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进入的那一刻的感受

进入的那一刻的感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进入的那一刻的感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进入的那一刻的感受范文第1篇

小学五年级那一刻我长大了作文1

20__年的10月份,我以激动的心情迎接了我小弟的到来,自那以后在生活中我又多了一个身份:“哥哥”。现在小弟出生已经一年多了,看着弟弟一天天健康成长,我的心里是特别开心,可是几周前我迎来了一次挑战。

“加油”!“快放大招!”“太棒啦!”一天中午,我正在打游戏,妈妈抱着弟弟走过来说:“儿子,别玩了,我有事出去一下,你在家看一会儿弟弟。”我转头一看,她出门的衣服已经穿好了,就说:“好吧。”妈妈刚走,弟弟忽然放声大哭起来,我先是被吓一跳,然后心想:“不会吧,刚开始就这样,给我个下马威,后面该怎么看呀!”我急忙随手拿起球和他玩起来,因为弟弟最喜欢玩球了。

我首先踢给他,他就笑了,然后扔给我,我再踢给他。就这样我们来来回回一玩就是一个小时,我累得是上气不接下气,豆大的汗珠打湿了我的头发,而他却玩得哈哈大笑,不亦乐乎,我想:“这也太有精力了吧!”

我倒在一旁的沙发上想躺会儿,他跑过来拉拉我,发现我不动便大哭起来,我只好拖着沉重的身体再和他玩。可是他这回一直在哭,我想他可能是饿了,便给他冲奶粉,边冲还要边看着他,我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来,可惜我没这本领。这时,我感受到妈妈有多累了!妈妈每天面对这个小淘气,而我只照看了一会就累得筋疲力尽。

弟弟喝完牛奶不久,妈妈回来了,我心里像得到解放一样,妈妈夸我厉害,说我长大了,把弟弟照顾的这么好。

这次照顾弟弟的经历,不但让我理解了妈妈的辛苦,而且我发现我长大了!

推荐理由:

照顾婴儿确实是一件辛苦活儿!小作者在精疲力竭中体会到了妈妈的不易,也算是这次的工作没有白做吧!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学会感悟,学会思考,这就是写作的源泉。

小学五年级那一刻我长大了作文2

我抬头仰望星空,泪水盈眶,却不哭。因为我知道,世界上最疼爱我的人他没走,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爱我:他变成天上的那颗最大最亮的星星,永远的守护我。我会不畏困难,努力成为他的骄傲----题记

如果说人生是浩瀚的银河,那么我们所经历的故事就是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星星,而岁月所冲刷不走的,便是永恒。在我的回忆里,那一刻就是永恒。

忆惜那时,我还是一个只会依偎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小姑娘。那一年,我听爸爸妈妈说,外公生病了,于是我们一家人去探望他。起初,我不以为然,毕竟外公年纪大了,生病也是正常的。却没有看到爸爸妈妈脸上凝重的神情。没想到啊,这一别,竟是生离死别。

我见他的最后一面是在一个阴云密布的大雾天,我只记得那时候风在耳边呼啸而至,最终风声居然演化为凄厉的叫声。我们来到外公家,却发现那个平时总坐在门槛上,等我们的身影不见了。我也没多想,径直走进了家门。刚进门,就听到了一阵若有若无的咳嗽声,我急忙跑进房间,那咳嗽声却停止了。我心中疑惑,只当自己听错了。却没有发现外公暗暗松了口气儿,攥紧的手也松开了。

外公用那粗糙的大手抚摸我的头,那慈爱的目光落在我身上,温柔的说道:最近有没有好好的学习啊?我点点头。接着,我又听到他又絮絮叨叨的说那些不知过了几十年,也不知说了多少遍往事。我满不耐烦的听着。一会儿,他似乎察觉到了我的不悦,叹了口气,说到:唉,囡囡,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啊!一定要为我争口气啊!我用力的点点头,嗯嗯,我会的……

谁知那一见,竟成为永别。再见时,是在他的葬礼上。铺天盖地的白幔刺痛了我的双眼,我想哭,我想大哭。我甚至想扯下这白幔,大声的向这世界宣告:谁说我外公去了?他在,他在,他上周还好好的……可是理智告诉我,不可以的,外公最注意他的形象了,我应该让他风风光光。

我默默的走回房间,抱着被子扑在大床上痛哭。我脑海中浮现出外公的音容笑貌,不知不觉思绪飘飞,想到小时候外公给我讲童话时:他说,每一个逝去的灵魂都会飞上天变成一颗大星星,注视着那个人所牵挂的一切。我想,外公一定在天上注视着我吧!

无形之中,在也没有人陪我一起看动画片,没有人在我哭泣时给我讲大道理……我感觉我似乎长大了,在那以后,我不再一味的一赖父母,不在为父母添麻烦了……

那一刻,我长大了;那一刻,是我记忆中最难忘的时刻,外公的病逝就像警钟,它时时刻刻的提醒我:生命有限,年华易逝,需珍惜时光!

小学五年级那一刻我长大了作文3

那一刻,花儿会静静绽放;那一刻,鹰会在天空翱翔;那一刻,鸟儿会高声歌唱;那一刻,我长大了!

