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历史的选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但是,东方睡狮的历史我们怎能忘记?
一段屈辱的历史!
曾记否,时清军的一败涂地?时英法联军得意的奸笑?列强在中国“势力范围”里杀人放火的滔天大罪?日军在南京惨绝人寰的暴行?
历史,我们不能忘记!
一段动乱的历史!
曾记否,北洋军阀吃喝玩乐,人民却处在水深火热?混在革命阵营里的、,不顾人民苦难,“毅然决然”效力列强挑起内战!
历史,我们不能忘记!
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曾记否,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视功利为粪土的精神?杨靖宇战斗到最后一刻的顽强意志?宁在烈火与热血得到永生也不“归顺”蒋贼的品质?舍身炸碉堡为国的永垂不朽?
历史,我们不能忘记!
随着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对世界的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和着朝阳的霞晖,东方巨狮向全世界展现她的魅力——轰轰烈烈的大生产大建设开始了!
虽然这漫长道路上有着“”的曲折,但也挡不住东方巨狮前进的脚步。改革开放的春天,“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大庆油田的胜利开发,紫荆、白荷花又迎着春风齐回家。“节能源,减排放”的低碳发展方式也走进了工厂的“千家万户”……
历史,我们不能忘记!
历史指引着我们。我们是今天的预备队,明天的生力军。让我们从历史中获得启示吧!我们不会忘记祖国曾经的沧桑与苦难,不会忘记千千万万的英雄志士为这片土地洒下的热血……“为什么我眼含热泪,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如此深沉……”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让我们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为祖国的明天描绘蓝图,让世界的每个角落飘扬着最艳最美的中——国——红!
点评:小作者以“历史,我们不能忘记”统领全文,饱含深情地描述了百年祖国的过去与现在,并展望美好的未来。文章结构精巧、语言凝练,读了这篇文章,谁能不为这小小少年深厚的写作功底拍手叫好呢?
【关键字】新课改 历史教学 史料 选择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134-01
史料是历史的组织细胞,如果史料不正确或不具体,就难以对历史进行准确的把握。对于高中历史学科来讲,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就不能仅仅依靠现成的历史结论。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对高中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应当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和多渠道获取历史相关信息的能力。其内容更加强调了史料的重要性――发现历史和解释历史的必要依据。
一、史料选择原则概述
(一)可靠性。史料的本身具有可靠性的特点。因此,对史料的选择必须真实可靠,为了使得史料的可信度更高,应当注明和注意史料的出处。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不应该把一些野史和道听途说的内容来作为参考史料供学生思考分析。对于具有争议性的史料,特别是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不同方面,在引用时要向学生强调。对于影视文艺作品虽然可以采用,但应对其来源和性质进行说明。
(二)典型性。对史料的选择具有典型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史料进行选择时,应当把握和注意史料和课本内容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另外,在对史料进行选择时,要保证所选的史料能够为历史课堂教学服务,其史料的典型性,能够达到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的目的。
(三)量力性。对史料的选择具有量力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史料进行选择时,应根据高中生年龄的心理特征、接受能力以及知识水平来对史料的采用进行确定。应帮助学生清除对文字的障碍,进料选择篇幅较短通俗易懂的史料。
(四)准确性。对史料的选择具有准确性只用正确的对史料进行运用,才能够显示出史料运用的效果和作用。对史料的运用应该建立在对教材内容的准备把握和对史料作用目的明确的基础上。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史料的准确性进行运用,收放自如,实现史料的合理运用。
二、史料运用应注意的问题分析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只是间接性媒介的一种。在对史料进行运用时,除了对其真伪进行判定外,还应当如何有效获取信息来对问题诠释进行分析;由于受到课时等多方面的限制,在对史料进行运用时,应保持一定的适度性,并围绕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对史料进行运用;教师在运用史料时,应该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及具体的形象进行充分的考虑,来把握史料和学生对史料处理能力层次的一致性;历史课本和课外的历史资料十分的丰富,在运用的过程中应把握提纲中的原则,要以课本内容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目的,以实现学生课后历史体系和概念的形成;虽然高中课本中有着很多的照片、文字和图画对多面的历史进行展示,但是太过单调,因此在对史料进行运用时应充分对多媒体技术机型利用,让史料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在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于学生在对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深入学习情境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
