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宿建德江的意思

宿建德江的意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宿建德江的意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宿建德江的意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翻译效果;悦目;悦口;悦耳

0.引言

诗在任何国家的语言中都被认为是思维表达的最高形式。一首悲愤悱恻的诗,能使人心弦和鸣、低回激荡。一首豪迈雄壮的诗, 能使人意气风发、荡气回肠。作诗不易,译诗更难。在翻译活动中,诗词佳句的英译,却是无法回避的。然而,翻译的目的不同,读者的对象不同,翻译所遵循的标准和运用的技巧会有所不同。译诗应该赏心悦目,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著名的诗词翻译家许渊冲认为,“不但是写诗,译诗也该如此”。因此,要使译作产生使人乐见的“悦目效果”,读来顺口的“悦口效果”和使人喜闻的“悦耳效果”。

1.使人乐见的“悦目效果”

汉字为象形字,是可以作为美术欣赏的一种艺术形式。汉语中的对偶,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诠释。在词语中,它是一种修辞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英语中平行结构式一种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方法,结构相同、意义并重、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成串,其目的在于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用英语中的平行结构来翻译汉语中的对偶,可以有效的加强语势,增加诗的美感。这是诗词佳句翻译的基本要求。我们译诗,首先是让别人看的,译出的诗应该在视觉上看起来有唐诗的效果,如果没有唐诗整齐的悦目效果,就没有达到翻译的目的。下面以《登鹳雀楼》和《春晓》为例看一下译作所产生的“悦目效果”。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On the Stork Tower

The sun along the mountain b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 flows.

You will enjoy a grander sight

If you climb to a greater height.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Spring Morning

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to a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先不考虑读音和内容,光从形式上,也就是看起来,这两篇译作都给人以整齐而赏心悦目的美感。和原诗一样,同为四行诗,同样整齐方正,特别是两首译作每两句诗的结尾单词的词尾相同(ows、ight、ying、owers),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原诗基础上增加了一种别样的美感,原原本本地呈现了唐诗的形式整齐的视觉效果。但从这个层面上讲,译作产生了赏心悦目的“悦目效果”。

2.读来顺口的“悦口效果”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是读着唐诗长大的,唐诗不应该只是在形式上看起来令人赏心悦目,读写起来也应该朗朗上口。下面我们可以读一下《宿建德江》和《秋浦歌》,感受一下原诗和译作的朗朗上口。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Morning on the River Jiande

My boat is moored near an isle in mist grey;

I''m grieved anew to see the parting day.

On boundless plain trees seem to scrape the sky;

In water clear the moon appears so high.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My White Hair

Long, long is my whitening hair;

Long, long is it laden with care.

I look into my mirror bright;

From where comes autumn frost so white?

这两首译作特别是第二首应用了词语反复(词语反复指的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同的英文单词,出现在同一个或相邻的诗行里。在诗词中,为了某种需要,为了强调和突出某一个方面,往往重复使用一些字或者某些词组;这种手法,无论在中诗或英诗中,都是屡见不鲜的)。我们看,这两首译作除了给人以整齐而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经过多次朗读,读起来也给人以朗朗上口、清新自然的节奏感,起伏有度,别有韵味,达到了使人读起来顺口的“悦口效果”。

宿建德江的意思范文第2篇

最近,笔者在教学五年级《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时,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学,结果也大不一样。

教法一:故事型文本解读思路——显故事之情

(1)师:在这样的季节里,一对朋友就要分别了。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此时他们的心情如何?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并作交流,学生提出“依依惜别”。

(2)师:走进课文,体会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谁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师:老师也找到了一个字,你们一起帮着我来体会体会。(“藏”字显示红色)

(学生齐读)

师:“藏”的是什么?(藏在心里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既然是“藏”,他们愿意让对方知道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学生联系上文谈:“有意不去触动”“一会儿……一会儿……”)

师: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在欣赏风景,而是在强抑内心的情感,他们都不想让离别的时刻到来,都想让相聚的时光再延长些许。一“藏”字包含了多少深厚的心意啊!谁来读这段话?(指名读)

(3)师:往常,李白与孟浩然会在黄鹤楼干什么?(吟诗、喝酒、聊天、赏景……)