一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为妈妈做一件事,是给妈妈倒一杯水,还是帮妈妈打扫卫生?我苦思冥想了一整天,都没想出个好主意。晚上,妈妈做好晚饭说:“我的头发有些脏,看来得洗个头了。”我一听,连忙说:“妈妈,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女儿来帮你洗一次头吧!”妈妈半信半疑地说:“你会洗吗?”“会,您放心!”我肯定地说。

我先在脸盆里放满热水和冷水,用手试了试水温。然后叫妈妈低下头来,把她的头发打湿。再抹上洗发水,开始揉搓起来,搓着搓着,我发现妈妈的头发里有一根白发。“妈妈,你长白头发了!”我叫了起来。妈妈说:“还不是为你操心累的。”

看着那根白发,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妈妈为我洗头的情景,调皮的我总是把妈妈弄得一身水;我又想起我生病时妈妈对我嘘寒问暖,整日守在我的床边;我又想起了我一年级时妈妈手把手地教我写字……想着想着,我不由得心里发酸。

那一刻,我真觉得自己长大了,因为我懂得了,妈妈用她的衰老换取了我的成长,长大的我也应该用同样的爱来回报妈妈。

那一刻,山谷里的小花悄然开放;那一刻鹰也会到达彼岸;那一刻,鸟儿也会为我高歌;那一刻,我长大了!

小学五年级那一刻我长大了作文4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发生过很多事情,有的随着时间的飞逝消失,有的留在了我的记忆长河中。但有件事情我将永远记得,因为它让我在一夜之间长大了。

那天夜里,已经10点了,我却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因为我的同桌买了一个电话手表,非常有意思,我也想要一个。终于,外面传出了开门声,是妈妈加班回来了!我连忙起身,想告诉妈妈我的想法。

刚走到卧室门口时,我就听到了妈妈疲惫的声音,这时,爸爸说:“咱们把这份工作辞了吧,你晚上总是这么晚下班,太辛苦了。”妈妈叹了一口气,说:“可这工作的工资高啊,如果辞了,咱们的收入可就不够了。再说,儿子爱面子,同学有的他都要有!”“现在越来越难了,花费也越来越多了……”“是啊!”妈妈附和着,“我们多辛苦点,孩子才有更好的条件。”

透过门缝,我看到了妈妈那疲惫的身子和无奈的笑容,我哭了,都怪我平时太不懂事,我已经上五年级了,也该长大了。

想到这里,我轻轻的拉开房门,说:“爸爸妈妈,以前是我太任性了,对不起,从今往后,我不会再去和同学攀比了。”妈妈冲了上来,一把抱住了我:“孩子长大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向爸爸妈妈提出过过分的要求,更再也没有和同学进行过物质上的攀比,妈妈回来的也早了。因为我知道,从那一天起,从那一刻起,我长大了。

小学五年级那一刻我长大了作文5

微风从湖面掠过,留下丝丝涟漪;阳光从云层穿过,留下缕缕温暖;岁月从树林间飘过,留下圈圈年轮。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过,留下了自己匆匆的脚步,逐渐长大,从幼稚走向成熟。

以往外婆每年来深圳两三次,如今,次数越来越少了,而她的白发和皱纹却日益增多。

去年外婆来了,为了照顾刚刚出生的弟弟,累得白发如雪。

在外婆回宜宾的前一天,我吵着要吃外婆做的猪儿粑,好让我怀念下家乡的味道,外婆笑眯眯地答应了。

那天凌晨,我起来上洗手间,突然看到厨房有灯光,走去一看,白发苍苍的外婆正吃力地将一个装满了猪儿粑的蒸格放入锅里,放毕,银丝上已满是汗水,额头上沁着一层薄汗,衣领已被汗水浸湿,她还不停地捶打着她的右手——那只贴满了膏药的手。我蓦地想起,外婆的手因为要抱着哄弟弟睡觉,早已酸疼无力了,而且因为弟弟常常哭闹,她已经好久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了,很久没有进入过舒适的梦乡了,为了照顾弟弟,为了我们家,她付出了太多太多!可我却还这么不懂事,非要闹着吃什么猪儿粑?这份沉甸甸的爱我怎么还得清?

望着外婆那日益弯曲的背影,看着外婆那日渐消瘦的身躯,鬓边日益增多的白发和那爬满了脸的皱纹,我只想对您说:外婆,您辛苦了!为了我们家,您日夜操劳,休息会儿吧,我亲爱的外婆。

外婆,您青春已逝,但却芳华犹存,您没有了美丽姣好的面容,但却有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一个有香气的灵魂!

那一刻,我明白了许多,我懂得了许多!长大,并不是指“吾家有女初长成”的身体变化,而是心灵在受到巨大震撼时对生命的领悟。

窗外,秋风萧瑟,因为枯黄而掉落的树叶打着旋儿从我眼底划过,我的泪水像掉了线的珠子似的,顺着脸庞流下,我张了张嘴,想要说点什么,终究,还是缄口不言,敛声屏气地捂着嘴回自己的房间去了。

次日,我吃到了外婆做的早餐,那散发着热气和香气的猪儿粑似乎从未如此诱人,我咬了一口。

那是我吃到最好吃的早餐,没有之一,在那一刻,我知道我长大了。

进入的那一刻的感受范文第2篇

轻轻闭上双眼,漆黑的夜晚,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气息。风从窗口越进屋子,进入我心灵深处的梦乡,给我甜美畅快,把所有烦恼抛到九霄云外。好想一直这样睡着,身体在湖面顺着风的方向轻轻飘荡,飘向原始森林的深处,在那里静静的睡着。我想着也许就是我所向往追求的生命之美吧!

