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刘禹锡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刘禹锡竹枝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刘禹锡竹枝词范文第1篇

联袂同游明月巷的下一句是踏歌还度彩云桥,出自《姑苏竹枝词》​。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民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刘禹锡作为把賨人民歌变成诗体的文人,对后代影响很大。

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歌;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之后人们对竹枝词越来越有好感,便有了“竹枝”的叫法。

(来源:文章屋网 )

刘禹锡竹枝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华南竹枝词 成语 活用

成语是汉语词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浸透着汉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心理等。从古至今,成语一直在汉语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表现力,是汉语言的活化石,是中华文化的一面镜子,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教育意义,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

一、华南竹枝词中的成语概况

《中华竹枝词全编》中的8824首华南竹枝词,据统计,共出现活用成语395条,其中绝大多数成语出现在清代,占成语总数的80%以上,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清代是竹枝词创作最繁盛的时期,而且文人创作竹枝词的水平在清代已达到一个绝对的高度。

二、成语在华南竹枝词中的活用

汉语成语有着悠久的历史、特殊的结构、丰富的含义等,因此是被人们广泛且乐于使用的一种语言材料。虽然成语的凝固性比其他熟语都强,一般不能拆开使用,不能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也不能调动内部成分之间的次序,但这是就成语的整体情况而言,事实上,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日常交际中,成语的使用并非一成不变。在特定语境里,对成语的形态结构进行有规律可循的变化并不会影响成语原有的整体意义,反而还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华南竹枝词中成语的变化形式多种多样,使用很灵活,打破了使用成语的常规,这些变化方法主要分为插入法、移位法、替换法、节缩法和混合法。

1.插入法

插入法指的是在成语中插入其他成分,扩展成语的原有结构,使成语结构松散、形体扩大的一种修辞方法。这类成语有59条,占总数的14.9%。

华南竹枝词中一些联合结构的成语插入活用后,使竹枝词前后对仗甚至互文。如:

①“男婚百两副俪皮,女嫁惟烦卖犬赀。”(《英德竹枝词》)①

②“莲藕开花郎远去,莲蓬结子郎未归。”(《羊城竹枝词》)

③“青山旁侍花千朵,绿水中流带一条。”(《漓江杂诗》)

以上是成语“男婚女嫁”、“开花结子”、“青山绿水”的拆开活用,在诗中达到对仗效果。

华南竹枝词中运用插入法的成语,除了纯粹因为作者出于临时表情达意需要而拆开且不严格考虑格律外,一部分成语的插入活用是有规律可循的,有的成语拆开使用是为了对仗的要求,有的是为了协调音律,这些基本上还是符合诗歌音调的格式,以达到诗歌平仄的音律协调。如:

①“仿佛屠门甘大嚼,鸣钟烈鼎愧同伦。”(《岭南杂事诗钞》)

②“何止千金争一刻,尚书庙里上元灯。”(《阳崎杂事诗》)

③“明明法网疏无漏,莫学螳螂去捕蝉。”(《岭南杂事诗钞》)

以上例①“屠门大嚼”中插入了“甘”字,竹枝词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例②“千金一刻”中插入了“争”字,竹枝词平仄为“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例③“螳螂捕蝉”中插入了“去”字,竹枝词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移位法

移位法指的是临时颠倒成语构成成分的位置,以达到特定的表达效果。经过移位法处理的成语其整体意义同样不发生改变。这类成语有49条,占总数的12.4%。这可分为两种情况。

(1)字的顺序移位,即成语中的某个字或几个字相互变换位置。如:

①“瓜果筵陈几度秋,红颜命薄尚青楼。”(《中元节珠江放灯词》)

②“机心费尽总贪财,利路还从色界开。”(《岭南杂事诗钞》)

③“嫁女婚男不出乡,两家门户要相当。”(《太平竹枝词》)

以上“红颜命薄”、“机心费尽”、“嫁女婚男”是成语“红颜薄命”、“费尽心机”、“男婚女嫁”的移位。

(2)前后两字语段的顺序移位,即从“ABCD”格式变成“CDAB”格式。“ABCD”和“CDAB”格式的成语互为异体成语,在工具书里一般用“也作”或“亦作”等标识。如:

①“半生精力坐消磨,写出诗情画意多。”(《新州竹枝词》)