三、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情境的创设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通过对史料的利用进行情境的创设,教师这个时候可以进行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补充,来揭示一些历史中的精彩细节,这样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进行高质量问题的设计
通过运用史料进行高质量问题的提出,可以对学生对于历史信息的提取能力进行培养,从而实现学生自身学科素养的形成。
(三)进行史学观念的论证
通过运用史料对史学观念进行论证,能够起到加强学生自身史学观念的认识与理解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史料信息的解读,就可以对史学观念进行正确的解读。历史学科具有思想性、时序性、过去性、具体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应该说,过去性是历史学科区别与其他学科最重要的地方。这一特点给学生正确理解历史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因为历史学科所含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只能间接认识,无法直接体验。在“一标多本”背景下运用“人造史料”进行教学,只会强化某一版本教材中某一表述、某一结论的权威性,因为“人造史料”是事先根据某一表述或者结论编造出来的。这一特点也就决定了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即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材料的作用。教师必须选择最能反映历史本质的典型材料,要特别注意材料的质量,而材料的质量则与史料的原始性直接相关。
(四)对教材观点进行论证
通过对经典史料的恰当补充,可以有效的对教材中的观点进行论证,这样做就直接加深了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比如在进行四大发明的讲解时,可以做出如下补充:骑士阶层被火药炸的粉碎;指南针开放了世界市场并出现了殖民地;印刷术成为新教的使用工具等等。通过对史料的深刻解读,使学生能够对中国历史的文明进行深刻的体会,实现自身历史知识的升华。
四、总论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而知今,彰往而查来。它不是服务于过去,而是服务于现在和将来。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应该以对史料的精选和巧用来作为探究史料问题的重要依据,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要掌握原则、注意方法、勇于探索、不断实践,就能够实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邹建民.浅谈历史史料的补充与处理[J].现代教育信息.2008(11)
[2]王楠.高中史料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当代教学论坛.2009(5)
[3]王宇佳.新课程背景下的史料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0)
新历史画的诗性表现是历史的诗性和绘画的诗性的结合,在辨证史观的篇章中,笔者将借用历史学、历史哲学方面的知识和原理来讨论历史的诗性。
现、当代史学家明确指出历史本身就具有“诗性”,打破了史学的“认识论”传统,引导我们以审美的美学眼光重新考量历史。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曾经警告他的同行们说:“我们要警惕,不要让历史学失去诗性。”他的“诗性”就是带有感彩的历史认识和评价,虽然在当时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布洛赫的提法多少是针对实证主义史学家们历史叙述的无能,没有阻止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历史主义史学家的极端民族主义的辩护,夸大历史学的“价值”,导致了意识形态的强化,但在当代西方历史哲学中,历史的诗学性质是其重要的审美议题。也就是说历史本身就具有诗性。如若能在历史的认识、理解中感悟到“诗性”,历史画的绘画表现又有与之相对应的表现的“诗性”(这种诗性表现并不受制于绘画中的传统或现代主义的流派,这种诗性表现应该和历史本身的诗性相伴相生,互为条件),才是完整的新历史画的诗性表现。没有绘画表现的诗性,无以体现历史的诗性,没有对历史诗性的觉悟,也就没有历史画的诗性。历史画的诗性表现是对历史诗性的绘画统一,否定了历史画形式和内容的不可调和性,超越了历史画形式和内容的概念对立,是新时期历史画有力的理论依据。
我们先来看历史哲学如何将目光投向审美的问题,再从历史的审美推导到历史的诗性。
19世纪以来的实证主义思潮对史学的影响至今尚存,历史学家曾一度因此隐匿在历史文本中不能显形,以免背上主观主义的负担,有违历史代表客观的祖训。当代历史哲学的一项重要贡献在于,积极地展现历史文本中主观性的介入和存在的方式。历史学家作为认识主体的身份不再欲说还休,犹抱琵琶半遮面。这种主观能动的主体性认识和价值判断是对历史学实践现实社会生活的积极作用。由此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的呈现:认识主体在史学实践中体现,必然促使历史哲学研究更多地考虑主体的愿望和要求,审美的要求便是其中的一种。以往历史哲学中在一定程度上涉及过历史的审美问题,如历史是艺术还是科学等。如今,有关历史表现研究的深入在凸显历史认识主体的历史学意义时,真正开始涉及对历史审美的思考。这种现象存在的现实基础是,历史学家承认在历史文本的建构中不可能完全拒斥历史主观性,为此,有关历史主观性的研究自然会转向探讨促使主观性发生效应的因素。历史审美由此成为了认识主体的决定性要素,审美在当代西方历史哲学中成为一个正式主题。
——题记
烟花,升空,绽放,湮灭,火光一明一灭,各种明艳的颜色略过人们的面庞,像眼睛一样一眨一眨的,看着世态炎凉,旁边的人们兴奋的赞叹着烟火的美丽,我冷笑着摇摇头。他们,看不懂烟火,他们,读不懂烟花的孤寂。
烟花,逃不开他的命运,也许他的生命本该如此,即使他的生命只在空中停留瞬间,但依然留下一个美艳的笑脸。然后,化作一股烟尘,了无踪记,只是,只是天空会在心中为他留下一个印迹吗?