托着下巴轻轻呼吸,吐出所有烦恼,就这样悄悄等待,等待飞雪的到来,等待它把我的世界染成纯洁的白色。之后,伴着它的翅膀,把我送到冰天雪地的地方,感受意境中的凉爽,待它来冻结我的心灵。躺在冰地里,仰望纯白色的天空。喜欢这种冰冰凉凉的感觉,我在 这冰地里舞蹈,永远的舞蹈,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因为我想把生命的影子留在冰凉的地方,形成冰凉的美。

又一次在春雨中奔跑,仍它浸透我整个身心,冲洗掉我所有的重力,化为一潭水,一潭透明纯洁的水,用着谈水去舞动生命的乐章,流向干旱的土地,绘成一幅幅淡蓝色的油画。雨继续在我的周围不停的下着,在急促的雨声中,感受最美的心灵跳动,回到生命最原始的状态,感受静的美妙。湿湿的,用雨水探照着生命的方向,用雨水去看清人世间的真善美。

夕阳又一次的落幕了,生命再一次的洒出辉煌。洒向光明;洒向黑暗;洒向冰封了万年的心。眼睛看到了黑暗中的一丝光茫,生命的圣火又一次的点燃了。泪水不知不觉流出眼角,人世界最美的感动。泪水一直这样流下去,是悲伤的泪吗?不;是感动的泪吗?不;是友谊的泪吗?不。。。。。。答案是什么,用一生去寻找,是亲情凝结的幸福泪光,人世间最美的一 缕感动末过于此。

进入的那一刻的感受范文第3篇

一天,接到王老师的通知,我便高兴地跳了起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老师让我去忻州参加市教育局和关公委合办的器乐比赛。大赛分两类,第一类:乐器第二类:声乐。

5月22日,我早早的起床,5:30就踏上了大巴车,经过5个多小时我终于到达了忻州。下午,爸爸带我到青少年文化宫抽了签,我抽到了28号。

5月23日上午,我化好了妆,穿着妈妈为我准备好的演出服,再次来到青少年文化宫。进入前台,人们像鱼儿一样数也数不清。有一位阿姨把我们上午演出的1--28号选手带到后台,此时,我的心里仿佛有一块大石头压在上面。到了后台,同学们有的在换装,有的在化妆,还有的在练习上台的曲子。我也在练习我的笛子乐曲----《花好月圆》我虽然没有看到前台小朋友的表演,但我听到了他们那优美的琵琶声和古筝声打动了我的心,确实非常好听。我等呀等,还是没有轮到我。我手里直冒冷汗,那一刻,妈妈温和地对我说:“不要紧张,上台的时侯就和在家里练习一样,就当是没有别人。”我松了一口气。“请28号选手贾瑞昕上场!”我怀着怦怦直跳的心走上场,我想起妈妈对我说的话,先敬礼,再吹,吹完了,主持人报了我的分数,1到6号评委都是95和96点几分,最后我的总分是96、41分,大家为我鼓起热烈的掌声。一块 “大石头”总算落“地”了。忻州电视台还采访了我和爸爸,那位阿姨问我:“你参加这个比赛有什么感受?”我说:“得不得奖不是问题,我已经学了一年半了,我胆太小了,主要是想锻炼自己。”阿姨说:“ 说得很好!”

5月24日颁奖大会上竟然听到了我的名字,我得了鼓励奖。这时我想起妈妈对我说的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一刻,我才真正知道了它的意思。

指导老师:邬季青

进入的那一刻的感受范文第4篇

2016年12月13日,上海天气晴朗,陈煦明去拿冲洗好的照片。驾车离开的时候,忽然就被几只猫吸引了。那几只猫很笃定、很贵气地在路边晒着太阳、伸展身体。她立刻激动地把车停好就要去拍,这样被贴罚单的次数不少,但她管不了。她拿着手机对着这些猫拍的时候便发现了,刚刚打动她的是什么。这些猫面对她这个陌生人和她的镜头,十分淡定,丝毫没有害怕。说明这边的人善待它,在上海长久以来的富人区,这里的人们始终保持这种善待动物的习惯,这是城市的历史故事和人情闪光,她又被感动了,那一刻是属于她的。这份感动透过照片,强烈地表达着,感动了看照片的我们。

喜欢城市的街角,喜欢喝咖啡,喜欢武康路

这样的故事常常在陈煦明生活里上演,她喜欢上海的秋天,喜欢落叶落满马路的美丽,所以也懊恼秋日短暂。秋天的时候她便带上手机出门与灵感偶遇,对,她现在使用手机拍摄。时代在飞速发展,人的观念也会改变,她从前使用相机,尝试过手机的快速方便后便习惯手机了,毕竟她常常灵感突发,手机更适合她的节奏。

有的时候也会用软件进行后期修图,为了达到一定效果,她觉得后期都不是问题。关键是要保留住她追求的一种真,所以她的照片有不做作的自然感。她虽然喜欢拍城市,但从不固定题材,因为“不要有题材才是最好的题材”。所以她的拍摄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她还说:“灵感不是去寻找,灵感就是突发的。”