师:吟诗、喝酒、聊天、赏景,这是多么惬意、多么潇洒的事情啊!可是今天,他们却要分别了,谁再来读一读,读出这一份离别之情。

师:所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指名读李白的话)

师:把酒送别,情浓意厚,自由读这段话,你能读出哪些情感?(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交流)

生1:六个“您”,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生2:“夫子”,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理解”夫子”)

生3:“兄长和老师”,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师:李白敬仰的是孟浩然的什么呢?(人品与诗篇)

师:孟浩然是唐朝最早创造山水诗的诗人。你们知道他的哪些诗?(指名背诵《春晓》《过故人庄》《宿建德江》)

师:同学们都是听着这些诗长大的,所以李白说,您的诗篇——

生读:“誉满天下”!

师:李白不仅敬仰诗篇,还敬仰他的人品,李白曾经这样评价孟浩然:

(出示《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师指导生理解)

师:这样的孟浩然怎么不令李白敬仰,他们是志同道合的——(知己),如果你就是李白,现在就请你面对你的兄长与老师,说出你的敬仰之情吧!(生齐读)

师:是呀,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也许这一别就再也见不到了,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这杯中盛的仅仅是满满的酒吗?还有什么深意?(敬意、不舍与祝福),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一遍。(齐读)

师:作为知己的孟浩然当然也体会到了李白的这份情,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引读孟浩然的话)

师:孟浩然引用王维的诗,想说什么?(不管两人在哪里,我们的心在一起,像邻居一样永不分开)

师:孟浩然当然也不想和李白分别,作为兄长的他此时只是在——(安慰李白)。(再读本句)

师:除了安慰,孟浩然还有什么意思在里面?(引导体会“永世不绝”)这里不仅是说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更是说他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师:是的,友谊就是这样,当心存敬意的时候,留恋之情会情不自禁衍生。

(4)出示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们的友情很深?(凝视)

师:他凝视的是什么?(孟浩然,船,江水)

师:你们理解“伫立”吗?(久久站立) “伫立”前面还有一个词,是——(依然),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李白在江边站了很久,一直目送孟浩然离去)

师:白帆渐行渐远,朋友也渐行渐远,李白的目光却未曾离开,哪怕是白帆早已消失。这目光里面是什么?请你闭上眼睛,在乐声中细细体会一下,并动笔写下你的只字片语。(学生写话)

师:让我们来听听诗人的心声。

(学生围绕留恋、回忆、祝福进行交流)

师:此时此刻,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出示诗句,学生齐诵)

教法二:诗歌型文本解读思路——展诗歌之意

(1)从课题入诗。在读诗时候想想,李白和朋友分别会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学生结合诗歌能很快说出“不忍心”“依依惜别”)

(2)从诗的哪些句子能体会到这种情感?(学生很快找到诗的后两句)

(3)抓住诗句的重点词句感受李白送孟浩然的情景。

①理解诗句: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学生:朋友远去了,李白还站在江边,如“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并能结合文本来谈)

②你觉得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如何?(学生说感情好)

宿建德江的意思范文第3篇

无论是先秦的《诗经》、《楚辞》、诸子百家、还是秦汉的辞赋、魏晋的文章、唐诗宋词元曲,都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它们用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驰骋丰富的艺术想象,将生活中的事件与场面与诗人的特定感受和情绪融为一体;又采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分节分行的句式章法,鲜明和谐的节奏和韵律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在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博览群书的同时,又要给学生精选篇目,如在学习了贺之章的《咏柳》之后,我又给学生介绍了一部分有关春天的诗,如韩愈的《早春》,杜甫的《春夜喜雨》等。同时对一些名篇佳作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白居易的《卖炭翁》等,我要求学生反复背诵,背熟记牢。还可在课外布置适量的背诵任务,进行强化训练。

二、教给学生阅读诗歌的一般方法,在读中培养能力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更是学习古诗词的前提条件,对于不同类别的诗歌应采用不同的读法,如读叙事诗时要注意先理清诗的故事情节,读抒情诗时要注意分析诗中的感情层次等。为让学生会读、读好古诗词,教师可按如下方法去做:

(1)先整体后局部,把握全诗内容。所谓先整体后局部,即在读一首诗时,应该先一口气读完,从整体着眼得出一个大致的印象,全面把握作品的倾向和意图;然后再从局部入手,去考察作品的结构和层次,通过对诗中一句、一词、一字的分析,进一步领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情感的。如读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我先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看一看这首诗留给自己了什么印象,(学生能知道诗主要表达了“客愁”)这种愁是用什么表达出来的呢?再领学生从局部去寻找。进一步体会到小船、烟霭、落日、树木、旷野、江水和明月,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自然界景物,描绘出了一幅不寻常的图景:小船停靠在雾气笼罩的小洲边,原野空旷,只有江中明月陪伴,更衬托出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诗的意境就这样一步步推向深入。像这样采用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最能使人发现诗中蕴含的真正美。

(2)注重朗读和吟诵,在读中有所感悟。朗读和吟诵都是读诗时常用的方法,朗读,是清晰响亮的高声读,是以声传情;吟诵,是用像唱歌似的音调有节奏地低声读,是以声赏情。指导学生朗读和吟诵有机结合,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揣摩诗中更高更深的意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的确,想象和联想在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通过想象和联想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思想内容的理解。

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所读的诗歌进行想象和联想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指导学生以充分理解为基础,进行想象和联想。想象和联想是建立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就必须让其认真阅读和仔细品味诗歌的意思,一旦领悟,想象和联想就接踵而来。如我在指导学生读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阅读,弄懂每一个句子的意思,再经过反复的吟诵,从而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大概是主人十分爱惜翠绿的苍苔,怕它被来人的屐齿踩坏吧,作者轻轻地敲打柴门,很久也没有人来开。作者赏春而不遇,却发现了一枝红杏花,并且由这枝红杏花,联想到满园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景象,满园的春色岂止是一座柴门,一座小院所能关住的!这时进一步启发学生,让其进行充分联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的学生甚至能想到:满园春色是关不住的,同样,人类社会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也不是任何力量所能限制的。无论宋代学者陆九渊曾说:“读书切忌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指的就是:要仔细读,反复吟诵和体会,才能引起想象和联想,增加读书的兴趣和味道。

(2)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对所读诗歌进行想象和联想。要让学生能在读诗中展开想象,平时应注意指导他们认真观察,勤于实践,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心理学研究证明,每个人都有根据自己的感性经验来理解书本知识的倾向。知识多了,想象力就丰富,就能一触即发,呼之而来。从而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来。

(3)以诗的内容为中心,进行想象和联想。想象和联想到的事物应与诗中所写的事物和道理有本质上的联系。如陆游的《示儿》诗与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有着爱国主义方面的共同本质,因此能够互相联系。想象和联想如果脱离诗歌本身的内容,漫无边际地乱想,对于古诗学习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确实,对于许多古诗,除理解意义外,其气势、节奏、神味都不是浮光掠影地看一两遍所能深刻领会的,必须反复诵读,细细玩味,才能心领神会,深受感染。

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学诗背诗的兴趣

宿建德江的意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复习 语言习惯 思想内容 常见意象 暗示信息

近年来,中职3+证书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诗词鉴赏题由原来的2道题6分增加到3道题9分,它在整个高考语文复习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由于古代诗歌距离我们现在时间间隔较长,又涉及到古代传统文化,导致大部分同学普遍认为高考诗歌鉴赏题很难,答题时无从下手,从而产生了畏难情绪。笔者连续十年从事高职高考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对古诗词鉴赏教学进行了不断的尝试与探讨,初步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让学生了解古人写诗的语言习惯,读懂古代诗歌的语言,读懂诗句表达的意思。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像空间大,隐含意义多。要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首先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和古代文言文一样,诗歌语言也会有词类活用,倒装语序的特点,而且会涉及到古代人名、地名、官职名、专有名词等。如《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欢悦”的意思;“空人心”,“空”,消除的意思,形容词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消除”。如果学生不懂词类活用的知识,对本句诗的理解将有一定的难度或者会出错。此外诗歌省略成分较多,需要适当补充才能理解,有时会出现名词铺排的现象,形式简洁但寓意丰富,学生必须了解古人作诗的语言习惯和古代文化文学常识,学会借助题目、注释和作者遭遇知人论世,学会展开联想和想像,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图画并准确理解其整体的意境。