“长途十里梅千树,画意诗情笔底收。”(《梅州竹枝词》)

②“投桃报李倍情长,不识谁家窈窕娘。”(《广州竹枝词》)

“报李投桃都不用,敬人红纸裹槟榔。”(《迁江风土竹枝词》)

③“牛鬼蛇神惊客眼,看来不及外江班。”(《广州土俗竹枝词》)

“蛇神牛鬼无滋味,却怪人人赞不休。”(《广州土俗竹枝词》)

以上是“诗情画意/画意诗情”、“投桃报李/报李投桃”、“牛鬼蛇神/蛇神牛鬼”的移位。这种移位法在整个移位成语中占绝大多数,以联合结构的成语居多。

还有一种情况,如下面的例子所示,这些成语虽然也是从“ABCD”格式变成“CDAB”格式,但是这种前后两字语段的顺序移位属于临时移位。如:

①“天开异想入非非,养得黄鸡没骨肥。”(《海南纪事》)

②“官民事事全都用,贯耳轰雷旧有名。”(《广州土俗竹枝词》)

③“不及莺冈诸铁匠,有人送炭雪中来。”(《佛山竹枝词》)

以上“天开异想”、“贯耳轰雷”、“送炭雪中”是成语“异想天开”、“轰雷贯耳”、“雪中送炭”的临时移位。临时移位成语离开特定的语境不能单独存在,否则会造成成语使用的混乱,因此这些临时移位成语在词典等工具书中是无处可查的。

3.替换法

替换法指的是用另外的字来替换成语中原有的某个字,有的是替换同义或近义字,有的是替换相关或相类的字。这类成语有127条,占总数的32.15%。成语的成分被替换后,在意义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替换后意义相同或相近。如:

①“竹篱茅屋是侬家,归路携筐趁径斜。”(《采桑词》)

②“喃喃细说细君贤,一意温存百意怜。”(《竹枝词》)

③“敲锣击鼓岁将终,放学归来戏小童。”(《梅州竹枝词》)

以上例①“竹篱茅屋”的“屋”字替换了成语“竹篱茅舍”中的“舍”字。“屋”和“舍”都表示房屋的意思,替换后仍形容住房简陋。例②“喃喃细说”中的“说”字替换了成语“喃喃细语”中的“语”字。“说”和“语”都表示说话的意思,替换后仍形容小声说话的意思。例③“敲锣击鼓”中的“击”字替换了成语“敲锣打鼓”中的“打”字。“击”和“打”都表示敲打、敲击的意思,替换后仍谓欢庆祝贺或形容大造声势,大肆进行舆论宣扬。

以上成语中的成分被替换了,但是意义变化不大,在表达上仍然很容易理解,替换后感觉更新鲜,使语言更加风趣俏皮,表意更加贴切,可以说是重新激活了成语的形象理据。

(2)替换后意义有变化。如:

①“指痕一捻芳魂在,绝代才人恋细君。”(《岭南荔枝词》)

②“男耕女@尽风流,五谷丰登庆有秋。”(《新洲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范文第3篇

1、《浪淘沙》刘禹锡〔唐代〕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2、译文:汴水往东流去,河水泛着很细的水波纹,清清的淮河早晨显出鸭头绿的春*。您看渡口流水淘沙的地方,渡过了人世间多少人。

3、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与《竹枝词》相比,此组诗中民歌情味减少,文人气息增多。

(来源:文章屋网 )

刘禹锡竹枝词范文第4篇

道是无晴却有晴。全诗为: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运用谐音双关化抽象之情为具体可感之物,将情寄于物,增强形象性;其中“道是无晴却有晴”,作者借天气之“晴”来表达男女青年相悦之“情”,抽象之“情”化为可见可感自然现象之“晴”。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 誉为「诗豪。

(来源:文章屋网 )

刘禹锡竹枝词范文第5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方岳《听雨》

刘禹锡竹枝词范文第6篇

——赵瑞平

有一天,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去采访汉字幼儿园的汉字宝宝。因为他们再弄一个汉字宝宝组合大赛。

