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蒹葭赏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蒹葭赏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诗歌欣赏 蒹葭

诗歌是传统文学体裁最古老、最美好而又相对不容易理解的一种文学形式,诗歌欣赏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都含有一些带有永恒性质的内容:高洁的情操、自由的精神、对人际和生命的认识和体验,类似这些有普遍性、永恒性的情感和有深度的思考,是诗歌对心灵的魅力所在。因此,欣赏诗歌也需要读者带着一颗易感的心灵和对艺术的领悟去把握。

一.情感切入

诗歌是主情的艺术,诗人主观的情感是诗歌本质、灵魂之所在。闻一多先生说:“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我国古代亦有“诗言志”、“诗缘情”之说,认为诗歌“吟咏情性”,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从根本上说,一首诗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来自于诗人深挚真实的情感,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即是此意。凡是感动人心的诗,必然是流露着真情实感呼应着诗人心灵和灵魂的诗。历史上留下的著名诗篇,之所以千古传诵,就是因为它们能以真情拨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弦。所谓“愤怒出诗人”,所谓“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所谓“最美的歌最悲伤,我知道有些永生的歌只是呜咽”,无非都是说只有情到极致之时,才可能写出真诗、好诗来。

同时,凡是有成就的诗人,都是思想情感上有个性的诗人,正是思想感情的个性,成了他们诗歌风格的基础。当感情从心灵的幽谷中升起,并洋溢于诗人的整个身心,就势必要找到一种出路。正如毛苌的《诗大序》中生动描绘的那样“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不同时代诗人、艺术家的共同本能。本能是不可抑制的,因此,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有诗歌和艺术产生。那怕是在引火烧身的情况下,这种本能和做人的良知也会驱动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无论是《诗经》 里那些回荡在田间地头的劳动号子,还是吟哦于文人墨客书斋里的唐诗宋词,哪篇不是主人公胸中情感的外露?这些诗歌既是他们生活现实的反映,更是其感物吟志、情物交融、情志合一的载体。当我们诵读这些有名无名的作品时,古人那深沉而真挚的情感,时而像滚滚泉流,令人激情满怀,时而犹如滴滴春雨,静静地滋养着一代代学子。诗歌是熔铸了诗人情感生命的艺术真实的结晶,读者也只有带着虔诚、真挚的情感回应,爱诗人所爱,恨诗人所恨,才可能真正领会诗歌的精髓。例如,《蒹葭》是上古诗歌,其中的“美”感染了无数人。她把众多的美融和到了一起――音乐之美、表达之美、意境之美,还有爱情之美等。通过对其的赏析,我们获得了心灵的净化和生命的超越。作者的感情引起了读者的情感的共鸣。[1]

二.意象意境把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他还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确,同样的是自然的景色,不同的是观景者的心情。同样的塞外秋景,有人爱它雄奇壮美,有人悲它斜阳寒烟。所以,我们在学习古代诗词的时候,要想了解抽象的诗歌情感,就一定要从具体的景物描写切入分析。自然景物本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了感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把握。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即借景抒情,就是作者本有强烈的感情需要发泄,借助一定的环境来表现这种情感。景是受情制约的,为情服务的。诗人的情是喜情,见到的景色自然都洋溢喜的气氛;诗人的情是哀情,所写的景都蒙上哀的色彩。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主要是指诗中的情景交融。“诗言志”。志是主观感受。诗人有了感受,要通过一定形式抒发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情”;诗歌的情通常是要用“曲”的方式,即借助于客观的景与物来抒发的.这就是所谓的曲则有情、情景交融.就是我们常说的诗的意境。所以我们读诗,如果读不出意境.那就等于没有读懂诗人的情感。小说也是写景和情的.但读小说只能站在外面读不能走进去.因为小说往往是通过虚构的情和景的画面来让我们明白社会现实中的道理的.如果我们一旦走进去把自己融于这虚构的社会之中.就会忘记自己是现实中的人而不能自拔。有人读小说会读到走火入魔正是这个道理。但诗歌抒发的是诗人的真情.要想体会到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就必须要能身临诗人所处之境。所以读诗一定要读到“入其境”。

