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游褒禅山记翻译

游褒禅山记翻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游褒禅山记翻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游褒禅山记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文言文 词类活用 推断方法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考查,不仅关系到文言实词的正确理解,而且在文言的翻译、文言内容的把握,甚至在诗歌鉴赏中都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在学习中,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是否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推断呢?下面我就归纳的几种推断方法做介绍。

一、语法推断法

在文言语句中,可以根据词语所在的语法位置推断它的活用现象。

例如:“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

划分其句子成分,逻辑主语“秦”,谓语“封”,宾语“郑”,方位名词“东”处在谓语动词之前,所以这里的方位名词“东”做了“封”的状语,即名词做状语(在东边)。全句意思是: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边界,又想扩大它西面的边界。

又如:“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主语“唐浮屠慧褒”,“始”意义“开始、最初”,做状语,“于其址”做“舍”的补语,名词“舍”即“房舍”之意,在该句中处在谓语的位置,所以它只能是名词做动词意为“筑舍定居”。翻译为: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舍定住。

再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谓语动词“取、举、割、收”,宾语“汉中,巴蜀,膏腴之地,要害之郡”,“南、西、东、北”位于谓语动词之前,只能做状语。大意:向南收取汉中,向西收取巴蜀,向东掳掠物产丰富之地,向北攻克那些要害之地。

二、结构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等的语言现象较多,在这些句子里,我们可以根据相对应句中词语的词性,推知未知词语的用法。

例如:“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并序)。

这两句大意是:羡慕自然界的生物顺乎时序茁壮生长,感叹自己近垂暮之年,不能有所作为。在这个并列句中,我们要了解“善”在句子中的词性,可以根据动词“感”即“感叹”推断。即“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表羡慕之意。

再如:“籍吏民,封府库”。

在这句话里,“吏民、府库”都为名词做宾语,前后句子结构一致,所以我们要推知“籍”在句子中的词性,完全可以根据“封”(查封,动词)确定,即“籍”名词活用为动词,全句大意为:登记官吏百姓的户籍,查封官府金库,等到将军的驾临。“籍”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三、标志推断法

1.找能愿动词

在汉语语法中,能愿动词用在动词之前充当状语,所以,能愿动词之后的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能愿动词“能”修饰名词“水”,“水”在这里只能做动词“渡”解释,“乘船的人,并不一定会游泳,但是他一样可以渡过大江”。再如:“沛公欲王关中”,只要我们能关注该句中的“欲”即“想、打算”,表示主语“沛公”的一种意愿,那么后面所跟的“王”就为名词活用做动词“称王”。

2.找副词

副词在句子中多以状语、补语的成分出现,所以,当我们在句子中见到副词加名词的结构时,就要考虑这里副词后面的名词是否活用为动词。如:“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离骚)。句中否定副词“不”,只能做状语,那么它所修饰的名词“群”,在这里就肯定活用为动词“合群”,否则句子就无法解释通了。全句为“鸷鸟不与其他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一来就是这样的”的意思。

3.找“所”字

在句子或短语里,“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但是在文言文中,会出现“所”加名词的结构,这时候,其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罾”本为名词,其意义为“渔网”,在该句中,却为动词“用渔网网鱼”。全句大意为“放到别人捉到的鱼肚子里面”。

4.找代词“之”

“之”在文言中,经常以代词的身份在句中充当主语和宾语(“之”也有时候做动词“到、往”来解,这里不做说明),所以,如果我们在阅读中遇到名词(形容词)加“之”的结构时,就要考虑其名词(形容词)是否活用。

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代词“之”在这里做宾语,它前面的名词“名”活用为动词“命名”,译为:从那以后人们命名这座山为“褒禅”。再如:“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该句中,“庸人”为主语,形容词“羞”(羞耻)做谓语,“之”只能做“羞”的宾语,根据前后文段,“庸人”也以“今君与廉将军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匿之,恐惧殊甚”这种情况为羞,所以,在这里,“之”前面的形容词“羞”为意动用法:“以……为羞耻”。即译为:就是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况感到羞耻。

