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162-01

当前我国高中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校师资力量的不足。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或是信息技术老师的教学能力不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二,高中学校教学资金的不足。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无法有效的开展信息技术教学。造成上述不足的原有很多,其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教学设计存在的缺陷是影响信息技术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本文首先分析了教学设计与反思的重要性,然后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的阐述。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让读者对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1 教学设计与反思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一般都是由教师自己进行编写,教学的设计与反思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设计一般在教学实践活动之前进行,反思工作一般在教学活动之后进行。教师根据对教材主题、典型事例等方面的分析,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与反思,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以及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接受度等教学经验记录下来,强化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为其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也可以将这份工作经验与其他同事进行交流、分享,彼此之间取长补短,以此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2 教学设计与反思的内容

2.1对课例进行具体的描述

教师首先要对即将教学的内容进行明确的分析。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都是比较基础性的知识,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都可能会用到的计算机知识。Office办公软件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是比较重要的课题之一,该项教学对提升学生运用office办公软件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Office办公软件是当前各个行业在开展工作时,都会涉及到的基础性软件。掌握这门技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以office办公软件教学中的《制作电子报》这一课例,来阐述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对教学课例进行仔细的描述才能抓住教学的重点。

2.2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制作电子报》这一课题对提升学生在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巩固学生对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教学目标可分为两点:

2.2.1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在该课题的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通过对课题的学习,了解和掌握该课题的核心知识。

2.2.2过程与方法的掌握

首先是学习方法的掌握,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沟通,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掌握知识学习的方法;其次是操作过程的掌握,信息技术课教学重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在完成学习目标的操作过程中是否会出现错误,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交流、多讨论。

2.3突出教学难点和重点

每一课题都有其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在《制作电子报》的课题中,教学的重点是要求学生体现出电子报的设计思想,教学的难点是对电子报进行评价。

2.4课堂教学的准备要充足

教学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展《制作电子报》的课题教学时,老师要充分利用局域网将与电子报制作相关的图片、资料、主题文字等进行共享,并让学生自行取用。要是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自主上网搜集资料。

2.5具体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4个步骤:首先,将协作学习的任务布置到不同学习小组中;其次,设定优秀作品的评定标准,并将要点告知每位学生;第三,指导学生收集文字、图片等资料的方法;最后,鼓励各个小组成员积极讨论,并完成电子报制作的任务。

2.6设计思路解析

在上文的教学设计中,其设计思路强调的是对学生小组协作学习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协作学习能够加强学生的交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总结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可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反思和总结。(1)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应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只是起到辅导和监督的作用。本文中的小组协作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以计算机为依托的课程教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在教学设计中,要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的教学设计已明确了这一点。(3)当学生完成作品以后,老师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进行评点和鉴赏,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知识要点,对作品中的优秀成分进行肯定,以此增加学生的自信心。(4)目前很多学校的信息教学设施都存在着缺陷,有的学校教学设施不完善,有的学校教学设施的质量差,这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影响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主要问题。本文之所以开展小组教学,其一是因为小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其二是受到学校教学设施的限制,无法满足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的要求。因此,我国高中学校必须要重视信息技术教学设施的完善,以此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顾志方.VB选择结构的教学与反思――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教学案例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4):25,27.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反思一:学生当不当接触网络

当今网络对中学生的毒害比比皆是。我们都知道“学生一旦接触互联网就会被其无穷的魅力所吸引,但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网络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然而如果缺乏引导,学生也会被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正确的引导方法是什么?社会各界一直都在进行“学生上网利弊谈”,但不管谈论的结果如何,网络进入生活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而且是时代的需要。网络不是洪水猛兽,它是不可排斥的,它是工业时代转入信息时代的标志。我们要做的正是把学生引向“学习”中来。毋庸置疑,与任何事物一样,“网络”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我们目前所能做到的是正视它、用好它。 “OICQ”、“聊天室”和“论坛”等正是网络创造出来的虚拟社区,我们不是要“取缔”,而是要“拿来”为教学所用,促使学生在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中学习活动与学习经验的整合,这样才是积极的做法。

反思二:指引学生信息技术的道路

现实中,我们很多教师只是教技术,完成教学任务,一味追着技术的发展,而我们自己所能学到的只是浩瀚信息海洋中的一滴水,所能教给学生的更可能只是这滴水的几分之一。现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教育要培养的是具备高信息素养的学生,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是否进行了角色的转换?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主动地教和被动地学的关系了。信息技术的特殊性可能使一部分学生所掌握的技术超过了教师。因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位热情的帮助者,正如萧伯纳(George B.Shaw)所倡导的那样:“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