蒹葭、白露、秋水、伊人,这是一幅秋日清晨茫茫苇荡的清冷水面图.是诗人所描绘的诗中之景,是我们读诗时用形象思维来完成的画面。但在这幅画面中我们体会不出诗人的情感.因为这只是静态的画面。如果我们能走进画面去读.通过动态思维让画面鲜活起来.那么情形就不一样了。古人的生活习惯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故诗中的主人公要约会心中的“伊人”只能是抓住日出前这段时间。这时.只有我们能身临其境地感触到蒹葭上的白露,由“霜”到“未唏”再到“未已”的融化过程.感到时光的移动,才会感觉到诗人心情的变化.而切身体会到时间的紧迫所增添的诗人心中的急切。同样.在水一方的“伊人”并没有动,但如能身临其境地从其所处方位的“水中央”、“水中坻”、“水中”的变动中.体察诗人波动的心情.才会真正感触到诗人的焦灼。从诗中的主人公的“溯洄”、“溯游”的动态形象中.我们可感触诗人追求的执著;从“道阻”且长、且跻、且右中。我们感悟寻人的凄婉:从隔水相望中,我们又感到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诗人的所有情感都是这样融合在看似平静的景中。所以读诗不能象读书一样只在书外读.而需要走进画面、走进诗境:使自己融进诗的意境,触摸诗人的心志。在诗的意境中体验情与景交融的和谐美。[2]

三.诗艺体会

诗歌的艺术特色也丰富多彩,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艺术特征,形象美是诗歌的基本特征,音乐美是诗歌的先天素质,语言美是诗歌的跳动的音符,朦胧美是诗歌的艺术外衣,意境美是诗歌艺术的境界。

诗歌没有小说散文那样的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戏剧那样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只有形象、精炼、富于色彩、音响、动感的语言,描绘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艺术画卷,开拓出“柳暗花明”的艺术境界。古人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言辞精炼是诗歌的表达手段,往往一句诗或几个字甚至一个字就能传神地把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表现在读者面前。诗歌的语言除了精练之外,还运用各种的修辞手法来为诗歌锦上添花。诗歌巧妙地运用拟人、物化、比喻、象征等手法来刻画生动的形象,牵引读者的思绪,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诗的深沉思想、教益和美感熏陶。诗歌的语言犹如一只无形的手,使诗的琴弦发出优美动人的音响,成为开启人们的心灵的钥匙。

《蒹葭》一诗,大量运用赋、比、兴手法 、重章叠唱的艺术结构、以四言为主的句式 ,双声叠韵的使用等艺术特色,从总体的艺术特色分析,整 首诗呈现出含蓄的审美意韵。关于本诗的意义指向含混,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伊人”宽泛地理解为一种人生的理想。我们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但却永远 无法抵达和实现它。这种人生的 悖论共性地存在于人类追求的整个过程。此种委婉的表达给诗歌以无限的阐释空间,也是其产生 广泛共鸣的一个原因。另外,作者 在书写求之不得的失落时,弥漫 全诗的是淡淡的哀怨和忧伤。这种从容内敛的表达方式使全诗呈 现出朦胧之美。从语篇结构分析,《蒹葭》成 功运用了情景交融、一咏三叹的抒情手法。苍苍蒹葭,皑皑白露,无不给人以苍凉肃穆之感,与此时抒情主人公的情绪浑然一体。“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采用咏叹句式,是客观的铺陈,更是深情的 呼唤。“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 从之,宛在水中央”,通过对追求过程的展示,交代追求对象的扑 朔缥缈以及由此而来的失落、惆 怅、茫然。诗中三节反复咏叹,给 人以悠远无尽之感。“白露为霜”、“白露为唏”、“自露为已”,通过节 令的变化暗示时问的推移,“在水 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涣”通过位置的移动点明空间的转换,整首诗在流动和变化的时空 背景上展开。从表达方式来分析,作者成 功运用了象征手法。主人公所追求的“所谓伊人”,只是所有理想的象征; 它既可以是客观存在的 “意中人”,也可以指形而上的一 种境界。作为民间流传的文学,《蒹 葭》很少有雕琢的痕迹,显得清新 自然又朴拙感人,深得意境之神 韵:苍青色的芦荻掩映下,一带碧 水蜿蜒而过,恍若间一白衣女子 翩然于虚无缥缈处,亦真亦幻。[3]