四、语境推断法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述了语境推断的内涵。我们要推知某些词的活用现象,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测分析。语境会给我们提供一把准确推断文言词类活用的钥匙。

游褒禅山记翻译范文第2篇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

“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②三月而后成。(《孙子兵法》)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庖丁解牛》)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原君》)(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后一个“乃”。)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梦溪笔谈・指南针》)(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之战》)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之战》)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②沛然下雨,则苗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游褒禅山记翻译范文第3篇

文言文的学习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文言文的翻译,这是老师在进行文言文课文讲解的时候的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帮助大家学好高一语文文言文,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壁赋》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歌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白茫茫的水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在天空里乘风浮游,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脱离人世飞去,生出翅膀,飞天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边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用桨板划开澄明的江水,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进。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声调和节拍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倾慕,既像啜泣也像低诉,尾音婉转悠长,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潜伏在深渊的蛟龙闻声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严肃起来,整理好衣襟端坐着,问同伴:“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相互环绕,山树茂密,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战船绵延千里,旌旗遮盖住天空,在江边斟酒,横转长矛吟诗作赋,本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一叶小舟,举起酒器相互敬酒,像蜉蝣一样寄托在天地间,像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与神仙作伴遨游长空,与明月一同长久存在。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能把箫声托付给秋风。”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逝去的就像流水,却并没有流走;像月亮那样有圆有缺,但始终没有消减或增长。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是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上天的无尽宝藏,你我可以一起享用。”于是同伴喜笑颜开,更换酒器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经吃完了,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交错地睡在一起,不知不觉天边已经微白。

《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也称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舍定居,死后又葬在这里;因此后人称它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坟墓。距离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座石碑倒在路上,碑文模糊、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字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

由此向下的山洞平坦宽阔,有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是“前洞”。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听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这就是“后洞”。我与四个人举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了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玩的人来说,大概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从洞里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个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不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叹: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便多;地势险阻、遥远的地方,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壮丽奇异、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险阻、遥远的地方,因此少有人至,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气,也不跟随别人而中途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随着别人而怠惰,但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帮助,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却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对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谁难道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的一个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下的石碑,由此感叹古代文献未能存留,后世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人能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能不深入思考而慎重采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张衡传》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他总是举止稳重、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却不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凭借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奇特,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验阴阳之学,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顺帝初年,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尊。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河间王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鸿门宴》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项羽大怒,说:“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10万,驻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崤山的东边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能不能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再进去。”

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游褒禅山记翻译范文第4篇

本文作者张居正是明代中后期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江陵(今属湖北荆州市)人。其文记述了重筑松滋县城的概况,对松滋县令张家传在筑城过程中表现出的果毅力行、敬业利民、不惮劳苦的精神品质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论及古今的政治与军防。

本文篇幅不大,内涵却丰富、深厚。这首先得益于作者能围绕一个“城”字,以灵动自如、婉转腾挪的笔触纵贯古今,横跨南北,在时空的变奏中抒写自己对政治盛衰、军防得失的理解和感悟。作者首先记述了重筑松滋县城的相关情况,但没有留滞于此,而是迅速将笔锋宕开,以“城”字为转捩的连接线,进入到对《诗经》时代政治、军防的考察与解读,托出了“盛世之守在人,季世之守恃险”等警世之论。接下来,作者以“然亦时异世变”句作引渡,又继续沿着“城”字之线,将笔触折回到当下的时空境域,述议明代东南濒海之区的城防情况,以显其时“无形之险”和“有形之险”均无可恃,向人们敲响了警钟。文章最后由对东南濒海地区城防废弛以致“莫之敢撄”情形的叙写和感喟,十分自然地过渡到了对松滋县城重筑之意义的论议。由上面的梳理可见,作者斟酌古今,评骘南北,行文走笔纵横捭阖,使极短的篇幅有了极大的容量,犹似中国画所费笔墨不多,但咫尺之内见乾坤。此外,作者在文中由事及理,由表及里,夹叙夹议,也深化了文章的内容。具体言之,作者不仅叙写了古今南北有关城垣的事状,而且深入剖析了这些事状所负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隐性信息,并从中读出了盛衰之理、得失之由。如,作者在胪述《诗经》中所记城垣之事后,作了这样的归结:“盛世之守在人,季世之守恃险”,“在人者,无形之险也;恃险者,有形之险也。”又如,在简述了东南濒海之区的城防之事后,作者评议道:“夫无形之险既已靡恃,而有形之险复不加修,则是束手骈肩俟毙已也。”这些说理性文字十分精警、深刻,能让人看到:作为一个政治家、改革家,作者既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卓绝的识见,又有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和深沉的忧患情怀。

