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虞美人听雨

虞美人听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虞美人听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虞美人听雨范文第1篇

采莲少女之歌

犹记得哦,小时候念着《采莲曲》,梦见一大片一大片的荷叶盘。朵朵粉嫩粉嫩的荷花,音乐在碧色之间,好轻好轻的声音,清脆的嬉笑。在池塘里的小鱼,红艳艳地摇着尾巴。南竹做的木船呵,稀疏地摆着几节洗得干干净净的藕,堆着一束束的莲花,铺着一船的莲叶。

她的眼睛,澄清得像一眼明澈的泉水,她的青丝,缠着几色俏皮的头绳,及膝的七分裤,露出莲花般嫩白的肌肤,水红的上衣……人面荷花相映红,不知那别样红的映日荷花,能否沁进她娇嫩的脸颊。撑开一路涟漪,美丽的水,没有浮萍,是为了照出她动人的样貌罢?吟着《采莲曲》的女孩,以特有的吴侬软语,使莲叶间又漫起一池纯真的和谐。就在岸边吧,将脚泡在水里,轻轻荡漾着双腿,坐着,触到阳光下微热的青石板,偏着头,与透彻的水一起陶醉在她的歌声里,绕到梦魂深处的甜美嗓音。和荷花,一起绽放你的纯真,柔和的光……还有那一阵阵荷叶的清香……

采莲的少女,纯洁而又娇柔。

听雨妇人之步

雨下,下得惆怅,下得哀愁。独自一人静在木楼里,看屋檐下雨滴的瞬间,听水在屋檐上流过的声音。每一滴雨动都会牵动她的心,每一声响都能让她哀惜不已。或许就是在这样的夜晚吧他和她相识,因为听雨。而今天,他为前程而奔波,去了远方。留她一个人在如梦的江南,等待。谧静的屋子里,莲步轻轻,如燕般优雅,是行走吗?不,那是她为他而舞的思念。红豆生于南国,此刻却开在她的心里。而以后,她一个人,撑伞漫步于雨中,头发挽成一髻,发钗三两支,淡蓝的衣袍上绣着金红的凤凰。背后,有一枚硕大的伞,刚能看见她水蛇般的柳腰,披着价格不菲的披风,高贵,却有浓重的哀愁。为他,她等待,执子与共,白头偕老,她盼望,盼尽白雪落,望穿千秋水。那半路的小雨呵,与她为伴,红烛滴泪,一帘幽梦,她与一夜细雨相逢。为君消得人憔悴,听雨的贵妇人,唯一拥有的,是那些雨,以及雨中绵长的思念。端庄的姿态,不合年龄。她愿为他失去青春。她痴,到头,只是一场浮生梦??在这个浮华世界。

听雨的夫人,凄切但是美丽。

千年虞姬之花

历史的洪流,永远掩埋不了那悲凉的一幕。她永远跟随项王,从不改变。虞美人的根扎得深,虞姬的爱扎得更深。那一定是一个深夜,深得只有曼舞的水袖。娇小的身躯挡不住四面的楚歌,一柄长剑只能在莹白如玉的脖颈上做一次凄美的旅行。项王啊,项王,在你迎风屹立胸襟开张的时候,我只是你征衣上的一颗纽扣。而今,你要跃马疆场,突围杀敌,我怎会延缓你的马蹄?历史的杀伐声早已失去,汉家的霸业早已随江南水流逝。只有虞姬墓上美丽的虞美人,年年春天,开遍她出生的地方。习习春风,那是一群翩翩起舞的蝴蝶。百岁光阴一梦蝶。当所有的都随历史而去时,虞美人,还依然为项王开放。同是江南女子,黛玉说她:“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当江南的女子被世间的温婉所形容时,只听见她高亢的歌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多。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在她毅然选择死亡时,什么都了解了。西楚霸王,一方强者,终还是没有一个娇小的、坚强烈女的觉醒。前年之后,回过头看那美丽的江南,虞姬的地方,虞美人遍地的地方,是怎样的景色?与王相伴,唯愿地久天长。聆听她的声音,旁边,虞美人早已盛开千年……

