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村晚

村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村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村晚范文第1篇

1、《村晚》这首古诗的意来思是: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多的要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仿佛叼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牧童骑在牛背上慢慢往家回,手里拿着一支短笛,没有依照乐谱,随意吹着音调。

2、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来源:文章屋网 )

村晚范文第2篇

1、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2、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来源:文章屋网 )

村晚范文第3篇

我一直认为这两幅油画应该是法国19世纪30年代后的巴比松画派的东西,为此而去学习和征询,但因多年并没有将其示人,很难印证我的看法。直至近年,有关专家看了画以后,认为从画风、内容以及材料等方面考证应该是巴比松时期的,认同了我的看法。

所谓巴比松画派,在我看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开始将笔触描向普通劳动人民,反映他们的生活以及生活环境,反映大自然,描绘他们认为有价值的现实。在这之前的欧洲画派都不具备这样的特征。这是由一群有才艺且激情万丈的画家组成的小团体,尤其是青年画家。他们怀着对于动荡的社会生活的不满,对学院派几乎僵化的画风的厌弃,不再愿意将自己的艺术生命打发在画贵族肖像或者为教堂、宫廷临摹宗教画上,而是走出城市,到乡间去,到大自然当中去,师法自然与真实,有的甚至就定居在乡下(一个叫巴比松的地方)。正是这样的生活,使他们更多地了解到劳动人民的疾苦,激发出他们内心深深的同情,活脱脱在他们的画作上再现出来。于是有了米勒的《晚钟》 《背柴农妇》,库尔贝的《石工》,杜米埃的《三等车厢》《洗衣妇》等等。这不独是作画内容的转变,而是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画风画貌以及作画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影响至今。悲鸿先生所带回的这两幅油画所表现的这类内容,谁能说没有对我国近代诸多画种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呢?

就今人而言,也许从作画技法上相当或超过悲鸿先生的人会大有人在,但敏锐地捕捉到一种全新的思想和理念来领导中国画坛,给中国画坛带来重大革命的又有几人能超过徐悲鸿呢?悲鸿先生从那时起就画了大量的反映现实主义题材的画作,在很大程度上远离了中国画坛传统的宫廷画、文人画,给中国画坛带来了希望,使画家、画作真正与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大众服务。

徐悲鸿先生20世纪20年代于法国留学,其时巴比松画派已在法国活跃了近百年,先生的情操、格调和激情都不可能不受巴比松画派的影响。正因为对此有大兴奋、大动情,才使他在法国期间所作的一些油画作品处处都有巴比松画派的印迹。今天我们可见到悲鸿先生从法国带回来的这批巴比松画派的原作,这实在是我们的幸运。

《乡村晚景》这幅画,描绘了一位法国农家姑娘划着一条木船,停靠在长着一片芦苇的岸边,等待心爱的人。她的脸上散发出青春和幸福的气息,她显然谈不上贵族样儿的娇媚,但饱满健康,脸庞清晰地体现出她的楚楚动人;天际有霞光,大片红色的云层里透出蓝色的底光;对岸有茅屋,墙体是石头砌就的,发出黯然的微光,那或许就是她心爱的人的住所。我看到这里,常常心里发急,希望那屋里的好小伙赶快跑到姑娘的小船上来,不要让她等得太久。这应该是初秋的时光,芦花已开出,顺着微风轻柔地朝着风去的地方,飘散着它们的花絮……这一切是那么的温馨和谐,又处处散发出乡土田园的气息,谁能不感动和遐思呢?记得邓老爷子曾对我说过,当年徐悲鸿先生送了他家这幅画,他们全家都十分喜爱,把它挂在客厅的中堂位置,认为十分绚丽好看。一日徐先生复来拜访,看了对邓老爷子说:“看来你们对这幅画情有独钟啊!当然,这画是画得不错,问题是你们放错了位置,你看,这虽然是幅风景,但毕竟有点少女少男的浪漫,与你家这么威风的厅堂就不那么相称,显得娇弱了点。得空我再给你物色一幅,得镇得住呢。”邓老爷子听后一则大喜、二则恍然!随后即将“晚照”放在了女儿的闺房里,再后来邓老夫人实在喜欢不过,拿去自己书房里挂起来。