阅读本文,建议注意如下几点:第一,多结合古文选本及语文教材上的一些文言文来理解本文的一些字词句的意义。譬如说,本文中“扃”“烈”“相”等词,在一些古文选本及教材所选的文言篇目中也出现过,如“余扃牖而居”(《项脊轩志》)、“奋六世之余烈”(《过秦论》)、“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结合这些例子来理解上述词语,相信会有较好的效果。第二,关注文中的重要信息点,能筛选出相关文句。如文章对当时加强城守之必要性、重要性问题多有涉及,这便是重要信息点之一。第三,文中有些句子要重点理解,能做到准确翻译,如“为城八百丈,L以巨石,扃以崇关,井干楼橹,靡不宏丽”。

游褒禅山记翻译范文第5篇

一、填空:

1.中国古代文体按语言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 )、( )、( )。

2.散文中的史传体主要有三种体裁:( )体、( )体、( )体。

3.我国上古时期,氏和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姓是一种( )号.氏是姓的( )。( )以后,姓氏逐渐合而为一,到( )时期,通称为姓。

4.古代婚姻要经过六道手续,称为“六礼”,这六礼分别是( )、( )、( )、( )、( )、( )。

5.十二个月为一年,这是( )历,太阳一周天为一年,这是( )历;综合考虑二者的关系来定一年,这是( )历。

6.省,本来是( )名称。( )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原来的“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 )。明代改为( ),但人民们习惯上仍称( )。

7.秦代的中央官制,皇帝之下设( )、( )、( ),称为“三公”。汉代三公指( )、( )、( )。

8.汉代选拔人才,实行( )制度;魏晋南北朝实行( )制度;开科取仕,创立科举制度,则始于( ),成熟于( ),( ),鼎盛时期则是( )、( )两代。

二、名词解释:

1.骈体文

2.诏令

3.谥号

4.避讳

5.三从四德

6.妾

7.二十八宿和四象

8.三正

9.分野

10.干支

11.关东

12.六部

13.三鼎甲

14.善本

15.伪书

16.巡抚和总督

三、问答题:

1.指出下列文章各属什么文体:《出师表》、《师说》、《论积贮疏》、《段於鄢》、《陋室铭》、《腾王阁序》、《指南录后叙》、《游褒禅山记》、《六国论》、《陈情表》、《轮台诏令》、《少年中国说》、《柳子厚墓志铭》、《段太尉逸事状》、《太史公自叙》、《风赋》、《原君》、《进学解》。

2.下列古人的“名”和“字”之间在意义上的联系:

(1)张华,字茂先;

(2)李翱,字习之;

(3)宰予,字子我;

(4)屈平,字原;

(5)颜回,字子渊;

(6)晏殊,字同叔;

(7)姜夔,字尧章;

(8)吴敬梓,字文木。

3.试述先秦时期的“贞”和“”。

4.干支可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用得最普通的还是纪年和纪时。试述干支纪年的方法;试述干支纪时同现代24是该怎么对应联系。

5.试述荐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优缺点。

6.什么是丛书?什么是类书?试分别举出两种影响较大的丛书和类书家加以说明。

7.汉字是什么体系的文字?为什么汉字历数千年而不衰?