四. 主题探究

诗歌是通过语言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作者根据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创造出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具体可感的鲜明的生活图景,即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既包含社会客观因素,也包含着作者认识生活的主观因素。在每一个形象中,都渗透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思想和感情、观点和态度。比如题材是边塞征战诗,思妇闺情诗,山水田园诗,咏物抒怀诗,怀古讽今诗,借景抒情诗,赠友送别诗,论道说理诗等,作者的感情也有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念亲思友,生活杂感,等态度。

考察先秦以降《蒹葭》的主题, 主要有这样一些代表性的观点:(一)“刺襄公” 说。 (二)“招贤”说。 (三)“情爱”说。《蒹葭》主题的“不确定”说给这首诗带来更加丰富的阐释空间。

古人写诗,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认为“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方见作手”,但也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而真正懂得诗的人,会把诗所透露出的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的心中去发展。主人公对“伊人”的执着追求,就有了涵盖世间各种类似的人生境遇、各类情感活动的共有模式。也正因为如此,“伊人”或指男子思念的淑女、女子慕求的“君子”,或代国君渴求的贤才,或喻崇高远大的理想、事业,乃至世间其他一切美好的事物。因而,情人难觅、贤才难得、理想难以实现、一切美好事物难以轻易寻觅的心灵回响,都可以从《蒹葭》中得到回应,《蒹葭》诗也便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永恒的生命力。[4]

古人云:诗无达诂,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魅力也给了人们无尽的想象的空间。诗歌欣赏者就是要通过欣赏诗歌文本,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 构建诗美, 既能把握诗歌文本指称的主题、情感、思想等内容美、也能理解诗歌文体呈现的结构、意蕴等语言形式美,这就需要读者不仅要具有诗歌知识,还需具有自然、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进而真正领会诗歌的精髓,升华读者的情怀。

参考文献:

[1] 王光明,诗歌情感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

[2] 孙继忠,谈谈诗歌的欣赏――兼析诗歌《蒹葭》

[3] 王书明,《诗经・秦风・蒹葭》的艺术特色,文学教育,2010

蒹葭赏析范文第2篇

例1.(2012年山东滨州卷)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到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免书讯,旋即放舟下江陵,并作此诗。

题目:“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

【解题指津】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字用得妙,妙在何处”。解题时通常先要明确手法,再阐明其语表义,有时还要挖掘它的深层义或言外之意,最后点明其思想感情、表达作用、创设意境或艺术效果。本题考查词语品析能力,要结合整首诗分析,从船行情况和诗人心情两方面分析解答。

【参考答案】“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心情的轻松和喜悦。

二、分析诗歌内容

例2.(2012年山东德州卷)

采桑子

晏 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题目:“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在下阙中,“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

【解题指津】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个词,指的是什么”、“某个词,包含哪些含义”或“写出某句诗的大意”等。先要扫清字词障碍,然后通读全诗,从整体上去理解。有时还得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细细阅读下阙,我们就会深入到一种凄凉的境界,这里西风吹寒、梧桐叶落、淡月胧明、高楼雁鸣,一样样、一处处,无不令人猛然受惊、顿感凄凉。

【参考答案】西风吹寒、梧桐叶落、淡月胧明、高楼雁鸣。

三、描述意境画面

例3.(2012年陕西卷)

过山农家

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题目: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解题指津】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解题时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抓住主要景物,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再现诗中的图景画面;二是用生动的词语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等);三是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如欢快愉悦、忧愁伤感、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等)。为了增添语言的生动性,我们可以运用修辞、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本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五种景物:板桥、泉声、茅檐、日午、鸡鸣,针对这五种景物,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出自己的想象之景。

【参考答案】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鸡鸣声声,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

四、感知艺术形象

例4.(2012年四川成都卷)

早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题目: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

【解题指津】感知古诗词的艺术形象,必须根据诗词描写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深刻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与典型意义。有时诗句中运用了含蓄、象征、双关、比拟等手法,就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的人生际遇,展开联想,深入分析。细读这首诗,可以找到“万木冻欲折”、“深雪”等关键词,由此可以得出早梅的不畏严寒的特点;而“孤”、“一枝”可看出早梅的傲然独立的性格特点;当然,“幽香”、“素艳”可得出早梅的素雅高洁、清新脱俗。

【参考答案】不畏严寒,傲然独立。或清丽脱俗,素雅高洁。

五、把握情感主旨

例5.(2012年贵州遵义卷)