人们读不懂李煜,正像读不懂烟花一样,他们看到的只是烟花的明艳,看到的只是那把宽不过三尺的龙椅,那龙椅上至高无上的权力。
历史选择了李煜,选择了李煜做那龙椅的主人,他们不理解李煜,埋怨李煜,甚至咒骂李煜。
他们说李煜奢侈逸,埋怨他沉醉于艺术,迷醉于感情。
他们说李煜是一个不配做君主的人,因为他的心中除了柔情蜜意便是诗情画意。轻姿曼舞,扰乱了他迷醉的眼睛,却看不出亡国的舞步,夜夜笙歌,充斥了他的耳朵,却听不出亡国的音符。
但是,我以为,历史选择了他本身就是一个错误,不是李煜不配做君主,而是历史不配选择他做君主。
历史的本身基调便是充满血腥味儿,就是充满刀光剑影的战乱的,李煜的性格之所以承受不住这种血腥味儿,忍受不住这种刀光剑影,是因为他对历史有着更大的贡献,更突出的杰作。
相信大家读过他的身世,也看过他的诗篇,很多人在这之后都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心中涌动着酸楚。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使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古人说,他一字一珠,但我说:珠宝有价,文字无价。
难道世人可以说李煜为历史留下一团污浊了吗?难道世人可以说李煜是历史的败类与耻辱吗?难道这些文字的价值还比不上那把充满血腥味的龙椅吗?
李煜若是再活二十年,会写出多少佳作。无数读者都曾经闪过这样的念头,而他的死是历史导致的,这是历史的错误。
人们应该感谢他,感谢他为我们留下珍贵的文字。
人们应该崇拜他,崇拜他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提高教学质量;高中历史;措施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对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进行提高。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素质和观念早已不断更新,全面综合素质的内容也与以往较为陈旧的旧式教育思想有所不同,陈旧的教育形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新式教育的各种要求,更加无法吸引学生学习。因此,对教育形式进行创新改造的行动刻不容缓。
一、创新教育理念,建设科学而高效的教育形式
(1)对教育方式进行创新,增添多种教育方式,让历史的教育方式更为多元化,更为科学高效,用多种教育方式把历史教学的内容精彩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要增添历史教育方式,让历史教育方式更为多元化,必须要一改旧式的教育方式,让课堂上的教育不再是单纯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枯燥无味的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而是利用发达的科学,充分发挥发达的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高效的运用到历史教学形式中,进而推广对新媒体的使用。教师们对电子课件的制造和使用,再融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复原历史事件,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且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刻记忆。而且必须要把教育方式向科学高效的方向更新,把历史的史实和历史理论结合教学,不再单单地强迫式的规定学生生硬地背诵记忆历史理论,而是更加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使用史论结合的方式进行记忆。这样,不但能够增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加大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
(1)对课堂上的教育互动方式进行改革创新,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态度,从被迫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在以前的旧式教育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对于历史等需要记忆的科目,更是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因此,必须要从历史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开始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面对史实,教师要尽量用不带有主观意识的陈述的语句将其表达出来,对历史保留一定的想象空间和争议,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和好奇对历史问题进行充分地想象、讨论和思考,提升学生反思历史、评判历史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缺乏教师压力的轻松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对教育方式的改变最为重要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而改变学生方式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对教育的方式进行更新改革,要改变陈旧的只对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教育方式,并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增添学生对历史科目的兴趣,让其自主发掘、探讨、钻研历史问题,对历史进行探索和讨论,不断地增添他们对历史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自主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历史论文的撰写,让学生自动选择感兴趣的历史人物进行人物扮演,让学生自主制作历史课件等多种教育方式都能提高学生对历史兴趣,从而主动学习。
二、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是重点
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是教育学生历史知识的重中之重,只要对历史感兴趣了,学生学起来也就更得心应手。现今的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的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而学生对历史感到无趣,则是由这么几个原因构成:一是学生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尚不严谨,对历史尚未形成理性评判的思考方式,对历史的兴趣只停留于层次较低的范畴,许多学生只把历史当作小说或者小故事来看,对野史的兴趣比正史的兴趣还要浓烈,从而忽略了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谨性。而有一些运用新的教学方式的教师则把学生带入了学习历史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好奇感和新鲜感。而这些感觉却都是短暂而停留在表面的,学生只被历史故事情节所吸引,并非对历史产生真正的兴趣。而有些历史知识十分枯燥,其理论又十分难以理解,一旦学生对历史感到了阻力和乏味,其仅剩的兴趣将会被磨灭。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1)把历史融入实践中,提高历史在学习中的实用性,带动学习历史的氛围。教师可以从历史作业和历史考试上进行改革,不再把历史的作业和考试停留在书面文字表述上,可以用历史小论文代替考试,让学生们从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进行比较,联系当今的社会,运用带有评判性、严谨性的历史分析方式对现今的社会进行评判,进而让学生对当今社会的新形势更为了解。教师还可以运用鼓励学生进行历史人物传记编写和扮演的活动、开展历史讲座、开展相关历史的小活动等方式增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要增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就必须要增添学生在历史科目上取得的成就感。教师传授历史知识时,必须要从浅到深,让学生有一个适应期,不能让学生出现“不管怎么学都不会”的心理,一旦出现这种“怕”的心理,学生就会在历史上学习感到吃力。因此,讲授知识时必须逐步教授,并且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和支持学生,给学生增添学习历史的自信心,最终保持着对历史稳定的兴趣。
结语:历史学习是一种学生对世界进行了解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学习历史不仅需要教师锐意创新,还需要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因此,在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时,必须要提高教师的教育质量,创新改革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历史的氛围中;也必须要增添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就能积极地参与学习的活动,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小平.试论建构主义与历史新课标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
2005(2).
[2]刘立明.国外有效教育研究述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12).