虞美人听雨范文第2篇

然而,宋蒋捷的《虞美人》却是我最喜爱的一首诗,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首诗使我有感而发,“悲欢离合总无情”宋蒋捷用这一句强烈的表达了自己人生的不称意。听雨使人的心情悲凉,但有时却细腻而温柔。

春天听雨感受是筛子筛过的细腻,恬美。夏天听雨感受却是生命旅途中意外的挫折或失败。而秋天听雨却能感觉到滴落心之峡谷却成了哀怨又觉得凄凉,冬天听雨能感受到难以割舍的过往。

听着,听着,听着……竟忘了自己身处何地,睁开眼一望,也不知自己以睡多久,窗外的彩虹高高的悬挂在高空,耳朵里却还盘悬水滴滴下的声音,久久不能磨灭,我已完全陶醉在这雨中不能自拔。

虞美人听雨范文第3篇

入冬的雨伴着冷风到处湿打着窗外的翠绿,伫立翠绿中的枯木亦显得孤独。窗外毛毛的细雨,滂沱的泥路,以及灰沉沉的天,诠释着整个冬季的惆怅与苍凉。烟雨的江南,万里雾茫茫。压抑的天空夹着雨落下,像谁人在哭泣,情伤伤!雨蒙蒙,雾像是雨的心情。知道雨潮湿的心,而雨侧痛述着孤独的哭泣。

或许是开始习惯有你的温馨的夜,或许是习惯了你的温婉风趣,只因今晚没有你的出现,夜方显得更冷更寂静。寒风啸啸,刮伤了夜里的温存,凌冽了等待的心

孤寂冷雨夜,执一笔痴语,泼墨道一笺相思,流年荒寂,陌路尽是天涯。

寒冬里少了暖阳的灿烂,如同心里少了一份思量,让季节把记忆锁于时间黑匣子里,听岁月的流水声,洗掉爱的泪痕。把你给于的伤痛和我对你的爱拈手惜放冬季将要走过的碾迹。

看着窗外的连绵绵细雨,心情也变得灰色起来,静思着一切,我的相思也开始像雨水一样溢满了时光的空杯。江南尽是无情的雨,至此终无雪。爱亦尽是变得无味的,至此抹不去那份空洞回忆。

绵连的细雨是江南不尽的风情,柔柔的、迷蒙的。总带着不尽的爱恨缠绵,或带着淡漠的愁绪,或含有浓浓的温情,喜欢每一个悸动的季节,不因风景美丽,却是期望在每季流转中都能与你相遇,相遇于江南的雨巷,触动一章雨中哀怨、惆怅的诗编。

尘世间的缘份,无不是像一场雨的节奏,它可能是在你最需要爱的滋润的时候轻轻推开你眉间的欣欢。或有时纵使你望眼欲穿,它亦不会润泽心头的忧愁。

满天迷漫的雨,纷落成蒙胧的诗。滋养多少诗人的情怀,赋于了多少诗魂。冷夜此时,雨至此至终迷漫在天际,又能晓明多少你对我的素情?

正如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雨化做生命中弹奏的音止符,点穿了爱情的虚似,点透了生活的姿态,点碎了人生的继章。

虞美人听雨范文第4篇

冬来了,朔风凛冽,到户外活动的人明显少了,寒冷的天气也逼着平时有些浮躁的我,在冬夜心甘情愿走进书房。

书真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奇妙世界,走进去,就被深深吸引了。书中有看不完的兴致,赏不尽的风光,形色各异的人与你促膝长谈,使你重新发现生命曾经隐含的种种深意。你思壮阔,书中有金戈铁马;你思柔情,书中有小桥流水;你思浪漫,书中有风花雪月。

香港作家董桥曾把读书比喻为听雨,并引古人的一首《虞美人》来比拟:“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香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断雁听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真是对读书人生动形象的写照了,读书便是“庐下”“听雨”,直读到书外、字外、时间之外、智识之外、境遇之外、宠辱之外,书使读书爱书人完完全全融入冬季茫茫长夜里。

