一幅比较含蓄,委婉劝阻;第二、三幅稍感强硬,不易让人接受。

【温馨提示】本题涉及一定的体育比赛知识。图像中的第三个手势类似于体育比赛中的“暂停”。篮球比赛中,常会看到裁判右手平放,左手伸出一个手指顶在右手手心,这样的手势意在告诉比赛双方需要暂停比赛。此外,道路上的交警指挥交通的手势也是如此。“手势”是一种体态语言,往往反映一个人的修养。“举手投足总关情”,“处处留心皆学问”。

【案例3】“指南针”定位。(2015年湖北卷)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输水路线,源起湖北丹江口水库,终至北京、天津。请依据右图,用一段文字描述该干线工程的输水路线。

要求:①包含图示总干渠经过地;②不少于5个动词;③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④不超过80字。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图示的阅读和转化能力。就本题而言,先要准确把握题干的考查指向和作答要求,然后仔细看图,逐一梳理干线输水所经过的地点。作答时要注意两个细节:一是“黄河”这个流经地(地名未出现在干线上);二是“北京”“天津”这个“分叉处”。本题需要借助地理读图知识来处理,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整合题干中隐含的信息,合理选用动词,注意不要雷同,顺次连缀地点,便可整合出答案。

【答案】一渠清泉,源自丹江口水库,从南阳上郑州,穿越黄河,过焦作,出安阳,入河北邯郸,经邢台,走石家庄,分流东至天津,北达北京。源源南水北流去,绵绵千里饮甘泉。

【温馨提示】本题涉及一定的地理读图知识。题干交代了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输水路线的起点在湖北丹江口水库,终点在北京、天津;图中左上侧的“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路线示意图”则暗示考生,应利用地理知识正确看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利用图示这个指南针,便可轻易地判断北京、天津在这个分叉处所处的方位,即北京居“北”,天津居“东”。

【案例4】“坐标图”比对。(2015年重庆卷)

下图是“儿童在不同场地的时间分配”,根据该图提供的信息,将儿童在不同场地休息和运动时间分配的情况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概括准确,不超过80字。

【解析】本题采用图表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是否准确。题干中的“儿童在不同场地休息和运动时间分配的情况”明确了思考与作答的指向;图表中的“横线”,左边标注的是“原地休息”时间,右边标注的是“进行运动”时间;图表右边是儿童性别和进行运动的不同场所的标志。比对图表、图示,按照时间多少将原地休息和进行运动的情况分为两组,同时注意“男孩”“女孩”之间的数据变化,并准确表述其差异。

【答案】儿童在草地、运动场和娱乐场的运动时间较长,在硬场地和天然场地的休息时间较长;男孩的运动时间多于女孩,在运动场尤为突出;女孩在运动场、硬地场和天然场地的休息时间较长。

【温馨提示】本题涉及一定的数学坐标知识,题中的图标类似于数学中的“坐标图”。就本图而言,横坐标(单横线)标明儿童在不同场地休息和运动时间的分配情况,纵坐标(单竖线)标明不同的活动场所,条状线则标明不同性别的儿童在不同活动场所时间分配的情况。运用好数学思维,此题就会迎刃而解。

【案例5】“八卦图”寓意。(2015年江苏卷)

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标志整体呈圆形,既体现民族团结、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也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B.标志中的太阳神鸟图案动感很强,既体现中国文化强大的向心力,也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C.标志中的神鸟与太阳光芒的数目,暗合中国文化中四季、四方、十二生肖、十二时辰等元素。

D.标志中光芒四射的太阳,既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也象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解析】本题从图案与寓意角度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时需要把握图案组成元素及构图特点。“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呈圆形,由内外两层组合而成,内层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顺时针旋转;外层则是四只鸟首足前后相接,朝逆时针方向飞行。据此合理联想、想象,判断作答即可。D项中的“也象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牵强附会,不合适。

【答案】D

【温馨提示】本题涉及一定的绘画构图知识。“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即太阳神鸟金饰,整个金饰呈一圆环形状。金饰上有复杂的镂空图案,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围绕着内层图案,由四只相同的朝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四只鸟首足前后相接,朝同一方向飞行,表现了强烈的动感和极强的象征意义。有研究认为,其外层四只鸟代表四鸟负日,也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内层十二道芒纹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周而复始。

【案例6】“电路图”助力。(2015年安徽卷)

请根据示意图,提取文字材料中的相应信息,并用一句话表述出来。要求:简明、准确,不超过70字。

2015年4月1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已全部确定。在完成各国审批程序后,亚投行有望在2015年底之前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行。

据预测,2010~2020年,亚洲每年大约需要80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而现有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机构都无法满足需求。亚投行将有效弥补其中的资金缺口,具体方式有贷款、股权投资以及提供担保等。