[3]柳延东.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创造性思
一、培养历史兴趣,学会贯通古今
当前的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根基太深,教师仍然将考试和分数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方向,教学形式过于死板,教学内容枯燥无味。这样的教学体制不仅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抵触、厌烦心理。要想做到高品质教学,初中历史教师就要完善传统教学体制的不足之处,使历史教学更具趣味性、探索性。如在初一历史开课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历史博物馆,参观之前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本子做历史日记本。参观博物馆时教师为学生充当向导,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进行参观,实时为学生进行讲解,并在参观期间为这次活动拍照留念。
此时学生会对眼前的事物感到好奇,并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让学生将参观期间所产生的疑问及时记录在历史日记本中。参观过后,教师将参观期间所拍摄的照片发给学生,让他们保留起来备用。在日后的历史学习过程中,根据历史课本的学习顺序,让学生找到相应的活动照片,粘贴在历史日记本中,并做好相关历史的记录。对自己所产生的疑问与身边的学生进行讨论,或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寻找答案。当教师带领学生将历史日记本填满后,让学生回过头来看自己在第一次参观时所产生的疑问,并进行解答,看看自己是否能够全部解答,还有哪些历史知识是被自己所遗漏的,然后在课本中找到相关内容及时补习。由此以兴趣引导教学,并为历史时间的梳理打好基础,使学生更容易贯通古今。
二、利用媒体资源,窥看历史足迹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高品质教学也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要想实现初中历史的高品质教学的目标,教师就必须使教学“与时俱进、以生为本”。我国经历了丰富而漫长的历史演变,并且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印记,要想使学生了解到这些内容只依靠我们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初中生好玩、好动,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所以我们要用“新”、“活”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耳目一新的体验,使学生更直观地去体验历史、回看历史。多媒体资源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方便。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资源、社会资源,使学生与历史的接触面更广,体验感更强,参与感更好。
如在讲到秦朝时可以为学生播放电影《英雄》的片段,在讲到三国时期时为学生播放电影《赤壁》的片段,观看结束后给学生布置课后思考题:想一想电影里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鼓励学生通过在网络上查找资料,询问父母、老师等方式来完成思考题,并将自己的发现和心得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历史的习惯,使学生对待历史的态度更严谨。
三、丰富课堂形式,开展多样化教学
关键词:大历史观;有效教学;运用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是这样定义“大历史观”的,即“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引入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他还在《我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一文中述及“写历史的人也像游山水的一样,要是溯江而下,看清河流入海的过程,回顾上游的山脉形势,则对其组织结构,就有了更多的了解。”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方法,为史学研究注入了新鲜空气。“大历史观”强调认识历史过程的结构性、思维性和时代性的三位一体。
在历史教学中,“大历史观”是通过教学视角的优化选择,围绕该视角把课本的章节内容重新梳理,在教与学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认识历史的史观与史识。
何谓历史课堂有效教学?长期从事历史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赵亚夫教授提出:“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视点应该是:用于思考――基于历史事实的知识解释;用于理解生活――基于历史方法透析社会问题;相对的经验――基于历史结论认识历史过程。”我认为所谓课堂的有效教学,简而言之,就是能围绕教学目标来采取多种多样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即有效教学。如何运用“大历史观”实现高中历史的有效教学,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在具体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取到了一些效果。