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题目: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题指津】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可以细化为几个方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诗人或形象的情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涵等。要想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就要从关键词句、形象意境、作者生活时代与人生经历等方面综合分析,特别要注意品析诗词中显露感情的词句和后部分议论、抒情的核心词句。在解答此题时,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抓住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所蕴含的内涵来回答。

【参考答案】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或“表达了他面对人生坎坷,仍盼望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志向。”

六、分析手法技巧

例6.(2012年贵州安顺卷)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题目: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蒹葭赏析范文第3篇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关乎审美教育成败的重要环节。首先,教材中的美育内容是通过文字来描述的,教师要善于运用直观、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或意境,把学生领人作品的意境之中,让他们感知美、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例如,赏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时,我是这样再现诗句的意境的:塞外寒风卷地而来,枯草纷纷被折断,塞北一带天气苦寒,八月就已经雪花纷飞。风卷雪花,漫天飞舞,一夜之间,大地、山川被白雪覆盖。一团团雪花挂满树枝,压枝欲折,就像突如其来的一夜春风,吹得漫山遍野的梨花竞相绽放。这样的描述能将学生带人意境,让他们感知塞北的苦寒和雪景的美丽壮观,联想到春天梨花绽开的情景,忘记寒冷而感到温暖,一种喜悦、向往之情油然而生。以此激起他们的审美情趣,调动他们的审美积极性。

其次,可以借助图片或影视片段再现作品中的美育内容,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得赏心悦目的美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例如《诗经?蒹葭》的教学,可以先出示一幅幅水边芦苇的图片,让学生非常直观地观察到蒹葭的优美廣耽,可望而不可及,引起他们对作品所表现的美好意境的向往,激起他们的审美情趣。此外,还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来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教学《沁园春?雪》,利用多姿多彩的声像资料,由古代的万里长城到今天的三峡工程,由古代的大禹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学生很容易领悟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意境,很容易接受“人民是伟大的”这个观点。这就是美育的形象性在起作用,因为它带来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轻松地接受并欣赏。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是审美主体,审美内容最终要通过审美主体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而起作用,而且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和提髙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实现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终极目标。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髙,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有意识的、系统的训练。我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首先,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发现美。还要经常地、系统地安排一些训练内容,让学生通过对作品主题、题材、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等因素的分析归纳,主动去发现作品中的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

其次,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欣赏美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一种认识活动。这一活动要求学生的直觉和情感的积极参与,人境生情,与作者发生情感交流与共鸣,产生喜、怒、哀、乐等心理反应,获得审美享受。例如在指导学生欣赏《社戏》中关于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的几个片段时,先让学生认真阅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或图画描绘这些片段。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自然地进人意境,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以及少年儿童的淳朴、天真和友爱。训练中,学生的身心与文中的情景融为一体,他们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沉浸在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之中,由此获得愉悦、欢畅的心理感受o

再有,培养学生的审美再创造能力。审美再创造就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参与,由赏到析,产生联想和想象,升华美感的过程。学生审美往往局限于外露的、显而易见的美,他们获得的大多是自然、社会、人物表象的美感。因此,必须诱导学生在欣赏美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透过表象挖掘蕴含其中的内在美,领悟弦外之音,感悟形象之外的真谛,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美感。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就要明白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抒情,为什么不是其他的角度。教师应该渲染出一种“爱”的教学氛围,做出“身感其情”的境界,使学生切实领悟到“父爱”的力量,让学生明白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从而使自己在写类似文章,抒类似情感时可以借鉴此类写法。这样,教师就引导学生由接受领悟上升到欣赏创造了。这就是美育的情感性在起作用,它使学生在领悟“父爱"时恍然大悟:原来爱是如此简单而又永恒,使学生轻松进人学习角色。

三、结语

蒹葭赏析范文第4篇

雨后初霁,心与天空一样澄明,细细品味宋词的字字珠玑,又是何等酣畅淋漓!