反思三: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课程一门综合性的基础性课程,在知识、技术、能力和伦理道德方面都应有所涉及,它有其作为一门课程所必须包含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评价方法。因而没有理解(或曲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只停留在讲讲某个应用软件的操作、讲讲浏览器、讲讲某一杀毒软件的操作、……,用教技术的方法来教技能将造成“穿新鞋走老路”——无法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效果。

另一个问题,因为教材的编写是“螺旋式上升”的,从小学到高中,一部分信息技术内容一直在“螺旋”中重复着,如果信息技术课程仍然沿用旧的课程观,那么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无心学习、被动地“玩”的现象肯定很难被扼制。因而,运用“新课程观”来执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新课程观中强调的是师生共同创造、开放性、个性化、超文本链接的课程体系,因而,让学生参加到信息技术课堂的资源建设和教的活动中,学生有了学习的自组织的过程,就会自觉地回归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信息技术的评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目前信息技术课堂之所以会出现所谓的“混乱”局面,最关键的问题是因为缺乏正确、有效的评价手段。信息技术课的评价应该包含了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对学生的认识太少了,我们面对的是几百位学生,每周一节课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有完整的认识。因而评价不能光靠教师自己,还要靠学生自己。根据国内外新型的学习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课评价所采取的方式可以是利用网络和数据库技术,让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文件夹,文件夹中包括了学生自己的作品、自己对作品的评价、对别人的作品评价、自己的心得、与别人交流的情况等等。评价的结果不是对某个软件的熟练程度(如Excel工作表包括了几行、几列),也不一定是某一个分数,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反思四: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飞得更高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透析高考题;信息技术;反思教学

回看浙江2016年4月选考卷,试题难度增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提高,有学生考后发出这样的感受:在真正的高考中,甚至不会出现一点与你上课所学的东西有关的题目,比如这一次选考信息两道大题中没有一道出现了与排序、查找、自定义函数、递归、数据库沾边的题,真正考查的是一种逻辑分析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际运用能力、阅读代码的能力等。

一、试题透析

1.选考选择题

单个题目的知识综合度提高了;解题需要思考的深度加强了;试题选项的学科专业气息更浓厚了。

选考第1题:下列有关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脑虽然能够记忆,但不能作为信息的载体

B.信息的加工和管理必须使用计算机才能完成

C.为了信息安全,计算机中重要数据要定期进行备份

D.网络购物支付时,应将买家的支付账号和密码告知卖家

以往有关信息说法试题都是单一的考核信息的一个知识点,比如信息的概念或信息特征或信息安全,而此题综合考核了有关信息的说法,每个选项涉及不同的知识点,A选项关于信息的特征――载体性,B选项涉及信息的加工和管理,C选项是有关信息安全方面知识,D选项涉及网络信息安全知识。

2.选考综合题

综合题1-信息技术基础:此题考核信息技术基础的知识点和软件比较多的,如Excel公式、排序、筛选、图表,题目越来越侧重结合软件界面和应用进行分析(分析原因、结果、解决办法等),操作步骤的淡化很明显,试题的开放性趋势可以预见(分析、操作描述等)。

综合题2-程序设计基础:此题考核了面向对象基础知识与VB基础操作,还考查for语句的循环体1次运行结果。此题在面向对象与VB软件基础题中,变化不大,但在程序基础题中难度上有明显的加强趋势,选择题变为填空题,并新增了读程序,写结果;而且是其中某一段程序的运行结果,这对于程序阅读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了。

综合题3-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考查学生对主要操作界面的解读及分析(操作及结果),与界面信息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考查,简答题开放性,要求考生要懂操作思路,更要会使用专业术语来描述。

3.选考加试题

选考加试题的综合题4-5,对程序语言基础的直接考查较少,更侧重算法理解与应用,对于几种基础算法,在试题中更倾向于应用与拓展。对考生程序阅读能力要求比以往更高,核心代码在20行左右,数据库应用部分没有出现。

二、反思教学

透析2016年浙江高考题,我们要反思教学,教学不能像以前一样,大部分课时在机房熟悉操作,也不能一味地在教室“灌输”,特别针对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更不能“纸上谈兵”,所以在新高考背景下,要改变教学方式,对于基本概念,较为理论知识的知识可以采用思维导图归纳复习。

