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芬兰教育

芬兰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芬兰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芬兰教育范文第1篇

芬兰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平等地对待并珍视每一个孩子。芬兰的教育不带头、不鼓动、不排名,不提倡精英教育,而是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将学生的兴趣、才能、个性视为与学习成绩同等重要的方面。

芬兰的教育体系与我国大同小异,管理体制都是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相互配合。与我国不同的是,芬兰的全国教育委员负责制定教育大纲。

芬兰的教育投入虽然不是全世界最高的,但是处于领先地位。在北欧国家中,芬兰的教育投入是倒数第一,但其取得的成绩却超过了丹麦、瑞典和挪威。芬兰没有督导,主要依靠教师们的自觉。

芬兰教育追求的最大目标就是平等,体现在如下七个方面。第一,通过立法保证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的均等。第二,优先投资于民,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性。教育经费由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支出。第三,弱势地区和群体优先。第四,从关注机会公平到更加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公平。通过建立个性化的学习和辅导制度,保证不让一个儿童落后。芬兰教育部前部长曾说过,作为一个只有500多万人口的国家,漏掉一个孩子就是民族的损失。第五,在基础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方面,芬兰对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实施补偿制度,体现了国家推进教育公平的责任。例如,与普通学生相比,残障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补助。第六,芬兰的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资源的配备都是一样的,保证了政策的公平性。芬兰实行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标准和要求,学设施和经费投入的标准,没有重点校和非重点校之分,确保每一个孩子享有均等的优质教育。第七,实施二次机会计划。

芬兰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教师的授课时间少。芬兰小学生的学习时间也少,全年累计为5000多个小时,学习时间最高的荷兰已经达到了全年8000小时。另外,芬兰学生的考试少,但考试结果都非常优秀。

芬兰的教师教育专业有很大的吸引力,平均十人竞争一个岗位。在芬兰,教师、律师和医生都备受人们的尊重与羡慕。

芬兰教育范文第2篇

摘要: 芬兰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文章从办学主体、拨款体系、专业领域、学习申请、课程管理、教学组织、学生评估、资格证书、教师资格、学生指导等几方面对芬兰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剖析,总结其特点,以期获得有益借鉴。

关键词: 芬兰;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特点

“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成为经济强国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1]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芬兰职业教育领域经由20世纪90年代后期重大改革以来,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本文将对该体系进行剖析,总结其特点,以获得有益借鉴。

一、办学主体与拨款体系

在芬兰,大多数职业教育提供者属公办实体。近40%的职业学校由私立组织维持,但只有20%学生在私立职业学校注册。无论其办学主体的所有制形式如何,其拨款标准均相同。芬兰教育文化部规定了职业教育提供者的办学领域和学生总数。职业教育提供者在其规定办学的教育领域内,决定其职业学校所组织的职业资格和学习课程类型。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职业院校策略”旨在加强职业教育提供者的联络网,组建较大的办学实体提供充足的“模块”以确保学习者实现职业资格的个性化,能自我选择与变化中的学习需求相匹配的课程。职业院校可依据其专业领域或区域特点来自由组织其工作。芬兰政府自2007年起已经为职业教育提供者间的合并提供了每年高达500万到1100万的欧元支持。2011年初,职业教育提供者的数量从2007年的212个降至173个。[3] 芬兰现行的中等职业教育拨款体系包括两大部分,即法定的核心拨款体系与绩效本位拨款(performance-based financing)体系。法定核心拨款体系以学生人数、单位成本和具体领域、特殊任务的费用为基础进行计算,追求公平分配的原则,确保各年龄组能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绩效本位拨款设立于2002年,当时教育提供者根据其绩效单独获得政府补助金奖励。2006年,绩效本位拨款体系被拓展,纳入中等职业教育整个拨款体系。绩效本位拨款接近职业教育全部拨款的3%。绩效本位拨款根据绩效本位拨款指标进行分配,这些指标包括:效率;向劳动力市场的转移或继续学习;辍学率,完成率;员工(正式教学资格,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当计算绩效本位指数时,各指标被赋予不同的权重。[4]绩效本位拨款体系注重中等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追求激励性和办学质量,对提升芬兰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专业领域与学习申请

芬兰中等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力求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互匹配,主要涵盖领域:人文与教育;文化;社会科学、商业与管理;自然科学;技术、通讯与交通;自然资源与环境;社会服务、医疗保健与运动;旅游、餐饮与家政服务;其他教育(消防、警察、管教等)。芬兰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免费制度,一般要求是完成义务基础教育或是在国外完成对等教育,其学生年龄主要在16-25岁之间。申请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通过“国家共同申请系统(joint application system)”来完成。该系统于1979年创立,适用于申请普通高中教育和学校本位中等职业教育。申请时,学生只要填写一张申请表就可以申请五个不同学校。中等职业教育的选择标准通常包括一般学习履历、学习领域所重视的学习成绩、工作经验以及各种入学考核。也常组织对申请者进行性向测试,优先录取先前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年轻人。完成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也可以申请参加中等职业教育。

三、课程管理与教学组织[5]

芬兰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由国家核心课程、教育提供者的地方课程以及个人学习计划构成。国家核心课程由芬兰教育文化部决定,由行业企业、专家、教师和学生等共同制定,确定了职业资格相关行业领域劳动力市场所需的基本能力和职业技能,是学生绩效的国家评估依据。 其中,职业技能被定义为工作生活的“功能模块”。中等职业教育提供者以国家核心课程为依据制定自己的课程。职业学校自行决定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把工作生活和社会的地方变化需求考虑在内。

在芬兰职业教育法律框架内,中等职业教育无工作日(课时)、学年和假期等的具体规定。学习课程以周期的方式组织,每个周期都有不同的日、周课程表。教育提供者自主决定学习单元的安排。必修课主要以小组方式进行,教师与学生一起拟定学生个人学习计划。教学可以灵活地在晚上或者周末以及暑期组织。教学方法没有作规定,教师自己可以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以实现课程中所设定的目标。当前,重点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为了把教学融入更大课程模块,可使用“联合教学”的方法和“项目工作”。