幸运的是她常有突发的灵感,这样的幸运是艺术家的门槛。但我们都知道,抓住灵感却并不容易。对于她来说,方法就是不停的累积。比如她很喜欢的一部电影叫《末路狂花》,说看了至少不下6遍,和别人看电影不同,看的过程中她喜欢截屏,她从截屏中看到光线、构图、故事张力……得到很宝贵的资源。当她看到外面街道上的人和景时,她会和他们互动,然后得到感受。她拍摄的大多数时候是偶然的,因为即使是有计划地寻找到要拍摄的场景,也无法预知它接下来会怎么样。抓住灵感的功力是要不停累积的,看和发现都是累积。

“有些|西你觉得它跟你没有关联,其实它跟你都有关联。当我看一些东西的时候,它激发我、感动我,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要去拍它。当我有了冲动,我拍下去,这些东西就会传递出去。会不会错过那一刻?永远不会错过,永远都是有机会的。”当我问她拍摄时候的感受时,她这样回答我。那一刻她的表情生机勃勃,阳光就生动地在她眉眼间跳跃,那一刻打动了我。她就是这样情绪饱满、自由自在的风格啊,不刻意却恰恰好。

从小学绘画,以动画为生,因乐趣拍照

对艺术的敏感是与生俱来的,从小因为爱好,去了华山美校学画画。后来进入美影厂,做了很多很多动画,央视的《西游记》是我们这一代孩子共同成长的记忆,就是陈煦明制作的。如今她的动画工作室已十分成熟,有很多自己的时间可以做喜欢的事。这喜欢的事指的就是摄影。

最早就只是喜欢,如今虽然创作量巨大,她也更愿意称之为爱好。她对如何定义并不在意,她说开心就好。开始拍的时候没有设定要钻研或是要有成绩,所以也没有特别遇到什么问题。技术层面的不足是可以学习的,而艺术的感觉才是她拍摄时对自己的要求,她唯一在意的是拍摄的照片是否有灵性。这种灵性,就是她的感觉是否从照片中,传递给了欣赏照片的人们。

最早是用很简单的小相机拍摄,跟朋友学着冲洗照片。后来科技发展,当她发现手机也可以表达她要的这些东西,相机就全部抛弃掉了。她认为手机能拍出单反的效果不稀奇,但手机有单反拍不出来的东西就是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不是具象的,就像写意画、国画一样,可以去发挥想象,而不是漂亮而已。这是“告诉”和“引领”的区别。她现在追求的就是引领的状态,这也是她接下来想要做到的。

一双敏锐的眼,一颗感动的心,一个自在的灵魂

就在2017年的1月,她答应朋友邀约要做一个展。这个展的发生也很偶然,一个水彩画家邀约她一起去一个唯美的村子采风,采完风以后她也很喜欢那个村子,就合作了。朋友很随意地撞见她,她也很随意地撞见了这个村子。对于这个展,她唯一的期待就是她的照片留在那边,可以跟那个村庄产生一些互动。

她就是这样一个很感性的人,她会发现故事,她喜欢看到美好的东西。要拍任何东西要先感动自己,然后才能去感动别人。有时她也会去拍一些负面的感受,但最终照片从她心里呈现出来的时候,又会过滤成积极温馨的色彩。大概是在她的那颗心里,怀有的终究是“人总是要生活下去,总是要往前看”这样的澄澈觉悟。

她说,摄影这件事是可以一个人玩得津津有味的,所以她的时间总是不够用。尤其随着年龄经历的增加,会让人一点点更加丰满,就像一个圆一样,一直在转。接下来她还有很多想要尝试的,正在着手尝试的就是“微距摄影”,相比她之前的作品更加具有当代艺术的特性,微距在具象和抽象之前的反复抽离令她着迷。

如果以后办个展,她的要求很简单,她希望看到这些东西的人会觉得这就是她想要的,在里面会有想思考的东西。

有一天,我走在上海的一条巷弄里,两侧是高大的梧桐,沿街是各色有情调的小店,一些艺术空间也隐匿其中。这样的巷弄上海有很多,但那一天有些特别,一间画廊靠街边做了一个橱窗,橱窗里是几幅艺术家的油画。那天我看见一个女子,久久站在画前。我坐在街对角的咖啡馆看着这一幕,不知道这位女子是满面笑容,还是肆意泪流。这一刻打动了我,我想这就是艺术的意义。你某一刻珍贵的记忆和感触,在别人的艺术作品中被镌刻,于是你在欣赏这艺术作品的时候,仿佛看到自己。

进入的那一刻的感受范文第5篇

带着饱胀的肚子,坐在车上,秋日的晚风从窗中渗透进来,我微闭双眼。感受着这风带来的烈,不断向我涌来,如奔放的马,眼睛感觉有些发酸,但并不在意,我不知道我被载到了具体哪里,只听见爸对我说:“怎么越走越远?”眼睛外的光线忽闪忽现。

车停,风停,望过去是无数的灯光闪烁,看似一个公园,还没理清楚思绪,就听见,他对我笑笑说道:“来过日湖吗?”也许日湖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书上,网上满是日湖的图片与文字;而我自己又隐约记得好像来过,但是没有一点湖面的画面,事情在我脑海中,我也只能草草地说:“不知道就算去了也忘了。”