我在上期的《白茶花》一文里提到这幅画可能是巴比松画派早期的,理由是:从这幅画所透出的内涵看,似乎迎合了世俗的浪漫,而巴比松的那些画家大多桀骜不训,起码从对艺术的执著的意义上说,叫他们去迎合什么,也难。为什么徐先生看上这幅画并将它从远隔重洋之处带回,估计是对于这幅画的技法以及题材的赏识。起码这幅画画的是一位可爱的农家少女,实诚地在等待爱人。而不是我们看到许多的那些:一颗大树下或者是在贵族庄园里的一条河流边,一个再或一群贵族妇女、富家小姐之类,穿着白色的纱裙,戴着贵重的编织帽子甚至还有阳伞那样的道具,在那里玩耍。显然这只是我的推测,抛砖而已。

村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 诗意课堂 课例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的每一节课堂,都应让学生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只有如此,才能让师生的身心都共处于一所精神的殿堂,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这样的课堂,学生不受思维约束,师者进发独特智慧,在匠心独具的设计下,学习的过程闪现出迷人的光辉与人性的魅力。这正是新课程理念倡导下我们所追求的童趣横生的诗意课堂。

一、游戏――课堂生发诗意情感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应是一种充满趣味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游戏,内心自然生发一种诗意情感,有助于让他们敞开心扉,用心灵感悟诗歌的美好意境。

《村晚》这一首诗,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诗歌所描绘的美妙画面。课堂上,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走进诗歌,体验情境的。

师:我们先来玩个游戏。怎么玩呢?我先举个例子,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高大的树。大家懂了吗?(出示:草――

池塘――水――山――落日――放牛娃――牛――)好,请看题目,结合我们的课文插图进行联想思考,现在开始准备,想到就站起来说。

(生兴奋不已,嘴里开始情不自禁地念念有词)

生1:草――青青的草。

生2:池塘――碧绿的池塘。

生3:水――清澈的水。

生4:山――巍峨的山。

生5:落目――红红的落日。

生6: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生7:牛――悠闲的牛。

师边听边根据学生的描述,将这些美丽的景物一一用简笔画画在黑板上。

《村晚》这首诗虽然配了插图,但是如果能够用学生们自己的语言在头脑中进行意像的建构,那将更有效地激起学生极大的热情,使学生更真切地体验到这首诗歌的美丽意境,让文本语言所表达的美丽画面不着痕迹地融入学生游戏体验的过程中。

二、绘画――课堂演奏快乐华章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在教学《村晚》一诗时,学生对里面的“山衔落日”不甚理解,这时,我引导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能不能画一画诗中的“山”和“落日”呢,看看两者应该是一种怎样的位置?

(生尝试作画,指名上黑板画)

师让学生对黑板上的画进行评价。

生1:画得不对,太阳是不应该完全在山的上面的!

师:为什么?请大家想想。

生2:因为诗上是说“山衔落日”啊,一个“衔”字就说明这轮落目应该已经落下去一半了,只有一半露在山上面,另一半已经被山挡住了啊。

师:这位同学的理解对吗?

生3:我认为对!这个“衔”的动作我可以表演出来。

师:(乐)好啊!

(生拿一支铅笔放在嘴中,用牙齿咬住)

师:大家看这个动作是不是“衔”?