四、学生评估与资格证书

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有关学生评估和资格证书的条例。评估由教师负责实施。对于在职学习期学生的表现,教师同雇主任命的在职指导者一起评估。评估必须对学生起到指导和激励作用并发展学生自我评估能力。中等职业教育证书由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管理,受《职业教育法》制约。合格成绩分如下等级:卓越(3分);良好(2分);满意(1分)。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学生一旦完成了某个资格所要求的所有学习课程,就被授予相应的资格证书,并由教育提供者或职业学校授予。[6]芬兰从2006年起,在能力考试的形式中,职业技能展示(vocational skills demostrations)被纳入职业资格考核中,作为学生已达成职业学科学习目标的证明。技能展示的目标和评估标准在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核心课程中确定。技能考试的设计与实施必须与行业企业合作。如果学生没有完成职业资格而中途退学,就发给肄业证书(包含该生所完成课程及其分数等级的详细内容)。一经要求,学生也可以被授予已完成课程的证书,同时在证书中注明学生尚未完成、需要后期继续学习的课程。[7]

五、教师资格与学生指导

在芬兰,教师任职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资格要求。职业学校所有教师都必须完成60学分的“教育学”课程。核心学科教师,如数学或语言学科教师的教育同基础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教师相同,而不论其所教的学科领域。核心学科教师要求具有硕士学位,并修满300学分(包括60学分的教育学课程)。职业学科教师要求具有相应的硕士学位、多科技术学位或具备所教职业学科领域的最高资格。另外,职业学科教师必须修完60学分的“教育学”课程以及具备所教学科至少3年的工作经验。因此,职业教师教育有两个基本要求,即学位和工作经验。当申请教师教育时,学员往往已是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员,具有丰富职业经验。特殊教育教师除了要修完特殊教育专业课程外,其他资格要求同指导教师、核心学科教师或职业学科教师相同。[8]

在芬兰,学生指导是提升教育和培训质量、提高留存率、减少社会排斥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指导在学校工作中处于中心位置。[9]与芬兰中等职业教育相关的学生指导分为申请职业教育前、职业教育学习中以及向工作生活或继续学习的过渡等三个阶段,具体而言,职业教育指导体现在为学生拟定个人学习计划、做出有关选择时提供支持服务。通过指导,学生也可以获得个人选择对职业能力、继续学习与就业可能产生影响的信息。职业学校对指导和咨询服务进行组织,支持学生进入工作生活,促进学生就业并做跟进服务。当学生在进行教育申请时(如高等教育类型的选择),也可以得到特别支持。[10]值得一提的是,在芬兰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也关注具有特殊需要(special needs)残疾学生群体。芬兰特殊教育推行“全纳教育”原则,因此残疾学生职业教育一般融入主流教育中。芬兰设有特殊职业学校(vocational special institutions),为严重残疾或患慢性疾病的学生提供特殊场所和各种特殊需要服务。未患此类残疾的学生也可入学。该类学校常年接受入学申请。[11]

综上所述,近十多年来,芬兰已经构建起了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办学主体上、在强调政府责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推行职业院校“联网”策略,加强与劳动力市场密切合作;拨款体系上,公平与效率(质量)并重,追求可持续发展;专业体系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追求与劳动力市场的高匹配度;在学习申请体系上,灵活性、服务性和畅通性并举;课程管理体系上,法律规定了核心课程的全国统一标准,同时也考虑了地方和学生个体的特殊需求;教学组织体系上,充分调动地方、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与工作领域紧密结合;学生评估体系上,注重指导和激励作用并发展学生自我评估能力,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主体的参与功能,与资格证书的发放紧密联系并追求灵活性;教师资格要求上,推行高标准原则,重视实践经验;学生指导是芬兰职业学校工作的中心,贯穿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的众多环节,并特别关注残疾学生。芬兰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的这些特点值得我国借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0.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15.

[3][4]Cedefop ReferNet Finland. Finland. VET in Europe Country report 2010[R]. Thessaloniki: Cedefop,2012:20,85.

[5][7]EURYDICE Unit,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Structures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s in Europe. Finland 2009/10 edition[R]. Helsinki: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2009:29-31,31.

[6][10]Cedefop ReferNet Finland. Finland. VET in Europe Country report 2010[R]. Thessaloniki: Cedefop,2010: 85,37-38,31-32.

[8]Ministry of Education. VET teachers and trainers in Finland[R]. Helsinki: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6:13-17.

芬兰教育范文第3篇

芬兰是个小国,但这个国度的竞争力排名在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中一度名列第二。在芬兰经济成就的背后,是它充满活力的高等教育体系。

教人子弟是崇高的职业

据《赫尔辛基邮报》调查,芬兰年轻人最向往的职业是教师;社会上最受尊重的职业是教师;企业最受欢迎的人才也是教师。原因很简单,芬兰中小学教师是最好学的一群人、是学历很高的一群人、是最有成长潜力的一群人。

尽管芬兰重视教育,但教师的工资并不高。一个有着20多年教龄的中学数学教师的每月收入,税后也就2000多欧元,折合人民币1.6万元左右。

教师并不算高收入行业,却是高门槛行业,在芬兰,大学的教育专业相当于中国的师范专业。但芬兰教育专业的录取率仅约10%。门槛这么高,为什么芬兰年轻人还争先恐后地报考师范、乐于从教呢?他们是这样回答的:当老师不是为了名利,而是因为这份工作对芬兰无比重要,对个人深具价值。他们深信师资就是国力,教师素质越高,国家就越强大。