导演就看中了“道”,这个宝宝很高兴。说:“你身上的笔划为什么这么难写?”宝宝说:“因为我的爸爸、妈妈把我一生下来就仍到了中国首都的一个大马路旁,所以我的名字叫‘道’,用了首都的首,在马路旁就用了‘辶’这个字”。导演说:“你名的来历真有趣,我就选你吧!”宝宝高兴地喊到:“太好了!太好了!我终于可以上电视了!”又看中了一个字,是“词”。导演说:“这个名有什么来历?”宝宝说:“我刚刚生下来时,好多好多的话说:我长大肯定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等……我爸爸是一个大司令。所以我叫‘词’。”导演又找了很多人,比如:柳、江、平、歌唱等……好多好多。导演让它们组成一首诗,导演叫“刘禹锡”。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台下的导演和观众,交口称赞。它们还在上面跳舞。

刘禹锡竹枝词范文第7篇

历史上许多外地文人,都在蜀地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显赫声名,形成了“自古文人多入蜀”的文化现象,并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这种“蜀漂”文化,不仅给文人创作带来了巨大转变,也对四川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禹锡被贬谪在今重庆奉节时,结合巴蜀文化的特点写出了优美的“竹枝词”、“杨柳枝词”,这与他以往凝重的咏史风格迥异。宋代词人黄庭坚,在宋哲宗绍圣年间,因为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为四川涪州别驾。他抛开个人遭遇,为蜀中士子勤奋讲学,培养了一批蜀中文学队伍,形成所谓“蜀、江西君子”群体。薛涛同许多名流才子都有交往,白居易、刘禹锡、令狐楚、杜牧、张祜等人都曾与薛涛有过诗文酬唱。薛涛在蜀地期间,还发明了一种纸张,把乐山特产的胭脂木浸泡捣拌成浆,再加上云母粉,渗入玉津井的水,制成粉红色的特殊纸张,纸面上呈现出不规则的松花纹路,清雅别致。她用这种纸来誊写自己的诗,送给友人,这种纸笺被称为“松花笺”或“薛涛笺”。

入蜀文人在此大有一番成就,皆因蜀地的地域特色赋予了他们许多灵感。五代文人避乱西蜀,锦城的酣歌妙酒诱发了他们绮丽的词曲风格,“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河南人杜甫入蜀,感于蜀中的民生疾苦,故而感叹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风转为悲壮、忧郁;陕西人白居易宦游川东,受惠于川东竹枝的秋怨之气,萧然而作“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浙江人陆游饱览蜀地万里江山,又赴抗金前线,九年的蜀地生活促成了他诗歌的成熟,其宏丽大气的诗风就是“未尝一日忘蜀”。他们的入蜀,虽然经历各不相同,却都是因巴蜀山川的风物之助,成就了他们文学上的美名。

刘禹锡竹枝词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唐贬谪文学湘楚色彩

贬谪,指封建时代官吏降职,被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中唐时期湖南成为唐代文人主要的贬谪之地。如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柳宗元被贬永州(今湖南永州)、令狐楚被贬衡州(今湖南衡阳)、元结、吕温被贬道州(今湖南永州道县)、戎昱被贬辰州(今湖南怀化沅陵县)等等。此外,也有在贬谪途中经过湖南或在贬谪中联想到湖南风物而抒发感慨的文人,如韩愈、元镇。湖南的自然及人文景观,如山川湖泊、神话传说、风俗民情等都给贬谪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触发了他们无穷的创作激情,而将这些美好的事物生于笔端,便产生让后人传诵的众多具有突出的湘楚地域特色的作品。

一、湘楚风俗

重巫祭是湘楚历来的风气。湘楚人信鬼、崇巫、好祀,他们生活在充满神奇传说的地方,繁茂的丛林、纵横的江河、广袤的原野以及多民族杂处的神秘的生态环境,这些无一不孕育出湘楚先民崇尚自然、敬畏鬼神的传统意念。《国语?楚语》记载:湘楚先民“民神杂糅,家为巫史”;《汉书?地理志》也有记载,在楚国,从宫廷到民间,历来“信巫鬼,重祀”。在最初的贬谪文学作品《楚辞》那里,我们更能看到一个与巫风关系密切的神话世界。屈原作品《九歌》中保留着对自然多神祟拜的痕迹,《离骚》等作品中,也能够看到其对远古神话传说的大量承袭和运用。

赛龙舟是湖南另一个为众人所知的风俗。《荆楚记》云:“传记端午俗谓是屈原死汨罗日,人伤其死,并以舟楫拯之,至今竞渡是其遗俗。”