二、让学生熟悉常见的诗歌内容(题材)和思想内容。古代诗歌内容广泛,了解一些常见的诗歌类别,会对我们鉴赏诗歌有很大帮助。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别,从不同的鉴赏角度入手进行鉴赏。常见的诗歌题材主要有:山水田园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边塞诗、哲理诗、羁旅行役诗、闺怨诗、送别诗、爱情诗等。山水田园诗,多以田园风景入题。这类诗歌的特点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或描绘山川美景,抒发喜爱之情,表达不同流俗之志;或抒写田园生活,寄寓闲适情调,表现朴素的人情美,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咏物诗,多以某一物象为题或在物象前冠之以“咏”或“题”。此类诗歌的特点是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因此对咏物诗的分析,要注意物我合一的分析和理解,比较出物和我的相同点。如虞世南的《蝉》。怀古诗,凡标题中点出古迹或在古迹(或古人)前冠以“怀古”、“咏怀”或“咏”等字眼的,多为此类。这类诗歌或表像古代英雄那样建功立业之志,抒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发昔盛今衰之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或批判,多借古讽今。如杜牧的《赤壁》。边塞诗,这类诗歌多表达建功立业的豪情或壮志未酬的郁闷,也有抒发征人远戍的感慨(或思乡,或责怨)的。题目中多出现“塞”、“塞上”、“塞下”、“出塞”、“征”、“征人”、“军”、“从军”等字眼,内容也多反映边塞生活。如王昌龄的《出塞》。羁旅行役诗,这类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以及对家乡或亲人的思念之情。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送别诗,标题中多有“送”或“别”等标志。这类诗歌或抒发“黯然消魂”的依恋与伤感,基调多低沉哀惋;或寄托诚挚的安慰与祝愿,感情多旷达刚健。前者如《送元二使安西》,后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三、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常见意象所蕴含的意义,重视意象的捕捉。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古诗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情感类别: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要深入了解这情感,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如:杨柳——(代表)惜别、——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因此,学生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不管怎么设题,最终都要回归到“景(物)”与“情”上来,即用什么“景(物)”抒什么“情”,“景(物)”和“情”有什么内在联系等。所以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是理解诗词的关键所在。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所以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常见意象所蕴含的意义,在阅读和鉴赏古诗词时才能具备解读这些意象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充分利用试题中相关信息的暗示功能的能力。解答试题最根本的方法是对诗歌本身进行深入地阅读、理解、分析;但是,巧用题目、序文、注释、问题选项等所提供的暗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全面领会作品内容,准确而快捷地找到答案。

充分利用标题。看人先看头,赏诗先赏题。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有不少诗歌考题的设置和该诗的标题有关,研读诗题,往往能从中得到提示性的暗示。如2006年中职3+证书高考的诗词题是戴复古的《淮村兵后》。第一题是: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桃无主自开花”的“自”是自由自在的状态。我们知道,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所在,好的作品是非常注重对题目的提炼的。而我们很多考生在拿到试题后,却常常忽视对文题的分析,从而错失机会,丢掉本应得到的分数。虽然本题并没有针对诗词的题目进行直接命题,但考生如果结合诗题“淮村兵后”的“兵后”,就不难理解“小桃无主自开花”的“自”不是A项说的“自由自在的状态”而是“独自”的意思。

充分利用注释。注释往往是对诗歌中的关键词、疑难字词的解释及诗歌写作时间、时代背景的交代,它的作用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并不是每道考题都有注释,一旦有了,就比较重要,在阅读时一定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如2004年的3+证书高考的诗词题是王安石的《北山》。试卷中的注释①北山:即钟山。在今江苏南京市东郊。此诗是作者退休后闲居北山所作。而试卷中第二道题的选项中A、C、D、都是说描写闲适的生活,结合注释,利用排除法,不恰当的一项肯定是B了。

充分利用试题的暗示。试题及选项实际上是命题者分析理解的结果,这对于考生无疑有很大的引导作用,更有甚者是命题人为降低难度的有意暗示。所以,认真阅读试题,充分把握并利用其中提供的信息,不但可以防止因题未看清的失误,而且还可以帮助分析理解甚至解答。如2011年的3+证书高考的诗词题是裘万顷的《雨后》。其第三道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如果稍微注意,可以发现,其实命题者在第一道题中已作暗示。第一道题的A、开篇点题。“事”为后文写农事张本,“妍”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C、“机机杼蛩声里,犁锄鹭影边”,对仗工整,生动地描绘了农村劳作的图景;D、“吾生一何幸,田里又丰年”,直抒胸臆,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综合这三个选项的意思,结合原诗,可以得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以及赶上连年丰收的庆幸与喜悦之情。