芬兰的教师们参考国家课程框架来教育不同阶段的学生。但国家课程框架仅仅是指导性的,更多地需要教师发挥自主能动性,通过自己的设计、创意、激情去按照自己的方式教育学生。

高度的教育自使教师在芬兰成为一个有魅力的、受尊敬、受欢迎的职业。

后进生更受关注

芬兰中小学教育的宗旨是提携后进为主,齐头并进为目的。他们认为,每一个中小学生在不久的将来都是国家非常宝贵的人力资源,不愿意看到有人掉队。

在学校,教师们关注最多的是那些后进生、反应慢的学生,甚至是一些家庭有问题的学生。对那些学习拔尖、一点就透的学生却甚少关注,甚至压根儿就不鼓励冒尖激进。

对于那些“吃不饱”的学生,教师会不动声色地让他们超进度学习,离开班级,默默地在走廊上或电脑后自学。只有当所有的同学都掌握了、学会了,老师才会继续往下进行新的课程。

对于那些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学校有专人负责额外帮助,还有政府出资免费参加的课外辅导。实在不行,就会被转到特殊学校,那里有具备多年特殊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政府唯一严管严卡的,就是分片儿安排教育大臣,视察监督是否有逃学不上学的孩子,不称职的家长和学校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芬兰教育范文第4篇

像塞罗丁一样善思能干的孩子在芬兰并不少见,这也使得这个只有500多万人口的北欧国家,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教育奇迹。邱曙光先生曾参加了由杭州市教育局组织的赴芬兰赫尔辛基的学习培训活动,得以探寻芬兰教育走在世界前列的内在肌理。

一半在学,一半在玩

KilonpuistonKoulu学校,像芬兰多数学校一样,没有围墙,也没有气派的大校门,几根小木桩一拦,便区别公路和校园了。

步入一年级的一间教室,看到老师正在上英语课。班里只有12个孩子,我便好奇地问:“一个班只有这么几个孩子吗?”老师笑答:“还有一半的孩子由另一位老师带领去玩了。”

原来这个班有23名学生,他们来自条件不同的家庭,甚至来自母语不同的国家,所以英语学习的差异很大。为了关注到每一个孩子,老师就把他们分成了两个小组,英语好的孩子先活动休息,对于跟不上学习进度的孩子,老师再做辅导。

随后我们一行人又跨进了另一间教室。十几个七年级的学生正在上家政课,热牛奶、泡麦片、洗盘子……他们神情专注,不亦乐乎。为了这看似简单的家政学习,学校还配备了专门的教室,炊具和食材,以及授课老师。

走出教学楼,回首望去,突然发现这座教学楼其实就是整所学校,楼外竟无活动场地!原来,当地明确学校的任务是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学校的课余体育活动一律由社区负责。于是,学生下午三点多放学后,都是去社区运动场活动。

每2000多人就有一个图书馆

晚饭后,我在社区民居间散步,踩着满地黄叶,寻着灯光阑珊处过去,掀开厚厚的门帘,看见里面一片亮堂。我一时惊愕,犹豫着是否走错了地方。定睛看后,才明确我走进了一个社区图书馆。

这是一个位于赫尔辛基郊区的社区图书馆,尽管进出的门面像个便利店,但里面的布置和装修却十分现代化、温馨。整个图书馆有六七个常规教室的规模,分成了四个专用区:阅读区、休闲区、欣赏区、玩耍区。

阅读区放置了各式的桌椅,你可以在长桌前伏案学习,也可以在茶几旁喝着咖啡阅读。休闲区围成圈的长沙发上坐着静默的老人,还有轻声聊着家常的妇女。

最有意思的是馆内设置了音乐欣赏区和孩童玩耍区。装修现代舒适的躺椅穿插在众多的CD架中,墙壁上挂着色彩缤纷的大布偶,戴着大耳机的年青人似乎已陶醉在音乐中。几个五六岁的小朋友在软垫上翻滚、嬉闹,软垫旁的平台上摆放着许多图文并茂的绘本。

第二天,一名芬兰教授告诉我们,芬兰是世界上图书馆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每2000多人就有一个图书馆。芬兰也是图书馆利用率最高的国家,平均下来每位公民每月至少光顾一次。

父母从小就带孩子们上图书馆,借书、读书,让他们养成阅读的习惯。为鼓励更多人从小就接触书籍,图书馆甚至会到医院向新生儿的妈妈宣传“带宝宝去图书馆”。每当有小学召开家长会时,图书馆亦会派人到会做相关宣传,让家长知道图书馆资源如何运用。

民众的频繁进出图书馆和乐于阅读,使得整个社会读书求知成风,阅读成了芬兰全民的爱好,这种风气自然而然地影响到学生。据芬兰教育部的调查显示,有41%的芬兰高中生最喜欢的休闲是阅读,包括读报纸、杂志、漫画、小说、科幻等各种报刊书籍。

学制灵活的职业高中,成年人也在学习

一个大雪天,助教带我们来到了埃斯波Inno-Omnia职业技术学校参观学习。校方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向我们介绍了芬兰的职业高中发展情况,并说起他们引以为豪的芬兰教育体系:职高学生可以到普高学校去修学分,职高学生同样也可以上名牌大学。

这所学校由五种不同的形态组成。

职业学校:学生15至20岁,共有5000人;

成人教育中心: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白天工作,晚上上课);

学徒制:三天学习,两天工作;

青年人工厂:由17至24岁人群中生活积极性不高、无法继续学习的学生组成;

创新中心:帮助学生、教师与企业家见面,交换思想,激发灵感,帮助学生开设小公司,完成小项目,以尽快适应社会环境。

学生在校学习采用学分制,获得120个学分即可毕业,学习时间具有相对的灵活性。所以学生可以先工作几年后再回校学习,职高里除了有青年人还有很多成年人,除了有班级授课制还有学徒制,向社会、企业中的师傅学习,同样可以获得学分。

之后,老师带着我们参观他们的实习工场。只见建筑班的学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有的做木工,将做好的小椅子摆放在走廊上;有的趴在地上做泥瓦工,为打地基在平地、丈量;有的做油漆工;有的正在做磨具。这着实让我惊呆了,原来他们的职高有这么好的实习条件,那真是实打实的操作实践啊!

