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爱国的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唐·杜甫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6、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汉·曹操
7、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 宋·陆游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宋·陆游
9、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10、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1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泊秦淮》 唐·杜牧
1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宋·陆游
1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先秦·屈原
1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15、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清·龚自珍
1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歌 / 渡易水歌》 先秦·佚名
1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 魏晋·曹植
18、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宋·陆游
19、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凉州词二首》 唐·王之涣
20、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先秦·屈原
2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五首·其一》 宋·陆游
22、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九歌·国殇》 先秦·屈原
23、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九歌·国殇》 先秦·屈原
24、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九歌·国殇》 先秦·屈原
25、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登楼》 唐·杜甫
26、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少年行四首》 唐·王维
27、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少年行四首》 唐·王维
28、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病起书怀》 宋·陆游
2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3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李贺
31、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扬子江》 宋·文天祥
3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近代·鲁迅
33、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塞》 清·徐锡麟
34、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出塞》 清·徐锡麟
35、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唐·曹松
3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清·林则徐
37、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 宋·陆游
38、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和端午》 宋·张耒
39、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少年行四首》 唐·令狐楚
一上课,裴老师就出了不少陆游的名诗名篇,和大家玩起了“填诗句”的活动。课堂上的气氛变得活跃了,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纷纷交头接耳、冥思苦想。其中的诗句有的简单易懂,有的寓意深刻,有的令全班同学对答如流,有的让博学的老师绞尽脑汁……游戏结束了,不仅每位同学都能印象深刻的记住这些诗句,而且更让大家多方面的了解了陆游和他的诗。时而抒发郁愤之情,时而怀念奋勇杀敌……陆游是一位爱国的诗人!
接着,裴老师开始带我们一会儿欣赏陆游笔下不畏严寒、坚韧不拔的梅花;一会儿随陆游追怀往事、感慨世事多艰;一会儿和陆游一同梦见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一会儿又同陆游一起至死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家都深深沉浸在陆游那深挚强烈的爱国情怀中,深深的体会着他的那满腔热血,也深深的感受着她那对金兵的痛恨。陆游是一位真正爱国的诗人!
最后,我们在裴老师的带领下朗诵着这位诗人的爱国情怀,时而高昂,时而低荡,时而强烈,时而收敛,时高时低,时长时短。我们高颂着这位伟大的诗人,高颂着这位爱国的诗人。陆游是一位真真正正爱国的诗人!
关键词:俞大猷;诗歌;爱国主义;情怀
中图分类号:I0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4-0211-03
俞大猷不仅是我国明代的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著有《正气堂集》。长达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他的作品大都以爱国主义作为主旋律,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诗风沉雄质朴,大气磅礴,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一定的成就。
一、从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来看,他创作的爱国主义诗歌主要有三类
(一)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表明积极济世报国的人生理想。
诗人生活在一个朝纲紊乱的时代,他目睹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痛切地感到需要尽快结束这种黑暗的现状,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他从儒家思想里继承了济世精神和报国热情,希望官吏们恪守仁道,减轻剥削,励精图治,建立一个政治清明,百姓和乐的理想社会。而面对倭寇的侵扰,战乱频仍的现实,诗人则以身许国,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表现在创作中,诗人将其生活和内心的感受与时代和社会的写真交织在一起,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人民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因此,他的爱国诗歌在抒发个人思想感情的同时,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如他的一些作品通过抒写旅途的所见所感来寄托诗人欲济苍生的抱负:
溪涨巨鱼出,山幽好鸟鸣。
丈夫不逆旅,何以及苍生?