1.思维导图,知识梳理

信息技术的高考形式以书面为主,教师已经把教学的重点由实践技能的训练转变为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往的实践能力培养,现在要提升到理论的高度,用理论概括实践能力的训练。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理论知识以实践的形式出现,同时用实践的形式提升理论修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这意味着知识梳理显得尤其重要。

2.专题授课,相互渗透

高考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实际运用能力成为一种趋势,教师的教学不仅要按章节内容教学授课,更需要制定专题性授课计划,从而使各环节教学内容相互渗透,达到综合运用的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开设“VB代码调试揪错与改错”专题讲解VB的常见调试错误,开设“Flash元件动画”可以学习图形元件、影片剪辑元件的形状补间和动画补间动画。

3.错题分析,思维深挖

学习中,大部分学生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许多题目讲过了、做过了、考过了,有的还不只考过一遍,最终还是错了,这些错题的背后,往往隐藏了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漏洞。那么如何弥补这些漏洞呢?凡是善于总结失败教训的人往往比别人多一些接近成功的机会,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因而整理错题并进行分析不失为一剂良策。错题分析,瞄准了薄弱点,从错题中受益,可以把做错的格式、方法牢记在心,考试时应当会出现类似的错误了。“吃一堑,长一智。”思维得到深挖,使理解更深刻。

4.信息输入,视野开阔

分析高考题可知,考题趋向学生需联系实际,视野需拓展。联系实际,开阔视野进行信息技术教学也是符合和适应高考新变化的需要。比如,今年高考关于算法程序的知识考核就充分体现了视野的开拓,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对实际生活的巨大帮助,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课堂中真正体现了以学生自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联系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它有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基本过程。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环节的策划、安排并不等于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要善于引导、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不但要引导学生把每节课的知识体系、脉络把握好,还要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在实践操作中对理论知识加以实践、验证。所以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注意以下方面:

一、 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学生学习的方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学习小组,在小组中形成“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良好合作学习风气,真正发挥小组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作用。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基础、学习能力、性别等进行小组人员的合理分配,使每个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互补。教师要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习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做主,在小组学习中形成齐心协力对付困难的合作风气,对于学困生,引导他们从集体中寻求帮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空间,在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学习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二、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中能借助Internet这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以及计算机本身具有强大的计算、辅助、管理等功能。这样教学课堂中根据小学生爱玩的特点,指导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扩展他们学习电脑的兴趣;利用小学生好胜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边动手,边观察,边分析,启迪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科学的思维;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认真听取学生发表的意见,并放手让学生大胆试一试。学习Word就要学生自己写自我介绍、写课程表、打印贺年片等。比如在学习“我的课表我来做”后,我进行了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修饰表格的方法,学会了设置表格内容的字体、字号、颜色、底纹及对齐方式。对整个课程表进行修饰,通过全体参评,评出了全班修饰得最漂亮的课程表。完成了我们预定的任务。请下课后思考一个问题:在修饰表格的过程中是不是用的字体越多,用的颜色越多,修饰的表格就越漂亮?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堂课下来,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状况,根据自己的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真正成课堂的主角。

三、精心处理教材,分层次教学

初中生易受外界的影响,有时显得比较浮躁、缺乏耐心。在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内,总要求他们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是很困难的。那么,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值得我们思考。我认为首先要研究教材,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自学也未尝不可;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想办法化难为易,教师加强随堂指导,使学生听明白,做正确。其次,要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如果整一堂课只讲理论不让他们动手,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因此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多动手,这样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上机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注意难易结合,有时候采用同样的练习,基础好的学生由于认为太简单在操作的时候就粗心大意,而基础差的学生有时又认为太难做不出来,这样 “ 一刀切 ” 常常效果不佳。这时候布置不同的任务 , 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基本任务,另外布置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基础好的学生去完成,这样既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和知识技能。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1.教学反思理论的提出及解读

反思性教学理念起源于著名教育家杜威的观点,将其定位于对教学活动各个环节进行回顾、分析,发现不足、优化改进,从而实现动态调整、不断提升目标。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部分教师既没有能够对教学内容、对象、方法进行认真的分析,也没有对教学成效进行反思,容易出现教学进度、要求与学生实际相脱节的现象;也没有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在这样的背景下,及时开展教学反思是突破这一困境的有效措施,教师应当在教学不同环节、流程进行有效的反思,提高教学设计与组织的针对性,增强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对于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综合能力、打造高素质实用人才以及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信息技术教学全流程当发挥教学反思作用