走廊上一男一女两位同学正互相配合着,墙角的一个蓄水池即将完工了,那架势俨然是建筑熟练工。当两位“同学”抬起头时,我们惊讶地发现,这哪里是高中生,分明是已近四十的中年人了!

看着我们惊诧的神情,带队的助教告诉我们,在芬兰,职业高中也承担了成年人职业短期教育的任务,当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工作多年后,觉得自己还想学习某种技能,则可以按规定申请到相应的职业高中学习。

芬兰教育范文第5篇

镜头1:芬兰妈妈的福利宝盒。在芬兰,无论贫富,所有孩子都有权利得到这样一个“妈妈宝盒”,它不像电影《大话西游》里的“月光宝盒”能使时光倒流,但却像机器猫的口袋似的,能“变出”婴儿所需用品。在宝盒里还放了些图画书,是想鼓励婴儿去摆弄这些书籍,直到有一天他们学会阅读。“妈妈宝盒”既给了孩子们人生一个平等的开始,也减轻了家庭养儿育女的负担。这只纸盒已有75年历史,不论贫富贵贱,人生都从这只纸盒开始,体现了芬兰的平等精神和对儿童的重视。

镜头2:人性化的芬兰公共交通。芬兰公交车大部分车辆都是无台阶式的,可调节车门与地面的距离,便于老年人、残疾人、孕妇和推婴儿车的乘客上下车。公交车准点运营,每个公交车站牌下均标有运行时刻表,公交车实际到站时间与运行表上的时间误差很小。芬兰的公共交通效率高、服务质量好,已得到世界的公认。

镜头3:礼让行人的芬兰司机。亲眼目睹芬兰司机的“礼让”,令我想起多年前曾疯传的一个网贴:“一位芬兰洋大叔在斑马线上,用自己学来的中国太极拳动作,提醒司机减速慢行。”过去只是觉得这位“芬兰大叔”的善举很可爱,今日明白了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现象”是极不可思议的,在芬兰,出租车和公交车一定礼让行人。

镜头4:倾听女儿哭诉的爸爸。芬兰人的家庭观念真的很强,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爸爸带着孩子的身影。我见到的这个爸爸虽然高大威猛,但在这个哭闹的女儿面前却好像是个“弱者”,只见他俯下身段耐心地倾听着女儿的哭诉足有5分钟,却一直未见他对女儿的恐吓.

镜头5:静候美味鸡翅的男孩。在餐厅,我见到一个小男孩端着一个空盘驻足在自助餐台前等新鲜出炉的烤鸡翅足足有十分钟之多,却一直未见其闹也不见其家长来找,男孩安静的举止及家长的放心,足见芬兰人耐得住性子。

镜头6:温暖和谐的芬兰大家庭。每走进一所学校、培训处、博物馆或餐厅,都有回到了温暖的家的感觉。人人顺手把大衣挂在一排排的衣物架上,然后很轻松自由地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尽管芬兰的冬天较长时间是“暗无天日”,阴雨绵绵,但芬兰人善良的举止、平和的语调、微微的笑意、信任的眼神、友好的沟通,配以整个城市暖色调的建筑装饰及神话般的宗教艺术,一个温暖和谐的芬兰大家庭呈现在我们眼前。

反观中国,孩子从出身似乎就贴上了“三六九等”的标签,富者无时不在炫耀着自己拥有的资本,穷者无时不在宣泄着牢骚满腹的情绪。人口太多,资源不足,挤上公交占上位是要紧事,哪顾得上对特殊人群的特别关爱。紧张忙碌了一天的家长被孩子的诉求烦心,哪有耐心倾听,轻者大声斥责恐吓孩子,重者痛打一顿,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孩子的问题,表面的解决却留下了诸多的祸患,今后孩子不愿跟家长沟通交流,不信任家长,遇到问题就寻找自己的同伴去解决。殊不知,同伴毕竟都是未成年人,人生阅历短浅,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是想当然、幼稚的,这就使形势更加雪上加霜,不少校园欺凌事件不就是这样发生的吗?当然,不少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吃不得半点亏,为了满足孩子的欲望,不少家长是宁愿无理由地指责别人服务不到位,也坚决不愿自己的孩子承担应承担的责任,这无疑助长了孩子无理取闹的气焰,现在学校的不少问题生就是家长如此之纵容所导致的。

芬兰民族本着“尊重”与“善意”,从社会到公民、从家长到孩子,他们在享受着恩赐的同时也在用实际行动感恩回报社会、服务他人,教育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这也使我想起了老子《道德经》中的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想最好的教育也是如水般的教育。水不分高低贵贱,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流必向下,谦虚低调;水不倒流,或方或长,遵循自然规律;水包容万物,浩大无尽,水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上善若水,最好的教育应该如水一般滋润万物,不分彼此;谦虚低调,平等对话;遵循规律,耐心等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我们都一样,大家都一样。”作为教师的我们,天天在用自己的言语和孩子们进行沟通,有时我们会因为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句随意的话刺伤学生柔嫩的心灵。让我们像水滋润万物般,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孩子,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尤其是那些很一般或存在问题的孩子,他们被排除在、被视为“异类”或者“多余”的那些人,他们更需要我们温柔相待。我们以“善意”传递“善意”,孩子才会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俯下身去跟孩子交谈”。当我们滔滔不绝的时候,我们忘记了孩子也需要话语权,他们很多时候是处在失声状态。没有谁天生就是一位演说家,如果孩子害羞或者不愿意说,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方法去“撬开”他们灵巧的嘴巴,而不是让他缄口不言,做沉默的大多数。多给孩子一些说的平台,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教育就该如水般,谦虚处下,俯下身去,和孩子们心连着心,情牵着情,孩子们才会在信任的氛围中成长。