外面的世界很热闹,书中的世界很精彩,热闹的世界是暂时的,是生活的表象,一定程度上说是发泄,而书更像一种土层深处的养料,给人智慧,增人才干,冶人性情,壮人胆识。

在寂静的冬夜里,手捧一本书,人静心宁之时,李白的豪放,杜甫的苦吟,范仲淹的心系天下,鲁迅的呐喊,都一次次地引领着我不断地经受生活的磨炼,感受生活的辛苦与沉重,体味着世事的纷繁与苍凉。

读得多了,自然对时代的嬗变、名人的沉浮、事物的褒贬,去了几片障眼的阴翳,多了几分睿智的思考,使自己的思想不属于任何人。

我惊异于太史公的大悲愤。很难想象一位以如椽之笔书写青史的智者,竟是身残处秽、忍辱负重之人,以刑余之身、以泣血的灵魂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那字字血泪,那满腹委屈,满腔积愤,就像冬夜里吼叫的北风不绝于耳。

我钦佩李清照的绝代才情。月满西楼时却上心头的相思让人沉迷;日暮黄昏后的梧桐细雨又让人心碎。“吹箫人去玉楼空”,“人比黄花瘦”,常使人掩卷长思,就像冬夜里的冷雨一声声打着窗户,叩击着心灵。

冬夜漫读,赏读充满革命豪情的诗文,更让我感到热血沸腾。

在寒冷的狱中,并没有让自己的心搁在冰冻的监栏上,而是用火一样的激情写出了震撼人心的《可爱的中国》。

尽管经过的万水千山,但在1936年的严冬,以大气度、怀,滚烫的心吟诵《沁园春・雪》,在历数历史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丰功伟绩之后狂傲地预言:“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虞美人听雨范文第5篇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是谁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有情人的生活情趣都浸润在这雨打芭蕉的声音之中了。雨打芭蕉是中国传统审美中的特色之一,看到芭蕉不由便想起了风雨。在中国的审美传统中,除了雨打芭蕉,还有雨打梧桐。梧桐雨也如芭蕉雨一样,令人心醉抑或心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点点滴滴”这种微弱而凄清的雨声,滴落在词人的耳里,更滴落在她的心上。我们的心也被打动了,这是令人心碎的雨声。雨打荷叶也别有一番风味。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残)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连绵的秋雨敲击在凋衰的荷叶上,这低沉深远的意境与羁旅漂泊的情韵,难免使人联想到凄冷的人生风雨。平凡的残荷,平常的雨,两者碰撞在一起却激荡起我们心灵的涟漪,仔细倾听,含英咀华,那隽永的情味就幽幽地飘逸出来。

春天的雨往往给人喜悦的感受。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赠卫八处士》)

你能听到雨剪春韭的声音吗?是雨声在响,还是拨高的春韭发出成长的欢歌?然而人生的聚散离合却给诗人平添许多感慨。

当然,春雨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夜里,绵绵密密的细雨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诗人倾耳细听,听不清楚,只好出门去看。“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原来雨意正浓。诗人不禁想像“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份听雨看雨的喜悦“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地洋溢出来。这样的细雨是要用心去听才能听得到哟。然而,春天夜雨也让孟浩然担心了一夜。“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听着夜里的风雨声,他担心着被风雨吹打的花儿,是否已是香损玉销陨落了许多。这夜的风雨一定没有让他睡好。这种惜花爱花的心情也只有诗人自知了。

王维的朋友就要远行。渭城早晨的微雨是那样的轻柔,轻柔地你听不见声音,因为它只能湿润地面上的尘土。“渭城朝雨?徘岢荆?蜕崆嗲嗔???rdquo;。但友人的情谊却是那样的诚挚与热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雨、这情、这酒,让人心头永远充满温馨。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诗人在春天的景物中独自欣赏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在高处且声音动听的黄莺毫不在意。春潮带雨,水势湍急,本是渡船行舟之时,可这渡船偏偏幽闲在横躺在水面,听任潮拍雨打。这潮声这雨声里,也蕴含着许多的无可奈何,作者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忧伤情怀,含蓄在流露出来。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秋天的雨更是平添几份愁绪。“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在秋天的夜晚,雨点敲打着发黄的树叶,淅淅沥沥地响个没完没了;灯下的白发人漫话着人生的凄凉。