四、标点并翻译下文。

游褒禅山记翻译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课改 多元化 教学方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指导思想”一节明确地提出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其实,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质是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的革命。它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除了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以及自主获取语文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技巧的运用显得至关重要。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了一些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不同运用。

一、竞争激励式教学的应用

高中生正处于显示自我、追求成功的阶段,针对这一特点,采用竞争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思考问题,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教《游褒禅山记》时,我采用分组竞赛法。其过程是:

(一)教师提出问题

比如教《游褒禅山记》这一课时,根据初中学过的游记,总结了游记的特点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有什么不同,哪句话才是全文的中心句。这一题5分,回答出一问2分。分析课文时,再给学生细化问题。比如,学习课文时,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回答出课文中关键字词的意思,答对一个得1分。回答出一个词类活用得2分,回答出一个句式得2分。翻译句子,根据难易程度,有3分、4分、5分不等。

(二)自学、讨论问题

这一过程,给学生规定时间,开始先自己解决问题。时间到时,再根据难易程度,给学生时间按照所分小组讨论。

(三)教师问,学生抢答

由于这些问题有难有易,所以,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有可回答的。

(四)学生向老师提问

其他学生可回答,分值可设置高一点,最后教师总结。下课时,得分最少的一组同学,要向得分多的其他组同学鼓掌。得分多的其他组同学要向得分最少的一组同学加油,说句鼓励的话。

经过这样的一段学习,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又是查资料,又是找注释,小组之间讨论得更是热烈,主动求教、互相帮助的氛围很快形成,有效地刺激和保持了学生的注意力。依赖、害羞、懒惰等心理慢慢消失,不知不觉中既获取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出现,人们的教学观念也在不断转变,多媒体教学走进了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生动、形象。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容量,,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

比如,教《鸿门宴》时,我采用了多媒体,关键字词、句式及重点句子,都打在屏幕上,节省了很多时间。特别是讲课文内容时,我放了电影《鸿门宴》片段,但是,在看之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任务:通读课文,看电影时,要注意内容和课文的出入,特别是刘邦的表现和课文的性格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当看完后,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来了,讨论了近乎一节。特别是刘邦在电影中表现的“小瘪三”形象和《史记》中司马迁对刘邦的客观描写,从而同学们得出了看电影和看电视不如看书更贴近史实的道理。这篇课文三节课圆满结束,效果非常好。

教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时,我先打出了杜甫的生平简介,特别是漂泊西南时在夔州的生命中的最后三年情景。同学们看后,心情一下子就悲凉起来。然后,配合录音,屏幕上显示了一幅幅动画:在汹涌澎湃的大江边,黄叶飘落,秃树摇曳,猿声哀鸣,孤鸟盘旋……这时,一位老人手执拐杖,步履蹒跚,几乎是跌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只见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我补充道:“他已经是满身疾病,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了”。此时此景,我让学生们听着哀婉的背景音乐,开始朗读这首诗。我又让同学们自由站起来读,伴随着是曲调婉转的古曲,看着意境深远的写意画,再加上同学们声情并茂地朗读,有不少同学忍不住掉下了眼泪。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融为一体,既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真正体会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三、情感教育法

情感教育法是中学语文教学长期实践形成的一种思想教育方法。它重视语文的文学因素,当教师的思想感情融入课文的情境之中时,他就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情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动心、动情中学习语文,并接受老师的教育,在道德感、美感上受到深远的影响。如今,情感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时代性的话题。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积极推行情感教育,发挥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这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这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研究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目标,一定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上。如文言文愉快教育:可巧妙导入,趣味开讲;可愉悦精神,陶冶情操;可以趣结束,余音绕梁;树立课外趣引文言观,自我发展的“愉快”教育观。

四、阅读教学法

游褒禅山记翻译范文第7篇

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勾践灭吴》) 之:代大夫文种。

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之:这样的。

4.代事。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劝学》) 之:代木。

6.代军队。

如:“子犯请击之。”(《烛之武退秦师》) 之:代秦军。

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宾语的标志。用于宾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1)“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2)“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千里”作“马”的定语。