“孩子,你慢慢来”,这是一种对生命个体的敬重与信任,相信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只是“爆点”因人而异。我们千万不能因为慢了而干着急,也不能因为慢了而责怪,更不能因为慢了而放弃。当然,我们也不是“不作为,放任之”,我们应耐心地陪着那些慢点儿的孩子,用我们的教育智慧领着孩子们们一路成长,走向“花开”的烂漫季节。

芬兰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1.028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110-03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发展历程

全球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多个国家纷纷对本国基础教育进行改革,芬兰政府认识到教育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掌握科学信息技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芬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产业发展迅速,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这就要求课程设置与产业发展保持一致。芬兰政府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教给学生生存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芬兰开始了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从1939年12月到1949年春,芬兰一直处于战争中。战后,芬兰从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新的观念油然而生:公平的教育和机会。20世纪五六十年代,芬兰的小学教育由四年增加到六年。20世纪70年代初,芬兰在中小学实行了九年一贯义务教育制度,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出具有竞争能力的下一代。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其他国家,芬兰的教育处于平均水平。同时,受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芬兰政府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要求。1994年,芬兰政府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重组,以知识经济为课程导向,强调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只为教学提供一个大体的指导方向和目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制定本地区或本校的课程标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课程设置具有灵活性。1995年12月颁布的《2000年教育和研究》发展计划的主要目标基本上沿用了之前的政策,主要内容包括高质量、教育公平和终身学习的原则。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面对新的人才培养的挑战,为了保障国内的义务教育,芬兰全国教育委员会在1998年颁布了《基础教育法》,强调基础教育的一贯性和连续性。2001年芬兰对国家的核心课程开始进行改革。2004年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很成功,改革内容包括课程、教学科目、教学大纲等多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强调国家的标准与指导,国家加强对教育权力的控制,但地方、学校和教师对于选修科目、教学形式等都有较大的自。2003年到2004年,芬兰教育部先后颁布了《普通高级中学国家核心课程》,并于2005、2006年开始实施。2005年,芬兰开始采用欧洲的学分制度。为了增强教育的竞争力,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2012年,芬兰开始新一轮的教育体制改革,并将在2016年对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大纲进行改革。自2000年开始,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在开展的“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中,对15岁的儿童进行读写、数学等多项能力测验,芬兰青少年两次在阅读和科学的评比中获得第一,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能力则排第二。这与芬兰为不断适应社会局势和国际竞争,改革教育和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不无关系。

二、课程改革的特点

(一)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充分尊重学生的天性,这也是芬兰教育遵循的第一条准则。《ECEC国家课程指引》首先对儿童的教育目标做了规定,即要促进儿童个性的良好发展,充分尊重他们的天性,充分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兴趣是儿童获取知识的最大动力,只有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要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纽带和载体充分发挥其潜能。同时,课程目标强调从知识、技能、世界观及价值观等多方面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目标的另一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去思考、创新,逐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促进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注重弹性

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规定了义务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母语与文学(芬兰语、瑞典语或萨米语)、外语(英、法、德、俄等)、公民学、环境科学、宗教或伦理学、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健康教育等19门,其中健康教育是2004年新加入的核心课程科目。地方政府、学校和教师有权选择课程设置、教材、课时等,家长和学生也有权利自主选择所要修的科目。

(三)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重视科技和外语课程

在课程内容编制上强调基础性的知识,以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课程内容的选择联系实际生活,以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实用性;科目设置多样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需求选择科目,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学校开设了多种外语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为适应科技竞争的时代,芬兰尤其重视科学技术课程,科技课程的设置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努力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培养人才。

(四)在课程实施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课程教学灵活化,加强校际合作

由于学生的天赋和受教育程度等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因此,在课程实施中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学习的自。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并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逐步引导学生去思考、掌握知识;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自己的学习,在课堂中,如果觉得教师的讲解不能满足自我需要,学生可以自己去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芬兰提倡学校之间的合作,鼓励资源共享。

(五)课程评价注重多样性、发展性

芬兰教育委员会规定对学生的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评价方式组成,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业情况、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侧重甄别与选拔学生,在满足义务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公平的评价。

(六)在师资建设方面重视教师培训,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理性思维

芬兰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我水平,至少获得一个硕士学位才能获得长期任职的资格,这几乎成为全球最严格的规定。在芬兰,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就读教育系。新教师考核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资料的筛选,包括申请者的大学入学考试分数、高中记录、校外成就;通过了这一阶段甄选的申请者要参加第二阶段的笔试,将他们安排在一个模拟教学环境中,然后观察他们的互动及沟通能力并对此做出评价;最后是面试,考查的是对教职工作的动力强度。目前,芬兰培训教师是三年的本科项目和两年的硕士项目两个层级项目。芬兰师资培养包括小学教师和高年级教师两种类型。小学教师学习教育专业,至少要辅修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小学科目;高年级教师方向的学生学习本专业科目,但他们同样需要学习多方面的教育知识。学生可以选择五年的集中式学习,也可以选择完成所有科目的学习后在第五年进行集中的培训学习。在教育学院学习一年后的硕士研究生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芬兰教师培训更重视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注重对其科学、理性思维的培养。

三、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树立以人为本、教育平等的教育理念,尊重儿童的天性

21世纪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芬兰政府始终将教育平等、“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改革中。在芬兰,学生每天上四节课,花费在家庭作业上的时间非常少,学业负担少。同时,芬兰儿童在学校有较高的自,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科目。同时,芬兰教育部门通过各种政策促进教育的公平。