秋雨有时也寄托游子的相思之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这夜的雨好大,也一定下得时间好长。这雨涨满了池塘,这相思也涌满在他乡作客的游子的心。巴山的夜雨是相思的雨,点点滴滴落在相思人的心坎上。巴山的雨是暖人的雨,明日的相会让人心头充满憧憬。

虞美人听雨范文第6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表达与交流”要求“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深思”。作为学生,我们该如何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呢?通过对高中语文部分课文的浅析硕士论文,教师要善于浅析硕士论文作家作文的观察点和观察策略毕业论文,引导学生好好观察生活。

一、多方位观察

诗人何其芳写道:“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这里的“生活”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生,可以是自己的生活经历,可以足大自然在脑海里留下的画面,也可以是成长的喜悦与烦恼。我们观察生活可以宏观、可以微观;时而仰视、时而俯瞰;有时需要浮光掠影,有时需要庖丁解牛。对世界作多角度地观察,发现生活的各个侧面、事物的各种特点,从而提炼出写作素材。多方位观察应做到点面结合,全面了解事物或现象。的词《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把读者带进了高远的深秋环境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诗句描绘出辽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浓墨重彩的山水画。诗句从内容上看,写大山、树林、湘江、船只、鹰、鱼,既有自然物,也有动植物,品类齐全,充满生机;从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视角上,有远、有近’有高、有低;从逻辑上,从点到面,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写作文离不开材料,材料丰富了,才有选择的余地。生活材料是丰富的,而丰富的生活需要人们去多方位观察。

二、多感官观察

人们在观察时张开了全身感觉器官去看、去听、去嗅、去品、去触及。开放五官,我们拥抱的是全新的世界。“‘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在《春》里描绘的“春风图”。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从听觉写春风的和悦。作者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昧、有情有感。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抓住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和荷塘四周的不同景物的特点,调动感官去把握,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达到了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目的。作者细致地多角度观察,对生活有深挚真切的感受,才写出如此境界的散文。我们往往因为不善于观察,忽略了很多东西,结果,尽管是自己熟悉的题材,写出来的习作仍然是干巴乏味、空洞无物。

三、多地点观察

多地点观察,主要有定点观察、动点观察和散点观察。这三种策略毕业论文主要是用来观察景物的,需要全面观察和细部观察。游记类的文章,则是多地点观察的结晶。最常用和最简便的策略毕业论文是移步换景,即以游踪的变化为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完整有序地写出重要的游览过程。因此,写作时突出重点,使整篇文章成为几个主要景点活动的有机组合体。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写的是作家乘“江津”号游三峡的沿途见闻与感受。乘船观景,立足点在船上,随着船的不断行进,所看到的景物呈现多姿的形态,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雄伟而瑰丽”的三峡风光图: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重点写其“雄”;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重点写其“秀”;而西陵峡处处是激流,处处是险滩,主要突出其“险”。还有另一种情形,景随步移,即景点不变,而是观察点在发生转变,如苏轼写庐山的诗,景还是庐山,不变,只是观察点变了,有“横”“侧”“远”“近”“高”“低”之分。同一景物也就显出不同的特点了。

四、多时段观察

虞美人听雨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古典诗 现代诗 中外诗 比较文学

有人说,“诗歌是文学的最初表现形式,也是文学最有魅力最永恒的表现形式。”诗歌被誉为各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诗歌凝聚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诗歌进行比较与创作是促进学生理解和感悟文学的一种途径。因此,本文尝试从诗歌的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和创作,以此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探究和发展。