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对象的状况以及教学成效的评估,都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不仅是课堂教学环节的必须动作,也是课前与课后环节同样需要重视的内容,教师应当从教学前、教学中以及教学后三个不同流程环节同步开展教学反思工作,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

2.1教学前开展反思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解示范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应当体现学生为主体,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前要对教学设计的理念、方向及其科学性进行认真反思,分析教学设计有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有没有兼顾学生的能力培养,有没有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趣味性设计是否充足等等。例如,在电子邮箱教学设计中,教师既要考虑设置教学目标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操作,掌握电子邮箱申请与运用的要点,同时还可以设计相互之间收发邮件进行巩固的环节,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等情况进行反思。进入高职的学生在计算机学习基础方面参差不齐,农村学校的要稍微薄弱一些,学生在理论与操作方面水平也不一样,应当针对这样的差异性进行反思,认真思考以及应对教学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案,针对性设计与组织教学,突出薄弱环节与重难点。另外,教师还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充分的预测,这样的设计能否突出重难点、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能力发展会怎样等等,及时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

2.2教学中开展反思

在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始终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灌输讲解为主的单向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按照教学设计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原则实施,是否兼顾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技巧以及操作能力的全面培养。

首先,要对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进行反思。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当更多地体现学生的参与性,教学方法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更好地掌握要点。例如在Powerpoint制作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按部就班进行操作演示与训练,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掌握效果也不够理想。于是进行了教学方法的及时调整,向学生出示了一组图片,反映的都是校园中的浪费现象,要求学生以“崇尚节约、抵制浪费”为题,运用所学制作方式设计PowerPoint进行分组展示。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学习与操作要点。

其次,要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行反思。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对教学成效具有重要的影响,双边活动缺乏了学生的有效参与,仅靠教师的独角戏是难以圆满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参与面、参与效果进行观察与反思,及时对教学活动开展调整与优化。如学生参与效果不佳,可以增加学生演示操作内容或者紧贴学生生活的素材内容进行操作,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反思为契机完善教学活动。

再次,要对教学秩序的掌控性进行反思。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在给予学生自主地位与合作空间的同时,要始终把握和掌控整个教学过程,教学的进度、气氛的调节、方式的优化等要在教师的掌握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既不能“收得过紧”,也不能“放得太松”,所以要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掌控情况进行反思,如果教学思维与措施过于拘谨,要适度放开思维,多给予学生探究与操作的机会,如果教学秩序有失控的趋势,则要适当增加教师点评与讲解的概率。对教学秩序有效性的反思,可以让教师及时干预学生的学习活动,保持恰当的教学氛围与节奏,既要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教学后开展反思

教学前的反思侧重于完善教学设计,教学中的反思侧重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调整策略,教学后的反思则侧重于帮助教师总结和梳理、完善和提高。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后,教师要认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从教学方案的执行、教学对象的参与、目标任务的落实等方面进行反思,梳理本节课取得成功的地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学后反思还可以针对某一种教学方法和技巧进行重点分析,每节课或每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之后都突出反思的一个重点,循序渐进、逐步积累,以体现教学反思对教学工作优化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化学 教学 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项改革工作在全世界的各个领域正愈来愈受到重视。军事、科技、卫生、航天、教育等正在加速现代化的进程。教育的现代化也在国家的教育改革纲要中被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而中小学的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领域要鼓励教师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科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初中化学是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的重要的基础自然学科。在过去教育改革中,初中化学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实验学生看实验,教师出试题学生答试卷,学生考高分教师得表扬。教师的知识来源于课本,来源于几本参考书,学生一切听教师的,学生的一切知识来源于教师,教师是权威学生是奴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和各种教学软件的出现,为我们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化学教学的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使我们的师生得以从繁重的学业中解放出来,师生的知识信息渠道由单一的通道转为多通道。为此结合四川省十一五电教科研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理科学习方式的研究》我们对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进行了反思。

二、反思内容

(一)信息技术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产生动机,引起注意,激起情感,促使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于是成绩就会逐步提高,兴趣越来越浓,对学习可以达到着迷的程度。新课程改革义务教育化学标准中明确提出“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化学的自信心。”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所以在我们的教学实践研究中应结合教材的特点把教师置于兴趣中,把学生融入兴趣中,让兴趣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主旋律。