(二)增强课程设置的弹性,保证地方、学校、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自

在课程设置方面,国家制定核心课程规范,地方政府对学校进行一定的指导,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的校本课程。在教学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在芬兰,自是教师最基本的权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已的科目。统一和固定的课程不利于课程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适应,而课程设置的弹性则有利于学校灵活地调整课程,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

(三)重视多种外语的学习,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和合作

芬兰基础教育开设了母语芬兰语、瑞典语、萨米语,第二官方语言外语有英、德、法语等,中学生一般都能掌握一门外语,这有利于芬兰人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芬兰学校注重外语课程的学习,开设多门外语课程,鼓励学生学习外语。同时,芬兰自1995年加入欧盟后,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和研究项目,与世界多个国家建立了留学方面的合作关系,这不仅促进了人才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引进国际优秀教育资源,这对我国参与国际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四)确立全面的评估制度,形成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评估是学校工作的一部分,但芬兰的教育评估不以评定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为最终目的,而是为了确保《基础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目标的达成以及国家设置的中心课程的完成,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教育发展。教育评估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评估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主要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能力做出评估,包括学年度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学年度评价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激励,包括学生的学业情况和学业表现,终结性评价具有鉴别和选拔的功能。校内评估不仅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又为学校选拔学生提供依据。校外评估旨在保障教育政策的实行及为教育改革提供建议。芬兰教师普遍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各种考试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估制度要全面、完善,评价方式应多样化。

芬兰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芬兰;研究生院;制度

芬兰是一个拥有500多万人口的北欧国家,国土面积仅30多万平方公里,但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科研创新能力较强,已经连续多年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在欧洲高等教育“博洛尼亚进程”的推动下,芬兰对研究生教育制度进行了重大而深入的改革和创新。芬兰研究生院制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建立并不断发展的。

一、芬兰研究生院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知识经济发展的影响,各国纷纷开始重视发展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张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但在欧洲传统高等教育中没有明确的研究生教育层次(即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仅有“高级研究项目”(Advanced Research Programs)。“高级研究项目”是获得博士学位的必经阶段,但并没有上课修学分的要求,学生主要通过导师指导或独立进行科学研究。

根据芬兰大学生组织研究基金会的调查统计,1985、1988、1991年共有近4万名大学生进入芬兰全国20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统计结果显示,5年内完成研究项目获得文凭的学生只有20%,这严重影响了芬兰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1]

从1995年开始,芬兰文化教育部在20多所大学内建立了研究生院制度,主要培养博士研究生。具体目标包括:增强博士生培养的系统性和实效性;将博士生学习年限缩短至4年;将新生入学平均年龄由37~39岁降低至30岁;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国际合作。[2]

研究生院制度建立以来,芬兰博士生教育发展极为迅速,其原因主要有3方面:北欧普遍存在博士生教育才是真正的研究生教育的传统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规模较为平稳;新兴产业对博士的需求急速增长[3]。据相关统计,2010年芬兰研究生院数量约为104所,2012年又新增77所,均被列入为期4年的国家资助计划。

芬兰科学院曾于2000年对97个研究生院4000多名博士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首批4年制的博士生中已有889人获得博士学位,男性完成学业的平均时间为4.6年,女性为4.7年,男性获得博士学位的平均年龄为31.7岁,女性为33.5岁。36%的博士生获得资助到国内或国外大学的实验室或研究所从事研究,80%的博士生参加过国际会议。[4]

2011年12月,芬兰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作组关于博士生培养发展的建议:追求博士生培养的质量、透明性和可预测性》显示,芬兰在过去10年里平均每年招收博士生1600人,2011年在学人数规模达到2.05万人,是1991年博士生数量的3倍。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就业机会在同龄人中最大,失业率仅为2.4%。[5]

二、芬兰研究生院的特点

世界上最早的研究生院出现在19世纪末的美国,是从事研究生管理和培养的专职机构,后来这种模式为许多国家效仿。芬兰研究生院制度不同于传统的研究生院,从严格意义上讲,它只是具体的研究生培养单位,不承担过多的管理职能,更不具有颁发学历文凭的资格。芬兰研究性制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研究生院与芬兰各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生院依托于高校而建,主要师资亦来自大学。但是,两者可以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研究生院可由两所大学共建,也可由大学与科研机构共建或者校企合建,甚至可基于国际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网络(International Network-based Doctoral Programs)而建。芬兰高校的院系本身也提供研究生项目,但它们与研究生院的项目不相冲突。研究生院是以科研项目为基础,一般只提供博士生教育,并且规模不等,大小不一,有时一个课题组也可以成为一所研究生院。

研究生院的人员构成简单,包括教师、行政协调人员和博士研究生。研究生院的教师既可以来自同一所高校,也可以来自不同的高校或科研机构,甚至还可以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外的单位。

根据芬兰的法律,只有高校才有学位授予权,因此研究生院的学生必须在某个特定的高校注册以取得学籍。研究生院在人员聘用管理、经费申请与使用方面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许多研究生院有自己的管理委员会,可以独立编制预算,制订研究生培养条例,自主招生,独立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举办学术交流活动。

(二)管理手段灵活

芬兰研究生院普遍规模不大,以科研项目为依托,课题组组长既是博士生导师,又兼任研究生院院长。研究生院的行政管理人员最多一人。在有些研究生院,导师兼管行政工作,因此不再设立单独行政管理岗位。行政人员负责日常管理、招生咨询、教学安排、学生工作、科研活动、协调联络、组织论文答辩等各项工作。管理机构简于形而精于心,办事效率高,突出了科研教育的中心地位。

(三)科教紧密结合

科研和教与学的结合是近代高等教育的一大基本特征[6]。芬兰研究生院的研究领域几乎涵盖了芬兰所有优势科研项目,芬兰高等教育系统正是在科研与教学协调和统一的基础上运行的。在芬兰, 大学承担着大部分基础研究任务, 且近1/4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也由大学承担。除教授负责本学科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外, 校外基金资助的研究人员、助理教授和学生也从事科研工作。研究生教育, 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博士生教育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工作联系十分密切。[7]