一.中国现代诗与古典诗的比较

沪教版教材中的“心灵诗语”单元,列举了《红叶》《雨》《故乡》《我》《断章》五篇现代诗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试图将其与中国古典诗歌、外国诗歌的创作相比较,并通过分析与比较进行学习与再创作。

1、意象的比较

如在描写雨这一意象时,现代诗歌《雨》(雷抒雁)与古典诗歌《虞美人・听雨》(蒋捷)的表现便完全不同。《听雨》带着人生不同阶段听雨的感受,蕴含着词人含蓄真挚的情感和深刻多重的意象。而在《雨》中,诗人把雨滴想象“熟透了的葡萄”,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拓展了诗情,集中而形象地表现农业丰收的喜悦。

2、情境的比较

无独有偶,杨孟芳的《故乡》与李白《静夜思》的情境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现代诗《故乡》中,“李白的霜”、“小路”暗示如霜的月光引起“我”的思乡情绪。最后一句“我是她的故乡”是诗歌的点睛之笔。母亲是我的故乡,我同样也是母亲的故乡。诗人把内涵丰富的思乡情绪浓缩成母子间的亲情,把“我”思念故乡和母亲思念游子的情怀交织在一起。我和母亲互为故乡的定格,写出了亲子之思的深切与永恒。《静夜思》中同样通过思念故乡的主题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形式和意蕴不同。由此可见,对故乡的怀思是任何人,任何时代都不会改变的情怀。

总之,古典诗与现代诗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的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现代诗”形式自由,内涵开放,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二.中外诗歌形式内容的比较

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确有所反映,中外诗歌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中国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英美诗歌创作则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

从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渐为他们所接受,且也为他们所学习。

由于古汉语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更具有含蓄的特点。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中外诗歌创作的教育实践

作为外语学校,不少学生踏进学校的第一天就是为了将来能出国深造,而作为母语汉语和作为第二外语英语的习得,从一开始就产生了千丝万缕、难以割舍的联系。由此,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了诗歌创作比赛的活动,这也是在文化的比较与诗歌创作中的实践与初探。

这一活动的开展是对诗歌这一文学形式在不同国界、不同形式的创作的继承,更是体验语言文字魅力与弘扬中国文化的一次尝试,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文学理念的一次实践活动。

虞美人听雨范文第8篇

一、连续性结构与间断性结构

诗歌需要凝炼地表现生活,因而要截取最有感染力的生活片段。这种生活片段可以是连续性的,会给人一种整体感和紧迫感。例如《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选取思妇绪的瞬间――打黄莺,然后倒卷过去,追根寻源,来展示其内心的怨苦:为何要打黄莺呢?因为它在枝头啼叫;为何不让它啼叫呢?因为会惊断她的梦境;为何又留恋梦境呢?因为梦中有希望到辽西,见到日夜思念的夫君。层层倒推,连续不断,中间增一字不得,摘一句也不能成诗。王建的《新嫁娘词》,则以顺态的流程展示构成了连续状态: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结婚三日的新嫁娘入厨房――洗手――做汤,就在要完成时突然想起口味因人而异,婆婆口味如何,竟一无所知,随即想到小姑,请她尝尝肯定可以。此诗在时间上采用顺态的连续展示,成功表现了新娘的智慧。再看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展示了闺中思妇完整的心理过程:从内心安宁平静到欣然上楼赏春,由于见到路边的青青杨柳,才突然触起思夫之情,后悔让夫婿远行求取功名。有时候诗歌采用适当的修辞也可以形成连续不断的结构,王安石的《游钟山》就是如此: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当然,诗歌凝炼地表现生活,不可能总是采用连续的结构,会更多采用间断性的结构以达到跳跃性。例如,陆游的《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从早年远戍的壮行到晚年退居的寂寥,从时间看跨度几十年,其间省却了许多经历与挫折;从空间上看其间距离几千里,从天山到沧州。巨大的时间跨度与巨大的空间跨度,都为了显示感情与志业的巨大落差。