4.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第二个“之”,是“得”的意思。

5.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可分以下三种情况。

(1)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主谓短语在句中作宾语。

如:“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灭吴》)其中“其力之不足”在句中作“知”的宾语。

(3)用在复句的一个主谓式分句里面。

如:“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6.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者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之”用在动词“鼓”(击鼓)后,无实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三、固定格式“……之谓也”,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该句句意为:“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过上百种道理,便以为没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四、用在表时间的分句中作状语,常与“也”字呼应,相当于“……的时候”。

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曾子之①妻之②市,其子随之③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④,妻止之⑤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⑥教。今子欺之⑦,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文中的“之”字按其用法分类,最恰当的一项是( )

游褒禅山记翻译范文第8篇

今年,我省高考继续实行“3(语文、数学、英语)+X(文综、理综)”。自2004年以来,我省高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实行自主命题已八年。从2006年起,结合湖北省实际,我省组织有关专家编写这三科考纲的补充说明。《补充说明》公布了今年高考命题指导思想,明确了试卷结构和难度设计,并提供示范题型。今年语、数、英各科总分、考试时间不变,作文仍执行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与去年相比,主要是“题型示例”有调整。

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几年,我省的高考方案都保持稳定,从2009年开始,我省便注重在高考命题中“渗透新课程理念”,注重对学生能力、情感价值观的考核,高考题型不会超出“题型示例”的范围。更多相关内容可参看2011年1月号的《湖北招生考试》杂志。

华师一附级教师严育开提醒,“题型示例”也是高考说明的一部分,今年的语文“题型示例”中增加了一些新题,如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第44题,要求考生仿照示例拆拼汉字;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中的第5题,考查了文体方面的内容。对这些新题考生应重点关注。

本周六(1月15日),本报将举办大型公益名师高考报告会,来自我省数所高中名校的特邀名师,将为考生解读考纲,提供备考建议。报告会由本报和武汉新东方学校联合主办,报告会地点及赠票点将于明日公布。

去年高考,我省有49.2万人参加考试,预计今年高考生人数为40余万人。

考纲解析

语文:作文每错3字扣1分

【考纲摘要】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全卷满分为150分。

一、试卷结构

共设计23道题。

1.试卷内容及其赋分情况如下: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约27分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约6分

古代诗文阅读,约27分

现代文阅读,约30分

写作,60分

作文应书写规范,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2.试卷题型及其赋分比例如下:

单项选择题(约占24%)

文言文翻译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约占76%)

二、难度控制

试卷总体难度适中

附录一

2011年语文高考命题使用工具书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辞源》(商务印书馆)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5版)

《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附录二

古诗文背诵篇目

(一)古文(10篇)

劝学(节选:从“学不可以已”到“用心躁也”)《荀子》

过秦论(节选:从“及至始皇”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

屈原列传(节选: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到“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

陈情表李密

滕王阁序(节选:从“时维九月”到“声断衡阳之浦”)王勃

师说韩愈

阿房宫赋杜牧

六国论苏洵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前赤壁赋苏轼

(二)诗词曲(25首)

氓《诗经》

离骚(节选: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来吾导夫先路”)屈原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陶潜

山居秋暝王维

蜀道难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将进酒李白

蜀相杜甫

登高杜甫

登岳阳楼杜甫

琵琶行白居易

李凭箜篌引李贺

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杜牧

锦瑟李商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念奴娇(大江东去)苏轼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陆游

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长亭送别(节选:【正宫】【端正好】)王实甫

题型示例有增减

华师一附级教师严育开

【考纲解析】

湖北省高考语文命题仍将保持相对稳定,坚持湖北特色。除“题型示例”稍作删削和增补外,几乎没有修改。

命题考试形式、试卷结构、试卷题型及其赋分比例、难度控制不会改变,古诗文背诵篇目也没有变化。考生不必过度焦虑。

【备考建议】

突出能力立意是湖北语文卷命题的一贯原则。高考是国家级考试,必然要全面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和评价鉴赏等五种不同层级的能力。选材会贴近生活,无论是基础知识题、现代文阅读题还是作文题,一般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考生必须关注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