无论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缱绻,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都是母语带来的美感与享受。

我们应该远离多元文化的浮躁,回归母语的本源,灵魂才更加充实自然。

母语是我们最初的语言,如同母亲的乳汁般滋润心田,哺育灵魂。母语对民族是生存发展之根,对国家是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个喧嚣纷杂的时代,我们开始崇尚新潮的外来词汇,“酷”、“卡哇依”声声入耳,最传统而最丰富的母语却淡褪了视线,我们开始趋之若鹜地报考托福雅思,报名的队伍蜿蜒数十米,而母语的等级测试却鲜有出现。

不禁疑惑,我们的母语怎么了?我们究竟应如何对待母语?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将传承悠久的中华文化。肩负民族振兴的大旗,年轻一代怎容得忘记母语?

武汉某重点高校曾有规定,报考研究生者必须背诵《论语》《老子》,因为这虽似艰深难解的古文却包含了儒道思想的精髓,此举一出,好评如潮。

真正掌握了母语,回归母语经典,文化的火种才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的灵魂将更加充实和美丽,先秦的诗经楚辞,魏晋的乐府双璧,盛唐两宋的诗词雅韵,明清的小说散文,都源源不断地为精神注入营养。“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的求贤者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缱绻情思;“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壮志难酬;“苍山负,明烛天南”的瑰丽风光都深深地印在我们灵魂深处。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一样跟上时代的节奏,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正向世界展示焕然一新的面貌。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加大推广汉语学习的力度,在法国,汉语已将成为第三多的选修语种。那么,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是否应更重视母语的学习呢?学习母语,更能促进对外来文化的学习,更能融入全球的趋势,展望未来,博览古今。

回归母语,我们将传承文化,提升灵魂,紧随时代!

拨开浮躁的乌云,母语将展现一片明朗的天空!

简评与赏析

文章表达了汉语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意义,内容充实,立意较高。

蒹葭赏析范文第5篇

一、欣赏音乐,助推阅读鉴赏水平

在阅读教学中,可带领学生适时欣赏音乐,并根据教学环节的层层推进,用音乐铺垫情感;朗读文本时,用音乐助推情感;学习结束时,用音乐升华主题。音乐与文本相互交融,学生在音乐中感悟语言,生感,从而逐步提高阅读鉴赏水平。

1.音乐导入,未读文本先有情

上课伊始,可借助音乐的旋律开启课堂序幕,营造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情绪状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形成共鸣,通过旋律渲染、音画同步、歌词引领,催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引导学生深切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如教学《我的母亲》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学生能很快安静下来,陶醉在音乐旋律中,心弦被母爱的无私、坦荡所拨动,恬静、柔和、感动的情绪与课文的感情基调便形成了共鸣。

又如学习《蒹葭》时,先播放了邓丽君的《在水一方》这首歌,播放完毕后:

师:这首歌是琼瑶电视剧《在水一方》的插曲,同学们觉得这首歌好听吗?

生:好听。

师:为什么好听?

生1:唱得好听。

生2:音乐好听。

生3:歌词写得好。

生4:意境很美。

……

师:我想这首歌好听跟它的歌词写得好是分不开的,其实琼瑶这首歌的歌词是篡改模仿了别人的作品,大家知道原创吗?(有些学生很惊讶)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教材第256页,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选自《诗经》的一首诗《蒹葭》。

……

无须过多的语言说明,一首动听的歌曲的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2.尾声音乐,拓展延续意未尽

课的结尾,不是学生学习的“终止线”,而是学生学习的“渐强记号”。好的结尾能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抓住重点,巩固知识,保持并生发探求新知的兴趣,也是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向课外拓展、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桥梁。通过音乐,在结尾处留给学生一点思考、一点疑问、一点回味,让学生在若有所思中完成对文本的拓展和延伸。如《智取生辰纲》一课结束之际,播放一曲刘欢演唱的《好汉歌》让学生欣赏。歌曲那豪放粗犷、荡气回肠的旋律,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起来,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验感悟引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精神的理解。再如李白的《将进酒》,那种豪放洒脱感情如果只用文字叙写渲染,总感觉有些苍白,而结课时若能放上一曲《将进酒》,效果就呈现出来了,李白那种旷达不羁、乐观自信的精神就会被挥洒得淋漓尽致!