生一致同意,师带头鼓掌,生齐鼓掌。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课堂上,给学生一个机会,创新的火花便活力四射,学生们的大脑中往往就迸发出一个个奇思妙想,与此同时,他们也体验到了积极思维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表演――课堂进发创造智慧

情境教学创始人李吉林老师认为:情境教学是站在人的活动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高度来审视情境和创设情境,因此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认识。的确,把表演引入课堂,是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文本的有效手段。为了突破《村晚》一诗的教学难点“‘横牛背’中‘横’字是什么意思”,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课文中的插图已经将牧童与牛的关系画得很准确了,但大家是不是觉得还不过瘾呢?想不想亲身来体会体会牧童“横”牛背的那份惬意呢?

(生齐欣然,小手如林,跃跃欲试。)

师:我先有个问题请教同学,“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牧童是不是骑在牛背上就叫作“横牛背”呢?

生1:不是不是!“骑牛背”是双腿分开跨在牛的背上,而“横牛背”那是不需要分开两腿的。

生2:我已经仔细看过课文5遍了,牧童“横牛背”的时候,那是侧着身子卧在牛的背上。

生3:我通过观察图画和反复朗读思考,觉得这个牧童横牛背的时候,心里一点都不害怕,他肯定是天天都是这样回家去的,而且当时还特别悠闲自在,我想亲自来给大家表演一下牧童“横”牛背的样子。

师:行!

(生雀跃着上来,利用课桌在上面表演了一番,生齐鼓掌!)

诚然,如果只运用观察课文插图,或是联系生活实际来说出自己对“横”字的认识,也可以算是达成了教学目标,但这种理解并不是一种情感的投入。意蕴丰富的诗句,在其文字底下的许多东西不是仅仅依靠理解了表面上的文字意思就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其浓厚的童趣。以上采用辨析表演的形式所展开的学习过程,不但能帮助学生加强字词含义的积累,更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们把自己的感悟、情绪、智慧积极投入到演和说中去,让所学的诗文自然而然地化为己有。

四、诵读――课堂绽放诗意之花

语文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可见,在“读读写写,写写读读”的小语教学中,“读”堪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与灵魂。

在教学《村晚》时,我这样指导学生朗读:

(在初知“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的意思后)

师:现在谁想来读读这句诗?

生1: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语调平平)

师: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草还没长满池塘,落日更是没有被山衔住。

生2:我来读,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声音响亮而有力,语调有起落变化)

师:老师听出来了,河岸边的确已经长满水草了,落日也已经被山紧紧地“衔”住了!不过,诵读古诗可得抑扬顿挫,让人听了有余音绕梁之感啊。谁再来试试?

生3: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读得抑扬顿挫,节奏把握准确,“满”字和“衔”字读得动情有力)

师:(拊掌微笑)这才是真正的诵读古诗之道啊!

(生齐读)

村晚范文第5篇

2、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孟浩然《田家元日》

3、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5、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白居易《村居苦寒》

6、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7、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8、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9、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村晚范文第6篇

赵康瑞

我的老家住在普通的乡村。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那里的夜景令人陶醉!

将近黄昏时,总会看见别人搬桌子到院子里吃饭,我们也不例外。天边红霞照映的小河像涨红了脸似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微风吹拂在人的脸上,仿佛进入人间仙境一般,让人感到十分惬意!

干了一天农活的人们都回来了。他们在路上说说笑笑,闲话家常。

晚上,鸟儿栖息了,蝉儿不叫了,乡村里一片寂静,只有纺织娘还在唱着它的歌。多美的一幅乡村晚景图啊!

家乡的夜景太美了!

村晚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生命气息

一、以诗解诗,善用对比勾连

“以诗解诗”是王夫之提出的诗歌解读与评论的基本原则。南宋诗人翁卷的诗《乡村四月》描绘了江南农村春夏之交的独特风光。 前两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表面上看,这两句诗很朴素很平常,但是闭眼一想,就像一幅画一样:

江南四月,子规声声,烟雨蒙蒙。这是万物生长的时节。漫山遍野,草木皆已返青,满目葱茏,生机蓬勃。稻田、水塘、沟渠全都是满满的雨水。要是天气晴朗,视线清晰,很多杂色的东西也会看到,诸如房屋村舍、小桥幽径等等。现在雨雾蒙蒙,迷蒙之中,映入眼底的只有那些大块大块的主体色调。色调是清新的,视野是开阔的,乡村四月雨量充沛、草木吐翠、万物生长的特点得到很好再现。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的诗意美感?不妨找出同样写乡村题材的雷震的《村晚》,进行对比学习。在对比中,领略诗歌的表达艺术、美感特点。《村晚》开头两句是:“水满池塘草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虽然都是“水满草满”,但是,“陂”比不上“山原”的体量,“池塘”比不上“川”的浩荡。因此,池塘里的水没有川里的水盛大,陂上的草没有山原上的草无边无涯,也就是当然的了。还有,写草说的是绿,写水说的是白,更能够突出草木的茂盛和水势的浩渺。由此以鲜明的色调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很大的想象空间。“水满池塘草满陂”,完全是写实,实写,缺乏这样的艺术张力,不能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再看第二句,“子规声里雨如烟”,是写动态,有布谷啼叫,有细雨飘洒。布谷有催耕鸟之说。在烟雨蒙蒙中,它边飞边鸣,发出的音节有如在说“割麦插禾、割麦插禾”。《村晚》第二句“山衔落日浸寒漪”,仍然是静态的景物,静止的画面。翁卷的诗上下句相连,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把乡村景象写得充满生机活力,扑面而来的是浓厚的乡村气息。这些都是雷震的那首诗不能比及的。在对比中,学生对诗歌的表达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进而就能走进诗歌,热爱诗歌。

二、探讨语词,注重文化内涵

很多语词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如落叶、明月、长亭分别有伤时、思亲、惜别的思想感情在里面。因此,落叶悲秋,望月怀远,长亭送别,也就成了古代诗人们常常吟咏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古诗就要从探讨语词的文化内涵入手,这是读懂诗歌真意的前提,由此才能知道诗人心之所系,情之所钟,意在何处,从中还可获得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密码。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写的是诗人拜访朋友,朋友不在家,没有人给他开门这件事。那为什么要说“应怜屐齿印苍苔”呢?这其中“苍苔”一词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

“应怜屐齿印苍苔”,从字面上讲是猜测主人不开门的原因,真正让诗人属意、上心的恐怕是园子里的自然景色――满园青苔多绿,园子环境多静啊。青苔是附地而生的绿色苔藓植物,远离从骑杂沓和人世喧嚣。李白有“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韩愈也有“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一句。在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地方,青苔是长不起来的。爱清净的文人雅士往往喜爱青苔。刘禹锡的《陋室铭》描绘陋室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成了幽居环境的美好点缀。诗人此次访问的园子,正是一个清净的所在。“应怜屐齿印苍苔”,隐含这样的信息:朋友的小园,苍苔青青一色,如同绿色的地毯,上面没有木屐的齿痕。因为没有屐痕,非常的完美,所以怕木屐在上面留下痕迹。主人就居住在这样一个人迹罕至、长满青苔的园子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乐于生活在这样一个清静的园子里,主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从中不难想见一二。

进一步想,怕踩坏青苔,竟然成为主人不来迎客开门的一个理由。不论是真是假,有此一说,值得一说,足见苍苔多美,多么招人爱怜。说的是主人爱惜青苔,实际上是诗人自己爱惜青苔。正是诗人自己喜爱了,由自己爱青苔,想到主人也爱苍苔,以己度人才有那种猜测:“小扣柴扉久不开”,不是别的原因,大概是爱惜苍苔,害怕“屐齿印苍苔”吧。不是自己心生爱慕,哪能产生这样一种奇异的想法呢?