夜晚没有阳光的刺眼在;没有嘈杂的人群,有的只是清风吹拂的凉爽,只有不同色彩的灯光,也许这种静,使我感到震撼。

来到,日湖一边基本都是那茂密的荷花围着,我欣赏荷花,欣赏它的清洁,欣赏它的淡雅。只是过了荷花盛开的季节吧,剩下一片无望的绿,而这绿中间掺杂着枯黄的色彩,荷叶上也有少许的骷髅洞,没有那样绿油的色彩,没有的样子。我不禁蹲下来取抚摸这叶片上的皱纹,点般枯皱的保护色,经脉清晰可见,但去摇晃它仍竖立,茎猛地了水中。荷叶虽枯,但那不磨灭的气却永不褪去。

一眼望去无数盏灯向这里涌来,也许更确切地说是向水中射去。目光不禁汇聚在水面,微琉璃般向远处涌动,直到那尽头。那一刻所有高架上的灯光,缓缓前行汽车上的尾灯,路灯……全汇聚在湖面上,这倒影的风景也别具一番的成为水中画,没有素描那样的精致,却有油画那样的朦胧。缕缕的清风传来抚摸着这万物,这湖就显的更加妖娆,如灵动的仙女一般,这夜的伴随下,在这自然的伴随下。将手敞开去拥抱着这一切,去感受着清风的抚摸。长时间的站立也会觉的无聊吧,蹲下来而不远处正有些小碎石,便将之拿起向日湖抛弃更是想去打乱那水中画,石头坠入水中的那一刻,小水花溅起向四周不断散开点点的水珠又再次重回水中,这湖也被这小石块的进入而慌了手脚,面在分界线中左右交错了,但片刻又重回了宁静,也许是我觉得兴起,又也许是因为对这乱的美所吸引,便将手中的石子再次有秩序抛入水中,湖的画面在我介入后不停的左右交错,兴起便将石子全部一股脑儿的扔进了湖中,这倒好深裂的水坑被我扔出,画面在我这兴起中抽动,支离,又复合。石子扔进又担心的往后看看像做了亏心事。

进入的那一刻的感受范文第6篇

他们就是“青岛号”上的中国兄弟。

张立中:经历风雨见彩虹

认识张立中,是在2006年青岛国际帆船赛上,作为一名赛会志愿者,这个大男孩,默不作声却总是笑脸相迎,帮助运动员和媒体解决各种问题。他有着与年纪不符的成熟和干练,对帆船赛事有着用不完的热情。接触过他的人会对他的能力有种说不出的信赖。“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偶然间听到一位同行这么评价过他眼中这个爱帆船运动的大男孩。在不断地学习和历练中,张立中以惊人的速度“默默”地成长着,从2005~2006克利伯环球帆船赛青岛站维多利亚号的联络员,到2007~2008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组委会新闻官的联络员,如今,在2009~2010克利伯环球帆船赛中,他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个参加两段比赛的青岛籍船员。

翻看着张立中的航海日记,除了感同身受他的航海过程,更多的是对那份执着和勇气的钦佩。所以当“青岛号”以前所未有的“季军”成绩完成了新加坡到青岛这一赛段比赛后,在人群的欢呼声中登陆的张立中,很难用“感慨”、“激动”、“兴奋”来简单形容,相信那根绷了太久的弦在他踏上青岛的那一瞬间经历着紧张、激动、喜悦、幸福和解脱,于是面对记者的穷追猛问,面对镜头回忆起海上的惊险历程,张立中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几乎哽咽的声音让在场几位见惯大场面的记者也为之动容。

张立中第一次登上“青岛号”的那天,全体船员都出去庆祝了,船上只有他一个人。虽然没说,但能够想像张立中当时的寂寞心情。上船后,张立中才意识到面对的困难比想像的还要多。恶劣的天气、艰苦乏味的工作以及危机重重又突如其来的种种麻烦,需要克服的障碍一个接着一个。最让他难忘的就是在爪哇岛海域,“库克号”触礁搁浅,比赛中止,“青岛号”的船员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库克号”的船上物资。当张立中和“库克号”上的中国籍船员李铁娃相见的那一刻,两人紧紧抱在了一起,忍不住热泪盈眶。航海中的张立中,时刻不忘他代表着“中国人”、“青岛人”,这种使命感是他工作的动力,也是鼓舞着他一路而来的勇气和决心。惊涛骇浪把张立中磨炼得更加成熟,而使命感和责任感则让他时刻不甘人后,船上的工作很辛苦,张立中却始终不掉队,无论是微小的工作,还是艰巨的任务,他始终以全部的心力去完成,以至于向来以严格苛求而闻名的船长克里斯向他发出了继续并肩同行的邀请。

“赶往青岛的航程中,我们遭遇了台湾海峡的飓风、洋流等恶劣的环境。由于船帆损坏,我们一度落至倒数第二。但在最后向青岛)中刺的时候,全体船员都登上甲板,全力冲刺,一度冲刺到第一位。虽然很累,但一想到马上要回到家乡时,那种涌上来的幸福感暂时把疲劳冲散了。”大年初一的夜晚,看着台湾岛附近燃放的烟花,张立中和“青岛号”的其他几名中国船员兴奋而激动,赶快回家的念头再次燃起了他们的斗志,在航行过程中,张立中还向外国船员们解释中国虎年的意义,以及中国春节的习俗,并不时地介绍青岛,介绍青岛美食、景色以及热情的市民等等,这让许多外籍船员十分期待早日到达青岛,从某种意义上再次鼓舞了全体船员的士气。