可以预期,在亚投行的支持下,亚洲各国将掀起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项目集中在公路、铁路、港口、通信、电力电网、油气运输等方面,这必将带动亚洲经济未来的强劲增长。

【解析】本题从图文角度设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示意图”交代了思考作答的指向。从图示看,“亚投行”是材料叙述的主体,着重叙写亚投行的投资方式、投资领域、投资对象及其意义。图示承载的内容主要包含在材料第二、三段中,第二段写具体的投资方式(贷款、股权投资以及提供担保等),第三段写投资对象(亚洲各国)、投资领域(建设项目集中在公路、铁路、港口、通信、电力电网、油气运输等方面)、投资意义(带动亚洲经济未来的强劲增长)。作答时按照示意图的顺序整合信息,同时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示例1)亚投行将采用代替贷款、股权投资等方式,在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建设领域向亚洲各国提供资金支持,这必将带动亚洲未来经济的强劲增长。

(示例2)亚投行在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贷款、股权投资等方式向亚洲各国提供的资金支持,必将带动亚洲经济未来的强劲增长。

【温馨提示】本题涉及一定的物理电路图知识。命题中的图示类似于物理电学中的电路图,从整体看是一个串联电路图,从局部看中间是一个并联电路图。这个示意图交代了材料包含的内容及呈现次序,降低了审读的难度,便于考生思考分析、筛选信息、整合表述答案。

【案例7】“文理”鹊桥会。(2015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原《离骚》)

(魏晋数学家刘徽在为《九章算术》所做注释中指出)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辞海》“割圆术”条)

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给人以教益和启示,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名言名句的含义及蕴含的道理。屈原诗句的意思是:哪有圆凿和方枘相合的?哪有道不同相安的?借此表明坚持原则,保持美好品性,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刘徽的“割圆”说意思是:分割了再分割,一直到不能分割,那么就和圆周相吻合而没有什么差别了。表现的则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

【答案】屈原强调的是“方圆不容”,以方枘与圆凿不相合为喻,主张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刘徽的“割圆”说强调“圆中有方”,说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因此,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于某些棘手问题,可以采取变通的方式,灵活化解。

【温馨提示】本题涉及一定的数学几何与哲学知识。圆中有方,“方圆”代表着事物的双方,表明两者是不能兼容的;如果换个角度看,事物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文化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平时要适当涉猎,为我所用,借此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变通处理疑难问题。

通过对以上试题的解析,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三点启示:

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指导高中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代表着国家的意志。教师要认真细致地学习、研究,并适时恰当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

屈原诗词范文第6篇

明代画家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又字子畏)在民间传说中善画美人,他的点秋香故事尤其脍炙人口,多彩多姿。在一般人心目中,唐寅是位风流而浪漫的艺术家。加以他笔下的美女多半窈窕动人、绚烂华丽,更让人无法将他的艺事与悲惨的人生联想在一起,可是在真实的人生中,他一生凄凉失意,婚姻生活也极坎坷。他留给世人_系列精微幽眇的仕女画,但是谁知美丽的影像背后。却暗藏着画家内心深沉的悲哀。以及他对无情人世的嘲讽和抗议。唐寅也是率先把闺怨诗传统带入仕女画的画家。是历史上戛然独造、用仕女画来言志与抒情的画家。

一、图写风月照见情韵多几何

唐寅的仕女画(此处指广义的仕女画。即包括仕女的人物画)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工笔设色,装饰性强的。包括《陶谷赠诗图》、《李端端落籍图》与《孟蜀宫妓图》等,后者延续着钱选以来的士大夫传统,在人物画题材中隐含着画家对历史的评论。本文将以唐寅最具特色的前二张绘画作为讨论重点。在这类画中,男女主人翁彼此有互动,历史典故与当代人物重叠。两张画中的男主人翁都可以视作唐伯虎自己的写照。《陶谷赠诗图》中。唐寅描绘入宋以后,官至户部尚书的陶谷(903-970)出使江南,见一美女秦翦兰,以为她不过是一驿使女,遂赠诗于她,并和她有了一段短暂情缘。孰料次日南唐中主李Z宴请来使,令秦m兰当众以歌娱嘉宾,并为来使斟酒。陶谷这才知道秦女是宫中歌妓,不禁大惭而匆匆离席。唐寅此图适切地描绘了此一历史轶事,画中只见在夜色笼罩、红烛焚烧的花园里。女主人翁秦m兰正在抚琴(琵琶)。而男主人翁陶谷则一面倾听,一面以右手助以节拍,两人在花木葱茏、有诗画音乐的环境中,度过巧遇的浪漫夜晚。但是如果观者细读唐寅的题诗,又会发现此中似乎另有一层深意。会不会画中那名坐在笔墨与诗稿旁的士子就是唐寅自己呢?而女主人翁则可能是任何一个曾和他有此一段巧遇的美丽歌女?唐寅在这幅画上的题画诗写道:

一宿姻缘逆旅中,短词聊以识泥鸿。当

时我作陶承旨,尊前何必面发红?诗句的最后两行十分让人玩味。唐寅似乎自问自答道,如果他是当日的陶谷,即便和秦女有过一段情,也绝不会在国宴前面红耳赤。一方面讽刺了陶谷的假道学。一方面也有夫子自道的意思。唐寅一直予人以风流才子的印象,不为无因。他与许多青楼女子的“一宿姻缘”大概既是常态,也为他的友人所熟知。唐寅的好友文徵明(1470-1559)为人严谨自矜和他个性迥异,但文氏却对他老友的个性非常了解。所以才会有题为《月夜登南楼怀子畏》的诗作:

曲栏风露夜醒然,彩月西流万树烟。人

语渐微孤笛起,玉郎何处拥婵娟?不仅他的朋友怀念他诗,不经意就透露出他随处留情的习性,他自己的诗作中也不时见到这种即兴式的浪漫情缘的描绘:

曲径疏离野寺边,蓝桥重叙旧姻缘。一

宵折尽三生福,轻抱仙花月里眠。这种不畏人言,也不忌讳礼教的态度充分反映在《陶谷赠诗图》和图中的题画诗里。对唐寅这种性喜自由、向以风流自许的画家而言,和女性之间的浪漫关系毋宁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没有必要伪装或撇清。如画和诗中的陶谷那样。唐寅的题画诗在讥刺陶谷之余。或许也不乏调侃他同时代诸君的意思,表达他对那些道貌岸然或惺惺作态者的不以为然。

在《李端端落籍图》中,唐寅也巧妙地将画中的男主人翁诗人张祜化为自己的影射。此画描绘唐代诗人张祜和扬州名妓李端端的故事,据说张祜常作诗品评当地的,毁之者则门可罗雀,誉之者则门庭若市。张祜对李端端是先毁之。继李端端恳求后又誉之。而且先嘲她黑如昆仑儿,后却夸她美如白牡丹。图中正坐中央的张祜正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手持白牡丹翩然而至的美女李端端。画面上虽然说的是这一脍炙人口的故事,可是唐寅的题画诗里,又有了“画里有话”的含意。唐寅的诗题作:

善和坊里李端端,信是能行白牡丹。谁

信扬州金满市,胭脂价到属穷酸。唐寅再一次赋予画里主人翁双重的身份――他既是唐代的张祜。也可以是唐寅自己。在这首题画诗的最后两句,唐寅又给读者带来若干惊奇,原来他暗示不管扬州充斥着多少金的富商巨贾。但佳人最后芳心仍属穷酸的诗人!这岂不又是夫子自道吗?唐寅一生虽然早享文名与画名,仕途受挫以后更以书画为生,但他从不擅理财。终其一生好像都在与贫穷奋战。他有一次竟因连下十日雨无人上门买画而家中几乎断粮,家人也几乎有饿死之虞:

十朝风雨苦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饿: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

书画诗文总不工,偶然生计寓其中;肯嫌半粟囊钱少,也济先生一日穷。他在晚年所作的《西洲话旧》(1519)一画中的题诗,回首前尘,也印证了他空享大名,欲毕生贫困的事实:

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漫

劳海内传名字,谁信腰间没酒钱?……真实生活中。唐寅与青楼女子问的关系似乎也是剪不断、理还乱,尤其在他涉及科场泄题案,以待罪之身。从北京回苏州以后。唐寅自幼天才横溢,早年便受到文林(1445-1499,文徵明之父)及其他苏州名人的赏识及器重。弘治十一年(1498)参加南京应天府乡试又夺得第一。一时之间,他踌躇满志,功名前程仿佛便在指顾之间,不料晴天霹雳,同年底入京参加会试以后,竟意外地成为一场朝廷内斗的牺牲者――他无端地受牵连卷入一场试场舞弊案。并因而遭受下狱刑求的惨烈待遇。从此,他的境遇便与从前判若霄壤。这起事件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必须痛苦地接受从此仕进一途便与他无缘的残酷事实。在未受此打击前,他的生活已属放荡,从此更加沉迷于醉乡与温柔乡中。

重庆卷临本中的两首题画诗,和《唐伯虎先生全集》的“外编续刻”中《题自画韩熙载图二首》略有不同,博物院临本所题则只有其中之第二首,文字也有二字更动。这两首原诗是:

衲衣乞食自行歌,十院烧灯拥翠娥。天下风流谁可并,洛阳云里郑元和。酒资长苦欠经营,预给餐钱费水衡。多少如花后屏女,烧金时倩耿先生。这两首诗表面上是形容画面上的故事。但又不无讥讽的意思。第一首诗谈的是唐传奇《李娃传》中的男主角郑元和,这也是唐寅的创举,明明临《韩熙载夜宴图》。题画诗却一转而形容郑生。他为了名妓李娃而一掷千金。最后床头金尽变成乞丐,并沦为在葬礼上为丧家唱歌,直到某天在大风雪中与李娃重逢,并得其资助再度赶考成功。第二首描写的才是韩熙载的故事,《韩熙载夜宴图》后宋无名氏(12世纪)的熙载小传写道:“月俸至则为群伎分有。既而日不能给,尝弊衣履,作瞽者,持独弦琴,命舒雅执板挽之,随房求丐以给日膳。”原来,传说韩熙载府邸虽养了一百位歌妓,他的月俸却不足以支持家里庞大的开销。于是他只好装成一盲丐,向府中的女眷乞讨,以供她们每日的伙食钱。至于耿先生则是女冠,也是南唐中主李Z之嫔妃,据说会炼雪成金的道术。

从这一系列仕女画中,一方面可以反映出现实生活中唐寅自身的青楼经验,另―方面也可看出他学自《韩熙载夜宴图》视觉传统之处。《韩熙载夜宴图》可说是历史上最早描绘士人纵情声色的人物画,主人翁韩熙载眼看南唐国祚将终,便玩世不恭,借声色之娱忘却恐有大祸将至的未来。另外,在绘画技巧上,唐寅则受杜堇不少影响。《陶谷赠诗图》中花园里的梧桐、竹子都与杜堇的《玩古图》中的相近,而且以上诸画中谨细的线描和女主人翁开脸的方法也学自杜堇。

唐寅的仕女画除了以上讨论工笔设色的一类之外,另有一类则较写意,在这类画中,唐寅有的使用单纯的白描,有的则在白描外稍微敷色(效果远不及他的第一类仕女画华丽炫目),而吴伟则是明代首先振兴白描这种风格的大家。

三、痴女纨扇闺怨诗声声入画

闺怨诗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屈原(约前343-前290)的《离骚》,诗人以弃妇比逐臣,他以失宠女子的口气埋怨楚王之疏离,“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谴责排挤他的小人,“众女嫉余之峨嵋兮,谣诼谓余以善”。总之,诗人将君臣关系比较男女关系,从此开启了一种隐喻的传统。即凡是失恋的情诗总隐约隐含着某种政治的寓言。在这类诗里,男性诗人把自己在仕途上的失意和挫折投射到诗中那些痴情或失恋的女子。

在文学的领域中,诗人借由妇女的不幸遭遇而触动内心深处,并进而感怀自身处境的诗作已蔚为传统。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张《修竹仕女图》。描绘的主题便是杜甫上述《佳人》一诗中“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两行结语。图中显示一仕女身着薄衫,立于一丛修竹旁。观此画画风,可能为不知名的南宋院画家所作,但是此画的性质基本上是以图说明杜诗。而不像画家有感而发。自道身世的作品。在绘画范畴中。有意识地将文学中弃妇传统融入仕女图。唐寅可谓开风气之先。在约成于1499年的《秋风纨扇图》中,唐寅充分探索了这种表达方式。并将这项行之有年的诗学传统带入其美人画中,题画诗云:

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怨伤。

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l不逐炎凉!图中只见一仕女持扇立于花园中。而观诗中之意,显然这名女子指的是曾一度为汉成帝宠妃的班婕妤,她因赵飞燕姐妹的得宠而失欢于皇帝,最后自请退居长信宫中,度过她寂寞孤单的晚年。赵飞燕生前炙手可热,班婕妤却在死后赢得人们的尊敬。因为前者以色邀宠,而后者明理自重,且贤才通辩,雅擅诗歌。非但如此,班婕妤还以美德知名。她曾因拒与皇帝同车出游而传为美谈。她虽受赵飞燕谗言诬告仍冷静以对,即便失欢于皇帝,在黯然接受之余,却还保持着她的风骨。也许便是她这份遭遇再加上她素有才女之称,于是一首古乐府《怨歌行》就被传为是她所作。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栽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经由这首诗,班婕妤的形象便牢不可破地与“团扇”结合。而“团扇”也成为她命运之隐喻――夏日炎炎时,它成为主人不可或缺的伴侣,一旦入秋,便被弃置一旁,主人对它也再无留恋了。历代文人对班婕妤的遭遇似乎特别同情,因为他们很容易由她的身世联想到自己。经由悲惋她的不幸,仿佛看见自身的怀才不遇,遭明主见弃,于是班婕妤和秋扇见捐便成为文学上的一种典故和意象,也成为文人常常借题发挥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