试着把原诗句变化一下,改成直白的表达“应是朋友今不在,小扣柴扉久不开”。诗意和诗情不存在了,只有具体的“游园不值”的交代,没有环境色彩和人文情调。两相对比,可以体会出“苍苔”带来的浓郁的诗情。

三、拓展想象,感受生命气息

张继的《枫桥夜泊》,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要体味诗人愁思难遣、彻夜无眠的心境很难。而不入境,难出味。教学时,可以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展开想象:

(播放钟声)听……在这幽冷清透、万籁俱寂的时刻,在诗人夜深未眠,愁肠百结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响起,一记记撞击着诗人的心坎。

千百年来,在夜半钟声的回响中,有多少繁华似落花流水,有多少荣辱得失随风而逝。千百年来,夜半钟声应和多少旅人的愁思,敲打多少世人的无眠。苍老缅邈的钟声,如老友的絮语,诉说岁月的沧桑。在茫茫宇宙中,在这静静的午夜,这是心灵的邀约,无言的对语。诗人在萧瑟凄清的寒夜,在忧郁落寞的旅途,应该有许多心里话想倾诉,少不了一番“我身何在,我身何往”的心灵叩问。在这静谧的午夜,没有人打扰他们的交流。同学们能设想诗人都想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学生先动笔写,然后在班上交流。待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语出《菜根谭》)钟声那恒久的韵律,具有一种净化心灵的力量。钟声一下一下响着,在天宇间回响,也在诗人心中回响。这是苍天对人生烦忧的解答,对人世失意的问候,对人生落寞的抚慰……意念在钟声中消散、升腾,思虑在钟声中澄澈、通透。孤独的旅人,和悠远神秘的万有世界有了心灵的应和。有人说,“张继的枫桥一愁,愁出深深的情怀,愁出无穷的力量,愁出无限的人格”。其实,赐予枫桥一愁如此魅力的,正是夜半的钟声啊。

村晚范文第8篇

早晨我来到教室,已经有很多同学到了,并且都在认真地复习着,大概是要期末考试了吧!所以才会那么勤奋。我走到我的位置上坐下,能干什么呢?当然是复习地理啦!上次地理考得那么差,这段时间我都要恶补地理。

小学部的要坐早操了,我还是认真的看着书,“砰!”广播里那甜美的声音没有了,教室的电风扇也不转了,看这势头——停电了。刚开始我没有在意也没有去理会这些琐事,谁知道水也停了,杯子里的水被我喝光了,只能去小卖部买水了,一瓶水两元,啊啊啊!我的零花钱钱啊!真是的,为什么连水也停了呢!我不满地抱怨。因为停电了,上课的时候我们都会听见哨子声,那就代表着上课了或下课了。这样子很不习惯唉!上课的时候我们总会听见哨子声,那些都是上体育课的老师吹的,我还以为下课了呢!

“啊啊啊,今天莲塘村晚上八点多才有电有水。”李霞儿趴在桌子上不满地抱怨道。“还好我不是住在莲塘村的,嘿嘿。”我幸灾乐祸地偷笑。“啊啊啊,你为什么不是住在莲塘村的。”李霞儿用幽怨地眼神看着我。“怪我咯!”我嬉皮笑脸地说。“啊啊啊,好渴啊!你瓶子里还有没有水啊?”李霞儿转移话题。要知道杯子里的水我都不够喝,立马说了一句“没有了。”“真的吗?”李霞儿边说着翻我的书包。我来不及阻止。“哼,还说没有水。”“那些水还不够我喝哎。”我伸手去抢。李霞儿躲,“分我一半嘛!”李霞儿眨着那那双大眼睛说道。“好吧!”我无奈地说。就这样我的水分给了李霞儿一半。

最后一节课的时候,老师看我们口渴便说“你们班有几个人口渴的,我们不是有班费吗?拿班费来买。”接着一半的人刷刷刷的举起手。二十多个呢!嘿嘿!也算我一个。班长被派去买水,我们苦苦等待着。过了好几分钟,班长回来了,还抬着二十多瓶水。“啊!终于有水喝了。”“是啊!”同学们脸上全是幸福的笑容。

希望学校下次不要再停水了,停电了。