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复杂的化学反应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和理解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在讲到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的概念时,可以制作一个简单而又直观的电脑动画,使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的概念“一目了然”,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整个教学过程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化学课件时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设置形式多样的板书,如设置多样的字体、字号,对重点语句进行字体变形、变色,配置背景音乐、设置文字出现形式等。可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节省单调乏味的老师板书、板画时间,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手段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就是:听、看、练、考,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自我学习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而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在讲授空气污染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国内外空气污染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互联网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示教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培养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还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论坛、邮箱、化学学习论坛、学校校园网站等等,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可以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与全班同学共享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创造精神,实现了学习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能充分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友爱,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和知心的朋友。

(三)信息技术手段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

新课程改革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的启迪。

例如:在讲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时,用电脑动画把水分间隔发生变化的情况及水分子被破坏变成氢、氧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这样原本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启迪,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渠道是多层次、多方面、多类别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和飞速发展,电化教学设施是学生收信处理信息的工具等。这样学生可以多方位、多层面的接触科学研究的前沿,从而破除对科研的神秘感,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更重要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信息技术手段能促进化学与其他学科融合

初中化学教材内容与其他各学科有着许多的联系,如分子、原子、物质的导电性、物质的一些单位等与物理知识有关;酸雨、光化学烟雾的形成等与地理知识有联系;光合作用、环境污染与生物知识有联系。

此外,现阶段对学生的评价测试,除了强调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还注重考查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①各学科内容的渗透、交叉与综合;②理论和实际结合,学以致用;③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④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必然打破单一学科知识的结构,对学科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并且,现代信息技术提供高速、大容量的信息汇聚,也为跨学科的渗透和综合学习提供了可能。如在初三化学专题复习中,可以将与其他学科联系较为紧密的专题内容设计成一个主题,在服务器上开设一个公共的讨论区,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并与教师交流见解,提出问题并获得解答。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大大地提高复习效率。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学的研究我们做了一些尝试,但其深度、广度还不够,有些问题还没有解决。例:硬件的配套问题,教学的时限问题,学生主动参与性问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操作熟练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结合问题。这些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化学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

[2]王云生. 新课程化学教与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3]化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切点”;反思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我们通常会遇到一些教学问题,例如: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时,并没有完全按照学生上课的要求去做,而是通过网络进行QQ聊天、玩网络游戏以及看网络电视等。面对这些现象时,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如何切实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寻找教学切点,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有效呢?

在课堂上,曾有一名学生对我说:老师,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你们在网络方面掌握的知识远远不如我们。所以,在上信息课时如果不同意让我们聊天、玩游戏等,那就干脆不要上了!学生这番话虽然有点过,但是他说出了很多学生的心声。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在此方面的能力确实不如学生。那么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该如何寻找我们教学的切点呢?笔者在本文就如何寻找教学切点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供大家共勉。

一、通过调查寻找教学“切点”

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关注学生在信息课中存在的问题,在学生之间进行调查,寻找教学切点,使学生上课的消极行为演变为有意义的学习行为。我曾在学生中间组织过一次题为“聊天、游戏、看网络电视以及获取信息”的调查。在此调查中,调查对象为高一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756份,收回756份,具体的调查内容及调查结果如下:

在此调查报告中,经过分析,发现玩游戏、看电视、听音乐以及聊天的学生比率较大,查找自己所需学习资料的学生比率也比较多。这一组数据应该引发我们教师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特别是对网络的认识问题、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问题、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的教材、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进行反思。

反思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是否应把网络作为切点。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学生深陷网络游戏之中,沉迷于“玩”之中,则其对学生所导致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所以,信息技术教学中是否把网络作为教学切点,引起了很多老师的争议,部分教师说,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不应把网络教学引进来,而另一部分教师则认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网络,那就不是信息技术课了,只有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告诉他们要正确对待网络,那就能利用网络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网络技术离不开游戏的“玩”,现在很网站开发了很多游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借着这个“东风”,开发了教育游戏。从教育的角度正确引导学生如何认识游戏,如何玩网络游戏。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它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但有些教师则认为,这会不会令中学信息技术课变得被动呢?其实,只要我们在学生中间进行正确的引导,摒弃网络的负面影响,把网络正面教育“拿来”为教学服务,这是一种积极的做法。可见,网络不是“洪水猛兽”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不可排斥的,是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可避免的事实。