二、借助音乐,轻松落实基础知识

针对知识讲解枯燥、概念理解困难、背诵缺乏规律等问题,可以聚焦那些能借助音乐节奏、旋律、歌词的语文教学内容,把语文知识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觉得这是自己生活经验的一部分,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1.音乐相伴,珠联璧合印象深

给古典诗词背诵配上曼妙的旋律,能增强记忆效果。音乐协助背诵,学生背得轻松,双基落实到位,经典诗词的默写和填空的检测成绩也会得到提高。例如,在苏轼《水调歌头》的背诵指导中,我们为学生播放王菲演唱的同名歌曲,在动人的歌曲声中,学生既受到了音乐艺术的感染,又顺利地记住了这两首词的内容,而且印象尤深,久久不忘。

2.善用歌词,疑难修辞易理解

歌词中经常有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果我们把歌词作为讲解修辞知识的材料,创造性地把歌词融入协助理解语文知识的教学中,那么知识点的呈现则更加新鲜、活泼,易于学生接受。如朱自清的《匆匆》中有这样一句话:“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学生品读时,觉得很妙,但又不知道妙在何处。不悱不发之际,我以经典儿歌《啊时间》中歌词“她到来时,也许,你不在意;她离去时,走得,无声无息”为起点,将文中的比喻修辞手法与歌词中的拟人的修辞手法相映衬,让学生进行领会,学生就豁然开朗了:原来这句话之所以精妙传神,是因为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这样的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

三、领悟音乐,点燃学生写作灵感

蒹葭赏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行为;语文教学;影响

一、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

1.教师必须对文本的理解更透彻,备课资源掌握的更充分,才能开展高效课堂教学

因网络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教师在对教材内容开展深入分析理解的情况下,才能把握教育契机,应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如在赏析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时,学生对教师选用的图片产生质疑会提出问题:老师为什么选用李白佩剑的图片?教师指导学生在知人论世教学环节,通过阅读作者资料得知,李白的剑术是当时(唐代开元时期)的第二名,曾写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诗句,因此,诗人李白具有侠士的一面,所以选用李白佩剑的图片。学习诗歌《蒹葭》时,教师对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后,制作课件图片:秋风中摇曳的蒹葭;深秋清晨未干的霜露。从而得出《蒹葭》中的意象具有鲜明的节令特征,一组白色的意象象征纯洁的爱情,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意境。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对诗歌意境的领会更加直观、深刻。

2.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和认知发展特点,用好信息技术,因人施教

《课标》中指出:初中学段是由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单纯呈现图片进行刺激感官,还应根据本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以及理性思维的培养。在学习杨绛《老王》一课时,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计三个不同指向的箭头,来表达“我”与老王在交往过程中,我对老王看法的视角变化,三个简洁的符号揭示了文章的深刻主旨。信息技术的恰当使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学生在写作实践课经常苦于“无米下锅”。教师充分了解在校学生的学情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教师拍摄了学生在体育活动课、语文综合实践课的照片,制作成写作素材课件。讲授写作指导课《写作怎样选材》时,教师为学生示范如何取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因亲身经历看到素材后深有感触,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更好地实现了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

二、教师对学生辅导的教学行为发生变化

1.教师对学生作业辅导的平台发生改变,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集体辅导

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之前的作业辅导方式是个体和书面。作业中的共性问题只能依靠教师描述并摘要到黑板上,通过板书示意讲解。目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搭建学生作业的集体辅导平台。在开展写作课教学时,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教师对学生作文的点评、修改和写作指导的有效性。之前的作文集体辅导主要是读范文或是复印范文,教师指导学生评阅,仅靠教师的讲解不直观。运用投影技术后,教师与学生共阅范文,对病文的修改建议可以一起确定。教师的讲解批注及学生的自评、互评可使集体辅导效率大大提高。

2.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教学行为发生改变

义务教育各学段的语文学习一直注重对学生四项基本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师的范读方式发生变化,如教师在播放《黄河颂》朗诵视频时,音、画的叠加应用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激情,使学生的爱国情感更激昂。学生乐读,更乐于模仿,教师范读是指导、朗读视频也是指导,这使教师从多次的机械范读中解脱出来,可以有更多时间去指导学生的朗读。学习《校园海报》的制作时,教师首先通过课件展示海报的图片,以鲜明的示例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改变了之前教师指导读书分析,让学生想象画面色彩运用效果、排版布局设计等问题。教师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个人审美能力也要提高,更全面展现教师个人的学科素养。