“航程中,我们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但作为中国人、作为青岛人,这种荣誉促使着我和大家前进。”张立中安静却有力地说。“生命中有一件事让一个人投入百分百地努力去争取,去实现,这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非常值得去做的过程。”

于海洋:使命的力量战胜一切

登上青岛码头的那一刻,留着邋遢的胡须、晒得黝黑的于海洋与离家前的形象相距甚远,这着实让好兄弟们吃了一惊,半秒钟的停顿后,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远处等待着的海洋父母难言对儿子的思念……

在要去“青岛号”当媒体船员之前,于海洋征求过父母的意见,母亲李阿姨告诉儿子,只要是工作就必须义无反顾地去完成,而且要顺利圆满地完成,才不会辜负大家的企盼。带着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精神支持,于海洋踏上了克利伯的征程。刚上船的时候,作为媒体船员的于海洋和汤臻,在兴奋之余难免对船上的环境不适应,幸好在“有经验”的张立中的陪伴下,慢慢地适应了起来,并渐渐开始承担起自己的工作――纪录着“青岛号”从新加坡到青岛这一路上所有的经历:从新加坡起航,船员们都穿着短袖,涂着厚厚的防晒霜,即便是这样也能晒得身上脱皮。然而,酷热只是磨难的开始,最艰险的时刻是在到达南中国海以后,原本风平浪静的海面风起云涌,连续几天风雨交加,让暴气一下从夏天进入了冬天,虽然套上了七八件衣服,但大家仍然觉得阴冷无比。“晚上,一个浪头打过来有十几米高,‘啪’的一声巨响打过来,绝望的心都有了。”提到当时的场景,于海洋至今仍心有余悸。然而,他却没有把这些告诉家人。实际上,在整个航程中,于海洋只给家里打过一次电话。“初一的时候到了台湾海峡,就趁着有信号给家里报了个平安,汇报了一下成绩,好让家里人放心。”同样的,为了让儿子踏踏实实地完成工作,于海洋的父母也没有将爷爷去世的消息告诉他,“我们是通过海洋的同事得知一些他在海上的情况。前段时间,海洋最亲的爷爷去世了,我们一直瞒着,等大帆船到了潮连岛我们才把这件事告诉他,当时电话那头的海洋有有说不出的难过。”海洋的母亲李阿姨动情地说着,“只要他顺利圆满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就好。”

对于海洋而言,航行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夜晚,就是大年三十的晚上,为了给船上的4位中国船员庆祝新年,船长克里斯决定给他们做上一顿“中式大餐”改善伙食。然而。这么简单的愿望却因为风浪太大而没有实现。当时,“青岛号”正好驶经台湾岛,附近的烟花照亮了夜空,就像是在为他们庆祝新年,那一刻的干海洋特别激动。

作为青岛电视台的记者,于海洋在履行一名船员职责的同时,还身兼记录帆船航行的任务。因此,他要与疾风骇浪中45。倾斜的船体搏斗,抓住最好的角度和瞬间拍摄“青岛号”上的故事。“一路而来,我拍摄了整整9个小时的录像带。它们都来之不易,我打算将这些资料做成纪录片,希望用这些影像让更多人了解帆船运动,让他们感受到帆船运动的激情与魅力。”

“回家真好!”于海洋难言心中的激动和幸福,“支持着我一路而来的是一种信念,一股力量。我不能让父母失望、不能让青岛失望。我想我做到了!”

汤臻:痛苦并忙碌着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汤臻能拼敢拼在圈里是出了名的,他曾搭乘滑翔

伞、直升机航拍帆船赛事,无论何时何地在新闻现场见到汤臻,风风火火的他总是端着“长枪短炮”忙活着。这次,能够登上克利伯成为“青岛号”的一员,以媒体船员的身份跟随大帆船从新加坡驶向青岛,对于汤臻而言,是一段振奋夹杂着痛苦,漫长而又十分值得的旅程。

和大多数初次航海的船员一样,最开始的几天,汤臻一直是在好奇和兴奋中度过的。从新加坡到印尼的航程中,虽有酷热相伴,但更多的是一种与大自然亲近的畅快。汤臻的记忆里,那里的海特别的蓝,仿佛接着天空,看起来非常漂亮,时有海豚出现,一直跟着大帆船前行很长一段时间,那种奇妙的感觉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得。汤臻最开心的事,就是和于海洋、张立中一起躺在甲板上仰望着繁星点点的夜空,边看边聊,聊到开心处还会有几名外国船员加入其中,那种没有国界的畅谈氛围让人感觉好极了。然而,真正的航海并不是只有这些,要遭的罪还在后头。“吃、喝、拉、撒、睡,没有一样不让人难受的。”快人快语的汤臻这样概括他的海上生活,“我们每天吃的东西就是一些包装食品混在一起煮熟了的‘糊糊’,跟中国人的口味差得很大,即使勉强全部吃下去,也基本上会吐出来,因为船在海面上实在是太颠簸了,这段日子我吃过的最好吃的一顿饭,就是张立中的那袋方便面配我的那袋榨菜;洗澡是一遍海水再用一遍淡化过的海水,即便这样也很奢侈了;上厕所就更不用提了,简直像是做运动――既要保持住平衡又要不停地控制操纵杆冲马桶,费时又费力:要想睡个舒服觉更是难上加难,不仅船舱里很潮湿,船体还在行驶过程中不停颠簸,每次睡觉,我得把自己‘绑’在床上。”在大帆船航行了几天之后,汤臻的体力渐渐达到了极限,加上“青岛号”驶过印度尼西亚。驶向了台湾岛时,天气的恶劣程度越来越严重,随之而来的是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煎熬。巨浪带来的颠簸,以及温差的变化,让大家承受了从炎热到寒冷的极速变化。“新加坡到印度尼西亚这一段,船舱里的温度超过40℃,身上永远都是水淋淋的。很难入睡。火辣辣的阳光晒得大家都脱皮了,接下来又是低温的考验,一过台湾岛,温度急剧下降,我把能穿的衣服都套在身上还是很冷,因为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没有一处是干的。”一路而来,汤臻用相机记录着船上的点点滴滴,那些共同拥有的欢笑,那些共同担当着的磨难,当“青岛号”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船上所有的人拥抱在一起,特别是几位中国船员,大家的眼里都含着泪水,相互庆祝。