“重巫祭”、“赛龙舟”的楚俗在元稹的一系列作品中有突出体现。元和五年四月,由于政治失利,元稹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元和九年二月,元稹应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张正甫之邀渡洞庭,在湖南游历一月有余,其间创作了一系列诗歌,如:《赛神》、《竞舟》、《楚歌十首》等,都对楚地习俗有所涉及。其《赛神》诗云:

楚俗不事事,巫风事妖神。事妖结妖社,不问疏与亲。

年年十月暮,珠稻欲垂新。家家不敛获,赛妖无富贫。

杀牛贳官酒,椎鼓集顽民。喧阗里闾隘,凶酗日夜频。

岁暮雪霜至,稻珠随陇湮。吏来官税迫,求质倍称缗。

贫者日消铄,富亦无仓。不谓事神苦,自言诚不真。

岳阳贤刺史,念此为俗屯。未可一朝去,俾之为等伦。

粗许存习俗,不得呼党人。但许一日泽,不得月与旬。

吾闻国侨理,三年名乃振。巫风燎原久,未必怜徙薪。

我来歌此事,非独歌政仁。此事四邻有,亦欲闻四邻。①

《竞舟》云:

楚俗不爱力,费力为竞舟。买舟俟一竞,竞敛贫者赇。

年年四五月,茧实麦小秋。积水堰堤坏,拔秧蒲稗稠。

此时集丁壮,习竞南亩头。朝饮村社酒,暮椎邻舍牛。

祭船如祭祖,习竞如习雠。连延数十日,作业不复忧。

君侯馔良吉,会客陈膳羞。画四来合,大竞长江流。

建标明取舍,胜负死生求。一时欢呼罢,三月农事休。

岳阳贤刺史,念此为俗疣。习俗难尽去,聊用去其尤。

百船不留一,一竞不滞留。自为里中戏,我亦不寓游。

吾闻管仲教,沐树惩堕游。节此竞俗,得为良政不。

我来歌此事,非独歌此州。此事数州有,亦欲闻数州。②

可以看出,湘楚“巫风”很重,民都“事妖神”。因为相同的信仰,不管是否关系紧密而“结妖社”,很有某种宗教性质。与一般单纯咏诵习俗、表达对屈原的怀念等历来的主旨不同,元稹《赛神》的着眼点在于对重巫习俗的理性认识: “十月暮”“珠稻”要收割了,而人民却还纷纷在进行“赛妖”,导致“岁暮雪霜至,稻珠随陇湮”,更奇怪的是在因为赛妖导致贫困后楚民还“不谓事神苦,自言诚不真”。再如《竞舟》,元稹也表示“竞舟”“费力”。赛龙舟在每年的四五月间进行,赛神一般在每年的十月月底开始,元稹认为竞舟之时正是农忙季节,赛神之际是收割稻子的农忙月份。这两个活动使得农事尽废,诗人不无担忧。元稹发现“岳阳贤刺史”的巧妙安排:“不得呼党人”,“但许一日泽”。既允许两个活动继续存在,又将赛神活动的时间从“数十日”缩短为一天,将竞舟活动以“百船”选出“一船”的规模参加,比赛也以一次为限,元稹对此大加赞扬,同时“亦欲闻数州”,将精力用到正经的农事活动上。尽管元稹的这两首诗表现了他对楚俗的理性批判,但也客观地描绘出了湘楚独特的风俗。

此两种风俗在被贬的作家作品中屡见不鲜,另外还有如刘禹锡写的《竞渡曲》等。

二、湘楚景观

湖南地域广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众多,岳阳楼、洞庭湖等景物让被贬到湖南的作家感叹其壮丽,二妃泪洒斑竹等神话又让他们心生悲凉,在被贬湖南的作家作品中,这些典型的楚物随处可见。

洞庭湖这个意象在湖南贬谪作品中反复出现,已经是湖南贬谪文学的一个经典意象了。洞庭湖在湖南北部,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湖,占地面积广大。洞庭湖在这些作品中主要表现为与愁的联系,“愁”是洞庭湖赋予被贬作家的情感基调。洞庭湖是行人过往之地,尤其在湖南则成为一个典型的离别之处。在这么波澜壮阔使人感到自身渺小人生短暂的地方要送别自己的亲朋好友,就更是让人心感凄凉。刘长卿《洞庭驿逢郴州使还寄李汤司马》云:

洞庭秋水阔,南望过衡峰。

远客潇湘里,归人何处逢。

孤云飞不定,落叶去无踪。

莫使沧浪叟,长歌笑尔容。③

送别诗自身就会多愁,特别是送人南贬。这首诗中洞庭湖起首,“洞庭秋水阔”,“秋水”、“阔”让洞庭湖成为一个使人生愁之地。

岳阳楼则是湖南风物中另一个典型。很多诗人都将它写入诗中,如白居易由江州(在今江西省)调任到忠州(今四川忠县)的贬谪途中经过湖南,登岳阳楼而作的《题岳阳楼》: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④

诗一开头就紧扣题目,写他一个人登上岳阳楼的高楼,独自凭依着曲折的栏杆,俯视城下的湖水,波光粼粼,浩淼无际。中间两联更是写了在岳阳楼上看到的美丽风景,随后笔端一转点题表达出自己的悲伤心情,与前面描绘的美景形成了鲜明对比,岳阳楼在诗中就成为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同样描写岳阳楼的还有韩愈的《岳阳楼别窦司直》、吕温的《岳阳怀古》、元稹的《岳阳楼》等等。

再如衡山之南几百里的九疑山,是湖南一座著名山峰。元结于永泰丙午年作《九疑图记》:

“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之;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若度其高卑,比洞庭、南海之岸。直上可二三百里,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⑤

《九疑图记》描写出九疑不仅山峰雄伟峻直,林木青翠茂密,溪水隽永灵动,而且地控南粤,名垂青史,“海内之山”能与九疑相比者仅凤毛麟角,已不多见,表现出诗人对九疑山的激赏之情。

南岳也常出现在被贬文人作品中,如吕温曾奉敕祭告南岳,写下《奉敕祭南岳十四韵》:

皇家礼赤帝,谬获司风域。致斋紫盖下,宿设祝融侧。

叫涧惊宵寐,清猿递时刻。澡洁事夙兴,簪佩思尽饰。

危坛象岳趾,秘殿翘翼。登拜不遑愿,酌献皆累息。

赞道仪匪繁,祝史词甚直。忽觉心魂悸,如有精灵逼。⑥

南岳即今湖南衡阳,衡阳山清水秀,人文荟萃,素有“寰中佳丽”之美誉,就连皇帝也要选择这里“礼赤帝”。坛“危”“殿”耸,“涧”清“猿”鸣,人在其中“心魂悸”,感到“如有精灵逼”。而多样的礼仪、正直的祝词,更让诗人把它当做可以祈求神明的地方。

三、湘楚声乐

声乐无疑是湘楚贬谪文学中大量涉及的湘楚特色。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贬谪诗人屈原所做的《楚辞》,在语言上的特点就是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音乐上,楚人善歌而音乐比较忧伤。不管是语言还是音乐,湖南的地域特色都包含在内。

在湘楚语言音乐上描写最多的是刘禹锡。刘禹锡《洞庭秋月行》云:“山城苍苍夜寂寂,水月逶迤绕城白。荡桨巴童歌竹枝,连樯估客吹羌笛。”⑦从这里得出,楚地音声较杂,有巴歌楚调,也有商贾的吹奏;《采菱行》云:“携觞荐芰夜经过,醉踏大堤相应歌。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⑧《竞渡曲》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何在,斯招屈之义。事见《图经》”,诗云:“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⑨湘楚有自己的音乐传统和表演体系,唐代民间的楚舞楚歌仍然有古楚乐舞的遗存。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并引:“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者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之,附于末,后之聆巴,知变风之自焉。”(刘禹锡《刘禹锡集》卷二十七)刘禹锡认为民间娱神之作“词多鄙陋”,故屈原作《九歌》,改变其格调;而刘禹锡作《竹枝词》,在音乐上仍沿用当地楚乐,只是在情感格调上有所改造,使巫祭之曲变为诉说自己情感体验之曲。故刘禹锡自称“变风之自焉”。楚声广泛出现在被贬湖南的作家创作中,不仅使作品表现楚浓厚的湖南特色,而且也对民歌体诗歌的发展有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元稹: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曹寅: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刘禹锡:刘禹锡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4]董诰: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刘禹锡:刘禹锡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6]马茂元:楚辞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