中国古代诗词瑰丽壮美,熠熠生辉,魅力无穷,但我们的学生所拥有的复习时间非常有限。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灵活运用以上的方法、技巧,平时多加训练,仔细审题,形成语感和敏锐的辨析能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是可以提高自己的得分的。

参考书目:

1.孙育华主编,《唐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宿建德江的意思范文第5篇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目标:

1、弄清高考要求,阐释考点

2、鉴赏用词之妙、思想情感、表达技巧

3、分类别鉴赏: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

4、十大置疑角度

5、做题指导

时间:10课时

步骤:

第一节考点明析、历年高考盘点

导入:

相传,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

一字,说出诗眼。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

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

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

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

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

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中国是诗的国度,一提到诗歌,我就情不自禁地想抒情。但到了高三,却没有了抒情的激情。以应试为目的的鉴赏与以单纯获得美感,获

得艺术享受为目的的鉴赏的区别。

应试与素质并不必然矛盾。诗歌鉴赏纯粹走应试的路子行不通,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诗歌的感悟理解上。而要在短期内迅速掌握诗歌鉴赏的

方法,理解诗歌,首先必须设法使自己进入古典诗歌的情境之中。要进入情境之中,就必须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特点,表达范式,相关的

背景,以及起承转合等诗歌的基本常识。

一、考点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点阐释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

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

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

性。

三、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明确: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

观题转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

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四、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集锦

〖1994年·全国〗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995年·全国〗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996年·全国〗元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

一分江东。

〖1997年·全国〗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998年·全国〗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们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999年·全国〗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露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2000·全国〗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001·全国〗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2002·全国〗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全国〗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2000春季高考〗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001春季高考〗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002春季高考〗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兴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003北京高考〗江楼旧感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2004春季高考〗新沙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

2004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集——

之一: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

留晚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之二:2004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

情感?答:

之三: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广西、海南、、陕西、内蒙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

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之四: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之四)青海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答:

之五: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

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红梅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

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酒晕”旬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

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

操。

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

,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之六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答: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答:

之七: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溪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

。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之八: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

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

见。

之九: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福建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

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

之十:2004年高考语文湖南省试题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听邻家吹笙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

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

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

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

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之十一: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

与景的关系。答:

之十二: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答: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

理由。答:

之十三: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江苏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之十四: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试题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

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之十五: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赤壁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6.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17.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

18.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附:参考答案

之一: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

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

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

现得淋漓尽致

之二:2004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

16.(6分)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

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之三: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广西、海南、、陕西、内蒙

16.(6分)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之四: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之四)青海

16.“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

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本词同第三册李白的《越中览古》的主旨相近,应不难作答。

之五: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参考答案

12、1.C2.A

13、(5分)

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

》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

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之六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参考答案

16.(6分)(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之七: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16、(6分)(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3)能结合景(

“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1

之八: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16.(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之九: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福建卷)

16.“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

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之十:2004年高考语文湖南省试题

16.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

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之十一: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参考答案:

16.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

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

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之十二: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16.(6分)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

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

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之十三: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江苏卷)参考答案:

16.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

酷寒,怨景色单调。

之十四: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试题答案

16.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

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5分)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

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

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不乏暖意,但却是

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

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

情,并非旷达之语。

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满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

理即可。

之十五:上海卷

16.对仗(或:对偶)

17.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18.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五)

第二节鉴赏用词之妙

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

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

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

,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

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静夜思是个例外吧!)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

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要详加分辨。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

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

“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

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

、“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

力、感染力。

2、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

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

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

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

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

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

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

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

"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

“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

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

,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

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

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

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

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

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

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

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

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

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

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

正在诗的多义。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

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

正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二、值得注意的字词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

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

为“一字师”。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

“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

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

,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

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

好,都是有意境的。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同学

们自己体会!)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

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呑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

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

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

: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一个“忽”字将这种情

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2)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

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

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

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

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

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又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红藕香残

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3)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

。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

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

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

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

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

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4)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

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

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

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三、检测练习

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附答案:

1、“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

,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2、“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3、“蒸”写出

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4、“低”写出人在舟中仰

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5、“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

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

的守恒。6、“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