――《秋日山行》
这首诗以秋日山行途中所见到的景色起兴,从自己鞍马劳顿的军旅生活推及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隐约透露出诗人希望早日平息倭患,拯救苍生,济渡人世的政治理想。当然,理想与现实有时是不一致的,诗人时常感叹自己年华早逝,报国无门,流露出苦闷的心绪。不过,从总的基调上看,诗人更多的是以催花早发,勉励自己应当珍惜时间,辨明是非,为国立功。在《步天卿席上催杏韵》中,诗人道出了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发出“我来无限丹心事,何日顺风一大呼”的由衷之言。不难看出,多年来埋藏在诗人心底的“无限丹心事”就是诗人一生中永不衰竭的爱国热情和对经受着战乱、饥饿和寒冷的黎民百姓的悲悯与关怀,是诗人渴望横戈跃马、抗敌御侮的雄心壮志。诗人作为一名战士,一个爱国者,对国家是一片丹心,却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因此,他不能不时感压抑,尤其是当他的爱国热情愈是向上升腾的时候,这种急切等待的心情便愈加强烈。例如:
笑将龙种骋中庭,捷巧何施缓步行。
待看流沙遥万里,须臾踏破古丰城。
――《双千里马于甬道试行》
这首诗充满了热血青年的豪情壮志。诗人认为,是良马就应当到沙场上去发挥它们的才能。以骏马自比,表达渴望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愿望。正因为有着强烈的报国愿望,因此,当倭寇频频人侵,国内却因却朝败,镇守边关的将领隍恐不安、苦无良策的时候,诗人强忍着病痛的折磨,横刀立马,执弓御敌:
……
九月二十至威远,长城已改秦人面。
天暮道遥远思喂,引马长城窟下饮。
忽然四面起寒色,冰合十凝饮不得。
吁嗟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主恩重似山,有身谁复恤?
十月征骑出长城。烟火冲天燎草榛。
胡虏北遁数千里,露报明主虏患宁。
……
――《饮马长城窟》
这是一首叙事长诗。抒写的是天寒地冻,冷风飒飒,虏患猖獗。主人公满怀壮志,奔赴沙场,消灭敌人,保卫边疆的安宁,表现出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乐观豪迈的战斗精神。全诗袭用乐府古题,写的虽然是汉代北击匈奴的事件,但从字里行间透出的却是诗人誓死抗倭,保国安民的决心和信心。
(二)描绘沙场征战的动人场面,歌颂战士的丰功伟绩
诗人善于把个人杀敌报国的情感和战场上的特殊经历,融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去,描绘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沙场征战图。
倚剑东溟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
岛头云雾须臾静,天外旌旗上下翻。
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官。
夕阳万里归篷近,背水阵奇战士功。
――《舟师》
匣内青萍磨砺久,连舟航海斩妖魑。
笑看风浪迷天地,静拨盘针定夏夷。
渊急虬龙惊腾跃,汉飞牛斗避锋移。
捷书驰报承明主,沧海而今断不澌。
――《与展推府》
这两首诗刻画了海上作战、扫除倭寇的战斗场面,塑造了抗倭战士的英雄形象。前一首诗写在茫茫的东海海岛上,云雾刚刚消散,但见旌旗飘展,火光冲天,一阵激烈的战斗过后,战士们在夕阳的余晖中凯旋而归,雄壮的歌声响彻云霄。后一首诗,表现了英勇的将士们在惊涛骇浪之中,指挥若定,谈笑自如,一举歼灭敌人的动人情景。两首诗均以硝烟弥漫的战场为背景,但不单纯写沙场上的刀光剑影。其成功之处就在于能充分运用烘托比喻和象征等手法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使战士们崇高的精神世界跃然纸上,写出了战士的性格和气质。这类诗大多写得波澜壮阔,气势雄伟。
(三)通过抒写真挚的友情,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
与一般的缠绵悱恻的赠友怀人诗不同,在诗人笔下,友情与爱国是一致的,友情与忠君报国没有矛盾,特别是在为国家建立功勋的共同事业中形成的友谊更为深沉、更有魅力。诗人在诗中对友情的理解,突破了历来一些赠友怀人诗的传统写法,这在我国文学史上是有贡献的。如《勉李季春》一诗中,真挚诚恳地勉励朋友:
夜读阴符晓未休,壮心欲系单于头。
腰间带血雌雄剑,谈笑觅封万里侯。
在诗中对朋友寄托了深切的希望,希望朋友杀敌报国,为国立功,写得激昂慷慨。在另一首诗中,诗人以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带血迹的战袍赠送给朋友:
我看此袍经百战,半襟犹带血淋纹。
天阶今日朝衣换,忠孝连袍付与君。
―一《杨西洲南征赠以战袍》
诗中渗透着爱国忠君的思想,从内容上看,显然比传统的朋友酬唱诗更深刻、更典型。有人要向他学习剑术,他不但向朋友传授技术,而且在思想上以爱国的语言勉励朋友:“剑诀有经当熟玩,遇蚊龙处斩较龙。”(《少林寺僧宗擎学成予剑法告归》)在一些诗里,诗人还对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表示深切的追悼:
昔日山齐接短檠,多君奇节一青萍。
欲携同志共勋业,每对明公道姓名。
泣出都门人独剑,哭之云外马单行。
白云飞处频回首,惆怅于今负友生。
――《哭陈高峰》
俞大猷的诗,闪烁着爱国主义的理想光辉,表现了诗人的崇高品质。但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爱国与忠君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他的一些诗篇还流露出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所谓“一担纲常千古重,两肩忠孝百年忙。”(《送武进士》)说明作者在思想上的局限性。不过,这只是白壁微瑕,我们不能苛求,也不必苛求。
俞大猷的诗歌,不仅在内容上摆脱了我国传统诗教所主张的“温柔敦厚”的宗旨,体现着极其鲜明极其强烈的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形式和风格上也不拘一格,一扫当时台阁体诗派雍容典雅、不痛不痒的风格。敢于面对现实,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尽管用纯艺术的眼光看,他的有些作品在写法上还嫌粗糙,但在明代一蹶不振的诗坛上,他的诗毕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二、俞大猷的诗歌在风格和创作手法上的特点
(一)感情豪迈,气势雄伟
诗人经历了“十年双剑在,百战一身存”的戎马生涯,对将士们的英雄气概,沙场上的浩荡场面,都有极其深刻的体验。他善于摄取典型的动人事件加以铺写,并始终贯穿着乐观昂扬的精神。他的诗基调明朗、恢弘,表现出瑰丽的想象、飞动的气势和狂放的个性,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诗人满怀着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运用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表现雪耻报仇、保国安民的政治理想,抒发胜利的欢乐。如《舟师》的“岛头云雾须臾静,天外旌旗上下翻。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官。”再如《与展推府》的“笑看风浪迷天地,静拨盘针定夏夷。”诗人昂奋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这类诗由于具有了扎实的内容、豪迈的感情和雄伟的气势,所以诗人也就无须专意于字句的雕琢,而往往是直抒胸臆,写出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战友的铭心挚爱,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抒情与议论相结合
这也是俞大猷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在《饮马长城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诗中,诗人不但抒写了他艰辛的军旅生活,还表明了自己的襟怀:
……
踯躅上马辛复苦,东路将军欲为马革裹,西路将军欲为铁锄埋。
臣笑将军未见大,战死腐肉鸟食哉。
臣生系国安危身,臣功未成身未殆,
生身不为世轻重,生不如死死何埋?