(四)资助来源广泛

芬兰研究生院可向不同部门或机构提出资助申请。芬兰科学院每两年受理一次设立研究生院的申请,申请一旦获得批准,所依托的大学需负责提供教学设施、安排教职员工和导师人选。从2013年开始,研究生院设立和资助申请的审批职能将由芬兰文化教育部行使。研究生院获批后的有效期为4年,与芬兰博士生培养期限相同。芬兰将博士生确立为 “早期研究人员”(early stage researcher),通过各种有力支持,着力培养博士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创新能力[8]。因此,博士研究生不但不交纳学费,还可以获得一笔薪酬。博士生4年工资收入与行政管理人员一样,都由芬兰文化教育部提供。芬兰科学院负责资助研究生院的博士生课程及科研活动经费,包括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国内合作交流费用等。研究生院还可获得来自其他科研机构、企业、高校(包括所依托的高校)、高校院系和国外机构的资助。

(五)鼓励国际交流

芬兰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很高,研究生院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芬兰的研究生院鼓励招收国际学生,教学语言是英语,目前外国研究生比例为14.8%。研究生院支持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积极与国外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等各种学术交流项目。在芬兰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的国际学生和科研人员可向芬兰文化教育部国际交流中心申请奖学金。

三、研究生培养:以赫尔辛基大学为例

与大多数国家相同,芬兰博士研究生培养包括科研工作、课程训练和论文答辩。由于所依托的大学不同,各研究生院的具体措施也不同。在遵守大学相关制度的基础上,研究生院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与自身教学科研目标协调的规章制度。现以赫尔辛基大学维基分子生物学研究生院(Viikki Graduate School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为例,介绍芬兰研究生院如何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

(一)录取

赫尔辛基大学维基分子生物学研究生院的录取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申请人递交申请材料,研究生院通过遴选录取博士生。目前,申请到研究生院深造的竞争十分激烈,芬兰研究生院的平均录取率为20%。在第二阶段,学生需在初录后一年内书面考试。考试书目一般与学生的培养计划、教育背景和未来发展方向密切相关,由导师和负责考务的教授共同协商确定。

(二)学籍管理

在研究生院录取后6个月内,赫尔辛基大学需完成学生学籍登记事宜。这样,研究生院的学生即成为赫尔辛基大学的学生。在论文答辩前,大学负责聘任论文答辩正反双方专家。

(三)跟踪小组(Follow-Up Group)

经初录取的学生和其导师共同提名,获得研究生院院长和行政协调人同意后,跟踪小组即可成立。小组成员均由研究生院院外专家学者组成,他们与研究院管理委员会一起负责学生的学习评估。尤其是在导师和学生产生纠纷时,跟踪小组将代表学生利益与导师进行沟通。

(四)导师

赫尔辛基大学维基分子生物学研究生院的导师不仅包括所依托大学的全职教授,还包括来自其他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导师的工资由芬兰科学院支出,芬兰科学院资助的资金80%以上用于研究人员的工资性开支[9]。导师的中心任务之一是为包括学生工资在内的整个研究生项目寻求并提供资金支持。导师要全面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还要帮助学生制订职业发展规划,以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找到工作。另外,在学习期间,导师还有义务积极推荐学生参加相关学术会议、研讨会及论坛,结识本领域知名学者,以帮助学生能早日步入科学共同体,成为学术圈中的一员。

(五)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学生修满课程学分,按规定发表2~3篇学术论文后,便可以申请论文答辩。答辩论文首先交由院外专家审阅。院外专家意见返回后,导师将在预答辩前与学生一起探讨院外专家的反对和赞同意见,以及任课教师起草的针对赞成和反对意见的建议。正式答辩会须遵守严格的程序:先由3位教授进行评审并决定是否可以进行论文答辩;决定可进行论文答辩后,再邀请其他国家相同科研领域的教授担任主答辩(反方)教授,研究生院不仅负责其往返的国际旅费和在芬期间的费用,还要给予一定的报酬。答辩会上,主答辩教授根据申请者回答问题的情况做出评价,如果比较满意,则建议授予学位,学位由赫尔辛基大学根据相应程序授予。

四、经验与借鉴

芬兰国土面积不大,人力资源相对匮乏,目前仅拥有16所公立高校,但芬兰却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建成了100余所研究生院,为芬兰科学与教育事业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这主要是因为其研究生院的发展采取了灵活高效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国内外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为科研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平台,基本满足了创新型社会对于高级人才的需求。

当然,芬兰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作组关于博士生培养发展的建议》也指出了研究生院制度存在缺点和不足,主要包括:研究生院设立有泛滥趋势;高校监管义务有所缺失;导师和学生的权利义务有待进一步明晰;资金来源比较分散等。芬兰文化教育部和芬兰科学院一直在探索有效的应对方法,以完善研究生教育改革,保障其研究生院制度健康稳健地发展。

芬兰研究生院制度对于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启示:

第一,研究生院制度的建立应立足国情,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并坚持自身特色。芬兰研究生院定位于科学研究,在全国高校数量有限、科教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到不拘规模,不限隶属关系,坚持高标准的培养目标,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学习效率,开创了新型的研究生院发展模式。

第二,研究生教育应争取国内相关机构的大力支持。市场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为吸引优秀生源, 芬兰文化教育部、科学院以及高校通过各种渠道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研究生院的发展,才使得研究生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第三,科研与教育相结合的研究生教育不应受到高校传统体制的束缚。如芬兰研究生院教师来源广泛,不乏来自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而后者的工资则可以由高校发放,由芬兰科学院资助。芬兰博士研究生教育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课堂教学,有些科研项目可以不设立在高校所属院系之内,高校对研究生院的政策可以称得上“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在研究生院体制下,科研课题更具前瞻性,研究生才更有机会获得实现学术突破所需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四,研究生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博士研究生被视作工作人员,不仅享有免学费、领工资等经济待遇,还可获得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资助;学生不但有导师指导,还有跟踪小组的答疑解惑和权益保障,有利于使学生在生活方面减少负担,从而能充分利用宝贵的时间专注学问,安心读书。另外,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在导师的考虑范围之内,这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体现了芬兰研究生院制度设计贯穿始终的以人为本理念。

参考文献:

[1]卢枫.国际竞争力来自成功的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2003(5):4.