二、逆折性结构与对比性结构

逆折的结构在诗中表现为异乎寻常的巧思,先用诗句暗示一个符合常规的思维趋势,然后调转作反向运动,以取得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王建的《宫词》前两句“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写的是暮春残败之景和着意寻觅残花之行,很容易使人顺着惜春的思路,去责怪风雨的侵袭。可他笔头一转,“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不作移情之语,翻为达观之解。再看辛弃疾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按照平常的思路。诗歌最后一句应该是类似于“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语,可他却出人意料,竟蹦出一句“可怜白发生”,由豪壮的境界折回到令人难堪的现实之中。这一逆转,强烈震撼读者的心灵。

乍看起来,逆折似乎又似对比,其实并不相同。逆折表现的是思维的逆向运动,而对比只是将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对照,从对照中显示意义。例如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用听雨这一细节贯穿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的人生画面,对比中显示出每况愈下的人生历程,表现孤独寂寞的悲凉心境。又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将同一地点的两个不同场面加以对比,表现对门中人面的关切与挂念。

三、并列性结构与错乱性结构

并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结构形式。一般来说,诗文作品应该构成有机的紧密的整体,而并列结构则是内容上有某种联系,形式上常表现得较为松散。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诗,四个画面,分别为近景的平视与仰视,远景的西向与南望。四个画面都很优美,但很难说其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所能找到的联系或许便是这都是诗人看到的景象!再看他的《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杨花平铺于路上,荷叶点溪在水中,新笋方生在林间,凫雏茸茸在沙滩,也看不出内在的紧密联系。杜甫还用并列结构写过长诗《饮中八仙歌》。八人之间,很难说谁是核心,很难说有重点,只是采取了并列结构,有大概的次序。再看欧阳修的《梦中作》: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四句分别写吹笛、行路、下棋、饮酒,既无前后的时间顺序,也很难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就是一种并列的状态。

比起并列结构,错乱结构就更显得特殊。因为,作为文学作品最起码的要求便是顺序。然而诗歌既然是人类内心世界的最为直接的表现,那么就应该给它一个以最能真切呈现诗人精神状态的方式存在的权利。而错乱结构正是可以真切完整地将诗人复杂、激烈的内心世界呈现给读者的方式。

当诗人的情感处于剧烈而复杂的境况之中时,他无法将其分析整理清楚,因为如果等到分析清楚时,感情也早已平复了。情感最为冲动的时候正是灵感最易造访诗人的时候。正如苏轼所说“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诗人错乱甚至杂乱的情绪会给我们以震撼。

李白的诗歌作品较多为错乱结构的篇章。《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曾被元人肖士指责为“造语叙事,错乱颠倒,绝无伦次”;他的《猛虎行》也被元人肖士指责为“用事无伦理,徒尔为狂诞之辞,首尾不相照,脉略不相贯”;《梁甫吟》又被明人朱谏判为“辞意错乱而无序”,这些指责都非常严厉,但是否就能说这些作品都存在问题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李白的作品正是非常完整地表现了内心复杂深刻的情绪,达到了很高的高度。且看李白的《将进酒》:时而表现时光的珍贵,时而表现人生的狂放,时而强烈自信,时而极度消沉,时而渴求闻达,时而蔑视荣华――无比痛苦的享乐,极度清醒的麻木,满怀希冀的绝望,一往无前的退缩!诗歌呈现出瞬息万变的特色。屈原的《离骚》作为中国诗歌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政治抒情诗,用大胆的想象与美丽的神话,诉说一生的热望与失望,但再三言情、再三言志,却不能说是前后重复。如果去掉了这些重复,不但不能提高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反而大打折扣。正是要表达心中情感,表达积累于心中的屡次被打击的愤懑,才华被压抑的郁闷,理想破灭后的失落,因而思潮汹涌,难以抑制,所以反复涌现,诗人亦不自觉地重复。

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作品的时候,应该充分注意到诗歌的多种不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顺序和表现方式,从而进一步把握内在情感的流注,并全面领会诗歌的美。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魏〕曹丕《典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