在船长克里斯的带领下,“青岛号”的船员们陆续登上码头,人们热烈的欢呼声让勇士们暂时忘却了一身的疲惫。望着儿子走上主舞台的背影,汤妈妈用轻颤的声音说了一句只能让自己听清的话:“哟,我们汤臻瘦了一圈啊!”站在舞台中心的汤臻一如既往地神采奕奕,也只有母亲能看出儿子的疲惫和辛苦。

简单的休整之后,汤臻又回到了他的战场――在克利伯大帆船停靠青岛的这段时间,汤臻的身影天天出现在奥帆中心,提着相机忙碌地拍摄着,在各条大帆船以及各队船员身上挖掘新素材。“等克利伯一走,我会整理这段时间积累下来的片子,要好好地整理一下,然后陆续发给读者看,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航海,也希望更多的人喜欢上这项运动。”

“这次航程让我更坚强、更勇敢了,大风大浪都过去了,以后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了。”汤臻轻松地咧嘴笑着,这段被他称之为“每天都是在煎熬”的日子,似乎让他领悟到航海的真谛和生命的魅力所在。

李铁娃:从对手到兄弟

李铁娃踏上“青岛号”源于一场惊险的意外,也是命中注定的缘分。

2009年12月3日,在航行完第一赛段后,李铁娃在澳大利亚登上“库克号”参加之后的赛程。“在澳大利亚至新加坡赛段中,直到出事前,‘库克号’一直排在前三位。”李铁娃记得是在2010年的1月13日,“库克号”在印度尼西亚海域遇到了强风,“海面风速从每小时30海里到58海里,船只摇摆得厉害,像要被撕裂一样。”李铁娃曾在他的航海日志中写道。到了凌晨,李铁娃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感觉船触礁搁浅了。由于航海图出现偏差,“库克号”被风浪吹上浅滩,右舷被礁石撞裂,海水灌进船舱……“那一刻真的挺害怕,当时海上有8级大风,我们搁浅后等待救援的过程中,感觉海浪随时都能把船、撕裂。我从小在海边长大,却从来没像当时那样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如此巨大。”李铁娃回忆起当时,所有船员沉着冷静地迅速脱离险境,大家还在等待救援过程中互相鼓励着唱起了歌。李铁娃亲身经历了克利伯自创办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事件――这件事情在当时非常轰动,在英国本地引起轩然大波,甚至险些要终止赛程。之后发生的事情,见诸于各大媒体――“青岛号”牺牲比赛时间,前去救援并记录下现场的损坏程度。直到在印度尼西亚的巴丹岛侬萨港,与死神擦肩的李铁娃终于见到了帮助打捞“库克号”船上物资的“青岛号”上的同胞,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进入的那一刻的感受范文第7篇

十年的发展、十年的感悟、十年的情缘,使恒华尝到了艰辛,体会了精彩,享受了快乐。十年恒华,你就像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在青春激扬的年华里积蓄着无尽的能量,支持你虎虎生威地走下千年的历程。你的骨骼里潜存着强大精神,为我们擎起一片晴空万里的蓝天。

时光飞逝,岁月荏苒,回顾往昔,我们无怨无悔;展望明天,我们信心十足。来到恒华已经三个月了,在这段成长的道路上,有着绵绵的烦恼与忧伤,也有不断的欢喜与快乐。

恒华有一个朝气蓬勃的团队,有青春的活力与向上的激情。当我第一次踏入恒华的那一刻,我就被她的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舒适优美的办公大厅、宽敞明亮的写字间、周到细致的服务、有条不紊的工作模式,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在心里默默的告诫自己:我要争取做一名合格的恒华人!

还记得刚走出校门的时候,我的世界里充满了迷茫,现实的社会让我有点不知所措。幸好上帝向我敞开了恒华这扇窗,就在进入恒华的那一刻,我感觉我的生活重新起航,我的人生开始新的成长,周遭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生机勃勃。我告诫自己: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这里有井然有序的公平竞争,这里有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这里同样也有鼓舞人心、众志成城的同事情怀!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的将自己融入到这个温馨的大家庭里。作为一名ⅹⅹ的员工,所有的经验和教训都是慢慢堆积起来的。从刚开始的朦胧到之后的日益清晰,从越来越熟练的业务技能,不难看出自己是否在前进,在顺利满足客人的种种要求,并得到感谢的过程中,感受着自己的成长!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的,就像很多事情,你不去经历就永远也成长不起来!