这是诗人对人生的理解,一个战士,应该有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决心,这种行为应当是世人学习的榜样。诗人表明了自己要把一生献给国家和民族的决心。在有的诗中,诗人还提出了他对军事问题的见解:
师凯相公问如何,明年防秋求更佳。
非干虏强我兵弱,责实练兵应破他。
有勇知方出征伐,自是干戈中礼乐。
黄石此语流人间,虽道神兵不留诀。
由今之兵无变法。故事袭沿靡日月。
在这里诗人明确指出,敌人的一再人侵,并不是因为“虏强我兵弱”,而是因为国家平时没有积极练兵,没有边防的准备。并且指出,用兵者要有勇知方,还要善于变法。诗人写了许多军事题材的诗文,发表了自己的军事主张,提出积极的建议。
(三)学习民歌,反复吟咏
明代的民歌很盛行,民歌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对文坛的影响也很大,许多士大夫都极为喜爱,并且模拟、创作,写出了较为清新活泼的作品。俞大猷的诗歌创作也深受民歌影响,他善于吸取民歌的传统表现手法来抒写自己的理解,表现个人的情志。如《饮马长城窟》写出征前的准备:
东市买甲三千叶,叶叶光明照体寒。
西市买马高缠鬃,宛娩系铁锻鞍。
这首诗显然是学习了《木兰辞》的格调,运用排比句进行铺叙,句句浸润着人物的情感,同民歌中常用的复叠、比喻、夸张和顶真等修辞手法错杂配合使用,极富韵致。又如《辰州晚曲》中的“泛泛长江水,飞飞万斛奔”,运用字的重迭,给人以清新和谐的感受,造成一种优美的节奏感和乐感,诗句显得活泼明快。
(四)质朴浑厚的语言风格
爱国少年
“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把握命运;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强国富民;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成就伟业… …”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在家反复地读着这句话。继母很疼他,怕他累,怕他苦,便说;"儿子,别累着了,去歇会儿吧!”少年好像没有听见,依然大声读着那句话。
在以后的日子里,谁也没有想过,就是这句话,使少年受益匪浅。十六岁,少年得了白血病,医生无能无力。可就在这时,少年想到了: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把握命运。以后,少年一直很坚强,半年后,他出院了。
十九岁,少年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写诗。一个星期,他写出了一首诗。他把这首诗拿给继母看,继母欣慰地点了点头:“我儿子的诗写得妙极了,将来一定是大诗人。”少年微微一笑,拿着诗走进了房间。不一会儿,父亲回来了,少年走到父亲身边,对父亲说:“父亲,看看我的诗”父亲拿过诗,看了很久,说:“依我看,这首诗写得糟透了。”青年并不灰心,一直努力修改自己的诗。后来,他成了诗人,每一首诗都有浓浓的爱国气息。
让我们祝这个爱国少年在今后的路上一帆风顺吧!不,他已经是青年了。
【关键词】中职;古诗词;兴趣;情感
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文选入的古诗词年代久远,有着时代的烙印,今人与古人之间横着一道鸿沟。要深入理解这些作品,对中职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
1.通过诵读激发兴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语言凝练,富有节奏感、音乐感,基本上都可以配乐吟唱。要读出古诗词的音韵美,必须注重朗读技巧,将诵读教学贯穿于教学始终。开始可以听录音或者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齐读,读准字音;学生自主讨论,对难以理解的教师给以点拨,弄清楚整首诗的大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出诗词节拍,然后让学生按节奏朗读,体会古诗词的节奏与韵味。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声情并茂的诵读,从中获得艺术享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歌曲激发兴趣。古诗词大都可以配乐而唱,一些歌曲中也采用有名的古诗词为词,如王菲的《天上人间》,配上现代音乐,成为富有时代气息的歌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贴近。我们在学习这些诗词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听听这些歌,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流行歌曲,在不知不觉中就背下了这些诗词,并乐在其中。