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行为发生改变

1.教师要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情况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预习中提出问题,或者把信息背景学习下的体会反馈给教师,并参与教学PPT的制作,备课环节有了学生的参与,更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增加课堂的有效学习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达成的三维教学目标,还要关注学生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习与发展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实践情况与具体表现给出阶段性记录,并结合记录情况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2.学生评价平台的互动,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的素质评价平台已建立并运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上传到网络平台后,学生、家长和教师间形成互动。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定论式,教师在交流互动中要根据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情况,及时沟通、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工作的时效性进一步提高,由原来一学期一次家长会、有事以后再说,变为教师及时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并尽快与家长沟通

四、教师要重新建立与学生间的师生关系

1.教师的课堂教学角色发生变化

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对课程资源掌握的广度和深度往往超出了教学预设,这使得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行为模式,由原来课程内容的讲授型、知识理解的权威型,转变为问题探究的引导者、探究过程的协助者以及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教学中知识的呈现方式、疑难的解决方法等教学行为相应发生变化,如阅读课文教学时,学习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内容,在信息技术辅助下可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2.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角度发生变化

“弟子不必不如师”。学生接受新事物快,而且乐于尝试。由于一些学生在信息技术竞赛方面有兴趣特长,学生对信息资源平台的学习和使用有时比教师掌握的还要早和快。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师生会共同学习和开发信息媒体资源的使用功能。信息技术平台的一些使用功能,常常是学生先探究学会,再教给教师一些使用方法,通过共同的学习交流,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

蒹葭赏析范文第7篇

一.关注语言

古典诗歌语言凝练、优美、丰富,学习诗歌当先从品味诗歌的语言入手。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一般都较为浅显,学生参照注解,字句就不难理解,不必要字字分析透彻,肢解了诗句,既影响了诗歌意境的整体把握,也影响了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要尽快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语言本身上来。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寒”,真的是“一字千钧”。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地朗读、揣摩,开展“能不能换字”的讨论。在比较、讨论、朗读、感悟中,学生深切体会到诗歌语言的凝练美,学习了语言,积累了语言,比单纯机械背诵效果要好得多,记得深刻了,也会运用了。

二.关注意象

古代诗歌,往往借助客观事物表现诗人的主观感情。这些客观事物形象,就是古人所说的意象。意象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诗人感情的“代言人”。古诗中每一种意象都有特定的意思,因此,对意象的把握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中都用“月”这一意象表达思乡、思亲的感情,传达出寂寞思归的感情。

鉴于意象的重要性,我在学生理解了意象之后,我们一起将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做了归类:1、月亮:思乡或相思之情。2、花:年华消逝,青春难再,生命难再,岁月难再;诗歌中对落花的感慨,可以归结为对美丽凋零的哀伤,花木凋零,美人迟暮。3、梅:是报春的使者,贞洁的君子,诗人自咏的寄托,思乡怀人的信物。4、柳:表达离情,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的那种“依依不舍”之情。5、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寄托了诗人伤感和无尽的哀怨,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当作一种悲鸟,当作悲愁的象征物了。6、红豆:相思。在了解意象及其大体含义(大体,但不是诗诗如此)后,学生形成一些认识,便能归纳出一些特征,把握意境,更加顺畅赏析诗词。

三.关注背景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具体说来,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全面而具体的理解诗歌,这就是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所谓的“知人论世”也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这对我们正确理解诗歌有很大的帮助。

如教学杜甫的《登高》,可以介绍唐朝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的国势和作者一生颠沛流离的遭遇,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沉郁顿挫的情感。让学生了解南宋的社会状况和辛弃疾的生平可更好的读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不知道南唐的历史和李煜的身份,就不能读出《相见欢》的亡国愁思。

四.关注精神

儒家有“诗言志”之说,诗人们的伟大不仅在于他们绝世的才华,更在于他们借诗所传达出的那种高尚节操和人文精神。这才是诗歌真正的精髓所在。

例如《诗经蒹葭》中主人翁上下求索,锲而不舍,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一定启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为我们树立了傲世独立,坚守节操的光辉形象;李白的“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诗人高洁志向最直白的表露。中国的士大夫们用诗歌垒筑起了一座精神的堡垒。我们的学生在遨游其中时,接受的不仅是一次美的巡礼,更是穿越时空与诗人们进行了一次精神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无疑对学生的情操、道德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背诵的同时,打亮了文化的底子,学会了如何做人,这将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受之不尽。