一、整合链接,变换视角,重构知识体系
虽说“教无定法”,但学科教学总有它特有的灵魂作为支撑点。这个支撑点毫无疑问便是学科精神。无论是多元化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还是千姿百态的历史教学方法,都源自于历史本身内在的精神。对这种精神最好的诠释是大历史观。
在历史教学中,整合建立大历史观,是通过长时段、中时段(或短时段)教学目标的优化制订体现出来的。因此,处理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是整合链接与构建大历史观的关键。坚持自觉运用大历史观这一指导思想,在不断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灵活选用教学方法,适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整合链接,构建大历史观的复习途径,则不失为历史复习教学中的一个有效方法,也必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合链接,建立大历史观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发散思考、梳理知识结构、整理学习内容、发掘隐性联系、促进能力迁移,避免复习中的简单机械地重复。所以,要求教师在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大纲与教材的基础上,从宏观上不要拘泥于教材,而是针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变通,分解原有编排序列板块,通过变换视角、活化组合、切块归纳和立体分析,紧扣固有的内在联系,借助主题、线索和时空寻求全方位的新情境,在纵、横两个角度为“能力立意”做文章,以便构建点、线、面的网络知识结构,建立一个具有张力的开放系统,使师生从繁琐的重复低效劳动中解脱出来。
当然,整合链接,建构大历史观仅仅是一种历史教学方法,这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其建构大历史观的角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链接的知识点也不一定要事无巨细。一般来说,整合链接、建立大历史观的出发点,是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的实用性,因此整合连接的方法无疑是灵活可变的。大历史观追求的效果,当然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一学习品质为终极目的的。
二、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凸显学科特性
我认为,“大历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就是打破学科间严格的界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同时不失历史学科之本性;就是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的束缚,更多地结合实际,教师自由驾驭;就是允许教法上的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不求教法唯一,但求教学有效;就是突破时空限制,突出历史教化的实用性与人文教育的恒久性;就是还历史以原貌,凸显历史的灵性与活性,又不失历史的深邃与开阔。
例如,历史学中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历史学的组织和叙述的能力与其他学科是不一样的,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老师要把课本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线索弄清楚,平时再按照历史学的特性训练学生分析史料、论证材料以及组织和叙述的能力等。说到底,历史学科考试应当回到历史学对学生进行能力的训练,这可能是最重要的。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用的。
三、学科渗透,放宽视野,深化历史认识
教学中应注重学科渗透与学科整合。例如,历史与政治、地理同属人文社会科学,都着眼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实现历史“通古今之变”的目的,必须借助政治学科有关世界观、方法论等政治理论的指导。历史与地理的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历史的发展变化都是在具体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学历史首先要确立时空观念,古人学史往往“一手执书,一手执图”,这是史地的天然结合。阐释历史现象离不开历史观,有时用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历史现象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整合链接,把教材中零散的知识点加以归纳组合,进一步夯实了基础,培养了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宏观上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注重了政治、地理和历史的综合运用,给学生建立起一个“大历史观”的初步印象。
参考文献:
[1]黄仁宇.中国大历史[M].三联书店,2005.