我深深地知道,雄鹰在风雨中练就坚实的翅膀,梅花在严寒中绽放扑鼻的芬芳。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要不畏艰险,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对于凌驾于命运之上的人,信心是命运的主宰!任前方荆棘丛生,我们将持之以恒。茫茫学海中,我们甘当一名勇敢的水手,乘风破浪、共赴前程。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成长的脚步如行云流,岁月容不得斗点浪费,我要在这里严格的要求自己,向着新的人生目前奋进!

成长的道路短暂而美丽,快乐转瞬即逝,但只要我用心去感受,快乐便俯拾皆是。失落时的一个微笑、孤独时的一声祝福、忧伤时的一份慰籍……都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生命的开端到结束,孕育着无尽的快乐。

进入的那一刻的感受范文第8篇

只身前往一座陌生的城――武汉,一个陌生的校园――华中农业大学。

校车进入校门的那一刻,所有关于大学的猜想都停止。

我坐在靠窗的位置,望着草坪上坐着的男男女女,

对神秘的大学萌生出更多的好感。

早就听说,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校车足足走了十分钟还没有停后,我惊讶地感叹:真大啊,这比想象中的还要大!

初到大学经历的种种,无疑都在印证,大学之大,还在于大学校园本身之大,大概这才体现大学的包容与进取。

到了新生接送点,学长们早已在那里准备好,填了表,领了钥匙,由学长带着去宿舍。

9月的武汉,太阳热情得想要烤化我们。走了貌似很久,我问学长还要走多久?学长笑说,快到了,就在前面。又热又累,我们两个默默地走着。我觉得又过了好久,于是问,快到了吧。学长笑说,快了快了,就是前面那栋。

在进宿舍的那一刻,我差点儿泪目啊,耳边回响着:“泪奔,泪流,万里滔滔汗水永不休。”

我问学长,走了多久?学长笑,大概20分钟。20分钟?在阳光下暴走了20分钟?我忍泪含笑,送走了学长。回到宿舍,我一边收拾床铺,一边跟室友寒暄。

室友G前几天就过来了,他说先来主要是想熟悉一下校园,结果走了几天,路还是那条陌生的路,不过带我去食堂吃饭应该是没问题的。坐了很长时间的车,我饿得不行,看看到饭点儿了,我决定先跟G去吃饭,东西回来再收拾。

一出宿舍楼,我就觉得不对,这宿舍楼造型基本一样,我小声地问G,你知道怎么回来吗?他笑,应该没问题,走了几次了。

兜兜转转,我们在偌大的校园里行走,有一种迷失感。终于,跟着G到了食堂。我们是从正门进的,可G说后门对面有个体育场,想去看看。出去一看,果然有个体育场。于是,我们多走了几步,远离了食堂。之后我俩转了半个钟头,找不到回去的路。G尴尬地笑,明明记得是从这儿走的啊?怎么不像呢?

我也只能笑,建议问下别人,到荟九怎么走。

就在我们四处张望时,两个女孩手拿着校园地图走过来,笑着问:“学长,你们知道荟三怎么走吗?”

我笑:“不知道啊,我们看上去像学长吗?”

G笑说:“我们也刚来,要不我们一起去找吧。”

女生说了“谢谢”,赶紧离开,估计是被吓着了。“我们没有恶意啊……”G有些不快地说。

我们东问西问,东转西转,走得脚疼、晒得直流汗,还有一种刚来就被抛弃的感觉。不知道转悠了多久,找回宿舍的那一刻,我们都很激动,有一种找到回家之路的感觉。室友感慨,不愧是国内单校区面积最大的大学。

后来的一段日子,这种迷路问路的戏码经常上演。即使在学校待了两三个月,当校外的人进来,问哪个实验室在哪,我还是一脸茫然,只差说,我不是这个学校的学生。通常我会说不知道,偶尔会指错路。事后回到宿舍才反省,哎呀,完了,好像又指错路了,心里有些小小的自责,不过于事无补了。

直到学期快要结束时,我们才把整个校园摸清。不过,这时我们的活动范围已经很小,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整个校园成了四点一线。我是外语专业,平时不需要去农田或食堂做实验,更不用去实验室拿试管做采集。大概是一旦熟悉,我们就习惯生活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很少再去到校园的其他地方。

所以,接下来的几年,一到开学初,看到学弟学妹们一边拿着校园地图,一边寻找着荟十四;或者对面就是他们的宿舍,然后他们过来问宿舍在哪儿;或者上课的时候,几个同学一起谈论着教室地点,我们就会想起刚来大学时的无所适从,满校园游荡只想摸清这里的方向。

对于大学,有越来越多的人争议,说大学空有大楼,空有大学之大。我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在校园生活了几年之后,越来越感觉到,大学之大在于校园之大,有何不可呢?

大学本来就在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肯定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很多人挤在狭小的空间里,挑灯夜战。如今的大学,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多都有大楼之大。在里面求学,开始会觉得迷失在校园里,不知道往里走才是归宿,后来等适应了这种大,感受到更多的是一种包容,是对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包容,是对围墙内外知识的包容,而正是这种校园之大,才造就了包容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