3.通过观摩激发兴趣。古诗词大都是古人有感而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带学生浏览刻有古诗词名句的景点,让学生仔细观摩并评论诗词。多媒体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举办诗歌朗诵会激发兴趣。中职生喜欢参与活动,教师要结合学生兴趣特点,多举办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诗歌,制作成幻灯片,并自行配乐,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音乐伴奏,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情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即是说读诗时要尽量还原出诗人创作时的情感状态,这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深入理解古诗词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情感的重要性。
1.通过爱国诗歌体验情感。古诗词中有很多流传千古的爱国诗篇,中职语文教材中节选了大量的爱国诗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其誓死报国的精神;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现了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概;陆游的《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体现了其壮志未酬的情怀……都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与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爱国精神,引导学生在诵读这样的诗篇中感受古人炽热的爱国情怀,学生也易于接受,这些感人至深的诗作也会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通过表现亲情的诗歌体验情感。亲情是人世间最稳定的感情,是人间的至情。古诗中有很多表现亲情的诗句,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平实的语言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成为脍炙人口的诗句。这样不仅能感染学生情感,还能引起情感共鸣,让学生体会到人间真情的可贵,树立正确的亲情观。
3.通过表现友情的诗歌体验情感。友情是朋友间真挚的情感,是弥足珍贵的。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都寄托了诗人对挚友的美好祝福与不忍分离的心情。诵读这样的诗篇,学生能感受到古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4.通过歌颂爱情的诗歌体验情感。爱情是古诗词中的永恒主题,中职语文教材中节选了大量的爱情诗。苏轼的《江城子》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秦观的《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等,这都是对真挚爱情的歌颂,是人间真情的自然流露,让人读起来淋漓尽致并深受感染。
5.通过表现人道主义精神的诗歌体验情感。古诗词中有大量的反映人民疾苦,关心百姓命运的诗篇,如白居易的《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表现了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体现了诗人对弱者的同情;姜夔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诵读这样的诗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体验古人的情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中职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学好古诗词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激发兴趣,体验情感是比较注重的方法,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积极投入学习,在体验情感中达到情感共鸣,从而领悟古诗词意蕴。
参考文献:
当时,许多作家高呼“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纷纷走向抗日前线,汇入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催生了当时中国最激动人心、最为作家和读者所关注的抗战文学。由于战争,这一时期的长篇作品数量锐减,代之而起的是能够迅速反映抗战现实,容易发挥宣传轰动效果,为大众乐于接受的大量小型抗日作品。诗歌,以其短小精悍、富于感染力、战斗力强等特点,很快成为这一时期最主要的体裁。
诞生于抗战中的诗歌,不仅以其丰厚的历史内涵和崇高的爱国主题,毫无愧色地奠定了自己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而且在整个过程,乃至抗战胜利后的半个多 世纪中,一直是团结人民、战胜敌人的有力精神武器,是向子孙后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不甘于民族文化与国土的沦亡,疾呼守土有责,捍卫自己世代繁衍的家园,是抗战时期诗歌创作最普遍的主题