【关键词】网络资源;高中历史;学生学习;新课程
一、前言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综合要求提高。而教育也适应于这一现象,致力于人才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高中历史新课程,顺应时展的需要,要求培养学生的爱国理念,开发学生的潜力,承担继往开来的教育任务。网络资源可以通过再造历史情形,直观表达历史的再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塑造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网络资源建设和应用的原则
1.自主性学习原则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从教育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而自主性学习是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在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和应用时,应立足于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内容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可供选择的学习资源、学习方法,由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自身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利用网络技术建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高中历史学习环境,将会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探究性学习原则
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网络资源建设中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去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探究道理,并能够把知识学为己用,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修身养性的道理。通过对高中历史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在历史时代的变迁、王朝的变更中悟出道理,从而终身受益。
3.差异化设计原则
教育的理念是“因材施教”,因此在网络资源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水平、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的差异,设计出不同层次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不同的思维空间,实现教育的因人不同、因材施教的特点。
4.界面设计友好化原则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而良好的网络资源建设的界面,将为吸引和引导学生一步步爱上高中历史课程。因此,在进行网络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进行界面友好化设计,使得学生能更容易地寻找到要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动力。
(1)互动性
建立交互学习的资源,使得学生可以和网络互动。采用网络的交互作用,使得学生能够在计算机信息的刺激下,把自己的思考反馈给计算机,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在学习高中的历史中,产生“动感”。
(2)合作性
高中历史的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因而在进行网络资源建设中,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集团活动结合起来,使得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能够在网络中对一些历史问题展开讨论,以促进班级之间、组织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开放性
网络资源的优势在于可以为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个性不一的历史教育素材,以供学生学习和思考。因此,网络建设中要海纳百川,建立不同的对历史问题的思考模式,提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网络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助推器作用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网络资源可以创设历史情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增加声、图、动画等教学手段,使历史学习资源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复制历史场景,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史实和概念能够有更加准确的理解。网络资源使学生能更深入地学习历史,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望,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和高中历史的课题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从而使学生能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对学生进行辩证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网络资源的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能够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启发。其历史事件、人物等等都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的过程中,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历史,从而辩证地学习历史,分析历史,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3.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和考试挂钩的学习都会或多或少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压力。而网络资源的利用学习,可以缓解这种压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历史知识的精华。网络学习可以使学生从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中解脱出来,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而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4.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网络资源可以结合本地特色进行高中历史的学习,例如把本地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融入到网络资源的建设中去,使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的同时,也学习了本地历史的发展变化特征,培养学生的历史感、现实感和未来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能更好地了解自身,同时,高中历史网络资源的利用中,学生还学习了综合知识应用,培养了综合能力。
四、结论
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是新时期、新课程历史教学的一个革新手段,在其利用的过程中,把握历史教育的内涵,灵活运用网络知识,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历史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助推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学锋.莫让“网络”只是成为“时尚”――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网络运用的反思[J].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2010(02):103,129.
[2]高智勇.让历史课充满动感――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有感[J]. 西江教育论丛,2005(02):31
[3]许丽君.利用江苏地方资源加强高中历史教学的现实意义[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6(Z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