反思二:信息技术教学不只简单的信息教育,而是技术能力教育。纯信息技术的教学只是空洞的,在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只是“纸上谈兵”,把书本上的技术传授给学生,一味地追求着技术的教育,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水平的发展。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以及技能。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如何处理这些信息,如何把这引起信息技术应到现实生活当中来;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着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等等教学内容。为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环境、适应生活打下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今天在孩子身上所培养起来的,要在几年之后,甚至是几十年之后才会成为一个成熟人的公民性、道德和精神面貌的因素”。所以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作为教学“切点”之一,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各种信息意识及信息能力。

反思三:“自主学习”与“放飞学习”

信息技术课和其它学科教学有所区别,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主张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又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放任自流,也就是说,不能让学生“放飞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们敢于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有所表现,敢于创新,敢于质疑,但是不能让学生放任自由,放飞的方向及尺度在适可而止,否则课堂的学习任务就难以完成。正如前文所调查的一样,有些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时,既能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同时还能在课堂上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健康的事情,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有尺度的放飞中得到了锻炼,这样的自主学习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总之,“切点”需要在一次次磨合中提炼出来。所谓“磨合”就是利用反思来解决教育改革中所遇到的困难。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现代与未来的教育,在文化传承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因而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教育,贯彻终身学习的思想,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创新。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用套模子的方式来塑造灵魂(即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是愚蠢的。因而,我们要在不断的学习、思考、交流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就前进了一步,反思问题又让我们前进了一步,解决问题就证明我们已经前进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 吴.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电脑学习.2009(06)

[2] 薛务鹏.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5)

[3] 左仁梅.浅析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9(10)

[4] 胡恒峰.新课改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构建[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8(01)

[5] 叶丽华.对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反思与对策[J].教育革新.2007(11)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对外汉语教学 多媒体技术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来华留学生学业上的文化涵化模式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13 PYJY0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36-02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辅助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界对信息技术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也有较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不可否认,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为信息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的应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在一线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明确和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初步分类

广义上的信息技术,指凡能拓展人的信息处理能力的技术。它帮助人们完成信息的检测、识别、变换、存储、传递、处理、分析、控制和利用,信息技术扩展了人的感觉器官能力,主要完成对信息的识别收集等,(将龙宝,2007)其中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是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热点。(曲守宁,2006)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是使用的主要方面。

根据信息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服务目的的不同,我们可将对外汉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模式划分为四类: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自学、服务于远程教学和服务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所谓服务于课堂,即是较为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手段的辅助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服务于学生自学,即是课后学生为了满足自己,补充或进一步学习的目的而自觉使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既是教师又是教学手段;服务于远程教学,是近年来全世界兴起的“汉语热”学习中,苦于缺乏相应的教师和教材而促生的产物。这种学习,师生的交流完全依靠信息技术,教学目的的达到也完全依靠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即是教师通过学习信息技术的使用和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整合所学专业知识来作用于教学的活动。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信息技术使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使用越发广泛。不可否认,信息技术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在现有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我们反思的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视图呈现影响文字想象

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图文并茂、抽象物体具体化、微观物体宏观化、宏观现象微观化等。这对教师讲解课程的重难点有极大帮助,同时,对学生的理解学习也有一定的助益。不过,它也存在着由于视图呈现制约了学生对汉语抽象文字、模糊文字的理解和想象空间的缺陷。

汉字的字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能给予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这套想象空间是只有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人才能理解的。当一些汉字组成了一组具有想象力的意义段落时,我们应该培养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去想象、理解中国的文化,而不是简单的给出一些流于表面和形式的图片,使学生的思维也固着在这些表面的图片上,达不到深层意义上的文化感触和文化共鸣。例如,发展汉语系列教材《中级综合课教材》第一课是《五色土》。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五种颜色土壤的图片,学生能得到直观的印象,但是五色土后面深层的华夏文明的璀璨和历史的厚重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不断启发和引起学生的艺术想象进而产生文化认同共鸣。五色土的文化意义和艺术美感,是任何艺术大师的照片都无法表现的,只有通过学生对模糊的语言文字的领悟才能感受到,而且这种感受是根据学生的心境、感悟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提防视图呈现限制学生想象空间的问题,慎用视图呈现,以防出现千人一面的情况。