蒹葭赏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 诗歌教学; 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22-001`

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记住诗歌,更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涵义,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因此一定要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学习和赏析诗歌,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能够快速的把握诗歌中关键字、词、句

古代诗歌都是经过诗人的反复凝练而成的,在诗歌的字词之间可以说凝结了诗人大量的心血和考虑。学生如果能够快速的找出诗歌中的关键点,通过这些关键点来赏析诗歌,更容易体会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可以通过“以诗解诗”这种独特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到诗歌的情境当中,提高学生在用字、词以及句方面的能力。

例如:《诗经》里面诗人写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句的关键字词为“苍苍”和“霜”,只要找出这两个关键点就能够更快速的融入到白露苍苍这样凄美秋天的景致当中,还可以体会到当时诗人的心境也同样是凄凉的。将诗人当时的思念之情和寒霜浓重的凄凉景象更加形象的融合起来。换句话说,诗人这种困在相思当中不能自己的心境,是借着这样凄美的秋天景致烘托出来的。再例如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首诗来自著名的诗人杜甫,整首诗当中“潜”和“润”两个字就将整个春天幽静的雨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除此之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来自于著名的诗人马致远,虽然字数很少,但是将九个名词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足以让我们联想到深秋的傍晚那种淡雅的景致,虽然诗歌当中没有用到一个华丽的词语来形容当时美好的景象,但是将这九种景物巧妙的联系起来真的叫人连连称赞。

二、将自身融入到诗歌营造的图画情境当中

虽然有些诗歌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它们所要表达的内容却是经久不衰。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到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当中,会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诗人当时所要表达的情感,提高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的目的。可以说诗人的情感是极为丰富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设置一些情境模式,学生更能体会到诗人情感的历程,例如图画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当时的自然风光,音乐能够让学生领悟到诗人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爱情这个主题虽然一直备受欢迎,但是以学生目前的年龄还是无法正确的理解爱情的真正涵义。例如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山陀尔德写过一首名为《我愿意是急流》的爱情诗,在这首诗当中诗人重新定义了爱情,那就是爱情是朴素的,是自然的。在讲授这首诗之前,我先为学生们介绍了诗人在创作这首诗之前所处的历史背景。23岁的裴多菲·山陀尔德在参加一次舞会的时候,邂逅了一个伯爵的女儿,名叫森德莱·尤丽娅,尤丽娅非常的漂亮,有着美丽的大眼睛,身材更是好的没话说,而且个性方面非常的率直天真,裴多菲在第一眼看到这个美丽的姑娘时就爱上了她,可是富有的伯爵却无法接受一个没钱没势的穷诗人,想让他把女儿嫁给裴多菲是完全不可能的。裴多菲在现实的压迫下觉得非常的痛苦,于是经过了半年之后,写下了很多的关于爱情的美好诗歌,而《我愿意是急流》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在讲解诗歌之前先介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感情经历,能够提高学生对该诗的学习兴趣,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的探索更多的内容,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写景的诗歌,教师可以真实的将诗人所要展现的情境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然后再把美好的情境跟诗歌所要营造的意象结合起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比较鉴赏法提高学生在诗歌方面的阅读能力

比较鉴赏法通常是将一些内容方面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作品存在很大不同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开展教学,不仅能够充分带动学生学习诗歌的主动性,还能够将更多的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了解更多,学到更多。学生可以在同中求异再到异中求同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诗歌所营造的情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还要利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水平,帮助学生在其他事务方面进行正确的比较,通过概括的手段、抽象的思维来逐渐提高学生各项综合水平。比如说,《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教师可以将《沁园春·雪》引入进来通过两首诗之间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锻炼学生其他的技能。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沁园春·雪》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进行回忆和讲述,让学生在对比之后说出自己更加喜欢的一首诗,讲出喜欢的原因,加强学生之间的探讨。教师还可以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词句、意境等找出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分析这些美是如何表达出来的,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提高学生的创作思维。即使学生目前在创作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甚至可以说是肤浅稚嫩的,不过这种比较鉴赏的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理清学生的创作思维,提高学生在创作方面的兴趣和自信。

总而言之,在开展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让学生在情境再现下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将学到的诗歌知识真正的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参考文献:

[1]卢翠兰.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J].中国农村教育,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