[2]Graduate Schools [EB/OL].http://aka.fi/en-gb/science-in-society/the-research-career/graduate-schools/graduate-schools-2008/,2008-11-17.

[3]杨颉.国际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动态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8):51.

[4]The Graduate School Working Group's Suggestions for Doctoral Training Development [EB/OL].http://aka.fi/Tiedostot/.../Doctral_Training_2012_en.pdf?/, 2012-10-31.

[5]卢枫.国际竞争力来自成功的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2003(5):4.

[6]伯顿·克拉克.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7]崔瑞锋,张俊珍,魏小艾.变革中的芬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J].中国研究生,2006(2):36–38.

芬兰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芬兰 研究生院制度 研究生教育

芬兰研究生院制度的建立

传统的欧洲高等教育中没有明确的研究生教育层次,仅有“高级研究项目”(Advanced research programs)。高级研究项目是获得博士学位的必经阶段,没有课程要求,学生主要是独立进行或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活动。

根据芬兰大学生组织研究基金会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5年内完成学习取得文凭的只有20%,严重影响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1]从1995年开始,芬兰教育部在20多所大学内建立研究生院制度,到2008年已经建立了119个研究生院,涵盖几乎所有科研领域。2011年招生规模发展到2000余人。

研究生院制度建立起来以后,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有:①北欧有博士生阶段才是真正的研究生教育的传统认识,向来重视博士研究生的发展;②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规模发展较为平稳;③近年来,高科技产业发展迅猛,对博士的需求增长迅猛。[2]芬兰科学院曾于2000年对97个研究生院4000多名博士生进行了问卷调查。[3]结果表明,新的研究生院体制是成功的。

芬兰研究生院的特点

芬兰研究生院制度不同于大多数国家的研究生院,从严格意义上讲,芬兰研究生院是研究生培养单位,不具有文凭颁发资格,这种培养制度特点如下:

芬兰研究生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研究生院与芬兰大学及院系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芬兰研究生院依托于高校而建立,教师亦来自大学。研究生院在人员聘用管理、经费申请、经费使用方面具有相对较大的独立性。

管理手段便捷、灵活。芬兰研究生院普遍规模不大,以科研项目为中心,课题组组长既是博士生导师,又兼任研究生院院长。管理机构的精干提高了管理效率,科研教育中心地位更加突出。

依托科研课题,科教紧密结合,教育项目丰富而优异。芬兰研究生院的研究领域几乎涵盖了芬兰所有优势科研项目。科研与教学和学习的结合是近代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4]芬兰高等教育系统的运行是基于科研与教学的协调和统一。研究生教育, 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与大学和研究机构从事的研究工作联系更为密切。[5]资助来源广泛。研究生院可向不同的部门或机构提出资金资助申请。

芬兰博士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包括科研工作、课程训练和论文答辩三个组成部分。以赫尔辛基大学的维基分子生物学研究生院(Viikki Graduate School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简称VGSB)为例。

1.录取。研究生院的录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申请人递交申请材料,研究生院通过遴选录取。学生初录后一年内,要求通过书面考试。

2.学籍管理。在研究生院录取后6个月内,研究生院所依托的赫尔辛基大学负责学籍登记事宜。学生在答辩前,大学负责任命论文正反双方专家。

3.跟踪小组(Follow-Up Group)。经初录取的学生和其导师共同提名,获得研究生院院长和行政协调人同意后,可成立一跟踪小组(Follow-Up Group)。小组的成员均由院外专家学者组成,他们与研究院管理委员会一起负责学生的学习评估。

4.导师。研究生院的导师不仅包括所依托大学的全职教授,还包括来自其他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导师的工资由芬兰科学院支出,芬兰科学院资助的80%以上用于高校研究人员的工资性开支[6]。导师的中心任务是为包括学生工资在内的整个博士项目寻求并提供资金支持。

5.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博士生修满课程学分,按规定发表2―4篇学术论文后,可以申请论文答辩。答辩论文首先交由院外专家审阅。院外专家意见返回后在预答辩前,导师将与学生一起探讨来自院外专家的反对和赞同意见,以及学生任课教师所起草的针对赞成和反对意见的建议。正式答辩会有严格的遵循程序。

经验与借鉴

芬兰研究生院制度对于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以下启示:

1.研究生院制度的建立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根据国情不同贵在坚持自身特色。

2.博士研究生教育获得国内相关机构的大力支持。经济全球化下的市场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为吸引优秀生源, 芬兰教育部、科学院以及高校通过各种渠道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研究生院,使得研究生院在短短数年内就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3.科研与教育相结合的研究生教育不应囿于高校传统体制的束缚。如芬兰研究生院,其教师来源广泛。

4.博士研究生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学生在理念上被当作工作人员,在宝贵的4年学习期间可以专注学问,安心读书。这些都体现了芬兰研究生院制度的远见卓识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参考文献:

[1]卢枫.国际竞争力来自成功的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2003(5):4.

[2]Graduate Schools 2008[EB/OL].[2008-11-17].

[3]伯顿・克拉克. 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王承续,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崔瑞锋,张俊珍,魏小艾.变革中的芬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J].中国研究生,2006(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