(二)过分倚重已有教学资源

现代的网络资源和各种教材配套资源极为丰富,大大方便了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学习理解。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过分依赖网络资源。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给汉语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但是网络并不是唯一的来源。一些教师想方设法在网上寻找适合自己教学的资源,却忽视了身边现成的资源。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课堂上的互动尤显重要。网络资源一般是单向性的,无法做到互动,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资源是可以通过互动得到的。例如:在口语课上,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来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但是一些儒家文化圈人际交往的微妙规则就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直接进行交际训练时传递了,学生也只有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才能学会。因此,要摒弃“网络惟一”的错误观念,多角度、多渠道地获取最适合教与学的资源。

第二,忽视教学资源建设。一些提供教学资源的公司并不一定懂得对外汉语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他们提供的一些通用素材未必能恰如其分的服务于教学,甚至资源中可能出现一些“垃圾”信息,如不必要的文字、标识等;同时还有可能存在图片大小、软件格式和窗口大小等都不统一的现象。这些都需要教师根据课件课堂教学的要求进行修改、整合,建设属于自己的教育资源。

(三)备课、授课以课件为中心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可以说,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除了备教材之外,还要备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备教授方法。然而,信息技术进入备课程序之后,一些教师认为备课就是备课件,于是出现了两种常见的偏误。

第一,“照课件宣科”。一些教师认为备课即是制作课件,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课件的形式固化起来。笔者在对15名新手对外汉语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如果上课忘了带课件100%的老师都会觉得影响上课的质量,他们需要课件帮助才能更有条理地完成教学。也就说在课后备课的时候,新手教师未将上课内容很好地融合进自身的知识框架,教学法的使用不够灵活。因此上课的时候,虽然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照课件宣科”。

第二,多媒体技术决定授课质量。一些教师认为完美的多媒体课件是上好课的关键,因此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打造课件。这就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一旦有些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和规则因为客观环境或教师自身信息技术能力不支持时就只有放弃。这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更不利于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完善。于是教师自身的信息使用技术自然成为课堂教学质量的瓶颈。

(四)对外汉语教学理念尚需改进

对外汉语教学现代化应不仅包括教学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即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从“填鸭式”转变为“引导式”、“启发式”教育。在一些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有的教师只是将多媒体技术视为灌输工具,即使他们采用各种多媒体技术打造了一场非常精彩的视听盛宴,这样的课堂也未必是“现代化的”,可能只是“热闹的”。

三、对对外汉语教学中信息技术使用的建议

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使用中的效果,我们应从教学理念到实践上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转变教学理念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信息技术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而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中心。教师备课和授课时,不应将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而只是教学助手。它要服务于我们提高学生交际能力、认读能力和书写能力的工具。也就说,不能视信息技术为另一种“奶瓶”而应该将之视为柏拉图“产婆术”中的“产婆”――帮助学生真正的获得知识并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我们在教学资源的选用时应谨慎,应有所张弛,在适当的地方留有空白,启发学生思考,而不能让所有的语言点、知识点和文化点被简单的图片、视频和声频占满。

(二)重视教学过程的组织

教师在备课中应特别重视根据不同课型和教学对象对课堂进行不同的组织和安排,课件制作不应成为备课、授课的重心,特别是像听力课、写作课和口语课等单技能训练课,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远比呈现课件更重要、更难。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以组织教学过程为重心。

(三)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

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的目的是服务于不断更新的教学理念,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避免信息技术的落后成为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障碍。当然,对外汉语教师不是专业信息技术人员,因此,没有必要学习过分尖端、深入的内容。不过,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特别是外派出国的教师,至少应该掌握一些基础的常用的计算机知识。

(四)通过学院建设教学资源库和教学平台

每位对外汉语教师不可能至始至终只上一种教材,一门课,因此学院可以组织所有教师(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整合所授科目的教学资源,形成具有本院特色、本地区文化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和教学平台。在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能够使教师专业素质有所提升,有效的教学经验得到累积和传递,教学质量也能得到不断的提高,相关科研成果就会层出不穷,学院凝聚力也会得到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发展在这个理论与实践相互哺育中才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将会对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产生更大的影响,甚至将引发教学实践的改革和教育理念的革命。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不断产生的新问题和新需求也将刺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反思、总结和预测,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得到螺旋式的上升、完善。

参考文献:

[1]将龙宝.大学信息技术[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3

[2]曲守宁,奚越.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2.

[3]赵美琪,余胜泉.反思信息化教学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