“九一八”后,《松花江上》首先唱响了抗战诗歌的主旋律,接着《义勇军进行曲》应运而生。由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高度概括了当时血与火的斗争现实,在敌人用刺刀顶住我们中华民族胸口的时候,发出了战斗的吼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悲壮的吼声,发自中华民族心底;这吼声,像狂飚一般,在全国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抗日激情和战斗意志,鼓舞人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抗战爆发后,诗歌创作进入高峰期,保家卫国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主题。无数诗人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发表了许多激励抗日救亡的诗篇。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的田间,写于1937年底的长诗《给战斗者》,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一首。
在这首气势宏大、情感亢奋、形式自由奔放的诗作中,诗人用炽热的语言直抒胸臆,把悲愤的目光投向饱受日寇蹂躏的祖国大地,用简短、遒劲的诗行,有力地表现出反抗的风暴怎样从血泊中卷起。为了从祖国的土地上赶走侵略者,诗人发出急促而粗犷的战斗呐喊,号召“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从自己底血管”,“拔出敌人底刀刃”,到保卫祖国的神圣的战场上去:“在斗争里/胜利/或者死”,因为“战士的坟场/会比奴隶底国家/要温暖/要明亮!”全诗所抒发的感情既沉痛悲愤,又激昂狂暴,充满了从民族灾难中升华出来的强烈斗争欲和复仇欲。闻一多先生由衷称颂:这是一种“鼓”的情绪,它“鼓舞你爱,鼓动你恨,鼓励你活着,用最高限度的热力与活力,在这大地上”。
这种激励斗志、战斗号角式的诗歌,在抗战时期相当普遍,汇成了抗战诗歌的主流声音。
正是由于英雄主义本身焕发出耀目的光彩,使得抗战文学中许多反映这一英雄主义的作品同样光耀千秋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凡是民族面临危亡之际,也往往是爱国英雄主义最为昂扬的时代。英雄们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和事迹,吸引诗人去加以描写和表现,以发挥更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战争一爆发,诗人艾青就“拂去往日的忧郁”,迎着“明朗的天空”,开始了新的生活和创作道路。他满怀热情地寻求着光明,“从中国的东部到中部,从中部到北部,从北部到南部,又从南部到西北部”,终于找到了光明所在――延安,投进了沸腾着的生活的激流,以《向太阳》、《北方》、《他死在第二次》、《火把》、《反法西斯》等诗集,以火热的情感与精炼的诗句凝成了烽火岁月的时代精神。这是作者本人,也是我国抗战前期诗歌创作最丰硕的收获。在长诗《他死在第二次》里,作者描述了一个“把自己的血/流洒在我们所守卫的地方”的英雄士兵。他在第一次受伤痊愈之后,义无反顾重又走上战场,他“要从敌人的手里夺回祖国的命运”,他“朝向炮火最浓密的地方/朝向喷射着子弹的堑壕”,勇敢挺进,于是“在燃烧着的子弹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呵――穿过他的身体的时候/他倒下了/他所躺的是祖国的土地”。长诗歌颂了这位兵士的革命责任感和英雄主义,他的激情来自民族的觉醒和解放,他的无畏联系着祖国的生机和希望,一草一木都鼓舞着他再去为之而战斗,而牺牲。
创作的《义勇军》曾经传诵一时:“在长白山一带的地方/中国的高粱/正在血里生长/在大风沙里/一个义勇军/骑马走过他的家乡/他回来了/敌人的头/挂在铁枪上”。不多的诗行,勾画出一幅色彩丰富、意境深远的画面,使人仿佛可以看到战士枪刺下闪亮的寒光。他用形象启示人们:“正在血里生长着”的,不仅是长白山下的高粱,而且有全中国人民心底的仇恨。这个骑着战马、挂着敌头,胜利归来的义勇军,既是现实战斗中的英雄形象,又是人民内心希望的象征,给了读者有力的鼓舞。《阅兵》和《山中――致将军》形象地描写了人民将领的神勇英姿:“师长飞马上山/谁也不曾听见/那马蹄一响/他已到半山间/将军轻轻的/冷声一笑:一块石头/也不许他侵犯”。钢铁似的诗句,为我们塑造了钢铁似的英雄形象。
在整个中,充满凛然正气,壮烈不屈的英雄一再成为我国抗战文学作品所表现和歌颂的对象。正是英雄本身焕发出的耀目的光彩,使得抗战文学中许多反映这一英雄主义的作品,同样光耀千秋。
漫长而艰苦的,是我国历史上伤亡和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场战争。但是,敌人的凶残,从来就没有摧毁中国人民的必胜信念和乐观精神
抗战时期涌现的大多数诗歌作品,都充满着一种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洋溢着一种明朗的色彩,表现出对民族群体力量的自信和对貌似强大的敌人的高度蔑视!作家和诗人们力图通过自己的作品使人民群众深信:中华民族决不会灭亡,决不会屈服,一定会迎来最后的胜利!
抗战刚刚开始,流亡日本达10年之久的著名诗人郭沫若就“别妇抛雏”返回祖国参加战斗。民族革命的号声激起他歌唱的热情。在《战声集》里,作者以他所特有的奔放和豪迈,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愿望、抗敌的意志和胜利的信心:“站起来啊/莫再存万分之一的侥幸/委曲求全的苟活决不是真正的生/追求和平/本来是我们民族的天性/然而和平的母体呢/朋友/却是战声。”
大家好!
