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激发兴趣;方法;提高;能力

当前,各校极其重视语文课教学,语文教学改革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相对于现代文教学和作文教学,有关文言文教学改革的观点及论述比较少,而且零散,对文言文教学的策略研究相对滞后,平时的教学与研究中,了解学生文言文学习现状的人很多,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的人很少,要求学生翻译,背诵的人很多,而能深入文本、与古人对话的人少,教学大多局限于课内那几篇古文,涉及课外的很少。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方法,切实提高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水平,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探究。

一、树立新理念,创新教法,激发兴趣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认真执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树立新理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努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可以通过创新教法来调动兴趣。(1)通过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新颖奇特的方法导入新课。如以激情导入、以音乐导入、通过绘画艺术导入等,通过不同的导入方式,创设一种美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感受到文章的美,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2)通过朗读,激发兴趣。采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营造一种美的氛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节奏美、音乐美。在教学时,或听录音,或教师配音范读,或组织学生齐读,或指定学生朗读,或小组比赛,把学生带到一个优美的境界,进入到学习古诗文的最佳状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多媒体教学,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加强文章的形象感,创设一个美的氛围,让学生体验美,享受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培养参与勇气,鼓励学生质疑

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课堂上个个敛声屏气,害怕老师提问,丧失学习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文言文的学习完全失去兴趣,更谈不上阅读水平的提高了。

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师应摒弃教学中串讲到底的传统做法,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发挥其主体作用。如在《桃花源记》一课中对“世外桃源”进行分析时,有的学生认为那是人类美好的境界,通过努力能够实现。而有的学生认为那是原始、落后的生活环境,对此持不赞成的态度。还有的学生认为那样的社会根本不存在,也不可能实现。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学生提出的独特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我们都不要妄加否定,而要在精神上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得到肯定,便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给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步骤

1.反复朗读全文,了解概貌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首先要反复通读,“文”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此,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①扫除字词障碍;②断清句子节奏;③按照标点符号朗读;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来,以便在剩下的时间查阅解释。

2.在通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本、读懂文义

教师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应力求学生做到:一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章的基础知识。比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此句中的“牺牲”是指猪、牛、羊等,“加”是虚报,“信”是实情。二是掌握广泛的天文、地理、历史等知识。如《出师表》中:“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要想理解此句的内涵,必须知道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以及白帝城托孤的那一段历史。三是在疏通的时候,要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上,把倒装的句子顺过来;遵循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不需要翻译的不要勉强翻译,比如国名、地名、人名、帝号、年号等等。四是掌握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特殊现象,联系上下文来选择恰当的意义。五是要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文章的写作特点,以便正确地把握文本的整体内容。

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对于文言文的学了要学好课内,还要注意“课外功夫”:一要多读一些与课文有关或相似的文章,以补充课内的不足。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可以补充《史记》里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涵。二要搜集成语、典故、寓言等文言故事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借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剑、三顾茅庐等等,以此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只有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平时认真分析总结,改进教学,“得法于课内,拓展于课外”,才能使学生愿学、会学、乐学,从而使文言文教学打破窘境,踏上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范文第2篇

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一些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文言文,一是让学生直观感知传统文学的形式,二是使学生领悟文言文的语言之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将来深入学习做好准备。因此,如果教师指导学习的方法不当,不仅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未来的学习活动。教学中,我采取“悦读激趣—点拨探学—拓展延伸—实践尝试”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为学生打开了学习文言文的绿色通道,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悦读激趣

文言文以其陌生的语言形式与学生拉开了距离,制造了接受上的难度,特别是学生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学习动力明显不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的。无疑,“悦读激趣”是打开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绿色通道。教学中,我首先带领学生一次又一次地阅读文本,熟悉晦涩难懂的文言句式。于是,“之乎者也”这些本来晦涩的铅字符号,变成了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犹如优美的旋律,在学生的唇上跳动。慢慢地,在学生的眼里,文言文不再那样生涩难懂了,它们语句简洁、朗朗上口、韵律优美、充满情趣。接着,我精心构思,巧妙布局,让学生在“一读初感知,二读晓其意,三读重感悟,四读品情趣”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设问对读、配乐练读、美文赏读、表演乐读等“悦读”形式,开展灵活生动的文言文吟咏唱诵,让学生在愉悦中读出情趣,品出味道,悟出感受,受到熏陶,从而品味出文言文的语言美、构思美、情景美,增强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动力。

二、点拨探学

目前,文言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改革的一个暗角,不少教师依旧采取“教读—释词—串讲—翻译”的传统方式指导学生学习,让本来充满无穷魅力的文言文在学生眼里变成了一个个僵化的语言符号,让学生成了被动记笔记和背诵的工具。其实,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与其他能力的形成一样,教师的讲授固然重要,然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的兴趣、感知、探索、反思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教学中,我秉承“点拨探学”之法,淡化讲解过程,摒弃繁琐分析,放手让学生自学,鼓励他们反复吟咏,悉心理解字、词、句的要义,用心感悟语句之美,体会文言的意蕴情趣。在学生自主研习的过程中,我抓住学生的模糊点、滞涩处适时点拨,“授之以渔”,促进其进一步质疑问难,循序渐进地把学生的思考、发现、智慧引向更深处,引导学生自己打开文言知识之门,初步习得文言学习之法,主动学习文言文。

三、拓展延伸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的学习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方面。因此,小学文言文教学既要立足于课堂,更要以教材为依托,向课外生活不断延伸,这既是“大语文学习”的重要观点,也是语文学习实现质的飞跃的重要环节。

实践中,我在指导学生课内学习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开辟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二课堂。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我经常选一些与课文学习有关联的、深浅程度相当的文言文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广取博览,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信心和热情。如学完《学奕》《杨氏之子》后,引导学生自我阅读《刻舟求剑》《掩耳盗铃》《自相矛盾》等寓言类文言文;学完《两小儿辩日》后,引导学生自我阅读《论语》。由于有了前期的知识储备,学生在读这些文言文时并不感觉陌生和繁难,相反,有一种熟悉感和亲切感,不仅愿意接触,而且还饶有兴趣地主动寻找其他阅读素材。其间,我还定期开展文言文诵读比赛活动,让学生讲述学习文言文的体会,分享学习的成果,使学生学有目标,读有成效,促进自主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实践尝试

有了以上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佶屈聱牙、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此时在学生的心里产生了质的变化,他们会爱读、爱背、爱谈论。但是,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这点成功,还要重视学以致用这一原则,鼓励学生把精美生动的文言语句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净化语言环境,感受精练简洁的语言魅力,提升语言使用素养。起始阶段可从恰当运用一些字、词、句开始,渐渐地熟悉并应用更多的词句,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句、段、篇的创作。如我的学生写出了这样一些语句:

转贴于

赵君虽欠文采,但心地善良,为人热情,大家甚爱之。(《我的同学》)

时间飞逝,比赛结果揭晓——我班高居榜首!大家难抑激动之情,欢呼声、笑语声,充满校园。(《难忘的广播操比赛》)

晨,群鸭随母游街,憨态可掬惹人怜。前行途中,偶遇一井无盖,子鸭大意失足,哀声呼救,其母心急如焚。当此之时,须心静,慌无用。母调心态,观四方求助。少时,警将其子救起。路人观其行,赞叹。(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看图想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