你们可曾知道,我们有一位母亲比自己的母亲更亲,知道是谁的大声说出来——--中国。我们的祖国母亲。
我,虽然不是诗人,但希望用漂亮的诗句来赞美我的祖国;我,虽然不是歌手,但希望用动听的嗓音来歌唱我的祖国;我虽然只是一名学生,但是我要在脑海中捕捉如泉的灵感,构筑心中最美好的诗篇。我要用真挚的充分的感情,唱出心中最优美的颂歌——我爱我的祖国,她是我心中一颗最耀眼的明星。
我们亲爱的祖国母亲,她是我们祖先生死相守的家园,无数爱国志士为了她的今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抛首级,洒热血,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我的战友在夺取“391”高地时,烈火烧到他身上并威胁着他的生命。此时他只要站出来打个滚,就可以把火灭掉。可是,为了胜利,为了身边的战友,他以惊人的毅力忍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发出一声。当然还有好多这样的人……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这正是因为他们有一颗赤热的爱国之心!
艾青在诗歌中大量地描写苦难,既是他爱国和民族忧患意识的具体反映,也是源于他独特的诗歌美学观点:“苦难比幸福更美。”这种苦难美的追求,是诗人在一个苦难时代的自觉选择,苦难美,使艾青的诗歌表现出现实苦难的沉重,鼓舞人们改变这现实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他在描写苦难的同时,也努力发掘苦难者本身的对于苦难的抗争。我认为,艾青诗歌的苦难美追求,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生存关怀和对人民的生命关怀。同时,蕴含了人道主义的元素,让我们从中窥探到诗人的悲悯情怀,以及他关心人类和社会的博怀。
我们说,一个伟大的诗人总是和自己祖国的命运连为一体。艾青,于20世纪30年代,在民族处于危机时,以献身诗歌和民族的解放事业的姿态,走出了自己的诗歌地平线,他一出现就很快显示出一种高度的责任感,让人感到真诚和亲切。《北方》《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典型的佐证。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感情,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跟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情绪。艾青的诗歌在描写民族苦难时,不是为了描写苦难而苦难,常常是忍不住仰望未来,热切地呼唤着大地光明的太阳。于是他的诗歌中大量出现了与众多苦难意象相对立的光明意象群,如:黎明、曙光、太阳、光芒、春天等。因此有人说:“艾青的诗歌总是在现实的苦难描绘中显得沉郁,又在对未来的光明向往中显出豪迈。”因此,我们看出艾青诗歌里的苦难美的追求,他的苦难美不是一种绝望,而是从苦难中寻找一种民族的支撑点,寻找民族在苦难中挣扎的希望。
一个诗歌评论家说过,对一个伟大的诗人最伟大的作品的界定,就在于他的生存关怀和生命关怀。艾青诗歌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苦难美”的追求,其实就是在对我们民族的生存的关怀。有人评价他:“在新诗发展史上,艾青可以说是开了一代的诗风,这是因为他的诗歌影响了一大批人,让不少人走向革命道路和诗歌创作的道路。”他的写我们民族苦难的诗歌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艾青多次说:生活着,创造着,生活和创造是我生命中的两个轮子,一方面是生活,一方面是创作,缺一不可。我们就可以看出了诗歌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的诗人在苦难的历史背景下,就应该写反映民族苦难的诗篇,以此激发国人的意志,使之从苦难中解脱出来。我们可以看成这是那个时代诗人的一种天职。比如在《北方》《旷野》等诗歌中,艾青用极其暗示色彩的象征,用行乞者、卖艺人、补衣妇以及悲哀北方、迷雾的旷野、贫瘠的田亩等苦难的意象在乌黑、灰黄、灰暗的冷色调中造成暗示,这给人们带来的阴郁与压抑感充分显示出一种美好的东西被毁灭的悲剧式伤感和沉郁美。这正是艾青爱国忧民凝聚于土地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
艾青在这个时代的诗歌创作的美学追求,可以说是一个伟大诗人在一个历史时期的诗歌写作主张与实践。他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诗人与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是分不开的。一个时代可以成就一个诗人。一个诗人也可以创造自己的诗歌时代。
(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